做人·做事·做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0:09:26

点击下载

作者:杜成瑞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做人·做事·做官

做人·做事·做官试读:

谈做人、做事、做官

一般人会面临两个人生课题,做人和做事。一个人若当上领导干部,还要增加一项:做官。

关于做人。中华民族历来讲究做人的道理,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在人的一生中,做好人最重要,也最困难。一个人拼上三年五载,最多十年八年,或许能做成一两件事。而做人则是一辈子的事,有的弄不好一辈子也不会做人。相传,三国时关公曾用篆书给儿子关平写下12个字:“读好书,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虽然那时与现在不可同日而语,但这12个字仍不失为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对怎样做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领导干部不论平时还是关键时刻,都要做这样的人。

关于做事。一个人总要做事,否则,就难以体现他的人生价值。毛泽东同志曾在祝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60诞辰时说:“人总是要老的,老人为什么可贵呢?如果老就可贵,那么可贵的人太多了。因此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标准。就是说,可贵的是他一辈子总是做好事,不做坏事,做有益于人类的事,不做害人的事。如果开头做点好事,后来又做坏事,这就叫做没有坚持性。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因此,领导干部既要一时一地做好事,更要一生一世地做好事。

关于做官。现在我们仍用“做官”这个词,但其含义与过去有本质不同。所谓做官,就是党和人民给你一个人为人民服务的机会和岗位。《党章》指出,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是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要做人民的公仆,就应当像毛泽东同志强调的那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有句古戏的唱词,叫“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此所谓“做主”,就是要主持公道,竭力为群众谋利益。《阅微草堂笔记》载:一位没做出政绩的知县,受到阎王爷指责后,委屈地说:“我虽然没有政绩,却两袖清风,连老百姓一碗开水也没喝。”阎王爷说:“你是知县,没把县里的事办好,就是失职。如果没喝过老百姓一碗开水也算功劳,不如在知县大堂刻个木头人,它根本就不喝水。”这则故事,也是对假公仆之名、不为民做事者的讽刺。做官是一时一地,党员干部就应当倍加珍惜自己的岗位,履职尽责,力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从实践来看,我们绝大多数党员干部经受住了考验,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沈浩等同志就是杰出代表。但也毋庸讳言,有的领导干部做人民公仆的思想淡漠了,有的甚至成为腐败分子。陈云同志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曾说,一些人“起初是干革命来的,以后是革命加做官,后来官越做越大,胃口也越来越大,有的人就只想做官,不想革命了”。这番话,对领导干部仍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做人是基础,做官是手段,为群众做事是目的。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必须做好人,做好事。清人郑板桥曾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做好人,比做事和做官更重要。一个人官当得怎样、事做得怎样,是做人的延伸和体现。做官一阵子,做人一辈子。做好人,是做事、做官的前提和保证。孙中山曾说过,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一个人一旦为官,就对他做人、做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官职越高、责任越大,越要有很高的思想水平、道德素质和领导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先做好人,才会有人格力量,说话才有号召力、说服力、感染力,才能教育人、影响人、带动人,实施正确领导。领导干部有了良好的人格和道德,才能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与群众保持密切关系,全身心地为群众服务。许多党员干部之所以能得到群众信任和拥戴,首先是因为他们是好人。

做官是为了为民做事,而不是为了升官。做官而不做事,或做事是为了升官,都是错误的。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原来还不错,后来做了官,慢慢就变得会做官而不会做人了。这样的官不会是好官,也不能说是好人。好人不一定能做好官,但好官一定是好人。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都强调“做官先做人”。朱镕基曾回忆他当年考进清华大学时,他的系主任对他说:上大学读书,一要学会做人,二要学会做事。无论做人、做事、做官,都要老老实实,不可沽名钓誉;都要踏踏实实,不要身后落骂名。有一位领导同志提出,领导干部“一要干活,二要干净”。这两者是统一的,就像车的两轮,只有同时转动,才能跑得稳、跑得快;又像鸟的两翼,只有两翼齐飞,才能飞得高、飞得远。

要把做人、做事、做官统一起来。首先,要追求为官的高境界。有人把领导干部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叫人怕的干部”,就是整天板着面孔,颐指气使,动辄训人。他当领导不是凭良好的品德和能力,而是手中的权力。须知,你在台上人家怕你,你不在台上,人家还怕你吗?悟透这个道理,就应该自觉走出这种为官的“低境界”。二是“叫人敬的干部”,这种干部为人真诚,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学识渊博,能力较强,工作扎实,但应该注意密切联系群众;否则,可能会让人敬而远之。这是为官的“中境界”。三是“叫人爱的干部”,这种干部有第二种干部的优点,同时还能尊重、理解、关心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与群众交朋友。我们应该追求这种为官的“高境界”。

其次,要做到“三不怕”。一是不怕别人说自己“没钱”。岳飞曾说: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则天下太平。吉鸿昌有一名名言:做官即不许发财。现在有的人奉行“升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做官不收钱,退休没本钱”,这种干部迟早会走向腐败。二是不怕别人说自己“无能”。切不可整日东奔西跑,拉关系,走门路,乐此不疲。须知这不叫“有能耐”,而是没出息。三是不怕别人说自己“无情”。要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在党纪国法面前,勇于“六亲不认”。要讲亲情、友情、爱情,但不能为情所累、为情所害。

第三,要树立“三种形象”。领导干部在部属心目中,应该是“兄长、师长、首长”。有兄长的爱心,把部属当作亲兄弟,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帮助他们。有师长的水平,假如你没有真才实学,从你身上学不到高贵品质和出色的能力,你就很难赢得部属的尊敬和信赖。有首长的威信,你的威信不是来自权力和职位,而是来自人格魅力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总之,领导干部要老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清清白白为官。

做人有品位

生活中,时常听到有这样的评价:某某人很有品位,某某人品位不高,某某人没有品位。做人有品位,实质上是做人讲文明。

文明,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进步状态。这种状态,与“野蛮”相对,与“粗俗”相向,与“低趣”相离;这种状态,走向是“文雅”,取向是“善美”,志向是“高尚”。

人来源于动物界,无疑又高于动物界。高就高在人有思想、有文字、有理智。故西人早有“人是社会动物”“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第一重要的”之说。但,是动物就有其遗传性。人类既然源于动物界,动物的“兽性”痕迹,按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说法,“永远不能完全摆脱”。所以,《列子 • 皇帝》中有“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的记载,《金莲记》中有“人人骂我做衣冠禽兽”的记录。这“人面兽心”“衣冠禽兽”两组词,不仅可以说是对此类人物的准确描述、有力鞭挞,而且也是在不断地提醒着人们,做人,就要思思想想,时时处处用理智之水防“野性”的复燃,从而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做人有品位,道德居其先。道德,不是抽象的空洞物,而是实在的具体物。古人称德有其五,取名“五德”,且文武有别。文者,其“盛德”为孔子在《论语 • 学而》中倡导的“夫子温、良、恭、俭、让”;武者,其“德备”为孙子在《孙子兵法 • 计篇》中推崇的“将者,智、信、仁、勇、严”。无论是文是武,只有“五德”俱全,才可能做到精、神、魂、魄、意五气朝元。毕竟,眼不见而魂在肝,耳不闻而精在肾,舌不声而神在心,鼻不香而魄在肺,四肢不动而意在脾。有了“五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会落地生根、生机盎然。

做人有品位,善美最动人。毫无疑问,在生活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善,是情的集大成者,不仅表现在智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而且表现在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美,是善的孪生妹,不仅表现在举止优雅、谈吐文雅,而且表现在乐于成人之美,善于推己及人。善与美,根在“真”。无真难以善,更难以美。假感情、假许愿、假数据等,无论做得如何炉火纯青、美妙动人,甚至千遍万遍、千呼万唤,也难以动人之心,获其喝彩。

做人有品位,不在声高气粗,而在细微行动;不在抛头露面,而在埋头做事;不在自我表扬,而在群众口碑。一句话,品位是实干出来的,而不是表演出来的。至此,忽然想起《晋书 • 宋纤传》中那个隐居不仕的宋纤。当时的太守马岌曾多次造访他而均不得见。马岌感叹道:“名可闻而身不可见,德可仰而形不可睹,吾而今而后知先生人中之龙也。”“人中龙”,这是何等贴切的比喻,同时也正是做人有品位、品位高且纯的一种表现。这样的人越多,越会使人深切地感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

人格

人格问题是一个古老而又崭新、普遍而又现实的问题。从古代到今天,不知有多少人为之求索。然而,时至今日对什么是人格还众说纷纭。心理学家说人格是“健康的人”,伦理学家说人格是“道德主体品格的总和”,法学家说人格是“权利义务主体的资格”。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在其专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中,为人格一词归纳出50个定义。据近年一些学者的统计,给人格下定义已达100多个,可见迄今为止,尚未形成一个为所有学科共同接受的、明晰的定义。

那么,什么是人格呢?我以为用简单的话来讲,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和为人的品格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个概念,是人在一定社会中地位和作用的统一。

人格是评价人们道德行为的尺度。人们往往以人格的高低来综合评价一个人的德性如何。这种评价一般包括三个方面,即为人的态度是否正直诚实,待人的态度是否忠实信义,处世的态度是否主持公道。就一般情况而言,人们常常从上述三个方面来衡量一个人的人格。

如果我们从我国文明史的发展中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人格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人们常常把气节视为人格最重要的因素,视为人格构建中的一块基石。在传统伦理文化中关于气节的论述颇多。比如,“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盐铁论 • 地广》),不因穷困而改变自己的气节,也不因地位低贱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富贵何足求,节操为可尚”(《鹤林玉露 • 伯夷传赤壁赋》),富贵有什么值得求取的,气节和情操才是应该看重的;“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诗》之三),名誉和气节比泰山还要重要,私利和物欲比鸿毛还要轻;“一力轻似叶,所重全名节”(《清忠谱 • 微雪》),个人的生命像树叶一样轻微,所要珍重的是保全自己的名誉和气节。

我们的民族精神和伦理文化造就了众多的人格高贵的优秀人物。他们重气节,轻私利;重气节,轻富贵;重气节,轻生死。如司马迁、班固不避灾祸,秉笔直书;包拯、海瑞不畏权贵,铁面无私;荆轲、秋瑾殒身不恤,视死如归;岳飞、文天祥赤诚爱国,死而后已;林则徐、关天培抗击侵略,义高云天……这种无私、无畏,“临大节而不可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 滕文公下》)的高尚人格,为时人、后人所景仰,他们的高风亮节光照日月,彪炳千秋!

然而,大千世界,世象纷繁,人格有优劣之分,有高低之别。不是吗?有的人豁达大度,有的人则小肚鸡肠;有的人勤劳勇敢,有的人则懒惰怯懦;有的人积极进取,有的人则自暴自弃;有的人一心为公,有的人则损公肥私;有的人主持正义,有的人则颠倒是非……这就告诉我们,在我们每个人面前,都面临着一个人格的选择问题。一个人选择了符合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人格模式,就会走向成功、走向幸福、走向美好的未来;选择了错误的人格模式,就会走向失败、走向痛苦、走向不幸的未来。

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加强自己的人格修养,追求理想的人格,把优化人格作为做人的根本。

自尊自重是人格形成的内助力。一个人的人格是先天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和自我修养的“合金”。明代王阳明曾用金子比喻人格,金子的纯度越高,人格的品位就越高。每个人都有几分金子,能否提高金子的纯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取决于自己是否自尊自重,因为这是人格形成的内助力。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陶冶、自我雕琢的自觉性,不断对灵魂深处非道德的东西进行自我解剖,不断对自己身上有损人格的污点进行自我冲洗,从而达到自我提高、自我完善的目的。尤其在商品社会,决不能把商品交换的原则带到人际关系中来,更不能为了名利、地位、金钱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只有珍惜自己的人格,才能取得别人对自己人格的尊重。文化素质是人格形成的推进器。文化对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文化环境就易于造就什么样的人格。许多民族英雄高尚人格的形成,都与他们从我国伦理文化中吸取营养分不开。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没有文化者易于陷入混沌的自我,乃至形成悲剧性的人格。因此,一个立志

追求

理想人格的人,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从民族优秀文化和世界进步文化中吸取营养,以培育和优化自己的人格。当然,文化水平高,不一定就人格高尚。那些卑鄙小人之中并不乏饱学之士。只有把文化知识与道德修养结合起来,文化才能在人格形成过程中起到推进器的作用。

道德修养是人格形成的关键因素,是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它在人格形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位置。可以说,道德修养决定人格的本质,有什么样的道德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格。因而,要优化自己的人格,就要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使自己沿着道德的阶梯去攀登人格的制高点。

忧患困苦是磨炼人格的学校。孟子在《告子下》篇中有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其意是说,因忧患而得生存,因安乐导致死亡。安乐的环境,往往易于使人精神萎靡,意志消沉,骄奢淫逸,无所作为,最后导致精神死亡;而忧患的环境常常易使人的精神振奋,意志昂扬,有所作为,会生存得更好。所以要使自己成为能负大任的人,应在艰苦的环境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经受磨炼。孟子充分肯定了艰苦环境对于培养道德意志和理想人格的重要作用。实践证明,只有勇于在艰难困苦环境中磨炼的人,才能形成高尚的人格。

社会实践是铸造人格的熔炉。一个人的人格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人人格的高低也只有通过实践来体现。因而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培育、优化自己的人格,让自己的所作所为留下人格的标记。

民众的人格,还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格。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每当侵略者践踏祖国神圣国土的时候,我国人民大义凛然,舍生取义,显示了为捍卫祖国自由独立而宁死不屈、顶天立地的伟大国格。比如,当迫使中国割让台湾的《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人民义愤填膺,慷慨立誓:“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在卖国的清政府断绝了一切接济的情况下,台湾人民前仆后继,浴血奋战4个多月,毙伤日军3万多人,给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史上,像这样维护祖国和民族

尊严

的壮举,闪烁着伟大国格的光辉,照耀着后辈们前进的道路。

人格是一个人的无价宝,是任何代价都不能换取的。请记住: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珍重自己的人格,让高尚的人格同我长存!尊严

尊严是指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拥有应有的权利,并且这些权利被其他人和具有人性特征的事物所尊重。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里,尊严是神圣的,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底线,也是我们国家、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

尊严是一种自尊、自信,是一种自强、自立。尊严来自于自信和实力,来自于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尊严是人活着的动力和意义,是人活着的追求和标志。

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傲骨就是尊严。尊严是山,高山仰止;尊严是水,上善若水。尊严不是位高权重、名门望族,不是家财万贯、花团簇拥,也不是前呼后拥、发号施令。对一个大写的人来说,尊严比骨头还硬,骨头支撑人的身躯,尊严支撑人的灵魂。懂得人格尊严的人,不会为获得金钱、地位而卑躬屈膝、出卖自己。秉承人格自尊的人,心里有一道坚固而不可逾越的防线,那就是尊严。

自尊是尊严之根。一个为名、利、权而失去自尊的人,不是人格扭曲,便是失去了人格。物欲横流的社会充盈着诱惑和陷阱。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尊严,就可以舍弃钱财和名利;我们可以忍辱负重、委曲求全,但绝不能舍弃尊严。而维护自己的尊严,舍弃的东西还可以再得到。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都是强调人要活得有尊严。尊严是人类灵魂中最宝贵的东西。

尊严与人的灵魂相厮守,一个人若魂不守舍,尊严会随之失守和崩溃。尊严是人生的底线,也是人生的高地。固守尊严,关键在于我心有主。施以攻伐,我心不移;施以威逼,我心不屈;施以利诱,我心不贪;施以迷误,我心不昧;施以私恩,我心不动。如此这般,我们的尊严将会坚如磐石般永存。

尊严是人的心理健康的免疫系统,是人的根深蒂固的追求。尊严,包括对自己的尊重和他人对我们的尊重。用公式来表示:尊严=自尊+他尊。当我们尊重自己、也得到别人尊重时,就能应付各种挫折和心理危机,即使受到心理创伤,也容易修复。尊重包括两层含义:接纳和价值肯定。自尊,是自我接纳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尊,是别人对我们的接纳、认同和肯定。

活得有尊严,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共同追求。温饱没有解决,不能安居乐业,谈不上尊严;法定的公民权利得不到保障,也谈不上尊严。人活着要有面子,更要有尊严。面子和尊严有层次、本质之异。面子是浅层次的心理需求,尊严是深层次的人格定位,是人生价值的彰显,是他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认可。面子是给别人看的,尊严是留给自己的。面子随时可以放下,尊严则永远不能失去。面子是表皮,尊严是骨髓。有尊严的人一定有面子,有面子的人未必有尊严。

讲究尊严不能依赖面子,而应仰仗于人格。有了高尚的人格,才能有人的尊严。人格是道德品质的体现。资深望重者,不可忘记后生可畏;满腹经纶者,不可漠视山外有山;家有万贯者,不可抛弃诚实守信;位高权重者,不可忘却使命与

责任

;家境贫寒者,应该奋发图强;人生低处者,应当力争上游;遭遇挫折者,应该反思前行。诸如此类,这样的人才会有尊严,才能得到人们的尊重。

尊严与自尊成正比。严于自律、自爱、自尊的人,会有真正的尊严。要珍惜别人的尊严,也要珍惜自己的尊严。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也是不尊重自己。诚如孟子所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要有尊严的意义,在于追求做人的资格和美好的人生。如今我们讲人的尊严,有宽泛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概括地说,就是追求政治民主与文明、经济开放与自由、个人独立与自主。换言之,就是让人们生活得有质量,精神愉悦,干活不受指责,智慧得到充分发挥,选举“同票同权”,“蛋糕”有我一份,日子更有盼头……

一个国家、民族的尊严,是公民尊严的基础与支撑。尊重和维护国家、民族的尊严,应当是维护个人尊严的首要内涵。尊严不是任意性的人权,而是规定性的人权。一个人若丧失或违背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就不可能有个人的尊严。同理,个人的尊严是国家、民族尊严的“细胞”。社会的全面发展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应当给每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让人们的聪明才智竞相迸发出来。如果人们不能享有应该享受的尊严,国家、民族也不会有真正的尊严。因此,培养有尊严的公民,张扬有尊严的个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任务。

让人们活得有尊严,也要防止走入误区。那些恩赐的、打折的、变通的所谓尊严,都不是真正的尊严。尊严的含金量应该是百分之百,不能有一点虚假和瑕疵。

每个人都渴望活得有尊严,而丧失尊严带来的则是屈辱的体验。应当承认,现实生活中,并非每一个人都能享有完全的尊严。比如,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平等、不公正、不和谐的现象,还有城乡差别、贫富悬殊、高低贵贱,一些人还活得不够有尊严。这些都需要我们努力奋斗来改变,让人们活得有尊严。也诚如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

公正

、更加和谐。”

修养

现代的东方人羡慕西方人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发展的高水平,而西方人却景仰东方人的纯朴典雅、注重伦理和家庭关系。中华民族注重修养及修养程度历来是举世著称的。

修养是一个含义广泛的概念。这里的“修”主要是指整治、锻炼、学习、提高;这里的“养”,主要是指培育、涵养和熏陶。修养一词,不论是在历史典籍中,还是在现实生活中,都是经常使用的。如我们通常说的政治修养、理论修养、思想修养、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等等。它包含举止仪表、学问技艺、政治思想、品德情操等多方面的陶冶、锻炼和造诣。概括地说,修养主要是指人们为了一定目的所进行的勤奋学习和涵养锻炼的功夫,以及经过长期努力所达到的某种能力和品质。

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认为修养是把社会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关键环节,受到特别的重视。儒家典籍《大学》《中庸》不仅把“修身”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提,而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身修尔后家齐,家齐尔后国治,国治尔后天下平。”强调“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与儒家对立的墨家学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诸篇,认为修身为人生所必需。

中国传统的修养观还认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绝不仅限于外表的修饰,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即所谓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当代青年,更应该深刻认识到进行道德修养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能与生俱来,只有通过长期的修养才能形成。青年应该按照时代的要求,培养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如克己奉公、忠诚老实、谦虚恭谨、坚定勇敢、开拓进取、艰苦朴素、助人为乐、正直善良、文明礼貌、遵守法纪,等等。

修养是实现道德规范的关键环节,必然具有历史的内容与多层次的结构。在奴隶社会,强调修养,是为了维护奴隶主的权威,形成奴隶对奴隶主的屈从和人身依附,以及对奴隶主的绝对忠诚;在封建社会,除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外,还有围绕忠、孝、节、义、礼、智、信等一系列道德规范的信条,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

孔子15岁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修养道德,终于成为圣人。从孔子的例子看来,伟大的人格,是从不断地修养得来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观不免带有历史的局限,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升华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气”的修养却始终是人身修养的核心内容。

谁想成为一个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谁就必须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舍此别无他途。

向称“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历来就讲究道德修养,讲究高尚的情感和坚贞的节操。

在光辉灿烂的中国历史上,有多少高风亮节的英雄豪杰。“精忠报国”,体现了岳飞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格言佳句,更是为历代人民所反复传诵。

有一段赞美花的格言,其实正是对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赞誉:“人们喜爱花,因为它无私地为美化人间而盛开;人们赞美花,是因为它无畏地为人间丰收而自落。”

政治家注重学习修养,文学家也注重学习修养,搞自然科学的人同样注重学习修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突飞猛进,若不加强学习修养,就会使人闭目塞听,夜郎自大,懒于思索,忘乎所以。不愿意钻研和深入学习,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通常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愚蠢”。要医治“愚蠢”,变骄傲成谦虚,化自卑为进取,自觉主动地向知识的金字塔挺进,在智慧的海洋上泛舟,在人格上塑造,别无妙药秘方,只有加强学习修养。

历史上任何一次飞跃,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先导的。人的素质主要靠修养,靠“后天习来”。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体质特性。这些成为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在力量。

修养,要注入时代的新鲜内容。

修养,不是要我们成为畏首畏尾、谨小慎微的人。富于开拓精神,亦是修养的重要

目标

修养,并不是把每个人都塑造成同一个样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禀赋和长处,向好的一面尽量去培养和发展。所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不要自暴自弃。应该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养自己的身心。

修养,是使人成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个体的人具有人类中先进人物所共有的精、气、神。

修养,不是束缚,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一项连续三十年的实验,他挑选了一千名智力超常儿童进行跟踪实验。这些智力相近的优秀儿童,后来成就却相差很大,有的作出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的则平庸无奇。

心理学家仔细研究了20%最有成就的对象和20%最无成就的对象,发现他们之间最大和最显著的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意志、信念、进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与修养是一对孪生子。人的修养程度,决定自身的潜在智慧能否充分发挥,从而决定人在事业上的成败。

每一个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师。

修养也是哲学。

通过修养,使人严肃又不孤僻,活泼又不放浪,稳重又不呆板,热情又不轻狂,沉着又不寡言,和气又不盲从。顺境时靠美德节制,逆境时靠美德坚忍。属于主观的,改之在己;属于客观的,改之在人。虽然金无足赤,修养却可使人成为完善的人。

修养是人的第二个太阳。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

一个领袖人物,一个杰出人物,乃至一个天才,他们的道德品质比之他们纯粹的智慧结晶对于一代人以及对于历史进程也许具有更巨大的意义。

一个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是国家的一分子,也是世界的一分子。如果人人都能修身,向好的方面去学,向好的方面去做,家庭就能和谐,社会就有安宁。

现在我们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各个国家、地区都卷入了这场竞争,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

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中国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科学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会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差。为了在这场竞争中成为优胜者,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自觉地加强自身多方面的修养。

清高

愤世嫉俗不算清高。

怪话不止、牢骚满腹不是清高。

自视甚高、孤芳自赏、顾影自怜不算清高。

以为世人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也不是清高。

或如五柳先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亦不能算清高。

清高应该是一种世事洞明的冷静,豁达大度的宽容,洁身自好之余对世俗社会又积极投入的参与。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喧不哗,不亢不卑,清纯而不娇弱。既不抱怨,以为生不逢时,更不满足,故步自封,做出知足常乐的不争与不屑。

清高的人,失意时,不会自以为是千里马,恹恹叹惋于伯乐不在;抑抑之中,销蚀意志,放浪形骸,荒唐度日。他应有毛遂等待的耐心,潜心磨砺的涵养,不失时机自荐的勇气。

清高的人,得意时,更不会如小人得志便猖狂,一朝权在手,即把令来行,得意忘形,不知天高地厚。他会更加自省,更加谨慎,喜怒既少形于色,更不存于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清高的人,因为不流俗而难免被人误会误解,但他总一笑置之,不怨不恨。如果可能也作解释,求得别人容纳和了解;如果不可能,更能隐忍,默默承受,不申不辩,不作无谓耗费。

清高是对自己的一种执著,他清楚自己的与众不同,却不刻意标榜,卖弄玄虚,他小心保存发展自己的个性,却不显山不露水,面带平和淡然的微笑,朝着目标行自己的路,做自己的事。他不会因为看清世俗的丑恶而悲观绝望,他是俗世中人,会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完成自己的使命。

清高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掌握分寸的超脱。他在纷扰之中能够宁静,却又不脱离纷扰,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努力无望时,立即高蹈于纷扰之上,不作自寻烦恼的陷溺。他在利害之中也趋利避害,追求功名,但又不十分看重,追求的过程才是兴趣喜好的所在。因此,对成功或失败他都能不动声色,泰然处之。

清高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它使我们保持了

清醒

的头脑,既不随波逐流,又不好高骛远。

清高是一种摆正了位置的人生。

气量

说一个人(特别是官员)有气量,指的就是有较宽广的胸怀,能容人,包括“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而且被历史证明反对错了的人”。

有无气量,不仅能说明一个人的气魄大小、眼力高低、人格优劣,而且常常是能否办成大事的关键。

这样的例子,古今都有。

春秋时代,齐桓公年轻时曾遇到过不少倒霉的事,包括曾被一个叫管仲的人追杀过,还为此中了一箭。但当齐桓公后来掌权时,发现管仲是个有本领的人,他非但不计前嫌,而且让管仲当了宰相,这就叫有气量。结果证明他做对了,后来管仲帮助他位居“春秋五霸”之首,干出了“九合诸侯”的大业。

没有气量,睚眦必报,怎么成?

比这更早的事是商朝的事。商朝的第一个王叫汤,他在尚未称王、仍被夏朝末代暴君夏桀压迫的时候,为了起义的成功就必须发现人才、起用人才。商汤发现的第一大人才名叫伊尹。这个伊尹,原来是商汤结婚时他岳父陪送的奴隶,只会烹饪。但伊尹在煮肉烧菜时,将烹饪的道理引申到治国理政的大事,商汤发现伊尹确实是人才,便让他当了宰相。后来伊尹帮助商汤推翻了夏朝,功劳很大。商汤不问出身,不讲门第,任人唯贤,这就叫气量大。

楚汉相争时代,号称“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楚霸王项羽,其实是个气量很小的人。真正有本领且又忠心耿耿的范曾,只因为时时批评项羽几句,喜欢“沽名”的项羽就辞退了他,结果后来被刘邦打败了,落了“别姬”(自杀)的下场。

刘邦就不同了,他在当皇帝(汉高祖)之后,有一次与能臣张良闲谈时,要张良谈谈他对自己的看法(包括和项羽的比较)。张良在夸赞刘邦某些优点的同时,也不客气地说他是“市井无赖之徒也”。刘邦非但没生气,反而笑着说:“知我者,子房(张良)也!”

这就是大政治家的气量。《三国演义》中的“青梅煮酒论英雄”那一段中,曹操在谈到当时最有势力的袁绍时,鄙夷地说:“此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则惜身,见小利则忘命。”意思是说袁绍根本办不成大事。袁绍本人也确实是这样的人,在与曹操打仗时,本来有很好的战机。只因为他“小儿脊背生疮,无心论它事”,最终落得惨败。而败了之后,反倒妒杀了能臣田丰。

这就叫没有气量。

曹操则与之相反。在袁绍败死之后,曹操没有忘记当年袁绍曾是他起兵时的战友,于是到袁绍的坟前祭奠一番,大哭一场,以示不忘故谊。发现了曹营中某些人给袁绍的密信,有人劝曹操顺藤摸瓜,逐一杀掉,曹操却将那些信一把火烧掉了,连看都不看一眼,使那些人放了心。这样的气量多大!

此前袁绍向曹操宣战时,让当时的著名作家陈琳起草讨曹檄文。这篇檄文写得太刻毒了,连曹操的祖父、老爹都被骂得狗血喷头。曹操捉住陈琳之后,没有杀他,还让他在曹营中继续当个文书(主簿),惜其文才。这样的气量,确实常人难比。

官员应如此,文人也应如此。人们常把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说两个人共同发起了“古文运动”。殊不知两人虽是文友也是政敌,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主将之一,并因此而被贬谪,韩愈却对那场革新运动大加否定、斥骂。不过做到了对事不对人,在柳宗元死后,韩愈写了无比感人的《柳子厚墓志铭》。这也叫文人应有的气量。

任何人都应当练一练气量,尤其是有权力的人、有名气的人、有地位的人。

遗憾的是,气量狭小而且由此做出无德之事的人也常有。

几十年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一个官员因为下棋输了,觉得下属不给面子,转而生恨,随之在“运动”中大整对方,甚而给对方戴上“反党”帽子。

今天,人们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不会再犯当年那样的低级错误。但因为气量太小而犯的“高级错误”,贻害也许更大。比如:任人唯亲,文过饰非,嫉贤妒能,容不得比自己德高才大的人,总想把真正人才搞倒搞垮,此类现象也不少。

须知:气量狭小的人其实是庸人,甚而是小人。

理想

理想,我国古代叫做志。有志,就是有理想;没有志,也就是没有理想。我国古人是很重视理想的,即使到了“贫无立锥之地”,也要恪守“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坚持他们的理想。

诸葛亮在写给他的外甥的一封信中说过:“夫志当存高远……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意思是说,做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和志气,如果意志不坚强,心胸不开阔,整天忙于身边的生活琐事,受个人感情的支配和束缚,长期在庸俗的气氛中过日子,那就会成为一个平庸的人了。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明代学者王阳明说:“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就是人们立下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下的决心。“人若无志,与禽兽同类”,这是孟轲的话。

可见,古人对于立志,何等重视!

为了崇高目标所从事的工作,就是高尚的事业。大自然的长期发展铸造了人类,同时也形成了志气这个激流汹涌的内在世界。高昂志气,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大志,就等于有了灵魂。

志——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精神支柱。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使人伟大或渺小皆在其志。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标而产生。

科学家们认为,信念——如果是笃诚而又持之以恒的话,就可以导致体内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

愿望是汇集智慧的磁石,通往理想的征帆;渴望是寄托未来的灯塔,进军拼搏的航标;希望是执著追求的目光,开拓奋进的动力。

汉代的王充认为,“初生意于善,终以善;初生意于恶,终以恶”。意思是说,人到入学年龄之时,如果立志为善,结果必定是善的;如果立志为恶,结果也必然是恶的。这话虽不太确切,因为人是可以变化的,但也说明了少年之时立志,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

一位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曾经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为你努力地庆祝。

北宋末年的抗金名将岳飞,正是在金兵入侵的动乱年代里,立下了“还我河山”的壮志,才一生征战,死而后已。

北宋的范仲淹,自幼立下了“以国家为己任”的大志。身负宰相重任后,专意革除时弊,励精图治,成为封建时代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人生在世,要好好地生活,就要使自己朝着远大的目标奋进。

坚韧不拔地为事业而奋斗,是炎黄子孙特有的民族精神。

自古以来把这种精神称之为“气”,没有“气”就不能成功。《圣经》上有一段话:去追求吧,这样做了将有所获。去探索吧,这样做了将有所发现!凡追求者得,凡探索者获。因为门自然会向叩门者开放。

对奋发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只号角;对迷茫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声呼唤;对幸福的人来说,希望是一樽美酒;对痛苦的人来说,希望是一炉炭火;对勤勉的人来说,希望是一张征帆!

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变化,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正确的道路。现在,不少人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但是也有不少人,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而追求理想和

真理

,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山溪的理想是海,臭水沟的理想是塘。追求,是人生的一种力量。但追求什么,可要慎重,可要选择,可要思索……星辰虽然能指示方向,但选择方向的还是自己。

没有生活目标和远大志向的人,只会变得懒惰,只会听天由命,永远不会去把握成功的契机,永远不会有所创造和发明。“伟大的动力来自伟大的目标。”

人有了信仰,总要和什么具体的事情和环境结合起来。而连接信念与目标的,便是实践。

人生奋斗的目标是通过尽可能科学的人生设计来实现的。

要有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还得为大目标牺牲小目标。

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使人生气勃勃,对生活更加热爱,对理想更加执著地追求,从而有利于陶冶情操、启迪心智、锤炼意志与坚定

信心

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成才史,也是一部教科书。钱学森的专业是航空工程,设计飞机。他对空气动力学有着深厚的兴趣,孜孜不倦地研究;与铁道机械工程、薄壳结构理论、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和系统工程学等,也结下了不解之缘,精心研究,见解精辟,硕果累累。同时,他还爱好文学,学过绘画,学过小提琴,从事过文艺工作,成绩都很显著。正如古语所说“趣从志生,志能生趣”。“志”作为追求的对象,已经同主体产生了一种心理对应。人们从“志”中发现了自己的未来,发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产生了一种强烈的

激情

,从而把自己投入“志”的体系中,认定合适的方向并为之奋斗。

大志只有经过忘我的斗争和牺牲才能胜利实现。世间的任何事情,追求时的兴趣总要比获得后的兴致浓烈。人不应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奋斗的旗帜,在困苦中升起来,在享受中降下去。谁把希望变成欲望,谁就会把自己推上绞刑架。

在事业上,起步前要像千眼神那样察视时机,起步时要像千手佛那样抓住时机。

欲起步的人生贵立志,已起步的人生贵坚持。

汉高祖刘邦带领起义军攻进秦朝的都城咸阳,一进秦宫就被吸引住了。雕梁画栋,金碧辉煌,美女生辉,珠玑焕彩,刘邦再不愿走出咸阳宫了。樊哙劝阻,刘邦默默无言。后来,张良说:“何苦为一时安逸自败垂成?”刘邦幡然悔悟,于是起身出宫,封府库,闭宫室,召集父老豪杰,约法三章,遂得民心。后来楚汉相争,刘邦坚持以“欲有天下”之志激励自己,终于战败了雄心勃勃的楚霸王项羽,当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立志,也是道德修养中的主观动机问题。

立志可以使人按既定的方向去进行修养和锻炼,预先确定在道德修养中所要实现的自身改变,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

总之,立志,就是怎样设计自己的一生:有什么样的理想,从事什么样的事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古今中外的许多事实表明:一个人在生活的起跑线上,选择什么目标,树立什么志向,确实关系着他的前途命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只有那些立志高远、奋斗不息的人,才能以优异的成绩跑到人生的终点!追求

人生一世,皆有追求。追求,是人类特有的品质;追求,是人们生存的希望;追求,是人生价值的体现;追求,是人性光辉的彰显。人生追求什么?一个人的人生追求,应该是不求名利、不候回报、不贪虚荣、不图享受,只求做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平平安安、实实在在为社会做些有益事情的人,这是追求的一种朴实无华的至高境界。

人生是个既复杂又简单的过程,一个人只要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应该说就是达到了人生最大的追求。人的一生不能没有追求,而这种追求必须是健康向上的追求,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追求,必须是脚踏实地的追求,必须是不损人利己的追求,必须是有益于社会

和谐

进步的追求。

人生应当追求的正确目标和态度是什么呢?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 托尔斯泰向人类揭示了这样一个正确的答案,即——深度。他认为:“人生的价值,不是用财富,而是用深度去衡量。”因此,“深度”才是人生真谛的意义之所在。所谓“深度”,换一个代名词,即可理解为境界。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醒目地刻着这样一句话:“人啊,认识你自己!”可见,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个人,最难以认识和了解的还是自己。只有全面而不是片面地、彻头彻尾而不是掐头去尾地认识和了解了自己,才能真正看清自身应该“追求”的方向与目标。追求应该是实际、实在的。也就是说,追的东西必须能够求得到。不切实际的追求,虚无缥缈的追求,盲目幻想的追求,追求得越多,失望就越多;追求得越紧,跌摔得就越重;追求得越高,自损的程度就越深。

唯物主义认为,“追求是一种主体上的精神,人通过某些激励因素在某时空而产生的一种意识”。人有追求不是坏事,没有了追求那才是憾事。没有追求不能成事,瞎去追求必定败事。但有时候不追求本身就是一种追求,把追求不到的东西抑制在不追求之中,这种放弃式的不追求就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追求。换句话说,有时候放弃也是一种追求,这种放弃是理智之举,聪明之举。

人的一生必定会经历几个阶段。按照年龄的大小,可以分为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每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特点,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每个人生阶段的不同追求,人的一生正是将这些不同阶段的追求串成一起,形成了一生的追求。“追求无止境”。一个终点同时是一个起点,一个起点又必将走向终点。人类无止境的追求推动着历史的文明与演进,人类无止境的追求探寻着科学的奥秘与突破,人类无止境的追求昭示着未来的前景与光明,人类无止境的追求彰显着人性的顽强与智慧。

人之所以痛苦,不是追求的方向有问题,就是没能领悟人生的真谛。如果你不自寻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什么烦恼。因为是你自己的内心放不下。你所有的不悦,所有的烦恼,所有的痛苦,所有的闷闷不乐,都是由于你看不开、想不开造成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你的不悦便不再是不悦,你的烦恼便不再是烦恼,你的痛苦便不再是痛苦。你闷闷不乐的心便会从本来开着你自己却把它人为地关着的门里走出来……

在人的一生追求中,积极的心态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工具,是你能够看清自己的必备素质。积极心态的特点是信心、希望、诚实、爱心和踏实,消极心态的特点是悲观、失望、自卑、虚伪和欺骗。带着爱心、希望和鼓励的积极心态去追求,往往能将一个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反之,带着失望、怨恨和悲观的消极心态则能毁灭一个人。

在人生的追求中,凡成大事者,不论聪明才智高低,也不论从事何种行业,担任何种职务,他们都在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一个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有的过程一定要经过。这种投入必不可少,这种过程必须完成。投机取巧者往往投机不成,蚀米一把;取巧不通,弄巧成拙。目标

目标的基本含义是指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同时也是引起需求、激发动机的外部条件。换言之,目标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是人们生命中每天都会有的志向、愿望、需求、计划、打算、目的、追求、任务、责任等想法的集结。

目标是人生的坐标。没有目标和航向的船只,难免会在大海中打转,甚至有沉没的危险。没有目标和追求的人生,只能在生命的旅途上徘徊,永远也到达不了令人神往的地方。目标是人生的坐标。对每个人来说,它就像空气对于生命一样重要。目标就像黑暗中的明灯,能给人带来光明;目标就像沙漠中的清泉,能给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滋润;目标就像饥寒的人得到了衣食,能给生存和生命带来新的希望。人拥有了目标,如同拥有心中的太阳,照亮前行的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去书写壮丽的人生篇章。

目标是前进的动力。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人并非没有目标就不能活下去,而是没有目标会活得很累。目标是动力。当行动有了明确的目标,并把行动与目标不断加以对照,知道自己行进速度与目标的距离时,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从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努力实现目标。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的人,整个世界都给他让路。

目标是成功的起点。当你明确了人生的目标,你便找到了人生的奋斗方向,你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人生目标使我们在规划人生时,可以理性地思考未来,尝试性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和事业,尽早培养综合能力和素质。你会在朝着目标奋斗的过程中明白:什么事是重要的,什么事是次要或不那么重要的;什么样的知识必须抓紧掌握,什么样的知识不掌握也没多大关系。

目标是生活的希望,有目标就有希望。目标是一种神奇的动力,它常会给人意想不到的奇迹。卡耐基说:“不甘于做平庸之辈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才能调动自己的智慧和精力。”失去目标的人,势必失去未来和希望。追求正确的目标,也就有了更好生存、更快发展的希望。生活就是希望,希望就是生活。生活中若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行的动力,也不会带来任何希望。

目标是

进取

的督导。它能给你压力和动力,使你不自满、不懈怠。经常对照目标,就会明了现状与目标的距离,不消极、不放松,不停止前进的脚步。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内心就不会有压力和动力,甚至会因成绩而满足。目标是进取的加速器,它能使你在走向成功的路上,不断进取。美国数学家维纳德说:“没有追求的人,必然是怠惰的。”如果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追求,头脑里一片茫然,不知该往哪里去,无力把握自己的人生走向,就会在前行的路上迷失方向,会因徘徊和迷途而消耗生命,甚至会踏进陷阱而不能自拔。

确定目标,需量力而行,培根说:“目标太大,会由于受挫折而灰心;目标太小,则会由于收效缓慢而泄气。”在确定目标时,要正确估价自己的实际情况,既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又要放远目光、适当提高目标,即搏一搏、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如果不切实际、好高骛远,把目标定得过高,则无异于海市蜃楼,会使你劳而无功。目标源于现实,必须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倘把目标定得过低,不花气力就能轻而易举地实现,则会失去目标的意义。目标是人们奋力追求的东西,能给人不竭的动力,鞭策人不断奋起、前进。我们不能安于现状、自满自足,必须寻求高点定位,将自己推向新的辉煌。

有无目标,大不一样。有目标和没目标的人,无论工作效率,还是生活质量,都会不同,甚至精神生活和思想品德的层次、生命的过程和结果也会迥异。有目标的人,精神和生活会有一种追求感和享受感。没有目标的人,会产生失落感和失望感,甚至会遭受磨难和痛苦。目标是人的灵魂,是人为什么活着的精神动力。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说:“有人活着没有任何目标,他们在世间行走,就像河中的一棵小草,他们不是行走,而是随波逐流。”

实现目标,需要毅力。人生有既定的目标,才会有成功的起步。在朝着目标迈进和奋斗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问题或困难,会动摇实现目标的决心,模糊奋斗的方向。人生目标的制定相对容易,实现目标却需要花大气力。它需要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坚韧不拔的品质,专注目标,朝着它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才能走出一条坦途。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可通向成功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只有坚定信心,以顽强的意志,朝着目标而努力,才能最终达到目标。

追求目标,其乐无穷。目标犹如一幅充满亮丽色彩的画卷、一条铺满鲜花与掌声的大道、一个充满梦想与幸福的港湾,令人向往和追求。目标是人生智慧的折射,是人生追求的境界,是人生奋斗的力量,是人生能量的标杆,是人生价值的彰显。让我们每个人心中有目标,行动向着目标,坚持拼搏、追求目标,最终实现目标。真理

追求真理是人的天职与使命,是人的最宝贵的品质。在我们民族的历史上,众多的志士仁人,孜孜不倦地追求真理,讴歌真理,坚持真理,乃至为真理而献身。屈原所讲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文天祥所讲的“以身殉道不苟生,道在光明照万古”,谭嗣同所讲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表现了他们为真理而斗争的大无畏精神。

追求真理是艰苦的过程,获得真理是人生的幸福。李大钊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布鲁诺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真理难求,世间的真理只有一个。朱熹讲:“天下义理,只有一个是与非而已,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意思是说,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正确与错误罢了,正确的就是正确,错误的就是错误。因此,只要认定了真理,就要果敢不移,决不随波逐流,即使面对风险乃至斧钺加身,也敢于以卵击石,坚定地追求到底。

寻求真理是追求真理的始点,只有孜孜不倦的人才能有幸找到真理。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人需要真理,就像瞎子需要明眼的引路人一样。”人来到世间,周围是茫茫苍苍、无边无涯的宇宙,假如我们把生活比喻成一条万古不废的江河,那么“真理”就是江上的航灯,我们每一个人就是一只逆流而上的小船。而拽引着生命之索的纤夫就是我们自己。生命之船能不能搏风击浪,勇往直前,达到光辉的目的地,关键就看我们自己能不能紧紧抓住手中生命的纤绳。马克思这样形容过:“在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长期的浮游和探索,我在那里找到了真理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被发现的东西。”人们渴望真理,但真理并不会像美丽的小鸟那样从天而降,而要靠我们去寻求。真理来源于实践,只要我们沿着实事求是的阶梯去追求,就能摘取到真理的明珠。

信仰真理是追求真理的足印,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获得真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由于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同,信仰也就不同。在各种各样的信仰中只有对真理的信仰才是科学的、伟大的、崇高的。真理的力量是无穷的,对真理的信仰是神圣的。离开了真理的信仰,只会给人套上一副精神枷锁,唯有对真理的信仰才能指导人们去开拓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广阔之路。只有信仰真理才能为真理而斗争。我国为真理而斗争的人物多如星斗,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南朝梁哲学家范缜,坚持真理的精神与日月同存。他反对佛教迷信,主张“神灭论”,认为“形谢则神灭”,“宰相萧子良集众僧与其辩论,不能屈之”,随后又以中书郎职位作为诱饵,劝他改变观点。范缜义正词严地回答:决不卖论取官。后来,梁武帝亲自写了《敕答臣下神灭论》,为神灭论罗织了“违经背亲”等罪名,企图用皇帝至高无上的威势逼范缜放弃其神灭论观点。范缜义无反顾,寸步不让,立即写了《神灭论》,答对梁武帝。《神灭论》批判了佛教的因果报应说,宣传了唯物主义神灭论思想,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献身真理是追求真理的难关,只有有了万死不辞的气概才能冲过难关,掌握真理。追求真理其乐无穷,然而追求真理却常常是困难重重,乃至要做出痛苦的牺牲。多少科学家为了事业的成功在困难的环境中度过艰苦的一生,他们始终守志不移,默默奉献;又有多少革命志士为了追求真理,抛头颅洒热血,万死不辞。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李贽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两个女儿饿死途中,但仍旧坚持“穷莫穷于不闻道”。当时的统治者视其为“洪水猛兽”,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之罪名,捉拿下狱。临捕时,他面无惧色,喝道:“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速行!”许多革命先烈在就义时无所畏惧地面对刽子手的屠刀,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虽然英勇献身了,但留下追求真理的精神在人间浩气长存。献身真理的勇士是不可战胜的,残暴凶狠的黑暗势力可以迫害、杀害追求真理的人,却永远不能阻挡车轮滚滚向前。在我们准备好为追求真理奋斗时,还要拿出献身真理的决心。这样的追求,才是无畏的追求。

坚持真理是追求真理的精髓,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才能捍卫真理。真理的旗帜是鲜明的。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崎岖多险,风云变幻,不能在困难面前动摇,不能在挫折失败中落荒而逃,不能在利诱面前做俘虏,更不能在威胁面前变节。一个人要坚持真理就应做到:在真伪面前,要去伪存真;在善恶面前,要去恶扬善;在美丑面前,要颂美去丑;在权威面前,要敢于直言。坚持真理要有钢铁般的意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