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金融模式与创新:抢占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2:20:50

点击下载

作者:鲁书玲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移动金融模式与创新:抢占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

移动金融模式与创新:抢占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试读:

前言

写作驱动

无论你是即将进军移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创业者,还是商业银行或者新兴网络金融机构的从业人士,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商机。就像几年前的阿里巴巴,若把握得好,从此你便是巨头;若把握得不好,从此便处于被动。

本书紧扣“移动金融”,从横向金融知识线、纵向实践创新线、斜向安全保障线,三者结合深入讲解企业如何轻松争得支付入口和市场份额。本书特色模式最新 采用“纵横结合+侧面补充”模式,横向讲解金融知识原理,纵向讲解实践创新战略,侧面补充安全保障知识,三管齐下,放送真经。实战最强 书中通过30种移动金融产品创新,其中25种移动金融产品营销实战,全面讲解了争夺移动金融市场的产品战略。逻辑严谨 20多项最新国家政策规范、40多个特别提醒,以最贴近生活的金融服务机构和金融产品为例,进行战略讲解,绝对真实可用。作者售后

由于作者知识水平有限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有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联系邮箱:itsir@qq.com。第1章移动金融——冲击、现状、影响和良机1.1 移动互联网金融概述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特别是苹果公司的iPad、iPhone等产品的普及以及Android开放系统的崛起颠覆了传统的移动终端市场格局。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智能化的操作和更优秀的用户体验,降低了移动渠道产品价值的传递成本,从而激发出大量的市场需求。

金融业是所有产业中收益最高也是对市场反应最敏感的产业,对金融信息化的建设一直是国内外广大金融公司所投入的重中之重。

提升内部效率、降低沟通成本,同时提供更多的渠道来服务于金融客户,是金融信息化的根本出发点。移动金融正是新时期移动互联网时代金融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1.1.1 什么是移动金融

移动金融即移动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移动互联网金融又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所采用的媒介不同。移动互联网金融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无线POS机为代表的各类移动设备,通过上述移动互联网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特征。

理论上任何涉及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金融具有以下2个特点。1.使用移动终端来操作

这里的移动终端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2.要有金融解决的方案

例如,用“余额宝”购买理财产品,就是一种金融解决方案;将“余额宝”里面的钱转出来购物,也是一种金融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移动金融就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处理金融业务的解决方案。1.1.2 移动金融的理解

移动互联网金融是一个新兴概念,可以结合各方面关于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报刊杂志等资料来理解,这样得出的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才更符合实际。这里摘录了几条相对权威的新闻资料,帮助读者学习理解。1.网易报道“社交金融”已成为移动互联网金融重要的“入口”,而移动互联网金融又成为互联网金融市场争夺的“制高点”。由此看来,一场没有硝烟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争夺战已然开战。

从春节开始,各种“社交金融”活动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上纷纷开展。2.腾讯报道

张江移动互联网金融示范区项目将分3个阶段建设,正在实施的一期项目以中兴通讯上海研发中心所在地区为核心,中国移动已基本完成该地区的4G TD-LTE室外覆盖,中国银联将对该地区的超市和餐饮网点的刷卡设备进行系统改造以支持近场支付,同时,浦发银行也在对相应的地铁和公交刷卡系统进行改造。

待一期项目完工,用户使用中兴通讯提供的带安全近场支付功能的手机,就可以享受到手机支付和移动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安全、时尚与便捷。3.新华网报道

近几年是我国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跃马腾飞的几年,以手机银行为载体的移动金融和以移动支付为平台的网购、网贷及申购基金都呈现耀眼的创新与业绩,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令国人振奋不已。4.新浪网报道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当下智能手机的大众化和普及,智能化手机已大量取代电脑,或者说智能化手机就是电脑,其融合了电脑上网、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网络理财等众多功能。小米科技CEO雷军凭借其在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实践和感悟,早已提出“未来手机会是这个世界的中心”的预言。

是的,我们已迈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行业都将移动互联网化,金融业也不例外。因此,移动互联网金融已成为互联网企业和传统金融机构等多方市场主体,为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生存和发展需要而必须抢夺的“制高点”。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但其激烈和残酷的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有硝烟的战争。5.中金在线报道

移动支付作为互联网领域和金融领域的革命性创新,在促进电子商务及零售市场的发展、满足消费者多样化支付需求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没有人愿意天天杵在电脑前,未来金融最高效的方式是在不同的场景会产生不同的金融服务要求,而只有移动互联网才能满足这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爆发点绝对在移动领域,明年的移动互联网金融势必会呈现爆发性增长。1.1.3 移动金融的内容

银行业是金融行业中的基石,因此要讲解移动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内容,必须以银行的服务内容为例。而其他的金融机构或者网络金融服务类型,都与其大同小异。

银行业的移动金融建设按照服务的用户群来区分,可以分为服务于内部员工的企业应用以及服务于外部客户的产品应用。1.内部企业应用

常见的移动办公就属于典型的企业应用。此类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提高企业内部的工作效率、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供更方便的业务流程,帮助企业员工带来更高的效益。目前常见的银行内部企业应用类型包含以下5项。如图1.1所示。图1.1 移动金融服务于内部员工的企业应用2.外部产品应用

移动银行是最常见的银行提供的对外服务的移动产品,此类应用的核心价值在于增加银行的服务渠道,在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的同时不但大大降低了传统渠道的成本,还可以带来新的收益。另外通过外部渠道,还可以整合其他行业的资源,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对于客户的随身性、便捷性极大地增加边际效益。目前常见的银行外部产品应用类型包含以下4项。如图1.2所示。图1.2 移动金融服务于外部客户的产品应用1.1.4 移动金融的分析

在上述3个小节的内容中,分别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各界对移动互联网金融的理解,以及目前移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内容等内容进行了讲解。接下来将对移动互联网金融进行概括性分析。1.未来社会是移动宽带的社会

信息通信技术能够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全民生活质量。纵观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从1G模拟信号技术到2GGSM、3GWCDMA,再到4GLTE,数据传输速度平均每三年翻一倍。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人类社会在信息通信技术影响下,正在出现以下两种发展趋势。

未来社会是宽带社会。整个社会的信息量不断增加,海量数据成为发展趋势,大数据、云计算等面向海量数据的信息处理模式应运而生。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挖掘,人们开始获得更为丰富的信息,极大提升人们的决策力和行动力。

未来社会是移动社会。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网络变得更加发达。智能手机替代计算机,成为人们沟通、生活娱乐和信息处理所依赖的的主要工具。

未来社会是移动宽带的社会。通过参加以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为支撑的信息社交网络,人们可以每时每刻生活在另一个与现实世界并行的虚拟世界中。同时,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活动反过来又会对现实世界中人们的衣食住行产生深刻影响。2.移动金融是互联网金融皇冠上的璀璨明珠

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呈现浩荡之势。互联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日益起到支柱作用,已经沉淀为基础设施行业。在国际电信联盟(ITU)树立的“互联互通、普惠服务”的原则下,互联网对增进社会福利、改善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传统互联网的发展也面临着天花板,客户覆盖面已经逐步达到上限。个人电脑的缺点是不能移动或者移动性很有限,与人们随时随地享受金融服务的需求不相适应。

因此,以网银为代表的传统互联网服务面临着挑战和突破的要求。

移动互联网是对传统互联网的升级,成长空间巨大。传统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结合产生了移动金融新型服务模式。移动金融突破了桌面互联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性,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

目前,手机已超越台式电脑成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这显示了随着手机网民占网民比例的不断上升,手机已经取代PC成为人们上网的最常用设备。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们24小时的随身装备,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生活方式的最重要特征。从增长的速度和发展前景看,移动金融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网银的增长速度。

移动金融的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在金融服务和生活服务的覆盖能力上,将全面超越桌面互联网时代的网银服务。重力感应、二维码识别、手机定位等移动新技术不断融入金融业务,手机购物、NFC手机支付、O2O交易等新型服务手段不断出现,极大地方便了客户随时随地享受智能的、信息化的金融服务,这是传统桌面互联网金融服务所无法企及的。移动金融已成为互联网金融皇冠上的璀璨明珠。3.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产生深刻的影响

20世纪末,比尔·盖茨曾经预言,传统商业银行是21世纪行将灭亡的“恐龙”。然而,经过历史和实践的检验证实,商业银行总能够在科学技术的演进中不断地拥抱变化,在变革中发展壮大。商业银行适应环境的精髓在于,决不抗拒技术的变革,而是通过对新技术的吸收和运用,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从而每每能够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随着桌面电脑转向智能手机,电子商务转向移动电子商务,技术变革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商业银行也要不断自我革命,过去是以网银革命实体网点,现在要以移动金融来革命传统网银。

大数据、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新型互联网技术,成为推动移动金融发展的科技力量。

大数据提供了新的信息处理手段。大数据的主要特点是:数据容量巨大、数据类型众多、数据的处理速度更快。大数据处理模式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更好地了解客户、更好地把握客户的需求。

移动通信网络提供了新的服务渠道,突破了原有的8小时服务时间、突破了网点的地理限制,形成了24小时全天候在线、全球范围直通的新型客户服务渠道。

云计算提供了新的技术资源使用方式。云计算采用了科学化的资源共享、支持和管理方式,提供了更高效的数据存储和分析处理能力。各种网络社交平台则提供了新的客户互动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虚拟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形成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这些社交网络平台提供了商业银行与客户沟通的新渠道以及产品与服务的发布平台。

移动金融模式融合使用大数据、移动通信网络、云计算和社交网络等信息科技手段,将带来革命性的、巨大的竞争优势。可以说,其产生的综合效应“不只是4+4,也不只是4×4,而是4的4次方”。专家提醒

移动金融对传统服务模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割断营业机构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减少客户对商业银行的黏性和依赖程度。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第一个是支付,第二个是信用,第三个是渠道。这3个方面的变革对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影响是巨大的。1.1.5 移动金融的冲击

变则存,不变则亡。面对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复杂的竞争环境,商业银行继续走传统经营模式的老路已不可行,唯一可行的应对方式就是顺应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一场变革。这包括了以下几种应对方式。1.商业银行应变革传统的业务模式

从业务的四分法来看,网银业务已成为现金流业务,其增速已经从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稳增长。移动金融已成为增长速度最快的明星业务。从“双十一”网络购物的情况也可以得到印证:传统电子商务的增速在80%左右,而移动电子商务的增速可达500%。商业银行应从网银等现金流业务中收割利润,并将资源投入到移动金融新业务上来,将服务客户的主战场逐步从桌面电脑转向手机终端上来。2.商业银行应构建合理的盈利模式

商业银行应用通信技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提供金融服务,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盈利模式。新型盈利模式的特点是边际成本低,且随着客户的增多成本会更低。只有摆脱传统的过度依赖实体网点的高成本经营模式,商业银行才能有效地对抗第三方支付等新型竞争者。3.商业银行应更加关注新型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

电子商务用户、手机族群等新型客户群体的重要性正在不断上升,手机已经替代电脑成为人们上网的首要工具。商业银行应关注新型客户的需求特点,向这类客户提供定制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4.商业银行应构建新型渠道体系

要把银行建在社区,通过建立布局全国的网点体系,使社区银行网点成为客户“身边的银行”;要把银行建在网上,使网银成为客户通过桌面电脑获取金融服务的窗口;要把银行建在手机上,使人们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和移动通信网络获取金融服务。商业银行也将成为“水泥银行”+“鼠标银行”+“指尖银行”的综合体。5.商业银行应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

随着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公司等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金融服务领域,商业银行的业务空间也在不断受到挤压。商业银行在借鉴互联网企业的经营机制灵活、技术更新快等优点的同时,也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商业银行已经建立起一整套比较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拥有非常优秀的风险文化,积累了良好的商业信誉。在理财产品的创设和信用风险的控制等方面,商业银行都有着核心优势和能力。6.商业银行应推动金融普惠

通过面向广大农村和边远地区用户提供普惠服务,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拓展金字塔底层市场(the Bottom of the Pyramid,BOP)。商业银行传统上主要面对高端客户群提供金融服务,这主要是受限于服务的技术手段不足以及实体网点的地理范围限制。通过建立移动金融新型服务模式,商业银行服务覆盖的地理范围和潜在客户群体也扩大了成百上千倍,为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力和空间。7.创新移动金融商业模式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进一步渗透,4G正式启用及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继续扩大,其中高速网络用户将保持快速增长,为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借助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要大力发展“手机+金融”的模式,将更丰富、更全面的银行服务搭载到手机上,通过手机将银行的业务与客户的应用场景更有机地连接在一起。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带来了机会,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余额宝、理财通等第三方企业推出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直接与商业银行展开了竞争,商业银行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进行金融创新,因客户需求而变,成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招商银行“一闪通”不仅实现了移动金融领域的重大产品创新,也实现了移动金融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对整个移动金融全产业链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招商银行发布的“一闪通”,就是支付组织银联、全球芯片厂商恩智浦、手机厂商OPPO、华为、三星等移动金融产业链各方通力合作的创新成果,其产品模式、商业模式将对移动金融产业链形成较强的示范效应,同时也增强了国内商业银行不断探索金融创新和应对移动互联网挑战的信心。8.全面整合“终端-服务-产品”发展路径(1)移动端的开发与运营

移动互联网金融的“终端”由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代表的APP应用及页面应用构成,它是实现移动化、碎片化、便捷化金融服务的前提保障。根据eMarketer的最新研究报告,未来几年中国将成为智能机份额增长的主要推动力。

同时,根据中国工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移动话音业务量增速持续下降,移动短信业务量和收入降幅持续扩大,反观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和户均流量,都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在非话音业务收入中,移动数据业务的增长贡献超过150%。

从以上两个研究数据可以看出,未来中国智能手机用户将持续增加,而且手机上网量也将持续大幅度攀升,这无疑为商业银行打造移动“端”提供了有利条件,商业银行要做的就是不断优化移动端应用、增加活跃用户数。(2)基于移动端的服务改善与提升

一方面,商业银行应持续完善移动端的功能,逐渐实现对移动端从查询、转账等简单功能,到理财产品购买、业务办理的全环节支持。比如招商银行“一闪通”,除了移动支付功能,还集成了银行卡的所有功能,实现“万千金融事、手机轻松办”,为客户提供便捷、安全的体验。

另一方面,移动APP应用及页端受限于移动终端屏幕尺寸及用户使用时间碎片化,在功能迁移时面临着使用便捷性与业务功能完整性的冲突,需要进行有效整合。比如,移动端与PC端业务功能合理分工、各有侧重;开发不同的APP承担不同产品的业务功能,招商银行在“一卡通”APP外,开发了侧重消费娱乐功能的“信用卡”客户端;与第三方平台合作开展金融产品销售、业务办理等。(3)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

随着移动“端”与服务的持续完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创新性金融产品将呈现爆发增长的态势,并迅速形成可观规模。招商银行“一闪通”正是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开启了银行无卡化时代,领跑移动金融行业。

商业银行具有传统的金融优势,但在移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必须重视技术力量,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更好的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服务于广大客户,提供更卓越的用户体验,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专家提醒

移动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面对机遇与挑战,商业银行需要不断创新产品、服务,不断为客户提供更好、更优质的体验,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1.1.6 移动金融的创业

2014年年初,先是最大的P2P平台红岭创投被爆出坏账,之后,陆金所也“摊上大事”,被爆旗下子公司有近2.5亿坏账,同样,资本也开始在这个领域不再像去年一样热闹非凡。

这样的情形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战场的战火无论是巨头还是新晋玩家,均已表现疲态,无论是结盟还是消灭,“拉锯战”让各个玩家都纷纷思量第二战场。这个时候,所谓的移动金融正嫁接移动设备的普及及全球移动支付的迅速增长悄然开辟了第二战场。据Statista机构预计,从2013年至2017年,移动支付市场将以年复合增长率32.3%的速度增长,预计在2017年达7010亿美元。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逐渐将视线转移到线下。各方意欲抢夺比线上更加庞大的线下市场。线下市场,后续将为移动支付带来更大的空间。

在纵向金融领域,移动互联网逐渐与金融有机融合,创造出诸如移动支付、移动理财基金(余额宝等)、移动银行、移动证券(网上证券经纪)、移动保险(网上保单销售与理赔)、移动彩票售卖和移动增值业务等。

横向的移动支付从线上转移到线下,从之前的网上购物,到水果店的扫码送苹果,移动金融领域的支付必是鏖战正酣的红海,但纵向的移动银行、移动保险等还是一片蓝海。

综合各方面内容可以总结出,创业者在移动互联网金融上还是有些事可以做的。1.以更低成本、更新模式去抢占移动支付市场

传统线下的POS刷卡器的硬件成本,无论是购买还是租赁,成本都不低,这也给了其他更便宜的硬件终端以机会。其中有拉卡拉、钱方、第三方支付等,但是中国的商业结构除了百货商场,还有零售餐饮,还有街边店、夫妻店、校园、农民工等,只要你切中一个细分市场,并把这一块做深,那么还有赚钱的机会。2.服务移动互联网金融机构

可以为金融机构、商户和消费者提供借记卡、信用卡、智能卡等硬件、软件、服务。创业举例:现在不少金融企业都在微信平台做服务号,其中需要很多软件技术对接。不少小的创业公司,已经在这一块日进斗金。3.瞄准金融行业的游商机会

比如,帮助百货商店推出适合于商家进行移动支付的服务,可以管理商品品类更多的产品,也可以通过移动支付来推动更多移动金融的创新。

对于保险等游商来说,有了移动金融的终端,可以提升客户服务率。现在保险的游商机会只是刚刚开始。4.费用率会更加灵活,这给移动支付的创新更多空间,客户分层也更加明显

在国外,移动支付会有两笔费用,一种是一次性购买硬件终端的费用,另一种是每笔的交易费用。Square是2.75%左右,其他的移动支付工具,除了硬件的固定成本之外,便宜点的费率也在1.9%~2.7%。这相对中国的费率来说,是比较高的。

而目前移动支付市场的各种竞争,将会拉低这个移动支付的费率,未来很有可能达到1%左右。而针对各个细分市场,费率将会更加灵活。5.移动互联网金融上的小门户将会很多很多,有自己的特点就有机会

大智慧、同花顺、腾讯自选股等都在琢磨如何将5000多万的炒股用户在移动端上一网打尽。现在,这三家平台的日活跃用户量在几十万至几百万,还有更多的成长空间。

铜板街、挖财、玖富的Wecash等,都基于APP、微信服务号,通过切入基金、记账、移动授信取现等方式来笼络住一批小型的用户。6.移动安全的机会大

腾讯、360、百度这三家大公司已经将安全当作战略级的产品来做,三家竞争非常激烈。而移动支付上的安全,现在也只是起步阶段,很多技术都需要去完善,期待着那些技术巨头们来发掘。7.移动互联网金融要结合好地理位置、圈子、喜好等移动互联网上的新特点来做

在金融产品的设计上,将结合游戏的因素,让金融产品更有创意,更能激发用户的使用欲望,比如博彩性的产品设计。依据地理位置,收集相关数据,可以给用户进行形象素描,在消费、贷款、投资理财等各个方面,都可以给出相关的方案。8.移动互联网金融的营销

互联网金融将让原先面向专业的投资人转向普通的人群。大众型的产品,机会自然多。这其中,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做营销的机会很多。9.企业移动互联网金融、金融一级市场

与个人级市场相比,企业级的市场转换较慢,但水比较深。企业的理财平台也会发生变化,企业级的交易也需要有数据的闭环,才能够做到更精准。

那些PE、VC、投资顾问也将因为移动互联网而创新自己的商业模式。未来,路演、看项目,都会在移动互联网上创新出新模式。

举例:“用友”现在就希望通过移动端来帮助传统企业转型的同时也接入支付环节,未来,可以做移动互联网金融。10.商业模式上要拥抱创新金融

目前,银行理财有较高的理财门槛,通常是5万至10万元起步,一般的客户无法购买。即便是给银行导流,银行在分成模式上也很强势,往往无法获得数据的反馈。这使得导流类的产品无法依据效果做更多的商业优化,也一直没有话语权。

而基金、保险等细分领域对银行渠道较依赖,对移动互联网也有强烈的要求。所以,刚开始铜板街、挖财等移动渠道往往是销售基金类的产品。

但基金的行业规模比较小,适合在移动互联网渠道发行的基金产品大部分也都是简单、标准化的基金产品,佣金很低。目前,基金的规模在3万亿元左右,与银行理财的10多万亿元相比,占比小。专家提醒

传统金融现在对互联网金融的抵制越来越浓,甚至有联合企业抵制、向政策层施压来阻碍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在可见的时间内,移动互联网金融也需要抱团取暖。1.2 2015年移动金融的现状

移动金融是指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有关金融服务的总称,是将金融服务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具有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特点,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优质的金融服务。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移动金融时代已经强势来袭,并给传统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移动金融大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并显著降低自身渠道的成本。

移动金融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和可观的发展速度。作为一个新兴的金融服务领域,其发展的机遇和危机并存。因此,有必要对移动金融发展的现状加以分析。1.2.1 现状统计

通俗来说,移动金融是指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终端及无线互联技术处理金融企业内部管理及对外产品服务的解决方案。

移动互联网金融目前主要包括移动银行、移动支付、移动生活和移动营销四大业务板块,而这四大板块的核心基础就是网民。

移动金融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中国互联网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的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如图1.3所示。图1.3 中国互联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在下图的数据中,手机作为上网终端的表现抢眼,不仅新增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非常高,而且在即时通信、电子商务等网络应用中发展迅速,远超过网上支付的客户增长。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如图1.4所示。图1.4 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及其占网民比例专家提醒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移动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移动金融时代已经强势来袭,并给传统的金融市场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在移动金融的大背景下,各金融机构可以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多的便利服务,并显著降低自身渠道的成本,在造福大众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自身的利润增长。因此,大力发展移动金融已然成为大势所趋。1.2.2 农村覆盖率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7.5%,规模达1.78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188万人。城镇网民增长幅度较大,相比2013年年底增长2929万人。如图1.5、图1.6所示。图1.5 中国网民城乡结构图图1.6 城乡互联网普及率图

如图所示,尽管农村地区的网民规模、互联网普及率不断增长,但是城乡互联网普及率的差异仍有扩大趋势。2014年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4个百分点。

移动金融业务在农村市场的覆盖率很低,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我国大部分地区特别是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消费者还不了解移动金融服务的优越性,没有使用移动金融业务的迫切需求。(2)农村人口和农民工群体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低。(3)金融机构基于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农村市场的推广,在客户端软件设计方面,也没有专门针对低端用户的简介设计。

这些都阻碍了移动金融业务的推广,将会导致城乡金融服务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专家提醒

在整体网民规模增幅逐年收窄、城市化率稳步提高的背景下,农村非网民的转化难度也随之加大,未来国家将采取进一步的政策和市场激励手段,推动农村网民规模的增长。1.2.3 网购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1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5953万人,增长率为19.7%。1.总体网购现状

我国网民使用网络购物的比例从48.9%提升至55.7%。具体如图1.7所示。图1.7 网络购物/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纵观2014年我国的网络购物市场,主要呈现出普及化、全球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具体而言,网购群体主流年龄跨度增大,向全民扩散。CNNIC数据显示,2014年最主流网购用户(20~29岁网购人群)的规模同比增长23.7%,10~20岁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10.4%,50岁及以上网购人群用户规模同比增长33.2% 。

跨境B2C业务的开启,彰显了中国网络零售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随着中国消费者对海外优质商品的旺盛需求、中国制造在海外市场的畅销,以及跨境支付体验的不断完善,2014年跨境B2C业务在天猫、京东、苏宁等各大网络零售平台上线。阿里数据显示,“双十一”期间,217个国家和地区在阿里巴巴平台上进行交易。至此,跨境电商在中国进入全球化大众消费时代。

手机网购激发移动环境下消费,引领网络购物的发展。2014年手机购物市场发展迅速。CNNIC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手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36亿,增长率为63.5%,是网络购物市场整体用户规模增长速度的3.2倍,手机购物的使用比例提升了13.5个百分点,达到42.4% 。CNNIC研究显示,手机购物并非PC购物的替代,而是在移动环境下产生增量消费,并且重塑线下商业形态促成交易,从而推动网络购物移动化发展的趋势。2.品牌渗透率现状

2014年随着京东、聚美优品、阿里巴巴的上市,网络零售市场格局趋向稳定。淘宝网、天猫、京东的品牌渗透率位居前三位,分别为87%、69.7%和45.3%,遥遥领先于同类竞争对手。唯品会以特卖形式后来居上,超过众多传统网络购物平台,位居第4位,品牌渗透率18.8% 。由团购网站转型成功的聚美优品排在第9位,品牌渗透率11.7%。具体如图1.8所示。图1.8 2014年网络购物市场品牌渗透率3.网络团购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团购用户的规模达到1.73亿,较2013年年底增加3200万人,增长率为22.7% 。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团购的比例从22.8%提升至26.6% 。与此同时,手机团购增长迅速,引领团购市场的发展。目前,手机团购用户规模达到1.19亿,增长率为45.7%,手机团购的使用比例由16.3%提升至21.3%。具体如图1.9所示。图1.9 团购/手机团购用户规模及使用率4.网络团购品牌渗透率现状

历经4年的快速进化,2014年团购网站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市场格局。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10所示。图1.10 2014年团购市场品牌渗透率

如图所示,美团网以56.6%的品牌渗透率位居行业首位。聚划算、大众点评团、糯米网相差不多,分别为33.4%、30.1%、25.9%,位居第2位至第4位。58团购以17.3%的渗透率位居第5位。

团购网站在创立初期仅扮演着信息中介的角色,但是以低价为诱惑吸引用户的发展模式具有先天结构缺陷,导致团购网站难以长期维系客户。面对2012~2013年团购行业资本市场遇冷的局面,团购网站纷纷谋求转型。

在电影票、酒店、KTV等细分领域纵深发展的美团网2014年占据了行业领跑者角色;由于具有较为明显的地域优势和用户优势,糯米网于2014年被百度收购;横向发力在线预订、订餐服务,向婚嫁领域拓展的大众点评团也在2014年被腾讯注资。2015年团购网站会继续向O2O深化转型,借助移动终端、结合LBS拓展本地的生活化服务市场。1.2.4 支付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用户规模达到3.04亿,较2013年底增加4411万人,增长率为17.0% 。1.网络支付现状

与互联网支付相比较,移动支付的现状如图1.11所示。图1.11 网上支付/手机网上支付用户规模及使用率

如图所示,与2013年12月底相比,我国网民使用网上支付的比例从42.1%提升至46.9% 。与此同时,手机支付用户规模达到2.17亿,增长率为73.2%,网民手机支付的使用比例由25.1%提升至39.0%。

2014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倒逼”传统银行改革,银行业的监管制度不断约束第三方网上支付业务金融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在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的运作下已具备多种金融服务能力(消费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小额理财工具),对传统银行业务造成一定冲击。

2014年第三方网上支付和银行卡支付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对决,形成当前多元化主体并存的局面。2014年春节期间,大型互联网知名企业通过“红包”和“网上叫车”业务快速占领移动支付市场。随后,各大银行积极推广手机银行业务,同时联合银联、运营商大力推行基于银联移动支付平台的NFC手机支付业务。

2014年央行紧急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业务,第三方网上支付则推出“白条”“花呗”业务曲线信用消费。央行的出发点在确保用户资金安全,第三方网上支付则通过小额信用消费化解用户疑虑。此外,第三方网上支付正在积极拓展跨境消费一支付宝和环球蓝联合作,对银行的海外退税服务形成竞争压力。预计,2015年第三方网络支付业务与银行业务的竞合博弈将表现得更加突出。2.网络支付市场品牌渗透率

2014年的网络支付市场,支付宝拥有88.2%的品牌渗透率,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银联支付以41.9%的渗透率位居第2位。移动微信支付后来居上,渗透率为21.5% 。腾讯财付通和快钱支付分别以19.6%和13.2%的渗透率位居第4位和第5位。

2014年网络支付市场品牌渗透率如图1.12所示。图1.12 2014年网络支付市场品牌渗透率1.2.5 理财现状

截至2014年12月,购买过互联网理财产品的网民规模达到7849万,较2014年6月增长1465万人。在网民中使用率为12.1%,较2014年6月使用率增长2个百分点。具体数据分布如图1.13所示。图1.13 2014.6~2014.12互联网理财用户规模及使用率图

如图所示,网络理财产品在其发展之初的一年里风光无限,但转入2014年下半年,已基本结束了其用户规模爆发式增长的态势,增速开始放缓,同时新产品扩容速度也有所放慢,主要归结于以下原因。(1)由于网络理财产品的购买便捷性、高流动性和其发展之初的高收益等特点使其潜在用户已很大程度得到转化。(2)受市场资金面持续宽松的影响,依赖于货币基金的网络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在不断下滑,网络理财产品自身的吸金能力在慢慢减弱。(3)2014年下半年中国股市的回暖,分流了部分原本流向互联网理财产品的资金,这也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用户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造成一定影响。1.2.6 旅行预订

截至2014年12月,在网上预订过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达到2.22亿,较2013年年底增长4096万人,增长率为22.7%,网民使用率由29.3%提升至34.2% 。在网上预订火车票、机票、酒店和旅行度假产品的网民分别占比26.6%、13.5%、13%和7.6% 。1.手机预订使用率

与此同时,手机预订机票、酒店、火车票或旅行度假产品的用户规模达到1.34亿,较2013年增长8865万人,增长率为194.6%,网民使用率由9.1%提升至24.1% 。值得注意的是,手机在线旅行预订是移动端增长速度最快的商务应用,手机火车票预订对用户规模的增长贡献最大。具体使用率分布如图1.14所示。图1.14 在线旅行预订/手机在线旅行预订用户规模使用率图

回顾2014年,我国在线旅游预订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虽然企业竞争加剧,盈利压力突显,但市场前景看好。各国对中国免签和延长签证时间的政策激发更多出境游需求。2.行业竞争

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企业之间的竞争全面展开。

首先,价格战仍然在市场争夺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携程与同程的景区门票大战、途牛掀起的“1元出游”大促等。

其次,商业模式相互渗透融合阻击竞争对手。携程开启平台化思路,去哪儿引入OTA 理念,经济型酒店自建OTA重拾主动权。

再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整合作战。百度系旗下拥有去哪儿、百度旅游;阿里系麾下拥有阿里旅行(去啊)、穷游网、在路上、美团网(酒店团购)等;腾讯系拥有艺龙、同程、QQ旅游。携程投资途风旅游网,入股同程、途牛,投资并购线下旅游产业等。

最后,企业业务拓展抢占细分市场。携程与百程的签证价格战,同程与途牛的公关战、广告战极大促进了出境游市场的快速增长。

2013~2014年中国网民各类在线旅行预订服务使用率分布图,如图1.15所示。图1.15 2013~2014年中国网民各类在线旅行预订服务使用率分布图专家提醒

激烈的行业竞争,用利润换市场的战略迫使在线旅行预订行业2014年的财务报表面临亏损局面。迫于盈利压力,2015年在线旅游预订行业的竞争将更加理性。3.旅行预订品牌渗透率情况

2014年在线旅行预订市场中,品牌渗透率最高的是12306火车票官网,为50.2%。去哪儿网以24.8%的渗透率位居第2位。携程网与去哪儿网的竞争呈胶着之势,以24.1%紧随其后。淘宝旅行/去啊、同程旅游和艺龙网渗透率分别为17.2%、14.7%和11.2% 。其他品牌的渗透率均不到10%。

2014年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品牌渗透率如图1.16所示。图1.16 2014年在线旅游预订市场品牌渗透率1.2.7 电子商务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为24.7% 。部分行业中,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的开展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8.4%、36.5%和34.9%,而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比例较低。1.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销售的情况

2014年,互联网O2O商业模式实现高速发展,这一商业模式将实体企业,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与互联网紧密结合,线下企业已经成为互联网消费经济中重要的一环。在这一趋势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展在线销售。

部分行业中具体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如图1.17所示。图1.17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2.部分行业开展在线采购的情况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为22.8% 。与在线销售的开展情况一致,行业中的制造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的开展比例较高,分别达到34.3%、36.5%和33.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也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部分行业中具体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如图1.18所示。图1.18 部分行业中开展在线采购的企业比例1.2.8 移动营销

截至2014年12月,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为24.2%。部分行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开展比例最高,达35.9%。

部分行业中具体开展互联网营销的企业比例如图1.19所示。图1.19 部分行业中开展互联网营销的企业比例专家提醒

综合以上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并不高,与制造业、建筑业相比基本持平,甚至更低。

调查结果显示,利用互联网开展过营销活动的受访企业中,使用率最高的是利用即时聊天工具进行营销推广,达62.7% 。搜索引擎营销推广、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依然较受企业欢迎,使用率达53.7%和45.5% 。

各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率情况如图1.20所示。图1.20 各种网络营销方式的使用率专家提醒

互联网在网民生活中的渗透范围不断扩大、渗透程度逐渐加深,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方式也随之不断创新,组合式营销、口碑营销、病毒营销等新术语层出不穷,企业对单一、传统营销方式的依赖度逐渐降低,同时对移动营销出现巨大需求。1.2.9 移动领航

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手机旅行预订以194.6%的年度用户增长率领跑移动商务类应用,O2O市场快速发展,成为引领行业的商务模式。

我国互联网在整体环境、互联网应用普及和热点行业发展方面取得长足进步。1.手机商务应用引来爆发期,移动端应用发展成“主力军”

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底增加5672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 。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保持稳步增长趋势,使用率为91.2%。手机网络游戏从爆发式增长变为稳步增长,预计2015年市场份额将进一步扩大。

手机旅行预订用户增长达到194.6%,是增长最快的移动商务类应用。手机网购、手机支付、手机银行等手机商务应用用户年增长分别为63.5%、73.2%和69.2%,高于其他手机应用增长幅度。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动下,个人互联网应用呈上升态势。即时通信作为第一大应用,使用率达到90.6%。平板电脑凭借娱乐性和便捷性成为网民的重要娱乐设备,2014年年底使用率达到34.8%。2.信任和分享成为网民的互联网态度

截至2014年12月,54.5%的网民对来源于互联网的信息表示信任,相比2007年的35.1%有较大幅度提高。网络信任成为社会信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深层网络应用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

另据统计,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的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其中非常愿意的占13.0%,比较愿意的占47.0%。在10~19岁网民中,有65.9%的网民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在网上分享。网民在信息和资源方面互惠分享,不仅降低沟通成本,还将创造文化价值。3.O2O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医疗、家政市场需求强烈

O2O企业在一线城市率先布局,中度和重度用户占比共39.2%,O2O消费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变;二三线城市O2O业务布局正在逐步展开,巨大的消费潜力将促使O2O市场进入增量增长阶段。

与此同时,餐饮、休闲O2O发展起步较早,市场模式趋向于成熟,正在向服务精细化发展。医疗和家政O2O发展刚刚起步,且用户需求较为强烈,未来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1.3 信息技术对移动金融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后期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推动现代经济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通信和网络将全球紧密联系,信息化已成为移动金融业竞争制胜的关键。

自进入信息时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特别是随着通信和网络将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信息技术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主导的作用,逐渐地成为移动金融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决定因素。

为了使移动金融业更加稳定、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移动金融业中的应用正在逐步地对移动金融业的业务基础进行重建,同时对于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也在进行着改写。专家提醒

信息技术的运用正在逐步改写和重建移动金融业的业务基础,使之成为开发市场资源和创新利润增长点的一个决定性的手段。同时,也必将改变银行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和金融市场传统性的游戏规则。1.3.1 应用的内容

信息技术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终端技术

在未来的移动客户终端中,客户的业务完全在多系统中切换,还可以在同一个界面展现、完成所有的金融服务。

对客户来讲,虽然通过移动终端可以开展综合性的金融、交易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品种变得越来越多,但其功能的设计和建立操作的趋势更加智能和人性化,在终端上应该具有简单、快捷、易用的特点。2.数据存储体系

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移动金融行业,数字存储服务体系的发展,意味着背后要有一个强大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网络、数据、仓储、处理资质认证。客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查询个人资料,可以随时随地查询自己的账户、交易,甚至水电的支出。

这就要求未来的网络存储要满足数据的方便,在不同的应用系统之间实现数据的无缝连接。同时由于数据信息种类的多样性和属性的不同,需要分层次、多策略,智能化查询的工具,使得客户任何时候都可以方便地存取数据,此外还要求数据的可用性高。3.网络多媒体平台

在网络多媒体平台方面,网络传输技术的宽带化,使得新的网络平台应该在传送带宽和距离上有新的发展。另外,随着无线的普及,无线接受将成为客户端主要的接入方式。网络信息组织的形式多样化,未来金融信息用户类群的差异,信息传输手段的不同,特别要求信息接受终端采取多渠道、多手段、多方式的策略,以满足各类不同用户的要求。专家提醒

我国目前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于IT的金融服务体系:完成了电子化的建设,为充分实现计算业务管理的现代化,初步建立了自动化办公环境,并开始建立管理运作的信息化。下一步需要利用数据仓库或管理系统把数据转化为有用的信息,以支持我们的管理决策,并最终实现知识化、数字化模型,优化我们的管理和决策。1.3.2 应用的原因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移动金融领域主要有2个原因,它们分别是移动金融业本身固有的特征和金融发展的迫切要求,具体内容如下。1.金融业本身固有特征的要求

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金融产业有以下两个显著特征。(1)整个金融服务过程可以数字化

金融产业属于数字密集型产业,金融服务只涉及数字符号的储存、处理和传送。金融业本身不是一个物流,只是数字的处理、储存。(2)金融服务的内容有极高的“时间价值”

由于利率、汇率和股价的频繁变动,金融产品具有极强的时效性。

这两个特征决定了现代金融产业必须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推行金融创新,实现自身的信息化,再把信息转换成知识,将知识变成利润,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一个信息密集型产业,金融的业务和管理都高度依赖于信息技术,这就凸显了金融产业的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它被视为金融产业的生命线。2.金融发展的迫切要求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创新活动日益深化,通过不断的创新活动,创造出新的市场发展空间并以新的业务方式满足客户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当今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是金融创新的首要手段。

以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不可或缺的工具。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信息技术使得金融企业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了金融业的高度信息化和知识化,使得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能够及时地传递给决策部门,能够快速、智能地做出反应,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2)信息化的发展降低了金融运营中的成本,促使更多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工具的产生和发展。(3)信息化使金融交易与服务跨越了时间与空间上的障碍,使交易和服务更加便利,更加快速,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化。专家提醒

正是移动金融业务以及金融交易方式的不断创新,才使移动金融机构能够提高运营效率,增加经营效益。1.3.3 带来的机遇

信息技术在移动金融行业的应用,对移动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又为移动金融行业带了更多的机遇。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技术改变了资金外在形式,提高了资金运转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在银行体系中的推广和使用,资金的外在形式也由传统的纸币形式转变为电磁信息的外在形式。通过这种电磁信息的货币形式,再配合高效安全的网络技术,资金的运转过程就转变为电子脉冲之间的交换和传输的操作,而电子脉冲的速度近似于光速,其不受地理、空间的限制,可以实现资金的全球流动。因此,资金的运转(包括支付和转移等方式)效率将大大提高。2.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金融竞争规则

传统的金融竞争依靠的主要是资本、规模和地域等方面的优势来取胜的,而自从信息技术引入到移动金融业后,为各种信息之间的交换提供了一个平台,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金融业营销模式,使银行金融国际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也促进了银行IT系统的重新构建。因此,在信息时代的金融行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资本、规模和地域这3个因素,而是取决于信息技术利用效率的高低。3.信息技术改变了移动金融服务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所对应的支撑软件的开发规模和数量也在不断地扩大,加之计算机价格的持续降低,越来越多的客户可以更加方便地接触到金融有关的服务。对于一些特别的金融服务而言,其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在于信息技术的支持,如果离开信息技术的技术扶持,其将不复存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信息技术为金融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4.信息技术改变了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

对于金融机构的组织形态进行变革可以优化领导决策,推动企业管理。因此,信息技术在变革金融机构组织形态(使其组织结构向扁平化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金融企业的管理效益,使金融业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并使金融企业组织的边界化进一步模糊,增加了金融前台服务的数目和质量。

此外,还提高了金融业处理业务的效率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在不远的将来,任何一个客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借助于终端享受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1.3.4 带来的挑战

信息技术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对金融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金融行业带了更多机遇的同时,又对传统的金融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具体内容如下。1.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金融工具的复杂性,金融工具的复杂性又增加了监管的难度。

随着信息技术在金融业的推广和应用,一些副产品也逐渐地衍生出来,如金融产品、金融工具等。这些产品和工具都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才可以维持正常的功能,然而这些东西在维持资金之间有效联系的同时,也大大增加了金融业务操作的复杂性,这就需要金融监管部门要将对于金融产品和工具的监管作为一项额外的业务来加以处理,这样在增加了金融监管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金融监管的资费。

此外,由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对外部的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御,这就需要金融监管在国内建立一个科学系统的金融安全网,且要在国际上进行合理的协调管理,这就进一步增加了监管的难度。2.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金与数据的安全性受到威胁

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在为金融交易和资金管理方面提供便捷的同时,也给了不法之徒盗窃资金的新手段,因此必须对计算机、数据库、网络系统和操作系统等各个环节采取严密有效的防范措施。

此外,金融信息化技术提高了资金运转的效率,方便了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但是也给资金的管理、担保管理和证券的管理方面带来了更大的风险,这些环节一旦出现失误,后果将会是非常严重的。3.国际风险易于传播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资本转移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的同时,也给维持全球金融交易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世界的金融市场当中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其根源在于投机性的资本在国际金融资本中占据的部分越来越大。各个国家的炒股专家为了更好地发现投资的机会,都在时刻关注着世界金融市场的运转情况,这就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交易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旦金融运转出错,很容易导致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更为严重的话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专家提醒

总之,金融信息化的趋势是必然的,其作为经济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金融现代化的集中体现。但是金融信息化是一把“双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