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丽苍凉,逆流而上(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7:05:24

点击下载

作者:伊北

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华丽苍凉,逆流而上

华丽苍凉,逆流而上试读:

自守:独身是一个苍凉的手势

吕碧城:成全之美及其遗憾

有道是繁花似锦转头空,时光之河,往往在轻淹易没间,便能将繁华往事抹平,短短60余载,很多人已经不复能记起吕碧城是何许人也。流行文化的大潮中,吕碧城似乎不像林徽因、萧红、张爱玲等才女们具有如此鲜明的符号意义(但吕碧城绝对是当仁不让的才女),可当我们翻开历史的面纱,看见薄幕后头那张独特精致的脸孔——闪光的岁月尘屑,满布芳容,眼光起落之间,我们不能不为吕碧城精彩人生惊叹:在中国20世纪头一二十年里,这位特立独行的奇女子,竟领衔主演了一出“绛帷独拥人争羡,到处咸推吕碧城”的超绝景观。

晚清末年,女学初兴,先锋女性扎在男人堆里,格外扎眼。在这批女性里,如果说秋瑾是把民族主义的信念贯彻到底的典型,那么吕碧城则是把个人主义的性格魅力张扬到极致的魁首。

吕碧城1883年生于安徽旌德,父亲吕凤歧为光绪进士,家学渊源,自小吕碧城就受到了较好的传统文化熏陶,12岁那年,父亲去世,由于吕家一门生四女,并无男子,族人便以其无后继承财产为名,巧取豪夺,霸占吕家财产,与吕碧城9岁时便议订婚约的汪氏,见吕家变故,也连忙退婚,这使吕碧城自感遭遇“奇耻大辱”,家庭破落,不得不随同母亲远走娘家。

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在母亲的授意下,吕碧城又从外公家,投奔到在塘沽做官的舅父家,度过了七八年寄人篱下的生活。生活境遇的急速转变,对年幼的吕碧城性格的养成,有着不小的作用。细腻、敏感、尖锐、脆弱、固执、叛逆,非正常的家庭生活,让吕碧城的性格如万花筒般绚丽。1904年,吕碧城想去天津城内探访女子学校,被舅父苛责,年轻气盛的她,一怒之下,毅然“逃登火车”,只身奔赴天津。

吕碧城“逃登火车”之时,易卜生的娜拉还未传至中国,中国的青年女性群体中,也尚未形成“出走”的热潮。可即便如此,吕碧城负气式的逃离家庭的轻倩背影,还是无形中暗合了清末精英男性理想中的、不同于传统女性的新女性形象。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看似无望的出走,却无形中打开了吕碧城的天地,那曙光微曦的地平在线,缓缓升起了生之骄阳。时髦的吕碧城

时髦的吕碧城在友人的介绍下,年仅20岁的吕碧城,结识了天津《大公报》总经理英敛之,并以绝妙文采,得到英的赏识,成为该报第一位女编辑。吕碧城的人生路,就此宽阔起来。人生境遇环环相扣,所谓贵人,就是在你最迷惘时,带给你机遇的人,和报人英敛之的一场相遇,让吕碧城的文采有了发挥的平台,在当时中国最新兴的媒体——报纸上,凸显自我的存在。吕碧城,作为一个从老旧乡村走出来的才女,有了进入以前只有男人能够涉足的公共社交领域的机会,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这声音仿佛雏凤清鸣,音振千里,格外引人注目。

在《大公报》上,吕碧城连续发表多篇鼓吹女子解放的文章,震动京津,袁世凯之子袁克文、李鸿章之子李经义等人都纷纷投诗迎合,推崇备至,一时间,京津文坛,形成众星捧月之局面,虽然其中不乏恶意轻佻之辈,但真心赞美者,应占大多数。忧心于国事的精英男性们,对于吕碧城的横空出世,无疑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的成全,包含着精英男性救国救民的忧思——中国最弱的是女性,女性强大了,同我们男性合同起来,共同努力,中国怎能不振兴?吕碧城在当时的形象,用句时髦的话说,那是众男人心目中“有晚清特色”的新女性:有美貌,有知识,有体魄,有气格,她以女儿之身,大方地与男人们交游,唱和诗词,赏玩琴棋,自由出入男性的社交场所,谈笑风生,成为清末社会的一道奇景。奇装异服的吕碧城

有了众多上层精英男性的支持,吕碧城的发展顺风顺水,一路绿灯大开。1904年9月,于文坛大展锋芒的吕碧城,在英总经理的帮助下,得到时任直隶总督袁世凯的支持,出任北洋女子公学总教习,两年后,北洋女子公学更名为北京女子师范学堂,吕碧城任监督,这一年,她不过23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下台,民国登场,气象万千。1912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在京登上民国总统宝座,吕碧城凭借与袁世凯的旧交,出任总统府机要秘书,后又担任参政一职。1915年,吕碧城因看不惯政坛丑恶,携母亲移居上海,从事贸易,正式进入商海打拼。

吕碧城此番离京经商,用现在的话说,等于是高干下海,通达的人际脉络,绝美的公关面孔,超强的经营智慧,天时地利人和,吕碧城可谓全副武装,短短几年,她就积累起了大量的财富,从此衣食无忧。稳固的经济基础,让吕碧城在男权社会里,找到了自我生存的奇特一角。

这生存的奇特,类似于躲进小楼成一统,近似于大隐隐于市,但多少又有点关起门来做慈禧太后的味道。跳舞、喝咖啡、奇装异服,吕碧城在上海过的,是一种非常西化的生活,可另一方面,她又爱写词,深谙中国古典文化精髓,这样的日子,中西合璧,好不有趣。可独居生活,多少还是影响了吕碧城的性格,因爱无所释,她移情宠物——养一对芙蓉鸟、一条宠物狗,珍爱万分,某次狗被洋人汽车压伤,碧城便连忙请律师同肇事者交涉,送宠物进兽医院才罢休。

对于宠物饲养的热衷,从某些方面,确也反映了吕碧城感情世界的寂寞,虽有众人陪伴,可曲终人散,灯熄火灭,吕碧城怕是依旧能感到生之孤苦,一览众山小的高渺虽然给了吕碧城生活的依靠,虚荣心的满足,可内心深处,最细微敏感的心绪,却无处诉说,放浪形骸,也只是痛苦的一种排解管道罢了。

吕碧城这种放诞风流的生活,开海上摩登之风气,为世人所瞩目,一颦一笑都成为大众绝好的饭后谈资。1925年,平襟亚在其主编某报上刊载了《李红郊与犬》一文,吕碧城认为其故意影射,侮辱她人格,便要状告平襟亚。平君知道吕碧城的厉害,忙避居苏州,化名隐居,吕氏寻他不着,便登报追缉,声称谁捉得到平某人,便以所藏慈禧太后亲笔所绘花卉立幅为酬,轰动一时。从轰动一时的狗官司里,我们似乎也可以窥见,吕碧城性格里的放诞与乖戾。

时势造英雄,吕碧城是应运而生的。她以其超一流的个人综合条件,贴符了清末民初高等社会精英男性心目中,理想的“女国民”形象。出走、办报、写词、办学、经商、学佛,吕碧城身上,始终有一种独特的反叛气质,她尖锐、亮烈,然而也不乏妩媚,她不同于某些旧时代扭捏的淑女,她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仿佛是从旧时代泥塘里长出来的莲花,吸收了旧时代沉积多年的养分,却一举冲破束缚,傲然出挺,娇艳盛放,坚定地承载新时代风露。

我们或许可以说,是精英男性心中那亡国灭种的焦灼,有心无意地,成全了吕碧城的辉煌。可反过来,吕碧城性格上的乖戾与反叛,又使得她在羽翼丰满之后,必然会在某些方面与男权社会产生抵抗。这种抵抗,源自本能,是出于两性间天生的隔阂。这种抵抗却很有意思,它仿佛是一条悖论,一个反讽:精英男性提倡女权,一手塑造了吕碧城这样理想的“女国民”,这塑造,原本的指向,是救国救民——男性提倡女权女学的目的,是在民族自强民族解放这个大背景铺展开的——可向来尖锐的两性矛盾(男性对女性这个社会第二性的压迫),无形中却被忽略了。

身为女人,吕碧城在接受女权思想之初,所能使用的言说方式,依旧是男性提供的一套话语——在女权初萌的时代,并没有更多的资源供她利用,在《大公报》倡女学,吕碧城所提观点,大多还只是对精英男性观点的亦步亦趋:从世界竞争和个人权利角度,来阐发兴女学的必要性,也就是说,民族的强大和女学的兴起,是因和果的关系——因为要同世界各国竞争,因为民族要独立自强,所以要兴女学,倡女权——女权的提倡,是被笼罩在大的民族解放的天幕下的,它多少有点先天不足。但随着人生历练的增加和女性体验的深入,吕碧城逐渐开始有一种反抗的自觉,这种对于女性自我的关注和保护,在婚恋问题上尤显突出。

吕碧城早年遭遇退婚,出道之初,受的是当时天津《大公报》主办人英敛之的赏识,青春貌美、才华横溢的她虽自无意,可英敛之却对她颇有好感,可吕碧城后来索性同英敛之一刀两断,其中奥秘,恐怕也出不了情感二字。退婚的苦恼,加上一段不寻常的情感经历,很可能对吕碧城后来的情感走向造成了深远影响,对于婚姻和恋爱,她始终抱着小心翼翼的试探态度,而且一有阻碍,便立刻知难而退(当然,这种影响,也只能算是一个远因)。

吕碧城最终的失婚,大概首先还是应当归结于她自身条件太好,因而导致曲高和寡:超一流的智力水平与生活档次,让吕碧城的择偶圈不断缩小;其次,我们也应该看到,吕碧城无人可配的结局,不能不说是其超强的女性意识造成的:不肯俯就,精神上要求太多,是吕碧城婚恋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可这恰恰也是吕碧城值得人敬佩的地方)。

文名卓著、资产丰厚的吕碧城,在婚姻问题上,对物质和权力,似乎都没有太多苛求,她所看重的,是精神上的琴瑟合鸣,心灵上的息息相通。在吕碧城所交往的高层精英男性圈层里,这样的心灵伴侣当然会有,遗憾的是,虽然精英男性们做到了“咸推吕碧城”,但大多数男性的婚恋态度,并没有随着女性的解放而进步,娶一两房姨太太,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里,依旧很常见。

吕碧城虽独身终老,可在早年,她并没有放弃走入婚姻的希望,她与诗人杨志云情投意合,“诗简往还,文字因缘,缔来已久”,可杨纳妾后,她只能是“悲从中来”,斩断情丝。

吕碧城要求身与心两部分的一对一,这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里,都很稀少。她就像是现代都市里呼风唤雨的女金领:事业上极大成功,才情样貌一个不缺,可论及婚嫁,她能看上的人,实在有限,偶尔有一两个入得了她的法眼,没准也是“使君有妇”。更何况,从男性自私的角度暗想,这样的女强人,谁敢娶,娶回家有没有好日子过?男人们不能不为最后的自尊留点余地。男女平等虽叫了这许多年,可实际上,要让男女完全平等,似乎也比较困难,生理心理上的差异,拉开了男女的距离。就在这或多或少的距离里,男人总想要占据一点优势,至少是心理上的优势。

吕碧城与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寒云,虽相差7岁,却有姐弟恋爱的苗头,交往甚密。一部《晓珠词》,寒云公子激赏备至。二人同住北京之时,吕碧城经常去参加袁公子主持的北海诗酒之会,吕碧城去上海之后,两人依旧鸿雁传书,往来不断,后来袁公子定居天津,两人还有诗词酬答。可这段精神恋爱,终究还是没有结果,吕碧城自己也看得清,谈及此事,一笑而过:“袁属公子哥儿,只许在欢场中偎红依翠耳。”高干子弟显然不适合吕碧城,别说袁公子偎红依翠,身边选择太多,就算袁寒云是痴情种子,独独钟情于吕一人,但一入豪门深似海,袁家的规矩道理,也未必能容得下任性的吕碧城。

身为长辈的清末文化名流严复,很是关心吕碧城的婚姻大事,不止一次地“劝其不必用功,早觅佳对”。1909年6月13 日,严复日记更是有“此儿不嫁,恐不寿也”的记载,可吕碧城却始终抱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婚恋态度,始终不肯轻易把自己交付出去。谈及自己的婚姻,吕碧城曾说:“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诸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我的目的不在钱多少和门第如何,而在于文学上的地位,因此难得合适的伴侣,东不成、西不就,有失机缘。幸而手头略有积蓄,不愁衣食,只有于文学自娱了。”

男人们成全了吕碧城,吕碧城溯流而上,一跃龙门,成就自我,转身不忘还人世几阙惊鸿一瞥。可当这绝世美丽悄然生成,吕碧城却好像木偶点了眼睛,有了活气,她不可避免地,要遵循女人内心的指引,翩然离去——她要寻找自己的归宿——个人的进步超出了时代的发展,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前驱者的孤独与痛苦,只有前驱者独自承受——天涯之大,哪里有净土?吕碧城在哥伦比亚

1918年,在事业上极度成功,在感情上却几度失意的吕碧城决定出国游历,赴哥伦比亚大学读书,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出国前夕,她与朋友告别时,她嘴里反复念叨的,是李清照的那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4年后,吕碧城学成归国,1926年,她再度只身出国,游历欧美,一去就是7年。行旅的新鲜,不知可否冲淡人生虚无?吕碧城的人生孤旅,所求的,无非是精神的安慰。可走遍海角天涯,到底何处才是心的皈依?躲开尘世纷扰,归隐青灯古佛旁,或许可以逃过劫数,心如止水,度此余生。

二战发生后,吕碧城自瑞士经美洲,回到香港。最初,她住在山光道自购的一座房子里,后来搬到香港东莲觉苑,一意礼佛。1943年1月24日,吕碧城在港去世,享年60岁。临终之前,她作自挽诗:“护首探花亦可哀,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她遗命火化后,和面为丸,投放海中,与水族结缘。

纵观吕碧城一生精彩,有男性的成全,也有个人的努力,她踏着时代云彩,在云端漫步,可一不小心,却朝前迈出太多,把时代甩在了身后,自己却无可避免地被时代舍至边缘。吕碧城太生逢其时,在那个动荡纷杂的时代里,她出尽风头,抢尽先机,成就一世风流。吕碧城又太生不逢时,她仿佛是误食了仙丹的嫦娥,虽身轻体灵,貌美如花,却只能守着明月度日,一生苦寂,谁人知晓。她心中那抹淡淡的春痕,也只能到梦里去收获了。

一个人过七八十年

张茂渊是张爱玲的姑姑,密友,合租的房客,也是张爱玲身边可爱的谏言人。张茂渊出身大家,外祖父是晚清重臣李鸿章,自小也是锦衣玉食,家庭破落后,她依旧靠着老本,出国留学,恣意洒脱。她美,美也美得洋派,戴着眼镜,梳着S头,穿着蓝布旗袍,干干净净,干练又婉约。她和黄逸梵联手留欧,和胡适打麻将,风风火火,但又极其低调。张茂渊始终很淡定,天大的事在她看来,都可能是波澜不惊。她是侄女张爱玲不可企及的对象。张爱玲对爸妈有点怨,但对姑姑张茂渊,却始终带点赞美。她巴巴地写一张茂渊篇《姑姑语录》,又写一篇《谈吃胡萝卜》,都是对张茂渊的献礼。张茂渊天生有一种清冷,感情上,生活上,她都追求一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张爱玲打破了一块玻璃,划破了腿,张茂渊随意关心一下,立刻便转向赔偿问题了。

张家人都轴,这种轴,是认准了一件事,就要一做到底的倔强。在感情这件事上,张爱玲和张茂渊异曲同工,都追求一个"不问值不值得”。张茂渊也骄傲,也清冷,但内心里,却有自己的坚持。1925年,张茂渊在开往英国的轮船上遇到了李开弟,两人一见倾心,李开弟还在甲板上用英语为她朗诵了拜伦的诗。蓝天,大海,英俊的才子,英文的诗歌,张茂渊的情感之旅,开了个好头,一切是那么明朗、健康。顺理成章,张茂渊有理由期待好的未来。张茂渊是新花一朵,李开弟是偶过花丛的世间人。美丽的邂逅,像一首简单又暖心的序曲,敲开了两人的心房。张茂渊

偏偏李开弟也轴。他是热血青年,一听张茂渊是李鸿章的外孙女,就毅然斩断情丝,与另外一个女留学生结为连理。他是新青年,怎么可以和旧人物相粘连?李鸿章签过马关条约,就凭这点,他就不能与李家人结婚。前尘难改,张茂渊也冷静,也淡然,她心中笃定,永不更改,她跟李开弟说:今生等不到你,我等来生。她静静的,好像一棵铁树,有信心用时光的水,浇开感情的花。张茂渊是真等。只是她的等,不是焦灼的,不是急迫的,而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从容淡定,一丝不乱。她去上班,在银行里做到高位;她去播音,声音清脆;她住在公寓里,仔仔细细。她的等待融化在人世里,无声无息,无色无味,但呼吸吐纳之间,又分明感觉到它在。张茂渊的独身,一点闻不到幽怨的气息,她的独身是健康的、明朗的。她对李开弟的感情,没有夺,就是等,禅定了一般,她是感情的修真人。

李开弟的夫人知道张茂渊对自己丈夫的感情。她并没有怨。婚姻里,她是坐镇家中的夫人;在感情中,她却是误打误撞的外来客。她容许丈夫有这么个红颜知己。临终前,她拉着张茂渊的手说:"我早知道你和李开弟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当初李开弟对你的出身抱有偏见,对你的个性也不甚了解,他是一个粗人,就断然拒绝了你的初恋,贸然和我恋爱并结婚了。真的,当初我一点也不知情,你把你的恋情暗藏在内心深处,我竟然一点没有察觉出来。等李开弟了解你的为人个性,了解你的坚忍不拔的恋情之后,我已经怀孕,和李开弟再也分不开了。李开弟苦恼过,悔恨过,内责过,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晚了。你作为李开弟的初恋情人是那么的专注于爱情,在长达52年不间断的交往中,你没越雷池一步,这点是我在暗自观察中的深刻认识。李开弟也是一位谦谦君子,你视我儿子为己出,李开弟视张爱玲为己女,这一切的一切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将不久于人世,我过世后,希望你能够和李开弟结为夫妇,以了结我一生的宿愿,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会死不瞑目。”人生的误会,也让人生变得凄美。你遇见我,我遇见你,便是传奇。李夫人去世后,张茂渊再无理由等下去,78岁这一年,她结束了独身,与李开弟走进了婚姻殿堂。

石评梅:独身是谁的错

先简略谈谈石评梅的星盘。石评梅的太阳星座落在命盘的第11宫,这使得她有比较强的人道主义情怀,这种情怀,在几次恋爱中,都显露无遗。可这种人道主义,往往又容易拉伸成一种广泛的善良,导致了她总是难以下决断;太阳落在第11宫的石评梅,尊重所有的人的尊严,喜欢用普通的法则,毫不偏袒地来对待人间事,这使得她格外强调自尊。尤其在第一次恋爱失败以后,矜持和狂放,便很奇特地熔铸在她身上;她同情旧女性,认为她们也应该有幸福的权利,但她往往又很难冲破社会固有的法则,她用社会通行的道德准则思考,但在新时代出现的新问题,恰恰又不是这些旧准则能够解决的,所以她总是痛苦着。由于过于保持自尊,她行事的动机往往非常隐秘而别具用心,所以可能会被朋友利用和贬低,这种分裂性格,让她在恋爱中吃尽苦头。

月亮落在第6宫,致使石评梅的健康受情绪影响很大,高君宇死后不久,她便得脑膜炎去世,那种消极悲观的情绪状态,恐怕是极可怀疑的凶手之一。水星落在第12宫的她,个人的判断,很容易受到过去经验和习惯的影响,陷在初恋中不能自拔,正是石评梅罗曼史中的最大问题。冥王星落在第8宫的石评梅,有强烈的意志力,她甚至有着非生即死的两极化倾向。生命对她来说极其严肃,她只关心重要的事,对其他杂事缺乏耐心,因此特别容易陷入生死的危机感,导致她完全改变过去。

因为校缘上有着某种联系,石评梅其人其事其作我都格外关注,也早就被石评梅和高君宇的爱情故事震撼。可来北京这么久,却一直迟迟下不了决心去陶然亭探望——那怨艳的传说,总有点让人不敢靠近。后来,身边陆续有朋友前去悼念,看到他们拍回来的照片:石评梅手刻的碑文被涂上了红的蓝的颜料,潦草凌乱,备显荒凉。我更不忍心前往了。直到某一天,朋友告诉我说,陶然亭公园在整修,高石墓也在翻修之列,原来那块刻有石评梅潦草手迹的碑不见了……受了此番惊动,我生怕就此错过传说中的碑文,第二天便坐车去南城一望究竟。

那是我第一次去南城。陶然亭所在的那条街格外古旧,恍惚之间,疑心回到20世纪80年代。陶然亭以前是坟地,现在成了公园,园中有水,绿草遍地,走进去明显感觉到阴气。高石墓位于一包小山脚下,两座白水泥铸造的立体墓直刺向天,比肩而立,左边是石评梅墓,右边是高君宇墓。石评梅的手刻碑文也被移拓到高君宇墓身右侧,不大容易为人发现。立在墓边,细细读这几行文字,真不能不为这语言的力度所震慑: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

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

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

这是君宇生前自题相片的几句话,死后我替他刊在碑上。君宇!我无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泪流到你坟头,直到我不能来看你的时候。石评梅为高君宇写的碑文

评梅此番言辞发自肺腑,忧伤绝美,但不知为什么,我却始终感觉这话语里,有种过于强大的向死之力,这里面有对生命的尊重,但同时正因为有尊重,所以当不满足时,就容易彻底放弃,从生的一端,走向死的一端。悲到极处,奈何不凄哀至此,爱情的杀伤力,从来巨大。罗密欧与朱丽叶,为爱赴黄泉;杜丽娘,为爱生而死,又因爱死而生;石评梅爱情最凄绝处,就在于她总是欲罢不能,相对于庐隐的敢爱敢恨,她有太多犹疑,不该付出时付出,该出手时又迟迟不肯出手,爱情太讲天时地利,过了那村没那店,高石的最终错过,石评梅要负一定责任。可如果不错过,石评梅又怎么能让自己相信,她是爱高君宇的?评梅笔下那句“矛盾而生,矛盾而死”,恰恰道出了爱情与人生的悲哀处,在的时候不觉得,觉得的时候,只觉得嘶嘶地流走。

石评梅是怨艳的,这种怨艳,仿佛也只有一树红梅可以比拟:万芳归去,一枝独秀,遥对千山白雪,茫茫大地,看着雪地上并排远去的脚印,不能不备感孤苦,这满树风光,还能不能等到春暖花开?只有梅花知此恨,恨命运,恨人生,还是恨那个时代?石评梅天生有种艺术家气质,她能从这"恨”中,看清人生的虚无,又从虚无里,打捞出凄美,演化成篇,构筑一章章绝艳的诗句。热泪凝固了,便铸成悲哀,这悲哀里,有缠不清的过去,和猜不透的未来。

第一次恋爱失败后,石评梅似乎便有意开始走向一种艺术化人生。她自觉心已伤透,情愿化身小说中悲剧的女主角,演一出凄艳的人生戏剧。这样的人生,是绝望混合着美,像粉色的锦绫下,覆盖着骷髅。

庐隐的一部《象牙戒指》,感伤地叙写了石高恋爱始末。这是女作家为纪念好友石评梅而作的传记。这部传记体小说,虽属虚构类作品,但当中基本情节线条,大的走向,应该大致符合石评梅与高君宇恋爱的基本情况,即便我们不能将书中的曹君与高君宇烈士画等号,可作为与石评梅交之甚深的闺蜜,庐隐的书写,特别是对石评梅恋爱心理景况的记录,不能不说是写出了一部五四初期女性恋爱心灵史,当真是分析女性恋爱心理的绝好文本,情感纠结处,格外触目。从这矛盾丛生的复杂心灵嬗变里,我们或可窥见一个真实的石评梅,进而试图去理解那个时代里,女性的生之苦闷。石评梅

石评梅1919年,评梅17岁,从山西太原女师毕业,赴北平读书。石父担忧评梅安全,便托自己的学生,当时已在北京大学读书的W,与评梅一同搭火车,好有个照应。初到北平,思乡甚巨,石评梅备感孤苦,W的照料让她温暖欣慰。二八少女,情窦初开,对于此般温柔,根本没抵抗力,几番书信来往,热心交流,少女之心必定被软化。更何况,W又是谈吐优雅机智、样貌英俊潇洒之人,石评梅对这样一个人付出真心,也是情之所至,在所难免。

五四时代氛围浪漫,青年男女往往善造爱的空中楼阁,所谓“在一所幽雅的房子里同住着,每天读读诗歌,和其他文艺作品。有时高兴谁也可以尽量写出来,相互品评研究。——就这样过了一生”。爱情太虚无,这番构造,等于在虚无上又蒙了一层虚无,如何兑现,一撞到现实,这七彩楼阁,便粉碎下来,不成片段,一地颓唐。

1922年初,评梅在W寄宿的公寓巧遇W的正牌妻子和孩子,当事三方六只眼对面,评梅这才觉得情何以堪。按照庐隐记述,W的妻子应该同石评梅有过信件交涉,希望评梅念及她的遭遇和孩子的未来,同W断绝来往。以清白女儿之身,遭遇这样一番"教导”,石评梅觉得很怆然,但对于旧式妇女的遭遇,她基本上是同情的,在小说《弃妇》中,她就曾发出感慨:“自由恋爱的招牌底,有多少可怜的怨女弃妇践踏着!”石评梅同W断绝了来往,可她的心,却陡然沉默悲凉下去,她无法恢复自己的情绪,她觉得自己所有的少女的真情,都交付给那个人了,即便他无法承受,她也无力照旧收回。

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时代里,旧式婚姻不行:石评梅走出家门,便没有理由再向封建势力“投降”;那么新的呢?社交公开的盛行,使得恋爱变成一种男性为主导的游戏,走出家门,压抑太久男人们仿佛饿鸦,一头扎进繁华的天地,猎艳成了一门必修功课。可恋爱不似婚姻,它不讲权利义务,发展之初如春风送雨,滋润两性干枯心灵,可情感之海一旦遇风雨起浪,波涛汹涌,失去控制,稍不小心便危害人间。“浮荡少年”给女学生们带来的伤痛,一方面让她们欲罢不能(不俗的言辞和样貌,让浮荡少年们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又使她们伤心透顶,无限困扰积郁胸中,走不出人生困境。更何况,不少男人在乡下还有妻子,与之恋爱,从法律层面上说,不受保护,从封建伦理上论,那等于是当妾。

自由恋爱打开了男女两性交往的新天地,可旧式妇女间夹其中,成为了无辜的受害者,这让新女性们不忍。与其这样受苦,那不如斩断情丝,成全别人,也成全自己,独身不失为一种选择。1920年天津“觉悟社”办《觉悟》杂志,第一期便发表宣言:“我们抱独身主义的”——他们认为男女社交公开的目标是崇高的,是为了男女两性人格的发展的,但如果因为恋爱而影响了社交公开的严肃性和崇高性,那么不如独身。在来北平之前,她只是个驯良的少女,可经过第一次恋爱的重创,石评梅在愤恨中,发现了她那少女的自尊和自傲,从而断然改变了原有的处世态度。在历史之河交汇的道口,青年男女的交往,注定没有平坦的路可走,尺度的把握很难,过犹不及,狂欢过后的黯然销魂,格外令人感到愁惨怆痛。

既抱定独身主义,游戏人间,在再遭遇男性的情感进攻之时,石评梅放浪形骸自是难免。烟酒诗歌,湖光山色,她用热闹的生活来冲淡内心的苦闷、用辛辣的刺激麻木自我的灵魂。她像是《红楼梦》里的尤三姐,那情形,不是男人玩了她,倒是她玩了男人,但其实狂诞的外表下,包裹的是一颗忧伤滴血的心。这颗心,无疑已经有了爱情的抗体。

高君宇就是在这时候介入到石评梅的情感生活中的。一个热情似火,一个心如死灰。美丽的错误,往往不是来得太早,就是来得太迟,如果高君宇早两年遇到评梅,一切问题迎刃而解,可现在,过去的巨大阴影横在两人中间,如鬼似魅,高君宇自不在意,可石评梅却久久不能释怀,有何办法?爱情需见招拆招,此时的评梅却是无招胜有招,女子的自尊,使得她保持住了一个冰冷的表象。

不久,石评梅患猩红热,在高君宇的悉心照料下,她又恢复了一些爱的信心,但这小小动摇,很快又被独身的念头扶正。爱需要同情,在恋爱中生病,极容易促成恋爱的深入。石评梅感激高君宇,进而从这个感激中生出了爱,但这爱,不是由心而发,而是外界促成的。更何况,高君宇早在14岁就已经订婚,他贡献的真诚,评梅怎么肯收,又怎么能收?

但恋爱的玄妙,就在于百转千回,总有转机。高君宇自小就有咯血的毛病,恋爱失败,心情沉重,一口气上不来,旧病复发,血便从喉咙里咳出来。为稳住病人心情,石评梅恐怕给了君宇一些承诺,相思成病,危在旦夕,怎能见死不救?高君宇的病,自此成高石之恋的救命丹。

由怜生爱,这样的过程,很符合恋爱的发展规律。可这里的问题在于,由怜而生的爱,更适合男方对女方,高石的恋爱,恰恰相反。石评梅在恋爱的一开始就占据了一个较高的位置,有了某种心理优势,用庐隐文本里的话说就是“他还不是我理想中的人物”。哪里不理想?她仿佛觉得,这爱情像是报恩换来的,而且因为受过伤,她对于爱情,已经有点害怕,她害怕爱情凶猛的来势,她害怕失去理智,这爱情有些鲁莽,有些强迫,可它终究是那么有力量。

这种爱的繁难,在庐隐的叙写中,格外微妙。小说中,曹君(以高君宇为原型)因为革命工作要南下广州,临行前的雨夜,他来到沁珠(以石评梅为原型)的住处,“满身戎装,并且还戴着假须”。可这样一个曹君站到沁珠的面前,她也不过是觉得“曹有时真有些英雄气概……但我同时又觉得我嫁给他,总有些不舒服”。为什么不舒服?她对他当然不能说一点爱情没有,但这爱情,却藏着种种不和谐。“这不和谐,有一部分当然是因为我太野心,我不愿和一个已经同别的女人发生过关系的人结合;还有一部分是我处女洁白的心,也已印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这种色彩不是时间所能使它淡褪或消灭的;因此无论以后再加上任何种的色彩,都遮不住第一次的痕迹,换句话说,我是时时回顾着以往,又怎能对眼前深入呢?”以庐隐和石评梅相交之深,其不和谐之处,想必她也不会去虚构,这段幽微的心事,包括处男情结,包括不能忘旧,都是一个少女心绪的写真。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高君宇的付出,石评梅很清楚,她改变了对他的态度,但她到底没有完全接受他。在南方革命的高君宇,在香港的南洋货铺里,买了一对精巧别致的象牙戒指寄给评梅。洁白的象牙戒指,原本或可诠释为坚贞爱情的象征物,可石评梅在悲切的人生观的笼罩下,却给这象牙戒指赋予了一种不祥的解释:“我也愿用象牙的洁白和坚实,来纪念我们自己,寂静像枯骨似的生命。”人在做,天在看,这宇宙时时刻刻,仿佛都有一种隐约的暗示,来彰显人们的运命。这对象牙戒指乍然出现在高石二人的情感世界中,仿佛天上落下的灵器,注定要来人间促成一段悲剧。

石评梅的内心是惊惶的,她怕一切凄怆失望像万骑踏过沙场一样蹂躏她;她不敢看花,她怕看花便会想到业已埋葬的青春;她不敢临河,她怕河中倒映出她憔悴的瘦影;她深恐重访旧地,她怕过去的陈尸捉住她的惊魂。石评梅像是一个对恋爱过敏的女孩,内心的柔美凄凉,使她久久不能从恋爱的失败中走出,不能正确地对待高君宇的追求。忘记是一种能力,石评梅不懂得及时排除过去爱情遗留的毒素。她所孜孜等待寻觅的,是一个她爱的人,而对于爱她的人,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实若按现代女性爱情观,爱别人太辛苦,找个爱自己的人,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高君宇让石评梅动了心,但这种动心,还不足以让石评梅一跃而起,提起包袱就随他走天涯。在庐隐的叙述中,我们知道,高君宇曾对她说过:你的所愿,我将赴汤蹈火以求之;你的所不愿,我将赴汤蹈火以阻之。但是我们还是经常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冷拒的言辞:“我觉得我们应当永久保持冰雪友谊”,“什么积极的办法呀?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根本上就用不着办法”!这只是评梅女士为了保持女性的自尊所做的挡箭牌吧!如果她一开始就冷面冷心,高君宇何至于纠缠至此?高君宇

从庐隐的叙写中,我们得知这其中固然有自私的考虑。“我现在的生活,是需要热闹呵!他的为人也不坏,我虽不需要他作我的终身伴侣,但我却需要他点缀我的生命呢!其实呢,他精神方面也已得了相当的报酬。况且他还有妻子,就算多了我这么个异性朋友,与他生活只有好,没有什么不道德……因此我也随他的便,让他自由向我贡献他的真诚,我只要自己脚步站稳,还有什么危险吗?”这一段解释中,最刺眼的,不是所谓自私的考虑,而恰恰是"他还有妻子”这件事。紧追不舍多日,石评梅未尝没有爱上高君宇,可这其中最大的障碍,不是事先宣誓的独身主义,使得高石不能结合,而是高君宇已婚的事实,不能不促成石评梅独身的决心。正所谓“神龛不曾打扫干净,如何能希冀神的降临”?

这个灵动的比喻,让在爱河挣扎的高君宇醍醐灌顶,立即返归家乡实行离婚,经过艰难的交涉,高君宇获得了自由之身。可因为自己,使得另一位女子蒙受人生中极大的哀痛,破坏一个原本完整的家庭,这是石评梅所大不愿的。时代进步的重担,承载到了个人的肩膀上,高君宇放弃一切给予石评梅的感情,柔弱的石评梅如何去接受?在石评梅的世界里,无论是旧道德还是新道德,都不能够有效支撑她接受这样一个结局,以爱的名义进行的伤害,如何能成全爱?

高君宇石评梅的不接受,让破釜沉舟的高君宇精神崩溃,咯血旧症,再次发作,评梅不忍再伤一命,只能允许了他的请求。哪知W听闻高石二人走到一起,心生嫉妒,竟把他同评梅恋爱时所写的情书,登到了报纸上。这是怎样令人慌乱的消息!高君宇得知此事不久便一病不起。高君宇死后,石评梅按照他的遗愿把他葬在了陶然亭。肠断心碎泪成冰,你不杀伯仁,伯仁却因你而死,石评梅心中的悔恨无以复加。直到青山孤冢葬英魂,她这才恍然高君宇才是她的真爱。

高君宇的死,让石评梅彻底放弃了自己,烟酒诗泪,日日相伴,但凡有空,她便和同样遭受情伤的好友庐隐一起去南城的陶然亭看望高君宇,把所有的泪,流到他坟头。就这么哭了不到三年,石评梅竟得脑膜炎死去,这一年,她才26岁。石评梅死后被好友安葬在陶然亭。因爱而独身的石评梅,自此终于走完了她短暂痛苦却又精彩的人生路,皈依到了她爱人的身旁。这一段矛盾重生的爱之绝唱,每每念起,总让人感慨万端。离高石二人离去已近一百年,我们的爱情,走到了哪里,谁能给出答案?

凌叔华:说有这么一回事

凌叔华写过一篇小说叫《说有这么一回事》,讲的是民初女校里,女学生云罗和影曼,在排演话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过程中,假戏真做,发生了感情,便形影不离,谈起恋爱来。最后“朱丽叶”影曼嫁人,云罗陷入无限的惆怅之中。

这种恋爱关系,大多发生在当时女校的女生之间。1908年,清政府批准成立第一个官办女子师范学堂,兴办女校的火种,在全国点燃——女子学校是女子同性恋爱发展的温床。在这种小型的“女儿国”里,女性之间的情谊得到深入的发展。

但从“姊妹情”到同性恋爱,这中间还是有质的不同的。姐妹情什么时代都有,两个女孩子手挽手走过大街,更是街上常见的风景。那么,姐妹情和女子同性恋爱之间的界限为何?

五四时代女性的同性恋爱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往往更强调精神上的惺惺相惜,有点联合起来反对封建婚姻的意思。虽然在凌叔华的小说中,主人公已经有了某种肉体上的接触:云罗半夜醒来,躺在暖和和的被窝里,头枕着一只温软的胳膊,腰间有一只手搭住,忽觉到一种以前没有过且说不出来的舒服——这种接触带来了愉悦,使女学生们发现了自我身体的美妙。可这到底还是控制在女性之间相互欣赏的范畴内的,精神需求远远大过肉体需求。女性的同盟,它更像是反击苦闷的一种武器。

如果仅就精神接触层面看,姐妹情谊发展得深一点热烈一点,似乎就有同性恋爱的嫌疑。当初,张爱玲的母亲和姑姑联袂出国游学,张爱玲父亲就曾说她们是同性恋爱——真不真倒是其次。恋爱这东西,神龙见首不见尾,也根本无法去考证。可她们携手闯天涯的姿态,倒算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反击,放到现在看,依旧先锋。

感情世界原本就是模糊的,今天进明天退,谁也说不准,恋爱的感觉究竟在哪天开始,又在哪天结束,怎么才叫做恋爱?较深厚的女性友谊,如果就算是同性恋爱的话,那么从《海滨故人》到《长恨歌》,故事里那些依偎在一起,低声耳语的女学生们,算不算同性恋爱?这又似乎有点风声鹤唳了。

单纯地从友谊深入发展的角度,来切入当年女子之间的恋爱,显然忽略了问题的复杂性——当我们把目光调向五四以后的民国时代,看那个时代女性之间发展恋爱的奇特风景,我们不能不强调当时的大环境——这时节女性之间的恋爱,多少有点乌托邦的味道,这种乌托邦理想的建造,又有点像是被逼出来的。它是对于当时两性关系的一种反动:两性恋爱没希望了,好男人都结过婚了,没过结婚的实在都不像样子,独身又太孤苦,那么只能和小姐妹们依靠在一起,相互慰藉,共同行走人生路。就像《红楼梦》里小戏子藕官与菂官,在舞台上表演,演着演着就动了情,成了假凤虚凰,恐怕也有社交环境有限的原因。

庐隐在小说《丽石的日记》中,曾借“丽石的日记”写道:“我从不愿从异性那里求安慰,以为和他们——异性——的交接,总觉得不自由。沅清她极和我表同情,因此我们两人从泛泛的友谊上,而变成同性的爱恋了。”丽石和沅清的恋爱,是从对异性世界的抗拒开始的。她们的恋爱实践,有点共同排解人生寂寞、寻找人生出路的意思。丽石把沅清作为灵魂上的伴侣,可沅清到底在家庭的安排下,去同年轻有为的表兄结婚了。丽石终因心脏病死去。

庐隐在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那就是异性恋爱行不通,所以丽石和沅清才开始同性恋爱的。在小说中,庐隐特别叙写了“雯薇”和“归生”一女一男两个角色,他们一个走入了婚姻,一个在异性恋爱苦闷中挣扎,但都没能得到幸福。丽石和沅清的恋爱,则可以看成是站在异性恋爱失败废墟上的一种探求。只可惜,这样的恋爱,同样经不起现实的考验。

五四时代,恋爱作为个性解放的一部分,大肆兴起,封建礼教那一套为时代新人们所鄙弃,年轻人的情感之枷,猛然被打开。男人们在这场运动中,占尽先机,感情的岩浆,找到了出口,无限制外流。在晚清小说《海上花列传》中,很多男人在家里找不到恋爱的感觉,感情没寄托,只能到书寓中去找,和妓女建立一种长期稳定的恋爱关系。遮掩吃醋,打情骂俏,反倒给了男人们一种心理上的纾解。可在新时代,恋爱是被允许的了,男人们走出来读书,女校也纷纷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学校也开始开女禁——男女同校的办学模式,第一次在中华大地上实行,这些都在客观上,给男女恋爱提供了条件。

都是青春年少,不恋爱,简直就是落伍。看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情书,其热烈程度,擦根火柴就能点着了。心啊爱啊肉啊,看多了头皮都麻,男女双方对心中的那份情爱,仿佛还没有学会足够的语言技巧去表达,纯靠强度和热度来达成目标。

可“浮荡少年”的出现,又不能不让新女性对男人们丧失信心。“浮荡少年”对爱情抱游戏主义态度:爱情就是玩玩而已。他们从爱情的游戏中寻找心理上的满足。但在这种游戏里,吃亏的大多是女性。当初大家呼吁社交公开,为的是男女两性心智的健康发展,可“浮荡少年”的行径,无疑破坏了社交公开的崇高性,女性们没安全感了。于是,有的人选择独自逃避——抱定独身主义,有的选择联合起来逃避——走到女子同性恋爱的天地里去。

有什么办法呢,情况空前复杂。对于大多数女学生来说,封建家庭的包办婚姻要坚决反抗,浮荡少年的恶意玩弄要坚决抵抗,可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不少男学生出来读书的时候,都已经在老家有过一次包办婚姻,石评梅两次恋爱以及庐隐的婚姻,都曾遭遇过这种尴尬。

那个时代流行一句话,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可婚姻到底不似恋爱,它有法律效应,婚姻的世界,是讲究一个先来后到的。正房夫人在家中坐着,就算后来者确是动了真感情,是真正伟大的恋爱,但只要男人们没同原配妻子离婚,新女性们就没有名分,她们与爱侣间的结合,顶多也只能算是“事实夫妻”。

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国的两性关系面临的问题,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窘迫,譬如鲁迅和许广平的结合,多么艰难,付出的代价是多么巨大。离婚,于心不忍;不离婚,痛苦不堪,最后只能折中,不离,但是也不和原配在一起过。

如此折腾,坚强如许广平者还可以承受,意志稍微薄弱一点的,就受不了了。石评梅选择为了成全爱而独身,就是一种对尴尬的两性关系的望而却步。而她的好友庐隐在爱人郭梦良去世后,返归北京同石评梅的日日相伴,也算是一种相互慰藉——在新的恋爱婚姻中筋疲力尽后,只有女人能懂得女人(她们二人当然不是同性恋爱,只是相互安慰)。

所以说,民国时代女学生之间的同性恋爱有一个痛苦的底子,它包含了对于男性世界的失望,它是在女性认为是污浊的男性情爱的土壤里长出的一朵花。它有点柏拉图之恋的味道,它在发展的最初,不强调肉体关系,顶多算是携手走天涯,相互取暖,相互搀扶,和后来的同性恋爱大不一样。张爱玲晚年写《小团圆》辨识得清:九莉和比比睡在一处,九莉碰到比比结实冰凉的大腿,忽然感觉厌恶,九莉这才放心,原来她们之间不是同性恋爱。

民初的女校里,女学生之间的恋爱,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远离男权的小环境中萌发的。但这样的恋爱发展下去,究竟会如何——为逃避肉欲的男权社会,女性间搭起的情感之桥,到底能不能稳固地存在下去?丁玲在小说《暑假中》就写到几位为抗拒肉欲的社会而立志独身的女教师,在相依为命的日子里,相互产生了感情:承淑爱上了嘉瑛,春芝对德珍有感觉,玉子和娟娟甚至还有恣意接吻的动作……其中的猜疑与嫉妒,给她们带来了痛苦。女子恋爱的世界,同样有着精神上的苦闷,女子们的联盟,仿佛也并没有建立出一个真正无忧无虑的桃花源。

当然,在这种柏拉图式恋爱之外,也有对肉体有需要的女子同性恋爱。郁达夫在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中,就曾从男性的角度,对女子间的恋爱进行了想象性构造。杭州某女校,女学生郑秀岳与冯世芬的友谊,已经发展到上课吃饭自修睡眠散步都在一处。后来冯世芬因恋着小舅舅的缘故,离开了郑秀岳。独居且意志薄弱的郑秀岳,在学校的女金刚李文卿的诱惑和强迫下,与之实行了恋爱。如果说郑秀岳对于冯世芬,是精神上的依恋,那么李文卿对郑秀岳,则完全是肉体上的占有。李文卿这个人物形象,彻底颠覆了以往女子同性恋爱唯美的风格。郁达夫在这篇小说中,不乏露骨的性爱描写(他自己也说这篇小说将要变作他作品中最恶劣的一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两性关系走过了那一段新旧交替的动荡季节,逐步走向稳定,矛盾仍旧是有,家庭中男女两性的地位,依旧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平等,可两性的关系,到底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的时期。搓麻将买菜带孩子的太太,取代了轰轰烈烈去恋爱去革命的女学生,成为社会坚实的栋梁。女人之间的安慰,也还是有,但大多点到为止。那种相濡以沫的姐妹情谊,更像是现在“闺蜜”间的相互喜爱。于是,五四时代的女子同性恋爱风,便渐渐消歇下来。

不留:离婚像截肢

朱安:一颗锈了的图钉

去参观北京阜成门内西三条的鲁迅故居,是在夏天。

不大的四合院,种有丁香。北面是两进的卧室,临门一间偏房大概8平方米左右,沿窗摆着张桌子,靠西墙设着张床,桌子上摆着一张介绍性质的小纸片,上书:鲁迅母亲和朱安的卧房。从1924年5月搬进小院,直到去世,朱安不曾离开过这里。

看过朱安的照片,知道她并不美丽。眼睛低低地望着,重重的单眼皮,有一种旧式媳妇的恭顺。高额头,扁鼻子,厚嘴唇,穿一件深色元宝领的旧式棉袄,那竖起的领子把脸庞遮盖了大半,人躲在衣服后面似的,更显得逼仄尖薄。朱安

朱安小脚、没读过书的朱安是旧中国的产物。留洋归来的鲁迅,从一开始便带着种抗拒式的负面情绪与她相对。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一面大旗,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观点,鲁迅何尝不知,可他毕竟是从旧时代的淤泥塘里走出,进而迈上新时代坦途的。旧时代的种种牵绊就像腿脚上沾染的淤泥,哪能轻易甩掉。母亲的“礼物”不能不收,孝敬母亲是应该的,更何况,母亲也需要人陪,那就先收下来吧。

鲁迅对朱安的不接纳,有一种先入为主的意思,是不可改变的刻板印象。朱安是“旧”了一点,可这”旧“,在现在看来,恰恰是标准家庭主妇的绝好质量。温良恭俭的朱安,最起码比胡适的那个欲操刀砍人的太太,要温婉得多。

遗憾的是,历史不曾给她证明自己的机会,作为一个女人,朱安留给我们的印象是:太过扁平,没什么生气,虽然“苦菜花”着实令人同情,可终究不是做人生伴侣的好对象。

于是乎,在新旧历史风云转变的夹缝里,朱安们只能是时代进步的牺牲品。她那三寸的小脚,颤颤巍巍,迈过了旧时代的门槛,站在了新时代的土地上,可接下来往哪里走,她不知道。她所能做的,只能是原地踏步。

新女性风风火火地上学去了,恋爱去了,革命去了,旧女性却没有朝前走的技能,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这自小学会的一套,不能成为她们成长的依凭,反倒成为一种累赘和某种不为新一辈男性认同的口实,毫无竞争力可言。

女学生经过,抢尽了风头。“不学无术”的旧式妇女那套“无为而治”,再不能解决如何生活这个大问题,朱安们不能不迷惘了,宁愿转身回到旧时代。

1906年夏天,鲁迅从日本返归绍兴,奉母亲之命,与比自己大3岁的同乡朱安结婚。土语有云,女大三,抱金砖,言下之意,男人和比自己年纪大的女人结婚,会得到更好的照顾,是享福的美事。可鲁迅明显对这块“金砖”不满意。婚后4天,他便毅然东渡日本,朱安则顶着一个名不副实的媳妇头衔,伺候娘娘(绍兴话,即婆婆,指鲁迅的母亲鲁瑞),独守空房,一等13年。

13这个年数很有趣。江冬秀等胡适回安徽老家结婚,足等了13个春秋,终于守得云开月明;而朱安则是在婚后,枯等了鲁迅13载,可终究没换回鲁迅的心。

王宝钏苦守寒窑18年,薛平贵衣锦还乡,还她一个美满家庭;胡适给了江冬秀一个较美满的家庭,鲁迅为什么给不了朱安?在这里,不是说胡适近于人情,鲁迅心肠太硬,我反倒觉得朱安的等待无功,恰恰是因为鲁迅太是个性情中人(胡适很理性,善于调和矛盾):爱,便是爱;不爱,便是不爱,鲁迅的感情世界,是清冽的。

1919年冬天,朱安在鲁迅的安排下,和婆婆及三弟周建人一家搬去北京西直门八道湾居住。在八道湾,周氏一家团圆的岁月里,或许是因为朱安没有读过什么书,或许是因为大先生鲁迅的“冷落”让朱安在这个家庭有点自卑,又或许是由于朱安天生就有种与世无争性格,总之,在周氏兄弟分家之前,朱安这个长嫂,没有顺理成章地当上家。家庭的财政大权,悄然旁落到了周作人的日本媳妇——羽太信子手里。

真替朱安不值!幻想着她当了家,手握财政大权,像王熙凤般撒豆成兵把整个大家庭调配得服服帖帖,那各路人马,恐怕就会对她另眼相看了吧。

事与愿违。

在旧时代,婚姻问题最容易成就一个女人,也最能让一个女人抬不起头。羽太信子是不把朱安放在眼里的吧。她们妯娌之间,朱安多数时候持失语状态,羽太则全然掌握了话语权。不然,当家的弟媳妇乱花钱,坐小汽车进进出出,挥霍无度,身为长嫂的朱安,怎么就不能站出来帮大先生帮娘娘批评她两句?按常理,这个家还轮不到二房媳妇嚣张。可朱安没这机会,或者说,她没准备好,也没法抓住机会。

就这么三年就过去了。三年后,因为某种至今不能确定的原因(羽太信子起了大作用),周氏兄弟失和。

1923年8月2日,鲁迅带着朱安,搬去砖塔胡同俞氏三姐妹处借住。介于担心流离失所的考虑,搬走之前,鲁迅曾询问过朱安,是愿意留在八道湾还是愿意回绍兴,如果她愿意回绍兴,他会按月给她寄钱。朱安婉转地拒绝了,她想和鲁迅一起搬出去,照顾他的日常生活。

1924年5月,朱安和娘娘一起,搬进了位于阜成门内的这间小四合院。这一年,朱安46岁。这个如今只有一棵丁香点缀的四合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