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4:48:54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2018年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试读:

第一部分 教育硕士考试大纲解读及全国各院校考研真题比较分析

《教育综合》是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Ed.M)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总分为150分,考试时间180分钟。

本部分通过解读《教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重点院校《教育综合》命题规律及比较分析全国各院校考研真题,引导考生从宏观角度把握备考方向,并为考生提供具体可行的备考方案,帮助考生成功迈出《教育综合》备考的第一步。

第1章 《教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解读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专业课程考试科目为《教育综合》,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和教育心理学四部分内容,主要测试考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根据商议结果,制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教育综合>考试科目命题指导意见》,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考试性质《教育综合》是教育硕士(Ed.M)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的科目之一。《教育综合》考试要力求反映应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科学、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教育学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为国家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有较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教育专业人才。

二、考查目标

1.测试考生对于教育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现代教育观念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理念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的现实问题的能力。

2.测试考生对于中外教育史的基本知识、基本线索和重大事件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评价中外历史上的教育现象的能力。

3.测试考生对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其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启示的了解程度,以及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主要理论,说明和解释有关教育现象,解决有关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查范围

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育概念的界定

3.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概述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大作用

4.教育与社会发展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5.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述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教育目的

6.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概述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7.课程

·课程概述

·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

8.教学(上)

·教学概述

·教学过程

·教学原则

9.教学(下)

·教学方法

·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评价

10.德育

·德育概述

·德育过程

·德育原则

·德育途径与方法

11.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概述

·班集体的培养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12.教师

·教师劳动的特点、价值与角色扮演

·教师的素养

·教师的培养与提高

1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概述

·学校管理的目标与过程

·学校管理的内容和要求

·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 中国教育史

1.西周官学制度的建立与“六艺”教育的形成

·西周官学制度

·“六艺”

·家庭教育

2.私人讲学的兴起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

·私人讲学的兴起

·孔丘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孟轲的教育思想

·荀况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法家的教育思想

·战国后期的教育论著

3.儒学独尊与读经做官教育模式的形成

·“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封建国家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4.封建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备

·魏晋南北朝官学的变革

·隋唐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备

·科举制度的建立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韩愈的教育思想

5.理学教育思想和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学校教育的改革

·书院的发展

·私塾与蒙学教材

·朱熹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6.早期启蒙教育思想

·新的教育主张

·颜元的学校改革思想

7.中国教育的近代转折

·教会学校的兴办和西方教育理念的引入

·洋务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张之洞的“中体西用”教育思想

8.近代教育体系的建立

·维新派的教育实践

·“百日维新”中的教育改革

·康有为的教育思想

·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严复的教育思想

·清末教育新政与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9.近代教育体制的变革

·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与教育思想

·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和教育运动

·学校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验

·1922年“新学制”

·收回教育权运动

10.南京国民政府的教育建设

·教育宗旨与教育方针的变迁

·教育制度改革

·学校教育的管理措施

·学校教育的发展

1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教育

·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发端

·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的形成

·革命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革命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和学校教育

·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12.现代教育家的教育探索

·杨贤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晏阳初的乡村教育试验

·梁漱溟的乡村教育建设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

·陈鹤琴的“活教育”探索

第三部分 外国教育史

1.古希腊教育

·古风时代的教育

·古典时代的教育

2.古罗马教育

·共和时期的罗马教育

·帝国时期的罗马教育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

3.西欧中世纪教育

·基督教教育

·世俗教育

·拜占庭和阿拉伯教育

4.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

·人文主义教育家

·人文主义教育的特征、影响和贡献

5.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新教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天主教教育

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教育发展

·英国教育的发展

·法国教育的发展

·德国教育的发展

·俄国及苏联教育的发展

·美国教育的发展

·日本教育的发展

7.欧美教育思想的发展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

·洛克的教育思想

·卢梭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教育思想

·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期的教育思潮和教育实验

·杜威的教育思想

·现代欧美教育思潮

·苏联的教育思想

第四部分 教育心理学

1.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趋势

2.心理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及其规律

·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人格发展理论与教育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心理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

3.学习及其理论

·学习的内涵与分类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4.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实质及作用

·学习动机的主要理论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5.知识的学习

·知识及知识获得的机制

·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6.技能的形成

·技能及其作用

·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操作技能的形成与训练

7.学习策略及其教学

·学习策略的性质与类型

·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元认知策略及其教学

·资源管理策略及其教学

8.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

·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创造性及其培养

9.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

·社会规范学习与品德发展的实质

·社会规范学习的心理过程

·品德的形成过程与培养

·品德不良的矫正

10.心理健康及其教育

·心理健康的内涵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四、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50分,其中,教育学原理部分为60分,中国教育史部分为30分,外国教育史部分为30分,教育心理学部分30分,由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全国统一考试。

说明:《教育综合》考试的命题指导意见是给各院校作为参考,同时由于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因此有的院校直接采用该指导意见作为大纲,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但是有的院校会出自己的大纲,例如首都师范大学,其考查内容不包括中外教育史,增加了教育研究方法部分的内容。考生在确定目标院校之后,务必要弄清楚目标院校的大纲及考试内容,合理安排自己的复习内容及进度。

第2章 参考教材、教辅、课程和题库说明

一、参考教材

教育硕士考试只有一个命题指导意见(仅供各院校参考,各培养单位自行命题),没有指定统一的参考教材,但是在分析命题指导意见的具体考查内容并对比大量的教材和各院校历年考研真题后,我们发现各院校考题与下述六本教材的内容最为相近。因此,我们推荐教育硕士考试的参考教材为:

1.《教育学》(王道俊、郭文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

2.《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

3.《简明中国教育史》(王炳照等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4.《外国教育史》(张斌贤主编,王晨副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5.《当代教育心理学》(陈琦、刘儒德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6.《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注意:由于教育硕士考试是由各院校自行命题,因此其参考教材多为各院校日常授课所采用的教材,但其考查内容大多依托于以上六本教材。此外,常用的教材还有十二校《教育学基础》、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等。建议考生在备考的时候,除了参考目标院校使用的考试大纲及命题指导意见之外,也要阅读上述教材,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

二、教辅、课程和题库(一)参考教辅(圣才考研网主编,中国石化出版社)

1.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复习指南

2.教育硕士(Ed.M)333教育综合名校考研真题及模拟试题详解

3.王道俊《教育学》(第6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4.王炳照《简明中国教育史》(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5.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6.张斌贤《外国教育史》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7.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8.张大均《教育心理学》(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说明:前两本是精华本,需要好好复习,后几本对于时间充裕的学员可以参考!(二)考研专业课辅导体系

更多关于各个高校教育硕士的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详情请登录

www.100exam.com(圣才考研网)。

第3章 重点院校《教育综合》命题规律及考研真题比较分析

通过分析全国重点院校的《教育综合》考研真题,可以看出不同院校的考研真题有着相似的命题规律,但同时又存在一定的差异。

一、重点院校《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一)运用理论解释教育现象《教育综合》考试的主要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内容繁多,但是考试还是以考核重要理论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主,应避免死记硬背,强调对理论假设、内容、评价的理解和运用。例如:

1.试述杜威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南京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2.针对当前我国的教育方针及其精神实质,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今教育实践的看法。[东北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3.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对我国当前教育的启示。[西南大学2013教育硕士]

4.请你针对我国当前学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的某个问题谈谈你的看法。[浙江大学2012教育硕士]

5.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以及如何培养这些素养。[山东师范大学2013教育硕士]

这些题都具有一个相同的命题思路:考核理论的内容和运用。每道题的基本解题思路都由两部分构成:①阐述理论的内容;②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充分体现了《教育综合》考试大纲的考试要求。

复习建议:

1.要熟悉教材,打好基础,教育学基础综合考试其实最主要的就是考基础知识的把握,不管是客观题还是主观题。

2.由于教学基础综合考试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多,所以平常除看教材外,还要多涉猎一些与之相关的课外读物,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二)注重材料分析能力

教育综合考试也注重对给定材料分析能力的考核,例如:

1.一位教师在给学生讲人教版第七册钓鳟鱼的课文,老师提问“仔细读课文,看看父亲是一位怎样的人?”生1回答后,老师脸带怒色地说:“你没有听清楚老师的问题,坐下。”………问题1:这位教师的行为是否合适,为什么?问题2: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么做?[南京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2.材料大意:一位出色的科学家放弃现有的工作,成为一名教师,他的导师对此觉得可惜。请从教师专业的角度谈谈对这一案例的看法。[湖南师范大学2013教育硕士]

3.案例大意:某男生模仿动画片《喜洋洋和灰太狼》桥段去考同学。问:从班杜拉的学习理论出发,怎样消除这种不利影响?[湖南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给定材料通常有多种:有的是给定的当代社会发生的事件,有的是给定的普通的教育类材料,还有的是特地营造的教育情景,这些在考试中都有体现,是针对考察的知识点而设置的,侧重点不一样。

复习建议:

1.考生要学好书本的理论知识,多总结基本理论框架,多整理要点;同时,还要多关注一些教育类新闻、杂志,留意教育热点,对于一些重要政策以及相关事件要做好笔记,特别是在考前要去图书馆、阅览室多复印一些与上述内容相关的论文回来好好背一背,也许对应付材料题会有用。

2.对这类题,首先要读透材料,找出材料的重点,然后再联系所学知识点,结合材料来作答。(三)基础性的内容识记是常考题型之一

例如:

1.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的主要内容。[北京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2.简述《白鹿洞书院》揭示的教育宗旨。[华东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3.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首都师范大学2013教育硕士]

4.教学过程的特点及学生掌握认识的基本阶段。[湖南师范大学2014教育硕士]

复习建议:

因素分析和原因分析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命题,这类题目比较简单,综合性不强,只要平时对教育理论中的各要素的内容和特征做归纳总结,即可应付这类题型。(四)同类名词或理论的比较分析是常考题型之一

同类名词或理论的比较分析是常考题型之一,例如:

1.简述教学与智育的关系。[东北师范大学2013教育硕士]

2.论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和杜威的关系。[四川师范大学2013教育硕士]

3.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的关系。[西南大学2014教育硕士]

4.评述“六艺”教育与“七艺”教育的异同。[中山大学2013教育硕士]

复习建议:

这类题型综合性较强,如果简简单单罗列各个理论或名词的话一定不会得高分,必须要把各个理论进行一条一条的比较,重新整合答案。在平时复习中不能简单、孤立地复习名词和理论,还需要综合比较同类名词和同类理论。

二、重点院校《教育综合》考研真题的差异(一)同一院校历年试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会有差异《教育综合》科目是院校自主命题,没有统一规定的考试大纲,因此,大多数院校在命题方面呈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尤其是当题型和分值等发生较大变动时,考生一定要引起注意,用心揣摩出题者的命题思路。需要说明的是,考生不要把最新一年的考试题型作为惟一的参考依据,以前考过的题型或未考到的题型均有可能出现。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真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为:名词解释(共6题,30分)、简答题(共4题,40分)、论述题(共4题,80分);2013年真题的题型、题量和分值为:名词解释(共5题,20分)、简答题(共5题,50分)、论述题(共4题,80分)。(二)不同院校的试题在试卷结构、题量和分值、考试内容等方面存在差异

1.试卷结构不同

所有学校的试卷结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将各科知识融合在一起,按题型设计试题,例如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就是把各科目的试题穿插在一起按照题型分布;另一类是参考命题指导将试卷按照科目分为几部分,例如东北师范大学等严格按照命题指导意见将试卷分为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中国教育史和外国教育史四部分。

相比而言,第一类试卷结构的难度会稍微大一些。因为科目排列的随机性,使考生对题目的出题点定位存在困难,迫使考生的思维在几个科目之间不停的转换。这就要求考生在考场上要尽快的转换答题思维,随时保持清醒与冷静,甚至利用这一点,先全力解决自己擅长的科目。由此,我们建议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有意地穿插几个科目的题目进行练习。

2.题型、题量和分值不同《教育综合》的考试题型主要有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三大题型。不同的院校题型会有所不同,分值分布也不同,例如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一共有三种题型,分别为名词解释(30分)、简答题(40分)、论述题(80分);而青岛大学2013年的题型和分值分别为:选择题(30分)、判断题(1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30分)和作文(50分)。

考生在确定报考院校之后,要尽量了解该校历年真题的题型,针对不同的题型进行相应的练习。不同题型的复习策略方法是不同的,比如针对同一个概念,可能出现选择题和名词解释两种题型,选择题只要求考生在已经给出的选项中,判断说法的正误,从而选出正确的答案;对于名词解释,考生必须对一个概念的相关知识做到熟练掌握,比如它的定义、特点、作用等。

3.考试内容不同

对于考试内容,由于每个院校有各自的特点,命题老师的出题风格不同,因此体现在试卷中就是各科目分值分配的不同。

4.难易程度不同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出题风格,有的学校重理论,有的学校偏基础知识,还有的学校的题目多为理论联系实际。一般认为第三类的题目相对更灵活,难度更大,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教育的理论去分析实际问题。

总的来看,各院校的历年试题之间和不同院校的试题之间在基础知识和能力要求、知识点考查的范围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考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院校,也就是说,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考试题型。但是,《教育综合》归根结底是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考生在对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熟练掌握后,应多做一些重点院校的历年考研真题,拓展复习的广度和深度,提高《教育综合》科目的应试能力。

第二部分 教育学原理

第1章 教育学概述

1.1 复习目标

1.了解教育学学科发展历程;

2.熟悉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3.熟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的含义。

1.2 考点归纳

一、教育学的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多种选择,可以是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或教育艺术,也可以兼及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教育艺术及其统一。之所以如此界定,主要原因如下: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是为培养人而人为建构的社会活动系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引导和规范人的发展,解决“培养什么人”和“怎样有效培养人”的问题。(1)教育是一种有规律的活动系统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的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2)教育同时也是一种有价值取向的活动系统

诸多教育学流派的林立,不是由于对教育规律认识的分歧,而是由于所持方法论立场和教育价值观念的不同所致。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由教育学的特点决定的

教育学就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1)教育学区别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故它与教育方针、政策有所不同。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社会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而制定出来的,体现了国家意志,具有法律效力,是必须遵照执行的。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重在理论的研究与探索,存在广泛的讨论空间,它可能成为制定教育方针政策的依据,但并不一定体现国家意志,更不具有法律效力。(2)教育学不等同于教育经验汇编

教育经验是感性的、表面的、局部的,而教育学是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教育价值观念乃至教育艺术,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

二、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1)萌芽阶段概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教育学的萌芽期,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已经开始,但其研究还不是很完整。萌芽期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或是对教育事实的记述、描绘,研究成果散见于哲学、政治著作中。(2)萌芽阶段主要特征

教育学尚未形成独立的形态,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出来。

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了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教育学独立的条件

①前人教育经验的总结和教育知识的丰富积淀;

②17~19世纪,教育实践特别是师范教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③近代以来科学分类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确立;

④近代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们的不懈努力。(2)教育学独立的标志

①研究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使用的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和范畴的体系;

③研究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④研究结果方面,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⑤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3)教育学独立时期的标志性著作

①英国学者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②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近代第一本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1632);

③英国哲学家洛克出版了《教育漫话》(1693),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

④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爱弥儿》(1762),表达了资产阶级教育思想;

⑤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康德论教育》(1803)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和“教育实验”的主张;

⑥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写作《林哈德和葛笃德》(1781~1787),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⑦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普通教育学》(1806)被公认为是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3.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法律学等经验学科逐渐兴起。教育学不仅从这些学科中吸取有关的研究成果,还利用这些学科的研究方法去研究教育问题,使教育学向实证的社会科学转化。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不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并形成了许多门类。(1)教育著作

这一时期影响较大的几本教育著作如下:

①1861年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社会学家斯宾塞出版的《教学论》;

②1908年德国教育家拉伊出版的《实验教育学》;

③1916年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说的创始人杜威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④1939年由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并出版的《教育学》;

⑤1930年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出版的《新教育大纲》。(2)教育派别

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教育学在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派别如下:

①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流派。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其主要观点有:

a.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b.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c.教育实验分为三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d.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是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的;

e.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②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以来以德国狄尔泰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1888)、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等。其基本观点是:

a.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b.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c.教育研究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

d.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e.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建构对话的师生关系。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以杜威和克伯屈等人为代表的一种教育思潮。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1897)、《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1918)等。其基本观点包括: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

c.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

d.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e.师生关系以学生为中心;

f.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

④制度教育学

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是F·乌里等人,代表性著作是瓦斯凯和乌里的《走向制度教育学》(1966)、《从合作班级到制度教育学》(1970)等。其主要观点有:

a.教育学研究应该以教育制度为优先目标,阐明教育制度对于教育情境中的个体行为的影响;

b.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与行政人员彼此间的疏离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c.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期的社会变迁,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进行制度分析,帮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约他们思想、行为的制度因素,把学校中“给定的”制度(即从外面强加的制度)变成“建立中”的制度(即根据个人间的自由交往而实现自我管理的制度);

d.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分析显性的制度,如教育组织制度、学生生活制度等,而且要分析隐性的制度,如学校的建筑、技术手段的运用等。

⑤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产生于20世纪的苏联,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另一部分是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根据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其基本观点包括:

a.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b.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c.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d.现代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

e.在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现代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f.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入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中去。

⑥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代表人物为美国的鲍尔斯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1976)等。其基本观点包括:

a.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差别、社会歧视和社会对立的根源;

b.教育是与社会相对应的;

c.大众对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已经麻木;

d.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从而积极地寻找克服教育及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策略;

e.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唯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的思想体系指导下,都有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有进一步的深化,出现了几本有代表性的教育著作:(1)1956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制定出的《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2)1963年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发表的《教育过程》;(3)1975年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4)1972年以来,苏联连续出版的巴班斯基的系列著作《教学过程最优化》。

1.3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3研]

2.《普通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06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西南师范大学2004、2003研]

相关试题:(1)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2)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北京邮电大学2008研]

2.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1.4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

一、名词解释

1.实验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3研]

答: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其主要观点有:①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②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③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④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实验场所不同;⑤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把实验数据作为教学改革的依据。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当然,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有局限性,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

2.《普通教育学》[首都师范大学2006研;华东师范大学2003研]

答:《普通教育学》是“现代教育之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的一本教育专著。这本书是现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它的发表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在书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教育理论:由儿童的管理、教学和道德教育所构成的教育过程,兴趣的多方面性,教学形式阶段,教育性教学原则,由单纯提示的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所构成的教学进程等等。《普通教育学》主要侧重于伦理方面的探讨,而在心理方面相对薄弱,这与赫尔巴特早期以伦理学为中心的学术活动是密切相关的。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的发展历程。[西南师范大学2004、2003研]

相关试题:(1)简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几个阶段。[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研](2)简述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北京邮电大学2008研]

答:教育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教育学处于萌芽阶段,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这一时期以教育经验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与哲学、伦理学等结合在一起,尚未分化。古代的一些思想家、政治家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经验,都混杂在他们的哲学著作、政治著作或语言记录中。(2)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资产阶级为了培养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在教育上提出了他们的主张,采取了一些新的措施。资产阶级教育家为了阐明他们的教育主张,总结教育方面的经验,写出了一些教育著作,有些教育家的理论体系比较完整,教育学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这一时期,教育学以哲学、心理学、伦理学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初步理论,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在大学讲台。康德、赫尔巴特等人在对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进行阐述的同时,对教育学的核心内容——教学法理论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时期,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的问世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经验学科的兴起对教育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甚至一些自然学科,如数学、生物学等,也成为阐述教育理论的依据与前提。世界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学理论和思潮,打破了传统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同的理论流派在相互对峙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众多门类。教育科学如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迅速地发展起来。(4)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各国的教育学在不同思想体系的指导下都有了新的发展,在理论上都进一步深化,出现了众多的教育分支学科。教育学科的分化成为当代教育学发展的主流,与此同时,研究者更多的对教育学本身进行反思。

总之,教育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源”与“流”的关系问题。教育学发展的“源”在教育实践。教育实践不仅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教育学是在实践和理论相互作用中螺旋式地上升和发展着的。

2.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哪些基本问题?[华东理工大学2006研]

答: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学科,是从总结教育实践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理论,经过长期积累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教育学至少要回答以下几个基本问题:(1)教育的本质问题。教育的本质是指教育的内在要素之间的根本联系和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教育的本质特点是客观存在的,但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却会由于人的立场观点不同而存在差异。(2)教育的功能问题。教育的功能是指教育对整个社会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涵盖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方面。(3)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问题。教育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与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其他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与此同时,教育作为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外部条件,与儿童身心的发展也是紧密相连的。(4)教育的目的问题。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这也是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5)教育制度和管理的问题。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中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制度(即学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机构体系。教育制度是一定社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6)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方面的问题。教师和学生分别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其关系到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还是双主体,这个问题也是独立的教育学必须作出回答的问题。

除了以上基本问题,作为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还应该对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模式以及途径等问题进行探讨。

第2章 教育的概念

2.1 复习目标

1.了解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熟悉教育的历史发展;

3.掌握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的概念。

2.2 考点归纳

一、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这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这一质的规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

3.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

4.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

生活在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与取向有不同的理解与选择,因而对教育也有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设想与实施。这些教育并不都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但从教育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看,从教育对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意义看,特别是从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社会对教育的基本需要看,可以认为教育的发展同人类追求解放的步伐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1.教育者(1)定义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2)地位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3)作用

教育者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起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在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人为目的的活动,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也就不存在教育活动。

2.受教育者(1)定义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2)地位

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3)作用

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缺少这一要素,就无法构成教育活动。教育活动是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自己的智慧、才能、思想、观点和品质的过程,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是不会获得好的效果的。随着受教育者的知识和能力的增长,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起的作用更大,他们可以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主动地自觉地吸取知识和进行品德修养。

3.教育中介系统

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也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认识的对象,包括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1)教育内容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经过挑选和加工的、最有教育价值和适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的结晶。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其他形式的信息载体中,还体现在经过选择和布置的具有教育作用的环境中。(2)教育活动方式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它大体上涉及四个相互制约的环节:

①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

②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包括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法与方式;

③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

④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1.古代教育(1)原始状态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

在原始社会里,与原始社会的生产方式相适应,处于原始状态的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年轻一代是在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学习制作工具、采集果实、从事渔猎以及向自然作斗争的生活知识和劳动技能,养成遵守公共生活的行为规范与习惯。(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①学校产生的历史条件

a.社会生产日益发展,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办教育和受教育;

b.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培养专门人员进行管理;

c.文字的产生,文化知识的丰富,提供了更便利的学习条件和更丰富的学习内容,这为建立有组织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关创造了必要和可能,于是产生了学校。

②古代学校教育形态的特征

a.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与生产劳动脱离的;

b.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c.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d.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

e.教学的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

f.学校与社会生活脱离。(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从学校产生之时起,教育便具有了阶级性,成为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教育的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的选择与任用等方面。(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的脱离。奴隶社会的学校是这一传统的起点,封建社会强化了这一传统。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

2.现代教育(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

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从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逐步普及。在一些先进的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学校教育的普及将古代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它既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同时,学校教育的外延不断丰富,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出现了函授、广播、电视、网络等形式的教育,使得以往的学校教育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各国都强调保障“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使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进步,但阶层的、种族的、性别的歧视仍远未消除。(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现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日益结合,这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因此被看作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条件。(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整体文化水平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并逐步完善,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①“制度化”的优点

随着教育“制度化”的实现,在教育系统中,各级各类学校、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实体内部的教育活动、教育过程,都形成了一定的标准。在教育系统、教育实体与教育过程中,按标准和规则操作,并逐级实行规范管理,尽可能排除教育系统、教育实体和教育过程以外的种种干扰,使教育活动有序地开展。

②“制度化”带来的弊端

a.划一性,即标准化,使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

b.封闭性,即以自身特有的标准、规则和规范,构筑壁垒,形成对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和其他过程的排他性,使正规教育变得“保守狭隘”。

3.未来教育

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为人的发展服务,要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

综上所述,教育发展的历史充满了斗争和曲折,但从发展趋向上说,人的教育权是逐步扩大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科学理性和人文精神因素是逐步增强的,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是逐步凸显的;教育总是致力于培养和提升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自觉性与创造性,提升人的地位与作用,推动社会的发展与前进,不断更新属于人的世界。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教育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1.广义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是指所有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和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2.狭义的教育

狭义的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2.3 名校考研真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首都师范大学2015、2010研;北京师范大学2014研;南京师范大学2011研]

2.学校教育[华中师范大学2012、2010研;华南师范大学2012研;南京师范大学2012研;杭州师范大学2011研;河南师范大学2010研;南开大学2004研;上海师范大学2001研]

3.广义教育[华南师范大学2011研]

4.狭义教育[东北师范大学2015研;西南大学2012研]

二、简答题

1.简述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北京邮电大学2006研]

2.简述现代教育的主要特点。[北京师范大学2013研;华南师范大学2013研]

三、论述题

现代教育应如何面对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请谈谈自己的看法。[北京科技大学2007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