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男孩女孩全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9:44:38

点击下载

作者:童世军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哈佛男孩女孩全集

哈佛男孩女孩全集试读:

前言

当越来越多的世界级名校向中国高中生敞开大门的时候,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拥有了和全世界的优秀同龄人一决高下的机会!当越来越多的中国高中毕业生梦想融入世界的时候,面对这些和我们熟悉的规则截然不同的“优秀标准”,我们必须先了解这些标准。

比如,著名的哈佛大学,我们可以从哈佛名校了解另一种“优秀标准”。“哈佛男孩和女孩”在国人的心中早已成为一种标志符号,标志着一代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渴望。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被哈佛录取视为一种教育的胜利。当一个又一个“哈佛男孩和女孩”出现之时,总有一批又一批的父母趋之若鹜,渴求窥见其中的教子秘方。

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悠久、名冠全球的高等学府。哈佛的创办者是一批从英格兰远道而来的清教徒,在他们的思想中,折射和衍生出一种求真求实的做人态度,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哈佛人,教导他们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哈佛大学第19任校长昆西曾着重指出:“大学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追求真理,而不是去追随任何派别、时代或局部的利益。”

的确,在哈佛,真理被摆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求学的过程就是求真的过程。不断地掌握知识、探索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威廉姆斯·艾米思的这句名言、哈佛的校训,为哈佛学子提供了学习和为人的第一准则。

几百年来,哈佛大学正是在追求真理和勇于开拓的信念鼓舞之下,始终不遗余力地引导学生为理想、为实现人生价值进行不懈的追求和奋斗。也正是在这种生生不息的精神熏陶之下,哈佛才得以在美国的名牌大学中始终保持着独有的特色,从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社会精英,在各种领域中做出许多影响重大的贡献。

哈佛的精英群体历来是美国社会最具主宰性的力量。美国人通常会说,“先有哈佛,后有美利坚”,这与其说是哈佛的历史早于美国,还不如说是哈佛创造了美国,是哈佛的人文精神引导了美国的成长。

哈佛的教育设置分两个部分,大学部和研究生(硕士、博士)部,同中国大学的教制基本一样。研究生教育是为了“成才”,大学的教育侧重“成人”,通过大学的教育掌握做人的原则、知识、修养,成为一个健康的真正有社会责任、有人文关怀、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在美国两百余年的历史中,有7位总统出自哈佛,参议员、众议员层级的政治家更是不胜计数;在经济、社会、法律、艺术、学术等各个领域中,都有哈佛培养的一流人物。仅诺贝尔奖一项,哈佛的获奖者就有30多位。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顶王冠,而王冠上夺目的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建校近80年的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院。

然而哈佛的辉煌成功,绝非来自传统与岁月的荣光,而是来自哈佛人一代代的努力与拼搏。他们用知识和智慧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为整个人类社会所共享。

中国近代有一批著名学者、科学家曾在哈佛学习过,比如陈寅恪、竺可桢、杨杏佛、梁实秋、梁思成、赵元任等。

在此强调的是,哈佛早已不是一所大学,而是一个社会优异的概念,一个代表财富、素质与卓越的符号。“进哈佛”于是乎成为确立个人素质与价值的唯一指针。

哈佛是培养社会的精英,哈佛不需要只会考试的应试机器,入其法眼的是这样的一些学生——有鲜明的个性、有学习精神、有领导能力。哈佛培养的是未来的精英,在政治、法律金融、管理和学术各个领域的顶尖精英,哈佛重视的是一个年轻人的综合素质,从知识的适宜到创新精神,从博雅文化到领袖气质。

对于重视教育看重学历的国人来说,“哈佛”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成功与质量的保证。“进哈佛”不仅是对学生素质的最大肯定,更是家庭教育的最高成就。

而哈佛男孩和女孩们的成功传奇究竟是如何练就的?这无疑是很多家长最想获知的秘诀。

为此,本书精选易菲菲、吴晶、朱成、朱元晨和安金鹏等20位精英学子的成功故事。他们是一群幸运儿,也是当代青年人中的一群佼佼者。当你读完这些精英学子的真实故事之后,你会对他们成功秘诀有所了解。从梦想到实现,需要的是从小的教育、执著的追求、优秀的品格和艰辛的努力,同时或许还有一些独出心裁的成功方法!本书将会告诉你这些成功秘诀。

第一章 邵亦波

别的人能做到的事,我也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

——邵亦波

人物简介

邵亦波

邵亦波,1973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父亲教的是数学,母亲教的是语文。1991年他被哈佛“相中”。1999年参与创办易趣网络信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在易趣被eBay收购后,出任eBay全球副总裁。

1984年,11岁的邵亦波在有150人参赛的首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竞赛中获金牌奖(全国第三名);在初高中全国数学竞赛中连获特等奖与一等奖,成为中国中学数学竞赛中明星选手。高一时谢绝上海交通大学直升机会;高二跳级直接进入世界著名学府美国哈佛大学,是中国以全额奖学金赴哈佛读本科的第一人;成为应届毕业生中的最高荣誉生。

1995年,邵亦波从哈佛毕业,他在物理和电子工程两方面都获得了最高荣誉。他的总成绩,在当年的1600名哈佛毕业生中名列第四,进入了哈佛毕业生“最高荣誉会”。

1995至1997年,被世界最著名的两家策略咨询公司——麦肯锡与波士顿咨询集团争相聘请。后选择波士顿咨询集团波士顿总部,在无任何商业基础的情况下,以自己的能力打破了美国歧视外族人的所谓“玻璃屋顶”,成为资深总裁们一致认可的最优秀的雇员。正因为“波士顿”的总裁们对他赞赏有加,邵亦波工作两年后获得公司资助9万美元再度进哈佛深造读MBA。

1999年,邵亦波从哈佛商学院毕业,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随后,回上海创办易趣网。1999年8月18日易趣网正式开通,始终坚持为个人用户提供完善的交易平台和完美的购物体验。截至2000年10月,注册用户超过300万名,在线物品高达5万余件。在亚太地区权威咨询机构Iamasia公司的调查排名中,各项指标均居国内电子商务网站之首。

2000年,公司继首期融资650万美金后,再次完成二期融资2050万美金,给低迷业界吹来喜讯,备受瞩目。

入选“2000年度IT十大魅力男士”,当选为浦东新区政协常委,担任全国青联委员等多项职务。第一章 邵亦波01

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1989年,邵亦波16岁,正在华东师大二附中读高一。有一天早读时,班主任老师把邵亦波叫到办公室,对此,邵亦波已经习以为常了,他以为又有什么数学竞赛让他参加。老师说:“邵亦波,交大的招生老师昨天和我们联系说,愿意接收你直接跳读大学,你自己先考虑考虑,再回家和父母商量商量。”邵亦波的心“砰砰”剧烈地跳着,他一路狂奔着回到教室。上海交大,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理科类大学之一;这是一个闪着金光的响亮的名字。北大、清华、复旦、交大,这是几亿学子心中诵念的名字,无数少年魂牵梦绕的地方,现在它竟然主动向一个少年敞开了怀抱,呈现在他面前的是笔直的康庄大道:上交大,读本科、读硕士、读博士、进研究机构,成名成家……就在人人都为邵亦波的光明前途欢欣鼓舞的时候,这个十六年来从没有对父母和老师说过一个“不”字的乖宝宝却表现得不那么听话了,他要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邵亦波没有被机遇冲晕头脑,那时候他已不再是个只会解题的好学生,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等兴奋过去之后,他冷静地问自己:“我现在知道自己能做数学题,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除了数学还能做什么,我不知道我究竟喜欢什么。我是应该按部就班继续下去呢,还是尝试到外面去看看,换一种生活呢?”

在他的心底逐渐浮起了一个更远大的目标。邵亦波决定放弃进交大的机会,决心是下了,但是他却不知道怎样向父母开口,他内心不安,生怕遭到父母的反对。

当天晚上,邵亦波硬着头皮将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父母。当时气氛十分压抑、凝重,一家三口围坐在客厅里,邵亦波像是犯了错误似的陈说着,母亲喝着茶,不说话,父亲更是表情严肃。出乎邵亦波意料的是,父母冷静地听完他的决定和理由后,竟没有表示反对,反而显得很高兴。到这个时候邵亦波才知道,原来他的决定和父母的想法正好不谋而合。他的父母正在担心儿子没有大志,贪图安逸,一个交大就让他满足了,就把他打倒了。现在听说了邵亦波的决定,支持、赞同还来不及,怎么会反对呢?现在想来,如果当时邵亦波接受了直升,等待他的将是少年大学生……

完全可能是另一条人生道路了。

17岁的时候,他第一次想到了出国,去美国的某一个名牌大学读本科;18岁的时候,他的愿望实现了。1991年,邵亦波在华东师大二附中念高中二年级。也是在那一年,他两次参加了美国高中数学邀请赛(此赛系美国向世界各国优秀的数学选手发出参赛邀请),邵亦波在高手如云的各国中学数学精英中脱颖而出,两次均以满分拔得头筹,荣获特等奖。也就是在那一年。他被哈佛“相中”,哈佛愿以全额奖学金接纳这个黑眼睛、黄皮肤的中国少年。美国哈佛大学,对于多数中国孩子,这只是天堂里的一个神话,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可即。这一次邵亦波没有再矜持、犹豫,而是一头扎进了这所世界一流大学的怀抱。这一次,父母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支持邵亦波的选择、决定。

多年以后的邵亦波回想起来,还是由衷地感激父母对他的支持和信任,他动情地说:“虽然那时候我那么小,但是父母对我充满了信心,他们相信他们自小对我的教育、培养,相信我的能力,相信我的品质。相信我一个人在外能应付得了,也相信我出去后不会变坏。”

在别人问起邵亦波当初为什么会弃交大而奔哈佛,是不是觉得国内外教育质量相差很大时,邵亦波先是谦虚地说:“是不是交大我已经记不清楚了,你就不要再强调交大了嘛!”接着就说到了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说:“第一,我觉得一个人太早读大学,跳级跳得太多并不是好事。他的智力虽然可能成熟,达到要求,但是其他方面,比如身体、感情还没有成熟;把他放在比他大三四岁的人中间去,和他们打交道,我觉得不好。像什么13岁的少年神童去上大学,他的将来很可能不好,畸形发展,第二,我并不觉得中国的大学质量或其他方面比美国差,说不定过几年以后(现在已经有很多了)会有更多的美国人来中国读大学。大学的质量或者是教学其实不是我去国外读书的主要原因。“我选择哈佛,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去开眼界,去看一些和中国完全不同的东西。“举个例子说,我在中国时,委内瑞拉对我来说只是地图上的一个点,我对它毫无概念,也不会和它发生任何联系。但是在哈佛,我和一个委内瑞拉的同学同住一室,他后来也成了我最好的朋友。这就完全不同了。我觉得,对于一个年轻人而言,出国求学在开眼界的意义上是无可取代的,它能使人对世界有一份感性认识。其实有了这样的开眼界经历,这个人以后肯定会更成功。”

由此可见,有什么样的目标,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在你为自己人生目标而努力的时候,你成大事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现在只需要你放弃一些蝇头小利,把目光盯在远处,准备迈动你的双脚,如果都准备好了,你就可以朝着自己的远见先行进了。

成大事者大都是具有远见的人,因为只有把目光盯在远方,才能有大志向、大决心和大行动。那么,远见是一种什么东西呢?

作家乔治·巴纳说:“远见是在心中浮现的,将来的事物可能或者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图画。”

没有远见的人,只看到眼前的,摸得着、手边的东西。相反,有远见的人心中装着整个世界。远见跟一个人的职业无关,他可以是一个货车司机、银行家、大学校长、职员、农民。世界上最穷的人并非是身无分文者,而是没有远见的人。

我们该有什么样的目标呢?“粪土当年万户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伟大领袖毛泽东说的话,说这话的时候他还是一个普通人,也是伟人具有的气势与人生目标。一个人成就什么事业,就在于他立下什么目标,所处的环境不同,立下的志向自然也就不同了。教育是要让人开阔眼界的,让孩子们从小看到那广阔的世界,树立远大的理想,有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并能为这个目标去奋斗。

玩中寻趣,玩中求知

邵亦波的父母都是中学老师,他们的收入虽然不高,却过着一种高品质的生活,父亲热爱数学,母亲喜欢文学。工作之余,他们就沉浸在各自的爱好中,父亲伏案演算数学题,母亲捧着文学著作阅读,琴瑟和谐,其乐融融。童年邵亦波就是在这样一种环境下长大的,耳濡目染,小邵亦波也爱上了学习与思考。

等到小邵亦波长到三四岁的时候,父母就开始对他进行启蒙教育了。从邵亦波对童年的回忆中我们知道,父亲充当了对他进行启蒙教育的主要任务。每当他回忆起少年苦学的情况时,总是深情地说:“我爸从我懂事起,给我的教育、督促,以及对我的精心设计,是我成长的关键。”

父亲对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开启他的智力,这一点为他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学是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开发人大脑的绝佳途径,因此父亲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数学的氛围,他精心收集了各种锻炼头脑的趣味题,每天要邵亦波做几道,变着花样训练儿子的思维。他着重训练孩子三方面的能力:一是通过自己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增强孩子的计算能力;二是通过给孩子做各种有趣的应用题来开启孩子的分析能力;三是通过让孩子提前学习高年级的课本来锻炼他的自学能力,比如说邵亦波就是从小看着比他高三届的姐姐的课本长大的。

父亲知道孩子的天性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讨厌枯燥、重复和死记硬背。所以他总是想尽一切办法使数学变得有趣,他知道,如果不这样的话,就会事与愿违,不仅达不到开发孩子智力的目的,反而会使孩子讨厌数学。事实上,他也做到了这一点,对此,邵亦波至今记忆犹新。对于父亲小时候教给他的趣味题,邵亦波如数家珍;对于父亲独创的加法强化训练他更是印象深刻。

上小学前,父亲精心从各种渠道收集了许多趣味数学题,既生动又有趣,做起来就像玩游戏;他特意把做题的时间安排在吃饭、散步或者洗澡时,让儿子在轻松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数学学习;为了调动儿子的好胜心,他还制定了奖罚制度。一次,邵亦波偷懒不想做题,就说自己不会做。父亲反复提示、启发,他仍然说不会。父亲生气了,不是因为他不会,而是因为他想都不想就这么说,于是罚他站立半小时,然后再加倍地做题。尝到苦头的邵亦波再也不敢偷懒了,每次都要开动脑筋,争取以最快的速度把题目完成。

为了让邵亦波对数字更加敏感,父亲想出了一个办法: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将扑克牌中的J做11,Q做12,K做13。这样,整个一副牌加起来的总和是364。父亲要求儿子每天将所有的牌从头到尾加10次。有时候,他从一副牌中抽去一张,让儿子将其余的牌加起来后,推算出那抽走的一张牌是什么数。久而久之,邵亦波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练到最后,他能在10秒钟之内,将一副50多张牌的数全部运算完毕。

邵亦波的父亲邵振平说,他的一些同事运用此法,孩子智力均有提高。用扑克牌做累计加法运算,应注意几条:一是要持之以恒,每天至少练10至20遍,要有正确答数。二是要用新扑克牌,因扑克牌太旧会影响发牌速度。三是不要急躁,同时大人最好能陪练,想办法提高孩子的兴趣。

由于父亲的正确引导,再加上自己的刻苦学习,邵亦波上小学五年级时便得了一次市数学比赛第一,从此就有了个“神童”的绰号。1986年,在他刚上初一时就获得了首届“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一等奖。在以后的数年里,他几乎年年获奖,在上海乃至全国的数学竞赛中大出风头。那段时间,邵亦波的理想是以后做个数学家。“几乎每个周末都有数学竞赛,一会儿是上海,一会儿是全国的,或是通讯赛,或是邀请赛,再加上我不但参加自己本年级的比赛,也与比我高一级的同学争,只见我的一个大脑袋晃来晃去,一个比赛连一个比赛,都捧回一等奖。于是我在中国中学数学界小有名气了,被看好会在高三时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为中国争光。”

后来,有人善意地把邵亦波的绰号“神童”前面加上了两个字“大头”,来更为形象地称呼他。其实邵亦波的头并不大,只是人们觉得只有头大才能够聪明,所以“大头神童”也就成了人们对上海市这位很有名气的数学天才的昵称。另外,“练牌”也使得邵亦波受益匪浅。他不仅在以后的数学方面,而且在其他学科的理解与解题能力上,也能居于其他优秀者之上。以至在中学期间,有人又送他一个绰号:“活人计算机”。

在竞赛之余,邵亦波对学校的功课也没有荒废,在华东师大二附中5年里,每年大考总保持总分第一。而且,从小学到中学,他每年都是班长与“三好学生”。

父亲的教育理论是大脑越是放松的时候能够吸取的知识就越多;就像松软的土地好施肥一样的道理。以至于邵亦波小小年纪就锻炼了非凡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方面更是显示出了天才。

只有了解了“玩”的多种意义,才能引导孩子们“玩得开心,玩得痛快;玩出名堂,玩出水平;玩不丧志,玩不丧德”。

也许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像邵亦波这样爱玩也会玩的孩子,如果我们能够真正地了解他们在“玩”中所获得的快乐与知识,就不会对他们横加指责了。

儿童的兴趣特点离不开三个“好”:好新、好奇、好玩。儿童一旦参与了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即表现出注意力高度集中、情感极端投入的现象,由此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游戏与玩耍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在游戏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求知,通过有趣的游戏,他们的身体、各种感官和心理因素都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中,从而获得精神的愉悦与充实。道德教育,应通过开展具有游戏因素的教学活动,使品德教育与游戏有机融为一体,让儿童在游戏的自由王国中得到身体、精神的满足和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道德教育如能在“玩”上下工夫,使学生了解“玩”,学会“玩”,能在“玩”中寻趣,“玩”中求知,“玩”中发展,则可以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彻底的解放。这样的道德教育对于儿童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真正的幸福。

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

在训练孩子能力的同时,邵亦波的父亲还注意培养孩子自觉、诚实的品德。每次利用扑克牌教儿子做数学题时,邵亦波的父亲往往并不把抽出的那张牌拿走,就把它放在桌上,让小邵亦波独自一人待在房里计算;等他算出了这张牌是什么,就可以出去玩。小邵亦波如果想偷懒的话,完全可以不用苦算,只要翻开放在他手边的牌看一下就行了。但是他想到父亲这样信任自己,觉得自己不能辜负父亲,加上小邵亦波很爱数学,这种算牌的游戏又很有趣,所以小邵亦波从来没有作弊过。

邵亦波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不过每次他犯了什么大错,邵爸爸都决不会对此姑息,而是狠狠地痛打他一顿。邵爸爸笑着回忆说:“邵亦波小时候算是很听话的孩子了,而且也特别聪明,所以我很少很少打他,不过一旦打起来我就会打得他再也忘不掉。”有一次,邵爸爸实在打得太厉害了,邵妈妈在一旁看着又哭又喊泪流满面的小波波,心疼得不行,连连劝他住手,并说:“孩子还小,还不懂事,你何必下这样的重手呢?”到了下一次,邵爸爸再打邵亦波时,波波就用这个理由来为自己开脱了,他委屈地说:“爸爸,我还小,还不懂事,你就饶了我吧!”邵爸爸严肃地回答道:“你既然知道说这句话了,就说明你已经懂事了,更不能原谅。”

邵爸爸后来总结经验时说道:“不能因为孩子不懂事就原谅他的错误,我要让他知道必须为自己的每次言行负责任,从小就应该给孩子灌输这样的概念。”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但长期以来被现代教育思想给全面否决了。其实有时辩证地看待古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反而是一条获取经验教训的捷径。一味崇尚棍棒确有问题,一味抛弃棍棒也未见高明。在孩子意识观念还未形成的幼年,仅仅通过说理规劝的方式未必能给孩子留下印象。而一些会对孩子未来成长造成严重影响的习惯或错误是万万不能姑息的,比如说谎,等等,这时候适当地给孩子一定教训对他的成长是有益的。

教育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为了教会孩子某种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面对生活,解决问题和挑战自我表现的能力,也就是要注重孩子的品德和性格教育,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父母应该从孩子的内心开始,培养孩子的高尚品德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事实上,培养孩子从小就有一个良好的品德,是为孩子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父母在培养孩子时,也要让孩子认识到人无完人,不能把任何事都做得十分好,也要学会接受自己的不足,教孩子学会调整心态,消除顾虑,孩子会更加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孩子是否有诚实守信的品德,直接关系到孩子将以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人生,也关系到他人将对其行为作出何种评价的问题。为此,作为父母,应利用有关资料以故事形式讲给孩子听,鼓励孩子养成诚实品德,培养识别他人不诚实行为的能力。

要注意从小培养孩子诚实的好思想,提高孩子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的自觉性。对待孩子的说谎问题,要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并且要根据年龄的变化,从“不做说谎的孩子”故事讲起,逐步增加教育的思想性,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标准,做个诚实的人。

现在的父母普遍重视孩子的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却忽视了“品德”教育。重“智”轻“德”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非常严重。教育专家提醒广大父母,品德的培养是孩子以后的立人之本,万万不可忽视。

品德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和品质,是指人们处理相互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是一定社会和阶级提出的思想言行规范在个人身上的反映。德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养人的品德。

家长要记住列宁的教导:“假如你们将来不愿意悲伤——那就不要忽视你们孩子的任何一件极细小的行为。不要因为自己爱孩子就变成瞎子和聋子。”

教孩子自信

邵亦波的父亲教给邵亦波的另一个终生受用的东西是自信。还在邵亦波牙牙学语的时候,邵亦波的父亲常常把他扛在肩上,带他一起出去散步。一路上,父子俩常练习这样的对答:“波波,你长大了干什么?”“我长大了干大事!”

楼道间、弄堂里回荡着小邵亦波童稚的声音。父亲让邵亦波从小就树立对自己的信心,相信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与众不同的。邵亦波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认为自己将来能做大事,也注定要做大事,如果没有做到,那就是辜负了自己,对不起自己。有了这种想法的人,为将来计,他们就会一直努力,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机会。

在锻炼自信方面,邵亦波的父亲有一个诀窍,那就是采取心理战术。他让邵亦波每天早晨起床时,都对自己说两遍:“我是优秀的,我必须做得优秀!”父亲也深知孩子的心灵特别的敏感,平时在很小的细节上都注意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自尊心。在为小邵亦波选择数学趣题时,他总是非常慎重。如果选的题太容易,就达不到开启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选的题太难,又怕孩子做不出,会伤了他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重重顾虑中,父亲进行着他对邵亦波的训练,幸亏邵亦波聪明过人,总是能给父亲正确答案,不致使父亲过分为难。有时候邵亦波答错了,父亲也能处理得很好,不会给邵亦波留下任何不良影响。

在邵亦波刚会数数和一点加减法时,有一天,父亲把邵亦波扛在肩头出门散步,正好路边的梧桐树上有很多麻雀叽叽喳喳。父亲指着树上的麻雀问他:“波波!假如树上有100只麻雀,现在你捡了一颗石子砸过去,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还剩多少麻雀?”小邵亦波不假思索地说:“还有99只。”“对!”父亲摸着小邵亦波的头说,“波波算得又快又准确!100减去1等于99。”刚说完,父亲就弯腰捡了一粒石子,递给小邵亦波,让他砸树上的麻雀。小邵亦波用尽全身力气,把石子砸向麻雀。

一只麻雀也没有砸到,但是树上的麻雀“嗡”地一下子全飞走了。父亲于是问:“波波!你一只麻雀也没砸到,麻雀就全飞了,假如你砸死了一只麻雀,树上的麻雀会飞走吗!”“会的。”“那么树上还剩下多少只麻雀?”“零只。”小邵亦波恍然大悟地笑了。

父亲就是这样既能训练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开发他的多向性思维,还能做到不伤他的自信心。

事实上,不少父母并不知道如何肯定自己的孩子。肯定孩子也是一种亲子教育技巧,要多多练习:父母可以肯定孩子的情绪,或肯定孩子的动机;肯定孩子可以肯定的部分,或者从他的角度来作出肯定。

给孩子讲道理,大一点的孩子会产生无力感,年龄较小的孩子则听不明白。先肯定或接受孩子,孩子才会接受你,你的机会就会更多,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

亲子关系中还有一个部分也很重要:孩子的心理发展要和他的生理发育一致。如果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不同步,就很容易产生各种冲突与心理困扰。

所以,父母的责任是要帮助孩子建立起自我概念,建立起自信、自尊与自爱,培养他规划好自己人生的能力,这样的孩子将来才有可能拥有成功而又快乐的人生!维护孩子的自尊心。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能比自信对孩子的成长更重要了。

的确,自信,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自信心对于事业简直是一种奇迹,有了它,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一个没有自信的人,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对150名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进行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有三种优秀的品质:一是性格上具有坚忍性;二是善于为实现自己的目标不断进行成果的积累;三是很自信,不自卑。

一位哲人说得好:“谁拥有自信谁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满信心去面对困难,努力完成自己愿望的动力。

自信是一个成功者最重要的心理素质之一,但它并非与生俱来,必须由家长对孩子从小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逐渐学会相信自己,建立起自信。

一个人只要有成功的决心和信心,就能保持最佳状态,把全部的精力集中到追求目标上。只有坚信自己成功的人,才会取得成功。在孩子努力拼搏,尽力向成功的顶峰攀缘时,多给孩子些鼓励和支持吧。

给孩子独立的机会

邵亦波的父亲对他另一个最大的影响就是培养他的独立性。还在他很小的时候,邵亦波的父亲就有意识地锻炼他的自理能力。这在溺爱孩子成风的上海的父母中间,算得上是具有远见卓识的。从小父亲就向邵亦波灌输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意识,让他去除对父母的依赖性,锻炼思想上和生活上的独立性,使他变得果断而有主见。这一点直接决定了邵亦波今后性格的形成。也是由于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才使他后来能独立做出出国、从商、回国三大重要决定。

1985年邵亦波读完了小学,即将升入中学,报考什么中学呢?当时由于小邵亦波在上海已经是声名远扬,所以好几所重点中学都主动上门联系。小邵亦波自己倾向于上海中学,小朋友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小学毕业的暑假,上海中学组织了一次数学神童的夏令营,小波波在靠近植物园的景色秀美的上海中学玩得非常开心,所以他就想到那儿去读书。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想法当然就不可能如此单纯了,他左思右想终于挑中了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学——华东师大二附中。选择这所学校的最大理由当然是它的教学质量好,而且据校方介绍初中就给学生上新概念英语,在当时这还是很罕见的,心中已隐隐萌发了把孩子送出国的念头的邵爸爸觉得新概念是个不小的诱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就是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做父母的大都希望孩子待在身边,一般都会为孩子找一所离家近的走读学校,住在家里。但邵爸爸毅然作出了让他住读的决定。在邵爸爸看来,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机会,让儿子尝尝真正的独立滋味,并且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对于父亲的这个决定,从感情上说,邵亦波是不情愿的,毕竟,乍然离开温暖的家,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对谁来说,都有点难以适应;但是从理智上看,邵亦波知道这是对他大大有益的事,所以,他暗自做好了挑战自我,克服困难的心理准备。

邵亦波来到宿舍——他的新家。宿舍里有4张上下铺床,住8位同学,邵亦波恰巧被分配住在下铺。宿舍住8个人,但空间并不大,箱子摆哪儿,毛巾晾哪儿,脸盆放哪儿,舆洗室在哪儿,去哪儿泡开水……邵亦波傻了眼,四顾心茫然。他意识到从今天起,真正要全靠自己安排自己的生活了。然而这还不是最大的问题,最大的问题是他不知道如何与这7位同学,7个陌生人相处。虽然以前邵亦波与同学们相处得很好,但那只是在教室里,一放学,他们就各自回家。现在却是与他们朝夕相处,连睡也睡在一起。这对一直待在父母身边,住在自己一个人的小房间里的邵亦波来说,又是一个新问题。这当中也确实发生了麻烦。

睡在邵亦波上铺的同学是个成绩比较一般的学生,但颇讲义气,所以在同学中有点小头目的味道。因为邵亦波成绩特别优秀,又不断地得奖,老师们都对他青睐相加,特别偏爱,这就让班里的很多同学心生妒忌,那个睡在他上铺的同学就是如此,所以从一开始就处处和邵亦波作对,还常常联合一个寝室的同学跟邵亦波过不去。邵亦波刚开始时很为此苦恼,不知该如何改变这样的局面。起初几个月,邵亦波每个周末都回去。每个星期六的中午他就收拾好背包,等下午的课一结束,就立即赶回家。星期天晚上坐在返校的公交车上,他就开始期盼下一个周末的到来。

但这时候邵亦波的父亲又一次充当了他的人生导师,邵亦波的父亲告诉他人一辈子都是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度过的,不懂得与人相处的人永远不会成功。所以邵亦波的父亲便劝他多花点时间待在学校与同学沟通,让他们了解真实的邵亦波是怎么样的,误解都往往产生于不了解,只要你对他人真诚以待就一定会赢得他人的回报。

邵亦波听了父亲的教导颇受启发。渐渐地,邵亦波不那么回家心切了,他开始多花时间和室友同学聊天玩游戏,而不是只顾一个人埋头读书,渐渐地大家了解了邵亦波,也就和他相处很好了。他那位上铺的同学成了他最好的朋友之一。有时候周末到了,邵亦波也不回家,就待在学校看看书,要么和室友一起出去走走。父亲的“计谋”得逞了,邵亦波通过学校的集体生活,不仅增强了独立自理能力,而且也学会了怎样与他人相处,这对他后来只身闯荡美国的哈佛帮助极大。

邵亦波回忆哈佛生活的时候就说道:“我并不是生来就是独立性、判断力都特别强的怪才,小时候的我和普通的孩子一样都很依赖父母。我觉得这种个性主要是环境培养成的。初中时,父母就把我送到寄宿学校,让我一个人独立的生活。在国外我又待了8年,从17岁到25岁,全部是一个人生活的,没有人帮助,也很少回家。“这就逼着我成为独立的一个人。父母觉得你在国外能生活8年的话,我们就不需要来帮你做决定。独立很重要,当然,独立也有风险,让一个人太小就独立的话有风险。“所以同时也要从小向孩子强调,他这个人一定能做大事,不要辜负了自己。有了这样一种想法就不大容易学坏了。”

由此,家长们要认识到,真正关爱孩子,真正想让孩子成才应该是让孩子独立地去发展,给孩子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别忘了,孩子不是父母手中的风筝,他们终归有一天要离开父母的怀抱,为了将来他们会成为能翱翔在天空的雄鹰,做父母的应该从现在开始、从日常小事做起,培养孩子将来的立身之本——独立生活的能力!

独立自主性是指在思考、想象和活动中,较显著地不依赖、不追随别人,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活动。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成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

每当孩子在练习自己独立做事取得哪怕是一点点进步时,家长都需要予以鼓励。有些孩子由于家长长期包办已形成较强的依赖性,对他们进行独立性的培养,更需要同时教育孩子能克服困难,不怕苦和累。这首先要求家长能战胜自我,能站得高,看得远。孩子只要自己愿意做事,不管做得如何,我们都应该鼓励他,孩子在获得鼓励后,就会产生自信,这种感觉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一种动力。

第二章 朱元晨

要我说什么具体的经验,可能只有几点:一是重视IT技术,一个是对学英语帮助大,另一个是在互联网上可以找到非常多的学习资源;二是要按自己的兴趣来发展;三是有开阔的眼界,和世界去比。

——朱元晨

人物简介

朱元晨

朱元晨,男,1985年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朱丹平,是上海电力学院的一名老师,英语和理科基础都非常深厚,他的母亲则在上海外国语大学执教广播电视新闻制作。2004年9月被美国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录取。他的兴趣爱好是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数学、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编程。

1996年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后不久,朱元晨即被学校选送去上海市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心参加课外奥林匹克计算机编程训练班的学习。

在初中时期,朱元晨起飞的两个“标志事件”就已经发生了:一个是15岁时,朱元晨参加了托福考试,拿到了670分的惊人高分;另一个则是他利用互联网到MIT(麻省理工学院)下载了大量的免费课程,开始自学美国大学生的计算机和数学课程。

2000年,荣获英特尔上海中学生科技论坛论文竞赛一等奖;上海市高中生科普英语竞赛初三年级全市第一名。

2001年,参加教育部和中国科协主办的“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获奖并受到全国人大领导、教育部领导和中国科协领导的亲切接见。

2002年12月,被美国哈佛大学以全额奖学金提前录取,自选推迟到2004年入学。

2003年7月,荣获首届“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2004年5月,夺得第55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第一名时,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宣布,将用朱元晨名字的拼音,为一颗小行星命名,叫Zhuyuanchen。

2004年12月,19岁的朱元晨来到了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应邀参加诺贝尔奖的颁奖仪式。如此年纪就获得这样的荣誉,不仅在中国,即便亚洲他也是第一人。

2007年12月,荣获2008年度全美大学计算科学领域杰出学生奖。

2008年2月,朱元晨以优异的本科成绩被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提前录取为直博研究生。第二章 朱元晨01

创新者赢得未来

2002年年底,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中学高中三年级学生,17岁的朱元晨收到了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

一个应届高中毕业生,提前被哈佛大学录取,本来也算不上是件稀罕事儿,但朱元晨没考SAT!SAT相当于我国大学的入学考试,就是说朱元晨没参加高考,就被哈佛录取了。

哈佛大学为什么会录取一个连高考都没参加的学生?“可能哈佛看中我的是我在计算机图形学领域内一个重要分支上的独立创新研究,”朱元晨说,“中国有很多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但是要进哈佛,光学习成绩好还是不够的,你还要有一些突出的亮点能让你脱颖而出。我在2001年5月获得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计算机科学类的特等奖使得我更有了竞争力。”

2001年5月,16岁的朱元晨来到美国的圣何塞,参加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Intel ISEF 2001),这是他第一次参加国际大赛,也是第一次出国。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第一次出远门而且是去异国他乡,心里难免忐忑不安,况且又是去参加重大比赛。但一进入赛场,朱元晨就像一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马上进入了征战状态,紧张畏惧感顿时消失殆尽,注意力全部集中到了面前的电脑上,他飞速地点击着鼠标,施展出自己浑身的本领……

朱元晨成功了,夺得了本届大奖赛计算机科学类的特等奖和一等奖等五个大奖!在这之前,我国虽然有中学生参加过这个项目的比赛,捧回过二等奖、三等奖的奖杯,但特等奖和一等奖却像一个美丽的梦,似乎触手可及了,却每每擦肩而过。现在终于完成了这个梦,朱元晨冲上了顶峰!

凭着英特尔大奖和15岁托福几乎考满分的好成绩,朱元晨把眼光瞄向了哈佛。其实朱元晨的超人之处远不止这两项,他还有许多张王牌,其中最硬的两张是:中学期间三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17岁GRE考了2360分,这与满分又是一步之遥。于是朱元晨向哈佛大学交了60美金的报名费,而且只报了哈佛,他一箭中的。

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下来了,奖学金也下来了。哈佛的录取通知书,一般都是统一精致打印的,最后由哈佛大学本科学院的招生办主任亲笔签名。朱元晨的通知书在最后多了一句手写的评语:“Nice paper!”这是哈佛大学对朱元晨高质量高水平的英语得奖论文的充分肯定。

按说,朱元晨该告别亲朋好友,美滋滋地收拾行李上路了。他竟斗胆没去!他向哈佛告了一年的假,他要用这一年的时间来做更多的课外独立研究,并代表上海市参加一系列的学科竞赛。

一年休学期间,朱元晨扑在电脑上兴趣盎然地研究计算机图形学,走南闯北参加了大大小小无数次比赛,得的奖项能列出长长的一串,用A4纸打印的话,两张都不够。

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之所以能取得好成绩,朱元晨认为,首先是在开始时已经对此工作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与研究,这是更科学的方法。其次要有创新的东西。

创新的学习为创新的成果打下了基础,也成就了朱元晨不一样的人生。美国哈佛大学提前录取了朱元晨,他还被正式邀请参加当年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随后,在浩瀚的星空中,有一颗小行星以朱元晨的全拼命名。

由此可见,这些的成绩无不折射着朱元晨的创新精神。创新就像春风一样吹开了朱元晨的创造之门。

现在的一切美好事情,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创新被分为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从无到有的发现、发明;第二层次是对已有内容进行新的组合而产生新的内容;第三层次是对于个人而言,突破以前的认识而产生新的想法、做法。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大多数都是处于第三个层次上的。细心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天天处在创新之中。

创新是孩子的天性,在这个变化万千的世界里,一缕阳光,一片绿叶,甚至一只小小的蚂蚁都会引起孩子的遐想,他们善于发现,乐于思考,勇于创新。作为家长,我们更应当尊重孩子的创新意识,捕捉孩子创造性思维的火花,鼓励孩子探索,引导他们独立思考,获得创新的乐趣!

因此,应该对孩子的创新意识给予赏识和鼓励。当孩子产生新奇的想法时,告诉孩子:“来,把你的想法详细说说!”当孩子做的事物超出常规时,对他说:“你真不简单,做出了这么有创造性的东西!”这样才能鼓励孩子敢于幻想,敢于创新。世间有很多发明创造,都是有了所谓痴人说梦般的幻想才成为现实的。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异想天开,大胆联想,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并鼓励他们付诸实践。

在孩子的世界里,很可能会因为无意中的一点小错误而发现人生更美丽的景色。如果能提醒他们拓宽思维、发挥创造性,也许能发现和创造出更令人惊奇的美丽,还能够让孩子对发现世界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饱满的热情。

创新是玩出来的

2004年ISEF(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全球1429名中学生选手进行最后角逐。最高荣誉“青少年科学精英奖”得主仅有三人,来自中国上海的朱元晨是其中之一。

ISEF的评委对朱元晨成果的评价是:这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做出的优秀作品,朱元晨是在计算机图形学这一分支里的研究成果,已经走到了世界所有同行的最前列。

中国的中学生从2000年开始参加ISEF,先后获取了数十个奖项,但是ISEF的最高荣誉——全球每年仅三位得主的“英特尔基金青少年科学精英奖”却一直与中国学生无缘。

2004年,来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参加ISEF的学生达到了一个创纪录的数字——共有来自全球542个附属竞赛的1429名优胜者参加此次盛会。

也就在这次竞争空前激烈的比赛里,来自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19岁高中生朱元晨,摘取了“青少年科学精英奖”这项ISEF最耀眼的奖项。

而朱元晨笑称自己的奖是“玩出来的”。“我接触的第一批3D游戏有《刺杀希特勒》和《QUAKE1》,当时很震撼,觉得3D的效果真是太惊人了。我就想:这些效果是怎么做出来的呢?我能不能做出来呢?我对计算机图形学的兴趣就是这么产生的。”朱元晨把玩游戏的兴趣转移到设计游戏这个更高的层次上,对朱元晨来说,玩游戏不只是为了娱乐和刺激,更是发明创造的契机。

有谁能想到,朱元晨的创新是玩出来的?“只是用网络找到许多学习资源,沿着自己的兴趣,做出了一些东西。”朱元晨的父母没有阻止他与网络的接触,反而善加引导,加速他的知识积累,并激发起他的创造性思维。

小时候的朱元晨并没有显示出什么天分,父母认为他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也没有刻意对他进行早期教育。

当朱元晨迷上了电脑游戏后,他的家长一开始也非常紧张,但是他们没有武断地禁止儿子玩游戏,相反他们仔细观察儿子为什么那么迷恋电脑游戏,结果在观察中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而且发现了朱元晨在这方面有天分,有极好的悟性,游戏里的那些难关,别人过不了,他却很轻松地过去了。

在玩过大量的游戏后,朱元晨对电脑游戏的制作原理发生了浓厚兴趣,有一天他对父亲朱丹平说:“爸爸,我想弄清电脑游戏是怎样做出来的。”

朱元晨的父亲不同寻常之处在于他没有漠视孩子的这一句话,听到这句话后,他马上意识到了这是一个好的契机,并把握住了这个契机,因势利导使朱元晨的兴趣从玩游戏转移到设计游戏上。

朱元晨的父亲陪儿子买了许多指导书,还用自己三个月的工资给儿子买了在当时看来很贵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尽管研究游戏占用了朱元晨大量的课余时间,朱老师并没有对儿子进行干涉。

朱元晨的父母是明智的,他们没有盲目地否定电脑游戏,没有扼杀孩子的兴趣,他们看到了最重要的一点:儿子在玩电脑游戏过程中显示出了他的特殊才华,同时儿子对电脑游戏的制作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是难能可贵的。当儿子对计算机图形学产生兴趣并开始学习钻研时,他提升的是一种能力,而且在兴趣的驱使下,他开始了自己的发明创造。

朱元晨利用自己的编程知识,编写了一个火炮打导弹的二维打字练习游戏。这个软件的成功给了他很大的鼓舞,接着,朱元晨又编了几个小游戏,做了一个三维游戏的开发引擎,他的创造力从此一发不可收。《数字化生存》的作者尼葛洛庞帝有一句名言:“创新是玩出来的。”这一观点看似危言耸听,实则道出了创新的本质。对孩子来说,当游戏与学习结合时,将会开出创新之花,并结出孩子成长的果实。

玩是孩子的天性。大人们往往认为,玩是浪费了时间。但事实上,正是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广泛接触了各种事物,他们的主动精神得到了发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增长。而发现问题正是创新的开始。

德国教育学家奥古斯特·福禄培尔说:“孩子的工作就是游戏。”孩子不仅有着天使般的纯真,更有着无穷的想象力。“玩”,是孩子们关心的永恒话题。从玩泥巴,玩石头,到玩试管,玩电脑……新时期的孩子们玩出了越来越多的精彩。“玩出来的孩子更有创意。”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卢勤说。“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带动他们。要努力让创意生根萌芽,再开花结果。”同时,她还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动手能力的提高,要靠社会整个系统的支持:家长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学校要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思维习惯,鼓励孩子打破常规,拥有自己的想法,在社会上也要形成宽容的氛围。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的希望就在青少年一代当中。

玩本身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一个由好奇心驱动的探索过程,一个儿童、伙伴与对象高度互动的交流过程,而这些正是我们教育改革苦心孤诣所追求的。

如今电脑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世界,家长们也开始有了不安和恐慌。

其实电脑游戏也是一把“双刃剑”,把握得好,也可以为我所用,哈佛男孩朱元晨的成功之路也许能带给广大父母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发现孩子最佳才能区

朱元晨的童年生活,跟大多数孩子一样,两点成一线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用他自己的话说: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我没有什么能拿到台面上的兴趣爱好。在学校,上课读书下课玩,与同学聊聊功课;回到家,做作业、看电视、练毛笔字。练字本不是朱元晨喜欢做的事,他也没想过要当书法家,那是父亲让做的,朱元晨是个乖孩子,就踏踏实实地练了几年。

小学六年级时,朱元晨的父亲敏感地意识到计算机在未来肯定有飞速发展,必将广泛地应用到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于是他带着儿子到一个计算机编程训练班报了名。

朱元晨接触计算机很早。在升入初中前,他就参加了上海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计算机兴趣班。“当时主要是学PASCAL编程,我是插进去学习的。第一节课听下来犹如天书,但我兴趣很浓,花了很多时间自学。一学期结束后,我成了这个班上最好的学生。”

朱元晨的爸爸看他的兴趣这么浓,不久就给朱元晨买了一台台式电脑,后来又买一台笔记本式电脑,还有许多参考书。但直到接触到3D游戏,朱元晨才开始对电脑产生深入研究的兴趣。在父亲的支持下,他开始自学《21天自己做游戏》、《三维游戏制作指南》等书,并编写一些游戏软件。“但我很少有时间玩游戏,因为做研究和玩是两回事!”朱元晨这样说。

这时的朱元晨,已不再停留在玩游戏有趣的吸引上,他已经是在从事一项专业的研究。而且他研究的领域是父母和周围的人无法指导他的,甚至于他的老师也弄不懂他的课题,一切只有靠他自己。

他上网查找最新的三维图形编程资料,逐渐进入计算机图形学领域,掌握了图形硬件编程接口的编程方法。

有人问他,为什么去学习那些在旁人看来很艰深的东西?

朱元晨说他前进方向的确定,源自自己的兴趣,而且是浓厚的、发自天然的兴趣。

这个时候的朱元晨事实上已将此作为了自己终生的研究方向。

他牢记在那次大赛的座谈会上一位学者说的话。那学者说,科学家都是一些平凡人,但为什么科学家能取得成绩?是因为科学家坚持做一件事情。如果人家做一个项目就换一个,而你多年坚持做一个项目,那么出成绩的概率会比别人高很多。

朱元晨的始终如一的目标就是计算机图形学研究。

他一直深入地研究了下去,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牺牲了一些其他的爱好。这些他都认为值得,因为研究计算机图形,是他最大的乐趣。

如此早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的父母也给予了他一如既往的有力支持。朱元晨的父亲朱丹平赞同他走专才之路。父亲说:“我的看法可能很多人不认同,就是要有选择的学习。很多学生是平衡用力,但专长不突出。”

走下ISEF领奖台,一位记者让朱元晨对自己的同龄人说一句最想说的话,他说:“做你想做的事情,享受你的研究过程,然后对研究结果感到自豪。”

朱元晨在学校的各科成绩都名列前茅,显然他不是一个“偏才”,但他谈及自己最大的学习心得时却说:“我觉得要及早确定自己的方向,一定要让一个方面相对处于优势,这样学习起来才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兴趣和专长上。我现在就主攻计算机。”同时,“不让其他拖后腿。”

朱元晨的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够了解自己的能力,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比较突出,在哪些方面弱一些,然后充分发挥自身的长处。这样,他在获取成功的路上就要走得容易一些,快捷一些。而且,因为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当他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他仍然能够对自己充满信心,从而坚定不移地奔向理想的目标。

离成功最近的就是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选择最适合自己潜能发展方向的成才之路。

什么是最佳才能区呢?就是自己最愿意做、做起来感到最轻松的事情,这种最擅长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

美国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孩子有八种智力潜能,即:语言智能(语言文字才能)、音乐智能(音乐才能)、逻辑——数学智能(逻辑思维才能)、视觉空间智能(图形才能)、身体——肌肉运动智能(身体协调才能)、人际关系智能(人际交往才能)、内省智能(自我认识才能)、自然智能(自然才能)。

每一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有智能的强点和弱点,当他们一旦发现自己智能的最佳点,使智能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便可取得惊人的成绩。

所谓智能的最佳点即最佳才能区就是自己最感兴趣,最专注、最擅长的领域、做起来感到最轻松的事情,这种最擅长的能力就是最佳才能。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即使是那些在学校被视为差生、坏孩子甚至最笨的孩子,在他们找到自己的最佳才能区后,顺应自己的才能趋势去努力,最终也可以取得辉煌的成就。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给孩子都会买许多图画书,可是一些孩子连看都不看一眼;给孩子买各种各样的玩具,一些孩子动也不动一下……家长们开始困惑了,是自己的孩子不爱学习吗?自己的孩子怎么跟别的孩子不太一样?近期有份很有价值的报告表明:约37%的孩子主要是触觉学习者,他们侧重于通过移动、触摸和行动来学习;约34%的孩子主要是听觉学习者,他们侧重于通过声音、音乐来学习;约29%的孩子主要是视觉学习者,他们侧重于通过图像、图片来学习。原来,并不是孩子不爱学习,而是家长没有找准属于孩子们自己的“智能敏感带”。

只要家长能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并帮助孩子去尽力发挥他在这方面的潜能,即使孩子没考上大学,他将来也能成为一流人才。

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才,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只要找到他的最佳才能区,就能将他的潜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家长要观察自己孩子的长处所在,也就是发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然后为孩子提供条件。只要方向没有错,目的地总有一天能达到。

让孩子顺应自己的才能趋势走最适合自己成长的路,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尊重了孩子的个性,所以是值得提倡的。

尊重孩子内心的意愿和需求的教育让孩子快乐自由地成长,以学习为乐,当然也应该是最好的教育。

学习需要讲究方法

一名高中生的研究,走到了世界所有同行的最前列,而且朱元晨并没有因为搞研究影响他的学习,他的各科学习成绩一直保持优秀,这其中的奥秘是什么?

原因在朱元晨通过学以致用提升了学习效率。

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墙上有一幅格言写道:“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朱元晨在研究的过程中有一些创意和想法,就自己付诸实践,在实践中大量查阅和研究网上相关资料,再对自己的想法进一步改进或革新,然后又有了新的想法。

在研究过程中,朱元晨能熟练地运用网络来查找自己所需的资料。

在朱元晨的成长过程中英语是帮助他走向成功的利器。从初中阶段开始,朱元晨的父亲就开始引导朱元晨从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的网站上下载了很多免费的数学、物理和计算机图形学的学习资料,自学与计算机图形学相关的大学课程。这些资料都是英文的,英文水平自然成了前进道路上的一道高高的门槛,如果你能顺利跨过这道门槛,一个巨大的免费入内的科学知识宝库的大门就向你打开了。而朱元晨在初中时已经轻松地跨过了这一道门槛,朱元晨刚考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时英语的识字水平还在300个以内,但才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英语水平就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他在15岁时就考出了670分的托福成绩,创下了国内低龄考生托福考试成绩的新高。

在英语学习方面,朱元晨除了认真上好学校的每一堂英语课外,课外的英语训练全部都是在计算机上进行的。他父亲大胆地对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进行了科学的创新,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的新手段和互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