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04:48:41

点击下载

作者:李锋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理论、实践与案例(基于标准的评价研究丛书)试读:

前言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提高教师基于标准教学的意识与能力是其中的核心命题。本书的研究内容围绕这一命题,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具体探讨三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要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如何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以及怎样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研究过程中,运用历史分析、调查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回答上述问题,进而提出了如下的主张和结论。

现实调查和理论分析表明:教师只有正确理解课程标准的内在理念,才能更好地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在现实中,我们对S市某区初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调查发现:当前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关注度还明显偏低;课程标准也没有真正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导依据;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还不强;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和课程标准的应用能力亟需提高。在学理上,我们进一步论证了开展基于标准教学的必要性。课程标准是对传统教学大纲的超越,它赋予了教师更大的教学权力,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依据传统教学大纲时代的教学理念理解课程标准一定是行不通的。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过于依赖个人经验、过于依靠教科书的思想束缚,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整体地思考课程标准,实现标准、教学、评价的一致性。

在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建构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方法和过程。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一种融课程标准、学习评价和教学活动为一体的设计过程,为教师提供了一种理解课程标准、解析课程标准、应用课程标准的新视角。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据“课程标准”界定学习目标,保持标准与学习目标的一致性;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的设计,体现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理念,保持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三是依据学习目标设计教学活动,通过学习评价调整、补救课堂教学,确保学习目标的实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相互衔接,循环往复,将评价和教学统一起来,保证了课程标准和教学实施的一致性。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是理论研究,也是实践研究。在基于标准教学设计过程与方法研究基础上,本书在实践研究中以S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与基层教师一起开发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案例。通过教学案例,教师可以真切地体验到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在教学实施中反思教学活动中的不足,对其进行补充和完善。研究者在此过程中也对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发现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打下基础。

课程标准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它阐释了全新的教学理念,赋予了教师更多的教学自主权。它是当前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课程管理的基础。但是任何一个新的理念在实施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对于教育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来说,就需要努力地去营造课程标准实施的氛围和环境,在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开展基于标准教学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于教师来说,要在实践中领会、渗透基于标准教学的理念,加强专业学习,将课程标准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反思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有效落实。引论一、问题探讨

随着当前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关注点已从国家层面、专家层面转向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课程话语也从理论、政策话语走向实践、应用话语,课程实施已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师如何将“国家政策性”课程标准转化为“学校实践性”的课程、有效地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成为课程改革的热点话题。

其实,大凡“课程改革”总要经历“标准编制—教材编写—教[1]学实施”等环节,而且在这些环节之间也总会存在某种“落差”。如今,这种“落差”已经出现,并对课程改革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正视这种落差时,还需要积极地寻找克服从“标准编制”到“教学实施”落差的策略和方法。帕尔那(Daniel M.Perna)等人在课程标准一致性研究中指出“标准制定完成后,就应该优先考虑课程标准在课堂教学实施的手段和措施。否则,课程标准的实施就会遇到较[2]大的‘挫折’”。事实上,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的手段和措施对教师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影响。相关内容研究的滞后,也是造成“落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为了加强课程标准的指导作用,更好地将课程标准落实于课堂教学中,本书的关注点就集中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3]学设计”这一主题上,主要的研究问题是:如何基于课程标准来规划和设计教学?

那么,如何实现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呢?显然,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解决此问题,还需要我们考虑一些更为具体的议题。比如基于标准教学的两个前提:其一,基于标准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教学?换言之,基于标准教学的内在涵义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它又有哪些不同?其二,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怎样的?即,如何依据课程标准制定学习目标?开展怎样的教学活动才能实现学习目标?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有效检验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当然,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不仅是内涵和过程的问题,也包括了基于标准教学的实践研究,在实践中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寻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适时地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归纳起来我们需要探讨的三个关键问题是:为什么要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如何进行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怎样实现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即,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

很明显,上述三个问题并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层层推进的,彼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第一个问题是研究的本体问题,只有解决了第一个问题,明确了基于标准教学的涵义,才能更好地开展第二个问题的研究。第二个问题是过程设计的问题,即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是怎样的,其中包括哪些环节。明确了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设计的案例研究。第三个问题是实践的问题,是针对具体学科开展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在开展基于标准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时,也需要联系第一、二个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发展“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理论。为了能更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首先应该了解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此作为我们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基础。二、文献综述

本书关注的是基于标准开展教学设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涉及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学科课程改革特点等议题。我们就按先后顺序分别对“课程标准的实质”、“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具体学科课程改革特点(以S市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为例)”等问题进行文献回顾与评析,澄清几个重要概念,梳理学界的主要研究成果。(一)课程标准的实质

在我国开展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传统的教学大纲被规定了课程目标的课程标准所取代。那么课程标准与原教学大纲又有哪些区别呢?课程标准的实质又是什么呢?我们从不同国家和组织对课程标准或教育标准的界定来理解当前学界对课程标准的认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认为科学教育标准是量度科学教育质量的准绳:量度的是学生们所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给学生提供学习科学机会的科学纲要的质量、科学教学的质量、支持着科学教师开展教学的教育系统的质量。课程标准的制定为所有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判断依据,它帮助人们判断什么样的课程、什么样的教师进修活动或[4]什么样的评价方式、什么样的教学环境等才是合适的。

德国教育部《国家教育标准发展》文件中指出“教育标准是学校教学的具体要求。它确定了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工作,表达了对学生期望的学习结果。通过教育标准,可以将其中的能力要求转换成具体的教学任务,为教师提供一个教学参考框架,指导学校和班级教学[5]工作。因此,教育标准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一个主要机制”。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课程标准框架》中指出,课程标准描述的是学生学习所包括的主要领域及大多数学生在每一学习领域能达到的学习结果。它为各个学校的课程规划、实施与评价提供了一种参照。

1992年在美国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区)教育部长会议中提出,课程标准是对我们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掌握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课程标准描述了一个社会或一种教育体系规定学生在不同年级、不同学科领域应该获得的成绩、行为以及个人发展,以使学生为丰富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采用了预期的学习结果来界定课程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明确提出“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也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与课程标准相一致的学习目标进行了分析,指出“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规定经过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系列过程以后,最终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标准,或能[6]够做些什么”。

通过对国内外“课程标准”界定的分析,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是“对学生预期学习结果的规定”已达成共识。结合我国的教育传统和[7]教师教学的知识准备,我国当前的课程标准主要表现为如下特点: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它的范围涉及三个领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个人努力都需要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课程标准隐含着教师不是教科书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方案的开发者,它使教师与学生等课程实施者作为独立的主体参与教育过程,使课程具有生成性、适应性成为可能。

●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质量的主要标志,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与正统性。(二)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制订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8]作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它诞生于美国,在美国经历了最初的发展阶段,随后传播至世界其他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该学科被引进我国。从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历程来看,教学设计理论大体经历了行为主义设计理论、认知主义设计理[9]论以及走向整合的设计理论时期。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家开始关注系统化教学方法的应用。行为主义教学设计者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教学技术的基础之上。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基本理路就是要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的学习结果。其中,新行为主义的倡导者斯金纳(B.F.Skinnner)提出了建立在操作主义基础上的学习强化理论,并将此作为程序教学运动的理论基础。希望在教学中实施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模式的手段和程序达到规定的学习结果。

20世纪70年代初,认知主义心理学保持了强劲的发展,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该理论的教学设计认为“不同的学习结果需要提供不同的教学设计”。其中,加涅(Robert Gagne)等人把认知理论整合于该教学设计的理念中,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四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为个体而设计;第二,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第三,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第四,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上。这种教学设计理论的目的就是为不同学习结果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学习的开展。

20世纪80年代随着学习科学、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促使了综合性的教学设计理论得以形成。根据知识特征和认知过程的特性,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有效教学方式成为了新的教学设计理念。依据学习者的个别条件和学习基础,教师对学习需要作出灵活的反应,适时地变化教学角色。学习的情境性和问题解决策略的模式化逐渐为研究者所重视。此外,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学生在社会文化的、以活动为导向的情境脉络中的学习,乔纳森(David H.Jonassen)指出“在大多数组织境脉中,教学设计是一个丰富的社会文化过程,用活动理论去理解教学设计要大大强于用[10]分析程序图表的方法”。通过活动系统开展的教学设计将是对教学设计理论有意义的补充。(三)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

制定课程标准,基于课程标准实施教学已成为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趋势。美国一些学者在“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中对标准在课堂教学的一致性进行了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师教育中,促进了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其中,安斯沃斯(Larry Ainsworth)著写的《解析标准——使标准更易应用》一书开发了课程标准分解的过程与方法,其中包括正确找出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应知”和“应做”的关键术语;分析这些术语的教育含意和相互关系;确定内容标准中所表达的核心观念;明确教师教学中所需要解决的基本教学问题等环节,最后该书还以实际案例的方式说明了将内容标准转化为学习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又如,奥舍(Mark R.O'Shea)撰写的《从标准到成功——学校领导者指南》从学区领导者的角度介绍了学区负责人如何领导基层教师开展基于标准的教学。其内容既包括基于标准教学计划的制定,也包括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学校校长的职责和任务,还分析了为了达成标准的要求,教师需要进行的专业发展等内容。该书为学校负责人从“课程管理”转向“课程领导”提供了新视角。表1是对国外有关基于标准教学研究成果的举要。

这些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课程标准落实于教学实践中的过程和方法。虽然这些研究内容服务的对象有所不同(例如,教师、学校领导和课程开发者),但是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手段却是一致的,都强调课程标准是教学实施的根本依据,分析了课程标准的实施步骤。这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步骤易于为使用者所掌握,其中的案例也起到了直接指导作用。但是,在关注这些研究的可操作性时,我们也发现这些研究对基于标准教学背后的理论基础分析的还不够深刻。例如,基于课程标准教学的特征是怎样的,采用这些方法、步骤的教育理论依据是什么等等。由于缺少了相关理论依据的分析和阐释,使用者在应用过程中就容易出现机械操作和外在模仿的现象。这些未体现出来的相关内容,也就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突破点。表1 有关基于标准教学研究成果的内容举要续表

近年来,国内一些教育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基于标准的教学研究。有学者对国内外基于标准教学进行了比较性研究;有学者立足本土,分析了我国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还有学者从实践层面思考了课程标准在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其中,一些研究者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究了基于标准教学的内涵,指出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所有教师进行标准化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不是教学内容和标准的简单对应,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是对学生全面学习结果的关注、[11]是对结果监控的强化”;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基于标准教学的特征:“学习目标源于课程标准、评估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指向学生学[12]习结果的质量。”显然,这些不同层面的研究为本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支持和启发。三、方法与策略

选择研究方法至少须从三个方面考虑:其一,要考虑研究方法的目的性,凡符合研究问题之性质,而能达成研究目的之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其二,要考虑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凡研究者具有足够的时间与经费等资源,且又能获得必要的支持与合作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其三是要考虑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能力,凡研究者能力所能胜任[13]的方法,才是适当的方法。按此思路,分析我们的研究问题,我们的主要研究任务有对教育发达国家经验梳理的任务、有本土调研的任务,还有研究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任务,以及考虑到研究范围的时限性,本研究选择历史分析、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作为这次研究的主要方法。(一)历史分析方法

历史分析包括研究过去的一个问题、一种现象、一个运动等,信息都是从过去的、资料的解释中获得的。由于研究者不能重新生活在历史的环境中,所以只能利用文献或其他资料,批判性地认识过去。这种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献资料进行查阅、分类、比较与分析并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某种理论推演及建构的研究方法。该方法的一般过程是:确定问题、文献收集、整理文献、文献解读、文献的理论分析、推论和建构等。当然这一过程并不是线性的,有时在分析阶段遇到文献不充分,也可能会重复开展以前阶段的研究。

本书研究任务之一是了解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分析我国课程标准的理论依据。此任务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将借助图书馆、网络以及委托国际友人境外搜集等渠道,收集与研究任务相关的学术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各种政策文本。然后把研究问题进行细化,按照子问题的方式对文献进行梳理、分类,选择有代表性的、权威性的文献进行逻辑分析,加深对问题的认识,逐级深化,求证我国课程标准研制的理论依据,借鉴发达国家基于标准教学的手段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基于标准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调查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一种使用范围很广的教育研究方法,它包括对现状的[14]研究,以及确定和解释社会的或心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调查研究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的步骤组成的,为了有效地开展调查分析,其中每一步都需要仔细的计划。主要步骤有:(1)阐释研究问题、分析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2)选择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抽样计划;(3)确定有效的信息收集方法。例如访谈提纲或调查问卷等;(4)针对调查问题,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5)形成调查结论和报告。

本研究在对S市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试行稿)实施现状调研中,主要采用访谈和教学文本的方式进行信息收集。研究过程中,我们将依据研究需要设计研究问题,采用非概率目标(Purposive)抽样开展调查,对获取的研究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最后形成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实施现状的调研报告,具体研究设计和过程可见第二章的第一节。(三)案例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是指对具有代表性的单个研究对象(如一个组、一个人等)的仔细考察。严格来说,它是人种学研究的一种手段。由于本研究在开展过程中以及研究结果上都使用了具体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调查问题,通过案例检验研究成果。因此,本书的研究将其单独列为一种研究方法来应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实践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国外已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好的做法,可见于一些政府部门、学校的官方网站和研究报告中,国内也有个别学校与教师在积极尝试。这些实践研究都需要进行提炼和总结,作为我们研究的具体支持。为此,我们运用案例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内容以案例的方式进行组织与呈现,我们也将直接与实验学校的教师合作,以信息技术课程为例,完成若干案例。案例的开发一方面可说明研究内容,另一方面也可解释研究成果,为学校、教师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提供借鉴和启示。四、教育意义

如果之前提出的三个问题最终都能够获得实质性的解答,那么本研究就可以在以下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

首先,增进我们对基于标准教学的理解,提高教师的课程标准意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有书读”,而且希望“读好书”,于是教育质量就成了人们的关注焦点。在对“教育质量较高期望”的大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基于标准教学”是课程标准落实于课堂的关键,因此,本研究对教师的“教”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主要表现在:(1)厘清基于标准教学的内涵和实质,解析基于标准教学的特征;(2)直面当前教学现状,分析基于标准教学的取径,实现基于标准教学的思维转向;(3)从“课程标准”的视角分析教师专业发展,为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提供新思路。

其次,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教学提供专业指导,有助于课程标准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课程标准反映了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统一的基本要求,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应达到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阐述。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课程标准是标准制定和实施的关键,如何有效地依据课程标准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是本研究的一个重点内容。实践意义表现为:(1)为教师提供基于标准的一般教学设计的策略,包括课程标准的解析、课堂学习目标的重构、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教学资源重组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设计过程的分析有利于教师更好地依据自己学科教学特点将课程标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2)以具体学科课程为例,依据课程标准的内容组织建议开发教学设计案例,从教学实战角度为教师开展基于标准教学提供实践指导。

此外,本研究还有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基于标准的教学不是要求教师教学标准化,也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对学生各方面学习结果的关注,对课程标准要求落实情况监控的关注,希望教师能从课程建设者的角度整体地思考标准,实现标准、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在自己的专业能力范围内做出正确的课程决定。因此,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研究对推进教师教学专业能力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 钟启泉.“学校知识”与课程标准[J].教育研究,2000(11).

[2] Perna,D.M.& Davis,J.R.(2007),Aligning Standards & Curriculum for Classroom Success,Thousand Oaks:CORWIN PRESS,11.

[3] 说明:本文中出现的“基于课程标准”和“基于标准”为同一含义,均为基于课程标准之意。

[4] 崔允漷.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5] German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2004),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ducational Standards,http://www.bmbf.de/pub/the_development_of_national_educationel_standards.pdf,15-18.[2009-10-5].

[6] 王小明.教学论—心理学取向[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29.

[7]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0.

[8]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718.

[9]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60-65.

[10] 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郑太年,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2.

[11] 夏雪梅,崔允漷.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历史的考察与现实追问[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12] 崔允漷.课程实施的新取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J].教育研究,2009(1).

[13] 吴明清.教育研究:基本观念与研究方法之分析[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252.

[14] 维尔斯曼.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袁振国,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01.第一章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学理解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课程改革关注点已从国家层面、专家层面转向学校层面、教师层面,课程话语也从理论、政策话语走向实践、应用话语,课程实施成为课程改革的关键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提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可见,“基于课程标准”应当成为教学实施的一个核心要素。本章将分析基于标准教学的现实需要和内在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逆向设计模式的特点,讨论基于标准教学设计的过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