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专用教材(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7:04:21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专用教材

2016年下半年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专用教材试读:

第一部分 备考指导篇

第一章 考试介绍

一、概述

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法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准备进入教师队伍、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明确规定,凡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相应教师资格,没有相应教师资格的人员不能被聘为教师。教师资格法定凭证为《教师资格认定申请表》和教师资格证书,在全国范围内适用。

教育部宣布,从2015年起,教师资格考试改革正式实施,将实行全国统一考试,且考试内容增加、难度加大。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后的最大变化在于:师范类学生将不再享有直接被认定教师资格的“特权”,他们要和非师范生一样,统一参加考试。同时,还需注意的是,教师资格不再是终身拥有,而是改为定期注册。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指出,中小学教师资格每5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被撤销教师资格的,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

二、考情介绍

1.考试目的

考查申请人是否具备教师职业道德、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潜质,严把教师入口关,择优选拔乐教、适教人员取得教师资格。

2.报考条件(1)思想品德条件

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履行《教师法》规定的义务,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并经申请人员单位或户籍所在地乡(镇)或街道办事处思想品德鉴定合格;应届毕业生,由所在学校进行思想品德鉴定。(2)学历条件

报考人员应具备《教师法》规定的学历要求:

①报考幼儿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幼儿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②报考小学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③报考初中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或者其他大学专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④报考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

⑤报考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的,应当具备普通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及其以上学历,并具有相当于助理工程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中级及以上工人技术等级。

被撤销教师资格的人员,5年内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事处罚的,不得报名参加考试。参加教师资格考试有作弊行为的,3年内不得再次参加教师资格考试。(3)教育教学能力

①具备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基本素质和能力。非师范教育类专业毕业的人员需参加教育学、心理学补修与测试和教育教学能力测评,成绩合格。

②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证书》。

③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无传染性疾病,无精神病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经教师资格认定机构组织在县级以上医院体检合格。

说明:各省的具体报名条件略有不同,考生须仔细阅读本省(区、市)的报名公告,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报考。

3.考试形式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

笔试采用计算机考试和纸笔考试两种方式。计算机考试考生在计算机上作答,纸笔考试考生在答题卡上作答。笔试各科考试成绩合格,才能参加面试。

面试采用结构化面试、情景模拟等方式进行,考生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环节,完成面试。

4.考试科目

5.时间安排

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每年举行两次,具体时间安排如下:

三、考试大纲全国统考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幼儿园)》大纲

1.考试目标

主要考查申请教师资格人员的下列知识、能力和素养:

①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②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

③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

④具有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

2.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1)职业理念

①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②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涵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③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2)教育法律法规

①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

了解国家主要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幼儿园工作规程》等。

了解《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内容。

了解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相关内容。

②教师权利和义务。

熟悉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熟悉国家有关教育法律法规所规范的教师教育行为,依法从教。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③幼儿保护。

熟悉幼儿权利保护的相关教育法规,保护幼儿的合法权利。

依据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分析评价幼儿教育工作中幼儿权利保护等实际问题。(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①教师职业道德。

了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掌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理解《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精神。

分析评价保教实践中教师的道德规范问题。

②教师职业行为。

熟悉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要求,熟悉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主要内容,在教育活动中运用行为规范恰当地处理与幼儿、幼儿家长、同事以及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在保教活动中,依据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4)文化素养

具有一定的文化常识。

了解中外科技发展史上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成就,熟悉常见的幼儿科普读物。

了解中外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常见的儿童文学作品。(5)基本能力

①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

具有筛选并整合图画、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信息,并运用于保教工作的能力。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②逻辑思维能力。

了解一定的逻辑知识,熟悉分析、综合、概括的一般方法。

掌握比较、演绎、归纳的基本方法,准确判断、分析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

准确而有条理地进行推理、论证。

③信息处理能力。

具有运用工具书检索信息、资料的能力。

具有运用网络检索、交流信息的能力。

具有对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存储和应用的能力。

具有根据保教工作的需要,设计、制作课件的能力。

④写作能力。

掌握文体知识,能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具有布局谋篇,有效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3.试卷结构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1)小明在课堂上突然大叫,有的同学也跟着起哄。下列处理方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马上制止,让小明站到讲台边

B.不予理睬,继续课堂教学

C.稍作停顿,批评训斥学生

D.幽默化解,缓和课堂气氛(2)“五岳”是我国的五大名山,下列不属于“五岳”的一项是(  )。

A.泰山

B.华山

C.黄山

D.衡山 (3)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论语·为政》)【注释】①罔:迷惑、糊涂。②殆:疑惑、危险。

下列对孔子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孔子看来,学和思二者不能偏废,主张学与思相结合。

B.孔子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

C.光学习不思考会越学越危险,光思考不学习会越来越糊涂。

D.孔子学与思相结合的思想,在今天仍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2.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学生王林在学校因同学给他起外号,将同学的鼻子打出了血。班主任徐老师给王林的爸爸打电话,让他下午到学校来。放学时,王林的爸爸刚来到校门口,等在那里的徐老师当着众人的面,第一句话就是:“这么点儿大的孩子都管不好,还用我教你吗?”

问题:

请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角度,对徐老师的做法进行评价。

3.写作题

请以“我为什么要当教师”为题,写一篇论述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不少于800字。

第二章 备考指南

一、复习方法与应试技巧

1.复习方法

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做摘要笔记,概括其要点,提纲挈领,总结出全书的内容和逻辑结构,同时结合教材的详细内容,依据考试大纲,认真研读,真正吃透,抓住重点。

在教材的相应位置做好眉批笔记,把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对比、分析、体会等随手记下来,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大有裨益。

在对教材内容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需多做历年真题和相关典型习题,通过题海战术全面把握考试重难点,了解考试命题方向,掌握考试规律。

2.应试技巧(1)考前扫描重点

在考前几天,对难点知识和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复习,由于时间紧,所以最好采用快速扫描的方式,主要是保持对各类题型的敏感度。(2)提前熟悉考场

提前找到考场,了解行车路线,估算行车时间,尤其要把考试当天可能堵车的情况考虑在内。如考点较远,可考虑提前一天住进考点附近的宾馆休息。早晨到考场不宜过早,一般考试前15分钟入场。(3)备全考试用具

检查准考证是否打印、身份证件等是否带齐,多带几支笔,以防出现意外。(4)储备充足精神

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考前应保持10个小时左右的良好睡眠。考试当天应保持头脑清醒,尽量少说话,保持平静,减少与外界的联系,否则会影响考试注意力。(5)审明题意考点

正式答题前,要仔细地逐字逐句地搞清题目的含义,尤其是对那些意思相近的词或字的不同含义,要从题目本身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弄清题意后,确定答题方向,再认真按要求作答。(6)答题规范准确

答题时,注意规范性和条理性,答案要准确、简洁、明了,并注意逻辑顺序。同时,书写也要规范,不可用网络字,忌潦草、勾勾划划,注意保持卷面整洁。(7)认真检查排漏

交卷前需认真检查答案是否符合题目要求,字母、符号是否准确无误,整个试卷是否有会做而忘了做的漏题,等等。

二、常见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

1.选择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选择题题型分析

选择题在性质上是单项选择题,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选择概率占1/4。给出四个选项答案,是选择题的基本形式,答案的相似性较高,判断稍有失误就会出错。

①从命题内容上看,选择题涉及的多是重要知识点或疑难问题。

②从命题方式上看,有以下两种方式:

a.表明因果关系的问题判断,回答“是什么”。【例1】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答案】C

b.对“基本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进行判别。【例2】构成教育活动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是(  )。

A.教育者与学习者

B.教育者与教育影响

C.学习者与教育影响 

D.教育影响与教学媒介【答案】A(2)选择题解题技巧

①排除法。

把明显不正确的选项先排除掉,逐渐缩小范围,集中思考,有助于正确答案的选择。【例3】下列符合我国古代个别教学特征的是(  )。

A.学生有固定的修业年限

B.教师对学生讲授相同内容

C.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程度都不相同

D.学生的年龄相同但知识程度不同

分析:古代教学形式是个别教学,抓住这一特征,首先排除B项,因为讲授相同内容是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其次,固定的修业年限是学校制度的特点,排除A项。个别教学的关键问题是学生的互不相同性,D项知识程度虽不同,但学生的年龄相同,因而排除。

②正本清源法。

有些选择题的选项不好排除,这时可以思考选项的本义,从而摆脱困境。【例4】《学记》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观点,下列原则体现了这一观点的是(  )。

A.巩固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分析:理解“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教师要积极引导,但不要硬牵着学生走;教师要积极督促,但不要强制和压抑;教师要为学生打开知识的大门提供钥匙,但不要把知识通达不遗地全部塞给学生。这符合启发性原则,故答案为B。

③联想推理法。

选择题的选项如果带有年代信息,就要通过联想推理法解决,首先要明确题干表述的时代有哪些著名的历史事件、杰出人物和思想等,然后进行选择。以【例4】为例,如果考试时不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可以采取联想推理法。“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中三个“弗”的意思是“不要”,由此可以推理:要怎么做不能怎么做。继而理解“牵”和“抑”的意思,综合推理便可以得出这段话的重点是在强调“要学会启发”。在实际考试中,对有些实在回答不出的题目,可以围绕题干选项中的关键字词进行推测,这也是一种应试能力。不过,还是要在考试前做好充足的复习,尽全力对重难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掌握。

2.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材料分析题题型分析

材料分析题一般是给出一个材料性实例,要求考生用所学的某一理论去分析实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材料中的信息来进行阐述分析。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答这类题目时思路一定要清晰,并且要全面展开,先把理论讲清楚,再联系题目做相应的陈述。(2)材料分析题解题技巧

材料分析题的解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①表明态度,即你对材料中的行为或做法的态度是支持还是反对。这是解答材料分析题的第一步——摆明观点和态度。

②找出材料中涉及的相关理论要点,根据所给材料将理论要点表述完整。材料分析题的问题一般会为考生指明所需理论的大致范围,其表述通常为“结合教育观理论……”、“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等,从这个大的角度入手,考生可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缩小范围,明确所要使用的具体理论知识。

③每条理论后都要针对性地结合材料内容展开分析。分析一定要有理有据,抓住关键知识点展开说明。答题时也可用序号标明知识点,并注意把核心句子放在段首,然后结合题目具体阐述观点,观点和材料要统一,语言要精练。

此外,作答材料分析题时,一定要注意答题的准确性和全面性。要点要答全,条理要清晰,主次要分明。切记多答并不一定就好,有可能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反感。最后,答材料分析题时卷面要保持干净整洁,书写要工整,切忌潦草。

3.写作题题型分析及解题技巧(1)写作题题型分析

写作题在总成绩中所占分值较高,因此考试能否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于写作题的回答质量。写作题,审题是第一步,而且是关键一步。写作题一般分两种:一是无材料的作文题。这一类型的题目,需先弄清题目要求的是什么类型的作文,然后再根据具体要求写作;二是有材料的作文题。作答这类题目,一定要仔细阅读材料,结合题目要求正确抓住材料的中心意,然后进行作答。

此外,写作之前一定要打腹稿,明确写作思路和中心思想,以防写作过程中出现跑题现象。写作题一般都有字数要求,因此一定要对作文的整体框架和轻重主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以防出现写完后发现字数不够再在结尾后凑字数的情况。最后,卷面一定要保证干净整洁,书写工整,为阅卷老师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分。(2)写作题解题技巧

①观点鲜明。

观点鲜明,也就是要让作文的中心论点凸显出来,至少要让阅卷老师能够一眼看到文章的论点。如何做到论点鲜明呢?事实上,作文标题就是论点,因此考生可以在标题中体现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此外,在作文的第一自然段或是最后一段都可以将论点体现出来。

②论证充分。

对于论证类作文,用四个字来概括就是自圆其说,即在提出论点的基础上,努力提升文章论述的条理性和连贯性,围绕所谈论点全面展开,最后完美收尾。

③结构完整。

从结构上说,写作提倡“总—分—总”结构,这是因为“总—分—总”本身是一种典型的自圆其说的结构。这个结构比“总—分”结构有一个好的收尾,比“分—总”结构有一个好的开头,可以使文章的观点更加清晰。

④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就是最佳限度的把控材料。考生要静下心来进行审题,力求吃透材料中的信息,迅速找出写作切入点。同时,考前切勿疯狂背诵范文,因为同样一个材料作文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阐述,背诵范文只会束缚写作思路,从而导致最终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没有新颖性和创新性,甚至有时会导致不合题意、生硬牵强的效果。

⑤字迹清晰。

整洁的卷面、工整的书写,可以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不错的印象。因此,考生可在平时多练练书法或硬笔书写,以保证考试时字迹书写整齐清晰。

第二部分 基础掌握篇

第一章 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掌握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理解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能够以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二、儿童观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理解“育人为本”的含义,爱幼儿,尊重幼儿,相信每一个幼儿都具有发展潜力,维护每一个幼儿的人格与权利。

运用“育人为本”的幼儿观,在保教实践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幼儿,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幼儿。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保教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

三、教师观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热情与决心。

第一节 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1.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推进(1)素质教育思潮的形成

素质教育思潮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中小学教育要以“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为主,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此外,应试教育也渐渐凸显出一定的负面性:它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且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2)初步实验阶段

这一阶段,素质教育的思潮和教育价值逐步成为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纲领性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必须大力加强”,并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3)大面积实施阶段

这一阶段,中小学、大学大面积实施素质教育,人们逐渐接受了现代素质教育,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通过此类教育改革,找到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之路。(4)全面推进阶段

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简称《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

2001年5月29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要“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001年6月8日,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该纲要旨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1年6月11~12日,国务院召开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核心。

2001年秋季,新课程开始在全国38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素质教育进入一个新阶段。

2006年6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

2.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目标及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①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提高民族素质;

②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③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④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⑤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2)素质教育的特点

①全体性;

②基础性;

③发展性;

④全面性;

⑤未来性。(3)素质教育的目标《决定》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使受教育者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4)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①面向全体。

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特长和潜能,改变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

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要求全面发展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扭转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

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a.在重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同时,教师要改变只重视教授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

b.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和内容,建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结构,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体系;

c.改变片面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d.增强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课程、教材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④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应从促进学生主动精神和个性健康发展出发,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被动接受器,学生是知识的主人;不仅仅把学生当作认知体,更重要的、更本质的是把学生作为包含认知方面和非认知方面的完整的生命体。

素质教育要指导学生怎样做人,为学生指导完整人生,帮助其形成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素质教育要求遵循教育的个性化原则,坚持因材施教。

⑤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教是为了不教,素质教育不仅重视学生现在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为了主动适应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的变化,为了培养“知识型劳动者”,为了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必须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3.素质教育的实施(1)转变课程功能

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而关注学生的发展。

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2)调整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课程结构的这种转变,与课程功能的转变遥相呼应,折射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新时期的培养目标,保证学生全面、均衡、富有个性地发展。(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不再单纯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不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逻辑性,注重与学生的经验结合在一起,使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建立在学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课程内容切实反映学生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时代特点,将会有效地改变学生学习生活和现实世界相脱节的状况,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习方式的改善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是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素质教育能否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①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该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②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以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③将评价看作是一个系统,从形成多元的评价目标、选择多样的评价工具,到广泛收集各种资料,形成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每一个环节都是通过评价促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部分。(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课程改革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实现集权与放权的结合。

4.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

①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②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③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

④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

⑤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

⑦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⑧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2)坚持能力为重

①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③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3)坚持全面发展

①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②加强体育,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确保学生体育课程和课余活动时间,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③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

④加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⑤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⑥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

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真题链接】【例1.1  单项选择题】下列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是(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B.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C.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D.引导学生协调发展【答案】A【解析】教育部在《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规定:“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同时又是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因此,素质教育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引导学生协调发展,而不是促进学生专业发展。

二、在幼儿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树立正确的办园目标(1)明白素质和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公民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体、心理、劳动技能素质,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基础教育,具有三个主要特点: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创新。(2)根据素质教育的特点,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确定办园目标

把幼儿园办成启智、创新、培养兴趣的乐园,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验园。明确的办园目标能够为幼儿园的各项工作、孩子的发展、教师的保教和教育教学、领导的管理指明方向。

2.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幼儿学习的主体地位

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人才观。(1)儿童观

在教育幼儿活动中,从领导到教师,首先要树立幼儿是“人”的观念,要学会认识儿童,尊重幼儿,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人格尊严、个性差异,相信幼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同样有着丰富情感,是真正的人。(2)教育观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孩子是主体,是各项活动的主角,孩子的发展需要社会、家庭、幼儿园三方面的力量。传统的课程观包括语言、计算、音乐、美术、常识、体育六大学科的教学内容,而现代的课程观,不仅包含六大学科五大领域,还包含着影响幼儿发展的一切因素(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情感需要、个性发展等)。(3)人才观

每个孩子都是一棵即将成长的树,树与树不同:各有特长、各有千秋,关键是看教师如何充分发挥其特长,使之成为人才,这是教育的最终目的。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要求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因材施教。

3.注意保护和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善待幼儿的质疑

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善待幼儿的创造力和质疑。想像力、创造力是不能传授的,幼儿园教师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幼儿创造力、想像力的发展;要保护幼儿与生俱来的好奇本能,为其好奇心和创新意识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条件,这是发展幼儿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

4.注意发展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形成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民主、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敢想、敢说、敢干的精神和坚持主见、喜欢争论等独特的个性。

5.教师要不断充电,扩大知识面

有些问题教师有时可能不知道答案,但不能不懂装懂,以免给幼儿错误的概念。教师要多看一些书籍,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才能回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传授给孩子正确的信息。【真题链接】【例1.2  单项选择题】某幼儿园分班布置画展,张老师精心挑选部分“好的幼儿作品”展出,李老师则将每个孩子的作品展出。两位老师的做法中(  )。[2014年上半年真题]

A.张老师对,应支持优秀儿童的绘画表现

B.李老师对,应支持每个儿童的绘画表现

C.张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体现最高水平

D.李老师对,班级画展需要平衡家长关系【答案】B【解析】教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要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如果只展出部分幼儿的作品,会对其他幼儿的自尊心造成伤害,因此教师应支持所有儿童的绘画表现。

三、幼儿教育作为人生发展的奠基教育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1.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则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

美国心理学家杰明斯指出,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对一个18岁的孩子达到的正常智力水平来说,其中50%的智力是4岁以前获得的,30%是4~8岁获得的,20%是8~18岁获得的。

在儿童智力迅速发展的时期,早期教育的作用特别大,因为智力与教育以及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在幼儿时期对孩子施以适当的早期教育,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幼儿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期

幼儿时期,孩子的个性品质开始萌芽并逐渐形成,这时孩子的可塑性强,但是自我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往往以别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

若在这一时期对孩子施以正确的教育,好好引导,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其一生都有重要影响。(3)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于特殊的性心理发育阶段,心理学上称为“性蕾期”。如果男孩把自己看作是女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女孩,就成为女性化男孩;如果女孩把自己看作是男孩,在打扮、举止、表情上模仿男孩,就成为男性化女孩,这两种现象称为性角色畸形。

研究指出:几乎所有要求通过手术变为女性的男性异性癖患者,其幼年均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2/3的男性同性恋者,在幼年就有女性化行为;大约有一半的异装癖者,幼年时就喜欢穿女装。这表明:成人的性变态与儿童的性角色畸形之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2.幼儿教育的特点(1)生活化

对于幼儿来讲,教育除了认识周围世界、启迪心智以外,还应培养生活和做人所需要的基本态度和能力,如卫生习惯、生活自理能力、交往能力等。

但这样广泛的学习内容不能仅靠教师设计、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完成,也不可能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来实现,儿童只能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交往中学习交往。因此幼儿园课程应具有浓厚的生活化特征——课程的内容来自幼儿的生活,课程实施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2)游戏化

游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能够满足幼儿的各种身心需要,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本质上来看,游戏是幼儿的一种自由自发的主体性活动,对幼儿的发展有着多方面的价值,它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形式,也是幼儿基本的学习方式。(3)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

幼儿主要通过各种感官来认识世界,只有在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幼儿才能理解事物,才能对事物形成比较抽象的、概括的认识。这使得幼儿园课程必须以幼儿主动参与的教育性活动为其基本的存在形式和构成成分,只有在活动中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学习,只有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学习才是可理解性的学习。(4)潜在性

从本质上讲,幼儿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过程,幼儿园课程也有明确的课程目标和基本的学习领域,但由于幼儿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使得幼儿园课程不是体现在课程表、教材、课堂中,而是体现在生活、游戏和其他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中。

幼儿感受到的更多的是环境、活动、材料和教师的行为,而不是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和期望。即幼儿园课程蕴含在环境、材料、活动和教师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起作用。【真题链接】【例1.3  单项选择题】老师组织集体游戏时,发现嘉嘉独自一人专注地看着落在地上的小水珠,老师走过去对嘉嘉说:“还是先跟大家一起玩吧,游戏后再观察,然后把看到的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该教师的做法(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保护了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

B.忽视了游戏的活动目标

C.忽视了幼儿仔细观察的需求

D.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答案】A【解析】题干中该名教师发现嘉嘉独自一人专注于观察地上的小水珠时,并没有直接打断他的观察,而是采用比较委婉的方式让嘉嘉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来。这种做法很好地保护了幼儿自主探索的兴趣。

第二节 儿童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决定于其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获得的发展机会也不相同。(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发展史的考察指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城市和农村的分离,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旧的社会生产分工和不合理的生产关系是人的片面发展的原因。人的片面发展的基本特征是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人的片面发展在资本主义手工工场中发展到了极端的地步。(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与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了道路:①机器大工业生产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需要;②机器大工业生产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因为机器大工业生产创造了极高的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缩短了劳动时间,使工人有物质条件、时间、精力去从事学习,发展自己。(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机器大工业生产所提供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在资本主义社会并不能充分地实现。只有消灭剥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全体劳动者提供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才能使他们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活动特别是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马克思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

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各种素质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个性即人的品质和风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体质能力、精神状态、心理倾向及行为特征的总和。它反映的是人的不断发展的特殊性和差异性。【真题链接】【例1.4  单项选择题】晓光很有舞蹈天赋,小小年纪已经参加过很多大型比赛,但

他不愿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科学活动,方老师劝说道:“老师很喜欢会跳舞的晓光,可是如果你在其它方面也很能干的话,大家会更加喜欢你。”方老师的做法(  )。[2015年上半年真题]

A.不合理,不利于幼儿发展特长

B.不合理,不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

C.合理,教师应该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

D.合理,幼儿必须在各个学习领域平均发展【答案】C【解析】幼儿素质教育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以面向全体幼儿、全面提高幼儿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其体、智、德、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实施幼儿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成为能力全面、人格完善、个性鲜明的全面发展的人,要求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把握方法、增强本领。

二、“育人为本”的幼儿观

1.儿童观(1)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作为生物个体,从父母那里继承了一些作为人的基本的生物构造特征和心理基础,同时也有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幼儿教育不应将幼儿看成与动物一样的生物体,也不能期望幼儿像成年人一样思考、行动,而应该尊重幼儿的天性和成长的自然规律。

作为一个自然人,幼儿对周围世界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必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照料和安慰。因此,要反对任何剥夺幼儿的生存要素以及损害幼儿生存发展规律的行为。(2)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生来就具有人的尊严和价值,理应享有基本的人权和社会地位。不论什么种族、性别、地位和家庭的孩子,也不论孩子的智力和个性如何,他们的权利是相同的。幼儿有生存权、发展权,也有参与权。幼儿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龄人活动的机会,让幼儿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学会交流、合作和谦让,要让幼儿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和发展自我。(3)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机体的各个部分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幼儿心理的各个方面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是完整和谐地发展的整体。因此,幼儿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其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面的整体发展。(4)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对世界充满好奇,天生就是一个探索者。幼儿园教师应让幼儿以主人身份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自由、独立地在各种活动中发展。幼儿也只有亲自参与各种活动,在活动中积累感性经验,才能保证其发育良好、精神丰富和完善,才能不断地构建自己独特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人格。(5)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的个体

幼儿身心的发展速度极快,变化很大,因而具有未定型性。幼儿身心的各方面都是可以改变的。幼儿园教师不能以静止的观点看待幼儿现有的身心特点和水平,而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同时,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都非常不完善,极易受到伤害。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努力地呵护、照料和关心他们。(6)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在胎儿期,幼儿就有了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等方面的反应能力;出生后几个小时就有了视觉偏爱,能分辨声音和气味,还可以形成条件反射;在0~6岁期间,儿童基本上能掌握本民族的口头语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辨别能力,其知觉、思维、想像、记忆、注意力的有意性开始萌发,并初步学会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7)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对幼儿来说,最迫切的学习任务就是“人”的基本生活经验和技能。因此,他们学习的主要内容就是正常人的生活。另外,由于受身心水平的限制,幼儿只能从事简单的生活活动和游戏活动。(8)每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每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速度都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的组合特征也不同。每个幼儿与外界相互作用的方式、风格等都不同,都有其优势领域和劣势领域,智力特点受到文化和家庭的影响。教师应当将幼儿看成独特的个体,因材施教,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真题链接】【例1.5  单项选择题】汪老师平时对幼儿的大声喧哗、随地乱扔果皮的行为忽视无睹、不予理睬,有人参观或检查时才提出要求,该教师的做法(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体现了宽容待生的教育要求

B.体现了严慈相济的教育原则

C.忽视了幼儿良好习惯的养成

D.影响了幼儿学习成绩的提高【答案】C【解析】幼儿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题中汪老师在检查时才提出要求,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和良好品行的养成。

2.育人为本(1)内涵

育人为本是以培养人才为学校的根本任务,以幼儿为主体,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2)具体要求

①育人为本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

②育人为本重点要面向全体幼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幼儿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育人为本就是要大幅提高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在教育的各个阶段都要重视打牢创新基础,倡导创新精神,激发创新活力。

④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育人为本,关注幼儿的全面发展(1)关注每一位幼儿

每一位幼儿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在保教过程中,全班所有幼儿都是教师应该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2)关注幼儿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保教过程应该让幼儿有愉悦的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用“心”施教,体现着教师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对幼儿的关切,体现着教师对于教育下一代热切的情感。(3)关注幼儿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幼儿的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其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当然,这要求幼儿园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己。【真题链接】【例1.6  单项选择题】依据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的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2013年下半年真题]

A.培养学生特长

B.发展学生潜能

C.尊重学生个性

D.私拆学生信件【答案】D【解析】“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把学生视为独立的完整个体,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必须尊重学生,必须意识到学生发展的潜力,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私拆学生信件”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不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设计丰富多样的保教活动

1.保教活动的设计原则(1)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作用以及影响,如目标的教育功能、知识内容的教育功能、环境的教育功能等。在知识的选择上,要选择积极正面的内容,让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2)思想性原则

思想性原则指教师应注意帮助幼儿正确地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概念,并且结合幼儿思想实际,有意识地自然地向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幼儿园阶段应把品德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习惯。(3)趣味性原则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确保保教环节充满趣味,以引起幼儿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使幼儿处于愉快的气氛中。注意根据保教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恰当运用直观的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加保教的趣味性。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同时,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教育活动中去感染、鼓舞幼儿。(4)实践性原则

教师要创设各种情景,组织各种活动,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不断练习,多次重复,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提高。好习惯的培养,需要幼儿每天践行落实。(5)全面渗透原则

将教育渗透到各种游戏之中,渗透到一日生活之中,渗透到物质与精神环境之中,渗透到家庭教育之中,做到事事、时时、处处皆能使幼儿接受到生动而规范的教育。教师应有随机教育的意识,要善于利用各种条件对幼儿进行教育。

2.保教活动的内容设计《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不同的划分。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健康领域中的身体保健部分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与营养、人体认识与保护、保护自身安全四个方面。身体锻炼部分包括身体基本活动技能、身体素质和基本体操三个方面。

语言领域包括谈话、讲述、听说游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五个方面。

社会领域包括社会环境、人际关系、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四个方面。

科学领域包括数学与科学两部分:数学部分包括分类、排序与对应,10以内的数及其加减,几何形体,量,空间和时间;科学部分包括自然现象、物质世界及其相互关系、常用的科技产品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人体的奥秘及保护等。

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部分。音乐部分包括唱歌、韵律活动、打击乐器演奏和欣赏四个方面。美术部分包括绘画、手工和欣赏三个方面。

3.保教活动的形式设计(1)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全班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传统的组织形式。集体活动的优点是有利于提高活动效率和进行集体教育,缺点是不便于照顾幼儿的个别差异。(2)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部分幼儿参加的教育活动,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对幼儿观察、了解,因材施教;有利于幼儿交往、商讨、合作,能给幼儿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减少等待。

划分小组的方式有多种:可以按幼儿的发展水平分组,也可以按幼儿的兴趣分组,还可以按操作材料的种类和数量分组,换组操作,轮流尝试。在小组活动中,可以同时开展几组活动,教师轮流指导或以指导某一组为主,兼顾其他各组。(3)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幼儿自我探索活动或教师对幼儿的个别教育活动。个别活动的优点是可以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需要,使幼儿充分展现个性,学习自我管理,便于因人施教。这种组织形式易出现的问题是:易出现偏爱、溺爱等现象,教师应注意做到平等对待每个幼儿。【真题链接】【例1.7  单项选择题】为了准备六一儿童节全园体操表演。刘老师提前一个月组织幼儿反复训练,甚至缩短幼儿午睡及游戏时间。刘老师的做法(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错误,不利于儿童身休健康

B.错误,不利于儿童个性发展

C.正确,有利于提高儿童素质

D.正确,有利于儿童全面发展【答案】A【解析】题干中刘老师的做法错误,不利于儿童的身体健康。如果教师运用行动操练法,适当的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就能达到巩固其体操动作的效果,但是缩短幼儿午睡和休息的时间只会适得其反,这违背了幼儿自身的生理机制和身心发展特点,不利于孩子的身体健康。【例1.8  单项选择题】在美术活动中,孩子们正兴致勃勃地做着手工,忽然停电了,教室里光线不足。此时教师应该(  )。[2014年下半年真题]

A.继续组织幼儿手工活动

B.让幼儿自行选择是否继续

C.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游戏

D.让幼儿在教室内自由活动【答案】C【解析】为了保护幼儿的视力,教师应该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游戏,因为教室里光线不足,不适合继续组织幼儿进行手工活动。育人为本就是要以幼儿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以幼儿为主体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把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因材施教,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1.深入研究儿童

幼儿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它关系到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深入研究幼儿个性特征、兴趣、需要、已有经验、优缺点,区别对待儿童的特点,有助于成功地达到教学目的。

教师应通过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的仔细观察,获得大量具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