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极少数(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9:59:4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栩然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为极少数

成为极少数试读:

成为极少数李栩然 著中信出版集团推荐语陈章鱼知名读书自媒体“章鱼读书”创始人这个世界上,只有极少数人能活成自己向往的样子。这件事很难吗?其实并不是。只是我们需要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和这个世界。路是大多数人都能走通的,可是照亮这条路的灯,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本书,就可以成为你的那盏灯。Sean Ye职场专栏作家我和李栩然老师在知乎相逢,我们都十分关注职业发展和个人提升领域的话题。李栩然老师的文字,我尤其喜欢。他不讲特别宏观的大道理,而更擅长以一些发人深省的小故事来影响读者。李老师的这本书,对于迷茫的职场人有很大的价值。从李老师的文字里,小伙伴们可以探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发现自己需要修炼和成长的地方,以及自己的不足与稚嫩。这本书值得职场人,尤其是陷入迷茫的职场人一读。我们需要不断思考,才能成长。对于如何思考,你需要李老师这样的导师的建议。谢春霖知乎高人气作者喝烦了鸡汤,想看点干货?很可惜,在这个变化越来越快,不确定性越来越大的世界,纯粹的干货技巧也开始显得力不从心。你需要一套全新的战术体系来看透这层迷雾。李栩然的这本书就为你建立了这套体系,让你获得这个时代最稀缺的竞争力,成为极少数!苏也知乎艺术类话题优秀回答者“了不起的苏小姐”作为心怀抱负的年轻人,你我在面对这个让人摸不透的社会时,看清事实,看清自己,看清门道,可能并不容易。正是那些有动力、能力和梦想的人,才能成为我们眼里快乐的极少数。在《成为极少数》中,我读到了许多让我感动的故事,虽说故事并不能改变一个人的世界,但若引发人们反思生活,确实能让人找到一些受用的人生经验。曾少贤公众号“曾少贤”主笔李栩然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个人,在公众号越来越难做的情况下,他凭借自己的努力,逆势而上,成为公众号职场领域的“极少数”。任何人想要快速成长,单单靠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本书中,李栩然像是一位认识多年的好朋友,把宝贵的经验一一分享出来,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践行,一定也能成为极少数的人!高太爷知乎心理学大V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成长精进亦是如此,我们有无数停下来的借口,但也有极少数人坚持每日精进,享受极少数人的巨额红利。我相信很多人会如我一样,感谢李栩然披露的这条底层持续成长逻辑。白诗诗《高效学习之道》作者这本书对底层逻辑和观念进行解剖,逻辑基础十分坚实。这书中展示了许多靠谱的成长方法论。这是一本帮助年轻人持续精进的指南,会让你成为更好的自己。贺嘉CEO演讲教练我很喜欢书里的两句话——“上进,只是一种不断向前的状态。而人生,更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没有去试图突破人生的人,不足以谈上进”。李栩然就是这样一个给大家带来不断积极向上力量的人。打不死的little强“新职语”创始人如何成为极少数优秀的人?对于这个问题,往往很难确定一个统一的答案。李栩然老师的书,指出了一个如何从大多数成为极少数的路径。这本书帮助人们寻找自我发展的动力,找到人生方向,收获复利式成长,蜕变为兼具广阔视野和格局的极少数分子。公周职场自媒体“公眼观察”作者与栩然兄相识多年,我可能是他的思想和智慧最早的受益者之一。他时而点拨和指引我,总让我豁然开朗。拜读其新作,文字畅达如春风拂面,说理亲和如兄长絮语,观点精微如明珠星布,是职场类作品中不可多得的用心之作。不论你是初出茅庐,还是小有成就,相信栩然兄的成长论和认知体系,都能为你射出一道兼具理想和务实的光束,照亮你前行的漫漫长路。自序 真正的成长,都需要你孤独地翻山越岭01_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余华《在细雨中呼喊》这几年,在职场和个人成长领域,我一共写下了几百篇文章,合计至少百万字。这些文字,有传播很广的,也有从未公开发表的。它们都是我长期阅读和思考的成果。同时,创作这些文章也让我的阅读和思考变得更加深入。我很高兴,它们能以一本书的形式与读者见面。在这些文字中,我很喜欢两个真实的小故事。这两个小故事,也足以说明我写这本书的初衷。第一个故事,发生在我有一次回老家的时候。我带着只有几岁的小侄女去山上玩。山上有很多蝴蝶,我就给她讲了破茧成蝶的故事。没想到小侄女居然已经知道蝴蝶是毛毛虫破茧而出后变的。小侄女问我:“毛毛虫在茧里干什么呢?”我故意逗她:“它肯定是在睡懒觉。”没想到,小侄女一脸严肃地说:“不,它一定是在里面想事情。”我问:“它会想什么呢?”小侄女说:“它一定在想怎么才能出来,在里面待着多闷、多难受啊。”这句童真之言,让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处境。每个人都有束缚自己的“茧”,未破之前,都过着虫一样的人生。这个茧可能是贫寒的家庭条件,是日复一日单调的生活,是父母无止境的争吵,是失败的婚姻,是毫无起色的工作,是看起来永远也买不起的房子……在这样的茧里,如果我们睡懒觉,可能并不觉得有多难忍受,但一旦真正开始思考,就会感知到被束缚的痛苦。它困住了我们,使我们动弹不得,于是生活里就有了无数次的无可奈何、一声长叹、心有不甘、痛苦蜕变,而向往的生活似乎永远在别处。我们怎样才有可能,在某一天破茧展翅,真正体会到天大地大、任我飞翔的美妙感觉?答案或许在第二个故事中。02_几年前,我和朋友去爬一座山。石阶不算陡,但很长。爬到一半,我们发现旁边有条小路,很多人挤成一团往上走。我们随便打听了一句,才知道这是条近道,又陡又窄,但确实近了不少。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石阶,我们也跟在了抄近道的人背后。费劲地爬上山顶后,我意外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这虽然是条近道,但因为大家都知道,所以早就人满为患,排着队爬上去比走石阶上去可能还慢一些;第二,近道其实很崎岖,非常不好爬,费的力气大概也不比走石阶上去少多少。我后来想了想,大多数时候,我们在生活中听信的所谓捷径、所谓快速成功的方法,大概就是这种一点也不比老老实实走大路省力气的旁门左道。那么,真正的捷径又在哪里呢?更早之前,我和一位同学爬过福建境内的一座山。这座山是当地有名的景点,正常爬上去要三四个小时。不出意外,到山顶的路肯定人满为患,行进缓慢。为了能早一点爬上山看日出,同学直接带我去了后山。这是他小时候自己漫山遍野到处跑发现的一条路线。说是路线,实际根本就没有路。天没亮,我俩打着手电,一人拎着一把砍刀就上山了,凭着同学的记忆,就那么一路砍倒拦路的荆棘枯草往上走。有好几次实在找不到上去的路,我们都以为走错了方向。直到最后翻越了好几个小山头,我们才成功地从后山爬到了峰顶,顶着一身露水,看到了日出。我们花费的时间比走普通路线快了整整两个小时。在大自然中爬山也好,在职场和社会中攀登也好,道理都是一样的。这也是我想和每位读者分享的理念:真正的捷径,往往都隐藏在不为人知的地方。而在你真正走通之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你都需要孤独地翻山越岭。真正的成长,一直需要你不断地、孤独地翻山越岭。03_这个理念,对我的成长非常重要。当然,如果你只是“知道”了这样一个理念,很可能无法长期坚持下去。事实是,往往只有极少数的人才会持之以恒地自我驱动,持续成长,不断地通过总结、反思、实践,实现一次又一次的自我突破。我们如何才能成为这样的极少数?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努力学习不少与个人能力提升、职场进阶相关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具备更强的个体能力,有机会爬更高的山;也可以帮助我们掌握更好的职场生存技巧,让我们的翻山越岭之路走得更稳。但如果只有这些知识,也是远远不够的。互联网带来了一个极速变化的时代。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都会不时产生彷徨之感,怀疑自己是否真的能走通这条山路;过程中我们也难免疲惫,不知不觉在山川之中随波逐流,美其名曰活在当下,内心深处却依然迷茫。终身成长之路上,我们不仅需要向脚下看,让自己在山间走得更快、更稳,也需要向内看,寻找不断翻山越岭的内心动力;还需要向外看,看清崇山峻岭中真正值得追寻的美景,廓清炫人眼目的障碍;更需要向前看、向后看,感受另一种伟大的力量——时间的力量。这也正是本书四章内容的缘起:首先,我们需要关注自我这个“点”,拥有持续的自驱力;其次,找到方向“线路”,不断精进;再次,依托平台的横向力量,以及时间的纵向力量,去慢慢获得更立体的成长;最后,我们还需要厘清对个人成长有重要影响的一些基本观念,让视野和格局不断“升维”。当然,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这本书是一部文集而非系统的专门著作。它能做的,是分享我对于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思考。只要它能带给你一些思维和方法上的启发,对你自己的思索和实践有一些切实的帮助,它就有价值。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希望我们都能拥有自我的确定性,不管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勇猛精进,厚积薄发,逆向突破。这条路,需要每个人自己孤独地翻山越岭。十几年前的一个清晨,我反复诵读课本里的一段话,至今记忆犹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几年前的那个清晨,我登上那座山的山顶,看见红日初升,又大又圆,美到让人难以忘怀。更让我感到难忘的,是凌晨翻山越岭赶路的经历。那一路,披星戴月,荒无人烟。第一章 自我与动力有一个夜晚我烧毁了所有的记忆,从此我的梦就透明了;有一个早晨我扔掉了所有的昨天,从此我的脚步就轻盈了。——泰戈尔读书时会有老师,有考试,工作时会有领导,有KPI(关键绩效指标)来监督你,督促你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但生活里、业余时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人会来管你,监督你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坚持下去并做出成果,全靠自我驱动。觉醒:自我驱动的人是不会焦虑的01_2012年。北京王府井大街的商务印书馆。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拎着一个厚重的包找到了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接待他的是一位小编辑,问他:“您要出什么书?”老人说:“我想出一本词典。”“什么名字?”小编辑问。“《普什图语汉语词典》。”老人回答。“没听说过啊。”小编辑摇摇头。“大概有多少字呢?”她又问。“200多万。”老人仍然淡淡地回答道。小编辑这下有点震惊了,赶忙去找编辑室主任。当商务印书馆外语辞书编辑室主任张文英赶到时,老人从包里拿出了厚厚一摞打印的文稿。后来他们才知道,这部体量巨大的“词典”,居然是在路边打印店里打印出来的。在认真翻看完“词典”后,张文英震惊了,应该说,整个商务印书馆都震惊了。因为,这部词典根本不是什么打印的“路边货”,而是由国家层面决定、商务印书馆正式立项的“国家工程”。在商务印书馆的档案室里,他们找到了关于这部词典的记录:按照全国辞书工作会议的指示,组织编写《普什图语汉语词典》,时间是1978年。这意味着,到2012年为止,这部词典编了整整34年。编这部词典的老人叫车洪才,他当年接到这个任务的时候才42岁,在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外语系工作,正当盛年。要编的这部词典,是阿富汗的官方语言,非常冷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习这种语言的不到100人,目前长期使用的也就30多人。但车洪才不只是要为这不到100人编词典,更重要的,是要为国家编写这部词典。当时和车洪才一起工作的还有一个从河北文化馆抽调来的他的学生宋强民。他们乐观预计这部词典大概需要编个两三年。没想到,中间因为工作调动、人员调整等各种原因,编纂工作不断搁浅。其间,负责此项工作的领导换了一批又一批,商务印书馆也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没有人记得当年曾有这么一个编纂词典的计划。唯一没有忘的,就是车洪才。已经退休的他,选择继续编纂词典。等到词典真正编完,车洪才已年近八旬,而他的助手和学生宋强民则在2000年就去世了。2012年4月,去商务印书馆的那天,是车洪才30多年来头一次去。他洗好了头,穿上一件棕色的皮夹克,就像是去交一份昨天才布置、今天就完成的工作一样。但没有人知道,这一天,他已经等了30多年。当年,这个故事曾经让我热泪盈眶。后来,每当我没有动力,缺乏意志的时候,我都会去看一遍车洪才的故事。34年前,国家曾经交给他一个“光荣的任务”。但后来,国家都忘了还有这么一个任务,唯有他自己一直没有忘记。没有领导,没有同事,没有压力,没有监督,没有进度要求,也没有最后期限,没有别的原因,也不需要任何理由,他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做下去,自己决定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完成。这就是自我驱动的力量,也是内心责任和渴望的力量。02_这种动力,用一句很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老子说出去的话,砸在地上都得有声响。但我更倾向于认为,拥有这种动力的人,很多时候即使不把话说出来,藏在心底,很多年后,你也会发现他居然真的做到了他当年想要做的事情。这种人,就是传说中的“狠人”啊。这种狠,不是说话做事凶神恶煞,而是只要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说的话),无论如何,也要做到。什么是自我驱动,说白了,就是有一种自己跟自己较狠劲的精神。与“狠人”相对的是“人”。这种人,既没有言出必诺的责任心,也没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气,更缺乏败而后战、颓而后振、坚持到底的意志。在他们的思维体系里,最缺乏的,就是自我激发、自我负责、自我驱动的模块。所以,这些人会在事前热衷于“想象美好”“定大目标”,在事中热衷于“找理由”“摆困难”,在事后热衷于“自我安慰”“忘掉不愉快”。这么多年的社会现实教育了我:晚上烧烤摊前,几杯啤酒下肚,什么牛都敢吹,恨不得飞机都敢自己造,动不动就“信不信,老子哪天就×××”,或者“这事我早就想过,改天我就×××”,又或者“你别看我现在×××,其实我很×××”之类的人,基本上,统统不要信。真正值得信任的人,是不管话说不说,自己都先去把事干了的人。真正敢于对自己发狠的人,话都不用多说。想了不敢做,说了做不到的人,都是人。一件事你筹划得再充分,方案再牛,想象着如果干成了会如何如何厉害,但只要没有最后的结果,便毫无意义。说了做不到,不如不要说——至少,不会在实现不了的时候那么焦虑。读书时会有老师,有考试,工作时会有领导,有KPI来监督你,督促你去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但生活里、业余时我们想做的很多事情,都是没有人会来管你,监督你的。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坚持下去并做出成果,全靠自我驱动。03_想要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那就是——做到。你只有做到了,才能得到。不要对没做过的事情说没意义。我的一个高中同学——生哥,当年就是一个纨绔子弟的二世祖样。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他就像突然转了性一样,一年看上百本书,大学时旁听了大量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的专业课程;每天早上6点多,室友们鼾声如雷,他会悄无声息地起床去操场上跑几公里,风雨无阻;数九寒冬,他在宿舍卫生间里一个人洗冷水澡,一边被刺骨的冷水冻得全身通红,一边大声唱着SHE的《痛快》,就这样坚持洗了4年。我一直以为,生哥能做到这样,主要是靠强大的意志力。但再强的意志力,也敌不过动力的缺失。强大意志力的来源,一定首先是有了一个强有力的驱动,你的驱动力越强,你就越能集中自己的所有力量。多年后我才知道,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18岁的某一天他发现,那个他喜欢的姑娘,那个整天被他逗得眉眼含笑的“女神”,其实对他根本毫不在意。这一次强有力的刺激,让他下了一定要出人头地的决心,并在随后的10年时间里,把这种决心变成了生活里无处不在的意志力。自我驱动,是一种比意志力更本质的东西。它几乎是人的成长逻辑里最底层的心法和思维。这种心法,在心理学里有一个专有名词,叫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相传塞浦路斯的国王皮格马利翁是一位有名的雕塑家。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并深深爱上了这位“少女”,取名为盖拉蒂。皮格马利翁带着祭品找到了阿弗洛狄忒,祈求女神能赐给他一位如盖拉蒂一样优雅、美丽的妻子。他的真诚期望感动了阿弗洛狄忒女神。当皮格马利翁回到家后,径直走到雕像旁,凝视着它。这时候,雕像发生了变化,她的脸颊慢慢呈现出血色,她的眼睛开始释放光芒,她的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盖拉蒂从雕像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活人,向皮格马利翁走来。这种心理效应,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你内心相信和坚持的东西,终会引领你走到你想去的地方。04_罗振宇在一次跨年演讲里说,“我们知道,‘躺赢’的时代再也没有了。未来的每一年每一天,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过去我们把这种突然的变化叫作‘黑天鹅事件’,而现在黑天鹅都快成家禽了”。面对社会趋势的巨大不确定性,最佳的策略就是保持自己的确定性。不管外部怎么变,自己坚持的东西从来不变。这就需要克服外部环境的影响,克服内心的犹豫、懈怠、彷徨和焦虑。无论外界如何变化,拥有自驱力的人,最后都会去遵从内心,即使面对再急剧变化的状况,再难的困境,也会默默咬着牙,踽踽前行。做一个这样的人,是充实的,是幸福的,也是永远不会焦虑的。就像那个默默编了30多年词典的车洪才所说:“我不求名,不求利,到现在没拿到一分钱,完全是自己花精力在搞这个东西,评职称什么的都没用过这个,用不上。”有句话说得好:“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一定要相信:决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外在和他人,而是头顶有天,脚下有路,心中有度。上进:只有突破才叫上进某集团下属科研所的负责人,非常厉害。单位里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过去,至少我进单位后,所有人提起他都是三句话:博士毕业,专业带头人,前途远大的青年领导骨干。直到有一次,我们集中审核所有人特别是领导的个人档案。深夜里,第一次翻开他厚实得有些不合常理的档案时,我震惊了。因为他的履历,不仅超越了我的想象,甚至超越了我的理解。这个现在厉害到大部分人只能仰望的“专家型青年领导”,最初的第一学历是中专。我当时觉得这一定是看了一份假档案。比这还过分的是,他的第一份工作写着:××省××市××县××村××小学数学老师。也就是传说中的乡村教师,我查了一下,那个地方在中部省份的山区,出了名的穷乡僻壤。一个家境普通、学历很低、工作起点也很低的普通乡村老师,你能想象到的,最上进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差不多也就是努力教书,努力跳出村子,去镇上、县里教书,然后当优秀教师,最后再担任教育局领导或者小学校长。可以说,身在任何一个小地方,在这样的基础上,即使要做到这一点,也非常难。在他的档案里,工作前几年也确实是这么过的:在市里的刊物上发表教学论文,获得学校“优秀教师”“全县师德模范”等荣誉。但如果他仅仅是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在我们单位里,更不会出现在我的书里。工作的头几年,他在当好乡村小学老师的同时,还通过函授教育拿下了大专文凭,之后又考上硕士研究生,到后来读完博士,毕业进了我们单位,做出了很多成果,获得了很多荣誉。再然后就是现在这样:某大型科研企业的高层领导,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关系,有受人尊敬的事业成就。所有人都知道他现在很牛,但没有几个人知道,和现在比起来,他的过去更牛。你以为这是20世纪的励志故事?你以为这样的经历只会出现在八九十年代的社会里?不!他是个75后,现在才40出头。他读完博士到我们单位的时候,超女们都刚出道。我所在的单位里,多是清华、北大等名校毕业的学生,甚至还有不少高考状元,也多是勤奋刻苦、努力上进的人,他们的基础都比他好。但大部分人没能在这个年龄段,做到这个程度。然而,我只能描述他的履历和他的成就,但我无法描述他在这个过程中究竟付出了什么。一个普通的中专生、乡村小学老师,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走到这一步!说真的,我想象不到,也无法想象,他当年的那些乡村小学同事,现在看他是不是就像是在看一个活的奇迹?当我看完他那本厚实复杂的档案材料后,曾第一次对“天赋”这个东西产生了怀疑。我甚至产生了一个奇怪的想法: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开窍这种东西?所以,我对那些起点很低、基础很差,却能走上高位的人,都会心存敬畏。这样的人,或许在形象气质上带着与生俱来的土气,或许有一些地方让你觉得格调不高,但他们身上一定有某种那些基础更好的人所比不上的特质。这个人无疑是很上进的,但如果我只是写到这里,那么,也就不过是讲了一个看似深刻实则浅显的故事而已。然后,什么也不会留下。我所思考的是,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现在这样的?因为他所跨越的台阶,所实现的巨大逆袭,在我看来,已经不是只靠上进心或者勤奋刻苦就能做到的了。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直到2018年下半年,我按惯例参加了单位里的招聘面试。社招的时候,遇到一个应聘者,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场我在翻看他的简历的时候,带给我的思考绝不比我上面讲的那位领导少。不是因为他表现太优秀,也不是因为他学历多高,履历多华丽,而是因为他表现出了与他的学历和履历绝不相称的特质——平庸。他本科毕业于某985名校,研究生就读于另一所985名校。读书期间,获得过国家励志奖学金,被评为校级优秀共青团员、优秀毕业生,也参加了很多志愿者活动,是学生会干部,研究生期间还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几篇论文。总之,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一定是学校里很上进的优秀学生。至少,比当年读大学时的我要优秀得多。第一份工作是地方公务员。第二份工作去了某专科学校教书。第三份工作去了一家企业做项目。每一份工作都干得不算差,总有很多奖励和荣誉,比如征文比赛获奖,工会活动拿第一,担任团委委员等;也有不少成功的工作案例;还成功组织了一场会议,写了一个方案,获得领导高度赞赏,当公务员的时候还获得了“优秀公务员”……但是,在30多岁的年纪,他的这种“优秀”早已不符合我们的期望了。因为,有太多基础没他好的人,在这个年纪,不管是个人素质、专业能力,还是取得的工作成绩,都早已超越了他。他不是不上进,也不是不努力,他只是在不自知的状态下,一步步地滑向了平庸。就像在《三体》里,三维物体总会向着二维平面跌落一样,无论你保持什么样的前进状态,无论你有多努力。除非,你突破了光速。正是在把他和前文那个领导做对比的过程中,我才突然意识到,我们很多时候都高估了“上进”对一个人的人生所产生的作用。我们总是觉得一个人拥有上进心,觉得一个人一直向前奋斗,就一定能取得成功。如果他起点低,能够凭此逆袭;如果基础好,则能飞得更高。但是我们忽略了,当你向前迈进的时候,时间也一直无情地、一刻不停地向后流逝。你3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将会获得“天才”的称号。但如果你经过不懈努力,在30岁的时候,为大家表演从1数到100000,很可能会被人报警抓起来。因为这个时候,谁也不会关心你能数到多少了。人生有点像环法自行车赛。你必须在不同的时间段里,做出超越这个时间段里你能做到的事情,才算真正的进步。谁也不会记得你在某段路程曾经遥遥领先,在哪个坡道你曾奋力骑行,在哪个拐角你摔倒了仍爬起来继续前进。大家只关心你有没有在这个赛段、下个赛段、下下个赛段甚至人生的总赛程中获得好名次。更可怕的是,这个社会所给予一个人的奖励,也从来不是平均的。人们不会在赛程中突然给你一个奖牌,奖励你这段洼路骑得漂亮。人们只会守在某个赛段的终点,给那些率先过线的人以巨大的奖励,鲜花、掌声以及热情的拥抱。其他的人,在其他时候,颗粒无收。上进,只是一种不断向前的状态。而人生,更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要么广泛撒网,寻找突破的机会;要么做到极致,每一次坚持都是为了跨上一个台阶。第一个领导,从中专生、乡村小学教师到大专、研究生、博士,每一步都是人生的巨大跨越,跨到最后,已经没人知道他最初的起点了;后面的那个应聘者,虽然也在不断努力,但每一次都像是在原地高抬腿。你如果每一次都没有突破,那所谓的“不断上进”,也不过是徒费精力而已。这才是我在这个问题下,真正想说的话:没有去试图突破人生的人,不足以谈上进。动力:我经常对自己吹牛皮01_我想分享对两个问题的思考。第一个问题,关于捷径。有很多人问过我关于捷径的问题,其实无外乎就是两类,一类是看不惯别人走捷径,靠关系、靠脸之类上位;一类是自己也想走捷径,想看看有什么别人不知道的窍门或渠道,让自己也能在奋斗的路上省点力气。我的观点是,如果说在人生成长的过程中,真有什么靠谱的、可复制的捷径的话,那么大概只有一条,那就是有贵人相助。这种帮助并不一定是物质上的帮助,还可以是技巧、见识甚或精神上的帮助。比如,每届奥运会上,再厉害的运动员也要有自己的教练。这个教练很可能自己取得的成就并不高,但这并不妨碍他能带出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因为他们能看到你看不到的问题,发掘你的潜力,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如果你能在自己成长的道路上,遇到一两个这样的“教练”,为你指明道路,在关键的时刻给你点拨,甚至手把手将你带入某个领域,传授你一身本领,那才是真正的捷径。这样的人,就是贵人。如果,你对名人传记感兴趣的话,会发现大部分传奇人物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时期,都与某些贵人的指点提携分不开。02_老克是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贵人”,也是大我10多岁的忘年交。在职场里摸爬滚打20多年,他早已取得了让我难望项背的成就。我在刚工作不久时和他相识,后来慢慢熟了以后,每当我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总会问问他的看法。这些问题从如何与领导相处、职业发展怎么设计,到如何看待一些社会问题、看什么书等,他总能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更高的视角里,给我一些极富启发性的回答。这种感觉,就像是高中做数学题,苦思冥想找不到思路的时候,老师走到身边讲了下关键点,一通百通,豁然开朗。这些年,随着我自己年龄的增长和职场经验的丰富,问出的问题经常让老克也有些招架不住。有些时候,他甚至拒绝回答我的问题,因为在他看来,他的那些看法对我可能并没有什么启发。几年前的春节前夕,我曾经问过老克一个问题:“我突然不想干活了,怎么办?”那段时间我忙得疲惫不堪,日夜颠倒导致情绪很差。最重要的是,感觉自己遭遇了职业瓶颈,再努力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跃迁。忙完年底工作后,我整个人都很消沉。老克说:“给自己放个假,跑跑步,睡个懒觉,等醒了后,你会觉得全世界都是你的。”但这样的回答,显然并不能让我满意。因为这种“干货”,我随便打开一个网站就能找出几十篇文章。关于如何调整自己,让自己保持进步的状态,我自己都已经写了那么多心得。但假如有一天写这种文章的人自己都找不到动力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深入骨髓的疲倦,焦头烂额的杂事,扑面而来的压力,还有就像原本一直绷紧的发条突然断了一样的情绪,都让人倍感无力。是啊,当常规手段都无效的时候,到底还有什么办法能让自己重新振作起来?于是,年后相聚,我又一次问了他这个问题。他在被我逼到没办法的时候,终于给了我一个让我难以置信的回答:“说真的,我经常对自己吹牛皮。”03_老克说:我对自己说,才40多岁,就混到了这个位子,我爸这辈子在工厂里连个车间主任都不是,我真牛;那个跟我同级的×××,每天家都不回,搞得妻离子散,我还可以经常辅导孩子学习,真牛;我的老板每天不可一世,但一体检就10多项指标不正常,而我能吃能喝能跑,还是牛……你说我都这么牛了,那我还想不想更牛?“当然想啊,大家都在创业,我也想自己当老板啊。我想每年都去欧洲休假三个月,就在阿尔卑斯山脚下躺着,谁打电话,我都不接;我希望儿子将来考上清华,希望我爸妈身体好……我就告诉自己,你将来可不只是这样,到50岁前你要有自己的公司,到60岁前把公司交给清华毕业、国外镀金回来的儿子,然后去阿尔卑斯山,想滑雪滑雪,想躺着躺着……想完了,想够了,就知道自己还得接着干了。”老克说得很真诚。对他而言,聊到这个份上,就是把压箱底的货拿出来了。我实在想不到,对于像老克这样,已经走到了职场顶峰的人,居然也需要给自己“打鸡血”。但在和老克认真聊过之后,我才知道,老克所谓的“吹牛皮”,并不是简单的自我安慰。这其中包含了两套成体系的心理策略,而这正是许多像我一样焦虑疲乏的年轻人所缺乏的。策略一:赏识与认同即使自己的日常生活再乏善可陈,也需要学会从里面找到闪光点。学校里,不管是优秀的孩子,还是不那么优秀的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但进入社会,又去哪里找到那么多人来赏识你?很多时候,自我否定才是让自己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策略二:目标与意义目标与意义之间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很多事情目标很明确但并没有什么意义,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又找不到目标。而这两者的连接点就是自己。是你的存在,你的思考和行动,让一件事的目标与意义有了一个交会点。这种心理策略对三类人特别有效:一类是自信心不足,因为害怕困难宁愿不去行动的人;一类是做什么都不出色,经常自我否定的人;还有一类是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后劲不足的人。老克压箱底的“吹牛皮秘诀”告诉我的是:自我的激励、自我的认同,能切切实实地产生强大的推动力量。但要想让这样的心理策略真正发挥作用,而不至于沦为“阿Q精神”,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关键点。1.自己吹的牛,最好默默地吞下去。韩非子说过:“事以密成,语以泄败。”理想有时候比女孩子的体重还要私密,你说出来全世界不仅不会让路,很可能还会给你添堵。公开立下的目标,很多都是被用来打脸的。自己心里想着什么,憋着一口气干就对了。当你做成了,自然有人为你鼓掌。2.并不是每一种牛皮,都值得去吹。真正的牛皮,应该是每次想起来,都可以让自己双脚战栗,后背渗出汗来,有时甚至还会产生忍不住的尿意。那些你现在虽然做不到,但一想起来就激动得像个200斤的孩子一样的牛皮,才是真正值得对自己吹的好牛皮。3.吹一个牛皮只要一分钟,但实现它可能需要一年。老克在一次聊天时曾经说过,他看很多贪官的庭审录像,总是痛哭流涕地反省自己是怎么一点点被拉下水,一点点腐化堕落的。最后,老克总结了一句颇为经典的话:“你看,连腐败这种事都需要一点点积累,为什么很多人会觉得梦想很容易就能实现呢?”你吹了牛皮,就要做好至少为其奋斗一年的准备。为了确保在这一年里自己不会忘,最好每天都对自己再吹一遍。说白了,我们为什么需要对自己吹牛皮?就是为了在不想努力的时候,给自己以继续前进的动力,然后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到达瓶颈。而瓶颈,就是下一次突破的开始。自律:围绕目标的自我约束01_50岁的男人低头看了看自己异常臃肿的身材,非常不满意。他决定从今天开始减肥。男人对身边的人说:“希望你们再也看不到我的这副模样了。”不过,很多人根本不相信这句话。他们看到男人的第一眼就觉得:这个人完蛋了,他永远也不可能瘦下来。大家这样想,其实很合理。毕竟眼前的这个男人实在是太胖了。他的体重达到97公斤,体脂率则是惊人的38%。而一般成年男性正常的体脂率为15%~18%。也就是说,他的体脂率已经是正常值的两倍多了。而且,对健身比较关注的人都知道,年轻人的新陈代谢速度快,所以减肥相对简单,岁数大了则减肥的难度很大。眼前的这个男人已经到了50岁“知天命”的年纪,再想减肥谈何容易。所以,在开始减肥的最初阶段,男人自己也觉得“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说这就像是一个人在山脚仰望着珠穆朗玛峰,感觉自己永远无法登顶。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奇迹真的发生了。当健身进行到第四个月时,一天,男人的妻子来健身房看他。他告诉妻子:“我现在的体脂率降到了18%。”他的妻子一边说着“不可能”一边摇头,觉得眼前的景象简直难以置信。接下来,更不可能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月后,男人照例在运动后测量体脂率。这次,仪器上显示的数字让每个人都兴奋不已——9.67%!要知道,职业运动员的平均体脂率是10%~11%。他的体脂率甚至低于职业运动员的平均水平。这个男人,叫作阿米尔·汗。在很多国人心中,阿米尔·汗就是印度电影的代言人。阿米尔·汗用了短短5个月的时间,从一个将近200斤的大胖子变成了一个“健美运动员”,整个人看上去也似乎整整年轻了20岁。这段经历,不管放在哪里,都算得上教科书式的自律故事。不过,在我看来,这并不是阿米尔·汗最让人佩服之处。恰恰相反,他最值得敬佩的地方,反而是他在此之前变胖的故事。变胖的阿米尔·汗,才真正体现了一个人自律的极致。02_其实,阿米尔·汗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标准的运动型男,年轻的时候还曾经蝉联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网球联赛的少年组冠军。所以,当他决定让自己变成一个胖子的时候,他一度非常纠结。这一切的起因是《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这部很多人耳熟能详的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讲述了一位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十分励志动人。当阿米尔·汗第一次看到电影剧本时,他就非常喜欢。当时的阿米尔·汗虽然也年近五旬,但看上去非常年轻,在荧幕上演绎的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角色。而这部剧中的“爸爸”,则是一个50多岁、身体发福的中年男子。所以,阿米尔·汗看完剧本后并不打算马上参演。他丢下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出演这部电影,不过时间是10年后。他也担心自己在荧幕中的形象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不过,还不到一年时间,阿米尔·汗就反悔了。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喜欢这个剧本了,他必须现在就把它拍出来。对,就现在。为了表现出一个中年胖大叔的形象,一开始,剧组照常给阿米尔·汗穿起了连体衣。这是很多演员都习惯了的常规做法。但这个做法被阿米尔·汗否定了。他觉得这样的话自己很难真正找到感觉:作为一个演员,“这太不好玩了”。那么,怎么样才算“好玩”呢?阿米尔·汗应该是这么想的:“我要变成一个胖子才好玩!”于是,阿米尔·汗启动了“自毁形象”的增肥计划。你要知道,阿米尔·汗可是印度版的超级巨星,这不是拿自己的演艺生涯开玩笑吗?事实证明,阿米尔·汗从来不开玩笑,他只开挂。可能有人会觉得,增肥有什么难的,而且这算什么自律呢?毕竟“年纪大了什么都不容易,就是容易胖”。吃吃,喝喝,睡睡,很快就会“自然肥”了。真实的情况是,增肥真的很难。吃吃,喝喝,睡睡,看起来当然很简单,但增肥的实际过程却远远不像想象的这么轻松。阿米尔·汗自己就说,吃吃喝喝很爽,但也很不舒服。因为人在增肥之后,“连呼吸都不一样了。人的肢体语言会发生改变,走路、坐下、站立,所有动作都会变样,一切都变了”。也就是说,你整个人都变成了另外一个人。阿米尔·汗的增肥过程,绝不只是吃吃喝喝,他同时进行了大量的增肌锻炼和摔跤锻炼,这样才能保证他在减肥之后能够恢复良好的体形。整个过程非常辛苦,艰难程度完全不亚于减肥过程。让自己变成完全不同的另一个人,而且是一个身体状态很不舒服的人,这怎么可能是一件容易的事。之所以要先讲这样一个故事,是因为今天很多人一谈到自律就会认为,自律就是自我约束,是改掉不好的习惯。其实,这只是自律的表象,是自律的表现方式。一个真正自律的人会意识到,有时候连“好的习惯”“不好的习惯”都只是相对的。对于要扮演年轻角色的阿米尔·汗而言,保持良好的身材是自律的体现。但对于要饰演年老发福角色的阿米尔·汗来说,坚持变胖才是最自律的一件事情。我想说的是:关于自律,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别的,而是“目标”。自律不应该是无谓的自我约束,而应该是围绕目标所做的自我约束。没有了目标,每天跑5000米、早睡早起、注意饮食……这些习惯最多只能算养生,谈不上真正的自律。03_如果你进一步了解阿米尔·汗,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时候,他似乎一点也不自律。2018年,著名主持人鲁豫到印度去采访阿米尔·汗。两人见面之后,一起坐车前往拍摄现场。路上,阿米尔·汗告诉鲁豫,他昨天晚上在看一本来自中国的书。昨晚他本来应该晚上8点睡觉,但他一直看到凌晨1点半,只睡了两个小时。阿米尔·汗熬夜看的是什么书呢?既不是什么专业书籍,也不是新的电影剧本,而是武侠小说——咱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鹿鼎记》。阿米尔·汗一提到《鹿鼎记》,鲁豫也打开了话匣子,两个人马上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这本书的内容。他们看起来活脱脱是两个沉迷武侠小说的学生,为了追小说废寝忘食,不能自拔。这时候,哪有自律什么事儿……有趣的是,与阿米尔·汗共事过的导演、制片人在评价他的时候,频率最高的词语之一就是“自律”。著名女导演迪帕·梅赫塔非常赞赏阿米尔·汗,认为“他是明星中非常稀有的,高度自律和专业”的人。《印度拉贾》的导演达梅什·达山用“非常自律,非常守时”来评价阿米尔·汗。《三傻大闹宝莱坞》的制片人维德胡·维诺德·乔普拉认为,“他愿意为电影、为角色百分百付出,这一点很难做到”。在导演和制片人看来,印度的电影演员经常同时接拍很多电影,所以在某个剧组中,这些大腕只有特定时间才能在片场。这种情况下,演员要进入状态其实很不容易。但阿米尔·汗从来不会如此,“他会在早晨6点来到片场,一直待到夜里2点。第二天,他又会在早晨6点准时回到片场”。阿米尔·汗是宝莱坞第一位坚持一次只接一部电影的演员。当阿米尔·汗选出某部电影之后,他就会根据需要养成非常严格的习惯。在拍摄《三傻大闹宝莱坞》的过程中,为了饰演好22岁的年轻角色,阿米尔·汗每天4点半起床,然后开始打羽毛球,以保持面部肌肉紧致。当时他几乎每天都需要处于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紧张拍摄状态,但他始终坚持着这个习惯。在拍摄《未知死亡》时,为了符合人物形象,阿米尔·汗又决定要练出8块腹肌。为此他每天坚持三个小时的魔鬼训练。仅仅是俯卧撑,他每天就要做1000个。这样的生活,他坚持了整整一年。阿米尔·汗压根不会“在每件事情上做到自律”,他做的是:选择那些对目标最为重要的事情,然后在这些事情上建立惯性,实现极度自律。当我们谈自律的时候,不少人可能第一反应就是:制订一个事无巨细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这个计划要求自己,标准化地安排工作和生活。实际上,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们始终需要专注做最重要的事情。自律也是一样。在每件事情上都苛求自律,不仅没有必要,也根本做不到。这种做法或许可以算“苦行”,但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自律。04_字典对“自律”一般的解释是“遵循法度,自加约束”。要注意的是,这个“自加约束”并不是自动的事,而是一件需要自驱的事。要实现自驱,则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如果把人比作一辆行驶的车,车子要保持有规律的行驶,从车子自身这个内部系统来看,需要几个基础条件:目标与方向、行驶速度、良好的车况。对应到人身上,要坚持有规律的行动,也就需要目标与动机、惯性、身体与精神状况这几个要素。第一,良好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是自律的保障一说到自律,很多人往往会想到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画面。规律的饮食、睡眠、锻炼,这些确实非常重要。但前提是我们要清楚,这些行为并不等于自律,而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实现自律的保障。试着冥想一会儿,你就会发现:如果你没休息好,很可能一会儿就开始犯困,甚至直接睡着了。如果你思绪烦乱或身体不适,你会发现自己比平时更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经常会被其他念头或身体异常的感觉打断。如果你饿着肚子,冥想完毕突然站起来的时候,甚至可能会有晕眩感。如果缺乏身体的保障,你甚至连冥想这件单一的事情都无法完成,谈何自律!为了保持面部肌肉紧致,阿米尔·汗每天4点半起床打羽毛球。50多岁的他之所以看起来像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和这样严格的健身计划密不可分。有了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我们在自律之路上才能有更好的“车况”。第二,惯性是自律的重要法宝在传统的观点中,自律最难的一点,就是要去改变固有的习惯。人们会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告诉你怎么才能改变暴饮暴食的习惯,改变贪吃嗜睡的习惯,甚至改变纵欲的习惯。对此,我的看法不太一样。既然习惯的力量如此强大,我们为什么非要去选择对抗呢?更好的方法是另起炉灶,养成一个新的自律的习惯。运用“惯性”这一法宝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学会用新的习惯去覆盖旧的习惯。而这些新习惯的养成,离不开第三个关键因素——动机。阿米尔·汗在拍摄《摔跤吧!爸爸》时,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一开始,导演打算让阿米尔·汗先把男主角年轻时的戏份拍完,然后再拍中年时的剧情,但阿米尔·汗拒绝了。他提出:“我要先拍完中年时的戏份,再拍年轻时的戏份。”为什么?他说:“如果我最后拍中年时的戏份,拍完后我就真的没有动力减肥了……”正是因为这样,才有了我们在上面看到的阿米尔·汗先拼命增肥,再拼命减肥的励志故事。第三,目标与动机才是自律最根本的动力我一直觉得,没有动机支撑的自律都是不会持久的。你看,即使像阿米尔·汗这么自律的人,也害怕失去动机后自己坚持不下去。为什么很多人看别人那么自律,自己就是做不到,因为你不会真的知道他们的动机。王健林、李开复每天只睡4个小时,章子怡吃泡面只吃4口,闫妮瘦成了一道闪电……这样的自律鸡汤我们喝的多了,但他们会告诉你他们这么做的真实动机吗?我们要想自律,一定不要只去复制他人的模式,而是要找到自己的动机。之前,我曾经用穷举法去梳理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底层动机,从中筛选出影响力比较大的十种动机,这里再与大家分享一下。第一种:内心深处的极度渴望。第二种:强烈的情绪爆发。第三种:郑重其事的仪式感。第四种:有特殊意义的人、物、事。第五种:不可推卸的责任和担当。第六种:异乎寻常的大震撼。第七种:压力倒逼、物质激励和正向反馈。第八种:负能量。第九种:发自内心的热爱与兴趣。第十种:思维体系的整合。只有把习惯和你最深层次的动机结合起来,才能够像我们在前面说的那样,把“自律”运用到更重要的事情上。自律要从小事小节中来,但当你进入更高层次的自律,建立大自律后,是可以忽略小自律的。总的来说,能够帮助你建立自律最好的方法,就是三个字:干大事!在我看来,阿米尔·汗之所以能那样极其严苛地要求自己,答案就藏在他的一段话里:“如果我失败了,没有人再想看我的表演,那我就转战幕后,也许做导演,或者做助理导演;如果那也不行,我就做编剧;还是不行的话,哪怕让我做个剧务也可以。因为我不能离开电影产业,我的生命就在这里。”习惯的东西最怕没有反馈,人们坚持了半天好像没什么变化,也就不想坚持了。当你定下了干大事的目标,就可以让日常习惯的每一点都变成向着目标前进的一小步。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日常习惯更大的意义。专注:做到勤奋的样子很容易01_我认识一个在招生办工作的朋友,他每年都能看到许多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的材料,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这样的天之骄子。见的多了,他经常对我感叹:“能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大部分都是天生的。”这句话的残酷之处在于,从他所能观察总结的现象来说,大部分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都是“天赋异禀,基因好”;更残酷之处在于,那些凭学习考不上但能凭借其他本事进入清华、北大的学生,只能说“中了卵巢彩票”。因为工作的原因,他还去过不少清华、北大学子的家中。这些人的家庭既有大富大贵的,也有一贫如洗的,当然绝大多数都是工薪或中产阶层。无论是哪种,父母讲起自己的孩子,都是“他从小学习就比较好,我们很少操心”。他去过的一户人家,父母都是收废品的,可孩子硬生生就是从一个偏僻的小乡镇考进了市里的中学,并从此一路开挂进了清华。家庭条件那么差,父母也没文化,但他的成绩就是好。虽然现在名牌大学里的贫寒学生越来越少,但在他看来,并非贫寒家庭的孩子天赋都不好,只能说好的家庭提供了更好的条件,让本就天赋好的孩子更能发挥所长,也就更容易脱颖而出。就像一块好料,好的打磨能让其成为美玉,但如果深埋尘土、无人问津,时间长了看起来也就是块普通石头了。他的看法让我很不爽,毕竟就我所知,大部分即使天赋很好的学生,要想进清华、北大也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要非常勤奋才能做到。我刚说出自己的想法,他就冷冷地反问了我一句:“你难道不觉得,能长时间地保持勤奋状态且能学进去,这本身也是一种天赋吗?”我一下子就想到了一个人——雷军。小米上市后,估值近700亿美元。于是有很多人出来分析他为什么能成功,说来说去关键词都是勤奋。比如6×24小时工作制,经常不眠不休,等等。所有这类鸡汤,都解释不了一个根本问题:勤奋的人很多,搞996的公司也很多,但不仅做不到雷军或小米的成就,甚至根本达不到自己的预期。再来看看雷军。雷军于1969年出生,1987年考入武汉大学,用两年时间修完学分,是系里20年来《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门课程拿到满分的两个学生之一;大学期间和别人合写了一个加密程序,在大三的时候就成了那个年代的“万元户”;毕业后觉得市面上关于程序的书水平太低,于是写了一本《深入DOS编程》,成了畅销书;23岁加入金山软件公司,29岁成了金山公司总经理,并被武汉大学聘为名誉教授,给武汉大学捐了几十万元,这个金额在90年代末可以买下北京的一栋楼。2000年,雷军拿出50万创办了卓越网,2004年以75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亚马逊,然后几乎是力挽狂澜地将几近破产的金山拯救回来,直到2007年金山上市,他身家过亿,功成身退,做起了天使投资人。后来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2010年,41岁的雷军创立了小米,一年后小米手机横空出世,当年销售过百万台,第三年接近2000万台;8年后,小米上市,上市时估值539亿美元……雷军虽然不是清华、北大的学生,但如果这样的人不叫天才,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天才。想想你读大学时在干什么,29岁的时候能干什么,承认他天赋高很难吗?说实话,大家如果老老实实去看雷军的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学习考试、数学推理、计算编程、领导团队、战略思考、市场嗅觉甚至个人魅力上都有太多的优秀特质。之所以老是拿“勤奋”来说事儿,是因为你很容易就能看到“勤奋”,也很容易就能“模仿”。别人学习10个小时,你学习12个小时;别人加班到12点,你加班到凌晨3点。然后,就可以了吗?我就想问一句,大家高中时都没有过面对学霸碾压,再怎么努力都望尘莫及的绝望吗?如果从雷军这样的人身上,只能学到一个轻描淡写的“勤奋”的话,不好意思,从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里我能学到一打。做出勤奋的样子很容易,难的是一直保持全身心投入。02_所有学习效率和工作效率低的人,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到要做事的时候,就会感觉全世界的风吹草动都是诱惑。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时候,绝大多数的勤奋都只是在耗费时间,成效低下,并且你也会觉得疲惫不堪。勤奋能决定的只是下限,真正决定人与人差距上限的,是你能否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到你正在做的事情上,全神贯注。这才是那些优秀的人身上真正拥有的特质。他们在集中注意力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几乎可以忽略全世界,保持全身心投入,高度集中注意力。更可怕的是,只要需要,他们往往可以一天十多个小时持续这样,经年累月,从不懈怠。这才是隐藏在勤奋表象背后的真正特质,一种更本原的能力——专注。当我查阅雷军早年经历的时候,发现中学时期的他非常喜欢下围棋,还拿过学校的围棋冠军,而围棋本就是一个需要高度专注的脑力运动。进入大学后,雷军坚持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学习,晚上11点之后才睡觉,仅用两年时间就修完了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全部课程。这里面难的不是在自习室里每天待10多个小时,而是一整天里都要真正集中注意力,消化吸收学习的知识。很难想象,在那两年里,雷军是怎样日复一日地保持着高强度学习的,何况是在号称“玩在武大”的著名校园里,这需要抗拒多大的外在诱惑!雷军在设计BITLOK加密软件的时候,更是把这种专注发挥到了极致。每天足不出户,只用了两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加密软件的所有编码、测试、界面设计以及说明书的工作。我记得当年看史玉柱的传记时,里面提到他在赚取第一桶金的时候,也是一头扎进深圳大学学生公寓里,除了一星期下一次楼买方便面,他在计算机前待了整整150个日日夜夜,写出了曾风靡全国的一款文字处理软件。当我们穿过这些大佬的巨大财富,穿过他们的成功人生,穿过他们的传奇经历,回到最初的源头,才会惊讶地发现,原来他们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日后成功的关键特质。威斯康星大学心理中心的戴维森教授说:“专注于明确的目标,并排除干扰,这是在任何领域取得成功的关键。”雷军一直保持着专注的特质。和他共事过的人,谈到雷军身上最让人印象深刻的特质都是,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全身心投入。雷军曾总结过小米成功的关键,最出名的叫“飞猪理论”。现在风口过去,无数猪摔在了地上哀号,而真正让小米保持旺盛生命力的其实是雷军另外总结的七字方法论:专注、极致、口碑、快。专注是一切的基石。只有专注才能做到极致,才能获得口碑,才能保持快速反应能力。只是这里的专注,已经不再是雷军年轻时的单打独斗,而是作为一家公司的核心战略。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家公司,要做到抗拒诱惑、抱元守一,都是一件困难的事,而这恰恰才是无数人和公司成功的关键。像乔布斯说的:“专注和简单是我的梵咒,你必须更努力工作来使你的思想干净、简单,因为一旦你做到了,你就可以移山了。”10个小时的勤奋,也比不上一个小时的专注。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相对于勤奋之类的东西,专注更像是一种天赋,一种自发行为。我前面提到的那些学霸,则几乎从小学起就总是比同龄人注意力更集中,更能够抗拒外部诱惑,从而能更长时间地保持高效率学习。现代神经科学研究发现,这种能忽略干扰和抑制冲动的注意力系统,一般在儿童3岁时开始发展,8岁时成熟。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人的专注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成型了。有些人(大约10%)甚至天生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他们甚至连一两个小时的专注都做不到。说了这么多,你只需要知道,现代社会里专注是一种极其稀缺的天赋能力。而稀缺,意味着具备这种能力的人更容易脱颖而出。我在初中和高中时,就开始渐渐地意识到,专注很有可能是一种天生的能力。有的人就是整天学习看书,也不觉得累,更不觉得痛苦。而我一旦学习超过两个小时,就会感到痛不欲生。上课时,我经常走神,自习时喜欢干别的。教室的门被风吹开,我也通常是第一个转头去看的人。但在高三的时候,因为强烈地想要通过高考改变命运,我终于爆发出了强大斗志。寒假里,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在一盏昏暗的白炽灯下,从早到晚看书学习。南方不供暖,我双手生满冻疮,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就在院子里跑两圈,累了就睡会儿,睡醒了接着学。那时候我就知道,虽然自己天生专注力不强,但通过意志力,我仍然可以强迫自己保持注意力集中。后来我看心理学图书才知道,原来专注包括了“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套神经系统,分别对应着“本能驱动”和“动机驱动”。自下而上,比如你跑步、打游戏的时候,不需要做什么也能集中注意力,也不用多努力,这是本能和天赋的领域。而自上而下,就像考试前临时抱佛脚,需要克服内心的懈怠,抵制外部诱惑,时刻提醒自己。如果没有极强的动机,是很难做到的。你可以反思一下,看这些文字的时候能保持足够投入吗?说实话,大家都到这个年龄了,早过了天赋的积累和开发期,如果还想依靠本能保持专注,几乎是不可能的。你拥有多强烈的动机,才能在多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心理学研究甚至发现,如果人们的动机足够强烈,即使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