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22:30:32

点击下载

作者:李杰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

图解二十四节气养生法试读:

前言

二十四节气是节令气候的标志,它的创立是我国科学史上的一个辉煌成就。两千年来成为我国各地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长久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将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与气候变化、物候特点及农时活动相联系,编出大量的谚语用以指导农业生产,如:

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

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

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纳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寒。

大雪河汊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状况,也提示我们在各个节气交替时的气候变化中,根据自身体质状况,采取相应调摄方法,做到“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惊,肝木自宁。恬然无欲,肾水自足”。

为了具体掌握二十四节气应当如何养生,本书结合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点、养生要点以及中医经络养生知识,精心编排,图文并重,以中医理论、饮食辅方调内,以经络保健调外,借此沟通内外,将养生养在实处,以简单的方法达到最优的效果,可谓老少咸宜。

总体来看,本书集养生理论与方法、饮食养生、经络养生合而为一,呈现出一套健康养生方案,解析透彻,内容形象具体,从而做到多管齐下,让您在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顺应天时养生,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人与天地相应”,在中医整体观的养生理念之下,实现事半功倍的养生功效。

书中每个节气提供的养生方法都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套餐,所涉及方法在实际运用时可灵活搭配或对症选择,并不拘泥于形式。

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望请见谅。第一篇二十四节气与养生我国古代人在公元2世纪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统称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的变化和农事季节,用来指导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成就之一。随后,人们又根据二十节气的变化,形成我国独特的节气养生观念,这其中体现着顺时而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自然中寻求平衡,实现了人、天、地的和谐统一。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二十四节气作为一种补充历法,被我国人民用来指导农事,是中华民族古老而传统的文化。

众所周知,太阳与地球时刻都在公转及自转,地球一年围绕太阳运转一周,在地球上看就是太阳一年在天空中移动一圈,太阳所移动的这条路线被称为黄道。而人们恰恰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对二十四节气进行划分的。当太阳与赤道形成垂直照射时即为“黄经零度”,也就是春分点。每前进15°即为一个节气,自春分往下按照顺序一一顺延,形成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等到运行一周后便会重回春分点,叫作一个回归年,合360°。在二十四个节气中,“节气”即每月的第一个节气,数量为12个,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及小寒;“中气”即每月的第二个节气,数量亦为12个,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及大寒。“节气”与“中气”相互交替,分别历时15天,目前人们已经习惯将“节气”与“中气”总称“节气”。◎ 地球公转与二十四节气示意图

实际上,二十四节气是一个“时刻”,而不是“一日”。在地球的公转和自转中,因为地球的自转轴与公转轴之间形成23.5°的倾角,所以就导致了太阳仰角高度在夏季正午时刻较高,到达冬季后较低,从而对全年的气温和季候产生了影响。

我国幅员辽阔,纵跨南北几千余里,季风性及大陆性气候非常显著,各个地区的天气气候也存在明显差别,所以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差异性非常大。●七十二候“七十二候”指的是按照动植物或者其他自然现象的变化征候,说明节气变化与作为农事活动依据的一种方法。在古代中国,人们将五天称为一个候,一个月包括六候,三候形成一个节气,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一共是七十二候。而“候”即“草木虫鱼”,为天体运动变化在动植物身上的体现。从以下表格可以看出月份、物候、节气的对应关系。◎月份、物候、节气对应情况

季节的变化用月份来说明,月份的变化用节气来说明,节气的变化用物候来说明,如此一来,就能更加方便简捷地令人们把握好天时。人们利用一年二十四节气与七十二物候几乎就可以将一年四季的变化掌握在心,以此对农业生产进行指导。●二十四番花信风

二十四番花信风,也叫二十四风,由于是应花期而来的风,因此称为信。一个月中包括两个节气,每一节气,有三候,每候有五天。每五天会出现一个花信,也就是说每五天会绽放一种花蕾,一个月有两个节气、六个候和六个花信风。二十四番即小寒到谷雨,小寒至谷雨之间有八个节气,共120天,每五天称作一候,一共是二十四候,也就有二十四种花信。而“花信风”即应花信而来的风。比如,小寒是指梅花、山茶、水仙三种花相继开放的那一段时间。下表体现了二十四番花信风的具体情况。◎二十四番花信风一览表●季节节律

季节节律是指一些生物随着季节的改变而发生的周期性的行为。例如,有不少鸟类在临近冬季的时候会飞到南方去过冬,爬行类、两栖类到了冬季就会冬眠,鱼类会出现洄游等。

季节节律的动物,比如,热带动物会出现夏眠,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兽类与鸟类大多在春季繁殖,兽类在春秋两季会换毛,寒带动物会出现冬眠以及鸟类的迁徙等都富有季节节律。这些动物的内在节律与外界自然节律保持一致,此为长期与自然界相适应的结果。

在古人看来,是气候的冷暖交替(二十四节气)、动植物的物候特征(七十二候)和天象的位置变化(星座位置)构成了“天时”这一季节性变化,人类的所有活动都不能违背天时这一时间节律。自然界的季节不断循环更替,世间的一切事物也要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一规律相适应。●三伏、九九

在我国,一年不仅包括二十四节气,还包括一些杂节气,此为我国劳动人民在节气方面的又一伟大创造。一般来说,这些杂节气能很好地将天气情况反映出来,所以可帮助与指导日常生活以及农业生产。

三伏:在我国,“初伏”是指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是指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统称“三伏”。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我国传统的历法是根据天干地支进行纪日的,一共有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其中十天干包括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包括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一一相配,组成了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根据固定的顺序相互配合,由此形成了干支纪日法。此外,干支还可纪时、纪月、纪年等。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即夏至过后,日序中前面那个庚字第三次出现的那一天。六十甲子天干地支次序表

初伏与末伏各有10天,中伏有些年份是10天,有些年份是20天。中伏的天数由交伏的早晚确定,通常来说,7月28日之前交伏,中伏就有20天, 7月29日交伏,中伏就有10天。

冬至起九:自冬至起,我国民间将9日分成一段,即一九、二九……九九,九九结束则代表春分日近。有一首歌谣唱道:“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这一歌谣很好地将冬至过后气候变化的基本情况显示了出来。古人以节气、杂节气和广泛在民间流传的、十分丰富的谚语、歌谣等,对一年四季每一个不同节气的天气情况做了非常细致的解说。二十四节气对人的影响●天人相应

二十四节气养生中首先强调的是“天人相应”的思想。人生在天地之间,宇宙之中,所有的生命活动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紧密相连。自然界的种种变化都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黄帝内经》的各种论述都把人与自然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有所变,人有所应”。

自然界的四季是由二十四节气中的每六个节气组成,其中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冬主藏,正是农民遵循的劳作规律。

从时间概念上讲,现代人将一昼夜分为24小时,古人将一昼夜分为12时辰,又把每一日分为四时,即“早晨为春、日中为夏、黄昏为秋、夜半为冬”。春为“生发”之季,早晨为春,正是阳气上升之时,有遏制伏邪功能;夏季具有“长养”的特点,日中为夏,而中午人气最旺,夏季又值阳气旺盛外浮之时,因此能制伏邪气,使人安宁;秋季具有“收敛”的特点,黄昏为秋,将黄昏时的人气比喻为自然界的秋气,趋向收缩衰弱,而病邪之气开始活跃,此时病情会加重;冬乃虫类蛰藏,天寒地冻之时,具有“藏”的特点,夜半为冬,是说人气退藏到内脏,如冬令收藏一样,邪气会弥漫周身,对病人尤其不利。养生问答中医所说的“邪气”指的是什么?在中医理论中,“邪气”指致病因素,与人体正气(抗病能力)相对。邪气从广义来讲,指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从狭义来讲,指风、寒、暑、湿、燥、热(火)、食积、痰饮等一些具体的致病因素。

人体器官的组成有很多与24有关,如脊柱是由24块分离的椎骨与骶骨、尾骨借助椎间盘、韧带和关节紧密连接而成;胸廓是由胸椎、胸骨和12肋(左右侧各12肋)借关节和韧带连接而成;人体经络的12经脉(左右对称各12条)也与24有关等。这些都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对天象、人体的观察和联系。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流注的顺序是:始于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最终又归于肺经。终而复始,循环不息。●二十四节气对人体脏腑的影响《黄帝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即,将脏腑、经络与二十四节气归属于春、夏、秋、冬四季之中,由此观察相互间的关系,作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 肝气与春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实寒变,奉长者少。”故春三月为肝木当令之时,其特性:喜调达,主疏泄。说明它与人的精神情志活动关系密切,故春季宜选择疏肝理气、柔肝养肝之法,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人体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季特点,重在身心愉快,饮食宜减酸增甘。五脏与五时对应关系自然界分为五时,即春、夏、长夏、秋、冬,而五脏分别与五时相对应,表现为春应肝属风,夏应心属热,长夏应脾属湿,秋应肺属燥,冬应肾属寒。※心气与夏气相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痃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通”即相通相应之意。

心的生理功能:主血脉,主神志。心在五行属火,起着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有“心为君主之官”“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的说法。中医认为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充沛,而血液充盈、脉道通利,是血液运行的基本条件。

心的特性:心为阳脏,主阳气。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功能最强。凡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调节等,都与心阳的旺盛与否紧密相连。心脏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与寿命。夏季养生既要避免喜凉太过,影响阳气外泄之机,又要防止暑热至极,汗孔开放致阴暑与风寒之邪乘虚入内为病。夏季养生,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养护阳气,着眼于一个“长”字。心与其他脏器的关系※ 脾与长夏相应

夏热夏长,盛夏暑气当令,长夏湿气当令。在中医的整体观念中,人体的脏器与季节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医认为长夏属土,人体五脏中的脾也属土。长夏的气候特点是偏湿,而“湿”与人体脾的关系最大。“湿”为长夏主气,即所谓“湿气通于脾”,所以,脾应于长夏。因而,长夏是健脾、养脾、治脾的重要时期。《黄帝内经》有“仲夏善病胸肋,长夏善病洞泄寒中”“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的说法,就是说湿邪伤人往往从人体下部开始。这是因为地之湿气上蒸往往形成湿邪,故湿邪伤人也多从人体下部开始。如湿性脚气、下肢溃疡、妇女带下等都是人体下部的疾病。另外,湿邪最容易侵犯脾胃,导致脾胃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又,湿邪重浊黏滞,容易阻隔气机,一般病情较长,缠绵难愈。长夏天气多阴雨,潮湿,湿气通于脾,易出现脾虚。因此,长夏之季应重视保护脾胃功能,补益脾阳。居室和办公室一定要通风、防潮、隔热,做好防湿工作,以减少湿邪对人体的侵袭。为了平安健康地度过夏天,古人在丰富的养生经验积累中,提出了“长夏防湿”的养生原则,即健脾燥湿。其中,糯米、莲子肉、山药、太子参、茯苓等,都是适合长夏食用的清补健脾之品。养生问答什么是湿邪?湿邪指的是人体内的湿度不适中或者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所引发的病症。若为外感湿邪,主要症状包括恶寒风热、出汗却不热不退、关节肌肉疼痛、四肢困倦等;若是湿浊内阻肠胃,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胸闷不舒、小便不利、大便溏泄等。湿邪会引发湿疹、带状疱疹、败血症、下肢丹毒、脚气感染等症,重则会造成肿瘤。总体来看,湿邪包括两类,即外湿与内湿:1.外湿:大多是由气候潮湿、居处潮湿、涉水淋雨引发的。夏季湿气最为旺盛,所以湿病多发。2.内湿:为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数是因过食生冷或者嗜酒成癖,造成脾阳失运,湿由内生。※ 肺气与秋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其特性:肺谓五脏之华盖,居于五脏最高位置,通过气管、喉、鼻直接与外界相通,极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加上金秋之时,燥气当令,此时燥邪易侵犯人体而耗伤肺之阴津,出现干咳,口、鼻、皮肤干燥等症。因此,秋季护肺是预防疾病、增进健康、抗衰防老的重要环节。此时,强调“无外其志”,不要被外界凄风惨雨、草木枯败的“肃杀”情景所影响,而要忘其秋思,使志安宁。※ 肾与冬气相应《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地气以明,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肾的生理特性:主闭藏。“肾藏精,宜藏而不宜泄;肾主命火,宜潜不宜露。”是说人的生长发育基于肾,生命活动赖于肾,肾是人体活动阴精之所聚,生命活动之本原,肾火旺则生命力强。所以说,肾气盛衰决定着机体生、长、壮、老以及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冬季养生要以祛寒就温、敛阴护阳为原则,中医治肾多补少泻最相宜。由此可见,节气与脏腑的关系随所主之时脏腑功能增强,对外界的感应性也同时增高。肾为生命活动之本原●二十四节气对经络运行的影响

十二经脉的循行盛衰可从四时节气来体现,也可用对应的数字关系反映,如时空运行的365天与人体的365络相对应,人体的五脏之病与四时之气相应,人的气血按一日12时辰的阴阳消长有规律地流注于十二经脉之中,而人体的各种功能也随着时空的推移发生周期性变化等。《灵枢·五乱》曰:“经脉十二者,应以十二月。十二月者,分为四时。四时者,春夏秋冬,其气各异,营卫相随,阴阳已知……”这是说十二经脉的气血运行、盛衰与四时阴阳消长同步。人体经络《灵枢·脉度》言:“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这里是根据大小、深浅之别将脉分成了“经脉”“络脉”以及“孙脉”。●二十四节气对人体生物钟的影响

在养生的各个门类中,有人认为养生的最高境界是“生物钟”养生。把大自然比拟成扩大了的人,而将人比作浓缩了的大自然。随着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人的生理活动也进行着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周期节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明确的阐述,《素问·六节藏象论》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从中我们看到年周期的确立是基于四时的。经文所说的“三候谓之气”正好是我们现代所讲的一个节气(15天), “六气谓之时”也正是我们说的一个季节,以此类推出一年四时(二十四节气)。我们把昼夜交替喻为“日生物钟”,也有随着月亮盈亏而运转的“月生物钟”及按四时变迁的“年生物钟”。

曾有美国医学家研究发现,人体细胞和液体的流动会随着月亮的变化而变化。人体内的液体成分约占80%,月球的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水潮汐,对人体中的液体发生作用而引起生物潮,这就是人们在满月时精神容易激动、暴躁的一个原因。人体生物钟在生物钟的支配下,人体的体温、脉搏、血压、心跳、激素的分泌、神经的兴奋和抑制等多种生理活动,均可将生物钟的活动状态直接反映出来。若能和生物钟运转保持一致,遵循其规律,就会对身体健康有利;否则,可能会引发早衰、疾病等不利因素。

专家们认为这些生理活动的起伏波动如同海潮,有高潮、低潮,也有平静。它们是受人体“预定时刻表”支配的,故人们形象地称它为“生物钟”。受它支配的人体血压、体温、心跳、脉搏、神经的兴奋与抑制、激素的分泌等多种生理活动,直接反映着生物钟的活动状态。如果运转正常说明身体健康,反之会发生疾病、早衰甚至夭折。因此,调准“生物钟”对人体健康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保证生活规律,使人的“生物钟”运转与自然界的节律合拍,以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当然这只是一种观点。●二十四节气对年龄、性别的影响※ 根据年龄养生

早在古代就有了年龄差异养生学,认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或年龄区内,由于年龄、性别的差异,人们在心理、生理上的反应不同,对疾病的易感性也不同,故养生的侧重面不同。因此,有针对性地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是我们所提倡的用辨证思想为指导的因人施养的养生观。

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最早明确提出年龄差异与养生的关系,指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是说青少年时,情欲勃发,心理状态不稳定,要避免色欲伤身;壮年是大有作为、志在必得之时,要避免过于逞强好胜;进入老年,如同日暮,难免有贪婪之举。

清代学者钱泳则以四季比喻人生由盛而衰的不同阶段,曰:“始生至十五六,春也;十五六至三十余,夏也;三十至四十余,秋也;五十、六十,则全是冬景矣。故二十岁以前,病一番长成一番;若四十岁以后,病一番则衰老一番。犹之春时,雨一番暖一番,秋时雨一番凉一番也。”这种形象化比喻告诫人们,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衰老与死亡,这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年轻时往往不重视,到了老年才感到危机。养生问答青年、壮年、老年养生,侧重有何区别?青年:血气方刚,易忽略外界环境等气候变化,往往导致外邪入侵经络,故少年调养重在经络。壮年:精力旺盛,易放纵色欲而耗伤精气,应节制房事,保精养脏。老年:多贪于口腹之欲,应重视合理饮食,以调和脾胃为主。

联系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从立春到立冬每一个季节都有明显的变化,但在每一个季节的六个节气中其变化是微妙的,犹如人体的各个阶段,从少年到壮年,从壮年到中年,从中年到老年。细微的变化不易被重视,但当你进入老年阶段才突然感悟到精力、体力已远不及年轻时充沛强壮,正如临老才开始讲究养生,殊不知临渴掘井,斗而铸兵,为时已晚。所以应结合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抓住每一成长阶段的变化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养生。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青春期人在此阶段生长迅速,体力和智力都得到了较快发育,日常保健务必注意确保气血调合、精气充实,女子要注意防止青春痘、月经不调等。此外,也要注意多补充热量及蛋白质,使身体成长的需要得到满足。壮年期人在此阶段体力和智力均发展到了极致,精力充足旺盛,但也意味着回落,所以,必须注意起居富有规律性,动静结合、节欲保精,以实现保持青春、延缓衰老的目的。老年期衰老是人类必须经过的一个生命过程。人到暮年,首先应注意心理调节,不焦虑、不悲观、自得其乐、心无羁绊,拿得起放得下。多进行一些锻炼,内外兼修,使气血保持顺畅,努力实现终其天年、老而不衰的目标。※ 根据性别养生

就性别养生而言,由于男女存在着生长发育、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差异,在同一生命的各个阶段中,生理状况有不同的表现。古代医家依据阴阳之数,解释男女差别:“男子为阳,阳中必有阴,阴之中数八,故一八而阳精升,二八而阳精溢。女子为阴,阴中必有阳。阳之中数七,故一七而阴血升,二七而阴血溢。”《备急千金要方》曰:“是故丈夫四十已上气在腰,老妪四十已上气在乳,是以丈夫先衰于下,妇人先衰于上。”这说明,男性比女性的第二性征变化要晚1~2岁,而男女生理功能衰退时表现的部位亦不同。以节气而论,女人好比早春花开,其娇艳短暂如昙花;男人喻为金秋之气,虽没有女人之早熟,但有秋季硕果之丰收。《黄帝内经》对男、女精气衰竭的时限,男在“八八”,女在“七七”。调养时,切记自然规律,采取相应的调养方式,补而不过,养而不愚。养生问答为什么说女人比男人容易衰老?人和动物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而在人类内部,男人和女人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曾提及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就是“女七男八”。女七男八的含义是女子的生命节律与七有关系,而男子的生命节律和八有关系。也就是说,每过七年,女子的生理就会出现一次特别明显的变化;而男子每隔八年就会发生一次生理上的改变。如此,女人的生理周期更迭快于男人,衰老来得比较早。因此在这些节律点上,为了应对身体发生的变化,男人和女人都必须注意养生。●二十四节气对不同体质人群的影响

人的体质是形与神的综合反映。体质差异与先天禀赋(父母体质特征遗传的结果)、性别年龄(男女性别在生理特性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即男子性多刚悍,女子性多柔弱;男子以气为重,女子以血为先。就年龄而言有“老壮不同气”之说)、精神状态(人们常说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变化能影响脏腑气血的功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这种见解为历代养生家所认可)等有关。体质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受到外界环境、生活条件影响后都可能使体质发生变化。某种意义上讲,这种变化多与二十四节气的变化有关。《黄帝内经》认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循。”然而,古代养生家认为,同房之始,受孕之际,应避开二十四节气的交节时间,素有“二十四节气不同房,节气交替,阴阳失调”的说法。否则,将成为先天禀赋差劣的原因之一。情志养生广义上的情志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变化,简称七情,它为人们对外界客观事物的反映。在中医看来,是五脏之气生化出了情志,一旦情志失调,就极易对脏腑气血造成损伤,进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影响。历代养生家都很重视情志和人体健康,强调调和七情,益寿延年。

性别因素如上所述,男子性刚,属阳,好动不居,且动而过强致受损。《养性延命录》对男性起居调摄记载:“丈夫勿头北卧,令人六神不安,多愁忘。”二十四节气的自然现象对男性起居调养的影响在睡眠中体现充分,尤其在春夏之季,为防止阳气外泄,主张“夜卧,二足伸屈不并,无梦泄”, “睡如猫,精不逃;睡如狗,精不走”。女子性柔,属阴,往往多愁善感,交节时(节气交替时)又常见情绪消极难以控制,故易诱发神经衰弱、肺结核等情志疾病。

情志的异常变化在二十四节气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从立春到谷雨,人在经历了严冬之后,特别是患有“情志”疾病的人,心情随着“春动”由低沉渐渐开朗,要学会“息精息气养精神,精养丹田气养身。有人学得这般术,便是长生不死人”。这首唐诗教人如何调养情志。另有在节气养生中对睡眠提出的宜与忌:“春夏宜早起,秋冬宜宴眠。宴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

故善养生者积极迎合春天的大好时光,在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使自己的精神情志与春季气候相适应,力求达到心理上的健康状态。●二十四节气的养生

说到二十四节气,人们常常认为只是和农业生产有关,甚至很多人,特别是现代有些年轻人连二十四节气是什么都不清楚,更不要说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规律调摄养生了。养生问答精神调养指的是什么?精神调养即通过调节人的精神、情绪和心理活动以使身心健康的一种养生方法。在中医学看来,人体健康长寿的根本在于精神和形体的协调一致。精神发生异常变化,就会给人体健康带来影响。所以,建议调身先调心、护形先守神。形神一致方可延年益寿,此为精神调养的基本理论。养生的目的除了包括确保人体健康之外,还要使人的精神健康,并使形神和谐统一。

二十四节气虽然是节令气候的标志,但它提示给我们的不光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重要的是在每一节气的变化进程中对人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如何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观察机体调养自身,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基础之一。保证健康延长寿命为人之所想,养生的目的就是要完成人之所想,况且人生自胚胎之始,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无论是未病之时,患病之际,还是病愈之后,养生都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尤其在生活水平提高的今天,人们追求的是高品质的生活,这种高品质首先是体现在身体状况的健康上,健康的体质是延长生命的保证。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像一张存折,如同投资,投入越多(储蓄健康),拥有的健康越久长,这就是所谓的利息回报。从八卦太极图看二十四节气养生结合八卦太极图对一年二十四节气的阴阳消长变化加以分析,可以把医易结合起来对养生进行指导。养生分析:春分对应泰卦,坤卦在上,乾卦在下,呈现出阳降阴升的状态,阴阳交感而化生天地万物。第二篇春季节气养生春季,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六个节气。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将是您健康一整年的美好开端。依照中医的观点,天人合一,人体只有及时顺应天时的变化,才能长久地保持健康。而在四季之中,气候最变化无常的当属春季六节气了。因此,人体养生一定要注意从春季的六节气开始。立春养生根本万物以荣,养护体内阳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正月节,立,建始也。”在二十四个节气当中,“立”代表着季节的开始,立春就是春季开始的标志,每年2月的3、4、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为立春。

立春在二十四个节气中居于首位,为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通常在阴历的春节前后,立春意味着冬季已经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季即将到来。

虽然立春的时候已经是春季,但是依然处于数九寒天中的五九与六九,寒气尚未完全消退。立春气候特征立春十五天的三候为:“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说在立春后,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

我国各个地区的气候差异非常大,北方地区依然比较寒冷,最低气温仍然低于0℃,早上和晚上都相对较冷。因此,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养生保健谚语中都有“春不忙减衣”之类的语句,初春时节温度偏低,务必注意保暖防寒。《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这几句话说的是在春季万物复苏,大自然一片朝气蓬勃、欣欣向荣,一切事物都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中医所说的“阳”便和这种自然现象有关系。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的首位,是万象更新的开始,是阳气开始上升之际,之后大自然中的阳气和阴气便趋于阳长阴消,阳气逐渐增多,到了夏季会达到极致,与此同时,阴气逐渐减少,在冬季会达到顶峰。

同阳气上升相对应,此时节的养生也要与春季生发舒展的趋势相适应,要注意借助自然的力量,对阳气进行养护,令其不断充盛,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身体,将外邪抵御在外。此外,一切阻碍阳气生发、耗伤阳气的事情都要避免。那么大自然的阳气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在太阳上。太阳是最直接、最充足的阳气来源,且能够源源不断地供应阳气,为最无私的阳气来源。所以说,晒太阳是春季养阳的最好方法。

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面朝东方,与朝阳相对,进行深呼吸,并将手臂伸展开,使身体自然放松、舒展,令阳气由口鼻和毛孔及手心的劳宫穴进到体内。正午的时候,自然阳气最为旺盛,站在开阔的地方,将帽子摘掉,进行深呼吸,令阳气自头顶百会穴进到体内。日暮时分,到户外去舒展舒展筋骨、散步,或者对着夕阳进行深呼吸。养生问答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晒太阳的作用有什么区别?上午9—10时:阳光中有较强的红外线,而紫外线较弱,此时的阳光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下午4—5时:阳光中的紫外线中有较多的X光束成分,其作用为促进肠道吸收钙、磷,有利于骨骼钙化,令体质增强。

总而言之,要多到阳光充足、可以感受到阳光的地方,如东方、南方、高处等,将天上的阳气借为己用,以补给身体阳气的不足,此外,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温阳滋补功效的食物,使心情保持轻松、舒畅,与春季养“生”的趋势相适应。吸收阳气“阳”相对于人体就像是太阳相对于大地,正是由于有了太阳的普照,大地上所有的生命活动才得以循环往复,阳气便是人体生命力的支撑与内在表征。春季顺应四时养生的表现为:人体把吸收的大自然的阳气,用来补给与储备自身的阳气。立春冬将尽,严防倒春寒

倒春寒指的是初春(通常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通常指4月或者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的天气现象。初春时节气候变化不定,倘若冷空气比较强,就能使气温骤降到10℃以下,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这时候常常是白天阳光温暖,早上和晚上却比较寒冷,此种令人难以适应的“善变”天气,即人们经常所说的倒春寒。倒春寒很容易给居民生活与农业生产带来不利的影响。☉严防倒春寒

立春之时,最容易发生倒春寒,这时候进行养生关键在于御寒防风,“阴冷莫过倒春寒,预防疾病放在先”说的便是比冬天的冷风还要厉害的倒春寒。首先在穿衣方面,我们要尽量捂得严实一点,民间所说的“春捂秋冻”即为此意。千万不可逞能抖派头,不然可能会“英雄”三五天,难受半个月。

立春以后,阳气生发,为了减少与抑制病菌的存活及繁殖,降低流行病的发病率,居室内应当及时除尘通风;适当进行一些户外锻炼,呼吸新鲜的空气,能够使心肺功能得到改善,促进身体更准确、更迅速地调节体温,同春季的多变气候相适应。

一旦出现了倒春寒,三类人尤其应加以重视。第一类人是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倒春寒能让高血压患者出现脑卒中(也叫中风),引发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第二类人为儿童,这时候儿童非常容易患上感冒、百日咳、猩红热等疾病。第三类人是免疫力低下以及体质虚弱的人,冬春之际,不可急于换上春天的衣服,提倡多穿一段时间的冬装,以此慢慢对身体的阴阳平衡进行调整,使其能与新的气候条件相适应。三类人注意严防倒春寒☉预防痹病发生

痹病是指因外邪侵体导致的一种疾病,外邪在不同的季节会侵袭人体的皮毛、肌肉、筋、骨、血脉等不同的部位,使不同部位出现痹病。如果立春的时候发生了“倒春寒”,却没有采取措施进行保暖,人体就极易感受风邪、寒邪和湿邪,因此我们一定要牢记“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痹病发生原因☉春装指南

春季穿衣服,必须牢记“春捂秋冻”的养生原则。春季风大,温度偏低,人的体温极易散失,此时所穿的衣服要是太过单薄,就极易发生感冒等疾病;而若是此时气温偏高,人们着装又比较少的话,务必牢记不可到阴凉处去乘凉,特别是背阴地或者洞中,不然皮肤的毛孔会发生急剧收缩,造成人体热量流失,最终导致肌肉或者关节疼痛,带来不必要的麻烦。饮食养生立春饮食:增辛 少酸 养肝脾“立”即“开始”,自立春开始,气温会渐渐升高,人体内的阴寒之气也会日益融化、消散,阳气开始渐渐增长起来,便意味着春天真的到了。☉人体代谢加快,进食事半功倍

立春以后,白昼的时间会渐渐变长,日照、降水会日益增多,气温也呈上升的趋势。这与立春之前的气候有着极大的不同,因此说立春常常是一年当中的转折点。立春时节,大家务必与春天万物初生、阳气生发的特点相适应,注意对阳气进行保护,重在一个“生”字。

这时候正处于春季,大自然的阳气生发、万物复苏,人体的新陈代谢与冬季相比也旺盛了很多,在体内循环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适当摄入一些营养物质,能够令身体有效将其吸收。☉饮食九字诀:护阳气,多辛温,少酸辣

立春时,饮食调养要以享受清爽绿色蔬菜的初春阳气为出发点,进而实现对体质的调养。

葱、香菜、红枣和花生等具辛甘味(就是带有刺激味或者甜味)的蔬菜对护阳有帮助,而花菜、白菜、青椒和胡萝卜等新鲜蔬菜也可使阳气得到提升,可以适时进行一些补充。大葱的养生功效功效一:大葱性微温,味辛,可以解毒调味,发表通阳。功效二:大葱可以对身体汗腺施以刺激,发汗散热。功效三:大葱中含有的大蒜素,能够明显抵御细菌和病毒。功效四:大葱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以舒张小血管,对血液循环具有促进作用。

立春时进行养生还要多吃一些具有热性、可以发汗散寒的食物,如豆豉、虾仁、牛肉等。另外,白萝卜可以和粳米一起煮成粥或者烙制成萝卜丝饼,对消化、祛痰、解毒、祛风寒、补脾胃有帮助。

在五脏和五味的关系中,酸味进入肝中,会造成肝气旺盛而对脾胃造成损害,所以要少吃一些具有酸性的水果和蔬菜,如杏、柚、柑、橘子、橙子、柠檬、山楂、枇杷、木瓜、橄榄、乌梅、石榴、西红柿等。

最后要提醒一下,立春时节,务必将冬季大温大补的习惯改掉,少食烧烤、油炸、羊肉、麻辣火锅之类的食物,因为这些食物都会损耗阳气,造成上火。

众所周知,黄芪作为一种药材,在补气养脾方面具有很好的功效,关于牛肉有一种“牛肉补气,功同黄芪”的说法,所以立春时节多食一些牛肉大有裨益。经络养生补肾壮阳按摩法一、按揉肾俞穴手法 以双手拇指对肾俞穴施行按揉,向内进行环形旋转按摩,渐渐加大按摩力度,最好是感到酸胀,按摩36圈。功效 对肾俞穴加以刺激,能够固精培元、温肾壮阳,可以对由肾亏引发的腰酸背痛等症进行预防和治疗。◎ 按揉肾俞穴二、点揉风池穴手法 首先把双手掌心与耳孔紧贴,挤压数次之后,再用拇指对风池穴进行点揉,次数为15~20次。功效“头为诸阳之会,唯风可到”,对风池穴施以刺激,不仅能壮阳益气,还能祛除外邪。三、按揉合谷穴、鱼际穴、足三里穴手法 以拇指对合谷穴、鱼际穴、足三里穴进行按揉,时间为3~4分钟,对合谷、鱼际二穴施行按揉的时候要朝小指方向用力,以有酸胀感为度,左右手交替进行操作。功效 合谷穴、足三里穴为人体常用的保健要穴,与鱼际穴相配合,能够很好地对机体免疫功能进行调节,达到补益气血、保护肾脏的目的,使腰腿疲劳等症得到有效缓解。四、按揉然谷穴手法 以双手拇指指腹对然谷穴进行按揉,次数为18次,渐渐加力,以有胀痛感为度。功效 然谷穴为肾经的体表浅穴,除了泻热之外,还能调和肾脏的阴阳,对肾部微循环进行有效调整。◎ 按揉然谷穴养生辅方辅方一:自耳后用双手掌带动耳郭向前扫,回来的时候带动耳郭向后扫,每次30下,每天数次。该法能够激活免疫系统功能,使身体的抗病能力增强,具有醒脑、补肾、调和阴阳的功效。辅方二:睡觉之前用温水泡脚后,以左手心对右脚心进行按摩,右手心对左脚心进行按摩,每次超过100下,以搓热双脚为度。该法具有补肾纳气的功效。养肝护肝按摩法一、点按外关穴手法 用拇指对外关穴进行点按,次数为50次,用力要均匀,以局部感到酸胀为度。功效 该法具有通经脉、调血气、疏肝理气的作用。◎ 点按外关穴二、按揉期门穴手法 以双手拇指对期门穴进行按揉,次数为36次,按揉的力量要适宜。功效 每天早上和晚上各施行一遍按摩,能够使肝功能得到显著提高,此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肝硬化、慢性肝炎等病症进行预防和治疗。三、按揉肝俞穴手法 以拇指指腹对肝俞穴进行按揉,次数为50次,力度宜轻。功效 该穴在人体背部肝区,具有疏肝理气、增强肝脏功能的作用。四、点按足三里穴、太冲穴、行间穴手法 以拇指对足三里穴、太冲穴、行间穴进行点按,力度自轻到重,按压要连续均匀,次数为各36次。功效 对足三里、太冲二穴施行刺激能够调理由各种体内气血导致的疾病,疏肝理气。再对行间穴施行按摩能够疏解肝气,使肝脏功能增强。养生辅方辅方一:食指和拇指沿着耳轮上下来回摩擦几十下,令其充血发热。该法可以保肝、补肾等。辅方二:常常对手掌上的小鱼际(手掌外侧小指下缘突出的肌肉)施行按摩,也有助于调整肝脏功能。辅方三:两手掌对搓,手心搓热以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对肝脏部位进行推揉,早上和晚上各操作一遍,每遍维持3分钟。多进行此种按摩有助于养护肝脏。按摩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能过大。雨水养生根本雨水送肥忙,谨慎避风寒

每年公历2月20日左右为雨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330°,表示少雨的冬季已过,降雨开始,雨量逐渐增多,并含雪散为水之意。

这时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人们常说:“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此时冻土层变浅,土壤表层夜冻日化,开始返浆,有利于小麦返青,是适合播种的时节。

雨水节气中的三候为:“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说明雨水节气中,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雨水气候特征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立春掀开了春天的序幕,大地从闭藏开始生发,人体也渐渐从冬藏转入春生。然而天气依然寒冷,助寒的风逐渐增多。《黄帝内经》曰:“风为百病之长。”风能导致许多疾病,因此雨水养生重在避风。

风邪很少单独出现,与寒为伍叫“风寒”,与热为伍叫“风热”,与湿为伍叫“风湿”,如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风湿痹痛、风寒外感等。立春时节,寒气袭人,大多以风寒形式存在,因此民间有“春风如刀刮,死牛又瘦马”之说。“春捂秋冻”是民间的一条保健谚语,冬季三月草木零落、冰冻虫伏,相应地,人体的新陈代谢减缓了,抵抗力降低了,容易得病,也极易损伤阳气,微感风寒,就容易引发旧疾,所以在这时候,保健养生要注意御寒防风,春季养生保健不要急于减少衣服。其实,春风在温暖之中暗含杀机,出汗以后要尽快将汗擦掉,不要敞开胸怀受风劲吹。春天要适当地捂一捂,可以使疾病减少,特别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

在春天,人体经常会感受风邪,那么如何躲避风邪的侵袭呢?梳头会防止风邪侵入人体。《圣济总录·神仙导引》中载有:“梳欲得多,多则祛风,血液不滞,发根常坚。”《延寿经》则有“发多梳能明目祛风”的说法。

人头部的后面存在着三个穴位,即两个风池穴,一个风府穴。中医上有“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之说。时常梳头,会对这三大穴位形成刺激,确保气血通畅,令风邪绕道而行。风池穴与风府穴示意图风池穴具有抵御风邪侵入人脑的作用,若是想要攻克这个头“城”,就务必先破掉这个“池”,此为风池的意义所在。“风府”表明其为风聚集的场所,进而也为生气、和气、动气聚集的场所。可见,“风府”的意义便是表明,其为生命的所在地,因此这是人体的一个大穴。

梳头方法:使头发散开,首先用梳子梳理散乱的发端,而后用梳子缓慢旋转着梳拢。开始的时候,先由前额的发际往后梳,必须采用全头梳,即自发际梳至颈后的发根处。然后,俯身自后颈发根梳至发梢末端。再由左、右耳的上部分别往反方向梳理。

如果老人头发稀疏,可以用手指来取代梳子,自前发际缓慢梳至后发际,一边梳一边对头皮加以按摩。梳头的时候,身体可微微向前屈或者朝后仰,以此促进血液循环。同时,用力要均匀,不可过猛,速度要均匀缓慢。梳头的时候,每个部位重复操作5~6次,以平均每天约梳理100次为最佳。雨水来临,脾胃养护正当时“立春天渐暖,雨水送肥忙。”在农民看来,雨水是小春管理、大春备耕的关键时节,而对此时节的养生而言,贵在调养脾胃。由于脾胃一直被看作“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所以脾胃为决定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基础。明代医家张景岳认为:“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必当以脾胃为先。”(在五行和五脏的关系中,五行中的土和五脏中的脾相对应)又认为:“养脾者,养气也,养气者,养生之要也。”由此可见,如果脾胃功能健全,人体营养就会得到充分利用,身体就会健康,不然营养不足,体质也会因此而变弱。养生问答中医理论中,脾与胃的关系是怎样的?中医认为,脾、胃五行属土,为中焦。从阴阳属性分类来看,脾主运化与升清,胃主纳腐熟与降浊;从经络来看,脾与胃互为络属,形成表里关系;从生理来看,脾与胃相互依赖、协调,使得消化功能共同完成;从病理来看,脾与胃相互影响,二者之间可传变。因此,脾、胃关系非常密切。☉雨水莫忘养脾胃

为什么说春天的肝木和脾土有关系?在中医学的应用当中,五行学说是通过五行的特性对人体五脏的生理功能进行说明的。肝属木,木性可以曲也可以直,条顺畅达,具有生发之特性,所以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可以疏泄。脾(胃)属土,土性敦厚,可生化万物,此外,脾可消化水谷,运送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气血生化的源头。五脏在生理上是相互联系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在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传变中,木旺乘土,也就是说肝木过旺则会克伐脾土,即因为肝木疏泄过多,所以脾胃由此而气虚,如果肝气过于郁结,那么脾胃就会由此而气滞,两者皆为肝木克脾土。《难经》称之为“逆传”,也就是肝病传脾。因此,雨水养生中不但要根据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加以设防,对阳气加以扶助,而且也要防止对脾胃造成损伤。雨水需养脾胃☉养脾胃少生病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作“水谷之海”,可以益气化生营血。营卫、气血、津液、精髓等人体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都是由脾胃化生而成,脾胃健全,化源才会充足,脏腑的功能才能强盛;脾胃还是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胃协调了,才能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促进与调节作用,从而确保生命活动的协调平衡。人身元气为健康的根本,脾胃则为元气的根本。元代著名医家李东垣认为:“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人折寿。”他在《脾胃论》中写道:“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非胃气不能滋。”同时也指出“内伤脾胃,百病丛生”,道出了脾胃虚弱是诱发百病的主要原因。胃是五脏精气衰、旺的根本人体依赖于五脏之气营养全身,而五脏之气的运营却离不开胃气。一旦胃气不能和脏气一同运行,被诊为真脏脉(脉中无胃气),人便会走向死亡。饮食养生雨水:防上火 护肝脾

雨水,包括两层含义,一个是天气回暖,降水量日益增多;一个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渐变少,雨渐渐增多。雨水时节,天气多变,是全年寒潮发生最多的时节之一。☉倒春寒,皮肤干燥,易上火

暖冬之后要对春寒病的发生提高警惕。“雨水”节气雨水增多,天气变幻莫测,冷空气出现的次数依旧非常多,人们常说的“倒春寒”现象也常常发生。暖冬气候导致大地水分蒸发快,空气十分干燥,易让人出现眼发涩、流鼻血、口干舌燥、嗓子疼、皮肤干燥及发痒等症状。气候干燥,在很大程度上还会使人体上呼吸道的防御功能减退,进而导致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如流行性感冒、哮喘、肺炎等。

降雨后,空气中的水分会增加,从而造成气温偏低,寒中有湿,此种湿寒的气候不利于人体的内脏与关节。所以,要注意对身体进行保健,防止在此时生病。☉饮食十字诀:多喝粥汤,护肝脾,防上火

雨水季节空气湿润,且不燥热,恰恰是养生的最佳时机。

雨水节气之后,降雨量渐增,天气更加暖和,随着阳气生发,人体的肝阳、肝火、肝风也会继续上升,倘若这时候不能及时对肝气进行疏泄条达,就会对脾胃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这也是我们在春天喜欢发脾气的原因,由此也可以明白忧郁症为什么容易在春季发病了。这时候,养生必须按照春季阳气生发的特点,多吃一些疏肝解郁的食物,如玫瑰花等。

雨水季节必须保护脾胃健康,为了养脾脏之气,要少食酸味食物,多食甜味食物,此外,还可以吃玉米、南瓜、百合、香椿、韭菜、茼蒿、芋头、山药、萝卜、藕、甘蔗等,同时要少吃生冷黏杂食物,以免对脾胃造成损伤。养生问答春季皮肤干燥宜吃什么?在春季,为了防止皮肤干燥,可吃胡萝卜。不少人都知道胡萝卜具有保护视力的作用,但你是否知道它也能滋润皮肤呢?胡萝卜中的β-胡萝卜素含量丰富,可在小肠内转化成维生素A。而维生素A可以保护皮肤的表皮层,使人的皮肤光泽、柔润、富有弹性。

所谓“上火”,即气候干燥,很多人出现了口干舌燥、牙龈红肿、口腔溃疡、皮肤干燥等症状。雨水节气期间,北方食疗宜采用小米等熬粥,而南方的食疗以采用豆苗等绿色蔬菜做汤为佳,气温湿冷的时候要炖汤对脾胃进行养护。“上火”的时候,不要喝烈酒,要少吃或者不吃辛辣的食物,多吃鱼少食肉,牛、羊肉和火锅等尤其要少吃。另外,也要做到生活富有规律性,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休息,禁止连续熬夜及工作。香椿的养生功效功效一:香椿嫩叶含有的营养素较为均衡、全面,营养价值较高。功效二:香椿嫩叶含有的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如香椿素等,具有开胃健脾、增强食欲的功效。功效三:香椿嫩叶含有的性激素物质与维生素E,具有抗衰老及补阳滋阴的作用,所以被誉为“助孕素”。功效四:香椿可以清热利湿、利尿解毒,为配合治疗痢疾、肠炎、泌尿系统感染的良药。功效五:香椿嫩叶含有的维生素C等具抗氧化作用,能够有效抗癌。经络养生健脾养胃按摩法一、按揉中脘穴手法 以食指、中指指腹对中脘穴进行按揉,时间为2~3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功效 中脘穴是胃经的募穴,被称为胃的“灵魂腧穴”,属于消化系统的保健要穴。对该穴施行按摩可以调整脾胃功能,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的作用。二、按压天枢穴手法 以食指、中指指腹对天枢穴进行按压,次数为50次,以透热为度。功效 天枢穴为胃经要穴,经常对该穴进行按压,不仅能够健脾和胃,增强胃动力,而且能促进肠道的良性蠕动。三、点按至阳穴手法 以拇指对至阳穴进行点按,时间为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度。功效 至阳穴为督脉要穴,其医疗功用特别广泛。对该穴施行按摩,具有调理胃腑、扶助胃气、缓解胃痉挛、增强脾胃功能的功效。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