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前线:另一种篮球(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6 17:53:46

点击下载

作者:《NBA最前线》节目组

出版社: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最前线:另一种篮球

最前线:另一种篮球试读:

前言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这是战地记者罗伯特·卡帕最著名的一句话。这句话对于媒体而言普适性很高,想报道好NBA,也必须离得足够“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作为第一批实地探访NBA的记者,《中国体育报》的苏群和新华社的徐济成为国人发回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报道,涵盖NBA赛场直击、更衣室故事和球队所在地的风土人情。他们是中国NBA前线报道的开拓者。随着王治郅、巴特尔、姚明、易建联和孙悦等中国球员的先后加盟,NBA有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元素,这种“近”又在距离之上多了一层情感因素。中国体育媒体开始蜂拥而上,竞相把自己最优质的媒体资源空投到这块阵地上。

到如今,中国媒体的NBA前线报道历史已经有二十余年了。一方面,发回的报道让大量中国球迷对NBA的认知日益鲜活、立体,好多球迷能对NBA豪门传统、巨星秉性、名帅战术如数家珍;另一方面,中国球迷已不再满足于单纯领略NBA球星在赛场上的风采,他们还渴望了解球星在赛场外的真实一面,甚至NBA球队的深层次文化底蕴和运作模式的幕后故事。大多数中国篮球媒体已无法满足球迷的这一需求,于是《NBA最前线》这档节目顺势而生。

围绕如何打造一档成功节目,央视体育频道与NBA方面多次对话,可每次都很难取得突破。策划会开了很多次,节目方案讨论了许多种,但仍有众多难题摆在面前,例如节目时长为两个小时,素材需求量接近于知名栏目《天下足球》,但《NBA最前线》只能由一个联赛提供素材,几乎所有人都担心,这档名叫《NBA最前线》的节目,会不会做成“NBA大后方”。如何在保证正常制作、播出的前提下,打造节目特色并保证持续性,成了主创人员最大的难题。记得一次策划会上有同事感慨,这档节目生不逢时,姚明退役、易建联回归CBA,现在的NBA已经没有了中国元素,在最好的时候没做,反而选择在这个时候迎难而上,这档新节目如何保证收视率?节目创办的压力和众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困扰着大家,每次讨论总是找不到头绪,在无法摆脱“大后方”的前提下,节目失败的可能性逐渐被放大,甚至有很多人在纠结要不要参与。虽然央视体育频道和NBA双方都有强烈意愿推进,但节目的计划进展非常缓慢。

2013年1月中下旬,体育频道最终决定,由我们这个以实习生和刚毕业大学生为主力的团队,承担起这档节目的制作工作,并且将开播日期定为2013年2月21日。这就意味着,从我们接手的那一刻开始,所有工作就进入了倒计时,准备时间不足一个月,而且中间包括春节长假,还有,之前让大家毫无头绪的难题依然没找到好的解决方法,这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年轻的团队,乐观是最大的特质。在我们看来,频道决定将这么重要的节目交给一个年轻团队,除了信任,还隐含着在一定范围内试错的默许。进一步分析,在NBA报道上,体育频道有多年的经验积累和广泛的观众群体,推出一档全新节目,只要宣传力度到位,至少在开播前期,收视率不会太差。虽然许多故事可能散见于各大媒体的报道中,但大多是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呈现,视频非常少,可NBA联盟却保存了细致完整的资料。有了NBA对我们开放视频库的承诺,节目准备在起步阶段深度把握NBA的历史故事,这对铁杆NBA球迷应该会有强烈吸引力。只要将这两点优势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就能为我们争取到宝贵的调整时间和空间,然后再进一步思考如何从“大后方”推进到“最前线”。

之后的工作,我们就按照这一思路展开。但在挑选主持人的时候,我们又有点迷茫了。是继续按照以前NBA直播的主持人安排模式,还是有所创新,增加一些新鲜的元素?我们当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增加一个女嘉宾:一方面,保证节目专业水准的同时,可以提升节目的亲和力,给节目的形态和语态都带来一些变化,定下我们节目的基调;另一方面,新的面孔可能会给观众带来新的关注点,说不定会成为热议话题,这样一定程度上可以让节目迅速传播。按照我们的设想,从新人里挑选一些主持人来试镜。刘语熙因为《冠军中国》中的表现,进入了我们的视野。当时,虽然她在专业方面有很大欠缺,但她天生的亲和力,让她战胜了其他对手。

NBA赛程长,赛季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比赛,话题非常丰富,但同质化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要想取得好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找到合适的发力点。篮球是美国黑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独特的音乐、服饰、舞蹈和涂鸦等融合在一起。除了代表着世界最高的竞技水准,美国篮球还是世界潮流的风向标。NBA作为美国篮球的最高殿堂,更是集各种元素之大成,这也是NBA对年轻观众有强烈吸引力的重要原因。要充分解读NBA,就不能平面地理解和表达,而需要立体和全方位地观察和感受。这些潮流元素中,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的无疑是音乐。这不仅可以避免陷入每天各大媒体海量赛事报道的竞争泥潭,还能通过音乐这种世界语言,吸引到足够多的观众,从而形成一个长期稳定的话题。

于是我们找到音乐编辑陈吉浙,希望能在音乐设计上做些尝试。沟通时双方几乎一拍即合,我们一致认为,做NBA节目,音乐非常重要。没有音乐的美国篮球根本不存在,而且音乐必须符合美国篮球的特点,无论风格还是使用方式,都需要与画面所展示的生活方式相匹配。比如说,篮球无论场地大小、换发球的规则,还是运球招数、得分方式,都有很强的节奏感,与足球比赛的长线条节奏明显不同。作为制作者,必须彻底了解这些不同,并在节目里有所体现。无论演播室音乐、精彩集锦歌曲,还是专题片配乐,都应该符合这样的要求。陈吉浙是马剌队的忠实球迷,对音乐的执着堪比老帅波波维奇对团队篮球的钟爱。有了他的帮助,至少在音乐上,我们有望做到纯粹、准确、国际化。三年坚持下来,我们的节目拥有了辨识度较高的独特风格,音乐元素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演播室音乐从一开始的略受质疑,到最终慢慢被接受,一周的精彩的歌曲被网友做成专题收集,球星MV更是被疯狂转发。

从2013年2月21日节目开播,到现在我们能身处在“最前线”,之前的许多设想慢慢实现了。我们拍到了许多故事,自己也成了许多故事的一部分,因为节目时长所限,很多故事无法完整呈现出来,所以我们就将它们写进这本书里。在这里,有另一种最前线,另一种篮球。

主持人独白

《NBA最前线》激活了另一个我/张卫平

中国人看《西游记》大多喜欢孙悟空,一个原因大抵就是他可以随意拔根毫毛再吹口仙气就能变出风格週异的各式人物来。这种场景固然荒诞不经,但玄幻中也带着一丝写实的味道——其实,每个人的身体里都蕴藏着多层次、全方位的潜能,就像那些毫毛一样,若能吹口仙气再善加培养,每个人都有可能变成全能型人才。但受限于现实生活,很多时候我们只能把自己最擅长的那种潜能培养成赖以生存的技能,其他潜能或许一辈子都只能停留在兴趣爱好的层面上,如果机缘巧合,这些潜能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被激活。

有这番感悟,主要是因为我在参与《NBA最前线》这档节目的过程中又进行了一次转型。《NBA最前线》是央视体育频道和NBA官方在2013年初筹办的节目,风格力求鲜活有趣,所以对嘉宾的要求也与一般的央视节目不同。很多观众看了《NBA最前线》后都很惊喜,说这个节目中的张卫平完全是另一个张卫平,一个风趣幽默的老顽童,和过去20年来央视解说席上那个认认真真解说比赛的张卫平大不相同。其实,我就是我,我没有刻意改变自己,只不过《NBA最前线》这档节目激活了我的另一种潜能罢了。《NBA最前线》已经开播三个年头了,我全程都是主要参与者。第一季我虽然没有脱离解说嘉宾的身份,但个人风格已经有了改变,比如和刘语熙、杨健一起演些网络风格很浓的情景剧,还在每一期最后5分钟主持一个球鞋鉴宝大会,这些尝试不光观众看着新鲜,其实我个人也觉得很有趣,我愿意做一些新的改变,挑战一下自己。从第二季开始,我真正开始常年驻扎在NBA前线进行采访,和田力老师一起辗转于全美各地采访NBA各个球队。这么一来,我的身份就成了NBA前线记者,而且还是缺乏采访经验的菜鸟记者。我过去在现场解说NBA总决赛和全明星赛时,采访过不少NBA的名帅、巨星,但那毕竟都是短期的客串,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我真正转型为《NBA最前线》的特派员,长期在美国实地采访,这种前线记者的经历是我未曾体验过的。

做前线记者这两年中,我采访过不少大腕儿,也没少和菜鸟打交道;接受过很多球队的热情招待,也曾在休斯敦被火箭的女公关刁难。所以,一个很朴素的采访心得就是,面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和采访场景,肯定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面对那些愿意认真和你探讨话题的采访对象,你只需做个仔细倾听的听众,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向他提出一些专业性极强的问题即可;面对那些不太配合的采访对象,你必须首先通过“搔痒”来调动他的情绪。所谓“搔痒”就是一开场先和他聊他最擅长、最得意的事情,最好能放低姿态用请教的口吻聊天。基本上,当你能够恰到好处地“搔”到对方的“痒处”时,很多原本不情愿接受采访的球星都会渐渐热情起来。但“搔痒”的前提是你必须做好采访功课,提前充分了解采访对象的方方面面,然后有的放矢地“搔痒”,做到一“搔”即中。我曾经在《NBA最前线》里说过前线记者成功的三个要素:第一是坚持,第二是不要脸,第三是坚持不要脸。

这两年采访下来,我个人感觉前线记者和解说嘉宾完全是两个工种,风格大相径庭。做解说嘉宾,我只要赛前认真做功课,比赛时客观分析双方呈现出的技巧、战术特点即可,这是一个“是什么”的问题;而做前线记者,我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做功课,采访的目的是挖掘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简单地说,就是要吃透“为什么”——为什么球员在场上的战术跑位毫无章法,是教练调教无方还是球员训练不够?想了解比赛得失幕后的故事,必须深入一线观察和采访。

此外,当解说嘉宾时做功课很有针对性,比赛的态势发展很少会超出赛前所做功课的范畴,而前线采访则大不相同,因为你随时可能遇到一些值得采访但事先未预计到的采访对象。比如在休斯敦火箭主场采访时,我们突然发现了一个在当地特别有名的资深火箭球迷,于是就上前采访,还没采访完,我们又发现了哈登的妈妈,于是就接着采访她。同样地,我们去采访亚特兰大老鹰队时,最初NBA只安排我们采访老鹰的几个球星,采访开始后,NBA官员告诉我们老鹰主教练布登霍泽正好有空,而且很乐于和我们这样的老记者分享自己的执教理念。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必须随机应变,不能有任何犹豫和迟疑,需要立刻转向新出现的采访对象。这种随机应变建立在平日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比如,只有平时吃透老鹰队的战术风格,才能随心所欲地跟布登霍泽聊天。

国内以前没有跟《NBA最前线》风格相似的节目,所以我们经常要自己摸索,摸索好了就是创新。在美国四处奔波采访时,我和田力老师会路过一些篮球圣地,还有跟NBA球星有关的商场、饭店和车行,我们有时会灵机一动,进去探访一番。在篮球圣地,我们实地考察过奈史密斯名人堂和韦恩堡(活塞队创始地和NBA主要创始地之一),我们还探访过乔丹牛排屋和杜兰特餐馆,讲述的一些故事颇受好评,也获得了观众的称赞,这让我和田力老师大受鼓舞。我们常常想,既然这类探访NBA人文风貌的故事反响这么好,也许未来我们可以专门在《NBA最前线》开辟一个子栏目——“舌尖上的NBA”,每期都探访一个有NBA球星背景的餐馆,这未尝不是个好方向。

回想两年前,当时《NBA最前线》的节目负责人梁玥找到我,希望我能在NBA前线长期驻扎采访,我当时虽然已经60岁出头,但很乐意接受这个挑战。梁玥是个很有想法的年轻人,无论节目制作还是对NBA的认识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此外,他还给《NBA最前线》创作了一系列动漫形象,录像传到NBA总部时,NBA的高层们也都很喜欢,并且允许《NBA最前线》对NBA的一些既定吉祥物形象进行创新,这些都难能可贵。

回顾我这大半生,早年打专业篮球,一直打到男篮国家队,退役后当篮球教练,再后来就解说篮球,根本没想过60多岁了还要常年驻扎在美国当前线记者。我有时候看《NBA最前线》中的前线道,都不敢相信自己还有这种能量。这让年过花甲的我有了一股用不完的劲儿,也试图在这个新领域里干出点儿名堂来。而激励我的正是我在美国NBA前方见到的众多高龄的资深从业者。比如雄鹿队82岁的场边记分员鲍勃·瓦内克,他从1968年雄鹿建队起,就开始做这份工作,47年来一直在场边做技术统计,并且一直用手工统计,尽管已经82岁高龄,但他手工统计的准确率一点都不亚于电脑。鲍勃_瓦内克的经历在NBA里是个典型,NBA现在有大批类似的高龄员工,他们数十年如一日地干着自己的工作,一丝不苟,精确无误。看到这些资深人士的全身心投入,我做好NBA前线记者的决心也更加强烈。我相信自己有成为一个好的NBA前线记者的潜质,而我现在和以后要做的,就是把它们激活。

希望《NBA最前线》的观众能够和我一起去见证这个过程。“125组合”在圣安东尼奥《NBA最前线》圆了我的篮球梦/田力

我从小酷爱篮球和足球,而且玩得还不错,也曾幻想,有一天能打进国家队,为国争光。我从小还爱看电影,梦想长大了自己能拍几部电影。然而这些少年时的梦由于一些时代的特殊情况也烟消云散。从此之后的人生路上,我们这群人一直在拼命地追赶。追赶中,我有了如下身份:知识青年、解放军战士、石油工人、电大学生、中专教师、机关干部、企业高管和中资机构驻外代表。

不知不觉,“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已经到了“下午四五点钟”的位置。2008年,我开始考虑和准备退休后的事,想闲下来写写书或者电影剧本。就在此时,一个机会从天而降,我闪入央视体育频道NBA新闻的海外报道团队。在电视领域工作多年的朋友对我说:“你小子真能耐,一步登天。”

就这样,我这个老兵又一次成了“新兵蛋子”,好在多年爱好摄影和篮球,我这个没有任何媒体背景的门外汉,干起报道来还算得心应手。此后的我,连续五个赛季为央视体育频道报道姚明和易建联,两次采访美国奥运代表团,还拍摄了三部体育专题片。

2013年10月,我在波士顿与张卫平指导相识,开始了跟《NBA最前线》的合作。作为同龄人,我和张指导一见如故,他是运动员出身,我是知青加老兵,都经历过艰辛、磨难和锤炼。接下来两个赛季,我们走访了NBA的22支球队,为《NBA最前线》提供了大量现场素材。与张指导合作,我受益匪浅,他知识渊博、平易近人、反应机敏、口齿伶俐,在中国篮球媒体人当中,他首屈一指。

我最难忘2013-2014赛季的报道,张指导负责出镜,我负责拍摄。两个老汉,带着一台摄像机,长途跋涉,夜以继日,战风雪,冒严寒,先后拍摄了火箭、马刺、小牛、雷霆、奇才、篮网和凯尔特人,还有篮球名人堂和篮球发源地。为了拍好《NBA名人堂》这一期节目,我和张指导先后去了三次NBA名人堂。我对他开玩笑说:“就算是乔丹,他也就是进了一回名人堂,您可是三进名人堂,您多年献身篮球事业,这算是名人堂提供的一个特殊待遇。”

刚开始合作时,我俩的年龄加起来是125岁,所以被节目组的人戏称是“125组合”。这次节目要出书,让我写点什么,便去翻这两年的前方日记,着实感慨万千,随手摘录几段:

2014年3月13日 波士顿

早上9点,前往篮球发源地。途中风雪交加,险象环生。三辆轿车滑出路面,一辆卡车抛锚。控制时速,小心翼翼,一路无恙。春田学院,寒风刺骨。馆长杰夫热情、专业,拍摄顺利。

2014年12月10日 底特律

八点起,十点出发,活塞训练馆,釆访新秀,巧遇马洪,午后三小时卫星传送,晚八点外出觅食,10小时未进餐,饥肠辘辘,“小辣椒”饭店,狼吞虎咽。

2015年4月18日 休斯顿

休斯顿季后赛火箭首战达拉斯小牛,中场休息时,与火箭主场球馆相隔不远的双树酒店传来喜讯:我的作品《岜沙汉子》荣获第48届休斯顿国际电影节民族文化类纪录片金奖。

真心感谢《NBA最前线》给了我这个靠近荣耀的机会。

2015年6月15日 克利夫兰

早6点起,接张指导。880塞车,85畅通,101缓塞,还车及时,飞机正点。丹佛转机,午餐是科罗拉多汉堡,飞机晚点45分钟,10点到达克利夫兰,租车顺利,11点入住Best Western,与张指导沟通,探讨明天拍摄,凌晨1点休息,当日连续旅行和工作16小时。我是张指导的粉/苏群

我和帅哥于嘉、美女刘语熙站在演播室,观众看的是我们,而我看的是张指导。

因为只是串场,我偶尔会介绍一些比赛。说实在的,我并不会像解说球赛那样兴奋,但每到张指导出场,我都特别期待。《NBA最前线》的一大特色,是张卫平指导和他的“125组合”带我们周游NBA各队的主场,那是让我们大开眼界的好时候。

记得我们最开始在央视解说NBA时,我才26岁,而张指导当时的年纪和我现在差不多,如今他也被人尊称“老爷子”啦。我无法想象,如果我到了张指导现在的年纪,还有没有他那样的精力,在美国那么大的地方到处跑。

张指导对美国太熟了。他最早在美国工作,是做青岛啤酒的代理,住在洛杉矶,头号“湖蜜”的身份就是这么来的。央视去美国直播NBA总决赛和全明星赛,张指导提前去了,将酒店和租车都提前安排好,央视的直播组一落地,就跟到了家一样有人接待,省了不少事。

如果没有《NBA最前线》这档节目,我看到的张指导永远是他在赛场上的那一面。其实,老爷子是个爱在镜头前耍活儿的老手,现在这一套带你看西洋景的本事,差不多20年前他就玩得溜熟。1996年,我第一次作为文字记者到美国采访NBA,那也是央视第一次在现场直播全明星周末,孙正平老师带队,张指导当地陪”,全明星周末的“球迷大会”让我们眼花缭乱。那时候央视体育频道有一档叫《五环夜话》的谈话节目,就专门做了一期NBA全明星的节目,张指导也跟现在一样,拿着话筒给大家介绍西洋景。

我是做报纸的,报纸上也做过《NBA城市地理》,但纸媒反映NBA篮球文化的手段终归有限。我很早就有看遍NBA所有场馆和球迷商店的愿望,可惜条件所限,一直没有实现。到现在为止,我去过的NBA场馆有18个,看得越多,越觉得大同小异,没了新鲜感,但正是张指导在《NBA最前线》的一期期节目,才让我明白我没新鮮感的真正原因是我没有深入球队。

我对小牛队有很深的感情,一是因为大郅在那里打过球;二是因为大郅的缘故,球队让我看过他们的全程训练,通常记者是看不到这些的。张指导在《NBA最前线》的每一期节目,都拿着NBA的“尚方宝剑”,有NBA官员陪同,因此畅行无阻,得以深入到俱乐部的每一个角落,这是我最感兴趣的地方。所以每次在演播室直播节目,我最期待的就是张指导负责的版块。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参观骑士队的那一期,因为张指导去的地方,我后来采访骑士的时候却没看到,他们的训练房、理疗室,都不会对记者开放。还有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张指导采访小牛队的胖子拉拉队,胖子们非常投入地配合,张指导也手舞足蹈,那一期看得我大乐,我认为那是《NBA最前线》最经典的采访之一。

我是张指导的粉,他在镜头前总能投入巨大的热情,一点也不像66岁的老人。因为他加入过国家队,个子又高,在他面前,接受采访的球员都服服帖帖。他对球迷是真爱,他在商店里为球迷挑的礼物,每一件都是精心选择的。

NBA赛场上的中国背影—王治郅

在不同的城市间跑来跑去,张指导和搭档老田非常辛苦。老田住休斯敦,张指导住洛杉矶,一有任务他们就要各自飞去,有时候城市间距离短,他们就直接走高速。眼看加起来近130岁的两位老人,从来没有抱怨,老田很率直地跟我说:“因为我喜欢篮球。”尽管有NBA总部的支持,但有时候采访也不那么顺利。比如有一次,张指导和老田去休斯敦采访火箭队,他们被安排在有五六层楼高的顶层看比赛。这倒没什么,他们已经习惯。张指导觉得太高看球没什么意义,就到了媒体室,准备一边看电视一边做记录。可一位女公关走进来说:“你不能坐这儿,这里是记者预订的席位。”张指导说:“我就看一会儿球,屋里也没人,要是来了人我就让给他。”女公关说什么也不干,态度非常恶劣地让他出去。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几乎走遍了每个NBA场馆,第一次碰上这么不讲理的公关,而且当时进来一个白人记者,堂而皇之地坐下,女公关却没说什么。这件事传遍了《NBA最前线》节目组,大家都非常气愤。后来我去采访总决赛,得知那位女公关已经被炒了鱿鱼。采访总决赛期间,我在旧金山碰到了张指导,我们一起合影,我竖起大拇指,对着田老师的摄像机,模仿张指导的口气说:“嘿,今儿个我可见着张指导唯:——哈!”没想到这一幕还真被《NBA最前线》给播出去了,多给我长面儿啊。

说了这么多,才发现说来说去我说的都是张指导,竟然没有几句提到《NBA最前线》,更没有怎么提到自己。不过这也没什么,谁让我是张指导的“铁粉”呢。《NBA最前线》就是一个大家庭,家长自然是张指导和田力组成的“125组合”。他们为中国亿万篮球迷带来了无数欢声笑语,也让我们日益依恋这对“不老”组合。《NBA最前线》给了我一个亲近观众的舞台,也让我有机会借自己的口传递“125组合”从海外发来的消息。中国人讲究传承,尊师重道的理念需要传承,而篮球人的精神也值得我们传承。从孙正平老师到后来的张指导,又从张指导到现在的我们,篮球节目换了一批又一批,篮球解说员也换了一个又一个,但凝聚在其中的感情始终没变,甚至历久弥新,就如老酒一般,越酿越醇,越品越香。《NBA最前线》虽然不是中国第一个篮球节目,但它却在我们这个时代走在了篮球的最前线。这里不仅有欢声笑语,更在骨子里透着一代代篮球人的精神。

传承,是一件再美好不过的事。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杨毅

在开始讲述我和《NBA最前线》的故事之前,首先说三点: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没有开玩笑,我是真的这么想。《NBA最前线》开播已经整整三个赛季,我不是今天才这么想,我是从一开始就这么想,而且我相信,很多人也这么想。

想当初,最开始知道这个节目的时候,我是听解说老搭档于嘉说的,后来节目负责人梁玥老师(梁大头)和季彬老师又找到了我。这是一个以前没有过的节目形式:第一,中央电视台以前没有晚间黄金时间播出的NBA节目;第二,这跟我们最熟悉的节目形式,

或者说,跟观众最熟悉的节目形式——比赛解说,截然不同。

我还记得第一期,是我、张指导和于嘉三人一起坐在解说台上。梁老师要求我们穿休闲正装。我没有正装,因为我只有上比赛直播的时候穿西装,而我平时闲散惯了,基本不穿带领的衣服。于是只能现买,买衬衫,后来买了一件墨绿色的开衫毛衣穿着。当时演播室分两个景区,有一个大长摇臂来回摇一在体育节目直播里,很少见到这种操作。在我们对面是另外一个景区,那里站着初来乍到、粉墨登场、一鸣惊人、春风十里不如她的刘语熙。

任何一个新节目,或者任何一个新事物的出现,都是一种新生态、新秩序的形成。拿《NBA最前线》的这些主持人来说,大多是各位熟悉的,毕竟看了这么多年球,老见着。而且我们从解说席转战到《NBA最前线》的舞台,说实话是在做减法。从时间上看,平时说一场比赛起码两个半小时,有时候我开动技能再加上比赛打了加时得三个多小时,《NBA最前线》就是两小时;从内容上看,解说一场比赛我们得从头说到尾,一场比赛下来得说一万句话,而《NBA最前线》有很多内容,有集锦,有纪录片,有微电影,我们就是在中间串场,说的不是数量,是质量,要的是语言的凝练和趣味。“杨花花”的清凉出境装

这里面,唯独不一样的就是刘语熙。一来她是个新人,有道是“由来只见新人笑”,大伙儿就爱看新人;二来她是个漂亮姑娘,有道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三来她说得最多,从一开始负责播报的人就是她,每段儿都有她;四来她说得不错,刘语熙虽然不懂篮球,但她是个好主持人,好主持人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说话和说什么话。所以大伙儿,尤其是占节目受众绝大多数的男球迷,在屏幕上一见到刘语熙,估计都像当时在节目情景剧里的杨健一样,高兴得浑身颤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三年之中,《NBA最前线》一直在调整。张指导由于个人生活重心转移,基本上长驻美国了,成了《NBA最前线》特派员,这也给节目带来了更多更鲜活的内容。在北京的演播室,两个景区也合并成一个景区了,原来两个男主持人坐着,现在改成和刘语熙一块儿站着,因为刘语熙已经能够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互动当中,而且刘语熙必须得站着。用季彬老师的话说:“只有站着,才能看见腿。”杨健、我和刘语熙,成为了比较固定的一组搭档。日久年深,杨健看见刘语熙也不颤抖了,而是给刘语熙起了很多绰号,从后来让她在世界杯大火的“乌贼刘”,到播音主持界的老艺术家“刘前辈”,还有“刘五头”(说刘语熙头大,五头身)。我们一直挺努力地想让这个节目更轻松一些,这也是梁玥和季彬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我们之间的默契程度、互相的了解,都在不断提升。当然,甭管到什么时候,我也依然相信,大伙儿看《NBA最前线》是来看刘语熙的。

有一回,一个朋友介绍的朋友,打电话说请我去参加一个活动,我说:“行。”说完以后,那哥们儿扭捏地笑着,说:“毅哥,还有个事儿,嘿嘿,嘿嘿。”我说:“怎么了这是,看着要半身不遂啊,有话说啊。”他说:“就你那个……嘿嘿,嘿嘿……”我说:“刘语熙?”他说:“嘿嘿,你帮忙问问她能不能来?”

我勃然大怒:“什么叫我的?那叫我们的。”而且刘语熙不只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呀……我就是那个腻缝的/于嘉

哈哈,恭喜你终于翻到这一页,也就是我自己写的部分了。之所以说恭喜,是因为你很有可能在读完之后觉得自己亏了,花钱买本书想有所收获,摄入些精神食粮充当营养,没想到被一个说了多少年球就写了多少年字儿的人骗着开始看一篇特别无聊的文字。是不是想着就不那么美好了?《NBA最前线》是个很有意思的存在。在这个靠收视率存活的时代,电视人总是战战兢兢地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改变把那个代表多少观众看了节目的数字提高一点,再提高一点,但观众是否买账,就不知道了。改变有可能皆大欢喜,也有可能如临深渊。《NBA最前线》就是突然出现在大伙儿面前的一个有趣的节目,有着和以前诸多的不同:编导总是能把追求改变的想法转化成现实,且不管那个数字上升还是下降;有个聪明伶俐但不怎么懂球的姑娘,几乎是这个节目很长时间内的代言和焦点;奔袭在最前线的真正节目执行者是两个年逾六十却乐此不疲的老大爷,有干劲儿,有方法,还有自己对事情的判断。仅就国内体育电视节目看,这个节目算是一朵奇葩。

因为仅就上面三点,很多节目就彻底败了,说个夸张点儿的词儿叫:尸骨无存。但《NBA最前线》存活了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这就很有意思了。其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身兼CCTV和NBA两大官方背景,既然独此一份,没道理不支持,尽管播出时间常不固定,但只要有最好的独家NBA长片或短片,一定先拿到《NBA最前线》放;只要有来华的“大星”“小星”,一定到《NBA最前线》做客;再加上聪明伶俐的姑娘刘语熙很会带着大伙儿聊天儿,两位前方的老大爷总能放下身段儿逗大伙儿一乐再乐,这个节目的确会因为和其他节目很不一样而保持自己的生命力和运行状态。

在刘语熙之前,体育节目有不少女主持人;在张卫平指导之前,体育节目也有不少驻外记者。但为啥是他们撑起了这个节目?很关键的一个词儿:识逗。很多女生和长者对于节目当中开玩笑非常介意,这本身无可厚非;但如果想让篮球节目的受众(年轻男观众居多)乐于观看并且期待下回,就必须有点儿自我牺牲精神了。这一点,能自己把“乌贼刘”和“张合理”挂在嘴边儿,也允许大伙儿随便拿这俩词儿插科打诨的这一少一老,就能撑起《NBA最前线》的大半边天了。怎么逗都不急,节目就能轻轻松松;做这样的节目不同于说球,在我看来,说球还是个偏正经的营生,不逗不行,但光逗没用;但做节目必须能逗,还得各种乱逗,只要不涉及“三俗”、下流的内容,语言上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加上大伙儿熟络,逗人一句,对方也能接得住,就会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一直说,按着传统曲艺的分工,有人逗,我就是那个捧的;有人逗和捧,我就是那个腻缝的。有人问:“啥叫腻缝?”盖房砌墙的时候,砖与砖之间打“腻子”来保证墙更牢固,保证房更稳当。一块儿搭帮做节目,腻缝得不起眼,但必须说到点儿上。话到你这儿,不能掉地下,最好还能有个回手,这就很理想了。刘语熙往中间一站,说出话来奔着能让大伙儿记住的路子(以及表情),苏群老师是专家,和刘语熙风格迥异,书包随掉随有,知识常用常新。能在他们两位之间游刃有余,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我既无潮人的发型和心态,又无对自己容貌的哪怕一点点自信,能凭借越来越高的发际线和完全大叔化的容貌与这两位愉快地把节目做下来,我得特别感谢用实际行动支持我多年的张卫平指导,为此我已经无数次在节目里推广“卫平·布莱恩特”这个雅号了。《NBA最前线》就这么不疾不徐地向前,一晃已经三年。其间好玩儿的事情,用一篇文章恐怕也写不完,很感谢节目负责人梁玥和季彬给我这个机会,主持一个完全与众不同的节目的同时,还能为这个节目的“三年记”的书目里添上一点儿文字。说实话,能看完,我感谢您,我继续努力。“那一跪”和“三百帽/杨健

不知不觉《NBA最前线》已经开播三年了,近一百期。前两天见到节目负责人、我的好朋友梁玥(节目中的梁大头),我们感慨了半天,最后他真诚地望着我说:“‘杨小贱’,这节目当年你那一跪是开了先河了!”熟悉节目的观众都知道,他说的是第一季开局,我们拍摄情景剧中,我在央视新大楼37层,面对张指导那“惊天一跪”。当时的故事背景是张指导要长时间赴美国NBA前线,节目需要一个剧情的交代和介绍。

我们的情景剧完全没有剧本,全靠节目组思想火花的迸溅。那时候,也不记得是哪位大哥急中生智,说:“杨健,你得惊悚地单膝下跪,表达你对张指导离去的慌乱,另外也算是给一直以来为你引路、帮你颇多的老师表达谢意。”我觉得很有道理。结果大家看到的是,《NBA最前线》情景剧中一个黑色的近乎200斤的物体轰然倒在身在央视大楼顶层的张指导的面前。当时所有人鼓掌,大家真是看痛快了。

之后我们连续拍摄了很多集,现在回想起来,我由衷佩服我们即兴创作的能力,我们在几乎没有场地、人员、设备和剧本的情况下,真的是凭借大家的一腔热情干了起来。除了节目组导演先有个思路,具体怎么拍全凭大家现场一起想。“下跪”这一集,从联系场地、设备到拍摄完毕、后期制作,到最后完整出“活儿”一共7个小时,而且效果还不错。《NBA最前线》节目真的是锻炼和极限挖掘了节目组这个小团队的无限潜能,大家怀揣热情,鞠躬尽瘁。回想起来,早期情景剧节目真的是激发了我们很多创作灵感,包括“乌贼刘”、“变态准”和“三百帽”,都是我在节目中产生的灵感,后来证明这些真的是最让球迷津津乐道,也最有生命力的传播元素。“杨小贱”在天台上的“惊天一跪”《NBA最前线》节目有挑战性,对主持人来讲,需要回溯大量比赛;而对于过去比赛集锦的梳理,我们又不能停留在炒冷饭和简单评论的层面上。所以,平心而论,三年来我个人为这个节目付出的精力还是巨大的。一周中不断跟节目组沟通、交流、设计,节目当天基本都是提前四五个小时到单位进行准备。当然,不只是我,跟这个节目有关的每个人都很用心。

当然,不要以为我们只有压力,如果你有机会来节目直播前的化妆间看看,你就能听见以“乌贼老前辈”为主的不间断的高亢笑声。我一直觉得,做节目得先自己高兴了、美了,才能传达、影响观众吧!

有一段网友的留言,让我觉得这哥们儿真懂我:“笑死我了,好羨慕你们呀。哥们儿几个在一起说说球、打打球,再相互损一下对方。呵呵,这就是生活,多好!从初中到大学毕业,自己也有很多同学天天没事到球场上挥汗如雨。现在为了工作为了生活都各奔东西了。那种青春洋溢的日子也不复存在了。面对生活,加油。”

所以我在微博上给他回复了:“我只想说,现在大家混得不易,生活艰辛。我们也不是这样轻松的,但是只要您看得开心了,我们就值了。这位兄弟,无论你在哪里,祝福你,守好本分,没事给自己找点乐子!”

守好本业,在压力中寻求乐趣,这也是我们做节目的动力!从小白到大白/刘语熙

2013年初,接到《NBA最前线》梁玥和季彬两位老师的邀约,我的内心是雀跃的。在此之前,我主持过很多类型的节目,健康美食、生活休闲和文化娱乐类的不说,连大爷大妈们爱看的调解节目我也做过,却唯独没有体育类,于我而言这是一个挑战,也是全新的学习过程。

节目定在春节后开播,我还有不到两周的时间准备功课,去官网上找找资料和新闻时,第一次把www.nba.xom打开后,我的内心是崩溃的。球队的名字那么长,球星一个个长得那么像,这怎么记?从小看NBA的球迷不会理解这种感受,就像是期末考试快到了,你却还剩7科没复习,无从下手。好在身边有一些球迷朋友,此前从未和他们聊过NBA和篮球的我,现在拿着纸笔乖乖当起学生,他们也以球迷的视角给我补充了一些基础知识:“空接之城”是快船,“雷霆二少”是威斯布鲁克和杜兰特,吉诺比利、邓肯和帕克叫“GDP”;千万别说你喜欢科比或是詹姆斯,虽然会有很多人赞但也会有很多人来喷……

春节后开始做第一季第一期节目,我的内心是忐忑的,原因如下:一,因为是直播,我这边在演播室打个嗝,您那边立马就能听见,话不容有错;二,我和搭档之间很陌生,他们彼此都很熟,但于我来说,因为之前确实没怎么看过NBA,所以谁都不认识,只记得那天下午见到了一个和蔼的老爷爷(“卫平·布莱恩特”爷爷),一个“山羊胡”眼镜男(杨毅),一个高个儿胖子(是的,那时的于嘉还是“微胖界”人士);三,很多人认为主持人一定是要比观众了解得多,才能去做某种类型的节目,特别是体育类的,可作为一个NBA球迷,我根本就是个“生瓜蛋子”。

菜鸟赛季是付出、没取和收获的时候。Old Players没有捉弄我这个Rookie,反倒教会我许多:无论电视上还是生活中,卫平老爷爷都是乐呵呵的,敬业、好脾气、耐心,NBA段子一箩筐,开口就是故事;苏老师从业多年,观点独到,总能和大家分享以往采访中的趣事;于老师有着多年直播经验,每次节目快结束,导播在耳机里倒计时的时候,不论是剩三五分钟还是十秒八秒,于老师总能用最合适的话填满;杨健准备节目非常认真,通常都会写满一整篇的笔记;杨毅的才气自不用我赘述,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不过,我觉得这么写我的搭档们就太没意思了,其实他们是这样的:

张指导对我们是好脾气,对他们家林老师是没脾气。做完节目等林老师来接,即便林老师跟闺蜜聊天忘了这茬儿,张指导在台里咖啡厅枯等两三个小时,但跟林老师打电话时还是会乐呵呵地说:“没关系、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你,你慢慢来……”

于老师对健身的爱是疯狂的:车不开,上下班几十公里靠跑步,在台里有电梯不坐,却选择爬楼,一遍不够,上下来回蹿;马拉松比赛跑了个遍,生生从“微胖界”跑到了“精瘦界”,从“五花”跑成了“里脊”……

苏老师上次在节目中跟我打赌,说总决赛我要是能猜准每场的比分就输我辆跑车,我乍一听,真有钱嘿,细一想,歇了吧,这比连中三次彩票大奖的几率都小。“杨小贱”人如其名,每次我们仨(他、我与杨毅)在化妆间时都格外欢乐,有时我都快笑岔气了。做第一、第二季节目时,他俩还会帮着我,到了第三季,可能觉得我对NBA也熟了,跟我也熟透了,话风陡转,经常在节目中给我挖坑,镜头一切走我不知道对着他们翻了多少个白眼。

当然,我特别感谢我的搭档们,包括节目组啰唆的节目负责人梁玥老师(梁大头)和季彬老师,谢谢他们对于我这个NBA小白的包容,《NBA最前线》大家庭就像大白一样,温暖、高能、充满热忱。

接触了体育节目,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三个赛季了,我对这个节目的感情日渐加深,我希望它能做五年、十年,甚至一直做下去。

最后,答观众提问。大家老喜欢问我:“你觉得杨健和杨毅谁更帅?”别这样,他们和帅有半毛钱关系么?一个“猪腰子脸”,一个“鞋拔子脸”,让人怎么选?

“最前线”词典

“乌贼刘”“乌贼刘”这一绰号爆红于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皆因美女主持人刘语熙自带“球衣魔咒”,即她在世界杯期间穿哪支球队的球衣,哪支球队就会输。

事实上,这一绰号早在2012-2013赛季NBA季后赛时就已走红。当时刘语熙每次主持《NBA最前线》都会穿一件NBA球队的球衣。她先是穿了火箭球衣,结果火箭输了;随后她先后穿了“雷霆双少”的球衣,雷霆直接被灰熊淘汰;此后她又穿了灰熊球衣,原本士气正盛、被看好能挺进总决赛的灰熊,立马在西部决赛变得毫无抵抗之力,随即被马刺残暴横扫。在灰熊轰然出局后,一些球迷认定刘语熙这个人太邪门,穿谁的球衣谁就输球,于是纷纷在微博上“艾特”刘语熙,称其是“章鱼刘”,要求刘语熙对这些出局球队负责。

为了给自己正名,刘语熙在热火大比分3比2领先、晋级在望的情况下穿了热火的球衣,结果热火在东部决赛第六场莫名哑火。原本,刘语熙觉得热火十分强大,自己穿热火球衣本是为了打破魔咒,结果反而加剧了魔咒。此后,杨健公然在节目中“嘲笑”刘语熙:“人家章鱼保罗是猜一场就准一场,你却挺谁谁死,你啊,顶多就是个乌贼。”从此,“乌贼刘”的大名不胫而走。

经历了NBA季后赛和世界杯的双重考验后,“乌贼刘”已成体育界公认的大神。江湖传闻,多家博彩公司已准备砸锅卖铁、卖血割肾挖角刘语熙,众多球迷更是早已在家中供奉神像日日祷告,个别狂热粉丝甚至因为将微信头像更换成刘语熙头像而惨遭不明真相的女友暴打。所以,每逢大赛,为了您的荷包和人身安全,请远离“乌贼刘”。“张合理”“张合理”是中国网友授予权威篮球专家张卫平的光荣称号。张卫平因自身有过辉煌的球员和教练经历,所以日常解说比赛时总习惯给球迷讲解什么是正确合理的篮球技战术,久而久之,他被习惯性地称为“张合理老师”,有些球迷干脆称其为“张合理”。

有网友总结张指导的“合理论”如下:球应该由内线打起、尽量形成空位后投篮、不要跳起传球……这套合理理论在姚明加入火箭队后进一步被广大球迷熟知。一套“张合理经典语录”也随之流布于坊间,其中有好多经典的语句。

1.姚明进球:这球打得很合理,体现了姚明作为一个国际巨星及队内核心的作用。

2.姚明没进:好球!(哐……球碰篮筐声)唉呀,没进。这球稍微大了点,虽然没进,但是这种球就很合理,火箭应该继续坚持这么打下去。

3.火箭其他队员进球:我们看,这就是姚明的作用!姚明在篮下牵制住了对方两三名防守队员,让火箭的其他队员得到了轻松的空当出手机会。

4.其他队员没进:唉,你看,这球就非常不合理,应该把球传给姚明呀!“125组5”“125组合”是《NBA最前线》栏目组为张卫平和田力这对王牌搭档起的绰号,创始人是央视的另一位解说嘉宾杨毅。

2013年下半年,张卫平从坐在央视解说席的解说嘉宾变成了常驻美国的前线特派员,随后又与央视在美国的金牌摄影师田力会合,两人从此结伴闯荡NBA。一路走来,这对组合实地探访了大量NBA球队,获得众多的内幕故事,屡屡为中国观众奉上精彩报道,让亿万观众大呼过瘾。当此之际,后方报道团队决定为这对组合起一个响亮称号。因为张指导是1950年出生,田力则是1951年出生,2013年两人开始搭档时,一个63岁,一个62岁,两人的年龄加起来正好是125岁。所以,杨毅灵机一动,将这对搭档命名为“125组合”。随着时间的延伸,这对搭档在2014年升级为“127组合”,并将于2015-2016赛季升级为“129组合”。“杨小贱”“杨小贱”是圈内一众好友对央视著名篮球解说员杨健的爱称。据杨健本人供认,他从中学时就喜欢给人起一些搞笑的绰号,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就把“杨小贱”这个绰号送给了他。随着电影《失恋33天》的热映和片中男主人公王小贱的走红,“杨小贱”这一绰号在杨健的朋友圈中获得了_致认可,随后他干脆就把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杨小贱”。

在加盟《NBA最前线》前,杨健无论解说田径还是NBA,都保持一贯的客观公正,语调沉稳平和,再加上正气十足的“国”字脸,总给人庄严稳重的印象。但到了《NBA最前线》,他对刘语熙各种调侃,拍摄情景剧时又大展演技,极尽夸张搞笑,此前十余年攒下的高大形象瞬间崩塌,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肢体动作略微夸张、脸上总带着坏坏的笑、随时都能让人捧腹不已的“杨小贱”。“杨花花”“杨花花”是中国网友赠予央视篮球解说嘉宾杨毅老师的诨号,盖因每逢杨毅解说时,许多比赛会提前进入垃圾时间,而提前进入垃圾时间俗称“花掉”“打花了”,久而久之,网友们就给杨毅老师起了一个美不胜收的诨号——“杨花花”。后来这个诨号被刘语熙直接拿来,在《NBA最前线》节目中引用,使这一诨号的知名度进一步大增,杨毅老师也只能苦笑应承。

自“杨花花”这一诨号问世以来,中国数以万计的情侣因此受益。原本看一场NBA比赛,男球迷要在电视机前耗上约三个小时,自从“杨花花”老师充分展现自己的神奇能力后,男生只消看个半场即可安心陪女友出门逛街,情侣关系因此大为改善,所以杨老师此特异功能可谓善莫大焉。“喜羊羊组合”“喜羊羊组合”是《NBA最前线》栏目组为刘语熙、杨健和杨毅这个三人组合起的官方绰号。因为三人经常一起搭档主持《NBA最前线》,并且默契+足、欢乐不断、深受观众喜爱,所以栏目组从每个人名字中挑一个字组在一起,就此组成了“喜(熙)羊(杨)羊(杨)”组合。“喜羊羊组合”不仅在节目中心有灵犀,私下里也是好“闺蜜”,三人还有一个专门的微信群,平日在群里互相挤兑开涮。某日,刘语熙将群名直接改为“女神和两个属丝”,引得二杨捧腹不已。不过私下里气势上输了一阵,也让“二杨”在后面的节目中,更加努力地挤兑刘语熙。“卫平·布莱恩特”“卫平·布莱恩特”是继“张合理”之后大家赠予张卫平指导的又_雅号。这个雅号于2008年前后出现,在2010年NBA总决赛后走红,此后在《NBA最前线》栏目中,于嘉曾公开称呼张卫平为“卫平·布莱恩特”,该称号便获得了中国球迷的集体认可。

张指导之所以被戏称为“卫平·布莱恩特”,多因他在解说湖人比赛时屡屡为科比的高难度投篮所折服,他总忍不住感慨:“哎哟,这球难度太大了,完全被封住了……嘿,还真能打进,这叫一厉害呀!”常年如是,众多网友纷纷认定张指导是科比的粉丝。事实上,张指导称赞巅峰时期的科比的这些话,在当年解说公牛王朝时也用来称颂乔丹,当时很多老球迷认定张指导是乔丹球迷。不过,张指导数次在《NBA最前线》中公开解释,称自己既不是科比球迷,也不是乔丹的球迷,而是“禅师”菲尔·杰克逊的球迷,“禅师”去哪队自己就是哪队的球迷。

可是,“卫平·布莱恩特”先生,您现在真的是纽约尼克斯的球迷吗?

真实的前线战队

2013年2月21日,《NBA最前线》正式开播。这是一档由NBA官方和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共同倾力打造的NBA专题节目。

顾名思义,《NBA最前线》将带来大量普通前线记者无法接触到的NBA幕后故事、场外花絮和巨星采访。为了保证这档节目的高品质,NBA和央视体育频道都投入了大量资源。从第一期节目开播起,NBA方面持续稳定地为节目提供大量专题素材和采访资源,两任NBA总裁大卫·斯特恩和亚当·萧华都会在百忙之中观看节目组发给他们的节目录像并给予建议。央视方面由张卫平、田力、苏群、杨毅、于嘉、杨健和刘语熙组成了“前线战队”。其中张卫平(1949年出生)和田力(l951年出生)两位前辈,负责常年奔走于NBA球队所在城市,进行实地探访,一位专业知识渊博,负责出境采访;一位摄影作品获奖无数,负责幕后拍摄。因为这对高龄组合配合默契、屡出佳作,两人合作第一年被大家戏称为“125组合”。

凭借着NBA总部开具的“通关文牒”,“125组合”可以去任何NBA球队进行深度探访,上至总裁、各队高层、超级球星,下至菜鸟、球员家属、超级球迷,都愿意对他们敞开心扉,从NBA总部到各队的更衣室和历史荣誉陈列室,都对他们高度开放。从某种意义上,《NBA最前线》开播三年来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有“125组合”

在前线

不辞劳苦地奔波。他们总能克服重重困难,准时为中国球迷发回最新鲜的NBA前线故事和精美的球星签名礼物。他们不仅在中国培养出大量粉丝,在美国采访时,包括哈登母亲在内的很多受访者,都非常钦佩这对高龄组合,还一再追问他们是如何跟NBA结缘的。在不少受访者看来,这两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开车在全美四处奔波、风餐露宿却甘之若饴,这背后的故事一定非常有趣。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前线战队”的其他成员也都有自己和篮球、和NBA“相遇”的故事。不论是苏群、杨毅还是于嘉、杨健,加入《NBA最前线》这档节目前,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NBA情缘。即使自称“加盟《NBA最前线》之前对NBA—无所知”的刘语熙,也有一段拜师“恶补”NBA知识的经历。跟随“125组合”探访NBA精彩内幕前,我们不妨先逐一倾听“前线战队”成员的故事。张卫平 从篮坛明星到啤酒推销员再到“张合理”

每个人都有难以言说的沧桑,这种沧桑大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刻意地封存在心底,只有路过一座旧日的城市,邂逅一位久违的故人时,才会被瞬间唤醒。对于张卫平而言,他这一生造访过美国太多的城市,但没有哪座城市能像芝加哥这样让他如此强烈地体会到命运的奇妙。

张卫平早年作为亚洲第一前锋名动华夏,中年一度对篮球心灰意冷,之后他投身篮球解说界,又达到人生的另一巅峰。在他的人生轨迹中,芝加哥这座城市两度成为转折点,让他对篮球心灰意冷的是这里,让他靠篮球焕发新生的还是这里。所以,每一次到芝加哥,张卫平总能看到自己不同的影子。

1988年,张卫平第一次踏上芝加哥的土地,当时他还是篮球明星。球员时代的张卫平就是“中国版巴克利”。他身高仅1米93,但从小就打二中锋,成年后几次向小前锋转型,但效果都不理想,所以干脆放弃了转型。身高不足就以力量补,为了更好地胜任这一位置,他经常和北京举重队泡在一起苦练力量,从举重队要求的最小级别一直练到最高级别。碰到举重队队员不在,他还想法子和负责运动队伙食的厨子较劲。天天如此,风雨无阻,到后来,张卫平成为了中国篮坛头号大力士,退役后担任国家队助教时,国家队的队员扳手腕都不是他的对手。“125组合”采访老鹰队主教练布登霍泽

张指导在篮网主场迎战湖人的赛前与湖人球员乔丹·希尔打招呼

除了苦练力量,张卫平还苦练技术。时任中国男篮主帅的钱澄海针对他左手投篮的软肋,特地立了一个规矩:平时吃饭必须用左手,训练中重点练左手技术。最终他练出了左右开弓的绝技。那个时候,张卫平只要在篮下形成一对一的局面,无论防守球员多高,这一球至少有八成把握能够打进。

从1973年起,张卫平为中国男篮效力八年,他和当时的“亚洲第一巨人”穆铁柱并称中国男篮的两大镇队之宝。两人先后率队获得1975年亚锦赛、1977年亚锦赛、1979年亚锦赛冠军以及1978年亚运会冠军。其间张卫平还荣膺1978年世锦赛的得分王,他在7场比赛中一共砍下177分,场均25.2分,还入选了最佳阵容。

可惜的是,因为某些原因,张卫平和中国男篮两度无缘奥运会。每提及此事,他都非常惋惜:“我们这届人本来可以打1976年和1980年的两届奥运会,我们1975年的亚锦赛和1979年的亚锦赛都拿了冠军,按理是我们代表亚洲参加,当时也一直在集训,做好了参赛准备,但两次都错失了在更高舞台亮相的机会。”

错过1980年奥运会后,张卫平的球员生涯遇到了令人扼腕的拐点。因为没有国际大赛,他回到了北京队,诡异的是,这位国家队的头号得分手在北京队却压根儿得不到上场机会,大多数场次只能在“垃圾时间”亮相。熟悉内情的人透露,当时北京队内部是主帅的一言堂,极力打压任何威胁他未来地位的优秀球员,从北京出来的优秀国字号球星,在当时的北京队里都很难立足。“我在国家队都是绝对主力,但回到地方上,就是不让打,比赛没悬念了,让你打几分钟,等于是来恶心你,感觉没劲了,渐渐地就不想打了。”如今张卫平轻描淡写地回忆这段往事,但心底的不甘和愤懑不言而喻。

1981年,张卫平平郁郁地退役,进A北京体育学院(现为北京体育大学)读大专班,就此成为紧跟潮流的“四化人才”(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革命化)。1983年毕业后,他成为北京青年男篮主教练;1984年,他出任北京女篮主教练;1985年,他应恩师钱澄海的邀请出任男篮国家队的助理教练,这对师徒此后率领中国男篮获得了1986年亚运会冠军、1986年世锦赛第九名、1987年亚锦赛冠军和1988年奥运会第11名等优异成绩。

1988年汉城奥运会成了中国男篮新老交替的关键节点。已经执教中国男篮长达16年(从1972年到1988年)的教父级主帅钱澄海即将卸任,知人善任的他极力推荐张卫平和黄频捷分别出任中国男、女篮主帅。球员时代战绩好,退役后战术素养高,出任助教时深得球员信服,再加之钱澄海的大力举荐……看起来新一届中国男篮主帅非张卫平莫属。可问题是,当时中国篮坛派系林立,事事都讲究派系均衡,最终张卫平和黄频捷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帅印旁落他人,钱澄海既愤怒又无奈。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即将引退的钱澄海给爱徒指了一条新路:“卫平,国家队这边,看来只能这样了,北京队你也回不去了。算了,你出国吧。”

1988年秋天,人近中年的张卫平走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进,无法执掌中国男篮;退,回北京队仍要被排挤。最后,他一咬牙一踩脚,买了一张去美国的机票,抛下了国内的一切,决心在美国从头开始。那一年,他38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