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讲英国史(全彩图文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0:08:01

点击下载

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狄更斯讲英国史(全彩图文版)

狄更斯讲英国史(全彩图文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狄更斯讲英国史(全彩图文版)作者:[英]查尔斯·狄更斯排版:KK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7-01ISBN:9787807696438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作者简介

查尔斯·狄更斯(全名查尔斯·约翰·赫法姆·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于英格兰的朴次茅斯。年幼时期,他的父亲由于负债而入狱,狄更斯不得不放弃求学,转入工厂工作。虽然他所受教育有限,但早年的贫困赋予狄更斯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为他日后的写作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终成为了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一生中,他一共出版过15本长篇小说、5本中篇小说、上百篇短篇小说以及数篇纪实文学;此外,他一生致力于改善儿童权利、教育,和其他社会改革活动。他最为耳熟能详的作品包括《雾都孤儿》、《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等。  作品简介《狄更斯讲英国史》是一本由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为自己的儿女所编写的一套历史书籍,最早于1851年1月至1853年12月连载在英格兰周刊《家庭箴言》(Household Words)上;当时狄更斯亦出任本杂志编辑。本书一共分为三卷,讲述了从公元前50年到公元1689年、维多利亚女王登基之间的英格兰历史,其中也涵盖了部分苏格兰、爱尔兰和法兰西的重大历史事件。虽为历史书,但狄更斯使用了更为风趣、更具故事性的文学写作手法,并在史实的基础之上加以创造,将文中对话和人物情感塑造得惟妙惟肖,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一般的感受。此外,狄更斯一贯诙谐幽默的写作风格和讽刺口吻依旧贯穿全文,而且通过讲述历代君王的沉浮,作者也表达了一种世事难料,繁华落尽,一切终将归为尘土的超凡心境,并引发读者对人生真谛的思考。

本书第一卷(既第一至第十四章)分为四个部分:撒克逊入侵、斯堪的纳维亚入侵、诺曼征服,和盎格鲁-诺曼王朝在英格兰的巩固和发展。这一段历史见证了英格兰早期的动荡、分裂和统一,如果想要更深入地了解现今英格兰的文化,这段历史可谓是必不可缺的奠基石。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卷的最后三章,作者特意描写了安热万王朝的崛起和衰落,解释了英法两国矛盾的根源,并为占据第二卷主导地位的英法百年战争埋下了伏笔。

此译本最大的特点是保持了原文风趣的叙事风格,以讲故事的口吻传达了作者的意图,打破了“历史书枯燥无味”的传统观念。另外值得提及的是,出了忠实原文之外,本书的译者们为读者提供了详尽、谨慎的注解,以供有兴趣深入了解的读者查阅、参考。  第一章古英格兰和罗马人

要是您看看世界地图,就会发现在东半球左上角的海域中,坐落着两处岛屿。这便是英格兰-苏格兰岛,以及爱尔兰的所在了。从大小上来说,英格兰和苏格兰占据了两座岛上大部分地盘,爱尔兰次之。至于那些小小的邻岛,则大多是苏格兰的零碎土地,它们袖珍得在地图上只呈现出一个个小黑点。海水长年累月奔腾不息,我猜小岛们很有可能是被这股力量分离开来的。[1]

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我们的救世主降生于人间、躺在马厩里睡觉之前,这些岛屿就已经在这儿了。海水汹涌澎湃,在它们四周咆哮着,就像现在这样。可当时并没有雄伟的船舰和勇敢的水手在海面航行,穿梭往来于世界各地。相反,海上冷清极了;小岛孤零零地浮在广阔无垠的水面上,海浪泛着泡沫,冲刷着峭壁,刺骨的寒风从森林上方吹过,但是它们没能为岛屿带来探险者,野蛮的岛民们对世界其它地方没有任何了解,世界其他地方也对他们一无所知。

据人们推测,最先来到这些岛屿的是以从事买卖著称的腓尼基人[2];他们乘着船来到这里,发现岛上盛产锡和铅。如您所知,这两样东西都非常有用,而且直到今时今日,它们还出产自沿海地带。康沃[3]尔最著名的锡矿就位于近海的地方。我曾经见过其中的一处矿区,离海近得连水面下方都给挖空了。而且,据矿工们说,在暴风雨天气里,当他们在地下深处作业的时候,能听到海浪雷鸣般的声音在头顶响起。因此,沿着岛边航行的腓尼基人没费多大周折,就找到了蕴藏锡和铅的地方。

为了获取这些金属,腓尼基人和岛上的居民做起了买卖,并给对方一些其他有用的物品作为交换。起初那些岛民都是些可怜的野蛮人,他们要么几乎一丝不挂,要么仅以粗糙的兽皮蔽体,还用有色的泥土和植物汁液在身上染色——就像其他野蛮人常做的那样。可是当腓尼基人乘船过海,到了对面的法兰西和比利时海岸之后,他们这样对当地人说:“我们已经去过对面的白色峭壁了,也就是您们在晴天里瞧见的地方;而且,我们还从那个叫做不列颠的国家带来了这些锡和铅。”一些法兰西人和比利时人也因此被吸引过去。他们在英格兰的[4]南岸定居下来,如今这个地方被称作肯特。尽管这些人自己也属于[5]蛮荒民族,却教会了野蛮的布立吞人一些有用的技术,提高了那儿的土地生产率。大概还有其他人从西班牙远道而来,在爱尔兰安家落[6]户。

就这样,外来者逐渐和岛民们融为了一体;未开化的布立吞人形成了一个野蛮、大胆的民族。他们依然蛮荒,这一点几乎丝毫未改,尤其是在远离海洋、外来定居者足迹鲜至的内陆地区;但是他们坚强、无畏、百折不挠。

这是一个森林和沼泽随处可见的国度,大部分地区雾霭茫茫,寒气逼人。您会觉得没有任何道路、桥梁、街道或者房屋配得上它的名字。所谓城镇,也不过是一些房顶覆盖着稻草的小屋子聚在一起罢了。它们隐藏在茂密的森林当中,四周环绕着一条沟渠,还有一道矮墙,墙身要么是泥巴砌的,要么是一根根树干叠成的。居民几乎不种谷物,也不铸造钱币,他们靠吃自家牛羊为生,把金属圈当做钱来用。野蛮人通常很会编东西,这儿的人也不例外;他们会纺织一种粗糙的布料,还能做些糟糕透顶的陶器。可是在建造堡垒方面,他们却高明许多。

他们编制出覆盖着兽皮的船,却极少冒险远离海岸。他们把铜和锡混在一起铸成了剑,可这些剑的形状却并不雅观,质地也软得很,受到重击就会折弯。他们还造出了轻便的盾牌、又短又尖的匕首,以及长矛——人们把矛掷向敌人后,再通过固定在矛杆上的长条状皮革把它们拉回来。矛杆粗大的一头还装有能连续发出短促尖利声的器具,意在吓唬敌方的马匹。古代的布立吞人被划分成多达三四十个部落,每个部落都由各自的的小首领掌管。布利吞人经常互相攻击,就像野蛮人常做的那样;作战时,他们往往会使用到那些武器。[7]

他们对马儿钟爱有加。肯特的战旗上就画着一匹白马。他们训练和指挥马儿的本领让人叹为观止。实际上,尽管现代人的智慧已大大提高,可那个时代的马儿(虽然体格较小,数量却很庞大)被调教得太棒了,可以说此后几乎已没有什么提高的余地。每一句号令它们都可以听懂并照做,而且当主人步行作战的时候,马儿们还会在喧闹嘈杂的战场上自己站着不动。要是没有这些既通人性又靠得住的动物,布立吞人最出色的技术大概也就派不上用场了。我所说的技术,就是战车和马车的建造与操纵;他们在这方面可是历史闻名呢!每类战车中最优良的那种,都是前面高度差不多齐胸,后面敞开;而车上的人全都站着,一个人驾驶,两三个人作战。拉车的马儿被训练得相当好,能够在碎石遍布的道路上飞快地奔驰,甚至可以穿过丛林,还能将主人的仇敌撞倒,踏在自己蹄下。车轮上还固定着剑刃和大钐镰的刀刃,从车身两边伸出来;当敌人被马儿踏倒在地时,就会被这些利器削成碎片。即使全速前进的时候,驾驶员只消一声号令,马儿也能立刻停下来。这时士兵便从各自的战车中纷纷跳出来,疯狂地砍杀周围的敌人;密集的剑雨落下来,铺天蔽日,随后他们就会跃上马背,或者踏上车辕,反正总有办法跳回战车里。一旦脱险,马儿就再次疾驰而去了。[8]

布立吞人信奉一种奇怪而可怕的宗教,叫做德鲁伊教。这种宗[9]教似乎是很早以前从对面那个叫做法兰西、古时候称为高卢的国家传过来的。它把日、月、大蛇,以及某些异教中的男女神灵混在一起当做崇拜的对象。德鲁伊教徒对大多数仪式内容守口如瓶,他们假扮成巫师,拿着魔杖;每个人的脖子上都挂着东西,对无知的民众说那是装在金匣子里的蛇蛋。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德鲁伊教的仪式上会牺牲活人用做祭品,并对某些嫌疑犯施以酷刑,而且在某些特殊情况下,甚至还会把一些人和动物同时关进柳条编制的大笼子里活活烧死。德鲁伊教的教士们对橡树和槲寄生具有某种崇拜之情;后者就是如今我们在圣诞节期间挂在房子里的那种植物,它的白色浆果会寄生在橡树[10]上。教士们在一座被称为“圣林”的幽暗森林里相聚,并用神秘的方法对来向他们求知的年轻人进行教导,有些青年留在他们身边长达二十年之久。

德鲁伊教徒们修建了高大的露天神殿和祭坛,有些建筑的残骸一[11]直保留至今,其中最非凡绝伦的则要数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12][13][14]阵了,而在肯特郡梅德斯通市附近的蓝铃花山上,还有一座[15]由三块奇特的石头组成的巨石阵,叫做基茨科蒂墓室。对组成这些建筑的大石块进行检测之后我们得知,唯有在某种机械的帮助下,人们才能抬起这些大家伙,这种机械制作精巧,现今已十分常见,可显然布立吞人给自己建房子时并没有用到它,否则那些房子就不会如此不舒服了。那些德鲁伊教徒,还有跟他们在一起呆了二十年的弟子们,的确比其他布立吞人懂得多,所以如果是他们躲开别人的视线盖起了这些建筑,再假装用魔法创造了它们,倒也不足为奇;也许他们还参与了堡垒的建造呢。总之,这些人神通广大,又极受信任,照自己制定的法律行事,还不用纳税,他们不喜欢自己的职业才怪呢!除此之外,他们还使人们相信,信奉德鲁伊教的人越多,大家就越幸福,所以他们拥有成群结队的信徒也不足为奇。但是如今的德鲁伊教徒已经不那样做了,他们也不再装模作样地拿着巫师魔杖、戴着蛇卵——当然,任何地方都没有这样的事发生了,想到这个还是挺让人欣慰的。

这就是距离我们的救世主降生五十年之前布立吞人的进步情形,[16]此时的罗马人在尤利乌斯·凯撒大将军的统领下,已经掌控了当时的已知世界。那时候凯撒刚刚征服了高卢,还在那儿知道了许多有关对面那座有着白色峭壁的岛屿之事,又听说住在岛上的布立吞人勇敢无畏,有的还被请来帮助高卢人反抗自己呢!他见距离这么近,便决定接下来就到不列颠去,征服那个国家。

于是,尤利乌斯·凯撒带领一万两千名士兵,分乘八艘船,漂洋[17][18]过海来到了我们这座岛上。他从加来和布洛涅之间的法兰西海岸出发,“因为那里是到不列颠去的最短路径”;现在我们的轮船每天都沿这条路线走,也正是这个缘故。他以为能轻易征服不列颠,但事情并不像他预料的那样简单,因为无畏的布立吞人作战极为勇猛,凯撒的骑兵又不在身边(一场暴风雨把他们逐了回去),再加上有几艘船在靠岸后被一个高高的海浪击成了碎片,他可谓是冒着一败涂地的极大风险。然而,勇敢的布立吞人每击败凯撒一次,凯撒总能向他们加倍讨还。尽管不是完全心甘情愿,可他还是愉快接受了对方的求和,离开了。

可是,第二年的春天他却又来了,这回带来了八百艘船和三万士兵。对此,不列颠部落选出了一个布立吞人做他们的大将军;在拉丁[19]语里,这位将军的名字是卡西维劳努斯,而他的布立吞名字则是卡斯沃尔伦。他可是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其士兵和他一起抗击罗马敌军时都表现得十分出色,害得罗马士兵一看见大片飞扬的尘土,或者听到不列颠战车疾驰时发出的咯咯声,就胆战心惊。除了几场规模较[20][21]小的战斗以外,在肯特郡的坎特伯雷市、和萨里郡的彻特西市[22],和一座沼泽四布的林间小镇,这三个地方附近都发生过战役。最后那个镇子就是不列颠领土的首府,也是卡西维劳努斯的地盘,估[23][24]计距离现在的赫特福德郡圣奥尔本斯市不远。然而,从总体上来说,尽管他和他的士兵作战时总是勇猛如狮,但勇敢的卡西维劳努斯还是吃了败仗。再加之其他的布立吞首领对他心怀嫉妒,老是跟他吵架,各首领之间也争执不断,于是他不再坚持,提出了求和。尤利乌斯·凯撒很高兴能够轻松地授予和平,就带着剩余的船和士兵再度离开了。他本来指望在不列颠寻找珍珠,据我所知他可能确实找到了一些。可是不管怎么说,他肯定找到了美味的牡蛎,而且还遇见了坚强不屈的布立吞人。我敢肯定,他对于后者的抱怨和八百年后的那位[25]法兰西大将军拿破仑·波拿巴如出一辙。拿破仑曾说过,在被英格兰人打败以前,他们从来没见过这样蛮不讲理的家伙;我相信他们从来没见过,而且以后永远都不会见到。

将近一百年过去了,不列颠一直平安无事。人民不仅改善了城镇的样貌,生活方式也有所进步。他们变得更加文明开化,还走出家乡,从高卢人和罗马人那里学会了很多东西。终于,罗马皇帝克劳迪厄斯[26][27]派能征善战的奥卢斯·普劳提乌斯将军,带着千军万马来征服岛屿,而且没过多久皇帝也亲自披挂上阵了。但他们收获很少,于是又[28]来了个名叫欧斯托里乌斯·斯卡普拉的将军。一些布立吞部落的首领屈服了,但其他人却决心誓死抗敌。这些勇士当中的佼佼者就是卡[29]拉克塔库斯(又名卡拉道克),他带领军队,在北威尔士的山区向罗马人发起攻击。“这一天,”他对自己的士兵说,“会决定不列颠的命运!你们是自由之躯,还是终身为奴,从此刻开始就要见分晓。记住你们那些勇敢的先人,就连高高在上的凯撒都被他们赶回了大海那边!”士兵们一听到这番话,就一面发出震天的呼喊,一面向罗马人冲去。可是在近身搏斗的过程中,布立吞人的武器相对落后,罗马人的利剑和盔甲比它们强太多了,结果布立吞人败下阵来。勇士卡拉克塔库斯的妻女被捕,兄弟自首,而他本人被虚伪且卑鄙的继母出卖,也落进了罗马人手里。对方押着卡拉克塔库斯和他的全部家人,耀武扬威地回了罗马。

可是,了不起的人即使虎落平阳、被捕入狱、锁链加身,也一样了不起。卡拉克塔库斯那高贵的仪态和忍受苦难时的威严,让聚集在街头围观他的罗马百姓深受感动,他和家人们因此重获了自由。至于他那颗伟大的心是否已经破碎,他是死在了罗马、还是回到了自己亲爱的故乡,就没有人知道了。时光飞逝,沧海桑田。英国的橡子长成了一棵棵大树,在几百岁高龄的时候根枯叶败,后来啊,新的橡树又从原地破土而出,活了一大把岁数之后也离开了我们;勇士卡拉克塔库斯余下的故事也慢慢被人遗忘了。

尽管如此,布立吞人却不愿屈服。他们一次又一次地发动起义,数以千计的人牺牲了,死时手上还拿着武器。他们一有机会就反抗。[30]这不,又有个名叫苏维托尼乌斯的罗马将军来了,他向被视为圣[31]地的安格尔西岛(后来叫做莫纳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还把德鲁伊教的成员关进他们自己的柳条笼子里烧死,用的燃料也是教徒们自己的。可是,即便有他在不列颠,还带领着战无不胜的军队,布立吞人也照样起义。定居在英格兰的罗马人在掠夺布立吞王后博阿迪西[32][33]亚的财产时遭到了她的抵抗,这位王后是诺福克郡和萨福克郡[34][35]统治者的遗孀。罗马军官卡图斯一声令下,王后受到了鞭笞,她的两个女儿则在母亲的面前惨遭凌辱,丈夫的亲戚们也沦为了奴隶。为了报复这一次的侮辱,怒气填胸的布立吞人不遗余力进行了反抗。他们将卡图斯赶到了高卢,毁掉了罗马人的财物,还把他们逐出了伦敦——不过那时伦敦还是一座贫困的小镇,只是个做买卖的地方罢了。几天之内就有七万罗马人丢掉性命,有的被吊死,有的被烧死,有的被剑刺死,还有的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于是苏维托尼乌斯加强了自己的军队力量,前来攻打布立吞人。后者也壮大了自己的部队,在已被对方强势占据的土地上向苏维托尼乌斯的兵马发起了疯狂的进攻。在布立吞人发起第一波进攻之前,博阿迪西亚一面驾驶战车在军队间穿行,一面发出呼喊,要他们向压迫者——无法无天的罗马人复仇。她的秀发随风飘扬,脚下躺着两个受伤的女儿。尽管布立吞人进行了殊死搏斗,可还是在大屠杀中败下阵来,伤心的王后服下了毒药。

可是,布立吞人的精神却没有遭到摧毁。苏维托尼乌斯离开之后,布立吞人就朝他的军队发起进攻,收复了安格尔西岛。过了将近二十[36]年之后,阿格里科拉来了,他再次夺走了这个地方,并花了七年时间来征服这个国家,尤其是现在被称作苏格兰的地方。可是反抗活动依旧无处不在。那里的人民,也就是古代的苏格兰人,同他展开了最为血腥的搏斗。人们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女,只为不让他们被阿格里科拉囚禁。参战的人那么多,直到现在苏格兰的某些小山还被说[37]成是战士们坟头的石块堆起来的呢。三十年之后,哈德良又来[38]了,人们照样反抗他。一百年左右之后,塞维鲁来了,布立吞人像猛虎般把他那雄师铁骑打得溃不成军,在看到数以千计的敌人在沼[39]泽和湿地里丧生之后欢声雀跃。卡拉卡拉是塞维鲁的儿子兼继承人,有那么一段日子,他是征服苏格兰人的最大“功臣”。可这个人依靠的不是武力,因为他知道暴力的作用是多么微乎其微。他把一部分土地归还给苏格兰人,还让布立吞人享有和罗马人一样的特权。从那以后,和平的日子持续了七十年。[40]

然后,新的敌人又出现了。那就是撒克逊人,他们是一个生[41]性暴烈、以航海为业的民族,出身自莱茵河北岸的国家。莱茵河是一条流经德国的伟大河流,岸上种着最好的葡萄——德国葡萄酒就是用它们酿成的。撒克逊人坐着海盗船,开始登陆高卢和不列颠海[42]岸,掠夺那里的东西。一个叫卡劳修斯的人赶跑了他们。这个卡劳修斯也不知是比利时人还是布立吞人,反正他是被罗马人任命到这个地方来,布立吞人第一次在海上作战也是由他带领的。可是这次失败以后,撒克逊人卷土重来。又过了几年,苏格兰人(当时的“苏格[43]兰人”指爱尔兰民族)和北方民族皮克特人开始频繁入侵不列颠南部。接下来的二百年中,这些袭击活动隔三差五地不断重演。与此同时,罗马皇帝和首领换了一个又一个,布立吞人民也对罗马人进行[44]了一次又一次的抗击。最后,罗马皇帝霍诺留统治期间,罗马对世界各地的影响力迅速减弱,她需要所有士兵都留在国内,于是罗马人只好彻底放弃征服不列颠的希望,纷纷离开了。而布立吞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用自己英勇无畏的态度抗击敌人,自始至终不曾改变。因为就在不久前,他们才刚刚撵走了罗马地方官,宣布自己是一支独立的民族。

从尤利乌斯·凯撒第一次入侵岛屿,到罗马人一去不复还,五百年的时间过去了。在那段日子里,罗马人虽然引发了激烈的战争跟可怕的流血,但也为改善布立吞人的生活条件做出了不少贡献。他们铺设了宽阔的军用道路,修建了堡垒,还教会了布立吞人怎样穿衣服,怎样武装自己,效果比他们原先强多啦。布立吞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为了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入侵,阿格里科拉用泥[45][46][47]土砌了一道长城,从纽卡斯尔延伸到过了卡莱尔,全长70多英里呢。哈德良曾对它进行加固;而塞维鲁发现这道墙亟需修缮之后,又用石块修补了它。

最重要的是,在罗马统治期间,基督教通过罗马人的船只首次传入了不列颠,让那儿的人们学到了伟大的一课:要成为上帝眼中的好人,他们就必须像爱自己一样去爱自己的邻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鲁伊教的成员们宣称,信仰这一套实属罪大恶极,并且大肆诅咒所有的基督教徒。可是,德鲁伊教的祈福没有给人们带来半点好处,那些人的诅咒也没有产生任何恶果,而且即使没有他们,太阳也会升起,雨水照样降临,当人们发现这些的时候,便开始觉得德鲁伊教的成员不过是凡夫俗子罢了,他们的诅咒和祈福都没有什么意义。从那以后,德鲁伊教的弟子数量锐减,教士们也纷纷改行。

讲到这里,英格兰在罗马统治下的历史就接近尾声啦。人们对于这500年间发生的事情了解得并不多,可还是发现了某些遗迹。工人们在挖开地面、为住房或教堂建造房基的时候,经常会找到一些锈迹斑斑的钱币,它们曾经属于罗马人;农民用犁翻动土地,或者园丁用铁锹铲泥土的时候,也会发现罗马人吃饭时用过的盘子、宴饮时用过的酒樽、还有他们曾走过的路面等等,都已经破碎不堪了。可罗马人挖出的水井,至今都没有干涸;罗马人铺好的道路,也变成了我们公路的一部分。在一些古战场上,还能发现布立吞人的矛头和罗马人的盔甲,它们在战斗中猛烈的撞击力下脱落,如今都已腐烂,混在了一起。罗马人驻扎过的地方现在长满了草,在这个国家的土地上,累累土丘几乎随处可见,那里埋葬着大批的布立吞人尸骨。在诺森伯兰郡[48]的荒山野岭中,塞维鲁的那堵墙上,尽管青苔和野草已是泛滥成灾,可那遗迹却仍旧顽强地延伸着。夏日里,牧羊人会带了自己的狗儿躺在上面打瞌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的巨石阵也依然挺立,缅怀着那个不列颠尚不知罗马人为何物的古老年代;而当时的德鲁伊教徒们,就算用最神奇的魔杖,也无法在荒凉的海岸沙滩上留下这样的碑文。

[1] 指耶稣基督(Jesus Christ),根据《圣经》记载,大希律王(一说是古罗马凯撒奥古斯都大帝)要求百姓们全部办理户口登记手续,所有人都必须回到自己的出生地去。约瑟属于大卫家族,于是他带上已怀身孕的妻子玛利亚从拿撒勒去伯利恒。到达伯利恒时,天色已晚,所有的客栈都住满了,他们只得在一个马棚里栖身。这天夜里,玛利亚生下一个男孩,由于马棚里找不到干净的地方,约瑟和玛利亚只得把孩子包好,放在马槽里,这孩子就是耶稣。(译注)

[2] 腓尼基人(the Phoenicians)是历史上一个古老的民族,以航海和经商著称;他们生活在今天地中海东岸相当于今天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曾经建立过一个高度文明的古代国家;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是腓尼基城邦的繁荣时期。(译注)

[3] 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端,是世界上最具历史的产锡区;北面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首府为特鲁罗(Truro)。(译注)

[4] 肯特郡(Kent)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北临泰晤士河河口湾,东濒多佛尔海峡,西北与大伦敦毗邻,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译注)

[5] 布立吞人(Briton)6世纪以前居住在不列颠岛南部的的凯尔特民族。(译注)

[6] 这件事情在爱尔兰神话中被称为第六次入侵,由米尔(Míl)的儿子们率领;他们战胜了爱尔兰神话中的神族Tuatha dé Danann并逼迫他们退居地下。现在的爱尔兰人被认为是米尔的后代。(译注)

[7] 英文中的马(horse)的词源为horsa,相传霍萨(Horsa)与亨吉斯特(Hengist)是第一批迁到不列颠的朱特人领袖,两人于499年来到肯特时,头顶的旗帜上有一匹奔腾的白马,因此白马就成为了肯特的象征。(译注)

[8] 德鲁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将橡树视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们把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种万灵丹,认为它具有神圣的疗效。相传德鲁伊教的仪式和教义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惯例口头传授。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经过历代研究和探索,对德鲁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绝大多数有关德鲁伊教的资料还是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罗马时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们逐渐淡忘了德鲁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又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类似于共济会的慈善团。近代的新德鲁伊教组织则大多以德鲁伊教为载体,传达一些更现代的观念,例如信仰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译注)

[9] 高卢(Gaul),指现今西欧的法国、比利时、意大利北部、荷兰南部、瑞士西部和德国莱茵河西岸的一带。(译注)

[10] 任何文化中具有宗教意义的丛林都可以称为“圣林”,其特点由于文化差异而各不相同。(译注)

[11] 索尔兹伯里平原(Salisbury Plain)是英格兰中南部的白垩高原,占地300平方英里(780平方公里)。大体位于威尔特郡内,小部分位于汉普郡内。(译注)

[12] 巨石阵(Stonehenge)是欧洲著名的史前时代文化神庙遗址,位于英格兰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英国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它的准确建造年代距今已经有4300年,即建于公元前2300年左右。巨石阵占地大约11公顷,主要是由许多整块的蓝砂岩组成,每块约重50吨。这些石柱排成圆形,最高的石柱高达10米,许多都横架在两根竖直的石柱上。(译注)

[13] 梅德斯通(Maidstone)是肯特郡首府,位于英格兰东南部。(译注)

[14] 蓝铃花山(Bluebell Hill)位于梅德斯通市和罗切斯特市之间,俯瞰梅德韦河,是北部丘陵的一部分。(译注)

[15] 位于英格兰肯特郡艾尔斯福德村附近的蓝铃花山上,是一处新石器时期长型墓室的遗迹。目前由非官方组织英国文化遗产保护机构(English Heritage)负责照管,全年向公众开放。(译注)

[16]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100BC-44BC),罗马共和国末期杰出的军事统帅、政治家。恺撒出身贵族,历任财务官、祭司长、大法官、执政官、监察官、独裁官等职。公元前49年,他率军占领罗马,打败庞培(Pompeius),集大权于一身,实行独裁统治。公元前44年,恺撒遭暗杀身亡。(译注)

[17] 加来(Calais),法国北部港市,位于加来海峡省,濒临多佛尔海峡,是距离英格兰最近的法国城镇,也是法国最大的客运港,从伦敦到欧洲大陆的旅客,多在此登岸。(译注)

[18] 布洛涅(Boulogne),法国北部港市,濒临加来海峡的东南侧,是法国的商港及主要渔港,也是欧洲大陆与英国之间的主要客运港。(译注)

[19] 卡西维劳努斯(Cassivellaunus),布立吞人首领。公元前54年凯撒第二次入侵不列颠期间,他带领各部落抗击罗马军队,最终由于战败的布立吞人向凯撒泄露了他的行踪而投降。(译注)

[20] 坎特伯雷(Canterbury),英格兰东南部城市,中世纪时曾是宗教朝圣地。(译注)

[21] 萨里郡(Surrey)位于英格兰东南部,郡府吉尔福德(Guildford)。(译注)

[22] 彻特西(Chertsey)位于英格兰萨里郡兰尼米德区的城镇。(译注)

[23] 赫特福德郡(Hertfordshire)位于英格兰东部的郡,有英国最大的十所学府之一的赫特福德郡大学。(译注)

[24] 圣奥尔本斯市(Saint Albans)英国著名的教堂城市,位于英格兰东南部,伦敦之北、赫特福德郡内。(译注)

[25] 拿破仑·波拿巴(Napoléon Bonaparte,1769-1821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出生在法国科西嘉岛,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天才。他多次击败保王党的反扑和反法同盟的入侵,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颁布的《民法典》更是成为了后世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蓝本。他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体系,创造了一系列军事奇迹。1812年兵败俄国,元气大伤;1814年被反法联军赶下台。1815年复辟,随后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被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病逝,1840年尸骨被迎回巴黎隆重安葬在塞纳河畔。(译注)

[26] 提比略·克劳迪厄斯·凯撒·奥古斯都·日耳曼尼库斯(Tiberius Claudius Caesar Augustus Germanicus,10BC-AD54),罗马帝国朱里亚-克劳狄王朝(Julio-Claudia)的第四任皇帝,公元41年至54年在位。(译注)

[27] 奥卢斯·普劳提乌斯(Aulus Plautius,),公元1世纪的罗马政治家、将军,公元43年至47年掌管不列颠行省。(译注)

[28] 欧斯托里乌斯·斯卡普拉(Ostorius Scapula),罗马将军,政治家。公元47年冬天,罗马皇帝任命他接替奥卢斯·普劳提乌斯,掌管不列颠行省。(译注)

[29] 卡拉克塔库斯(Caractacus),卡图维劳尼部落的首领,带领布立吞人抗击罗马侵略者。斗争失败之后,他逃到了卡逖蔓杜阿女王的领地,可是女王逮捕了他,并把他交给罗马人。作为一名军事犯,他被判处死刑,可是罗马皇帝克劳迪亚斯听了他赴刑前的演讲便释放了他。(译注)

[30] 盖乌斯·苏维托尼乌斯·博里努斯(Gaius Suetonius Paulinus),罗马将军,在镇压博阿迪西亚的反抗活动中任指挥官,并以此著称;勿与曾著有《十二凯瑟传》(The Twelve Caesars)罗马历史学家苏维托尼乌斯(Gaius Suetonius Tranquillus)混淆。(译注)

[31] 安格尔西岛(Anglesey),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最大的岛屿,面积676平方公里。地势低而起伏不平,从东北到西南有一连串低矮山丘和河谷。(译注)

[32] 博阿迪西亚(Boadicea,原名拼写为Boudica),英格兰东英吉利亚地区古代爱西尼部落的王后,丈夫艾西尼国王普拉苏塔古斯(Prasutagus)是罗马人的傀儡,罗马人企图在他死后吞并爱西尼。因此,博阿迪西亚于公元61年领导了一次大规模反罗马人压迫的活动。但这些布立吞人远不及组织精良的罗马部队,不久便被镇压下去。(译注)

[33] 诺福克郡(Norfolk)位于英格兰东北部,郡治在古城诺维奇(Norwich);东临北海,南接萨福克郡,西北部沿岸地区与林肯郡东南沿岸地区合组成沃什湾。(译注)

[34] 萨福克郡(Suffolk)位于英国英格兰东部,郡治在伊普斯维奇(Ipswich),东临北海,北接诺福克郡。(译注)

[35] 卡图斯·德奇亚努斯(Catus Decianus)公元60年至61年担任不列颠尼亚代理官,塔西佗认为他的贪婪是激起博阿迪西亚起义的部分原因。科尔切斯特市被起义军攻克后,他也逃到了高卢。(译注)

[36] 格奈乌斯·尤利乌斯·阿格里科拉(Gnaeus Iulius Agricola,AD40-93),是古罗马弗拉维王朝时期的著名将领。他曾于图密善皇帝时期,具体为公元77-84年担任罗马帝国不列颠尼亚行省总督,并在任期内发动了侵入苏格兰和爱尔兰的战争,扩展了帝国的疆域。后遭图密善皇帝忌惮,被解职召回罗马,但仍获得凯旋式的荣耀,后来再没有获得任何公职。关于其死因说法多样。(译注)

[37] 普博留斯·艾留斯·图拉真·哈德良(Publius Aelius Traianus Hadrianus,AD76-138)罗马帝国安敦尼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五贤帝之一,117年至138年间在位。在位期间,停止东方战争,与帕提亚国王缔结和约,改革官僚制度和法律。又在不列颠岛北部建造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御防那些居住在现今苏格兰的“蛮族”的入侵。世人历来对他评价较好,个人爱好也很丰富。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皇帝。(译注)

[38] 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AD145-211)罗马皇帝,193至211年在位。他出生于罗马帝国阿非利加行省大莱普提斯(今利比亚),是第一位来自非洲的罗马皇帝。(译注)

[39] 马库斯·奥莱留斯·维塞鲁·卡拉卡拉(Marcus Aurelius Severus Antoninus Augustus,AD188-217),罗马皇帝,塞普蒂米乌斯·塞维鲁(Septimius Severus)的大儿子。统治期间曾颁布安扥尼努斯敕令(Constitutio Antoniniana),给予所有罗马帝国出身自由的人完整的罗马公民权,以此增加提供.税收与服役的居民数量。他还降低了罗马硬币25%含银量,以支付古罗马军团的开销,并在罗马城外建起一座庞大的公共浴场,其遗址至今保留,被称为卡拉卡拉浴场。(译注)

[40] 撒克逊人(Saxons)又译萨克森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这种扩展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译注)

[41] 莱茵河(Rhine)是西欧第一大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敦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2千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译注)

[42] 卡劳修斯(Carausius),三世纪罗马帝国的一名军事指挥官,于公元286年篡位,在不列颠和高卢北部自立为帝,执政7年后,被其财务大臣阿勒克图斯(Allectus)暗杀。(译注)

[43] 皮克特人(the Picts)指数世纪前,先于苏格兰人居住于福斯河以北的皮克塔维亚,也就是加勒多尼亚(现今的苏格兰)的先住民。(译注)

[44] 弗拉维乌斯·霍诺留·奥古斯都(Flavius Honorius Augustus,384-423)狄奥多西一世(Theodosius I)之次子,罗马帝国正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后首任西罗马帝国皇帝,393至423年在位。(译注)

[45] 指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公元122年,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公元122—128年,罗马人耗时六年,修建了一道长73公里的泥石混合城墙,高约4.6米、底宽3米、顶宽约2.1米,上面筑有堡垒、瞭望塔等,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公元142年,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以北又修筑长达37公里的安东尼长墙。(译注)

[46] 纽卡斯尔(Newcastle)是英格兰北部的政治、商业和文化中心。它位于泰恩河下游北岸,东距北海13公里。1080年因建新城堡而得名。面积112平方公里,十六世纪以后为英国主要的煤港。(译注)

[47] 卡莱尔(Carlisle)位于英国西北部坎布里亚郡,处于伊登河(River Eden)等三条河流的交汇处,是重要的贸易中心。(译注)

[48] 诺森伯兰郡(Northumberland)位于英国英格兰最北部,首府纽卡斯尔(Newcastle)。东临北海,北与苏格兰接壤。(译注)  第二章早期撒克逊人统治下的古英格兰[1]

罗马人才刚离开不列颠,布立吞人就开始后悔了。因为罗马人一走,再加上布立吞的人口数量也由于长年战争而大大减少,导致塞[2][3]维鲁的那道墙无人把守,成了残垣断壁,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便一窝蜂地从墙那边涌了过来。他们在最富饶的城镇里又杀又抢,而且抢一次不过瘾,他们还经常回来,变本加厉地杀人夺物;倒霉的布立吞人生活中充满了恐慌。仿佛是嫌只有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在这儿作[4]恶多端还不够似的,撒克逊人也乘着船跑来祸害岛上的居民。此外,就连岛民们自己好像也认为日子过得尚不够悲惨、还需要加点料,他们会为了做什么样的祷告、应该怎样祷告而大吵大闹。这在教士中间尤为严重;他们不顾一切地互相辱骂,诅咒所有不听自己劝说的人[5](这一点竟然与德鲁伊教徒出奇地相像)。总而言之就这样,您大概也猜到了,布立吞人的生活糟糕透顶。

简单说来,在这等凄风苦雨的逼迫下,布立吞人不得不向罗马人[6]呼救。于是一封名为《布立吞人的呻吟》的求助信被送往了罗马。他们在信中说:“野蛮人把我们赶下海去,海水又把我们抛还给野蛮人。我们要么死于剑下,要么死在水里,除了这项艰难的选择之外,我们就一无所有了。”可罗马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救不了布立吞人,因为他们自己的敌人也十分凶残强大,光是为了自保,就已经耗费了罗马人大半的精力。最后,布立吞人实在无法忍受这样的苦日子,便决定跟撒克逊人讲和,并邀请对方到自己的国家来,帮忙抵挡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的入侵。[7]

做出这个决定的是一位名叫沃蒂根的不列颠君主,他跟亨吉斯[8]特、霍萨两位撒克逊人首领签订了友好条约。在古老的撒克逊语言里,这两个首领的名字的意思都是“马”,因为撒克逊人和其他未开化的民族一样,都喜欢用动物的名字来给人命名,比如霍萨(意为“马”)、沃尔夫(意为“狼”)、贝尔(意为“熊”)、洪多(意为“猎犬”)等。北美洲的印第安人虽然远远比不上撒克逊人,可他们到现在还这样做呢。

亨吉斯特和霍萨赶跑了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为此沃蒂根对他们[9]感激涕零,他不仅同意他们在英格兰一座名叫萨尼特的小岛上定居,还准许他们再多请些同胞来一起住。不过,亨吉斯特有一个漂亮[10]女儿叫罗伊娜。在一场宴会上,她把一个盛满了酒的金杯递给了沃迪根,并对他说:“亲爱的国王,为您的健康干杯!”国王就喜欢上了她。依我看,这是亨吉斯特的诡计;他的目的是诱使国王坠入情网,好借机加强撒克逊人对国王的影响力,而前来赴宴的美女罗伊娜、金酒杯还有其他的一切,都是事先准备好的。

但不管怎样,反正他们结为了夫妇;而且,直到很久之后,每逢国王对撒克逊人生气,或者怀疑他们有心扩张领土,罗伊娜就会伸出自己白皙的双臂环绕住他的脖子,柔声柔气地说:“亲爱的国王,他们是我的族人啊!好好地对待他们,就像你喜欢我这个撒克逊姑娘一样,人家在宴会上用金酒杯向你敬过酒呢!”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是不知道国王如何能把持自己。

可是,人终有一死!随着时间的推移,沃蒂根死了,不过——我恐怕——是在被赶下王位、关进监牢之后;后来,罗伊娜死了;再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撒克逊人和布立吞人也相继死去了。然而他们的事迹却没被忘却:长着白胡子的吟游诗人们频繁地出现在一场场宴会上,讲述他们祖先的功绩。在那些人吟唱的历史故事当中,最有名[11]的当属那些讲述亚瑟王的勇气和美德的传说。据说亚瑟王是那个古老年代里的一位不列颠君主。可是,究竟他是确有其人、还是几个人的故事被混在一起归入了他的名下、或者关于他的一切都是虚构,就没有人知道了。

不过,正如吟游诗人在故事和歌谣里描述的那样,早期撒克逊人统治时代的确曾经发生过一些妙趣横生的故事;我马上就讲给您们听。

在沃蒂根那个年代前后,不断有新的撒克逊人在各部首领的带领下,成群结队地涌进不列颠境内。其中一拨人打败了东部的布立吞人,[12]在那里定居下来,给自己的地盘起个名字叫埃塞克斯;还有一群[13][14]人在西边住下了,称自己的王国为韦塞克斯;北方的诺福克人[15]和南方的萨福克人也在各自的领地上安顿下来。慢慢地,英格兰[16]的土地上便出现了七个国度,这就是所谓的“撒克逊七王国”。至于可怜的布立吞人,他们天真地将这群好战分子当做朋友邀请过[17]来,却被他们喧宾夺主、鹊巢鸠占,最后只得藏到德文郡、康沃

[18][19]尔郡、威尔士和它的邻国。这些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被征服。如今康沃尔的海滨地区,环境阴暗、地势陡峭、高低不平;在光线不明的冬日里,经常有船在陆地附近失事,无人生还。风和海浪发出吓人的呼号,把坚硬的岩石切割成拱门和山洞的模样,它们是[20]古时留下的废墟,被人们叫做“亚瑟王城堡遗址”。[21]

撒克逊七国当中,最有名的当属肯特王国。因为来自罗马的[22]修道士奥古斯丁,就是在这里向撒克逊人(当时他们骑在布立吞人头上作威作福,根本不屑于听后者讲述关于宗教和其他任何东西的[23]事)宣扬基督教的。肯特国王埃塞尔伯特特很快就改变了信仰,他宣布自己皈依基督教的时候,朝臣们也都自称是基督教徒。后来,他的十万国民也皈依了基督教。奥古斯丁在国王的宫殿附近盖了一座[24]小教堂,现在这块地方已归美丽的坎特伯雷大教堂所有。伦敦附[25]近有一个布满泥泞沼泽的地方,原先是一座为阿波罗兴建的庙[26][27]宇。国王的外甥赛贝尔在那里为圣彼得建了教堂,也就是现在[28][29]的威斯特敏斯特教堂。而在伦敦市内,在一座黛安娜庙宇的地[30]基上,他又另外修建了一座小教堂,即圣保罗教堂;从那个古老的年代开始,它就屹立在那儿,直到今日。[31]

埃塞尔伯特去世后,这片土地上的明君就变成了诺森布里亚[32]的国王埃德温。据说在他当政期间,妇女和孩童可以放心地拿着一袋金子而不必遮遮掩掩。他让自己的孩子接受了洗礼,还举办了一次隆重的会议来商讨他本人及其臣民是否应该全部信仰基督教。结果[33]他们决定皈依基督。旧宗教的大祭司夸菲在会上做出了重要演讲。他在发言中告诉人们,自己发现那些古老的神明都是些骗子,“我百分之百确定,”他说,“看看我吧!我伺候了那些神灵一辈子,他们却一点事都没有替我做过。可要是他们真有本事,起码也该让我发迹,才对得起我为他们做过的一切。但鉴于他们从来都没让我发迹过,我十分肯定他们都是骗子!”说完,这位举止奇特的祭司就迅速拿起了宝剑和长矛,跨上战马,在众目睽睽之下朝神殿疾驰而去,并将长矛掷向它以示羞辱。从那以后,基督教便在撒克逊人中间传播开来,成为了他们信仰的对象。[34]

大约一百五十年之后,有一位王子埃格伯特宣称自己更有资[35]格继承韦塞克斯的王位。然而,当时的国王贝奥特里却有着极其[36][37]强势的背景,因为他娶了埃德贝加做妻子,岳父奥法也是撒克逊七国的国王之一。这位埃德贝加王后是个机敏的杀手,要是谁冒犯了她,谁就得死。一天,她给某位附属于朝廷的贵族调制了一杯毒药,不想却被她的丈夫误饮下去,丢了性命。于是百姓们揭竿而起,成群结队地冲向王宫,在宫门处高喊“打倒恶毒的王后,她会给人下毒!”人们把她驱逐出境,还废除了被她玷污的头衔。多年以后,一些从意[38]大利归来的游客说他们在帕维亚镇看到过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她以前端庄美丽,可那时已经面黄肤皱,弯腰曲背地在街上四处游荡,流着眼泪乞讨面包。人们还说她就是那个给人下毒的英格兰王后。那的确是埃德贝加没错,后来她就那样死了,尸体曝露在外,脏兮兮的头上连个遮盖的东西都没有。

由于埃格伯特曾经提出登上韦塞克斯王位的要求,他觉得自己呆[39]在英格兰已经不安全了,就到法兰克国王查理曼大帝的王宫去寻求庇护。倒霉的贝奥特里而死,他才刚一咽气,埃格伯特便回到不列颠,继承了韦塞克斯的王位。不仅如此,他还征服了其余六国的几位君主,吞并了他们的领土,并首次把自己所统治的国家称为英格兰。[40]

然而这时候,新的敌寇——斯堪的纳维亚人出现了,他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把英格兰折腾得够呛。这是一个来自丹麦和挪威的民族,英国人称其为斯堪的纳维亚人。他们熟悉海上的情况,生性好战,胆大妄为,心狠手辣,也不信仰基督教。这些人大老远坐船跑来,在所到之处抢劫、放火。他们在战场上打败过埃格伯特、也被埃格伯特[41]打败过,可是双方都不把失败放在心上。在埃塞伍尔夫和他的儿[42][43][44]子埃塞尔博德、埃塞尔伯特以及埃塞雷德四个人的统治时期,斯堪的纳维亚人来了一次又一次,连烧带抢,把英格兰搞得一片狼藉。埃塞雷德在位期间,他们捉住了英格兰东部地区的统治者埃德蒙,还把他捆在树上,要求他改变信仰,可作为一名虔诚的基督教徒,埃德蒙冷静地拒绝了。于是这些人就打他、跟他开些可鄙的玩笑,在他完全无法自卫的情况下朝他射箭,最后还砍掉了他的脑袋。埃塞雷德国王也在和斯堪的纳维亚人作战的时候负伤殒命,本来还会有更多人成为他们的刀下鬼,然而接下来的这位继任者却是英格兰史上最优秀、最聪明的君主。

[1] 布立吞人(Briton),6世纪以前居住在不列颠岛南部的的凯尔特民族。(译注)

[2] 指哈德良长城(Hadrian’s Wall)。公元122年,哈德良为防御北部皮克特人反攻,保护已控制的英格兰的经济,开始在英格兰北面的边界修筑一系列防御工事。公元122—128年,罗马人耗时六年,修建了一道长73公里的泥石混合城墙,高约4.6米、底宽3米、顶宽约2.1米,上面筑有堡垒、瞭望塔等,后人称之为哈德良长城。公元142年,罗马人在哈德良长城以北又修筑长达37公里的安东尼长墙。(译注)

[3] 皮克特人(the Picts)指数世纪前,先于苏格兰人居住于福斯河以北的皮克塔维亚,也就是加勒多尼亚(现今的苏格兰)的先住民。(译注)

[4] 撒克逊人(Saxons)又译萨克森人,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最早居住于波罗的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地区,即今日德国境内的尼德萨克森(Niedersachsen)。曾在北海大肆进行海盗活动。公元5世纪早期开始在德意志北部以及沿高卢和不列颠的海岸迅速扩张。这种扩展与法兰克人发生冲突。公元772年,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开始对其进行征服战争,战争时断时续进行了32年,终于把撒克逊人并入法兰克帝国。(译注)

[5] 德鲁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将橡树视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们把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种万灵丹,认为它具有神圣的疗效。相传德鲁伊教的仪式和教义都是非常神秘的,而且只依照惯例口头传授。所以很多历史学家经过历代研究和探索,对德鲁伊教依然所知甚少,绝大多数有关德鲁伊教的资料还是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献。罗马时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们逐渐淡忘了德鲁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又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类似于共济会的慈善团。近代的新德鲁伊教组织则大多以德鲁伊教为载体,传达一些更现代的观念,例如信仰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译注)

[6] 布立吞人向罗马军队发出的求助信,请求对方协助抗击野蛮人的入侵;这封信最早见于6世纪传教士吉尔达(St Gilda)的著作《不列颠的征服与毁灭》("On the Ruin and Conquest of Britain")。(译注)

[7] 沃蒂根(Vortigern),公元5世纪的一位不列颠军阀。(译注)

[8] 亨吉斯特(Hengist)和霍萨(Horsa),相传他们是朱特部落一个名叫威特吉尔斯的人的儿子,且二人同为第一批迁到不列颠岛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于446~454年前来不列颠协助国王沃蒂根与皮克特人作战。(译注)

[9] 萨尼特岛(the Isle of Thanet),位于英格兰肯特郡东北角一小岛,濒临泰晤士河口湾及大斯陶尔(Great Stour)河的两条支流。(译注)

[10] 罗伊娜(Rowena),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领袖亨吉斯特的女儿,因史料记载不详而被现代历史学家视为虚构人物。(译注)

[11] 亚瑟王(King Arthur),传说中古不列颠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伟大国王。他的传说最早记载于公元7世纪至十一世纪的威尔士诗集《高多汀》("Y Gododdin")中,其形象随着传说故事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最后演变成为统治不列颠之王,成为将兰斯洛特、崔斯坦等传说中的骑士收于麾下的“圆桌骑士团”首领,拥有至高荣誉的英雄。(译注)

[12] 埃塞克斯王国(Kingdom of Essex),撒克逊七国之一,建于6世纪。最后一任国王是西热尔德(Sigered),他于825年将王国割让给埃尔伯特。现在的埃塞克斯是英国英格兰东南部的郡。东滨北海、南界泰晤士河口。面积3,672平方公里,首府切姆斯福德(Chelmsford)。(译注)

[13] 韦塞克斯(Wessex),意即“西撒克逊”(West Saxons),撒克逊人建立的盎格鲁-撒克逊王国,据说是在495年由塞尔迪克领导下的撒克逊人建立。(译注)

[14] 诺福克郡(Norfolk)位于英格兰东北部,郡治在古城诺维奇;东临北海,南接萨福克郡,西北部沿岸地区与林肯郡东南沿岸地区合组成沃什湾。(译注)

[15] 萨福克郡(Suffolk)位于英国英格兰东部,郡治在伊普斯维奇(Ipswich);东临北海,北接诺福克郡。(译注)

[16] 撒克逊七王国(the Saxon Heptarchy),从五世纪中开始,盎格鲁、撒克逊和朱特等众多日耳曼部族攻入不列颠尼亚(今英格兰),建立起七个相互征战的王国。日后的英语就起源于这个时期。七个王国分别是: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麦西亚(Mercia)、东安格利亚(East Angelia)、埃塞克斯(Essex)、肯特(Kent)、萨塞克斯(Sussex)以及韦塞克斯(Wessex)。(译注)

[17] 德文郡(Devonshire),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郡,郡治埃塞特克(Essex);西邻康沃尔郡,东南方濒临英伦海峡。(译注)

[18] 康沃尔郡(Cornwall)位于英国英格兰西南端,北面和西面濒临大西洋,南面是英吉利海峡,首府特鲁罗(Truro)。(译注)

[19] 威尔士(Wales)是大不列颠与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一个王国,位于大不列颠岛西南部,东界英格兰,西临圣乔治海峡,南面布里斯托尔海峡,北靠爱尔兰海,加的夫(Cardiff)是其首都与第一大城。(译注)

[20] 一座位于廷塔杰尔(Tintagel)半岛的中世纪城堡,与康沃尔郡的廷塔杰尔村相邻,传说中它是由亚瑟王设计的。(译注)

[21] 肯特王国(Kent),英格兰东南部的中世纪王国,相传在5世纪由朱特人建立,并于10世纪成为英格兰王国的一部分,改称肯特郡;现在的肯特郡位于英国英格兰东南部。北临泰晤士河河口湾,东濒多佛尔海峡,西北与大伦敦毗邻;首府梅德斯通(Maidstone)。(译注)

[22] 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Canterbury,约公元6世纪前期至公元604年),本笃会修道士,于597年成为第一任坎特伯雷大主教,据说他还是英国国教会的创始者之一。595年,罗马教皇格雷戈里派奥古斯丁带领一批传教士到英格兰去,说服肯特国王及其臣民皈依基督教。(译注)

[23] 埃塞尔伯特(Ethelbert),肯特国王,在位56年,曾于568年抗击韦塞克斯人。他在公元597年接受洗礼,大批臣民也和他一同皈依基督教。(译注)

[24] 坎特伯雷大教堂(Canterbury Cathedral),位于英国肯特郡郡治坎特伯雷市,建于公元324年,是英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基督教建筑之一。(译注)

[25] 阿波罗(Apollo),希腊神话中十二主神之一,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Phoebus Apollo),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他被视为司掌文艺之神,主管光明、青春、医药、畜牧、音乐等。(译注)

[26] 赛贝尔(Sebert),东撒克逊人第一位皈依基督教的国王。(译注)

[27] 圣彼得(Saint Peter),耶稣十二门徒之一,他是耶稣第一个选的门徒。(译注)

[28]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 坐落在英国伦敦议会广场西南侧,正式名称为“圣彼得联合教堂”。它最初由笃信宗教的国王忏悔者爱德华于1050年下令修建,1065年建成。现存的教堂为1245年亨利三世时重建,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直到15世纪末才告竣工。 (译注)

[29] 黛安娜(Diana),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阿耳忒弥斯(Artemis,阿波罗的妹妹)。(译注)

[30] 圣保罗(Saint Paul)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圣保罗大教堂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