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00:42:53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试读:

上篇  基础理论篇

第1章  社会保障制度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社会保障制度简史

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1883年至1934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的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这一时期的发端标志是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继德国之后,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单项社会保险立法,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1935年至1947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是以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在这个法案中第一次出现“社会保障”一词,美国人创造社会保障这个词是以其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区别于德国以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1948年至1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这一时期是以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的。这阶段社会保障繁荣发展发展有四重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2)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4)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

1979年以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70年代西方出现“滞涨”现象,曾经是福利国家为之骄傲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成为国家的负担。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及内部结构

1.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本质特征(1)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

①社会保障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国际劳工组织常称的社会保护制度,它是指一个社会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为它的国民提供的安全保障。

②在较次广泛的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再分配为手段而达到社会安定目标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这一定义主要适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中国。(2)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特征

①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和经济稳定增长

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的“稳定器”,它是一种社会制度,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完全是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制度来建设的。社会保障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也是一种经济制度。

②社会保障制度的责任主体是国家和政府

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主体性表现在:国家通过立法提供一套社会保障制度的法律制度框架;政府行政机构在此法律框架下,依法规划、组织和实施各项目社会保障计划。

③社会保障制度通过再分配保证社会公平

社会保障再分配性质意味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大,而从该制度中获取的相对较少,而另一部分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贡献较小甚至终生没有贡献,从制度中获利则相对较多。

④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具有强制性

社会保障制度规定的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法律规定的;具体的社会保障项目、内容、形式、享受标准及运作程序等都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⑤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是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

通过保障基本生活需求有利于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分享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果。

2.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1)社会保险

①社会保险的定义

社会保险是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社会保险制度的特点

a.社会保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关系。

b.社会保险通用商业保险的机制和法则。社会保险之所以称作保险,是因为它的技术基础与商业保险是相通的,它的有效运行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同质风险。(2)社会救助

①社会救助的定义

社会救助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社会救助制度的特点

a.社会救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的生存权是现代国家、尤其是工业化国家法律所赋予的,当公民生活无以为继时有权获得国家和社会的帮助。

b.社会救助是一种需经家庭经济调查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一套严格的制度和程序确定申请救济的公民的生活状况是否具有享受社会救助的资格。

c.由于社会救助是纯公共产品,它不强调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其保障水平低于社会保险,只是提供最低生活保障。(3)社会福利

①社会福利的含义

a.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它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

b.中层意义的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欧国家普遍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

c.在中国使用狭义的社会福利概念。社会福利是国家或政府在立法或政策范围内为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的生活水平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②社会福利制度的特点

a.社会福利是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公民普遍提供的,带有普遍性原则。

b.从保障水平来看,社会福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其目的是提高受益者的生活质量。(4)特殊保障

特殊保障是国家根据自己的需要专门为某一类人群设立的标准或给付条件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的多样化(1)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

以瑞典、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

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多数国家实行的是保障型的社会保障,又有人称为传统型的社会保障。这一制度中,企业、个人和政府都是责任主体,在不同的项目中各有不同的角色。(3)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的是国家的责任。它的社会保险对象是国有经济部门的雇员,保险费由单位负担,各种社会保险项目由统一的组织机构经办,并和工人共同管理。(4)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模式以新加坡公积金制度和智利的养老保险为代表,新加坡的中央公积金制度强制雇主和雇员共同供款,并以职工个人名义存入公积金,由公积金集中管理和经营,职工在符合某些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动用个人账户的基金用于特定的用途。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及作用

1.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机制(1)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主要包括立法和司法两个主要方面的内容。

①社会保障立法是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的法律论据,是制度的必要条件,所以应该立法先行;

②司法则是法律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立法保证有法可依,司法保证有法必依。(2)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主体

社会保障制度管理的主体是依法运行社会保障制度、政策的机构和部门。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管理的主体是分层次的,不同的层次又各有不同责任。(3)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①社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及管理

社会保险制度的收入来源于雇主雇员的供款即社会保险税(费)、政府补贴和投资收入,但主要的还是供款。

a.从财务制度看分为现收现付、基金积累制和部分积累的财务制度。

b.从预算制度的角度看社会保障基金的管理分为预算管理和非预算管理。

②非税(费)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及其管理

各种社会救助和各种社会福利制度是非税(费)保障制度,这些制度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的一般税收,以预算管理的方法为主。当年的支出限于当年的预算专款专用。(4)社会保障给付

社会保障运行的最后环节是社会保障给付。通过对保障对象的给付达到社会保障的目标。保障水平的高低是通过给付反映出来的。

2.社会保障制度的地位和作用(1)社会保障制度是最重要的社会、经济制度

①从社会保障制度的资金来源或者说收入看,无论是来源于政府一般税收还是来源于雇主雇员的供款,最终的税负承担者都是资本和劳动力。

②从社会保障支出方面看,支出的水平影响着有效需求的水平,影响公平和效率。从总量看,社会保障支出的总量对消费的总需求发生影响。(2)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

①宏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稳定政治和调控经济的作用

社会保障通过调节贫富差别、减缓阶级矛盾、减轻贫困的痛苦来达到政治稳定和谐与长治久安的。

市场经济制度下,社会保障制度是重要的再分配制度,它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支出双向调节,缩小贫富差别。

②微观层面:社会保障制度有分散个体风险、减少贫困、保护人力资源等方面的作用

通过再分配来分散个人的风险、减少贫困、保护劳动力资源以保证公民的家庭生活有序进行是社会保障制度最根本的目标,因而这方面的作用也是最根本的。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和现状及其未来

1.目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图1-1)图1-1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结构

2.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企业保险和社会保险混合的体制

这一保险制度有以下特点:

①保障的对象为城镇企业职工。

②是一种不分险种的“一揽子”保险计划。

③与中国高就业政策或者说“零失业”政策一致,没有失业保险的内容。

④在风险分散的机制上,是以企业保险为主辅之以社会保险的混合制度。(2)转向企业保险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述企业劳动保险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

①随着建国初所有制改造的完成,城镇公私合营和私人企业几乎消失,占绝对地位的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也只是国有经济的补充。这样,劳动保险的对象只有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职工。

②在管理上有了变化,与前期的保险制度比劳动保险由企业保险为主辅之以社会保险的混合制度走向彻底的企业保险制度。

③保险基金停止了积累。(3)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立

①20世纪80年代初,强调国家、企业和个人责任分担,改革的重心转向了收支平衡问题。因此,以1997年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应运而生了。

②20世纪80年代中期,竞争机制引入了事业单位的医疗卫生业, 1999年年底完成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③为解决失业人口的生活保障问题,1998年国务院颁布《失业保险条例》,失业保险制度也随之建立。1995年、1996年,生育保险、工伤保险制度先后建立。

④1999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使城市低保制度成为国家一项正式的制度,这项制度惠及百万贫困人口。

至此,中国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大厦的结构性建设基本完成。

3.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历史与现状(1)建国时期,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经济基础主要是集体经济

①这期间的农村社会保障主要是以农户家庭自我保障为主,政府、社区适当扶助。

②在社会救助方面,当时由内务部主管,主要进行农村灾害统计、防灾备荒难民救助工作。

③在优抚安置方面,为解决大批伤残军人及其家属的保障问题,国家陆续颁发了5个有关的条例。(2)20世纪60年代,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了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体系是中国农村为公社的农民提供预防性的服务、基础医疗和疾病治疗服务的筹措资金和支付系统。(3)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

①199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针对农村居民的正式的社会保障文件《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基本办法》出台,并组织了较大规模的试点。

②经过1992年和1997年两次推广,合作医疗制度在各地开始恢复试点。

③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在全国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各地制定了农村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4.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及其未来(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问题

①从宏观的层面看

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险的项目、覆盖率及保障的水平等方面大大高于农村。

b.“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中国目前还没有全民普享的社会保障项目。

②从微观的层面看

a.从城镇内部看,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率还有待提高,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非常有限。

b.从农村内部看,社会保障制度网络基本还没建成,保障项目不全、保障水平有限、保障的人口极少,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未来

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规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这一目标下,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口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保障水平也将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

1.2  课后习题详解

重要概念

1.社会保障制度

答:社会保障制度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并依法采取的强制手段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分散个人风险,以保证劳动力再生产、社会安定、经济有序进行的措施、制度和事业的总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三项制度,其中社会保险又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主要险种。

2.福利制度

答:福利制度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政策和措施。其要点包括:①一般意义上的“福利”,是指人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良好的状态和总体上的利益,包含了平等、幸福、富裕等人们追求的价值理想;②经济意义上的“福利”是指一种物质的或者是货币的资源分配方式,如福利性住房分配、福利性津贴制度等;③社会意义上的“福利”是指对特殊社会成员提供帮助或者特殊服务的方式,常指一些专门针对贫困者、残疾人、孤寡老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的社会救济和特殊服务。

3.社会保险

答:社会保险是以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税(费),并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及其亲属因劳动者年老、疾病、工伤、残疾、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引起经济损失、收入中断或减少时,以社会保险给付支付给受益人,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险分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主要险种。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

4.社会救助

答:社会救助是得到国家立法保障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当公民难以维持最低生活需求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标准向其提供保证最低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救助是针对贫困人口的保障制度,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中最具再分配意义的项目。

5.社会福利

答: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国家和社会为实现社会福利状态所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增进收入安全的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社会福利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狭义的社会福利仅指为帮助特殊的社会群体、疗救社会病态而提供的各种福利服务,它在社会生活中是补缺性的。②广义的社会福利则包括医疗服务、教育、住房福利以及社会工作服务和对个人的社会服务等。

思考题

1.如何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工业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70年代工业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改革时期。(1)背景简介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这就是所谓的70年代西方的“滞胀”现象。使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成为这些国家沉重的负担。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2)改革的实践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首先实施福利政策的英国,对福利制度的改革也处在先锋的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执政时就开始了改革。其指导思想是:首先,社会保障不应由政府包办,而应公私协作;其次,不能养成单纯依赖国家的懒汉思想,要鼓励个人用劳动争取福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保守党要“拆毁福利国家”。(3)对改革的评价

①福利国家的改革是开源节流的改革。开源为开征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总投保费率,增加社会保险费收入,对某些福利项目开始收费;节流为降低给付水平或减少给付的可得性。

②一些国家在实施治标办法的同时,也在探索治本的办法。他们主张国家不再或大大减少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不再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社会保障制度,建议恢复充分自由的市场竞争机制,把国有化保险计划再私有化,把已经社会化了的社会保障组织再私有化,以便充分发挥个人和私营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使经济和社会生活更充满活力,最终消除“普遍福利”政策的种种问题。

③由于国家干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确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潮占上风,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中进行,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政策上和实践上不会走得太远,可以把这些改革看做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修正。

2.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中,你能感悟出些什么道理?

答:(1)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

20世纪70年代,随着石油价格两次大幅度上升,国际金融体系瓦解,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慢了下来,此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出现了“滞胀”现象。对福利国家而言,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是太昂贵的东西了,成为这些国家的负担。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2)所得的感悟

①由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潮和实践可以得知政府和市场都存在失灵现象,社会保障受应该受到政府和市场的共同调节。

②社会保障水平要适度,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国家的社会保障发展水平都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不能阻碍经济的发展。

③社会福利具有刚性,所以社会福利项目的确定要与国家的社会发承受能力和具体的国情相适应,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④社会保障改革中存在着路径依赖,由于国家干预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且它确实在社会经济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即使新自由主义改革思潮占上风,改革或多或少地在不同国家的不同项目中进行,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一个整体,在政策上和实践上不会走得太远,可以把这些改革看做是对政府失灵的一种修正。

3.以你的了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运行机制方面有无可改善的地方?

答: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远没有完善,有运行机制的问题、制度结构的问题、管理中的问题等,这里就其主要问题做一些分析。(1)从宏观的层面看:

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在保险的项目、覆盖率及保障的水平等方面大大高于农村。

②宏观方面的另一个新问题是,“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2)从微观的层面看:

①从城镇内部看,各项社会保险的覆盖率还有待提高,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非常有限。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在中国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提高覆盖率和控制替代水平的下降将是巨大的工作。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受到广泛的批评,劳动者覆盖率低于旧制度、被抚养人口被排斥在外、个人支出增加快却不见整体费用的有效控制等,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②从农村内部看,社会保障制度网络基本还没建成,保障项目不全、保障水平有限、保障的人口极少,离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目标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4.学习了第二章之后,请回过头来思考和评价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和效率问题。

答:(1)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和效率的理论支持

维护社会公平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建制理念,促进效率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天然属性。

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观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以促进社会公平为根本目标和评价标准,给同类的人以同样的权利和待遇,将不同类的人的待遇差别控制在社会公认的合理范围之内并尽可能缩小这种差距。

社会保障制度的效率观是:以提高制度结构的合理性和制度运行的规范性为前提,以提高社会保障需求的满足程度和社会保障资源的利用程度为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保障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激励作用。(2)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和效率在各阶段的体现及简要评价

①传统社会保障制度(1949—1985)是一种低公平与低效率并存的制度安排,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②改革时期的社会保障制度(1986—2003)是一种从效率优先向注重公平转变的制度安排。由于过多地考虑社会保障基金收支能否平衡这个“效率”问题,过多地强调个人责任而忽略社会公平,反而使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运行出现了低效率化的倾向。

③在21世纪初,中国社会和政府对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及其可能引起的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政治上下定决心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2006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规定,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在这一目标下,相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口受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保护,保障水平也将随经济的发展而提高。认识到社会保障制度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将会得到快速的发展。(3)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和效率的简要评价

现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已确立了公平性的制度框架,其公平性在不断提高,但离制度所应达到的公平度仍有很大差距。因此,其自身的效率仍然比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效率的提高也没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但随着制度的完善和公平度的提高,效率正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可以看出,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与效率是高度统一的,在实践中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因此,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是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要求在社会保障领域的价值体现。

5.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你有无好的处方?

答:(1)“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总体来说,“农民工”和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缺失。中国目前还没有全民普享的社会保障项目,有的只是与社会身份相联系的救助和福利项目,以及与正式就业相联系的社会保险项目。这部分人口将随城镇化进一步扩大。到目前为止,这部分人口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极低。(2)“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建议

为了更好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应该对对农民工实行分层分类保障,具体如下:

①将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 入现行制度,参加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社会保险,同时改革和完善现行的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使稳定就业的农民工能够享受其待遇。

②对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引入过渡性的办法,除工伤、失业保险按现行规定执行外,养老保险先建个人账户,不建社会统筹,实行过渡性的个人账户制度,将本人的社会保障权益直接记入个人账户;医疗保险先建社会统筹,不建个人账户,实行低门槛、保大病、管当期。但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完善,在基础养老金实行全国统筹之后,再考虑如何将农民工逐步纳入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问题。

1.3  考研真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社会保险[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点:①强制性;②互济性;③储备性;④补偿性。

2.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武汉大学2007年研]

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3.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二、简答题

1.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1)社会保障繁荣时期的发展有四重含义

1948年至1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的发展有四重含义:①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④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2)社会保障繁荣发展时期的发展表现

①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的转向

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出发点由解决劳资纠纷、缓和劳资矛盾转向构筑社会功能体系。

②社会保障的实施对象和覆盖范围由主要面向特定阶层和行业劳动者、工薪收入者向惠及全体公民的国民保障转变

具体表现为:一是享受对象是全体居民(包括居住在当地的外国人),即普遍性;二是保险金不与收入相联系,即普惠性。由此导致了社会保障从事后补救型向事前福利型演变。

③社会保障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之上

一是通过社会立法,使其具有制度上的合法性;二是社会保障本身制度化;三是各国纷纷实行强制性保险。

④保障项目从零星分散的单项保障向全面体系化方向发展

社会保障项目可分为职业性的、社会性的和财政性的三大类。职业性项目是按就业者的地位、业绩、资历提供现金或实物的保险受益额;社会性项目是直接以实物形式提供教育或医疗保健服务,其费用低于市场价格或免费;财政性项目则是通过个人所得税等累进税制,减少低收入者的纳税义务。这三类保障项目组合成了一个安全保障网络。

⑤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

社会保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分工体系,这支专门从事社会保障工作的职业队伍被称为“社会工作者”。

2.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都是社会化的风险分担和经济保障机制,既有共性又有重大区别,在保险资源和市场规模一定的条件下,作为保障供给的主体,二者存在冲突,但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互为促进和补充的关系。(1)共性

①都是基于对特定风险损失分担的社会化机制。②都进行了风险转移。③都以给予损失赔偿或保险金给付等方式为被保障对象提供保障。④充足的基金是两种保障制度健康运行的物质基础。⑤都具有为偶然性的风险损失提供保障的特征。(2)区别

①性质不同。社会保险属于公共政策与公共品范畴,商业人寿保险属于私人经济范畴。②经营目标和经营主体不同。③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不同。④保险责任主体和所有者权益不同。⑤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不同。⑥被保障对象和保障水平不同。

(3)共同发展

由于人们保障需要的多层次性和多样性,决定了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可共同构成国民生活的经济保障系统。①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普遍性有利于商业保险的宣传和推广。②社会保险保障水平有限,人们可以投保商业保险实现较高的经济保障需求。③商业保险客观上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和公共性,保险公司在实现经营目标的同时,还可以兼顾社会目标的实现。④社会保险也可以吸收商业保险的有益做法,促进自身机制和体制的完善。

3.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研]

答: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1)社会保险的理解

社会保险是国家依法建立的面向劳动者的一项社会保障制度,它由政府、单位和个人三方共同筹资,目标是保证劳动者在因年老、疾病、工伤、生育、死亡、失业等风险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从而失去收入来源时,能够从国家或社会获得物质帮助,以此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2)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其他子系统的联系之处在于他们都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一起构成了社会保障体系,缺少他们当中的任何一种都不是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

但是,社会保险与其他社会保障子系统也有不同之处。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它所占用的资金也是社会保障基金中的最大部分。

社会保险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相比,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点:①强制性,过国家立法推行,要求符合一定条件的劳动者必须参加;②互济性,参加者定期缴纳保险费,建立社会保险基金,当其中有人遭遇风险而受到经济损失时,可以按规定领到一定数量的保险金,实行风险分担、互助共济;③储备性,参加者按规定缴纳费用作为基金,储存待用;④补偿性,社会保险给予参加者的物质帮助,限于收入损失的补偿,即劳动者在劳动中断、收入中断时才有权得到给付。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保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是一种缴费制的社会保障,它实行权利与义务相关的原则,必须尽到缴纳保险费的义务。

4.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这些方面:

按政府、企业和个人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责任不同,可将社会保障制度分为四种类型: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型社会保障制度、储蓄型社会保障制度。其中福利性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性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理论基础不同

作为国家政策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理论基础之上的,并受到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模式的理论基础与历史文化传统影响英国在世界上最早建立“福利国家”制度,福利国家是社会保障分配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产物,其关于社会保障分配的指导思想主要来源于福利经济学。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福利经济学是英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基础。保障型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依据是德国历史学派和德国政策协会的“国家干预主义”,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先驱的旧历史学派强调国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19世纪70年代,由旧历史学派演变而成的新历史学派,进一步强调国家的超阶级性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决定作用,主张由国家通过立法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1873年,由德国新历史学派成立的“社会政策协会”主张实行“社会政策”,强调通过举办诸如社会保障、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以缓和阶级矛盾。(2)原则、目标、覆盖范围不同

①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目标、覆盖范围

社会保障政策是是实施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国家的一项主要政策,由相关部门依法实施,并设有多层次的社会保障法院监督执行。这种社会保障制度强调福利的普遍性和人道主义、人权观念。服务对象为社会全体成员,保障项目齐全,一般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一切福利保障,标准也比较高。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目的已不完全是预防贫困和消灭贫困,而在于维持社会成员一定标准的生活质量,加强个人安全感,不仅要满足人员社会保障需求,而且开始注意满足人们的社会福利需求。

②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目标、覆盖范围

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是以政府通过有关社会保障的立法,作为实施的依据,这种保险为强制性保险。公民只在履行交费义务取得享受权利后,才能依法领取各种社会保障津贴。对公民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大,几乎包容了社会全体成员,保险的项目有多有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们生、老、病、死、失业、伤残的后顾之忧。模式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强调保障对象的“选择性”,提供的保障水平比较低。(3)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方式不同

①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下,个人不交纳或低标准交纳社会保障费,福利开支基本上由企业和政府负担。

②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下,个人交纳社会保障费,企业主为雇员缴社会保障金,各国政府以不同标准拨款资助。具有资金来源多元化的特点。

5.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功能。[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功能简述如下: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1)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

通过保障和改善国民生活、增进国民福利来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2)社会保障的功能

主要包括稳定功能、调节功能、促进发展功能和互助功能。市场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而社会保障就是首选的稳定机制;社会保障作为一种再分配手段和宏观调控的工具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等领域内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社会保障通过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社会保障基金的运营直接促进着某些产业的发展;就互助功能而言,社会保障本身就是一种风险分散或责任共担机制。

6.从风险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从风险的角度看,社会保障的必要性体现在这些方面:(1)消除社会成员风险的条件

要真正消除社会成员的风险,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个人或其家庭有足够的抗拒各种风险的能力及储备;二是社会上有合理的制度安排能够帮助有需要者化解其个人风险。第一个条件在任何国家或任何时代都绝对不是人人能够具备的,这就使国家从制度上考虑建立风险保障机制成为必要。(2)社会保障在消除风险上的功能

社会保障事业的兴起,正是从化解社会成员的风险和保障其基本生活的需求出发的,如社会保险为劳动者提供着基本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险为社会成员提供着基本的医疗保障,社会救助为贫困者、不幸者提供着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社会福利为社会成员提供着住宅、教育等特殊需求和各种服务保障,等等。由此可见,社会保障对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而言:①首先是通过为社会成员提供生存保障而化解了其遭遇的个人风险和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②其次是为社会成员的发展创造了安全的社会环境;③再次是通过各种社会保障项目的实施,缓和了贫富差别和社会成员之间的矛盾,促进了社会成员的协调发展,并最终使社会秩序稳定的目标得以实现。因此,社会保障既是现代社会防范和控制社会风险的必要机制,也是整个社会协调发展的安全机制与稳定机制,是不可或缺的精巧的社会稳定器。

7.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目前我国社会保险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这些:(1)我国的社会保险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表现在保障对象和范围相对集中在城市,就业与福利高度集中的局面仍很突出,同时保险形式单一,规模较小,保障功能弱。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职能,生产功能削弱,无法抵御竞争和开放所带来的风险,这种福利单位的自我封闭与保险事业的社会化发展相矛盾,造成社会保障成本高、效益低、布局不合理,进而导致劳动力难以在不同所有制之间流动,破产难以推行,企业优化劳动组合难以完全实施。(2)资金来源单一,造成运行机制的不合理

国家承担一切保障,国家与企业负担日益加重,社会保险事业经费短缺,制约着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特别是保险的给付与保险缴纳相脱节,从面造成居民消费结构的不合理,淡薄了自我保障的意识,助长了依赖心理,诱发保险资源的浪费,也不利于企业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3)就业与保障合一的体制与市场机制的竞争、高效、 创新的精神相悖

其结果是企业的福利基金增长快,挤占了企业的生产基金,影响了企业的自我发展;企业办社会影响了企业家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占领市场;就业保障助长了职工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依赖思想,不利于调节职工之间的收入分配以及全面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发挥自己的潜能。(4)保险基金缺乏有效管理

表现在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一直得不到妥善的解决。据了解,1993年收取的社会保险基金总数420亿, 社会保险总支出购买国库券80亿,地方财政、政府部门动用了31亿,存入财政专户16亿,现结余125亿。如果投资问题解决不好, 基金会就会严重贬值,必须尽快解决。(5)管理体制不顺,立法工作滞后

政出多门,项目多头管理, 机构重叠,业务交叉,相互掣肘,矛盾很多,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其主要原因在于缺乏统一的领导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立法、统一监督,因此产生了难以界定管理责任制的结果。

8.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需遵循哪些基本原则?[武汉大学2002年研]

答:我国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需遵循这些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险制度也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它有利于克服我国原有社会保险制度的弊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有利于整个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险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确定改革的基本原则。(1)适度原则

适度就是指社会保险的水平要适度,要与经济发展的水平相适应。(2)合理负担原则

合理负担,就是要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凡是享受社会保险权利的人,要同时为社会保险尽义务。(3)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

社会保险从本质上说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因此,发展社会保险事业自然应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只有这样,社会保险才能既激励劳动者勤奋劳动,又实现社会安定;既提高效率,又促进社会公平。(4)城乡有别原则

在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结构、收入多少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釆取农民自愿和政府组织引导相结合的办法,积极稳妥地发展农民养老保险。(5)政事分开、统一管理原则

在建立新的社会保险制度时,要改变现有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分散管理的格局,形成统一的调控中心。同时要坚持政、事分开原则,即政府行政管理和保险基金营运管理分开,执行和监督机构分设。政府管理机构主要是管政策、管制度、管标准,不得直接参与基金的营运。

9.简述社会保险的发展阶段。[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现代社会保险制度,从它的产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五个时期:(1)1883—1889年为德国创立社会保险时期。这一时期德国先后建立了疾病保险、工人伤害补偿保险、生育保险和老年残障保险制度,为德国后来建立较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世界各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树立了榜样。(2)1890—1919年为各工业国家仿效德国社会保险时期。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对于安定工人生活、稳定社会秩序、振兴国民经济效果十分明显,于是,欧洲各国积极仿效德国的做法,相继建立社会保险制度。(3)1920—1934年为社会保险体系初步发展时期。社会保险在初步发展阶段,碰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两大困难,对于社会保险事业的振兴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但是,它没有阻止社会保险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这一时期,举办疾病保险的增加了日本、古巴、希腊等10国;举办失业保险的增加了奥地利、南斯拉夫等8国;举办老年、残障和遗属保险的增加了智利、波兰、巴西等12国;举办因工伤害保险的增加了约旦、保加利亚、赞比亚、几内亚、印度等37国。(4)1935—1975年为社会保险迅速发展时期。社会保险制度经过初级发展阶段,已遍及世界各工业发达国家和部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特别是自1935年美国罗斯福政府建立社会安全制度至1975年的40年间,社会保险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这一时期,未实行社会保险的国家,开始制定社会保险法,并付诸实施。已举办社会保险的国家,均加以强制推行,并采取提高给付标准及放宽给付条件的种种改革措施,以扩大保险范围,增加保险项目(5)20世纪中后期至今为社会保险调整与改革时期。全球社会保险事业,尤其是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险事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当它同市场经济一道共同度过20世纪50——70年代初期近20年的经济发展的“黄金年代”后,转而陷入漫长而又痛苦的经济滞胀时代。

10.简述赈济制度下的社会保险实践。[武汉大学2011年研]

答:赈济是指以实物(主要是食粮谷米)或货币救济蒙灾百姓和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以保障其最低限度经济生活的一种制度,多由朝廷官府或政府举办。(1)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

建立后备仓储,赈谷救荒,历朝都非常重视。仓储制度是古代社会保险的雏形或萌芽,也是中国古代原始社会保险的重要标志。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以粮食储备之策,赈济饥民。周朝已建立各级后备仓储,到战国以后逐步形成一套仓储制度,魏有“御廪”,韩有“敖仓”,汉代已设有备荒赈济的“常平仓”,隋朝设“义仓”,宋朝设“社仓”。其仓存基本上是庶民缴纳的粮食,供灾年时开仓赈济之用。①“委积”字面上的解释,就是积蓄的意思,少量为委,大量为积,也是中国古代后备仓储制度之一。②常平仓是中国古代仓储制度之一③义仓是中国古代一种实物形式的仓储制度,这种制度起源于汉代。④广惠仓也是中国古代实物形式的后备仓储制度,以赡养社会老幼为其职能。(2)赈银救荒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小商品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以谷赈民救济灾荒的政策因为不便于商品流通,而且难以适应灾后的不同需要,于是出现了赈银救荒之法。赈款的发放除了以年龄为标准外,还有的以家庭人为标准;还有的以户为赈济单位。

工赈是指国家选择灾情最严重的地区,开工(如整治堤防、修筑道路等)施赈。它以结算民工工钱形式发放赈款,救济灾民。工赈形式规模较大,赈济面广,是典型的古代社会保险形式。

11.20世界中后期至今,各国为也避免社会保险基金破产,保证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对于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调整和改革。各国采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武汉大学2012年研]

答:20世纪7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出现危机,采取了如下改革措施:(1)福利理念中注入市场经济价值观念,强调国家责任和个人责任的合理分担

随着国有经济因素比重的逐年增长,福利政策与以竞争为规律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多的冲突,出现了舍弃效率求取平等的失控状况。同时,随着年青一代的成长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他们对政治化的福利感到厌恶,希望建立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福利体系。人们开始重视社会福利与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许多国家在改革社会福利制度时更加注重个人在生活保障中的责任和作用,从而达到国家责任与个人责任的平衡,纠正过去两者之间的失衡状况。(2)福利模式补救化,改革措施更加激进

近年来,福利国家纷纷转向补救模式,纠正社会福利全民普遍性享受的做法,做到急人所需,物尽其用。为了减少社会福利制度对国民经济的损害程度,福利国家普遍采取的改革措施就是大幅度开源节流,削支增收。一方面,通过提高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的上限、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收费标准等手段来增加社会福利制度的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削减福利项目、降低福利发放标准、严格福利发放的资格条件、缩小覆盖面等方法来减少社会福利的支出,从而缓解社会福利的财政困难。(3)福利提供主体不断私有化、地方化和社区化

为了达到既要缩小社会福利规模从而减轻国家负担又要保证国民生活质量不下降或较少下降的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福利国家纷纷采取了私有化的措施。社会福利原有的利他动机被取代。伴随社会福利私有化而来的就是福利主体的地方化和社区化。社区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市民运动强化社区的自治力量。社区福利作为一种新型的福利形式应运而生,在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潮流中必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论述题

1.如何看待21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应这样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许多国家均在改革、修订甚至重建自己的社会保障制度,这意味着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将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更加理性地得到发展。(1)以英国为代表的福利国家的改革

改革措施:①削减福利支出;②调整福利结构;③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④引入私营机制。

改革认识:上述改革并未动摇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但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社会保障支出的膨胀速度有所缓和,行政效率亦有好转。同时,福利国家的改革并不表明这种模式的过时,它迄今仍是福利国家公民引以自豪的社会制度安排。福利国家的改革只是对福利国家模式的自我调整与完善,而不是放弃。(2)美国的社会保障改革

改革措施:①调整社会保障指导思想;②适当调整社会保障的目标;③调整社会保障的有关内容;④重视私营机构的作用。

改革认识: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从效率角度出发的,这种制度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也存在与福利国家相同的某些问题。而数以千万计的国民缺乏基本的医疗保障和数以千万计贫困人口的客观存在,也使它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大国遭到了“非议”。(3)总结

从各国的改革实践中可以看出,修订原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以往的社会保障结构,进一步增强对社会保障的调控能力,努力实现社会保障与整个社会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是许多国家正在进行或准备进行的重要工作;而个人责任的回归、市场机制的适度引入等将成为新的发展趋势,但政府的主导责任从根本上不会发生改变。我国也应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借鉴他国有益经验,进一步完善适合我国实际的社会保障制度模式。

2.试述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改革并分析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武汉大学2006年研]

答: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改革,及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如下:(1)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

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主要表现为:

①在社会保障福利标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其覆盖面和给付水平超过了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和经济实力,导致社会保障资金入不敷出,影响了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竞争力;

②高福利、高补助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助长了人们的依赖心理。一些人不愿从事报酬低、工作难度大、社会地位低的职业,而宁愿失业享受救济,或提早退休领取退休金。这种状况一方面导致了大量社会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降低了经济效益和效率。(2)英国等“福利国家”的改革

概括起来,英国等“福利国家”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如下几点:

①削减福利支出。

如英国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即采取了减少住房补贴和用优惠价格向住户出售公有住房的步骤,同时允许公费病人到私人医院看病;瑞典规定了最高养老金的限额,同时减少了失业救济金和多子女补助费,取消了对减时工作工人的工资补贴;一些国家还通过提高退休年龄来减少养老金支出等等。

②调整福利结构

如英国自1998年开始实施“改救济为就业”的计划,以帮助较长时间没有工作的年轻人和城市贫民区单身母亲找到工作,同时准备取消收入较高家庭的儿童补贴和母亲补贴等等。

③扩充社会保障资金来源

如努力促进经济发展,降低失业率,由此而使缴费人数增加和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增加;制定更加严密的税收征管办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发生;提高退休年龄以增加社会保障税的收入;一些社会保障部门甚至开始了某些创收活动。

④引入私营机制,以减轻官方系统的压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系统的行政效率

如英国政府就迫使地方政权、全国健康服务等部门,将一系列服务项目通过招标改由私人承包,同时鼓励私人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与职业福利的发展;瑞典亦开始出现少数的公共服务私营化机构;而官方社会保障系统的膨胀得到了抑制。此外,各国还进一步采取防范措施,以避免社会保障待遇被骗取。(3)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①要建立与我国国情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

北欧福利国家建设的经验表明,社会保障的范围、内容、规模必须严格控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如果随意提高福利支出比例,就会导致经济下滑,引起通货膨胀,最终使提高社会福利的期望落空。同时,由于社会福利特有的刚性,只能上升难于下降。因此在界定社会保障的分配标准、程度和水平时,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口众多、经济还不发达的国情出发,量力而行。坚持社会保障的内容随着经济发展由少到多,规模由小到大,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切不可与西方福利国家的福利水平盲目攀比,急于求成,使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得到完善和发展。

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保障制度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福利需求与现有福利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北欧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资金来源尚要靠社会化,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人口大国,社会保障支出总量巨大,资金来源更需要社会化。我们应在推进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同时,继续发挥并巩固城乡居民的家庭保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展商业养老、医疗保险,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社会慈善公益团体的替代功能,形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保障体系。当前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制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行,应该说是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③要把实现劳动者的就业作为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