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7 15:47:36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学习网

出版社:圣才教育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9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2019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题库【历年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试读:

第一部分 历年真题

2014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运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昏聩  馈赠  功亏一篑

B.恶心  恶劣  深恶痛绝

C.装载  记载  载歌载舞

D.贻误  怠慢  心旷神怡【答案】B【解析】A项,全部读kuì。B项,恶心的“恶”读ě,恶劣的“恶”读è,深恶痛绝的“恶”读wù。C项,全部读zǎi。D项,贻误的“贻”和心旷神怡的“怡”都读yí,怠慢的“怠”读dài。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犹豫  陷阱  歌功颂德

B.缘由  部署  握手言和

C.辍学  慷慨  克不容缓

D.湍急  揣度  众志成城【答案】C【解析】C项,“克不容缓”应改为“刻不容缓”。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齐白石的篆刻艺术,与他的书画一样,都非常富有______。他在艺术______上苦心经营,形成了铁笔疏狂、直肆雄健的印风,最终达到______的境界

A.个性  面貌  大智若愚

B.个性  风貌  大巧若拙

C.性格  面貌  大智若愚

D.性格  风貌  大巧若拙【答案】B【解析】第一空,“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强调个别性,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所填词语与“富有”搭配,填“个性”合适。第二空,“面貌”一般指面貌特征;“风貌”一般体现精神状态与风格特征;由后句的“形成了……的印风”可知,该空强调的是齐白石艺术上的“风貌”。第三空,“大智若愚”和“大巧若愚”两者都指很才华的人看起来很笨拙,前者一般用于大家已知的情况,后者是开始看起来很笨够后来发现了其实很聪明;齐白石的篆刻艺术是通过“铁笔疏狂、直肆雄健”表现出来的,用“大巧若拙”合适。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最近文学界沸反盈天,原因是某文学奖评奖程序不公,大家对最后结果非议颇多。

B.登台亮相后,我意识到,我那原以为能够力压群雄的参赛作品真的是相形见绌了

C.尽管他们已经连续两次夺冠,但正所谓欲壑难填,他们仍然想获得第三次胜利。

D.对新组建的国家队没很多人都拭目以待,希望他们能在明天的比赛中创造好成绩。【答案】C【解析】A项,“沸反盈天”是指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B项,“相形见绌”是指和同类事物比起来显得不足。C项,“欲壑难填”是指形容欲望像深谷一样,很难填满,指贪心重,无法满足,贬义词;该词语用在句中不合适。D项,“拭目以待”是指擦亮眼睛等待着,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

5.下列各项相中,有病句的一项是(  )。

A.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就是其成长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B.团队的组织者能否正确滴指引方向,是一个团队能否成为优秀团队的情感、观察和思考

C.只有建立国家监督制度,对历史文化名域的保护才能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D.消费者一旦被认定在消费中蒙受精神损害,经营者将支付至少五万元的精神赔偿费【答案】A【解析】A项,“作家就是……和思考”,该句中主语“作家”缺少宾语。可以修改为:“有什么样的童年,就有什么样的作家,作家就是其成长观察者和思考者”。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房里也映的较光明。

①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

②天色愈阴暗了

③下午竟下起雪莱

④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⑤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⑥漫天飞舞

A.③②①④⑥⑤

B.②③⑥①④⑤

C.③①⑥④⑤②

D.②③①⑥④⑤【答案】D【解析】②句天色愈阴暗,点明时间,且为下文写下雪做铺垫,应放句首;①④⑤⑥都是对雪景的具体描绘,应当在③句后边;漫天飞舞的肯定是雪花,因此⑥放在①之后,“烟霭”“气色”应该是夹在“满天飞舞”的雪花中的,因而④应放在①⑥后,⑤是总写雪景,故放在最后。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②③①⑥④⑤。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题4分)

在所有灵长类动物中,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通过眼睛,人们不仅能够观测外界,甚至能看出彼此的内心世界。为何人类的眼睛尤为显著?在对比人类与其他81种灵长类动物的眼睛之后,科学家得出结论:只有人类拥有比脸上其他部位颜色更浅的巩膜——眼白。这个关键的解剖学特征加强了人类凝视的力量。而与形成对照的是,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它们有着暗色的巩膜,这是对方很难确定它们巩膜的边缘,因为很难猜测它们的视线到底投向何方。事实上,也正因为我们如此独特,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丰富的含义。人类眼白的面积是其他灵长类动物的几倍,这使得我们可以通过眼睛来表示我们在关注什么,也可以轻易的辨别人眼睛注视的方向。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眼睛称作心灵的窗口,由此可以看出眼睛在流露情感方面具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在与人交往中,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在眼球后方感光灵敏的角膜含有1.37亿个细胞,将收到的信息传送至脑部。这些感光细胞在任何时间均可同时处理150万个信息。这就说明,即使是一瞬即逝的眼神,也能发射出千万个信息,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意向,泄露心底深处的秘密。现代研究发现,眼球底部有三级神经元,就像大脑皮质细胞一样,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瞳孔的变化,眼球的活动等,又直接受脑神经的支配,所以人的感情自然就能从眼睛中反映出来。瞳孔的变化是人不能自主控制的,瞳孔的放大和收缩,真实地反映着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若一个人感到愉悦、喜爱、兴奋时,他的瞳孔就会扩大到比平常大四倍;相反的,遇到生气、讨厌、消极的心情时,他的瞳孔会收缩得很小;瞳孔不起变化,表示他对所看到的物体漠不关心或者感到无聊。

研究人员通过人类婴儿和类人猿进行了比较测试,以观察头部和眼睛的运动改变他们视线的效果究竟如何。实验结果表明,1岁左右的尚未进行语言学习的婴儿便会追随其他人的目光,而不是人脸面向的方向。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来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睛,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非洲大猿(黑猩猩、倭黑猩猩、大猩猩)是与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它们恰好遵循我们完全相反的视觉追踪机制,当我们只用眼睛盯着房顶(脸朝前)他们一般不会盯着看。但是当人的脸朝着房顶(眼睛闭上),他们便会看过去,当我们使头和眼睛得指向不同时,我们便发现人不同于其他动物的地方了:人类对于目光的方向极其敏感。这恰恰是我们亲缘关系最近的灵长类动物都不具有的本领。

7.对第一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表明了人类眼睛结构上的特别之处

B.“颜色更浅的巩膜”,使人类得目光看起来更有凝聚力,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

C.“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因为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

D.“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表明其他灵长类的动物不用眼光来交流【答案】B【解析】A项,“人类眼睛是最炯炯有神、引人注目的”这句话只是对人类眼神的描写,并没有说明人类眼睛炯炯有神的原因,更没有涉及人类眼睛结构的特别之处,这句话的作用旨在引出下文对人类眼睛特别之处的解释。C项,其他灵长类动物都隐藏了自己的目光,是因为它们有的巩膜比较暗,文中没有提及是他们不想暴露自己的视力缺陷,本文讲的是眼睛所传递信息的问题,并没有提及视力。D项,文中讲“我们的目光才具有更为丰富的含义”,目的是为了说明人类眼睛比其他动物的眼睛传达出信息更丰富,并不是说其他动物不会用眼睛交流。

8.第二段内容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与人在交往的过程中,有90%的信息来自面部,而其中的大部分由人眼来传递

B.含有1.37亿个感光细胞的视网膜,能及时处理收到信息并将其传送至人大脑

C.眼球底部的三级神经元具有分析综合能力,而脑神经也会支配瞳孔、眼球的活动

D.现代研究表明,瞳孔的放大,收缩及保持不变,反应出人类不同的心理活动状态【答案】A【解析】A项,第二段提到“在与人交往中,有90%的非语言信息来自面部,眼、眉、嘴、鼻、面部肌肉的细微变化,都会表达不同的含义——而眼睛则集中了面部表情的大部分信息。”文中的原话是90%的非语言信息,不是90%的信息。

9.对第三段内容的理解或推论,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研究人员之所以拿类人猿进行比较测试,为的是排除人思维的干扰

B.类人猿的目光表现为追随观察对象的头部活动,而人类则是追随对象目光的方向

C.只要大人闭上眼睛,然后不管他们头部会如何活动,人类婴儿都不会随着看过去

D.人类的眼睛优于其他灵长类之处,就是能够更多地通过眼睛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答案】C【解析】C项,文中第四段提到“实验结果表明……因此,当一个大人头不动却只用他的眼睛来表示他在看着天花板,然而当大人闭上眼睛,把头扭向天花板的方向,婴儿通常不会随着看过去。”

10.下列语句,最适合作本文标题的一项是(  )。

A.人眼有哪些秘密

B.眼睛是心灵之窗

C.人眼如何表达情感

D.眼睛的实际功用【答案】B【解析】开头第一段说人类的眼神是在所有动物中最有神,接着从构造生解释了这其中的原因:人类的巩膜颜色最浅。接着与其他动物的比较、通过实验的介绍,都是为了说明人类眼睛能都传递出很多信息,我们的目光有丰富的含义,可以表达我们所关注的东西,因此眼睛是心灵之窗。A项,本文并不是为了探索人类眼睛中的秘密,只是说通过眼睛我们可以发现他人内心世界。C项,本文只是提到了眼睛可以表达情感,但是并没有进一步介绍眼睛如何表达情感。D项,眼睛的实际功用这一点在文章中完全没有提到。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1~14题。(25分)

在外行走,常有绿树映掩的村庄撞进眼帘,树木和村庄相融相映,让人捉摸不透到底谁主谁次。其实,是村庄在树木里还是树木在村庄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丛丛翠色诱人地环绕着村庄、村庄也在树木里更显妩媚的时候,让人内心不由自主生出一份宁静与祥和。由此,我固执的认为,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只有树木,才能让村庄青春永在。

面对这些村庄,心中莫名地翻腾着一种对家乡怪怪的思绪,细细想来,这要归结于那些矗立在眼前同时也植根于内心的树木。很多年前,和邻乡一位当过支书的老人说起我的家乡,“一个村庄里连棵树都没有,那地方有什么好啊!”他的这句话叫我的心急跳了一下,也急痛了一下。后来我自己回到家乡,看着满目荒凉然而又魂牵梦萦的土色故乡,也只能任由五味交替腌渍灵魂。

曾经的家乡的树木,就这样又一次走进了记忆走进了心灵。我想,一棵树立起来高不盈数丈,倒下去也高不过数尺。然而,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现在的家乡,几乎看不到树木,一个个村庄赤裸裸地矗立在黄土地上刺目刺心,灰蒙蒙地缺少生机和灵性,肆无忌惮地弥漫着一种悲哀的情绪。

家乡以前也曾有一片几百亩大的树园,绿在村庄的东南角,园子里长满了杏树、桃树、柳树、榆树、沙枣树,由玩伴儿牛牛的爷爷看护。每天放学,我和牛牛都要先到树园里铲草、玩耍然后才会回家。春天的榆钱,夏天的酸杏,秋天的毛桃和沙枣,可以说是我们童年最奢侈的果品。离村庄不远的看头山是公社的林地,山上也同样长满了榆树、沙枣和毛桃树。每年的春天,淡淡的花香都会弥漫在周围的一片村庄之中,让人不由得想把这清香的空气永远留存。

现在这些树木呢?我问过很多家乡人,得到的结果却让我唏嘘不已。包产到户后,树园也分片到户了。满园的树木便陆陆续续遭到砍伐,能用的被搭了棚图,不能用的成了烧柴;树园的旧址现在早已住满了人家。曾有一段时间,政府为了减少开支,裁减了护林员,将防风林划片承包给了个人,又引发了新一轮的砍伐。村庄里的树木也因庄院的改建而了无踪影,以至于在后来好长一段时间中,家乡都很难看到树的身影了。

前不久和童年伙伴聚在一起,说起童年趣事,说起看头山、树园,也谈到家乡的生态现状,这才陆续知道,山上坡地因退耕还林种植了柠条,今年的雨水好,山上又能看到绿色了。只是因为干旱,树木的成活率不高。大家都说,恢复绿色家园的难度很大,但应该庆幸的是,毕竟已经迈出可贵的一步。

一棵树站起不盈数丈,躺倒也不过数尺,尺与丈之间就是丈量灵魂的尺度。一片站立的树是一个地方灵魂的美丽展示,一片躺倒的树是则是这个地方灵魂在集体死亡。家乡将何去何存?

我当然忍不住要想,让家乡成为绿树里的村庄,也应该是经历了颇多变故的家乡父老的愿望吧!

11.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有什么作用?(6分)

答:文章从绿树掩映的村庄带给作者美好的感受写起,这样写的作用是:(1)通过对美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绿树掩映的村庄的喜爱,也由此联想到家乡“连棵树都没有”的现状,更衬托出下文作者对现在的家乡昔日的绿树被砍伐的遗憾之情。(2)通过对行走在绿树环绕的村庄的描写,引出对家乡曾经绿树满山的回忆,并为祝愿家乡有美好的将来作铺垫,表达了对家乡恢复绿色家园建设的期望之情。

12.文中说,“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结合全文,说说这句话的含意。(6分)

答:“就是在这尺与丈之间,却又仿佛有一种痛楚与依恋胶着在一起,让人难以释怀”这句话既是对客观状况的描写,也表达出作者内心复杂的感情。伐树与种树的选择,看似是在“尺与丈”之间,却会在人们的心头产生一种复杂的情感;伐树让人既痛恨又怜惜。

13.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分别带给作者怎样的感受?(6分)

答:家乡树园的昔兴今废给作者带来不同的感受:(1)作者回忆起童年时的家乡,那时绿树随处可见,与童年的玩伴一起在林间享受着童年的乐趣,那些繁茂的家乡树园,是作者童年的乐园,让他永远想念;(2)现在的家乡树园,满园的树木变陆陆续续遭到砍伐,满目荒凉,缺少生机和灵性,成为作者成年的哀伤。

14.作者在文中说,“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后来有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7分)

答:(1)作者文章开头就提到“树木应该就是村庄的灵魂”,树木让村长的青春永驻,意在表明树木是村庄生命力的象征。(2)在文中的最后追问“家乡将何去何从”,意思在于表明树的存在对村庄的意义,对接家乡未来的发展和命运而言,建设绿色家园,给人们以宁静与祥和至关重要,表达作者对重建绿色庄园的希望。

四、文言文阅读。(15~19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无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乙如其教,连取数鱼。

15.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你心里想的是鱼,眼里看的是鱼,神色变化(而为鱼所察觉),因此鱼就跑了,哪里能有收获呢?

16.文中先说“乙竟日无所获也”结尾说“乙如其教,连取数鱼”,这样的对比说明了什么?(6分)

答:通过乙之前钓不到鱼与向甲讨教之后钓鱼颇多的对比,说明:(1)通过乙钓鱼效率的提高,突出了甲所说道理的正确性,(2)也表明了乙乐于听取别人意见,从善如流。

17.钓鱼人对于得失的理解,其中包含着怎样的生活道理?(5分)

答:乙刚开始太急于钓到鱼,心里想的就是鱼,结果总把鱼吓跑了,钓不到鱼,而甲却不同,不慌不忙,目不瞬,神不变,安静等着鱼上钩,却能得到很多鱼,说明生活中我们做事不能急躁,要淡定从容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保有内心的宁静,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

秋思

[唐]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注】行人:这里指送信的人。开封:打开信封。

18.这首诗是怎样渲染作者的思乡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5分)

答:通过“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一系列描写,层层渲染,写出了诗人客居洛阳,思念故乡和亲人的真切情感。

19.诗的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理活动?(4分)

答:运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反映出诗人担心匆匆写成的家书不能完整充分地表达自己情意的心理。

五、作文。(60分)

20.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进步是文明的动力,是发展的需要。请以“进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写作思路】

以“进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以从自身经历着手,叙述自己的进步过程。写成一篇记叙文,也可以选择一个有关“进步”角度写一篇议论文,如“谦虚使人进步”。【经典事例】

爱因斯坦从小做事就特别认真。他上小学时,有一次在手工课上,同学们各自施展本领,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在自己制作的物品上。快要下课了,有的交上用黏土捏成的鸭子,有的交上用碎布做成的洋娃娃,还有的交出用各种颜色的蜡捏成的水果,只有爱因斯坦什么也没交。

第二天,爱因斯坦向老师交上了一个做得简单粗糙的小板凳。老师看了很不高兴,摇着头说:“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差的凳子了。”同学们都哄笑起来。爱因斯坦回答:“有,有比这更差的!”说着,他从桌子下面拿出两个更不像样的小板凳,解释道:“这两个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交出的这个是第三次做的。虽然它还不能让人满意,可总比前两个要好些!”【名人名言】

1.虚光妨碍射击,骄傲影响进步—— 犹太教法典

2.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 毛泽东

3.进步,意味着目标不断前移,阶段不断理新,它的视野总是不断变化的。—— 雨果

4.事实上,每个人的朋友中都有先进与落后的,问题在于我们怎样去帮助后进朋友,使他进步,切莫跟着他随波逐流,这才是真正的“够朋友” 。—— 谢觉哉

2013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堤坝题跋  提纲挈领

B.沦落抡拳  论资排辈

C.晦涩侮慢  诲人不倦

D.哄动拱卫  烘云托月【答案】B【解析】A项,“题”与“提”都读tí;C项,“晦”与“诲”都读huì;D项,“哄”与“烘”都读hōng;B项,“沦”读lún,“论”读lùn,两者读音不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攀缘  陌路  万马齐喑

B.嘉许  徒劳  扑朔弥离

C.收敛  较勘  大智若愚

D.附庸  拘泥  绵里藏真【答案】A【解析】B项,“扑朔弥离”应改为“扑朔迷离”;C项,“较勘”应改为“校勘”。D项,“绵里藏真”应改为“绵里藏针”。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这个群岛位于地中海西部一个______的自然环境之中,虽然岛屿之间自然风景相似,但都______着各自独特的文化传统。自十九世纪以来,众多的作家、画家和音乐家来这里______灵感,他们的艺术创作也给群岛带来了国际声誉。

A.巧夺天工  流行  捕捉

B.巧夺天工  保留  发现

C.得天独厚  流行  发现

D.得天独厚  保留  捕捉【答案】D,【解析】第一空的语境需修饰的是“自然环境”,而“巧夺天工”强调人工,形容技艺十分巧妙,因此用“得天独厚”。第二空“保留”和“流行”都符合语境。第三空与“灵感”搭配的动词是“捕捉”,与“发现”不搭配。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设备十分复杂,了解其结构原理有助于在维修保养中有的放矢,避免盲目。

B.这家刚开业的公司的业绩连续十个月保持增长,真可谓江河日下、一日千里。

C.一些食品加工小作坊不顾有关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仍然我行我素,违规生产。

D.主管部门应该一视同仁,让民营剧团享受到国有剧团的政策补贴和优惠待遇。【答案】B【解析】江河日下是指江河的水一天天地向下流,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与句中“业绩连续十个月保持增长”矛盾,不合逻辑。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收入的增速放缓没有影响财政支出,这是上半年数据统计中呈现出的一大特点。

B.与老式手机和个人电脑相比,新一代智能手机操作使用的难易程度介于两者之间。

C.根据隧道视野效应,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之中,他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非常狭窄。

D.声明称,这种细菌并不依靠砷存活,而是“能在高砷环境中生存的极端微生物”。【答案】C【解析】C项,成分残缺,“他所能看到的就只是非常狭窄”后面缺少宾语成分“的空间”。

6.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我常常认为,大地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山是______,海是______,沙漠是______,河流是一种寻求,一种机智.一种被辖制的自由。

A.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B.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C.渺茫的遗思与变易的丰富   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  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D.沉重的责任与名节的矜持   渺茫的遐思与变易的丰富   希望与失望交织的等待【答案】D【解析】这是一段空灵的抒情文字,三处填空分别是对“山”、“海”、“沙漠”意象的解释,因而填空时要密切结合“山”、“海”、“沙漠”的特性,使所填的句意符合如大山定而不变的稳定性,大海的变化多端,沙漠中空旷寂寥,生命鲜少却存在希望的绿洲等。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地球虽然是一颗较小的行星,却有一颗巨大的卫星,即月球。它的尺寸和地球本身相比较远远超过了其他任何一颗巨大行星的卫星。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做是一对“双行星”。

英国科学家乔治·霍华德·达尔文首先从科学的角度解答了月亮的成因,他对潮汐现象进行了分析。潮汐产生的摩擦力,其作用结果是使月亮逐渐远离地球。这说明昨天的月亮比今天的月亮离地球要近一些,当然,一世纪以前的月亮离地球就更加近了。实际上,如果我们就这样将时间倒溯下去,月亮在很久以前离地球是非常近的。如果上述情况属实,达尔文认为,也许地球和月亮曾经就是一个整体。地-月一体的自转速度是相当快的,这个快速自转的球体很有可能会甩出一部分最外层的物质,形成月亮。后来,潮汐摩擦力的作用将它驱赶得越来越远.直到它目前的这个位置。这个观点听起来十分令人满意。我们都知道,月亮的密度只有3.34克/立方厘米,因此,它的成分肯定是固体岩石,而没有地球所特有的液态铁芯。月亮很可能是由掉下来的地球外部岩石形成的,恰好,月亮的宽度刚好可以容纳到太平洋中。

遗憾的是,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就现在所知,太平洋独特的造型随时间的流逝在不断变化。如果我们按地-月一体的设想计算出它们的全部角动量,会发现这个数值只相当于使地球外层部分脱离地球所需的角动量的1/4,所以,地球和月亮可能从一开始就是通过单独的两个形成过程逐渐演变而来的。一种可能性就是地球和月亮都来自于同一种尘埃和气体的旋流,最终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星体。如果是这样的话,二者就应该全部是由岩石和金属等物质组成的,并且月亮就应该像地球一样有一个金属核,可事实上它没有。另一种可能性就是它们原来就是由两种不同的旋流分别形成的两颗独立的行星。其中一种旋流可能大一些并含有丰富的铁物质,因此形成了现在带有一个金属芯的地球;另外一种旋流形成了小一点的并全部由岩石构成的月亮。月亮所在的运行轨道使它每时每刻的运行都相当接近地球,并且在它每次接近地球的那一刻,会被地球的引力作用捕捉住。但是,科学家们至今仍未找出地球能“抓住”像月亮这么大的一个天体的真正原因。

以上三种假说都没能就月亮的存在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后来,一位脾气暴躁的天文学家不耐烦地说:“既然所有的解释都失败了,那么结论只能是月亮根本就不存在!”可事实上月亮的确是存在的。1974年,美国天文学家威廉姆·K·哈特曼提出第四种可能性。他认为,在行星形成过程最初的几十亿年里,会经常发生一些碰撞。碰撞的结果是较大的个体依靠消耗较小个体的能量而使自身不断地发展,同时也给宇宙留下一大片纯净的空间。有一个类似地球而质量只有地球的10%的小天体撞到地球上,这两个天体都各自含有一个铁金属核,并有可能已经凝聚。但是,其外层的岩石部分却有可能爆发到空间中,并形成了月亮。一开始,这一猜想被忽略了。后来,计算机对这一猜想中的“碰撞”进行了模拟,认为这是可能的。(节选自阿西莫夫《宇宙指南》)

7.下面对第一段中有关“双行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B.“双行星”的说法,表明月球与地球在历史上是共生关系。

C.从卫星与行星质量比上看,月球的质量相对较大,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

D.月球的尺寸和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成分相同,所以称地月为“双行星”。【答案】C【解析】A项,第一段中没有涉及宇宙中地球和月球的地位孰轻孰重的问题;B项,“地球和月球是共生关系”与文意不符。共生,强调地、月是结合的关系,而地、月是同时存在的两个天体,它们是并生关系。D项,“月球质量与地球相差无几”与文中“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矛盾。C项,由“月球的质量是地球的1.2%,出于这个原因,人们常把地-月系统看做是一对“双行星。”推出。

8.根据第二段文意,下列观点不属于达尔文假说根据的一项是(  )。

A.在潮汐作用下,月球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远离地球,它们本来是一个整体。

B.如果月地一体,它们会快速自转,可能抛出的外层物质与月球的成分一致。

C.刚好可以容纳月亮宽度的太平洋,也许是月亮脱离地球后留下的痕迹。

D.时间是可以倒溯的,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答案】D【解析】“现在彼此远离的天体,原本极有可能是在一起的”的说法可以适用于很多天体,是一种普适性的观点。而文中达尔文的假说是针对月亮成因的。

9.对第四段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些话以委婉的叙述,说明了科学家的困惑与无奈。

B.这些话以婉转的语气,讽刺了那位天文学家的浮躁。

C.这些话以幽默的风格,表明了解释月亮成因的艰难。

D.这些话以诙谐的笔调,过渡到下文中进一步的阐发。【答案】B【解析】第四段划线语句主要是讽刺那位天文学家的定论没有依据和表明他的困惑和无奈,解释月亮成因是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并且为下文做铺垫。

10.根据文意,下面对“科学假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假说”要符合客观的事实。

B.“科学假说”要经过理论的论证。

C.“科学假说”要经受实验的检验。

D.“科学假说”要成为新研究起点。【答案】D【解析】文中明确提到“尽管上述‘科学假说’听起来合情合理,但实际上这一猜想存在很多问题。”可知“科学假说”可以成为新研究的起点,也可以不成为起点。

三、现代文阅读:(11~14小题,共25分)。“罗布人有许多东西遗忘在路上了,但是,有一条关于胡杨的俚语,我还记着,这就是:胡杨有三条命——生长不死一千年,死后不倒一千年,倒地不朽一千年!”一位叫热合曼的老人对我说。“胡杨在我们的叫法中,还有一个名字,叫三叶树。它的底部长的是狭长的柳叶.中间长的则是圆圆的大杨叶,顶部——它的顶部是椭圆形的小杨叶。三种树叶奇怪地长在一棵树上,所以我们叫它三叶树!”另一位叫亚生的老人对我说。两位老人向我说话的时间是1998年的秋天。说这话时,那个叫热合曼的老人105岁,那个叫亚生的老人102岁。说话的地点是在阿拉干一片死亡的胡杨林里,通常,他们被认为是最后的两个罗布泊人,或者换言之,是两千年前曾经建立过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的楼兰人尚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最后两个后裔。

在罗布泊一年一年的盈亏中,在罗布泊像钟摆一样一次一次的位移中,逐水而居的罗布人总是在不停地搬迁。他们将自己新建的每一个村庄都叫“阿不旦”,在这里建立起新生活的愿望,并希望这一次搬迁将是最后的搬迁。当然,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随着罗布泊的继续收束和碱化,他们又得循着塔里木河水系,向上游走,继续寻找他们新的“阿不旦”。也许在几千年的岁月中,罗布人就是这样过来的,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就是这样延挨着日月,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一个民族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所以在阿拉干,在那狰狞万状的死亡胡杨林里,热合曼说,他把许多的记忆都遗忘在路上了。

胡杨是中亚细亚的树木。胡杨是苦难的树木,和伴生它的楼兰民族一样苦难。在这里,水到哪里,胡杨便生长到哪里,因此塔里木河两岸,是两条绿色的胡杨林带,而阿拉干这地方,当年更是有着遮天蔽日的胡杨林。但是往事如烟,随着塔里木河的断流,随着风沙一年一年的侵蚀,胡杨林正在大片大片地死亡。我曾经在塔中地面、见过大片死亡的胡扬林。它们还没有完全死亡,只是处于濒死状态。粗壮的树木、奇形怪状地扑倒一地。记得有一棵树已经死了.但在树身一人高的地方,却令人感动地生出几片绿叶——那是柳叶,正像亚生告诉我的那样。但是带给我巨大刺激的,或者说带给我最大感动的,还是这阿拉干的胡杨。中亚细亚的太阳,在正午的时候很亮很白,亮得炫目,白得刺眼,但正午一过,太阳稍稍西斜一点,林中便昏暗了起来。有些树木倒了,横躺在那里,你得迈过去。有些树木虽然死了许多年,但是还端端地立在那里,在完成着它们早已确定的宿命。这些树木模样都十分庞大、粗糙、丑陋、可怕。那些像狮、像虎、像蟒蛇的丑陋外状,是时间的刀功。是岁月的产物。它们仿佛是我们在《侏罗纪公园》中看到的那些史前怪兽、或者像高烧病人在梦境中出现的令人恐怖的想象。

热合曼和亚生还告诉我,活着的胡杨,在整个夏天叶子会是一种纯粹的墨绿,但是等到每年的10月25日这一天,中午12点的时候,如果有太阳,好像接受到一项指令似的,所有的胡杨树叶会在那一刻变得金碧辉煌。(节选自高建群《阿拉干的胡杨》)

11.在第一段中,两位老人是怎样各自描述胡杨的?作者为什么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

答:(1)热合曼老人引用民间俚语,描述胡杨顽强的生命力;亚生老人引用民间称谓,描述胡杨一树之上三种奇特的叶子。(2)作者详细记录了说话的时间、地点和老人的年龄,增加了叙事的真实性和严肃性,也为全文奠定了一个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

12.第二段中所说的“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什么?这里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最后只剩下两滴闪烁在20世纪末阳光下的水滴”指的是热合曼和亚生两位老人。这里用的是暗喻的修辞手法。水滴的比喻既表明罗布人的生存与水息息相关,也暗示着曾经辉煌的楼兰绿洲文明已经走向了衰亡的尽头。

13.第一段开头和第二段结尾都提到了“遗忘”,这两种“遗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它们各自有着怎样的内涵。

答:(1)相同之处:都因为楼兰文明的衰落而产生的“遗忘”;(2)不同之处:遗忘主体不同,前者是集体的“遗忘”,从“逐水而居,不停地搬迁”“辉煌的楼兰文明就这样延挨着日月”可知,集体的“遗忘”与楼兰文明的衰落同步,表现为缓慢的客观衰减;

后者是个体的“遗忘”,从文中“一个民族要靠这两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来承担整个民族的记忆,那是一件太沉重的事情”等句子中可知,个体的“遗忘”在楼兰文明的衰落之后,表现出不堪重负、不忍回顾的悲壮。

14.第三段写胡杨林的盛衰,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感动”?最后一段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有什么深意?

答:第三段写胡杨的盛衰,象征着楼兰文明的盛衰;作者说阿拉干的胡杨给了他“最大的感动”,是因为这里曾经“遮天蔽日的胡杨林”大片死亡的场景刺激了他,也让他感受到文明衰败的惨烈;最后转述两位老人的话,是对曾经生机勃勃、绚丽多彩的胡杨林的追忆,也是对曾经极为繁华的楼兰绿洲文明的缅怀。

四、文言文阅读:(15~19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①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②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③④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⑤。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注】①盗泉:传说孔子经过一处名叫“盗泉”的泉水,恶其名,渴而不饮。②杼:织布用的梭子。③稽:耽搁。④日知其所亡:每天学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亡,同“无”,这是孔子的话。⑤懿德:美德。

15.对于羊子拾金和辍学两件事,其妻分别是怎样劝说他的?各自阐明了怎样的道理?

答:(1)对其拾金,妻引古训劝之不要求利污行,阐明了做人要洁身自好的道理;(2)对其辍学,妻以织布为喻劝之不要中途弃学,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16.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本文所讲的两个故事之间的关联?试作具体分析。

答:文中讲了羊子两个故事,一个是拾金的故事,阐明的是怎样做人的道理;另一个是辍学的故事,阐明的是怎样求学的道理。“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表明求学与做人是相通的,都是为了提高品德修养。

17.羊子妻用“嗟来之食”的典故,是为了说明什么?这一成语的意思发展到今天有了怎样的变化?

答:(1)说明做人要有气节,不属于自己的财物决不据为己有。(2)这个成语的基本意思是指施舍食物,现在用来泛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8~19题。①

归至武阳渡作

[宋]刘克庄②③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④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注】①武阳渡:武阳水上的一个渡口,在现在江西省南昌县武阳镇境内。②盲风:疾风,大风。③楝:也叫苦楝.一种落叶乔木。④篷:船篷。

18.诗的前两句传达出有关诗人行程的哪些信息?全诗反映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诗人从水路归家,此时正值大风天气,正是楝花盛开的季节,归程越来越短,家乡的高城却被乌云遮掩;诗人寓情于景,“怨恨”疾风乌云,烘托了回家的急切心情。

19.诗的第三句是怎样由写景过渡到抒情的?结合全诗来看,“城西塔”在诗人心目中有怎样的地位?

答:第三句紧承上句“遮”字起笔,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不要遮掉它识家标志性建筑物“城西塔”,表现出对云遮高城影响归家的懊恼之情和归家似箭的急切心情。

五、作文(60分)

20.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请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或经历,以“学与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写作思路】

要写好此文,行文首先要扣住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体会和实际经历来写,以体现成人高考考生生活阅历较为丰富的特点,切忌脱离实际的具体的生活空谈抽象的“学习”或“思考”。构思立意最好能兼顾“学而不思则罔”与“思而不学则殆”两个方面,举实例,讲道理。当然,也可以突出其中一个方面展开论述。【经典事例】

凡是有发明创造的科学家、发明家,都是以善于思考、大胆怀疑著称于世的。法国科学巨匠笛卡尔,就是其中之一。还在少年时代,他就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除了学好老师规定的课程外,还阅读了大量的科学书籍。在学习中他从不墨守成规、信奉书中的教条、盲从书本上的见解,而是大胆地怀疑一切,甚至怀疑自己已经学过而且记牢了的东西。在他看来,怀疑是无处不存在的。正因为他在权威学说和传统观念面前能敢于破除迷信和不盲从,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才在科学的领域里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成为卓越的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哲学家,并创立了解析几何理论。【名人名言】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知道得很多,而当你读书越多,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你知道得很少,从而更加努力。——伏尔泰

4.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爱迪生

2012年成人高考高中起点升专科、本科《语文》试卷及详解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24分,每小题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凋零   惆怅   雕梁画栋

B.压轴   轴线   群轻折轴

C.卷宗   眷顾   卷土重来

D.揭晓   间歇   竭泽而渔【答案】D【解析】A项,“凋零”、“惆怅”、“雕梁”都有声旁“周”,虽然“惆chóu”与“雕diāo、凋diāo”读音不同,但“雕、凋”读音相同。B项,三个“轴zhóu”字读音全相同。C项,“卷juàn宗”、“眷juàn顾”中,“卷”与“眷”读音相同。D项,“揭jiē、歇xiē、竭jié”三个字虽然声旁相同,但读音各不相同。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洪荒   沧穹   披星戴月

B.玄奥   炫耀   暄宾夺主

C.逆料   凝望   鞠躬尽瘁

D.沉缅   惰性   欲盖弥彰【答案】D【解析】A项,“沧穹”中“沧”应是“苍”。B项,“暄宾夺主”中“暄”应是“喧”。D项,“沉缅”中“缅”应是“湎”。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几万年前,撒哈拉地区曾经植物丰盛茂密,河流东西南北______,湖泊______,洪水经常泛滥。公元前2000年以后,气候干燥程度加剧,湖泊干涸消失、植被   退化,这里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沙漠。

A.横贯   漫山遍野   枯竭

B.纵横   漫山遍野   枯竭

C.横贯   星罗棋布   枯萎

D.纵横   星罗棋布   枯萎【答案】D【解析】“东西南北”决定了阿流应该是“纵横”而不能是“横贯”;在缺水的撒哈拉大沙漠中湖泊不可能是“漫山遍野”,应用“星罗棋布”;枯竭多指水源干涸,植被的干枯萎缩,应用“枯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位负责人说,中学生校服价格比较稳定,不会因为物价的上涨而水涨船高。

B.大家赞扬这个方案犹如抱薪救火,一定会把这次改革的三把火烧得更加旺盛。

C.海洋污染不像陆地环境污染那样触目惊心,公众了解信息的途径也非常有限。

D.绿色植物摆放在室内,不但赏心悦目,还可以起到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功效。【答案】B【解析】B项,“抱薪救火”比喻因为方法不对,虽然有心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这里用“抱薪救火”形容改革方案,与句意完全不符。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三个苹果改变了世界:一个诱惑了夏娃,一个砸醒了牛顿,一个握在乔布斯手中。

B.鸟类的大脑虽然很小,却显示出远比人类过去所想象的更复杂、更聪明、更神奇。

C.过度开发湖州,破坏了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其必然结果是人类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D.人,来到了海南岛的最南端,赋予天涯以形,赋予海角以影,固定了“天涯海角”。【答案】B【解析】B项,成分残缺,“显示”后面缺少宾语的中心词“的特点”。

6.填入下面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雨过天晴,举目四望,但见朵朵白云托出早晨灿烂的太阳。经春雨洗刷一新的,以至年轻的牧马人.都被旭日镀上了一层金。

A.洁白的毡包、威武的骏马、广阔的草原

B.威武的骏马、广阔的草原、洁白的毡包

C.广阔的草原、洁白的毡包、威武的骏马

D.广阔的草原、威武的骏马、洁白的毡包【答案】C【解析】这段文字描写了清晨雨后灿烂的阳光下举目四望的场景。放眼所见的景物有草原、毡包和骏马,结合“以至年轻的牧马人”则可以判定其逻辑顺序应由远及近,且要把骏马和牧马人紧挨在一起,因此答案选C。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16分,每小题4分)

人类作为一个物种,所有个体都具有共性;同时,每一个个体之间也有不同的个性。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冲突就是基因组的全部意义。基因组不仅形成了我们与其他人之间的共性,也形成了我们自己体会过的个性。有些人在感情上比较迟钝,有些人却一碰就跳;有些人在压力面前很焦虑,有些人却寻找风险;有些人很自信,有些人很怕羞;有些人很安静,有些人喋喋不休。我们称这些差异为“个性”。这个词的意思并不仅仅指外在的性格,也指内在的、个体化的性格特点。

在第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有一个名叫D4DR的基因,它是一个名叫多巴胺受体的配方。多巴胺受体的任务是在某些神经细胞与其他神经细胞相连的地方伸到细胞膜外,准备着接纳一个小小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得到一个电子信号之后被从其他神经细胞的顶端释放出来,当多巴胺受体与多巴胺接触的时候,多巴胺受体就会使它所在的神经细咆发出一个电子信号。这就是大脑工作的方法:电子信号导致化学信号,再导致电子信号。多巴胺是大脑里主管“动机”的化学物质。多巴胺太少,一个人就会失去做事的动机与主动性;巴胺太多,一个人又会很快厌倦目前的事,而频繁地寻找新的冒险。

多巴胺的一个“表亲”5-羟(读qiǎng)色胺,是存在于大脑里的另一种单胺,它是个性的化学表现。如果你的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高,你可能会是一个有强迫症的人,有洁癖,异常小心,甚至会到了神经质的地步。大脑里5-羟色胺水平异乎寻常地低的人,他们易有冲动行为。5-羟色胺浓度的增加可以减轻人的焦虑感和抑郁感,能够把很普通的人变成乐观者。低5-羟色胺水平可以很准确地预测猴子的攻击性,正如它能准确预测人类的冲动行为、自杀、斗殴和纵火行为。这是否意味着,如果法律要求每个男性都时刻把自己的5-羟色胺水平写在脑门上,我们就能够得知应该躲开谁、应该把谁关起来、应该保护谁使得他不会伤害他自己?如果你用人工方法来逆转猴群里的尊卑次序,使得领头的猴子处于从属地位,不仅它的5-羟色胺水平会降低,它的行为也会变化。更有甚者,人类当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告诉人们说他们有低或高的5-羟色胺水平可以成为一种可应验的预言。整个5﹣羟色胺系统是与生物决定论有关的.但是这并不是像人们通常假设的那样,意味着你的行为不会被社会环境改变。正相反:你大脑里的化学变化是由你接收到的由社会环境传来的信号所决定的。生物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社会对行为的影响是通过启动或关闭基因而完成的。

7.下面对第一段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人类是一个特殊物种,所以在性格上表现出共性与个性的冲突

B.共性与个性的并存是由基因组决定的,是生物个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C.不同人在性格行为上存在巨大差异,这些差异构成了每个人的个性

D.所谓个性,既指外在行为模式的不同,也指内在基因层面上的差异【答案】A【解析】A项,“因为……所以……”所表达的内容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根据文意,人类性格上共性与个性冲突的原因是基因组。

8.下面对第二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巴胺受体存在于D4DR基困中,它的任务是接纳一种神经递质多巴胺

B.多巴胺要多巴胺受体所在的神经细胞发出电子信号之后才能被释放出来

C.大脑的工作方法就是电子信号的不断转换,多巴胺的接纳是其典型模式

D.多巴胺是大脑里主管“动机”的机构,可以调整自身流量决定个体性格【答案】B【解析】A项,多巴胺受体应该存在于“第11号染色体的短臂上”;C项,大脑的工作方法不是“电子信号的不断转换”,而应该是“电子信号与化学信号的不断转换”;D项,根据文意,多巴胺不能“调整自身流量”。

9.下面对第三段有关词语或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亲”一词,表明5-羟色胺与多巴胺的化学性质十分近似,是一类物质

B.“个性的化学表现”一语,表明5﹣羟色胺在决定个性特征上更具有标志性

C.这一段中用的两个“异乎寻常”,语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褒,后者贬

D.“这是否意味着”一语含有推测和假定的意味,引出下文幽默风趣的表述【答案】C【解析】C项,错在“语意有着明显的不同,前者褒,后者贬”。两个“异乎寻常”本身语意一样,它们所修饰的对象一高一低,明显不同,但其中不含褒贬。

10.下面对第四段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实验表明,“猴群里的尊卑次序”会因5-羟色胺水平的高低而有所变化

B.人们知道了自己的5-羟色胺水平,可以从根本上预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C.5﹣羟色胺决定了个体的行为,这些行为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改变

D.虽然5-羟色胺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但最终起到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因素【答案】D【解析】A项,曲解文意,“猴群里尊卑次序”的变化是“人工方法”操作的,“有所变化”的主体是“领头的猴子的行为”;B项,夸大了5-羟色胺的作用,文中只说可以告诉人们5-羟色胺水平的高低,并没有说5-羟色胺可以从根本上预见和控制人的行为;C项,“这些行为不会因为社会环境的影响而改变”的推论不符合文意,文中说“生物结构决定行为,社会又决定生物结构”。

三、现代文阅读:(11~14小题,共25分)。

我曾经到过沙漠和戈壁滩、在浩瀚无涯的荒凉中,哪怕见到一棵小小的绿草,也会感到惊喜和亲切。在严酷的自然中,一棵小草的出现,往往是一种接近绿洲的信号,更是一种生命的宣言,这宣言要向世界宣称的是:顽强坚忍的生命,在任何时候、任何环境下都不会屈服!

绿洲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尽管它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当然,并非人人都能寻找到那片绿洲,有些人可能已走近绿洲,却仍会失之交臂,甚至会在离绿洲不远的荒芜中躺倒,饥渴待毙。绿洲对于他们只是梦幻,他们认为梦永远不会变成现实,于是连做梦的兴趣也丧失了,哪里还会有耐心和毅力去寻找绿洲呢?这时.如果有一棵翠绿的小草突然出现在他们绝望的视野里,该有多么好!小草和绿洲之间,毕竟不能画等号。两者的差距还非常遥远。然而谁能否认,希望之光.有时往往像一茎小草那样弱小而不显眼。悲哀的是那些从此紧锁了门窗的心灵,再不愿发现黑暗中的微光,不愿在小草前停下脚步,听一听这绿色生命的呼唤,然后再走向远方.你不相信吧,小草是一些神奇的手指呢!

我也看见过沙漠中的废墟。这是被先人遗弃的城市的残骸,宫殿、庙堂、市场、民宅,轮廓尚存,千百年前的繁华还依稀可辨。我曾经困惑:古人为什么会抛下他们世代生息的城市?是什么动力使他们背井离乡?在看不见任何活的生命踪迹的废墟中,我似乎找到了答案。烈日下,道路和房屋的残垣正在龟裂,裂缝像干渴绝望的嘴唇……废墟内外看不见一丝野草!我想,一定是炎热、干旱和无情的流沙,把这里的居民逼上了逃亡之路。与其等死,不如去寻找新的绿洲。是远方的绿洲召唤他们离开了死亡之地,尽管这死亡之地曾是他们的血脉故土。为什么有时身处繁华.却依旧四顾茫然,心仿佛被抛在沙漠?是的,物质的繁华绝不等同于精神的富足。揣着一颗空虚的心灵在眼花缭乱的物海中流浪,轻浅的脚印何等凌乱。多么渴望心里拥有一片绿洲。这绿洲不会因为气候和环境的变换而枯黄。这样,即便远离都市和人流,也不致惶然失措。任你烈日似火,任你风沙蔽天,我可以在绿荫中宁静地面对一切.思绪乘风远去,自由如高飞的鹰。抵达这样的绿洲,也许有千百条途径,我只想寻求其中的一条。(节选自赵丽宏《小茚和绿洲》)

11.在第一段中,作者说沙漠或戈壁滩上的“一棵小小的绿草”会带给他“惊喜和亲叨”。这是因为:小草是______,是______。

答:绿洲的信号;生命的宣言。沙漠中一种接近绿洲的信号必然会带来惊喜;严酷的自然中一颗小草的出现那是生命的顽强宣言。

12.根据第二段的文意,说说下列语句的含义。

做梦的兴趣:______。

紧锁了门窗:______。

神奇的手指:______。

答:(1)做梦的兴趣:达到目标的欲望。(2)紧缩了门窗:关闭了感官或失去了意念。(3)神奇的手指:比喻小草的奇妙功用——指点人们发现绿洲。

13.从前的城市变成了“沙漠中的废墟”,对其原因作者作了怎样的推测?他又是如何评价人们背井离乡、远走他方的?

答:作者推测,从前的城市变成了“沙漠中的废墟”,是因为气候变得炎热、干燥,流沙弥漫,这使生命失去了生存的基础。

作者认为,人们背井离乡,远走他方,是迫于生存的压力,是听从远方绿洲的召唤,是顽强坚忍的生命力的表现,悲壮崇高,可歌可泣。

14.最后一段在内容和写法上与前面三段有什么不同?综观全文,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

答:(1)前面三段是写现实的沙漠和绿洲,暗喻人生的理想;最后一段是写心灵的沙漠与绿洲,表达了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对精神自由的渴望。(2)作者赞美了沙漠和戈壁中生命的坚忍和顽强,提醒人们不要忽略小草对绿洲的提示意义,鼓励人们不要放弃心中的绿洲,永远追逐生命的家园、精神的家园。

四、文言文阅读:(15~19小题,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7题。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扬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④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⑤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⑦⑥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⑧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注】①杨子:即杨朱,战国初期哲学家。②党:这里指亲戚朋友。③竖:童仆。④反:同“返”。⑤奚:为什么,怎么。⑥之:往。⑦移时:历时,指长时间。⑧命:指杨子的想法或见解。

15.邻人追羊前后,杨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答:邻人追羊之前,杨子对多人去追一只羊感到奇怪,并有几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