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日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06:50:58

点击下载

作者:毛剑杰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大宋日报

大宋日报试读:

卷首

◆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

我们其实不是这个时代的人。

我们是生活这个时代之后八百多年的一群媒体人。因为偶尔穿越—这样的老套剧情看多了没兴趣?好吧,其实我们是另辟蹊径,采用当下流行的自媒体方式,以及社交软件的行文风格,讲述南宋的历史。希望用这种方式陪伴读者回到费正清所说的“中国最伟大的时代”去看看。

接下来,就让我们调准时空对接点,成功到达公元1127年的南宋。回到南宋,可以亲眼见到我们曾在书中读到的历史。于是,我们这群媒体人很自然地重操旧业,在南宋办起了一份刊物。

这份刊物可能是一个异数。今天的所谓历史,就是昨天的新闻;今天的新闻,却是明天的历史。历史与新闻,有时只是观照点的不同,而我们有幸零距离将历史与新闻对接,并期望从中获得一种历史的全新认知。

若将历史还原成新闻和时事,从中我们能否全盘复原历史演进的必然,重新推演历史进程的各种可能性,以及精准找出改变历史走向的意外拐点?

我们选择将南宋的历史还原为新闻和时事呈现给读者,不仅是因为杭州曾是它的长期行在。更因为,从“靖康国耻”这个起点到崖山覆灭这个终点,实乃中国历史一大转折。

当然,历史既已发生便无可改变,我们只是想默默地观照这个时代,做最清醒而全能的旁观者,然后一本正经地用我们所生活时代的语言解说,这看起来可能有点扯淡。但历史与现实互为投影,一样充满荒谬,我们的扯淡,无非是为这荒谬添点冷飕飕的笑料而已。

一群有理想和情怀的媒体人,以无节操的方式开始了南宋之旅……

建炎元年

五月初一1127年6月12日

康王今晨登基称帝

君臣悲痛之情难以抑,比仪式预定时间多哭了一刻 圣上表示继位实属勉为其难,皇帝跟掏粪工只是分工不同◆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应天行在特别报道】今天清晨,在太常寺主簿(宗庙礼仪部礼宾司司长)张浚的主持和引领下,道君皇帝(赵佶)第九子、前靖康皇帝(赵桓)之异母弟康王殿下,登上事先修筑好的应天府(河南商丘)天治门外祭坛,在庄严肃穆的雅乐声中,带着泪痕宣布继承大统,正式成为我大宋第十任皇帝。

今早的登基仪式,第一项内容是祭告上天,康王宣读了用词古朴庄重的祭文。在祭文里,他首先亲切问候了被金人强行组织参加“北地狩猎游”的父亲和兄长,遥祝他们安好,然后声泪俱下地号召大宋臣民团结起来,坚持和金人勇敢地进行斗争。

不过,有现场的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年初的“靖康国耻”(1127年初,金兵攻破开封,把徽宗、钦宗二帝及宗室人等全部俘虏押往北方)中,康王因为当时正在河北、山东躲避,才成为唯一没有被金兵俘虏的宗室成员。

祭天环节结束后,司仪张浚紧接着宣布典礼进程第二项:请陛下带领臣下表示悲痛之情。事实上,由于大家悲从中来,忘我痛哭,一直从卯时四刻哭到卯时七刻(5点45分到6点45分),足足比预定时间多哭了一刻。

非著名政治评论家、翰林院资深学士“胡澈澹”先生表示,对于刚遭遇“靖康之耻”的大宋而言,康王的及时继位是令大宋人民“喜大普奔”的大好事。他说,目前大宋正面临极度混乱和危急的局势,北方金国虎视眈眈,而国内民众自发的抗金斗争,形成一种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局面;我们要积极发动民众,引导各民间抵抗组织,做好准备,抵御会随时南下的金兵。

登基仪式结束后,太傅张邦昌率百官称贺。随后,宣布改元建炎,大赦天下。“建”,乃建立之意;“炎”,乃指权威之盛,取此二字足以彰显赵构重拾破碎山河的雄心壮志。

登基大典结束后,赵构接受了《大宋日报》的独家专访。他强调,继承皇位并非本意,但是目前我大宋正国难当头,自己才站出来担此大任:“推辞了三四次实在推不掉,国家和民族需要我,我只能勉为其难给自己压压担子。”

赵构表示,做皇帝压力很大,如果将来有更合适的人选,他一定会让贤的。“我一直坚信,皇帝和掏粪工的区别,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起底新天子(上)出生时有自带天子光环?/自告奋勇出使金国是无知无畏还是沉着果敢?◆时局观察员 方小书◆【往来社特别报道】今天,一位自称曾伺候赵构出生的老宫女向媒体爆料称,赵构出生时,其实有一道笼罩全身的红光,只是一会就消失了,大部分人都没注意到或来不及注意。而她在今天赵构登基后,终于想起了这件事。“现在想来,当今圣上命中注定该是真命天子啊。”对此,“胡澈澹”先生更是激动地表示:“历史上每次有明君出世,都会有这样的吉兆,是天降伟人,所以,除了他我们谁都不认。”

>做了一个大回环的人生轨迹

赵构生于大观元年(1107年)五月二十一日,母亲是道君皇帝的才人韦氏。她只是偶尔被“临幸”了一次。

他只不过是个庶子,前面足足排了有八个兄长,不出意外的话,他也只不过是普通宗室中的一员。至于韦氏,后来也只是累迁至婉容—与皇后中间隔了十一个等级。

不过,也正因为没有做皇帝的奢望,他反而不用像他的哥哥—当时的太子赵桓那样整天忧心忡忡,担心自己被废掉;也没有像三哥赵楷那样想着“皇位还可以争一争”。他二十岁以前的人生,是无忧无虑的。

照此下去,他日后的漫长人生本应该和他众多的叔叔伯伯、同母或异母兄弟没任何区别:不问政事,做个一辈子无所事事的富贵闲王,然后衣食无忧安逸一生,身后和他那些没机会做皇帝的兄弟姐妹们一起,在史书上凑成一篇宗室列传,留下不咸不淡的几笔。

近日那些打小伺候过赵构的宫人们,纷纷成了多家媒体争相采访的焦点人物。他们无一例外都提到,赵构即位“有一定的必然性”。他们表示赵构小时候就博学强记,读书日诵千余言。而且他继承了道君皇帝的文艺天赋,学黄庭坚,学米芾,勤于书画、棋艺与诗词,都成就斐然……

尤其可贵的是,我朝历来重文轻武,但少年九皇子却精于骑射,据说能挽一石五斗的硬弓—这已经相当于选充皇帝近卫“班直”的标准了。随身太监何公公爆料说,他曾亲眼看见赵构用两个袋子各装了一百斤米,能两臂举起来走上几百步。“强健的体魄加上深厚的知识积累,使得当今圣上在重大历史关头能够脱颖而出,挽救大宋于危难之中。”何公公在采访最后向记者透露道。

>是胸有成竹还是一时冲动?“而陛下少年时代的表现,也完全证明了他担得起江山社稷。”“胡澈澹”先生如是说。宣和七年(1125年),十七岁的康王,告别父兄搬出皇宫,住进了自己的府邸,这意味着他真正独立了。

但也就在这年,东北那疙瘩的女真人,扛着狼牙棒、骑着高头大马,杀气腾腾地南下了。他们几乎没费什么力气,一路游游逛逛地杀到了汴京城下。

金兵潇洒而来,这下赵构那位在纸上挥洒自如的老爹—道君皇帝可就头疼了。他在发表罪己诏深刻自我检讨一番后,便果断宣布引咎辞职,然后跟儿子赵桓撂下一句“顶上,父皇看好你哦”,自己却以太上皇的身份去南方度假了。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兵直抵汴京城下,表示退兵可以,不过要带走一批高端人质,怎么着也得是亲王或者宰相这个级别的。于是,在讨论人质人选的各部大臣、宗室紧急会议上,皇帝跟一群弟弟大眼瞪小眼:“谁肯为朕行?”

女真人那么凶狠,谁去做人质谁傻子不是?大家当然都选择性地耳聋了,有人茫然地抬头看着天花板,有人表示很困。

这个时候,康王勇敢地站了起来,拍拍胸脯自愿请行,临行前悄悄跟哥哥说:“朝廷要是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打退金兵,就不要顾虑我。”这下把皇帝哥哥给感动了,怎么现在才发现朕有个这么好的弟弟呢?

正月十四这天中午,康王吃了一顿饱饭就带着少宰(官衔相当于副宰相,但有职无权)张邦昌,坐着一个小竹筏渡过濠水去了。“胡澈澹”先生回忆道:那一刻,康王年轻的身影在他眼中是如此伟岸高大。

到了金营后,他们意外地发现金国人居然还挺懂礼貌。金军统帅完颜宗望彬彬有礼,又是打躬又是作揖的,说话还很有分寸,让他们挑不出一点毛病。

但康王还是觉得很憋屈,毕竟这个时候还是看谁的拳头硬,完颜宗望表面上再彬彬有礼,骨子里还是把亲王先生当成了个摆设。张邦昌回忆说,使臣团各位回到驿馆后皆大骂金人,但骂完后也只能继续“呵呵”。起底新天子(下)那一晚,他被金兵吓得滚下床从此不能人道?◆时局观察员 方小书◆【往来社特别报道】他真的很勇敢吗?本社记者注意到了一则在大臣中流传已久的传言。该传言指出,当今圣上还是康王殿下时,在相州(今河南汤阴)的某天晚上,殿下正和妃子在床上进行剧烈运动。忽然一阵地动山摇的马蹄声响起,金人骑兵杀到。康王殿下竟然吓得滚下了床,据传从此不能人道。

本社记者从一位匿名的原康王府高级内务主管处得知,康王殿下一年多来一直是独睡,从未在任何嫔妃处过夜。据该知情人士透露,康王殿下如此战战兢兢,是因为一次差点被皇兄坑死的经历—就是年初这次出使金营的经历。由于自己九弟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气概,渊圣皇帝被感动得一塌糊涂,内心激荡不已。因此在二月初一,默许了大将姚平仲夜袭完颜宗望大营的行动。结果金兵早有防备,宋军大败。据悉康王当时恰好就在那座营中。劫营这种事我会告诉你?当然是极高的军事机密。但是很不幸,宋军前脚刚一出发,金兵后脚就知道了。姚平仲一伙猫着腰摸到金营,还琢磨着是不是要“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却没想到金兵已经恭候多时,就差举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的招牌列队欢呼了。

姚平仲一直不知道,他一出城,城内的投降派大臣们就哭着喊着说“姚平仲全军覆没啦”“劫营失败啦”“都被金兵杀光光啦”。最后,有人看见姚平仲一个人消失在了军营外的茫茫夜色中。之后的二月初三,对此负有直接“领导责任”的李纲和种师道同时“引咎辞职”。

这场劫营,除了使大宋两位主战派领袖下台之外,更让九皇子的市值看跌。“这也可以?这是后妈生的吧?”在被劫营的完颜宗望看来,这位九皇子显然不是很受待见嘛,他当即决定让宋朝皇帝拿个金贵的来换。

金人一眼就看上了康王的叔叔,也就是道君皇帝的弟弟越王赵偲。渊圣皇帝一想,这越王是皇叔,不太妥当,就拿五弟肃王赵枢换回了九弟。康王回来后,渊圣皇帝觉得这个弟弟还是蛮不错的,临危不惧。于是赏给了康王不少钱,还给了个太傅头衔。

>再也不想面对金兵

还没转过年去,金兵就再次南下,还是一样的路线,一拐又拐到了汴京城下。“给钱给地,让这帮金人走人可以不?”渊圣皇帝这么盘算来盘算去,就又想起了自己那个形象无比高大的九弟—康王殿下赵构了。

但他不知道,康王幼小鲜嫩的心灵已经受到了深深的伤害。他心里暗暗发了誓,狗才会愿意再去跟金人打交道。

不过渊圣皇帝并不知道他的小九九儿,康王九殿下还是被抛了出来。一出城,副使王云就跟康王殿下说,京城八成是守不住的,咱们应该先找个安全的去处—他们听说金兵几天前已经南渡黄河,坚决不敢按原定计划去大名府找金东路军主帅完颜宗望了,而是自顾自地去了磁州(今河北磁县)。

康王到磁州兜了一圈,又去了相州。知州宗泽也反对他以身犯险,于是康王命耿延禧起草奏章说没找到完颜宗望,自己现在就在相州待命。以至于之后的某天夜里发生了我们之前报道的那一幕,他就在这里被吓得滚下了床。

就在康王在相州待命的工夫,两路金军就已经会师汴京城下了。宋钦宗派人向各地告急,号召地方进京勤王。康王看到哥哥的亲笔字,忍不住哭了。在斥退了留守相州的意见后,他最终听了汪伯彦的建议,让刘浩带点杂牌部队南下去汴京勤王,自己则含泪带着数万主力去了大名府。然后,刘浩对外扬言康王在自己军中,以吸引金人兵锋,而康王本人则在逃离大名府后,于今年正月从容地跑到了山东的东平府,接着又跑到了济州(今山东巨野)。

相州,大名府,东平府,济州(今山东巨野)……这段时间,康王一直在战略性转移,主要是一直觉得自己不大安全,即使一行人已经到了黄河以南。康王打算继续战略转移,他宣布下一站是宿州。宿州地处淮南,已经是长江边上了。这时,内外两个消息,使得他不得不停了下来。

从汴京出发的信使,真是跨越了千山万水,追寻着康王殿下的足迹,一路追到了济州,通知他回汴京去即位当皇帝。不过康王最后决定还是先不回去,即使回,也要等真正安全了才回去。

康王壮起胆子看了看身后,才发现何止是没有追兵,连个金兵影子都看不见。惊魂未定的康王下令就地歇息一个月。这一个月间,金人把他爸他哥他姐他妹,整个赵宋皇族装了几辆大车,全拉到北方去了,就连他亲娘韦氏和自己的妻妾也都在里头。

>孟太后一锤定音:这是天意!

这一头,康王殿下流亡外地不敢回汴京即位,那一头,张邦昌哭哭啼啼地在汴京当了皇帝。他不当金国人还不干,但他又怕过后被拉清单,于是就抬出了孟太后垂帘听政。又写信来求原谅,把“大宋受命之宝”的玉玺送到康王那儿。这个时候,宗室赵叔向也带着兵到了汴京,两下合兵一处,皇叔赵士荁当下建议由康王继承大统。

据不愿透露姓名的与会者说,在这次至关重要的宗室及元老重臣闭门会议上,一度曾传出反对声音。如康王殿下的叔祖赵仲琮就认为,先帝还在世,只能代理,不能改元。这个建议遭到与会的元帅府官员严厉驳斥,并引用了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

争执中,主持会议的孟太后一锤定音。她说:“晋献公之子九人,唯重耳之尚在!这是天意,这是天意!”素来温和的老太后,此次坚定认为,康王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居于无可争议的地位。道君皇帝都只剩下这根独苗苗了,不选他还能选谁?

军方代表副元帅宗泽也明确表示,坚定支持康王殿下。

这样,事情就没什么悬念了,随后,大臣们投票表决,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以康王为皇位继承人的重要决议。

但是康王表示他并不愿意继承皇位。朝野各界对此表示理解的同时,一致认为这时康王应当挺身而出,勇担重任。经过再三地劝说和沟通,康王终于勉为其难,动身去了河南应天府宣布继承皇位,同时强调这仍只是暂时代理。

只是,新的皇帝能否力挽狂澜,重整百废待兴的残破江山?朝野舆论普遍表示了担忧。

做完皇帝做宰相,张邦昌的传奇从政路

资深预测师说他的好运马上到头,也许还有血光之灾◆驻朝堂记者 王君权◆【往来社应天行在特别报道】据悉,前宰相张邦昌居然出现在了今天的登基仪式上,而且位列班行之首,这让大臣们很是骚动了一下。有消息人士透露称,张邦昌是刚刚从汴京赶到应天府来的。虽然他反复辩称自己在金伪政权中担任“皇帝”一职纯属“被迫”,是为大宋国祚忍辱求全。

但是他自己最清楚,背后总是凉飕飕的,如果目光能杀人,从回来那时起他就已经死过好多次了。不过,民众舆论普遍认为张邦昌的运气确实好,顶着叛贼、伪皇帝的污名还敢回来,并且位极人臣,居然被封为太傅。更少有人知道的是,张邦昌在当上伪楚皇帝前,还当过一回高丽皇帝。那是大观四年(1110年),他以副使身份出访高丽,正碰上高丽国王突然驾崩,该国一时间来不及选国王,就极富创意地请了这位上国使臣来帮忙撑场子,请他代理了一个多月的皇帝。

张邦昌当过两次皇帝,还和金人暗通款曲,明明已经犯下僭逆大罪,可他脱了皇袍还能穿紫袍,这令朝野上下均感意外。

难道人类真的是已经无法阻止张邦昌的好运了吗?还是政治分析家“夏子虚”看得透,他说,当今圣上说不定已经在心里把张大爷杀过好几百遍了,但是张大爷是金人选的。“金人选的懂咩?”夏先生特别强调。他的意思是,当今圣上也怕搞了老张,金人会很生气,这后果就会很严重,万一愣头愣脑地杀回来……所以圣上不仅没有处罚他,还给了张邦昌很高的礼遇。

夏先生最后还表示,他并不十分看好张邦昌的未来。而享誉江湖的邵氏易学嫡系传人、著名玄学大师“郝运来”也说,看张太傅面带死气,头罩黑光,只怕转眼就要身陷囹圄,恐怕还有血光之灾。

>张太傅独家专访

张邦昌,今年四十八岁,东光张家湾(今河北省东光县大龙湾)人,十五岁考上秀才,二十岁考上进士,仕途顺风顺水。靖康元年(1126年)就已当到宰相。但他当年的官场风评就一直不好。这主要是因为从道君皇帝在位之时,张邦昌就属于蔡京一系,为满足道君皇帝特殊喜好张罗收集花石纲,搞得民间乌烟瘴气,民不聊生。

登基典礼结束后,记者拦住了张太傅。

记:请问太傅先生,对于出任伪楚皇帝三十三天的独特经历,您能否讲讲您的心路历程?

张(脸色忧郁不理不睬):……

记(跟着小跑):是痛苦?是幸福?还是痛并快乐着?

张:谁要觉得幸福可以来试试。

记:其实我知道您压力很大,也许那么做并非您本意。

张:小伙子见识还不差,想问什么?

记:您究竟是怎么当上这个皇帝的?

张:我对天发誓,完全是被逼的啊。金兵进城后,想找人帮他们维护秩序。有人就出了个损招,说要立异姓皇帝,明显是怕宗室号召力太强,将来不好控制。他们还放出狠话,如果我们不照办,先杀大臣再屠全城百姓。

我怎么都不想到,被推出来的那个人居然是我。宋齐愈提名我,金将当即拍板,不过百官举手表决没有通过。金人怒了,宣布谁不投赞成票谁就得死,我这才全票当选。

张(流泪):他们天天来我办公室逼我就范。我不想背千古骂名啊!我最后是为了全城人的性命才含泪上任,心想这只是糊弄金人的权宜之计,当今圣上圣明,一定能体察在下的苦衷吧。

记:李纲先生说,您作为大臣理当一死—以尽臣节。

张:想死很简单,可是我自认还是比王时雍这些人更能为大宋尽忠的,他们那些人可是真心认贼作父啊。

记:那您都做了哪些为大宋尽忠的事儿?

张:我始终以代管大宋江山为己任。只要金人不在,我就坚决不用君王礼仪和器物;不进紫宸、垂拱两殿;不坐皇帝宝座,只在东面拱手站立;自称“予”,不称“朕”或“寡人”,手诏全部称作“手书”;没改过年号;在百官职务前面都加“权”字,以表“暂时”的意思。我还封了皇室府库……

记:您就没帮金人干过事儿?

张:这个……我也确实干过一回。当时金人要求搜索城中金银,但我在三月十五日去见金人时严正提出以下要求:停止搜掠城中金银;不毁灭赵氏陵庙;免除搜索金帛;保存汴京的防御工事;等江宁修建完毕,三年内迁都;金军在五天内班师;保留宋朝,自己以帝为号,称为楚帝,不改朝换代;借贷金银犒赏军队;要求归还滞留金地的宋朝大臣。

记:金人答应了吗?

张:基本都答应了。

记:您是什么时候决定回归大宋的?

张:我从没背叛大宋过……我那是糊弄金国人,趁机尽力保全我大宋臣民。我要真有当皇帝的心,就应该要求金国保护。其实我只等金人一走,便立即遍访城中宗室。怎奈宗室已被金人掳掠一空。好不容易才寻访到元祐皇后,在下立刻请她老人家出山垂帘听政。我自己则改穿紫袍,回归臣子班列。

另一方面,我派蒋师愈送信给当今圣上—当时我就认定他老人家才是真正能撑起大宋江山的中流砥柱—向他表明心迹。我皇圣明,回复我说“九庙之不毁,生灵之获全,相公之功,已不愧于伊尹、周公矣……”

说到此处,张邦昌长叹一声。五月初二1127年6月13日

建炎第一令于今日颁布

不再追究动乱中的打砸抢行为 号召军民人等一体重新努力服务国家和社会◆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应天讯】自登基大典后,朝廷于今日发出第一道诏旨,宣布不再追究靖康国难中的打砸抢等刑事犯罪行为。从即日起,不论是溃散军人还是普通民众,只要重新做良好市民,像以前一样努力服务国家和社会,一律既往不咎。不过,在国难中玩忽职守、擅自离岗的官吏,限一月内回到工作岗位,否则将以渎职罪追究其法律责任。

朝廷同时还表达了对人才和良好社会秩序的迫切渴求:号召官员臣民等都可以直接上书言事,各地方军政长官则必须在十天内推荐一位有才干的平民出仕。并下令抚恤在靖康国难中罹难的死难者亲属,给予追随二帝北去及出使北方者的家庭一年薪俸。

朝野舆论对以上政令给予了正面回应。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诏旨并无十分的新意,历代新皇登基后,一般都会有类似的举措。新皇帝与一众新大臣的执政能力究竟如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靖康皇帝今获尊号“渊圣”

公众态度截然相反:差评!◆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应天特别报道】今天,朝廷下旨尊靖康皇帝为“渊圣”。对于这个称号的意义,朝廷邸报中解释称“少帝事上皇,仁孝升闻,爰自临御,沉机渊断,圣不可测”。这意思是,二十七岁的靖康皇帝侍奉父亲道君皇帝仁爱孝顺,自己登位后又心如渊海、稳重深沉。

对于这个尊号,“胡澈澹”先生第一时间发布微博给予了差评,他将之称为“挽回皇家颜面的溢美之词”。他还爆料说,身为长子的渊圣皇帝,当初甚至差点被废去太子之位,因为道君皇帝更喜欢他的异母弟郓王赵楷—一位和道君皇帝一样,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才子。

赵楷甚至曾经偷偷参加过宣和元年的科举考试,竟然一路披靡进入了殿试。殿试中表现更为出色,最终夺得了头名状元。发榜后,赵楷将实情告诉了父皇。道君皇帝高兴之余,怕天下士子说闲话,便把当年的第二名(榜眼)王昂提为状元。

渊圣皇帝即位之初,贬谪蔡京、童贯等六贼,同时起用主战派李纲抗金,看起来干得有声有色,但很快他就显出了优柔寡断、反复无常的本来面目。

他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的换了二十六名宰执。对于靖康中枢的动荡多变,“胡澈澹”评价说:先帝完全没有政治判断力,这些宰执们能力不一、品性不一,但有一点是共通的,他们一些有效的救国之策总被拒绝,而一些误国之谋,却总被先帝愉快地采纳。

在这些宰执中,耿南仲可能是最糟糕的一位,可他偏偏极得先帝信任。渊圣皇帝即位前,耿南仲曾当过十四年的太子幕僚。当时,道君皇帝宠爱三子郓王赵楷,有废掉赵桓立赵楷的打算,危急之时,正是依靠耿南仲和李邦彦出谋划策,渊圣皇帝才保住了太子之位。

于是,在渊圣皇帝即位后第三天,耿南仲就当上了宰相。即便他后来因为害怕金军,曾一度逃离汴京,这也丝毫没有影响他在先帝眼中的地位。

对于耿南仲的政绩,朝野普遍认为他只干了两件事:一是排除异己,二是主和。

耿南仲的排除异己,完全不分场合不看时机,简直丧心病狂。有知情人说,二月初一姚平仲劫营失败,就是耿南仲故意把消息泄露给金人的,为的就是打击主战派政敌。因此,胡先生认为靖康之耻的发生,耿南仲难辞其咎。

渊圣皇帝的第二个致命失误是耳根子软,让李纲下课。李纲作为一个文官,在金兵南下、国难关头挺身而出,却总是能有效组织汴京城防,击退金兵。但反复无常的渊圣皇帝虽委任李纲负责城防,却又不授予全权,处处拖后腿。

姚平仲劫金营失败事件,成了主和派打击李纲的借口,皇帝果真惊慌失措,下令罢免李纲和统率西军援兵的老将种师道。于是引发了太学生陈东为首的万人“伏阙上书”。

陈东与李纲素不相识,数万人聚集到一起,纯粹是大家一致得出了“救国非李纲莫属”的共识。这场骚乱里,陈东们打死了一个内侍,还把宰相李邦彦暴揍了一顿。但先帝对此反应颇为激烈,他自觉脑补了画面,觉得这么大规模的活动一定是李纲在背后操纵,借助民间舆论胁迫自己。

渊圣皇帝随即开始找茬。他曾发给过李纲三千多张空白委任状,虽然李纲只动用了其中的三十一张,而且补的还都是些无品小武官,但还是被先帝下御批严厉斥责“作福作威,大臣专权”。憋屈得李纲顿时感叹“老子不想干了”。

不久,金兵进攻太原,居心险恶的耿南仲乘机进言:“欲援太原,非纲不可。”因为这看起来是没有赢面的一仗。台谏官陈过庭、陈公辅、余应求等都看穿了耿南仲的用心,极力劝皇帝不要派李纲去。

李纲也是心知肚明,自己真心担不起责任哪,我老人家也不傻,这不是眼睁睁地往火坑里跳吗?坚决不能去。可是皇帝表示非常生气,宰执中唯一跟李纲志同道合的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神秘兮兮地在李纲手心里写了两个字—“杜邮”。

杜邮这个地方曾死过一个名人,那就是威名赫赫的秦国大将白起,他因为拒绝了秦王的任命,在这里被赏了一段白绫。话说到这份上,李纲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了。

太原之战果然失败。这是决定大宋皇朝命运的关键性一战,太原失守,金西路军得以南下,与东路军顺利会师。而宋军主力则在两次救援战中耗折殆尽,汴京的陷落遂成定局。

李纲并非在救援战中不尽力,只是在本来就已十分艰难的形势下,又有人在先帝面前给他上眼药,最终也只好躺倒歇菜,落得个被劾下台,卷铺盖走人的下场。从这以后靖康之耻,道君、渊圣皇帝父子被俘北去百般受辱的结局也就注定了。

渊圣皇帝到金营称降时,特意献上了带来的礼物,共计有金银十六担、缣帛五十床、金玉带各两条、内府蹄金若干锭。这些所值相当不菲,可惜换来的是完颜宗翰一句不咸不淡的嘲笑:“城既破,一人一物皆吾有也。皇帝之来,所议者大事,此何用为?”那意思就是连你的命都是我的,你拿这些东西来有什么用?

回城时,渊圣皇帝看到了一直站在城边等着他回来的臣民和太学生,直到这时他才咂摸出点儿痛苦和屈辱的味道。他用袖子遮住脸,失声痛哭。

可是,已经太晚了。

珠帘后的世界:一个女人的孤独与坚持

◆驻后宫记者 十三妹◆【往来社汴京特别报道】日前,元祐太后在新皇登基的同时,于汴京宣布“撤帘”,这也就意味着她不再居于珠帘后代理朝政、支撑危局。如此干脆利落地交权,常人难免会失落。但对于二十岁便入瑶华宫修行、道号玉清妙静仙师的元祐太后来说,撤帘不过是了却与纷乱尘世的最后牵挂而已。之前,她已经有过两次废立,废了又立,立了又废。

>躲不过的党争

元祐七年(1092年),高太皇太后从百位世家女子中挑出了十六岁的小孟姑娘,这就是后来的元祐太后。小孟姑娘出身并不显赫,容貌在百位世家女子中也不算特别出挑,却能够被选为皇后,“胡澈澹”先生说,这正是我朝皇后嫔妃选拔制度优势的体现:德才优先且注重综合素质,其次才是出身。除了有严格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外,本朝嫔妃选拔制度还赋予了主持太后们一定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这就将严谨性和灵活性很好地统一了起来。

除了大家熟知的“贤良淑德,能执妇礼”的基本标准外,小孟姑娘还得到了高太皇太后、向太后这两位后宫主宰的共同青睐。据孟太后贴身侍女陈迎儿透露,就是因为太后的眼睛特别坦荡清澈,当高太皇太后看到这双眼睛时,便脱口而出一句话:“来日大宋待有危难之际,这个女孩定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于是,小孟姑娘成了元祐皇后。

不过,元祐皇后入宫后却是一路坎坷。因为高太皇太后不久就撒手人寰。留下单纯的孟皇后一人,应对虎视眈眈的其他后宫嫔妃与新党。

孟皇后本人对党争完全没有兴趣,可在席卷朝野的党争漩涡中,后宫也不能幸免,她的两度被废都与党争有关。一般人的理解,也许朝廷里头那群男人吃饱了撑的,一天到晚互相往死里掐好无聊,可这还真跟后宫有关,因为,后宫这群女人的大头头高太皇太后,正是“旧党”们的总后台、总头头。

可是,新党的总后台,却是哲宗皇帝,他表示极度讨厌高、向这两位后宫首脑,捎带着就不喜欢孟皇后了,即使她再温婉贤淑。这么一来,其他妃子便觉得有机可乘了。

哲宗在后宫之中独宠爱一人,就是前不久刚刚自尽的刘太后,那个时候,她还是刘婕妤。刘婕妤也死死地盯上了孟皇后,时刻等待着把她拉下马的机会。天遂人愿,这个机会很快来了。孟皇后的女儿福庆公主生病了,孩子生病,自然要急坏大人,皇帝的孩子生病,急坏的人自然更多。

病急乱投医,孟皇后的姐姐就带着道家的符水进了宫。宫中最忌符水巫蛊一类。朝廷及后宫管理事务局颁布的《宫廷安全保障法》、《后宫管理条例》里,从来都明文规定,涉及此类活动的宫廷机关工作人员,轻则受到立即调离工作岗位、杖责,重则赐白绫、投井、赐鹤顶红等严厉处罚。

孟皇后一下就意识到自己犯下了大错,立即将符水封存,等皇上回宫,亲自向皇上请罪。哲宗虽然不宠爱皇后,但对于发妻的品格还是尊重和信任的。他认为这是人之常情,并未加责罪。

可这件事却给了刘婕妤新的口实。公主病逝,皇后的养母燕夫人等为公主祈福,这便正好撞在刘婕妤的枪口上。她正等着有这么一出,好治孟皇后一个宫中施行厌魅之罪。刘婕妤有新党首领章惇、宦官郝随两个人里外呼应,终于将孟皇后拉下后位。

绍圣三年(1096年),宋哲宗以孟皇后在宫里搞巫蛊活动为由,下诏废去其皇后位,于是孟氏出居瑶华宫,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仙师”,法名“冲真”。此时,她还不到二十岁。

陈迎儿也在这次斗争中被乱棒赶出宫廷。她提起这件事时,只是慨叹:“出宫,也许对她这样的人是一种福气吧!”这句话一语成谶。

>再废再立

在瑶华宫,孟皇后过了四年清静平和的日子。这种生活,也许更适合她恬淡娴静的性格。不是没有人为孟皇后鸣冤,就连曾在瑶华宫外卖馓的小贩也慨叹:“亏便亏我也。”

这一语双关的广告词自然是给他带来了灾祸,开封府将其抓获,打了他一百大棍,并警告他不能再那样吆喝。

这小贩便立即改了词:“待我放下歇则个。”意思是让我放下担子歇一歇。这句倒是说到了孟皇后的心坎里。不知隔墙有耳,孟皇后会不会会心一笑。只知道这个小贩从此生意兴隆。这倒是一个不错的营销案例。而哲宗也逐渐醒悟自己对孟皇后的误解,常独自长叹:“章惇坏我名节!”

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病逝,向太皇太后把端王赵佶扶上了皇位,这就是后来的道君皇帝宋徽宗。旧党因此重新得势。而孟皇后也因向太皇太后的喜爱而复位,成了孟太后。雕栏玉砌仍在,身边却已没有半个亲人。孟太后不知心中是何滋味。好在有密友—道君皇帝之妻王皇后伴在身边。

但即便位高如王皇后,也没有能力阻止孟太后的再次被废。原因又是党争。向太皇太后去世后,道君皇帝重新起用新党蔡京等人。此前就一直敌视孟太后的刘婕妤已经贵为元符太后,因为她与新党联系密切重新得势,便怂恿道君皇帝废掉孟太后。孟太后势单力薄,终于又在两年后再次黯然回到了瑶华宫。

>大宋危难之际力挽狂澜

临走之际,王皇后依依不舍,又因为没有帮到朋友而惭愧不已,孟太后微笑着劝她:“又可以离开这是非之地了。”道君皇帝看到这一幕,也深深动容。事后,他对妻子说:“元祐太后真是可敬!”

但也因为这件事,道君皇帝对元符太后刘氏产生了芥蒂。不久后,刘太后忽然死去。朝廷没有就此事公布任何详情。但据太后身边人透露,真相是本来就性情跋扈、不讨人喜的刘太后,在新党抬头后,肆意干预政事,终于惹恼了道君皇帝。道君皇帝便起了废黜之心,刘太后的心腹宦官郝随听说后十分恐惧,因为历来废后都要连带追究后妃身边人。为了保全自己,他竟逼迫刘太后用帘钩刺喉自杀,时年仅三十五岁。

那一头,孟皇后才回瑶华宫,瑶华宫就起了一场大火。不得已,她只好搬到延宁宫,可不久延宁宫也失火被焚。但孟皇后却两次大难不死。可叹,靖康之难中后宫嫔妃皆被金兵掳走,只有孟皇后因为宫廷不容,居所失火,而居于娘家,这才幸免于难。

这时,被金人立为伪楚皇帝的张邦昌采纳了吕好问的建议,迎接孟氏入居延福宫,尊为“宋太后”,接受百官朝拜。但有人以宋太祖赵匡胤篡后周后,尊后周符太后为周太后,并迎入西宫居住的往例,认为这是张邦昌仍怀有另立新朝野心的明证。张邦昌迫不得已,只得恢复孟太后原有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此间,元祐皇后并未因为皇家对她的不公而怀恨。她一面勤谨克勉地垂帘听政,一面积极推动唯一仅存的宗室嫡系康王即位。这也正应了当初高太皇太后的话:“来日大宋待有危难之际,这个女孩定能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五月初三1127年6月14日

新行在备选:朝廷下诏整修江宁城

◆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讯】昨天,朝廷诏令拨盐钞十万贯,令江宁知府翁彦国整修江宁城以及城中宫室,以备未来行在之用。因眼下金军威胁尚未解除,应天行在随时可能失守。不过,江南传来消息称,邸报公布诏令后,随即在社会上引发了江宁、杭州两地“谁更适合做新行在”的热议。两地文史专家纷纷发表意见,激烈辩论,甚至已相约当面论战。详情本报将持续关注。今年端午杭州免费游名额有限报名从速◆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讯】吴越故都、东南佛国、江南第一繁盛之地,中原的读者听到这些赞美之词也许还不太熟悉,许多人印象中还是蛮荒烟瘴之地的江南,还有这样一座华丽丽的富足发达城市,那就是杭州。

杭州江宁相约论战后,杭州府积极响应。为推广杭州知名度、打造东南地区龙头城市,杭州府第一时间联合本报推出了“端午游江南,大宋看杭州”免费体验游活动,应天至杭州全程乘坐高档豪华马车直达,住五星级客栈。免费游名额限定五十人,按先后顺序报满为止。欲报从速,今晚启程。报名飞鸽传书地址:应天行在南大街5号往来社,或联系本社微博、微信官方账号。新中枢遭朝野质疑靠给皇帝背箭袋也可以当宰相?◆ 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 ◆【往来社讯】圣上任命的两位领导班子成员—中书侍郎(副宰相)黄潜善和同知枢密院事(代理国防部长)汪伯彦—在今天的新领导班子朝野见面会上正式亮相。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两个人在见面会上即遭到强烈质疑,以太学生党团领袖陈东为首的反对人士,直指他们“既无才也无德,就靠给当今圣上背箭袋,才当上的宰相”。

两个人都是从康王时期就追随圣上的旧心腹。去年金兵南下时,当今圣上设大元帅府,用快马送文书召黄潜善率兵去支援。而张邦昌在金人扶持下当上“伪楚”皇帝后,又是黄潜善第一时间到大元帅府报到,被任命为副元帅。

另外,黄潜善的仕途引领者是宣和元年(1119年)已被执行死刑的前宰相王黼—蔡京、童贯“六贼”篡权乱国团伙成员之一。这样一来,黄潜善并不清白的底子,自然遭到强烈抨击。并且,黄潜善以前有过瞒报灾祸的劣迹。宣和年间(1119年至1125年),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挪了位,而黄潜善任钦差大臣前往察访灾情,回京后却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

但不久后,这位瞒上有功的钦差大臣,竟被提拔为户部侍郎。黄潜善对于此事的回应是:作为朝廷命官,要有大局意识,要着眼于社会的整体稳定,不能轻易散布这种易造成社会恐慌的消息。

这种貌似“伟光正”的牵强自辩,使得反对者情绪更为激动,质问近乎于咆哮。所幸我大宋士人普遍文明,行为较克制,没有现场扔出臭鸡蛋。

同样是在去年康王奉命前往河北磁州的金军大营时,曾被数百名金军骑兵追踪,时任真定地方部队主官的汪伯彦传书请康王回相州,他还亲自背着装弓箭的袋子,部下则在黄河边迎接。然后,康王拍拍他的肩膀说:“以后见到圣上,一定首先推荐你做京兆尹。”汪伯彦从此成为康王心腹。

汪的政治操守虽无不良记录,但熟知其为人者称,他与黄潜善一样,对圣上的忠心虽无可置疑,却都乐于迎合揣摩上意,着意保全自己的官位和利益,并非有主见和才略的敢于担当者。

当初金兵逼近汴京时,渊圣皇帝下诏说,现金人正想与大宋议和,康王赵构不可轻举妄动。汪伯彦认为这并无不妥。但老将宗泽一针见血地指出,金人狂妄奸诈,议和必是缓兵之计。如果相信他们一定追悔莫及,应该立即进兵,但被汪伯彦等人阻挠。等到汴梁被攻破,金人俘虏道君、渊圣二帝北去,康王只能痛哭流涕。

由于现场对抗情绪太过激烈,见面会只能匆匆结束。黄汪二人更是脸色不虞地早早离场。

黄潜善的无秘

匿名:今天会上有人当面大骂我,我笑了,可是我心里画小圈圈诅咒了他101遍。

一楼:朋友……开会,楼主莫非是黄相,还是汪相?

二楼:同问,楼主是阿黄还是汪汪?

三楼:阿黄和汪汪有什么区别吗?

四楼:好像没有。

五楼:楼上几位都不厚道。

六楼:厚道的不会心里画圈圈诅咒人。

七楼:画圈圈确实不厚道,应该做个小人用针扎。

八楼:我不会告诉你那个大骂你的人就是我,来咬我啊。

九楼:汪汪!

十楼:楼上注意节操。

十一楼:目测九楼不知道节操是啥。

十二楼:你们在人家的地盘上比谁节操丢得快,这样真的好吗?

楼主:大家好!八楼是宗泽老将军吧?

八楼:错,我是陈东!

七楼:我才是陈东!

六楼:好吧,我不会告诉你,一楼沙发其实是皇上。

楼主:你怎么不说九楼是杨时老先生呢?

十八楼:楼主你骂学界泰斗杨老先生是汪汪叫,你完蛋了……

十九楼:目测朋友的朋友都好厉害!网上拐个弯就能遇见大V,人生啊……五月初四1127年6月15日前副相耿南仲忽遭扫地出门知情者称其求官不成心理变态,差点坑了当今圣上◆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讯】两天来的两道人事任命,让人有些云里雾里:被朝野上下视为“国贼”的张邦昌,在圣上面前一番痛哭流涕后,不仅未受到任何责罚,并且于昨天晋衔太保,每五天参加一次军国大事筹划决策。

另一道则是贬官诏旨,门下侍郎(副宰相)耿南仲,今天被贬为观文殿学士(顾问闲职)、提举杭州洞霄宫,洞霄宫是余杭大涤山中岭下的一处道观,虽然号称天下道观统领,但相比宰相而言,只不过是个微末小官罢了。

据熟悉耿南仲的人透露说,这是因为耿南仲得罪过当今圣上:此人原是渊圣皇帝当太子时的旧属和亲信。渊圣皇帝继位后,因为吴敏和李纲等大臣的阻挠,耿南仲没能及时当上宰相,从此心理扭曲,对李纲恨之入骨,逢纲必反,对李纲的抗金计划不遗余力地进行破坏。

尤其是去年二月初一,大将姚平仲夜袭金营,本属极高军事机密,然而已被金人得知。姚平仲刚出城,先帝就派李纲率人出城接应,同时城内诸位主和派大臣则大肆散布谣言,说姚平仲全军覆没,勤王的西军及行营司军队均被金人屠戮殆尽。初三,李纲和种师道同时被免职。

对于谁是这场阴谋策划者的猜测,朝野上下普遍认为就是耿南仲,他先利用姚平仲的年轻气盛和急于求战,怂恿渊圣皇帝下令姚平仲劫营。再泄漏劫营机密给金人,使劫营成必败之局。

然后,他又怂恿先帝下令李纲出城接应,从而破坏渊圣皇帝对李纲信任,从而阻断了李纲亲近先帝的通路。随后他又大肆渲染宋军军事失利,彻底摧垮渊圣皇帝抗金的信心,这一来就轻而易举地排挤掉了李纲、种师道两位抗金主帅,又断送了我军将星姚平仲。特别是,劫营之时,今上尚在金营为人质,如果劫营之谋为耿南仲推动,今上的反常态度就可以解释了。五月初五1127年6月16日

主战派首领李纲出任右相

反对者理由很荒唐:金国人不喜欢他◆驻朝堂记者 叶毓蔚◆【往来社讯】今天,圣上下诏任命李纲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但这一任命,和此前黄、汪二人的任命一样遭到众多人反对。御史中丞颜岐在阐述其反对理由时称,金国人不喜欢李纲。右谏议大夫范宗尹则认为李纲性子过于霸道,而且名气大于其实际才干。

但刚刚提拔了两位主和派进入中枢的圣上,对此任命同样态度坚决。他在微博上表示“有人说我是主和派,也有人说我是主战派,都错了,我是任人唯贤派”。圣上反复强调,国家重建正急需人才,只要作风正派、能力出众、处事公道的官员士人,都会给予一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不过,政治分析家夏子虚先生认为,当今圣上显然也有小算盘,眼下主战派是民心所向,他必定要有所表示,在主战主和间找到平衡点。当然,双方势同水火,一场激烈内斗恐怕是难以避免了。

汪伯彦的无秘

匿名:唯权力不可假手于人也。那位来了,一定让他没事做。

一楼:楼主好阴暗,还好是路人。

二楼:楼主一定是当官的?

三楼:那位是谁?

四楼:楼主是谁?

五楼:没事做好幸福,让我闲吧。

六楼:那位难道是LG?

七楼:LG=老公?

八楼:LG=李纲?

九楼:不是吧,如果那位是LG,那么楼主的身份……竟然是我朋友的朋友。

十楼:冤有头债有主,微博右拐是大V。

十一楼:行在南门张妈妈小吃店提供精准数据定位,楼主是离我500米的路人。

十二楼:那里往东500米是中书省衙门,往西500米是丽春院,你选哪个?

十三楼:如果是后者,那么真相是……

十四楼:龟公甲跟龟公乙的小费收纳权之争。

十五楼:不忍直视的真相。

十六楼:还能不能愉快地讨论问题了?大宋端午风情看杭州巧粽鲜果竞渡弄潮一样不缺◆杭州特派记者 叶毓蔚◆【往来社特别报道】又是一年端午到,“艾”香满溢,“粽情”绽放。今天,一批读者将跟随本社记者一道,全方位、多角度领略我大宋南方第一繁华都会杭州的端午风情。

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端午,正赶在我朝政治中心即将南移的契机。据悉,已有朝廷官员悄然来到杭州走访。为此,杭州府联合本社发起了“端午游江南,大宋看杭州”免费体验游活动。

杭州方面表示,希望通过免费体验游活动,让中原人民了解杭州、热爱杭州,为杭州成为未来新行在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并欢迎有意南下的各地民众选择在杭州落户,杭州府对此将不设任何门槛限制。

>潮男潮女的端午时尚

杭州潮男潮女们的时尚是,在端午时用兰草洗浴,身上还要插戴符袋、香袋等避邪之物。至于住宅门口,则摆放一个大篮子,里面放上艾草、菖蒲、蜀葵、栀子花等,另有酒果、香烛、纸马、粽子、水团不计其数,上面还挂满五色纸钱。全城无论贫富都差不多,无非是富贵人家排场大些,贫家相对简陋些。

有的官宦人家还会用生朱砂在端午午时书写“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的帖子—愿望不错,不过招数是否灵验,卖符的道士总说要来年检验。

>商人的营销意识

至于吃食方面,杭州人还是爱吃粽子。除了一般的角粽之外,还有用竹筒贮米,以箬叶塞其上用彩丝束起的筒粽,有用茭叶做的茭粽等。有的酒楼还用粽子码成楼阁、亭子、车儿的样子,不得不赞叹一句杭州商人的营销创意好强。

许多水果也赶在端午佳节成熟上市:有桃、杏、柰子、林檎等北方水果,也有南方的杨梅、夏橘、木瓜等。此外,还有盐渍蜜饯的酿梅、百头草、糖霜、蜜糖、韵果、白团……杭州人还喜欢在酒里放进菖蒲丝屑,称之菖蒲酒。

>竞渡弄潮最热闹

西湖龙舟竞渡的传统是从唐代时就流传下来的,每年两次,一次在农历二月初八至四月初八之间,另一次便是五月初五端午,来纪念屈原投江。

作为一种风行的水上运动,西湖竞渡得到了全城民众的喜爱。比赛当日,苏堤游人来往如蚁,湖内画舫遍布,头尾相接,有若浮桥,粗略统计不下五百艘。

参赛的龙舟每组六艘,装饰十太尉、七圣、二郎神、神鬼、快行、锦体浪子、黄胖等当下流行的戏剧人物形象,杂以鲜色旗彩、花篮、闹竿、鼓吹之类。划手分列左右两侧,身穿红绿戏衣,头戴卷脚帽,顶簪大花,威武雄壮。

竞渡由官府主持,湖中立一标杆,上面挂着锦彩、银碗、官钞等奖品。待指挥的彩旗一挥,各舟鸣锣击鼓,奋力追赶。夺冠者取下赏品告胜,而其他龙船也有酒钱赏赐。赛后,龙舟退去,后面的画舫相随继续看热闹,直到日落才散场。五月初六1127年6月17日

前吏部尚书王时雍落职,提举成都府玉局观

史上最不要脸叛臣/把很多女子送给金人所以号称“金人外公”◆万能客串记者 毛剑杰◆【往来社讯】被称为“史上最不要脸叛臣”的前吏部尚书王时雍,几天来由于连遭强力弹劾,今天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按照贬官常例“提举”成都府玉局观。众所周知,王时雍在金人占领汴京时,主动投靠,偷窃大量宫中宝物“馈赠”金国使者,又掠卖大批妇女到金营,因此人送外号“金人外公”。五台山:首义之地白骨露于野◆军事地理观察员 刘见华◆【往来社忻州五台山特别报道】忻州五台山,地旱树稀,充斥着记者视野的是一个土黄色的世界,而日落时分晚霞又将天地满满地映衬成金色,宛如佛光普照。这里是我中原大地上最早建造寺庙的地方之一,几乎与洛阳白马寺同期。自前唐末年以来,五台山僧众逾五千,已是天下闻名的佛家圣地,且当地僧众素来心忧家国。

而这里的僧众又素有习武强身的悠久传统。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下令毁寺四千六百余座,僧尼归俗二十六万余。五台山僧众也受波及,大批逃亡幽州(今北京一带)。幽州节度使张仲武奉命授予居庸关守将一把刀,命“僧敢入者斩”。这一命令来自于当时的宰相李德裕,“五台山僧为兵将不及幽州将卒”。这恰恰证明,声名在外的五台山僧确有尚武的传统。本来张仲武正是看中了五台山僧尚武这一点,打算收容他们从军,只是权衡利害后,觉得不便在此时违抗中央,因此才拒绝五台山僧入境。

去年太原被金人围困,我大宋统制官武汉英带兵三千人前往救援。期间,他曾到五台山请僧正真宝相助。真宝,俗姓庞,雁门代州人,法号洪济大师,早年出家于五台山太平兴国寺。金兵南下之初,真宝就已决心武装保卫五台山,他亲自带领门徒刻苦练武。这一壮举传到新即位的渊圣皇帝耳中,先帝特意将他召到汴京便殿,着实嘉奖一番。真宝则表示誓死抗金效忠。

回到山上,真宝便与武汉英商量,准备出奇兵偷袭代州,以解太原被围之势,就此揭开了中原义军抗金的序幕。然而,真宝率五台山僧众与武统制未出五台山界,就撞上了金兵,偷袭变成了遭遇战,双方激战数昼夜,真宝力不能支,且战且退,固守寺庙。

金兵举火焚毁寺庙,真宝最终被俘。面对金将的威胁利诱,真宝大义凛然道:“佛法上有口回(不守承诺)之罪。我既然已经答应我大宋皇帝以死相许,怎能乱说!”于是“怡然受戮”,金国将士也对其钦佩不已。

记者此次化装成逃难百姓进入五台山界,可惜没能找到僧众与金人遭遇及慷慨就义处,也不便到处访问,因为这里已是金人治下。

阳春三月,五台山上,本该是一片绚烂景色。但战乱之后的五台山已是僧众离散,寺庙空寂。那些饮水井、山中泉,都被尺余高的野草埋没;山原上一望尽是白骨,夕阳之下,隐隐似有冤魂悲号。亲眼见我大好河山如此景象,西风残照、宋家陵阙,不免唏嘘流涕。五月初七1127年6月18日汴河虹桥:月破黄昏人断肠◆小清新报道组 张鹤◆【往来社汴京特别报道】短短半年间,汴河两岸的繁华,已随《清明上河图》远去无踪,曾经南来北往络绎不绝的船只不见了,汴河两岸人们挨挨挤挤出门过桥看花去的场景,也不见了。靖康国耻后的汴京,是如此凄清。只剩汴河流淌依旧,虹桥雕栏犹在。

>桥市之盛

汴河是汴京的血脉,而横跨汴河的虹桥,就是汴京的魂儿。

汴水穿汴京城而过,“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这才支撑了汴京这个百多万人口大都市的无尽繁华。而这有赖于自我朝开国之初便上马实施的汴河水系疏浚工程:汴河、蔡河、五丈河、惠民河、金水河……正是这密集水网,使当时的开封真正成了“天下之枢”。981年,汴河一年便可以往汴京运送江淮米三百万石,到995年时的货运量已达到五百八十万石,而到了1008年,货运量更是达到了七百万石。

但众多河道中,唯有汴河沟通南北两大水系。并且,它的水量也相当充沛,黄河三分之一的流量通过它南注淮河,这样便利通畅的黄金航道,自然是国家经济交通的命脉所在。

于是,每逢四月春暖花开,黄河解冻时,运粮纲船和各色商船便从四个多月的沉寂中被唤醒,纷纷装粮载货,起航入汴,开赴宋都……大批船队抵达京师之时,恰好是清明时节。后来,朝廷干脆规定“发运司岁发头运粮纲入汴,旧以清明日”。也就是说,每年几百万石粮纲进京的“首发日”,已经明确定在了清明这一天。

从此,清明时节成了汴京最热闹的日子。这天,城郊疏林薄雾未散,富豪、商客、农夫、市民各色人等就在柳叶吐翠中或踏青扫墓,或耕作田间,或肩挑背负,或骑马步行,沿着汴河渐入闹市。

汴河两岸无疑是汴京最繁华的地段,河面上,总能看到载运粮米杂物的巨大货船或驶或靠、首尾相连,有的正停泊卸货,有的正满载前行。一般一艘漕船都有几十名船工,而当船过桥时,在桥头接应的船工、纤夫也有数十人之多。

虽然逆水行舟比较辛苦,船户的生活却相当富足,无论是摇橹的水手,还是撑船的篙师、岸上的纤夫,他们的精神面貌和衣着的光鲜程度,都毫不逊于京城里的普通市民。

这是因为我朝没有沿袭前朝历代的重农轻商政策。我朝明确规定,纲船额定荷重的八成用以国家粮食运输,其余二成则专供船户贩带自己挟带的货物。朝廷还为此开辟了绿色通道,“国朝法,纲船不许住滞,一时所过税场,不得检税……”这既提高了漕运效率,也使船户的收入大大增加。

所以,运粮纲船带来的不只是漕米,物流带来人流,并且是有很强消费能力的人流,而人流又带来了商机,虹桥周边就这样繁华起来了:桥上人声鼎沸,摩肩接踵,桥下茶楼、酒肆、商铺林立,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茶坊、肉铺、旅舍、药店百贸俱陈,看相算命,杂耍卖艺,百态具备……

>行船之惑

汴河成为汴京生命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那时,汴河两岸的人们,时常会听到河中一声巨响—船又撞上桥墩了。这是因为汴河水很急,又仅有十六米宽,而汴河水运繁忙,桥梁又多,所以船撞桥墩的事故屡屡发生,人们则已经是见怪不怪。

大中祥符年间(1008年至1016年),官府也在为这个问题苦寻对策。正八品武官内殿承制魏化基提出一个构想:桥拱向大跨度发展,河中不设桥墩,这就解除了撞船之患。但这个方案最终没能实现,因为施工难度太大。

但实际上,就在汴京官员苦思对策之际,完美实现上述构想的新型桥梁已经问世,但却不是在汴京,而是在千里之外的青州。当地一名看守监狱的残疾士兵在青州知州夏竦的支持下,主持建造了青州南阳桥。此桥“叠巨石固其岸,取巨木数十相贯,架为飞桥无柱”,正是我们现在常说的“无脚飞桥”。十五年前,魏化基也想造无脚桥,只是没能攻克技术上的难关。

而十九年后的庆历年间(1041年至1048年),宿州知州陈希亮将南阳桥复制到了当地的汴河上,然后陆续推广到其他河道上,由于实用效果很好,南阳桥的样式迅速风靡包括汴京在内的各个滨河城市。

一桥风行天下,至今百余年,或许还将流传后世。但是这种桥梁的第一位设计者的名字和籍贯,却早已被人遗忘。现在流传下来的史料中只记载他是青州的一名“牢城狱卒”(残疾病退狱警)。本刊记者也曾多方查找有关其人的详尽信息,但一位青州资深地方文史研究者说,也许从一开始人们就没有记下这位废卒的姓名,因为他的身份实在是“太卑微”了。

>飞虹凌汴水

除实用价值突出外,虹桥的造型也十分美观。因为其结构简洁,又没有柱脚和桥墩,显得十分轻盈,宛若一道飞虹凌驾在汴水上方,成为汴京的地标建筑。

桥上人群熙熙攘攘,在这不足二百平方米的水平面积上聚集着如此众多的人畜商品,还有成队的骆驼从上纵贯而过。负重量这么大,对造桥者的智慧是个挑战:此桥拱身共有五长两短七根拱木,组成两组拱骨,构成一个桥拱结构,然后以整根大木横贯全桥,把桥拱各部件联结起来,形成拱架。

虹桥的优美造型,正是来源于其精巧的构造:桥身仿佛是一条凌驾于水面上的流转银线,使得它有一种“似动非动”的跃动之美。站在可以看见虹桥全貌的位置,视线沿着桥身移动,宛如注视着一道跌宕起伏的水波。

这是一种流动的节奏美,试想从桥上经过,从一个波谷攀向一个波峰,然后再徐徐步入另一个波谷,天地生命万物莫不在起伏间成就精彩。

造型之外,虹桥的栏杆也体现着当时最新的建筑理念:特有的勾栏样式,栏杆以内的路面和街道是同一颜色的,桥面铺洒着某种垫料,栏杆以外则横铺着木板。由于木材料有其长度和承受力局限,因此必须利用层叠式的木构架来巧妙地分散承重量,同时避免了石板桥面打滑不便通行的缺陷。“饰以丹镬”的桥栏同样精美,鲜艳夺目。与河岸、街面鳞次栉比的屋宇的朱红色屋脊相互呼应。

只是短短半年之后,便一切恍如隔世。虹桥上的摊贩已销声匿迹,远处的地上还散落着几只颜色不同,大小不一的鞋子,许是人们匆忙离开时不小心掉落的,附近的小店也多大门紧闭,栏杆上的丹色油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