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度的人装腔作势,努力的人低调做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8 19:38:48

点击下载

作者:李郦雅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虚度的人装腔作势,努力的人低调做事

虚度的人装腔作势,努力的人低调做事试读:

第一步

第1节:为成功作准备

为成功作准备

首先,你应知道你能做什么——你的长处和弱点,然后再决定你想做什么并开始着手去做。

你必须从正确的方向开始,因此,一定要分析你自己及你所处的环境。

除此之外,你还可以采取一些行动来帮助你起步。有些行动是很明显的,另外一些则不明显。如何应用它们则必须依靠你对自己和所处环境的判断。彼得·杜拉克和罗伯特·汤森对这个问题做过深入的研究。下面列出的是4个主要步骤,它们分别是:

·了解你自己

·了解你的目的

·开发达到目的所必须的技能

·展示个人素质并向着成功的目标努力

了解自己

卡莱尔曾经认为“了解自己”这个提法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概念。他认为“了解你能做什么”是更好的提法。因此,管理生涯的起点是“你能做什么”及“你的长处和弱点。”这意味着要通过分析你的成绩、技能、知识以及通过评估自己的表现来提高了解“自我”的能力。

成绩、技能和知识

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

1.迄今为止,我取得了哪些成绩?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顾一下自己的经历,列出关键事件和转折点。一旦你成功地做了某件事或比以前做得更好时,要分析成功的原因。原因可能包括灵感、努力、决心、对技能的正确使用、对形势的正确分析、团队合作精神、领导才能、抓住机会的能力(也可以说是运气)、清楚地知道需要并满足需要的能力、使事件发生的能力及其他你能想到的任何因素。

2.在什么情况下我没达到理想的目标?你肯定不想过多地提到失败,但必须正确对待它。你应该积极地分析做错了什么并找出如何做才会成功。

3.我在做事时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什么是你突出的长处?可以从专业、技术及管理技能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并锻炼如下能力:交流、制定决策、难题解决、团队精神、领导能力、授权、协调,按期完成任务、分配时间、计划、组织和控制工作、克服危机,等等。

4.对我所选择的领域了解的程度有多深?是否已具备应有的素质?是否已通过学习、培训和相关经验获得了正确的看法?

5.我属于哪类人?(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下面是你应考虑的内容。这是根据凯特尔(Cattell)的主要个性要素分类的。对于每一项内容,请评判你自己到底属于二者中的哪一种。

·开朗——热心,容易相处,善交际,外向;

·保守——不合群,挑剔,冷漠,内向。

·聪明——善于抽象思维;

·不聪明——更善于形象思维。

·情绪稳定——冷静、能够面对现实;

·易受感情影响——情绪不稳,容易焦躁。

·决断的——独立,进取,顽强;

·温和的——温顺,服从,遵守纪律。

·热情的——活跃,乐天派,满不在乎,健谈;

·冷静的——审慎,严肃,沉默。

·安分的——保守,沉稳,按规章办事;

·私利的——按自己意识行事,回避义务。

·敢于冒险的——大胆,不犹豫,冲动;

·害羞的——压抑,不自信,胆怯。

·性情温和的——依赖,自我保护,敏感;

·性情坚韧的——自强,现实,合乎理性。

·怀疑的——固执己见,不信任别人,不易上当;

·信任别人的——不怀疑或不嫉妒,适应能力强,易相处。

·想像力丰富的——爱思索,不关心现实生活,被内心冲动左右;

·现实的——行动重于思考,被外部现实所左右,仔细,传统。

·精明的——精于算计,敏锐,世故;

·粗犷的——不奸诈,坦诚,朴实。

·焦虑的——忧心忡忡,情绪低落,困惑;

·自信的——自我安慰,平静。·勇于实践的——批判的,自由的,分析性的,思维活跃的;

·保守的——尊重已有现实规定和传统经验。

·依靠自我的——开朗,机智,喜欢自己作出决定;

·依赖群体的——一名“参与者”,喜欢呆在集体中,依靠他人的支持。

·克制的——严谨,自我约束,强迫自我;

·自由的——无视规定礼节,不修边幅,依照自己的习惯行事。

·紧张的——压抑,焦虑,烦燥;

·放松的——平静,不灰心,平和。

评估自己的管理才能

尽管“了解自我”是进一步评估你做为管理者的长处和弱点的基础,但不需要考虑你的基本管理素质和能力。

分析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才能时,有必要用到一些主要组织所采用的标准。这些组织在它们的评估中心或开发中心衡量管理人员的能力时用到这些标准。(经理们在两三天的时间内要接受大量的测试并经历不同的训练以证明他们的能力。)下面引出了两个组织在各自的评估中心里用到的标准。

好的管理者应具备:

·追求业绩——他们被业绩驱动,追求认可及回报,拥有内在的驱动力,正是这种驱动力驱使他们不断向更高目标奋斗。

·拥有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他们精力充沛并渴望对每一份工作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可靠——他们做工作时总是留心相关细节。

·好的组织者——他们能够组织自己和周围的人及时高效地达到目标。

·易于接近别人——他们拥有很好的领导能力,在和他人打交道时高度成熟。

·优秀的团队建设者——他们明白提高团队的表现可以促进自身的进步,因此他们很注意增进自己和他人对工作的兴趣。

·好的沟通者——既包括口头形式也包括书面形式。

WH史密斯公司

WH史密斯公司的管理评估中心采用的是以下素质标准:·自我管理——组织,计划和管理时间的能力。

·交互管理和领导能力——同前辈和上级打交道的能力。

·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及作出正确的财务判断的能力。

·营销管理——考虑并提出营销策略的能力,发现机会并作出反应的能力。

·战略计划——在战略高度上思维并行动的能力,以及制定清晰的长期,业务目标的能力。

·形势判断——作出业务形势分析的能力,识别形势的主要变化并制定合适的目标和行动纲领。

·人员管理——与下属成功合作的能力,擅长获取信息并理解不熟悉的领域。

·人力资源计划——依据可用资源决定未来人力需求,发现培训和开发的需要。

·口头交流——清晰表达的能力及以逻辑的,积极的态度阐述问题的能力。这种态度能获取认可和支持。

·书面交流——书写商业文件的能力,提出的观点论证清楚并有相关数据支持。你可以依据这些标准评判自己作为一名管理者的能力,按照以下级别给自己打分。每一项的得分在1~10之间。

A=非常出色(9~10分)

B=良好(7~8分)

C=满意(5~6分)

D=基本合格(3~4分)

E=不合格(0~2分)

评估时,在每一项中注明特别高或特别低的分数并画出你做为一名管理者的优势和弱点表,你还可以完成“SWOT”分析(S—长处,W—弱点,O—机会,T—风险),考察你在现在组织(或其它组织)中提升的机会,评估那些可能阻碍你实现雄心的不利之处。

明白你想要什么

1.找出你擅长做什么,然后去做。

2.不仅分析你的长处,还要分析你的弱点:“没有任何东西比了解自身弱点更能帮助一个人成功。”(威廉·黑兹利特(William Hazlitt))

3.决定你想要做什么然后为之努力,坚信若你真想要,就一定会做到。

4.为自己确定想要达到的目标和实现的期限。“每个人都在不懈地追求中成长”(杜拉克),但千万不要对自己要求过高。对自己能做到的事和不能做到的事要有清醒的认识。

5.追求完美。“如果你不能做到最好,那就不去做。”(汤森)

6.把精力集中在你能做到的事情上。“时常问自己‘我能贡献些什么?’这将使你在工作中发挥出未曾被发现的潜力”(杜拉克)。

7.分清事物的主次。杜拉克对事物主次的区分原则是:——注重未来,不要沉缅于过去。

——留心机会,不要为困难羁绊。

——选择自己发展的方向,不要随波逐流。

——瞄准更高目标以及那些与众不同的目标,而不要选择那些安全的和容易的目标。8.明确区分什么事由自己做,什么事由别人替你做。

9.使问题简单化。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并消除不相关因素。在开始做一件事之前先把以前的事情完成。集中力量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但是,如今没有其他原则比这个基本原则更经常地被违反了。我们的座右铭似乎是“每件事情只做一点点”(杜拉克)。

10.从总体上把握,但是不要忽略重要细节;“虽然他能把握大问题,但却不了解小的方面”(斯潘塞),有时候钻到问题的表面以下去探究其本质是很重要的。但切记要有选择地这样做。

11.迅速适应变化的需求。“一名总裁如果总是在重复以前曾经成功的作法,那他注定要失败。”(杜拉克)

发展技能

如果你打算开始的话,那么就可以按照本书的每一章去发展自己的技能。本书中的每一章都阐述了管理技能的一个方面。这些关键的领域是:·交流——清楚地、简洁地、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克服难题——用逻辑思维去解决难题,但不要忘记,从另外的角度思考问题会产生许多新想法。

·制定决策——发展分析能力,并自信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倾听——听取别人的意见并采纳好的意见。不仅要听别人说的话,还要让别人知道你在用心听,表现出兴趣,让他感到自己很重要。

·鼓励——知道你的下属能做些什么并知道如何让他们积极工作,弄清楚你希望他们做什么,根据任务的难易或贡献大小制定奖惩标准。

·任人唯贤——根据员工的能力选择人员,可以接受有缺点的人,但不要平庸之辈。

·管理自己——对工作日进行全面控制。分清重要的事情与不重要的事情,知道如何减轻你的负担——去掉那些无关紧要的琐事。

个人素质和行为

·热情,并将它表现出来。

·革新和创造——提出新的观点并对他人的观点持积极态度。如果你的观点没有被采纳,不要灰心丧气,要尝试其它途径。

·表现出愿望——当交给某人一项任务时,如果他总是抱怨,那会是非常糟糕的,不要说:“为什么我能做到呢?”相反,你要立即作出这样的反应:“我建议你就这样去做,你也同意我的看法吧?”

·要积极——正如一支老歌中唱到的一样:“强调积极的一面,消除消极的一面。”

·努力工作——成功人士都是努力工作的人,但他们并不为工作而工作。效率绝对是用你呆在办公室的时间来衡量的,它是指你在那里时做了些什么有意义的事。

·很好地表现自己——生命的价值并不只体现在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上,但你应当尽可能使你的成绩为人所知并得到赏识,即然人们总是对那些有决断力,守时并谈吐果断的经理们印象深刻,那你为何不这样做呢?这样的做法利大于弊。

·要雄心勃勃——一个人应不断进取,但不要做得过头,不要关心将来的地位超过关心当前的效率。

·要有勇气——敢于冒险的同时要考虑周全,相信你正做的事情并坚持到底。

·要有决断力但并不争强好胜。

·明确而简洁地表达你的观点。

·不要说的太多,不要为自己承诺太多。不到适当的时刻不要开口,“当一个人不该说话的时候,就必须保持沉默”(维特根施泰因)

·学会应付压力。不要试图躲避,要学会忍耐。如果困难来得太快,你要试图放慢它。放松下来,拿出一点时间,给自己一个机会整理一下思路。

·如果事情不顺利,从头再来。平静地接受这一切。想一想你需要做些什么并立即开始行动。在这种条件下,有目的性的行动最重要。

·使人们信任你——如果你从不撒谎,从不隐藏真象,你就会做到这一点。而且你应当避免要干脆,要兑现诺言。

·接受建设性的批评。

·“公开地甚至高兴地承认自己的错误”(汤森)不要找借口。如果犯错误,就应承担责任和遣责。

第2节:清晰的思维

清晰的思维就是指有逻辑的思维,它是一个推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判断与判断环环相扣,正确的结论来自于客观证据。清晰的思维也是分析性的筛选信息、选出相关的信息,建立其间的关系并证实这些关系。

如果你说某些人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你是指他们通常作理性的推断——他们的结论可以用相关事实加以证明。他们避免无根据的或是有倾向的论点,同时避免这样的归纳,避免不相干事实,他们的逻辑思路是清晰的、不含感情色彩,并以相关事实为依托。

清晰的思维是一个逻辑理性的方法,可以帮助解决问题,制定决策,或是作个案陈述,这是有效的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逻辑思考是思考的惟一途径。爱德华·德·博诺(Edward de Bono)用一个案例无可辩驳地论证了:平行思维,即创造性思维,对于创造性的管理者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应该和较为传统的垂直思维(或称逻辑思维模式)同时使用,但说到底,逻辑思维仍是基本的思维方式。

一个好的管理者还应具备另一素质,即讲话有说服力,善于发现别人话语中的漏洞。为了做到思路清晰和讲话中肯,你需要了解:第一,如何基于基本原理提出一个主张或一个个案;第二,如何检验你的建议;第三,如何避免使用错误的理由,以及如何发现别人理由中的错误。

建立主张

第一个原则是“获取事实”,这是逻辑思维的起点,这里所说的事实必须是和正在考虑的问题相关的事实,如果要作比较,就必须具有可比性。我们知道,在描述趋势时都有一个恰当的基准日,如果要比较趋势,就必须采用相同的基准日。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在你的观点没有充分的事实为依托时要小心谨慎;避免就表面的事实作出肤浅的分析;注意深挖事实;不要想当然;要层层筛选证据,然后去掉无关紧要的证据。

你的推断应当是直接从事实中得到的。只要有可能,就应展示结论和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样可以通过可查证的、且相关的经验来证实你的推断,用发生在其他地方的相似关系来论证也可以。

如果从事实中可以归纳出不只一个推论(这是常常发生的)。那么你应该检验每一个推论,并确定哪一个可以最明确地从证据中得到,并且经得住事实考验,但是我们常听见这样的错误说法,“理论上说”或者“一般意义上说”实际上,你必须寻找证据,来证实你的推断是合理的;你还应该舍弃有关“普遍意义上”这类含糊的概念,除非找到能证实它的数据和经验。笛卡尔(Descartes)写道:“普遍意义是世界上最畅销的商品,每个人都确信自己可以使用它。”

检验你的主张

苏珊·斯特宾(Susan Stebbing)在《思考:在特定目的下》一书中写道:“我们洋洋自得地接受一些观点而不加以检验,只要它们符合了我们的偏好,它们的内容正好满足了我们的需要,我们便接受它。”事实上,逻辑思维恰恰是要努力避免这一误区。

我们形成主张或观点时,是从我们能观察到的事物中得出的,也就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分析,我们自己的经验,来推断那些未知的情况,对于证据也同样如此,因为证据不过就是别人的观察和别人的经验。

如果你的主张或观点来自这样一个归纳,它以一些特定的事例为基础,那么你应该检验你的主张。可以问自己以下一些问题:·调查的范围足够全面吗?

·所依据的事例具有代表性吗?还是为了支持某一观点特意选出来的?

·有没有未被注意的相反例证?

·所建立的主张或观点和其它已形成的具有良好基础的观点相左吗?

·有没有和你相冲突的观点,或是矛盾的证据,你考虑它们了吗?检验你最初的主张了吗?

·你的证据能得出其它同样有效的结论吗?

·有没有其它因素,它们虽未被考虑,但却足以影响证据的有效性,直至影响结论的得出?如果你的观点以证明为基础,你就应该检查证明的可信性,与主题的相关程度,以及你的观点是否是从证据中经过逻辑推理得到的,即是否可以从事实依据中合理地推断出来。

错误的、误导性的观点

谬误是指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它能造成推理错误或误导性的表达。应该避免的、或从别人话语中能够发现的主要错误类型有:

·概括性叙述

·简单思维

·特定思维

·过分单纯化

·作出错误的结论

·从未证实的假定为论据

·错误的类比

·用词含混

·善变的逻辑我们将在下面一一讨论这些错误类型。

概括的叙述

由于我们需要确定性,需要做出结论,所以我们常常会陷入概括的叙述中去,有时我们还会一遍一遍地重复我们所作的陈述,越来越大声,越来越愤怒,为的是说服对方,如果我们说的遍数足够多,足够肯定,最后甚至连我们自己也都相信了。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这绝不公平。这绝不明智。‘概括地说’是绝不安全的。”但是这些话本身就是一些概括的叙述或命题。科学方法是基于概括的,但只有当它们来自充分的、相关的、可靠的证据时才真正有效。

如果概括性叙述是通过过分简化事实,或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不利的证据而产生的,这样的叙述是无效的,错误概括的一个典型形式是这样的:如果一些A是B,那么所有的A肯定都是B。这是常常发生的,人们说A是B的时候,其实他们仅知道一些A是B,或最多A趋于B,除非对方接受这样的“一些”或者“趋于”,否则这样的陈述就是误导性的。

下面将要谈到的许多错误都是不合理概括的特例,不正确概括其实也是不合理推理的最普遍症状。

简单思维

简单思维是指当我们在谈话时用到口号和标语时,思维将其简单地推广到不属于此类的事务中去。

如果我们正在计划或正在采取行动,很自然我们会对哪怕很复杂的事件形成明确的意见,也很自然地就把这些观念压缩为一个简短的句子或一个想法。但是如果省去了思考的麻烦就直接接受这些概括性的陈述则是危险的。只有当你先行思考过之后才可接受这类陈述。

特定思维

如果有人对你说:“每个人都知道……”,“很明显……”,或者“无可辩驳的事实是……”,你就可以断定他对他想要断言的事实犯了想当然的错误。

当我们片面强调自己的观点,看不到可能还有其他观点,其他看问题的方法时,我们就陷入这种错误了。错误的原因在于我们不能超脱所处的环境。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忘记了对我们适用的在相同情况下对他人也适用。

防止这类错误的一个措施是将“你”置换成“我”,“我觉得你连鼻子正前方的东西都看不到”,变成“你觉得我连眼罩内侧的东西都看不到”,一条原则当我将它用到你身上时似乎挺有道理,但一旦你要求我将之也用于自己身上时就不行了。

当然,对其他观点想得太多就是优柔寡断了,并不是每个问题都必然有两面的,而且就算有,你最终也必须坚定地选定一面。

但是当你这么做之前,务必检查一遍其他可能的观点或方法是否有效,将它们考虑进来。

过分单纯化

过分单纯化错误是前两种错误的特例。它常常以一种被苏珊·斯坦宾称为“既黑又白的错误”的形式出现,它要求画一条直线,而实际上这样的直线根本画不出来。例如,我们无法明确区分理智与愚蠢,也无法准确区分聪明与愚笨,它们之间并没有规定的界限,我们很容易就犯这类错误,以至于狡猾的对手会利用这一点,声称我们精确地定义了其实并不允许这样定义的一个东西。

作出错误的结论

一个最普遍的错误就是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因为一些是或者可能是,那么所有的都是。对几个情况适用的断言被适用于所有的情况,结论与前提其实并不相符。

这种错误的最常见形式被逻辑学家称为“淆的小前提”,这种说法来源于传统的三段论的三个部分组成: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一个正确的三段论是这样的:大前提:所有的牛都是四足动物。

小前提:所有的四足动物都是脊椎动物。

结论:因此,所有的牛都是脊椎动物。这也可以概括成:大前提:所有的A都是B。

小前提;所有的B都是C。

结论:因此,所有的A都是C。而一个不正确的三段论可能是这样的:所有的牛都是四足动物。

所有的骡子都是四足动物。

因此,所有的牛都是骡子。

这也可以概括为:所有的A都是B。

所有的C都是B。

因此,所有的A都是C。这个结论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尽管适应于A和C的也适用于B,但是ABC各自和B的关系并不必然地把A和C联系在一起。

在错误的三段论中,尽管A和C都包含在B之中,它们仍可以截然不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结论超出了最初的证据。A和B两样东西都和C有关系并不必然意味着A和B就一定可以联系到一起。在形成结论时,我们常匆匆作出部分即全部的错误结论。

超出初始证据的错误还可能有另外一种形式,即因为我们知道结果(在后),所以我们知道原因(在前),但这不一定正确,某一结果很可能有许多不同原因。下面我们举一个错误的例子:如果他沿着池塘走过来,他一定是去西印迪斯(地名)

他去了西印迪斯。

因此他沿池塘走过。

即:如果P然后Q,

Q发生,

那么P。但是可能存在无数其它原因说明他可能去了西印迪斯而并未经过池塘。只有当原因和结果有直接联系时才可做出正确结论:如果他沿着池塘走过来,他一定是去西印迪斯。

他沿着池塘走过来了,

那么他将要去西印迪斯。

即:若P然后Q,

P发生,

那么Q。另一个可能的危险是:忘记了环境可能会改变最初情况,过去发生的并不一定再次发生,除非环境一样,你可能从历史中得到某些推论,但你不能完全相信这些推论,因为时代变化了。

以未证实的假定为论据

如标题所言,这个错误是指把那些尚未证实的东西想当然地当做已被证实。在没有充足的证据下就假定争论中的论点,逻辑学家称之为“诡辩”。

如果你认为某人想当然地将某一假设当做了事实,你就必须挑战这一假设,并要求了解该结论所依据的那些假设的情况,然后你就可以判断该结论是否是依照上述假设推断出来的。

挑战假设是清晰的思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挑战别人的假设的同时,不要忘了也检查你自己的假设的合理性。

错误的类比

类比是我们许多思考方法的基础,我们注意到两个事件在特定方面有相似之处,就能从这相似之处推出延伸的观点来。同时,类比还有助于对不熟悉主题的理解。

类比有时被错误地运用在谈话中,听起来很生动,实际上没有任何根据。当我们运用类比时我们这么说:如果x具有P1,P2,P3和f这些特性,y有P1,P2,P3这些特性,那么,y就也有f这个特性。如果y没有和f不相容的特性,那么这个类推可能是正确的;如果y有和f不相容的特性,那么这个说法就不合理了。

类比可以用来支持一个结论,但它不可以用来建立一个结论,它们有时被过分运用了,有时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是表面的而非实质的。

要运用类比去支持一个情况,但不要依赖于它。不要让别人用远离事实的类比来说服你,这些类比应当被检验,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应当被证实,这样才可运用。

用词含混“当我用一个词时,它的意思就是我用它时想要用的意思,不多也不少。”这就是里维斯·卡洛尔的方法,许多旨在欺骗的人都喜欢用这个诡计。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定义一个词,以支持他们的论点,他们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变换词的含义,他们选择其实有相同意义的词汇,但有的表示赞同,有的表示不赞同。在一个有名的谚语中,“firm”这个词被这样使用:“我是坚定的,你是顽固的,他是冥顽不化的。”

善变的逻辑“相反,”特威迪·赖德(Tweed ledee)继续说,“如果它过去是这样,那它现在可能是这样;假如它过去是这样,那么它现在应该是这样;但是因为它现在其实不是这样,所以它就不是这样,这就是逻辑。”善变的逻辑并不一定像上段话这么糟糕,但它也确实在误导着人们。它包括这样一些辩论诡计:

·选择对已有利的证据而忽略那些不利的证据;

·将对手提出的论点故意扭曲得面目全非——借他人之口说出自己的论点;

·给对手增加负担,让他们去证实一些他们尚未得到明确证据的东西,从而分散对手精力;

·故意忽视争论中的某一点;

·引入不相干的话题;

·反复重申已被否定的东西,忽视那些已被肯定的东西。

第3节:强化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刘延林为人处世和经营管理、用人之道都深受黄老板的影响。他称黄老板是他的启蒙老师,另外的原因也许还有对比其他类型的人士,在后来自己做老板深有感触而发出的感慨。

[背景]"在机砖厂一边做一边观察、思考,半年日子我把生产过程、机器的操作、人员的组织管理,以及工厂的经营状况等等,了解得一清二楚……"

在工作中把握成长的机会。

我们看出,爱动脑筋,找窍门,是刘延林的秉性使然。如果只为了薪水去工作,我们就会忽略更重要的东西。且不说敬业精神的可能丧失,还会丧失工作经验的历练、人际关系相处之道等等。说到底,会让自己丧失才能,让自己的精神空虚。我们何不将工作当成锻炼才干、充实精神的机会呢?因为工作才使得我们对工作的本质有深入了解的机会,有了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与自己的前途密切相关。而那点薪水,对于一个有抱负的青年而言,与壮丽的人生事业相比,又何足挂齿呢?

刘延林把握了这个锻炼和充实才能的机会,对行业的用心观察,慢慢就有了经营和创新的能力,从而开创了自己的前程。我们宁愿认为他看到了薪水以外的成长机会,它远比薪水本身多得多。那些对于工作采取推委的人,我们不妨认为他们是人格能力和心智的不发达,他们把自己推进了狭隘、小气、无能的深渊。

如果我们觉得当前的工作不理想,更重视自己的志趣。把当前的工作当做临时过渡,随时准备"另谋高就"。就会这样想,先混一段时间再说。所以,对于工作的马虎不以为然。未能认识到时间的损失的同时也丢失了潜在的机会。敬业精神的不足,为前程的开创造成了无形的阻碍。一个具有开阔的思想、无论是面对什么样的工作都努力认真的人,在他一进入工商界,就会给所有的人留下好印象。无论他是否在这一行长久干下去,他的同事、老板和相关的人以及只是听说的人都会认为"这个人不错"。这样的人就有很多的幸运机会,就会发展出良好的社会关系。我们未来的成败都有最大的可能由当前低微、自己都不看好的岗位所决定,千万不可妄自菲薄。刘延林不就是在最低微的岗位上有很好的表现,慢慢向上走,才有后来的自立门户吗?

能力和机会,是成功的条件,所有这一切都是需要自己有很好的理念,靠自己去创造。

13.[背景]"但我的确不是一个安于现状的人,我的血液中始终流淌着不安分的因素……""有朋友发现我经常提到淡水的各种第一名,觉得很奇怪,问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兴趣。我说,我不是好奇,也不是想消遣。我告诉他们,我在哪里,就要给那里创造一些第一名。"

要及时强化自己的抱负和愿望。

在我们周围,很多人曾有过抱负,但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强化,这个愿望和激情渐渐地消失了。日后看到别人的成功,就会有所感触。有人甚至把别人的成功归于他们有幸运的机会。

当初的梦想到哪里去了呢?因为努力和进展不大,看不到目标的接近,干着干着就丧失了斗志。俗话说:"一分播种,一分收获。"但很多时候"一分播种"的收获是只能有所积累,并不能实现目标,需要"十分播种",才能看到目标的实现。这个时候就需要自我激励,让激情之火持续燃烧。有一个积极、充满希望的心,人生就有希望。我们看到,刘延林失学时,班主任傅老师给予他适时的鼓励:"社会也是一所大课堂啊……""猪儿生意"的失败,是"雪压竹枝低"这首诗让他鼓起勇气来到了广东。

我们在进取的路上,会经常陷入困境。我们的愿望和激情如果一次次地被否定,它的力量就可能越来越弱,最后归于消亡。一度在内心燃烧的激情之火熄灭了,这种抱负和理想灭失是人生的悲剧,使得我们的潜能得不到发挥。我们会找出理由自我安慰,好像看透了人生。其实是一种不满,甚至是愤世嫉俗。将失意归咎于外界的环境,某件事或者"缺少机会"。

我们中的很多人真的是陷入了黑暗当中,而没有能够读懂人生。缺少成功体验,缺少潜能开发体验的人,他就可能难以体验到一个人精神的力量。

刘延林经常提到淡水的第一名,不难看出是一种目标意识的体现。多数人因为缺少定义清楚的人生目标,所以就没有了努力的方向。借用《黄金时代》记者的话,我们还可以说刘延林"可能是属于极少的巨富之后,仍然还有进取欲望的平民大款"。

[背景]"我也有意地学会了当地的方言,学得很像,不认识我的人听我说粤语,还以为我是当地人。这件事看起来很小,但作用却很大,一种说不清的亲切感和信任感在彼此间产生,隔阂距离自然就缩小了许多。"

]需要良好的社交能力。

刘延林学会当地的方言,为融入当地人的圈子扫除了天然的障碍。每一个想拥有成功的青年,都要有借助于他人的理念。单枪匹马、单打独斗都是成功的障碍。同时,在当地人看来,一个外地人能很好地说他们的语言,又何尝不增加几分敬意和亲切感呢?

一个人即使有很多方面的长处,但与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弱,就有可能从根本上阻碍自己走向成功。有一种观点认为,绝大多数的职业成功或者事业成功,成功的40%取决于人际关系能力,观念能力占40%,本位能力即专业能力只占20%。未能意识到需要融入一个圈子,需要借助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他人的支持,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就可以取得成功,以为"优秀者"总能成功。这是很多有才华穷人的观念。其实,优秀者只是某方面优秀而已,优秀者不一定成功。原因在于长处没有有效发挥出来,而短处却起到很大的阻挡作用,未能扬长避短。成功需要你多方面的条件都具备。有效的方法就是融入各种圈子、借助于他人的资源,找到与他人合作或得到他人帮助的途径。

[背景]刘延林遇到会用人的黄老板;陆续把打工赚来的钱还了,重新获得大家的信任;当机砖厂属于自己独有时,家乡的父母亲友过来支撑才渡过难关;机砖厂效益好转使得周围那些人眼红,一致来对付他,刘延林认识到问题的所在,妥善把它解决了;投资房地产划地时,因为相处得好,办事人员都很支持他,划给他的都是好地。

第4节:成功者的特征

为什么说"富家之子"与生俱来就背上了"包袱"呢?是因为他们很可能丧失与"苦难"搏斗的机会。他们没有机会经历风吹雨打,与从贫困中成长出来的茁壮的青年不可相提并论。与困难搏斗,这就如同驾驶船只在暴风雨中航行那样,怒涛汹涌,浊浪排空,随时有倾覆的危险。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操练出出色的驾驶技术。如果只是在风平浪静的湖面上航行,那是无需多少技术的。贫困不是成功的条件,但从贫困中锻炼出来的本领却是成功的前提。自然的法则是公平的,他可以让一个贫苦的孩子才智发达,让他得到财富,让他为社会创造财富。

平凡的经历,只能造就平凡的人生。

人的个性见地是由每个人所生存的环境、时代和他特别是年轻时接触的人、事所决定的。他的体验不同,见解就不同。有个人特殊的体验就会与社会上一般人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这种见解的特殊性在于它更深刻而不是它不符合一般的规律。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见解平庸的人在工商界能有什么发展。所以说,平凡的经历,只能造就平凡的人生。我们要有意识地把自己置身于大风大浪中去锻炼,勇敢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锻炼,他们的心智和个性见地也是与一般人有很大不同的,他们的能力更强。

[背景]"这就叫'打更匠'不怕丢'乌纱帽'。"

一个人处于一个"还可以"的处境就会被环境所蒙蔽。

很多人敢闯敢干是因为本来就少有依靠,没有退路,何不背水一战?在改革开放初期,先富裕起来的人多是无单位、没有头脸的"游民一族",或者就是不甘心困在土地上的农民。有单位、有头脸的人少有下海的,因为有依靠,致富的愿望不那么迫切。所以说,一个人处于一个"还可以"的处境就会被环境所蒙蔽,而感受不到渐渐临近潜伏着的危机,改变命运的良机也会因此丧失。

贫穷与困境对有些人来说是好事,穷则思变,各界中大多数的领袖人物当初无不是在艰难中挣扎过来的。对于一个当代青年来说,想追求壮丽的人生,不妨将自己置身于困境,这样人生才会有起伏。

[背景]机砖厂生意红火了,这时麻烦也出现了,当地人心态失去了平衡。"我立即寻求解决的办法。后来我才发现,我无意中干了一件十分成功的事,那就是我没有从别人身上去找原因。首先,而且是主要的,从我自己身上去反省找原因,我那时候明显地感觉到是自己'小气'了一点,有历史形成的原因:过去我太穷太穷。"

有没有反省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否完善自己。

有没有反省能力决定一个人能否完善自己,能否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一位思想正确、无私的人能够很公正地找出自己的优缺点,善于自我批判,推己及人,感悟人性的弱点,提升自己的思想,因此能够理解他人和宽容他人。这样的人就会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迷人的人格魅力,化矛盾于无形当中。刘延林在书中说到的"感情投资"和"做得正派"是有一定的人性高度来认识的,理解他人和尊重他人,才能真正地做到与人为善。后来他就说:"处理好邻里关系,对我下一步的腾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缺少宽容之心、小气,是自私和缺乏自律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失败的根源和失败的象征。首先它会把人际关系搞坏。人际关系的一个规律是待人如己,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一个人缺乏与人和睦相处的本领,他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只有一个人身上散发着善意,影响到更多的人,那么他才会得到很多的善意回馈,这是新力量的来源,善意起到了连锁反应,它的力量常常是倍数增加的。几乎所有的成功人士都体验到了它的神奇。刘延林说他无意中干了一件十分成功的事,是他在后来得到了很好的结果反馈,从而深有感触地说了这句话。

[背景]"'落魄时不卑微,成功后不盛气凌人',这是我'最珍贵的体验',我的事业能够连连成功,与这一点有很大关系。"

心态决定命运。

这种做人的心态,用一句通俗的话说是"胜不骄,败不馁"。有这种客观认识和自我评价,不被当时的处境蒙蔽,在落魄或逆境中,仍然保持对自己恰当或略高的评价,则他的心态不会被"环境"所左右,"气"之所向披靡,已经有一半的成功了,在自信面前,阻碍自己前进的"自卑自抑"将荡然无存。

成功让人容易产生自大的心理,很多后来的危机都是在我们顺畅的时候潜伏下来的。自大使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看不到埋藏在前进路上的陷阱。拥有这种谦虚的心境,在于自己能够对自己、对人生、对成败、对当前和未来的发展环境有清醒的认识。这种修养的力量,这种谦虚的态度,有巨大的亲和力,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自造机会"。这就是为什么,这种心态给刘延林带来连连的成功。

[背景]"一些人说我心细,一些人说我胆子大,也有人说我胆大与心细并存。说到这儿我要劝一劝您,别太留意别人对您的评价,别人对您评价时,或多或少都加入有他自己的主观需求,这些需求尽管可以说是无恶意,但也可以说不会是完全为您着想的,您要太看重别人对您的评价,您就注定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个性去创造、去拼搏、去竞争了。换句话说,您就是在再现别人的意志。"

有主见又不刚愎自用是成功者的特征。

有主见又不刚愎自用是成功者的特征,他们具有分辨能力,知道哪些是善意的批评,哪些是恶意的中伤。别人的批评或多或少有他的"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包含在批评当中的一些目的。善意的批评仍包含智慧型和愚蠢型两种。愚蠢型的人对你的做法不了解、分辨能力不高,或人云亦云,其出发点是好的。智慧型的人见解鞭辟入里,直指你的误区和性格弱点,你应有广阔的胸襟坦诚接受。

刘延林的劝谏还包含有更深层的意思,也许别人对你的批评乃是智慧型的,只是从一个角度看,包含着他的做事策略方法,是很高明的。但这种做法未必适合自己,与自己的整体思路不协调。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意见,那么做起事来就可能"三不像",结果招致失败。

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在很多时候都不能说是错误的,只有更合适自己的选择而已。一个有才华有主见的人通常有固执的一面,不会采纳思路和他相抵触的意见。人的个性见地都是由他所处的环境、时代,尤其是他年轻时所接触的人与事所决定的。他的生存体验不同,见解、主张就不同。他的个人体验越特殊,他的观念与一般人就有更大的差距。有这种别具一格的观念,才能有独特的做法,才能有特别的创造,也就决定了世上的许多大成功机会留给了这些人。 很多人一生碌碌无为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顾虑别人的说法,害怕做事、缺乏信心。他们谨小慎微,怀疑自己的想法,不愿意争取主动,不敢和人发生冲突。他们在表明自己的想法之前习惯于打听别人的看法,看别人是否赞同自己。事实上,无非是再现别人的观点罢了。

第5节:非凡的毅力

刘延林后来说"我这个人特别服逼",有他深刻的人生感悟:成功需要一个人具有非凡的毅力。这种毅力是欲望和意志力的结合。在经历与命运的抗争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并发展自己这种内在力量的过程。他相信成功更多地取决于"天性聪明"以外的因素,所谓的能力或曰素质无不是练就出来的。大部分人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随时准备放弃这种欲望,所以一当看到阻碍就立即放弃了。"能得到更好,得不到不必强求"是他们的信条。只有少数人不顾阻碍,坚持到底,直至达到目的。人类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不相信他们自己不了解的事物,不相信自己未被开发的潜能,不相信成功者与自己原来只有微小的差异。

在我们的人生和现实社会当中的另一端,很多人过于相信命运和机遇,以及所谓的"聪明",躺着等待幸运之神。很多的机会在面前飞过,一定是难以把握的。实际上我们缺的不是机会。与其说是缺少机会,不如说是缺少把握机会的能力。勤奋和苦干所增长的智慧是投机取巧和几分天资所无法比拟的。如果说,一个人只凭天资不知勤奋,凭着小聪明干了几件事,终究也只能是昙花一现,终究难以成大器。伟大的成就一定是从奋斗中苦苦挣扎过来的。

"回顾历史,你就可以知道,各界中的成功者,起先往往都是贫苦的孩子。"贫苦的孩子有更多与苦难较量的经历,这个过程中造就了他们。这一切,都不是所谓的天资聪明和学校教育能解决的问题。很多有成就的人回顾自己的进取历程后都会说,苦难是一所大学。那些生活自小较为优越的人,不但会缺少追求成功的动力,还会缺乏面对困难去抗争的勇气。这是他们的潜能未能得到激发的结果,一个人,不是因为困难所逼迫,就会在安逸中沉沦。

要及时到达展示自己的事业层面。

在海丰机砖厂做厂长的这个时期,刘延林真正成为机砖厂的行家里手。更为重要的还是作为厂长才较有可能得到外边同业的消息,因为这样的消息多在同行的老板当中传递;才更有信心自己做老板;他当时的身份使他能够争取到合伙人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机砖厂打工赚到的钱偿还了在家乡的债务,重新赢得了人们的信任,为还算顺利地得到贷款做了舆论的铺垫。刘延林到达每一个层面都在充分展示着自己,顺理成章地获得了新的支持资源。

闯事业不能光靠满腔热情,需要实力。这个实力包括运作能力,对行业的了解、掌握技术、资金运作等等因素。能力从哪里来?可以自己去摸索,也可以跟人去学,还可以通过打工在工作中学。跟人学可以更快、更经济、少走弯路少交学费、容易建立工作的人际支持系统。闯事业需要你对事业有各个层次和全方位的了解,以及让他人了解你的机会。这都需要你能够及时到达展示自己的事业层面。

]把与成功者交往当成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来做。

与成功者交往,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成功的关键。跟成功者有一样的想法就会有与成功者一样的行动,就会有与成功者相似的结果。跟成功者合作是培养实力最实际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在自己还没有实力前,与成功者合作,可以使我们轻易获得成功者具有的大量无形资产和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不妨认为,刘延林获得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市场信息都是他的无形资产,这些财富都在充实他的自信心。我们不妨认为,淡水机砖厂甩卖的信息就是一种无形的资源。

要争取到贵人的支持。

我们都有求人而不可得的经验。事实上,在工商界很多的成功人士是乐于助人的。当他们看到一个有作为的青年时,从心底里发出由衷的赞叹。也许,他们从这个青年身上看到了当年自己的影子。他们会不由自主地伸出友谊之手,心里总有一种要帮助他的冲动。刘延林遇到了一个会用人、宽厚的老板,成为他的在海丰机砖厂的包工头。这一步,意义非凡,是刘延林后来到淡水发展的垫脚石。

也是因为有很多求人而不能的经验,很多的年轻人转而走向单打独斗。甚至误解了自力更生精神的涵义,再不想求助于别人。闯事业做生意不像读书做学问,首先要达到目的。没有资金就无法完成交易,就算是一时能赊欠,终究需要自己最后买单,都是硬碰硬的。而有能力帮助你的人,伸出的友谊之手往往是把它当做一个"投资项目"来做,或者设法为他所用,就像黄老板让刘延林做新办机砖厂的厂长一样。

争取有力人士的好感和同情,是任何一个有志青年闯事业的重要法则。年轻人容易理解错的是,他人对你的帮助或同情意味着自己在他眼里的无能。因而自尊心承受不了,自己的"志气"拒绝了他们的好心。其实恰恰相反,一个精明的老板对于一个没有任何长处、没有与众不同才能的人,就会认为不值得一帮。社会是同情弱者的,但那是施舍性的,并不适用于重视利益的工商界。一个老板对一个人的投资,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投资,一定有很多的考量条件,感情因素往往都是居次要的地位。

[背景]"广东人的精明或者说当老板的精明,正是会用人,别看黄老板跟我一样,认不到几个字,但是很会经营,尤其善于用人。可以说黄老板是我的经营启蒙教师。"

]更重要的是实践中所知道的一切。

刘延林对黄老板推崇备至。这里可以引申出一个对比,也许对很多青年有所启发。学院里的教授之类的人物都有一个"批判性的头脑",对问题的看法多为批判的角度,比较尖刻。能找出你很多的"不是",但未必能找出比较好而且切实的方法来做事。作为学者,无可厚非;作为从学院出来做事的年轻人,就不能忘记做事要达到目的而不是"过程的批判"。"善于用人"乃用人之长,而不是挑剔他人之短处。精明不要写在脸上,也不要让人感觉到心计。一个人有亲和力、宽容、能理解人,让人感受到他的大气和可靠,一种非常人性的东西打动人。这也许正是书念得不多的成功者,对人生、对人性有更多朴素的感悟,长期积累形成的修养。无数多的现实例子和我们的社会经验都可以证明,最有教养的人,不是有一些知识的人,也不是大学里的教授,多是那些白手起家者和自我教育者。这些人,尤其在工商阶层的老板中最具代表性。一个人有教养,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学文凭所意味着的东西--所获得传授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中所知道的一切。教育程度的不足是容易克服的,这已是一个不需要做更多说明的事实。

第6节:成功是一群人的支持

黄老板是刘延林的贵人。在海丰机砖厂厂长这个位置上,为今后的发展做好了重要关键的铺垫。

这3位合伙的打工仔何尝不是贵人呢?我们不妨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人都是自己的贵人。

一个人,想经商创事业,就要抱着"借重所有人"的理念和心胸,谦虚和尊重他人。平和、真诚、宽容的心胸能够为自己带来很多的朋友和事业上的援手,以及幸运的机会。林肯说过:"你最大的资本不是金钱,而是那些肯帮助你的朋友。"另外一句名言是:"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一群人在支持他。"比尔·盖茨也说过:"我从事的并不是计算机行业,我从事的也不是软件行业,我从事的是人际关系的行业。"洛克菲勒说过:"我愿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领更大的代价去获得与人相处的本领。"说起来是发展事业,事实上可以看成是人际关系的经营。事业起步阶段的刘延林,为这几句名言做了很好的注脚。

[背景]去厂家买摩托车竟没有考虑如何运回,硬是现学骑回来了;"……我决定干成这桩买卖,把那个目前面临倒闭、而我当时又认为自己有能力将它救活的砖厂买下来。现在看来,我至少有两点没有考虑细致:一是对自己的经营能力而不是管理能力衡量得不周到,对那个砖厂原有人员的经营能力缺乏合理的估计;二是对市场缺乏具体的调查研究。这些都是后来进入困境的主要原因。但我不为这一点后悔,我也知道,假如当时我把什么都搞得一清二楚,可能我现在就什么也没有了。"

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勇气争取来的。

就事论事,他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但反过来看,如果他在买车或买机砖厂前考虑多了,恐怕也就打消了念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勇气的力量。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勇气争取来的。很多时候,我们要"先做了再说",在做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勇气的人就有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大多数人在决策过程中,对于偶然因素太恐惧,对于许多难于预计的因素顾虑太多。犹豫当中就失去了机会。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敢自行创业,而大多数人始终做的是打工仔?主要的原因在于他们缺乏勇气。他们在等待没有顾虑、没有风险、没有恐惧的时候,这样的时候很可能永远都不会遇到。其实,那些自行创业者并非是从来不会感到害怕的人。

"一个人最大的错误是害怕犯错误。"行动、失误、纠正,是我们做事的必然过程。在行动过程中会有一连串的修正方向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只有不采取行动才不会犯错。很多时候,那些成功人士不是因为比你"会做",而是比你"敢做"。

积极心态的人看到"机会",消极心态的人看到"问题"。

人和人之间微小的差异造成了巨大的人生落差。成功者始终用积极的方式去思考,乐观的心态去行动,对人生的掌控能力发挥到最大限度。人生修养、境界和思想品质常常可以决定自己的心态,良好的心态与成功有如孪生兄弟般的关系。很多人把自己的不成功归咎于外在的环境,比如能力的欠缺,机会的缺少,世界对他的不公平。一开始对自己就抱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事实上真正起到破坏作用的是这种消极的心态,而非外在的环境。

机会不会降临在思想消极、凡事认为不可能的人身上。消极的人认为困难就是困难,更希望困难远离自己,不知道困难当中藏着的机会,他们不知道机会的另外一副面具就是打扮成困难的样子,不知道如何找出困难当中藏着的可能。只有积极信念的人面对所有的挑战,从中发现他人所忽略的机会。对于人生,积极心态的人看到"机会",消极心态的人看到"问题"。

成功是由无数个"现在就做"的决定和行动积累而成的。

当你养成"现在就做"的习惯时,一个人就已经掌握人生主动进取的秘诀了。人生中充满许多机会,能够让你功成名就,也可以让你一事无成。看你能否争取到主动,能否把握住机会,所有这些都得看你能否决定迅速行动了。"现在就做!"这句话具有惊人的能量,一个人染上拖延的习惯时,很多的事物纠结在一起,难以理清,是无法把握机会的,而这些杂务会不断地困扰这一个人,使他更加害怕做事而不愿动手。存心逃避的人总有很多的理由替自己辩解,经常为自己还没有做事寻找借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成功是由无数个"现在就做"的决定和行动积累而成的。

[背景]刘延林辞去了海丰机砖厂的厂长职务,决心自主创业。

人一生无所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所依靠。

人一生无所成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所依靠,有一个工作或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因此,追求成功的决心和行动力就不会大。年轻人心中多时有冲动,因为没有逼到份上,"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寻求保险、寻求依靠的心理,也就缺少了破釜沉舟的决心。其实,他们往往是颇具潜质,只是不敢放手去做。那些成功的人,当初多是被逼迫,千难万险走过来了;这个过程中他们锻炼出才干,提升了对人生的认识,从而实现了自我超越。

缺乏勇气的人多是过度谨慎的人,小气的人。

世间的事没有一件是完美无缺的。很多人都在等待全部条件都具备时再采取行动。一个人观念的落后是造成他们平庸的最根本原因。很多时候,我们要做了再说,在做的过程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企图等待时机成熟后再采取行动的人,等来的常常是失望。他们没有冒险精神,要么是安于现状,要么是怨天尤人。我们需要主动出击去把握未来。这些缺乏勇气的人多是过度谨慎的人,小气的人。习惯于寻找消极和负面的情况,熟知通往失败之路,而不是专注于成功的方法上,过多地思考和谈论可能将有的失败。"等待时机"是他们的特征,他们很可能一直都等不到适宜时机的到来。

没有退路所以全力以赴。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一种依赖心理。总觉得有人会帮他们做事情,所以先等待着。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不得不做。这种想法是自立精神的致命障碍。很多人的等待,其实他还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他们隐约觉得需要好运气的降临,或者突然发生一些事情让他们得以转机。这样自己就可以不做什么有一个新的开端。依赖性强、好逸恶劳是人的天性,一个人不是为了追求快乐,就是为了逃避痛苦。只有当你意识到自立才能自强,抛弃一切依赖的思想,你才可能踏上成功之路。事实上,很多后来成功的人,是在所有的外部帮助都切断后,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这种全力以赴产生的巨大力量常常是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刘延林与常人的不同在于有退路的情况下冒险做自己的事业。

第7节:自信心具有创造力

成功是因为小时候就播种下了种子。

不难看出刘延林是一个善于思考、注意学习的成长型企业家。分析刘延林的成功,我们可以发现少年儿童时期在他心中播下的种子。是这位知识渊博的杨先生给他的童年插上的理想的翅膀,飞向了山外的世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目三行",让幼小的刘延林懂得知识的重要性,敬佩有知识的人,也使得他在事业发达后,注意结交有知识的人。《黄金时代》的记者说他:"可能是属于极少的巨富之后,仍然还有进取欲望的平民大款。"对照他的成长轨迹,我们能够看到这是顺理成章的。

[背景]"人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最容易犯决策上的错误,一种是在最艰难的时候,处在再也输不起的状况下,那时候往往是把很容易做到的事也看成很难办到;另一种是在最顺利的时候,顺利得昏头昏脑地乱干也有可能成功,那种情况下经常把最不好办的事也当成最容易办的事来干。"

当前的压力和缺乏洞察力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我们有这样的体验,当前的压力和不利因素会影响我们的心理,使我们做出错误的判断。在逆境中我们常常是很难看出潜藏的利益。刘延林的3个合作伙伴显然经受不了当前的压力而功亏一篑。我们能理解在当时这笔款对他们意味着什么,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小事和别人空洞、不着边际的议论所击败。刘延林贩猪生意的失败,舆论就有了很难听的话。如果他认可这些舆论,不能经受住压力,真的就可能完了。

错误的判断,还缘于缺乏洞察力而限制了我们的远见。那位炒地皮的朋友,我们不妨认为,他的失败还因为其缺乏经商经验,缺乏洞察力,缺少良好的经商理念。刘延林就认为,钱是赚不完的;有了资本,做别的生意同样会赢利;再说,快些回本,也是一种增值的办法,理念就比较务实。也许是这位朋友以前太顺利,没有经历过重大的失败教训,还没有交够足够多的学费。

人生的提升需要个人成长,实现个人成长是我们拥有远见卓识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从人生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的进步就必须勇于改变自己否定自我,更新思路,勇于行动。必须认识到当前的压力和洞察力的不足,会影响到我们做出正确的判断。

[背景]当自己羽毛未丰,出门就敢带上徒弟;买摩托车竟不考虑如何运回,硬是现学骑着回来了;接手机砖厂,面临的就是困境;倾其所有买下没人要的地皮;刘延林在决定向特区方向发展时,他提到:我甚至预感到,我要去的地方就是我的未来。……我只知道从海丰沿海向西就是深圳,别的什么也不知道了。"我这人定了的事就非干不可,哪怕刀山火海也不在乎。"

自信心具有创造力。

一个人有了坚强的自信,就能够发挥出最大限度的力量,甚至作为一个普通人也可以成就一番神奇的事业。很多智商高、能力强的人,因为顾虑至多而不敢去尝试事业。一个人成就大小,通常不会超过自信心的大小。一个人如果怀疑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就不会去行动,就不能成就重大的事业。自信心是成功的先决条件。一句名言是:"他能够,是因为他想他能够;他不能够,是因为他想他不能够。"自信和采取行动的本身,会引发一系列的行动,尽管其中包含有错误和失败的行动,但所有的行动最终是指向成功的方向。潜能大师安东尼·罗宾说:"当你做出决定的那一刻,人生就已经注定。"

刘延林接手机砖厂时当然知道它的经营不善和市场情况的糟糕。甚至他觉得对这个机砖厂的经营情况做深入了解都不是那样需要和紧迫。

自信心与人的性格和经验有关,从经验中我们辨识出事物的共通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