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故事与趣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0:23:47

点击下载

作者:王海林,万海霞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作文故事与趣味

作文故事与趣味试读:

前言

中小学生是未来的主人,未来社会需要各式各样的专业人才,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培养学习兴趣,努力使自己成为某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以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

个人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它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产生兴趣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使人集中精力去获得知识,并创造性地完成自己追逐的梦想。

美国著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看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强迫。”就中学生来说,对一门课程感兴趣,会促使他刻苦钻研,并且进行创造性的思维,这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提高,而且会大大地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也就是说,人的兴趣不仅会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发展起来,而且还会在认识和从事活动中产生巨大的动力,它可以使人的智力得以开放,知识得以丰富,眼界得以开阔,并会使人善于适应环境,对生活充满热情。

培养中小学生兴趣的方法有很多,自然界的万物,他们的运动和变化,人的思想,以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兴趣取之不尽的源泉。只要你走近去看,在你面前就会展示出一幅美丽的大自然的秘密图画,这就需要我们不停地去攀登和挖掘。

为了引导中小学生培养对各门学科的兴趣,我们特地选编了这套“中小学生趣味阅读”丛书,包括《语文故事与趣味》《作文故事与趣味》《文学故事与趣味》《数学故事与趣味》《科学故事与趣味》《军事故事与趣味》《历史故事与趣味》《动物故事与趣味》《植物故事与趣味》《艺术故事与趣味》共10册。这套丛书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培养兴趣的重要性和培养这些兴趣的方式方法,并详细讲解了各个学科的名人成才故事,涉及少年儿童必须知道的许多知识领域,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实用性和现代性,是一套小小的百科全书,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和收藏。

第一章 我国作文趣事

孔子著书立说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生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孔子出生时家境已经败落,不太富裕的家庭境况反而使他更加勤奋地读书。

长大后的孔子,满腹经纶、理想远大。他积极参与政治活动,给鲁国国君提出治理国家的建议,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收到了显著效果。然而他的才华却引来了一些权贵的嫉妒、排挤,他被迫辞官出走。

政治上的失利,并没有使孔子灰心丧气,他决定从道德思想教育入手,让人们从最基本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品德。

孔子首先提出“仁”的学说,“仁”包含一切美德。孔子所讲的“仁”,又是和“礼”联系在一起的,他认为只要用周礼规范行为,“仁德”才能体现。这一卓越的见地,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治世良方。

孔子不仅著书立说,还到各国讲学,因此他的学生遍天下。孔子是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因材施教”的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取得最佳效果。他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观察了解每个学生的爱好、个性,然后再针对不同情况,分别进行教育和指导。

孔子有个学生叫冉求,他生性胆小,遇事好退缩。孔子就针对他的这一弱点,有意识地教育他:平时遇事要抓紧,有了事情就立刻去做。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则敢作敢为,但又缺乏稳重。孔子就经常叮嘱他:凡事要多加考虑,最好是请教父兄之后再去做。

孔子还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有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一次,孔子带学生去讲学,途中遇见两个孩童在争论一个问题,他们要孔子评判对错,孔子因为当时不便做结论,只有说:“不知道,等我请教书本后,再给你们下结论。”学生们见此情形就劝老师,对小孩子的问题何必那么认真,而孔子却说:“干每一件事情都应抱着认真的态度,这样才能学到你不懂的东西。”

晚年的孔子,专门在鲁国从事教育工作,他还编写了《春秋》和《诗经》两部经典著作。他创立的儒家思想独树一帜,他的教育理念和观点,至今都具有借鉴价值。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教育的先师,被后人尊称为“圣人”是当之无愧的。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是我国宋朝时候的大文学家,也是朝廷的宰相。宋仁宗皇帝经常向他请教历代王朝的事情,司马光总是以他渊博的历史知识做出圆满的回答,因此很受仁宗皇帝的赏识。后来,司马光看到皇帝很需要历史知识,但历代留下来的史书太杂乱,就决心自己编写一部史书。皇帝听说了,就为这部史书题名为《资治通鉴》。

为了集中精力编书,司马光主动离开了皇帝身边,来到了洛阳。刚到洛阳的时候,每天都有很多人来拜访他。为了不浪费时间,司马光就在门上贴了一张告示,上面写着:主人专心编写史书,恕不接待来访。从此以后,果然没人来打扰他了。

司马光编书很辛苦。为了提醒自己早醒,他用一段圆木做了个枕头,只要一翻身,枕头就滚落在地上,人也就醒了,于是立刻就起床,抓紧时间写书。后来,因为过度劳累,司马光病倒了,躺在床上连话都说不出来。病情刚刚好转,他就又夜以继日地工作起来。

1084年,《资治通鉴》终于完成了,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整整花费了司马光十几年时间。后来人们发现,编写过程中作废的书稿堆满了两间屋子。

读书万卷的少年

三十年代的一天,南京国学图书馆的馆长办公室里来了一位少年。馆长听完少年很有礼貌的诉说后,非常吃惊。原来,这位少年请求在图书馆里,用一年的时间,把馆藏的中国历代典籍通读一遍。馆长同意了,但他对面前这位文弱的少年,一年之内要读完数万卷书的打算,心里不免有些怀疑。

在人们不解的目光下,少年有条不紊地按照计划,开始了紧张的读书生活。这以后,每天第一个走进阅览室的人是他,最后一个走出阅览室的人也是他。他读了一册又一册,而且边读边记。有一天他竟来回借阅了30多部古代文集,就连十分热心的图书管理员,也被他频繁的借书,搞得有些不耐烦了。

就这样,每天读书达十几个小时的他,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奇迹般地把数万卷书读完了,而且还搜集到了数百万字的资料。几年以后,一本有名的《中国思想史》,在他的笔下诞生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资料,而这些资料正是他从苦读中得来的。

这位有志少年,便是复旦大学副校长、著名历史学家蔡尚思老先生。

铁臂阿童木

天马博士是一位制造机器人的专家。一天,他接到妻子打来的紧急电话,而且听到妻子哭泣的声音,她断断续续地说:“我们的儿子飞雄被汽车撞了,你赶快回来!”

天马博士大吃一惊,立即乘车赶到医院,只见他妻子抱着儿子在号啕大哭。原来,他的独生儿子已经死了。天马博士肝肠寸断,为了安慰妻子,他决心制造一个像飞雄一样的机器人来当儿子。

制造一个机器人要花费很多钱。天马博士拿出全部积蓄,还是不够。这时,住在美国的日本人须井柄知道这个消息后,愿意向天马博士捐赠巨款,可是有个条件:机器人造好后,必须借给须井柄一天。天马博士同意了。

不久,飞雄就制造成功了。这个机器人能看,能听,能笑,还能叫爸爸、妈妈。天马博士夫妇俩真是高兴极了。

第二天清晨,飞雄醒来后,伸手一拉窗帘,就把窗帘拉坏了。天马博士说:“他刚造出来不久,还不会调节自己的力气呢。”

早饭后,爸爸和飞雄去买衣服。普通的衣服,飞雄一穿就破。爸爸对店主说:“还是给他一套用树脂做成的特殊衣服吧!”

飞雄很爱看书,而且速度特别快,不到一个小时,就把许多书都看完了。飞雄想和机器人一起玩耍,可是机器人一见到他,却躲得远远的。飞雄很纳闷,后来才知道这些机器人很怕飞雄的爸爸,爸爸认为机器人是奴隶。飞雄因此闷闷不乐,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你说我是人,还是机器人?”妈妈说:“傻孩子,你是我儿子。”飞雄却认为妈妈在骗他。

飞雄很爱洗冷水澡,爸爸认为这是胡来。因为机器人里面有许多电子线路,遇水会短路,发生故障。有一天,妈妈去上班,忽然下起了暴雨,飞雄立刻从窗口腾空飞了出去。爸爸急忙问道:“你去哪儿?”飞雄一边飞一边回答:“去接妈妈。”爸爸不禁叹口气说:“他虽然像人,但毕竟和人不一样,是一个高级机器人。”

飞雄出世已经一个月了。须井柄根据约定,向飞雄的爸爸借飞雄。在这一天里,飞雄见了不少世面,长了很多知识。

须井柄把飞雄带到美国。在办公室刚刚坐定,门铃响了,机器人贝利走了进来。须井柄为他们作了介绍,飞雄见到机器人同伴非常高兴。奇怪的是,贝利头上居然没有头发,一问才知道,头发都被人拔光了。须井柄告诉贝利:“外面有人要来抓你。”贝利说:“我不怕,我好不容易争取到户口。今天我要去登记。”须井柄让飞雄保护贝利去登记,并说:“飞雄,若有人捣乱,你就替我干掉他!”

飞雄和贝利来到市府大楼,市长给贝利报上了户口。正在这时,外面来了不少人。叫嚷着:“贝利,你这个臭奴隶,臭机器人!”市长忙对贝利说:“你还是从后门出去吧,从正门出去你会被砸烂的。”贝利却说:“我必须从正门出去,我已经是人了,谁伤害我,谁就会犯法。”贝利刚走出市府大楼,就被一群人包围。那些人使劲折他的脑袋、身体和四肢。飞雄在高空中,实在没有办法保护贝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受伤害。

人们还不罢休,来到须井柄办公室,责问他为什么要和机器人在一起。须井柄早有准备,大喊一声:“你们谁敢过来?”说罢,拉开西服,露出腰间的手榴弹,那些人全都吓跑了。

一天的时间到了,临别前须井柄对飞雄说:“几分钟后,你就回到日本了。我忠告你,快离开天马博士!因为他把你当做工具,今后你会受苦的。”飞雄却回答说:“不,他是我爸爸”。

飞雄回到日本后,天马博士首先问他,须井柄让他干什么?飞雄回答说:“没干什么。”

妈妈很想念飞雄,说:“你出去一天,我觉得好像过了一年。”爸爸问飞雄:“你怎么老是长不高呢?”飞雄调皮地伸长了弹簧脖子,爸爸见状却发怒了:“我不喜欢你这样的妖怪。”晚上,天马博士对妻子说:“我要毁掉那个妖怪。”妈妈说:“太残忍了,当时你为什么要制造他?”

第二天,飞雄要求爸爸让他上学,爸爸不理他。飞雄说:“你不是说过我是个好孩子吗?”爸爸说:“我早就忘了,你不过是我研究的工具。”不久,天马博士就把飞雄卖给了马戏团老板。

马戏团老板给飞雄又取了一个名字,叫“阿童木”,然后让他表演10万马力砸烂一个机器人。阿童木在观众中发现了妈妈,他高兴极了。

阿童木实在不忍心用10万马力砸烂那个机器人,于是用假拳击来应付。马戏团老板看出了阿童木的心思,用电鞭子抽打他。阿童木从心里恨透了马戏团老板。这时,飞雄的妈妈想见见儿子,可马戏团老板坚决不同意。

被马戏团老板打得残废的机器人看到阿童木的处境,劝他趁早逃跑。可是,阿童木的一块能量让老板取走了,能量不够,飞不起来,只好从下水道逃走了。

一个商人发现了阿童木,把他卖给了茶水博士。茶水博士是个好心人,对阿童木说:“我这里很安全,你就放心地待在这里吧。”

不久,茶水博士接到一个电话,说阿童木的妈妈出了车祸。阿童木一听,嚷嚷着要去看妈妈。其实,这是马戏团老板探听到消息后,设下的骗局。

阿童木回到马戏团后,老板又强迫他表演钻火圈。没想到,表演时发生了火灾。阿童木急中生智,把老板救了出来。马戏团老板却恩将仇报,把阿童木放在柜子里锁了起来。茶水博士得知后,悄悄将阿童木偷了出来。

恰在这时,从外星发来一份紧急电报,说一艘地球飞船遭到了宇宙菌的侵袭,机器人纷纷死亡。茶水博士便派阿童木前去抢救。

阿童木到了外星,马上投入了抢救工作,很快就消灭了宇宙菌。阿童木与其他机器人互相配合,相处得很好。

从外星返回以后,茶水博士专门为阿童木制造了一对机器人,告诉阿童木说:“这就是你的新爸爸和新妈妈。”阿童木非常高兴。

从此,阿童木一家永远团聚在一起了。

罗贯中与传世名著《三国演义》

罗贯中写《三国演义》,常常手不离卷,甚至神魂颠倒,闹出不少笑话。一天,罗贯中家里的人都出去了,他在家专心致志地写《三国演义》。

一个乞丐上门讨求,求到:“秀才行行好,小人断粮几天了。”罗贯中正写“群英会蒋干中计”,书中周瑜领蒋干查看后营粮草。他听乞丐说“断粮”,头也没抬就连连念到:“营内粮草堆积如山,即可取之!”念了一会儿,他又自顾写他的书了。那乞丐,便毫无顾忌地进屋拿了些米就走了。恰巧这事被近旁一个小偷看到了,他也放心大胆地进屋,把罗贯中家的米粮全拿走了。他妻子回来一看,粮囤底朝天了,着急地说:“家里没有吃的,人都快饿死啦,到底还管不管啊?”罗贯中刚写完“出陇上诸葛装神”一回,听妻子说“没吃的”,不禁搁笔哈哈大笑道:“陇上麦熟,何不食之?”其实麦子还没吐穗哩,妻子知道多说无用,只好借些粮食回来度日。

过了些时候,地里麦子将熟了,野猪成群结队钻进地里,又吃又糟蹋,妻子急得团团转,要罗贯中拿个主意。罗贯中正写“关云长水淹七军”,便不耐烦地道:“欲操胜券,放水淹之,放水淹之!”于是,麦地里灌满了水,野猪是灌跑了,却水害成灾,连邻居的麦子都烂掉了不少。水淹后的麦子七倒八歪,妻子问如何收法,谁知罗贯中把“陆逊火烧连营700里”的手稿往袖管里一揣,满面怒容地说道:“速速火攻,以火取之,以火取之!”说罢,竟点起一把火直奔麦田。妻子一看,慌忙大喊:“救火呀!救火呀!”左邻右舍听说罗贯中要到麦田里放火,都说这人定是疯了!而罗贯中这时正构思“刘皇叔哭求孙夫人回荆州”一节,他忽然想到一句“欲退东吴兵,须求东吴人”,便丢下火把当着众人,双膝跪倒在妻子面前,哭着哀求起来:“啊呀,孙夫人哪,千不对万不对都是我玄德的不对!你千不念,万不念,也该念在夫妻情分上,饶了我这一次吧。”

罗贯中哭得声泪俱下,听的人乐得前俯后仰。众人细一问,才知道罗贯中一门心思写《三国演义》,故而做出这一桩桩疯疯癫癫的奇事来……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形容深秋的枫叶,形象贴切,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据说这是杜牧游览潭州(今长沙)岳麓山时所写。

杜牧出身名门贵族,曾留下很多风流韵事,唐诗中记载着杜牧醉酒后这样一段故事。

杜牧从洛阳来到长安任监察史。7月间就分派到东都,即到洛阳去任职。

这一天,洛阳城里的名人李司徒宴请各界知名人士,由于杜牧是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李司徒因此不敢请他来参加宴会。但是,杜牧知道了这件事后很不高兴,于是派人到李府通报,说杜牧想来赴宴。李司徒不敢得罪他,只好派人请他来赴宴。

当时,杜牧正坐在院中赏花饮酒,已醉意朦胧。

杜牧来到了李家,这时酒宴已经开始,宾客满堂,两边还侍立着上百名歌女。杜牧一个人坐在那一个个地仔细打量着。

这时,李司徒告诉杜牧说:“杜官人,这里的歌女不但个个技艺高超,而且长得很漂亮,但她们都是鲜花下的绿叶,有一位叫紫云的姑娘,才是百花之王。”

杜牧忙放下酒杯,急切地问:“哪位姑娘叫紫云?快快出来!”

李指给他看。这时,一位身着白色轻纱的美貌少女,像天宫仙女飘飘而来,杜牧看直了眼,他大声喊道:“果真名不虚传,应该把她送给我。”

这句话说得粗俗无礼,又出自一个风度不凡,才华出众的监察御史之口,而且声音又这样大,惹得主人和宾客们都纵声大笑,连周围的歌女和侍女也都偷偷笑了起来。杜牧这才觉得自己有点失态失言,不好意思再做解释。于是站起身又喝了一杯酒,然后吟诵了上面这首七绝诗。

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年轻时进京赶考,殿试文章独出一格,主考官很赏识,点了他的头名状元。

可是,一到金殿,皇帝见到蒲松龄长得丑,就对主考官大发脾气,说:“堂堂圣朝,怎么叫丑八怪当状元?”

主考官说:“万岁,有道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他相貌丑,肚中才学在考生中是鹤立鸡群呢。”

皇帝说:“说什么也不能让丑八怪当状元。”

蒲松龄心想:碰上这个混账皇帝,即使当了官,有力气也使不出,有翅膀也张不开。一气之下,就背了包袱回家啦。

有一天,一个驼背大爷,拄着拐杖,慢慢走来,问道:“怎么啦,有哪桩事惹你气闷?”蒲松龄说出了自己的心事。

驼背大爷说:“我讲个故事给你解解闷,好吗?”“好呀,请!”驼背大爷就说了马骏漂到罗刹国的故事。

原来在那里,相貌丑陋的人,当做是美的,可以做达官贵人;相貌好看的人,却当做是妖魔鬼怪,当做是丑的。马骏因为生得英俊,人家见了他就逃。后来马骏在脸上涂了锅灰,国王马上重用了他。蒲松龄边听边想,开初很不高兴,可听完后,想了想,又说:“老大爷,这故事真好!这样好坏不分,黑白颠倒的事,世上多着哩。”“我们这里,会讲故事的人多的是,你有一肚文才,为什么不把这些故事记下来,让世人去评议呢?”

蒲松龄双手一拍说:“好主意!好主意!老大爷,你说说我该怎么做?”

驼背大爷说:“你得先做到四个字。”“哪四个字?”“酸、甜、苦、辣!这‘甜’字是嘴巴甜,对人要和气、称呼要好听,男女老少都接近,故事多得写不完!”“对!这‘酸’字是——”“‘酸’是心肠酸,故事里的人伤心,你就要流泪,要是长了木头心,故事哪能动人心?”“对!这‘苦’字是——”“‘苦’有两层意思。”“哪两层?”“一层是泡壶浓茶,讲故事的人渴了,就喝上一口,润润喉咙。浓茶不是苦的嘛?”“对!还有一层呢?”“还有一层是:写故事要做到寒冬腊月不怕冷,大暑炎炎不怕热,无衣无食不怕苦!”“对!这‘辣’字是——”“‘辣’也有两层意思。”“哪两层?”“一层是备一份烟,爱抽烟的人,抽会儿烟,提提神,讲起故事来起劲。烟可不是辣的么?!”“对!还有一层呢?”“还有一层是:故事该辣的地方要辣,不要怕伤人,辣能醒人。”“对对对!我这就记下了!”

这以后,蒲松龄真的照着老大爷的话去做了,他听人家聊了一辈子故事,也给人家讲了一辈子故事。蒲松龄活了70多岁,写了好多好多的书,临死的时候,他觉得天下奇事还没有写完,所以有一只眼睛一直没有闭上。

他把听来的故事都写了下来,给定个名儿叫《聊斋志异》。

唐玄奘取经

唐朝有位和尚叫玄奘。他为了研究佛教,决心去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取经。

玄奘来到边境要塞瓜洲时,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听说他要去印度取经,就摇着头对玄奘说:“你取经的这条路太难走了,那里有沙漠,有雪山,根本没有人走过,你可不要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哪!”玄奘听后,郑重地对老人说:“谢谢您的关心,我立志去西天取经,就是死在取经的路上,也心甘情愿!”老人非常感动,就送给玄奘一匹识途的老马。玄奘谢过老人,骑上马踏上了去印度的艰难征途。

很快,他就来到了茫茫大沙漠。这里真热呀!玄奘带的水喝光了。他忍着干渴,继续前进。又走了四天四夜,他终于渴得昏倒在沙漠上。沙漠的夜晚出奇的冷。玄奘被一阵凉风吹醒,他挣扎着爬上马背。突然,这匹老马像是想起了什么,向一个方向猛跑起来。过了一会儿,玄奘的眼前出现了一汪清泉!原来,认路的老马记起了这片绿洲。玄奘捧着这生命之水,高兴地泪流满面。

历尽了整整一年的时间,玄奘终于到达了印度。又经过几十年的潜心钻研,玄奘终于成了唐朝最有学问的高僧。

李白的清平调

唐朝天宝二年(742年),李白在长安被唐玄宗封为翰林供奉,即皇帝的高级诗文侍从。

这一年春天,风和日丽,鲜花盛开,沉香亭畔的牡丹花争奇斗艳。一天,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这里饮酒赏花,侍从们站立在一边侍候,歌女们翩翩起舞。

唐玄宗听着,看着,觉得都是过去的一些旧诗老调,便非常生气地说:“观看名花,怎么可以用旧的诗词呢?快去招来李学士,写出一些好听的新歌词。”

乐师李龟年马上吩咐侍从去找李白,经过几番周折,好不容易找到了李白,他正在和诗友们饮酒论诗,已经有几分醉意,但皇帝召见,也不敢怠慢,便急匆匆赶到了沉香亭。

李白踉踉跄跄被侍从扶到了唐玄宗面前,皇上有些生气:“为何醉到这种程度?”

李白笑着回答:“知道万岁要听新歌词,所以才多饮了点儿,只有醉酒后我才能写出绝妙的好文章。”

唐玄宗命令歌女们继续唱歌跳舞,让李白在一旁写出观赏名花和赞美贵妃的好诗篇。

等到杨贵妃的霓裳羽衣舞刚完,李白的3首《清平调》词便写了出来。

唐玄宗和杨贵妃听了都连声赞好。尤其诗人巧妙地把杨贵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极。

唐玄宗听到这绝妙的诗文,高兴地又饮起了酒,杨贵妃听到这3首赞美她的诗,更是得意洋洋,连走起路来都有了新的姿态。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李白这首诗写了唐代军队在云南打败仗后给广大百姓带来的灾难。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长诗《新丰折臂翁》,通过一个为了躲避从军去西南作战,而砸断自己手臂的老人的诉说,鞭挞了封建王朝发动的不义战争。李白的《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一诗有“鲁女惜园菜”一句,讲的是这样一个历史典故:

春秋时期的鲁国王公大臣昏庸无道,治国无方,天下百姓苦难深重。鲁国有个没有出嫁的姑娘,每天晚上站在院子里靠着门叹息,时间久了被邻居的一位大嫂看见了。这天晚上,邻居大嫂悄悄地走过去小声地问她说:“姑娘在想什么心事?”姑娘望着她,又看看远处的菜园没有说话。

大嫂又轻声说:“什么心思告诉大嫂,你是不是想嫁人了,我给你找一个意中人。”

姑娘的头摇得像拨浪鼓似地说:“大嫂想到哪儿去了!”“那你这些天晚上一个人站在院内想什么呢?”

姑娘笑了笑说:“我是担心我们鲁国,国王老了,犯糊涂了,王子还小又不懂事。”邻居大嫂听完大笑起来:“你这个傻姑娘,这是当官的考虑的事情,我们女人想它有什么用?我们天天种田种菜有平安的日子过,为什么要想那些烦人的事情?”

姑娘说:“忧国忧民是大事,我们每一个百姓都要去想,如果国家不太平,哪有我们种田种菜的安生日子过?”

邻居大嫂又问:“那你这些天都想了些什么?”

姑娘回答说:“不久前,有几个朝廷的大将带兵路过这儿,将马拴在了菜园边,马没拴住跑了,踩坏了许多菜苗,如今朝廷大臣们都很糊涂,踩坏了菜园子不赔,还问我要马,哪有这样的做法?由此看,国王也是老糊涂了,他们都不理解民心,体贴老百姓。将来国家一旦有难,最遭殃的是老百姓,但王公大臣们也不能逃过灾难,所以我才这样担心。”

姑娘的一番话使这位大嫂很受感动,对她十分敬佩。果然不多久,齐国和楚国攻打鲁国,天下大乱,老百姓深受战乱之苦。鲁国由于内部混乱、群臣不和,也没有得力的大将,百姓非常不满意,最后被灭掉了。

乌栖曲

传说天宝年间李白进京赶考,住在长安街头的酒店里。此时他的文章已受到许多诗人欣赏,自称“四明狂客”的年近八旬的贺知章久闻李白大名,特地前去拜访。李白送上一首诗请老先生拜读: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

贺知章读后赞道:“好诗!真是天上谪仙人也!”

李白说:“老先生夸奖了,这是一首写丈夫被征到边关,家中妇人想念的诗文。”

贺老先生接道:“夕阳西下,成群的乌鸦从天边飞回,盘旋着,哑哑叫着,乌鸦尚且知道要回巢,更何况远在边关的征夫呢。这两句绘出了一幅秋林晚鸦图。”

李白思索了片刻说:“正在织布的秦川女回忆往日的夫妻恩爱,更感到寂寞难耐,种种思绪涌上心头,怎么能不挥泪如雨。”

这时,贺知章又拿起李白的另一首诗《乌栖曲》,贺知章读罢又连声赞道:“此诗可感动鬼神矣!”

青莲居士谪仙人

传说中李白的母亲梦见天上的太白金星而生下他,所以取名太白。李白从小就聪明伶俐,而且读书刻苦,年轻时他的文章便广为人们赞扬。他生性孤傲,嗜酒如命,但文才却很惊人,他自号青莲居士,人们称他为李谪仙。一次他在湖州(今浙江境内)的一家酒楼喝酒,酒醉后自顾自地大声歌唱,引来不少围观者。湖州司马经过这里,寻着歌声来到了酒楼问道:“酒后高歌的是何人?”李白不屑一顾地以诗作为回答:“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逃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李白性情豪放,酒后狂言,诗才天下闻名,但他怀才不遇,不被朝廷重用使他感到苦恼。这种心情在他的诗中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受到李璘连累,关在浔阳监狱中。经过当时的宣慰大使崔涣和御史中丞宋若思的竭尽全力相救,才免去杀头之祸,可唐肃宗李亨还不肯释放他,要治他的罪。这件事被当时任天下兵马副元帅的郭子仪知道了,他非常着急地说:“李白曾救过我一命,他现在遇难,我岂有不救之理?”

于是他上书唐肃宗,愿用自己的官职为李白赎罪。这样,李白算是出了牢狱,肃宗皇帝下令从轻判刑。在乾元元年,即永王被打败的第二年春天,李白受到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的处罚。这时李白已58岁了,在流放启程的前几天,写下了《流夜郎赠辛判官》七言诗: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气岸遥凌豪士前,风流肯落他人后。夫子红颜我少年,章台走马著金鞭。文章献纳麒麟殿,歌舞淹留玳瑁筵。与君自谓长如此,宁知草动风尘起。函谷忽惊胡马来,秦宫桃李向明开。我愁远谪夜邓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李白何时救过当时天下兵马副元帅郭子仪的性命,那还是他被唐玄宗任命为翰林待诏时的事。

一次李白出长安漫游,见一辆囚车飞驰而来,车中囚着一个威武精干的汉子。李白跳下马问押解的士兵:“车上的囚犯叫什么名字?”

一个小头目回答说:“叫郭子仪。”“他犯了何罪?”李白又问。

小头目又回答说:“他在大将哥舒翰部下带兵,他的手下不小心失火烧了军粮,罪应当斩。”

李白起了惜才之心,走过去同郭子仪谈了几句,又问了他一些兵法,郭子仪口吐不凡,对答如流。

李白说:“他的手下犯罪不应治他死罪,待我去见哥舒翰。”

哥舒翰久闻李学士大名,谈到释放郭子仪时,他为难地说:“我治军一向公私严明,郭子仪按法该斩,不敢擅放,须上奏皇帝裁决。”

李白说:“请暂缓用刑,我也上书一封请一并上奏天子。”

不久圣旨下来,准了李白的奏章,赦免郭子仪,准他戴罪立功。后来郭子仪成为平定安史之乱及抵御外患的得力大将,也成了李白的好朋友。

李白与杜甫

杜甫从小读书学习就非常刻苦,7岁时就能熟读许多历代名家的名作,有的甚至能一字不差地倒背如流,并写出了题为《凤凰》的诗。他的许多诗都受到当时一些著名诗人的表扬。平日里,他对书总是爱若至宝,一本接一本地读,常常为书着迷,忘记了吃饭和休息。日子一长,书都翻烂了,所以诗中所言也是他的切身体会。

杜甫24岁(公元735年)在洛阳应进士考试落榜,就一直在长安写诗长达13年。这期间,他寻求功名到处受阻,青少年时期的壮志,早已化作一腔牢骚悲愤。

实际上,历史上许多著名诗人在读书上都是勤奋刻苦的。李白5岁时就在父亲教导下开始认字读书。少年时期,他就熟读了《诗经》、《尚书》,背诵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有一个“铁棒磨成针”的故事,说的是李白刻苦用功,博览群书,才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好文章。

李白小的时候,一次他在家里读书,读累了,也有些烦了,便跑出去玩一玩,路上他遇到一个老婆婆,坐在河边一心一意,不厌其烦地在磨一根铁棒。李白感到很惊奇,不知道老婆婆磨铁棒的用意,便走上前去探问:“婆婆在做什么?”

老人家抬头看了看他,然后又低下头去继续磨:“我想把铁棒磨细,磨成一根针。”

李白非常不解,感到很古怪,又靠近老婆婆问:“婆婆什么时候才能把它磨细呢?”

老婆婆坚定地说:“只要功夫用到了,铁棒一定能磨成针。”

李白很受启发,回到家里还在想这件事,他默默地自语:读书也像铁棒磨针一样,只要肯下功夫,不停地努力上进,才能掌握丰富的知识,才能不负有心人,才能写出好文章。李白果真这样去努力了,后来成为世代称颂的大诗人。

唐朝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杜甫漂泊到了四川夔州,并在城西买下一间破茅草屋居住下来。

杜甫的草屋门前有几棵枣树,每当春暖花开,树上鲜花挂满枝头,一片春意浓浓。随着阵阵春风轻拂,树上的花瓣飘落在地,香气浓郁,杜甫便经常坐在树下观赏。

到了秋天,树上挂满了沉甸甸的红枣,在阳光的照射下,红彤彤地一片,煞是喜人。

一天,杜甫发现有几个小孩子站在树下用竹竿打枣,他非常生气地把孩子赶跑了。第二天,他又看见这几个孩子来打枣,便到西院邻居的家里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孩子的母亲。

原来,这是一位年老的寡妇,早年死了丈夫,在这兵荒马乱,田地荒芜,而官府的苛捐杂税又多如牛毛的日子里,家人吃不上饭,孩子饿得无奈,便偷偷地跑到杜甫家的小院打枣充饥。

杜甫听后非常伤心,回到家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后,杜甫不但不赶走这几个打枣的孩子,还出来帮助他们,让他们把打下的枣带回去给老母亲吃。

第二年,杜甫把草堂让给了从外地来的一个姓吴的亲戚居住,他自己搬到了离草堂10多里路的东屯去住。

秋天,红枣又熟了。这群孩子又来打枣吃,这位姓吴的就在草堂外插上了篱笆,还警告孩子不能再来捣乱。

这件事被杜甫知道了,写了一首诗来劝告这个姓吴的亲戚,让他多照顾照顾这孤儿寡母。

杜甫这首诗写得很凄婉,从一个穷苦的寡妇,由几个孩子吃不上饭打枣的小事,联想到战乱给人民来的灾难,想到了整个国家,并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表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疾苦表示同情的真挚感情,这一点在当时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王安石改诗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他一生饱读诗书,对学问非常认真。

有一年,王安石因为主张改革被罢官,他决定离开京城由水路回江南去。

船到了与京口(今天的江苏省镇江市)隔江相望的瓜州时,王安石看着眼前的景色,思念起家乡的亲人来。他走进船舱,拿出纸笔,写下了一首题目为《泊船瓜州》的诗: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对第三句的“到”字很不满意,认为太死板,而且春风是流动的,从哪到哪呢?于是把“到”改成了“过”,还是不满意。就这样,他先后用了“满”、“入”等好几个字,可都不满意。王安石就走到船头,想透透空气。

月色下,江边的草丛变成了墨绿色,反射着月光。王安石看着,忽然有了灵感,急忙跑回船舱。把原来改过的字全抹去,填了一个“绿”字上去。他把这首诗重新抄了一遍,还特意把“绿”写得很大,然后满意地拿给人看。

后来,许多人在谈论怎么推敲炼字的时候,都喜欢用王安石改诗这个例子,说一个“绿”字使全诗都生动了起来。

范仲淹写《岳阳楼记》

范仲淹小的时候,家里生活贫穷,但他很有志气,勤奋好学。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的意志,广博的知识使他成为一个具有远大理想的人。

长大后,范仲淹考中进士,入朝为官。当时江淮一带遇到旱灾,百姓生活十分艰难,范仲淹多次上书要求仁宗皇帝派人去救济,仁宗都不予理睬。范仲淹就三番五次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上奏,仁宗被他打搅得没有办法,只好派他去赈济百姓。

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他对国家的前途忧心忡忡,曾多次提出改革的建议,却都未被采纳。一次西夏的元昊避开朝廷自立为帝,向宋朝发起进攻。当时,谁都不愿去处理这件棘手的事,范仲淹却义无反顾,他主动要求前去解决西夏问题。他去了后,先到前沿地带了解情况,之后又征求其他大臣的意见,多数大臣主张发兵征讨,范仲淹分析情况后没有同意。他主张采取招抚政策,团结少数民族群众,让他们安居乐业,才能稳定局势,征讨只会让双方都受到伤害。经过范仲淹的努力,宋朝与西夏最终达成和解协议,使民众避免了一场战争伤害,稳定了朝廷大局。

这时,宋朝内部矛盾又开始激化,人民不满腐败朝政,起来反抗。宋仁宗不得不采纳范仲淹的改革措施,以诏书形式在全国颁布“庆历新政”。因为“新政”触犯了官僚统治阶级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才实行一年的“新政”就被扼杀了。范仲淹也因此被罢免了官职,发配去防御西夏。

尽管范仲淹一生坎坷,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却始终没有改变。他在其著名的《岳阳楼记》里写下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也正是他一生忧国忧民的真实写照。

弃医从文的鲁迅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因家境较富裕,他7岁时就被父亲送进私塾“三味书屋”读书。鲁迅学习十分刻苦认真,所以学习一直名列前茅。13岁时,由于家境衰落,父亲又病倒了,少年鲁迅不得不放弃学业,每天奔走于当铺与药铺之间,小小年纪就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不久,父亲病逝,他料理完后事,就决定东渡日本学习医学。

早年,由于中国贫穷落后,中国人在国外一直受人歧视,所以出国留学的学子们都非常刻苦努力,想用优异的成绩来为祖国争光。鲁迅到日本后,也是尽量回避一些闲杂事情,集中精力刻苦学习。他想用学成的精湛医术,去救自己的国家和人民。但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学医救国的志向,也改变了他的一生。

有一天,教室里放映电影,描述的是日俄战争时的场景,其中一段情节是:他们双方在中国的领土上打仗。

一个中国人当了俄国人的间谍,被日本人抓住要砍头示众。当时围观的许多中国人,他们看着自己的同胞要被日本人杀死,神情麻木,甚至幸灾乐祸。鲁迅实在看不下去了。

这时,一个日本学生,又说了一句:“这些中国人真麻木,他们不亡国谁亡国?应该让更文明的人去‘教化’他们。”鲁迅实在忍无可忍,想反驳但又说不出来一句话。他用愤怒的目光瞪着那个日本学生,心中的滋味实在不好受。

影片中那被绑上刑场的中国人,那些神情麻木的围观者,还有那个日本学生刻薄的话语……这样的国民,如果不从思想上救治,即使医好他们的身体又有什么用……鲁迅不敢往下想,至此他已下定决心弃医从文。

鲁迅要用文学之笔,唤醒沉睡的民众。他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许多优秀作品,以犀利的笔锋对中国的封建统治和封建道德进行深刻地批判,号召人民起来革命。

鲁迅一生爱憎分明,他曾两次掩护我们党的领导人瞿秋白躲避敌人的追捕。方志敏烈士的遗作,也是由他亲自转到中共中央的。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对人民大众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对倒行逆施的国民党政府,则给予了毫不留情的揭露和驳斥。

鲁迅用手中的笔实现着自己的爱国理想,用篇篇作品铺设着救国的道路。毛泽东主席曾经称赞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也留下了值得后人敬仰的铮铮铁骨。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一生好游,当他来到襄阳时,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于此,非常高兴。他很钦佩孟浩然那种潇洒清远、冷漠仕途的品格,所以一到襄阳,他就登门拜访。孟浩然也很赏识李白的才能,就热情地招待了他,还留他住了十多天。共同的气质、共同的境遇,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公元730年,在春光明媚的三月里,孟浩然将要去扬州,李白便到黄鹤楼为他送行。此时,江水茫茫,滚滚东去;岸边,花红草绿,云烟缭绕。孟浩然置身于这良辰美景之中,虽然与李白离别有些依依不舍,但他此刻游兴正浓,便毅然登船启程。

李白一直把他送到江边,船启动了,李白站在江岸上,望着渐渐离去的船只,挥手告别,孤帆远去了,终于消失在白云和碧水之间。可李白依然一动不动地望着船只远去的方向。这时,一江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头,仿佛是去追赶那远走了的人。李白诗兴大发,一挥而就: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赠汪伦

李白十分喜欢游山玩水。这一天,他来到安徽境内,一个叫桃花潭的地方,这里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有一个叫汪伦的人隐居于此,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朋友,他很欣赏李白的才华,也很崇拜他。当听说李白来到此地时,他便迫不及待地写了一封邀请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信打开一看,见署名汪伦,并不认识,但他被这封信的热情豪爽打动了,就跟随送信人,来到了泾县附近的一个小村子。在这里李白受到了汪伦的热情款待。谈笑中,李白问起汪伦信中提到的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听后哈哈大笑:“这里的十里桃花就是十里桃花潭水,万家酒店就是一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李白这才恍然大悟,也忍不住大笑起来。

李白在桃花潭,汪伦天天陪他一起作诗饮酒,一起观赏美景。不知不觉,几天过去了,虽然他们相处时间不长,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天,李白要走了,汪伦来到江边为他送行,分手的时候,为了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谊,汪伦用脚踏着节拍,大声唱起了送别的歌谣。李白被汪伦真挚的友情感动了,他当场提笔写下了《赠汪伦》并送给了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出塞

在唐朝建国初期,经常发生民族战争。由于战火连年不断,当时,内地许多人被官府强行征去参战,给人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幸。

一天夜晚,一轮清冷的明月高高地悬挂在空中,古老的边关渐渐沉寂后,身着盔甲、手持长矛的守关战士还在城墙上巡逻放哨,他们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为了摆脱思乡的愁苦,战士们弹起了琵琶,本想弹一首欢快的曲子,可弹出的却是思乡别离的音调。开始,他们还随音乐大声地唱,使劲地跳,想用这种方法摆脱思乡的苦闷,可是后来,他们不唱了,也不跳了,一个个抱成一团痛哭起来,他们怎么能不想家呢?怎么能不思念亲人呢?持续的争战,将战士们的铁甲都磨破了,让不少年轻的生命也长眠在这里……

看到眼前的一切,王昌龄非常激愤,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能回家?使许多人抛尸野外?是朝廷的用人不当。那些吃朝廷俸禄的将军们,腐败无能,整天只知寻欢作乐,让胡人有机可乘,常常来侵犯。假如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的话,他就可以将胡人赶得远远的,使他们不敢再越过阴山,这样,许多远征的将士,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

诗人很希望朝廷能任用一名英勇善战的大将,于是就写了这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城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之涣的凉州词

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一天,长安城雪花纷飞,寒气袭人。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三人相约来到一家酒楼,准备饮酒听曲。这个酒楼有许多卖唱的艺人,经常唱他们三人的诗篇。他们选了一处干净的座位坐下。演唱还没有开始,王昌龄笑着说:“我们三人的诗,平日里不分上下,今天如果谁的诗篇被唱得最多,谁就是第一。”高适和王之涣都点头赞同。

第一个歌女手执拍板唱道:“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声音清悦,感情真挚。王昌龄击掌笑道:“这是我的”。又有一位艺人轻展歌喉,唱了一首高适的五绝,曲调婉转,情意绵绵,听后高适也得意地说:“这是我的一首五绝。”这时,王之涣有些坐不住了,抬手自信地指着乐队中最漂亮的一位歌女说:“等到那位女子上场时,她如果不唱我的诗,我就甘愿认输。”话音刚落,那位歌女便上场了,唱起了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歌声凄婉动听,把大家带到了荒凉的边疆,在那里,边疆的战士吹着思念故乡的笛曲,可是故乡的春风,吹不到这遥远的边关。

酒店里鸦雀无声,大家都沉浸在诗的意境里。从此,这首七绝便传开了,并博得唐绝句压卷的评价。

神童骆宾王

在骆宾王七岁那年,有一天,家里来了几位客人。大家见骆宾王聪明机灵,都非常喜欢他,于是客人们就有意提出问题来考他。没想到,七岁的骆宾王竟对答如流,一点也没被难住。客人们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连连称赞他才智过人。

午饭后,大家一起在池塘边吟诗作对。有一位年纪稍长的客人,指着正在水里嬉戏的一群大白鹅,对骆宾王说:“孩子,看那一群鹅,你能以它们为题做一首诗吗?”正在一边玩耍的骆宾王向池里一看,一群大白鹅正如绅士般悠闲地游来游去,雪白的羽毛,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脚掌,正在青水中来回拨动;还有那弯弯细长的脖子,时不时伸长了,脆亮地高叫一声。看到这儿,骆宾王灵机一动,随口吟出了《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客人们听后,大为震惊,连叫道:“好诗!好诗!真是一个神童!”

从此以后,骆宾王的《咏鹅》诗和“神童”美名便传开了。

王昌龄送别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这首诗约写于唐朝开元二十九年。

晚年受贬的王昌龄在江宁(今南京市)任职,他当时心情特别孤独郁闷。

此时,他的好朋友辛渐准备离开润州,北上洛阳赴任。在分别的前一天晚上,诗人冒雨赶到润州西北的芙蓉楼为辛渐饯行。

诗人是受贬才来这里的,他很想找朋友诉说一下心中的不快,可还没来得及诉说,朋友就要离他北上。今天他们俩好不容易聚到了一块,相互倾诉着心里话,真是难舍难分。不知不觉中,天渐渐亮了,王昌龄知道,天亮以后好朋友就要启程了,不知什么时候他们才能再相见。

烟雨迷蒙,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两位好友站在芙蓉楼上,俯视楼下滚滚东去的江水。王昌龄慢慢抬起头来,望着西北方向的楚山,不无伤心地说:“辛兄,此次一别,何日才能相见啊!”

辛渐仍然凝视着流淌着的长江,心情沉重地说:“这几年,只因你不拘小节,不受束缚,总是发泄心里的愤懑和不满,所以受到许多人的诽谤。”

王昌龄感慨万分:“是啊,几年来屡次被贬官,先到岭南,后又到这里,贬来贬去,还是屈居下级官吏行列。”

辛渐接下来说:“但你还是保持淡然视之的态度,像过惯了被别人中伤、指责的生活。”

王昌龄停了停说:“我在洛阳有不少好朋友,他们也一定听到了许多小人对我的谗言,请你转告他们,我仍然不会被功名利禄和谗言所迷惑。”

辛渐关切地说:“昌龄兄为人善良,性格豪爽,昨天你为我设宴辞行,今天又送我来江边,情深意长,我不知道以后怎么感谢你。我走后,你要敞开胸怀,好好保重自己!”

王昌龄很受感动,他久久地望着滔滔江水,吟出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辛渐被王昌龄的诗感动了,连连高声赞叹道:“好诗!‘一片冰心在玉壶’这句表明了你始终坚持自己清白自守的情操,像荷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那么高尚,实在令人敬佩。我很高兴,因为我听到了你的心声,看到了你的思想,你的大作我定牢记心中。”

两位朋友再次道别,辛渐登上了船,小船慢慢驶向远方。这时的王昌龄还久久地站在江岸,望着远去的帆影,他回转头来,又向远处矗立的楚山眺望。真像诗中所说的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零零地面对楚山了。

月下独酌

李白40多岁时,由于朋友的推荐而被召入京城,供奉翰林。当时李白豪情满怀,准备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可是晚年的唐玄宗已不是“开元之治”时的那个励精图治的皇帝了,他只是把李白摆在御用文人的位置上,专为他寻欢作乐而填写一些曲词,李白对此极为不满。于是他对昏君,对朝政,还有那些趋炎附势的权贵们,不时地嬉笑怒骂、辛辣讽刺。结果他便经常受到这些腐败势力的攻击和诬陷,因此,他感到孤独、苦闷,常常借酒来发泄心中的不快。

一天晚上,李白独自踱步来到后院。此时,天气晴朗,明月当空,阵阵花香沁人心脾。看到这样美丽的夜景,李白陶醉了,摆上美酒,痛饮一番。可当他刚要斟酒时,一种孤寂的感觉袭上心头,这样美好的夜晚,却没有一个亲人和知心朋友与他一块痛饮。独自一人这样自斟自饮真的很乏味!很单调!他不禁有些黯然神伤。忽然他抬头看到了空中的明月,于是斟满了一杯酒,高高举起,邀请明月来一起饮酒。这时,皎洁的月光,将诗人的身影投射在地上,于是,天上的明月和地上的身影就成了陪伴诗人饮酒的“酒伴”了。

鸟鸣涧

唐朝诗人王维在20岁时,他的诗文就已经很有名气了。他博学多才,不仅文学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对绘画、音乐也很精通,尤其弹得一手好琵琶。在京城长安,王维以诗会友,结交了许多社会名流。当时的岐王李范也很喜欢诗文、音乐,他非常赏识王维的才华,就经常邀请他到府上谈诗论画。

有一天,王维问岐王:“我准备参加进士考试,不知能不能取得第一名?”岐王听后,悄悄对他说:“听说京城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已经托公主给主考官写了一封推荐信,想取他为第一。你要取得第一可就有点难了!”王维听后很自信地对岐王说:“那个人的文章我读过,我相信我不会比他差!”

于是岐王就给王维出了一个主意,让他扮成一个演奏琵琶的艺人,随自己一块去参加公主的宴会。到了宴会上,王维站在最前面,他五官清秀、年轻英俊,一下子就引起了公主的注意。岐王令他演奏一曲。

王维神情自若地坐在椅子上,调好弦音,开始弹奏自己新谱的一首曲子。悠扬的琵琶声盘旋在整个宴会厅上空,低时如涓涓流水,高时如疾风骤雨。一曲演完,满屋子的人赞不绝口,公主更是惊喜万分,便问岐王:“这位艺人叫什么名字?”岐王告诉她:“他叫王维,不仅精通音乐,还擅长绘画,诗文也称得上天下无双。”说着,便递上了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公主读完后不禁拍手称绝:“真是难得的好诗呀!”

从此,王维的名声更大了,在考进士时果然取得了第一名。

贺知章回乡

贺知章在为官时,官运亨通,一直到80岁,由于年老体衰,才告老还乡。

他怀着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匆匆地踏上了这片让他日夜魂牵梦想的热土。在这里他听到了那熟悉的乡音。想到自己在离开这儿时,还是一个壮志未酬的热血青年,如今回来已是一个满头银发的老人了。这时,他看到一群无忧无虑的孩童正在玩耍,忽然想起当年和自己一起嬉戏的伙伴,他们现在也跟自己一样白发苍苍了。真可谓人事消磨、世事沧桑呀!往事还历历在目,可眼前却已物是人非了……“老爷爷,您是从哪里来的?到哪家去做客?”一声清脆的喊声打断了诗人的思绪。他赶忙笑道:“我就是咱们这儿的人,我这不是回家来了吗?”说着他抚摸着那个孩子的头。这时,孩子们都跑了过来,用熟悉的家乡话和他无拘无束地谈笑起来,一直把他送到家门口。

回到家后,贺知章感慨万千,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提笔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千古感怀

陈子昂少年时代,勤奋好学,豪气满身。长大后,更是胸怀大志,一心想报效国家。他14岁时考取了进士,在朝为官。由于个性耿直,他对不合理的事情总喜欢提出批评意见,这样不仅得罪了一些朝廷权贵,就连皇上也给得罪了,所以他长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而且还多次受坏人的迫害,不幸被送进了监狱。

当陈子昂冤案昭雪后,他便从军北征,当时任从军参谋。前方不断传来出兵不利的消息,他心里很着急,便向主帅澄清利弊,并请命亲自带兵打前阵。可主帅认为他只是一个书生,就没有答应他的请求。

陈子昂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却屡遭冷遇。这一天他独自一人登上了幽州台,想到:自己虽有满腹才学,却遇不到像古代贤王那样的明君,即便是以后有明君,他也等不到了。茫茫天地里自己是多么孤独呀!感慨之余,禁不住流下了悲伤的眼泪。他仰天长叹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望庐山瀑布

传说中唐宣宗李忱登基之前,曾出家当过和尚。有一次,李忱游览庐山时,半路上遇见了一位老禅师,两个人便结伴而行。言谈中,老禅师得知他出身显贵,是当今皇帝武宗的叔父,只因他才华超群,受到皇帝妒忌。于是一气之下便放弃了荣华富贵,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过起了修身养性的僧人生活。

两个人来到了庐山香炉峰瀑布前。李忱触景生情,便对老禅师说:“先贤李白游庐山时,吟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句,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禅师看出他胸怀大志,但又不明白他为何闲居于僧道之间。他想试探一下李忱,便开口说:“我们也咏庐山瀑布,但可惜我只能吟出两句,下面就无法对出来了,还请你续吟。”

李忱当即答应下来。

老禅师低声吟道:“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大意是:无数条小溪流,不辞劳苦地流过千岩万壑,汇成瀑布倾泻而下,远远望去,才显出山峰的高大。

李忱听后感到老禅师出语不凡,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庐山的美景,又暗示出“出处高”的内在含义。于是很快续接了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大意是:细小的溪流怎能留在这峻岭的山峰上呢?它要汇成瀑布,流入浩瀚的大海翻起波浪。

老禅师深感到李忱目标远大,文才不凡,便连声赞叹说:“续得好!这两句真是气势磅礴,满怀激情,希望你这条蛟龙,早日回归大海,掀起波涛,为天下万民造福!”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庐山又呈现出一番别有韵味的壮美景象,两个人才想起下山。

几年后,李忱真的返回朝廷接替唐武宗做了皇帝。

春望

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杜甫一家逃难到羌村,因他去寻找朝廷军队,半路上不幸被叛军抓获,并囚禁在长安。在那里,他时常忧虑国家的命运,经常深切地思念远在外地的亲人。

几个月过去了,不觉中春天已来到了饱受战乱的长安。这一天早晨,一声声鸟鸣惊醒了梦中的杜甫,他起床从窗口望去,春天来了,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欢快的鸟儿在树枝上来回跳跃啼鸣,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没有使诗人喜悦,却深深地刺痛着他的心,草木无情,逢春茁壮,山河无知,不改常态!

他思念家里的亲人,要是能收到一封家书,真比万两黄金还珍贵。他叹息着,梳洗起来,却发现头发都愁白了,一缕缕地掉了下来,连簪子也插不住了!

杜甫放下簪子,怀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亲人的思念,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江南逢李龟年

这首诗是杜甫临去世的那一年,在长沙时写的。

李龟年是唐玄宗时著名的音乐家,由于他出众的音乐才能,很受皇帝的赏识。所以一些王宫贵族都争着和他结交,都以能请到他到府中唱歌而自豪。像岐王李范和宠臣殿中监崔涤,都把李龟年奉为家中的座上宾。当时,大诗人杜甫也经常出入于岐王和崔涤的府中,就这样,杜甫与李龟年相识并成为好朋友。

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历经战乱,颠沛流离,最后流落到了江南,在一个私家宴会上,他遇到了也流落至此的李龟年。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安,生活的辗转不定,两人现在都已鬓发如霜了。这次意外的相遇,他们谈起在长安的往事,不禁感慨万千,诗人想从李龟年那儿看到流逝的昔日盛唐景象,想找到那风华正茂年轻时代的自己,可是,这一切都不可能了。岁月转逝,时光无情,两人都已到了暮年。时局的变动,个人的身世遭遇,使他百感交集,于是他提笔写道:“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清明

唐武宗时,诗人杜牧在池州任刺史。池州位于长江南岸,那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杜牧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常常换便服独自出游。

这一年清明节,杜牧到池州郊外去踏青,刚走到半路上,就下起了蒙蒙细雨,衣服都被淋湿了。杜牧很扫兴,准备找个地方去躲雨,这时候雨又渐渐小了,太阳从云里钻了出来。于是杜牧改变了主意,决定喝点酒驱驱寒,然后再继续赶路。正好这时有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笛子迎面而来。杜牧赶紧上前打听道:“小朋友,这附近什么地方有酒店?”牧童停止了吹笛,抬手指了指远处杏花深处的村庄。诗人顺着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杏花如霞似粉,在红杏梢头隐隐露出一个酒幌子。诗人谢过牧童,找到了那家酒店,几口酒下肚,觉得身上暖烘烘的,想起刚才一路上的情景,他诗兴大发,提笔在酒店的墙壁上题了这首《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首诗从此便流传开了,杏花村的酒店也因此生意兴隆起来。

过华清宫

唐玄宗在晚年时昏庸腐败、荒淫无道,整天与杨贵妃吃喝玩乐,不理朝政。朝政大权便逐渐落入了一些奸臣手中,唐朝也由盛世转入衰败。

唐玄宗对杨贵妃百般顺从,万般宠爱,只要贵妃喜欢的或是想要的,他都想方设法给寻来。有一年杨贵妃过生日,唐玄宗带着她到华清宫游玩。吃腻了宫中山珍海味的杨贵妃忽然想吃新鲜的荔枝。北方哪有荔枝呀?它产于岭南(今广东省),距长安城有几千里地,就是从岭南采回荔枝也不新鲜了。为了博得杨贵妃的欢心,唐玄宗就下令地方传递公文的驿站,派出最好的骑手,用最快的骏马,把荔枝一站一站接力传到长安。为了这件事,不知浪费了多少钱财,累坏了多少人,跑死了多少匹马。

后来,诗人在游览华清宫时,听说了这件事,觉得皇帝太荒唐了,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便写下了这首《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登乐游原

诗人李商隐身处晚唐时期,眼看国家一天天衰败,自己却受人排挤,不能报效国家。他感怀岁月流逝,心情特别压抑,为了排遣心中的沉郁,于是诗人乘车来到长安城南的乐游原上。

乐游原地势较高,又开阔平坦。在夕阳照耀下,乐游原上的一切都披上了金光。这苍茫的古原,开阔的视野,让诗人心情豁然开朗,壮丽的景色和特殊的色调深深打动了他,让他流连忘返。但这柔和的阳光,沉静的万物,只是黄昏时分的晚景,它会转瞬即逝而变成暮色。于是诗人带着无限珍惜留恋的口吻发出了“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然而,这感慨更引起了他的惋惜和遗憾,因为作者由此想到了自己的年龄和身世,想到大唐王朝正走向衰落的命运,他叹息人生和时光虽是如此美好,但终究很有限,在无可挽回地渐渐消逝。这无可奈何的命运,使他对眼前美好的景色充满留恋,又十分感伤。

苦昼短

在唐朝,有一个时期宫廷盛行吃药求仙的风气。诗人李贺对这种风气坚决反对,他写了首很奇特的杂言诗《苦昼短》,强烈地讽刺了帝王将相王公贵族的昏庸做法。

关于寻求长生不老,服药求仙,在秦始皇、汉武帝以及唐代盛行,但在秦始皇求仙之前的300年,齐国的宰相晏婴对这样的事就有很高明的见解,历史上传下这样一段故事。

有一次,齐国的国王齐景公和晏婴、艾孔及梁丘据三个大臣,带着随从到郊外的牛山上去游玩。这天的天气特别明媚,空气十分凉爽,因为刚下过几天的雨。齐景公站在山上眺望着齐国都城的美景,心情特别的激动,看着看着忍不住哭了起来。大臣们今天心情特别好,不知道国王为什么忽然伤心。齐景公边哭边说:“这江山,这都城多么美丽啊!但我却不能永远见到它,人为什么要死呢?我要一死,这美丽江山就看不见了,成了别人的了。”

听到这里,艾孔和梁丘据在一边也陪着国王哭了起来。只有晏婴一个人在那里发笑。

齐景公看到后非常不高兴地问:“我心里很悲伤,艾孔他们都在一旁陪我哭,而你为什么发笑呢?”

晏婴慢慢地解释说:“人早晚是要死的,这是谁也逃脱不了的,人要是能永远不死,那您的老祖宗齐太公,您的祖父灵公和您的父亲庄公就都还活着,这个国王的位子哪还有您的份呢?正因为有生有死,今天才传到了您,您却想永远不死,而且怕死怕得哭了起来,艾孔和梁丘据为了讨好您才陪着一起哭,这能不使我发笑吗?”

议婚

在我国唐代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富贵人家有两个儿子,长子叫金锁,次子叫银锁。两个儿子都长成大人了,父母为他们娶亲成家立业。金锁找了一个官吏家的女子为妻,这女人整天好吃懒做,涂着胭脂口红,穿着绣花绸缎的衣裳,过着富贵人家的享乐生活,而银锁却看上了一个穷人家的姑娘,并决心娶她为妻。他的父母还为此大发雷霆,母亲训斥儿子道:“娶妻应听父母的安排,何况她还是穷家女子,怎么能进像我们这样富贵人家的家门。”

银锁不听父母的劝告,偷偷地同这个穷人家的女子来往,后来被父母赶出了家门。

几年过去了,这个富贵人家逐渐衰落,长子金锁带着妻子离开了他们,而赶走的二儿子银锁带着妻子回到父母身边。儿媳虽然出身穷人家庭,但却孝敬公婆,一直扶持着这个衰落的家庭养蚕织布,下地耕田,后来又使得这个家兴盛起来。

诗人白居易对唐代当时这种在婚姻中嫌贫爱富的风气,想用舆论的力量矫正,还写了一首《议婚》诗来加以评论。

乌衣巷

乌衣巷在金陵(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的南边。东晋时期,这里曾是贵族的住宅区。当时位高权重的宰相王导和谢安都曾在这条街道上住过。

诗人刘禹锡没来金陵以前,对这个古都十分憧憬。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位友人约他一块去金陵,诗人便欣然前往。可是等他来到金陵时,眼前的景色却令他大失所望,曾经热闹非凡、喧嚣一时的朱雀桥边,如今长满了野草、野花,桥对面的乌衣巷口,也没有了昔日的车水马龙,更不见旧时的王侯将相,只有夕阳斜照,一派衰落萧条的景色。从前那些达官贵族早已败落,在他们宅地的废墟上建起了普通老百姓的房屋。燕子每年照旧来这里做窝,但房屋的主人却已更换。诗人看到眼前萧条的景象,对当时李唐王朝的衰败发出了深深的感叹,于是写下了这首《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人们去领悟历史的巨大变化。

唐朝末年,种种苛捐杂税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来,他们辛辛苦苦劳作一年,收获的东西全被贵族豪霸们榨取一空,一年到头只有忍饥挨饿。有一年春天,罗隐到郊外踏青,明媚的阳光、和煦的春风,使人心情舒畅。各种花儿也趁着这大好时光竞相开放,红的杏花、粉的桃花、白的梨花,还有一些不知名的野花像赶集似的,一簇簇、一堆堆,开得非常热闹。一群群的小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飞来飞去,十分忙碌。罗隐被这景象深深地迷住了,他追逐着这些小精灵,一边欣赏着大好春光,一边往前走,不觉来到了一处山林边,他发现许多蜂巢。小蜜蜂从远处采了花粉回来,都飞到巢里酿蜜,它们辛苦忙碌,但酿出的甜甜蜜浆却被养蜂人拿走了。看到这些,罗隐十分感慨,他真为蜜蜂鸣不平,由此他联想到在田地里辛勤劳动的农民,他们不也和这蜜蜂一样吗?自己忙碌辛苦地劳作,而劳动果实却被那些不劳而获的人白白占有。罗隐按捺不住激愤的心情,便写下了这首诗:“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寄予了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枫桥夜泊

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诗人张继流落到江南水乡,途经枫桥时,天色已晚,他便停船在此过夜。

时值深秋夜半,月亮刚刚落下,余晖还明晃晃地映在河水中。林中的乌鸦因月光的惊扰,不时发出啼鸣声,搅得诗人心烦意乱,难以入眠。下霜了,一阵阵寒气袭进了船舱,诗人更睡不着了,他披衣走出了船舱,江面上停泊了不少渔船。借着渔船上星星点点的灯光,依稀可以看到桥头的枫叶,诗人心头淡淡的无名愁绪,像一团乱麻没有头绪。正当他愁绪万端、辗转难眠时,旁边寒山寺的钟声却划破了寂静的夜空,传到孤零零的客船上,更增加了诗人无限忧愁。

水乡秋夜的优美景色,吸引着这位满怀忧愁的游子,使他从中领略到了一种难以言传的情味,突然传来的钟声又给他带来了特别的感受。他的创作灵感顿时勃发,提笔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悯农

唐代诗人李绅,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妈妈含辛茹苦将他拉扯大,所以他深知生活的不易。李绅本来就很聪明,再加上他学习刻苦,很小就学会了写诗。

一天,他向妈妈提出要到京城拜访名师,妈妈虽然舍不得儿子离开她,但为了儿子的前途,还是同意了。李绅出发的那天,正是六月三伏天,一路上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李绅只身在路上行走都热得有点受不了,但他向田里一看,农民们正顶着烈日为禾苗锄草,一串串汗珠不断地落到田里,可他们全然不顾,还是不停地锄着。看到这些,李绅很感动,心想:我们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啊!

到京城后,李绅立刻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这首《悯农》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并把它呈给老师吕温看。老师看后称赞说:“真是一首关心百姓疾苦的好诗,只有时刻挂念百姓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应该做宰相啊!”后来,李绅果然做了宰相,成为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

渔歌子

有一年三月,张志和来到西塞山前游玩,他被春天的景色陶醉了。斜风细雨中,一群白鹭在山前飞来飞去,时而俯冲直下,时而又飞向高空,江边一树树盛开的桃花,赏心悦目,花瓣轻轻地飘落在春水碧波上。现在正是江水的汛期,肥美的鳜鱼成群地出现,它们自由自在,时而跃出水面,时而在水中嬉闹,眼前这清新宜人的美景,令诗人流连忘返。

后来,一位京城做官的朋友,很爱惜张志和的才华,就想荐举他入朝为官。可张志和已经习惯了这种无拘无束、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不愿再踏入官场。于是他就把在西塞山前所看到的和所想到的,写成了这首《渔歌子》作为回答:“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把自己比作渔夫,描写了美好的田园生活,白鹭飞翔,桃花流水,鳜鱼成群,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在微风细雨中垂钓,都忘记了回家。朋友读了这首诗,知道他厌倦官场上的生活,就打消了劝他做官的念头。

寒食

春秋战国时期,晋国名士介子推不愿在朝为官,便隐居山林。后来晋国国君为了逼他出山做官而放火烧林,介子推被烧死在山中,人们为了纪念他,就从每年清明节前两天开始,三天不点火,只吃冷食,所以大家把这个节日叫寒食节。

这一年的寒食节到了,长安城到处飞扬着柳絮,满京城一片翠绿,遍地是落花。老百姓们都遵守寒食节的规矩,没有一家点灯生火,还有的人带着冷食去郊游。诗人韩漫步在宫廷花园,欣赏着这春意盎然的景色。本应第四天才可以用火,可寒食节第二天傍晚,皇宫里就将火种赐给了那些皇亲贵族。望着飘浮的袅袅青烟,韩很是郁闷,老百姓们都禁止点灯火,而王公贵族却可以享受特权。他有感于此,便以非常委婉的手法写下了这首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后来有人推荐韩做官,虽然当时还有一个与他同名的人,因唐德宗读过韩的《寒食》,便批了那个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显然是德宗误以为这首诗是在歌颂他,因为统治者是不会重用一个讽刺挖苦自己的人的。

塞下曲

汉将李广身材魁梧,两臂修长,善于骑射。传说,有一次李广被敌人俘虏,在被押解的途中,他趁敌人不备,夺回弓箭,飞身跳上马背,安全逃回,从此他就得了一个“飞将军”的绰号。

一天晚上,风高月黑,飞将军李广带着士兵巡逻,他们在经过一片树林时,忽然看见前面不远处的茂密荒草中,伏着一只“大老虎”。李广反应极快,赶紧弯弓搭箭,奋力射去,箭不偏不倚正好射中,奇怪的是,箭碰到“老虎”时火星四射,还发出刺耳的声音。

第二天早晨,李广带人去察看,原来那“老虎”竟然是一块卧虎状的大石头。由于李广臂力过人,箭技高超,箭头竟深深地射进石头里。

诗人卢纶在会见唐朝驻守边关的张延赏将军时,被将军那勇猛善战的精神所感动,于是就借用李广“射虎中石”的故事来夸赞张延赏将军的勇猛神力,以《塞下曲》为题写下了这首诗赠张将军:“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望仙

汉武帝称帝统一天下,汉朝一直国富兵强。武帝也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他害怕死,于是便问道求仙,希望长生不老。

晚唐诗人罗邺为此写下了这首讽刺汉武帝的诗:千金垒土望三山,云鹤无踪羽卫还。若说神仙求便得,茂陵何事在人间。

武帝想长生不死,求仙心切,也屡次上当受骗。当时有一个叫李少君的自称有长生不老术。他在朋友武安侯家饮酒,见一位90岁的老翁也前来赴宴,他说自己曾同老头的爷爷在一起狩过猎,老人问他在哪里,他居然答对了,因老头小的时候也同他爷爷去过此地。这下众宾客都很惊奇,武安侯问他:“那么少君已在世上活了几百岁了?”

李少君笑着答允。第二天,武安侯便来到朝廷向汉武帝禀报了此事。汉武帝十分高兴,立即下令将李少君请到深宫,问道:“你在人间已经活了多久?”

李少君忙回答:“351年。”

汉武帝兴奋地问:“你见到了哪里的神仙?吃了什么仙药?”

少君回答:“一次神仙安期生梦中约我去他那里做客,我便随他去了东海中的蓬莱山。”“都吃些什么?”武帝忙问。

少君答道:“只吃一颗仙枣,但有西瓜那么大。”

他这套骗人的谎话竟使汉武帝深信不疑,他很受武帝的恩宠和信任,武帝告诉李少君:“如果神仙安期生再请你赴宴,一定告诉我一声,我与你同去。”

就在武帝迫切想去蓬莱山赴宴的时候,李少君突然死了。汉武帝疑惑地说:“李少君都已成仙,为什么还会死掉?可能是变成仙走了,去了蓬莱山。”

第二个来骗汉武帝的是方士少翁。他自称通神仙鬼图,能请仙人下凡,但时间长了不见奏效,汉武帝很生气,少翁怕皇帝发火杀了他,便用丝绸写下了怪异的字让牛吃下去,然后禀报皇上说:“仙人知道了皇帝的心愿,写一书到人间。”

武帝心焦地问:“此书在哪里?”

少翁忙答:“在一头大黄牛的腹中。”

于是牵来了这头大黄牛,当场杀了,拿出了肚子里的丝绸书。武帝一见立即猜出了这是方士少翁的字迹,一气之下把他给杀了。汉武帝又一次受骗还是没有悔悟,继续求拜神仙以求得长生不老。直到他六十多岁才有点清醒,在群臣面前怨自己的愚笨,并说道:“天下哪有仙人,尽是妖言惑众!饮食不要太饱,适当服药,保持身体健康才能少生疾病!”

但他醒悟得太晚了,身体已日渐衰退,没过几年,便同常人一样命归西天。

赋得古原草送别

公元787年(唐朝贞元三年)早春时节,繁华的京城长安来了一个16岁的读书郎。高大豪华的楼台亭阁,热闹非凡的大街,川流不息的人群,都令他眼花缭乱。但他没有心思去浏览这都市的风光,只是左顾右盼,逢人便打听诗人顾况的住处。顾况是当时京都名士,又是朝廷中的著作郎,也是当时诗人们崇拜的偶像。经过多处打听,中午时分,他终于找到了顾况的家。见到了这位白发苍苍、大名鼎鼎的诗人。年轻人走上前去毕恭毕敬地行礼,并把一卷诗稿送上请老诗人指正。顾况打开诗卷,见上面工整地书写着“白居易”三个字,便认真打量这位闯上门来的陌生少年郎,他捋了捋胡须问道:“少年芳龄几何?”

白居易忙回答:“16岁”。

老诗人又问:“祖籍哪里?”“太原。”

老诗人又笑了笑:“这么说,你是从太原而来。”“不,祖籍太原,寄居江南,我是从江南而来。”

顾况又打量了白居易一番,然后开玩笑说:“长安米价太贵,要长期居住可不太容易。”

这虽然是打趣的话,但确是发自老人内心的诚挚之言。这些年来,到京都长安拜访、求学的人非常多,可是没有几个在长安站住脚的。初到长安的白居易显然不明白老诗人此话的含意,他站在那里拘束得很,时间一长,便更加心神不安。这时,顾况慢慢地打开了白居易送上的诗文,仔细看了看,突然眼睛一亮,高声朗诵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好诗!好诗!”顾况高兴地大声惊叹道。

他笑容满面,走到白居易的身旁,轻轻地拍打着他的肩头说:“少年16岁能写出这样的好诗,要在长安住下去也是很容易的事。”

白居易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5岁时学写诗,8岁时已懂得声韵,因此16岁能写出这般好诗一点也不惊异。

少年白居易的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可以看出,少年白居易通过歌颂野草,表现了他一种奋斗不息的信念,一种顽强向上的精神。难怪老诗人顾况这样情不自禁地大声称赞了,从此,顾况便经常对人夸奖白居易的诗文,少年白居易也虚心好学,经常向老诗人求教。

之后他不仅在长安立足,而且诗文也非常有名气,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篇。

琵琶行

唐宪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深秋,被贬到江州(江西省九江市)做司马的白居易在浔阳江边坐船送别朋友。

傍晚,他们来到江边的客船上,正在痛快地饮酒时,忽然随着秋风传来阵阵琵琶的奏鸣声,一曲弹完,两人还静静地陶醉在这动人的琵琶音乐中,紧接着,又一曲开始了。

白居易冲弹琵琶人坐的那条船大声说:“弹琵琶的是哪位?”

乐声停止了,但无人回答。白居易便叫船夫将船靠近弹琵琶的那条船,继续问道:“刚才哪位名师弹出这等悦耳的乐曲,能不能出来相见?”

客人也接着说道:“请到我们船上来演奏一曲吧!”

他们等了许久才见一位女子慢慢地从船舱里出来,迈着轻盈的碎步上了这条船,抱着的琵琶遮住了半边脸。

白居易和客人给她让了座,请她弹一首流行乐曲。她慢慢端好坐姿,先轻轻地把琵琶试了试弦,这几声虽不成曲,但也响亮动听。

一首琵琶曲开始了,她是在用自己的心在弹奏,那凄怨婉约的乐曲中不知蕴藏了多少情思,好像在诉说自己那悲惨的一生。她低垂着头,但手却不停地弹着,手指灵活地跳动着,用尽了拢、捻、抹、挑多种技法。她弹奏了“霓裳羽衣曲”,又弹了当时京城流行的“六幺”曲。那粗弦低沉的声音如狂风骤雨,细弦轻柔如情人的窃窃私语。而粗弦细弦交织在一起,像大大小小的银珠落在玉盘中那样清脆舒畅,宛如黄莺在啼叫,低沉时又似江水慢慢地在冰下流淌。骤然间丝弦像呆滞了,乐声也渐渐消失了。此时无声比有声更令人悲痛,像一种无声的幽怨在慢慢升起。

这时,另一首乐曲又弹响了。琵琶声像进水的瓷瓶突然爆炸,水裂四溅,如披坚执锐的骑士冲向阵前传来刺刺的刀枪声,乐曲由开始的低沉转为激昂。弹奏终了时拨子在琵琶中心优美地抚过。四根琵弦齐声的和弦如撕裂的绸缎。

一切都静了下来,两条船也都待在原地不动,只有江面上跳跃着秋月的银光。

琵琶女低着头慢慢将拨子插在琵琶弦中,轻轻地放下,又整理一下衣裳,恢复了刚才弹奏琵琶时激动的表情,望着远处江面上闪烁着的星星灯火,回忆着她从前的悲伤往事。

她慢慢地一字一句地说:“奴家本是京城人,家住长安东南的虾蟆陵旁边。13岁那年出来拜师学艺,学弹奏琵琶,后来在官办的教练歌舞机构教坊的第一班中学艺,小女子弹奏技巧进步很快,演奏的乐曲连著名的艺师都很欣赏,打扮起来连长安城内的名妓秋娘都要嫉妒。”“那时,长安城五陵的纨绔子弟们都纷纷跑到这里听婢女演奏,想方设法地讨好奴家,演奏一曲所赏的红色丝绸非常多。这些饮酒作乐的纨绔子弟喝醉了酒,醉醺醺地在桌子上打着拍子,打碎了镶着珠翠的发梳,深红色的丝绸裙上染上了倒翻的酒浆。就这样,年复一年,青春的美好时光都在这秋月春风中,在阵阵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白居易看着琵琶女问:“你家里还有亲人吗?”

琵琶女非常难过地答道:“弟弟从军一去就音讯全无,生死未卜。前不久,家里捎来音讯,姐姐已离开人世了。”

说着她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诗人非常同情地说:“那你为什么不早些嫁人,终身也有个依靠?”

她停了停说:“青春年华已经逝去,容貌也衰老了,那些常来这里寻欢作乐的富家公子也不来了,每天门前总是冷冷清清的。年龄大了便嫁给了一个商人,但他只是一味挣钱,根本不把奴家放在心里,上个月又到浮梁贩卖茶叶去了。可怜我孤苦伶仃,一个人守着一条空船,望着那明亮的月光洒在这寒冷的江面上,深夜里常常梦见少年时期的往事,但从梦中醒来,想起一生中这悲惨的身世便痛哭一场,泪水如洗,把脸上擦的脂粉都洗掉了。”

诗人说:“刚才听了你那悦耳动听的琵琶曲,真令我非常激动;后来又得知你那不幸的身世,又使我感叹不已。我同样是飘落在天涯海角的人,过去我们虽然不相识,可今天的相逢相识真是十分难得的啊!”

琵琶女望着眼前这位官人,不解地问:“难道大人也同奴家一样有过伤心的往事?为什么这样喜欢婢女的琵琶曲呢?”

白居易长长地叹了口气说:“我从前在京都朝中做官,去年被贬谪离开了长安。当时身体有病,一直住在浔阳城里,那个地方偏僻听不到好听的音乐,更谈不上弦乐器和竹管乐器奏出的乐曲了。而且那个地方靠近大江,地势低而且非常潮湿,茅草房的周围长满了芦苇和苦竹,在这样的地方能听到什么呢?不过是些杜鹃的鸣叫和猿猴的啼叫。每当在春暖花开或是明月星空的时候,我常常独自一人借酒浇愁,有时也能听到远处有人唱山歌或吹竹笛,但那声音实在是不太中听,今天晚上非常有幸地听了你演奏的琵琶曲,就好像是听到了天上的仙乐,使我感到耳目一新。”

白居易站起身来拿起刚刚写好的一首长诗,双手送到琵琶女面前说:“刚才我为你写了一首《琵琶行》的诗,请你千万不要推辞,坐下来演奏一下这首诗吧。”

听到诗人的一番恳切的要求,她不禁激动万分,站在那里许久没有说话。然后慢慢地坐下,抱起琵琶,重新摆好姿势,取下拨子,用更高的音调急速地弹奏起来。那凄凉悲婉的乐曲似乎和刚才的声音大不一样,周围的人听罢都忍不住流下了热泪,而最伤心的就是江州司马白居易了,他身上穿的那件青衫都被泪水打湿了。

白居易的这首叙事长诗共分三段:第一段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第二段写了她不幸的身世;第三段联系到自己的痛苦遭遇……

全诗非常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的真实形象,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艺人们的悲惨命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句千古绝唱,既同情歌女,又感伤自己,对自己政治上受到的打击愤愤不平。全诗的主题思想也在于此。

新丰折臂翁

唐玄宗天宝十年到十三年(公元751-754年),唐朝军队曾两次攻打南诏,都因云南一带流行瘴气及士兵情绪消极而战败。这期间先后战死和患病而死的士兵达二十多万人。当时老百姓为了躲避征兵,有的甚至故意把自己弄成残疾。几十年以后,诗人白居易遇见了一位为了逃避从军而砸断自己手臂的老人。老人的血泪控诉,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朝廷发动不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一天,诗人白居易来到了新丰县(今陕西临潼县境内),路遇一位老人,老人家的头发、眉头和胡须都像雪似的银白。他由玄孙架着慢慢地走着,用左臂扶着玄孙的肩膀,因为右臂已经残废了。

白居易很惊奇,走过去问道:“老人家的手臂坏了几年了?”

老人看着这位陌生人,心里很不高兴,没有答复他的问话。白居易感到了这句问话太唐突,这位白发苍苍老人的断臂,可能有很伤心的经历,想到这里,白居易又走过去问道:“老人家今年高寿?”

老人抬头仔细地看了看这位举止有礼的读书人,然后回答说:“不算高寿,今年已满88岁!”

白居易又问:“您这么大的年龄,右臂是怎么断的呀?”

白居易坐在了老人的身边,听他讲那坎坷的经历。

老人家一生的悲惨遭遇,通过他的哭诉深深地打动了诗人白居易的心,他在快要写完这首《新丰折臂翁》叙事诗的时候,怀着十分悲痛和十分恳切的心情写下了对当朝皇帝唐玄宗的几句忠言,这后几句诗的意思是说:“开明的君主啊!快听听老人家的诉说吧!您没听说过当年大义的宰相宋璟,他不奖赏在边关立过战功的将士,以防止他们在边境惹出事端。而天宝年间的宰相杨国忠为了得到皇上的恩赐,又故意征兵在边境挑起了战争,结果功没立下,却坑害了可怜的天下平民。如果您想了解这一切,就来问一问这些历尽灾难的贫苦百姓,问一问这位为了逃避战争而自残手臂的老人家吧!”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高宗末年,出身富贵的诗人陈子昂从梓州射洪(今四川)来到京都长安应试。

唐代的进士考试,卷子不密封,考官除了看考生的卷子外还要看他的名气,更重要的是看是否有达官贵人的推荐。因此,参加进士考试首先要在长安出名,使自己的诗文让一些有身份有名望的人知道。

一天,长安城来了一个西域商人,手里拿着一把胡琴,价格非常的昂贵,四周围了许多人,不知道这胡琴为什么这样贵,到底贵在什么地方。第二天,这个商人又站到了街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想知道这昂贵的胡琴到底能奏出多优美的乐曲来。

这时,在这里连着观看了两天的陈子昂走上前将胡琴买下来,并当众宣布:明天在这里演奏奇妙的乐曲,请歌女唱著名诗人的诗词,望大家回去相互转告。

第二天,果真有上百人在此等候,也有不少长安有名的诗人。陈子昂站到了高处的台阶上,大声喊道:“我是蜀人陈子昂,善于写诗文,现在有一百多篇了,可是在长安却无人知道。今天请各位来是听我演奏乐曲的,可一把乐工用的胡琴怎么可以卖价这样贵?他是为了挣钱,这把琴也同其他的一样,没有什么珍贵之处。”

他说完将手中的胡琴用力一摔,琴变成了碎块,他又忙将自己的诗文分发给大家。

由于他的诗写得的确很好,这样,一天内他的名字传遍了长安城。在他24岁那年,也终于考中了进士。

陈子昂从小爱慕豪杰侠客,他的为人也是如此。他考中进士后做了个小官,他陈述时弊,为朝廷提出了许多有用的建议,却不被朝廷听取,还受排挤。

公元696年,契丹攻陷了营州,陈子昂奉命随军出征,带兵的大将是个草包,连打了几次败仗,情况十分危急。这时陈子昂多次提出好的建议,又请求率兵攻打,将领误以为他要带兵造反,夺取他的权位,不但没有听他的建议,反而还把他给降级了。

陈子昂受到了打击,心情非常压抑,眼看着报国的良策全部泡汤。这天他登上军营附近的幽州台,忽然记起了战国时曾在这里广招天下贤士的燕昭王,他满腔悲愤,慷慨激昂,写下了这首传诵至今的《登幽州台歌》。陈子昂的诗有高昂、清俊的风格,一扫唐代宫体诗的靡靡之音,广为世人所吟诵。这同他年轻时的直爽性格和怀才不遇是分不开的。

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春风得意”和“走马观花”这两个成语大家一定很熟悉,它们就是源于这首诗。

唐代科举中的进士科,最受读书人的重视,因为这是他们登上仕途的重要途径。孟郊曾两次参加进士考试,都因时运不佳而落选。在德宗贞元十二年秋天,46岁的孟郊第三次参加进士考试。按唐科举制度,考试结果在第二年春天才公布。考试后,孟郊一直惴惴不安地等待发榜的日子。

春天终于来了,整个长安城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考试结果公布出来,孟郊得以高中。几十年的刻苦奋斗就是为了这一天,消息传来,孟郊简直不敢相信,他仿佛一下子从苦海中被拉了上来,快乐得都有些“喜欲狂”了。几个月来焦急等待的郁闷,猛然间烟消云散;过去几十年生活的困顿,仕途上的失意与精神上的压抑,全都被抛到九霄云外。

按惯例,新进士们在发榜后,都要在长安进行一次聚会。孟郊骑马上街,尽管此时长安的街上车水马龙,挤满了春游的人,可他却旁若无人,策马疾驰。以前都是在苦熬苦煎中度过的,今天也该放松一下了。一天之内,他骑马看尽了长安城的春花,充分领略了皇城的春色。

春风阵阵,马蹄声声,长安的街上留下了孟郊策马疾驰的身影,也留下了他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相思

红豆生长南方,树干有一丈多高,叶子和槐树叶很像,开白花,果子像豌豆,呈红色,坚硬而有光泽。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勤劳的年轻夫妇,家里很穷,但他们相亲相爱,日子过得很美满。他们结婚没几个月,边关告急。官府到处抓壮丁,使许多家庭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他们也没逃过这种厄运,丈夫被抓走以后,妻子整日以泪洗面,盼着战争结束,丈夫赶快回来。可是没过多久,从边关传来丈夫战死的消息。妻子听后,万念俱灰,最后哭死在一棵树下,化成了红豆。所以后人又把红豆叫做相思子。

据说安史之乱发生以后,唐明皇逃入了四川。宫廷音乐家李龟年也流落到湖南,在一次官僚名士的宴会上,他唱起了“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歌声委婉、悲切,寄予了他对唐明皇的缅怀和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在座的人听完后,无不望着蜀地叹息流涕。

诗人同咏湘妃竹

晚唐诗人高骈曾写过一首七绝,题为《湘浦曲》。诗中写道: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血泪知多少!直到而今竹尚斑。

诗人在这里讲述了一个有关竹子的美丽传说。全诗大意:舜帝(舜的祖先封地在虞,故也称虞舜,虞帝即舜帝)到南方巡游再也没有回来,湘江洞庭的水云之间,迷散着二妃的幽怨之声。当时也不知她们流了多少泪,直到现在的湘妃竹上还是血泪斑斑。

传说古代舜帝有两个美丽的妃子,一个叫娥皇,一个叫女英,他们的感情很好。一次,舜到南方巡视,一去而不复回,归来的人说他已死在苍梧(今湖南宁远县内)。二妃痛不欲生,赶到洞庭湖畔痛哭,泪水流尽继之以血,洒在四周的竹子上,便有了血泪斑斑的痕迹。人们为了纪念二妃,故名之曰“湘妃竹”(又名斑竹)。二妃后来投水自尽,成为水神,名曰湘君和湘夫人。现在的洞庭山上,据说还有二妃的坟墓。在洞庭湖畔,古人还修建了“黄陵庙”,又名“湘夫人祠”,用以供奉湘水女神湘君和湘夫人。

在后人的诗文中,二妃的传说常被用作典故以寄寓诗人的情感。唐宪宗元和年间,诗人施肩吾写了一首咏湘妃竹的五绝,题名《湘竹词》: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

中唐诗人杜牧也曾写过一首七绝《斑竹筒簟》描述用湘妃竹编织的竹席。诗中写道:血染斑斑成锦纹,昔年遗恨至今存。分明知是湘妃泣,何忍将身卧泪痕。

诗的意思是:斑竹席上的斑斑血痕,都像是锦绣花纹,当年悼念舜帝的悲痛至今还看得见,明明知道这是二妃的眼泪,怎么忍心睡在这泪痕上呢?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