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1:59:13

点击下载

作者:冯慧娟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试读:

前言

成语是语言长期使用过程中凝结成的一种固定的词组。语言结构稳定不变,内涵深刻,富有简洁、生动的表现力。它们大多是从古代的寓言、历史事件、古代诗文和当时的口语中产生的。虽然年代久远,但不少成语至今仍有着极强的生命力。

同时,流传到今天的几千个成语,不仅蕴含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经过古人的浓缩和提炼,还蕴含着古人的生命体验,浓缩着时代的风云变幻。所以了解成语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也是体悟历史、感受文明、传承智慧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精心选取了今天人们常用、常见的成语,以平易生动的文字将成语背后的人物和故事娓娓道来,力求使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希望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忘情于这些历史故事中,体味古人生命的优美与悲怆,感知中国历史的曲折与辉煌。

需要说明的是,在成语次序的安排上全书以故事所属图书产生的历史年代为基础,按大致的年代安排次序的先后。

先秦

部分以先史家后诸子的原则排列。如首先是《尚书》、《国语》、《左传》、《战国策》,其次是《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管子》、《吕氏春秋》,然后是《山海经》、《礼记》、《新序》、《说苑》、《列子》、《晏子春秋》。其中,《战国策》、《新序》、《说苑》虽是刘向编定,但所收的文章和所依据的基本史料大多是先秦的,故放在先秦部分。《管子》、《山海经》、《礼记》、《列子》和《晏子春秋》中许多篇章或为先秦遗文,或采自先秦传说,故也放入先秦部分。先秦

前2500年

相传仓颉是黄帝史官,犯错后辞官,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创造了文字。

多行不义必自毙

春秋时,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因庄公是难产生出来的,所以取名“寤生”。虽然两个孩子都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武姜却一直不太喜欢庄公,于是想立共叔段为太子。武姜屡次向武公提出这样的请求,但武公却一直没有答应。

等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武姜又到庄公那儿替共叔段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封给他。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您换个地方吧,如果是其他的地方,我会照您的吩咐去办。”武姜于是请求把“京”这个地方给段,庄公同意了。段一到了那里,便开始大量地招兵买马,制造兵器,扩展都邑。

大夫祭仲对庄公说:“一国之中的都邑不应该太大,如果高度一丈的都邑城墙周长超过三百丈,就有可能威胁到国君的地位,而成为国家的祸害。根据先王的制度,大都邑的大小不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五分之一,小都邑的大小不超过都城的九分之一。现在京城的大小不合规定,这有悖于先王的制度,您将来怎么控制呢?”庄公说:“母后要这样,我也没有办法,但是怎么做才能避免祸患呢?”祭仲回答说:“武姜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趁早给共叔段另外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的势力蔓延开去。如果蔓延开去,就很难对付了。您想,蔓延的野草尚且不容易铲除,何况是您娇宠的弟弟呢!”庄公说:“我现在没办法这么做。但不义的事做得多了,一定会自取灭亡的,我们就等着看吧。”

过了一段时间,野心勃勃的共叔段又要求西部和北部的边邑也要听从他的命令。大夫公子吕对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容忍这种二主并存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要让位给共叔段,那就请您允许我去侍奉他,如果不是这样,那就请您除掉他,不要使老百姓有二心。”庄公说:“用不了多久,他就会自食其果的。”

前2000年

中华民族的原始神话及传说于此前已产生,并在人们中间口口相传。

共叔段得到西部和北部的边邑后,进而又侵占周边的地区作为自己的封邑,将领地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再次对庄公说道:“您早点动手吧,否则,等他的地盘扩大了,跟从他的人会更多的。”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团结人。土地越广大,越容易走向崩溃。”

共叔段命人加固城墙,积聚粮草,铸造武器,充实军队,打算偷袭郑国都城,而他的母亲武姜也准备打开城门做内应。庄公派人探知了母亲和弟弟约定叛乱的日期,就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去攻打京城。京城的人都起来反对共叔段,共叔段被迫逃进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地。后来,共叔段逃奔到共国。由于自己的母亲武姜帮助自己的弟弟叛变,于是庄公把母亲软禁了起来。这个时候,庄公执政的绊脚石终于被彻底清除了。

前1062年

周成王年幼,周公旦摄政。纣之子武庚作乱,周公平叛,封诸侯,建洛邑。此时建筑材料用瓦,出现瓦当。

大义灭亲

春秋时期,卫庄公有个儿子名叫州吁,从小受宠,养成了贪婪专横的个性,不务正业,只喜欢舞枪弄棒。当时,卫国大夫石碏也有个儿子叫石厚,他与州吁臭味相投,两个人经常在一起游猎、宴饮。因为大家都很讨厌州吁,所以对与他形影不离的石厚也恨之入骨。石碏知道此事后很生气,曾多次规劝石厚不要再与州吁来往,但石厚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

后来,卫庄公去世了,公子完继位为卫桓公。不久,州吁和石厚便合谋杀死了卫桓公,夺取了王位。州吁自立为国君,封石厚为上大夫。“纸里包不住火”,州吁弑兄的恶行传了出去,国内沸沸扬扬,老百姓指责他们,朝臣不服他们,各诸侯国也对他们的行为表示不满。这时,恰巧宋殇公同公子冯争夺君位,公子冯逃到郑国去了。州吁和石厚便派人告诉宋殇公说:“你们如果讨伐郑国,我们愿意协助。”他们俩想借此机会打个胜仗以提高威信,宋国同意了。州吁和石厚就派兵帮助宋国去攻打郑国。虽然仗打完了,也取得了胜利,但老百姓和朝臣仍然不服他们,诸侯也仍然瞧不起他们。鲁国的大夫众仲评论此事说:“州吁一伙是谋杀国君、残害百姓的乱党,他们最终一定会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

州吁处境狼狈,内心不安,石厚又给他献计说:“我父亲是卫国的元老重臣,众朝臣一向敬服他,我们去请教请教他吧。”州吁于是就叫石厚去找石碏,石碏说:“这种大事,如果能得到天子的支持,那就谁也不敢反对了。”当时的周王,号称“天子”,是诸侯名义上的最高首领,要见到他并取得他的支持可不容易。因此,石厚又问他父亲有没有进见天子的门路。石碏想了想说:“现在陈桓公很得天子宠信。你们请他帮忙,事情就好办了。”石厚回去把这些话对州吁一说,州吁以为好事不远,很是高兴,两人便备了许多礼物高高兴兴地到陈国去了。

前1060年

周公在阳城(今河南告城镇)设台观测日影。周公测影台是我国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天文遗址。

得意扬扬的他们不知道,其实石碏这时已经写了一封信送给陈桓公,信上说:“我们卫国是个小国,我也老了,不中用了。州吁、石厚是杀害国君的罪人,无论如何请帮忙惩治他们!”因此,州吁和石厚一到陈国,就被陈桓公扣留了。卫国接到通知,派了右宰丑到陈国,处死州吁,然后又从邢国接回在那里避难的公子晋(卫桓公胞弟),把他立为国君。

当时,卫国的大臣们都认为,石厚是石碏的儿子,应该从宽处理,杀了首恶州吁也就够了。可是石碏坚决不同意,他说:“州吁干的坏事,大都是石厚谋划的,如果只惩办州吁而不惩办石厚,恐怕难安民心。”于是他就派家臣到陈国去,把石厚杀了。

前961年

周西征犬戎,大胜。东方徐偃王攻周,穆王回师,破徐戎,造父以驾车有功,受封赵城,赵氏由此而来。

暗箭伤人

春秋时期,郑国有两位大臣很受郑庄公的宠爱,一个就是以仁孝闻名天下的老将军颍考叔,另一个则是英俊潇洒的青年将军公孙子都。

当年,颍考叔还是一个小官时,去觐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吃饭,他把肉片放在一边,一副舍不得吃的样子。庄公很是奇怪,这时颍考叔向他请求道:“我家里还有位老母亲,从来没吃过您赏赐的这样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家敬奉我的母亲。”郑庄公听了十分感动。

春秋时代的礼法规定:肉食一般用于祭祀,连贵族平时宰杀牛羊都受到限制,普通人就更难以尝到肉味,所以颍考叔才那样珍惜那几片肉。

郑庄公对颍考叔的仁孝之举非常赞赏,认为他德才兼备,便将他提升为将军,大为重用。

公孙子都当时是天下第一的美男子,也很受郑庄公的宠爱。孟子曾赞扬他说:“不知道公孙子都长得好看的人,就是没长眼睛的人。”公孙子都平时恃宠骄横,又武艺高强,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无人可比,他一直对颍考叔非常不服气,总想找个机会显示自己比颍考叔更有才干。

有一年,郑国同时得到了鲁国和齐国的支持,便计划讨伐许国(当时的许国是一个小国)。

这年夏天的五月,郑庄公在王宫前检阅部队,发派兵车。但是颍考叔和公孙子都却为了争夺兵车吵了起来。颍考叔是一员猛将,拉起兵车转身就跑,很快就在大路上消失了踪影。公孙子都向来目中无人,手握长戟飞奔追去。等他追上大路,颍考叔早已不见人影了。为了这件事,公孙子都怀恨在心,便开始计划如何将颍考叔杀死。

前926年

周穆王命吕侯作《吕刑》,是我国早期的成文刑法,定有五类刑罚:墨、劓、剕、宫、大辟,有3000条。

到了秋天,郑庄公正式下令攻打许国。郑军逼近许国都城,攻城的时候,颍考叔奋勇当先,爬上了城头,指挥士兵攀上城墙,眼看就要攻破城门。公孙子都看见颍考叔就要立下大功,心里非常嫉妒。他觉得不能让这么大的功劳被颍考叔一个人给占了,于是抽出箭来对准颍考叔的后背就是一箭。颍考叔当时一心只顾攻城,没有料到后面会射来暗箭,只见这位勇敢的老将军一个跟斗摔了下来,气绝身亡。另一位将军瑕叔盈还以为颍考叔是被许国的士兵杀死的,连忙拾起大旗,指挥士兵继续战斗,终于把城攻破。郑军全部入了城,许国的国君许庄公逃到了卫国,许国的土地于是并入了郑国的版图。

后来郑庄公知道是公孙子都射死了颍考叔,尽管很生气,却无论如何也狠不下心来杀掉他。可是,郑庄公又觉得如果不惩罚一下暗害颍考叔的人,自己心里实在是过意不去,左右为难之下,郑庄公只好亲自到颍考叔灵前拜祭,诅咒那个暗箭伤人的卑鄙小人不得好死。

前722年《春秋》、《左传》记事从本年开始。郑庄公弟共叔段与母勾结谋袭郑都,庄公伐段,在鄢地击败共叔段。

一鼓作气

春秋时期,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公元前684年),为了扩大齐国的疆域,他派兵进攻鲁国。鲁庄公觉得齐国仗着强大一再欺负他们,实在忍无可忍,决心跟齐国决一死战。

齐国进攻鲁国,激起鲁国人民的愤慨。鲁国谋士曹刿求见鲁庄公,要求参加抗齐的战争。当时鲁庄公正为没有好谋士发愁,听说曹刿求见,连忙把他请了进来。曹刿知道鲁庄公一向贤明,他领导的是一支仁义之师,便请求跟鲁庄公一起上阵。鲁庄公见曹刿自愿参加,而且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非常高兴。两个人就乘着一辆兵车,带领人马出发了。

齐鲁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摆开阵势,准备战斗。齐军仗着自己人多势众,战争刚一开始就擂响了战鼓,发动进攻。鲁庄公一看这阵势,就准备下令反击,曹刿连忙阻止,说:“且慢,现在还不是时候呢!”齐军擂响第二通战鼓,曹刿还是叫鲁庄公按兵不动。鲁军将士看到齐军张牙舞爪的样子,一个个气得摩拳擦掌。齐军主帅看鲁军毫无动静,又下令击第三通鼓。齐军兵士一直不见鲁军应战,士气大受影响,认为鲁军不会再打了,便纷纷坐下歇息,队形开始松散下来。这时,曹刿当机立断对鲁庄公说:“现在可以下令反攻了。”

鲁军阵地上顿时响起了战鼓声,早就摩拳擦掌的将士士气高涨,像猛虎下山般扑了过去。齐军顷刻就败下阵来。

鲁庄公看到齐军败退,忙不迭地要下令追击,曹刿又拉住他说:“先别着急!”他说着跳下战车,低下头观察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又爬到高处,望了望敌方撤退的队形,才说:“请您下令追击吧!”

前722年

中国开始用干支纪日,至今天从未间断。这是人类社会迄今所知的使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

鲁军将士听到追击的命令,人人奋勇当先,终于把齐军赶出鲁国国境。

鲁军取得反攻的胜利,鲁庄公对曹刿镇静自若的指挥十分佩服,但心里还是有个疑问。回到宫里,他先和曹刿随便说了几句,然后就问:“头两回齐军击鼓,你为什么不让我反击呢?”

曹刿说:“打仗这种事,全凭士气。对方擂第一通鼓的时候,士气正旺,勇气百倍;第二通鼓,士气就衰落了一些,但还是有战斗力;到第三通鼓,士兵的勇气几乎没有了。对方泄气的时候,我们的兵士却鼓足士气,将勇气处于衰竭的敌人一举击败。”

鲁庄公接着又问为什么不立刻追击。曹刿说:“齐军虽然败退,但齐国毕竟是强国,兵力强大,说不定他们是假装败退,在什么地方设下埋伏,我们不能不防着点儿。我看到他们的旗帜东倒西歪,车辙也乱七八糟,才确定他们阵势全乱了,所以才请您下令追击。”

鲁庄公这才恍然大悟,称赞曹刿想得周到。

风马牛不相及

前645年

晋大夫卻乞作“爰田”、“州兵”以振国势。齐管仲卒,后世托名作《管子》17篇,部分反映管仲思想。

西周时期,周昭王志大才疏,晚年时更是强刮民财,挥霍无度,百姓非常痛恨他。

为了征服长江中下游地区不服从周王室的蛮夷部族,周昭王曾两次亲自带兵前去讨伐。大军第一次南征渡过楚地的汉水时,没有遇到风险。第二次渡汉水时,周昭王命当地百姓为周昭王造一艘大船。愤怒的百姓想了一个办法,他们用胶粘成了一艘看上去又大又华丽的船。结果,当船行至江中时,胶遇水分解,大船也散架了,周昭王及大臣都被淹死了。

到了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桓公任用管仲做丞相,在管仲的治理下,齐国国力日渐强盛,成为中原霸主。野心勃勃的齐国打算攻打南方的楚国,于是以当年周昭王南征遇害为借口,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攻楚。楚成王很快知道了将要遇袭的消息,觉得齐国进犯的借口毫无道理,一边集合大军准备迎战,一边派屈完前去齐国质问齐桓公。

屈完见到齐桓公,厉声责问道:“大王居住在遥远的北方,而我们楚国在南方,相距很远,即使是像牛马那样任意奔跑,互相追逐,也无法跑到对方的境内去。大王为何不远千里来侵犯我们的国家呢?”

齐国丞相管仲回答说:“从前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祖说,无论是谁,无论他有多高的职位,如果他有罪,我们就有权去讨伐他。召康公为我们先祖划定了征讨的范围:东到海边,西到黄河,南到穆陵,北到无棣。你们楚国常年不向周王纳贡,以致周王室的祭祀用品都供应不上,今天,我们特来替周王室向你们收取贡品。另外,周昭王当年在汉水落水溺死,也一定是你们所为。你们犯下这样的滔天大罪,各诸侯国都非常气愤,因此特意结盟前来向你们质问此事。”接着,他又口若悬河地历数了楚国多条“罪状”。屈完听后,慢慢起身答道:“若真的像管相说的那样,我们楚国没有按时纳贡,这可能是楚王公事繁忙,一时失察所致,以后我们保证按时交齐便是。共同辅佐周王是我们的责任,楚国岂敢不纳贡品?至于周昭王汉水溺死一事,你们不该向我们质问,倒不如去问汉水。”

前632年

城濮之战,楚军败,晋文公称霸。周襄王临践土封晋文公,齐、宋等六国皆与之结盟,史称“践土之盟”。

管仲一时语塞,转而威胁说:“你看,我们各路诸侯联军这么强大,你们楚国是根本没有办法抵挡的。”不料屈完不卑不亢地答道:“您这样说也未免太小看我们楚国了,要是凭武力的话,我们楚国以方城(楚长城)为城墙,用汉水为濠沟,你们就是派来更多的军队,也未必打得过来。”屈完一席话,把素以善辩著称的管仲也驳得无话可说。齐国看楚国军队如此强大,准备充足,便不敢轻举妄动,权衡利弊之后只好撤兵回国了。

前607年

晋灵公欲杀赵盾,赵穿怒杀灵公,赵盾立。晋太史董狐记曰“赵盾弑其君”,后世有“董狐笔”之誉。

唇亡齿寒

春秋时期的晋国是周朝初立时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的封地。晋国的南面有两个小国,一个叫虞,一个叫虢。这两个国家山水相连,祖先又都姓姬,所以世代以来和睦相处。但是虢国的国君是个狂妄自大的人,经常到晋国边界闹事,袭扰晋国。晋献公觉得虢国是心腹之患,却一直没找到机会来解决这件事。有一天,晋献公问大夫荀息:“我们现在攻打虢国可以吗?”荀息说:“现在可不行。现在虞、虢两国关系很好,要是攻打虢国,虞国一定来援助。他们力量强大,我看咱们恐怕没有把握取得胜利。”献公说:“照你这么说,只好眼看着咱们被虢国欺负。”荀息说:“那也不是,虢国国君喜欢玩乐,我们送些美女给他,让他不理政事,尽情享乐,我们就可以趁机去攻打虢国了。”晋献公依计而行。虢公见了晋国送来的美女,果然开始沉迷女色,什么正事都不干了,整日吃喝玩乐,花天酒地。晋献公见时机成熟,就准备举兵进攻虢国。

大臣荀息又献计说:“咱们去攻打虢国,最好能阻止虞国对他的救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您可以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向他借路攻打虢国,他不会不答应的。这样一来,虢国就会猜疑虞国,虞国也就不会帮助虢国了。”献公说:“我们刚刚给虢国国君送去美女,现在又要去讨伐他,虞国国君怎么会相信我们呢?”荀息说:“这容易,您派一些人去虢国北部边界捣乱,虢国一定会派人来责备咱们,咱们来个不认账,讨伐虢国的理由不就找到了吗?”晋献公依计行事,虢国守边的官吏果然派人来兴师问罪。晋献公看第一步成功了,就派大夫荀息出使虞国。

前606年

楚庄王北伐姜戎,行至洛水,周定王派王孙满犒劳军众。庄王探问九鼎情况,即成语“问鼎中原”来历。

荀息见了虞国国君,先送上一匹千里马和一对名贵的玉璧。虞国国君问荀息:“这些东西是贵国的国宝,天下无双,你们国君怎么会舍得送给我呢?”荀息说:“敝国国君一向仰慕您的大名,很想和您结交,这点薄礼只是一点心意。顺便有点小事求您帮忙,虢国国君多次侵犯我国边界,我们打算惩罚他们,贵国可不可以借一条道,让我们过去?如果侥幸打赢了,所有战利品都送给您。”这时,虞国大夫宫之奇阻止道:“这样绝对不行,虢、虞两国的关系就好比嘴唇和牙齿,俗话说‘唇亡齿寒’,如果没了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虢国被灭了,咱们虞国还能生存吗?”虞国国君说:“晋国连这么贵重的宝贝都送给我了,咱们连条道都舍不得借给他们,未免太说不过去了。而且晋国比虢国强大十倍,就算失去虢国,有晋国做朋友,有什么不好呢?”宫之奇想再劝他几句,但是虞国国君一点也听不进去,宫之奇便带着全家悄悄地逃离了虞国。

前570年

晋中军尉祁奚向君王推荐两人——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即成语“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来历。

晋献公在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派里克和荀息去讨伐虢国,虢国在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被灭了。里克将抢来的财宝和俘获的美女分了一些给虞国国君,然后就将大军驻扎在虞国的都城外,说休息几日再回去,虞国国君也不以为意。

忽然有一天守卫宫门的人进来报告:“晋国的大军到了。”虞国国君才如梦初醒。最后虞国国君被俘,虞国灭亡。

前544年

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并作评论,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较完整的文艺批评。《诗经》于此时已大致编定。

退避三舍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宠妃骊姬的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到了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就以国君之礼接待他。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并问重耳:“若有一天你能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要是托您的福,我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世代修好。假如有一天,晋楚两国发生战争,我一定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相当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才会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在楚国帮助下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以后,整顿内政,发展生产,晋国逐渐强大起来。这时重耳也想像齐桓公那样,做中原的霸主。他知道要想当上中原霸主,必须先打败楚国。

公元前632年,晋楚在边境上兵戎相见。楚军主帅在阵前向晋文公喊道:“你当年蒙楚王收留,说一旦两军相交,会退兵三舍的。如今我们两国开战了,请你兑现当日诺言!”

晋军将士一听,都劝晋文公千万不要退兵。晋国丞相狐偃说:“打仗先要凭个理,理直气就壮。当初楚王曾经帮助过大王,大王答应过:要是两国交战,晋国情愿退避三舍。今天后撤,就是为了兑现这个诺言。要是我们对楚国失信,理亏的就是我们了。我们退了兵,如果他们还不罢休,步步紧逼,那就是他们输了理,我们再跟他们交战也不迟。”骊姬下毒诬申生

前541年

医和给晋平公诊病,指出不是鬼神作祟,而是沉溺女色所致,提出天气致病论,对医巫分离有重要影响。

于是晋军一口气后撤了九十里,到了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停下来布置好阵势。楚国军队见晋军真的后撤了,就挥军直追,步步紧逼地追到城濮,跟晋军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后来晋楚两军开战,由于晋军兵强马壮,又是以逸待劳,而楚军却是兵马劳顿,再加上是远离故土,士气已经非常低落。结果两军刚一照面,晋军就把楚军杀了个七零八落。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缴获了大量的辎重,凯旋回国。不久,晋文公便成为了中原的霸主。

前514年

孔子往齐学《韶乐》,自谓“三月不知肉味”。齐景公问政,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鞭长莫及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互派使节,进行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沟通。如果出使的国家路途遥远,中间必须要从其他国家经过,按照当时的外交礼仪就要向这个国家借路,如果不这样做,就会被各国认为是非常失礼的行为。只有路经本国属国的时候,才不需要借路,可以径直过去。

公元前595年,楚庄王派申舟出使齐国。出使的路线要经过宋国,楚庄王仗着自己国力强盛,便对申舟说:“不用通知宋国借路,你只管过去就是!”申舟说:“宋国人十分愚蛮,而且我们跟他们又有仇,如果这次经过宋国不向他们借路,宋国人会杀我的。”楚庄王高傲地说:“我们楚国这么强大,区区一个宋国怎么敢这么做!要是他们真杀了你,我就派兵踏平宋国!”申舟一听,知道自己此去肯定凶多吉少,便央求楚王好好对待自己的儿子。

果然,楚国出使齐国却不向宋国借路的做法激怒了宋国的君臣,他们认为这是对宋国的莫大侮辱,一气之下把申舟给杀掉了。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气得暴跳如雷,立即发兵前去攻打宋国,一下子就把宋国的都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但是宋国人觉得自己这次的所作所为是完全正确的,是楚国无礼在先,宋国在道义上是绝对占优势的,所以全国人同仇敌忾、义愤填膺地迎战楚军。

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数月,虽然楚军没有取得绝对的胜利,宋国也没有向楚国投降,但是,宋国毕竟地小国弱,被楚国这样一逼,时间久了还是难以抗衡。于是,到了第二年春天,宋国便派大夫乐婴齐到晋国去请求救兵。

前500年

齐大夫晏婴死。他历仕灵、庄、景三世,改革政治,推行教化。后人辑录其言行编成《晏子春秋》。

晋景公接到宋国的求救信后,本想马上发兵前去救援,但晋大夫伯宗知道后,进谏说:“大王,我们不能贸然出兵。古人说得好:‘马鞭子虽然长,但打不到马肚子。’现在楚国强盛,正受上天保佑,我们晋国虽然强大,也不能违反天意呀!”晋景公觉得楚国都打到自家门前来了,不出兵似乎有损大国颜面,所以还是有些犹豫不决。伯宗见状,进一步开导晋景公说:“俗话说‘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能容纳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着斑痕瑕疵。我们身为大国,不能意气用事。君王应该有能容江河的胸怀,有能屈能伸的气度。我们还是暂忍一时之气,等待时机吧!”

景公听了伯宗的话,便停止发兵,改派大夫解扬去宋国,假意叫宋国不要投降,就说援兵已经出发,很快就要到了。

宋国人凭着必胜的信念在城中极其艰苦地守了几个月,楚军久攻不下,最后只得同意与宋国和谈,并带走了宋国大夫华元作为人质。

前479年

孔子卒,《春秋》记事止。后人收录其言行编成《论语》。

从善如流

春秋时期,诸侯林立,其中郑国是个小国,夹在楚、晋两个大国之间。郑悼公时,郑国同北方以晋国为首的其他各国签订了盟约。结盟的第二年,南方的楚国就来攻伐郑国。晋国便派栾书为元帅,率领大军,前去援助郑国,两军在绕角(今河南鲁山县东南)遭遇。楚军不敢同晋军对阵,便悻悻地撤退而回。但晋军并不撤走,还准备趁机侵入楚国的蔡地(今河南上蔡县一带)。楚国得到这个消息,又立刻调动附近申、息二地的精锐部队,准备迎击。

这时,晋将赵同、赵括仗着据有优势兵力,欲挥军南下,占领蔡地,因此催请栾书赶快下令进攻。就在栾书准备同意的时候,中军佐知庄子、上军佐范文子和中军将韩献子三人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们一致认为:“我们当初出兵只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反对侵略,是正义之师。现在进犯的楚军既已撤退,我们却借机攻蔡,这样我们就要承担不义的罪名。而且,楚国现在派来的是两支精锐部队,我们这一仗也不一定能打胜。何况,不管打胜还是打败,对我们晋国的名声都十分不利。因为如果打赢了这一仗,别人会说以晋国的大军,去打楚国两个小地方的部队,不是白白地浪费人力和物力吗?如果失败了,晋军便会名誉扫地,还有什么脸面回去见我们的晋王和晋国的百姓呢?所以,和楚国的这一仗绝对不能打。”栾书仔细地考虑了他们三人的意见,觉得他们讲得很有道理,便决定停止攻蔡,率领大军回到了晋国。

过了两年,晋国又派栾书领兵去攻打蔡国,这一次晋军大获全胜,还抓获了楚国的大夫申骊。栾书本打算继续进攻楚国本土,知庄子、范文子等人却认为应该先进攻沈国。栾书仔细分析了具体情况后,认为他们说得有道理,便又改变了作战计划,带领大军一举攻下沈国,把沈国的国君揖初都抓来了。

前475年

战国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扁鹊行医各国,后入秦被杀。公输般制造云梯等,被尊为“木匠祖师”。

因为这次晋军准备充分,楚国对晋军也无可奈何。大臣们议论纷纷,一致认为,晋军这次能取得这么大的胜利,就是因为栾书听从了知庄子、范文子和韩献子等几个人的良言。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多数服从少数”了。在晋军第一次准备南侵攻蔡的时候,绝大多数将士都表示同意,而栾书却听了少数人几个人的意见没有去攻蔡,为晋国赢得了好名声。

有个将士就问栾书:“圣人都听从多数人的意见,所以才能做成大事。现在,我们六军将佐十二人,除元帅以外的十一人中,只有三个人不主张攻蔡。您为什么执意不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而听从少数人的想法呢?”

栾书说:“他们三人的意见都很正确,正确的意见才是真正代表多数人的意见。我听从他们的正确意见,难道有什么不对的吗!”

前343年

齐军用孙膑计谋再次大败魏军,杀死魏军主将、孙膑的同学庞涓。孙膑由此名声大起,著有《孙膑兵法》。

马首是瞻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之事常有发生,而小国为求自保,有时也结盟共同抵抗强国。其中,晋国联合鲁、齐、卫、郑等国共同抗秦。因为那时秦国雄踞西部,国力强盛,一直想往东扩展,因此与东边的各国频频发生战争。

有一年,晋将荀偃为统帅,率领联军向秦进发。到了泾水河边,各国军队见水流湍急,便停止前进,纷纷安营扎寨,谁也不肯先渡河。统帅荀偃急忙召集各国将领商量此事,然后决定打造船只分批渡河,和秦军决一死战。几天以后,船只打造完毕,在鲁国和莒国军队的带领下,各国军队相继渡过了泾水。

这边秦军见各诸侯国集结军队在泾水河边造船渡河,就暗中派人在泾水上游投放了毒药,毒死了联军的许多人马。郑国军队十分气愤,率先向秦国发动了进攻,各国军队也都跟着郑军一齐出击,一直打到秦国的棫林(今陕西华县)。但秦军面对人数众多的联军毫不退缩,仍然顽强抵抗,战斗不止,双方僵持了很久。联军统帅荀偃见各国这么多的人马都打不过人数比他们少得多的秦军,一时情急,没和各诸侯国的将领商量,就下达了一道命令:“明天早晨鸡一叫,全军就要驾马套车,填平水井,拆掉炉灶,只许进,不许退。大家都看我的马头行动,我的马跑到哪里,你们就要跟着打到哪里!”

魏国将领栾黡听到荀偃的命令非常反感,他气愤地对手下军士说:“荀偃太过专权独断,晋国从来没有下过这样的命令,他这样做根本就是不把我们魏国放在眼里!好,他的马头向西,我就偏要向东,现在我不听他的命令又怎样?”于是,他掉转马头,率领魏国的军队撤回国。其他各国将领看到这种情况,也都不跟随荀偃进攻秦国,联军顿时混乱起来。

前289年

孟子约卒于本年。孟子为战国时儒家的代表,曾游历各国,晚年与弟子著书立说,今存《孟子》七篇。

荀偃后悔不已,他说:“我的错误已经无法挽回了。现在军心涣散,人心不齐,士兵没有一点斗志,将领们也都不想作战,已经是未战先败。如果再强行进攻秦国,只会白白牺牲。”于是,只得沮丧地下令撤兵回国。

前213年

秦始皇采纳丞相李斯建议,下令禁止私学,并焚毁《秦记》以外史书和诸子著作,坑杀儒生460多人。

宾至如归

春秋末期,子产(即公孙侨)担任郑国国相,执政长达二十年。他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曾经多次出使诸侯列国,都十分圆满地完成了使命。

公元前542年,子产陪同郑简公出访晋国。那时,正逢鲁襄公逝世,晋平公便摆起大国君主的架子,借口为鲁国国丧志哀,停止朝会(也就是停止办公),不出来迎接郑简公他们。子产见状,就命令随行人员,把晋国驿馆的围墙全部拆掉,然后就带着车马住了进去。

晋国的司空士文伯得到报告,大吃一惊,立刻赶到驿馆,很有礼貌地询问子产:“我国为了防止盗贼土匪,保证各路诸侯来宾的安全,所以才建造了驿馆,筑起了厚厚的围墙。现在你们把围墙给拆了,以后各路来宾们的安全该由谁负责?况且我国是各诸侯的盟主,各诸侯国前来拜访的宾客特别多,倘使大家都学你,动不动就拆墙毁屋,那我们可怎么侍候啊?我能问问您为什么一定要做出这样的事吗?”

子产答道:“我们郑国是个小国,需要向大国进献贡品,所以这一次我们从本国搜罗财物前来进献。现在,很不巧的是,恰逢贵国国君没有工夫见我们,既然见不到,而且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到,我们又不能擅自把财物送往你们的国库,并且事实上你们的国库都满满的了;我们也不敢把礼品放在室外,因为这样的话,有些东西就很容易受潮,或者干裂坏掉,或者被虫蛀蚀,那我们岂不是更要得罪于贵国了?”“我听说你们晋文公当盟主的时候,接待诸侯来宾可不是这个样子的。那时晋文公的宫廷修造得很简陋,完全没有亭台楼阁,却特意把接待使者的驿馆建造得宽敞漂亮,像王宫一样,道路也修整得平平坦坦的。冬天客人一到,火就马上生好,招待得热情周到,车马也都有地方安顿,客人来到这里,就好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无灾无忧。客人能把事情顺利办完,很快就走了,既不怕盗贼,也不愁礼物潮湿虫蛀。如今你们的王宫绵延数里,驿馆却像奴隶住的房屋,门口窄小得连车子都进不来,治安和卫生也都很差,客人来了,不知什么时候才得到接见。我们如果不把围墙拆掉,这些贡献给你们国君的礼品该怎样收藏保存呢?”

前196年

淮南王英布叛乱,汉高祖刘邦亲自率兵征讨,次年得胜。归途中路过故乡沛县,大宴父老,作《大风歌》。

士文伯听了子产的一番话,连忙回去向晋平公如实报告。晋国的国相赴文子说:“确实是这样。我们自己先理亏了,拿奴隶住房似的馆舍去接待诸侯,这的确是我们的过错啊。”于是晋平公就派士文伯去赔礼道歉,承认自己没有才能,没有把事情办好。随后,他隆重地接见了郑简公,摆设了盛大的酒宴款待郑国客人,还回赠了丰厚的礼物并立即下令重建驿馆。

前180年

窦太后胞弟“入山作炭”,是汉代关于采煤的记载,比西方早1400多年。文帝时,郡守开始使用符节。

悬梁刺股

战国时,有一位叫苏秦的杰出政治家。他自幼家境贫寒,温饱难继,读书对他来说自然是很奢侈的事。后来他有机会到齐国拜师求学,跟很有名望的鬼谷子学习纵横之术。

没多久,苏秦便游历天下,谋取功名利禄去了。他周游列国,却到处吃闭门羹,最后连盘缠都花光了,只好衣衫褴褛地回到家乡。苏秦刺股读书

妻子见他像个乞丐,摇头叹息,继续低头织布;嫂子见他这副样子,扭头就走,饭也不给他做,父母也都不愿意理他。家人的态度让苏秦难过极了。他关起房门,仔细琢磨其中的原因:“之所以妻子不理丈夫,嫂子不认小叔子,父母不认儿子,都是因为我不争气,学业未完而急于求成啊!”于是苏秦重振精神,发奋读书,每天读书到深夜,经常不知不觉就伏在书案上睡着了。他每次醒来都懊悔不已,但是身体困倦,睡着是无法避免的。一天,他又不由自主地扑倒在书案上,但手臂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猛然惊醒,一看是书案上放着的一把锥子刺了自己一下,他马上想出了制止打瞌睡的办法。以后每当打瞌睡时,他就用锥子扎自己的大腿一下,让自己猛然“痛醒”,保持清醒状态。因此,他的大腿常常是鲜血淋淋。

前170年《五星占》成书,记载了70余年间五大行星的运行情况及位置,是世界上最早记录有关行星运动的史料。

几年后,苏秦终于凭着自己积累的丰富学识和“锥刺股”的意志,游说六国,最终得到认同和器重。他担任六国合纵长,身挂六国相印,声名显赫,开创了自己辉煌的政治生涯。

在我国历史上,像苏秦这样刻苦求学的人很多,晋朝的孙敬就是孙敬头悬梁发奋苦读其中的一位。孙敬酷爱学习,每日攻读到深夜,很少外出。当他偶尔去集市的时候,有的人就在他的背后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就是‘闭户先生’呀!”为了避免在深夜学习时疲倦睡着,他想了一个办法:把头发结在绳子的一头,将另一头挂在房梁上,每当打瞌睡低头时,就会因为扯痛头发而惊醒过来。

苏秦和孙敬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无人督促,都知道努力勤学,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前140年

董仲舒对策,据《公羊春秋》立说,提出大一统思想。

门庭若市

战国时,齐国有一位大夫叫邹忌。他辅佐齐王管理国家,恪尽职守,正直不阿。邹忌仪表不凡,一天,他对着镜子端详了一番,然后问妻子:“我和徐公比,谁长得更英俊呢?”妻子说:“当然是你英俊。”徐公是齐国出了名的美男子,大家都说他长得非常英俊。因此,邹忌不太相信妻子的话,就跑去问爱妾,爱妾说:“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家中来了一位客人,邹忌又问客人这个问题,客人说:“徐公当然没有您长得俊!”

后来,徐公到邹忌家拜访,邹忌趁机仔细地打量徐公,他发现自己确实没有徐公漂亮。于是心想:为什么妻子、爱妾、客人都说我比徐公英俊呢?最后终于明白,原来妻子说他英俊,是因为偏爱他;爱妾说他英俊,是因为敬畏他;而客人说他英俊,是因为有求于他。

前139年

张骞应募出使西域。虽未完成劝说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的使命,却获得了有关西域各国的人文地理知识。

由此他想到:执政者只有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才能掌握真实情况并在此基础上正确施政。第二天,邹忌把自己悟出的道理告诉了齐威王,并劝谏他说:“现在齐国已经是一个方圆千里的大国了,幅员辽阔,城池众多,大王您接触的人也比微臣更多。有谁敢对大王无礼?有谁敢忤逆大王?又有谁不怕您?有谁不希望得到您的关怀?恭维您的人一定更齐威王虚心纳谏多,因此大王您所受的蒙蔽一定也更多。所以如果大王能开诚布公地广泛征询意见,一定会有很多人愿意对您讲真话,您就可以知道很多真实的情况,这样对国家才有益。”

齐威王立刻下令:“今后,不论朝中大臣、地方官吏还是平民百姓,凡当面指出我过失的,给上等奖励;用书面形式指出我过失的,受中等奖励;能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我过失的,受下等奖励。”命令颁布的最初几天,来进谏的臣子布衣川流不息,朝廷里热闹得如同菜市场一样。几个月后,来提意见的人少了。过了一年,人们想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了。其他国家看见齐威王如此谦逊宽容,纷纷到齐国来朝拜,齐国的声威大振。

前120年

汉武帝设置乐府,令司马相如等吟诗作赋,以宦者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掌制乐谱、训练乐工、采集民歌。

狡兔三窟

战国时期,齐国公子孟尝君很喜欢与有文采、有侠客风范的人交朋友。为了能常与他们讨论国家大事,他总是热情地邀请这些人到自己家中长住。在这些人当中,有个叫冯谖的,他常常一住就是很长时间,却什么事都不做,孟尝君觉得很奇怪,但还是热情招待冯谖。

一次,孟尝君找人替自己到薛地讨债。冯谖自告奋勇应了这个差事,临出发前他问孟尝君家里需要添置些什么东西,孟尝君随口说:“你做主吧,看我家缺什么就买些回来。”

冯谖到了薛城,把欠债的百姓全部召集起来,叫他们把债券拿出来核对一遍。老百姓正在因还不起债发愁,冯谖却石破天惊地当众决定:还不起债的,一概免了。老百姓听了根本不相信他的话,冯谖干脆点起一把火,把债券烧掉了。

冯谖赶回临淄,把收债的情况告诉孟尝君。孟尝君听了十分生气:“你把债券都烧掉了,我这里的三千人吃什么啊!”冯谖不慌不忙地说:“我临走的时候,您不是对我说过,这儿缺什么就买什么吗?我觉得您这儿别的东西不缺,就缺对老百姓们的情义,所以我把‘情义’买回来了。”孟尝君很不高兴,但也没再说什么。后来,孟尝君被齐王解除了相国的职位,前往薛地定居。他的车马离薛城还差一百多里的时候,就见薛城的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迎接。孟尝君看到这番情景,十分感动,他高兴而又感激地对冯谖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算是看到了。”

直到这时,平时不多说话的冯谖才慢声慢语地对孟尝君说:“通常情况下,聪明的兔子都有好几个洞穴藏身,所以能在紧急的时候逃过猎人的追捕,免除一死。但是现在您却只有一个藏身之处,依我看,您还没有到高枕无忧的地步,我冯谖愿意再为您多安排几个藏身之处。”

前115年

汉武帝下令禁铸私钱,专令上林苑三官铸钱。两年后铸五铢钱,成为历史上数量最多、流通最久的货币。

于是冯谖去见梁惠王,他告诉梁惠王说,如果梁惠王能请孟尝君帮他治理国家,那么梁国一定能够变得更强盛。于是梁惠王派人邀请孟尝君到梁国,准备让他担任要职。可是,梁国的使者一连来了三次,冯谖都叫孟尝君不要答应。

这时候,梁国请孟尝君去治理梁国的消息也已经传到齐王那里,齐王十分后悔赶走孟尝君,便赶紧派人恭敬地请他回齐国当相国。就这样,冯谖就算是为自己的主人孟尝君凿成了第二窟。

之后不久,冯谖又慎重地建议孟尝君向齐王请求赐给自己先王的祭器,在薛地建造宗宙供奉,齐王答应了。因为这样一来,齐王不得不派大量兵马保护薛地,以免宗庙受到别国的侵袭。等到宗庙建好后,冯谖高兴地对孟尝君说:“现在属于您的三个安身之地都建造好了,从此以后您就可以放心了。”

前108年

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并承父志撰《史记》,历时10余年告成,共130卷,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舍本逐末

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经常有使节往来。有一天,齐王派出了一名使者到赵国去问候赵威后。

齐王的这位使者没到过赵国,更没见过赵威后。但他早就听说赵威后是一位很贤德的王后,所以十分高兴地接受了这一差事。他想,我作为齐国使者去向赵威后问安,赵威后一定会很高兴。她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赐一些贵重的小礼品。因此,他觉得此次出使赵国,还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美差呢。

这个使者披星戴月,马不停蹄,终于到了赵国国都邯郸。

邯郸,在齐王使者的想象中是十分美丽的:那雕梁画栋的楼阁,那清水碧透的照眉池,那热闹非凡的市桥……他听人说过很多很多回,可就是没有见过。因此,一路上盘算着,等办完了公事,一定要好好地看看邯郸,饱饱眼福。

到了邯郸,他直奔赵王城,去问候赵威后。

赵威后果然不负贤名。当齐王的使者被一位美丽的宫娥引进后宫时,赵威后早已端坐在一个绣墩之上等候了。她一身的威严正气,满脸的慈祥。

以礼拜见后,齐王使者把随身带来的齐王亲笔信呈给了赵威后。但不知怎的,赵威后竟然没有先去拆阅齐王的信,却躬身问齐王使者道:“你们齐国今年的收成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又问:“黎民百姓好吗?”“好。”齐王使者答。赵威后再问:“齐王也很好吗?”“也很好。”齐王使者答。

前104年

汉武帝命令改订历法,成《太初历》,明确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岁首。他还改易服色(尚黄),改定官名及礼仪。

齐王使者回答完问话,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是个心直口快的人,心中想什么,便直接问出来:“尊贵的威后,我奉我国大王的旨意,专程向您来问安。照说,您该先问候我们的大王。可您先问的却是年景和百姓,您怎么把低贱的摆在了前头,而把尊贵的放在了后面呢?”赵威后微笑着说:“话可不能这么说。我之所以先问年景和百姓,后问候你们大王,自有我的道理。”

齐王使者纳闷地问:“什么道理?”赵威后说道:“你想想看,假如没有好年景,那黎民百姓靠什么活下去呢?假如没有黎民百姓,又哪里有大王呢?所以说,我这样问才合乎情理;不这样问,便是舍本逐末。你说是不是这样呢?”“这……”齐王的使者哑口无言了。

召见一结束,齐王的使者已经没有心情再去浏览邯郸的美景,便直接回齐国去了。在归国的路上,齐王的使者一直觉得肩上沉甸甸的。虽说那赵威后什么礼品也没有赐给他,可他并不认为是空手而回。他觉得,赵威后的那几句“舍本逐末”的问候,比什么礼品都贵重。

前81年

贤良、学士发起“盐铁会议”,取消盐、铁官,对官营政策作了很大调整。桓宽整理成《盐铁论》60篇。

亡羊补牢

战国时,秦国觊觎楚国土地,妄图占为己有。楚襄王对于强大的秦国却毫无警惕之心。

大夫庄辛对楚襄王说:“您在宫里时,左边是州侯,右边是夏侯;出去时,鄢陵君和寿跟君又总是跟随你。您和这四人在一起关心的只是吃喝玩乐,不管国家大事,如今国家已到了危险的边缘了。”楚襄王听了大怒,骂道:“你故意说这些话想惑乱人心吗?”庄辛说:“您如果执意偏信这四人,楚国一定会灭亡。您要不相信,就让我到赵国去吧,看事情究竟会怎样。”

庄辛到赵国住了才五个月,秦国就发动了对楚国的战争,秦军很快就占领了鄢、巫、上蔡、陈等地,不久,连楚国国都郢也沦陷了。楚襄王流亡到了阳城,这时,他想到庄辛的忠告,又悔又恨,马上派人赶到赵国去,把庄辛请了回来。

庄辛回来后,楚襄王真诚地对他说:“我因不听先生之言,以致沦落到这般地步,现在,您看还有办法挽救吗?”

庄辛看楚襄王确有悔过之心,便给他讲了个故事:从前,有人养了一圈羊。一天早晨,他发现羊少了一只,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夜里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这样,狼就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前26年

刘向、刘歆父子同领校秘书,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定。刘歆的《七略》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目录学著作。

接着庄辛给楚襄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古时贤王商汤、周武王,都是在只有百里左右的土地上发展强盛起来,创建了商朝和周朝。而暴君夏桀、商纣虽有天下,却不免亡国。现在楚国的领土虽然比以前小了些,但‘绝长续短’,合计起来也还有几千里,岂止百里左右,楚国都城虽被攻陷,但只要大王您振作起来,改正过去的过错,秦国是灭不了楚国的。”楚襄王听了,便按照庄辛的话去做,果真渡过了难关,振兴了楚国。

前2年

景卢从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处接受“屠经”,这是佛教思想传入我国的最早文献记录。

惊弓之鸟

战国时,有一段时间,赵、楚、燕、齐、韩、魏六国联盟“合纵”,抗击秦国。赵国派魏加到楚国去会见楚相春申君黄歇,商谈有关军事联盟的问题。魏加见了黄歇,问道:“贵国已考虑过主将的人选了吗?”黄歇说:“考虑过了,我们准备让临武君担任主将。”

魏加想:临武君曾被秦军打得大败而返,对秦国肯定心存畏惧,怎能当主将呢?但是又不便直说,便对黄歇道:“我年轻时爱射箭,我给您讲个射箭的故事吧。”

以前魏国有个著名的射手,名叫更羸,箭术高超,百发百中。有一天,更羸跟随魏王到郊外去游玩,看见一群大雁从他们头上飞过,在这雁群的后面,有一只大雁似乎在吃力地追赶着它的同伴。更羸便对魏王说:“大王,我可以不用箭,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会有这样的事?”魏王有点不相信地问。更羸说道:“可以试一试。”

一会儿,那只掉了队的鸟飞过来了。只见更羸左手托弓,右手拉弦,弦上并未搭箭。他对着这只正飞着的大雁拉满了弓,只听“嘣”的一声,那只的大雁便应声从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便问更羸怎么能不用箭就把空中飞着的鸟射下来。

更羸笑着对魏王讲:“其实这没有什么神奇的,只是因为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你是怎么知道这只大雁是受过了箭伤的呢?”魏王更觉得奇怪了。更羸继续对魏王说:“我是从这只大雁飞行的姿势和叫声中知道的。这只大雁飞得慢,是因为它身上的箭伤未好;叫的声音很凄惨,是因为伤口还在痛。当它听到弓弦声后,害怕再次被箭射中,于是就拼命往高处飞,结果本(战国)变形蟠龙纹敦来没有愈合好的伤口又裂开了,它当然支持不住,就掉了下来。”

前1年

汉哀帝死,平帝即位,太皇太后临朝,外戚王莽秉政。有关天文学和数学的著作《周髀算经》出现。

听完故事,黄歇觉得很有意思。魏加说道:“目前的临武君也是惊弓之鸟,他刚刚被秦国打败过,看到秦军一定会有畏惧之心,请他做抗秦主将的问题,希望您重新考虑!”

36年

中国四川梓潼建李业阙,为现存最早的阙。

不耻下问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学问渊博,有弟子三千,在当时便被人们尊奉为“圣人”。从普通百姓到王公大臣,甚至是国君,有什么不懂的问题都向孔子请教。不过,孔子并没有因为众人的推崇而骄傲自满,他总是认为“三个人在一起走路,总有一个人可以做我的老师”,因而愈加谦虚谨慎。

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询问祭祖典礼的事,几乎把每个细节都问到了。当时有人讥笑他说:“谁说‘邹人之子’(孔子的父亲做过邹县的县官)懂得礼仪?他来到太庙还不是什么事都要向别人询问!”孔子听完,微笑着回答道:“我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事,必定会向别人虚心请教,这恰恰是我追求知礼的表现啊!如果明明不知道,却假装知道,而耻于向别人请教,那我就永远不会懂得礼仪了。”孔子问礼老聃图

孔子为了增长学问和见识,曾向许多人拜师学习。他向郯子请教过官名,向苌弘学习过音律,跟师襄学习过操琴,还向老子请教过周礼。最初,郯子、苌弘、师襄等人的名声都远在孔子之下,然而孔子仍虚心请教,所以学问日益精进,最终成为儒学大师。

50年《九章算术》经多人逐步删改、修补,最后终于定稿,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体系的形成。

当时,卫国有一个大夫名叫孔圉,他聪明好学又非常谦虚,深受卫国国君的尊敬。孔圉死后,卫国国君为了让后代的人都能学习和发扬他那种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精神,特别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有一次,他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有很多,凭什么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呢?”孔子听了微笑着说:“孔圉不但聪明好学,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他都会谦虚地向别人请教,即使对方的地位或学问不如他,他也不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是十分恰当的。”经过孔子的一番解释,子贡终于心服口服了。

82年

班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开始撰写《汉书》,至本年基本完成,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

五十步笑百步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各国诸侯为了能在混战中保存自己,最终雄霸天下,都想尽办法增加本国的人口。梁国君主梁惠王也不例外,他非常重视发展本国农业和救灾济荒工作,每次遇到灾年,他都会充分调动本国力量,协调各地粮食分配,保证受灾的百姓生活都能有基本的保障。而邻国的君王总是做不到这一点,对此,梁惠王总是沾沾自喜。

但是,梁惠王也是一个好战的君王,总是凭借着本国强大的物质基础发动战争。所以,他的百姓虽然不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在出现饥荒的时候不会大量逃亡,但却总是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中,随时都有可能被梁惠王征调到战场上去。频繁的战争导致梁国人口持续减少,这种情况让梁惠王很挠头。孟子

有一天,梁惠王召见孟子,对他说:“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国君,我对百姓、对国家算是尽心尽力了,只要不是全国都遭受灾害,我从不让我的百姓忍饥挨饿。河内(今河南省黄河北岸)的百姓遭受灾害,我就把他们迁到河东去,让他们在粮食充足的河东生活,所以我的百姓一般不会生活在饥饿之中。而邻国的君主就不会为百姓做这些,他们的百姓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受到饥饿的威胁。可是为什么邻国的百姓并没有大量地逃亡,而我国的人口却不见增长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我就拿打仗作比方吧。在战场上,两军对垒,只要战鼓一响,双方的士兵就要短兵相接,各自向对方奋勇拼杀。经过一场激战后,被打败的一方丢盔弃甲,拖着刀枪,慌忙逃命。有两个逃兵,一个逃出了大概一百步远,另一个跑得慢仅逃了五十步远。如果这时那个逃了五十步的嘲笑那个逃了一百步的胆小怕死,您说他这么说对不对呢?”梁惠王说:“当然不对。他只不过没有逃到一百步罢了,但同样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既然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还会奢望您国家的人口比邻国多呢?”

92年

班固含冤而死,遗著《汉书》未完。汉和帝诏令其妹班昭和马续共同续撰未完的“八表”及《天文志》。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