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估值1000万 创业者的5项修炼(创业加速器)(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3:49:08

点击下载

作者:刘主编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从0到估值1000万 创业者的5项修炼(创业加速器)

从0到估值1000万 创业者的5项修炼(创业加速器)试读:

其他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亲刘国华、母亲岳素云以及创业路途中帮助过我的老师、伙伴!

内容提要

这是一本创业者写给创业者的书。本书的作者不是高校教授,也不是商业大咖,他是一个创业的亲历者,从0到估值1000万元,他用了半年多的时间。这一路上,他踩过坑、走过弯路,也得到过贵人的帮助,也正因如此,他比别人更知道什么是创业者一定会遇到的困难,什么是最需要了解的常识,以及什么是事半功倍的方法。在这本书里,他概括了创业者最需要的5项修炼——从定位到产品,到商业模式,到路演,再到融资,也许这些认知和建议正是深陷创业迷茫中的你最需要的指引。

为了更具借鉴意义,本书中的案例均来自作者本人和身边的创业小伙伴,出于保护项目的原因,隐去了部分公司和当事人的名字,但请你相信,创业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故事也还在继续,你、我、他的创业经历和体悟,都在书写我们自己和这个时代的历史。

推荐序1专注做好一件事

刘主编是我的学弟,收到样书后一口气读完。感慨颇多。

很高兴有这样一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丰富的案例,结合一定的理论体系,让有创业梦想的年青人可以初步了解创业,能客观地评估自己是否适合创业,了解从0到1的不易,知道无数个创业的坑在哪里,如何巧妙规避,这需要自己有很强的意志和综合素质在创业路上坚持下去。这本指南,可以让创业的年青人在创业路上少走很多弯路。

很多人一提起创业,首先想到的是创业是多么的艰辛,道路是多么的坎坷,纵观人生,又有几人可以一帆风顺地度过呢?我经常和别人开玩笑说,人生本来就是通过不断地历练修行找到自我价值。创业,更是一次漫长的修炼过程。人生观、品格、人格、做事的格局、与人的协作能力、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决定了你未来的成就、人脉和资源。尤其是对于二次或多次创业的人,项目失败了不重要,重要的是修炼的人在,只要人在,未来就依然灿烂。

最初成立创业公社的初心,是看到很多年青人在创业道路上不断摸索、砥砺前行,非常需要陪伴。有时倒下是因为关键路径上的一小笔资金、一个资源,对工商、税法等的不了解……如果有这样一家机构,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问题,让创业者们专注做好产品,在创业路上不再苦哈哈,而是心情愉悦,那该有多少创新产业出来?因此几年来,我们一直专注做一件事——创业服务解决方案,不断优化、打磨、迭代创业服务产品,帮助中小微企业实现从0到1, 从1到100的增长。同时,我们也身兼创业者和服务者的双重身份,在资本的风口中不断前行,不断探求创业者真正会遇到的问题、需要的帮助,然后反复打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时至今日,我们也不能说我们已经做到了最好,因为创业本就是一次没有终点的修行,要做的是如何达到更好。

专注做好一件事是我对创业修行的概括总结。尤其是碎片化信息时代的到来,资本大量涌入,社会日益浮躁。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考验和诱惑,创业者更要沉下心来,潜心闭关,专心修炼,仔细打磨自己的产品,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找到自己存活下去的商业模式,形成自己的竞争壁垒和护城河,能造血,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竞争环境中存活。

创业没有捷径可走,我们需要有梦想和必赢的信念,梦想可以支持我们在最困难的环境中坚持下去;我们也需要脚踏实地专注做好一件事,只有专注做好一件事,提升执行力,才能减少失败。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世界和国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业平台和创业环境。创业公社所能做的,就是提供一系列走心服务,在创业路上给大家最好的陪伴。

衷心祝愿刘主编和每一位创业者在创业修行的路上越做越好!创业公社创始人,CEO 刘循序于中关村创业公社

推荐序2创业,不过就是理解复杂选择简单

这个世界上很多复杂的东西都是只能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这里创业算一个。没有听说哪个创业者是因为拿了创业学的博士学位就能获得成功。

创业,的确是一件复杂的事,它没有规律可循,又带着很大的偶然性,甚至同一个项目,早出生几年晚出生几年命运都会截然不同。大部分创业者其实不是因为学会了创业才开始创业,很多人都是一边奔跑一边调整姿势,所以我们经常看到成功的创业项目同时也培养了成熟的创业者。

目前社会上很流行创业成功的方法,在我看来,其实倒不如谈谈创业所需要环境和创业者的个人修炼。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保你成功的方法,不过是有些人更善于找到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更善于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罢了。对于创业来说,好的环境和前人的经验是比书本上的知识重要100倍的事。

好的环境是什么呢?市场环境、投融资环境、创业分享环境、联合办公环境、制度环境……这些都是外部给创业者提供的条件。无数的案例证明,仅靠一己之力的创业者大部分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

也正是了解了这个道理,我们一直有一个清醒的认知,创业是创业者的事,外人所能提供给他们的只是空间——办公空间、交流空间、学习空间、成长空间,总之,任何能让他的想法和能力得以施展的地方。

另外一条就是个人修炼。创业者的修炼到底有多重要呢?这么说吧,为什么大家都是从0起步,半年之后,有的人融资扩大招兵买马,有的人却兵败山倒关门大吉?这里头当然有能力和运气的成分,但是否能在创业中不断“进化”,决定了一个创业者能走多远。

什么叫进化呢?其实就是加速成长。我们经常把创业者比作站在跑步机上的人,如果他跑得跟跑步机设定的速度一样快,他不过也就是留在原地而已。只有跑出快两倍的速度,他才可能克服阻力向前进,这就是创业者面临的真实情境——你不是在跟静止的对手竞争,你是在跟无数发力狂奔的进步者拼速度。

所以,一个合格的创业者一定是一个超级学习者,他不但能快速掌握新知识、新方法,他也善于在实践中提高认知。换个角度来看,其实创业没有失败,每一次碰壁的尝试,都让你解锁了一块“探索地图”,当你发现了越多走不通的路,就离你找到成功之路不远了。

过去的6年,我们一直没间断在做的,一个叫做“全球第一家创业咖啡馆”,一个就是积累创业者的案例库。我们相信,对于黑暗中前行的勇者,一杯热咖啡外加一本指路地图,就是最好的支持。

刘主编的糖豆学院是车库咖啡案例库里的一个,我们曾经邀请他参与车库电台的节目。那一次他谈的是他的七步写作法,他说他把一个文艺的事变成了生意。而对我们来说,我们更关心的是,也许他培养的写手未来会把车库创业故事变成一本小说或者一部卖座电影。毕竟,创业已经成为这个国家,这个时代最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

没想到刘主编做了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他把自己走过的路总结成了“创业者的5项修炼”——从理解创业到打磨产品,从商业模式到路演、到融资,他完整记录了自己从零起步的探索和自己总结出的方法论。这件事情他又做在了车库咖啡之前,我们本来也计划组织几位创业者记录自己的故事和方法以供后来人参考,这边刚要启动,刘主编就已经做完了。这倒也证明了他的行动力,而行动力往往被认为是创业者最需要具备的素质之一。

关于他的这本书,我不敢说里面有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也不认为他提出了什么创业者都必须遵循的金科玉律,我喜欢的是他诚恳的叙事态度。不装、不故弄玄虚、不卖弄情怀、不打鸡血,每一句话说的都是人话,都是人能看懂的话。用他的话说,这些认知都是他付出几十万的代价换来的,就冲这个,这本书都很值得大家读一读。

其实,不只是创业者,那些对创业感兴趣的人,或者希望了解创业知识和创业者状态的人都可以读一读这本书。创业其实并不神秘,大家别一提到创业就想到纽交所、华尔道夫酒店、私人飞机和世界首富,大部分创业者就是普通人,每一天迎接大大小小的成功或者挫折,这才是创业者该有的心态和生活。

我个人很喜欢一句话,叫做“生活就是理解复杂选择简单”。我想对于创业更是如此,创业,说难很难,说简单也很简单。我所欣赏的创业者,就是理解了创业的复杂还依然能保持简单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被创业的成功和失败所颠簸,真正享受创业的过程。车库咖啡合伙人,车库咖啡品牌CEO 四叶草于中关村创业大街

作者序6个月,我在资本寒冬开始前拿到第一笔钱

也许是被无数传奇的热血故事触动,也许是不相信这辈子就只能靠打工度日,也许是心底一直藏着一个改变世界的梦想,思前顾后犹豫了很久,35岁那一年,我终于还是踏上了创业这条路。

跟每个湮没在这个时代的创业者一样,我也经历了撸起袖子开始干的热血沸腾,没有一个兵也敢声称要颠覆传统的踌躇满志,突然遇到困难走投无路时的迷茫彷徨。我还记得最困难的时候,投资谈崩了,员工要离职,家里人催着我赶紧放弃,那天晚上下了班之后,我一个人来到学校的操场,就在黑夜里一圈圈地走路,一直走到操场上就剩下我一个人,有个老大爷进来喊,“快走吧,小伙子,我要关门了。”

我没办法跟别人说过去的一切都已经云淡风轻,所有这些经历对我都是历练。苦也苦过了,死也死过了,我只会更加相信:创业不一定是朝着更加辉煌的明天,但每一天的不放弃,都让人更接近创业的真相。

我最早萌生创业的想法是在2014年冬天。临近春节,一年的工作基本结束,我准备拿了年终奖之后就从之前的单位离职。关于创业的内容,我有好几个方向,包括定制星座款运动鞋、做儿童社区、男装搭配APP等。我相信这每个想法都有巨大的商机,只是我要选成功概率最大的那个来做,一做成名,一鸣惊人。

写了12页的商业计划书,约一个老朋友喝咖啡,一个多小时就基本敲定了合作。拿钱的那天是个大风天,我记得很清楚,我从老友的公司出来,一股风差点把我刮飞起来。就像那天的大风一样,我在那时候也被某种力量裹挟着向前走,好像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就可以走到某个地方。2014年也还是投资比较火热的时候,几乎每周我都能接触到不少做项目、做投资的朋友,好几个人跟我说,“你做吧,我投你”。

差不多也是在这个时间前后,小米的雷军说过一句话,“只要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我大概就是那头猪,其实我并没有做好创业的准备,也完全没有预计到后面可能的风险和困难,风来了,那就飞吧。

我本来打算过完年就辞职创业的,但工商执照、房屋装修都比我预期慢得多,就这样从2月份一直拖到5月份。生意终于做起来,但月月亏损。我本来已经写好辞呈准备递上去,现在只能默默收回来。创业需要输血,血从哪来?我只能用工资补贴创业,连着输了10个月的血,我开始有点撑不住了。

白天管着几十号人,但心思却在创业项目上,两边都不敢怠慢。周一至周五上班,周六、周日管创业,两边跑,两边都操心。经常睡到半夜,突然想到工作没安排好,一轱辘爬起来安排工作;经常工作着,突然想到创业项目哪个岗位缺人,赶紧发广告招人,总这样一惊一乍的。而且创业这个事我还不敢让单位知道,打个电话都要跑到几百米之外,每天像做贼似的。几个月下来,我身体开始承受不住了,腰酸背痛腿抽筋,头晕目眩总没劲。创业一分钱没赚不说,还赔了钱,本职工作也没干好。

那么高调的开头变成这么狗血的残局,我心里的失望和折磨是很厉害的。我变得焦虑、多疑、健忘、效率低下。虽然我一万个不接受,但是我必须认真考虑大家的建议——算了吧,放弃吧!

辞了工作全职创业,还是放弃创业找回工作?说实话这两个选择都不容易。辞了工作就断了创业输血的来源,怎么赔得起?放弃创业再找回工作,那不是跟我的初衷背离吗?那一段时间,只要我一闭上眼睛脑海里就在权衡这两件事。辞,不辞?干,不干?这种纠结让我更难以集中精力工作,我变得更加焦虑、抑郁。

连我自己都没想到最后的结果。我先是关了创业项目,再是辞了工作。既然两个都是鸡肋,选来选去也都不会满意。2016年2月,我启动了新的项目。这次,我没有找投资人,没有商业计划书,没有外部“输血”,甚至没有一个员工。也别提什么创业了,我跟别人说的都是我做了一个生意,一个线上培训的小生意。

头一个月,1000多个订单,5000多名学员。因为有了订单,我找了一些兼职的人帮忙。3个月不到,我们从1门课变成了16门课。兼职的员工最多的时候达到16人,收入也第一次破了10万元。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2016年初,创业、投资已经没有前两年那么火爆了。虽然创业者越来越多,创业比赛此起彼伏,但孵化器、FA、投资人等机构对创业项目的态度已经非常审慎了。

我们直到第3个月才开始接触投资人。但好在我们是个能赚钱的项目,所以大家都愿意多看一眼我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即便如此,我们深知教育类项目也不是今年的热点,只有更精细化、更清晰化才有机会。这中间,我们还创造了一个纪录,据我们的投资人说,我们是他见过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可以在一个多月时间里改动十几版BP(商业计划书)的团队。“反应快、响应及时、灵活调整”,这也成为我们这个小项目的标签。

8月份,投资人约我再去说说项目。说实话,当时我并没有什么把握,因为频繁地改动也极大考验我们的应变能力。改动不只是改PPT,而是要讲清楚改动后的实践和新的商业逻辑。这每一次改动和改动后的调整看起来很炫目,但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多天的不眠不休。而且我心里也有一个担忧——改动太多,会不会使投资人觉得我们不够坚定,反而觉得不好。

会议室里有他们几个合伙人,看起来和气,但是每个人都带着质疑:一个教育项目,能有爆发式的增长吗?你的独创方法是什么?如何保证新模式有效果?你的这个团队结构如何应付下一阶段发展?

还是感谢数据,我们每一次的调整都带来业绩微小的提升,我强调这中间的逻辑关联。另外,我总结了我们目前的方法论,我给它起名字叫“七步学习法”。我用了一张图做演示,说明传统的目录式教学是非常复杂的,而我们条块化的学习模式非常适合现代人要求快速、简洁、方便的诉求。

投资人永远是指东打西,我说我们的业绩,他们说这个用户量和营业额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我说我们的方法,他们说现在这样的积累还不足以说明方法论;我说我们的运营,他们说以这样的用户规模还谈不上运营。总之,我像往常一样被打击了。

基本上,按惯例还是需要继续优化我们的流程和方法,就像每周我们跟投资人沟通时,他们给建议,我们修改调整时一样。不过这次,投资人最后说“:你到我房间来一下。我们谈一下投资额度吧。”

你可以想象我当时错愕的表情,就好像老师说,“小明你回去请家长”,然而,第二句话是“请家长来,我要好好感谢他给我输送了这样的好苗子。”我当时就是这个反应,什么鬼?既然我们还有那么多问题,为什么还要投我们?

后来我自己总结出投资人的投资规律。投资投三个方面,首先投盈利模式,赚钱为王,能赚钱的项目大家抢着投;其次投人,踏实肯干,谦虚谨慎,这样的人可以有选择地投;最后投方向,当年的热点项目,热点商业模式,投资人会额外关注,但会慎重选择。我们跟第一、第二沾上了点边,所以有机会获得投资。

不过紧接着,投资人跟我说,你们现在还不行,模式和规模都不行,你要坚持尝试的精神不断去试。第一,只要你方向不错,一个领域你坚持十年,至少能上新三板;第二,现在是资本寒冬,你这个可能是我们今年投的最后一个项目,所以,你们要赚钱,要养活自己,努力度过寒冬。资本寒冬不是不投资,而是让那些蒙人骗钱的项目更早现出原形,让好的项目更快脱颖而出。

他说这些的时候,我真的几乎每个字都记下来了。投资人对于项目的意义也绝不是钱那么简单。他们看的东西多,涉猎的行业广,他们筛选的标准和投资后建议很多是有道理的。而且投资人的钱也不是那么好拿的,真正拨开喧嚣和迷雾,让风停止,让潮水退去,创业其实就是做生意,就是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起做生意,创投圈根本不是什么遍地黄金,人傻钱多,投资人的每一分钱都是带着条件的。

这一次,我们6个月拿到投资,可对我来说,真真地没有太多的兴奋和喜悦。有机构投资的公司就变成了一个半公共的公司,一举一动都不再是创始人个人的事。拿到钱之后,就要为股东赚钱、为投资人赚钱,这比上头条、炒新闻重要得多。

我相信真正的创业英雄,不是融了多少钱,创造了多少融资纪录,而是能否脚踏实地做好创业这件事,不管成败,认真坚持到最后,才对得起所有一路同行的人和帮助支持过你的人。

不再迷恋故事和被放大的野心,只希望认真做好眼下事,这是我这一路来的体会和改变。刘杨@糖豆学院 于北京清华大学2016.11.9

PART 1创业企业的定位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号准自己的创业定位,就是全面做到“知己”!

想到创业,你是否有如下困惑:

1 开个咖啡店和搞个互联网公司都是创业,为啥感觉完全不是一回事呢?

2 什么样的人才适合创业?我适合创业吗?

3 有没有这样的工具,像血压计一样,一伸手就能测出来我的创业气质指数?

4 好多人毫无准备就创业了,这是真的吗?

1.1 谁适合创业——用创业评估计分表做个测试

创业就是做生意,但又不仅仅是做生意。

1.1.1 此创业非彼创业

创业字面上的意思是开创事业,所以任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工作都可以叫做创业。比如开办工厂生产产品,开办服务型商铺服务顾客,开设网上商店从事批发零售业务等。大部分创业项目需要从头开始、另起炉灶,但有些不需要,比如带领企业内部的小部门披荆斩棘,开拓一个新的领域,也是创业,叫做“企业内部创业”。

但这些创业跟我们经常提到的“创业企业”不同。在这一轮创业大潮中,创业企业特指那些在技术、产品、商业模式、运营方法上有创新模式的企业。他们以更先进的方法替代原有竞争者,实现产品迭代升级,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具性价比的产品和服务,并以此获得用户、投资和市场份额。这是我们这个时代创业企业的基本特征。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街边新开的小吃店算创业,但还算不上创业企业;企业内部创业算创业,但也算不上创业企业。所谓创业企业,有鲜明的创新性、有革新的颠覆性,而且因为跟资本市场紧密结合,很多创业企业也都有风险投资属性。比如我们常说的BAT三巨头(百度、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是因为有了创新的产品和平台,颠覆了人们过去的使用习惯和消费习惯才受到用户的欢迎。他们的出现,替代了市场上原有的生产者和服务者,也重塑了市场格局。而且他们都借助了资本的力量,大量的投入促成他们的迭代升级,迅速从一个新兴事物变成市场霸主和“领头羊”,甚至成为行业独角兽。

1.1.2 创业者,你是否有这七大特质

了解了创业企业的概念,也就比较容易衡量自己是否适合投入到创业中来。不是有钱、有闲、有冲劲就可以创业,更应该对市场的痛点、竞争的格局、行业的潜力、自己的优势有一个综合评估。那么具体来说,什么样的人适合创业呢?或者说,满足哪些特质更容易成为成功的创业者呢?

1.有创新的技术和方法

很多创业企业之所以能在市场上站住脚,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领先的技术和方法。比如谷歌开发出好用的搜索引擎,带给用户更多方便,得到用户的认可;苹果制造出好用的苹果手机,满足了用户对通信工具的需求,引发人们的追捧。大疆无人机掌握了无人机生产技术,提供高性价比的产品。这些优势帮助他们成为行业领先企业。

创新的技术和方法会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成为未来竞争的技术壁垒。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这一轮创业大潮中,科技企业比较容易成为创业明星的原因。在某一领域的技术突破会帮助企业脱颖而出,赢得用户,也赢得投资人的青睐。

2.有创新模式带来的先发优势

颠覆性的改变不一定完全由技术进步推动。有时候,模式的创新也会带来某种优势。比如团购网站的鼻祖Groupon,最开始就是联合消费者向经销商压价的模式。这种模式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但是相较于传统的买卖双方的交易模式,团购改变了供求双方力量的对比,逼迫商家给消费者以实惠。所以这种创新商业模式很快风靡世界。

模式的创新并不像技术的创新一样坚固。模式创新很容易被模仿,甚至被超越。ICQ是早期的即时通信软件,但腾讯的OICQ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快颠覆了原有模式;豌豆荚是早期的安卓应用商店,但360手机助手、腾讯应用宝很快追赶上来,占据了更大的市场份额。所以创新模式只有先发优势而没有绝对优势,构建的竞争壁垒比较低。创新者要利用好时间空档,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3.有某行业或者某公司成功经验

创业企业虽然是从无到有的过程,但是如果创业者本身具备某些行业的经验,或者创业项目本身脱胎于某个已经成熟的项目,创业者成功的概率会大大提升。比如新东方的俞敏洪,他本身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和英语培训行业,他进行英语培训行业的创业,成功的概率就比他做其他行业大得多。

现在很多投资人也会看创业项目成员原先的工作背景。一般在原先工作领域有突出成绩,并且原先经验和现在创业有关联的创业者,比较容易受到投资人的青睐。比如蘑菇街的创始人陈琪,创业前在淘宝工作六年。他的创业项目就是把社区的用户资源和电商的商品资源整合起来。所以虽然是创业,蘑菇街完全植根于他原来的工作,而且和他原先的工作单位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自带流量

有人把现在的经济模式描述为“注意力经济”。谁能吸引用户的眼球,谁能掌握用户,谁就有可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如果创业者本身自带流量,就更容易获得成功。比如网络红人papi酱,她在商业化运作之前就是“网红”,有上千万粉丝,所以当她希望打造视频娱乐平台Papitube的时候,自然就有人关注。

自带流量的网络红人,依靠的是创业者个人不可替代的价值。吴声在《超级IP》一书中概括了这种现象,这种超级IP本身颠覆了消费者的媒体接触习惯和转化购买习惯,天然构成一个生意。

5.有特定背景的个人或者团队

创业者如果具备某些特质或者创业者的团队在某些方面有优势,也会有助于创业成功。比如聚美优品的陈欧,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懂技术,熟悉国外市场,有创业经验。回国后创办游戏公司,得到徐小平的投资。后来游戏公司失败,陈欧和团队继续获得徐小平的支持,创办了聚美优品,终于获得巨大成功。

创业是团队作战,如果有一支优秀的创业团队,也会增加成功的砝码。雷军创立小米公司的时候,就有一支集合了技术、市场专家、销售高手为一体的超豪华团队,这个团队保证了他的项目快速迭代,迅速走向成功。

6.连续创业者

失败的经历在很多场合都是减分项,但是在创业领域,连续创业失败不但不会受到歧视,很多时候还会成为加分项。虽然在之前的创业项目没有取得好成绩,但是连续创业者往往能从失败中总结教训,更加了解市场,也更加了解创业中可能遇到的陷阱。重振旗鼓,也许下一次就会成功。

台湾王品牛排的创始人戴胜义连续创业9次才成功。融创中国的孙宏斌、乐视的贾跃亭,还有之前提到的陈欧都是多次创业才取得成功。不仅如此,目前市场上活跃的CEO,很多也都是经历多次创业、连续创业才取得今天的成绩。所以,连续创业者有时候有特定的优势。

7.对某一领域有特别的热情

兴趣是成功之母,对某一领域有强烈的兴趣可能更容易成功。脸书(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克最开始做社交媒体的动机就是希望把哈佛大学的同学展示在网站上,提供一个大家交流讨论的平台;魅族手机的创始人黄秀章,对电子产品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一路从魅族MP3到魅族手机,不断拓展自己的产品线。对某一领域特别的兴趣和热情也是促进创业成功的因素。

1.1.3 一张表告诉你是否适合创业

以上七点,从七个方面评估创业者本身的特质和优势,用以评估是否适合创业,以及创业成功机会的大小。七个方面,可以分成三类,分别是创业优势、个人特质和人格魅力,具体如表1-1所示。创业者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给自己打分,评估自己跟创业的匹配度。同时,这个计分表也是投资人观察一个创业项目时会特别关注的几个要点,尤其对种子轮和天使轮的项目来说,“投资就是投人”,投资者也会非常注重创业者本身是否具备创业的潜质和条件。表1-1 创业评估计分表续表

★评分标准:

1.自我评分分值为1~5分,特别不符合为1分,特别符合为5分,可根据自身情况在1~5分之间任意选择最符合自己情况的数值。

2.以上所有分值相加得出总计分数。

总分在30分以上——有较好的创业条件,有较大成功概率;

总分在20~30分之间——有基本的创业条件,可以考虑创业;

总分在10~20分之间——创业条件一般,可以多方征求意见后再决定;

总分低于10分——创业的条件较差,需慎重考虑。

除了综合评分,也有人会从性格角度分析一个人适不适合创业。因为创业环境时刻都在发生变化,所谓的创业优势可能会一夜之间突然消失,而且创业者也有可能多次转变方向,这时候唯一能给创业加[1]分的就是创业者的性格因素和心理素质。《创业者实战手册》一书中提到了创业者的核心素质模型,如表1-2所示。表1-2 创业者核心素质模型续表

个人案例——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抓一手好牌

创业前,我自己评估,自己给自己打分,创业评估计分表的得分是35分。

我做的是在线教育项目。首先,我有一些自己独创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方法还不够具体。其次,我手上有两个公众号,聚集了6万多粉丝,这些粉丝后来成为项目启动后我的第一批种子用户。再次,我自己拿了三个学位,一个本科,两个硕士。我之前参加过无数的培训,也登台讲过课,所以算有一些行业经验。另外,我是连续创业者,对创业的过程略知一二。最后,我对创业比较有热情,之前有一次失败,现在准备重头再来。

评估完成后,我自认为创业的条件并不是特别好,但是可以尝试。我考虑了团队构成,也评估了创业的风险,虽然觉得各种条件并不是特别完美,但是我还是准备试一试。

敲黑板·划重点

1.创新性、颠覆性、有资本介入是创业企业的三个特点。

2.不打无准备之仗,创业更是如此。

3.创业评分表帮你更好地认清自己。

4.创业不是冒险,但创业避免不了风险。

1.2 兼职创业可以吗

创业不是分出多少时间用于创业,而是要把你全部的能量放大5倍甚至10倍。

打算创业的你可能心存侥幸:

1.是不是可以边工作边创业?

2.我能否只拿时间和资源参与创业,而不真正辞职?

3.等有了眉目再全职出来不可以吗?

4.兼职创业真的没有可能吗?

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尤其对一些中年人来说,上有老下有小,全家都等着自己来养活,很多人不敢冒险。对于创业这种高风险、低成功率的事情,很多人选择兼职创业,一边有个工作,拿着稳定的收入,一边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创业,边工作边创业,希望两边都能兼顾。这种情况在创业群体里非常普遍。

兼职创业是不是可行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创业的动机不同,参与度不同,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所以是否可以兼职,兼职是否成功,兼职创业到什么程度可以转为全职,如何评估兼职创业的劳动量和风险,都值得创业者在做出决定前认真考虑。

1.2.1 哪些人会选择兼职创业

兼职创业有时候反映了创业者对创业项目还不够确信。兼职的意思是试探,向前迈了一步,但又随时准备后退。很多兼职创业的人抱着进可攻退可守的心态——兼职做得好,可以考虑辞掉工作,由兼职转全职;兼职做得不好,至多是付出了劳动,还可以退回到原来的工作中,损失也并不大。

还有一类兼职创业是因为创业启动阶段工作量并不大,自己兼职就能完成。比如有财务背景的联合创业者,未来会负责公司财务方面的工作,但是在创业项目开始阶段,公司并没有太多财务的往来,自己就是全职也没有太多任务,所以这些人往往选择先兼职创业。

另外也还有一些创业者,因为不得已的原因选择兼职创业。比如原公司合同未到期,无法辞职;原公司正在跟进的项目尚未完成,无法全身而退;或者原来签订过竞业协议、保密条款、特殊约定等,不能从事跟过去工作有关联的项目等。因为这些不得已的原因,创业者只能选择暂时兼职创业,等待更合适的时机。

创业者选择兼职创业有很多理由,但归根到底,大部分兼职创业还是因为不确定性比较强。因为对于有强烈创业愿望的创业者来说,所有支撑兼职创业的理由,其实也都是阻止创业者全身心投入的障碍。

1.2.2 兼职创业如何兼顾工作和创业

兼职在英语中叫做“Part-time”,也就是说,当事人只是花费一部分时间。这一部分到底是总体的多少是没有定论的。有人花了10%的时间,有人可能花了90%的时间,这都是兼职,只是兼职投入程度的不同。

有些兼职创业者选择成为决策讨论人,只参与公司重大决策的讨论,并不参与具体的工作,这在初创公司里非常常见。比如创业团队组建之初,有技术负责人、财务负责人、营销负责人等。很多负责人除了需要管好自己分内的事之外,还需要跟决策层一起讨论公司重大决议,比如办公室选择、业务模式、投资者关系等。这一类的兼职创业者初期投入不大,只定期参加公司例会,贡献自己的智慧。

有些兼职创业者属于职能型兼职创业,不用坐班,也不用开会讨论,只需要完成公司某方面的职能即可。比如很多技术合伙人,他们前期参与创业的方式就是为公司开发系统,像手机APP、线上网站、数据库等。因为这些工作不需要坐班,也不需要别人协助,技术人员往往选择自主安排时间完成,以此来参与创业。

还有的人选择成为公司兼职顾问的形式参与创业。比如开会的时候贡献想法,拓展业务的时候贡献资源和渠道,洽谈合作的时候贡献自己的人脉资源等。他们以自己的某种资源参与创业项目,但自身又不被创业项目绑定。这种形式经常出现在很多创业项目的早期。兼职顾问经常被称作“外援”。

其实不管哪种形式,也不管是投入10%还是投入90%,兼职创业都是创业者部分投入创业的模式,这在工作配合和人员管理上都会增加项目运营的难度。所以一旦选择兼职创业,一方面要想好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和创业;另一方面,也要跟其他项目成员彻底沟通清楚,确定责、权、利界限,提前规划好兼职创业可能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

1.2.3 兼职创业何时可以转为全职创业

一般除了顾问式兼职之外,大部分兼职创业者希望有朝一日时机成熟的时候转为全职创业者,只是每个人有自己的标准来决定何时转化,如何转化。比如有的人希望公司有固定办公场地、有成熟团队之后再转为全职创业;有的人希望公司拿到投资之后再转为全职创业;有的人希望公司实现盈亏平衡后再转为全职创业。每个人对风险的判断不同,转化的临界值也不同。

不过风险是和收益对等的。早期创业项目风险较大,但机会也较多;后期项目成型,机会和收益就比较小。兼职创业者应结合自身情况和对项目预期的判断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

1.2.4 关于兼职创业的五个问题

从以往的创业项目来看,兼职创业和全职创业都有成功的案例,但是对于初创项目来说,关于兼职创业,还是需要知晓以下几个问题。

1.投资人基本不投兼职创业项目

兼职创业者在投入上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兼职给人的感觉是自己对项目也不太自信,没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所以投资者极少投兼职创业的项目。甚至如果创业团队核心成员中有兼职者,也会成为投资人评估项目的减分项。

2.“里应外合”式创业已经不是主流

很多人不想白手起家式创业,他们往往选择自己留在单位,从单位内部获得订单或者免费的资源,由外部的合作伙伴承接,最终“里应外合”获得利润。

听起来,这种模式风险小、收益高,一本万利。但实际上,随着反腐的深化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这种创业模式已经不再是主流。而且这种“里应外合”式创业并没有培养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寄生的模式也不太可能拿到投资。所以很多时候,“里应外合”就变成了一种空想,“里应外合”式创业也就变成了一种游离于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

3.项目创始人一般不能兼职

大家都知道创业是团队作战,但是创业更需要有核心领导人,这个人往往就是项目的发起人或者是项目的创始人。创业团队里可以有兼职的人,但作为项目的统领者,项目创始人一般需要全职,一方面是因为创始人需要协调各方关系,工作量比较大,兼职往往无法兼顾;另一方面,创始人如果都选择兼职,团队会更加没有约束力,团队成员也容易丧失信心。所以,一个项目要称之为创业项目,至少创始人或者核心团队需要是全职的。

4.全职代表一种态度

很多人觉得,我虽然兼职但工作并没有少干,为什么非要全职参与把自己锁在一个地方呢?其实全职除了代表对工作的投入之外,很多时候还代表了一种破釜沉舟的信念——把自己跟创业项目绑在一起,把自己的未来跟不确定性绑在一起,那就只能一路向前,没有退路,只能成功。这种精神也会感召基层员工、合作伙伴和投资人,增加别人的信心。

5.全职不是100%而是300%

创业圈流传这样一个对话。有个兼职创业者跟全职创业者说,我拿出90%的精力放在创业上,跟你100%投入差别并不大,为啥效果差那么多。全职创业者说,谁跟你说我是100%,一旦投入到创业,我要把我300%、500%的潜力释放出来,这哪是你那90%能比的。

的确,创业是“九死一生”的事。创业的投入跟之前打工比,真的是把自己的能量放大了几倍、几十倍,所以不是计算你到底分出来多少时间给创业项目这么简单,即便100%的时间花在创业上,如果你不能把100%的时间和精力放大到几倍、几十倍、几百倍,你都很难成功,何况你还有所保留呢?

所以,当你下定决心准备创业,你一定要特别想清楚,到底有没有想好创业,到底你打算为创业付出多少,以及你可以承受的最坏的结果到什么程度。

1.2.5 一张表告诉你是否适合兼职创业

是不是可以兼职创业,自己也需要掂量掂量,怕想得不够清楚,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兼职创业测量表(见表1-3),表格中的两栏分别是项目情况和个人情况。表1-3 兼职创业测评表续表

上述测评表以√或×作答,最后统计√或×的个数。

★测评标准:

累积超过12个√,表明你基本倾向于兼职创业。

累积8~12个√,说明你很纠结到底是全职还是兼职创业,你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累积√不足8个,表明你可以选择全职创业。

个人案例——纠结了一年,我才决定全职创业

我恰好是同时经历过兼职创业和全职创业的。

2015年开始创业的时候,我还有一份工作,我当时在一家上市公司当部门总监,管着几十号人。但是因为是个成熟的部门,各个职能划分很清楚,我并不是很忙,有大量的空余时间。而且因为这一类的工作我已经做了十年了,驾轻就熟,毫不费力。我利用空闲时间经营自己的微信公众号,累计有了6万多粉丝,这些积累对我后来的创业帮助很大。

但随着项目往前发展,尤其是实体店开始运转后,就开始出问题了。虽然原来公司的事情不多,但随时可能有突发状况,我毕竟还管着一个部门,领一份工资,遇到问题我肯定要以公司为先,先处理工作。一心不能二用,管公司的事,创业的事就得停顿。

创业这边的事情更多,今天城管检查,明天员工离职,每一件事都很着急,等着我去决定。本来我打算拿了投资再全职,但是见了几个投资人,听说我还没辞工作,纷纷摇头。一方面我要等上了轨道再辞职,另一方面,不辞职不全情投入根本没法上轨道,我彻底陷入“到底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2015年年底,我下决心辞了工作全职创业。虽然全职创业压力很大,但因为没有退路,逼着我不断迭代产品,改进服务,我这才算真正开启了创业之路。

敲黑板·划重点

1.兼职创业在前期事不太多的时候是可行的,后期要兼顾比较难。

2.对从兼职转为全职创业的时机每个人有不同理解。

3.投资人不投兼职创业项目。

4.项目创始人一般不能兼职。

1.3 谁可以跟你一起创业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创业团队帮。

很少有人靠自己就能创业成功,关于团队,你是否有如下困惑:

1.谁可以当合伙人?从哪找合伙人?

2.创业企业如何招人?如何说服应聘者?

3.合伙人和员工是来打工的,还是来一起创业的?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对于创业者来说,单枪匹马闹革命的年代已经过去了,现在的创业企业需要多方面同时用力,尤其是目前基于互联网、新媒体的创新企业,更需要团队配合才能产出革新性的产品,推出颠覆性的模式。

对于创业者来讲,如何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如何凝聚团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团队,既指合伙人层面的核心领导团队,也指认同企业理念,愿意参与到日常工作中的公司职员。大家都知道创业企业工作多、压力大、工资低、风险高,尤其在创业初期,愿意加入到创业企业中的人,每一个都不是简单抱着“找个工作”的心态,他们是跟着创业者一起创业的人。所以,对于企业的创始人来说,要特别用心地发掘、影响、鼓励这些人,汇聚起一个可以一起开创事业的团队。

1.3.1 如何打造企业核心团队

企业的核心团队包括创业合伙人、高级管理者、关键岗位员工等,他们是跟着企业创始人一起创业的人,肩负着推动企业未来发展的使命。核心团队需要认可企业发展的方向,以较低的现有待遇承担高强度的工作。核心团队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利益,包括股权、期权、分红等。另外,核心团队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性。

谁可以成为企业核心团队成员呢?首选当然是适合这个岗位的行业大咖。当年乔布斯希望提高苹果公司的运营能力,就准备从外面请外援,他把目标锁定了百事可乐的首席执行官约翰·斯卡利(John Sculley)。当时百事可乐是数一数二的大公司,而苹果还没有太多名气。让斯卡利冒险进入一个新行业的小公司需要花一点功夫,于是乔布斯亲自上阵,说出了现在听起来依然极具感染力的话:“你是想用你的余生继续卖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他的诚意打动斯卡利,最终也把这样一员大将招致麾下。

每个创业公司都希望自己能网罗到行业里的精英人才加盟。有专业水平的人才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专业度,帮助企业跳过探索阶段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加快企业产品迭代的速度。而且对于资本市场来说,阵容强大的创业团队更容易获得投资人的青睐。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乔布斯这样的个人魅力,也不是每个人都有斯卡利这样的眼光和魄力。大部分时候,从成熟公司往创业公司挖人是比较困难的。于是企业的创始人会从身边的朋友、亲戚、同学入手,找到熟悉某一领域,又有创业意愿的人加盟核心团队。比如当年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俞敏洪、徐小平和王强。徐小平和王强当时都在美国,俞敏洪依靠同学关系请他们回国,邀请他们加入创业团队,共同开创一番事业。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普遍,很多人希望找到既了解对方工作能力,又了解对方人品的人一起创业,这时候,前同事就是一个好的选择。尤其对那些曾经在大型企业,或者互联网巨头公司工作过的人来说,他们更愿意从以前的同事或者合作拍档中找到合伙人或者核心团队成员。这种例子很多,比如滴滴的程维,以前就是阿里巴巴的资深员工,他的创业班底中,就有不少原阿里团队的影子。腾讯的马化腾,阿里巴巴的马云,在创业初期都拉了不少同学、朋友加入到自己的核心团队中。

不过也还有一种情况,很多创业企业起步很艰难,连朋友、同学都不愿意加入,创业者只好拉上自己的家人一起创业,比如拉着自己的太太或者丈夫创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夫妻店”。这样的两个人本身有信任关系,沟通也顺畅,而且利益捆绑在一起,也不存在待遇的问题。不过随着公司的发展,“夫妻店”和“家族企业”很容易制约企业的发展,投资人也不太愿意投这样的企业,所以需要在后期灵活调整。

1.3.2 创业企业如何招人

虽然很多创业企业都是老板亲力亲为,但创业企业不能只有老板和核心团队,还要有人能执行、落实各项决定。按说招人、用人是企业最基本的职能,没什么特别,但是创业企业能给予人才的待遇是极低的,对人才的要求又是极高的。所以在招聘、安排、任用、考核、留用人才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就需要项目创始人额外小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人力资源方面的重大问题。

创业企业在用人方面有三个特点,分别是:条件差、要求高、指向不明。

首先,创业公司很多都是事多、钱少、离家远。创业公司跟成熟公司不同,很多创业公司的工作不是严格按照职能划分,不是说做财务的就只负责账务,做销售的就只负责销售,很可能是一人多能,一人多职。比如做行政的除了办公室日常的工作,可能还负责人才招聘、接待、资金出纳等;做销售的除了负责产品销售,可能还负责对外合作、业务执行、客户服务等。一个人干好几个人的活儿在初创期的创业企业中是非常普遍的。而且即便如此,即便从早到晚干了很多活儿,超负荷付出,创业企业的员工并不一定获得超额的报酬。创业公司的薪资水平往往只能勉强达到行业平均标准,甚至低于平均标准。另外,创业公司办公场地往往选择孵化器、集中办公区等,环境、地理位置、交通都无法跟大公司相比。

其次,创业公司需要高效、有执行力、独当一面的人才。即便待遇差、条件差,创业公司还必须雇佣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人才。因为创业公司很多工作都是创新性的,是过去不存在的,这就要求创业公司的员工除了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之外,还要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创业公司和同行业传统公司的竞争,一方面是模式和方法的竞争,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和执行力的竞争,这就要求创业公司的员工整体水平要比较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最后,创业公司变动大、职责不明确,对员工缺乏系统的工作安排,也没有严格的考核办法,好多工作都是老板口头布置的,临时安排,随机检查。这就需要员工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自我约束,自我管理。比如有些人习惯按照上级的安排完成工作,一旦没有指令,就不知道做什么,这就不太适合创业公司的要求。创业公司的组织结构没有大公司那么完整,也缺乏新人辅导、定岗定级、业绩考核制度,这就要求创业企业的员工必须以创业者的心态来工作,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同配合提升企业的发展。

以上三点是创业企业在人员招聘上的苛刻条件。但换个角度来看,创业企业也有一些吸引人才的特性,概括起来也是三点,分别是:人际关系简单、成长空间大、门槛较低。

人际关系简单这个很容易理解,创业公司本来人就少,大家每天各忙各的事,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搞“办公室政治”。而且创业企业多半有融资和业绩的压力,大家的利益诉求是一致的,只有公司好,个人才能好,这一定程度上也促使大家心往一块放,劲朝一处使。现在很多人愿意离开大企业投奔创业企业就是看中这一点。

创业企业在初期比较困难,但是创业等于在为未来做准备,埋下的是希望的种子。现在很多媒体上连篇累牍地宣传,说创业者如何一夜暴富、飞黄腾达,这一定程度上让人们看到一种希望——相比传统企业的稳定、死板,创业企业代表着机会和可能性。而且,创业企业的岗位、分工比较灵活,一个人可以尝试不同的领域,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和锻炼,这一点也是传统企业“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用人制度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创业企业用人灵活。很多创业公司在招聘时没有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只有你有热情,有专业技术,都可以加入创业企业。这样“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做法降低了创业企业招聘的门槛,让很多不符合大公司要求的人有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而且创业企业招聘流程往往比较简单,老板就能拍板,不需要好几轮面试,反复见很多人,这也让应聘者感到亲切。

所以这样来看,谁可以成为创业团队的员工呢?他们应该是勇于尝试、有抱负、着眼于未来的人;他们有较强的能力或者具备某种潜力,不太计较眼前的待遇和条件;他们追求自由和平等,希望靠努力改变现实。这样的人,应该成为你创业团队里的一员。

以上是创业者在遴选创业团队成员时需要把握的原则。“谁能跟你一起创业”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初创企业的人力资源问题,它应该指向几个方面:第一,他们是什么样的人;第二,他们在哪儿,如何找到他们;第三,如何说服他们加入团队;第四,如何安排和规划他们在企业的位置。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个创业团队面临的工作不比成熟的大公司少多少。但一般创业项目很难配备整齐的团队,要么是一人身兼数职,要么是某些岗位空缺,暂时无暇顾及。图1-1简要归纳了创业项目基本的团队构成,除了创始人和联合创始人职位,产品、技术、运营是必不可少的职位(很多创业公司里,创始人兼任这三个岗位的负责人)。图1-1 极简创业团队构成图

关于谁能跟你一起创业,可以参考下面这个思维导图(见图1-2),顺着思维导图的逻辑,找到能跟你一起创业的人。图1-2 思维导图:如何找跟你一起创业的人

个人案例——有团队,才有后面犯错和成长的机会

每次创业,团队都是我最在意也最头疼的问题。

我认为创业团队比产品、商业模式、融资等都重要得多。有了好的团队,即使后面这些出错,也还有可能改正,但如果团队不行,即使项目的每个决策都是对的,也很难执行下去。

我习惯在朋友和老同学中找合伙人和核心团队,我比较看重“气场相投”。因为创业涉及大量沟通,如果大家风格不同,沟通起来会非常累。选择员工上,我会先谈价值观和愿景。我喜欢特别努力的人,也愿意通过创业项目培养新人。我会尽量满足大家对待遇的要求,如果有些地方有所欠缺,我也会开诚布公地跟员工讲清楚。

敲黑板·划重点

1.找合伙人的渠道:行业高手、朋友、同学、老同事等,尽量不找亲人和另一半。

2.招谁来创业公司:有目标的,有长远眼光的,能承担风险的,能接受短期内付出和收获不对等的。

1.4 创业有风险,开始需谨慎

创业不是看你能多成功,而是看你能承受多大失败的风险。

创业失败了又能怎么样?好多人其实并没有想清楚这个问题就一个猛子扎进了创业这条河。问问自己下面这几个问题,也许能帮你及时止损。

1.如果暂时没有盈利又拿不到投资,你准备烧多少钱?

2.你最多能花多少时间在创业上?

3.你的家人支持你创业吗?他们容忍的底线在哪?

4.如果超负荷运转,你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可以支撑多久?

虽然很多人把创业描述成铺满鲜花的光明大道,但统计数据告诉我们,创业的成功率非常低。有人说是百分之一的成功率,也有人说是千分之一,总之,对于创业这件事,成为分母是大概率事件,成为分子是非常难的。

创业有什么风险呢?除了我们常规理解的赔钱之外,创业的风险还包括白白付出的时间和努力,因为创业搞坏的感情和家庭关系,朋友之间反目成仇,以及因为创业给自己的身体、精神带来的疾病等。

就像学开车首先应该学会刹车一样,创业首先不是要幻想创业成功后的喜悦,更应该先想清楚你可以承受多大的创业失败的风险。想清楚风险,就能断了后顾之忧,就能以更健康的心态来面对创业的波动。

1.4.1 你最多能赔多少钱

很多人可能对创业有误解,觉得创业即使赔钱,赔的也是投资人的钱,自己顶多是白忙活一场。这个认识大错特错。即便在资本市场最火热的年代,也不是拿个PPT就能换来钱的。投资人投的是对未来的预期,他不是拿钱让你去做实验的,而是预估你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不管这个可能性是百分之一还是千分之一,他需要你能证明这种可能。

最近这一年来,大家越来越多地提到“资本寒冬”。资本寒冬不是投资人不投钱了,而是投钱更为慎重了。可能过去有千分之一希望成功的项目就投,现在可能百分之一成功率的都不投了。那么投资人投什么项目呢?投更成熟的,更能看到现金流的,更能证明项目可以顺畅运转的项目。那如何能更成熟呢?必须是能真正运转起来的项目。换句话说,靠一个商业计划书拿钱是越来越难了,只有自己先把项目运转起来,证明自己的商业计划是可行的,才能更容易从投资人那里拿到钱。

于是这就成为一个悖论——创业者说,我没有钱怎么运转项目;投资人说,你不运转项目我怎么给你投钱。这又变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其实,这是给创业者设置了更难的题目——你必须自己先投入,才更有可能拿到别人的投资。

一旦创业者自己开始投资,这就有一个投资红线问题——你最多能赔多少钱,或者说,你的止损线是多少。因为投资及运转项目只是拿到投资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不是运转的项目都能成功,也不是运转成功的项目都能拿到下一轮钱。创业者一定要想清楚这个问题,如果是自己运营这个项目,赚钱倒罢了,如果是亏损,你可以承受多大的额度。

很多人很有决心,因为创业透支信用卡、抵押房产、典当物品、借高利贷等,这些并没有错,日后如果创业成功,这些艰难都会成为“传奇故事”的铺垫,但是创业者也要想清楚,每个人都有家庭和社会关系,如何平衡个人梦想和个人社会角色的关系。另外,有些融资渠道风险较高,可能会带来潜在的风险,需要额外慎重。

1.4.2 创业“浪费”了你多少时间

创业消耗金钱,更重要的方面是它占用了一个人的时间,尤其对年轻人来说,在创业公司的经历不像在大公司打工的经历可以在简历上大书特书,创业的经历对日后求职帮助不大。而且创业的结果比较“残酷”,要么成功,创业者找到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要么失败,创业者离开公司,甚至离开这个行业。如果失败的话,创业的经历有多少可以帮助自己做好下一份工作?这都需要想清楚。

而且创业是个高负荷的事,很多创业者从早忙到晚,工作强度远胜于在企业打工。创业者需要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为了创业,很多兴趣、爱好可能都要往后放一放。在创业的这段时间里,可能会牺牲掉休息的时间、游乐的时间、跟朋友交际的时间、学习充电的时间等。有的创业者善于把握节奏,懂得平衡好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但有的创业者把全部的时间都用来创业,这样的话,如果创业失败,就会觉得创业“浪费”了时间。这个风险,需要创业者在开始的时候就了解,免得之后后悔。

1.4.3 你的家庭支持你创业吗

创业虽然是这个时代的最强音,但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接受。很多创业者的父母、伴侣会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考虑,反对创业者投入太多精力和资源到创业中。比如有些创业者因为得不到家庭的支持,最后妻离子散,自己独自坚守;有些创业者禁不住父母家庭的反对,最后放弃创业,再找回稳定的工作。这些情况都是非常常见的,创业者在创业之初要充分评估来自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压力,看看这些压力对自己的创业影响程度有多大。

除了反对之外,不支持有时候对创业者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因为创业的过程很孤独,而且创业结果的不确定性也会增加创业者心理上的负担。如果创业者能从亲人、爱人这里得到鼓励和支持,多少会缓解一部分压力;反之,则可能是对本已艰辛的创业雪上加霜,甚至这种压力也会成为压倒创业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1.4.4 你的身体和精神可以透支多久

2016年,创业公司“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张锐英年早逝,年仅44岁。很多媒体报道了这一消息,也自然地把创业、压力、疾病等词语联系在一起,引发人们对创业者健康和安全的关注。

除了死亡,创业者因为长期高强度的工作积劳成疾,因为长期精神压力导致抑郁、焦虑的案例屡见不鲜。很多创业者都是常年奔波,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不足6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因为创业必须面对的各种应酬、饮食不规律、压力得不到排解等问题。

由于创业导致身体和精神透支,这个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创业者也需要评估身体和心理压力方面的风险,正确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精神状况,并适时调整工作节奏和生活状态,保持适度的紧张而不是无限加压。

除此之外,创业面临的风险还有很多。比如因为业务经营导致的法律风险,像“快播”的创始人王欣因为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被抓;因为合伙人意见不一致导致的纠纷,像“真功夫”董事长蔡达标与其他合伙人因为股权诉诸法律等。总之,创业在创新、改变、颠覆的外表下,裹挟着金钱、名利、命运、社会关系、个人安危等各种因素。所以,即便每个人都在说创业,都在义无反顾地投身创业,大家还是要想清楚,自己是不是做好了准备承担这些不确定性,先想到最坏的结果,才有可能收获一个又一个果实和惊喜。

关于创业者对风险的评估,我做了一个表格,即创业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评表,如表1-4所示。此表从项目风险、创业者态度、家庭、身体四个方面,帮助创业者自我评判。完整作答后,可以比照后面的评分标准,了解自己抗风险的能力。表1-4 创业者风险承受能力测评表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