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点哲学常识第二卷:你值得了解的哲学大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5:10:45

点击下载

作者:李问渠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每天学点哲学常识第二卷:你值得了解的哲学大家

每天学点哲学常识第二卷:你值得了解的哲学大家试读:

阿那克西曼德

古希腊哲学家、米利都学派的学者、

泰勒斯

的学生

阿那克西曼德(约前610年-前546年)。阿那克西曼德还曾经担任过一个米利都殖民地的领袖。据说他曾经第一个把他的哲学思想用文字写下:论自然,论恒星、地球,以及其他;他做成了一种像地图那样的东西,表达出陆地和海洋的轮廓;他并且作了另一些数学发明,例如他在拉栖代孟所造的日晷,他便以它作为仪器,测定了太阳的轨道和昼夜平分点,并且测定了一个天体。

阿那克西曼德不同意泰勒斯的“水本原论”思想而提出了“无限本原说”的观点。他认为:万物的本原不是具有固定性质的东西,而是“无限者”。即无固定限界、形状和性质,它不生不灭,无穷无尽,而且包容一切,支配一切。阿那克西曼德肯定“无限者”是永恒运动的,他肯定万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阿那克西曼德将宇宙看成是一个不断演化的有规律的过程,他的这一认识具有生物进化论思想的萌芽,他还猜测到了事物内部的斗争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根源,这个思想认识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语录]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泰勒斯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由于其卓越的活动和智慧被称为“贤者”,著名的“古希腊七贤”之一,被誉为“希腊科学之父”。

泰勒斯(约前625-约前545)出生于米利都一个商人家庭。年轻时四处游历,特别是到中东地区,掌握了天文、哲学和数学方面的知识。回家后,母亲打算让他掌管家业,但泰勒斯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决定终生当一名哲学家。关于泰勒斯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

泰勒斯没有著述传世,我们所知他的思想大多来自各种各样的传说。泰勒斯的思想是第一次摆脱了传统神创论观点的束缚,提出并探讨了世界的本原问题。据说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水,而且是万物赖以存在的一种物质形式。他认为万物都是由水产生和形成的,最终还会恢复成水。他的论述和自然界中万物的发展变化相吻合,大陆是飘在水上的,生物得以存活的营养物质是从水中摄取的,万物消亡后又将变成水的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泰勒斯的这个理论高度的抽象。通过这个理论,泰勒斯创立了用自然本身的物质去解释自然存在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泰勒斯的哲学思想促使人类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话世界观的束缚,这是人类思想解放的一次巨大飞跃。不仅如此,而且泰勒斯在天文学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比如准确地预测过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现象;利用日影及比例关系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而他所提出的“半圆所有的圆周角是直角”的数学定理更是让这位哲学家闻名于世。他把命题证明的思想引入到了对世界的思考当中,这标志着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从经验上升到理论阶段的开始。[逸事]

◎有一次,泰勒斯边走边观看星象,结果不小心掉进了一口井里。这一幕恰巧被一个使女看到,使女嘲笑说:“泰勒斯想知道天上有什么,却连脚下有什么都不知道。”

◎泰勒斯对女人没有什么兴趣。他的母亲催促他结婚时,他总是说:“没有时间做这种事。”后来他已接近年老,母亲重提此事,他却回答说:“现在做这种事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梭伦曾到米利都去探望泰勒斯,问他为什么不娶妻生子。为了让梭伦明白,泰勒斯指使一个人假扮成从雅典来的客人,他给梭伦带来一个噩耗,说梭伦的儿子已经死了,这使梭伦悲痛欲绝。这时泰勒斯对梭伦说:“像你这样一个意志坚强的人也为此委顿不已,这就是我不娶妻生子的缘故;但你不要伤心,这消息是假的。”

◎美地亚国与两河流域下游的迦勒底人联合攻占了亚述的首都尼尼微,亚述的领土被两国瓜分。美地亚强占了大部分,准备继续向西扩张,但受到吕底亚王国的顽强抵抗。两国在哈吕斯河一带展开激烈争战,接连五年也未决胜负。战争带来了巨大灾难,平民百姓流离失所,横尸遍野,哀声载道。泰勒斯反对战争。他应用迦勒底人发现的沙罗周期,预先推测出公元前585年5月28日会有一次日全食,于是扬言上天必将震怒,太阳神要降罪于人类,以消逝作为警告。但是,没有人相信他。到了那天下午,两军将士正在短兵相接,酣战不已。霎时间,太阳失去了光辉,百鸟归巢,群星闪烁,大地顿时一片漆黑。交战双方见此景象,惊恐万分,于是立即罢兵休战,从此铸剑为犁,和睦相处。[语录]

――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最容易的事情是给别人一个聪明的建议。

――永远不去做我们谴责别人做的事情,才是最有道德的生活。

――只有那些从不仰望星空的人,才不会跌入坑中。

阿那克西米尼

古希腊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米利都人,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学生。

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一前525年)出生于中亚的莱普沙克斯。他继承了前两位米利都学派哲学家的传统,也是该学派最后一位哲学家。他熟悉当时的自然知识,据说他是第一个区别了恒星和行星,并断言地球是球形的人。

阿那克西米尼在继承和发挥了传统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气是万物本原”的观点。他提出了“我们的灵魂也是气”的哲学主张。阿那克西米尼认为:气使我们结成整体,整个世界也是由气构成的有机整体。他的这一观点更适合用来解释万物的本原问题,他的论断更具体实在、富有确切性。在神灵问题上,阿那克西米尼不否认神灵和灵魂的存在,但他认为灵魂也是“气”的一种形态。这一认识还有一些活物论的思想倾向。[逸事]

◎阿那克西米尼对故乡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次,他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殒。一天,他为此进谒国王。可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便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陛下,我请求您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阿那克西米尼大声回答说。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色诺芬尼

古希腊哲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公元前6世纪后期的一个著名的流亡者。

色诺芬尼(约前570~前470年)。他批评和讽刺过对万神殿中拟人神的信仰,他一段经典的嘲笑名句,如果牛能想象神,那它们的神一定像牛。这是不小的罪名,尽管我们现在认为他的话符合逻辑。另外我们都知道斯巴达人的对运动会的狂热,然而他也反对希腊人对运动的崇尚。

他在叙述他的流亡过程时说:“在冬天的火旁,我们吃过一顿很好的饭,喝过美酒,嚼着豆子,躺在柔软的床上的时候,我们就要谈下面的这些话了:‘您是哪一国人?您有多大年纪,老先生?米底人出现的时候,您是多大年纪?’” 这是一种的古典漫游啊,与现代的流浪相去甚远!

色诺芬尼对爱利亚学派的影响主要是关于神的思想,他认为整个“存在”是唯一的始基,宇宙中存在着一个唯一的神。它无论是从容貌上,还是从思想上来说都不像个凡人,更不是世人所描绘的那个样子。他有一段经典的嘲讽名言:“如果牛、马和狮子有手,而且像人一样能够怍画和雕塑的话,它们也会按照各自的模样,雕塑出和自己形象一样的神像。”这一思想主张在客观上对当时流行的传统神话是重创和打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个有神论者的话,对后来无神论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语录]

――神是不动的一。

――如果牛能想象神,那它们的神一定像牛。

安提斯泰尼

安提斯泰尼(公元前435~前370)雅典人。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奠基人。因为安提斯泰尼的母亲是一位色雷斯女奴,所以他不是全权的公民。青年时期曾跟随智者高尔吉亚,并传授智者的学说。年轻时曾参军作战,先是智者高尔吉亚的学生,后来一直跟随

苏格拉底

学习,自视为老师的精神传人,曾亲见苏格拉底饮鸩而死。安提斯泰尼的学说主要集中在伦理学方面。他发挥了苏格拉底重视德行的思想,认为美德是唯一必须追求的目标,只有经过肉体的刻苦磨炼才能得到,这是唯一可能的幸福,从而鄙视一切舒适和享受。这一伦理学原则后来为这个学派的人所发挥并身体力行。

安提斯泰尼是反对柏拉图的,曾在著作中驳斥过柏拉图的理念论。但他本人重视知识和智慧,探讨语词的意义及语词与事物的关系。他还主张由有智慧的人来治理国家。他的后继者们把他的伦理学原则推到了极端的地步。创建学派时,他选址在城邦中专门供非雅典人使用的希诺格斯体育馆讲授他的哲学,特别闻名的是语言的逻辑。由于体育馆的名字意思是狗窝,从此这个学派就背上了犬儒这个称号。著作有《赫拉克里斯》《西落》《阿切劳斯》《政治论》,他是犬儒学派的开山鼻祖。

安提斯泰尼还证明了德行是可以传授的,只有德行才是高贵的。他提出:德行自身足以获得幸福,在他看来,德行是行为方面的事,因此不需要太多的道理和学习。有智慧者是自我充足的,因为其他一切善都属于他,有智慧者在公众面前是根据德行律来行事。智慧是最牢固、最可靠的堡垒,既不能被攻破也不能被出卖。一切精致的哲学,都是毫无价值的。安提斯泰尼在否定柏拉图的理念论,他说:“我只看见马的存在,但我并没有看见马的理念或是马本身。”安提斯泰尼认为知识就是善,人生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快乐则是恶,应该追求善而摒弃恶。他鄙弃奢侈的享受和一切被人的感官所追求的东西,他说:“我宁可疯狂也不愿意欢乐”。安提斯泰尼崇尚“返于自然”,他主张不要政府,不要私有财产,不要婚姻,不要确定的宗教。这些观点同中国古代老子的“小国寡民”思想有几分接近。

毕达哥拉斯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家。

毕达哥拉斯(约前580-约前500)出生于爱奥尼亚的萨摩斯岛上的一个商人家庭。9岁时被父亲送到提尔,在闪族叙利亚学者那里接触了东方的宗教和文化,后来因宣传理性神学,穿东方人服装,蓄上头发从而引起当地人的反感。在诗人克莱菲洛斯那里学习了诗歌和音乐。此后,他又多次随父亲到小亚细亚作商务旅行,在米利都、得洛斯等地,他拜访了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菲尔库德斯,并成为他们的学生。后来,他在埃及的教士那里学习数学,在加勒底人那里学习天文,在腓尼基人那里学习几何。49岁时返回家乡萨摩斯,开始阱学并开办了学校,他曾担任萨摩斯独裁者吕克拉特斯的老师。后来为摆脱当时君主的暴政,他与母亲和唯一的一个门徒离开了萨摩斯,晚年移居西西里岛,在克罗顿办校讲学。毕达哥拉斯既是一位伟大的数学家,也是一个神秘主义宗教团体的创始人,并且被这个团体当作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半神来加以崇拜。

毕达哥拉斯同早期的其他哲学家一样,都致力于探寻万物的本原问题。与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不是从感性事物中,而是以非感性的事物去探究万物的本原。他主张“数是万物的本原”,物质宇宙的一切构造都可以用数学来表示。 毕达哥拉斯在灵魂问题上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他特别重视对灵魂的探讨,提出灵魂不死和灵魂轮回的思想。

毕达哥拉斯在科学上卓有建树,毕达哥拉斯对数论作了许多研究,将自然数区分为奇数、偶数、素数、完全数、平方数、三角数和五角数等。提出了著名的“毕达哥拉斯定理”, 第一次提出了“心灵和表象是在脑子里面”的观点(在此之前人们都认为心灵是在心脏里),创立了宇宙中心火(地动说)的理论,并且在谐音学方面也颇有造诣。

毕达哥拉斯认为自律是对人个性的一种考验,对儿童、少年、老人、妇女来说,能自律是一种美德,但对年轻人来说,则是必要。还形象的描述了教育的特性:“你能通过学习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但教授你的人却不会因此失去了知识。这就是教育的特性。[逸事]

◎毕达哥拉斯的联盟具有秘密组织的性质,只有很少的人可以加入,他的弟子只有在学习5年后才能第一次见到他们的老师。而且,在他们的谈话中,永远不许提到“毕达哥拉斯”,而只能说“Autos epha”(他亲自说过)。此外,毕达哥拉斯十分在意他哲学体系的绝对正确,不允许被质疑。当他的一个弟子想承认无理数存在时,由于这同毕达哥拉斯的数字和谐论相违,所以大师用诅咒惩罚了他。而这个诅咒竟然得以应验:那个叛逆弟子在一次航海中沉船身亡。

◎毕达哥拉斯到了意大利后,让人为他修建了一个地下住所,并请他母亲在书本上记下即将发生的事件与日期,然后将这些笔记传递到地下,直到他回到地面。他的母亲照办。过了一段时间,毕达哥拉斯骨瘦如柴地回到地面。他在集会上宣称自己来自地狱,并向在场的人讲到曾经发生的事。在场的人被感动的泪流满面,并相信毕达哥拉斯的确是神,于是将女人托付给他,让她们学习他的学说,这就是毕达哥拉斯的女信徒。[语录]

――数是万物的本原。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什么最聪慧?数字。什么最美?和谐。

――不要忽视你的身体健康,饮、食、动作须有节。

赫拉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爱非斯学派的创始人,辩证法的创始人之一。

赫拉克利特(约前535-约前480)生于小亚细亚的爱非斯城(今土耳其伊兹密尔附近)的王族家庭里。他本来应该继承王位,但他却王位让给了他的兄弟,自己跑到女神阿尔迪美斯庙附近隐居起来。关于他的生平,人们所知甚少,只知道他写了至少一本《论自然》的书,但仅传下一些残篇,保存在别人的著作里。他的文风晦涩难懂,连苏格拉底都承认,没有读懂全部。赫拉克利特是一个彻底的藐视人者:“人都是坏的。”这与中国古代“人性本恶”的说法颇有几分相似。他引以为豪的是,从未作过导师,也从未有过弟子。赫拉克利特患水肿病去世。享年60岁。

赫拉克利特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流变”。世界上的万物,或者包括整个世界本身,都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这构成了万物的本质。因此,他将“火”视为最基本的实体,主张宇宙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赫拉克利特认为火产生了万物,在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万物又要逐渐被火燃烧。因此,万物总是这样的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赫拉克利特说事物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他用川流不息的河流作了形象的比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是因为河水总在流动。”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它们之间不断的进行着对立和转化,进行着不断的斗争和妥协。斗争是宇宙中的根源所在。由此可间,在社会政治方面,赫拉克利特支持用战争来解决问题。他认为战争是万物的根本,是维护这个社会的必要保障。

赫拉克利特提出了辩证法的思想主张,为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为后来的哲学家用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来探讨问题奠定了基础,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他对事物的认识还是自发的、朴素的。他的哲学思想缺少科学的理论依据和严谨的论证。[逸事]

◎赫拉克利特尽管出身高贵,但他却从未接受过官位。他似乎不愿意为平民花费时间。曾有人请他帮忙为爱非斯制订一部成文宪法,但他一口拒绝,理由是这个城邦太堕落了。据说,波斯国王大流士曾经写信邀请他去波斯宫廷教导希腊文化。赫拉克利特傲慢地拒绝了。他说:“因为我有一种对显赫的恐惧,我不能到波斯去,我满足于我的心灵既有的渺小的东西。”

赫拉克利特整天和小孩玩骰子。他对围观的人说:“你们这般无赖,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难道这不比你们参加的政治活动更好吗?”

有人问他为什么保持沉默,他回答说:“为什么?好让你们去唠叨!”

◎赫拉克利特到山里隐居,靠草根和植物度日,得了水肿病。他下山求医,用令人迷惑的方式问医生能否使阴雨天变得干燥起来。医生不懂他的意思。他便跑到牛圈里,将自己埋在牛粪中,希望牛粪的热气能使他体内的水分蒸发,结果无济于事,死时大约60岁。

◎赫拉克利特似乎是远离人群的,他与家乡人的关系并不融洽:他们轻视他,也更深刻地为他所轻蔑。高贵的精神之所以产生轻蔑,是由于他对家乡人的观念和日常生活违背真理有着深切的厌恶。城邦驱逐了他的朋友――那是家乡最杰出的人物――赫尔谟多罗,他们给出了这样做的理由:“我们当中不应有出类拔萃的人;若是有的话,就让他到别处去同别人为伍吧!”赫拉克利特气愤地说:“爱菲索人中一切成年人都应该被绞死,域邦就交给乳臭未干孩子去管理。”[语录]

――一切皆流,无物常驻。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我存在又不存在。

――看不见的联系比看得见的联系更牢固。

――愤怒是以灵魂的伤害为代价的。

――如果幸福在于肉体的快感,那么就应当说,牛找到草料吃的时候是幸福的。

――自然追求对立的东西,它以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

蒂孟

怀疑主义哲学家。

蒂孟(公元前325~前235)其著作大都丢失,只留下两句话,一句为“现象永远是有效的”另外一句就是:“蜜是甜的,我决不肯定;蜜看来是甜的,我完全承认!”。蒂孟没有新的理论贡献,他的主要工作是嘲讽其他学派的哲学家,批判独断论的错误,解释和宣扬毕洛的观点。蒂孟的功夫又只花在讽刺与阐释上,未著文字。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蒂孟的哲学思想和休谟的哲学观点在某些方面非常相似。他认为如果当两种现象屡屡被我们观察到有必然联系时候,那么我们就可以从一种想象推知未知的另一种现象,而某些从来没有被人观察到的东西,例如原子就绝对不可能被我们所推知出来。

蒂孟是皮浪的弟子,他提出了一种理智上的论证。后来,蒂盂死后,作为一个哲学流派,皮浪所创立的怀疑学派就宣告结束了。[语录]

――蜜是甜的,我决不肯定;蜜看来是甜的,我完全承认。

――现象永远是有效的。

巴门尼德

古希腊哲学家,爱利亚学派的奠基人。

巴门尼德(约前515年-前5世纪中叶以后),出生于意大利南部的希腊殖民地――爱利亚城邦,爱利亚学派即以该城邦命名。巴门尼德出身豪门,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不详,据说他是色诺芬尼的学生,曾参与起草爱利亚的法律。其思想早期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后期则创立了自己的学说。

与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都在变化的论断不同,巴门尼德说:“没有事物是变化的。”在色诺芬尼提出“神”是不动的“一”的基础上,巴门尼德概括出“存在”是不动的“一”。 他认为所有的事物只是一个“空名”而已,唯有“存在”是永恒的,它没有产生也没有消亡。在他的思想体系里,具体的事物是虚伪的,唯有抽象的“存在”才是真实的。

他反对赫拉克利特的“既存在又不存在”的思想,为此巴门尼德提出了两个基本对立的观点,一个是“存在者”,一个是“不存在者”。他认为前者能够提供真理,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它可以被提起和讨论思考;然而,不存在是虚暇的,不能提供真理,是不存在的,因为既不能认识它也不能将其说出来。对此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存在者”虽然有形状和边界,但并不是指空间中存在的物体,也不是指感性的存在物。他所指的存在者的“存在”,实质上是将万物所具有的最普遍的特性抽象概括出来,并加以片面夸大而形成的一个最具一般性的概念。

阿那克萨戈拉

古希腊哲学家、著名的自然科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

阿那克萨戈拉(约前500~前428年)克拉左美尼人。公元前 464年来到雅典,居住了30年。他是雅典奴隶主民主派领袖伯里克利的朋友、老师和政治上的积极支持者。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太阳是一团炽热的物质,月亮和地球一样也有山谷和居民,陨石是从太阳掉下来的石头,雷由云彩的撞击而产生,闪电是云与云之间摩擦的结果。由于这些违反传统宗教和神话的主张,被人攻击为宣传邪说,最终阿那克萨戈拉以“不敬神”的罪名被驱逐出雅典。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种子”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元素,它的数量是无限多的,体积无限小,性质多样,具有各种形式、颜色和气味。,各种不同的“种子”在外力“奴斯”的作用之下相互结合和分离,从而形成世界万物生生灭灭的过程。阿那克萨戈拉提出“心”可能是物理变化的首要因素。在他看来,“心”也是参与生活实体所组成的实质,他将它们与死的物质区别开来。他的这一思想具有辩证法的倾向,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他认为认识是事物相反的性质所造成的相反活动。

阿那克萨戈拉提出的“种子说”为原子唯物论的产生作了思想准备,但他以“奴斯”作为万物的动因,又陷入了外因论的怪圈子。他和恩培多克勒一样,他们的哲学思想都是从本原之外来寻找事物的动因,因此都不同程度的表现出了唯心主义的倾向。

留基波

古希腊原子唯物论的奠基人之一。

留基波(约前500~前400)。他的出生地众说不一,有人说他出生在爱利亚,有人说他出生在阿布德拉,还有人说他的故乡在米利都。究竟留基波出生在哪里已经无从考证,同样,他的生平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记载。许多学者认为他比德谟克利特大,应该是德谟克利特的老师和朋友。据说他著有《大宇宙秩序》和《论心》,遗憾的是均已失传。据推算,留基波的鼎盛期大概在公元前440年左右。

留基波是古希腊原子唯物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的哲学思想继承了科学的理性主义的哲学,同时,他受了巴门尼德和

芝诺

很大的影响。留基波最初提出“原子与虚空”的学说:原子和虚空是万物的本原,原子是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后来他的这个思想被德谟克利特继承和发展。留基波提出了因果必然性原则,他说“没有任何东西是无缘无故的,一切都是有原因的,而且都在遵循不可替代的必然性”。换句话说就是“没有什么是可以无端发生,万物都是有理由的,而且都是按照必然的方式发展下去。”留基波还用原子论来解释人的认识,他最先提出“影像说”,这些思想为原子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恩培多克勒

古希腊哲学家,经验主义的创始人,自然科学家,医学家,西西里医学派的创立者。

恩培多克勒(公元前490~约前430)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的阿格里特的贵族家庭。他在生物学方面做过许多研究,初步接触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及动物的演化。他也是一位修辞学家和诗人,曾用诗体写作了《论自然》、《论净化》,现在只留下一些残片。

恩培多克勒是哲学家,但他在青年时代却投身于热烈的政治运动之中。在故乡阿克拉噶斯,恩培多克勒策动推翻暴君的斗争,感激他的公民愿把他推上了王位的宝座,但恩培多克勒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宁可把时间花在哲学研究上,也不去做当他们的王。在很大程度上恩培多克勒受到毕达哥拉斯思想的影响。这体现在他教义中强烈的神秘主义。他被人视为预言家和创造奇迹的人,有人甚至认为恩培多克勒能够使人起死回生。

传说恩培多克勒曾预言有朝一日他会升天成神。就在他所预言的那一天,他神秘地失踪了,人们认为,他为了证明自己的预言已经实现,而跳入了埃特纳火山口。(还有可能是他对自己的预言深信不疑,可是最终并为兑现,于是他就绝望地跳入了火山口。更为可能的倒是整个故事是虚假的,说他晚年曾到希腊旅行,并死在那里。)

在对世界本原的认识论上,恩培多克勒在“四根说”的基础上,提出了“世界本原六元素说”的著名论断。其“四根说”理论认为:水、火、土、气是构成万物的四个根,而且从这些元素中生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物。在他的哲学体系中,世界上还存在着这样两种对立的力量,那就是“爱”和“憎”。“爱”使不同的元素绸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万物;而“憎”却使各个元素分离,因此事物就解体了。同时,他相信“神”的存在,并为此写文章论证过这一认识论,提出了“灵魂不死”的观点。恩培多克勒对科学最重要的贡献为发现空气是一种独立的实体,他观察了容器在水中的特性而产生了这一论断。

相比之下,恩培多克勒的哲学思想要比巴门尼德、

柏拉图

和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的思想更富有科学性。他的思想虽然有很大的唯心主义局限性,但对后世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芝诺

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芝诺(约前490~约前425)生于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埃利亚城邦,他是埃利亚学派的著名哲学家巴门尼德的学生和朋友。据说他在母邦度过了一生,仅在成名之后到过雅典。据传说,芝诺因蓄谋反对埃利亚的君主而被处死。关于他的生平,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柏拉图在他的对话《巴门尼德篇》中,记载了芝诺和巴门尼德于公元前5世纪中叶去雅典的一次访问。芝诺不像他的老师那样企图从正面去证明是一不是多,是静不是动,他常常从反面即归谬法来为“存在论”辩护。公元五世纪的评论家普罗克洛斯说过,芝诺从“多”和运动的假设出发,一共推出了40个各不相同的悖论。现存的芝诺悖论至少有8个,其中关于运动的4个悖论最为著名。芝诺的著作早已失传,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辛普里西奥斯为物理学作的注解是了解芝诺悖论的主要途径,此外只有少量零散的文献可作参考。

芝诺的哲学充实着辩证思想,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芝诺是古希腊第一位辩证法大师。他提出了著名的“芝诺悖论。”

芝诺的哲学观点,本质上是对巴门尼德的哲学思想的继承;他认可存在是单一的和不变的,认为感觉经验会误导人。他赖以成名的是其诘难性论证驳斥毕达哥拉斯等前辈所强调的感觉在知识获取中的作用的观点,也驳难那些把世界描述为多元、运动、变化以及空间结构的人。而他提出的“飞矢不动”、“阿喀琉斯与龟”等悖论以及其推理的方式,则使其闻名后世。

根据流传下来记载芝诺的一些残篇看来,他把“神”定义为世界的烈火心灵,他说过“神”是有形体的实质,而整个宇宙就构成“神”的实质。芝诺不承认运动本身就是矛盾,也无法接受运动是时空的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他否认运动的可能性。但他从反面揭示了有限与无限、时空的间断与连续的矛盾,对辩证法思想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普罗泰戈拉(约前480~前410年)出生于阿布德拉,曾被讹传为著名哲学家德莫克里特的学生。作为早期智者的思想代表人物,他最早来到雅典从事传授知识的活动。传说中提及,多次来到当时希腊奴隶主民主制的中心雅典,与民主派政治家伯里克利结为挚友,曾为意大利南部的雅典殖民地图里城制定过法典。一生旅居各地,收徒传授修辞和论辩知识,是当时最受人尊敬的“智者”。据说晚年因“不敬神灵”被控,著作《论神》被焚,本人被逐出雅典,在渡海去西西里的途中逝世。著作除少数片断外,均已失传。他的思想只能从柏拉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普罗泰戈拉篇》中见到。

普罗泰戈拉认为知识就是感觉,人的各种感觉都是真实的、准确的,感觉就是事物的本质和真相。人们对事物真相认识和理解后,这种感觉则形成知识。为了进一步阐述这个观点,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存在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同时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简言之,一切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存在的,不合乎这个尺度的就是不存在的”。即存在与否是以人作为尺度来衡量和判断的,人是一个标准,一个衡量的原则。

普罗泰戈拉的哲学思想,实际上揭示了巴门尼德作为真理途径的“存在者存在”所具有的主体性,同时也揭示了过去诸多哲学派系纷争的主体性根源问题,他提出这个思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传统奴隶主贵族统治的制度和思想束缚。而他在这一思想中衍生出来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只能是个人的感觉和利害”的主张为当时的民主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语录]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

高尔吉亚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著名的智者。

高尔吉亚(约公元前483~前375)出生在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人。早年随恩培多克勒学习修辞、论辩、自然哲学和医学。公元前427年为请求联合反对叙拉古而出使雅典,晚年在特萨里亚的拉里萨居住。在那里高尔吉亚继承了恩培多克勒的学说。

高尔吉亚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不存在的。如果有任何一件事物存在的话,那也是不可知的;即使它存在并且被任何一个人所认知,这个人也永远不能把它传达给别人。如果有某物是存在的且可以被认知,那么被认知或想象的东西必然也是存在的东西了,因为不存在的东西是不能被想象的。然而事实上,想象中的东西并非都是存在的。认识是靠人们的感觉器官来完成的,然而要将认识表达给另外一个人,必须通过语言才能完成。视、听、触等感觉之间是无法互换的,语言也是不能表达感觉和存在的。人所得到的感觉是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变成为别人所得到的感觉,也就是说,你告诉别人的只不过是语言的符号而已,当然也就不是存在的事物本身了。在相对主义方面,高尔吉亚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事物只有在它适合于自身的目的、本性、时间和条件时,才是美的。哲学发展的过程中,相对主义思想发展到极端,便产生了智者高尔吉亚的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苏格拉底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出生于雅典一个石匠家庭,他本人也学会了这门手艺,据说他曾参与建造雅典卫城。苏格拉底小的时候,长得很不起眼,凸眼球、狮子鼻、身材笨拙。尽管他是个好石匠,可他更醉心于哲学。苏格拉底积极参与雅典事务,曾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参加重甲步兵抗击斯巴达人,颇有殊荣;他还参与管理雅典城邦,曾一度主持雅典公民大会。然而他关心的主要是不断提出问题,试图刺激雅典人进行思考。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起诉,他受审的主要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判决所根据的罪状是:“苏格拉底是一个作恶者,是一个怪异的人,他窥探天上地下的事物;把坏的说成是好的,并且以这一切去教导别人。”最后的判决是: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从容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苏格拉底喝下了法庭判给他用来结束生命的毒酒,在平静中亲自去验证他的断言:善者升天,恶者入地狱,中间的人炼狱。

苏格拉底认为安排万物的事情是神深思熟虑的工作,正是由于神是有这样的权力和本性,所以神能够看到一切,听到一切。神是无处不在,而且同时照顾到一切事物。苏格拉底所提出的这个思想,虽然克服了自然科学的机械决定论,但是,他将自然现象的存在归结为对心灵的追求和神的安排,这是一种自觉唯心主义的世界观。苏格拉底认为“好”或者“善”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一种“神力”,这是万物所追求的目的。也就是说,同样一件事情,有时认为是好事,应该奖励;有时却认为是坏事,应该惩罚。苏格拉底提出“灵魂不灭说”。他认为:灵魂是永远不会消亡的。

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的目的是探讨幸福与道德的关系,美德来自于知识,任何人要获得美德应当首先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摒弃旧理念、树立新思想是寻求新的思想和新的教育方式的前提。“美德”不是相对的、可变的,而是绝对的、永恒的、不变的。

苏格拉底述而不作,生平没留下任何著作。他的思想和学说,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克塞诺芬尼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逸事]

◎在西方,苏格拉底的妻子桑蒂普,可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苏格拉底困窘不堪。据说苏格拉底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位妻子,是因为“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了。如果我能忍受得了这样的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可是,这位泼妇中的佼佼者,还是让苏格拉底成为一个不敢回家的流浪者,每天在大街上与人辩论。但苏格拉底从未说过一句妻子的坏话。当桑蒂普将一桶水浇到了他的脑袋上时,他只是这样说道:“我知道,雷霆过后,早晚是要下一场大雨的。”[语录]

――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

――不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

――如果你听从我的意见,那么你不是在听从苏格拉底,而是更多地在听从真理。

――不论结不结婚,你都会后悔的。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

――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欧克里德

麦加拉学派的创始人。

欧克里德(约公元前450年�前380年),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邦创建麦加拉学派。欧克里德是麦加拉人,他仰慕苏格拉底大名的时候,麦加拉和雅典正在开战。欧克里德为了得到这位伟大哲人的教诲,男扮女装,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潜入雅典。麦加拉学派认为苏格拉底所说的善就是唯一的存在。美德即知识,就是关于存在或一的知识。欧克里德说,善是一,但他却有很多名称,有时称为理智,有时称呼为神,也称呼为思维,善是万物的本原,是真是的,而运动变化的可感世界则是不真实的。在他看来,虽然人们常用诸如明智、神、理智等词语称为“善”,但它实际上就是“一”。对于一切与善相反的东西,他称之为非存在,而且主张应该统统摒弃。

欧克里德的学生欧布里德对哲学思想体系有着重要的贡献,欧布里德在继承老师思想的同时,以诡辩论而著称于世。诡辩论里面带有一些辨证的思想。他提出“说谎者”、“谷堆论”、这些论断对逻辑学和辩证思想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但是,诡辩论的思想观点是属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范畴。[逸事]

◎有一次欧克里德和人争辩,他的对手大怒,因而叫道:“你这个仇我如果不报,我情愿死掉!”欧克里德很安详地回答道:“如果我不能用温和的理由使你安静下来,像以前一样喜欢我,那我就情愿死掉。”

德谟克利特

古希腊哲学家,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

德谟克利特(约前460~前370)生于希腊北部色雷斯海滨城市阿布德拉的一个富有家庭。小时候,他做过波斯术士和星象家的学生,接受了神学和天文学方面的知识。年轻时开始四处游历,从南面的克里特一直到东面的波斯。成人后,他即到雅典学习哲学;在埃及居住5年,便向数学家学了三年几何;在巴比伦向僧侣学习如何观察星辰,推算日食发生的时间……前后长达十几年。回到故乡后,他开始担任执政官。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他始终没有放弃对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追求,并在艺术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

德谟克利特将留基波的思想加以发展和系统化,使原子论成为一个理论体系。德谟克里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或元素是原子与虚空。所谓原子是一种最后不可分割的物质微粒,原子的根本属性是绝对的充实性,即每个原子都毫无空隙。虚空是空洞的空间,也就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原子和虚空不可感觉,但却是客观存在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感觉是认识的源泉,感觉是通过外界事物所引起的。外界事物表面经常流射出极微小的、带着该物体形象的“影像”,这些外在的“影像”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于是,人们便会产生感觉和思维。德谟克利特强调幸福论,主张道德的标准就是快乐和幸福的。他把原子论用在解释“人是什么”的命题上,灵魂原子和肉体的结合便会产生生命,反之,原子分散,人亡魂灭。追求对肉体上好的东西只能算是追求凡俗的东西;而对于追求灵魂上好的东西,那才是追求“神圣的东西”。因此,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肉体上所得到的享受,而是从灵魂上产生身心的愉悦感。[逸事]

◎古希腊人非常佩服德谟克利特的“预言”能力。据说有一次,他问候希波克拉底的女友用:“问候你,姑娘!”到了第二天,再见到她时却问候说:“问候你,夫人!”而这个姑娘也确实在此期间失去了贞洁。

◎德谟克利特是一个寻求感官快乐的人。他在晚年时,用强光照瞎了自己的眼睛。理由是他虽然能够看到无数的美女,却因年迈而无法去爱她们。

◎德谟克利特的外出旅游,花费了父亲留给他的绝大部分财产。他又整天写着一些“荒诞”的文章,还在花园里解剖动物的尸体,以至于族中有人认为他发疯了。而另有些人企图霸占他剩下的财产,便控告他浪费祖产,对族内的事务不加理会,把好好的一个花园变成了杂草丛生的荒地。根据法律,犯有此罪之人,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被驱逐出城外。但是,聪明超常并且能言善辩的德谟克利特在法庭上据理力争,竟被判无罪释放。

◎德谟克利特到达雅典之后,兴奋不已地与路上行人交流谈心,竟然发现没有一个人听说过自己的鼎鼎大名,不由得惘然若失,甚至很久以后他一回想起此事还愤愤不平地说:“我到了雅典,可是没有一个人知道我。”[语录]

――勇敢减轻了命运的打击。

――与其做波斯国王,还不如找到一种因果关系。

――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宜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宜的东西。

――所有胜利之中,战胜自己是首要,也是最伟大的胜利。柏拉图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

柏拉图(前427~前347),本名阿里斯托克勒,“柏拉图”是他的绰号,意为“大块头”。柏拉图出生于殷实显赫的名门望族,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少年时代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他最初对诗艺感兴趣,后来与克拉底鲁熟识,因而了解到赫拉克利特“一切流动”的学说;同时他接触了爱利亚学派和阿那克萨戈拉的学说,并受到智者的影响,于是开始从事哲学研究,还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柏拉图20岁时师从于苏格拉底,并成为其忠实的信徒。苏格拉底死后,柏拉图离开雅典。他先躲避到麦加拉,后来可能游历过埃及和居勒尼。他考察各地的政治、法律、宗教等制度,研究数学、天文、力学、音乐等理论和各种哲学学派的学说。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在那里创办了西方第一所哲学学院――柏拉图学院。

柏拉图的核心理论是“理念论”。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真正的实在”,是和个别事物以及人类的意识毫不相干,是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也是一切事物不变的永恒定理。“理念论”像发扬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汲取了毕达哥拉斯派的数论思想和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同时也采纳了赫拉克里特“万物皆变”的论断,是古希腊出现最早的系统理论。他建立了一整套哲学体系,以一个真与善完美结合的“理想国”来体现自己的政治思想。柏拉图是古希腊哲学家中第一个留有大量著作的人,有《申辩篇》、《理想国》、《克里多篇》、《斐多篇》等多篇对话体著作。[逸事]

◎柏拉图免费收徒,吸引了各地大批有才华的青年学者,开创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虽然,柏拉图认为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哲学头脑的优秀政治人才,造就胜任治国重任的哲学王;但同时,他深信:从事数学能够锻炼思维,这是哲学家和将治理“理想国”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所以,学园具体开设四门主课:数学、天文、音乐、哲学。而柏拉图还在学园大门上写着:“不懂几何者,不得入内。”

◎戴奥珍尼是古希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耀的东西。”

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语录]

――惊奇是哲学家的感觉,哲学开始于惊奇。

――理想的东西不一定都能够实现,纵然未能实现,总不该因此而否认它是美好的东西吧!

――群众永远生活在无知的洞穴之中。

第欧根尼

古希腊哲学家,犬儒学派主要代表。

第欧根尼(前404-前323)出身于贵族,却公开倡导弃绝一切财富、荣誉、婚姻和家庭,主张背离文明而回归自然。他一生中大部分时光都在希腊的克林斯城邦度过,那是一个富裕、懒散、腐败的城市,他挖苦嘲讽那里的人们,偶尔也把矛头指向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他常年住在一只废弃的大木桶里,除了一只喝水用的杯子外,身无长物。有一次当他看到一个牧童用手捧溪水喝时,索性连这只杯子也扔掉了。他的言行惊世骇俗,曾大白天打着灯笼到处寻找“真正的人”。人们称他的哲学为犬儒哲学。第欧根尼通过戏剧、诗歌和散文的创作来阐述他的学说,他拥有一大批崇拜他的门徒。

第欧根尼主张抛弃一切财富,荣誉和地位以及婚姻家庭,甚至将人类的全部文明也要统统抛弃掉,然后回到“自然的状态”中去,他穿着褴褛的衣服,吃着粗糙的食物,在自然的状态下过着简单而朴素的生活。[逸事]

◎第欧根尼决定追随安提西尼,这位老师威胁他,要用棍子打他脑袋。第欧根尼回答:“你想打就打吧。我已经准备好,伸过脑袋去就是了。不过,你找不到能把我从你的讨论会打跑的硬棍子。”安提西尼于是高兴地把他收下了。

◎有一次,有个年轻人正在演讲。站在他对面的第欧根尼喂起兔子来,兔子就藏在他的袖筒里。等到把众人的注意力都吸引过来以后,第欧根尼说话了,“看到这么容易就让众人把眼光从你身上移开,集中到我这儿,真令我感到惊奇”。

◎第欧根尼大胆地生吃了一条章鱼,目的在于摈弃用火来煮肉。当时,有好多人都围着他看。他披着他的那条毯子,把肉放到嘴边的时候,说:“我是为了你们才赌命,才冒这种危险的。”[语录]

――我是一个世界公民。

――请你站到一边去,别挡住了我的阳光。

――人类幸福所需要的一切文明成果,并非人类一概都需要。而这些结果正是人类不幸的根源。

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是古希腊杰出的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出生于爱琴海西北岸的古希腊殖民城邦斯塔古拉,其父是马其顿宫廷御医。在亚里士多德年幼的时候,父亲便去世了,由监护人养育成人。17岁时到了雅典,成为柏拉图的弟子。先是求学,后来任教,一共待了约20年。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后,到了小亚细亚的阿索斯城,在那里住了3年。公元345年,波斯人攻占了阿索斯,亚里士多德返回雅典,当了亚历山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著述宏富,卷帙浩繁,包括对话录、通俗文章以及严正的学术论文;其中大多数都已经丢失,同样没能保存下来的还有他亲手收集以及通过通信积累的大量的科学观测记录和历史史料。流传下来的著述,主要是在他死后整理出版的讲课记录及其学派传人的著作。代表作有《论灵魂》、《物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学》等。

亚里士多德集古代知识于一身,以至于在他死后数百年间,都没人能像他那样对知识有过系统考察和全面掌握。他总结了泰勒斯以来古希腊哲学发展的结果,首次将哲学和其他科学区别开来,开创了逻辑学、伦理学、政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独立研究。亚里士多德最开始致力于研究柏拉图的“理念论”,后来建立起包括“实体说”、“四因说”、“潜能现实说”的哲学体系。[语录]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人们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人生的最终目的地在于觉醒和思考能力,而不在生存。

皮浪

古希腊哲学家,怀疑主义的创始人。

皮浪(约前365~约前275)生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爱利斯。他随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时与裸体修士相遇,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他认为由感性和理性得来的知识都不可靠,要认识客观世界是绝对不可能的,甚至客观世界是否存在也是值得怀疑的。人无法通过自己的感觉思考来说事物是真的或假的,应当对任何事物都保持沉默,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他认为,人的行为只是按照风俗习惯所做的约定,与光荣与否,正当与否没有任何的关系,任何事物都无所谓美或者丑;因此,没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下来,因为人们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来。在他看来,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不要任何知识。他主张对一切都要无动于衷,不作任何反应,以免引起无谓的争论和烦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灵魂的安宁。[逸事]

◎有一次,皮浪和一些人乘船时突然遭遇了暴风雨,同船的人由于恐惧而吓得惊慌失措,四处逃窜。然而,正当船在风浪中飘摇不定之际,船上的一头小猪却吸引了皮浪的目光。虽然船剧烈地颠簸着,这头小猪却仍然安静地吃着东西,看到这种情形,皮浪指着这头猪对大家说:“哲人就应该像这头小猪一样,对外物‘不动心’啊!”[语录]

――没有任何事物是美的或丑的,正当的或不正当的,这只是相对于判断而言。

――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

伊壁鸠鲁

古希腊哲学家、无神论者,幸福主义伦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伊壁鸠鲁(前341~前270)出生在小亚细亚西岸的萨摩斯岛。他的父亲是雅典的一位教师。伊壁鸠鲁自幼就为哲学所吸引,14岁便长途跋涉去听柏拉图学派的帕非勒和原子论哲学家瑙西芬的讲课。18岁时,伊壁鸠鲁到雅典服兵役,由于父母原本就都是雅典人,此后他便定居雅典。其间,他也曾去过小亚细亚学习和教学,并在那里继续受到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影响。然而,伊壁鸠鲁对所听所学大多不同意,公元前306年,他返回雅典,设校讲学,在自家的花园里开坛授徒,伊壁鸠鲁也因此被称为“花园哲学家”。

伊壁鸠鲁从小就对“世界的起源”有着浓厚的兴趣,而他的一生也致力于探求世界的本原。伊壁鸠鲁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混沌或者虚无的东西,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能被分裂成更小粒子的物质性微粒。他还认为宇宙中除了我们这个世界外还存在着其他世界,那些世界和地球一样,也有着自己美丽的大海和高山,有着自己的人类和飞禽走兽。

伊壁鸠鲁认为哲学的任务是研究自然的本性,破除宗教迷信,分清痛苦和欲望的界限,以便使人们获得幸福生活。在他看来,幸福生活是人类天生的最高的善,人们的一切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得到快乐。伊壁鸠鲁认为判断真理的标准有三类,即感觉、预见和情感。他说:“没有什么东西能驳倒感觉。他对艺术的态度比较消极,在他看来,人的一切活动都出自需要,但并不是每种需要都有同样的价值,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将音乐和诗歌说成是“噪音”,认为这些东西让人无法忍受。

伊壁鸠鲁是古代最多产的哲学家之一,出版了至少40部著作,但在几世纪的灾难中几乎全部散失,只有3封信件和两章残篇流传了下来。[逸事]

◎伊壁鸠鲁35岁时回到雅典,他在离市中心不远的美立特区找了一所大房子,便同一帮朋友一起般了进去。这里有足够大的空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住房,还有共同就餐和集会谈话的厅堂。伊壁鸠鲁决不独自进餐,每次他都会先好好地想一想要与谁共餐,而不是吃什么,喝什么;如果没有融洽的同伴一道进餐,他就觉得生活无异于狮子或野狼。为了避免在不喜欢的人手下受喜怒无常的屈辱,他们都辞去了商业界的工作,开始一种公社式的生活,以换取独立。他们在附近买了一座园子,种了一些蔬菜。钱财的确是少多了,可他们的食谱既不奢侈,也不丰盛,却很有味道,很有营养。简朴的生活并不影响到他们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因为他们坚信:家徒四壁不必汗颜,黄金万两无可炫耀。[语录]

――死亡不值一提。

――快乐是神圣生命的起始和终结。

――凡智慧所能提供给人终身幸福的事物之中,友谊远超过一切。

――如果我把口腹之乐、性爱之欢、悦耳之娱、见窈窕倩影而柔情荡漾,一概摈弃,那我将无法设想善为何物。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幸福就是肉体无痛苦,灵魂无纷扰。

克吕西普

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

克吕西普(公元前280~207年) 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创始人芝诺的学生,也是一位卷帙浩繁的作家,据说他曾写过七百零五卷书。

克吕西普继承了克雷安德的思想主张,他在继承了斯多阿学派思想的基础上,将其理论系统化了,但是却过于极端,显得极其迂腐不堪。克吕西普认为唯有宙斯,也就是至高无上的火,才是永恒的;包括日、月在内其余万物都是有生有死的。他指出对立面是相对而存在的,比如有善而没有恶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克吕西普说:“最不确切的事情,莫过于人们不需要恶的存在就可以使善存在下来,善和恶是对立存在的,两者必须在对立中才能存在”。

克吕西普认为好人总是幸福的,坏人总是不幸的,而且好人的幸福与“神”的幸福几乎一样。他觉得唯有智慧的人的灵魂才是继续存在的。在这个问题上,克雷安德则认为一切灵魂都要继续存在,一直到下一次的全宇宙大火为止(这时万物就都被吸收到“神”里面来)。[语录]

――好人总是幸福的,坏人总是不幸的。

塞涅卡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悲剧作家、雄辩家、新斯多葛主义的代表。

塞涅卡(前4年~65年)早年信奉毕达哥拉斯的神秘主义和东方的宗教崇拜,后皈依斯多葛派。塞涅卡曾任帝国会计官和元老院元老,后又任掌管司法事务的执政官和后来的皇帝尼禄的家庭教师。尼禄即位后,塞涅卡成为尼禄的主要顾问之一。失宠后闭门谢客,潜心写作,他的父亲是一位住在罗马的很有教养的人,受其父亲的影响,他选择了政治生涯。然而,在公元65年,塞涅卡因被指控参与政变,被罗马皇帝尼禄恩赐自尽。据说,在自尽时,他对悲痛的家属说:“你们不必难过,我给你们留下了比世上任何财富更有价值得多的东西,我留下了一个有德行的生活的典范。”

塞涅卡一生著作颇丰,触及到了可以作为研究对象的一切实际领域。他的思想对于后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的伦理学对于基督教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的言论被圣经作者大量吸收,他因此有了基督教教父之称。文艺复兴以来,塞涅卡的妙言佳句在欧洲一直为人们广泛采用。他的这部《道德书简》,历来都是为大家所公认的首选必读书。

在塞涅卡看来,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的本性的生活。也就是说,生活要“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范来进行自然的修养。”绝对地服从命运,遵循自然的规律就是美德。塞涅卡认为肉体上的快乐是不足为道的,而且是短暂的,对人是非常有害的。抛弃这些低俗的肉体和感性的乐趣,安于贫困、克制己欲,才能得到一种持久的心灵的安宁,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然而,塞涅卡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言行不一致的伪君子。他口头上宣扬要摒弃物欲,提倡节制,但在行动上却拼命搜刮钱财,过着奢侈淫荡的生活。对此,他辩解道:“我所讲的只是德行,而不是讲我自己。如果我的生活完全符合我的学说,谁还会比我更幸福呢?”,[语录]

――愿意的人,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命运牵着走。

――真金在烈火中练就,勇气在困难中培养。

――对于聪明人来说,劝告是多余的;对于愚昧的人来说,劝告是不够的。

――不为平庸而生。

卢克菜修

古罗马杰出的诗人,唯物主义哲学家。

卢克莱修(约前99~前55)伊壁鸠鲁唯一著名的弟子,反对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他继承了古代先贤德谟克利特和他的老师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学说,在发展伊壁鸠鲁学派的哲学思想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卢克莱修认为物质的存在是永恒的,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且不受神干预的哲学思想论述了伊壁鸠鲁的原予论。提出了“无物能由无中生,无物能归于无” 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个观点说明了,没有事物能够从“无”中产生,也没有事物最终能够归复于“无”。卢克莱修反对神创论,认为宇宙是无限的,有其自然发展的过程,人们只要懂得了自然现象发生的真正原因,就可以让宗教消失。卢克莱修承认世界的可知性,认为感觉是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人的结果,是一切认识的基础和来源,驳斥了怀疑论。卢克莱修说:“认为幸福在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情的恬静。”

卢克莱修对宗教迷信持批判态度,他认为:神灵不存在于任何地方,神的本性无论对人们的感觉或心灵,都是无法接触到的。他热情颂扬自然的美,美是客观的,大自然是世界和美的创造者;美如果不能够引起人的快感就不能称其为美,追求快感是人的天性。[语录]

――幸福在与摆脱对神和死亡的恐惧,得到精神的安宁和心灵的恬静。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