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精注易读本(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8:28:55

点击下载

作者:高淑萍

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神农本草经》精注易读本

《神农本草经》精注易读本试读: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神农本草经》精注易读本/(清)孙星衍辑注;徐斌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9.5

ISBN 978-7-5132-3714-7

Ⅰ.①神… Ⅱ.①孙… ②徐… Ⅲ.①《神农本草经》—注释 Ⅳ.①R281.2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034495号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科创十三街31号院二区8号楼

邮政编码 100176

传真 010-64405750

印刷

各地新华书店经销

开本787×1092 1/16 印张28.25 字数410千字

2019年5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1次印刷

书号 ISBN 978-7-5132-3714-7

定价 298.00元

网址 www.cptcm.com

社长热线 010-64405720

购书热线 010-89535836

维权打假 010-64405753

微信服务号 zgzyycbs

微商城网址 https://kdt.im/LIdUGr

官方微博 http://e.weibo.com/cptcm

天猫旗舰店网址 https://zgzyycbs.tmall.com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本社出版部联系(010-64405510)

版权专有 侵权必究卷首心语1.普及是中医发展的必由之路任何行业的发展与繁荣都离不开“普及”二字。正因为中医药知识不够普及,才造成了一些所谓“国医”“名医”“大师”的妄为及某些所谓“秘方”“古方”“单味药”的滥用。这些人与行为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已经使整个中医药行业的形象受损。出版、发行、阅读正统的中医书籍(尤其是中医古籍)是普及中医药知识的重要途径。2.阅读中医古籍的难点中医药知识的普及何其难也。几千年的中医药传承,留下了浩瀚而不朽的典籍,成为学习、研究、应用中医药的核心资源,但中医古籍却往往很难读懂、读透,本草类典籍尤其难读,比如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神农本草经》,要读透就绝非易事。概括起来,阅读中医古籍有四大难关:(1)汉字关:首先是繁体字与偏僻字。中医古籍都是繁体字,且有不少偏〔1〕〔2〕僻字,很多字一般读者不认识,更不会读。比如:“䕡(lǘ)”与“蘜(jú)”,〔3〕可称为难字。其次,有些字繁体、简体的意义不甚相同,如“癥(zhēng)”与“症”。对难字加以注解,可以帮助读者阅读中医古籍。(2)训诂关:汉字的通假、古今、异体、繁简体等是阅读与理解中医古籍需要经常使用的训诂方法。古籍常用的通假等却恰恰成为现代读者阅读理解中医古籍的障碍之一。比如:“利”通“痢”。(3)药名关:从古至今,因地域、时代、方言的不同,一种药往往有很多名称,极其繁杂。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就无法读懂中医古籍,甚至造成错误。比如:“通草”与“木通”。(4)注解关:经典的中医古籍都有不少注本,成为阅读原著的参考资料。然而由于注解者的中医知识与文学知识难以两全,其知识水平良莠不齐,注本也就参差不齐,读者需要谨慎选择。阅读中医古籍应该对原著及注本使用的人名、地名、书名等有充分的了解。3.正确认识与使用本草读书以知礼,读书以明理。要想读懂、领悟本草古籍的精髓,首先需要破除几个关于本草的迷信。(1)上品论:中药本不应分上、中、下品。但多数本草古籍按三品对中药予以分类,容易误导读者对于中药的整体客观认识。有些读者甚至以为“上品”就是好药。事实是,“上品”养命,“中品”治病,“下品”祛病。中药在良医手中才能成〔4〕为“良药”,庸医则很可能将“上品”用成“毒药”。比如人参、虫草、石斛(hú)、灵芝之类,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伤人不轻。(2)单味药、特效药:市面上有一些宣称“某药治某病”“某药是治某病的特效药”之说的书籍、网络信息、中药厂商宣传资料等,此类迷信影响范围最广。比如《神农本草经·石斛》曰:“久服厚肠胃,轻身、延年。”有些人就以为只要是肠胃病都可以用石斛。岂不知,畏寒者不可单独使用石斛。自古以来良医很少将单味药用于养生、治病,须组成方剂方可使用。学识广博的中医大家,更讲究并遵循“君臣佐使”的组方基准。(3)秘方:“秘方”是某些秘而不宣的方剂,也是某些医家的“传家之宝”,通常宣称能专治某种病且有奇效。实际上,正如世界上从来没有真正的“武功秘籍”一样,秘方也并没有其宣称的那么神奇,更不是价值千金的东西。秘方并不一定比普通方有效,用得不好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副作用。因为迷信,秘方害人的事,自古以来层出不穷。(4)古方与经方:既然单味药与秘方都不可信,那么中医古籍中描述的、中医名家的方剂总可以相信吧。古籍之方名为“古方”,《伤寒》《金匮》等典籍所描述的为“经方”。这些方剂虽经过了一定的历史考验,但也仅仅是可“参考”的组方。实际上没有一个古方与经方能完全适合某一人当时的病情或养生需求。“一人一方,一证一方,一时一方”是本草应用的基本方针。不破除以上迷信,就无法真正进入中医之门。使用本草的正确路径:由中医经“四诊”获取证候,处以治则,并按“君臣佐使”原则组成方剂以治病养生。其他的说辞与途径切不可轻信,否则轻者失财,重则丧命。4.本书结构本书以清·孙星衍《神农本草经》注本的内容为基础,参考清·顾观光辑、杨鹏举校注的《神农本草经》,按马继兴《神农本草经辑注》的条目重新编序,经仔细辑校、注解而成。本书首先对《神农本草经》的每一个条文进行了编码(药名Y),其次将注解内容分为病名(B)、人名(R)、地名(D)、书名(S)、难字(Z)等注解信息并予以编码,章节内给出注解摘要,最后以附录方式对注解进行详细描述。读者可依据注解内的编码,从对应附录中阅读本条注解的详细内容。本书还为偏僻字、易错字进行了注音。本书以条文编码与注解编码为基础,尝试着构建一个符合信息化、现代化、系统化要求的《神农本草经》知识模型,期望该知识模型可以帮助读者读懂、读透《神农本草经》。阅读本书时,建议读者先粗读后面的“附录”,然后再仔细阅读正文。因篇幅有限,其中“附录六:《本经》难字考”以二维码形式呈现。笔者虽花费了大量时间校对、注解、考证,但毕竟水平、时间有限,难免有不准确乃至错误之处,望专家、读者不吝赐教以完善本书。〔1〕Z374 䕡(lǘ):〔䕡茹〕,一种药草。〔2〕Z282 蘜(jú):古同“菊”。〔3〕Z798 癥:①zhēng,〔癥结〕腹内结块的病。②zhèng,〔症〕,病状。〔4〕Z205 斛(hú):旧量器名,亦是容量单位。一点训诂训诂学是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属于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其语法、修辞现象。其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以下摘录《神农本草经》的一些训诂要点。1.汉字的通假、古今、异体、简繁通假是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及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文字是否通假,需要结合上下文仔细辨别。本书常见的通假有:(1)“强”“彊”通“僵”。中医古籍中涉及身体部位的“强”大多原为“彊”。中医古籍中“疆”“殭”“缰”常作“僵”解。如“少儿背强”就是小儿背部僵硬。(2)“利”通“痢”,“洩”通“泄”或“泻”。中医古籍常用。(3)“脏”“藏”通“臓”。“脏”的古字为“臓”或“髒”,五脏为“五臓”或“五藏”,肮脏(zāng)则是“骯髒(zāng)”。(4)“创”通“疮”。“创”繁体为“創”,意为创伤。“疮”则是仓有脓血的“疒(nè)〔1〕”。(5)“华”通“花”。最初繁体都是“華”字,出现楷体字后才开始区分。(6)“消”通“硝”。(7)“府”通“腑”。〔2〕(8)“鍊(liàn)”通“炼”。“炼”繁体为“煉”。(9)“说”通“悦”。“说颜色”,悦颜色也。(10)“文”通“纹”。(11)“员”通“圆”。圆形。端员,端圆也。〔3〕(12)“瘨(diān)”通“癫”。〔4〕(13)“注”“蛀”通“疰(zhù)”。(14)“张”通“胀”或“涨”。〔5〕(15)“欬(kài)”通“咳”。〔6〕(16)“贲(bēn)”通“奔”。奔豚,贲豚也。(17)“淤”通“瘀”。(18)“耐”通“能”。如“耐老”,“能老(长寿)”。〔7〕〔8〕(19)“耆(qí)”通“芪”。莫与“蓍(shī)”混淆。(20)“温”通“瘟”。(21)“虐”通“疟”。(22)“复”通“覆”。(23)“淡”通“痰”。(24)“大”通“太”,“太”通“泰”。“大山”“太山”均为“泰山”。(25)“誌”通“痣”。〔9〕(26)“肬(yóu)”通“疣”。(27)“马”通“蚂”。如大马蚁,大蚂蚁也。〔10〕(28)“暴”通“曝(pù)”。(29)“无”通“勿”。〔11〕(30)“人”通“仁”。“薏苡(yǐ)人”,“薏苡仁”也。(31)“臭(xiù)”通“嗅”。味道也。(32)“案”通“按”。(33)“被(pī)”通“披”。(34)“辟(bì)”通“避”。(35)“少”通“小”。(36)“邱”通“丘”。邱陵,丘陵也。2.易混字〔12〕(1)“瘳(chōu)”,非“療(liáo)”,不是“疗”的繁体字。(2)“乳难”:乳,育儿意。乳难是难以怀孕。〔13〕(3)“朮”,非“术”也。朮,原写作“苳(dōng)”,草也。术,術也。〔14〕(4)“癥”,非“症”。“癥”指腹中结块的病。妇女腹中结块多为“瘕(jiǎ)”。(5)“疸”,“黄疸”,肝病也。〔15〕〔16〕(6)“疽”“痉”“痓(zhì)”“痫(xián)”“疝”“疰”等很多“疒”字头的易混淆汉字,本书单列附录一“本经病名考”。〔1〕Z415 疒(nè):①倚,靠着。②病。〔2〕Z344 鍊(liàn):通“炼”。〔3〕Z113 瘨(diān):古通“癫”。〔4〕Z833 疰(zhù):〔疰夏〕夏季病,症见微热食少、身倦肢软、消瘦。〔5〕Z300 欬:①kài,亦作咳。咳嗽。②ài,胃气从嘴里出来并发出声音。〔6〕Z013 贲:①bēn,奔走,快跑。②bì,装饰得很好。〔7〕Z459 耆:①qí,年老。②shì,古同“嗜”。〔8〕Z556 蓍(shī):〔蓍草〕草本植物,全草入药。古用其占卜,如“蓍龟”。〔9〕Z740 肬(yóu):通“疣”。〔10〕Z458 曝:①pù,晒。②bào,〔曝光〕。〔11〕Z726 苡(yǐ):〔薏苡〕草本植物。〔12〕Z073 瘳(chōu):病愈。〔13〕Z116 苳(dōng):古书上说的一种草。〔14〕Z248 瘕:①jiǎ,妇女肚里结块的病。②xiá,古同“瑕”。③xiā,喉病。〔15〕Z804 痓(zhì):痉挛。中医病证。〔16〕Z649 痫(xián):同“癎”,〔癫痫〕精神错乱失常。邵晋涵序〔1〕〔2〕〔3〕《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4〕〔5〕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6〕〔7〕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8〕〔9〕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10〕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11〕〔12〕〔13〕〔14〕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15〕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16〕〔17〕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18〕〔19〕〔20〕〔21〕四卷,《蔡邕(yōng)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22〕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23〕〔24〕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孙君伯〔25〕〔26〕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三卷,又据〔27〕〔28〕《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豫章、朱〔29〕〔30〕〔31〕〔32〕崖、常山、奉高,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chàn)入。释《本〔33〕〔34〕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沉郁之思,未易为此也。古者协阴〔35〕〔36〕阳之和,宣羸(léi)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蠉(xuān)〔37〕飞蝡(rú)动之伦,胥尽其性,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38〕致思焉。《淮南王书》曰: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又曰:大戟〔39〕去水,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40〕治边用蜜丹。《潜夫论》曰: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药论。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41〕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傎乎!《后汉书·华佗传》:〔42〕吴普从佗学,依准佗疗,多所全济。佗以五禽之戏别传,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今观普所释《本草》,〔43〕〔44〕〔45〕〔46〕〔47〕则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医和、扁鹊,以及后代名医之说,靡不赅载,则其多所全济。由于稽考之勤,比验之密,而非必别有其奇文异数。信乎!非读三世书者,不可服其药也。世俗所传黄帝、神农、扁鹊〔48〕之书,多为后人窜易,余愿得夫闳(hóng)览博物者为之是正也。因孙君伯仲校定《本草》,而发其端。至其书考证精审,则读者宜自得之。〔49〕〖余姚邵晋涵序〗〔1〕S056 《记》:即《礼记》,作者为西汉·戴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2〕R101 郑康成:即郑玄,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大师。〔3〕R033 孔冲远:即孔颖达,唐代经学家。〔4〕S045 《黄帝针灸》:作者为西晋·皇甫谧,古代经典的医经(针灸)著作。〔5〕S081 《神农本草》:作者为上古·神农氏,经典本草著作。〔6〕S098 《素女脉诀》:作者不详,脉学著作。〔7〕S145 《周礼注》:作者为东汉·郑玄,《周礼》的重要注疏之一。〔8〕R064 神农:炎帝,华人先祖之一。〔9〕R105 子仪:春秋名医扁鹊的弟子。〔10〕S037 《汉书》:作者为东汉·班固,第一部断代体史书。〔11〕S131 《艺文志》:作者为东汉·班固,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12〕R029 贾公彦:唐代儒家学者,著《义疏》等。〔13〕S143 《中经簿》:作者为西晋·荀勖(xù),书目类著作。〔14〕S152 《子仪本草经》:作者为战国·子仪,本草著作。〔15〕S051 《经籍志》:作者不详,中国古史书中记载的图书目录。〔16〕S101 《隋志》:作者为唐·魏征,唐代官修的一部目录。〔17〕R034 雷公:雷斅(xiào),著《炮炙论》。〔18〕S006 《本草集注》:《本草经集注》,作者为南北朝(梁)·陶弘景,经典中药学著作。〔19〕Z738 邕(yōng):古同“雍”,和睦,和谐。〔邕江〕广西水名。〔20〕S016 《蔡邕本草》:作者为东汉·蔡邕,本草著作。〔21〕S012 《别录》:本草著作。魏晋间诸名医原撰,后经陶弘景整理编纂。〔22〕R048 陆元朗:字德明,唐代经学家、训诂学家。〔23〕S050 《经典释文》:作者为唐·陆德明,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24〕S068 《名医》:即《名医别录》,作者为汉·陶弘景(疑),本草著作。〔25〕R071 孙君伯渊:即孙星衍,字伯渊、渊如,清代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26〕S022 《大观本草》:作者为明·艾晟(shèng),本草著作。〔27〕S102 《太平御览》:作者为北宋·李昉、李穆、徐铉(xuàn),宋代著名的类书。〔28〕D256 豫章:豫章县,古代区划名称。〔29〕D280 朱崖:即珠崖郡,今海南省海口市。〔30〕D015 常山:常山郡,今河北省石家庄市。〔31〕D048 奉高:山名,在今山东省泰安东数十里。〔32〕Z048 羼(chàn):掺杂。〔33〕S004 《本草》:即《神农本草经》。〔34〕R080 吴普:西晋药学家,著有《吴普本草》等。〔35〕Z323 羸(léi):瘦弱。〔36〕Z686 蠉(xuān):①孑孓,蚊子的幼虫。②虫屈曲爬行或飞。〔37〕Z517 蝡(rú):同“蠕”。〔38〕S044 《淮南王书》:即《淮南子》,作者为西汉·刘安,著名哲学著作。〔39〕S063 《论衡》:作者为东汉·王充,唯物主义哲学文献。〔40〕S074 《潜夫论》:作者为东汉·王符,讨论治国安民之术的著作。〔41〕S040 《后汉书·华佗传》:《后汉书》中篇名,记述名医华佗的事迹。〔42〕R004 魏明帝:即曹叡(ruì),字元仲,曹魏第二任皇帝。〔43〕R026 黄帝:上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44〕R058 岐伯:上古医学家、道家名人。〔45〕R075 桐君:中国古代最早的药学家。〔46〕R092 医和:春秋时秦国良医。医为职业,和是名字。〔47〕R002 扁鹊:字越人,春秋名医,(传)撰《难经》。〔48〕Z199 闳(hóng):巷门。〔49〕R061 邵晋涵:字与桐,清代著名学者,史学家、经学家。张炯序儒者不必以医名,而知医之理,则莫过于儒者。春秋时,和与缓,神于医者〔1〕也。其通《周易》,辨皿虫之义,医也,而实儒也。世之言医者,必首推神农。〔2〕然使神农非与太乙游,则其传不正,非作赭鞭钩(zhì),巡五岳四渎(dú),则其识不广,非以土地所生万千类,验其能治与否,则其业不神。传不正,识不广,业不神,难曰取玉石、草木、禽兽、虫鱼、米谷之属,历试之,亲尝之,亦仅与商贾(gǔ)市贩等耳,于医乎何欤?吾故曰:神农,千古之大儒也。考〔3〕〔4〕《崇文总目》,载《食品》一卷,《五臓论》一卷,皆系之神农。其本久不〔5〕传,传之者,《神农本草经》耳!而亦无专本。唐审元裒(póu)辑之,《书录〔6〕〔7〕〔8〕解题》谓之《大观本草》,《读书志》谓之《证类本草》。阙后缪希雍〔9〕〔10〕〔11〕〔12〕有《疏》,卢之颐有《乘雅半偈》,皆以《本经》为之主。然或参以臆说,或益以衍断,解愈纷,义愈晦,未有考核精审。卓然有所发明者,则证古难,证古而折衷于至是,为尤难。孙渊如观察,偕其从子凤卿,辑《神农本〔13〕〔14〕〔15〕草经》三卷。于《吴普》《名医》外,益以《说文》《尔雅》《广雅》〔16〕〔17〕《淮南子》《抱朴子》诸书,不列古方,不论脉证,而古圣殷殷治世之意,灿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则是书也,非徒医家之书,而实儒家之书也,其远胜于希雍、之颐诸人也固宜。或以《本〔18〕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几有疑于《本草经》者。然神农〔19〕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于《三皇纪》矣。因三百六十五种注释为七卷,见〔20〕〔21〕于陶隐居《别录》矣。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22〕〔23〕一百三十三种,孟昶(chǎng)复加厘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县,〔24〕本属后人所附益,《经》但云生山谷、生川泽耳。《洪范》以康宁为福,《雅〔25〕颂》称寿考万年,又何疑于久服轻身延年,为后世方士之说哉?大抵儒者之〔26〕嗜学如医然。渊源,其脉也。复审,其胗(zhēn)视也。辨邪正,定是非,则温寒平热之介也。观察方闻缀学,以鸿儒名,海内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27〕珍。凤卿好博闻,研丹吮墨,日以儒为事,则上溯之羲皇以前,数千年如一日,非嗜之专且久而能然耶?顾吾独怪是编中,无所谓治书癖者,安得起神农而一问之?〖嘉庆四年太岁在己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张炯撰于瞻园之灌朮庄〗〔1〕S147《周易》:作者为西周·周文王,即《易经》,《三易》之一。〔2〕Z805(zhì):切割。〔3〕S017 《崇文总目》:作者不详,宋代的官修书目。〔4〕S018 《食品》:即《崇文总目·食品》,作者不详。〔5〕Z456 裒(póu):聚集。〔6〕S093 《书录解题》:作者为南宋·陈振孙,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私人藏书目录。〔7〕S024 《读书志》:作者为明·游钧,读书笔记。〔8〕S142 《证类本草》:作者为北宋·唐慎微,本草著作。〔9〕R056 缪希雍:字仲淳,明代著名的中医药学家。〔10〕S007 《疏》:即《本草经疏》,作者为明·缪希雍,本草著作。〔11〕R053 卢之颐:字砾生,明代医家。〔12〕S003 《乘雅半偈》:即《本草乘雅半偈》,作者为明·卢之颐,明代重要的本草著作。〔13〕S113 《吴普》:即《吴普本草》,作者为魏·吴普,本草著作。〔14〕S096 《说文》:作者为汉·许慎,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15〕S025 《尔雅》:作者不详,儒家经典,古代最早的词典,辞书之祖。〔16〕S032 《广雅》:作者不详,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17〕S002 《抱朴子》:作者为晋·葛洪,著名的道教典籍。〔18〕S061 《楼护传》:作者不详,见于《汉书》卷九十二。〔19〕S078 《三皇纪》:即《三皇本纪》,作者为唐·司马贞,记录上古神话传说人物与部落首领的历史。〔20〕R074 陶隐居:即陶弘景,字通明,南朝(梁)博物学家、本草学家。〔21〕S103 《唐本草》:即《新修本草》,是唐·苏敬等人奉敕所撰的本草著作。〔22〕R055 孟昶(chǎng):字保元,五代十国时期后蜀末代皇帝。Z051 昶:①舒畅,畅通。②白天时间长。〔23〕S091 《蜀本草》:作者为五代·韩保昇,本草著作。〔24〕S039 《洪范》:作者不详,《尚书》篇名。商代贵族政权总结的统治经验。〔25〕S121 《雅颂》:作者不详,《诗经》内容和乐曲分类的名称。〔26〕Z794 胗(zhēn):鸟类的胃。〔27〕R082 羲皇:伏羲,华夏民族人文先始,三皇之一。孙星衍序《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1〕按:《嘉祐补注》序云: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2〕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开宝重定》序云: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据此,则宋所传黑白字书,实陶弘景手书之本。自梁以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药性主治,各家殊异。后人纂为一书,然犹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别,《本经》之文以是不乱。旧说本草之名,仅见《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3〕〔4〕予按:《艺文志》有《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今本譌(é)为《食禁》,贾公彦《周礼医师疏》引其文,正作《食药》,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5〕中书。贾公彦引《中经簿》,又有《子仪本草经》一卷,疑亦此也。梁《七录》〔6〕有《神农本草》三卷,其卷数不同者,古今分合之异。神农之世,书契未作,〔7〕说者以此疑《经》,如皇甫谧(mì)言,则知四卷成于黄帝。陶弘景云:轩辕以前,文字未传,药性所主,尝以识识相因。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当〔8〕与《素问》同类,其言良是。且《艺文志》农、兵、五行、杂占、经方、神仙诸〔9〕家,俱有神农书,大抵述作有本,其传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10〕〔11〕〔12〕存,有《神农经》《春秋传注》。贾逵以《三坟》为三皇之书,神农〔13〕预其列。《史记》言:秦始皇不去医药卜筮之书,则此《经》幸与《周易》并〔14〕〔15〕存。颜之推《家训》乃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16〕〔17〕〔18〕〔19〕、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píng)翊(yì)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20〕〔21〕按:薛综注《张衡赋》引《本草经》:太一禹余粮,一名石脑,生山谷。是古本无郡县名。《太平御览》引《经》上云生山谷或川泽,下云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经》文也。其下郡县,《名医》所益。今《大观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泽”,恐传写之误,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22〕〔23〕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当之书,世少行用。《魏志·华佗传》,言“普从佗学”。隋《经籍志》称《吴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云: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存,惟诸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是普书宋时已佚,今其文惟见掌禹锡〔24〕〔25〕〔26〕〔27〕〔28〕所引《艺文类聚》《初学记》《后汉书注》《事类赋》诸书。《太平御览》引据尤多,足补《大观》所缺,重是《别录》前书,因采其文附于《本经》,亦略备矣。其普所称,有神农说者,即是《本经》。《大观》或误作黑字,亦据增其药物,或数浮于三百六十五种,由后人以意分合,难以定之。其药名有禹余粮、王不留行、徐长卿、鬼督邮之属不类太古时文。按:字书以禹为虫,不必夏禹。其余名号,或系后人所增,或声音传述,改〔29〕古旧称之致。又《经》有云:宜酒渍者。或以酒非神农时物,然《本草衍义》已据《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谓“酒自黄帝始”。〔30〕又按:《文选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与杜康绝交〔31〕书》曰: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人。则俱不得疑《经》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又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远,不睹〔32〕医经、本草之书,方家循守俗书,不察古本药性异同之说。又见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其名已愚,仅取《大观本》,割裂旧文,妄加增驳,迷误后学。予与家凤卿集成是书,庶以辅冀完经,启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证。《本经》云:上药本上经,中药本中经,下药本下经。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录别为一卷。陶序朱书云:《本草经》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合三品。〔33〕此《名医》所改,今依古为次。又《帝王世纪》及陶序称四卷者,掌禹锡云:〔34〕按:旧本亦作四卷。韩保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35〕若此,则三四之异,以有序录,则《抱朴子》《养生要略》《太平御览》所引〔36〕《神农经》,或云问于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经》所无。或亦在序录中,后人节去之耳,至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37〕“蛀”、“沙”为“砂”、“兔”为“菟(tù)”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38〕〔39〕俗也。其辨析物类,引据诸书,本之《毛诗》《尔雅》《说文》《方言》《广雅》诸子杂家,则凤卿增补之力俱多云。〖阳湖孙星衍撰〗〔1〕S048 《嘉祐补注》:即《嘉祐本草》,作者为北宋·掌禹锡、林亿、苏颂,本草著作。〔2〕S052 《开宝重定》:即《开宝本草》,作者不详,古代中药学书籍。〔3〕S082 《神农黄帝食药》:作者不详,或同《神农黄帝食禁》。〔4〕Z121 譌(é):同“讹”。〔5〕S072 《七略》:作者为西汉·刘歆,中国第一部官修目录和第一部目录学著作。〔6〕S071 《七录》:作者为南北朝(梁)·阮孝绪,一部图书目录分类专著。〔7〕R027 皇甫谧(mì):字士安,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8〕S099 《素问》:作者不详,《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中医经典著作。〔9〕S014 《博物志》:作者为西晋·张华,古代神话志怪小说集。〔10〕S021 《春秋传注》:作者不详,《春秋传》的注书。〔11〕R030 贾逵:字景伯,东汉著名经学家、天文学家。〔12〕S077 《三坟》:作者不详,伏羲、神农、黄帝之书。〔13〕S086 《史记》:作者为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14〕R088 颜之推:南北朝(梁)时期文学家、教育家。〔15〕S122 《家训》:即《颜氏家训》,作者为南北朝·颜之推,告诫子孙的著作。〔16〕D269 赵国:古时多个朝代的国名。〔17〕D272 真定:真定国,今河北省正定县。〔18〕D128 临淄:临淄郡,亦作临甾、临菑。〔19〕D161 冯翊(píngyì):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Z725 翊:①辅佐,帮助。②古同“翌”,明日。〔20〕R087 薛综:字敬文,三国时吴国名臣。〔21〕S140 《张衡赋》:作者不详,记录张衡事迹的著作。〔22〕R025 元化:华佗,东汉末年著名的医学家。〔23〕R035 李当之:三国著名医家,著《李当之药录》等。〔24〕R099 掌禹锡:唐代嘉祐学者,修订《开宝本草》。〔25〕S130 《艺文类聚》:作者为唐·欧阳询、令狐德棻(fēn)等,一部综合性类书。〔26〕S020 《初学记》:作者为唐·徐坚,古代综合性类书。〔27〕S041 《后汉书注》:作者为南朝(宋)·刘昭,《后汉书》的注本。〔28〕S089 《事类赋》:作者为宋·吴淑,类书。〔29〕S010 《本草衍义》:作者为北宋·寇宗奭(shì),药论性本草著作。〔30〕S111 《文选注》:作者为梁·萧统,流传最久的《文选》注本。〔31〕S134 《与杜康绝交书》:作者为魏·王著,出自于《书钞》。〔32〕R039 李时珍:字东璧,自号濒(pín)湖山人,明朝本草学家,尊为药圣。〔33〕S023 《帝王世纪》:作者为西晋·皇甫谧,史书。〔34〕R024 韩保升:即韩保昇,五代医家。著《蜀本草》。〔35〕S124 《养生要略》:作者为三国·嵇康,疑为《养生论》。〔36〕R073 太乙子:道家太乙门第一任掌门。〔37〕Z597 菟:①tù,〔菟丝子〕草本,子实入药。②tú,〔於菟〕老虎。〔38〕S064 《毛诗》:作者为西汉·毛亨、毛苌,古代中国诗论的第一篇专著。〔39〕S029 《方言》:作者为汉·扬雄,训诂学工具书。顾观光序李濒(pín)湖云:“神农古本草,凡三卷三品,共三百六十五种,首有名例数条,至陶氏作《别录》,乃拆分各部,而三品亦移改,又拆出青葙、赤小豆二条(按《本经》目录,青葙子在下品,非后人拆出也。疑“葙”当作“蘘”),故有三百六十七种,逮乎唐宋屡经变易旧制莫考。”(此上并李氏语)今考《本经》三品不分部数,上品一百二十种,中品一百二十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见《本经》名例),品各一卷,又有序录一卷。故梁《七录》云三卷,而陶氏《别录》云四〔1〕卷,韩保昇(shēng)谓《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是也。梁·陶隐居《名医别录》始分玉、石、草木三品为三卷,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三品为三卷,又有序录一卷,合为七卷,故《别录》序后云:“《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原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菜、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各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予注,今大书分为七卷。”(以上并陶氏语)盖陶氏《别录》仍沿用《本经》上、中、下三卷之名,而中下二卷并以三品,分为子卷,《唐本草》讥其草木同品,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是也。《别录》于《本经》诸条间有并析,如胡麻《经》云:叶名青蘘,〔2〕即在胡麻条下,而《别录》乃分之(《本经》目录无青蘘),中品葱薤(xiè),下品胡粉、锡镜鼻,并各自为条,而《别录》乃合之。由此类推,凡《证类本草》三品与《本经》目录互异者,疑皆陶氏所移,李濒湖所谓拆分各部,移改三品者是也。青蘘之分,盖自《别录》始(《唐本草》注云,《本经》在草部上品,即指《别录》原次言之),赤小豆之分,则自《唐本草》始,是为三百六十七种。《唐本草》退姑活、别覉、石下长卿、翘根、屈草、淮木于有名未用,故云三百六十一种(见《别录》序后,《唐本草》注)。宋本草又退彼子于有名未用,故云三百六十种(见《补注》总叙后)。今就《证类本草》三品计之,上品一百四十一种,中品一百一十三种,下品一百二十五种,已与《本经》名例绝不相符,又有人部一种,有名未用七种,并不言于三品何属,李濒湖所谓屡经变易,旧制莫考者是也。李氏《纲目》世称为集大成,以今考之《本经》而误注《别录》者四种(萆〔3〕(bì)薢、葱、薤、杏仁),从《本经》拆出而误注他书者二种(土蜂、桃蠹〔4〕(dù)虫),原无经文而误注《本经》者一种(绿青),明注《本经》而经文混〔5〕入《别录》者三种(葈(xǐ)耳实、鼠妇、石龙子),经文混入《别录》而误注《别录》者六种(王不留行、龙眼、肤青、姑活、石下长卿、燕屎),《别录》混入经文而误注《本经》者四种(升麻、由跋、赭魁、鹰屎白)。夫以濒湖之博洽而舛〔6〕(chuǎn)误至此,可见著书难,校书亦复不易。《开宝本草》序云,朱字、墨字无本得同,旧注、新注其文互缺,则宋本已不能无误,又无论濒湖矣。今去二百余载,古书亡佚殆尽,幸而《证类本草》灵光岿然,又幸而《纲目》卷二具载《本经》目录,得以寻其原委,而析其异同、《本经》三百六十五种之文,章章可考,无阙佚,无羡衍,岂非天之未丧斯文,而留以有待乎。近孙渊如尝辑是书,刊入问经堂中,惜其不考《本经》目录,故三品种数,显与名例相违,缪仲淳、〔7〕张路玉辈,未见《证类本草》,而徒据《纲目》以求经文,尤为荒陋。大率考古者不知医,业医者不知古,遂使赤文绿字埋没于陈编蠹简之中,不及今而亟为搜辑,恐数百年后,《证类》一书又复亡佚,则经文永无完璧之期矣。爰于翻阅之余,重为甄录其先后,则以《本经》目录定之,仍用韩氏之说,别为序录一卷,而唐宋类书所引有出《证类》外者,亦备录焉,为考古计,非为业医计也,而非邃于古而明于医者,恐其闻之而骇,且惑也。〔8〕〖甲辰九月霜降日顾观光识〗〔1〕Z546 昇(shēng):同“升”。〔2〕Z663 薤(xiè):同“䪥”。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3〕Z020 萆(bì):同“蓖”。〔萆薢〕中药名。〔4〕Z119 蠹(dù):蛀蚀器物的虫子。〔5〕Z636 葈(xǐ):〔葈耳〕即“苍耳”。〔6〕Z084 舛(chuǎn):①错误,错乱。②违背。〔7〕R096 张路玉:张璐,字路玉,清初三大医家之一。〔8〕R021 顾观光:字宾王,清代数学家、天文学家、医学家。本经序录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三合,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也)。掌禹锡曰:本草例,《神农本经》以朱书,《名医》《别录》以墨书。神农药三百六十五种,今其言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是并《名医》《别录》副品而言也,〔1〕则此下节《别录》之文也,当作墨者矣。盖传写(jìn)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案:禹锡说,是也。改为细字。药有药物一百二种作君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时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2〕欲疗病,先察其原,先候病机,五臧(zàng)未虚,六府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疗寒以热药,疔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注、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夫大病之主,有中风伤〔3〕寒,寒热温疟,中恶霍乱,大腹水肿,肠澼(pì)下利,大小便不通,贲㹠〔4〕(tún),上气,欬逆,呕吐,黄疸,消渴,留饮,癖食,坚积,癥瘕,惊邪,瘨〔5〕痫,鬼注,喉痹,齿痛,耳聋,目盲,金创(chuāng),踒(wō)折,痈肿,恶创,痔瘘,瘿瘤,男子五劳七伤、虚乏羸瘦,女子带下崩中、血闭阴蚀,虫蛇蛊毒所伤。此大略宗兆,其间变动枝叶,各宣依端绪以取之。〔1〕Z271(jìn):古同“浸”。〔2〕Z768 臧(zàng):同“臓”,脏器。〔3〕Z443 澼(pì):痢疾一名,见于《济生方》,《内经》称“肠澼”。〔4〕Z603 㹠(tún):同“豚”。〔5〕Z624 踒(wō):扭伤。《易林·小畜之艮》云:“折臂踒足,不能进酒。”上 品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菖蒲、菊花、人参、天门冬、甘草、干地黄、朮、菟丝子、牛膝、茺蔚子、女〔1〕萎、防葵、柴胡、麦门冬、独活、车前子、木香、薯蓣(yù)、薏苡仁、泽泻、〔2〕远志、龙胆、细辛、石斛、巴戟天、白英、白蒿、赤箭、菴(ān)䕡子、菥(xī)〔3〕蓂子、蓍实、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卷柏、蓝实、蘼芜、丹参、〔4〕络石、蒺藜子、肉苁(cōng)蓉、防风、蒲黄、香蒲、续断、漏芦、天名精、决明子、飞廉、旋花、兰草、蛇床子、地肤子、景天、茵陈蒿、杜若、徐长卿、石龙〔5〕刍(chú)、王不留行、升麻(上草部,上品六十三种)牡桂、菌桂、松脂、槐实、枸杞、柏实、茯苓、榆皮、酸枣、蔓荆实、辛夷、〔6〕五加皮、杜仲、女贞实、蕤(ruí)核(上木部,上品十五种)〔7〕橘柚、大枣、葡萄、蓬蘽(lěi)、藕实茎、鸡头实、冬葵子、苋实、瓜子、苦菜、胡麻(附:青蘘)(上谷部,上品十一种)丹砂、云母、玉泉、石钟乳、矾石、消石、朴消、滑石、空青、曾青、禹余粮、太一余粮、白石英、紫石英、青石脂、赤石脂、黄石脂、白石脂、黑石脂、白青、扁青(上石部,上品二十一种)龙骨、熊脂、白胶、阿胶、丹雄鸡、雁肪、石蜜、蜂子、蜜蜡、牡蛎(上虫部,上品十种)〔1〕Z751 蓣(yù)〔薯蓣〕多年生草本植物。通称“山药”。〔2〕Z002 菴(ān):古同“庵”。〔3〕Z647 菥(xī):〔菥蓂〕二年生草本植物,可入药,亦称“遏蓝菜”。〔4〕Z091 苁(cōng):〔苁蓉〕“草苁蓉”和“肉苁蓉”的统称。〔5〕Z077 刍(chú):①芻,喂牲畜的草,亦指用草料喂牲口。②割草。〔6〕Z522 蕤(ruí):①〔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②草木的花下垂。〔7〕Z327 蘽(lěi):古同“藟”,藤。上品 草部昌蒲Y001 菖蒲

味辛,温。主风寒湿痹,欬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一名昌阳(《御览》引云:生石上,一寸九节者,久服轻身云云。《大观本》,无生石上三字,有云一寸九节者良,作黑字),生池泽。《吴普》曰:昌蒲,一名尧韭(《艺文类聚》引云:一名昌阳)。〔1〕〔2〕〔3〕《名医》曰:生上洛及蜀郡严道,五月十二日采根,阴干。〔4〕〔5〕〔6〕案:《说文》云:(qióng),昌蒲也,益州生。䓉(yé),䓉也。〔7〕〔8〕《广雅》云:邛(qióng),昌阳,昌蒲也。《周礼·醢(hǎi)人》云:昌本。〔9〕〔10〕郑云:昌本,昌蒲根,切之四寸为葅(zū)。《春秋左传》云:飨以昌歜〔11〕〔12〕〔13〕(chù)。杜预云:昌歜,昌蒲葅。《吕氏春秋》云:冬至后五旬七日,昌始生。昌者,百草之先,于是始耕。《淮南子·说山训》云:昌羊,去蚤虱而〔14〕〔15〕〔16〕〔17〕来蛉(líng)穷。高诱云:昌羊,昌蒲。《列仙传》云:商邱子〔18〕〔19〕〔20〕胥食昌蒲根,务光服蒲韭根。《离骚草木疏》云:沈存中云:所谓兰荪,即今昌蒲是也。蘜华,鞠华Y002 菊花

味苦,平。主风,头眩肿痛,目欲脱,泪出,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轻身、耐老、延年。一名节华,生川泽及田野。《吴普》曰:菊华,一名白华(《初学记》),一名女华,一名女茎。《名医》曰:一名日精,一名女节,一名女华,一名女茎,一名更生,一名周〔21〕盈,一名傅延年,一名阴成,生雍州。正月采根,三月采叶。五月采茎。九月采华。十一月采实。皆阴干。〔22〕案:《说文》云:蘜,治墙也。(jú),日精也,似秋华,或省作(jú)〔23〕〔24〕。《尔雅》云:蘜,治墙。郭璞云:今之秋华,菊。则蘜、䕮、,皆秋华〔25〕字,惟今作菊。《说文》以为大菊,蘧(qú)麦,假音用之也。Y003 人参

味甘,微寒。主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生山谷。《吴普》曰:人参,一名土精,一名神草,一名黄参,一名血参,一名人微,一名玉精。神农:甘,小寒。桐君、雷公:苦。岐伯、黄帝:甘,无毒。扁鹊:有毒。〔26〕生邯郸。三月生,叶小锐,核黑,茎有毛,三月、九月采根,根有头、足、手,面目如人(《御览》)。《名医》曰:一名神草,一名人微,一名土精,一名血参,如人形者,有神。〔27〕生上党及辽东。二月、四月、八月上旬,采根。竹刀刮,暴(pù)干,无令见风。〔28〕案:《说文》云:薓(shēn),人薓,药草,出上党。《广雅》云:地精,〔29〕〔30〕人葠(shēn)也。《范子计然》云:人参,出上党,状类人者善。刘敬叔〔31〕《异苑》云:人参,一名土精,生上党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儿啼。Y004 天门冬

味苦,平。主诸暴、风湿、偏痹,强骨髓,杀三虫,去伏尸。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一名颠勒(《尔雅注》引云:门冬,一名满冬,今无文)。生山谷。《名医》曰:生奉高山,二月、七月、八月采根,暴干。〔32〕〔33〕案:《说文》云:蘠(qiáng),蘠蘼,虋(mén)冬也。《中山经》〔34〕〔35〕〔36〕云:条谷之山,其草多(mén)冬。《尔雅》云:蘠蘼,虋冬。《列〔37〕仙传》云:赤须子食天门冬。《抱朴子·仙药篇》云:天门冬,或名地门冬,或名筵门冬,或名颠棘,或名淫羊食,或名菅松。Y005 甘草

味甘,平。主五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38〕尰(zhǒng),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御览》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39〕《名医》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蕗(lù)[当作蘦〔40〕〔41〕〔42〕〔43〕(lìng)]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采根,暴干,十日成。案:《说文》云:苷,甘草也。蘦,大苦也。苦,大苦苓也。《广雅》云:美草,〔44〕甘草也。《毛诗》云:隰(xí)有苓。《传》云:苓,大苦。《尔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wàn)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地黄Y006 干地黄

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生川泽。〔45〕〔46〕〔47〕《名医》曰:一名芐(hù),一名芑(qǐ)。生咸阳黄土地者,佳。二月八月采根,阴干。〔48〕〔49〕案:《说文》云:芐,地黄也。《礼》曰:钘(xíng)毛牛藿、羊芐、〔50〕豕(shǐ)薇。《广雅》云:地髓,地黄也。《尔雅》云:芐,地黄。郭璞云:一〔51〕〔52〕名地髓,江东呼芐。《列仙传》云:吕尚服地髓。白朮,白术Y007 朮

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疽。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艺文类聚》引作山筋),生山谷。《吴普》曰:朮,一名山连,一名山芥,一名天苏,一名山姜(《艺文类聚》)。〔53〕〔54〕〔55〕《名医》曰:一名山姜,一名山连。生郑山、汉中、南郑,二月、三月、八月、九月采根,暴干。〔56〕案:《说文》云:(zhú),山蓟也。《广雅》云:山姜,也。白朮,牡〔57〕丹也。《中山经》云:首山草多。郭璞云:,山蓟也。《尔雅》云:朮,山〔58〕蓟。郭璞云:今朮似蓟,而生山中。《范子计然》云:朮,出三辅,黄白色者〔59〕善。《列仙传》云:涓子好饵朮。《抱朴子·仙药篇》云:朮,一名山蓟,一名〔60〕山精。故《神药经》曰:必欲长生,长服山精。兔丝子Y008 菟丝子

味辛,平。主续绝伤,补不足,益气力,肥健。汁去面皯(gǎn)〔61〕。久服明目、轻身、延年。一名菟芦,生川泽。《吴普》曰:兔丝,一名玉女,一名松萝,一名鸟萝,一名鸭萝,一名复实,一名赤网,生山谷(《御览》)。〔62〕《名医》曰:一名菟缕,一名蓎(táng)蒙,一名玉女,一名赤网,一名〔63〕兔累。生朝鲜田野,蔓延草木之上,色黄而细为赤网,色浅而大为兔累。九月采实,暴干。案《说文》云:蒙,玉女也。《广雅》云:菟邱,菟丝也;女萝,松萝也。《尔雅》云:蓎蒙,女萝。菟丝。又云:蒙,玉女。《毛诗》云:爰采蓎矣。《传》云:蓎〔64〕〔65〕蒙,菜名。又茑(niǎo)与女萝。《传》云:女萝、菟丝,松萝也。陆玑云:今菟丝蔓连草上生,黄赤如金,今合药,菟丝子是也,非松萝。松萝,自蔓〔66〕〔67〕松上,枝正青,与菟丝异。《楚词》云:被(pī)薜(bì)荔兮带女萝。王〔68〕逸云:女萝,兔丝也。《淮南子》云:千秋之松,下有茯苓,上有兔丝。高诱注云:茯苓,千岁松脂也。菟丝生其上而无根。旧作菟,非。Y009 牛膝

味苦,酸(《御览》作辛)。主寒(《御览》作伤寒)湿痿痹,四肢拘挛,膝痛不可屈伸,逐血气,伤热、火烂,堕胎。久服轻身、耐老(《御览》作能老)。一名百倍,生川谷。〔69〕〔70〕《吴普》曰:牛膝。神农:甘。一经:酸。黄帝、扁鹊:甘。李氏:温。〔71〕〔72〕雷公:酸,无毒。生河内或临邛(qióng)。叶如夏蓝。茎本赤。二月、八月采(《御览》)。〔73〕《名医》曰:生河内及临朐(qú)。二月、八月、十月采根,阴干。案:《广雅》云:牛茎,牛膝也。陶弘景云:其茎有节,似膝,故以为名也。〔74〕膝,当为厀(xī)。充蔚子,益母草Y010 茺蔚子

味辛,微温。主明目、益精,除水气。久服轻身。茎:主瘾(zhěn)〔75〕痒,可作浴汤。一名益母,一名益明,一名大札。生池泽。《名医》曰:一名贞蔚。生海滨,五月采。〔76〕〔77〕案:《说文》云:蓷(tuī),萑(huán)也。《广雅》云:益母,充蔚也。《尔雅》云:萑,蓷。郭璞云:今茺蔚也。《毛诗》云:中谷有蓷。《传》云:〔78〕〔79〕蓷,鵻(zhuī)也。陆玑云:旧说及魏博士济阴周元明皆云菴闾是也。〔80〕〔81〕〔82〕《韩诗》及三苍说,悉云益母,故曾子见益母而感。刘歆(xīn)曰:蓷,臭秽。臭秽,即茺蔚也。旧作茺,非。葳蕤Y011 女萎

味甘,平。主中风暴热,不能动摇,跌筋结肉,诸不足。久服去面〔83〕黑皯,好颜色,润泽,轻身、不老。一名左眄(miǎn)。生山谷。《吴普》曰:女萎,一名葳蕤,一名玉马,一名地节,一名虫蝉,一名乌萎,一名荧,一名玉竹。神农:苦。一经:甘。桐君、雷公、扁鹊:甘,无毒。黄帝:辛。〔84〕生太山山谷。叶青黄相值如姜。二月、七月采。治中风暴热。久服轻身(《御览》)。一名左眄。久服轻身、耐老(同上)。〔85〕《名医》曰:一名荧,一名地节,一名玉竹,一名马熏。生太山及邱陵,立春后采,阴干。案:《尔雅》云:荧,委萎。郭璞云:药草也,叶似竹,大者如箭,竿,有节,〔86〕叶狭而长,表白里青,根大如指,长一二尺,可啖(dàn)。陶弘景云:按《本经》有女萎,无萎蕤。《别录》有萎蕤,而为用正同,疑女萎即葳蕤也,惟名〔87〕〔88〕异耳。陈藏器云:《魏志·樊阿(ē)传》:青黏,一名黄芝,一名地节。此即葳蕤。Y012 防葵

味辛,寒。主疝瘕肠洩,膀光热结,溺不下。欬逆,温疟,癫痫,惊邪狂走。久服坚骨髓,益气、轻身。一名梨盖。生川谷。《吴普》曰:房葵,一名梨盖,一名爵离,一名房苑,一名晨草,一名利如,一名方盖。神农:辛,小寒。桐君、扁鹊:无毒。岐伯、雷公、黄帝:苦,无毒。茎叶如葵,上黑黄。二月生根,根大如桔梗,根中红白。六月,华白。七月、八月,实白。三月三日采根(《御览》)。《名医》曰:一名房慈,一名爵离,一名农果,一名利茹,一名方盖,生临淄〔89〕〔90〕及嵩高、太山、少室,三月三日采根,暴干。案:《博物志》云:防葵,与狼毒相似。茈胡,茈葫Y013 柴胡

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一名地薰。〔91〕《吴普》曰:茈(zǐ)葫,一名山菜,一名茹草。神农、岐伯、雷公:苦,〔92〕无毒。生冤(yuān)句。二月、八月采根(《御览》)。〔93〕《名医》曰:一名山菜,一名茹草。叶,一名芸蒿,辛香可食,生宏农及冤句。二月、八月采根,暴干。〔94〕案:《博物志》云:芸蒿,叶似邪蒿,春秋有白蒻(ruò),长四、五寸,〔95〕〔96〕〔97〕香美可食。长安及河内竝(bìng)有之。《夏小正》云:正月采芸。〔98〕〔99〕《月令》云:仲春,芸始生。《吕氏春秋》云:菜之美者,华阳之芸,皆〔100〕〔101〕即此也。《急就篇》有云:颜师古注云:即今芸蒿也,然则是此茈胡叶矣。茈、柴,前声相转。《名医别录》前胡条,非。陶弘景云:《本经》上品有茈胡而无此。晚来医乃用之。忍冬Y014 麦门冬

味甘,平。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久服轻身、不老、不饥。生川谷及隄阪。〔102〕《吴普》曰:一名马韭,一名(mén)冬,一名忍冬,一名忍陵,一名不死药,一名仆壘,一名随脂(《太平御览》引云:一名羊韭。秦,一名马韭,一〔103〕名禹韭,韭。越,一名羊齐,一名(ài)韭,一名禹韭,一名韭,一名禹余粮)。神农、岐伯:甘,平。黄帝、桐君、雷公:甘,无毒。李氏:甘,小温。扁鹊:无毒。生山谷肥地。叶如韭,肥泽丛生。采无时,实青黄。《名医》曰:秦,名羊韭。齐,名韭。楚,名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104〕〔105〕(jiā),一名禹余粮,叶如韭,冬夏长生。生函谷肥土、石间久废处。二月、三月、八月、十月采,阴干。〔106〕〔107〕案:《说文》云:荵(rěn),荵冬草。《中山经》云:青要之山,是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