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如何练就好声音(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2:25:14

点击下载

作者:徐洁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好听:如何练就好声音

好听:如何练就好声音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好听:如何练就好声音作者:徐洁排版:skip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03-01ISBN:9787508699127本书由中信联合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授权当当数媒(武汉)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自序改变声音,改变一个人——“声音女神”的进阶之路

在初中经历变声期后,我的声音仿佛一瞬间变得沙哑暗沉,曾经的高音上不去了,合唱团的领唱也因此换了人。这对从小喜欢当主持人和唱歌的我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在众目睽睽之下持续破音的那天,我关起门在房间里痛哭的情景。

我开始因为自己的声音而感到自卑,这种状态持续了近四年。

幸运的是,我在高中时邂逅了一位老师,那时候我已经失去了一副好嗓音,因此老师开始教给我一些练声方法。在他的带领下我渐渐发现,通过持续的练气练声,我的声音开始发生变化,虽然还不稳定、不娴熟,但足以让我欣喜若狂。那时我就在想,或许声音是可以改变的。

除了坚持常规的发声练习,我还开始琢磨一些更有趣、更高效的练习方式。大半年后我通过艺考考取了播音主持专业,开始了四年的专业学习。

毕业前中国南方航空来到学校招聘空乘,对空姐这份职业充满好奇的我,在朋友的鼓动下忍不住也报名参加了面试。当时,我1米63的身高刚刚踩线,在一群身高1米68以上、样貌姣好、身材苗条的女生中间我显得非常平庸,但在自我介绍和广播词测试环节中,声音让我大放异彩。声音成了我初入职场的一块敲门砖,因此我成为了中国南方航空的一名空姐。

万万没想到,刚刚上岗,我就受到了刁难。刚上飞机的我有点儿发“怵”,我用甜美的声音对一位旅客说道:“先生您好,您这个包不能放在紧急出口的位置,需要我帮您放上去吗?”然而对方的态度极其强硬,拒绝移动包的位置。我再三解释机舱规定,最终那名男士几乎是用“砸”的方式将包扔给了我。

在那次事情后,我陷入了反省和思考。我觉得只有声音甜美是不够的,这个声音有时确实很出彩,但有时却在帮倒忙。通过职场的“实战”,我深刻意识到,声音不单要传递信息,而且要传递好我们的情感与态度。在客舱中向旅客讲解安全指令,其实也是一种关乎客舱礼仪的状态。虽然那时大家普遍觉得我咬字清晰、声音亲切甜美,常常被拿来当作范本,但在那个场合下这样的声音并不合适。

于是我开始对声音进行更多的尝试与探索。

如何用声音更好地表达情绪和态度?

如何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成熟稳重?

什么时候该听起来温柔,什么时候该听起来果敢?如何做?

如何更好地调动积极情绪或安抚负面情绪?

……

这些问题在我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一一得到了答案。

工作不久后,我不仅成了一名优秀的空姐,也成了一名客舱广播教员,在公司新乘务员上岗前,我要教会她们读好机上广播,用良好的声音形象展现空中乘务员的职业风采。

很多旅客在我服务的过程当中因为觉得我说话亲切、声音好听一定要给我写表扬信。我也代表自己的部门、公司参加各类演讲比赛,获得了许多奖项。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声音对每个人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好听的声音不应该只是主持人和歌手的专利,而应该是所有人对变成更好的自己的一种向往和追求。

工作两年后,我辞掉工作开始创业,专注于非专业普通人群的声音训练,并把自己定义为声音教练。

我收集各类人群的各类声音问题,如:从事教师、销售等职业的人群如何科学用嗓;对自己音色不满意的人,比如娃娃音、“公鸭嗓”如何通过训练得以改善;声音缺乏存在感和表现力的人,怎样在对的场合用对的声音吸引听众;等等。我也在一直潜心研发更适合普通人群的声音课程。

通过数年线下教学,我帮助将近3000名学员华丽变“声”。2016年10月,我在喜马拉雅上线了爆款音频课程——《如何练就好声音》,不到一年的时间快速吸引了超过20万名线上付费学员和我一起踏上声音训练之旅,而且学习人数仍在持续攀升。2017年下半年,创办公众号“练就好声音”。研发上线声音训练中各类细分科目的打卡课程,让数万用户像健身打卡一样每天坚持练声打卡。在这个过程中,我还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声音教练,他们不仅通过练习提升了自己的声音魅力,而且学会了如何去“诊断”人们的声音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和我一起倡导“全民‘健声’”的理念。

我将一路走来的所有关于声音的心得感悟和方法技巧整理成完整的体系,带着满满的诚意化作这本书呈现给大家。书中除了教学部分示范音频外还有问答环节,这些都是授课中大多数学员在学习相应内容时反馈给我的真实提问,极有代表性。书中还附有练习清单,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怎么练。

或许你和我一样,没有好的先天条件,曾因对自己的声音不满意而感到苦恼;或许你对自己的声音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想要与我一同挖掘出声音的最大潜能;或许你充分相信声音的力量,想用它去温暖和鼓舞更多的人……

这些你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前言拥有好声音,一开口就赢了

我们都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不再是一个少说话、多做事的年代了。越来越多的人懂得,拥有一个能在各种场合下表现出众的好声音不是“锦上添花”,而是在这个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听声音的时代。作为沟通的第一媒介,“音值”往往比“颜值”更重要。

2017年湖南卫视上演了一档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全网几乎无差评,不靠流量不靠明星脸,单凭声音让众多观众全情投入、泪洒现场。许多已经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演员居然凭借着“好声音”重新圈粉。这里的好声音不单指音色,更多的是指用声音调动情感、俘获人心的能力。这不禁让人感叹,拥有好声音的人是多么有魅力。

如今,人们不再狭隘地认为好声音只是专业人士的专利,好声音可以让我们在职场中表现得更加自信、更有底气,更容易获得信赖和机会。在社交场合中,拥有好声音更容易获得他人青睐,拥有好人缘;在亲密关系中,拥有好声音让人如沐春风,更容易加深彼此的情感。

声音好听的人,一开口就赢了。

19世纪美国作家、哲学家梭罗曾说:“听觉健全者听起声音比吃口香糖还要甘甜。”在这个世界上,好听的声音从来不会被忽略,听觉对一个人所产生的影响非比寻常,对许多天生对听觉敏感、属于听觉记性型的人来说,听觉往往会超越其他的感官。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那么多“声控”,为什么有些人听到了美好的声音容易动情,而听到了刺耳的声音就会固执地全盘否定。

相比之下那些不好听的声音,会导致什么呢?人们会觉得你说的话不重要,你的存在感会显得很低;人们可能会错判你的性格,误会你的意图;人们甚至可能会低估你的能力,否定你的价值。修炼声音变成了一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谁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谁就会让整个人的形象、能力都有很大提升,从而在人群中显得出类拔萃。

如此一来,练就好听的声音或许将成为每个人人生中的必修课。  第一部分 重新认识我们的声音第一章小心这些对声音的误解第一节 声音是天生的吗?

成为声音教练初期,我被问最多的问题就是:“声音不是天生的吗?声音还可以改变吗?”答案是肯定的。声带的确是天生的,但声音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优化大幅度改善的。

一个学员与我分享,她之所以来学习声音是因为她发现大学同学几年不见后,声音完全判若两人。“我们是一起长大的,都在家乡上的大学。毕业后她去了外地工作,我们就渐渐疏远了,再次联系上是在大学的同学群里。”她忽然瞪大眼睛惊讶地对我说,“老师你知道吗,我的同学发了一段语音到群里,我们都觉得那不可能是她,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被盗号了,因为她以前的声音很难听。直到后来与她视频私聊时才真正相信是她。其实如果我细细地听也还是能听出她的那些特点,但是许久未联系,变化如此之大还是让我惊讶。她整个人说话的声音都变了,变得非常好听,气质也发生了变化。”

其实这并不难理解。声音中当然有一小部分的先天因素,但它绝不是声音不好听的借口,先天条件应该成为一个人的特点而非阻碍,如果运用得当,每个人都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换言之,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好声音,因为后天的习惯养成与努力更为重要。

一个人换了生活环境,从事了不同的职业,甚至心境、心态发生了改变,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只是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去形成变化或许会耗费太长的时间,而且结果难以把控。因此,我们需要用正确科学的方式有意识地去指导自己刻意练习,在这个过程中建立新的平衡,形成新的习惯,声音自然会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我们可以通过三个方面来改变我们的声音,分别是发声方式、语音语调和声音情感。

发声方式指的是使用发声硬件的不同习惯,比如有的人说话气很浅,声音虚弱;有的人气息急促,声音夯实;有的人声音位置靠前显得明亮;有的人声音位置靠后显得稍暗;有的人嘴张得很大,说话很积极;有的人嘴巴基本不打开,唇舌也很慵懒……这些都会改变你的音质。因此有些人在身体不适时,气息虚弱就改变了声音,有些人戴了牙套后不好意思张嘴,口腔打不开也改变了声音。即使没有刻意地去改变声音,但不经意间这些行为改变了发声方式。

语音语调最容易理解,我们说普通话和说方言,或学台湾腔,声音区别一定很大。语调的起伏、高低发生变化,也会带来声音的差别。一个人到外地生活几年,如果他被周围的口音影响了,不多说几句你都未必能听出来是他。对一些音质不错、声音也有情感张力的人而言,改善自己几个严重的语音问题,整个声音的魅力值就提高了。

声音情感包含了声音当下所展现的情绪——说话的节奏、语气、重音的表达等,因为这些都是说话者情感的体现。有的人可以用声音很好地展现或者隐藏自己的情绪,让声音的情感充分表达,展现自己的意愿;有的人声音要么麻木冰冷、毫无变化,导致听众瞌睡连连,要么则完全掌控不了声音的情绪,反倒不自知地被不恰当的声音情感牵着鼻子走,无法做到言为心声。

这些都将使声音产生变化,而且它们的作用都比先天的声带条件重要得多。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好羡慕声优可以自如变换自己的声音,怎么做到的?

A.提到声音的变化,我们最能想到的就是声优、配音演员这些职业。你会特别好奇,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变换出那么多种不同的声音。动漫里的那些萝莉音、御姐音、正太音、女王音是怎么来的,还有那些影视剧的配音大神,为什么他们的声音可以这么贴合主演,是怎么做到的?正是因为他们,才让很多人相信声音是可以伪装的、变化的。

大学期间我就喜欢上了模仿声音。我发现有了一定的发声能力后,抓住不同声音的风格特点和气质,可以把很多人的声音模仿得惟妙惟肖,比如志玲姐姐、蜡笔小新甚至是容嬷嬷。扫码听声

上面的声音模仿,运用的正是我前文所说的这三个方面:发声方式、语音语调和声音情感。比如林志玲的气息很浅,说话气声和虚声较多,声音位置靠前,鼻音很重,喜欢在句尾拖音,还有很重的台湾腔调,声音情感上她很亲切、很热情,甚至有点嗲。蜡笔小新说话的时候习惯嘟起嘴巴,声音位置靠后,音调很低,而且模仿他讲话很费气,他讲话的气息有一叹到底的感觉,也是台湾腔调。他的语气坏坏的,既有小孩子的懵懂,又有早熟的叛逆,这一段模仿他的情感就是开心、兴奋。而模仿容嬷嬷说话,需要大大借助喉咙的力量,时而重重地往下压,时而高高地提起,嘴巴很积极,说话感觉恶狠狠的,音调起伏强烈,有浓重的京腔……

举这些例子不是让大家抛掉自己的声音特色去模仿这些听起来有些“极端”的声音,不是教大家成为一名声优或者配音演员,而是让大家懂得,只要学会对自己的发声部位以及情绪、语气等进行一些调整,我们的声音就能够发生变化。确定了这一点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按照正确的方式去调试自己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最优状态,通过练习巩固下来。第二节 好声音不等于大嗓门

一位妈妈带着16岁的女儿来找我,这位妈妈告诉我,女儿经常需要参加演讲比赛,但她从麦克风里发出来的声音不太好听,想通过练声来改善。女儿说:“我不需要练声,我从小就是嗓门!”

好声音等于大嗓门吗?

其实只要你用心观察或回忆一下,就一定能找到身边那种嗓门很大,但是听着让人难受的声音。嗓门大只能说明你的某部分先天条件不错,并不能代表你的声音有什么优势。相反,很多场合下,太大的声音反而会给人带来困扰。

比如前面说的那位16岁的女儿,她平时说话的声音就很大,然而在参加演讲比赛时,扬声的工作已经交给了麦克风,这个时候音量过大反而会影响清晰度以及声音的美感,甚至会产生大量的喷麦声、电流噪声,从而引发听众听觉上的不适。

如果这种声音在一对一交流的场景下,则会给对方造成强势的感觉,形成压迫感。这样的人多少让人觉得浮夸、表现欲太强,甚至怀疑这么大声是不是要故意作秀说给周围所有人听的,又或者让人觉得说话者行为粗鲁、性格蛮横霸道。但许多说话声音太大的人,其实是因为缺乏这样的意识——身边的朋友也很“善良”,不会建议或斥责他“声音小一点”。不过,说话声音大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很粗鲁,也不代表他不想成为一个谈吐优雅与温暖柔和的人。

说话的音量多大得看环境,不是所有场合都需要响亮的声音,并且响亮的声音也有正确的发声方式。更关键的是,许多最亲切、真挚的语言,往往都不是大声“吼”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浅吟低语。

因此,千万别再认为好声音就是大嗓门了。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怎样改善说话嗓门太大的习惯呢?

A.首先,练习多种样式的气息。比如均匀稳定、持久缓慢的吐气练习可以帮助你控制自己的音量和语速;强有力的气息方式,能让你说话更有底气,即使在需要大音量说话的场合下,也不必扯着嗓子喊。在第二部分的气息训练中我们会进行详细的教学。

其次,在第二部分的练嘴环节中,口部操会让我们的咬字更加清晰有力。很多人大声说话是担心自己的声音小了别人会听不清楚,这是非常片面的。如果你的咬字含混不清,即使扯破喉咙,别人也听不清楚,还会显得非常聒噪、不好听。而有些人的音量虽然不大,但每个字都极其圆润,有穿透力,尤其在话筒面前,要记住“气息+咬字”的作用远远大于大的音量,因为扩音的工作已经交给了麦克风。

最后,多观察他人,并站在听众的角度审视自己。比如观察公众场合中人们说话的音量,什么时候是正好的,什么时候会造成你的反感;或去不同国家或地区,看看是否因为风土人情的差异导致人们的说话音量有所区别,比如东北人说话响亮豪爽,南方人说话大多温婉柔和;你还可以观察你的朋友、家人、同事,看看他们的谈吐和音量,并反观自己。第三节 好声音=普通话标准吗?

除了将大嗓门与好声音直接画等号,也有一些人把声音训练单纯地理解为普通话训练,认为好声音就是普通话标准。因此有人说:“我普通话一乙,不需要训练声音。”

说一口标准普通话固然好,但这不是衡量好声音的唯一标准。

银行里的语音叫号虽然标准清晰,但声音机械又冰冷,这种缺乏温度和情感的声音不会让人觉得好听。一些声音爱好者往往只在意自己的普通话是否标准,有没有做到字正腔圆,因此只是生硬地念字,完全没有了解文字的内在,也没有与听众形成心灵上的沟通。甚至有人把这种状态直接搬到真实的说话场景中,这样的效果就像听一个机器人在说话。

我在为喜马拉雅的智能音箱“晓雅”录制语音库时,监听师除了要把声音的“人设”做到18岁的邻家妹妹的感觉以外,还一直强调这个声音要有交流感,要有温度。就仿佛对面坐了一个人,你在亲切兴奋地同他说话一般。同时,语流自然流畅,如同旋律一样悦耳,千万不可生硬,因为后期对每个字音的切割和合成本身就会加重声音的机械感。

这也是我在整个录制过程中做得比较满意的一部分。同时也不禁感叹,现在对AI(人工智能)录制都有这么高的要求,如果我们还不好好修炼自己的声音,恐怕将来开口说话还会不如一台语音机器人“好听”呢。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我的普通话不好怎么办?

A.如果不是从事对普通话有硬性要求的职业,如教师、主持人等,我不太建议普通人在练声时过分钻牛角尖,苛求自己说一口非常标准的普通话,从而把大量甚至所有的精力和时间都耗费在学习普通话上。因为这个过程可能耗时太久,并且收效不大。尤其是对于一些年纪偏大、在一个地方生活时间久、已经深深地烙上了乡音的人,这个时候想要追求标准的普通话,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而如果把这些精力花在改善发声的方法和说话情感的表达上,整体的声音面貌会有更加明显的改观。

但这不意味着每个人的语音就不需要提升了。如果你有一些明显和严重的发音错误,会导致信息的传递产生歧义,让人误会,那这些问题就不能忽视了,必须要将它更正。有的职业对普通话有硬性要求,必须达到某个等级才可上岗,那么这些人的普通话就必须要练。以下是训练方法。

首先,必须知道自己的普通话最大的问题出在哪里,可节约时间先打痛点。比如湖南、湖北、四川等地最大的问题在于鼻边音l、n和平翘舌z、c、s与zh、ch、sh不分,福建、湖南的朋友h、f不分,西北地区的朋友前后鼻韵不分,等等,这些都可能导致歧义的产生。而东北地区的朋友虽然口音很重,但是大家基本都听得懂,因为他们的语音发音和普通话很相近。不过,东北方言惯用很多本地人才能听懂的词汇,句尾的调值习惯下坠,整个发声位置比较靠后。还有些朋友发不准字音的原因是汉语拼音出现了错误,拼得不对所以发得也不对。因此只有先深刻了解自己,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发音方法要正确,舌头在口腔里的位置,成阻部位是否正确,决定了发音是否到位。比如平翘舌z、c、s的发音,是将舌尖轻轻碰触齿背(上下齿背都可以)发出的音,而翘舌音zh、ch、sh是将舌尖抬起,轻抵硬腭前端(上齿龈的后面一点有棱的地方)发出的音。很多人之所以区分不了或发不好平翘舌,是因为他们舌头接触的位置完全一样或者错误。比如有些人的翘舌音发得非常笨拙、含糊,是因为舌尖接触的位置太靠后,都快接近软腭的部位了。

再如边鼻音l、n的发音。边音l是用舌尖的小面积去接触上齿龈,并轻巧地向下弹动,让气流从嘴巴的两侧出来。你可以捏住鼻子发这个音,如果感觉很顺畅,没有堵塞,说明你的气流没有走鼻腔,这是正确的;而鼻音n的发音,是用舌尖的较大面积贴住上齿龈,将它堵满,这样就堵住了口腔的通道,舌头向前滑动,气流从鼻腔里出来,所以叫作鼻音,你可以将食指放置鼻孔前感受微弱的气流从鼻腔里出来。

因此,第二部分的口腔训练中讲到的口部操尤为关键。它能够让你更好地感知自己的唇舌,从而更好地掌控它。

最后,学以致用,持之以恒。如果下定决心改善自己的普通话,就要明白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和掌握任何语言一样,学习后要经常使用才可以巩固学习成果,千万不要学一点丢一点,如果只在当下学会了却没有运用到生活中形成习惯,是很难进步的。长期地模仿跟读,录音听辨,创造一个语境,与一些普通话很好的朋友经常交流,获得耳濡目染的熏陶,不断总结经验、相互学习、改进发音,这些都是必要的。对普通话有严格要求的人,最好平时少说方言,克服懒惰及害怕被他人议论甚至不理解的心态,虽然会感到别扭,但进步会非常快。第四节 我要变成谁谁谁那样的声音

我的线下课堂上总有这样的事情发生:两个学员彼此羡慕对方的音色。

有一次在课上大家做自我介绍时,一个声音很清亮、有些古代书生气质的男生一开口,一个声线略沙哑的硬汉派的男生眼睛都发亮了,惊呼道:“这就是我喜欢的声音啊!”被夸赞的人一脸错愕又沮丧地说:“没有啊,我一点都不喜欢我的声音,我就喜欢你这样沙哑的烟嗓,很有男子汉的气概。”接下来他还补充道:“老师,我之所以总是抽烟,就是希望我的嗓子能够破掉,变成他那样的,请问这样可以吗?”问得我和所有在座的同学都笑了。

声音可以模仿吗?

如果你有足够的发声能力,懂得声音的变换技巧,并且能够抓住声音的特点,模仿声音是可以的。我把模仿别人的声音作为一项有趣味的拓展练习,也经常鼓励学员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声音模板去学习,但更多的是模仿声音的气质和用声的方式,对自己的声音形成正向的引导,绝不赞同大家抹掉自己的个人特色去做谁的翻版。

很多人在声音训练的道路上走不好,是因为他们太执着于要变成别人的声音,说得更直接一点,是变成别人那样的音色,尽管这个人的音色和他本人的先天条件相差很大。

其实对先天的音色而言,真的很难有绝对定义的优劣之分,只要你会用,每个人的声音都会绽放独一无二的风采。超过自身负荷去追求某种不适合自己的声音,不但会给嗓子造成损害,加重疲劳,而且更关键的是,生活中那种刻意也会让别人听起来不舒服。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张小清新的面庞画了一个不适合自己的狂野欧美妆,短期的某次活动这样出席或许让人眼前一亮,但长期顶着不属于自己的妆容,是对自己美的一种破坏。

比如你的声音因声带先天不平滑、闭合不好而有些沙哑,那么就不要想着要把它练得特别明亮,这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但对声带不好,而且会自曝其短,不如顺势而为,发挥这个特质,把自己的声带用好,按照后面教的胸腔共鸣,用舒适的音区调试音色,再配合口腔的训练,清晰地去吐字,把握好声音语气、情感表现,就能塑造一个性感磁性的低音炮或烟熏嗓。要知道,性感女中音、磁性男低音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因此,好的声音教练会教你做最好的自己,把自己身上精彩的部分发挥到极致,改掉不正确的习惯或者懂得怎么去规避自己的缺陷。我们鼓励“扬长避短”的做法,而不是偏执地“取长补短”,盯着别人声音中最亮眼的部分,吃力地踮着脚、伸着手想要触及,去成为和谁谁谁一样的声音。

丢掉自己成为别人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声音也一样。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我的声音没有特点怎么办?怎样能像有些明星那样让人一听就记得住?

A.如果你指的没特点是声音没有吸引力,讲话气弱、音量小、音调平、没有情感的表达,这确实有“催眠”的效果,就算内容准备得很充分,听众的注意力也会慢慢涣散,记不住你和你说的话。那么请好好根据书里的内容打磨自己的音质和声音表现力,会让你一开口就“抓人”。但如果你是单纯地觉得自己的声音不够特别,想要一个像“林志玲”“曾志伟”那样辨识度超高的声音,那我就要提醒你不要走入误区了。

每个人的声音都是独一无二的,除非你是要去选秀当歌手,需要一个很有辨识度的声音,这个大多是由“先天条件+唱法”塑造的。如果是在普通的生活和工作中,你根本不用刻意去找特点,只需要把自己的声音修炼好,把声音的潜能开发挖掘出来,让它能够更好地体现和表达你自己就可以了。更不要为了特点“做”出一个根本不适合自己的声音,弄一些奇奇怪怪的腔调。你要知道,你的经历、职业、性格、思想、惯用情绪、所说内容等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只要你把这些和声音结合得更好、更正向,你的声音就已经具备你的个人标识了,它首先得适合你,符合听众审美和个人喜好。

其实很多明星是因为成了明星,才能开口就被人记住的。第五节 要像主持人那样说话吗?

如果想找专业的声音教练训练发声和表达,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老师从事过主持人这一职业。电台和电视台的主持人、播音员都有教科书式的声音,一开口就是专业范儿,一听就知道是专门练过的,不少非专业的普通人也想立刻拥有那种声音,这也导致很多声音培训机构都打着“让你拥有播音员般好听的声音”的宣传口号来招揽学员。

但也有许多人提出不同的见解,有学员担忧地问:“练完声音后,我该不会一口的播音腔吧?那样岂不是怪怪的。”试想一下,如果有人用专业的播音腔来问你:“今晚吃什么?要不要吃红烧排骨?”那种感觉还真是怪怪的。

不必有太深的顾虑。首先,优秀的“播音腔”、“舞台腔”或者“朗诵腔”都不是一下子就能练出来的,优秀的主持人和播音员都要在咬字、发声、表达等方面经过数年的锤炼,才能真正走上播音岗位。其次,他们在生活中未必会保持这种腔调,毕竟那是在特定环境下,作为特定角色需要完成特定目标而调整出的特定状态。

到底要不要像主持人那样说话呢?

要,也不要。

因为这个声音一定是好的,它在训练中进行了极大的修饰和美化,既规范标准,又悦耳动听。除了主持人,一些基础的训练方式对歌手、演员等相关专业人士来说都有相通之处。但它不一定是合适的,因为这和我们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用声的情境是不一样的。

所以,我们要用这套方法来训练,但最终在运用层面的“出口”是不同的。练习声音的目的不在于成为专业人士,不要单纯地幻想学成后在他人面前“炫技”,展示你的声音多么优美和标准,和电视里的主播一样。否则只会低估声音训练的作用和效果,也让你“不接地气”,拉远了与别人的距离。

那么,我们的出口在哪里呢?

我们的“出口”在生活中的各个场景中。声音训练是为了更好地传递我们的情感态度,在各个场合的沟通中让我们表现出众,并把话真正说到对方的心里。

一开始拥有这些正确的认知非常重要,它能避免你在声音训练的途中踩到坑里或多走不必要的弯路。你或许不知道,有些主持人也在苦恼着如何甩掉自己的“播音腔”呢!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我该如何甩掉在公众演讲时听起来过于“华美”的腔调?

A.现在的听众审美和从前相比已大不相同。例如演讲,大家不再喜爱歌颂式地喊口号、唱高调,而喜爱更加真实、自然、有故事性的演讲。我给一些“有底子”的学员做演讲训练时,发现他们最容易犯的声音问题就是“太美了”“太艺术了”,美得让人有距离感。无论他们的稿件多么生活化和真实,都像是朗诵出来或生硬地背诵出来的,没有讲述感,让人觉得有点假。

出现这种情况一般是因为他们只顾沉醉于自己的世界中,缺乏对象感和交流感,过分在意咬字的美感。不妨用以下方法让声音变得更加真实自然。

想象生活中最亲密的人坐在眼前,呼唤他的名字,或者唤起他的注意,增强对象感,想象这些话都是对他说的。比如说这样一句话:“我也采访过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比如歌剧大师多明戈,他说他每次上台演出都很紧张。”如果你的声音非常艺术却不真实、不容易打动人,可以想象真的邀请一个人坐在你的眼前,看着他的眼睛对他说:“xxx,你知道吗?我也采访过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比如歌剧大师多明戈,他说他每次上台演出都很紧张。”

一般加了前面的呼唤后,声音自然就会变了,并且有了真实的沟通感。如果还是很难让你找到状态,不妨降低音调,说几句平日你常与别人说的话,越自然、越朴实越好,比如:“几点去吃饭?”“你今天好漂亮啊!”从而降低念读感、背诵感,并将这样的感觉保持下去。第二章那些“奇怪”的声音第一节 为什么微信里的声音和我的声音听起来不一样

录音是声音训练当中很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在后面的章节我将写下练声的各种具体操作,并提供录音示范,而大家也要多通过录音的方式仔细回听自己的声音,进行审视和调节,这对我们的帮助会非常大。

我们最常听到的自己的录音,便是微信上自己发的语音了。很多人或许还不知道,在微信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就可以给自己发送语音,我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打磨在微信中怎么用声最好听。要是时间充裕,和对方沟通的内容又比较重要,我还会给自己发多次语音,站在听众的角度上回听我的声音表现合不合适,做得到不到位。

虽然很少有人像我这样去做,但我猜很多人同我一样第一次在微信上听到自己的语音时会产生这样的困惑:“这是我的声音吗?为什么听起来不一样呢?”

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我们边说话边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通过内部骨头震动传递出来的,所以你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和别人听到的是有差别的。其次,我们对自己的声音有主观上的判断。比如觉得自己的声音应该很温柔,结果一不小心点开自己的语音,天啊,一点儿也不温柔!最后,微信语音的录音对我们的声音还原程度并非百分之百,在大多数的录音设备中我们的声音听上去会显得更高更尖一点儿。

虽然微信语音不能完全还原我们的音色,但是能还原我们的用声习惯、说话表达的习惯、惯用的语气节奏、口音还有口头禅等。所以,即便这个声音一开始让你有些陌生,但它依然很有参考价值,多听一会儿就会由衷地发出一句感叹:“真的是我,原来我的声音是这样的。”

我们做过一个调查,找了100位志愿者回听自己的微信语音,然后填写他们的感受。有七成以上的人听后不满意,但大多数人选择不作为。我希望通过后面声音训练的系统学习,你能多去针对自己的录音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和改进,相信我,调试两三次后再来对比一下第一次的录音,你便会发现不同。

不管你喜不喜欢录音里的声音,我们都要站在听众的角度上评估它,并且做出相应的改进。通过录音检测自己说话的清晰度、语速,听听自己的声音是软绵绵的还是充满热情的,有没有那么多累赘词,这些都可以通过录音得知。

另外,支持大家经常自己给自己发微信语音,作为一种调试和练习。给别人发语音时每次说得不如意可以向上划掉再说一次,发出去后自己也要认真地听一遍。不满意的地方下次争取做到满意。如此一来,你终将有一天会喜欢上微信语音这个功能。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如何能听到我“真实”的声音?

A.既然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和其他人听到的是不一样的,你不妨试试下面这个方法,听听你的声音在别人的耳中是怎样的?

用一只手将一只耳朵轻轻地向前弯曲,并在耳朵后面弯曲拢起。(注意不要将耳朵完全折叠,手掌不要完全盖住耳朵)另一只手在你面前距离嘴巴几厘米处轻轻地环绕,手指伸向并靠近耳边的手。然后对着面前的手说话。比如:“喂喂,你是谁?”试着移动面前的手,可以更近一点或者更远一点,你就能听到那个接近你在他人耳中的声音了(如后图)。第二节 教室里的声音——为什么有人能讲一整天

说到职业用嗓人群,除了主持人和歌手,大家联想到最多的就是老师这个职业了。不同的是,前两者大多经过专业的发声技巧训练,而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大部分关注的是普通话等级的硬性要求,在上岗前就去关注自己的声音能否“扛得住”的人并不多。

一次周末下午茶,我在咖啡厅听到邻桌的一群老师在议论,隔壁班班主任去医院做了声带手术,因为长时间疲劳用嗓,声带小结又复发了。“真的害怕,我也感觉自己的嗓子快不行了,以前休息一两天还能恢复过来,现在真是每况愈下。”“我除了感觉嗓音比以前粗了,倒没有什么别的不适感。”“我怎么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我的课比你们的都满,我讲一整天也不怎么觉得累。”

众人齐呼:“这不公平!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的目光朝最后这位声如洪钟的男老师望去,红润的面色、挺拔的身姿,说起话来底气十足、铿锵有力。

相信做老师或者平日工作需要经常说话的朋友都感同身受。要说这事还真是不公平,为什么有的人说一会儿话嗓子就干痒疼痛,甚至完全嘶哑,而有人却能够讲上一整天也不觉得累。

先天的声带条件当然也是一部分原因,毕竟有人天生就是坚韧的大嗓,有人却是柔弱的小嗓。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习惯二字远比先天条件重要。

坏习惯能让“坚韧的大嗓”日渐衰败。能喊能唱的金嗓子,因为各种任性、不注意的举措,如没有节制、没有方法的用声,抽烟、饮酒,吃油腻辛辣的食物,平日忽视健康,在一次上呼吸道感染后嗓子就再也没好过,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好习惯能让“柔弱的小嗓”呈现出细水长流的状态,虽然没有一开嗓就惊艳四座的洪亮与豪迈,但使用起来却是经久不衰。

好习惯包括哪些呢?

首先是科学的用声。如果声带出现问题,喉科医生都会建议患者学会科学的用声方式。会用声的人会将声带的负担合理分配给身体的其他部分,把发声变成身体各个部分的高效合作,而不是喉咙的局部用力。

基于科学发声其实是全身性的运动,所以职业用嗓人群就要保证自己有健康良好的体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线下的训练营中经常会带领学员跑步,做核心腹部的锻炼,进行户外练声。我自己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周也一定会至少健身三次。同时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也是声音永葆青春的关键。做好这些,能讲一整天的课并不是难事。

要说明的是,短期内能讲一整天不是职业用嗓人群所追求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通过好习惯,使声带能够长时间保持年轻与活力。持久、科学和健康的用声是本书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基本囊括了科学发声的所有内容。在第二部分中我会针对每一个环节做非常详细的讲述与教学。掌握了这些,发声将越来越轻松。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我需要经常说话,但我有慢性咽炎怎么办?

A.咽炎是如今城市居住人群的通病,工作中需要经常说话的人一定不能忽视它,否则会感到非常辛苦,甚至让声带疾病更加严重。如果已经患有咽炎也不必慌张,除了听从医生的建议,也要配合正确的发声方式、健康的饮食、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让你的嗓音走向一个良性循坏。

你需要改变一些不好的发声习惯,比如:不会运用气息,单纯靠嗓子来喊;说话快,第一个字出来的劲儿很大;用了不合适的音调及音色,太高或太低,太实或太虚,让嗓子长期处在超负荷状态;不会用话筒,明明给了音响设备,还是喜欢大声喊话……除了少数呼吸疾病、空气环境等原因引起的咽喉不适,很多人都是因为不会合理地用声而患上了咽喉疾病,所以第二部分的内容至关重要。

另外,熬夜、情绪暴躁、抑郁、抽烟喝酒、吃过于刺激的食物,长期缺乏锻炼都会加重你的症状,因此你也要让生活更加健康和有规律。还有一点至关重要,上呼吸道感染时,一定要休息!停声!

很多人的身体出现了这种不适后,促使其开始根治这些不好的习惯,慢慢将其治愈的案例也有很多。第三节 重要场合下为什么我的声音不稳定、不受控制?

许多人生中非常重要的时刻,如第一次求职面试,第一次登台讲话,向心爱的人告白……我们常常会在脑海中进行一系列美好的预想,想象着进行中的画面,想象着我们的穿着、仪态,我们的表情和眼神,其中也包括我们的声音。

在每一个隆重的场合,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声音好好发挥,至少不要出错,但也就是在这些时候才猛然发现,原来我们的声音是这样难以控制,极不稳定。我们只要稍微一紧张,声音就开始发抖,变得尖高、飘忽不定,这种状态让我们有些不自信,于是紧接着声音就变得虚弱,嘴巴开始不听使唤,说话变得磕巴、咬字含混不清……

有些人的情况正好相反,比如那种“人来疯”,他们越讲越起劲,越讲越激动,甚至开始咆哮,于是声音开始走样变形,变得非常刺耳,语速越来越快,说话变成一种非常强势的单向沟通。如果有机会回过头来观看或者倾听,它相较于我们的最佳状态相差太远,甚至我们会感叹这样的声音根本配不上当时的自己。事实上对一部分朋友而言,他们很喜欢自己的声音,但不太能掌控它。不指望次次发挥超常,但希望能稳定在平均值上,不至于在重大场合开口时让自己感到那么失望。

总之,我们的声音特别容易无意识地跑偏,或随着不受控制的情绪而改变,从而回不到我们一开始设定的样子。

记得大四临近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在找工作。有一次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约好晚上聚餐,一个朋友气冲冲地坐下来抱怨:“都是我妈,什么时候打电话不好,偏偏面试的时候打!”我们连忙询问情况,原来在她面试前,妈妈连打了几个电话,她因为害怕有什么紧急的事情就回了过去。“你们都听过的,我平时和她讲话都很随意,习惯撒娇,又是方言,结果面试有些紧张,声音回不去了,变成和我妈说话的腔调了,奶声奶气的,感觉自己特别幼稚不沉稳。”

她的情况并不少见,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有“双声记”,比如对家人说话与对领导说话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但在短时间内加上情绪紧张,她一时没能切换过来,导致声音出现了“人设”上的偏差。明明想展现干练的一面,却显露出娇气的一面。庆幸的是她还能发现自己的问题,有些人却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而不自知。

声音不稳定、不受控制的原因多半是对声音的“预演”做得太少了,或者你有在重要时刻前预演的习惯,但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声音。换句话说,你和自己的声音根本就不熟。正确的声音就像你遇到了一个喜欢又合适的人,然而不拿真心对他,他是不会甘愿留在你身边的。

人有意识地把一件事情用心做、反复做,就会形成肌肉记忆,这种记忆如果牢固就可以有效克服情绪上的不稳定。几乎所有人面临重要时刻时讲话都会紧张,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紧张可以使你保持兴奋和敏锐,如果你能与它和平共处,可以让它成为你的帮手。

在“预演”的时候,要确定自己需要哪种声音,自己在发出这个声音的时候,生理状态如何,是一个怎样的心态和情绪,能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引导自己走向它。事实上生理和心理是互通的,而这两者又都会对声音产生影响。比如生理上,身体僵硬、呼吸急促就更容易引发心理紧张,而心理过分兴奋和紧张又会导致生理上用力过猛,此时你的声音会出现不同的状况,而当你听到不满意的声音时,你的生理和心理又可能发生第二次变化,从而走入恶性循环。

为了克服这一切的未知和不稳定,让它能够可控,就要加大训练量,让生理、心理和声音呈一个稳定的三角形,相互正向地引导。多下一些功夫就可以在正式使用时避免干扰,大脑一个指令就能快速切回正确的频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我们从小就听过,这也是所有需要经常在重要的舞台、赛场上竞演角逐的人所信奉的信条。这“十年功”不仅是训练好技能,让身体各部分高效协作,同时也磨炼了意志和心理素质,能够让一个人登台时临危不乱,镇定自若。普通人练声虽没有那么辛苦,但也要遵循训练的基本道理。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激动,我讲话时语速总是越来越快,根本控制不住。

A.首先要学会让呼吸慢下来、沉下来。说话快的人一般呼吸都很浅、很急促,很多时候我们控制好了呼吸,就能更好地控制语速。你会发现很多问题的答疑中都提到了呼吸,可见它的重要性,请跟随第二部分好好学习、练习。同时“练嘴”也很关键,很多人会囫囵吞枣地把几个字含糊过去,嘴叼不住字。如果你能把字音咬得清楚、圆润,就不容易快。而且真正厉害的嘴上功夫,即使吐字速度很快,别人也能听得清清楚楚。

你可以问问自己,跟老人、小朋友讲话的时候会这么快吗?大部分人都不会,面对特殊的群体我们会有意识地放平心态、放慢语速,因为需要考虑到他们的理解能力。但面对普通人时,我们会因为对自己所说的内容过分熟悉,又很少真正地把对方放在心上,不去用同理心替听众考虑他们的听觉感受,从而造成语速失控。就像餐厅服务员报菜名,由于业务熟练,他们可以说得又快又连贯,但是对于第一次听到的顾客来说,服务员报的菜名是完全新鲜的事物,所以常常出现反复询问、确认,反倒影响了沟通的效率。

如果你再能够从声音情感的层面上出发,训练好自己的节奏,学会留白停顿,学会表达关键和重点,就不会存在控制不好语速的情况了,这些内容在第三部分中会详细阐述。第三章什么样的声音才是好听的声音第一节 好声音的四要素——清晰、音色、温度、风格

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自己的声音不好听,但当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觉得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说不出所以然。我们上文也说过了好声音不等于大嗓门,不等于普通话标准,那么好声音的定义到底是什么?有没有一个相对的标准可以衡量呢?

显然不同的人心中的好声音各不相同,但是这些好声音一定都具备四个方面的特点,我将它们称为好声音的四个要素,分别是发音清晰、音色悦耳、有温度以及风格适宜。我们不妨从这四个方面对自己的声音进行发问。1.我的声音清不清晰?

清晰是声音最基本的要求,因为说话时发出的声音,最根本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只有做好了信息的传递,进而我们才能传递感情、态度,最后传达出美感。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听得清楚这个基础上。

当我说到这个观点时,有不少人问我:“那周杰伦唱歌我一个字也听不清楚,为什么我还是觉得好听呢?”这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旋律和节奏创造了一种意境,而且他的咬字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特性。但说话和唱歌终究是不一样的,没有人会在无伴奏的情况下囫囵吞字、含混不清还能让大家觉得他说话很好听,更不可能像听歌一样拿着歌词一遍一遍去对照到底唱的是什么。

音乐可以反复欣赏,但平时说话大多是稍纵即逝的。

因此如果平时讲话经常被他人要求重复,那就是清晰这个环节出了问题,可以分析具体原因:可能是受方言的影响;可能是口腔不积极,咬字含糊;可能是声音太小了听众听不到;可能是语速太快了跟不上;可能是表达逻辑不清,不知道你想说什么;等等。

不少人能通过下意识的控制来提升自己的清晰度,比如让自己说得慢一点,让自己咬字积极一点。如果能通过有意识的控制去改进,就可以将它养成习惯。如果是因为缺乏方法或者坏习惯根深蒂固难以做到,就请根据本书随后提到的训练方法好好锻炼。

关键是先把说话要清晰的意识培养起来。2.我的音色是怎样的?

什么样的音色才好听?答案可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有人说低沉浑厚的声音好听,马上就会有人问:“高亢洪亮的声音就不好听了吗?”如果有人觉得甜美可爱的声音好听,也有人会反驳:“我更喜欢知性成熟的声音。”

甚至还有人喜欢沙哑的烟嗓,因为它能表达出一种阅历和情绪,显得很沧桑,很容易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所以,什么是好听的音色,单个的形容词都会显得很片面。声音的音色或许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何况每个人的音色都有属于自己的特点,前面也提到过,对于我们的先天音色,不能全盘否定,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超过自身的负荷去刻意追求某种音色,而应该保留自己的某些特色,并且学会扬长避短。

如果玩转声音的技巧很高超,你甚至可以用声音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就像配音演员一样。但我接触的大部分学员都不希望改造后的声音完全听不出本人的痕迹,因此大家对自己的声音其实也是有感情的,我们只需要改掉部分坏习惯就可以了。

所以在音色这个层面,我们至少先要做到“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别让声音走极端,保证它不要过分沙哑暗沉、过分大声粗犷、过分尖细挤捏……哪怕音色资质平平,通过情感的润色以及科学发声的优化也可以带来美的效果。

不好的声音形态可以通过练声方法得到改变,比如声音尖细挤捏是因为喉咙不够放松,说话时气息上提,后声腔打不开,鼻音重造成的;大声粗犷的声音大多是因为不会控制呼气,大喘气地说话,喜欢用喉咙去喊。只要通过对呼吸、口腔和喉咙这些发声硬件进行训练,就可以让资质平平的音色达到非常棒的效果。

很多音色好听的人都是花了很大精力去练嗓,才得到了大家都喜欢的音色的。3.我的声音有温度吗?

什么叫作有温度的声音?简言之就是要暖声,不要冷声。我们发现很多人前两个方向好像没有问题,但是声音离好听悦耳这个程度还是相去甚远,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的声音听上去有些冷漠,很难引起好感。

著名的国际声音教练朱迪·艾普斯曾说:“是内在世界创造了声音,而非声音创造了你的内在世界。”有内在的情感,才能拥有温暖人心的声音。

举个例子,我在许多需要自我介绍的聚会上,见过很多人神情冷漠、面无表情、机械生硬地对大家说:“非常高兴能够认识大家,希望能和在座的各位成为很好的朋友。”虽然我深知每个人的性格和习惯有所不同,很多人不擅长于用言语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但听到这样的声音,依然觉得表述者不过是说客套话罢了,他没有意愿和在场的任何一个人成为朋友。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听一个人讲话,不是只听字面的意思,我们听的是这个声音所传递的整体感觉。因此不是我们冷冰冰地说着自己很高兴,别人就真的认为我们很高兴了。

作为听众,特别拒绝表里不一的声音。如果你表达的话语中融入的是与之相匹配的情感,声音的好感度自然会更高。或许不少人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说的东西都不需要什么情感,不过是平凡琐碎的事情罢了,但大多数的时候,与人说话本身就是一种情感和意愿上的交流,何况我们都愿意用声音去结缘,而不是结怨。有些人说话让别人提不起兴趣,甚至让人扫兴,或许不是内容的问题,而是你的声音听上去实在太冷漠了。

这也是为什么现如今智能语音功能强大,但始终无法真正取代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去说话的原因。因为人的声音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即使我在给“晓雅”智能音箱录制语音库的过程中增加了声音的温度,但为了合成后的一致性,我从头至尾只被允许使用一种声音表情,就是如同邻家妹妹般的亲切温暖,无法随着情境的改变做出真实的情感变化,因此AI的声音也就无法像真正说话的人一样拥有多层次的情感演绎。

这种流动着的情感和变化着的节奏,还有不同的声音表现,形成了一种有温度的声音。这可以说是声音的灵魂,把这一点做到了,即使声音先天条件不好,也能实现惊天大逆转。同理,再动听的音色、再标准的普通话如果没有这一点,听上去也是索然无味的。4.我的声音与我相称吗?

我们说穿衣打扮要看个人风格,也要看场合,用声也一样。在职场、生活里,对声音的要求和审美也不一样。

举个例子,比如娃娃音。其实有的朋友也会觉得娃娃音很好听,温柔可爱,又没有攻击性,像我们熟知的志玲姐姐,她本人的性格和处事风格也和她的声音一样,亲切圆润。

娃娃音向伴侣撒起娇来是非常讨喜的,但如果用在职场上,听着可能就不舒适了,会显得说话者肤浅、不沉稳、可信度不高。如果当时的场合下应该表现得更加端庄大方,那么娃娃音的使用势必会降低他人对你的好感度。

所以说,声音要分场合、看时机。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关系中,声音绝不能以不变应万变,哪怕是在职场中,做服务行业的可能倾向于温柔亲切的声音,你需要有一个温暖的微笑作为铺垫,声音里有一些虚声的成分去过渡,气息比较轻柔,语气轻快地说出“您好,欢迎光临,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就比较适宜。

有的管理层的人员,或者工作带有咨询顾问性质的人,也许会因为自己的声音没有气场,营造不出权威、专业的感觉而备感苦恼。而此时如果气息沉稳,语气坚定,音色偏实,咬字积极有力,那么这个声音会更有气场。

有一名男学员和我分享他的经历。在他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因为声音亲切温暖,让大家觉得他很谦逊,对他的声音好感度极高。当他慢慢从普通员工走向管理层的工作岗位时,他的声音及说话风格依旧停留在刚工作时的感觉,他为此苦恼不已,深刻地意识到声音气场不足为工作带来了不少阻碍。

由此看来,声音要随着身份、关系的转换,契合场合、人数的变化。合适,就是一种美。

最后想说的是,不要将对声音的评判仅仅停留在表面,不要局限于声音本身,也要去看看这个声音是否有延续的力量,它能否与你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能否在情绪上给予你正向的影响,能否给予你心灵上的抚慰或鼓励,把话说进你的心里,甚至指引你的行动。

因为好听的声音不仅悦耳,还能悦心。徐老师的答疑小课堂

Q.老师,如何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中让声音更有温度?

A.首先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微笑。笑起来声音会变得亲切积极,最能扬长避短了。但是有些人不会笑,要么笑得很假,要么笑不出来。还有人会觉得笑着说话很傻,那是误会了笑,说话中的笑可不是眯着眼、张着嘴的傻笑,而是一种由愉悦情绪引发的很自然的表情。很多电台主播的声音充满了笑容,他的微笑一定不是夸张或傻气的,而是眼里有光,面部积极,嘴角上扬。关于怎么笑,本书在第二部分练嘴的环节里会详细地教你。

然后,要创造一种积极的影响力。这种积极的影响力应该是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这就是为什么训练声音的同时我也会鼓励那些懒洋洋、病恹恹的学员去做运动;鼓励性格内向、根本不敢开口说话的学员多去参加一些沙龙聚会,经常把他们推上台说话;鼓励脾气暴躁、性子特别刚烈的人去做一些需要耐心和可以培养审美的事情,比如瑜伽、做手工;甚至要求大家每次来上课都一定要穿着得体,打扮得潇洒、端庄。有一次一个学员穿着拖鞋素面朝天地来上课,当对着镜子做练习的时候,她极不自信,声音也没了温度。声音和太多东西相关,一个内心愉悦、对待生活和对待自己积极的人更易发出悦耳有温度的声音。

当然,你还要学习情感表达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部分统统都告诉你。第二节 正确审美

开始行动前,正确的认知永远是摆在第一位的。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系统课程,我先和大家交流的一定是对声音的审美和认知。不要想成为标准模板化的声音,不要单一地把一个点放大,并将其奉为美的全部标准。

探讨声音的美时,我们可以拿外形的美来对标。我说的普通话标准不等于好声音,大嗓门不等于好声音,这道理就和大眼睛、瓜子脸不等同于长得漂亮一样。

如果你的嗓音条件很好却不会用,就好像一个姑娘长得漂亮却打扮得很糟糕;又比如一个五官精致的大胖子,人们也很难将她归入美的队伍里;而有些人拼命瘦下来却还是不美,可能是面容需要更好的修饰,气质涵养均有待提升。

这些话听起来很残酷,但听到这个比喻的人都会很受启发,并且审视自己是否对美的认识和定义过于片面,从而确立好将自己的声音变美的方向。好声音是一个综合实力的展现,上一节我们也明白了,要有清晰的发音、舒服的音色、有温度的声音表达,还要契合自己的风格。无须方方面面达到最高标准,但至少不要出现过分的短板。说到底,任何美都体现出一种综合、协调的能力。

对外表进行改善和美化的正确经验同样适用于声音。

面部整形近年来日益火爆,然而身边渐渐出现一些越整越难看、越整越怪异的面容,明星中大家有目共睹的案例也不少。抛开手法拙劣、技术失败的情况来说,个人认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的审美观。我虽不排斥整容,但我想呼吁“整容先整脑”,这个“脑”指的就是正确的审美和认知。

你是否足够了解什么才是美?是否能够认清自己的优势和缺陷?那满屏的锥子脸、欧式双眼皮、高挺的鼻梁如果生搬硬套地放在你的脸上是否真的恰当?好的面部调整应该是在原有面容的基础上修饰缺陷,尽量做到自然甚至不留痕迹。声音也是一样,你羡慕的各种华丽的腔调或许并不适合接地气的工作场景;你不顾方法一味追求的高亢嘹亮或许已经深深地折磨你的声带;你自以为成熟稳重的说话方式或许根本不适合现阶段的你,反而给人留下不礼貌、不谦逊的不良印象……

在追求声音之美的道路上不能盲目,倘若审美出现了严重偏差,变美的过程就会走很多弯路。让美取悦自己很关键,但同时也要让美被受众接受,悦己也悦人才是正确的变美路径。小练习

请录制一段你的自我介绍,可包含你的年龄、性格、职业、爱好等内容,并站在听众的角度回听,评估自己的声音(附图表)。

现在,带着这些“勾选项”,随本书一同寻找解决方法吧。第三节 开启你的声音蜕变之旅

现在你对“好听”已经有了正确的认知,马上你将进入系统的训练环节了,在此之前我还有三点重要的提醒。1.学会听,培养自己的听辨能力

听准才能说好,在我的课堂上,无论是教授学员还是培养专业的声音教练,我都在强调先于发声能力的一定是“听”的能力。尤其是声音教练,专业技能再好,懂再多的理论,如果无法听辨出学员声音的问题,就无法一针见血地给予有效的指导。在线下,学员在课堂上做展示时,我不允许其他同学讲话或熟悉内容,而是要求他们专心地听,要听得出别人的好坏,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指导自己。

这本书中附有音频示范,在没听明白示范和要求前请不要轻易开口。自己做练习时也必须录音并且回听。从对最基础的音量、音高、音长、音色有感觉,到对不同的生理状态下产生的声音有感觉,能够判断出气息有没有下沉,喉咙够不够放松,口腔有没有打开,甚至到最后精准地听出说话人的情绪和性格。在听的能力飞速进步的过程中,模仿能力和发声能力也会进步得非常快,更重要的是,你会逐渐形成正确的听觉审美,这是说得好听的必备条件。你无须拥有绝对音感的天赋,只要你没有听觉上的障碍,再对被长久忽视的这方面稍加重视,听得多一点,用心一点,细腻一点,你一定能收获得更多。2.善用工具:录音和镜子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