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苦才是幸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0:33:19

点击下载

作者:刘淑霞

出版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吃苦才是幸福

吃苦才是幸福试读:

前言

当今,无论是社会发展术还是人们的生活节奏都越来越快,因此,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所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面临各种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对生活中的锻炼和磨砺则敬而远之。

中国有句古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它教育人们应该有乐于吃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只有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古人也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玉不琢,不成器”。但现代社会很多人似乎被物质冲昏了头脑,急功近利,好逸恶劳,早将老祖宗们的教诲抛到了九霄云外。即使是普通人也对于“吃苦”有着一种本能的畏惧感,殊不知,要想追求幸福、快乐的生活,“吃苦”——是必须经历的阶段。苦难就像是人们走向幸福的黎明前的黑暗,只有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对于苦难,人们不但不该逃之夭夭,更应该迎难而上,敢于直面它,战胜它,把苦难当成幸福道路上的助力,并将其转化为幸福。苦难显才华,好运藏天资。人生的历程正式有了苦难的考验才能铸就非凡的成就。风雨过后,曾经灰暗的天空才能显现出不一样的澄澈、湛蓝,生命只有经过苦难风雨的洗礼才能变得更加美丽和精彩。“苦”不仅是一种味觉,还是一种心理感觉,苦到极点甚至会让人产生生理不适,人们常说的锥心之痛大概就是这种苦。以慈悲为念的佛教,认为众生的痛苦可以分为三种,即人生无法避免的病苦,经验的苦、世事无常的变故之行苦,以及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的坏苦。人生在世是苦的,但佛家并未对此持消极态度,而是以“苦”字为谛,让人认识苦,知道苦,进而从苦中解脱。

苦难是人生常态。生老病死,爱恨离别,每一种事情的发生都伴随着无可名状的苦楚,所以人们憎恨它,拒绝它。但不幸的是,很多时候人们并不能摆脱苦难。或者,当苦难来敲门时,人们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赤膊相对以至于伤痕累累;或者,当人们身临苦难之境时,大多数人无力反抗,连本能的挣扎都成了没有回音的绝响;又或者,在对苦痛的惧怕和诅咒中,人们迷失了自己,精神的压抑使他们背离了自己的初衷,在拒绝苦难的同时,也拒绝了自己。无论是哪一种,相信谁都不愿看到。

要想有所作为获得成功,就绝对不能坐享其成,现代社会竞争如此激烈,若没有经历过苦难,没有吃过苦,就不可能成功、获得幸福。成功和失败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辅相成,苦难和幸福也是一样,老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曾告诫过世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下没有从天而降、毫无缘由的幸福,也不会有受不尽的苦难,无边的痛苦。正如长者常教导我们:“人只有享不了的福,没有吃不了的苦。”一切的苦难终究是会过去的,当一切过后,蓦然回首,人们便能发现,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苦难,都能变成一粒粒璀璨夺目的珍珠,那才是人们一生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被苦难吓怕了的人们渐渐变得谈“苦”色变。但是,人们真正了解苦难吗?到底需要承受多少次苦难,才能看清它的实质?为什么不试着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呢?人们总是希望尽快到达目的地,并且为终点的遥远而忧心忡忡,却忘记了自己已经在路上,正在前行。既然在路上,就要做好吃苦的准备;前行,就不能怕磨难和苦痛。“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但是,真正理解“吃苦才是幸福”,真正能吃苦,愿吃苦,会吃苦,能苦中作乐,能在吃苦中感觉到幸福的人又有多少呢?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把苦当成上帝的礼物,怀着一颗感激之心来接纳呢?很多人都说吃苦才是幸福,却从来没有人想吃苦,一如人们总说不要抱怨生活,可却很少有人停止过抱怨,是做不到,还是从心底里不认同呢?

苦难与幸福当然不是等价的,即便现实生活中所说的吃苦是一种修行,但人们也绝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人们渴求的东西是幸福,生活的目的也是为了获得幸福,这一点从来没有改变过。可是,如何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实现这个愿望呢?那就是“吃苦”。“吃苦”本身并不幸福,但人们能从吃苦中得到的生命感悟、情感体验以及多元的人生经验都是幸福的前奏。苦难不只是灰暗色调,幸福也并非单一的情感色彩,苦难与幸福其实是不同色彩编排形成的意象符码。从苦难到幸福,其实只有一步之遥,那就是学会“吃苦”。没有苦,哪有甜?没有尝过苦的滋味,哪里懂得幸福的感觉?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但是,如何吃苦?吃什么样的苦?以怎样的方式吃苦呢?这些都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吃苦”也是一门学问,而且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应该弄懂的学问。

通过本书,编者希望能和广大读者一起探讨“吃苦”对于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意义,让那些对于吃苦仍抱着逃避态度的人,正视生活中的苦难,与大家一起面对困难,追求属于自己的真正的幸福。全书从社会上当前人们存在的普遍心理状态入手,深入分析人们面对吃苦的各种心理和正确的处理方式,全书以丰富多样而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名人案例加以佐证,为读者们讲述“吃苦”的方法和意义。整体将从以下几方面详加阐述:苦难是光明前的黑暗——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一时苦不是苦 一世福才是福;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同甘共苦,一起幸福——学会享受一起吃苦的幸福;苦中作乐,自得其乐——把吃“苦”当吃“补”;最苦的树总是开最香的花;先苦后甜,忍字当先——像喝咖啡一样处理热和苦;苦难多大爱,家贫出孝子——教会孩子吃苦就是给孩子幸福;不怕吃苦,不讨苦吃——运气不好才会一帆风顺;苦才是人生——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再苦也要笑一笑——以小胜面对残酷的命运;苦日子,舔着过——把日子过甜。

本书对“吃苦”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在分析中选择了一些通俗易懂、趣味性强却又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意图带着大家重温那些十分经典却又常为我们所忽略的道理,和大家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哲理,让读者真正了解“吃苦才是福”的含义,并借此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赶走负面情绪,尽情地享受生活中的幸福和快乐。第一章苦中作乐,自得其乐——把吃“苦”当吃“补”不同的人对苦难的定义不一样,不同的心情对苦难的品味也不一样。苦难并不意味着灾难,不能只用拒绝、逃避的态度对待它。苦难或许是前进的绊脚石,或许是光明中的一团黑暗,但苦难也是成功的云梯,也为世界的缤纷贡献着它独有的颜色。既然,苦难不能拒绝,不能逃避,那么只有面对,只有从另外一个角度享受苦难——苦中作乐。苦中作乐虽是一种无奈之举,但也显示了一种达观态度。如果说在苦中作乐,并且自得其乐,是一种修养,那么,把苦难当补药吃,在艰难中修身养性,则是一种历练,所体现出的是那种“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精神。1. 苦难里也有斑斓世界

苦难并不总意味着灰色,它的深层也有斑斓色彩。

在许多人眼里,苦难是一个灰色的词语,令人望而生畏,因为苦难往往意味着挫败、创伤,意味着生离死别,意味着无可名状的痛苦之感。但是,当人们不幸落入苦难中而自怨自艾或怨天尤人时,却往往忽略了苦难中其他颜色。其实,苦难里也有斑斓世界,那是个人意志的衍生物,是乐观豁达的人眼中的一抹光亮。因为有苦难,人们才会清醒,用清醒的头脑来自我反思;因为有苦难,人们才会有破釜沉舟的勇气,才能创造绝处逢生的奇迹。“丢掉我们大部分的装备,轻装前行!”脸色枯黄、目光却矍铄的罗伯特大叔果断地对同行登山的朋友们说。

可话还未说完,立即招到大家的质疑和反对。霎时间,原本静悄悄的山坡上沸腾了起来。

那是1978年的春天,英国探险家罗伯特一行八人相约攀登中国的珠穆朗玛峰,眼下,中国大部分地方已经绿意盎然,但在这大约6000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山坡上,到处都是茫茫白雪。更为不幸的是,刚才的一场雪崩,令两个队员的腿受了伤。而且现在天快黑了,又起了风,盘旋在上空的秃鹫总是冷不丁朝他们冲下来又掉头飞去,让人瘆的慌。而且这时山陡路滑,天气恶劣,说不准还会有别的灾难。这八个人本来都是萍水相逢,因为相约爬山才走到了一起,虽然相处了几天,但彼此的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当遇到麻烦时,大伙儿的话更少了,个个都十分沮丧。

他们当中,有的人因为伤重,行动不便,坚持天亮了再走;有的因为背囊重,加上先前的惊吓,实在走不动了;有的因为酷爱登山,不想在逼近山顶时却步,要接着向上爬……但富有经验的罗伯特知道,接着向上爬是肯定不行了,不但不能向上爬,还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下山,否则,必定会损失惨重。所以,他提出了刚才的建议。但是,这建议没有得到响应。“我的朋友们,爬山机会多的是,成功不在于登上山顶,而在于平安地领略独特风景。”生命是最重要的。因此,我们要快速撤退,否则将面临更大的灾难。而唯一的方法就是扔掉行囊,留下少量食物,这样我们才有力气下山。”罗伯特说得十分诚恳。他的朋友们开始相信了他的分析,但还不是十分放心。“可是,我们行动不便,你们会不会弃我们于不顾?”一位受伤的人起了疑心。“我不认为要扔掉我行囊里的一些食物,万一我们下不了山,也断了食物,怎么办?”一个大胡子说。“我们的体力不如你,说不定,只有你才能走出去。”另一个揶揄道。“不,在苦难面前我们是一体的,一个都不能少。麦克的腿伤了,可他的方向感好,他得帮我们探路;爱丽丝体力差,但她观察力强,她要帮我们避难。我很棒,但是我一个人会被秃鹫吃掉。”罗伯特说。“不错,我和马尔克斯练过摔跤,我们来扶这两个瘦家伙,一点问题也没有。”“是呵,没有爱丽丝清脆的笑声,晚上走路我会犯困的。”一个年轻小伙子挤着眼睛说。“对,扔掉多余的东西,没有退路,就会更有力气前进。”那个大胡子边说便从背囊里往外取东西。

就这样,在相互搀扶鼓励中,大家有说有笑,仿佛忘记了白天的苦难。即便又乏又累又痛,也没有一个人抱怨,因为他们都知道不能打击了团队的士气,否则就永远也下不了山。只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大家就下到了3000米的高原上,这种速度简直是奇迹。

后来,罗伯特坐在摇椅旁回忆,他说经过了那次苦难,他们八个人成了真正的好朋友,以后每隔几年都要聚一次,哪怕在世界的另一端,也要赶回来,因为共患难的情谊是无价的,是刻骨铭心的。生死一线的团结,让他们知道了友情的力量,不期而至的苦难,让他们心贴心地走到了一起。

是啊,苦难让人感受到了痛苦和不幸,感受到了绝望和孤独,但再往深处看,苦难也有斑斓的色彩。看得深了,看得远了,就会看见许多的支持和祝福,看见满含期待的目光和无比感人的深情。这些远方朋友们的牵挂和惦念,也为苦难涂上了亮丽的色彩,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苦难中的人才能从绝望和孤独中走出来,才感受到了温暖,拥有了动力。苦难是灰色的,但它也有斑斓,只是得用心去看。人生哲思录:

看问题要从不同层面思考,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苦难不是单色调,而是七彩线谱。蜷缩在苦难里面,只能被灰色阴霾包围,走出来才会发现其斑斓色彩。在苦难中保持清醒,在清醒中审视苦难,勇敢智慧的人才能看出隐藏的颜色。2. 苦难是上帝的礼物

那些让我们避之不及的苦难,放在面前是陷阱和创伤,但若把它们看成礼物,微笑着去打开,可能会发现里面隐藏着机遇。

百炼方能成钢,千锤才可砺刃。上帝似乎比我们人类更懂得这一点,所以当人们在祈祷人生旅程一帆风顺的时候,它会时不时地把灾难降临人间,给人更多磨练的机会。但是很多人并不领情,他们诅咒上帝的盲视,怨声载道,却不付诸行动;而另外一些人在选择接受的时候,对命运奋起反抗,把苦难当成补药,把挫折和灾难当成锻炼的机遇,最终成功地走出苦难。

如果你有幸能去英国剑桥大学,你可能会看到这么一个人:他骨瘦如柴,无力地斜躺在电动轮椅上,但可以自己驱动轮椅;看书时必须依赖于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靠人帮忙,把每一页平摊在大书桌上,但他不停地在阅读思考,他甚至不能与人直接交谈,只能靠仪器传达意志,但他仍不懈地追求科学真理,进行大量的物理研究。他是一个可怜的人,21岁时不幸患上肌肉萎缩症,被“判刑”为终身禁锢在轮椅上,只有两根手指可以活动;43岁时,因患肺炎做了穿气管手术,被彻底剥夺了说话的权利。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编写出了《时间简史》、《时空本性》等科普巨著,证明出了黑洞的面积定理,成为了继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

这个人就是“宇宙之王”——史蒂芬·威廉·霍金。

因“渐冻症”被困在轮椅上达60年之久,这种苦难是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承受的。但霍金承受住了,他不仅没有怨天尤人,一蹶不振,反而把这种苦难当作上帝赐予的特别的礼物,安然接受。上帝在以自己的方式考验子民,他始终相信这一点。所以,他向上帝致意,向命运挑战,最终谱写了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篇章,成为令世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虽然我行动不便,说话需要机器的帮助,但是我的思想是自由的!”霍金如是说。苦难困的住躯体,但困不住意志;困得住语言,但困不住思想。生活是不幸的,是苦涩的,但正是因为苦难本身的存在,霍金才没有把美好的时间浪费在游山玩水、交易应酬等世俗的事情上面,他才能更为静心、潜心地研究科学,迈进哲学的殿堂,为世界史留下一个美丽的传说。苦难是上帝赐予的,他让霍金失去了行动的自由,却给了他更多思考的时间和思想的自由。所以,苦难,也是一种礼物。

苦难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但是得像霍金一样坦然接受,善于发现它的价值,这样才能通过它来成就自己。

发生地震的那段时间里,小镇上的一个医院病房里来了两个特别的病人,一位是画家,一位是诗人。画家被砸伤了腿,要被锯掉;诗人伤了头部,脑子里有淤血,眼睛有可能失明。他们都是来小镇写生的,但没想到发生了地震,而且,与县城连接的路被山洪冲断了,再加上连日来暴雨不断,抢修好恐怕还得一段时日。

住院期间,诗人情绪很激动,他的眼睛被纱布绑着,什么也看不到。他用诗人独有的语言犀利地诅咒这世界,他说黑夜给了他黑色的眼睛,却让他永远远离光明。他每天都用力拍打着紧闭的窗子,说雨水不仅打湿了他的脸,还打湿了他的心,所以要求换床位。画家则很安然,他的腿不能动,而且要忍受剧痛,但每天仍然有说有笑,给病友们讲述他以前画画时遇到的有趣的事情。房间太拥挤了,窗外雷声滚滚、乌云密布,不时有闪电划过,临窗的位置,的确有些嘈杂,但是安全。可诗人选择跟画家换了床位,他说他喜欢听雷声。

刚换床位不久,这位画家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地报告大家他刚才看到的一幕。他说窗外有片竹林,或许是雨水忽然增多的缘故,嫩嫩的竹笋芽都冒了出来,茵绿茵绿的。雨水从天上落下来,砸了竹笋的小尖脑袋,竹笋芽们却好像很享受的样子,煞是可爱。他还把这情景画了下来,给病友们看。病房里的人,大都是被压伤、砸伤的重病号,动弹不得,听他这么一说,似乎都来了精神,纷纷议论这雨后春笋,看了画都觉得好,似乎看到了希望。只有诗人漠然背过身去,嫌他们无知、少见多怪。

就这样,在其后的几天里,画家总是为大家描述窗外的事。他说的最多的还是竹笋,向大家报告竹笋长多高了,哪里又长出了新的,有一些笋芽被人掰掉带走了,有一些被雨水打弯了,等等,每次说完都画出来给大家看。而这些便成了病房里的唯一乐趣。

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天,天气渐渐转好了,路也抢修好了,这些重病号都要被转送到城里的大医院去。转院那天,病人们突然觉得有些舍不得那些竹子,纷纷要求医护人员带他们去看看。诗人虽然什么也看不到,但他也让人扶着去了,在画家每天对竹子的描述下,他的脾气在后来舒缓了不少。可走到那里大家却发现,画家描述的窗外除了一堵墙和一个被雨水冲的污秽遍地的垃圾池外,什么也没有。“美丽的画面在脑子里,就算灾难也不能带走。”这时的画家挠了挠头,解释说。

后来,这位画家成名了,虽然成了残疾,但还坚持到各地游览,办了许多画展,他画的最好的是竹子。之前,他一直在学郑板桥竹子的画法,但总是难以领会其神。但住院的十几天,他把所见过的竹子和画,一遍遍地在脑海里回顾,用心去体会,终于有了自己的心得。虽然与郑板桥竹子的画法并不一样,却别具一格。而那位诗人最终在诗坛里消失了,因为他没能承受住失明的打击。

苦难与机遇并存,上帝赐予人们苦难,也就是在赐予人们希望。苦难就像上帝赐予的一杯好酒,不会喝的人觉得它辛辣无味,会喝的人则会觉得醇香无比。只是太多的人在苦难面前不是萎靡不振,就是立即转身而逃,他们没有给自己品尝苦难、思索人生的机会,所以总不明白人生最深刻的真谛。他们完全把上帝的礼物当成了魔咒,也因此错失了礼物中隐秘的珍贵部分——机遇。人生哲思录:

苦难是上帝赐予的礼物,人们虽然没有能力拒绝,但可以选择拆开礼物和使用礼物的方式。方式对了,你可能会发现里面有额外的惊喜;方式错了,即便有惊喜,也会在你不留意间悄然离去。3. 良药苦口利于病,无病吃“苦”当吃“补”

苦难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磨练,也是一剂良药。它能激发人的斗志,激活人内心的潜能,让人的心智更清醒。《史记·留侯世家》里曾经写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说,好药虽然很苦,甚至让人难以下咽,但可以让我们的病得以痊愈;忠诚的话虽然有点让人不舒服,但能帮助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是在说人要虚心善于接受批评。苦难虽然不是批评,但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人的一种磨练,它也是一剂良药,能激发人的斗志,激活人内心的潜能,能让人的心智更清醒。苦味虽不受人欢迎,只要对身体健康有好处,我们就不应该拒绝它。平庸无奇、没有坎坷的生活,可能会让人感觉轻松、自由,甚至尝到甜味,但长久地没有压力和负担也容易让人养成懒散、不思进取的坏毛病,等到能力退化再来奋斗恐怕就为时已晚了。

19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师生们曾经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实验”。他们把一只活蹦乱跳的青蛙放在沸水翻腾的大锅里,那只青蛙刚一接触水,便像触电了般,“嗖”地一下子窜了出去,动作极其灵敏矫捷。原来它突然感受到了巨大的痛苦,本能反应即是反抗。它奋力一搏,迅速地跳出了水面,从而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但实验并没有停止,他们又把这只青蛙放在了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这只青蛙刚死里逃生,现在又进了凉水里面,自然惬意得很,只见它在里面自由自在地游动,不时地东瞅瞅,西瞧瞧。可学生们并没闲着,他们用小火慢慢地为这只锅加热,同时看这只青蛙的反应。青蛙当然可以感觉到水温的悄然变化,但它并没有急着跳出来,而是表现出一副很享受的样子。原来,由于小火加热慢,每升高一点温度,青蛙都能慢慢适应,出于惰性或者淡薄的危机意识,它并没有立即往外跳。可是慢慢地,温度终于达到青蛙身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了,痛热难忍的青蛙拼命地挣扎,却再也没有力量跃出水面,最终在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青蛙第一次之所以能迅速逃离险境,是因为它受到了沸水的剧烈刺激,巨大的痛苦激发了它的本能,令它最大限度地释放出了它的潜在能量,所以能使出全部力气奋力一搏。但第二次,青蛙并没有感觉到明显的刺激,甚至很享受那种渐热的温度,从而失去了警惕性和危机意识,以至于当危机真的降临时,它已经丧失了反抗的能力。

惰性与趋利避害都是人的天性,但当人过于沉溺于安逸的生活而不思进取时,如果“害”真的来临,恐怕人们连“避”的本能都丧失了。所以,苦难并非完全意义上的灾难,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个警世钟,是一剂可以治愈好逸恶劳这种习惯的良药。既然是良药,哪怕是苦口,也不能不吃呀!

有时候,良药不仅可以治病,还可以当补品吃,吃“苦”就是吃“补”。人生哲思录:

愚蠢的人们把苦当成毒药,不是逆来顺受地喝了就是怨天尤人地摔了,结果只能使自己陷入更悲惨的境地。而聪明的人就会把苦当成补品来吃,让自己经过千锤百炼,在苦难中练就钢铁一般的身骨和意志,并且借助困难寻找另外的机遇,以获得新的成功。用微笑面对苦难,把苦难当做补品,再崎岖的道路也会成为坦途。4. 苦中作乐,才能自得其乐

如果说接受苦难并用微笑面对苦难是一种正确的态度,那么,能苦中作乐,并且自得其乐,便可以说是一种美好的修养了。

一个酷爱登山的儿子在一次探险中不幸遇难,失去了双腿,只能在轮椅上度过自己的下半生了。从此,他痛苦不堪,一蹶不振,任谁劝说也不行,总是把自己关起来,不停地摔打东西,捶打自己,他觉得自己的腿废了,整个人生也就废了。

一天他父亲来到他面前,什么话也没说,就推着他来到厨房。

厨房里有三只锅,正在烧着水。默等了一会儿,水开了,父亲不动声色地在三个锅里分别放了一个萝卜、一颗蛋、一包咖啡粉,然后看着它们在不同的锅里翻滚。

煮了一段时间之后,父亲把火关了,把锅里的萝卜、蛋和咖啡分别捞出来,并放在不同的碗里。“儿子,你看到了什么?”父亲问。“煮熟的萝卜、蛋和咖啡。”儿子狐疑地说,他并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这样问。“它们与原来相比有什么不同?”父亲接着问。

能有什么不同呢?萝卜原来是又硬又脆的,现在变得软极了,用手指一按就一个小坑儿;鸡蛋煮熟了,从外面看没什么大变化,但他知道里面原本是蛋清蛋黄液体,现在变成固体了;而咖啡粉经过煮之后,已经融在了水里,变成了浓香的咖啡。儿子把这些想法说给了父亲听。“那你想到了什么?”父亲似乎打算刨根问题。“不知道!我怎么知道?”儿子有些不耐烦了,自从出事以后,他性情大变,脾气极为糟糕。

父亲却不急,而是耐心地给儿子解释。他说,对于这三样东西而言,水就是灾难,就是苦头,水要征服它们。但面对这场苦难,这三样东西的反应却是不一样的。原本坚硬的萝卜在滚烫的水中变软了;鸡蛋原本非常脆弱,经不起磕碰,否则里面的蛋清蛋黄就会撒掉,可那层薄薄却坚硬的蛋壳保护了它里面的液体,使得它们经过沸水煮之后变硬了;咖啡粉就更特别,在滚烫的水中,它顺势而下,居然变成了水。“那么,儿子,你想成为什么?”父亲不疾不徐地说:“你想成为看似坚硬却经不起沸水煮,当痛苦来时变得软弱无力的萝卜,还是想成为有着一个有弹性、有潜力的灵魂,却有着一颗异变的心,在苦难挫折到来时变得僵硬顽固的鸡蛋?又或者,你想成为原本不起眼,但经过沸水煮就变得浓香,且水沸腾到最高点时而变得美味的咖啡呢?”

听到这番话,儿子平静了下来,他陷入了深思。他明白了,如果像咖啡那样,当苦难到来,可以顺势而为,把苦难假设为一个欢乐之旅,从中获取能量,那么就能使自己强大,而且,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美好。

中国现代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就是一个能在苦中作乐的高手,他的《雅舍》一文在文学界广为诵谈。1939年5月,正值抗战期间,随着国民政府迁往重庆,梁实秋所在的教育部中小学教科书编委会也迁至重庆北碚了,他自己自然也得随着跟去。他在那里购置了一栋砖柱木架的平房,瓦顶篾壁,十分简陋,远不能和原来的工作地方相提并论。但梁实秋先生毫不介意,并为其命名“雅舍”。

就是在这间“雅舍”里,他蛰居七年,接待了众多文人骚客,创造出了蜚声文坛的《雅舍小品》,并完成了大量的翻译著作,在文学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在《雅舍》一文中,梁实秋以轻松的语言描述了那栋实际上结构简陋、地点荒凉、蚊虫横行,“像”一座房子的“雅舍”,幽默平和地叙述其鄙陋之处,那种对待艰苦生活的从容和坦然,足见一个风流儒雅文人的名士风度,而这都与他苦中作乐的生存之道有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悲哀苦痛的事情多半缠身,但人们却不能因此自甘堕落潦倒,或者裹足不前,而是应该学会苦中作乐,因势利导,把不利的因素变为可利用的价值。如果能笑着承受一种苦难,解决一个问题,何必非得哭丧着脸哀怨嗟叹呢?如果能在苦痛中寻找到乐趣,能在苦难中自得其乐,那又何必那么早、那么快地否定苦难呢?人生哲思录:

如果无法拒绝苦难,那就承受下来;如果想远离灾难,那就在苦难中反抗。而选择反抗苦难的最好方式,莫过于苦中作乐。因为,如果一个人在苦难中还能拥有幽默感,利用不利的因素为自己创造有利的条件,并保持着矜持的微笑,把欢乐带给周围的人,那么,他还有什么战胜不了的呢?5. 豁达,苦难的橡皮擦

豁达,是一种不怨、不哀、不怒、不愤的开阔胸襟,是一种饱读诗书、明晓世事的通透情怀。心胸豁达,才能总是笑看风云。

苦中作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在遇到苦难时,还能笑出来,多半是出于无奈,是一种苦笑。可如果在苦难中主动去寻找乐趣,还能自得其乐,把苦难变成有意思的事情,就体现出一种达观的心态了。豁达,是一种不怨、不哀、不怒、不愤的开阔胸襟,是一种饱读诗书、明晓世事的通透情怀。只有心胸豁达,才能在苦中看到乐趣,才会在苦中寻找乐趣,才会明白,苦不仅仅是苦,还是一种幽默的存在。

提到豁达,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恐怕就是潇洒不羁、放浪形骸,“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了。实际上,李白的一生充满苦难和坎坷,他壮志未酬,几度被贬,抑郁之情在所难免,但他并未意志消沉、沮丧颓废。他以诗酒作伴,以山水为友,化苦闷为诗情,在苦难中寻找乐趣,无拘无束地抒发英雄情怀,自是怡然得其乐。

年轻时候,李白进京面圣,自许甚高,以为志在必得,不想鲲鹏之志无以施展,在被排挤出朝野时,他悲愤不已,但仍吟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潇洒之语;在贬往夜郎的途中,忽闻被赦,不是声泪俱下地感慨,而是即刻发出“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豪言;他自视甚高,不畏权力,尽管在人生的低谷,依然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他深知“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但仍然高呼“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他不是没有愁苦,不是能放得下所有的不快,但他豁达的心性并未让他深陷其中,并未令他自我放逐,而是在每每失意的时候,都能咏出脍炙人口、大快人心的诗句。对李白来说,与其“借酒消愁愁更愁”,远不如以酒为引,以诗为品,借助狂放的诗句来浇心中的块垒,那种痛快与乐趣,怕是别人只能心领意会,却无缘亲身体验吧!

李白的这种洒脱人生不是玩世不恭,更不是自暴自弃,而是一种思想上的轻装,一种暮光上的深邃。其实,心胸豁达并非一定要万般皆空,无悲无喜,而是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把事情看淡了,心就敞快了。懂得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对生活责备求全,才不会在偶尔的苦难中彷徨失意。

正值三伏天,南方深山里的一个禅院中,草地枯了一大片,灰秃秃的,十分难看,有碍观瞻。“师父,快撒点种子吧,光秃秃的,太难看了。”刚剃发不久的小和尚摸着还不太习惯的光头对坐在殿堂偏侧抄写佛经的师父说。

师父默不作声,不一会儿,一位小师兄走过来开开门,把一张写着“随时”的纸递给他。小和尚摸不着头脑,便向师兄请教。原来,师父的意思是,种植要按照时节而行,等天凉了再种。小和尚听罢走了,既然要等时节,那就好好研习经文吧。

中秋时节,师父让师兄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种。可是这时候秋风乍起,草籽一边撒一边飘,浪费了许多。“不好了,师父,草籽都被风吹走了。”小和尚又赶忙去找师父。可师父又让师兄送出了两个字:“随性”。小和尚摸着脑袋想了半天终于明白了师父的意思,即被风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就随它们去吧。

种子是撒完了,可没过多久,就有林子的小鸟飞来啄食,赶也赶不走。于是小和尚又慌忙去找师傅,依旧是传出来两个字:“随遇”。这一次,小和尚明白,师父是说反正种子多,吃不完,就随它们去吃。既然这样,小和尚就索性不管了,接着回了他的禅房诵读经书了。

半夜里,下起了大雨,噼里啪啦地捶打着窗户,小和尚直吓得缩在被窝里,后半夜才睡着。可早晨醒来,推门一看,小和尚急的直跳,一边跑一边喊:“师父,不好了,这下真完了,好多草籽都被雨冲走了!”可师父仍是岿然不动,又把一张字条传了出来,上面写着“随缘”。好吧,冲到哪儿就在哪儿发芽吧,小和尚无奈,只好怏怏离开了。

几天过去了,可是,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冒出许多青绿色的草芽,连那些原来没有播种的地方也泛出了青翠的绿意。小和尚高兴坏了,连忙蹦跳着去偏殿找师父。师父这一次没有给他递纸条,而是让他进去了,但师父仍然只说了两个字:“随喜”。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但不能因为有诸多的不如意而停止前进的脚步。苦难艰险是对生命的一种考验,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馈赠,关键是看人们是否有豁达这个心灵的“橡皮擦”。豁达的人,总能把苦难擦掉,把快乐留下。人在路上,心在途中,给自己放个假,让心空灵,坦然豁达地面对一切,还之以本色,就会不难发现,其实乐就蕴藏在苦之中。人生哲思录:

生命不在于久,在于质;快乐不在于无忧,在于无求。只要把心胸放宽,达观处世,再苦也能看见甜美的一面。苦中作乐,方能自得其乐。6. 慈悲心一颗,能渡万般苦

慈悲之心,是载人渡过苦难之河的方舟;与人为善,是为自己脚底铺路的砖石。

人世间,苦难总是以各种方式不期而至,挑战人们的忍耐力。乐观豁达者能苦中作乐,“擦”掉痛苦;聪明睿智者能化悲痛为力量,把吃“苦”当吃“补”;而还有一种普通人,他们可能身无所长,艺不压群,但凭一颗慈悲仁爱之心,能使得许多困苦迎刃而解。

在佛家看来,爱众生并给予快乐,谓之慈;怜众生并拔除其苦痛,谓之悲。佛陀之

慈悲,是以众生之苦为己苦的同体大悲,是一种普度众生的善念。这需要博大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以及一颗有空灵净洁之心。这是我们世俗之人难以做到的。可是,做不到空灵,不等于做不到净洁,无力普度众生不等于对别人不能怀有一颗慈悲仁爱之心。很多时候,爱他人就是爱自己。

明朝的时候,有个乡村医生,是一个乐善好施之人,经常免费为穷苦人家治病。他的医术甚是高明,连地方上的达官贵人生病了也请他去,人送其外号“赛华佗”。“赛华佗”虽行医无数,但因为自视甚高,从不结交达官贵人,反而常接济别人,所以生活穷困潦倒,只不过他不以为意,反倒觉得自在逍遥。

有一天晚上,家里煤油不多了,而他暂时又没钱买,于是就早早地熄灯歇息了。可躺下没多久,便有两位不速之客撞门而入。借着月光,他看出是一位是五大三粗的壮汉,一位是个驼背,他们手里都有刀。

来人进门便要“赛华佗”把家里的银钱和吃的都拿出来,否则就要他的命。

好汉不吃眼前亏,手无缚鸡之力的“赛华佗”自然不敢强硬,就拿出了家里仅剩的几文银子和一袋包米谷给了他们。

当他把包米谷放在大汉脚边的时候,“赛华佗”闻到了草药味,知道壮汉身上受了伤,于是便转过身去找煤油灯。

刚准备点的时候,壮汉强行制止了他,似乎怕“赛华佗”看见他们的容貌。“你的腿受伤了,已经化脓,再不清洗包扎,日后怕要废掉。还有这位驼背先生,你再不服中药,怕要因呼吸困难而死了。”说完,便不顾他们的反对,点上煤油灯,备好两份草药便准备熬。

我们打劫你,你为什么还要救我们?莫不是准备毒药?”两人大惑不解。“打劫是你们的事,你们决定。医病救人是我的本分,难道要我看着病人进我家门而弃之不顾?”“赛华佗”说着便熬起了汤药。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汤药熬好了。看着两人满眼疑惑,“赛华佗”端起药尝给他们看,两人才放下心来,接过来药喝了。

喝罢,“赛华佗”又分别递给了他们几副汤药,说是得连续几天服用才能除根。

可不曾想,那两个人突然跪下了。原来,他俩并不是本地人,而是临县一员外家的两个仆人,原本护送老妇人回原籍祭祖,不曾想归来途中遭到劫匪,轿子、财物都被劫走了,两个贴身丫鬟也被抢走了一个,回去报信的人现在还没赶来。老夫人受了惊吓病倒了,他们一时没了主意,又苦又饿,便学别人打劫,但因没干过这营生,不敢去大户人家,只好到这个贫寒人家碰碰运气。不曾想这家主人是个抓药先生,并且有副慈悲心肠,便恳求他与他们一同前去救救老夫人。“赛华佗”自然没有拒绝,急忙带着草药随他们去了。他治好了老夫人,半年后,还收到一大笔酬金。从此,那个村庄里就有一个像样的医馆了。

真正的慈悲源自于心里的善念。慈悲可以济人,也可以救己。慈悲之心,是载人渡过苦难之河的方舟;与人为善,是为自己脚底铺路的砖石。人生是充满“苦”的,而对于苦的感受则是生命觉醒的原动力,正是因为这份苦的存在,人内心的高尚情操才被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出来。抱着一颗慈悲仁爱之心面对人世的一切,生活是快乐的,痛苦是可以消除的。的确,还有什么比在痛苦之中看到一颗仁爱慈善之心让人更为感动的呢?

华夫医生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耳科专家。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让失聪者恢复听力的移植手术,成功率非常高。在他的帮助下,许多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失聪者,重新获得了聆听世界的机会。

有一年,他的医院里来了7个特殊病人,他们都是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家园,也失去了听力的十几岁少年,是得到慈善机构的捐助,前来接受耳蜗移植治疗手术的失聪孤儿。因为无亲无故,这几个原本并不相识的少年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成了最好的朋友,他们相互关爱,享受着共同建立的温暖。

华夫医生给他们做耳蜗移植手术,其中四个孩子听力恢复得很快,另外两个在重复移植了之后,也逐渐有了进步。只有一个叫作杰的小男孩作了三次手术均以失败告终。华夫医生已经尽力了,他知道,这个孩子可能要永远失聪了。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他不想一同怀揣着希望而来的孩子们,却独独有一个失望而归。

他留意到,那个叫作杰的男孩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特殊情况,渐渐变得郁郁寡欢,经常把自己关在病房里,不再和其他的孩子一同作息。

见到这种情况,华夫医生感到万分痛心。但是出于医生的责任,他还是要把这个残酷的消息告诉杰。于是,他一直在思考以什么样的方式告诉他,才不会伤害到他。

春末的一天清晨,华夫医生和助手敏带孩子们来到医院旁的一个公园里。公园有一个很大的湖,湖的周围种满了花草。有的花已经谢了,因而叶子显得十分葱绿;有的花正在怒放,显得十分热闹;而有的花含苞待放,似乎正等待着早晨的第一缕阳光。

由于长期从事耳科工作,华夫医生也懂得一些聋哑人手语,能和他们进行基本的沟通。他带着孩子们来到一片含苞待放的花旁边,用手语对孩子们说:“太阳出来了,我们一起听花开的声音,好吗?”说完,他轻轻地托住一朵花,把耳朵凑了过去。

见状,孩子们也学他把耳朵放在花旁,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花开的声音。虽然他们谁也没有看谁,但华夫医生知道,他们一定能感受到花开的瞬间。果然,孩子们都兴奋极了。他们先是睁开眼睛端详着眼前的花朵,有的还凑上去亲吻,他们用手语欢快地交流着彼此的感动,愉快极了。

杰也是如此,他开心地告诉大家,原来花开的声音像吃豆子一样脆。

这时,华夫医生朝大家打手语:“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热爱生活、永不绝望的心,就一定能听到。”说完,他把头转向杰,用手语对他说:“你说,对吗?”

杰努力地点了点头,满含泪水地望着大家,笑了。

虽然华夫医生最终没有能帮杰治好耳朵,但是,他用一颗慈悲善良的心给了杰一生中最重要的礼物,让他在苦难的生活中重拾起信念。

慈悲本身不是灵丹妙药,苦难也不是不治之症。但慈悲之心对苦难来说,比灵丹妙药更妙,因为它给予苦难之中的人们希望、信念、尊严和生存价值感。爱一个人,不仅是帮助他走出困难,更要帮助他恢复勇气,让他靠着自己的意志走出困境。生活之路多坎坷,可如果人与人之间都能相亲相爱,慈善待人,再苦又有何惧呢?人生哲思录: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如果人生是一杯苦涩的茶,以一颗慈悲之心来品尝,品出的将会是最清新的茶香;如果人生是一颗苦难的树,以仁爱之心守护它,也会令它开出最繁盛的生命之花。7. 学会宽恕,就能拥有快乐

宽容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宽以待人才能为人所宽待。心放宽了,才能容得下快乐。

古语有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雨果也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广是智慧的表现,待人宽容是美好品德的化身。人生之苦有许多种,其中一种就是因有解不开的心结而耿耿于怀,无法释然,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精神上的苦闷和压抑。无论过错在于谁,心结存在了,伤害的都是有心结的人。苦闷不会因人口头的驱赶或诅咒而离开,相反,越是提的勤,它缠得就越紧。然而,若持一颗宽容的心,以内在的爱和仁对待一切,苦闷就会遁逃。我们每宽容一次,就是做了一次善事,宽恕了别人,也就饶恕了我们自己。

古希腊神话中曾经有一个《仇恨袋》的故事,说的是一个叫做海格力斯的人,力大无穷,常以自己的本领为傲。

有一天,他悠闲地走在路上,不小心被不知谁遗弃的袋子绊倒了。他非常生气,爬起来就朝那个袋子踹了一脚。这一脚的力气原本应该把袋子踹飞的,可是奇怪的是,那只袋子不但纹丝未动,反而增大了一倍。

海格力斯更生气了,他又踩了过去,想把它踩个稀巴烂。可是没想到的是,那袋子不但没破,反而又大了一倍。

这让海格力斯格外生气,简直是恼羞成怒。他随手拿了一个碗口粗的木棒,使出毕生的力气敲打了起来。可是,那只袋子却应声地膨大,每打它一下,它就膨胀一倍。最后这条路就被堵住了。

这时,一位圣人恰巧至此,连忙劝说海格力斯。他说:“这是一只仇恨袋,你不犯它,它便小如当初,你心里老是记着它仇视它,它就会与你敌对到底。”

其实,人生的苦痛就像那个仇恨袋,本来是小的,或者只是一时之事,把它放下或绕道而行,心里也就释然,可如若老是惦记着、憎恨着,最终只能堵住自己的路。记恨一个人,伤的最深的其实是自己,因为别人未必觉得自己错了或者未必知道有人记恨他,因此,这样只能会使自己的内心更痛苦。而要治愈自己内心的苦痛,首先就得练就一颗宽容的心,用广阔的心胸来宽恕别人,这样才能找回往日的轻松和快乐。

宽容是一种美德,但并不是因为它是美德我们才需要;宽恕是一种智慧,但并不是因为它是智慧我们才选择。我们之所以要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宽恕别人,是因为宽容意味着快乐和幸福,而宽恕别人就是放过自己,让自己忘记伤痛,从过去的阴影走出,以全新的姿态面向未来。路在脚下,未来在前方,一个总是回首过去苦痛的人,怎么会有心情,有精力走好前面的路呢?人生哲思录:

宽容就像上天的恩泽雨露,它赐福于宽容的人,也赐福于被宽容的人。被宽容的人得到赦免,他会检讨自己;而宽恕别人的人,就等于在宽恕自己的内心。只有拨开心灵的阴霾,腾出一方空间,才能吸收上天的恩泽,才能留住最简单的快乐。第二章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一时苦不是苦,一世福才是福吃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件能避就避的坏事,但是,在聪明人眼中,苦难却是他们的人生导师,苦难也帮助他们获得了成功的幸福。幸福,是人们竭尽一切想要求得的东西。在面对苦难与幸福这个问题上,人们首先应该清楚地了解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一时的苦难不仅可以催人上进,而且可以帮助人们走上一世幸福的捷径。暂时的苦难是为了挽回一世的幸福,这样的苦难又有什么不能忍受呢?老人们常说:“少时吃苦不是苦,老来吃苦才叫苦;少时享福不是福,老来享福才是福。”可见,年轻时候的苦难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成才,还可以帮助人们得到后来的福。苦难与幸福,其实只是人们的一时执念而已。看淡苦难,看淡享福,人们才能安然面对苦难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平静的接受幸福生活。苦难是带了面具的幸福,苦难也是幸福的引路石。克服一时的苦难,人们才能够以一个正确的心态面对幸福,才能够让人们过得了苦难岁月,享受得了幸福的光阴。1. 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

面对顺境,能够心存惭愧并满怀感激之情;面对逆境,能够收起抱怨之心,感恩逆境让人有忏悔和还债的机会。如此才能体会享福消福,吃苦了苦的真谛。

人们在求神拜佛之时,总是希望这些神明能够保佑自己或者家人,免受苦难的折磨,一生享福。然而,没有经受过苦难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没有享受过幸福的人生是不完满的人生。在苦难中感受人生真谛,苦是一时,吃苦是为了渡过厄运,迎来幸福生活。

苦难是成功路上的铺石子,石子一多就会形成一条铺石路。人踏过苦难铺就的石子路就会到达幸福的彼岸,享受成功的幸福。

颜回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其一生都追随孔子左右。颜回以其好学而被后人所铭记。在孔门诸弟子中,孔子对颜回盛赞最多。颜回以其极佳的学问闻名于诸国之间,还以其谦逊有礼而让孔子对他盛赞有加。不仅如此,颜回吃苦求学、安贫乐道的精神也令后人敬佩不已。孔子曾以“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来盛赞颜回。意思就是说颜回的品德高尚,安贫乐道,不因家庭环境恶劣而荒废学业,反而在苦难之中,自得其乐,享受知识学问的乐趣,追求精神上的幸福。虽然住在简陋的小屋里,每天只有一箪饭,一瓢水供他引用,但是他仍然在贫苦生活中品味知识的甘甜、幸福。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但是颜回在清苦生活中,自得其乐,并最终成为儒学大家。

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使得孔子以及世人对其赞美不已。颜回不惧吃苦,他在苦中求学,在苦中品得学问的博大。一时的吃苦让颜回享受了一生沉浸于知识学问的幸福当中。可见,只有吃得了苦,才能有所成就,享受吃苦之后的幸福。

颜回在苦中求学的经历,告诉了我们吃苦只是一时之事,在吃苦的过程中,人们会在精神上产生一种因为吃苦而获得了知识的幸福感。颜回虽然物质生活贫寒,但是精神生活丰富无比。

现代社会,大多成功的人都经历过吃苦的岁月。有的人为了成功做好科学实验,一个月有25天待在实验室中,只是为了不错过实验的每一个细节。经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吃苦岁月,实验成功之后,他们体会到的幸福是一般人无法感受到的。还有的人为了祖国的荣誉,3年才回一次家,每天都接受训练,只是为了在关键时候能够为国争光。当真正能够为国争光时,对他们来说,吃再多的苦也值得。

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杨利伟的登月经历就证明了,人只有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杨利伟在正式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之前,经受了严苛的航天员训练。他不仅要学习与航天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飞船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接受飞船操作的特殊技术训练、进入发射场执行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接受体能训练和特殊训练。而这个体能训练和特殊训练是最让人难以忍受的。为了体验失重超重,宇航员必须接受地面训练,这个训练主要是在地面通过离心机,给人体加载、过载。在训练过程中,航天员的身体要承受相当于自身体重8倍的重力。每次训练结束后,航天员的面部会扭曲变形,眼泪会不由自主夺眶而出。这对航天员来说是负荷非常大的训练。杨利伟作为中国航天员还到俄罗斯交流,并进行培训训练。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在北极零下52摄氏度的严酷条件下进行过为期三天三夜的生存训练,而且教官只允许他们带有限的口粮。虽然训练艰难,但杨利伟还是凭着他坚定的信念挺过来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杨利伟被选中成为中国首位登月的航天员时,他经受到的所有苦难都得到了回报。他是幸福的,对他而言,暂时的吃苦训练不仅丰富了他的航天知识,让他为登月飞行做出了准备,还实现了长久以来的目标。所以,对他而言,吃苦只是一时的,之后的这份幸福才会如醇酒一般,越来越香醇。

面对苦难,人们不应该只会抱怨,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每一次苦难折磨,还要始终铭记,苦难是一时的,“阳光总在风雨后”,坚信苦难之后的幸福会来得更加猛烈。

其实,苦难是一种资本,人若没有吃过苦,遭受过磨难,也就不会清楚幸福的来之不易。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苦难造就英雄,苦难也会带来幸福。人有吃得了苦的精神,才能有品味真正的幸福的机会。人生哲思录:

只能享福,不能吃苦的人必将会被苦难打败。如果不能吃得了苦,那眼前的幸福也不会长久。遭遇苦难,是人生常事,但是能够力克苦难,享受苦难之后的幸福却是非常难的。人们想要安然地品味幸福之果,就必须能够吃得了苦。苦难是幸福的保鲜剂,苦难也是打开幸福这扇门的钥匙。所以,只有吃得了苦,才能享得了福。2. 吃得一时苦,拥抱一世福

没有不顾一切的勇气,就不能如烟花般灿烂绽放。

艰苦磨难是人的良师益友,它教会了人们坚强、忍耐以及乐观。当代人最大的缺点就是只耽于享福而不愿意接受苦难的锤炼。有些人,看见别人在享福,便羡慕不已,恨不得自己取而代之;即使自己能够勉强吃些苦,他们也总是抱着追求享福的功利性想法来暂时忍受苦难的磨练。

人们常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不得一时苦,如何才能够拥抱一世的幸福呢?

在古代,大漠上有一位王公,他拥有大量的马匹和羊群。需要牧童帮他放养。但是他只有一个牧童,而一个牧童显然不够用,于是,他就从同一个部落中找来两个穷苦人家的孩子,帮他放养这些牲畜。这两个孩子,一个瘦弱,一个强壮。这位王公考虑到他们的情况,就安排瘦弱一点的孩子来放羊群,强壮一点的孩子来放马匹。放养马匹当然比放养羊群辛苦。于是,当王公离开之后,强壮的孩子逼迫瘦弱的孩子来牧马,自己则去放羊。瘦弱的孩子想到马的食量非常大,放养马匹又要到很远的地方,再加上马的性子十分暴烈,牧马一定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因此他也不愿意去牧马,但由于害怕强壮的男孩子,瘦一点的孩子只能答应交换的要求。

回到家后,瘦弱的孩子感到十分不开心,于是,就把满腹委屈告诉了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宗教徒,信奉“吃苦是为了积福报”的说法。于是,安慰自己的男孩,说道:“孩子,虽然,你从此可能要比那个强壮的孩子多吃一些苦,但是,你不要因为吃苦而抱怨,要知道只有不怕吃苦,你才能拥抱今后的幸福。”

瘦弱的孩子听了母亲的话后,就不再为自己放养马匹的工作而烦恼、抱怨。从此以后,他每天都要赶到百里之外的草原去牧马,为了看好性子暴烈的马群,他曾经被马匹拖伤过,被马踩伤过,从马背上摔下来过。不仅如此,暴雨淋湿,阳光暴晒,饿肚子更是经常都会发生的事情。然而,经过这样一段艰辛的日子,瘦弱的孩子变得强壮了起来,长得也越来越高,骑马的技术也变得十分娴熟。与此同时,当初那个要和他换放养工作的强壮男孩,每天只需要将羊群赶到离住处不远的地方,因此每天都过得无比轻松。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牧马的孩子由于每天训练,身手矫健,御马本领了得。而他的本领也被王公发现,王公欣赏他的本事,就让他担任自己的护卫。再后来,这个男孩投身军旅,成了闻名于草原的纵马驰骋的将军,后来成了蒙古帝国第一猛将,他就是为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而出生入死的大英雄哲别。

在上述故事中,瘦弱孩子因为以前牧马吃苦而换来了一个好前程。可见,他吃的一时苦,得到的却是一世福。反观那位放羊的男孩,则一直做着放羊的工作,他到死都只是一个为主子做事的羊倌。吃不得一时苦,注定享不到一世福。

身处逆境,有的人向苦难屈服,于是就成了苦难的“下酒菜”;有的人在苦难之中,想尽各种办法,挑战苦难,战胜苦难,最后挣脱了苦难的束缚,得到了自由幸福的生活。一个人对待苦难的态度,以及在苦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智慧都会决定他的未来人生走向。

忍得一时的苦难、挫折,不轻言放弃,因为放弃就等于永远的苦难。坚定信念之后,就在苦难中找出挣脱自救的方法,做出各种尝试,总有一种方法可以令人走出糟糕的状态,扭转事态,迎来新的转机和期盼的人生状态。只有吃得了一时的苦,才能品味一世的福。忍得一时的苦难,迎来的就会是长久的幸福。人生哲思录:

在苦难与幸福之间徘徊,向左是幸福的迷雾,向右是苦难的沼泽。在迷雾之中看不到远方,但是沼泽之后却是一片阳光普照。有的人选择在沼泽之中挣扎前行,成了英雄;有的人选择在迷雾中无方向的乱走,成了迷雾的牺牲品。吃苦只是一时的艰难,但是经过吃苦之后,人们能够渡过厄运,顺利地走向幸福,这份幸福因为有了苦难这个保护层,才能够无坚不摧,也才能够持续长久。因此,吃得一时苦,才能拥有一世福。3. 苦难是幸福的铺石路

苦难是一时,幸福也可以是一时。苦难的长度与幸福的的深度都取决于人们对待这两件事情的态度。苦难与幸福,只不过是人们的执念,看透这份执念,苦难会是良师,幸福也将更长久。

人生就像是一场旅行,在看过令人为之神往的旖旎风光之后,人们难免会经过苦难的站台。所有人都会在这一站下车,但是有的人克服了苦难的迷雾,在荆棘遍布的十字路口找到了踏上幸福之车的正确道路;而有的人因为畏惧迷雾的阻挠,在荆棘遍布的路上畏手畏脚,不敢前行,只能受困于看似恐怖,实则根本不会让人毁灭的迷雾当中,匍匐不前,就此错过了开往幸福的列车。

有一个高一学生,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利,考出了她有史以来的最低分。由于害怕回家之后,妈妈会责备自己,直到傍晚她还不敢踏进家门,一个人坐在公园里的长椅上。泛黄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女孩看着无力飘落的树叶,心情越发糟糕。街上的人似乎都在嘲笑她的失败,尽管谁都无暇多看她一眼。

渐渐的,公园里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家在不远的树下兴致盎然地铺毡下棋。夕阳西下,在落叶缤纷的背景下,他们显得如此的和谐、安宁。走马换将,你来我往,一盘结束,又开一盘,两位老人家实力不相上下,各有输赢。让女孩奇怪的是,赢的老人开心,输的老人也不伤心,反而哈哈大笑。到了晚饭时间,二人纷纷收拾东西,准备回家。看到女孩在那里闷闷不乐,于是两位老人家就上前询问。“小姑娘,怎么愁眉苦脸的?这么晚还不回家吃饭吗,你是有什么伤心的事情啊?”一位长胡子的老人家,低下头看了看坐在长椅上无精打采的女孩,关心地问道。

当女孩低声啜泣地讲述完自己的痛苦之后,两位老人捋着胡子哈哈大笑。另一位老人家顺势坐在长椅上,抬起手臂,指着远处的树木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看见了远处的那棵梧桐吗?尽管在萧索的秋风中,它不得不脱掉那绿油油的外衣,只留下光秃秃的树干,等到天气转冷,还不得不面对严冬的磨砺。但是第二年春回大地,光秃秃的枝干上又会冒出嫩芽,随着天气转暖,梧桐树又会披上鲜绿的外衣。”

顺着老人所指方向望去,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正在瑟瑟秋风中轻轻舞动它的枝桠,一片一片梧桐树叶随风凋零。用不了多久,满是黄色树叶的梧桐树就只会剩下光秃秃的枝干。面对这样萧索的秋天,那盛夏绿荫如盖的梧桐树不是也会有秋日的萧索、冬日的荒凉吗?老人家的话让小女孩深思这个问题。即便梧桐树此时正遭受着秋风扫落叶般的苦难,但是它们终会迎来春回大地,享受春意盎然的幸福。“小姑娘,其实人生就像是下一盘棋。”其中一个老人家看见女孩低头不语,又打了一个形象贴切的比喻:“没有常胜将军。这一次输了,下一盘棋再加把劲,总有赢回来的时候,没有必要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获取幸福的斗志!”

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苦难没有挑战的决心,只知畏惧而不知迎面而上。苦难是人生路上的小石子。路走多了,谁都可能会被绊倒。重要的是在绊倒之后能够拍拍身上的灰尘,重新振作起来,继续上路。幸福就是踏着一个又一个由苦难铺设而成的石子路而到达的。苦难是一时的,熬过苦难,那么等待人们的将是长久的幸福。

寂寥的秋天是树的苦难,但是熬过寒冬,等待大树的又会是盎然的生机。在这落叶的秋天中,于树而言,经历一季的苦难,将会迎来春夏两个季节的幸福。但凡有所成就的人,大都经历过苦难的磨练,在苦难中他们重新振作,最终迎来成功,走向幸福。

晋文公重耳,是晋献公第二子。晋献公年轻的时候为晋国开疆辟域,使得晋国成为当时的一大强国,但是到了年老的时候他干了一件糊涂事,这件事差一点使得晋国的强国地位不保。因为宠爱骊姬,晋献公决定废除原先的太子,改立骊姬的儿子为储君。为了巩固新太子的地位,晋献公决定将包括原来的太子和包括重耳在内的诸王子打发到外地去。

但是即便如此,骊姬为了确保儿子王位的稳固,依然不放过他们,最终废太子被她逼死了。为了活命,重耳也逃到了国外。这一流亡,就是漫长的十九年。

流亡之前,重耳因为他之前的身份而享尽荣华,不知苦难的味道。流亡途中,重耳尝遍人间冷暖。重耳与他的追随者先逃亡到狄国,为了自保,还在那里娶了国君的女儿。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么重耳也不会有后来的成就。在重耳暂居狄国的同时,晋国正遭受着内乱。

晋献公死后,晋国的小国君奚齐就被人刺杀了。出于国内不可无君主的考虑,当时晋国内外有两股势力想要将重耳推向晋国国主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