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22:36:1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综合历年考研真题及详解试读:

第一部分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16公共管理学综合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综合考研真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管专业《公共管理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组织文化

2.企业制度

3.利益集团

4.治理

5.政府工具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2.简述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

3.简述民营化的主要内涵。

4.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涵。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践分析决策过程的核心步骤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2.结合实践论述政府的核心职能。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1958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一个人因出生的自然事实,就被打上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烙印。农业、非农业户籍的巨大差别,形成了非农业户口享受先赋性特权和身份等级,农业户口整体性地遭受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权利待遇和制度歧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有关农村“空壳化”、农民工子女入学、大学生就业难及人身损害赔偿方面因受害人户籍问题所引发出的同命不同价等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病日益凸现,要求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呼声也此起彼伏。2014年7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该《意见》确立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差异化落户政策,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体现了合理的改革路径、科学的改革精神,标志着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事关亿万城乡居民生活的基础性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原有户籍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此次改革的创新之处。

2015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管专业《公共管理综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工作作风、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的总和,具有超个体的独特性、相对稳定性、融合继承性和发展性。组织文化的层次结构包括潜层次的精神层、表层的制度系统和显现层的组织文化载体三个部分;内容包括组织价值观、组织精神、伦理规范以及组织素养等,具有整合功能、适应功能、导向功能、发展功能和持续功能。

2.企业制度

答:企业制度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企业经济关系,包括企业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一些重要规定、规程和行动准则。其具体制度包括:①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决定企业其他制度的根本性制度,规定着企业最重要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对企业的权力、利益和责任;②经营制度。经营制度是有关经营权的归属及其行使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的原则规定;③管理制度。管理制度是行使经营权、组织企业日常经营的各种具体规则的总称,包括对材料、设备、人员及资金等各种要素的取得和使用的规定。

3.利益集团

答:利益集团是指独立于政府之外但是又经常与政府有着密切伙伴关系,并且试图影响公共政策的组织。利益集团为政府与主要的社会部门之间提供了制度化的联系渠道,其社会功能远远超过了简单地给政党或政府施加压力。利益集团参与政策制定和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政策进程中积极的、有价值的和能够发挥作用的力量。

4.治理

答:治理是关于如何指导制度安排,是关于如何组织以及如何制定使组织得以运转的程序,即制定规则、应用规则以及执行规则。其内容涉及建立结构、机构和提供问责的方式。治理描述了一种不需要政府直接插手的管理方式,不仅仅是政府的治理,而且涉及建立机制以确保任何类型的组织的运转,是指导和控制群体集体活动的、正式的或者非正式的过程和制度。

5.政府工具

答:政府工具是指政府干预的方式,即政府用来达成政策目标的手段。政府工具的特性包括:①政府工具有一些使得这些工具得以识别的共同属性,此外每一种工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②每一种工具规定行动的结构是一种制度化的行动模式;③这种结构化的行动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解决公共问题。其具体内容包括:①市场化工具:民营化、用者付费、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凭单制、分散决策、放松管制、产权交易、内部市场。②工商管理技术:全面质量管理、目标管理、绩效管理、战略管理、顾客导向、标杆管理、流程再造。③社会化手段:社区治理、个人与家庭、志愿者服务、公众参与及听证会。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①人是有需要的动物,只有尚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②人的需要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为此,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下列五个层次:(1)生理的需要。这是任何动物都有的需要,只是不同动物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人类来说,衣食住行是最基本的需要。在经济欠发达的社会必须首先研究并满足生理需要。(2)安全的需要。即保护自己免受身体和情感伤害的需要。一类是现在的安全需要,另一类是未来的安全需要,希望自己现在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均能有所保证。(3)社交的需要。包括友谊、爱情、归属及接纳方面的需要,这主要产生于人的社会性。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的。(4)尊重的需要。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因素包括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外部尊重因素包括地位、认可和关注或者说受人尊重。自尊是指在自己取得成功时的自豪感,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推动力。受人尊重是指当自己做出贡献时能得到他人的承认。(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长与发展、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这是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趋力,其表现为:①胜任感,有这种需要的人力图控制事物或环境,不是等事物被动的发生与发展,而是希望在自己控制下进行;②成就感,对有这种需要的人来说,工作的乐趣在于成果和成功,成功后的喜悦要比其他任何报酬都重要。

马斯洛还将这五种需要划分为高低两级。生理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称为较低级需要,而社交需要、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称为较高级的需要。高级需要是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低级需要则主要是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2.简述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

答:组织变革是指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及时明确组织活动的内容或重点,并据此对组织中的岗位、机构(岗位的组合)以及结构(机构间的权力配置)进行调整,以适应组织发展的要求。组织变革的主要类型包括:(1)战略性变革

战略性变革是指组织对其长期发展战略或使命所做的变革。如果组织决定进行业务收缩,就必须考虑如何剥离非关联业务;如果组织决定进行战略扩张,就必须考虑购并的对象和方式,以及组织文化重构等问题。(2)结构性变革

结构性变革是指组织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适时对组织的结构进行变革,并重新在组织中进行权力和责任的分配,使组织变得更为柔性灵活、易于合作。(3)流程主导性变革

流程主导性变革是指组织紧密围绕其关键目标和核心能力,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新构造。这种变革会对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用户服务、质量、成本等各个方面产生重大的改变。(4)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以人为中心的变革是指组织必须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教育等引导,使他们能够在观念、态度和行为方面与组织保持一致。组织中人的因素最为重要,组织如若不能改变人的观念和态度,组织变革就无从谈起。

3.简述民营化的主要内涵。

答:民营化是指政府将持有权益转让给私人企业。民营化对于缩小政府规模有着普遍性的意义,它减少了政府产品的直接生产活动,削减了政府的服务供给、补贴以及管制职能。其具体内涵包括:(1)民营化的经济论据

民营化的经济依据包括:①促使企业在市场力量和竞争环境中活动;②缩减政府支出和减少政府在市场中的占有份额;③利用出售公共企业的收入来减少税收;④减少交叉补贴。通过民营化,企业可以在其整体业务范围内灵活调整价格,以使盈利行为补贴那些虽不盈利但被社会所需求的服务。民营化被视为一种按照实际成本收取服务费的方式。(2)管理效率与民营化

民营化的效率观认为私人管理在本质上优于公共管理。虽然私营部门与公共组织的运作处在不同的环境下,目标和激励结构各异,且公共部门的运作环境具有政治性,但是对公共部门的管理并不简单。私营部门无论是在激励机制上、办事效率上,还是在责任人归属上都比公共部门有较大的优势。(3)意识形态方面的论据

意识形态对民营化有重要的影响。目前,人们就经营公共企业不再是政府的核心事务这一观点已经达成了共识。在决定是否要外包公共服务时,应该至少考虑到这一方式的相对成本和收益。(4)责任

民营化和责任二者紧密联系。支持民营化的论据之一是公共所有权意味着责任的缺失,即这种缺失了的责任将被假定存在于私营部门之中,这就意味着公共企业在社会中已无立足之地。部分早期公共部门的改革成效是重叠的,并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进一步民营化。但如果出现责任缺失且无法改进,民营化的浪潮将变得更为强劲。

4.简述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内涵。

答:公共选择理论是将微观经济学应用于政治和社会领域而形成的经济学思想。它从理性这一标准的经济学假定出发,对行为进行预测,然后寻求证据来验证这些预测。(1)公共选择理论的具体内涵

①把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拓展到被经济学家视为外部因素而由政治学研究的传统领域;

②把人类的经济行为和政治行为作为统一的研究对象,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以经济人为基本假定和前提;

③运用微观经济学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解释个人偏好与政府公共选择的关系;

④研究作为投票者的消费者如何对公共物品或服务供给的决定表达意愿。(2)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①不在于作出价值观和道德上的判断;

②不在于研究选择结果的好坏,而在于对普遍规律的总结;

③是经济分析工具在政治领域的应用,运用研究个人主义的方法来研究集体行为。(3)公共选择理论的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既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分支,又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涉及现代政治学和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其理论体系、前提假设、基本结论及改革举措具有相当大的启发借鉴意义,应用范围远远超出主流经济学和传统政治学的范围,涉猎当今社会所有的热点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从经济学角度看,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的是经济学的逻辑和方法;从政治学、行政学的角度看,它分析政治个体的具体行为特征和由此引起的政治团体的行为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实践分析决策过程的核心步骤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

答:决策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巧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作出的决定。(1)决策过程的核心步骤

①决策问题的发现和诊断

a.决策问题是指决策者主观上的期望或标准与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或矛盾。对决策问题的发现是行政决策的起点,要求决策者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只有掌握大量的信息,了解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才有可能发现问题。

b.仅发现问题并不等于准确地了解问题。决策者只有对决策问题做出正确的诊断后才有做出正确决策的可能。决策问题诊断,是指对决策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过程。

②决策目标的确立

决策目标是指管理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在制定决策目标时,应该处理好两种关系:

a.要正确处理好必须达到的目标与希望达到的目标的关系。这既可以使决策目标成为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又不至于使管理者缺乏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b.要处理好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关系。组织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组织中每个成员的努力。在确定组织决策目标时,要适当考虑个人目标,尽可能把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统一起来。

③决策方案的制定、评估与抉择

a.决策方案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制定的用来解决决策问题的具体方法和措施的总和,它是实现决策目标的重要手段。决策方案的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步骤:

第一,初步设想,即设想出一项决策可能有多少个方案以及每一方案的初步轮廓;

第二,具体设计,即对方案的具体措施和细节进行确定,包括步骤、方法、成本与效益等。

b.决策方案的评估是指对决策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决策可行性,是指某项决策的目标、方案具有可以实行或实施的性质。

c.决策方案的选择是由行政决策的枢纽系统来完成的,即由行政领导者来完成。行政领导者在进行决策方案的选择时应按照公共利益优化的原则来选择决策方案,即从多个方案中选择公共利益较大的方案作为最终决策方案。

④决策的实施与完善

a.决策实施是指为实现行政决策目标而对行政决策方案的一系列措施进行具体落实的过程。行政决策实施需要经过试点和全面展开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通过试点,可以使决策方案的正确性得到初步检验,同时及时发现新问题,修正原有的方案或进行重新决策。

第二,决策方案的全面实施,是指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各项决策措施以实现行政决策目标的过程。

b.决策修正是指在已做出的决策基本正确并能继续执行的前提下,为了更好地实现决策目标,从而对决策方案所进行的部分调整和补充的过程。追踪决策,是指在决策执行过程中由于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无法继续下去而对决策目标和方案所作的一种根本性修改,它本质上是就原有决策问题在新的情况下所作的一次重新决策。(2)决策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①对决策问题的诊断要以对决策问题的发现为前提,无论是决策问题的发现还是对决策问题的诊断,都必须以做好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工作为基础。

②在制定决策目标时,要横向、纵向综合考虑,既要将必要目标与期望目标结合,又要将个体目标与整体目标相结合。只有在目标一致的条件下,组织的凝聚力和执行力才能得到最大发挥。

③在整个决策过程中,决策者能否正确地选择方案对于整个决策过程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决策方案的评估一定要详细具体。在现代行政决策过程中,首长的个人决策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决策形式。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一些重大决策要更多地采取集体决策的形式,即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选择决策方案。

④在决策方案的全面实施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需要制定周密的实施计划,需要进行有效的领导、组织、指挥和监督。

⑤为了使决策更加完善,决策者应将实施中的信息迅速反馈到决策中心,即决策的枢纽系统,以便决策中心对原有决策进行必要的修正。当发现原有决策失误或不适应新的情况时,决策中心在接到反馈信息后应及时进行追踪决策,以避免出现重大失误

⑥在完善决策中,究竟采用决策修正还是追踪决策的方式要依具体情况而定。决策修正与追踪决策都是为了完善原有的决策,决策修正是在原有决策基本正确并能够实施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追踪决策则是在原有决策无法继续实施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修正以不改变原有决策目标为前提,而追踪决策则必须改变原有决策目标而重新设定新的决策目标。

2.结合实践论述政府的核心职能。

答:政府的职能,是指行政主体作为国家管理的执法机关,在依法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它体现着公共行政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向,是公共行政本质的反应。其核心职能包括:(1)政治职能

政治职能是维护国家统治的基本职能,核心是维护和巩固国家政权。在我国,政治职能包括专政和民主两个方面:

①专政职能表现为政府承担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和反社会分子,保障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的职责。我国行政管理的政治职能主要通过国防、外交、公安、监察、安全、保密等机关来具体实施。加强民主建设,保障人民民主权利,是人民政府的天职。

②民主职能表现为政府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依法实行民主选举、决策、管理、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一步发挥。(2)经济职能

经济职能是指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的职能。具体包括两类:

①社会经济管理职能。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主要是对社会经济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掌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和检查监督。

②国有资产管理职能。由于国家拥有的国有资产规模较大,需要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代表国家行使全部国有资产的所有权,重点管理国家投入各类企业的国有资产,负责拟定相应的管理法规和制度,并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进行监督检查,但不是直接管理企业。

按照党的十八大要求,现阶段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更大程度上和更广范围内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3)文化职能

文化职能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以及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管理。其具体内容包括:

①制定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和规划,并负责具体实施;

②颁布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政策、法令和规定;

③指导、监督、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发展的关系,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

④有领导有秩序地逐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制的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4)社会职能

社会职能是指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和搞好社会保障,搞好诸如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城市规划、旅游娱乐以及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和待业保险制度,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社会福利、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等。

社会职能是当前我国政府亟待加强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

①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②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③必须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四、材料分析题(每题20分,共20分)

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是1958年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户籍制度。中国按照户口身份来执行科教、卫生、医疗、就业等一系列政策。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下,一个人因出生的自然事实,就被打上了城里人和农村人的烙印。农业、非农业户籍的巨大差别,形成了非农业户口享受先赋性特权和身份等级,农业户口整体性地遭受户籍制度带来的不平等权利待遇和制度歧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在人口转移的过程中,有关农村“空壳化”、农民工子女入学、大学生就业难及人身损害赔偿方面因受害人户籍问题所引发出的同命不同价等各种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病日益凸现,要求改革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呼声也此起彼伏。2014年7月30日,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该《意见》确立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差异化落户政策,及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体现了合理的改革路径、科学的改革精神,标志着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事关亿万城乡居民生活的基础性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问题:

请结合以上材料,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分析我国原有户籍制度的主要弊端及此次改革的创新之处。

答:(1)我国原有户籍制度的主要弊端

①有户籍制度阻碍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传统二元户籍制度使城市、乡村两个系统相互独立,从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被割断,农业、农村的发展处于从属地位,制约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a.因为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持续为工业输血,使得农业发展元气大伤。

b.农村人口比例过大,增长过快,导致农户耕地面积一直呈现不断细小化的趋势,农

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不仅影响了农业自身的经济效益, 而且也极大地削弱了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②不利于城市及城市化的发展

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保障下通过人口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导致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我国城市发展只重视人口的控制,不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这种本末倒置的管理方式严重制约了城市建设和城市化的发展。

③二元户籍制度使城乡差距扩大

拥有城镇户口的居民享受到国家的各种补贴,而各级地方财政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的补贴杯水车薪,城乡差别难以缩小。改革开放后,随着改革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重新出现了扩大的趋势。

④户籍制度使公民失去迁徙自由

在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双重控制下,农民事实上丧失了迁徙的权利,构筑了一个不平等的

等级社会。在户籍管理制度的长期统治之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以城乡分治的行政建制为基础的、城乡分离的二元社会。这不仅人为制造了公民身份上的天然不公平和用工歧视,而且也不能真实反映我国人口的地区分布、劳动力的产业构成状况及城市化水平,造成人口信息失真、管理缺位等许多问题。

⑤二元户籍制度使产业结构畸形

我国的产业结构表现出了畸形发展的特点:第一、第二产业过重,第三产业严重滞后。传统二元户籍制度不仅造成了城市化过程滞后,而且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更依赖于城市化过程的进展,二元户籍制度又成为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反过来进一步削弱了我国经济在结构推移过程中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

⑥二元户籍制度遏制了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启动

现行户籍制度把农民约束在农村,限制了他们的购买力,这就从根本上限制了消费市场的启动。另外,由于城市打工者不具备永久居民身份,工作预期不稳定,其消费行为并没有城市化。

⑦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为保障城市常住人口就业,许多城市的地方性法规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种类,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因而缺少城乡之间的就业竞争,城市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无法得到遏制;同时农民工由于没有城市户口受到了歧视,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非常不利地位。(2)户籍制度改革的创新之处

①取消农业与非农户口界限,破除城乡二元壁垒

在“泛二元化”格局凸显的当下,此次改革着眼于创新人口管理,提出了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即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这一举措在解决城乡二元壁垒的问题上有比较大的突破。作为户籍改革的一大进步,取消城乡之间的户口界限,不仅有形式上的意义,还有消除农村歧视的实质意义。

②特大城市可积分落户,北京等地将出台相应政策

此次户籍改革明确提出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并要求改进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现行落户政策,建立完善积分落户制度。作为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过渡措施,该提法旨在解决人户分离的问题,是适合当前城镇化现状的创新举措。城市运行是一个供应、服务的综合体,各个工种之间彼此依靠。积分落户的门槛设定,首先要考虑引进人口的平衡性和多样性。既要鼓励高端人才入户,也要给普通劳动者以希望。

③调整户口迁移政策,引导人口“梯度转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对于这种差别化的落户政策,要兼顾大中小城市和建制镇,东中西部地区不同的实际,以及人口的规模和各地综合承载能力的不同情况。户籍制度政策不能“一刀切”放开,而要争取人口在农村、乡镇、城市之间逐步实现“梯度转移”,防止人口集中涌向大城市。

④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促进政策精准有效

此次改革将“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单独列出。此外,还将建设和完善覆盖全国人口、以公民身份号码为唯一标识、以人口基础信息为基准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分类完善信息系统,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信息整合和共享,为制定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信息支持,为人口服务和管理提供支撑。这一政策信息透露出在大数据时代,政府部门在人口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做的一项基础工作。

⑤充分尊重农业转移人口意愿,力保合法权益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有效支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依法保障公民权利,以人为本、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新型户籍制度,努力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这是中国向社会福利的城市化迈出的重要一步,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自主权,是我国户籍制度史上一个很大的进步。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管专业《公共管理综合》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2分,共72分)

1.管理的基本涵义。

2.伦理管理的特征。

3.领导的作用。

4.战略环境分析的主要内容。

5.理性选择理论。

6.官僚控制的代理理论。

二、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

1.联系实际谈谈塑造组织文化的途径。

2.请比较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治理理论的共识点和不同点。

三、综合分析题(本题28分)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方面明确提出,要“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请你从高可靠性系统理论的角度,对此提出对策建议。

2014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916公共管理学综合考研真题及详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行政管理、土地资源管理、教育经管专业《公共管理综合》初试试题B卷

说明:1.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答在试卷上无效

2.答题请写清题号,不必抄题

一、简答题(每题12分,共72分)

1.管理的基本涵义。

答: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个人发展和社会责任,运用管理职能进行协调的过程。其基本内涵包括:(1)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管理的目的首先是为了通过群体的力量实现组织目标。另外也要十分关注实现组织中每个人的发展和实现组织的社会责任。(2)管理应当是有效的。有效性是指不仅要正确地做事,并且要力争做正确的事。(3)管理的本质是协调。协调包括:一是组织内部各种有形和无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