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29 19:50:57

点击下载

作者:郑军,佘继林

出版社:青岛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

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冯氏捏积派小儿推拿作者:郑军,佘继林排版:KingStar出版社:青岛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1-15ISBN:9787555207399本书由青岛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绵延传承数千年。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也发生了改变,人们对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回归自然”成为人们的主流意识,医疗也从单纯的生物学医疗模式转为了药物、心理的整体医疗,而中医以其天然药物和自然疗法,以及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优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捏脊疗法又称捏积疗法,是中医外治推拿疗法之一,广泛用于儿科,因推拿作用的部位在人体的脊柱,顾名思义称为捏脊;同时捏脊疗法因经常治疗小儿积滞、疳积所以又称捏积疗法。冯氏捏积疗法是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医疗法。冯泉福先生是全国名老中医、冯氏捏积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冯氏捏积疗法历时150多年,以其疗效显著享誉京城。本书作者从事中医儿科工作几十年,曾经跟随冯老学习冯氏捏积疗法多年,并帮助冯老整理研究冯氏捏积疗法,开展了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的系列科学研究工作并获奖。作者收集整理了冯氏捏积疗法的历史资料,书中介绍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发展,详细说明了冯氏捏积疗法的作用机理、操作手法和治疗的疾病、症状及保健原理。同时也根据作者多年的临床经验,在冯氏捏积疗法应用的基础上摸索出与之配套的推拿手法、保健食疗,使之临床治疗效果更好。编者2014年3月冯氏捏积疗法第四代传人、名老中医——冯泉福冯泉福先生冯泉福与名医关幼波(右)、原中医医院院长张敬发合影1987年11月冯老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自然医学国际会议冯泉福先生与京城名医施今墨先生交谈冯泉福与徒弟吴栋冯老与来自全国的参加冯氏捏积疗法学习班的师生合影冯泉福家人捐献的制作冯氏化痞膏的浸药大缸——现保存于北京中医医院院史馆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冯老参加义诊冯老为患儿做冯氏捏积治疗冯老演示冯氏捏积手法冯老荣获1983年北京市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第一章冯氏捏积疗法的历史冯氏捏积疗法有150多年的历史,是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医特色疗法,在全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冯泉福教授是冯氏捏积疗法的第四代传人,在北京中医院建院之初,到医院儿科主持捏积室工作,几十年来冯老解除了成千上万儿童的病痛之苦,也使冯氏捏积疗法得以传承和发展。冯氏捏积疗法是在北京地区享有盛誉的中医特色疗法,冯泉福教授和冯氏捏积疗法在北京和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和良好的口碑,有着广泛的临床基础,到冯泉福教授(1902—1989年)这一代,已经是历经四代,具有150多年的历史。一冯氏捏积疗法的起源

冯泉福教授是满族,其祖辈随多尔衮进京,因为是旗人,可以拿朝廷的饷钱,生活富足有保障,因此早年冯家并不以此为生,只是有亲戚朋友介绍过来的人才给看病治疗,也不收费,病看好后,往往是患儿家的父母送些礼品作为“酬谢”。冯氏医家是在清朝末年开始在北京从事小儿的捏积医疗工作,其父冯沛成老先生精通祖传捏积术,又擅长祖传冯氏化痞膏及冯氏消积散的炮制。1923年,年仅21岁的冯泉福先生正式随父亲冯沛成老先生系统学习冯氏捏积疗法和冯氏消积散、冯氏化痞膏药的制作,在临床学习和实践中,冯泉福先生努力提高自身的诊疗水平。清朝覆灭后,特别是日本侵华时期,由于冯家生活日渐窘迫,加上前来求医的人也逐渐增多,在1940年冯家才正式开业行医,当时主持诊所的就是冯泉福先生和他的父亲冯沛成老先生,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二冯氏捏积疗法创立

1940年冯氏医家在北京西城区众议院夹道4号的住所内正式成立“冯大夫诊所”对外应诊。冯泉福教授是在20世纪20年代随其父冯沛成老先生学习捏积的。古老的捏积疗法,经冯氏医家四代精心钻研,逐步形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的特有风格,在治疗手法上,以推法为先导,同时配合了推、捏、捻、放、提、揉和按等手法。在治疗方法上以手法治疗为主,同时配合了口服冯氏消积散和外敷冯氏化痞膏药,这样就构成了冯氏捏积疗法简便,疗效明显的两大优点,得到百姓群众的称赞和认可。三冯氏捏积疗法的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安定且有保障,冯氏捏积疗法以它显著的疗效、简易的方法、低廉的价格深受广大百姓欢迎。前来就医的人数日益增多,冯沛成老先生因为年事已高渐渐不再亲自捏积了,由冯泉福先生主持诊疗工作,冯泉福先生的大姐、四弟、五弟、侄女也先后从事冯氏捏积工作。

当时的情况是,一年中除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五休息外,其余360天日日应诊。每年到了夏季,尤其立秋前后,是就诊高峰,每天前来捏积的患儿成百上千,在诊所的院内搭一座高天棚,将长条板凳放在东、南、西三面供患儿家长坐,让小孩趴在大人腿上将脊背露出,捏完后马上让出座位给等在后边的人,由于捏积的人太多,从事捏积治疗操作的人工作量非常大。据冯老的家人回忆,每日天不亮就能听见门外排队候诊的嘈杂声,冯家诊所是每天清晨五点钟开门看诊,门外早已排起了蜿蜒的长队,到八九点钟时等候捏积诊疗的队伍可以沿着胡同拐几个弯一直排到胡同口。队伍旁边是卖各种食物、儿童玩具的小贩,十分热闹。一般到上午11点左右,病人才能逐渐少下来,有时到中午12点还不能结束。在这个季节冯家是全家出动。冯泉福先生和四弟、五弟负责诊疗和捏积,冯泉福先生的大姐、侄女负责发放消积散和化痞膏药,其他家人负责维持排队秩序。每天捏积治疗结束后,冯泉福先生的衣服都被汗湿透了,能拧出水来。冯家人还要把病人队伍经过的胡同打扫干净。捏积需要连续捏6天,第4天免费发给适量的消积散,第5天需要家长买膏药,有些经济不富裕的家庭,冯家知道了也不收费,相当于免费给予治疗。

对于捏积的疗效,据冯老的家人回忆,一次一位中年男子带来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男孩面黄肌瘦,细脖头大,肚子很鼓,而且有硬块,当时冯沛成老先生也在场,认为是“痞”,病已很重,于是对他进行了特殊的治疗,捏积的手法加重,时间延长,药也吃了两三次,膏药除肚脐外,在肚子两侧、后腰也予贴敷。在治疗过程中听家长说孩子食欲、精神均有好转,吃消积散后排出很多酸臭之物。一个月后患儿家长再来买膏药时说孩子身体已大为好转。冯家孩子小时候每当不好好吃饭、身体消瘦时也接受捏积治疗,服消积散、贴化痞膏药,冯老家的大人遇有身体不适也互相捏积治疗。

冯家诊所制作冯氏“消积散”“化痞膏”的药材大部分是从当时位于宣武门内大街的“同春堂”药店购进的,都是选上好的药材,有时药店进了好药如麝香等,也会主动通知冯家诊所。“消积散”就是由同春堂药店加工轧好单味的药面送来,由冯家诊所加工过箩后按药量精心配制而成。据冯老的家人回忆,熬制“化痞膏药”一般是在每年阴历4月28日,传说这一天是药王的生日,也是因为此时天气不冷不热,雨水不多,又将面临用药高峰。熬制化痞膏药需要连续制作几天,膏药熬制的前一天需将药材分好,将先下的药放入经过长时间沉淀澄清的香油内浸泡。熬膏药用风箱灶火,以便于随时控制熬制火候的大小。熬制膏药主要由冯沛成老先生坐镇指导,熬膏药时要用桃木棍不停地搅动,看火候按次序下药。熬制一锅需药一个多小时,每天要熬两三锅。熬好的膏药放入凉水中冷却形成药坨,取出后码放在屋檐下任风吹雨淋,为的是消除膏药的“火气”,否则贴在皮肤上容易起泡。制作膏药时将膏药坨放入小铁锅内火上烊化,用戥子称重保证一定的重量,摊在白布上待凉后对折收起。膏药一般是提前几天做好,时间长了也会变老粘不住。在发放膏药时都要叮嘱家长膏药要放在火旁慢慢烤软,不能放在蒸锅上熥热,以防麝香等可挥发药随热蒸气跑掉影响疗效。冯氏医家在几十年的制作膏药的实践中总结出不少的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选料优良、精工细作、掌握火候”。在选用药材时,均选用上等药材,甚至连所用的芝麻香油为了净化清洁,都放置一年,沉淀过滤后方可使用。在制作膏药过程中掌握好“火候”对药膏的质量尤为重要,“火候”不足,膏药使用时容易滑脱移位,“火候”过大,可使膏药失去黏性,不易敷贴。用冷水浸泡膏药坨时,要求时间不能少于半年,以减少膏药对孩子皮肤的刺激性。四冯氏捏积疗法传承与发展

1954年冬,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派了两位女大夫来到冯家诊所考察冯氏捏积疗法,对确诊为有“积”的患儿进行了临床观察,分别在捏积治疗前、捏积期间、吃药后、治疗6天后及1个月后等不同阶段,用西医方法对患儿进行检查、化验,并根据患儿及其家长叙述的症状改善情况来确认捏积疗法是否有效。经过观察临床结果,答案是肯定的。1956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儿科研究所的帮助下初步总结整理了冯氏捏积疗法,形成了最初的冯氏捏积疗法的文字资料。

1956年冯泉福先生受聘参加了北京市中医医院半日工作。1959年11月冯泉福先生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关闭了自家的诊所,放弃了丰厚的收入,正式到北京中医医院工作,担任儿科捏积室负责人,主持捏积室工作,带徒传授冯氏捏积疗法。与此同时冯泉福先生向医院献出了“冯氏消积散”和“冯氏化痞膏”的祖传秘方,并捐献了冯家保存的用于制作膏药的18两麝香。同时冯泉福先生的四弟、五弟、二侄女也到北京市二龙路医院参加了工作,从事冯氏捏积治疗工作。至此“冯大夫诊所”完成了历史使命。五冯泉福先生获得的荣誉

冯泉福先生在取得医生资格后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的广泛重视。1956年被北京市西城区卫生局指定为中医组组长,主要是组织个体开业的中医大夫开展活动。当时的《健康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对冯氏捏积疗法进行了相关报导,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刊《医药卫生快报》也介绍了冯氏捏积疗法的有关活动。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老先生特别邀请冯泉福先生去他家,询问冯氏捏积疗法治疗的情况。施老先生在收徒弟时还特别邀请冯泉福先生做嘉宾。冯泉福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市西城区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1958年还被选为西城区第三届人大代表。在冯家搬到东城区府学胡同后,他又被聘为东城区政协委员。1958年他被吸收加入中国农工民主党,参加了农工民主党组织的各种医学学术活动,曾多次在学术会议上介绍冯氏捏积疗法。1966年他被聘为北京市中医学会理事。在此期间他撰写发表了《冯氏捏积疗法概要》(《中医争鸣》第11期)、《话说捏积》(《北京中医》1958年第6期)、《捏积疗法的临床应用》等,为中医学会举办的各种培训班、进修班编写了冯氏捏积疗法讲义并授课,积极参加北京中医院儿科围绕捏积开展的科研活动。1962年1月5日,他还受到陈毅、聂荣臻、陆定一的邀请,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新年宴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1983年5月,冯泉福教授被评为当年“北京市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同年6月在他不再担任北京市中医学会理事后,被聘为儿科学科顾问;1985年,他作为代表参加了“北京市统战系统为四化服务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表彰大会”;1986年获得北京市卫生局授予的从事中医工作30年荣誉证书;1987年被北京中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聘为理事;1987年11月应邀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自然医学国际会议。

北京中医医院建院之初,冯泉福先生和京城众多名老中医一样,响应国家的号召,毅然放弃了自家的私人诊所和丰厚的收入,到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主持捏积室工作,几十年来冯老为成千上万的儿童解除了病痛,冯氏捏积疗法高峰时期每年治疗量达10万人次以上。冯泉福先生行医60余年,技术精益求精,以娴熟的手法和良好的疗效而盛名于京城百姓之中。许多人提及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就自然联想到冯氏捏积疗法,在北京地区及全国都有很大的影响。

从北京中医医院1956年成立开始至今,儿科捏积室一直传承、开展冯氏捏积疗法。医院专为冯泉福教授配备了多名徒弟及研究助手,传承冯氏捏积疗法。在1980年开展了冯氏捏积疗法对疳积小儿小肠吸收功能的影响研究;1981年开展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胃泌素功能的观察研究;1983年开展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尿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及胰功肽影响研究;1995年开展次声治疗仪模拟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疗效研究;1999年开展了冯氏化痞膏剂型改革——化积膜研制及临床实验研究;2001年开展了冯氏捏积疗法对小儿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观察研究;2007年进行了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研究;2010年进行了冯氏捏积疗法规范化研究及治疗脾胃气虚型小儿厌食的观察研究;并获得了十余项科研成果。

目前已发表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研究的相关论文30余篇。1985年由冯泉福教授的助手佘继林主任医师,整理冯氏捏积疗法的中医机理,出版了《冯氏捏积疗法》(知识出版社)。2012年佘继林主任医师又出版了《小儿捏积疗法》。

1984年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举办了“全国冯氏捏积疗法学习班”,全国各地的30多名儿科医师参加了培训学习,在学习班上冯泉福教授亲自讲课、现场演示冯氏捏积手法,受到大家的欢迎。此后北京中医医院儿科先后组织了多次冯氏捏积疗法的学习班,培训进修医师、社区医师。自2008年开始每年北京中医医院与国内贸易部联合举办“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保健技术培训班”“发展中国家传统医学妇幼保健技术培训班”,每届冯氏捏积疗法都是重点的讲座、演示内容,受到来自世界各国医务人员的欢迎。

2011年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依托北京市科委“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课题项目,通过北京中医医院图书馆、文献馆、声像室、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搜集冯氏捏积疗法创始人冯泉福教授的学术思想及对该疗法技术的文字、录像记录资料,以及冯泉福教授助手、学术继承人关于该疗法的文字、录像记录资料和早期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的临床研究文献。经过科学研究及临床疗效验证,制定了冯氏捏积疗法的规范化操作文本、冯氏捏积疗法规范化治疗小儿厌食症技术操作规范文本、捏积疗法文献汇编、冯氏捏积疗法大事记、冯氏捏积疗法基层推广文本,弥补了多年来由于缺乏完整的技术操作规范及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技术诊疗规范文本的不足,为冯氏捏积疗法的临床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通过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走访冯老家人,拍摄了反映冯泉福老中医学术思想和行医历程的宣传录像片《誉载京城“捏积冯”》及冯氏捏积疗法规范化技术操作光盘《冯氏捏积疗法(中英文版)》。拍摄冯老与冯氏捏积疗法的渊源,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资料,也是对中医独特疗法的传承与发展。

冯氏捏积疗法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推荐入选科技惠民计划先进科技成果,“冯氏捏积手法治疗小儿缺铁性贫血(脾胃虚弱型)的临床应用研究”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特色诊疗项目,冯氏捏积疗法入选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百人百项计划”、北京市公民中医药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北京中医医院被列为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培训基地单位。2009年冯泉福教授的家人将已有200多年历史的冯氏医家早年开办“冯氏诊所”时制作冯氏化痞膏使用的浸泡中药的大缸捐献给了北京中医医院,同时捐献了关于冯氏捏积疗法的部分资料和照片。医院极为重视,医院党委副书记、院办主任亲自前往冯老家接受捐赠,在捐赠仪式上向冯老的家人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品,2010年医院成立院史馆,将大缸作为馆内藏品永久展示。冯氏捏积疗法这个早年流传于民间的实用医疗技术,经过几代人长期不断地发掘、发展、提高、推广,成为祖国医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能够在临床上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第二章冯氏捏积疗法概述在中医推拿疗法中,捏法是其中之一,在捏法中有作用于人体脊背部的穴位进行治疗的方法,故以其治疗部位命名,叫捏脊。捏脊又称为捏积,有治疗疳积、积滞的含义,是以其手法治疗的疾病命名。例如比较著名的冯氏捏积疗法。一推拿概要

小儿推拿古代称作小儿按摩,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调整人体的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按摩的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古人们就有了摩擦生热,热能暖身、活血、镇痛的感性认识。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了按摩治病的经验。

迄今为止在我国最早的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学专著《五十二病方》中,即有“匕周婴儿瘛”的记载,也就是用钱币刮法治疗小儿疾病。该书中还记载了包括刮等十余种的按摩手法。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了有关推拿疗法“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的记载,如“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意思是讲当人的形体多次遭受惊恐,造成经络不通,而发生麻木不仁,治疗应当使用按摩和服用药酒。在《史记》扁鹊列传中也记载了有关推拿疗法的内容。由此可见,推拿疗法到了秦汉时代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在《汉书·艺文志》上曾记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的书目,与此同时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营卫气血、经络学说也逐渐成形,给推拿疗法又奠定了理论基础。

魏、晋、隋唐时期,按摩疗法开始盛行,在隋代就专门设有按摩博士的职务。唐代的“太医署”中也专门设立按摩科。唐代孙思邈在他的医学专著《千金要方》中以很大篇幅论述了小儿疾病的推拿疗法,特别是应用膏摩法的居多,如运用“五物甘草生摩膏方”治病防病。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体系开始建立,其标志是《小儿按摩经》的问世和一批小儿推拿专著的诞生。《小儿按摩经》收录于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其全面论述了小儿推拿的诊断方法、小儿推拿的常用八法及小儿推拿的穴位图谱。

由于小儿推拿的学说及理论的逐渐成熟,促进了小儿推拿手法的发展及研究。从开始的单一手法,到后来的复式手法,手法逐渐增多。复式手法是在单一手法的基础上将多个穴位、多种手法联合应用,因此疗效也较单一手法更加显著。同时历代医家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也归纳出了一些适合小儿的特定穴位,即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这些穴位大多分布在人体的头面、四肢等部位,所以小儿推拿的穴位除包括经典的“经络学说”的十四经穴、经外奇穴,也包括了小儿推拿的特定穴位。二捏脊疗法(一)捏脊疗法的渊源

捏脊疗法源于小儿推拿,而小儿推拿又是中医推拿疗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小儿推拿的临床操作方法,最早的记载为《五十二病方》的“婴儿病痫方”“婴儿瘛方”。现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之捏脊,最早记载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其载曰“卒腹痛……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行之,以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此段文字描述了捏脊的适应症、操作手法及作用部位。至隋唐时期,按摩推拿已渗透入儿科,并应用于小儿日常保健中。《外台秘要》中有“疗小儿夜啼……又以儿母手掩脐中,亦以摩儿头及脊验”的记载。唐代大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记载了膏摩治疗多种小儿疾病,并将膏摩用于小儿保健推拿。宋代《颅囟经》及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的问世,形成了儿科理论体系,为小儿推拿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且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有小儿推拿的记载,如“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汤主之”,其用掐法配合药物治疗“肺热”;在《太平圣惠方》记载有膏摩治疗小儿病症,如“粉摩法”,其治“小儿壮热”,浴后以粉摩之;用捏法治“小儿疖”;摩脐治“大便不通”等。明朝以后,小儿推拿开始发展壮大,逐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中就记载有四明陈氏所著的《小儿按摩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按摩专著,而“推拿”一词最早见于明代万全的专著《幼科发挥》中。同时代的有关小儿推拿的著作还有明代龚云林的《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这是一部儿科推拿专著,其论述了小儿推拿理论及具体操作,其论述多以歌赋形式出现,图文并茂,便于临床掌握应用,被誉为“推拿最善之本”。详尽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诊察及小儿推拿的原理等,广为后世引用。清朝小儿推拿的理论基础更加成熟,临床应用更加广泛,同时涌现出了大批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著作,如熊应雄所著的《小儿推拿广义》、骆如龙所著的《幼科推拿秘书》、周松龄的《小儿推拿辑要》、张振的《厘正按摩要术》、夏禹铸的《幼科铁镜》等。

小儿推拿是以中医辨证理论为基础,通过穴位点按及推拿手法以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从而达到改善儿童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治疗、保健方式。其运用中医的阴阳气血、经络等基础理论为指导,临床辨证配穴,通过推拿手法对穴位及经络进行刺激,经络联系脏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纵横交错,出入表里,通达上下,完成联络脏腑之功用;腧穴亦可以治疗脏腑的病变,可使气血运行,抵御病邪。小儿推拿不同于成人,存在相当数量的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在发展过程中,经前人摸索总结归纳出的既方便于操作,又具有良好临床疗效的穴位。经穴合用,以合阴阳、通经络、调脏腑、培元气,使阴平阳秘、气血调畅、各脏腑器官功能协调,祛病健身。由此可知,经络、腧穴与脏腑的联系及经络、腧穴的功能作用是小儿推拿作用的根本。

捏脊疗法最早可追溯至我国魏、晋朝时期。在晋代,当时出现了一位中医名家,他就是晋代的葛洪先生,葛洪在他所著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最早记录了捏积疗法的手法、作用部位及所治的疾病。他在医书中写道:“治卒腹痛方……使病患俯卧……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说的是治疗突发的腹痛,让病人俯卧位,沿着病人的背部的脊柱骨从下到上采用拈捏皮肤的方法进行治疗。此外,唐代大医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一书中也记载了用手指夹取患者脊骨处皮肤,反复十余次,可治小儿夜啼。清代的张振鉴在按摩专著——《厘正按摩要术》中记载了用蘸葱姜汁由颈部大椎穴向下直推至龟尾穴,治疗伤寒骨节疼痛。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在明朝专门设立了按摩科为医学十三科之一,此时推拿名家辈出,推拿专著大量涌现,明清时期是小儿推拿较为兴盛的时期,推拿在民间广泛流传,发展了许多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也形成了不同的推拿流派。关于捏积手法的记载,散见于各类按摩专著中,直到20世纪60年代,捏积疗法的专著才相继问世。(二)捏脊疗法的流派

捏脊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在小儿疾病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捏脊疗法是祖国医学特色外治法,是古人在长期社会、医疗实践中逐步摸索出的一种脱胎于古老按摩手法的(捏、拿等手法)一种疗法。捏脊疗法经过历代医家探索完善,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拥有自己独特理论体系,使用多种手法作用于人体脊背的经络、穴位,以调整人体脏腑、气血功能,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捏脊疗法常用以治疗小儿疳积、积聚等疾病,故又称为“捏积”,因其作用于脊柱,又称“捏脊”。随着中医学的发展,捏脊手法出现不同的流派。南方地区捏脊时多采用三指捏法,双手手心朝下;北方地区以北京地区“冯氏捏积疗法”为代表,采用二指捏法,双手手心朝上。两种捏脊有其不同之处:三指捏法

1.三指捏法 以拇指横抵于皮肤,食指、中指两指置于拇指前方的皮肤处,以三指指腹相对用力捏拿肌肤,两手交替捻动向前。同时拇指向上推移,从龟尾至大椎穴止为一遍,如此反复捏拿,在捏拿三下或五下的同时提拿一次,临床称为“捏三提一”“捏五提一”。且三指捏法捏拿提的力量相对小,主要刺激夹脊穴。因地域的影响,南方地区气候温暖,南方人肌肤薄,腠理疏松,采用较轻刺激即可激发阳气,故采用该手法者居多。两指捏法

2.二指捏法 双手腕关节略向尺侧偏斜,食指中节桡侧横抵于皮肤,拇指置于食指前方的皮肤处,以拇指、食指捏拿皮肤,两手交替捻动向前,从下至上,龟尾至大椎穴为一遍,如此反复。其中一遍在捏拿的同时提拿一下,临床操作时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推拿的部位和穴位。且两指捏脊捏拿提的力量相对较大,同时伴有双手食指紧贴抵住脊柱的皮肤,可以加重刺激督脉及膀胱经。因北方地区天气寒冷,人的腠理紧闭,肌肉丰厚,皮肤坚实,宜重刺激,故采用该种疗法者居多。

3.捏脊治疗时间及疗程 捏积疗程及间隔时间不等,但大都每日治疗1次,连续5~7天为一个疗程,休息2~7天后可进行下一疗程的治疗。三冯氏捏积疗法(一)冯氏捏积疗法作用机理及应用

冯氏捏积疗法是以中医的阴阳五行、经络学说作为基础理论,并以中医的辨证施治为原则,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来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目的的治疗方法。

按照中医的理论,人体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中,作为人体的阴阳应该保持着对立而又统一的协调关系,一旦这种相对的平衡状态受致病因素的影响而失去平衡,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疾病就会随之产生。中医的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观点,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此外,中医还应用阴阳互根的属性进一步说明人体的阴阳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关系。例如,就人体的气血来讲,气为阳,血为阴,因此阳气和阴血在体内就形成了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滋生的协调关系,在气与血的关系中,中医又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冯氏捏积疗法就是根据中医这些基本理论,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小儿全身的阳气,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来平衡阴阳,达到治疗小儿疾病的目的。这是因为就其人体的腹背来讲,腹为阴、背为阳,而脊柱又在人体背部的中央,督脉因其循脊而过,督脉的特定循行路线就决定了它具有主统全身阳气的功能。同时从督脉循行路线来看,它的起始部位与阴经任脉相连,自下而上,贯通脊背,络肾通脑,再加上人体经络本身遍及全身,无处不至的特点,使督脉可以沟通人体的表里、内外。因此通过捏拿小儿的脊背,振奋督脉的阳气,就可以推动全身气血的运行,调整全身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预防疾病的目的。

除了上述督脉的治疗作用外,由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也位于督脉的两旁,因此在捏拿小儿脊背的时候,足太阳膀胱经也得到了相应的刺激,在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与人体内部脏腑解剖部位相邻近的脏腑俞穴,如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等,这些俞穴通称背俞。通过对这些俞穴的良性刺激,不仅可以协调小儿脏腑之间的功能,促进机体的机能活动,而且还可以通过对小儿某些俞穴的重点捏拿来治疗某些脏腑的疾病。总而言之,冯氏捏积疗法可以对小儿机体起到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的治疗效果,也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良性刺激的共同结果。

近些年来,通过研究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原理,总结冯氏捏积疗法的临床治疗效果,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冯氏捏积疗法除治疗小儿疳积外,对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如营养不良性贫血、厌食、腹泻、便秘、腹胀腹痛等,呼吸系统疾病如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缓解期及小儿夜啼等疾病,治疗效果也很好。经过冯氏捏积疗法治疗后,病儿的体质及食欲不振,睡眠不实,腹泻、便秘等症状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些病儿的体重、血色素也有所提高。应用反映人体小肠吸收功能的D-木糖试验,对疳积病儿进行捏积疗法治疗后的临床观察表明,绝大多数患儿的小肠吸收功能均有明显的改善;用测定小儿血清胃泌素的试验方法,来评价疳积病儿的治疗效果,患有疳积病儿的血清胃泌素的水平较正常儿童为高,经过冯氏积捏疗法治疗后,绝大多数病儿的血清胃泌素都可恢复到正常的范围。

总之,冯氏捏积疗法的治疗原理,是以严谨的中医理论作为依据,同时也被现代科学证实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疗法除了对消化系统有着明显的治疗效果外,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促进作用,随着现代科学研究的发展,这一古老的中医特色疗法必将会更好地为儿童医疗保健事业服务。(二)口服冯氏消积散

冯氏消积散是冯氏祖传验方,是冯氏捏积疗法中独有的,也是冯氏捏积疗法组成部分之一,由熟大黄、砂仁等药物组成,熟大黄清热消积,砂仁理气开胃和中,具有消积化滞、通便行气之功效。消积散在冯氏捏积疗法中使用,用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饮食停滞失调引起的小儿食滞积聚、停食停乳、腹胀腹痛、胸脘痞闷、腹胀便秘等。(三)贴敷冯氏化痞膏

冯氏化痞膏是冯氏祖传验方,在冯氏捏积疗法过程中使用,捏积每一疗程贴敷一贴。由大黄、当归、官桂、龟甲、麝香等药物组成。大黄、当归清热活血、龟甲软坚散结、官桂温阳和中、麝香香窜走络。具有消积化痞,散寒止痛之功效。制成膏药外敷用于治疗小儿脾胃不和引起的停食停乳、腹胀腹痛、面黄肌瘦、夜啼不安等。(四)冯氏捏积疗法操作手法

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握成空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并对准食指的前半段,双手手心相对朝上,从患儿尾椎下的长强穴(实际操作可从尾骨)开始,沿着督脉捏拿至大椎穴。如此循环,捏拿6遍。捏第5遍时,根据患儿不同的临床症状采用“重提”的提拿手法,有针对性地刺激背部的腧穴。最后一遍捏拿结束后,揉按肾俞穴10次。长强、大椎两指捏法揉按肾俞穴(五)冯氏捏积手法操作要领

冯氏捏积手法是集推、捏、捻、放、提、揉、按操作手法之大成,它包含了小儿推拿中的推法、捏法、捻法、放法、提法、揉法、按法等常用手法。推法推法

操作者手心朝上,用双手的食 指第2、第3节的桡背侧紧贴着患儿脊骨部位的皮肤,双手交替,自下而上均匀而快速地向前推。

操作要领:双侧食指在向前推动的瞬间,力量不可过猛,如果力量过猛,容易出现滑脱,或划伤患儿的皮肤。捏法捏法

操作者在上述推法的基础上,双侧拇指与食指合作,将患儿施术部位的皮肤捏拿起来。

操作要领:捏拿皮肤的面积及力量都要适中,捏拿面积过大,力量过重,影响施术的速度,患儿也会感到过度的疼痛,捏拿面积过小,力量过轻,患儿的皮肤容易松脱,而且刺激较弱,影响疗效。捻法捻法

操作者在捏拿着患儿施术部 位皮肤的基础上,拇指与食指合作,向前捻动患儿的皮肤,移动施术的部位,左右两手交替进行,如果手法娴熟,看上去就像海边的波涛向前滚动。

操作要领:左右两手配合要协调,向前捻动时不要偏离脊柱正中的督脉,捻动的力量要均匀适中,中途不能停顿,也不能松脱,一鼓作气,从长强穴一直操作到大椎穴。放法放法

是在上述推、捏、捻三个手 法的综合动作后,随着捏拿部位的向前推进,皮肤自然恢复到原位的状态。

操作要领:操作者手法操作要推、捏、捻、放一气呵成,时间掌握的要得当,手法娴熟,使整个推拿过程有明显的节奏感。提法提法

操作者在捏拿患儿脊背第5遍时,在患儿督脉两旁的足太阳膀胱经脏腑腧穴处(如大肠俞、胃俞、脾俞),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合作分别将脏腑腧穴部位的皮肤,用较重的力量在捏拿的基础上,向后上方用力牵拉一下。目的是通过这个手法,加强对某些背部脏腑腧穴的刺激,用以调整小儿脏腑的功能。

操作要领:提拉方向要有一向后上方的弧度,力度适中,不能强拉,这个手法如果运用得当,在重提的过程中可发出清脆的声响。重提的穴位的选择,要根据不同的病症选取不同的穴位。揉法和按法按法和揉法

揉法和按法在冯氏捏积疗法中是同时应用的,具体的操作方法是操作者在捏拿小儿脊背结束后,用双手的大拇指的指腹部在患儿腰部的肾俞穴处,同时在揉的动作中,又适当地向下施以一定力度的按压,揉按结合,也就是揉中有按,按中有揉。

操作要领:大拇指按压的力量不可过强,因施术面积仅有拇指腹部的大小,力量过强患儿会感到疼痛。(六)冯氏捏积疗法穴位介绍

冯氏捏积疗法主要沿人体背部正中的督脉及督脉两侧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操作。督脉的作用是统帅、督导全身阳气,调节全身阳经脉气,为“阳脉之海”。足太阳膀胱经的作用是藏津液、司气化、主排汗、排尿的作用,在肺气的配合下敷布于体表,称之为太阳之气,所以膀胱经太阳经气有保卫体表,抗御外邪侵入的功能。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有着许多重要的腧穴,在进行冯氏捏积疗法时是沿着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进行操作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些腧穴,起到了协调脏腑、气血的作用,促进了小儿机体的机能。◎1.督脉上的主要穴位大椎【功用】清热解表。大椎【定位】人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小儿惊风等神志病症,项背痛,风疹,痤疮等。陶道【功用】解表清热。陶道【定位】人体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主治】热病、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身柱【功用】宣肺清热,宁神镇咳。身柱【定位】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两侧肩胛冈高点相平。【主治】身热、头痛、咳嗽、气喘等外感疾病,惊厥等神志病症,腰脊强痛。神道【功用】宁神安心,清热平喘。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