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3:29:47

点击下载

作者:丁建平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

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试读:

版权页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丁建平,王霄英主编.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ISBN 978-7-117-17476-3

Ⅰ.①医… Ⅱ.①丁…②王… Ⅲ.①影像诊断-图谱②头部-疾病-影像诊断-图谱③颈-疾病-影像诊断-图谱 Ⅳ.①R445-64②R650.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3)第131706号

人卫社官网 www.pmph.com  出版物查询,在线购书

人卫医学网 www.ipmph.com  医学考试辅导,医学数据库服务,医学教育资源,大众健康资讯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总 主 编:丁建平 王霄英

   主 编:耿左军 杨本涛出版发行: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地  址:北京市朝阳区潘家园南里19号邮  编:100021E - mail:ipmph@pmph.com制作单位: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排  版: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制作时间:2018年1月版 本 号:V1.0格  式:epub标准书号:ISBN 978-7-117-17476-3策划编辑:姚如林责任编辑:姚如林打击盗版举报电话:010-59787491 E-mail:WQ@pmph.com本电子书不包含增值服务内容,如需阅览,可购买正版纸质图书。作者页

编委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建平 万杨莉 王 亚 王 磊 王 鹤 王永哲 王振常 王霄英

王铁钢 王建设 毛永征 朱慧玲 伍 强 任国山 刘怀军 闫 腾

许庆刚 李 敏 李 琳 李政良 李和平 杨本涛 杨利霞 杨春燕

宋春瑶 张 明 张征宇 张泽坤 陈小启 卓兵芝 罗德红 周立霞

胡 凌 耿左军 贾晓英 高 军 高丽娟 黄 飚 梅友泉 戚 乐

龚 涛 董玉龙

作者单位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西安医科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广东省人民医院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河北医科大学

河北省人民医院

武警河北总队医院序

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后,X线技术很快被应用于临床诊断,形成了X线诊断学。20世纪70、80年代,由于放射性核素、B超、CT等成像技术,特别是MR相继的加入,使X线诊断学迈入医学影像学的新时代。近些年来,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更是推动了医学影像学的进步和完善。

现代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重要的临床学科。其不同的成像技术,几乎覆盖到所有的疾病,涉及临床的各个学科,更是服务到所有的住院患者和越来越多的门诊患者。“治疗靠临床,诊断靠影像”,这一流传之戏言,细想的确也不无道理,至少说明影像学在疾病诊治中的重要性已不可忽视。

为了用好“影像”这一武器为患者服务,医学生、住院医师掌握一定的影像知识,越来越重要。医学影像学是以解剖,病理为基础的直观形态学。典型病例的学习,能使我们学会如何分析病变,教我们养成正确的读片方法,是学会影像诊断的捷径。作者依此思路组织材料,以影像本科生、研究生教材的大纲要求目录为基础,结合相关参考书进行适当扩编和补充,作为编写的框架。典型的病例图片、精练的诊断要点归纳、简洁的鉴别和提示,给作者带来了一套内容全面、简洁方便的图书,一定会有助于医学生、住院医师影像诊断能力的提高。

丁建平教授早年留学日本,后又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接受了省级学科带头人培训和医学影像学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王霄英教授更是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新世纪脱颖而出的杰出学科带头人,是国内外学术界知名青年专家。他们一起合作召集国内众多医院的优秀专家、学者共同完成这件有意义的事情,彰显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凝聚力,加强了同行学者间互相交流、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有理由相信,这项工作的完成,不但会为医学生、临床医师提供一套优质的图书,同时也会推动学科间合作的良性互动,为此欣然作序,并鼎力向大家推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蒋学祥(蒋学祥教授曾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兼医学影像科主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分会常委、《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杂志主编)前 言

我2009年从河北医科大学引进到了杭州师范大学临床医学院,从参与本科生及研究生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转变到了负责此项工作,对医学影像学教学的关注和思考也多了起来。工作中发现尽管医学影像学的本科及7年制、8年制的教材都编写的很好,并配备了相应的图片光盘,由于受到教学大纲的课时限制,教材中病例图片较少。调查发现学生们利用光盘学习的频率很低,甚至相当多的学生直到课程结束,那张配套的图片光盘从来也没有打开过,这种现象在非临床医学专业更是普遍存在。通过纸质教具学习仍是大多数同学们的首选,与同学们交流过程中也体会到同学们对相关教学辅导用书的渴望。为了对教学工作尽一点微薄之力,产生了编写一本配套教材的想法。

这种想法得到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影像科王霄英主任的支持,在2010年济南的全国放射年会期间,王霄英主任将此想法带到中华放射学会青年委员会中进行探讨,得到了宋彬主任及多数委员的赞同。于是此项工作出乎意料地变成了全国青年放射委员的一个集体活动,委员们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选内容,经过整合和微调后开始编写。当时的设想是按照本科教材结合7、8年制教材的目录为基础,对教材中涉及的疾病按照每个疾病的每个种类一套典型图片的体量,以典型图片、简介病史、图片说明、诊断要点和相近的鉴别诊断进行组织材料,力求简洁明了,便于学习和使用。

编写工作得到了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支持,并列入出版计划。姚冰编辑认真细致地审阅了编写的各项事宜,对编写做了非常重要的建议和重大的编写调整,将原来的《医学影像学诊断图谱》变成了《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头颈分册》、《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胸部分册》、《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腹部分册》、《医学影像学读片诊断图谱——骨肌分册》四本一套的丛书,并将读者范围从医学生扩展到住院医师和相关专业的临床医师,提升了图书的使用价值。编写内容也相应做了适当的扩充。

在编写过程中,许多专家从百忙之中抽出宝贵的时间很快完成了承担的编写任务,工作之快、之认真令人感动和鼓舞,在此我向他们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谢。由于编者众多,种种原因令图书未能及时出版,在此深表歉意。

在统稿和修稿过程中,王鹤、张泽坤等医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编写工作得到了杭州师范大学的出版资助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在此一并感谢。由于水平有限,加上作者众多,缺点和差错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丁建平2013年元月于杭州Table of Contents第一篇 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图谱 总 论第二篇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章 神经系统解剖及诊断思路第二章 颅内肿瘤第三章 颅脑损伤第四章 脑血管疾病第五章 颅内感染性疾病第六章 颅脑先天畸形及发育异常第七章 新生儿脑疾病第八章 脑变性疾病第九章 脱髓鞘疾病第十章 脊髓与椎管内病变第三篇 头颈部疾病 第一章 颅 底第二章 眼及眼眶第三章 鼻与鼻窦第四章 耳 部第五章 口腔颌面部第六章 咽 部第七章 喉 部第八章 颈 部第一篇 头颈部疾病影像诊断图谱总 论

1895年11月7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线,后来被应用于人体的疾病检查,从此奠定了医学影像学的基础。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20世纪50年代,相继推出了超声成像和放射性核素-闪烁成像,20世纪70年代推出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CT)和磁共振成像(MR),以及发射体层显像(单光子发射体层成像:SPECT,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PET-CT和PET-MR的推出,极大地拓展了原来的诊断范畴,形成了包括常规X线诊断、超声诊断、放射性核素显像诊断、CT和MR诊断的医学影像诊断学。

近年来,随着设备的不断完善和提高,又出现了磁源成像(MSI)、分子影像学等,影像诊断从形态辨别发展到既有形态又有功能和代谢改变的综合诊断体系。

图像的数字化不但改变了原有的成像模式,还改变了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PACS),使远程会诊和计算机辅助检测和辅助诊断(CAD)成为现实。

20世纪70年代介入放射学的诞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通过导管,不但实现了疾病的诊断,同时还完成了疾病的治疗,使医学影像学的范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

现在的医学影像科已经成为了医院内设备资金占有最大、人员众多、科技含量最高,兼有诊断和治疗功能的大型临床科室;成为了临床医学中发展最快、作用重大、不可缺少的骨干学科;影像设备的档次成为了医院实力的重要标志。第一节 X线成像

X线是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和电离效应。X线是利用阴极管内灯丝产生的自由电子,通过操作台的控制,在变压器产生的高压作用下,高速撞击对面的阳极钨靶产生的。

X线穿过人体,利用不同组织间密度和厚度的差异,形成黑白不同层次的自然对比图像,其优点是空间分辨率较高。

普通X线成像,是模拟成像,灰度和对比度固定,无法调节。

计算机X线成像(CR),由影像板(IP)代替了胶片暗盒,IP板经过扫描、计算机处理形成数字化图像。

数字X线成像(DR),包括数字X线荧光成像(DF)、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胃肠造影、乳腺成像、口腔曲面全景等(图1-1~图1-6);平板探测器代替IP板直接转换成像,比CR更加快捷方便;同时通过灰阶处理和窗技术调节可以便捷地优化图像的质量。图1-1 普通X线平片图1-2 曲面断层片图1-3 消化道造影图1-3(续)图1-4 胰胆道造影图1-5 乳腺钼靶摄影图1-6 DSA血管造影

尽管新的成像技术不断涌现,百年历史的X线仍然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骨骼系统和胸部检查中X线多为首选,基于X线的胃肠造影检查也十分方便、可靠。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

CT是利用X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以探测器接受信息,经过计算机处理重建形成图像。从1972年CT问世,经过普通CT、单排螺旋CT、4排、8排、16排、32排、64排、128排、256排、320排螺旋CT、宝石CT、双源CT等,快速更新换代;并出现了可以通过一次扫描,多能量成像的能谱CT。

CT图像并非是真正的解剖断面图像,而是一定数量、不同像素按照矩阵排列的灰阶图像,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用不同的灰阶来显示组织密度的高低,代表X线的吸收系数,用CT值来表示,单位是HU,水的CT值为0HU,骨骼为1000HU,空气为-1000HU。为了更好地显示组织结构,可以设定观察组织的平均CT值为窗位,设定观察组织层次的范围为窗宽。为了更好地显示病变,除了普通扫描外还可以通过注射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CE)来增加组织间的对比度;为了显示细微结构,还可以进行高分辨CT(HRCT)扫描。当一个层面内含有两种密度不同而走行与扫描层面相平行的组织时,测得的CT值为它们的平均值,不代表任何一种组织,此现象称为部分容积效应,可影响病变的显示和诊断。

CT图像是数字化图像,因此可以应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各种后处理。其中二维显示技术包括电影显示、多平面重建、曲面重建;三维重建包括最大强度投影(MIP)、最小强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技术(VRT)、CT仿真内镜(CTVE)和组织透明投影(TTP)(图1-7~图1-12)。其他技术包括肺结节分析、骨密度分析、心脏分析、CT灌注分析等。

CT检查突出的优点是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应用广泛,而后处理软件的不断开发,使其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通过增强扫描完成的灌注成像还可以反映组织和病变的功能。但对胃肠黏膜的显示、对软组织和韧带等的显示仍然有一定的限度;电离辐射的影响,较多的射线剂量也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图1-7 CT冠脉成像图1-8 CT血管成像图1-9 CT尿路成像图1-10 CT三维成像图1-11 CT内镜成像图1-12 CT透明成像图1-12 CT透明成像第三节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内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RF)脉冲的激励产生共振,其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形成重建图像。1977年第一台全身MR问世,设备由磁体、梯度系统、射频系统和计算机系统组成。磁体有永磁型和超导型;磁场强度经过了0.35T、0.5T、1.0T、1.5T、3T,如今9.4T的样机已经研制成功。梯度系统的X、Y、Z三组线圈提供空间定位的三维编码,为了提高梯度磁场强度,出现了双梯度系统。射频系统由发射脉冲的发射线圈和采集MR信号的接收线圈组成,接收通道从4、8、16、32至64等,采集速度不断增加。

原子核接受脉冲激励后,纵向恢复到原始状态所需时间为纵向弛豫时间(T1),主要反映组织间T1值差别的为T1加权像(T1WI);横向弛豫时间为T2,主要反映组织间T2值差别的为T2加权像(T2WI);主要反映组织间质子密度差别的为质子密度加权像(PDWI)。为了获得不同的MR图像效果,采用了不同的序列技术,包括自旋回波(SE)、梯度回波(GRE)、反转恢复(IR,有短时间反转恢复STIR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平面回波成像(EPI)。

人体组织在T1WI、T2WI上有不同的信号显示,比如水在T1WI上为低信号在T2WI上为高信号;而骨组织由于缺乏氢,均为低信号。由于血液的流动,采集不到信号呈无信号黑影,成为流空效应;顺磁性物质的造影剂通过改变弛豫时间,可以达到对比增强效果。

MR的优势是可以多形式成像(T1WI、T2WI等)、多方位成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利用血管的流空效应不使用造影剂的血管成像(MRA);利用重T2WI技术,使富含水的液体呈高信号的磁共振水成像;MR功能成像(fMR)包括扩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和脑功能活动成像,它们分别体现了组织的分子扩散、血流灌注和去氧血红蛋白的变化;利用化学位移现象测定组织代谢的磁共振波谱(MRS);可以反映组织走行的张量成像(DTI)(图1-13~图1-20)。图1-13 磁共振常规图像图1-14 磁共振水成像图1-14 磁共振水成像图1-15 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图1-16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图1-17 磁共振血管成像图1-18 磁共振波谱图1-19 磁共振乳腺成像图1-20 脑功能成像第四节 不同成像方式的应用及诊断

只有充分了解各种检查方法的优势和局限性,才能合理使用。比如骨骼外伤检查应首选平片检查,复杂部位的骨骼损伤可以增加CT扫描结合重建图像,隐性骨折及韧带损伤选择MR检查;常规脑外伤出血做CT检查;超早期脑梗死选择MR的DWI或CT灌注检查;肺小结节使用高分辨力CT;甲状腺病变首选超声;胃肠道病变造影检查很有价值,对于进一步观察病变分期或转移则要依靠CT或MR。

为了很好地进行影像检查,申请单的详细填写非常重要,它是让影像医师了解检查目的的关键。患者的检查前准备也十分重要,比如造影检查的禁食,腹部检查的饮水,心脏检查的心率控制都是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疾病诊断要结合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等,病灶分析包括部位、分布、数目、大小、边缘、密度或信号、邻近器官与结构的变化、动态等;诊断描述有明确诊断、可能诊断、诊断建议,由于病变千变万化,同病异影、同影异病在所难免,诊断的价值和限度也应该有所了解。(丁建平 戚乐 张泽坤 王鹤 耿左军)参 考 文 献

1. 郭启勇.实用放射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白人驹,张雪林.医学影像诊断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3. 金征宇.医学影像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4. 吴恩惠,冯敢生.医学影像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 Haaga JR. CT and MRI of the Whole Body. 5th ed. Philadelphia:Mosby,2009第二篇 神经系统疾病第一章 神经系统解剖及诊断思路第一节 中枢神经系统断面解剖一、 横断面图像图2-1-1 横断面图像11.上矢状窦;2.中央前回;3.中央沟;4.中央后回;5.顶上小叶;6.中央旁小叶;7.顶骨;8.额骨图2-1-2 横断面图像21.上矢状窦;2.额上回;3.中央前沟;4.中央前回;5.中央沟;6.中央后回;7.中央后沟;8.顶上小叶;9.辐射冠;10.中央旁小叶;11.顶骨;12.额骨图2-1-3 横断面图像3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中央前沟;5.中央前回;6.中央沟;7.中央后回;8.中央后沟;9.顶上小叶;10.辐射冠;11.中央旁小叶;12.顶骨;13.额骨图2-1-4 横断面图像4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中央前沟;6.中央前回;7.中央沟;8.中央后回;9.顶上小叶;10.辐射冠;11.楔前叶;12.楔叶;13.角回;14.缘上回;15.额骨;16.顶骨图2-1-5 横断面图像5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扣带回;6.扣带沟;7.中央前回;8.中央沟;9.中央后回;10.辐射冠;11.楔前叶;12.楔叶;13.角回;14.顶枕沟;15.胼胝体;16.侧脑室中央部;17.额骨;18.顶骨图2-1-6 横断面图像6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胼胝体膝部;6.胼胝体压部;7.中央前回;8.中央沟;9.中央后回;10.岛叶;11.背侧丘脑;12.尾状核头;13.壳;14.楔前叶;15.楔叶;16.扣带回;17.透明隔;18.顶枕沟;19.扣带沟;20.侧脑室前角;21.侧脑室后角;22.下矢状窦;23.直窦;24.中间帆腔图2-1-7 横断面图像7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胼胝体膝部;6.内囊前肢;7.内囊膝部;8.内囊后肢;9.岛叶;10.背侧丘脑;11.尾状核头;12.壳;13.苍白球;14.楔叶;15.扣带回;16.透明隔;17.顶枕沟;18.扣带沟;19.侧脑室前角;20.侧脑室后角;21.外侧裂池;22.直窦;23.穹隆柱;24.三脑室;25.颞横回;26.颞上回;27.颞中回;28.颞下回;29.视辐射图2-1-8 横断面图像81.上矢状窦;2.额上回;3.额中回;4.额下回;5.大脑脚;6.海马;7.海马旁回;8.小脑蚓;9.岛叶;10.下丘;11.尾状核头;12.壳;13.颞上回;14.颞中回;15.颞下回;16.楔叶;17.中脑水管;18.外侧裂池;19.直窦;20.三脑室;21.四叠体池;22.颞肌图2-1-9 横断面图像91.额窦;2.直回;3.眶回;4.颞上回;5.颞中回;6.颞下回;7.海马;8.舌回;9.中脑;10.视交叉;11.鞍上池;12.侧脑室下角;13.中脑水管;14.小脑半球;15.小脑蚓;16.外侧裂池;17.窦汇;18.泪腺;19.颞肌图2-1-10 横断面图像101.额窦;2.筛窦;3.直回;4.垂体;5.颞中回;6.颞下回;7.海马;8.脑桥基底部;9.脑桥被盖部;10.桥池;11.侧脑室下角;12.四脑室;13.小脑半球;14.小脑蚓;15.横窦;16.颈内动脉;17.基底动脉;18.海绵窦;19.视神经;20.玻璃体;21.球后脂肪;22.枕外隆突;23.枕内隆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