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斋随笔全鉴(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4:06:34

点击下载

作者:(宋)洪迈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容斋随笔全鉴

容斋随笔全鉴试读:

前言

在中华民族璀璨的古代文学典籍中,宋代的笔记留下了一抹非同寻常的色彩。而《容斋随笔》更是凭借其充实的内容以及精彩的评议而备受世人推崇,被历史学家誉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之一。《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所著。出身于官宦之家的洪迈,自幼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学识渊博,通晓六经文史,素有“知古莫如洪景卢”的美名。其父名皓,曾经奉命出使金国议和,后遭金人扣押十五年而不屈服,有着“宋朝苏武”的美名。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之下,洪迈也有着同样高尚的品格,被世人所称道。绍兴末年,洪迈也曾经奉命出使金国议和,因为不肯受屈而被扣留,几经辗转,后释放。洪迈一生多任文职,官至端明殿学士。除《容斋随笔》之外,还著有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其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等,都是至今流传的佳作。《容斋随笔》是我国笔记小品中难得一见的珍品,清代纪昀在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时,将这部著作收录到了其中,并将其誉为南宋笔记作品之冠。《容斋随笔》全书分为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个部分。这部读书笔记耗费了作者近四十年的时间,行文自然流畅,整体安排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顺序,也没有按照内容进行分类,十分灵活随性,完全是作者平日读书的札记,堪称是当时宋朝的百科全书。该书囊括了作者一生所阅览的书籍所得,涉及天文地理、民俗风情、帝王决策,文章句逗,奇闻逸事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效地填补了正史的疏漏,彰显了作者自身渊博的学识与独特的见解。明代李翰留下了“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的评价。

自《容斋随笔》成书以来,备受历代学者的关注,陆续收录它的丛书多达十多种,刻本、抄本散见各代。综合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多个版本,大体上可以将其版本流传情况分为两个系统,分别以宋嘉定本和宋绍定本为源头。光绪九年,洪迈刊本依照会通馆活字本重校,两个系统最终走向合流。

本书为精编选译版本,选取了《容斋随笔》中的精华部分,并佐以注释、译文等板块,其中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由于编者能力有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讹疏漏,祈望读者批评指正。编译者2015年8月一、容斋随笔欧率更帖【原文】①

临川《石刻杂法帖》一卷,载欧阳率更一帖云:“年二十余,至鄱阳,地沃土平,饮食丰贱,众士往往凑聚。每日赏华,恣口所须②。其二张才华议论,一时俊杰;殷、薛二侯,故不可言;戴君国士,③④出言便是月旦;萧中郎颇纵放诞,亦有雅致;彭君摛藻,特有自然,至如《阁山神诗》,先辈亦不能加。此数子遂无一在,殊使痛心。”兹盖吾乡故实也。【注释】

①率更:也就是率更令,欧阳询曾担任太子率更令一职。所以这里指的就是欧阳询。②恣(zì)口所须:大饱口福,大快朵颐。恣:没有约束。③月旦:即月旦评,对人物或者诗文字画的点评。东汉末年,汝南郡人许劭兄弟负责对当代人物或者诗文字画等进行品评活动,通常是在每月的初一发布,所以被称为“月旦评”。不管是谁,一旦经过点评,便会身价飙升,并因此而扬名世俗。④摛(chī)藻:铺陈辞藻。【译文】

在临川县的《石刻杂法帖》一卷上面记载了欧阳询写的一段话:“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到过鄱阳,当时这里土地肥沃平整,饮食种类丰富,价格低廉,很多有才华的人常常到这里来聚会。每天都能够赏花饮酒,大快朵颐。其中有两个姓张的人,才华出众,是当时的青年才俊;殷、薛这两个人的才华,更不用多说了;有一位姓戴的先生也是当时有名的勇士,发表评论就是月旦评;萧中郎行为任达不拘,但是也有着高雅的意趣;彭君擅长铺陈辞藻,写的文章平静自然,就像是《阁山神诗》这篇文章,就算是前辈也无法超过这样的水平了。这几个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让人特别伤心难过。”以上就是我乡过去的实情。浅妄书【原文】①

俗间所传浅妄之书,如所谓《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②天宝遗事》之属,皆绝可笑。然士大夫或信之,至以《老杜事实》为东坡所作者,今蜀本刻杜集,遂以入注。孔传《续六帖》,采摭唐事殊有功,而悉载《云仙录》中事,自秽其书。《开天遗事》托云王仁裕所著,仁裕五代时人,虽文章乏气骨,恐不至此。姑析其数端以为笑。其一云:“姚元崇开元初作翰林学士,有步辇之召。”案,元崇自武后时己为宰相,及开元初三入辅矣。其二云:“郭元振少时美风姿,宰相张嘉贞欲纳为婿,遂牵红丝线,得第三女,果随夫贵达。”案,元振为睿宗宰相,明皇初年即贬死,后十年,嘉贞方作相。其三云:“杨国忠盛时,朝之文武,争附之以求富贵,惟张九龄未尝及门。”案,九龄去相位十年,国忠方得官耳。其四云:“张九龄览苏③颋文卷,谓为文阵之雄师。”案,颋为相时,九龄元未达也。此皆显显可言者,固鄙浅不足攻,然颇能疑误后生也。惟张杨国忠权势旺盛的时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争着依附他,以求取富贵,只有张彖指④杨国忠为冰山事,《资治通鉴》亦取之,不知别有何据?近岁,兴化军学刊《遗事》,南剑州学刊《散录》,皆可毁。【注释】

①浅妄书:浅薄荒谬的书籍。②《云仙散录》:又称为《云仙杂记》,内容大部分是从别的书籍里摘抄的唐五代人士的逸闻轶事。《老杜事实》:也被称为《杜诗事实》,已经失传。《开元天宝遗事》:简称为《开天遗事》主要记录了一些从民间搜集的唐玄宗时期宫廷内外的风俗习惯,事情大部分都是假的。③文阵之雄师:在文坛上卓有成就的人。④张彖指杨国忠为冰山事:指的是张彖指出杨国忠借着杨玉环谋取了荣华富贵和权势,这些荣华富贵和权势像冰山一样,太阳一出来就融化了。【译文】

民间所广为流传的那些浅薄荒谬的书籍,像经常会被提及的《云仙散录》、《老杜事实》、《开元天宝遗事》这类书籍,都是十分可笑的。可是竟然有士大夫相信了其中的说法,甚至认为苏轼是《老杜事实》的作者,现在四川刻印的《杜集》,就把这件事收录进注解当中。孔传的《续六帖》,虽然在收集整理唐朝历史事件方面有着特殊的贡献,但是却将《云仙录》里的事件全都记载了下来,自己玷污了自己的书。《开天遗事》谎称是王仁裕所作,王仁裕是五代时期的人,虽然在写文章方面缺少气骨,但是也不至于如此不堪吧。暂且分析一下其中的几件事把它们当成笑料吧。其中之一是:“姚元崇在开元初期担任翰林学士的时候,唐玄宗曾经专门派了步辇接他。”经过一番考证,原来姚元崇在武则天的时候就已经担任宰相一职了,到了开元初期已经是第三次入朝辅佐皇上了。其中之二是:“郭元振年少的时候,风流倜傥体态健美,宰相张嘉贞想让他当自己的女婿,于是给他牵红线,最终和自己的三女儿喜结连理,三女儿后来果然跟着丈夫变得显贵起来。”经过考证,事实上:郭元振是睿宗时期的宰相,明皇初年就已经被贬官去世了,十年之后,张嘉贞才当了宰相。其中之三是:“杨国忠权倾朝野的时候,朝中的文武百官都争相依附他,以求取富贵,只有张九龄从来不曾上门拜访过他。”经过考证:“张九龄不做宰相十年之后,杨国忠才得了官职。”其中之四是:“张九龄看苏颋的文章,称苏颋将是文坛中卓有成就的人。”经过考证,事实上:“苏颋当宰相的时候,张九龄还没有显达呢。”这些都是浅显且很容易被指出来的错误,虽然已经浅薄的都不值得去批评了,没想到还是很能迷惑后生啊。只有张彖一个人曾经指出杨国忠的富贵权势像冰山一样。《资治通鉴》中也收录了这样的说法,不知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最近这些年,兴化军官方修订刻版印刷的《开元天宝遗事》,南剑州官方修订刻版印刷的《云仙散录》,都可以销毁了。文烦简有当【原文】

欧阳公《进新唐书表》曰:“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于旧。”夫文贵于达而已,繁与省各有当也。《史记·卫青传》:“校尉李朔、校①尉赵不虞、校尉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获王,以千三百户封朔为涉轵侯,以千三百户封不虞为随成侯,以千三百户封戎奴为从平侯。”②《前汉书》但云:“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各三从大将军,封朔为涉轵侯、不虞为随成侯、戎奴为从平侯。”比于《史记》五十八字中省二十三字,然不若《史记》为朴赡可喜。【注释】

①校尉:古代武官的官职名,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三人曾经三次跟随卫青俘虏了匈奴王。②《前汉书》:也就是《汉书》,是东汉的班固所写,也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译文】

欧阳修在《进新唐书表》中称:“这本书中记录的事情要多于前人所记录的,这里的文字要少于过去的那些书。”文章贵在能够表述清楚,文字的繁简都各有恰当的情况。在《史记·卫青传》中记载:“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这三人都曾经三次追随着大将军卫青俘虏了匈奴王,划了一千三百户给李朔,将他封为了涉轵侯,划了一千三百户给赵不虞,将他封为了随成侯,划了一千三百户给公孙戎奴,将他封为了从平侯。”《前汉书》中只提到了:“校尉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曾经三次跟随大将军卫青,封李朔为涉轵侯,赵不虞为随成侯,公孙戎奴为从平侯。”与《史记》的五十八个字相比少了二十三个字,但是却没有《史记》中记录得更加真实质朴让人喜欢。长歌之哀【原文】①②

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恸哭。此语诚然。元③微之在江陵,病中闻白乐天左降江州,作绝句云:“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乐天以为:“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微之集作“垂死病中仍怅望”,此三字既不佳,又不题为病中作,失其意矣。东坡守彭城,子由来访之,留百余日而去,作二小诗曰:“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东坡以为读之殆不可为怀,乃和其诗以自解。至今观之,尚能使人凄然也。【注释】

①裂眦(zì):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要把眼眶瞪裂一样,形容愤怒到了极点。②长歌:篇幅比较长或者声音要拖长的歌唱。③元微之:即元稹,字微之,唐代著名诗人。【译文】

讽刺挖苦的怒骂,要比吹胡子瞪眼更能让人感到愤怒;通过长歌来抒发哀伤,要比号啕大哭更让人伤心。这句话说得很对。元稹在江陵的时候,在病中听说白居易被贬江州的消息,写了一首绝句:“残灯无焰影憧憧,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起坐,暗风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认为:“这些诗句其他人看了都不能承受,更何况是作为当事人的我呢!”元稹的诗集中有“垂死病中仍怅望”一句,这里的“仍怅望”三个字用的不好,又没写明诗是“病中作”的,因此偏离了本意。苏东坡在担任彭城太守时,他的弟弟苏辙来看望他,留在彭城一百多天就离开了。写了两首诗说:“逍遥堂后千寻木,长送中宵风雨声。误喜对床寻旧约,不知漂泊在彭城。”“秋来东阁凉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困卧北窗呼不醒,风吹松竹雨凄凄。”苏东坡觉得读完十分伤感,于是就写了两首诗相和,自己安慰自己。这几首诗现在看来,依然让人感到十分凄凉悲伤。张良无后【原文】①

张良、陈平,皆汉祖谋臣,良之为人,非平可比也。平尝曰:“我多阴谋,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矣,以吾多阴祸也。”平传国至曾孙,而以罪绝,如其言。然良之爵但能至子,去其死才十年而绝,后世不复绍封,其祸更促于平,何哉?予盖尝考之,沛公攻峣关,秦将欲连和,良曰:“不如因其懈怠击之。”公引兵大破秦军。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既解而东归矣。良有养虎自遗患之语,劝王回军追羽而灭之。此其事固不止于杀降也,其无后宜哉!【注释】

①张良:字子房,颍川城父人,秦末汉初著名的谋士、大臣,和韩信、萧何一起被称为“汉初三杰”。陈平:阳武户牖乡(今河南原阳)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之一。曾多次为刘邦出谋划策。【译文】

张良、陈平,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张良的为人,不是陈平所能够相提并论的。陈平曾说:“我多次使用阴谋,是道家所不允许的。我的后代将会灭亡,这都是我所留下的祸患。”陈平的爵位传到了他的曾孙,就因罪而绝了后,正像他当年所说的一样。然而,张良的爵位却只传到了他的儿子,他死后只有十年就断绝了,后辈也没有再次被封赏,他遭遇的祸患要比陈平来得更快,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曾经对这件事进行了考证,刘邦攻打峣关,秦朝的将领想要投降,张良说:“不如趁着他们松懈的时候进攻。”刘邦于是带领大军大胜秦朝的军队。项羽与刘邦约定要平分天下,于是项羽就带兵向东去了彭城。张良说这是在养虎为患的言论,劝说刘邦率军去追击项羽并将其歼灭。张良的这两件事与杀死降军相比无德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他才会绝后吧!秦用他国人【原文】①

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②及国人,如齐之田忌、田婴、田文,韩之公仲、公叔,赵之奉阳、③平原君,魏王至以太子为相。独秦不然,其始与之谋国以开霸业者,魏人公孙鞅也。其他若楼缓赵人,张仪、魏冉、范雎皆魏人,蔡泽燕人,吕不韦韩人,李斯楚人。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燕昭王任郭隗、剧辛、乐毅,几灭强齐,辛、毅皆赵人也。楚悼王任吴起为相,诸侯患楚之强,盖卫人也。【注释】

①七国虎争天下:战国时,秦、齐、楚、燕、赵、韩、魏七个国家争夺天下,最终秦国统一了六国。②公仲、公叔:都是战国时期韩国的贵族。③奉阳:指的是赵国的贵族奉阳君。平原君:赵胜,战国时曾三次担任赵国的相国。【译文】

七个国家争夺天下,没有不招揽各地人才的。然而,六国所任用的相国,均是他们自己的族人以及自己国家的人,如齐国的田忌、田婴、田文、韩国的公仲、公叔,赵国的奉阳君,平原君,魏王甚至让自己的太子担任了相国。只有秦国没有这样做。最开始的时候与秦国商议谋划取得其他国家政权开创霸主之业的人是魏国的公孙鞅(商鞅)。另外,像楼缓是赵国人,张仪、魏冉、范雎也都是魏国人,蔡泽是燕国人,吕不韦是韩国人,李斯是楚国人。秦王都放心地将国家大事交付给他们并且没有怀疑,最终之所以能够兼并天下,都是这些人的功劳啊。燕昭王任用郭隗、剧辛、乐毅,差点消灭了强大的齐国,剧辛、乐毅都是赵国人。楚悼王启用吴起作为相国,使诸侯都惧怕楚国的强大,而吴起却是卫国人。忠恕违道【原文】①

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中庸》曰:“忠恕违道不远。”学者疑为不同。伊川云:“《中庸》恐人不喻,乃指而示之近。”又云:“忠恕固可以贯道,子思恐人难晓,故降一等言之。”又云:“《中庸》以曾子之言虽是如此,又恐人尚疑忠恕未可便为道。故曰违道不远。”游定夫云:“道一而已,岂参彼此所能豫哉?此忠恕所以违道,为其未能一以贯之也。虽然,欲求入道者,莫近于此。此所以违道不远也。”杨中立云:“忠恕固未足以尽道,然而违道不远矣。”侯师圣云:“子思之忠恕,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此已是违道。若圣人,则不待施诸己而不愿,然后勿施诸人也。”诸公之说大抵不同。予窃以为道不可名言,既丽于忠恕之名,则为有迹。故曰违道。然非忠恕二字亦无可以明道者。故曰不远。非谓其未足以尽道也。违者违去之谓,非违畔之谓。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苏子由解云:“道无所不在,无所不利,而水亦然。然而既已丽于形,则于道有间矣。故曰几于道。然而可名之善,未有若此者。故曰上善。”其说与此略同。【注释】

①忠恕:儒家提倡的一种道德规范。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而“忠”强调为他人尽心尽力的一面。【译文】

曾子说:“孔子提倡的道德规范,只有忠、恕而已。”《中庸》中所说的:“忠恕距离道的本源并不远。”学者们都质疑这两种说法是不同的。程伊川说:“《中庸》担心人们弄不清楚,才提出了忠恕离道的本源很近这样的说法。”又说:“忠恕虽然能够贯穿所有的道,子思担心人们不明白,所以才故意降了一等来解释,”又说:“《中庸》认为曾子虽然说过万事之理只有忠恕,但是又担心人们怀疑它不是理的本源,因此才说距离道的本源不远。”游定失说:“道的本源只有一个,怎么能用比较来确定呢?忠恕之所以违背了道,是因为它无法将全部都表现在行事上。即便是这样,想要学习道的,没有比忠恕更接近的了。因此说它距离本源不远。”杨中立说:“忠恕虽然无法包罗全部的道理,但是它距离道的本源并不远。”侯师圣说:“子思所说的忠恕,加在自己身上尚且不愿意接受,更何况是加在别人身上。这本身就偏离了道的本源。就像是圣人,不也是施加给自己不愿意,也就不会强行施加给别人了。”这些人所说的大多是不同的,我认为道不能用名称来表达,既然已经给道加上了忠恕的名称,那么就有了印记。所以说它已经违背了道。然而不是忠恕两字,也无法阐明道理,因此说它距离道并不远。并非是说它无法包括道的本源。违说的是离开而不是背叛。老子说:“最好的东西就像水,可以利于万物却不争功,处于别人都不愿意待的地方,因此接近自然。”苏子由解释说:“道无处不在,没有不擅长的,水就是这样的。不过它已经留下了形迹,与道相比,还是有所差别的,因此说道接近于自然之理。不过找到一个妥当的命名,没有哪个可以超过它的,所以说最好的东西像水。”这种说法和我所说的大致相同。汉采众议【原文】①

汉元帝时,珠崖反,连年不定。上与有司议大发军,待诏贾捐②之建议,以为不当击。上以问丞相、御史,御史大夫陈万年以为当击,丞相于定国以为捐之议是,上从之,遂罢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③于既事汉,上书愿保塞上谷以西,请罢边备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天子令下有司议,议者皆以为便,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对十策,有诏勿议罢边塞事。成帝时,匈奴使者欲降,下公卿议,议者言宜如故事受其降。光禄大夫谷永以为不如勿受,天子从④之。使者果诈也。哀帝时,单于求朝,帝欲止之,以问公卿,亦以为虚费府带,可且勿许。单于使辞去。黄门郎扬雄上书谏,天子寐焉,召还匈奴使者,更报单于书而许之。安帝时,大将军邓騭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会公卿集议,皆以为然,郎中虞诩陈三不可,乃更集四府⑤,皆从诩议。北匈奴复强,西域诸国既绝于汉,公卿多以为宜闭玉门关绝西域。邓太后召军司马班勇问之,勇以为不可,于是从勇议。顺帝时,交址蛮叛,帝召公卿百官及四府椽属,问以方略,皆议遣大将发兵赴之,议郎李固驳之,乞选刺史太守以往,四府悉从固议,岭外复平。灵帝时,凉州兵乱不解,司徒崔烈以为宜弃,诏会公卿百官议之,议郎傅曼以为不可,帝从之。此八事者,所系利害甚大,一时⑥公卿百官既同定议矣,贾捐之以下八人,皆以郎大夫之微,独陈异说。汉元、成、哀、安、顺、灵皆非明主,悉能违众而听之,大臣无贤愚亦不复执前说,盖犹有公道存焉。每事皆能如是,天下其有不治乎?【注释】

①珠崖反:汉元帝初元三年,珠崖郡山南县闹饥荒,民众起来造反。②待诏:非正式官职,也就是在朝中随时听候任用的人。③上谷:郡名,现北京西北居庸关一带。④单于求朝:指的是建平四年,单于上书称自己愿意入朝称臣五年的事情。当时元帝生病,与公卿商议不准其入朝称臣。⑤四府:指的是太傅、太尉、司徒、司空。⑥郎大夫:对宫廷中负责一些杂事的小官的泛称。【译文】

汉元帝时期,珠崖发生叛乱,几年都平定不了。皇上与大臣们商议派兵来平定叛乱,待诏贾捐之提议说,不应该攻打。皇上于是便询问了丞相和御史的意见,御史大夫陈万年主张派兵攻打,丞相于定国认为贾捐之的建议是对的,皇上采纳了贾捐之的建议。于是就撤销了珠崖郡。匈奴呼韩邪单于想要归顺汉朝,上书说愿意保卫汉朝的边塞地区,请求汉朝将上谷以西地区的军队撤出,让民众可以休养生息。皇上让大臣们商议,都认为可以这样做。郎中侯应对边塞的情况十分熟悉,认为不能答应。皇上向他询问情况,侯应列出了十条不能答应的原因,皇上因此下令不可再提将边塞的军队撤离的事情。汉成帝的时候,匈奴使者想要投降,皇上让大臣们商量,大臣们认为可以按照惯例接受他的投降。光禄大夫谷永认为不能答应,皇上最终采纳了谷永的意见。(最后证明)匈奴的使者果然是诈降。汉哀帝的时侯,单于请求入朝觐见皇上,皇上想要制止他,于是征求大臣意见,大臣们也认为这样会耗损国家的钱财,不应准许,单于使臣于是就请辞离开了。黄门郎扬雄上书劝谏,皇上才省悟过来,将匈奴使臣召回,更是写了诏书准许了单于的请求。汉安帝在位的时候,大将军邓騭打算舍弃凉州地区,以便集中兵力来应对北方边疆地区的战乱。朝廷将公卿召集起来商讨,都认为可以这么做,郎中虞诩列出了三条建议,认为还是不要舍弃为佳。于是又将四府召集起来商讨,都认同了虞诩的主张。北匈奴再次强盛起来,西域诸国随即与汉朝断绝了联系,公卿们大部分都认为最好关闭玉门关,与西域断绝往来。邓太后将军司马班勇召来询问,班勇认为不能这样做,于是邓太后就采纳了班勇的建议。汉顺帝的时候,交趾的蛮人发起叛乱,皇上将公卿百官和四府的僚属召集起来,向他们询问应对之法,大臣们都认为要派遣大将军带兵去讨伐,议郎李固反对这项提议,请求选派刺史太守去安抚,四府全都认同了李固的提议,岭南随即又恢复了安定。汉灵帝的时候,凉州因为战争的缘故,经常发生骚乱不能平定,司徒崔烈认为最好放弃凉州,朝廷于是将公卿百官召集起来商讨,议郎傅燮认为不能放弃凉州,皇上听从了他的意见。这八件事,都事关重大,当时的公卿百官都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贾捐之这八个人,都是郎、大夫之类的小官,却敢于提出反对的说法。汉元帝、成帝、哀帝、安帝、顺帝、灵帝均并非是多么英明的统治者,却都能够违反众人的意见而听取这些小官的意见,大臣们不管是贤能还是愚笨,都不再坚持前面的意见,这就是公道还存在的体现。每件事都能像这样,天下难道还有治理不好的吗?李太白【原文】

世俗多言李太白在当涂采石,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①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台。予案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②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不足信,盖与谓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注释】

①李阳冰(níng):字仲温,李白的堂叔。在宝应元年(762年)担任当涂令,李白前往投靠他。为李白的诗集写了序。②李华:字遐叔,天宝年间官至监察御史,后来去官归隐。为李白写过墓志。【译文】

世间有很多传闻说李白在当涂的采石矶,因为喝醉了酒在江上泛舟的时候,看到江中月亮的影子就俯身去捞取,结果掉入水中淹死了,所以采石矶有了捉月台。我查看了李阳冰所写的太白《草堂集序》,里面说:“李阳冰曾经在当涂学习礼乐,太白先生病重,诗文稿件有万卷,都是亲手收集且尚未修订的,他躺在病床上将这些书简交给了我,让我作序。”另外,李华所写的《太白墓志》中也说:“太白写完《临终歌》就去世了。”这才知道世间所流传的都是不可信的,大概和说杜甫是因为喝了白酒,吃了牛肉块胀死的一样滑稽可笑。太白雪谗【原文】

李太白以布衣入翰林,既而不得官。《唐史》言高力士以脱靴为耻,摘其诗以激杨贵妃,为妃所沮止。今集中有《雪谗诗》一章,大率载妇人淫乱败国,其略云:“彼妇人之猖狂,不如鹊之强强。彼妇①人之淫昏,不如鹑之奔奔。坦荡君子,无悦簧言。”又云:“妲己灭②③纣,褒女惑周。汉祖吕氏,食其在傍。秦皇太后,毐亦淫荒。螮④⑤蝀作昏,遂掩太阳。万乘尚尔,匹夫何伤。词殚意穷,心切理直。如或妄谈,吴天是殛。”予味此诗,岂非贵妃与禄山淫乱,而白曾发其奸乎?不然,则“飞燕在昭阳”之句,何足深怨也?【注释】

①“彼妇”:出自《诗经·鄘风·鹑之奔奔》以及“鹊之强强”句,“奔奔”与“强强”指的是鹊和鹑雌雄相偕飞行的时候都有固定的配偶,而淫妇连鸟类都不如,意在讽刺淫乱之人最后都会落得家破国亡的下场。②汉祖吕氏,食其在傍:指的是吕太后称制的时候,辟阳侯审食其作为左丞相,并不料理政事,却得幸太后。③秦皇太后,毐亦淫荒:秦始皇的母后行为不检点,宠幸嫪毐(lào ǎi),将他封为长信侯,并和他生了两个儿子。④螮蝀(dì dōng):彩虹的别称。⑤万乘:帝王。匹夫:普通百姓。【译文】

李太白以普通百姓的身份进入翰林院,所以没有得到官职。《唐书》

中说高力士将为李白脱靴作为耻辱,于是就摘抄了一些李白的诗句想要以此来激怒杨贵妃,(唐玄宗想要给李白官职)被杨贵妃所阻止。现在李太白的集册中有《雪谗诗》这一章,记载的是妇人淫乱败坏国政,大概说的是:“那个妇人的狂妄放肆,还不如喜鹊成双飞翔。那个妇人太过淫乱,还不如鹌鹑相伴飞行。行为坦荡的君子,从来不听悦耳的谎言。”又说:“妲己倾覆了商纣,褒姒迷惑了西周,汉高祖吕后和可食其在一张床上睡觉,秦始皇太后和嫪毐也是淫乱。虹霓弄昏暗,将太阳光遮住了。帝王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百姓呢。话说完了,意说尽了,心情急切道理耿直。如果有人还在说胡说,皇上会将他处死。”我品味了这首诗,难道不是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李白曾经揭发他们的奸情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飞燕在昭阳”这样的句子,为何饱含着如此多的怨恨呢?三女后之贤【原文】

王莽女为汉平帝后,自刘氏之废,常称疾不朝会。莽敬惮伤哀,欲嫁之,后不肯,及莽败,后曰:“何面目以见汉家。”自投火中而死。杨坚女为周宣帝后,知其父有异图,意颇不平,形于言色,及禅位,愤惋逾甚。坚内甚愧之,欲夺其志,后誓不许,乃止。李昪女为①吴太子琏 妃,昪既篡吴,封为永兴公主,妃闻人呼公主,则流涕而辞。三女之事略同,可畏而仰,彼为其父者,安所置愧乎?【注释】

①李昪(biàn):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建立者。【译文】

王莽的女儿是汉平王的皇后,自从王莽废汉自立之后,她常常假称自己生病不去参加朝会。王莽对她又敬畏又心疼,想要让她再嫁,她不愿意,一直到王莽败亡之后,她说:“我有什么脸面见汉朝皇帝啊?”于是跳入了火中烧死了。杨坚的女儿当上周宣帝的皇后之后,知道父亲有意谋反,心中不平,在言行举止中都表现了出来,到了杨坚篡位之后,她心中更加愤恨惋惜。杨坚对她十分愧疚,想要让她改变初衷,她坚决不同意,杨坚这才作罢。李昪的女儿是吴国太子的琏妃,李昪夺得吴国的王位之后,将她封为永兴公主,她每次听到有人叫自己公主,就会痛哭流涕地制止。这三个女子的事情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应被敬畏被仰慕的,那些作为他们父亲的人,有那样的行为,怎么能不感到愧疚呢?三传记事【原文】①

秦穆公袭郑,晋纳邾捷菑,《三传》所书略相似。《左氏》书秦②事曰:“杞子自郑告于秦曰:‘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骞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③辞焉,召孟明出师。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④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公羊》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怒曰:‘若尔之年者,宰上之木拱矣,尔曷知!’师出,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尔即死,必于殽嵚岩,吾将尸尔焉。’子揖师而行,百里子与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尔曷为哭吾师?’对曰:‘臣非敢哭君师,⑤哭臣之子也。’”《榖梁》曰:“秦伯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曰:‘千里而袭人,未有不亡者也。’秦伯曰:‘子之冢木已拱矣,何知?’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送其子而戒之曰:‘女死必于淆之岩唫之下,我将尸女于是。’师行,百里子与蹇叔子随其子而哭之,秦伯怒曰:‘何为哭吾师也!’二子曰:‘非敢哭师也,哭吾子也,我老矣,彼不死,则我死矣。’”

其书邾事,《左氏》曰:“邾文公元妃齐姜,生定公,二妃晋姬,生捷菑。文公卒,邾人立定公。捷菑奔晋,晋赵盾以诸侯之师八⑥百乘,纳之。邾人辞曰:‘齐出貜且长。’宣子曰:‘辞顺而弗从,不祥。’乃还。”《公羊》曰:“晋郤缺帅师,革车八百乘,以纳捷菑于邾娄,力沛然若有余而纳之,邾娄人辞曰:‘捷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子以其指则捷菑也四,貜且也六,子以大国压之,则未知齐、⑦晋孰有之也。贵则皆贵矣,虽然,貜且也长。’卻缺曰:‘非吾力不能纳也,义实不尔克也。’引师而去之。”《榖梁》曰:“长毂五百⑧乘,绵地千里,过宋、郑、滕、薛,敻入千乘之国,欲变人之主,至城下,然后知,何知之晚也!捷菑,晋出也,貜且,齐出也;貜且,正也,捷菑,不正也。”

予谓秦之事,《榖梁》纤余有味,邾之事,《左氏》语简而切,欲为文记事者,当以是观之。【注释】

①晋纳邾(zhū)捷菑(zī):指的是晋国将邾国的二公子捷菑送回到邾国当君主的事情。②杞子:春秋时期秦国的贤大夫。③孟明:春秋时期秦国的大将,百里奚的儿子。④殽(xiáo):山名,位于现在的河南洛宁西北一带。⑤《榖梁》:即《榖梁传》,战国时榖梁赤所撰写,是阐述解释《春秋经》意理的专著。⑥齐出貜(jué)且长:这句话是说齐姜所生玃且是年长的。⑦卻(xì)缺:春秋时期晋献公大夫卻芮的儿子,文公认命他为下军大夫。⑧敻(xiòng):远。【译文】

秦穆公对郑国进行偷袭,晋国将捷菑送回邾国当君主,《春秋三传》里记录的内容大体上是差不多的。《左传》中记载秦国的事情说:“杞子从郑国派人过来告诉秦国说:‘悄悄派军队过去,就可以得到郑国了。’秦穆公询问了蹇叔的意见,蹇叔说:‘出动大批军队去偷袭远方的国家,我没有听过这样的事情,而且行军几千里,谁还不知道啊!’穆公没有听取他的意见,将孟明召集过来让他率兵出师。蹇叔哭着对孟明说:‘孟明啊,我能看到军队出征,却不一定能看到它回来啊。’穆公说:‘你怎么知道!如果你在中年去世,你坟上的树已经两手合抱了。’蹇叔的儿子也在这个军队中,蹇叔哭着送别他说:‘晋国负责防守的军队,一定会在殽的两座山陵间设下埋伏,你一定会死在那里,我会去收敛你的尸骨。’秦国军队于是向东出征。”《公羊传》中说:‘秦穆公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劝谏说:‘走一千多里去偷袭别人,没有不失败的。’秦穆公大怒说:‘像你这么大岁数的人,坟上的树已经长到可以两人合抱了,你可知道?’军队将要出征的时候,百里奚和蹇叔送别他们的儿子并劝诫他们说:‘你们快要死了,一定会死在殽山的岩壁下面,我会到那里为你们收尸的。’他们的儿子随着军队出发了,百里奚和蹇叔跟在儿子的后面大哭。秦穆公十分愤怒,说:‘你们为什么要哭我的军队?’他们回答说:‘我们不敢哭陛下的军队,我们是在哭自己的儿子呀!’”《榖梁传》中说:“秦穆公将要偷袭郑国,百里奚和蹇叔劝谏说:‘行千里去偷袭别的国家,没有不失败的。’秦穆公说:‘你们坟上的树木,已经可以合抱了,知道什么?’军队出征了,百里奚和蹇叔送别他们的儿子,劝告说:‘你们一定会死在殽山的岩峰之下,我会到那里收敛你们的尸体。’秦穆公大怒,说:‘为何要哭我的军队?’两人说:‘我们不敢哭你的军队,哭的是我们自己的儿子呀!我老了,他们不死,那么我也会死的。’”

三家所记载的关于邾国的事情,《左传》中说:“邾文公的元妃齐姜,生下了定公,次妃晋姬,生下了捷菑。邾文公过世,邾国人将定公立为国君。捷菑投奔晋国,晋国赵盾率领军队的八百辆战车,将捷菑送回国。邾国人拒绝说:‘齐姜所生的貜且年纪更大。’赵盾说:‘(邾国人)理由正当,如果不听从的话,恐怕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于是率兵回国。”《公羊传》说:‘晋国的郤缺率军队,兵车有八百辆,将捷菑送回到邾国,兵力充沛且雄厚有余。邾国人拒绝说:‘捷菑是晋姬所生的,貜且是齐姜所生。你用他们的手指来设立君主,那么捷菑如果是四个,貜且就是六个,您用大国的势力来给我们施压,却不知道齐国、晋国这两个国家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如果论身份尊贵,他们都是十分尊贵的,但是貜且是年长的。’郤缺说;‘不是我的能力不能送捷菑回国,是道义上确实不准许啊!于是率兵离去。”《榖梁传》中说:“(带领)五百辆战车,连续走了一千里,途经宋国、滕国、薛国,千里迢迢地来到战车有千辆的大国,想要改立他们的国君,到了城下,才知道不能这么做,怎么能知道的这么晚呢!捷菑是晋姬所生,貜且是齐姜所生,立貜且为君主是正当的,立捷菑是不正当的。”

我认为记录秦国的事情,《榖梁传》中叙述的十分婉转有滋有味。记录邾国的事情,《左传》中的语言简明确切,想要写文来记录一些事情的人,应当看看这两篇文章。张九龄作牛公碑【原文】①

张九龄为相,明皇欲以凉州都督牛仙客为尚书,执不可,曰:“仙客河湟一使典耳。擢自胥史,目不知书,陛下必用仙客,臣实耻之。”帝不悦,因是遂罢相。观九龄集中,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盖仙客之父,誉之甚至,云:“福善莫大于有后,仙客为国之②良,用商君耕战之国,修充国羌胡之具,出言可复,所计而然,边捍长城,主恩前席。”正称其在凉州时,与所谏止尚书事,亦才一年,然则与仙客非有夙嫌,特为公家忠计耳。【注释】

①牛仙客:现甘肃灵台人,开始的时候只是县小吏,因为多次立功升迁至尚书,后官至左相。②充国:即赵充国,字翁孙,精通兵法,为人沉着冷静,有谋略。【译文】

张九龄在担任宰相的时候,唐明皇打算将凉州都督牛仙客升为尚书,张九龄坚决反对,说:“牛仙客仅仅是河湟地区的一个使典,从小吏提拔上来,又是个文盲,陛下如果一定要任用牛仙客做尚书,我实在感到受到了侮辱。”唐明皇很不高兴,因此免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看张九龄的文集有《赠泾州刺史牛公碑》这篇文章,写的是牛仙客父亲的事情,而且对他的评价很高,说:‘(他的)福分没有比有个好的后代更好的了,牛仙客是国家贤明的臣子,使用了商鞅奖励耕战的政策,实行了赵充国治理胡羌的战略,说的话一定会去做,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出好的成果来,设下的计策也一定可以成功。捍卫了长城边防,皇恩隆重”。写的正是牛仙客在凉州时的所作所为,距离张九龄阻拦他担任尚书这件事只差一年,由此可见,张九龄并不是跟牛仙客有旧怨,只是为国家考虑尽忠职守而已。唐人告命【原文】①②

唐人重告命,故颜鲁公自书告身,今犹有存者。韦述《集贤注记》,记一事尤著,漫载于此:“开元二十三年七月,制加皇子荣王已下官爵,令宰相及朝官工书者,就集贤院写告身以进,于是宰相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朝士萧太师嵩,李尚书嵩,崔少保琳、陈黄门希烈,严中书挺之,张兵部均,韦太常陟,诸谏议庭海等十三人,各写一通,装缥进内,上大悦,赐三相绢各三百匹,余官各二百匹。”以《唐书》考之,是时,十三王并授开府仪同三司,诏诣东宫、尚书省,上日百官集送,有司供帐设乐,悉拜王府官属,而不书此事。【注释】

①告命:特指告身,授官之符,也就是官员的委任状。②颜鲁公:颜真卿,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译文】

唐朝的人对初任官职的委任状十分重视,因此颜鲁公在接到自己的委任状之后,自己又写了一份,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那份他自己抄写的委任状现在还留存于世。韦述在《集贤注记》中,详细地记录了这件事,现在将原文记载在这里:“开元二十三年七月,朝廷加封皇子荣王以下官爵,命令宰相及朝廷官员中擅长书法的,集中到集贤院将自己抄写的委任状呈献给皇上,其中以宰相张九龄、裴耀卿、李林甫,朝官太师萧嵩,尚书李嵩,少保崔琳、黄门陈希烈,中书严挺之,兵部张均,太常韦陟,谏议诸庭海等十三个人的书法写得最为高超,他们每个人都抄写了一遍,装裱后呈给皇上过目,皇上看到之后十分满意,于是赏赐三位宰相每人三百匹绢,其他的官员每人各二百匹绢。”根据《唐书》来对这件事进行考证,当时,十三位有爵位的人一同被授予了开府仪同三司的职务,并接受了诏令去了东宫、尚书省。那天,文武百官前来相送,负责司仪的各部还特意设立了帷帐和乐队,他们都被任命为王府的官属,但是《唐书》里面却没有写这件事。张浮休书【原文】

张芸叟《与石司理书》云:“顷游京师,求谒先达之门,每听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之论,于行义文史为多,唯欧阳公多谈吏事。既久之,不免有请:‘大凡学者之见先生,莫不以道德文章为欲闻者,今先生多教人以吏事,所未谕也。’公曰:‘不然。吾子皆时才,异日临事,当自知之。大抵文学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吾昔贬官夷陵,方壮年,未厌学,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是时苏明允父子亦在焉,尝闻此语。”又有答孙子发书,多论《资治通鉴》,其略云:温公尝曰:“吾作此书,唯王胜之尝阅之终篇,自余君子求乞欲观,读未终纸,已欠伸思睡矣。书十九①年方成,中间受了人多少语言陵藉”云云。此两事,士大夫罕言之,《浮休集》百卷,无此二篇,今豫章所刊者,附之集后。【注释】

①陵藉(jiè):践踏欺辱。【译文】

张芸叟在《与石司理书》中说:“不久前,游览京城,到前辈官员家中拜访,每次听到欧阳文忠公、司马温公、王荆公这些先生的言论,大体上都以道德方面的文章为主,只有欧阳修经常说一些当官的事情。时间长了,不免有些人来向他请教:‘只要是读书人来求见先生,都是想要知道一些道德方面的文章,但是现在先生却总是教给人们当官的事情,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欧阳修说:’不是这样的。你们现在的这些才子,日后定然要当官处理政务,应当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基本来讲,文学只能修养自身,而政事却能够影响其他的事物。我过去曾经被贬官发配到夷陵,那时正是年轻气盛的时候,还没有厌烦学习,想要找来《史记》、《汉书》这类书读一下,但是公家和我自己都没有。无法打发时间,于是取来了架子上的陈年公案卷宗,反复阅读,看到里面有很多冤假错案,数都数不过来,把没有的说成有的,把理亏的列为理直的,违反法律徇私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

况且夷陵不过是一个偏远荒芜的小县城,那里都如此恶劣,那么整个国家的情况也就可以知晓了。那时候,我对天发誓说:‘从此之后我如果处理这样的政务,一定不敢疏忽大意。’当时苏明允父子也都在场,都听到了我说这些话。”还有答复给孙子发的信,在里面主要讨论了《资治通鉴》,大致是说:司马光曾经说过:“我编写《资治通鉴》这本书,只有王胜之曾经读完了,其他的人也都找这本书看,但是却都没有读完就已经哈欠连天昏昏欲睡了。这本书我用了十九年的时间才编成,中间承受了多少人的语言欺辱。”这两件事,士大夫们都很少会提及,《浮休集》的百卷中也没有这两篇,现在豫章所刊刻的人,将它们附在了后面。温公客位榜【原文】①②

司马温公作相日,亲书榜稿揭于客位,曰:“访及诸君,若睹朝政阙遗,庶民疾苦,欲进忠言者,请以奏牍闻于朝廷,光得与同僚商议,择可行者进呈,取旨行之。若但以私书宠谕,终无所益。若光身有过失,欲赐规正,即以通封书简分付吏人,令传入,光得内自省讼,佩服改行。至于整会官职差遣、理雪罪名,凡于身计,并请一面进状,光得与朝省众官公议施行。若在私第垂访,不请语及。某再拜

③咨白。”乾道九年,公之曾孙伋出镇广州,道过赣,获观之。【注释】

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谥号文正,追封为温国公。②榜稿:也就是告示。③咨白:禀告。【译文】

司马光担任宰相的时候,亲手写了一张告示贴在了会客的地方,说:“来访的各位,如果看到朝廷的政事有所疏漏,百姓疾苦,想要提出忠告的,请用奏章的形式上报给朝廷,我会与同僚们一起商讨,选择可以实行的进呈给皇上,争取圣上的同意而实行。如果独独告诉我一个人,是对我的赞誉,但是却没有任何好处,如果我有所过失,请求告知并加以改正,写一封信交付给吏员,让他们交给我就可以了,我会用心了解自省,随身携带以便改正过错。至于处理官职的委派、让冤案沉冤昭雪,让罪过得到处罚,只要是牵扯到百姓自身利益的,都请送来状纸,我和朝中的官员们会一起商讨施行。如果是到我家做私人拜访,那么请不要谈论这些公事。司马光再次禀告。”宋孝宗乾道九年,司马光的曾孙司马极到广州上任,途经赣州,看到了这个榜文。李颀诗【原文】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慢,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①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②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恻,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注释】

①李颀:开元二十三年(735年)进士,曾任新乡县尉。②凄恻(cè):因为情景凄凉而感到伤心难过。【译文】

欧阳公喜欢对唐朝严维的诗句“杨塘春水一慢,花坞夕阳迟”和杨衡的“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样的诗句称颂,认为无法达到它们的高度。我却独独喜欢李颀的诗句“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而且,在远方做客的时候,恰好又是到了暮秋,在傍晚的时候投宿到一个山村的古寺之中,晚上睡不着,只好起来因为场景凄凉而伤心不已,突然听到屋檐外下雨的声音。这样的心情,不用言语也能够知晓。而这两句诗里,将这种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用海水来比喻当时的愁绪,这也不是什么过分的话。马融皇甫规【原文】

汉顺帝时,西羌叛,遣征西将军马贤将十万人讨之。武都太守马①融上疏曰:“贤处处留滞,必有溃叛之变。臣愿请贤所不用关东兵五千,裁假部队之号,尽力率厉,三旬之中必克破之。”不从。贤果与羌战败,父子皆没,羌遂寇三辅,烧园陵。诏武都太守赵冲督河西四郡兵追击。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疏曰:“臣比年以来,数陈便宜。羌戎未动,策其将反;马贤始出,知其必败。愿假臣屯列坐食之兵五千,出其不意,与冲共相首尾。土地山谷,臣所晓习,可不烦方寸之印,尺帛之赐,可以涤患。”帝不能用。赵冲击羌不利,羌寇充斥,凉部震恐,冲战死,累年然后定。案,马融、皇甫规之言晓然易见,而所请兵皆不过五千,然讫不肯从,乃知宣帝纳用赵充国之册为不易②得,所谓明主可为忠言也。【注释】

①留滞:拖延,停留不动。②赵充国:字翁孙,西汉著名将领。为人有胆识和谋略,熟悉匈奴和氐羌的习性,曾随李广出征匈奴,率七百壮士突出匈奴的重围。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汉宣帝采用了他的计策,平定了羌人的叛乱,并实行屯田。第二年,诸羌人投降,赵充国病逝后,谥号壮。【译文】

汉顺帝在位时期,西羌发生叛乱,汉顺帝派遣西将军马贤率领十万士兵对其进行讨伐。武都太守马融上奏说:“马贤领军的话会处处拖延,一定会导致军队发生战败叛乱的事情。我愿意率领马贤所不用的五千名关东军,假借一个部队的番号,竭尽全力当表率来激励战士们,一个半月内一定能够克敌取胜。”汉顺帝没有同意。后来,马贤果然在与西羌的交战中战败,父子二人都战死了,西羌乘胜追击扰乱关中地区掠取财富,烧了汉帝的陵园。汉顺帝于是下诏命令武都太守赵冲率领河西四郡的官兵前去追击。安定上计掾皇甫规上奏说:“我最近几年来,多次上书讨论边疆的事情:在西羌还没有动兵的时候,我就说他们要谋反;马贤刚开始要出兵的时候,我就知道他会战败。希望朝廷能够借我五千名屯列坐食之兵,出其不意,与赵冲首尾呼应。那个地区的地形地貌,我都知晓,不用再赏赐我印绶和布帛,就可以清除祸患。”汉顺帝依旧没有采纳。最后赵冲攻击西羌失利,羌人大批集结,西凉也受到了波及,赵冲战死,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被平定。我认为如果按照马融、皇甫规之的建议去做,效果显而易见,况且他们要的只是不到五千的兵,皇上都没有答应,从而不难发现,汉宣帝能够完全采纳赵充国的计策是多么难得。这就是所说的只能对英明的君主才能进献忠言啊!为文矜夸过实【原文】

文士为文,有矜夸过实,虽韩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极道宣①王之事伟矣,至云:“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陋儒编②《诗》不收拾,《二雅》褊迫无委蛇。”是谓三百篇皆如星宿,独此诗如日月也。“《二雅》褊迫”之语,尤非所宜言。今世所传石鼓之词尚在,岂能出《吉日》、《车攻》之右?安知非经圣人所删乎?【注释】

①掎摭(jǐzhí):摘取。羲娥:日神御羲和与月神嫦娥的并称,这里借指日月。②褊(biǎn)迫:狭窄,不宽广。【译文】

文人在写文章的时候,有过于夸张而导致言过其实的,就算是韩愈这样的大家也无法幸免。如《石鼓歌》中,极力称赞周宣王的伟业,甚至说:“孔子西行没有到秦国,采集诗歌不全就像是摘取了星星遗弃了日月。浅见儒士编纂《诗经》却不收录,大雅小雅内容狭窄并不宽泛。”这是说三百篇都是星宿,只有这首诗才像是日月啊!“《二雅》太过狭窄”这样的话,最不应该说。如今世上所传诵的石鼓文还都在,难道可以超过《吉日》、《车攻》这样的诗吗?又如何知道《石鼓歌》不是圣人删减的呢?王文正公【原文】①

祥符以后,凡天书礼文、宫观典册、祭祀巡幸、祥瑞颂声之事,王文正公旦实为参政宰相,无一不预。官自侍郎至太保,公心知得罪于清议,而固恋患失,不能决去。及其临终。乃欲削发僧服以敛,何②所补哉?魏野赠诗,所谓“西祀东封今已了,好来相伴赤松游”,可谓君子爱人以德,其箴戒之意深矣。欧阳公神道碑,悉隐而不书,盖不可书也。虽持身公清,无一可议,然特张禹、孔光、胡广之流云。【注释】

①祥符:宋真宗年号大中祥符的简称,也就是1008~1016年。②西祀东封:指王旦跟着皇上西祀华山,东封泰山。【译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之后,只要是天书礼文、宫观的典册、祭祀天地,巡游各地、祥瑞称颂的事情,文正公王旦作为处理政事的宰相,没有不参与其中的。王旦从侍郎一路做到太保的职位,他自己明白在公正的议论中对别人多有得罪,虽然患得患失,却不能坚决地辞掉官职离开。到了他将要过世的时候。想要剃发为僧并要求死后穿着僧人的衣服入殓,这个真的能够弥补他的过错吗?隐士魏野曾经赠诗给他说:“西祀东封现在已经做完了,喜欢跟随皇上相伴赤松游”,可以说是君子爱人以德,其中所包含的劝诫的意思也十分深远。欧阳修先生在写神道的碑文时,上面的事情一点儿都没写,大概是他认为不能写吧。虽然王旦为官清廉,后人也对他没有任何非议,但是也不过像是汉代的张禹、孔光、胡广这样的人而已。南夷服诸葛【原文】①

蜀刘禅时,南中诸郡叛,诸葛亮征之,孟获为夷汉所服,七战七擒,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蜀志》所载,止于一时之事。国朝淳化中,李顺乱蜀,招安使雷有终遣嘉州上人辛怡显使于南诏,至姚州,其节度使赵公美以书来迎,云:“当境有泸水,昔诸葛武侯戒曰:‘非贡献征讨,不得辄渡此水;若必欲过,须致祭,然后登舟。’今遣本部军将赉金龙二条、金钱二千文并设酒脯,请先祭②享而渡。”乃知南夷心服,虽千年如初。呜呼,可谓贤矣!事见怕显所作《云南录》。【注释】

①孟获:三国时期,南中一带少数民族的首领,曾起兵反叛蜀汉。②南夷:古代的少数民族。【译文】

蜀国后主刘禅在位时,南中的几个郡发生了叛乱,诸葛亮率军征讨,孟获是当时被夷民汉人所拥护的首领,诸葛亮与他交战了七次,七次擒住了他,孟获于是说:“先生,有着上天的威严,南夷的人再也不敢叛乱了。”《蜀志》中记载说,这只是一段时期的事情。在宋太宗淳化年间,李顺在蜀地叛乱,招安使雷有终派遣嘉州士人辛怡显出使南诏,来到姚州的时候,姚州的节度使赵公美写书信来迎接说:“本地境内有一条泸水,过去诸葛亮曾经告诫过说:‘如果不是进贡或者去征讨,不能轻易跨过这条河;如果一定要过,需要先进行祭祀,然后才能登船过河。’现在我派遣了本部军将带着两条金龙、两千文金钱在那里设下了酒肉,请先行祭祀之后再渡河。”听到这番话之后,才知道南夷真的是对诸葛亮心服口服,虽然过了上千年依然像当初那样对他敬佩有加。哎,(诸葛亮)真的可以称为贤才啊!这件事记录在辛怡显所写的《云南录》中。汉唐八相【原文】

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为汉、唐名相,不待诵说。然前六君子皆终于位,而姚、宋相明皇,皆不过三年。姚以二子及亲吏受赂,其罢犹有说,宋但以严禁恶钱及疾负罪而妄诉不已者,明皇用①优人戏言而罢之,二公终身不复用。宋公罢相时,年才五十八,后十七年乃薨。继之者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唆、字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其才可睹矣。唯杜暹、李元纮为贤,亦清介龊龊②自守者。释骐骥而不乘,焉皇皇而更索,可不惜哉!萧何且死,所推贤唯曹参;魏、丙同心辅政;房乔每议事,必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姚崇避位,荐宋公自代。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注释】

①优人:古代以舞乐,戏谑为生的艺人。②骐骥:千里马,这里指的是贤能的人才。【译文】

萧何、曹参、丙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宋璟都是汉朝、唐朝的名相,这不用详细道来。不过前面的六位君子都是终生都在担任宰相之职,而姚崇、宋璟在唐明皇时都只担任了不到三年的宰相。姚崇因为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亲近的官吏收受了贿赂而被罢免了宰相之职,也算是事出有因。宋璟只是因为严格地禁止使用劣质的钱币以及嫉恨明明有罪却不断地上诉的人,唐明皇因为优人的一句玩笑话就罢免了他的宰相之职,姚崇、宋璟这两个人终生都没有再被起用。宋璟被罢免宰相之位的时候,只有五十八岁,过了十七年才过世,后面继任宰相之职的人,如张嘉贞、张说、源乾曜、王睃、宇文融、裴光庭、萧嵩、牛仙客,他们的才能大家都能看到。只有杜暹、李元纮尚能被称为是贤能的,也是清廉刚正不阿的人。放弃了贤能的人不用,反而慌慌张张地任用其他人,怎么能不让人可惜呢!萧何快要去世的时候,所推荐的贤能之人只有曹参;魏相、丙吉两人一心辅佐国家政事;房玄龄每次商议国事的时候,一定会说如果没有杜如晦参加就不能筹划;姚崇离开相位的时候,举荐宋璟来代替自已。只有贤人能够了解贤人,后辈在这一点上是无法超过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