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3:32:43

点击下载

作者:(美)卡尔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

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美国女画师的清宫回忆作者:[美]卡尔排版:红枫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539968896本书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一九〇三年的清宫画像陶林

这是一本很有趣的书,记载了一段很有趣的清宫往事。

这本书的故事要从一百年前,也就是1903年说起。这一年是农历癸卯年(兔年)。同时,也是中华帝国大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德宗光绪二十九年。这一年,无论对大清朝,还是对世界来说都是一个还算太平的年头。

这一年的年头,大清朝的河南省安阳府出土了一批“龙骨”,经在京官员王懿荣研究,乃是商代的甲骨文;清政府成立了北洋大学,为近代中国最早的工科大学;英国在有步骤有计划地入侵中国西藏,而俄国则在一步步地蚕食中国东北;4月,全国上下声讨俄国对东北的侵略,唯满清政府岿然不动;5月,上海滩爆发了赫赫有名的“《苏报》案”,革命党人章太炎、《革命军》的作者邹容,相继在上海的《苏报》上发表了赞同革命的文字,引发了满清政府不快,遂封杀报馆,逮捕了章太炎和邹容,引得全国哗然;6月,维新党人梁启超在华盛顿拜会了美国总统老罗斯福,请教革新之道;8月,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秘密的军事学校,训练未来革命的军事人员;9月,满清政府成立了商部,力图振兴全国工商业;11月,《大清奖励公司章程》二十条颁布,鼓励全国兴办工商业;12月,知识分子林白水在上海创设了《中国白话报》,力争用白话文做新闻和出版,可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先驱……慈禧太后画像

这一年,韶山冲里一个叫毛泽东的湘伢子才十岁,上着学、放着牛,绕在池塘前跟自己的父亲作斗争;这一年,宁波慈溪口一个叫蒋介石的少年刚刚十六岁,可是他已经成婚两年。他是奉母亲之命,娶了一个比自己年长五岁的小脚女人,并为之苦闷不已,终日寻思着要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天地……

总之,在这一年里,大清朝这艘大船航行得还算平稳,新与旧犬牙交错,列强们侵略的步伐还算小心谨慎,英雄豪杰们各忙各的事业,局势还没糟到一决雌雄之日。

放眼世界,也是如此。这一年,日后死亡上千万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还丝毫不见踪迹;无论欧洲还是美洲,日子宁静得如风和日丽一般;美洲与亚洲之间的太平洋电缆投入使用,通向中国东北的中东铁路连接成功,标志着第一座亚欧大陆桥架成,未来全球一体化初见端倪;日本和俄国相互承认在中国东北的特权,即将爆发的日俄战争也未露出端倪;在美国,大名鼎鼎的美国实业家亨利·福特成立了自己的汽车公司;几乎与此同时,在法国,大名鼎鼎的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发现了具有放射性的镭元素;而在瑞士的伯尔尼,一个名叫爱因斯坦的默默无闻的专利局小职员,在抚养自己的小婴孩之余,推演着没人能看得懂的方程式,两年后,它们将以“相对论”之名震惊全世界;1903年12月17日这一天,美国的莱特兄弟驾驶着人类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机械飞机飞向了蓝天,完成了人类的首次飞行之梦……

这一年,一个叫希特勒的十四岁奥地利少年刚刚丧父,然而,他却庆幸自己不再做脾气暴躁的父亲的“出气筒”。这位少年的全部梦想,在于成为一个绘画艺术家,而他身为海关职员的父亲,则希望他能考上一个名牌大学,然后像他一样考取国家公务员,捧上金饭碗。父亲之死,重燃了希特勒的艺术之梦。三年后,他将义无反顾地去大城市维也纳追逐自己的梦想。在那里,他将为梦想付出流浪街头的代价。然而,老天给他的回报是异常丰厚的,因为多年以后,他将获得德语世界里最高级别的国家公务员职务。与他的职级相比,他那自负的父亲老希特勒简直不值一提。

然而,1903年梦想成为一个画家的希特勒并不知道,这一年的8月,在遥远而古老的东方满清宫廷,宫门洞开,迎来了一位可能令当时的他崇拜不已的同行,一个来自美国的女画家——卡尔·凯瑟琳。这位美国女画家,在满清的紫禁城里,获得了一份为世界美术界所称羡的好工作——为中国实质上最高的统治者慈禧太后去画像。

对于接受现代美术教育、在现代美国成长起来的凯瑟琳小姐而言,她的这一旅程有如走进了“天方夜谭”的古老传说当中。或者,用时下一个时髦的话语来说,她“穿越”了。

不错,对于美国女画家凯瑟琳来说,她的确是穿越了。本来,她能打交道的各色人等,无论是政府官员、教师、艺术家还是学生,都与我们今天所接触的公民没什么两样。然而,只是因为美国公使康格尔夫人的介绍,她这一年的工作、生活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她是实实在在“穿越”到满清宫廷里去当画师了。

除了认识太后,她还要认识皇帝、皇后、妃子、贝勒、格格、王爷们,还有一些叫做太监、宫女、嬷嬷的奇特人等。这些形形色色身份复杂的人,对于一个女画家而言,实在是太过于复杂了。

然而,幸好这位画师是一位外国女士。她既不会跟格格、妃子们勾心斗角,也不会跟王爷、阿哥们打情骂俏。她一心想着及早完成自己的画作,像达·芬奇或者伦勃朗那样,服务好自己的客户,并希冀能画出一幅绝世之作。

在她短暂的清宫画师生涯里,她可以体会到守寡多年的太后总是很慈祥,且很会享受宫廷代价高昂奢侈无度的生活,慷国家之慨毫不吝啬。她喜欢热闹,把乐享天下看成她的最自然之事,至于宫墙之外,天下的满目疮痍并不在她的考虑之列。

时值1903年,距离慈禧从八国联军的入侵中逃脱出来仅仅三年,距离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的签订只有两年,距离她在1908年病终也只有五年的光阴。那时候,台湾、澎湖已经割让给了日本,中国周边割让给沙俄的土地无可计数,包括香港、澳门在内,无数个租界正交由列强管理,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在中国有驻军;日本和俄国在中国东北争夺得更加厉害,战争一触即发……

总而言之,稍稍明眼的人都知道,这貌似太平无事的1903年,其实是一个“风暴眼”。作为最高统治者,慈禧是没有任何理由去“享福”的。然而,于慈禧而言,她只顾在世乐趣无边,哪管死后洪水滔天。她只是一个女人,且是一个有聪明无见地的小女人。在历史中扮演着一个类似“贾母”、“王夫人”与“王熙凤”混合一体的角色,不仅严重错位,而且绝对是力不胜任。然而,倒霉的中华民族,偏偏在历史转型的当口上,摊上了这么一位执掌权枢的主儿,不能不说是冥冥中历史运数的局限。

而心念单纯的美国女画师,置身1903年的清宫之中,是不会说出那么多的。她能体会到的,只是慈禧的热情与好客,宫廷生活貌似的宁静与平和。她笔下记录的1903年纪事,与她的画作一样,是对那时那景的忠实描绘,平实地读过去,让人饶有兴致,但如果读者带着我所讲述的整个1903年的历史大背景去读,我相信,大家跟随凯瑟琳的清宫穿越之旅,一定会有别样丰富的感触。

值得一提的是,同样是在1903年,现代艺术画派的代表人物,与梵高及塞尚齐名的法国艺术大师高更先生,在巴黎突发心脏病不幸去世。就造诣而言,高更显然要比墨守成规的画师卡尔·凯瑟琳高出许多。他抛下银行高管的白领职位,“穿越”到澳洲的塔希提岛上,混迹于原始部落当中,苦苦追寻“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人生终极问题。我非常好奇地联想,如果换成高更到清宫之中,不知他会追问什么样的问题,画出怎样的画卷来。

最后,提请读者注意一点,本书的译者陈述先生长期从事历史教育工作,有着深厚的历史功底。他久经古典阅读熏陶,练就了一副非常典雅的文笔。这一点,在本书中得以充分体现。原作者凯瑟琳是一位职业画家,但并不是一位专业作家,她的英文文笔相当浅显。可陈述匠心独运,把原作翻译成了颇为典雅的文字。在修改译稿的过程中,我斟酌再三,最终只作出了极为有限的修改。一位美国女士呈现出非常典雅的汉语文字,很令人惊奇,也让人回味良多。本书是否因此读来妙趣横生,且交由尊敬的读者去判断吧。原前言我眼中的慈禧太后卡尔·凯瑟琳

在世人眼中,慈禧太后是一个性情暴戾、阴险恶毒、睚眦必报、狐狸其貌而虎狼其心的泼妇。这种观点在最初也影响着我,然而当我见到她后,这些印象立刻被颠覆了。她待我殷勤周到,可以说是无微不至,使我体会到宾至如归的感觉。她专门为我安排一座宫殿,以使我可以安心自在地生活工作,至于画画所需,更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到位。是以我在清宫的这段日子,可以安心地从事绘画,一共成就了四幅作品,其中一幅便是在圣路易斯博览会上参展的。

我在东方宫廷中的这段生活,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经历,非但外国人没有,即便是中国人也很少经历。但我离开宫廷不到数月,本不打算将所见所闻公之于众。因为,慈禧太后待我如此周到,其他人也待我如同家人,亲切备至。我觉得我有义务报答他们的善意,而不是将这些宫闱秘闻公之于众。这既是对他人的回报,也是对中国风俗礼制的尊重。美国女画家卡尔

但是,当我回到美国后,报纸上经常出现许多关于我的报道。这些报道真是无中生有,信口雌黄。有的说慈禧太后本来是又老又丑,曾对我进行威胁,逼迫我将其画得年轻漂亮,而且落笔之后,不许我有任何修改。至于伦敦的《泰晤士报》更是耸人听闻,在他们笔下,慈禧太后是一个有着虎狼之心、残暴成性的老女人,卡尔小姐数月来伴驾随行,颇有感触。

当我看到这些文章时,真是愕然不已。天地良心,我从未有过如此荒谬绝伦的想法,更遑论将其公之于众。有道是众口铄金,积毁销骨,诸家报纸转载抄袭,添油加醋,谓之绝非空穴来风,查有实证。有道是“三人成虎”,民众也跟着人云亦云,说得越来越玄乎,大有蔓延之势。

本来,面对这些谣言,我大可置之一笑,不予理睬。然而,事关他人清誉,容不得我再缄默下去。是以我要挺身而出,与谣言斗争到底,还公众一个真相。其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将我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写作成文,公之于世。

毫无疑问,一旦本书问世,必然会引起我的中国朋友的关注,也许会冒犯她们,她们可能根本不想理会书中的内容,仅仅因为我将她们的宫闱之事公布出来,而埋怨于我。倘使慈禧太后以及宫中的贵妇们听说此事,想来会盛怒不已,怨我“恩将仇报”。在古老的中国,人们极为看重礼法制度,不得对皇亲贵胄妄加议论,违者则以“大不敬”论罪,轻者受刑,重者则有诛族之罪。是以历代中国帝王的生活起居,常人都不敢妄议,更是被律例所禁止的。

因此,本人的拙作,即使对慈禧太后滥加饰美之词,也无法弥补我的“大不敬”之罪;而读者则会误解我的本意,以为我是在向慈禧太后献媚。值此两难之地,我真是不知所措。然而,本人心意已决,决意将此书付梓出版,不求流芳百世,但求无愧于心。只想把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一个真实的大清内廷,展示在世人面前。是非功过,任由他人评说。

对于义和团运动,大内之间经常有人作为谈资而提及。说起当年的情形,大家也毫无避讳。我耳闻目睹,也颇知道一些掌故,觉得若是能奉献出来,也能为史学家提供一些资料。

一位哲人曾说过,“倘若你想了解一个人,莫过于先去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正因如此,我想,数月以来,我身处大内之中,所见所闻,对了解慈禧太后应该很有帮助。

我想,拙作对于了解清宫内廷,应该有点帮助。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走近慈禧太后生活的西方人,我曾处在她的角度,去观察周边的事物,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许多风俗礼节。当然,在当今的世界上,天资聪颖的汉学家比比皆是,本人在中国待的时间毕竟有限,再加上天资愚钝,泽笔芜陋,实在是贻笑大方。

由于我在中国仅仅待了九个月,无暇对这个古老的国度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为了使拙作能够有些深度,我曾翻阅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书籍,希望对我的写作能有些帮助。很多事物,千百年来已经沿袭为传统,在中国人看来是合乎情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从未考虑过这些传统的根源所在。我更不可能寻根追源,进行学术般的考究。以我的粗浅,只能将我的所见所闻记载下来。尽管这可能会引起清廷的不满与反对,但我依然希望能借助拙作来向世人展示一个真实的慈禧太后。以下便是一个谨慎的画家质朴无华的描述,如果有描述不够全面的地方,还希望广大读者能够谅解,报以宽容的微笑。  第一章 初入宫廷

1903年8月5日,是太后首次召见我们的日子。那天一大早,我们便恭候在美国大使馆,以便及时出发,因为从北京城到颐和园路途遥远,坐车需要花上三个小时。和西方一样,严守时间也是东方的重要礼仪。因为画像的时间被定在十一点,这个时辰,是钦天监根据历法进行斟酌,并经过慎重的考虑、磋商,最终定下来的良辰吉日,丝毫不得耽搁,所以我在十点半便要赶到。俯瞰北京城

早晨七点钟,在使馆卫队的护卫下,我带着绘画用具,与康格尔夫人以及翻译,乘着一辆豪华马车离开大使馆。出了北京城,一路上但见良田肥沃,景色宜人。由于昨晚一直在下雨,空气清新,湿润的青石路面像一条蜿蜒的小河闪着光芒,向远方延展。种着玉米和小麦的农田郁郁葱葱,为阴郁的清晨增添一分生气,时而看到一棵松柏,从一座古刹中伸展出来。远远地可以看到,颐和园坐落在一座山峦之下,与淡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至为恬淡。

离开北京城后不久,便有外务部的卫队迎上前来,随后护行。马车又颠簸了一个半小时,匆匆驶过一处村庄,农人们早已在田间开始劳碌,又经过一座宏伟的喇嘛庙遗址和几座皇族贵胄的私家园林。

渐渐地,颐和园近了,只见殿阁巍峨,气象万千,红墙绿瓦,相映生辉,树木成林,百鸟啾鸣,清雅至极,仿若人间仙境,令人为之神往。

到了近前,我不禁皱起眉头,只见宫墙外坐着许多乞丐,或盲或跛,残状不一,见了我们,纷纷拥上前来,伸手讨要,却早被护卫尽数驱赶。如此景象,在东方专制国度屡见不鲜,也非颐和园前所独有。

每当太后、圣上移驾颐和园,外务部为方便起见,在颐和园大门左侧设立一个临时办公场所,已然沿袭成俗。当我们走下马车时,立刻便有一众官员,带着翻译上前恭迎。

我们在接待室稍待片刻后,一名太监便出来与我们会面,他引领我们坐进覆着红缎的豪华轿子,早有六名轿夫恭候在这里。他们抬着我们由左门进入(正门仅供太后、皇帝使用,以显示其威严),我们便进入了慈禧太后最为钟爱的颐和园里。

沿途景物,殊为罕见,一路上我目不暇接,尚未适应过来,便来到了一座宫殿之前,殿前许多奇花异草,争芳夺艳,美不胜收。落轿后,我们便由众多太监引领着,走进一座大殿,其间虽然人数众多,却是个个噤口不言,只觉鸦雀无声,尽显庄严肃穆。

正入眼帘的是一座朱漆屏障,上面嵌着一方大玻璃,上书朱红“寿”字。这里空间甚小,东西南北不过十余步,而穿过此殿,就是一座大殿。这便是慈禧太后召见我们的地方了。

早有一群格格和宫女恭迎过来,其中便有前裕庚爵爷的夫人与两位女儿——德龄与容龄两位公主。她们曾随爵爷出使法国,那时我在法国学画,偶然与之相识,相处甚睦,如今阔别多日,乍一相逢,不禁喜出望外。两位格格的英文水平炉火纯青,自然而然地充当我与中国人之间的翻译。

此时大概是十点一刻,我们便先在这座大殿中恭候太后圣驾。大家正在谈笑风生,忽然间,大殿中悄然无声,我环顾四周,只见一身材娇小,容貌清丽的女子,正满面春风地问候康格尔太太。

德龄对我小声说道:“这就是太后。”我不由吃了一惊,西方传闻,慈禧太后乃是凶残成性,歹毒刻薄的老妖婆子,怎会是眼前这样一个标致美丽的贵妇人呢?

然而,事实便是如此,眼前这位年轻、优雅、和蔼而又高贵的妇人,分明就是慈禧太后。

在她的身后,站着一个清矍少年,端庄俊雅,却未脱稚气,这便是大清朝的天子光绪皇帝。

在与康格尔夫人互致问候之后,慈禧太后向我看过来,我顿时感到她周身透露出庄严与肃穆。她信步走到我身前,伸出右手,并报以亲切的微笑。我立刻被她的雍容华贵征服,忘记了事前被告知的宫廷礼仪,情不自禁地握了握她那纤纤玉手,放在嘴边轻轻一吻。

事后想起来,这真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行为,一直到礼毕之后,我都在惊诧于她那难以名说的魅力。

只见太后优雅地转过身去,向那年轻人打着手势,轻声说道“皇上”,同时亲切地看着我。我随即向光绪皇帝行礼问安。他微微一躬,微笑着向我回礼,却显得有些心事重重。但我感觉到,在那一瞥之下,他的眼神中透出一丝机警,迅速地对我打量一番。

寒暄片刻之后,容龄告诉我,太后传下懿旨,让我开始绘像。此时,慈禧太后则暂退殿后更衣。

我环顾四周,尝试着在这座大厅中寻找适合作画的地方。这里高大宽敞,但四面窗户都糊花纸,导致光线很不理想。唯有玻璃屏风前,光线差强人意,但此处过于逼仄,如果在此处作画,势必要靠近太后,而这很不适合画大型画像。

早晨从外务部那里得知,慈禧太后对西洋画法一无所知,在她心中,最重要的是有一幅成稿。她不会明白我在一张小画布上所打的初稿有什么意义。如果我不立刻开始,她将不会给我太多的时间。而且我事前被告知,太后仅仅会出座一两次,若不能在这短暂的时间内抓紧完事,便不会再有机会,如此一来,事情便会糟掉。

想到这里,我的心不由沉了下来。我不可能有绘制底稿的工夫,只能简略地绘制几张草图,仅仅用片刻工夫来设定姿势。事已如此,我只得见机行事,先做好准备工作。慈禧

不一会,太后更衣回来,只见她一袭满族盛装,乌黑的头发梳成“大拉翅”,这是慈禧太后发明的一种发型。“大拉翅”发髻实际是一个高约一尺有余、内以铁丝为骨架、外包青缎青绒布做成的两把头冠套。摘戴自如,又可美饰头发,用檀香木、金丝和小珠子镶成。头花是“大拉翅”发髻的主要首饰,大多以珠宝镶嵌而成,发髻正中有大朵珠宝头花。头饰上簪插了许多珠翠首饰:翠簪、凤钗、金扁方、宝石头花、珍珠头箍及下垂的一串串流苏,显得雍容富贵。

太后身穿黄底绣紫藤萝团寿字氅衣,上面缀着无数光灿灿的大明珠,外套如意云头领,上绘“寿”字花纹。对襟排穗下摆坎肩,前挂念珠,念珠乃是由十八颗翠珠,两颗碧玺珠穿成,与碧玺佛头相连,下穿钻石、红宝石、珍珠、结牌等装饰物。这念珠既可以挂在衣襟上,也可以戴在手腕上。手戴玉护指,绚丽夺目,光艳照人。身子两侧,佩戴着手巾、荷包等物,都是极显华贵。

太后来到殿中,问我应该坐在哪里。太监依着我的指点,将宝座安置妥当,太后遂移驾坐下。刚一坐定,顿显威严神态。慈禧太后身高不及五尺,此时她穿的鞋,却有六英寸厚。所以她登上宝座,身体也似乎高了许多,望去更加庄重,仪态举止,极为雅丽。

太后不时地叮嘱德龄,让她告诉我如果姿势不佳,大可以直言改正,我连连点头。此时已近午时十一点,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大凡画家开始一幅作品,都需要仔仔细细地对人物加以揣摩,今日我面对的,正是中国至尊无上的慈禧太后。她庄严地坐在我眼前,任凭我以三寸之笔,画出全部的庄严圣容。此时此刻,我倍感责任重大,简直无以言表。我的手指微微颤抖,今天,我将全力以赴,画得好与不好,关系着我在宫廷里名誉的毁辱,这倒也还罢了,我所顾虑的,是到时康格尔夫人如何向太后交代。

此时,慈禧太后居高临下,用一双高深莫测的眼睛,一览无遗地望着我,让我感到惶恐不安,双手不听使唤,只好强作镇定,心中不断祈祷,万万不要慌张,也不能彰显张皇之色。“当!”猛然间,八十五座自鸣钟一起齐鸣,真是蔚为奇观。时辰已到,容不得我再踌躇犹豫,我举起炭笔,在画布上落下第一笔,开始描绘这位举世闻名的中国太后,一个颇有争议的女人。格格、侍女和太监们伫立在一旁,专心致志地看我作画,屏息凝气,不敢发出一丝响动。此时此刻,我看到一种肃穆庄严的氛围,只有走针在滴答滴答地响着,更显大殿中的寂静。

随着炭笔在画布上来回游走,我渐入佳境,心无旁骛,天地之间只有我眼前的太后与手中的画笔。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已经过了很久,我眼前的画已经初具成像。

慈禧太后忽然开口言道:“今天就到这里吧。”

我不禁一愕,只听她继续说道:“柯姑娘远道而来,车马劳顿。不如暂停画像,稍事歇息,明日再说。”说着,她从宝座上站起身来,走到我的画架前,凝神查看我的作品。此时我已经画出了轮廓,其面部也有所点缀,已看得出些许神态来。太后仔细地审视一番,面带喜悦之情,赞不绝口。可我本能地感觉到,这并非由衷之言,想来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我的紧张情绪。

看完之后,她又叫康格尔夫人和格格们一起前来观赏,发表意见。一时间议论纷纷,大伙全都是交口称赞,多为溢美之词。

太后又转向我说道:“柯姑娘的画像,极合哀家的心意。不知姑娘可否愿意在皇宫多逗留几日,为我画成此像?这样我也可以在闲暇之时,前来绘画,不必因拘泥时刻受苦。”听闻此言,我不由大为欣喜,之前,听到关于这位太后对外国人极度仇恨的传闻而形成的成见,立刻烟消云散。我想,我应该能够与这位风华绝代的太后融洽地相处,并完成一幅伟大的作品。当即欣然应道:“太后既然下令,我当然努力去做好。”

见我应允此事,太后也显得颇为高兴,她开口道:“柯姑娘既然同意,我也绝不会亏待于你,定会让你感到宾至如归。”然后,她告辞走出大殿,我们也暂往别处,饮用茶点。

太后独自用膳,早已成为惯例。大概这样方能显出其尊贵无比的身份地位。倘若有来宾,则由格格与贵妇们负责招待。宾客依照身份,依次坐在主席的左侧,即是裕庚爵爷的妻女、康格尔夫人和我。

只见桌面上置放着精美绝伦的餐具,上面布着鲜花与水果,中西式菜肴一应俱全。中国的菜肴真是色香味俱全,尽管我知道一个人必须有自己特有的审美情趣,但我在瞬间就被精美的菜肴征服。桌上准备着西式酒水和中国的饮品,尽管刀叉就摆在我面前,但我还是尝试着拿起筷子,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种食物,样样都品尝了一下。

用过餐后,光绪皇帝引着他那年轻的皇后走了进来。和早晨一样,太后将皇后介绍给我,这位皇后举手投足之间,体现了无比的优雅,无愧于“皇后”这一尊称。随后,太后告诉康格尔夫人,她已经安排好一出戏剧,并邀请我们到时一起前去欣赏。

主人既然盛情邀请,我等岂有不从之理,当即欣然道谢。于是,慈禧太后与康格尔夫人走在前面,我、格格与皇后紧随其后,只见处处鲜花盛开,芬芳扑鼻。须臾,我们来到一座大厅之前,走了进去,只见这间戏院四四方方,大概有六十到八十英尺见方,周边乃是用汉白玉砌成的长廊,端的是无比华美。那戏台便在正中,三面临空,台后则有两门,乃供演员之出入。戏台前满布鲜花,又多以紫铜古器为饰。隆裕皇后

再往前,一座亭阁跃入眼帘,慈禧太后的御座便置于其间。周围是用厚玻璃做成的窗格,闪烁生光,别有情趣。亭阁占据形胜之美,坐在其中,可一览无遗地看到舞台,视听效果非常好。亭阁后面则是散座的厢房,是给朝廷大员或是皇亲国戚预备的,其间却没有椅凳,观众须得像土耳其人那样席坐在地,乃因在太后面前,没有人可以与她平起平坐。

今天除了我们,并没有其他来宾,想来是慈禧太后专门为我们召集戏班。演员们先是上前叩拜请安,慈禧太后端坐在一张裹着黄缎的红木太师椅上,光绪皇帝则坐在她左侧的一张黄色条凳上,这体现着中国式的尊卑关系。康格尔夫人和我则坐在慈禧太后的右侧,皇后、格格、贵妇以及宫女们,则环立在周边。

观赏了两三出折子戏后,我依旧看得一头雾水,但能感到其中的些许趣味,而且好奇所在,并未感到困倦。当演出结束后,康格尔太太起身向太后等人辞行,我陪她走到外面,与之告别。

自此以后,我便独自一人留在皇宫之中,这是马可·波罗之后,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将长期生活在宫廷中的外国人,并与这些宫廷女子朝夕相伴,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陌生的世界。

一阵孤寂袭上心头,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倘若有何变异,影响到我的画画,那真是非同小可。正当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德龄出来告诉我,太后已经回到寝宫,我也不必再前往戏院。太后反复叮嘱,要我先回卧室歇息,养精蓄锐,来日再画。她希望我把这里当做自己的家,不要有任何拘束,倘有什么不便,只管开口便是。

听了这番宽慰的言辞,我深表感激。

颐和园里的建筑,和中国的宫殿、庙宇一样,四面围以连廊,建造在石头地基上,高于地面,整体上都是四方结构,尽显庄严。太后为我安排的寝宫,在太后的寝殿的左侧,二者离得很近。这样方便我每日前往绘画。我的住宅乃一座小楼,青玉为砖,白璧作柱。室内的屏风有许多精美雕刻,巧夺天工。四面墙壁上张挂着许多名人字画。

由于房间的隔板能够自由移动,因此完全可以根据主人的喜好,随时调整室内的布局。板壁之间裱衬着蓝光闪闪的缎子,室内一面挂着古人的书画,是孔雀开屏水彩图,另一面则挂着一面大镜子。窗帘用黄色的绸缎缝制而成,缕缕清风把庭外的花香吹进室内,沁人心脾。室内陈设着各色精美的古董,花瓶、陶罐等等。床上尽是绫罗绸缎,一方绸幔像窗帘一样挡在窗前,虽是好看,却使床内光线昏暗不明,不大符合我的要求。我有躺在床上看书的习惯,但这里只适合睡觉,因为绸幔一拉就如同黑夜来临,闭上眼就能酣然入睡。

中国的床铺要比我在美国时硬得多,而且有十几个太监分拨到我身边为我效命,他们在门外窃窃私语。虽说有诸多不适,但我因为极度疲倦,还是很快便进入梦乡。

大约在五点左右,容龄小姐敲响我的房门,告诉我太后早已醒了,让我收拾停当,便去觐见。

我匆匆赶了过去,太后早已坐在大殿之中等候,她把我叫到身边,说道:“昨晚睡得可好?”颐和园长廊

我回道:“有劳太后挂怀,一切安好。”她点点头,再次关切说道:“若有什么不妥,尽管说出来,不要客气。今儿个我精神头不是很好,咱们不画画了,明日再说。用过早膳,你且随她们一道逛逛吧。”

随后,太后便独自一人坐下,开始她的早膳。直到她离开餐桌后,皇后和格格这才招呼我,围坐于太后适才坐过的地方,开始用膳。太后坐过的位置此时作为虚席,皇后在那张宝座的左侧坐了下来,并邀我坐在她的右边,和容龄一起对我进行极为周到的款待。

我们用过早膳,便向太后辞行,离开正殿,去醇亲王的花园游览一下,这位醇亲王,乃是当今圣上的生父,他的宅子早已空了下来,正好留给我以作临时的住所。  第二章 泛舟昆明湖

我们玩了一天后,便接到通知,明日早朝散了,便去为太后画像。次日早晨,我已有了经验,不待德龄敲门,便已收拾停当,随时可以出发。果然,这次我们先行抵达,过了片刻,一群宫人簇拥着太后,缓步走了过来,还有必不可少的翻译容龄小姐。太后唤我来到身前,轻轻握住我的手,说道:“柯姑娘,昨儿个歇得可好?”“回太后,一切都好。”我恭敬地回道。“如此便好,趁着大伙儿精神不错,今儿就抓紧画画吧。”

我不禁对她的体察入微佩服不已,昨日她见我并未适应宫中的生活,只是强打着精神,显然是不太妥当的,是以把画画的日子推到了今天。见我此时精神不错,便拉住我的手走到前天那座大殿,太后先坐下小啜一口清茶,然后退到殿后,卸去朝服,穿上前日那身黄袍,头上胸前依然佩戴着那些金银珠宝,重新端坐下来,示意我举笔作画。

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地端详慈禧太后,我感到前一天,我对她的观察太草率,印象不太清晰,此时此刻,我感到她也放松了许多,比起上次来,少了一些威严,多了几分和蔼,期间还随和地与我说笑,浑身散发着非同寻常的魅力。东方文明真是神秘,我即使潜心探究,也难窥全貌。

我拿起笔来,凝神望去,她就在那静静地坐着,等待我的开始,我仔细打量了一番,只见其全身上下都极为匀称,面容红润富态,一头漆黑柔软的头发,苗条丰满的身段,纤细优雅的双手,她的面容生就得非常好,前额微隆,双耳浑圆,下巴光洁,眼睛明亮,睫毛纤长,鼻子笔直(中国人称其为富贵之相),弯弯的眉毛浑然天成,不带半分修饰,唇丹赤白,粲然一笑时,风情尽显,却又透露着坚毅与果断。

如果不是别人告诉我,太后已经年近七旬,我真以为她只有三十余岁。她没有使用任何化妆品,自然生成的光彩,可见平时她是如何精心地进行保养,再加上披金戴银,浑身上下雍容华贵,堪称风华正茂的绝世艳后。慈禧

正当我出神地望着慈禧太后时,她老人家开口言道:“今儿要画哪个部位?”“回太后,今天画面部。”我想到别人告诉我太后对她的面容颇有自信,当即回答道。

果不其然,太后点点头,露出赞许之色。

其实,若在往常,画画往往先从整体着手,一般不以面部为始,此举实在是打破常例。我接着前天的画稿,细加点缀,再以阴阳明暗润色。

在场的贵妇、宫女和太监们往来不绝,尽心伺候。慈禧太后一边饮茶,一边闲谈,神色怡然。这位太后和许多东方妇女一样,喜欢抽烟,身边的宫女太监时而上来装烟点火,太后所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烟袋,这是一个白铜制成的扁壶,一根细长弯曲的铜管从壶里伸出来,伸进她的嘴里,烟壶上还有另一个圆孔,里面塞了一根欧洲雪茄。在欧洲,人们是直接把雪茄含在嘴里,太后却把它插在烟壶上,想来这样味道也许会更好,或者说,看起来会更加优雅一些。

大约画了一个钟头,太后忽然开言道:“咱们先歇息一会,活动活动身子。”说着,便离开宝座,来到我的画架前,仔细观看起来。她的脸上很快露出一片欣喜之色,显而易见,太后对我的画非常满意。我想,这是因为画布上已经呈现出太后的容貌神态。她站在我身后,对一些细节进行评价,她感叹道:“真是奇怪,又没有把纸放到脸上,竟能画得如此传神。我真想看看这幅画能画成什么样子。”

然后她又对我说道:“今个儿上午,画的时间也不短了,想来你也是倦了,不如先停下笔,用过午膳后,下午哀家若是还有兴致,再让你接着画。”

我点头道:“非常感谢太后。”

随后,几个宫人便上前把我的画布和画架收拾起来,容龄小姐送我回到住宅。此时已到了午饭的时间,太后又派另一位少女前来陪我,顺便交个朋友。

这位少女名叫叶赫那拉·红英,他的父亲是一位朝廷勋贵,曾做过中国驻德国柏林使馆的参赞,精通英、德两国语言。红英随父亲学过不少英语,是以能和我交流自如。我们一见如故,当下便坐到一起,共进午餐。

由于红英的到来,午膳显得更加丰盛奢华,一上来,桌子上摆满了二三十个盘子,里面装盛着各式珍馐美味。

中国的厨师堪称艺术大师,他们做出来的珍馐佳肴堪称色香味俱全,鱼翅、鹿羹、海参、燕窝、鱼脑、虾子,不一而足,还有许多其他各种美味,没有谁能像中国人这样,将各种飞禽走兽做成如此多的美味佳肴,他们做出的汤,其鲜美程度无与伦比,他们的糕点乍看起来和西式糕点相差无几,一品之下,却有着独特的风味。中式糕饼不是烤的而是蒸的,看起来并不怎么诱人,但你若放下偏见,细致入微地去观察时,会发现上面点缀着五个红点,甚是可爱,放在嘴中,则是满口溢香。中式糕点多呈灰色,因为中国人不喜欢西式的美白面粉。他们做出美味的奶油,和香甜的糖果一样受到外国人的喜爱。

在宫中,除了米饭、面条一类的食物外,汤、烤制食物、甜食这些需要趁热吃的,一旦做好,便被装在精美的瓷盘中,然后放进保温的食盒中,需要时,便立刻端上桌面。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碗和一双筷子。一条柔软的方帕当做餐巾。仔细看看,竟没有在西方常常见到的盐。

每个人的面前都有一只小酱碟,如果需要添加盐,就可以派作用场。中国人认为食物一旦由厨师烹制好,便不应该再往里面随意添加他物。在宫中吃饭,很少喝酒,偶尔小饮,也只是浅斟一杯果酒。酒水盛放在银质的酒壶中,因为酒壶被放置在热水中烫着,所以酒始终是温热的。他们的果酒好似我们的葡萄酒,通常用鲜花和药草蒸馏得出,其间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有些酒有着富有诗意的名字,比如“玫瑰露”、“佛手露”等等。

吃饭的时候,中国人从不喝冷饮料,也不喝茶。因为我是一个外国人,所以总会为我预备香槟或葡萄酒。用过膳后,他们不像西方人那样喝咖啡,而是喝不加牛奶和糖的茶水。

中国人习惯午睡。在炎热的夏季,每个人都会在午饭后回到房间休息两个钟头。我并无午睡的习惯,而且躺在中国的床垫上实在难以入睡,于是自制了一个羽绒靠垫。几天之后,我忽然在房间里发现两个可爱的蓝色丝绸做的新坐垫。触摸上去,丝滑柔顺,上面还散发着淡淡清香——里面是由茶叶末填充的。很显然,它们是慈禧太后送给我的礼物。我发现这种靠垫要比羽绒的舒服,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清凉宜人。尽管我不习惯午后睡觉,但我依然入乡随俗,饭后独自待在屋里,无所事事地闲坐着。

当太后醒来后,立刻会有太监通报给宫中所有的人,所有的人立刻各就其位,皇后与格格们赶来恭迎圣驾。慈禧太后睡醒后,通常先施点淡妆,然后与众人共用一些茶点果汁。

这日午后,太后让我把上午没有处理好的地方补描一下,并没有说接着再画,而是从宝座上走了过来,提议到湖上转转。立刻便有一群宫女太监,簇拥着她走出大殿。

皇后、格格引着我紧随其后,走出门来,经过一座亭阁,来到一座湖泊之前。在蔚蓝的天空掩映下,湖水是那样湛蓝,那样晶莹透澈。如同一面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一切美不胜收,让人仿佛走进画卷之中。

湖的南边有一座白石砌成的平台,我们就在这里登船。太后专用的大船系在平台前正中央,那里有几级同样用汉白玉砌成的阶梯。太后拾级而下,登上宝船。宫人们则乘坐小船,紧密环绕在她的身边。如此景象,真如一支小型的舰队。慈禧游湖

皇后、格格和贵妇们按照传统的尊卑次序,依次落座。太后坐在大船中央一个黄色的宝座上,比其他的位置都要高出一些,以显示她的权力地位。还有几个宫女,蜷坐在毡毯上面,以示她们是毫无地位的下人。我踏上甲板,太后朝我挥了挥手,示意我来到她身边,并让我坐在她的右侧,皇后则坐在她的左侧。几个太监分立在她的背后,手里捧着烟管、雪茄、茶杯、甜品等物,供其随时享用。

有两个太监作为向导,拿着长篙站在船头,船的两侧各有十二个太监站着划桨,因为即便是在船上,太监们也不能逾越礼制,坐在太后的周边。每条船桨都用黄色的绳带系在船上,以防船桨滑落到水中。

许多小舟紧随在巨大的御船之后,在湖面上鱼贯而行,这些船上都坐着宫女和太监,其中一艘船专门装载着茶具以及点心,随时准备为慈禧太后等人奉上。

船队行驶到湖心岛,我回头一瞥,只见背后巍峨的宫殿、宏伟的拱门、山中若隐若现的佛寺、弯曲的桥梁以及汉白玉台阶,与这湖光山色相映成趣,美不胜收。我们的游船荡漾在碧水蓝天之间,真是奇妙无穷。

淡淡的芬芳随风而来,原来前面便是一丛荷花,慈禧太后兴致盎然,令人把船划进荷花丛中。这些荷花亭亭玉立,千姿百态,含笑伫立,娇羞欲语;嫩蕊凝珠,盈盈欲滴,清香阵阵,沁人心脾!

慈禧太后对这些荷花似乎情有独钟,命令手下摘一些荷花,分赐众人。她见我对荷花也是爱不释手,不禁喜笑颜开,自己也要了一朵,捧在手中,细细把玩。

不知不觉,夕阳西下,太后虽说方兴未艾,却也只好下令原路返还。船停岸边,宫女与格格们先行下船,在岸边排成两列,恭迎太后。太后则由两个太监搀扶着,小心翼翼地走了下来。

我紧随其后,走上岸来。

太后让我和皇后一道到她的宫里共用晚膳。依然和上次一样,太后独自先吃,吃完离开才轮到我们。等到宴终人散,已是夜幕低垂。  第三章 醇亲王府

慈禧太后为我安排的住宅就在醇亲王府中,因为这里离她的寝宫很近,便于往返画像。醇亲王是咸丰皇帝的七弟,当今天子的父亲。亲王府本是极为雄伟,清雅不俗。然而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这里便荒废了。是以其间有不少断壁残垣,都未曾加以修复。虽然为了我的到来稍加修缮,但也只限于我所居住的这一部分,其他的楼台阁榭,大多倾毁,因此置身其间,多能感受到破败与荒凉。醇亲王

我下榻在醇亲王府中的一座小楼,楼前有一面荷花池,背后有一道清水渠。渠水从园外流进来,上面一座小桥,桥影倒映在水中,煞是好看。进楼的一间大厅极其豪华,左边通往我的卧室、更衣室、膳食室,右边通向书房,正中是巨幅高大的屏风。屏风开处是一条长长的围廊,一直通往别的宫殿,围廊中间栽种着无数的奇花异草,人到这里,仿佛置身众香之国。整座楼都是青玉铺成的地面,白玉柱子,木板镶成的隔壁,上面镂刻着精细的图案,非常漂亮。正对我房门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榆树,树影倒映在湖面上,别有情趣。这是一个迷人的花园。后来我了解到,醇亲王的儿子,当今的光绪皇帝,在继位之前,曾一直生活在这里。

为太后画像的时间渐渐规范起来。每天早朝结束后,她都会来到画殿,画上一两个钟头(一般是早上8点到11点)。除此之外,便没什么事情可做。因此我的闲暇时间比较多,有大量的工夫去探寻名胜古迹,每一天我都能有新的收获。

因为中国人比较忌讳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窥视,所以中国园林的四周多以高墙环绕。这座花园,地势高低起伏,如同山峦一般,其地势略高的地方往往筑有亭台楼榭。登高远望,若是凭栏远眺,远近景观便可一览无遗,凉亭周边繁花似锦,花香扑鼻。我最喜欢在黎明之时,独自来到凉亭中,沉浸在浓郁的花香之中,让自己的身心完全松弛下来。

在花园大门的左侧,有一块硕大的石头,上面刻有铭文。虽然我不识汉字,但看其字行排列,想必是文人所赋的诗词。中国的诗歌追求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讲究含蓄,以淡为美,似乎更具有诗意。后来从别人那里知道,这文字的主人正是醇亲王。醇亲王题照诗

醇亲王生前最喜欢在这里休憩。一天,他诗兴大发,当即题诗石上,以作寄托。中国人写字,是用毛笔蘸着墨汁,因此可以在任何地方书写;中国的文字是方块字,不像英语的拼音文字那样,需要固定的格式组合,因此可以任意发挥。中国的士人,都会随身携带笔墨纸砚,意兴所至,纵情挥毫,将自己的心情随时抒发出来。

后来请人为我解读这首诗作,其大意是说这些美丽的莲花,今天还是争奇斗艳,明天说不定便零落成泥。作者有感而发,只道俗世的荣华富贵有如过眼烟云,今日也许还是高高在上,明日却一落千丈。

一天,我偶然在马厩附近发现一片坟茔,这些坟茔处在一个幽静的角落里,全部用石头堆成。后来我才知道,这里安葬的是醇亲王的爱马与爱犬。每一个坟茔前都竖立了石碑,并由名士作文,将其一生功绩刻于碑上,以示自己的喜爱之情。醇亲王生前极爱犬马,他有着帝国最好的马厩与犬舍。

每天早晨散步,我都会欣赏园中的书法石刻,其间名人诗词,佳句偶成,山石险峻之处,多有篆刻,大可从中体会到那龙飞凤舞的妙趣。中国的文字本就灵动优雅,倘若再配以丹青,更有意境。文士们借助字画,抒咏性情,其意味悠然甚远。尽管我不识其字,亦不通其意,但依然能从中感受到它们的魅力。每天早晨散步到此,我总会驻足片刻,用心欣赏,以此怡然自乐。当然,如果要真正地理解这些诗句,必须要对中国文化精通,这是我所不能做到的。

倚着凉亭的柱子向山下观望,可以看到一条宽阔的青石路面从颐和园一直通向北京城,大道上各色人等来来往往。当我在园中静坐久了,便会走到这里,观察世态民情。有时我可以看到乘着车子、坐着轿子的官员,带着他们的护卫前来朝觐;有时会看到使者带着紧要文书疾驰而来;还有许多流动的商贩,沿途叫卖他们的货物;如果你看到插着小黄旗的车辆,那一定是向皇家进贡的队伍;还有鲜衣怒马的纨绔子弟,呼朋唤友,绝尘而去,令人为之侧目。远望着这各色人等,怀着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方式生活着,我一时感慨不已,也涌出畅人胸襟的感觉。

中国是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度,地位尊卑也体现在日常用度上。仅从其所乘轿子便能一目了然。太后、皇上和皇后才能使用明黄色的轿子,皇妃乘坐的轿子则是橙色的,格格乘坐红色的轿子出行。一二品的朝廷大员乘坐的轿子是绿色的,三四品的官员乘坐蓝色的轿子,其余等级的官员也各有规定,不得逾越。平民百姓一般难以坐轿。京中的官员如果要入宫觐见,一般会乘坐一种两轮大车。这种车车身沉重,车轮用铁圈圈住,车身遮着蓝布,装饰讲究则随车上的官员身份而有所不同,而拉车的牲口多是骡子。骡子是中国北方常见的一种牲口,身材高大,吃得劳苦,与马很相像,只是略小一些。

醇亲王是一个值得一提的人物,他是咸丰皇帝(慈禧太后的丈夫)的弟弟,他的妻子——当朝天子的母亲,也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他与两朝帝王都有着非同一般的关系,尤其是与当今圣上。在他生前,一直都是最值得信赖的顾问,堪称摄政王。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公认他为一位品行优良的开明贵族,以及称职的父亲。正因为他享誉甚高,在同治皇帝驾崩之后,因为没有留下一儿半女,慈禧太后便选中他的次子继承皇位。依照大清律例,皇帝和朝中重臣们都会选择一位继承人。如果皇帝只有一个儿子,他就会顺理成章地成为太子;但如果皇帝有许多子女,便在诸子中选择最优秀、最贤德的那一位做皇储。如果皇帝没有子嗣,便从他的侄子,即皇帝的兄弟的儿子中选择一个,至于其是否成人则不予计较。当今圣上的父亲,醇亲王便是咸丰皇帝的七弟,是以中国人称其为“七王爷”。  第四章 太后的寝宫

有天清晨,我们准时来到画殿。此时慈禧太后刚刚下朝,她面带微笑向我们致意,寒暄过后,我们走进大殿,开始绘画。

这座宫殿的布局和我的房间很相似,只是要宏伟得多。大殿的正中挂着一块黑底金字横匾。容龄告诉我,上面写的是“乐寿堂”三字,乃光绪帝手书。此时我方知晓,这间寝宫原来叫做“乐寿堂”。乐寿堂高大宽敞,庄严华丽,一面的窗户全都镶嵌着精美的蔚蓝色玻璃,好似一扇屏风,从地面直到房顶,下半截全用高丽名纸遮掩。正中间是一面高大的穿衣镜,与屋顶相齐。其他三面都是纱窗,上面贴着绢面书画,多出自名人之笔,其中还有皇帝、皇后的墨宝。各道房门都挂着用蓝色绸缎精制的门帘,其间窗帘也多为蓝色。想来这是慈禧太后最为喜爱的颜色。所以宫中的物品,除了象征皇权的黄色以外,最多见的便是蓝色了。慈禧太后的卧室

大殿的右面是一间带着祭坛的佛堂,一尊观音端坐在莲花上,闭目凝思。像前的供桌上摆放着鲜花水果,和一尊香烟袅袅的香炉。大殿的左面是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用的青龙花大瓷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殿后有一个很大的房间,那是宫女太监的值班室。大殿的后方是一扇华丽的五叶柚木屏风,上面镶嵌着青金石、羊脂白玉和许多其他的宝石。屏风前面是一个高台,上面摆放着一张宝座,下面放着一只脚凳,这个宝座像沙发一样,可以倚卧在上面,舒适随意。但慈禧太后从来都是正襟危坐,始终保持着庄严的神态。

在这座宏伟的大殿中,除了传统的座椅,慈禧太后还喜欢一些现代的东西。太后很喜欢一张雕刻精美的柚木座椅,上面的圆形椅背可以将人围起来,垫着黄色的垫子。但太后一般不坐在上面,此次入座完全是为了画像。宝座的左右各插着一把孔雀毛的扇子,扇把是紫檀木的,插在景泰蓝花架上。旁边还有几只景泰蓝花瓶以及古瓷大碟,碟里摆放着苹果、木瓜和佛手等水果,还有许许多多的鲜花。

此时正值兰花盛开的时节,处处弥漫着芬芳。慈禧太后对这种兰花格外偏爱,养花的花盆都是古瓷或景泰蓝,在大殿中摆放了许多盆。除此之外,还有许多荷花、百合。各种奇珍异草争奇斗艳,沁人心脾,又让人觉得香雅淡远。

慈禧太后喜欢新鲜空气,即使在最寒冷的冬天,也会保持一扇窗户敞开着。景泰蓝珍品

除了鲜花水果,殿中还有一处奇景,便是产自西方的自鸣钟。不仅在这座宫殿,每一座宫殿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自鸣钟,可以说是数以千计。之前我已说过,仅仅在这座大殿中,便有八十五座之多。钟座大多为金银所制,并饰以色彩斑斓的宝石。钟的造型各式各样,有的是雄鸡高唱,有的是小鸟低鸣,有的是清水自流,有的是音乐浅唱,还有的一到正点,便有一排小人走出来,沿着轨道走上一圈。当然这些钟表良莠不齐,有些是罕见的艺术品,有些则甚为普通。带钟表的容镜

大殿中还有许多外国的工艺品,但在我看来,大都是平凡无奇的东西,与陈列在旁的中国瓷器和古董相比,真是相形见绌。而且这些东西在欧美都很廉价,出访国外的中国官员把它们买回来,献给太后,着实有“大不敬”之嫌。

每天早朝之后,太后便退去朝服,换上常服。若要画像,她便穿上专门的服饰。当我将画布安置在画架上后,她必会走过来,仔细观看一番。如有不合心意的地方,则嘱我修改。

这天,太后注视画像良久,感到戴着护指(她的护指是以纯金打造,上面镶嵌着无数珍宝)入画不太美观,让我以她的手指原形入画。

此事极合我的心意。如果戴上护指,不仅遮掩住了她那修长柔美的手指,我画起来也很别扭。尽管如此,我对太后的服饰从未提过建议,一任她自己决定。

说来也怪,中国的贵妇人喜欢留长指甲,有的甚至长达一尺,竟然以此为美。

摘取护指之后,慈禧太后走到一个大花瓶前,从中摘下一朵莲花,捧在手中。如此一来,真是锦上添花,甚是优雅迷人。她开口问道:“倘若捧着莲花入画,是否合适?”

我暗道:此花的色彩与整幅画甚不协调,若要入画,颇为不妥。只是这般说辞,恐不能打动太后。忽然间灵机一动,开口言道:“我听说手捧莲花显得毕恭毕敬,空手下垂则显得轻松自在,不知太后喜欢哪一种形态?”

慈禧太后听了容龄的翻译,略一思忖,开口道:“你觉得我是虔诚恭敬好,还是轻松自在好?”

我说道:“太后乃是一国之尊,应该是别人对您恭敬,太后若是这样,只怕不太合适。况且此画要送到博览会,以供万国观瞻,我想,还是轻松些好。”

慈禧太后莞尔一笑:“既然如此,那还是轻松些好。罢了,这莲花也就不要了。”

这天大约画了一个小时,太后忽然开口言道:“今儿先到这里,你且退下休息吧。”

我回道:“若是太后圣体不适,可以先移驾。我可以在此继续作画,稍事加工。”

太后摇摇头道:“来日方长,何必急于一时,以使自己劳顿不堪。”

既然圣口已开,我自当从命。

这天下午,太后让我画了一会,又起了游湖兴致。当下吩咐左右,移驾昆明湖。我们跟随圣驾,来到湖边。太后仍坐在御舟的明黄宝座之上,皇后、格格照旧环绕着太后,席地而坐。御舟前面,有两只护卫舰用黄绳拖拽前行。水色清澄,御舟仿佛一只美丽的天鹅,在明镜般的湖面上缓缓滑行。

游了片刻,太后心血来潮,忽地颁下懿旨,令两个太监唱起小曲。二人当即领命,引吭高歌,但闻声音清脆,宛转悠扬,与这湖光山色融作一体,颇有诗意。远望西山,只见云屯雾集,波谲云诡,与蔚蓝色的天空相互映衬,无边风月引人入胜。其间神妙之处,难以尽说。

颐和园中,处处红墙绿瓦,巍峨宏伟,湖畔有许多栩栩如生的雕塑,静静地恭迎着我们的游船。在柔美的歌声中,我们不由得沉醉了,仿佛置身于奇妙的世界中。

随波逐流,不觉间来到一处果园前。这里栽种着上千株苹果树,郁郁苍苍,别有一番美景。我们离船上岸,信步走进园中。

由于色香味俱全,中国人对苹果非常青睐,甚至把它视作和平与繁荣的象征,因而具有神圣的意义。正因如此,人们常把苹果供奉在佛陀面前。但是,以我之见,中国产的苹果色和香倒还不错,味道却是不尽如人意。

太后在果园中闲庭信步,命太监采下一些果子,赐予我们,并请我随意采摘。太监则在一边拎着篮子侍候着,后来把摘下的果子送回我的寓所。

太后又从果园徜徉到一座花园,数不胜数的花儿争奇斗艳,各领风骚,真是让人美不胜收!太后随手摘下几朵小花,放在自己的耳后,又亲自为我戴上几朵。我知道,这是太后特意在人前优待于我,以使我感戴她的圣恩慈爱,并使宫女、太监不敢对我有所怠慢。

太后酷爱鲜花,足见其情趣高雅,与外界所传大为迥异。大凡寝宫、朝堂、戏苑及大殿各处,无不有名花点缀其间。除了处理朝政或是接见大臣时,无论春夏秋冬,她都会在头上插戴鲜花。每当她闲暇之时,往往会拈花微笑,每每以鼻轻嗅其容,好似手中的花朵能够体贴人意。她常常在万花丛中,往来婆娑,悠然自得。

说起养花来,中国人很少将花养在水中,而是直接种在盆里,或是插在花瓶中,使花香尽吐。然而太后侍弄花草,却有独到之处。她常将莲花或者茉莉的花冠置于浅盆之中,星罗棋布,甚是好看,又不失其芬芳。太后爱花的癖好,人所皆知。是以皇室贵胄、朝中大员,无不煞费苦心,寻觅到罕见的名花异种进献太后,以博其欢心。

宫里还有一些特别的规定,比如生长在各处的鲜花、水果,宫人们大可以自由采摘,但是在太后之前,谁也不许擅自碰触。只有得到太后恩准,才可以动手。凡太后所赐之物,哪怕是一草一木,都要视作极大的恩德,虔诚地供奉起来。每当宫里开出第一朵花或是结下第一枚果,都会被视作神圣,须由太后亲自来摘,其余人等,不得妄动。

这些东西,看似琐屑,毫无任何记录的价值,然而从中也可以看到,中国的皇权至高无上,唯我独尊。  第五章 皇后和宫中的贵妇

皇后,作为皇帝的第一夫人,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物。她名叫叶赫那拉·清芬,隶属满洲镶黄旗,是大将军桂祥的长女。桂祥是慈禧太后的弟弟。如此说来,清芬便是慈禧太后的侄女,与光绪皇帝是表亲,比皇帝大三岁。她的母亲出身显赫,谨守礼制。是以皇后自幼便恪守礼教,端庄高贵。其幼年时,常在宫中陪伴慈禧太后,是以对宫廷礼仪颇为熟悉,大有母仪天下的风范。慈禧对这位侄女也非常喜爱,在她的操持下,幼年时便与光绪皇帝订下婚约。等到他们大婚之时,已是几年之后,当时是1889年2月,慈禧太后归政皇帝还不到一个星期。隆裕皇后

隆裕皇后身长不到五英尺,显得极为娇小,却是精致秀丽,惹人爱怜。皇后面容秀雅,鼻准高隆,眼睛颇与汉人相似。在我看来,比起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她的下颔长而不垂,显得坚毅刚强,口微大而不多言。她的眉眼甚是好看,面上常常浮现可亲之情,却又有无比尊严的威仪。只是在太后面前,她流露出的唯有顺从,也实在令人叹息。

至于皇后的从政能力如何,我不得而知,但当慈禧太后休息时,宫中大小事务,皆由其操持,也做得井然有序,不输于旁人。

另一位我要介绍的,是地位仅次于太后与皇后的瑾妃,也是由慈禧太后钦定的。瑾妃姓他他拉氏,为礼部侍郎长叙之女。听说她当年被选为皇妃时,倒也有几分姿色,如今她虽然只有二十八岁,可已经很胖了,丝毫瞧不出有多好看。她的眼睛明亮有神,呈棕色,但形似球体,鼻子扁平,口大唇薄。其前额宽阔,威仪平平。说起她的胸怀也是了无城府,毫无机智可言。而且性情率直,不善言语。是以在宫里不怎么受待见,实在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只是她似乎也甘心如此,一直以来都是那么默默无闻。但尽管如此,皇后依然诚心相待,处处以礼相敬。

我曾听人说过,中国的皇帝如何“后宫三千”,如何“粉黛如云”,但这并不适用于光绪皇帝,因为他只有这两个妻子。

太后身边的女官,多以其同宗的少女或是贵族中的寡妇充任。例如她的首席女官,是庆亲王的四格格,叫做薛吉葛氏,十六岁时嫁给了直隶总督的儿子。可是婚后数月,她丈夫便因病而逝,后来便进了大内充任女官,陪伴太后。这位格格年纪尚轻,生得明眸皓齿,肤若凝脂,无论以任何标准,都堪称美人。可惜她没有孩子,不过中国的习惯是,寡居的女子若无子女,便可领养一个。一般是从同族中选一个过继,许多时候,过继的孩子还会同自己的亲生父母保持来往,甚至于有时候亲生父母会违拗孩子的意志,强行将其过继过去。

第二女官也是一位孀居的贵妇。中国的寡妇,命运极为凄凉,她们不能再婚,否则不但自己会受到唾弃,还会辱没家族的门风。虽然她们在守寡之后,不像印度的妇女那样,要遵循火殉的习俗,但若是一个寡妇能够自杀殉夫,也会受到推崇。那种守着丈夫的灵牌终其一生的,被称为节烈之妇,受到全社会的抬举与表彰。在她死后,人们会为她举行盛大葬礼,并竖立贞节牌坊,以彰显其操守德行。

如果其家庭没有足够的财富建立牌坊,则往往向乡亲邻里乞求募捐。而人们也多乐意慷慨解囊,以示对烈女的崇敬。这些牌坊大多是用石头砌成的,也有些是木制的,上面的雕刻极为精美,或饰以鱼虫鸟兽,或雕作奇花异草。牌坊正中则会刻下该贞节妇女的姓名,或是镀金,或是朱漆,风光十足,在另一面则竖立一方石碑,上面尽述其贞节操行。

中国的女孩,大概六到八岁,便会被定下婚约。如果她的夫君在成婚前便去世(中国的男子一般也早在十六岁左右完婚),则女方便被视作寡妇,应当终身守节,不可再嫁。只是可以认领义子,义子也称其为母亲。至于夫妻之情、伉俪之欢则与之终身无缘。其夫死后,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