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上海(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4:02:53

点击下载

作者:尤建新,卢超,薛奕曦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创新上海

创新上海试读:

前言

自2006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以来,中国许多城市踊跃开展创新型城市建设,上海也不例外。但是,创新上海的战略目标不局限于建成创新型城市,而是要在全球的创新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为中国创新型城市的标杆。经过近十年的建设,总体而言,上海在基础设施、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创新示范”方面有较为积极的表现,并重点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始试水“国际大都市”。但是,上海也逐渐暴露出创新后劲疲软、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2013年,在《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报告最新公布的十六个上榜城市中,上海位列第十四位,与上海的创新发展目标有很大差距。

基于此,本书从“上海的上海、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三个视角展开,对前一阶段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实绩和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上海的特点和定位构建上海自身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对上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进行评估,找出上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建设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在分析伦敦和香港的创新实践基础上,对比认识上海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从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大国家战略需求出发,提出深化创新上海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研究发现,上海在创新发展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主要有:①忽视民生改善,创新根基不牢;②忽视城市文化,创新源泉枯竭;③忽视城市环境,创新迷失方向;④忽视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不足;⑤忽视创新效率,创新后劲疲软;⑥忽视要素聚集,创新跨越受阻。因此,从三大国家战略需求出发,上海必须从以下三个着力点深化改革,实现创新上海之战略目标。

1.健全创新生态,以民生为导向,建设“上海的上海”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大国家战略,其核心是人。创新上海,关键就是健全创新生态,让上海成为人才培养、人才集聚、人才成长的伊甸园;创新上海,就是要海纳百川、百花齐放,人人享受建立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之上的丰富多彩的民生。显然,城市人文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深化改革的关键。这,才是具有“上海魅力”的上海,是“创新上海”的上海。

2.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发展,担当“中国的上海”

创新上海,必须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一带一路”及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三大国家战略需求出发,这是上海的角色价值和担当。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上海位于长三角这一中国最发达的城市群地区,拥有中国最好的功能腹地和制造业基础,上海理应成为创新中国的“名片”。因此,上海必须领跑创新中国的发展大局,以及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并辐射长三角乃至全中国。跨越上海自身的局限,提升创新发展的境界,以创新造福于全中国民众为己任,这是创新上海必须有的担当。

3.建设科创中心,影响全球格局,攀登“世界的上海”

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意义,就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从体制机制上勇于接轨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格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意义,就是要求上海超越“中国制造2025”,引领创新并影响全球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速度,领军中国成为“制造业强国”。因此,创新上海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国际接轨中单向流动模式,形成双向互动的新格局,并在全球经济、政治的“共同语言”和“频道”中提升中国元素的分量和贡献,在相互融合中拥有“话语权”。这样的上海,才是“世界的上海”。

上述三个深化改革的核心,就是要快速改善上海的发展生态,让上海成为汇聚全球顶尖人才资源的高地。为此,四个核心作用不能忘记:一是人才的核心作用。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上海必须成为人才集聚的高地。同时,上海应该成为全球人才培养和成长的高水平平台,如果发达国家的家长们都争相把自己的孩子送往上海接受教育、世界各国“挖”一流人才必须得来上海,那么上海就成为了全球人才的核心。二是关键技术的核心作用。未来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先进制造业还是现代服务业,其关键技术中要有来自上海的知识产权,有上海的影响力。三是产业关键节点的核心作用。许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发展,无论是产业链还是产业集群,其关键节点或在上海,或有来自上海的资源支持,即所谓影响力的溢出效应。四是资本市场的核心作用。人与财这两个资源不可分离,上海未来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纽约和伦敦这样的金融地位,能否扮演这样的角色也是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本书是在上海市“科技创新行动计划”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深化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13692100600)》的研究报告基础上整理而成,参与本项目研究的还有邵鲁宁、宋燕飞、孙明程、秦云、孟银薇、康佳兰等老师和学生,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张鳌、徐美华、骆大进、陈强、周文泳、王冰、汤天波等专家的指导,对于大家对本书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尤建新2015年10月15日

引言

0.1 研究问题“人处于困境、不得不背水一战时,一般才会致力于创新,而中国经济反正每年以8%的速度递增,还要什么创新呢?”新加坡战略顾问公司Solidiance于2013年3月发布了《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报告,其作者之一——达米安·杜哈梅尔(Damien Duhamel)对中国作出了上述评价。Duhamel认为相比其他国家,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快;但矛盾的是,这种高速增长可能也阻碍了创新,因为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的经济体内,即使平庸的想法可能也会得到回报。

无独有偶,中国政府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之后,上海也积极展开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上海在《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报告公布的最新的十六个上榜城市中位列第十四位,综合创新能力与其他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这不禁令我们反思,到底是什么拖住了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后腿?应该如何评估上海在近几年开展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什么策略深化上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本书将从“上海的上海、中国的上海、世界的上海”三个视角展开,力求给出相应的思考和建议。0.2 研究思路

201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政府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作出了成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以下简称“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战略决策。经历了一年多的论证和摸索,随着上海自贸区扩区,以及《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的颁布实施,上海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中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2015年以后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迈入了新的阶段。

结合对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和评估实践的梳理和思考,本书认为,深化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研究,首先,应对2006—2014年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情况进行回顾;同时,结合上海的特点和定位构建上海自身的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其次,运用构建的上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2006—2014年上海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实践进行评估,找出上海在创新型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深化建设阶段需要重点突破的薄弱环节。再次,以伦敦和香港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为案例,重点对其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路径、要素以及产业抓手进行分析,提炼出对上海深化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借鉴之处;同时,结合“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科技创新中心”三大战略的实施,分析上海在承接国家战略中的机遇和挑战。最后,针对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结合伦敦和香港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以及“一带一路”、上海自贸区、“科技创新中心”三大战略对上海的要求,提出2015年以后深化创新上海建设的对策和建议。0.3 章节安排

本书综合采用理论研究、统计分析、指标体系构建、比较研究、案例研究、规范研究等方法,采用如图1所示的技术路线开展了研究,具体分五个部分、九个章节进行展开。

第1部分,理论梳理和实践评述,主要包括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和创新型城市评估实践两个章节。

第2部分,现状分析和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现状分析和上海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两个章节。

第3部分,评估研究和问题分析,主要包括上海创新型城市评估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章节。图1 本书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4部分,国际经验与国家战略,主要包括伦敦、香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案例研究以及三大国家战略分析三个章节。

第5部分,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主要包括深化上海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对策与建议章节。0.4 主要观点

2006—2014年的创新型城市建设,上海在基础设施、低碳发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金融规模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创新示范”方面有较为积极的表现,并重点依托国际金融中心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开始试水“国际大都市”。但是,上海忽视了“上海的上海”的应有之义,逐渐暴露出创新后劲疲软、创新活力不足等一系列问题,距离真正的“世界的上海”还有很大差距。

上海目前的创新型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有:①忽视民生改善,创新根基不牢;②忽视城市文化,创新源泉干枯;③忽视城市环境,创新迷失方向;④忽视企业主体,创新活力不足;⑤忽视创新效率,创新后劲疲软;⑥忽视要素聚集,创新跨越受阻。

总体来看,由于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定位仍有待进一步加强、操作性措施仍有待进一步完善,上海目前的总体创新表现不够理想,2015年以后的深化创新上海建设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①健全创新生态,以民生为导向,还原“上海的上海”; ②服务国家战略,引领创新发展,担当“中国的上海”; ③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影响全球格局,攀登“世界的上海”。第1部分理论梳理和实践评述第1章创新型城市相关理论

创新型城市的研究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学者观察到城市的衰退以及面临的种种危机,开始认真思考城市未来的发展和出路,并由此开展了一系列关于城市创新战略的研究。本章从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分类、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动力以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阶段三个方面,对创新型城市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1.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和分类1.1.1 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创新型城市(或创新城市)的英文表述有两种:“the creative city”和“the in-novative city”。一般传统国家更多地运用“the creative city”,作为城市治理的一种新的手段;而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更多地用“the innovative city”,将“the innovative city”[1]作为一种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驱动模式(见表1.1)。表1.1 creative city与innovative city的对比

1.国外相关研究

英国伦敦大学规划学教授比特·霍尔(Peter Hall,1998)认为创新[2]型城市包含技术创新、文化智能性、技术性、技术组织性功能,并在1999年进一步探讨了未来城市的四个重要行为:财政与服务、能[3]力与影响力、创新性与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2006年,Peter Hall将创新型城市界定为: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变迁过程中,为了解决城市发展的瓶颈,不断涌现出新的事物,这些新的事物通过新的组合形式融合成为一种新的社会形态,这样一种具有创新特质的城市即[4]为创新型城市。

蒂姆·霍尔(Tim Hall,1998)等从企业家的角度研究了创新型城市,提出用城市营销的方法对城市进行重新包装,在全球市场中进行竞争,并进一步指出为了适应新的城市形态,必须采用新的城市治理[5]方式,以水平合作的治理方式取代垂直命令的政府治理方式。

英国从事创新城市研究的权威机构Comedia的创始人查尔斯·兰德瑞(Charles Landry,2000),在大量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创新型城市(creative city)概念,认为城市要实现复兴,只有通过城市整体的创新,而其中的关键在于城市的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和文化因素。创新城市不仅需要城市学专家的介入,还应积极要求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人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对事物作出[6]全面、全新的评判。

英国牛津大学的James Simmie(2001)认为城市创新主要源于四个方面:①与典型的集聚经济和企业国际化规模相关;②与相同部门企业的空间集聚相关;③城市化经济与创新进程有很强的相关性;④与其他更为高级的世界出口市场的联系,即所谓的全球化效应,这种联系促进了更高水平的专业化以及专业知识的交流。此外,创新型城市要想成功必须依赖两种资产:一种是城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城市创新的核心力量,是城市创新的中坚力量,是创新知识和技能传播的媒介;另外一种是完善的基础设施的保证,主要包括便利的交通设施和通信设施,方便创新人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同时能够始终保持与国际接轨。创新对于提升一个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城市竞争中的绝对优势,其中,能够跟上国际的脚步、与国际接轨[7]是成功的关键。

2.国内相关研究

屠启宇、王成至(2004)认为,创新城市是指创新意识成为市民思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能够将创新想法付诸实施,并将创新实践和成果不断宣传、传播,维持城市不断进行新的创新过程。它是一种全方位、全社会、全过程的创新,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途径[8]。

代明(2005)认为创新型城市有四大功能标志:①创新型城市是研发资源的高密度聚集区和区域性科技研发中心;②创新型城市是产业链的“高端”节点集聚地及区域性新兴产业中心;③创新型城市是品牌资源密集区和大批创新型企业的营销窗口或营销创新舞台;④[9]创新型城市是公司总部聚集地和区域性企业运营中心。

金吾伦(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就是以持续不断的创新,推动、促进城市在新技术突破及其产业化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更大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结构实现根本性的调[10]整,国际竞争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它需要创新环境的支撑。

胡树华、牟仁艳(2006)借鉴世界先进创新型城市经验,对创新型城市概念界定为:把“创新”作为一种科学思想方法论和社会实践方法论,运用到城市整体建设中,将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到城市主导发展战略的高度,能有效整合城市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新能力等创新要素,与周边地区和城市协调发展,从而形成具有极强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城市。通过对产业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服务创新四个要素进行详细阐述,认为存在一条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创新关系链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城市的创新基础[11]。

杜辉(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并不仅仅意味着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城市创新是涵盖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融资创新、营销创新等全社会创新的一个创新体系,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关键举措。它的主要标志是:城市技术对外依存度低于3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部专利申请量的70%以上,企业专利申请量占全社会申请量的70%以上,社会研发投入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上,企业研发投入超过销售[12]收入4%以上等。

胡钰(2007)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核心内涵是城市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具体表现在:①科技创新制度设计较完善;②城市科技基础条件较好,科技投入较大;③拥有大规模的创新型企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较强;④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较强[13]。

尤建新等(2012)认为,创新型城市是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文化特点,依靠人才、知识、技术、资本、环境、文化等创新要素在城市的有效聚集,对城市的观念、制度、管理以及技术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性变革,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城市竞争[14]力的中心环节,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国内外学术界对创新型城市的内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创新型城市是指通过对城市的科技、体制等某方面的创新,实现不断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其创新内涵包括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产业创新、区域创新和人才创新等(见表1.2)。表1.2 狭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

广义的创新型城市是一种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全过程联动的城市整体创新,是城市实现跳跃式发展的途径。城市和创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何城市都可以发展成为创新型城市,或者是在某一方面具有创新的举措。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有效途径,创新可以凭借其创造性、整合性和开放性,通过优化配置和集约利用各种资源,将知识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提高城市产业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1.1.2 创新型城市的分类

1.依据规模和地位

依据规模和地位的不同,可以把创新型城市划分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模式、区域创新中心城市模式和非中心创新城市群模式。

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通常在金融、商业、服务、娱乐等产业方面具备国际优势地位,是全球知识和学习的中心,拥有开放和多样化的环境。其主导产业为那些与创新相关的服务业,如金融、媒体与软件设计、创新服务业、创意产业等;一些高科技产业如生命科学、医药产业也是发展的重点。这类城市主要通过整合知识资源和人才资源,培育创新型文化,推动知识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等促进创新活动的开展。代表城市包括:伦敦、纽约、巴黎等。

区域创新中心城市通常是本国或地区的首都和重要城市,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经济科技实力相对较强,基础设施完善。主导产业以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它们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大学、政府、企业联合的创新网络,注重合作,形成高效的技术扩散和产业化机制。代表城市为:赫尔辛基、斯德哥尔摩、墨尔本等。

非中心创新城市群是由经济区内若干中小型城市组成,通过联合产生协同创新效应。城市群整体产业发展多元化,注重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多样化、包容性的社会环境,凸显群体创新特性。代表地区为英国非核心城市群(伯明翰、布里斯托尔、利兹、利物浦、曼彻斯特、纽卡斯尔、诺丁汉和谢菲尔德)和日本关西创新城市群(滋贺、京都、兵库、奈良和歌山)。

2.依据在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技术创新和扩散速度

根据创新型城市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技术创新和扩散的速度,可以将创新型城市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领先创新型城市。能够依靠自身的研发力量,在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起到引领作用。(2)同步创新型城市。通过依靠国家和自身的研发力量,保持与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同步的发展速度。(3)跟随创新型城市。主要依靠国家或国外的研发力量,跟随整个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或依托国外创新体系的发展而发展。

3.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程度、城市基础和城市特色

依据创新型城市的发展程度和赖以建立的基础或者说城市特色,又可以分为文化型创新、工业型创新、服务型创新和科技型创新[15]。(1)文化型创新城市。城市的创新活动都偏重于文化艺术,通过文化艺术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市。文化创新型城市通常是一个时代的前沿城市,可能是首都或城邦。它们的经济已高度发达和繁荣,是国家的经济中心,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去进行文化创新。(2)工业型创新城市。此类不是中心城市,但也不是很偏僻。一般在大都市周边地区,便于在知识方面接受中心城市的影响;同时,离那些尚未开发的地方应该有一定的距离,否则它们的创新力会受到限制。(3)服务型创新城市。通过不断创造新的服务,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政府致力于满足市民日常的交通、购物、娱乐、休闲、安全、教育等需求。该类城市第三产业发达、社会综合服务能力较强,尤其是政府服务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较高。(4)科技型创新城市。这是世界城市发展到20世纪末脱颖而出的新城市形态,其在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发展当代先进科技生产力的基础上,推动与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该类城市一般拥有一流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具有雄厚的科技实力,拥有较强的创新能力与明显的产业优势。

4.依据政府与市场驱动的组合

从政府与市场的不同组合来看,创新型城市可以分为三种模式:[16]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和混合型发展模式。(1)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城市政府制定明确的创新型城市发展战略,制定和颁布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推动国际、国内的创新资源要素向城市集中,支持和鼓励创新主体之间形成互动和网络关系,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引导全社会参与创新型城市建设。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力量,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2)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市场导向型的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在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前提下,围绕营造城市发展的创新环境间接引导创新要素和产业要素向城市集中,创新主体在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市场竞争压力下,不断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和科技创新,自发地在城市地区形成产业创新集群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这种市场导向型发展模式主要来自自下而上的力量,发达工业化国家一般采用此模式。(3)混合型发展模式。混合型发展模式就是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同时吸收政府与市场两种力量。创新型城市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向城市集聚与流动,还需要利用政府的推动力促进城市公共设施的完善,特别是增大对城市科技和知识竞争力的基础投入。城市作为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的统一体,城市的创新发展需要市场与政府、自发性与目标性等综合力量的推进。从历史实践看,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越来越重视有目的的城市规划的制订,以引导城市的发展方向,说明政府导向的城市发展因素在增加;同时,政府导向比较强的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重视市场导向的因素,以克服政府主导的弊端。因此,长远意义的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将逐渐趋向混合型发展模式,采取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有机结合。

表1.3总结了不同的创新型城市类型,并列举了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的创新型城市。表1.3 不同的创新型城市类型及代表城市/地区1.2 城市创新体系与创新动力1.2.1 城市创新体系[17]

杨冬梅(2006)认为创新型城市必须具备四个基本要素:①创新主体——创新活动的行为主体,包括城市人才创新主体、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等机构创新主体,以及以产业群、产业联盟等形式存在的创新群主体;②创新制度——保障创新体系有效运转,包括激励、竞争、评价和监督等创新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等创新政策;③创新文化——维系和促进创新的基本环境,包括城市文化观念、创新氛围等软环境,以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开放的外部环境;④创新资源——创新活动的基础,包括基础设施、信息网络、技术、知识、资金等。

在上述四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杨冬梅构建了创新型城市的内部创新要素构成图(见图1.1),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活动主要由创新主体完成,创新主体是创新型城市中最重要的能动要素,其他要素均为环境要素,服务于创新能动要素,创新主体要素位于最顶端,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其次,创新文化、创新制度以及创新资源共同构成了创新型城市发展的基本环境,它们是创新型城市建立的基础。这些环境条件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硬条件,主要指各种创新条件资源,保证创新活动得以开展,是创新的物质来源;另一类是软条件,由创新文化和创新制度构成,是创新活动能够持续进行的软环境支撑要素,其中创新文化为创新活动提供文化上的支撑,创新制度则为创新活动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两者共同构成创新型城市运转的有效机制。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制度与创新文化共同作用,协调互动,有机配合,形成创新型城市的自我平衡发展机制,推动城市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图1.1 创新型城市内部要素构成1.2.2 城市创新驱动力

创新型城市驱动力包括内驱动力与外驱动力两方面。其中,创新发展战略和创新驱动要素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见图1.2)。城市创新发展战略主要以产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为主架构,为创新要素指明驱动方向;创新驱动要素则主要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网络、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五大部分组成,为创新发展战略提供支撑。图1.2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内驱动力

同时,从创新的价值链体系来说,市场是创新链条的终端和源动力,起着拉动作用;而政府是创新环境的提供者,其影响力贯穿整个创新链(即从基础研究、产品开发到成果转化),对创新起着推动作用。政府与市场共同构成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见图1.3)[14]。图1.3 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外驱动力1.2.3 城市创新能力

何睿(2012)从创新过程与创新要素的角度,认为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能力由城市的环境支撑能力、创新投入能力、创新成果转化能[18]力、创新效益能力和创新合作能力五个部分构成(见图1.4)。

1.环境支撑能力

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发展实力、城市社会发展状况等城市基础;二是同创新活动相关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介机构、创新场所等硬件环境;三是相关的政策方针、法律法规以及市场、思想观念等软环境。图1.4 城市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2.创新投入能力

这是一种反映城市创新行为的知识创造综合能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新人才的投入能力,人才类型有原始创新型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和企业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的投入能力是城市创新投入能力的首要因素;二是创新资金的投入能力,创新资金的投入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3.创新成果转化能力

包括:①知识转化能力,主要表现在新知识创造方面的能力;②技术转化能力,主要表现在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等技术专利方面的能力;③技术市场推广能力,主要表现在新产品、新工艺市场化和规模化的能力。

4.创新效益能力

包括:①科技效益能力,是指科技投入与技术性创新产出之间的比率;②经济效益能力,经济效益是用尽量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量多的经营成果,经济效益能力反映的是创新投入产生有效的市场价值的能力;③社会效益能力,反映的是创新所带来的社会环境等方面的改善能力。

5.创新合作能力

包括:①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能力;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合作能力。1.3 创新型城市的发展阶段1.3.1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为据

杜辉(2006)根据区域创新能力的程度,将区域创新能力(包括国家和城市)的成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见表1.4),即前创新型区域经济阶段、创新型区域经济初级阶段、创新型区域经济中级阶段和创新型区域经济高级阶段。他综合了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世界银行的《知识评价矩阵和记分卡》、联合国发展计划署的《人类发展报告》等科技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参考了国家统计局2005年11月发布的自主创新能力指标,选取了几个重要指标作为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参数,提炼出一个综合指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指数,并对创新型城市[12]发展阶段进行评定。表1.4 依据区域创新能力划分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1.3.2 城市发展驱动要素为据

周天勇(2008)根据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认为创新型城市的演进基本遵循萌芽、起步、成长、成熟四个阶段(见表1.5)。四个阶段遵循城市发展的规律,在各个阶段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驱动要素有所不同,并呈现不同的特点。从最初的资本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逐步过渡到技术与市场驱动,最终形成以知识和创新驱动的可持续创[19]新型城市发展模式。表1.5 依据城市发展驱动要素划分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1.3.3 城市创新意识程度为据

按照城市创新意识不同,张希胜(2008)把创新型城市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七个阶段(见表1.6)。其中,前四个阶段只有少数人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创新体制不健全,往往需要政府部门加以引导和疏通,通过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强化城市的创新意识;后三个阶段城市创新意识逐渐成熟,城市中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人部门都意识到了创新的重要性,聚集了一大批创新人才,并具备了与创新配套的各种服务机构,形成了自我更新、自我批[20]评和自我改进创新的良性循环。表1.6 依据创新意识程度划分的创新型城市发展阶段第2章创新型城市评估实践

创新型城市评估是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众多的全球或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国际咨询公司等评估机构均对创新型城市的衡量标准进行了探讨,百家争鸣,从不同的角度制定、发布了不同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并将其应用到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实际工作中。2.1 创新型城市的评估现状

20世纪90年代,随着创新型城市研究的兴起,国外在强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的已有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开始注重城市之间的比较和排名,2005年后又开始关注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和创新过程,尝试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全面评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我国从2006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城市以来,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从最初仅重视创新产出和创新环境,近年来也扩展到对于资源条件、投入产出、动态活力的全面考虑。2.1.1 全球/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

1.世界银行

世界银行于2005年发表了关于“东亚创新型城市”的研究报告,提出了界定创新型城市的九大指标:①拥有优良的交通电信基础和功能完善的城市中心区;②拥有充足的经营文化、媒体、体育及学术活动的场所设施;③拥有研究、开发与创新能力;④拥有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队伍;⑤政府治理有效,服务高效;⑥拥有多样化的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和服务;⑦拥有多样化的、高质量的居住选择;⑧切实重视环保,在这方面有良好口碑;⑨社会多元,能接纳各种观点碰撞,各种文化的融合和各种体验的交会等。在具备这些先决条件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和社会环境,建立城市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城市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支持系统和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科技在城市管理、建设中的应用水平以及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领先地位,使创新型服务业成为提升城市功能和辐射能力的主要驱动力等[21]。同时,“东亚创新型城市”研究报告还以新加坡为例,提出了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创新经济,主要包括高技术制造业、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创意内容产业三大部门。

2.欧洲理事会

根据里斯本战略(Lisbon Strategy),欧洲理事会自2001年开始发布欧洲创新记分牌(European Innovation Scoreboard, EIS),用以衡量及比较欧洲各国的创新表现。欧洲理事会通过与联合研究中心(Joint Research Center, JRC)的密切合作,根据EIS“简单”“透明”“连续性”的原则,结合EIS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时修订EIS指标体系及研究方法。

通过对创新过程更深入的了解,并吸取了之前各版本EIS的经验教训,2008—2010年EIS的指标体系从2007年的五大领域扩大到了七大领域,被分成了创新驱动、企业行为、创新输出三大板块;指标数也由原来的25个增加到29个,其中近六成指标是修订或新设指标。这些指标涵盖了创新的各个方面,指标与指标之间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相对独立性。2008—2010年EIS指标体系如表2.1所示。表2.1 2008—2010年EIS指标体系

EIS指标体系总结了创新绩效的主要方面,采用比例、比重等效率指标来反映评价总体创新指数(Summary Innovation Index, SII),而不是反映整个国家创新实力的总量指标。因此,对于研究区域或城市的创新绩效也有一定的适用性。2.1.2 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

1.美国竞争力委员会

2004年12月,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了《创新美国:在竞争与变化的世界中繁荣》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经历的四个阶段。

第一代创新指标(1950—1960),反映了线性的创新概念,主要以投入为指标,如研发经费、教育支出、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其他资金、技术强度等。

第二代创新指标(1970—1980),对于投入线性指标进行了补充,强调以产出为评价指标,包括专利数量、科技出版物、新产品的数量、品质变化、高科技贸易等。

第三代创新指标(1990—1999),包含了一系列建立在创新调查和公共数据整合基础之上的、更加丰富的创新指标指数,突出整个地区或国家的创新能力,注重地区或国家质检创新能力的比较,主要包括创新调查、创新指数、创新能力等。

第四代创新指标(2000—),以创新环境、创新条件、创新过程为指标,主要包括知识、无形资产、网络、需求、风险回报、管理技术、系统机制等。

2.中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部于2010年4月发布了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旨在指导创新型城市建设、提供评价试点工作成效的依据(要求试点城市每年提交年度自评报告),并通过摸索、完善评价指标和监测评价工作,为城市创新发展提供决策参考和咨询意见,从而加快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指标体系包括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科技惠民、创新环境共6类25个代表性指标,涵盖创新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创新主体的投入与产出、城市创新环境建设以及创新成果共享四大方面(见表2.2)。表2.2 科技部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

此外,中国科学技术部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联合开展了“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课题研究,并于2006年确定了研发经费支出、高新技术产业出口总额、发明专利数量等74个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从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

3.深圳市人民政府

2006年年初,深圳市人民政府在理解创新型城市内涵和自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优劣势的基础上,制定了《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体系》,由12类共60个代表性指标组成,着力于从“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三大领域评价城市的自主创新能力,其中包括“风险投资占中小企业融资比例”“机场航线数”“行业协会数量”“注册创业资本额占全国注册创业资本额的比重”“每十万人专利申请[22]数”“万元GDP综合能耗”等细化指标。2.1.3 科研机构/研究会

1.中国社会科学院

1)《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

2013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首次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城乡一体化、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68个客观指标,构建了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即未来竞争力指数,涵盖了城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报告对47个最具竞争力城市(除香港、澳门外)的12项分项竞争力指标进行研究,指标包括人才、资本、科技、结构、设施、区位、环境、文化、制度、政府管理、企业管理、开放等。其中《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2——定位:让中国城市共赢》将城市的科技竞争力分解为:科技实力指数、科技创新能力指数和科技转化能力指数等3个一级指标和9个细化二级指标(见表2.3)。表2.3 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4——楼市:城市中国晴雨表》中将创新环境竞争力作为城市解释性指标之一,分解为科技资源程度、信息基础设施、科技服务体系、创新氛围、激励制度、环境优美度6个一级指标和18个细化的二级指标(见表2.4)。表2.4 创新环境竞争力指标体系

从两者的综合来看,比较全面地考察了城市的创新能力,包含了创新型城市的基本要素。该报告已经得到了许多国内城市决策者和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和引用,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2)《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

2013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以综合创新基础条件与支撑能力、技术产业化能力、品牌创新能力为主体框架开发出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5),并以此对我国所有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形成了中国城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排名与专项排名,旨在建立和优化城市创新体系,全面提高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城市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为实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提供保障。[23]表2.5 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发布的评价指标体系

此外,《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评测出了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具体名单如表2.6所示。表2.6 中国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城市

2.上海社会科学院

上海社会科学院从创新力的资源条件和动态活力两个层面,提出创新条件、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创新规划五个分析模块,形成了17组指标,构建了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7所示。表2.7 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2.1.4 咨询公司/知名学者

1.澳洲智库---2thinknow公司

2013年2月,2thinknow公司发布了“创新计划”项目报告——《2012—2013年全球创新城市分类和排名》,强调城市的社会功能,将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网络辐射功能作为评价创新城市的重要指标,并考虑城市的综合发展。“创新计划”项目报告中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由31个二级指标(详见附录1)及162个基础指标(健康、财富、人口、地理以及潜在的基本因素,详见附录2)组成,通过三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测度:文化资产(cultural assets),指可测量的思想来源(如设计师、艺术画廊、体育、博物馆、舞蹈、自然等);人类基础设施(human infrastruc-ture),指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交通、大学、企业、风险资本、办公场所、政府、软件及硬件技术等);网络化市场(networked markets),指创新的基本条件和连接(地理位置、军事、经济等相关实体)。这三个因素衡量的先决条件是把一个创新的想法成功实施于创新区域,用创新发展城市经济。《2012—2013年全球创新城市分类和排名》中的创新型城市来自四个地区,所属区域分别为如下:①美洲,包括北美和南美;②欧洲,联合国定义的欧洲与欧盟、俄罗斯西部、以色列和土耳其的一些城市;③亚洲,包括亚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 ④新兴市场地区,包括中东、非洲、土耳其和高加索国家。

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上述四个地区的400多个城市按照得分情况分为五个等级,其各自的经济创新重要性依次递减,分别为:①NEXUS,多个经济和社会创新领域的重要纽带;②HUB,在关键经济和社会创新领域具有优势或影响;③NODE,在大多数创新领域具有广泛影响;④INFLUENCER,在某些创新领域具有竞争力;⑤UPSTART,在少数创新领域具有潜在的增长表现。

2.新加坡战略顾问公司---Solidiance

2013年3月,Solidiance公司发布了《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的报告,从人才、知识创造、技术、社会、政府以及全球化六个方面构建了评估城市创新生态的指标体系(见表2.8)。报告认为,第一,人才是有利于创新的首要因素,生活质量、宜居性、包容度、职业结构等组成了人才这一衡量指标。第二,人均大学数量、人均研发费用、高等教育入学率等构成了知识创造的具体内容。第三,技术指标由衡量连通性的人均手机数量,以及服务业的发展程度等具体数据构成。第四,通过一些社会指标,考量是否具有包容失败、自由表达的文化氛围。第五,用来衡量政府作用的指标包括商业自由、贸易开放、投资和金融自由、廉洁程度等内容。第六,全球化中的地位这一指标,由英语普及度、具有创造力的知名企业的多少,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等因素构成。表2.8 评估城市创新生态的指标体系

3.美国学者Richard Florida

卡内基·梅隆大学区域经济发展学教授Richard Florida提出了创新型城市的“3T”指标:技术(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宽容(tolerance),开发了创新力指数(creativity index)。Richard Florida认为,技术是一个城市创新和高科技的集中体现,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来自能够迅速动员人才资源,把创意转化为新商业商品。因此,一个城市的优势在于能够吸引人才,而包容在吸引创意人才以及支持高科技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增长方面具有关键作用。因此该指标被西方国家城市管理者看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基准。

具体地,Richard Florida开发的创新力指数由创造性劳动力排名(以专业人才占就业人口的比重折算)、高科技排名(以高科技产出的比重折算)、创新排名(以人均专利数折算)、多样化排名(以当地同性恋家庭数折算)构成。该指数统计方法已被运用于对美国50万人口以上的81个大都市和50个州的评价,澳大利亚地方政府协会(Australia Local Government Association)以及英国“新经济基金会”(New Economics Foundation)也分别运用这一指标体系评价澳洲城市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的潜力以及对英国40个城市进行评估。这一评价体系的优点在于简单明了,数据可得性好;缺点在于指标体[22]系的预测性不强,某些指标在非西方社会的文化接受度小。2.2 创新型城市评估的特点

知识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带来了现代城市形态的转型,以知识(包含技术)、人力资本、创新制度和文化为核心的创新驱动要素日益成为决定城市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成为驱动城市竞争力的重要资源。不同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各具特色,了解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科学开展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工作,是城市成功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2.2.1 评估主体百家争鸣

目前全球参与创新型城市评价的主要机构,既有全球或区域性的政府间组织(如世界银行、欧洲理事会等)、国家或地方政府部门(如中国科学技术部、深圳市人民政府等)、相关协会(如Robert Huggins Associates、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如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深圳大学创新型城市建设与治理研究中心等),又有以盈利为目的开展咨询服务的国际咨询公司(如2thinknow、Solidiance等),甚至还包括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如Richard Florida、Charles Landry等),包含官、产、学、研等多元主体。然而,不同的评估主体由于对创新型城市内涵的理解不同、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型城市特点的把握不同、采取的评价方式和方法不同,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价和分级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尚未达成共识。2.2.2 评估对象不拘一格

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对象涵盖不同规模地位的城市,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在实际评估时需注意细分。依据规模和地位的不同,评估对象可以划分为世界级创新中心城市、区域创新中心城市、非中心创新城市群,如国内学者杨冬梅据此对国外典型的创新型城市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此外,在中国还有按照行政级别划分的方式,评估对象包括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如《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分别评测了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三类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同级别城市之间的排序更有可比性和公信力。同时,创新型城市评估除了考查综合创新能力外,往往还会涉及一些分项指标的评价排序,如《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2013)》分别评测了可持续、综合经济、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七个方面排名前十的中国城市,打破了城市规模或行政地位的局限。2.2.3 评估目的内外兼具

开展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工作,旨在对内监测创新进展,把握方向;外部对标先进城市,找出差距,评估方式各求所需,但都重在达成创新实绩。①通过描述、分析、评价、监测各项创新活动的纵向比较,动态掌握创新型城市自身建设的主要进展。如深圳设计了《自主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目的便是及时把控自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动态,力求在探索、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②通过与其他相关城市的横向比较,正确评价评估对象的创新水平,找出优势和不足,为各项创新决策提供基本依据。如《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报告给出了亚太地区最具创新精神的十大城市入选理由以及入选城市未来继续保持创新优势的建议,有利于相关城市之间进行比较和学习。③确立科学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目标体系,考核和促进各地各级各部门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各项工作,形成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合力。如“创新计划”项目报告强调城市的社会功能,将城市对周边城市和地区的网络辐射功能作为评价创新型城市的重要指标,并考虑城市的综合发展。④形成创新的导向,引导建立科学的政绩观,提高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积极性,营造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良好氛围。如《中国城市创新报告(2013)》分别评测出了综合创新能力排名前十的副省级以上城市、地级城市和县级城市,极大地促进了相关部门领导干部的创新行动。2.2.4 评估方法百花齐放

众多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创新型城市的评估方法进行了较多的探索和改进,评估方法百花齐放,主要从定量和定性两大方面对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具体地,定量方法主要包括加权算术平均法、主成分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等,结合相应的指标体系对城市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价。同时,由于与国际公认的创新型国家衡量标准(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获得的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三方专利数占世界专利总量的绝大多数)不同,创新型城市的评估至今没有明确的数量指标。在缺少创新型城市衡量标准共识(缺少定量的条件)、定量研究方法不完善的情况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标准多以先进城市作为参照系,以评价项目(或者说评价内容)的定性分析作为开展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另一类重要方法。2.2.5 评估视角各有千秋

不同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机构往往结合评价对象的实际,因地制宜,主要从以下三个视角评价:①从投入产出与创新绩效角度。例如,欧洲理事会自2001年开始发布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其指标体系从投入产出的角度出发,涵盖人力资源、创新产量、企业投资、创业与合作以及经济效应等板块,体现了投入和产出的平衡,并采用比例、比重等效率指标对创新绩效予以重点关注。②从创新能力与资源环境角度。如科技部信息研究所和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于2006年联合确定了74个评价城市创新能力的指标,主要从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业化能力、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城市创新环境建设四个方面展开。③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如Solidiance公司于2013年3月发布的《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城市》报告,重视创新主体、创新条件、创新资源、创新文化、政府等构建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认为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创新力,关键在于是否建立了有效的创新生态体系。总体来看,尽管三种视角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依然并存,但评价重点由最初关注投入产出与创新绩效,发展到创新能力与资源环境,再到目前的城市创新生态系统,已是大势所趋。2.3 我国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践与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导向密切相关。对比国外相关机构开展的创新型城市评估,并结合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实际,可以发现我国近年来发布实施的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型城市的健康发展。2.3.1 一级指标过多关注科技和产业创新,忽视了对城市基本功能提升的考核

将创新型城市建设等同于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评价指标过多地关注科技和产业创新,而忽视了民生改善作为城市发展的初衷,是当前创新型城市建设和评估的误区。以科技部于2010年发布的创新型城市建设监测评价指标(试行)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城市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前者重点关注“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成果转化、高新产业和创新环境”,而“科技惠民”仅涉及互联网普及、空气质量、污水处理和基本科学素养指标;后者重点关注“创新意识、创新文化、创新主体、创新规划”,尽管在“创新条件”中涉及了城市生活品质的考核,但指标数量占整个指标体系的比重非常小,对民生改善的关注不足。2.3.2 基础指标过于强调共性和可比性,误导了创新型城市开展“样板创新”

不同机构在开展创新型城市评估时,尽管在一级指标的选择方面各有侧重,但具体到基础指标方面又比较相似,一级指标的评价初衷与基础指标的实际观测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矛盾。如科技部发布的评价指标强调城市创新系统的功能实现,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评价指标更关注城市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但二者在空气质量、污水处理、“万名就业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所占比重”等反映城市基本情况、知识资源等方面的基础指标基本一致。评价指标体系中通用性指标多、专用性指标少,误导了城市建设盲目走向“样板创新”,与创新型城市的“创新”背道而驰。2.3.3 评价指标忽视了城市的差异和指标的权重,影响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现有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关注的是城市的综合评级或排名,对于城市差异和特色考核的考虑不足,对于不同指标的权重设置和具体说明涉及不多。如科技部于2010年发布的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加强对当时38个获得“创新型城市”称号的城市或城区统一进行监测和评估,虽然激发了许多城市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但忽视了城市之间的差异性和应该具有的特色;此后,上海社会科学院发布的评价指标与科技部的相比有了较大的进步,突出了诸如“历史文化积淀”“地方归属感”“创新规划设计”“创新规划实施”等考察上海自身的元素,但却没有详细给出通用性指标与专用性指标的权重分配。可见,现有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城市差异和指标权重的忽视,极大地影响了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2.4 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创新建设的推进,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已经突破以往专注于科技产业创新的局限,开始从系统、全面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的创新发展;创新型城市的评估注意评价指标的筛选论证以及评估方法工具的开发改进,力求从直观、定量的角度深入评价城市的综合创新水平;创新型城市的评估开始与城市未来发展的总体规划相结合,注重发挥评估指标的导向引领作用。总体来看,创新型城市评估旨在客观看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而不是进行城市的排名和分级,讲究实效、以评促建已然成为创新型城市评估的共识。2.4.1 创新型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更加全面,注重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型城市的建设是发生在经济、社会、环境各个领域的复杂的系统活动,以自主创新为抓手进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突破口,但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友好的共赢,建成具有创新活力、美丽富饶、适宜人居的美好家园。与此相匹配,创新型城市的评估不应等同于城市创新能力的考核,除了关注科技、产业创新外,还必须将工作重心扩展到城市社会和自然环境领域,切实提高民生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和生态环保。

中国社会科学院于2013年发布的城市未来竞争力指数,使用宜居、宜商、和谐、生态、知识、城乡一体化、信息和文化等8个方面共68个客观指标,对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考察,历史文化、艺术创意、教育医疗、民主法治、创新意识、创业氛围、城市治理等指标均应纳入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2.4.2 创新型城市评估应特别注重不同类型指标的筛选设计及权重的合理分配

创新型城市建设雷同现象、创新型城市“样板”频现,距离真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