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专家解读科学就医系列——老年人就医指导(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0 00:03:54

点击下载

作者:陈峥,马毅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权威专家解读科学就医系列——老年人就医指导

权威专家解读科学就医系列——老年人就医指导试读:

前言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中指出,我国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已达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有3750万失能老人,有1亿患慢性病老人,空巢老人也已突破1亿大关。老年人面临衰老、疾病、失能、照料、精神关爱和社会支持等诸多问题,加强老年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方面需求是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寿人口和长寿老人愈来愈多,人活百岁已不再是奢望。从某种意义上讲,老年人健康、长寿,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但老年人由于受经济水平的制约、功能活动方面的限制和就医方面的困扰,使得老年人既怕有病,更怕看病,不得不长期忍受病痛折磨,贻误救治的最佳时机。老年人看病怎样才能既少花时间,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又能得到及时和高质量的诊治,这是老年朋友最关心的问题。为此,我们邀请了多位常年从事老年医学临床工作的专家编写了《权威专家解读科学就医系列——老年人就医指导》一书,旨在指导老年人正确合理的就医,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看病就医权威、高质和实用的必备工具书。

本书全面详细地介绍了与老年人就医相关的问题,向老年朋友讲解了新的最基本的医学常识,如老年医学的概念、老年疾病的特点、老年医学的服务模式、老年突发症状的就诊指导、老年医学的核心问题——老年综合征、不同疾病或不同功能状况,以及老年人的就医技巧等。

书中还详尽介绍了老年人最关心的内容,如我国老年医疗保障相关政策,老年人自身能享受哪些医疗保障;老年人就医前需做哪些准备,该注意哪些细节;就医时该如何选择专科,有哪些老年人专项特色门诊;如何与医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就诊后该如何遵循医嘱以及老年人用药常见误区等。

本书不仅以老年医学为基础,根据老年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全面指导老年人就医;而且以老年人个体为中心,以老年人的思维方式介绍就医的整体过程,并以老年人在就医过程中的困惑、疑问为题,进行通俗、实用的指导和解答,使老年人阅读本书时倍感亲切和便捷,并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本书老年人可了解自身疾病的特点,了解老年医疗的诊疗模式,了解科学就医的方法和技巧,使就医过程更加省时、省力和省钱,使就医流程更加科学、合理。

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和批评指正。衷心感谢全书所有编写人员的辛勤工作和各位专家的精心审校,真诚致谢国家卫计委领导和专家们的信任和指导!陈 峥2014年12月

第一部分 老年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本部分主要介绍与老年人和老年医学相关的一些问题和概念,如老龄化的概念、老年人的年龄划分标准、健康老年人的标准、老年人常见的问题、老年疾病的特点、现代老年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的医学模式)、老年医学的三大核心(老年综合评估、老年综合征和老年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和老年病急性后期的三种服务模式(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等。此外,还就老年人应如何选择医疗机构给出了概括性的指导意见,愿老年人能从中受益。第一节 老年人的身心特点1.如何界定老年人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发展中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0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而在发达国家可将年龄达到65岁及以上的人定义为老年人。但由于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人们对老年的理解不太一致,如有些人认为做了祖父祖母就是进入了老年,有的人认为退休就进入了老年。我国称60岁为“花甲”,并规定这一年龄为男性退休的年龄。同时由于我国地处亚太地区,这一地区规定60岁以上为老年人。因此,我国现阶段以60岁以上为界定老年人的标志。

由于全世界的年龄呈现普遍增高趋势,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人的划分,提出了新的标准,将60~74岁者称为年轻老年人,75岁以上者称为老年人,80岁以上者称为高龄老年人,90岁以上者称为长寿老年人。

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不同年龄的老年人有许多称谓,如60岁称为耳顺之年、花甲之年或耆艾,61岁称为还历年,70岁称为从心之年、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或杖围之年,80岁称为朝枚之年、朝枝之年或耄耋之年等。古人还将60岁称为下寿,70岁称为中寿,77岁称为喜寿(因草书喜字似“七十七”),80岁称为伞寿(因“伞” 字的草体形似“八十”),88岁称为米寿(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90岁为上寿,99岁称为白寿(因“白” 为“百” 少“一”),100岁称为期颐。2.什么是老龄化

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因此,国际上通常把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标准。老龄化有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一个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还有通常老龄化、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和成功老龄化四个概念。(1)通常老龄化:

是人体衰老的一个自然发展过程。指虽然功能尚好,但有某些疾病、一定功能丧失和早逝危险的老年人,常有血压升高、腹部脂肪堆积、一个或多个生理过程恶化的表现。(2)健康老龄化:

指通过提高整个老年群体身心健康水平、减少医疗支出和延长老年人有效劳动寿命,从而促进老年人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老龄化对社会的不利影响转化为积极因素的一种行动或一段过程。健康老龄化强调了政府和社会的行为。(3)积极老龄化:

是以承认老年人权利、尊严和自我实现为原则基础,通过老年人积极的行动,从而达到提高老年生活质量,使健康与保障机会尽可能发挥最大效益的行动或过程。积极老龄化是全方位的,既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也包括了老年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贡献及权利,从而赢得社会更广泛尊重。积极老龄化强调了个人的积极参与。(4)成功老龄化:

是指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的少部分老年人。三个条件的具体内容是:①发生疾病与功能丧失的危险性低;②高水平的心理和身体功能状态;③生活充实富有活力。3.健康老人的标准是什么

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于2013年重新制定并公布了我国健康[1]老年人的标准,具体为:(1)重要脏器的增龄性改变未导致功能异常;无重大疾病;相[2]关高危险因素控制在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达标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3](2)认知功能基本正常;能适应环境;处世乐观积极;自我满[4]意或自我评价好。(3)能恰当地处理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积极参与家庭、社区和社会活动。[5](4)日常生活活动正常,生活自理或基本自理。[6][7](5)营养状况良好,体重适中,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注解:[1]适用于≥60岁人群,其中60~75岁为老年组,≥80岁为高龄老年组。[2]“相关高危险因素”指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主要指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紊乱。(1)老年人血压范围1)血压正常值:<140/90毫米汞柱,其中高龄老年组人应当≥120/60毫米汞柱;2)高血压(除年龄外无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者降压目标值<150/90毫米汞柱,其中高龄老年组人应当≥130/60毫米汞柱。(2)老年人血糖范围: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糖正常者:5.0%~6.5%;糖尿病(无糖尿病慢性合并症)者:6.0%~7.5%。(3)老年人血脂范围:总胆固醇(TC):3.0~5.7毫摩尔/升(115~220毫克/分升)低密度胆固醇(LDL-C):1.5~3.3毫摩尔/升(60~130毫克/分升)高密度胆固醇(HDL-C):>1.0毫摩尔/升(>40毫克/分升)甘油三酯(TG):0.6~1.7毫摩尔/升(50~150毫克/分升)[3]应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总分30分,初中及以上:老年组≥27分为正常,高龄老年组≥25分为正常。评分参考:总分在27~30分:正常;分数<27分,认知功能障碍;≤22分,痴呆;≤15分,严重痴呆。按文化程度区分的评分标准: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以上<24分为痴呆。[4]简版老年抑郁量表(GDS-15):总分15分,<5分为正常。[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总分100分,达到100分为正常,高龄老年组达到95分为正常。2[6]体重适中:体重指数[BMI,即实际体重(千克)/身高(米)]:20~25。[7]良好生活方式:不吸烟,慎饮酒,合理膳食搭配,坚持科学锻炼。4.老年衰弱和衰老是一回事吗

衰弱是指一组由机体退行性改变和多种慢性疾病引起的机体易损性增加的临床综合征,核心是老年人的生理储备减少或多项指标异常,外界较小刺激即可引起临床事件发生。老年人衰弱往往是一系列慢性疾病、一次急性事件或严重疾病后果,高龄、跌倒、疼痛、营养不良、肌肉减少症、多病共存、多重用药、活动功能下降、睡眠障碍和焦虑抑郁等均与衰弱相关。也有部分老年人虽没有特异性疾病,但感到疲劳、虚弱和消瘦,也归于衰弱范畴。

衰老是生物有机体随着时间推移自发产生的一种必然过程,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现象,表现为结构的退行性改变和功能衰退,适应性和抵抗力降低。从生理学上讲,衰老是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发展到老年个体发育史。从病理学上讲,衰老是应激和劳损、损伤和感染、免疫反应衰退、营养失调、代谢障碍以及疏忽和滥用药物积累的结果。另外从社会学角度看,衰老表现为个体对新鲜事物失去兴趣、超脱现实和喜欢怀旧等。

由此可见,衰老是人体发生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要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它可能会导致人体的衰弱;而衰弱不一定是老年人特有的表现,青壮年如果患病,也会表现为衰弱。5.老年人为什么会出现功能下降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构成人体的各种细胞逐渐衰老,各种器官的结构逐步退化,其功能储备不断降低,生理功能出现退行性改变,必然表现为机体功能下降。与此同时,老年人抗病能力下降,各脏器结构和功能改变降低了临床疾病发生的阈值,使得疾病易感性增强。以心血管系统为例来看老年人功能下降情况:人心血管系统从30岁到70岁,心室壁中减少将近35%的心肌细胞,毛细血管密度也随着年龄增长而降低,间质结缔组织基质增多,心脏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心肌收缩力减弱,心输出量降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变,动脉内膜增厚,中膜平滑肌和胶原纤维增加,粥样硬化和钙在弹力层沉积,造成大动脉扩张而迂曲、小动脉管腔变小和血管硬化,使舒张功能减退、血管阻力升高。窦房结起搏细胞数量逐渐减少,纤维增多,在75岁,只有年轻人10%的起搏细胞存在。这些都导致老年人心血管系统功能降低,使老年人容易发生心血管系统疾病。

另外各种疾病,比如糖尿病、高血压、感染、肿瘤等都可能造成细胞变性凋亡,组织结构破坏,导致器官功能下降,系统功能减退。因此随着年龄增加和患有疾病程度、种类和共病的增加,从智能到身体运动功能都可能逐渐降低,表现在运动能力下降、智能下降、社会参与减少、最终长期卧床。6.老年人疾病的特点是什么(1)流行病学特点: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慢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老年人慢病患病率为76%~89%,明显高于中青年(23.7%)。患慢性病的老人中,46%有运动功能障碍,17%生活不能自理。(2)病因学特点:

多种因素可导致老年疾病的发生。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器官和组织功能衰退,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人发病,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明确病因,有时甚至难以分清是自然衰老还是独立的疾病。(3)临床表现特点:

多数老年人发病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其原因主要包括:

①老年人对疼痛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故病症容易被忽略,如急性心梗和内脏穿孔的老年患者可能仅有一些不适感。

②很多老年人同时患有数种疾病:

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一种疾病的症状可能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如老年人肺炎常无症状,或仅表现食欲差、全身乏力、脱水,或突然意识障碍,而无呼吸系统的症状和体征。

③老年人发病多出现精神神经症状:

如老年人心脏病发作时首发症状是晕厥和嗜睡。

④老年人起病隐匿,发展缓慢:

很大一部分老年病为慢性退行性疾病,有时生理变化与病理变化很难区分。

⑤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

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功能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认知功能下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一体多病十分常见,有的甚至一个脏器就同时存在几种病变。

⑥老年人患病常有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

如跌倒、痴呆、尿失禁、晕厥、谵妄、失眠、疼痛、帕金森病、抑郁症和脆弱综合征等。

⑦老年病患者通常是多病共存:

有时还伴有多脏器的衰竭或多系统功能障碍,因此多重用药和联合用药是非常普遍的。7.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有哪些(1)依赖心理:

依赖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动顺从、感情脆弱、犹豫不决和畏缩不前等,事事依赖别人去做,行动依靠别人决定。(2)抑郁、焦虑心理:

老年人由于身体器官与组织老化,免疫能力降低,人体功能及活动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悲观、失落和忧虑等老年抑郁情形,或表现出压抑、沮丧、厌世或自杀等老年抑郁症状。由于生活中烦心事或受老年疾病长期困扰,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而长期存在焦虑心理又会使老年人变得心胸狭窄、吝啬、固执、急躁、焦虑和恐惧等。(3)孤独心理:

老年人不能自觉适应周围环境,缺少或不能进行有意义的思想和感情交流,从而产生孤独心理。产生孤独原因有离退休综合征、空巢综合征、高楼综合征、丧偶和缺乏交往等。(4)权威心理:

老年人因过去个人经历、工作业绩或事业成就等易使老年人产生权威思想,如晚辈不言听计从就生闷气或发牢骚,常因此造成矛盾和冲突。(5)懊悔心理:

老年人情感不稳定,易伤感,易激怒,不仅对当前事情易怒,而且容易引发对以往情绪压抑怒火爆发。发火后又常感觉到如按自己以前性格,不会对这点小事发火,从而产生懊悔心理。(6)恐惧心理:

老年人常多病共存、杂症缠身,给晚年生活带来诸多痛苦和不便,常会想到与死亡有关问题;急危重症老年患者、恶性肿瘤晚期患者或接受临终关怀患者,随时面临接受死神考验,常表现出惊恐、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恐惧心理。(7)睡眠障碍:

老年人由于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能力低下,造成睡眠减少或睡眠障碍,表现为睡眠浅、多梦、早醒或易惊醒,晚上不能入睡而白天没精神,或是黑白颠倒,晚上不睡而白天昏昏大睡等。8.当前威胁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有哪些

20世纪以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及疾病控制方法不断发展,经济条件及人类营养卫生不断进步,患传染病和营养不良症发病率逐渐下降;而慢性疾病越来越威胁着人们健康,尤其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各器官功能退化,老年人中的慢性疾病患病率和伤残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老年慢性疾病呈快速增长势头,慢性病逐渐成为当前老年人健康的最大威胁,严重危害着每个老年人及其家庭正常生活。目前威胁老年人健康常见慢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癌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痴呆、耳聋耳鸣、白内障、骨关节病和肺炎等。9.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患病有什么影响

老年人健康和疾病不仅受自身生物学因素影响,而且还与心理、社会和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1)心理因素对老年人患病的影响:

老年人心理因素,如认知、情绪、人格特征、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都可导致和影响老年疾病发生、发展过程。①老年人各种不良情绪均会使自身饮食乏味、记忆力减退、精力不足和紧张焦虑,进而引发动作不灵活、走路不稳当、听觉不灵、视觉不清、嗅觉衰退、人易疲劳、跌倒和痴呆等身体不适或疾病。②老年人退休在家,面对空屋,寂寞无聊,单调乏味;子女外出,缺少照顾;配偶丧亡,失去依靠,孤苦伶仃,更感凄凉,这种孤独、悲凉和忧伤情绪会使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进而引发多种老年疾病发生,如老年抑郁、心脑血管疾病和各种恶性肿瘤等。(2)环境因素对老年人患病的影响: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城市人口和建筑密度不断增加,交通拥挤,工业三废和生活废物严重破坏大气、水、土壤等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质量下降,对老年人健康造成极大威胁,如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各种肿瘤等与环境因素有密切联系。由于感觉功能减退,老年人对灯光、地面、障碍物、家具摆设和布局、小区环境都有特殊需求,如不适应将会导致跌倒等意外伤害。(3)社会因素对老年人患病影响:

①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面临退休、丧偶、子女分家、经济来源变化、社会角色转变和社会地位下降等各种社会的负面影响,导致躯体新陈代谢减缓,组织器官加速老化,各项功能活动不断下降,使老年慢性疾病患病率显著增加。②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条件不断提高,饮食中蛋白质、脂肪或热能摄入过高,而纤维素不足,使老年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脑血管意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③部分孤寡老人和失独老人无固定经济保障,生活贫困,就医困难,直接或间接导致疾病发生和疾病恶化,造成生命质量下降和健康期望寿命缩短。第二节 现代老年医学的特点10.什么是老年医学

老年医学(geriatrics)是一门重要的新兴学科,它研究人类衰老的原因、规律、特征与延缓衰老对策,研究老年人常见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防,研究各种疾病在老年人中的特点以及老年人的心理、保健、康复以及老年人健康的综合评价(包括各器官功能、精神智力及生活质量等)。从服务层面讲,老年医学涉及老年人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诊治、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包含舒缓治疗)等多方面,老年医学的目标是为老年人提供了高质量的医疗保健服务,促成老年人生命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健康期望寿命的有效延长。

老年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老年学重要组成部分。老年医学与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预防医学、精神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密切相关,它不仅研究老年病,而且涉及人类衰老的基础理论研究、老年医学教育和老年病的管理等多方面。11.您了解老年医学发展现状吗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医学已成为现代医学中重点学科。美国男医生奈西尔(Nascher)在1909年首先使用了“geriatrics(老年病学)”这个词,他对生命晚期疾病治疗原则进行了专门论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老年病的影响,因此被誉为“老年医学之父”。英国女医生玛乔丽·沃伦(Marjory Warren)于1935年在西·米德尔塞克斯医院建立了老年病床,并撰写了多篇有关老年病的文章,为此被誉为“老年医学之母”。

在20世纪中后期,老年医学得到了长足发展,国际上相继成立了许多老年医学方面的学会或协会,陆续出版了许多老年医学方面的学术期刊或专著,如1938年德国成立了老年医学会,并于1939年出版了老年学会相关刊物《老年研究杂志》,这是世界上第一份老年医学专科杂志。我国1980年卫生部成立了老年医学专家委员会,1995年成立了老年卫生工作领导组,并在北京医院成立了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2010年卫生部卫生专项列入了老年医学项目,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老年医学的发展。近年来,老年医学发展越来越快,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每年举办学术年会,并依托各地区老年医学分会积极开展老年医学继续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已取得良好效果。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发布的多个老年慢性疾病诊治建议或指南以及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都为我国老年疾病防治奠定了坚实基础。12.现代老年医学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复杂的社会群体,具有生理功能减退和储备能力下降、功能残缺、特殊的老年病综合征、常见病非典型临床表现、多病共存、多重用药及其相互作用,以及易受精神、心理、社会和环境影响等特点。现代老年医学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传统的亚专科单纯疾病诊疗模式转向以老年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综合性照护服务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的医学模式,其宗旨是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持和恢复患者的功能状态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现代老年医学模式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观,具有以下特点:(1)整体性和系统性:

以老年患者整体健康需求和心理需求为中心,综合考虑患者的生理功能和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相互影响,权衡各种诊疗措施的预期效应和不良反应,协调各专科和亚专科的会诊意见,从而避免“单病诊疗”的弊病,减少医疗差错和医源性疾患,提高患者和家属满意度。在诊治传统生物医学范畴内的老年相关性疾病基础上,现代老年医学还要综合考虑患者精神心理状况以及社会和环境等因素给患者健康状态造成的影响。(2)连续性和有效性:

老年医学强调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无缝隙衔接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如为老年人提供有效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慢病防控、急危重症诊治、中期照护、长期照护、临终关怀和舒缓治疗等服务。(3)多学科协作性:

由于老年病的复杂性,往往一个医生看不好老年病,需要由多学科成员组成的工作团队共同为老年患者提供服务,即老年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4)强调综合评估和功能康复:

即对老年患者应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和提供及时的康复训练或康复治疗。13.什么是老年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

老年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ed management for aged diseases),即在老年病的诊治过程中,针对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心理、药理、营养、功能、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采用“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工程”新的医学模式,组成由老年病医师、各专科医师、康复师、护士、心理师、营养师、临床药师、个案管理者、社工、护工、牧师、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等构成的多学科团队,在对老年患者进行详尽的综合评估基础上,共同为老年病患者提供医疗、保健、康复和护理等综合性的照护服务。它体现的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老年病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多学科整合管理是现代老年医学的重要特点之一。

老年病的多学科整合管理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服务模式,近年来一些大型的老年医院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他们在门诊积极推行“一站式”服务,在住院部广泛开展多学科整合管理服务,受到老年患者及其家属一致好评;他们编辑出版的《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对于老年医疗服务机构、养老服务机构的管理者和医护人员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价值。14.什么是老年综合评估

老年综合评估(Comprehensive Geriatric Assessment,CGA)是老年医学服务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种多维度跨学科的诊断过程。CGA从全面关注与老年人健康和功能状况相关的所有问题入手,从疾病、体能、认知、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个层面对老年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在确定其医疗、康复和护理目标的基础上,为患者制订出综合的治疗、康复和护理计划或随访计划,以便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CGA评估内容较广泛,主要包括一般医学评估、躯体功能评估、精神心理评估、社会评估、环境评估、生活质量评估、常见老年病综合征和常见老年照护问题评估等。15.什么是老年综合征

老年综合征一般是指老年人由多种疾病或多种原因导致的同一临床表现的老年病症,常见综合征有跌倒、痴呆、尿失禁、谵妄、晕厥、抑郁症、疼痛、失眠、药物乱用和老年帕金森综合征等。

研究表明,在65岁以上老年人中,跌倒发生率约为30%,在跌倒老人中10%~11%导致重伤,5%发生骨折;老年痴呆患病率为5%,且每增加5岁,患病率会增加1倍;尿失禁发生率,男、女性分别为18.9%和37.7%;老年抑郁症患病率为10%~20%,只有10%~15%的病例可得到确诊,1%~4%为重症,极重者会导致自残或自杀;80%~85%有程度不同的疼痛,其中45%为慢性;失眠患病率为50%,平均失眠4年以上者占23.3%;多重用药问题也比较严重,同时使用3种以上药物者占50%以上,同时使用4~6种药物者高于25%,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年轻者高2~7倍。

老年综合征严重影响了老年人身心健康,由此导致医疗费用大的惊人。如何在多种影响因素中寻找致病原因,只有通过老年综合评估才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老年人只有积极配合医护人员主动认真地实施健康管理,方可有效预防老年综合征的发生,从而达到降低医疗费用支出和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目的。16.什么是中期照护

中期照护是一种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旨在为具有康复潜能的亚急性和急性后期患者提供综合性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中期照护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健康期望寿命为目标,以恢复患者独立生活能力、避免失能与残疾为宗旨,以患者功能状况的综合评估为基础,为患者提供多学科整合管理服务。实践证明,中期照护不但可避免患者短期内再入院或因失能入住长期照护机构,而且可节约医疗资源、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病患满意度和生存质量。

老年中期照护是在老年急性期医疗和居家照护或长期照料之间的一种过度性的医疗服务,由于老年患者在疾病急性期治疗完成后,其身心功能常不足以立即返家,需要一段以积极恢复其生活自主能力的整合性医疗服务来协助其“独立生活”,即对亚急性和急性后期老年患者实施综合性医疗、康复和护理服务,旨在帮助老年病患者由疾病期过渡至恢复期,由医疗上的自主过渡到功能上的自主,由医院照护过渡到平安返家。

一般认为,老年中期照护必须符合以下5个条件:(1)服务对象是没有必要长期入住急性期医院或不需入住长期护理机构的老年患者;(2)服务内容以老年综合评估为基础,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医疗、康复和护理方案;(3)服务目标是尽最大努力提升老年患者功能自主独立性,使患者尽早回归家庭与社会;(4)服务具有时限性,一般以2~6周为宜;(5)服务内容涵盖多个学科、多种专业,应建立老年病多学科整合管理团队。

综上所述,中期照护必须功能明确(即避免“再次住院”与实施“亚急性与急性后期照护”)、方法适当(老年综合评估)、定位合理(综合医疗、功能康复和护理)、具有时效(避免与长期照护相混淆)和多学科团队的参与。17.什么是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是指为失能患者(包括失动、失智、失禁、失盲和失聪等)提供不同程度照护服务,使其具有自尊、自主及独立性或享受有品质的生活。长期照护的概念起源于西方发达的老年社会,其照护对象是有严重功能障碍者,而老年人则构成此类人中的绝大多数。长期照护目标是满足那些患有各种疾患或身体残疾的人对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内容包括从饮食起居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正规和长期服务。

长期照护服务具有以下特点:①正规和专业是长期照护最显著的特点,这是因为仅仅依靠传统的非专业照料,如一般家庭照料,已不足以使病患或残疾老人维持正常生活状态;②一般要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无限期,其照护对象主要为长期处于残疾和失能状况的老人;③具有连续性,老年人因患病或失能程度不同而需要不同的照护;④保健和生活照料相结合。长期照护所提供的服务已超出了传统保健范围,扩展和延伸到了日常生活领域,涉及老年人饮食起居,在护理院和养老院服务中这个特点比较明显,社区服务中的家政服务和日间照料,也属于长期照护范围。

长期照护的服务内容大致可分为六种:一是医疗护理服务,即帮助老人正确用药、实施留置管道的护理、进行居家康复训练、防止误吸和其他必要的康复护理服务;二是个人卫生服务,即帮助失能老年人梳头、刮胡子、刷牙、洗澡和更换尿垫等;三是营养服务,即膳食准备和帮助失能老年人进食;四是日常活动服务,即帮助失能老年人上下床、穿脱衣服、散步、站立、上下楼梯和出行等;五是家务服务,即帮助失能老年人购物、做饭、清洁和洗衣等;六是社会服务,如参加一些集体活动。18.什么是临终关怀

临终是指各种疾病或损伤造成人体主要脏器趋于衰竭,各种迹象显示生命即将终结,也就是通常所指的各种疾病的终末阶段。一般将无治愈希望、预计生存期在6个月以内的患者称为临终患者。

临终关怀是运用医学、护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与实践知识为临终患者及其家属提供整体照护,包括躯体、精神、心理和社会行为等多个方面,使临终患者生命得到尊重、症状得到控制、痛苦得到减轻、生命质量得到提高、家属身心健康得到维护和增强,使患者在临终时能够坦然舒适地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常需要由多学科团队成员共同来完成。

临终关怀于20世纪60年代兴起,涉及医学、护理、心理、伦理、社会和宗教等多种学科,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发展规律。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展临终关怀工作以来,我国临终关怀已有长足发展。为减轻患者及家属对“临终”字眼产生心理压力,我国香港将临终关怀称为“善终服务”,我国台湾称为“安宁照顾”,国内有些学者称其为“姑息关怀服务”。

临终关怀服务内容主要有:①为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死亡教育”,使其正确面对死亡;②提供舒缓治疗,尽力减轻患者疼痛;③提供医疗护理和日常生活护理服务;④通过社会工作者、义工或临床心理学家等团队工作人员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社会援助;⑤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临终环境;⑥可为患者提供一定宗教信仰服务。19.老年医疗机构的分类和作用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机构主要有省市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三级医院)、区县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二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医卫生室),专门的老年医疗服务机构有老年(病)医院、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临终关怀院和日托医院等。从老年疾病分期来讲,老年医疗服务可分慢病管理、急性期的医疗服务、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包含舒缓治疗)等。

老年人应根据自己所患疾病、疾病分期和自身功能状况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1)慢病管理机构:

①医院慢病管理相关科室,如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中的老年保健科等,主要是对慢性病的症状控制、用药管理和出院指导。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城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村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工作站、部队系统疗养院和干休所、高校与厂矿企业的医院或卫生室等,这些是实施老年慢病管理的主体。③体检中心,在提高体检、发现健康危险因素效率的基础上,对患者和高危对象进行有计划的健康管理。④一些专门的、私有的健康管理机构也可实施老年慢病管理。(2)急性医疗服务机构:

老年病急性期的医疗服务主要由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来提供,部分医疗条件好和医疗技术水平高的二级医院也可实施其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也可为社区居民提供一定的急诊急救服务。(3)中期照护服务机构:

主要为二级医疗服务机构、老年医院、老年康复院、社区卫生机构或日间照护中心等。以下老年患者可选择老年中期照护服务机构:①从急性期的医疗服务机构出院,但尚有一定医疗、康复或护理问题,近期不能返家者;②慢性病亚急性发作,需要实施治疗或功能康复者;③内科病情尚需要继续治疗,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且需早期康复者;④内科病情稳定,生活有一定自理能力,但需要康复治疗者。(4)长期照护服务机构:

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长期照护单元;②长期护理院;③养老服务机构。在世界各地,居家长期照护服务是重点。(5)临终关怀服务机构:

①独立的临终关怀院;②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内的临终关怀病房;③社区卫生机构中的临终关怀病房或单元;④长期护理院或养老服务机构。事实证明,居家临终关怀服务才是最具人性化的临终照护服务。20.为什么老年医学更关注功能康复

老年医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最大限度地保存或恢复老年人的各种功能状态,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大多数老年病为慢性病或退行性疾病,一旦发生即不可治愈或难以治愈,只有通过追求患者最大的功能康复,才能维持不治之症患者最大的自主独立性,进而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自理程度、减少医疗费用开支、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减轻家人及社会的照料负担的目的,使老人能够尽早回归社会与家庭,重塑生活信心和有效提高其生活质量。

老年康复主要包括脑卒中后神经康复、老年痴呆的认知功能康复、心脏病后心功能康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呼吸康复以及骨关节疾病后的肌肉关节功能康复等,由专业康复医师为老人制订康复计划并提供康复指导,可使老人病而不残或残而不废。第二部分 老年人就医基本知识导读

随着进入老龄化社会,看病难成为老年人主要精神困扰,“站不住、挤不动、等不及”是老年人看病难的集中体现。因此,老年人在就医时要尽可能做好相应准备,做到有的放矢。本部分重点介绍与老年人就医相关的基本知识,包括老年医疗保障政策的解读、老年医疗机构的选择、老年就医技巧、老年特色专科门诊和用药指导等。希望通过本章讲解,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一节 老年医保政策21.目前我国老年人能够得到哪些医疗保障

我国现在建立的医疗保障制度主要是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兜底,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城镇居民大病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大额医疗保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等)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这些保险体系都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障。

下面分别介绍我国老年人可以参加哪些医疗保险。有工作单位的老年人退休后继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老年人可以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老年人可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简称“新农合”。同时家庭确实贫困的老人、低保对象、无力参加医疗保险或进入医保后因病致贫无法个人负担共付部分费用的可向民政部门申请城乡医疗救助。另外有经济条件老人都可适当参加商业健康保险,选择适合自身情况的险种作为补充,提高抵御疾病风险,降低经济负担能力。22.城镇非农业户口老年人可以参加的医疗保险有哪些

城镇非农业户口老年人可以参加的医疗保险主要有以下几种:(1)城镇老年人退休前曾在用人单位,包括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工作的,都应享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共同缴纳。用人单位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6%左右,在职职工缴费率为本人工资的2%。老年人退休后不再缴费。具体缴费比例由所在各统筹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由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构成。个人账户主要支付门诊费用、住院费用中个人自付部分以及在医保定点药店购药费用。统筹基金用于支付符合规定的住院医疗和部分门诊大病医疗费用。以北京市为例,用人单位按照全体在职职工缴费基数总额的10%缴纳,在职职工按照个人工资2%缴纳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按照每人每月3元标准缴纳大额医疗互助资金。(2)没有工作单位的城镇老人可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本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地方财政负担能力确定,政府对参保居民每年给予一定补助。以北京市为例,城镇老年人需每年到所在地社保所缴纳300元。门诊报销50%,封顶线2000元,住院报销70%,封顶线17万元。同时老年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参加一些商业健康保险作为补充,减少因大病带来的经济负担。(3)城镇老人因病致贫的低收入者和贫困者还可申请城市医疗救助。医疗救助对象包括老人属于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并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已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但个人负担仍较重的人员和其他特殊困难老人。医疗救助对象全年个人累计享受医疗补助金额原则上不超过当地对等的医疗补助标准。23.农村户口老年人可以参加哪些医疗保险及看病补偿标准是多少

农村户口老年人可自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它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各地的筹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受益范围逐步扩大,有效减轻了农村老人看病就医经济负担。

以北京市为例,2012年新农合的全市人均筹资640元,其中各级财政筹资540元,个人筹资100元。在一个参合年度内门、急诊费用的起付线是:一级及以下医疗机构(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起付线100元,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起付线550元,门诊封顶线3000元。住院一级医疗机构起付线300元,二级医疗机构起付线1000元,三级医疗机构起付线1300元;在同级别医疗机构第二次及以后住院起付线减半;住院封顶线18万元。同时提高恶性肿瘤、白血病、急性心肌梗死、脑梗死等15类重大疾病住院补偿比例至75%。对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重要作用。

家庭特别贫困的老人,无力进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或进入后个人无力承担自付费用还可申请农村医疗救助。农村医疗救助对象主要包括:农村“五保户”、贫困户家庭成员和地方政府规定的其他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农民。24.老年人如何选择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建议老年人在选择定点医疗机构时,首先要选择就近、方便到达的医院。一些有慢性病的老年人选择离家近的社区卫生中心,这样就诊方便,路程短,避免在大医院就医时等候过长时间,而且报销比例也比在二、三级医院要高。其次要兼顾综合与专科医院,最好选择一家当地医疗水平相对较高的二级或三级综合医院和比较有特色的专科医院,如中医医院。突发急诊情况,可直接就医,即使不是自己选的定点医疗机构也可以手工报销。25.老年人如何使用“社保卡”就医

老年人首次持社保卡就医时,须在挂号时激活社保卡。社保卡激活后,就医时必须携带社保卡、身份证、病历手册到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就医前要出示社保卡进行挂号;就医时要出示社保卡;交费时同样出示社保卡在收费窗口办理交费手续进行结算。如果社保卡激活后参保人员未持卡就医的,当次看病的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报销。持卡人员到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先现金全额交费,由医院为参保人员出具医疗费用单据,参保人员将医疗费收据、处方、医疗费用明细单和社保卡交到单位或社保所,由单位或社保所汇总后向医保中心进行医疗费用手工报销。

持卡人的社保卡遗失后,要及时挂失。挂失时需持本人的居民身份证或户口簿原件及复印件到社会保障卡服务网点进行正式挂失,同时办理补卡手续。26.参保人员退休后如何在异地就医和报销

参保人员退休后在外省市居住的,应在工作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社保所申请办理异地就医登记手续。单位或社保所到参保地社保中心领取《医疗保险异地安置申报审批单》、《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方式申请表》,参保人可选择异地定点医疗机构作为本人定点医院。持《医疗保险异地安置申报审批单》到选择的异地医院和医院所在地的异地医保部门登记盖章,然后将《医疗保险异地安置申报审批单》交回单位。单位持相关材料到参保地社保中心和医保中心进行审批。异地安置人员在异地就医待遇按本人所在地区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规定执行,其发生的医疗费用到原单位或户口所在地社保所办理报销。27.医照人员如何办理门诊就医、转诊手续和住院、转院手续

医照人员即“医疗照顾人员”(是指驻京的中央直属企业及不享受公费医疗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中现有按国家规定享受部级和司局级干部医疗照顾待遇的人员)。在挂号时应持社保卡,符合公费医疗规定报销的诊疗费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医疗机构为医照人员出具相关票据。就医时应主动出示社保卡及《医疗证》或《优诊证》,并按卫生行政管理规定书写《病历手册》。医照人员应持社保卡结算医疗费用,符合公费医疗规定报销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自费部分由医照人员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应按规定为其提供相关单据。医照人员需要转诊的,由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医疗保险转诊单》,医照人员持社保卡到该定点医疗机构医疗保险办公室办理审批手续。医照人员办理转诊手续后,在转入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仍按持社保卡就医相关规定结算。

医照人员住院时应持社保卡及《医疗证》或《优诊证》办理住院手续,定点医疗机构应使用社保卡为其办理入院登记,并留存社保卡。定点医疗机构结算住院医疗费用时,符合公费医疗规定报销的由定点医疗机构垫付,自费部分由医照人员与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定点医疗机构应按规定为其提供相关单据,将社保卡交还医照人员。医照人员需转院治疗的,凭本人选定的定点医疗机构开具转诊单,在转入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医疗费用仍按持社保卡就医相关规定结算。医照人员办理入院登记后,需要撤消入院登记的,应使用社保卡办理。28.老年人发生哪些医疗费用不属于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参保的老年人如有以下情况,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报销医疗费用。包括:在非本人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但急诊住院除外;因交通事故、医疗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造成伤害的;因本人吸毒、打架斗殴或因其他违法行为造成伤害的;因自杀、自残、酗酒等原因进行治疗的;在国外或者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治疗的;按照国家和当地规定应当由个人负担的。

但有以下特殊情况者,医疗保险基金予以报销:参保人员因交通事故或其他责任事故造成伤害,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能够提供公安部门关于肇事方逃逸或无法查找责任人相关文字证明的,其医疗费用可按规定纳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无法提供此类文字证明的,其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不予以支付。患精神病的参保人员因自杀、自残、酗酒,经鉴定为完全无责任能力或限制责任能力的,其相关医疗费用医疗保险基金予以支付。第二节 老年人就诊常见问题29.老年人就诊前应做哪些准备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减退,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现象,建议老年人到医院看病前一定要做好以下各项准备工作:(1)“带全证件”:

将就诊时必须要用的身份证、社保卡等证件、现金或银行卡、病历资料等放在一个固定地方,以便看病时拿起就走。(2)“做好记录”:

最好能有一个备忘录,记录一些不舒服的感觉,比如:发热、咳嗽、心前区不适、胃痛、关节痛等;记录不舒服出现有多长时间,持续了多长时间,自己在家服用过什么药物,服药后有什么不良反应,此次就诊最想与医生交流或咨询的问题是什么等,避免在向医生叙述病情时有所遗漏。(3)“准备检查”:

准备做抽血化验或腹部超声检查的,就诊前8小时停止进食及饮水。(4)“最好预约”:

家里条件允许的,可通过网络或电话预约挂号,按预约的日期及就诊时间段前往医院就诊,可有效地减少在医院滞留时间。(5)“家属陪伴”:

最好能有一位了解病情的家属陪同就诊。

老年人就诊前如能做好上述各项准备工作,可在就诊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0.老年人到医院门诊应如何看病

如您是首次到某家医院门诊看病,请您按下述流程就诊:(1)挂号:

门诊一般提供多种挂号途径,①门诊挂号窗口挂号;②门诊内自助挂号机挂号;③电话、网络平台预约挂号;④银行自助挂号(部分医院开通此挂号途径)。(2)候诊:

按照挂号单上建议的就诊时间段,在就诊科室的候诊区内等候。(3)就诊:

当候诊区内的电子叫号系统,叫到您的就诊序号及姓名时,请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按照电子滚动屏上显示的诊室就诊。(4)缴费:

①到收费窗口缴费;②医院开通检查、治疗、取药窗口收费功能的,可在缴费后直接做检查、治疗及取药。(5)检查、治疗、取药:

如果是在收费窗口缴费的,缴费后请到相应的科室做检查、治疗,到药房(西药房、中药房)取药。(6)再就诊:

当天能出检查报告单的,如心电图,胸透,血、尿、便常规,血液急查项目等,在拿到报告单后,到原诊室再就诊。(7)预约下次就诊时间:

就诊完毕后,医生根据您的病情会与您预约下次复诊时间。31.预约就诊是怎么一回事

预约就诊是近几年政府医疗改革的措施之一,目的是方便人民群众就医,从而缓解看病难的状况。北京市从2009年推出预约就诊,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预约就诊率超过60%。

预约就诊是患者通过预约方式就诊。预约就诊的好处,一是患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医院提供的门诊各专业科室的预约号数量及各级医师出诊情况,按照自己的就医需求来选择医院、科室、普通门诊或专家门诊看病。二是医生对需要复诊患者预约复诊时间,加强了医生对患者的管理。三是普通门诊医生可直接为患有疑难疾病患者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