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6:53:59

点击下载

作者:华夏国学书院

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

唐诗三百首大师导读试读:

前言

“诗至唐,无体不备,亦无派不有。”《四库全书总目》如是云,故前人尽言“诗莫备于唐,诗莫盛于唐”。唐代历国二百九十年,是诗歌的壮盛期,其间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盛景空前。

这座艺术高峰并非平地而起,而是根植于前几代肥沃的文化土壤。国家统一、政局稳定,经济繁荣、国富民强,这是唐诗发展的现实原因。民族融合的大趋势,促成南北、中外文化交流活动频繁展开,为文学艺术的嬗变注入了新鲜活力。科举取士增强了诗歌的社会功能,开明的文化政策与多元的哲学意识,把社会各阶层人士纷纷推至诗歌创作的大潮中。唐诗如一颗珍珠,在这样的历史扇贝中孕育而生,绽放出夺目光彩。

唐诗今存五万余首,本书遴选的唐诗囊括自初唐伊始至唐代末年近百位诗人的三百余首作品,其中不乏各时期为人耳熟能详的名篇,亦有此前为其他选本所忽略的佳作。解读语言晓畅明白,深入浅出,兼顾文学性和权威性,是一部普及性强的唐诗选本。在选编时,本书除了考虑唐诗自身的影响力与地位外,还参考了中学教材中的唐诗选用情况。因此本书的赏析注重配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需要,注释详尽,诠释到位,有利于读者把握唐诗语言的准确意义与其使用的修辞技巧。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特设的“大师导读”版块。版块中集合近当代多位大师(如萧涤非、俞平伯、施蛰存、马茂元、袁行霈等)的观点,帮助读者全面掌握诗歌的写作背景、语言技巧、艺术表现手法、思想内涵等。

王绩

秋夜喜遇王处士

秋夜喜遇王处士01秋夜喜遇王处士02

王绩受老庄思想影响很深,他的诸多诗篇都有遗世独立、孤芳自赏之嫌,且流露出消极厌世的感想。而本诗却一扫倾颓之气,难得单纯写隐居生活,充满率真、不着雕饰的意味,朴素自然,意境深远。

大师导读

不仅生动地写出田园景色和他的闲适生活,而且在风格上也是唐诗中最早摆脱齐梁浮艳气息的近体诗。

——游国恩

诗人对两人相遇场面没有作任何面描写,也没有一笔正写“喜”字但透过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色彩浓郁词语点染,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色中快意微醺,那种心境与环境契合无间舒适安恬,以及共对如此良夜幽景两位朋友别有会心微笑和得意忘言情景,都已经鲜明地呈现读者面前了。

——刘学锴

赏析

王绩被誉为五言律诗的奠基人,因为他的诗歌扭转了齐梁诗风不限句数、不拘平仄、不拘对称的绮靡浮艳风格,开唐律诗先河。这支《

野望

》即是一首严整的五言律诗,为王绩的代表作之一。诗中描绘了秋天山景,用词造句清新自然,文法流畅。由于王绩身处隋末唐初,他的仕途并不利,所以在诗中他流露了孤苦、彷徨之感。

第一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中,“东皋”是地名,位于王绩的家乡绛州龙门。这里王绩引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东皋的含义,来表明自己隐者身份。此联中,“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句,意为找不到可靠之人去投奔。隋末,王绩虽然政治上也想一展抱负,但是归宿难觅,被迫隐居,所以才有感而发。

第二联写作者的所见所闻,用此来依托情感。傍晚时分,诗人于东皋之地举目四望,见山间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显得苍凉和萧瑟,不禁觉得孤寂。

第三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也是作者在薄暮中所见景物:秋色当中,牧人赶着牛羊禽畜回家。第二联和第三联属于景物描写,先写静态景物,再写动态景物,光影结合,静动相宜,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秋天画面,然而这其中却有着作者深深的悲凉。所以在第野望野望01

四联当中,作者便将这种情感倾诉出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作者难觅知音,孤独无依,只能放声高歌。他回想古代隐士结伴采野菜的场景,遥想着古时伯夷和叔齐,并羡慕他们的至交情感。

本诗的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托情。这种章法,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层层深化,充分表达了诗人的彷徨。

这首《野望》风格清新,意境开阔,以朴素疏淡的诗风打破局面,一扫齐梁诗风的靡靡做派。同时,它的格律工整,为唐五言格律的典范之作。所以清代训诂大家王尧衢称此诗可以作为压卷之作,为“律中起承转合”的重要作品。这句话肯定了《野望》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同时指明王绩五言律诗对唐诗的重要影响。

大师导读

五言律前此失严者多,应以此章为首。通首只无相识意,“怀采薇”,偶然兴寄古人也。说诗家谓感隋之将亡,毋乃文凿。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

——清·王尧衢《唐诗合解笺注》中四句写,皆从望字来,但牧者猎者,虽相见而不相识,吾惟歌采薇以自适而已。盖王无功生于隋唐之际,自击心伤,故沉于醉乡而成其高蹈。此殆托兴而作。

——王文濡《野望》也浑是上继嗣宗、渊明,下起王维、李白的。

——郑振铎

王绩这一首诗是最早的唐代律诗,但在王绩的时候,“律诗”这个名词还没有出现,故一般仅称为“五言四韵”。……这首诗很可能作于隋代政权将亡或已亡之时。但王绩并不效忠于这个一片秋色和残阳的政权。他的“长歌怀采薇”是为了“徙倚欲何依”,是为了个人的没有出路。

——施蛰存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绩的代表作品之一。

——霍松林

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袁行霈野望02野望03

骆宾王

(约638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善诗,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骆宾王曾任道王李元庆的属官,后相继担任武功主簿、明堂主簿、侍御史等职。因其也曾担任临海县丞,后人称之为“骆临海”。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起草了《代李敬业(即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全唐诗》录其诗三卷。【注释】

①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为战国时燕国的南界。②燕丹:指燕太子丹。

③壮士:指荆轲,战国时著名的刺客。

④人:一种说法为单指荆轲,另一种说法为当时在场的人。⑤没:死,即“殁”字。

赏析

本诗大概作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秋骆宾王出狱并奔赴北方边塞从军之后,又在次年他出任临海县丞之前。在此期间,骆宾王在易水送别友人,由送别之地想到古人荆轲,遂借古慨今、抒怀咏志,颂昔日之英雄,更是发今人之忧思,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愤慨。“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两句咏史,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旧事。

战国末年,荆轲为了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决心以身犯险去刺杀秦王。临行前,太子丹、高渐离等人到易水河畔为荆轲送行。《战国策》记载:“……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句中的“此地”即是易水,照应诗题。诗人没有写自己与友人作别的骆宾王①于易水送人①于易水送人01①于易水送人02

场景,而写荆轲辞别送行众人后,踏上了刺杀秦王的征途。“冲冠”二字在此表现了荆轲大义凛然的英雄豪气。这两句营造出了悲壮萧瑟的气氛。“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两句寓情于写实,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之情。从第二句到三句转得极为突兀,诗人没有写荆轲刺秦失败而惨死的悲惨遭遇,而是直接跳转到了现实中:古代的英雄豪杰早已不在,眼前只有冰凉刺骨的易水依旧静静地流淌着。“寒”字,既写易水冰凉的特点,又言世道艰险,并道出诗人有志难申的愁闷心境,可谓一石三鸟。“水犹寒”三字也令诗歌读来一气挥洒。

诗人巧妙地把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用典自然,不着痕迹。后两句中尤把叙事、用典嵌入工整的对仗句里,更显构思巧妙、诗艺精工。

大师导读(后两句)一见人虽没,而英风壮采,凛烈如生,一见易水寒声,至今日犹闻呜咽。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

——俞陛云【注释】

①西陆:指秋天。

②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③玄鬓:蝉的黑色翅膀。

④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所作。

赏析

大凡咏物诗,或见物兴感,或借物自况,或借物寓意,皆不会拘泥于原物的迹象,吟咏中都寄托着题外之味,这便是《诗经》“赋比兴”三法中的“比”。唐诗之中,多有借自然造化之物,用比兴手法,抒发喜乐哀怨的诗作,如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就是一首典型的借秋蝉寄托愤慨之佳作。诗人技法高超,譬喻精妙,达到了人蝉合一的境界。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骆宾王任侍御史一职。他多次上疏讽谏武后,不久即遭弹劾,并被人陷害,以莫须有的贪赃罪名下狱。骆宾王在狱中听到蝉鸣,有感而作此诗。“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起句写蝉声引起客思,开篇即言狱中闻蝉,这是题之本位。在狱咏蝉在狱咏蝉01

秋蝉马上就到生命尽头,正在唱着最后的挽歌,诗人则从庙堂之上坠入了囹圄之中。本联上句写蝉,下句言己,句法上对偶工整,写法上感物起兴。通过这种手法,诗人将原本没有关系的两物联系起来,表达了人世无常、沧桑变幻之感。“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两句仿佛是诗人正在对蝉倾诉衷肠:命运已经十分悲惨,让人不堪忍受,我却又在狱中看到你,并且还要忍受你凄惨的鸣叫声。表面看来这是在写蝉之可怜,实际上是诗人自况。“玄鬓影”、“白头吟”都有年老之意,表达了诗人老来无成的遗憾。这两句由蝉说到己身,层次井然。“白头吟”三字含有典故。相传西汉的卓文君曾以此为题,作了一篇针对负心人司马相如的诀辞,也有自伤之意;到南朝时候,鲍照等诗人也曾用此题,表达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哀怨之情。骆宾王用此典故的初衷与前人相仿,同样流露出自己的忠心被统治者辜负后的怨尤。

五、六句中,蝉与诗人的形象进一步融合,难分彼此。“露重”和“风多”是以蝉生活环境的恶劣比喻诗人所处的朝廷局面的混乱;“飞难进”和“响易沉”既写出蝉在这种环境中身不由己的形象,也表明诗人仕途受阻、心迹难明的遭遇。

全诗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反诘收尾,情感强烈。这两句借蝉喻己,前句先言明自己志本高洁却锒铛入狱,说尽世事的荒唐;后句表达希望有人替自己辩白洗冤,有愤懑难平之势。“无人”与“谁为”是互文手法,表明无人相信自己的清白,也没有人会帮自己昭雪。诗人之所以发出这声哀叹,既因为自己的不幸,更出于对统治者不辨忠奸、任奸佞横行的愤怒。

全诗咏蝉自喻,将物我统一起来,且语多双关,用典自然。清代学者方东树说“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自然已到。”这首诗就是这样一篇佳作。

大师导读

中联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尤肖才人失路之悲,读之涕洟欲下。

——清·贺裳

以蝉自喻,语意沉至。

——高步瀛

托物寄兴,感慨无端,若即若离的笔意,真正勾画出“咽露哀蝉”的魂魄。这种境界,在王、杨两家集中是见不到的。

——马茂元

这是闻蝉声而感身世。蝉的头是黑的,是喻体,玄鬓影是喻依,意旨是少年时不堪回首。“露重”一联是蝉,是喻依,喻体是自己,身微言轻是意旨。诗有长序,序尾道:“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正指出这层意旨。“高洁”是蝉,也是人,是自己;这个词是双关的,多义的。

——朱自清

此诗一气挥洒,怀古苍凉,劲气直达,高格也。起句言狱中闻蝉,题之本位也。三四句由蝉说到己身,层次井然。而玄鬓白头,于句法流转中,兼工琢句。五句言蝉因露重而沾翅难飞,犹己之以谗深而含冤莫白;六句言蝉因风多而响易沉,犹己之以毁积而辞不达。末二句慨然说明借蝉喻己之意。此诗取譬最为明切。

——俞陛云在狱咏蝉02在狱咏蝉03

杜审言(约645年—708年),字必简,襄阳人。唐高宗咸亨进士,累官修文馆直学士,少与李峤、崔融、苏味道合称“文章四友”。诗以五律为佳,格律谨严,唐代“近体诗”的奠基人之一,杜甫的祖父。有《杜审言诗集》传世。

赏析

唐中宗时,杜审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东南)。杜审言渡湘江南下时,正值春临大地,鸟语花香之时。看着江水滔滔向京,杜审言想到自己被贬他乡,不禁生起悲思,故作此诗。

眼前的春光使诗人回忆了往昔的春游,即首句“迟日园林悲昔游”。这句意为:那一年春日,于锦绣园林中,游目骋怀。明明是美好的回忆,诗人却用“悲”来形容,是因为诗人当下处境凄凉,他是在今日的“悲”中去追忆往日的欢乐。同时,他也通过昔日的游乐反衬当前可悲的处境。“今春花鸟作边愁”从回忆写到今日的愁绪。鸟儿啼叫、春花绽放本应该是赏心悦目的景象,可却使诗人增添了流放边疆的愁绪。诗人缘情写景,采用反衬的手法,以“花鸟”衬托出诗人的“边愁”。

第三句“独怜京国人南窜”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句承前文回忆昔日春游乐事愈感今况悲戚,见花鸟作边愁的伤感,同时启发下文望湘水北流发出的感叹。无论是上文回忆还是下文的感叹,皆因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的途中。因此,本句亦是全诗中心所在。

最后一句“不似湘江水北流”点破诗题,以“水北流”来烘托“人南窜”,也是用反衬手法突出诗的中心思想。

在整首诗中,诗人通篇运用了反衬、对比的手法强化主旨。前两句通过今与昔、哀与乐的对比,强调愁绪;后两句是人与物、南与北的对比,京都与贬谪的边地对照,江水北流与诗人南窜相衬,突显诗人见春日花鸟而生“边愁”的深刻原因。杜审言渡湘江渡湘江01渡湘江02

这首诗对于七言绝句的定型、成熟、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或说它标志着七言绝句开始走向成熟。

大师导读

七言初变梁、陈,音律未谐,韵度尚乏。惟杜审言《渡湘江》、《赠苏绾》二首,结皆作对,而工致天然,风味可掬。

——明·胡应麟

杜诗第一联用今昔对照的写法。过去整天在园林里宴乐,现在怀念起来不胜悲哀。而今年春天的花鸟,却为我提供引起边愁的资料。第二联也用对照手法。湘水北流,而旅客南下。自怜京朝的人,今天被窜逐到南荒,不像湘水那样还能向北去。这首诗两联都是对句,也是绝句的一种格式。

——施蛰存

赏析

永昌元年(689年),杜审言任职于江阴,其友人、时任晋陵县丞的陆丞作《早春游望》一诗,诗人以此诗和之。这首诗即抒发了诗人宦游江南时的感慨和归思。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抒发了诗人宦游在外的思乡之情。诗人远离家乡在外从仕,也只有这样在外宦游的人,才会对异乡物候更新感到新奇。“独有”、“偏惊”二词并用极有韵味,生动再现了诗人春游时虽为新奇风物所惊却并不觉欢乐的矛盾心情。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承接上句“惊新”二字,描写了江南云水相依、花红柳绿的无限春光。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诗人描写了江南新春的物候变化,用来与家乡的景物作对比,突出“惊新”一词。全诗看似处处新,却饱含着诗人对故乡春天的深切思念。渡湘江03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

”中“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鸧鹒。上一句诗化用了西晋诗人陆机《悲哉行》“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二句,将江南春鸟愉悦欢鸣的姿态描写得惟妙惟肖。下句中的“晴光”,即春光。“绿渡湘江04

”指浮萍。这句用自梁代诗人江淹《咏美人春游》中的“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渡湘江05

”,暗示江南二月的物候比中原三月的暮春早了一个月左右。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中“古调”指陆丞的原唱。诗人忽然听闻陆丞的唱曲,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01

心中思乡之痛被勾起,不觉泪湿衣襟。此联同首联相呼应,点明思乡之旨。

此诗以优美景色来反衬诗人寡淡、哀伤的情感,尤其中间两联独特的景物描写,更使全诗丰满精妙。

大师导读

首句“独有宦游人”,第七句“忽闻歌古调”,妙在“独有”“忽闻”四虚字。

——明·杨慎

初唐五律,“独有宦游人”第一。

——明·胡应麟

以“独有”、“偏惊”字样发端,便觉奇警。接着承“物候新”之意,极状“早春游望”所见美景,是全诗吃重处,最见功力。

——陈贻焮

此诗为游览之体,实写当时景物。而中四句,“出”字“渡”字“催”字“转”字,用字之妙,可谓诗眼。春光自江南而北,用“渡”字尤精确。

——俞陛云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0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03

苏味道(648年—705年),初唐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赵州栾城(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栾城县)人,九岁时能诗文,少与李峤并称“苏李”。《全唐诗》存其诗一卷。【注释】

①火树:指形状像树的灯架,点燃后形似火树。②银花:指灯如明艳的花朵。

③星桥:鹊桥,借指京师之桥。

④暗尘:马飞驰而过扬起的灰尘。

⑤秾李:以桃李的秾艳,比喻女子美丽的容颜与服饰。语出《诗经·何彼秾矣》:“何彼秾矣,花如桃李。”⑥落梅:汉乐府曲调名《梅花落》。

⑦金吾:仪仗棒,此处指掌管京城治安禁卫军。⑧玉漏:精致华美的计时漏壶。

赏析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的传统佳节——元宵节。这首诗作于延载元年(694年)苏味道在京任中书侍郎时。诗中描写了盛世长安城中元宵之夜的热闹景象。

在这个一元复始的春日夜晚,明月高悬,花灯大放,街市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元宵节前后三天,京城不再戒严,普天同庆、官民同乐。“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二句即是对元宵当夜灯火通明的景象的总述。树形的灯架点燃后像一株株火树,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就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正月十五日夜01

像明亮的花朵一般。璀璨的灯光照耀下,护城河就像天空中的银河一样。因为游人太多,所以桥上的铁锁也打开了。开篇两句集中笔力描写灯光,统领全篇,为下文做铺垫。“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紧承“铁锁开”由写景自然地过渡到游人之多。人潮涌动的街市上,连马飞驰过去扬起的尘土也看不清;朗月高悬,处处可见清朗的月光,仿佛是月亮的清辉追逐着街上的游人。

接下来诗人将描写的镜头对准了游人的具体活动。出行的歌女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格外姣美,她们边走边唱着歌曲,一路上笑语欢歌。元宵佳节夜,无论乘着马车的豪门贵族还是行走于路上的普通市民都沉浸在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中。

欢乐的时光总是特别短暂,最后诗人从普遍的心理出发,感叹良宵苦短,时间过得太快,并希望计时的漏壶不要催促欢乐的人们。

这首诗围绕元宵夜京城长安的繁盛景象,由景到人,分别写出灯火、游人以及游人观灯赏景的心态。诗人抓住上元夜京城灯火的特点,淋漓尽致地展现了灯火通明、火树银花犹如白昼的鲜明特征;写游人则突出欢歌笑语的场面,渲染了浓郁的节日气氛;最后采用新巧独特的视角,以简御繁,描写游人的心态,含蓄蕴藉。全诗色彩浓丽,视角多变,音韵流畅,是苏味道的代表作。

大师导读“金吾不禁”二句,用一种带有普遍性的心理描绘,来结束全篇,言尽而意不尽,读之使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这诗于镂金错彩之中,显得韵致流溢,也在于此。

——马茂元正月十五日夜02正月十五日夜03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即“初唐四杰”。王勃未成年即被赞为神童,由举荐授朝散郎。后因戏写讽文遭贬外出游历。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赋诗作文崇尚实用,风格“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对扭转以上官体为代表的宫廷诗风发挥了很大作用。今存诗八十多首,《全唐诗》录其诗两卷。【注释】

①少府:官职,管理山海地泽收入及手工制造,唐时县尉也称少府。②蜀州:即今天的四川崇州,有的诗集版本中也作“蜀州”。

③城阙(què):皇宫门前的望楼。指唐都长安。④辅:拱卫。

⑤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泛指蜀川一带。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初仕于长安时为送友人杜少府所作。诗的情感浓厚,格调高扬,将送别郁事写得充满活力,为后人喜闻乐读的名篇。王勃①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①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1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很有气势。“三秦”指三秦之地,“五津”指蜀地岷江白华津、万里津等五大渡口。这两句的意思是,国都长安城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所辅卫着,尽显雄浑。友人将前往蜀川,遥遥路途虽被烟波笼罩一派浩渺,却一眼能够望透。“辅三秦”,“望五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赴任的地方,将长安和蜀川连在一起,将遥远的前去之地拉近,造成宏远辽阔天下一体的意境,铺陈开特殊的送别氛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你我都是宦游他乡,出来博取功名的人。古时在外求仕,往往身不由己随着差遣四处漂泊多年不能归乡。这两句中诗人虽对这种宦游生涯表达了无奈,但更多的是劝勉友人:既然走进仕途就不要过于在意离别,人人皆是一样,都要看开一些。

在微露伤感之后,诗人横挥一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气势顿时高昂。人生自古伤离别,文人雅士更愿在别时遣抒伤感,但诗人此时豁达对待别离:即使是海角那样渺茫也有知心好友,就算在天涯路的遥远也如相邻而居。千里万里我们的情意都在,知音者心心相印何必咫尺,真正的友情永远不破。此两句立意深远,气度雄浑,余韵悠长,成就了千古名句。

末尾“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无为”指不要为;“歧路”是岔路口,指送别之地。诗人劝慰友人,不要为了道别在此如小儿女般哭哭啼啼让人难为情,言外之意是,长远的目标才是最终的追求。“共沾巾”三字既是表明双方情谊深厚之意,又在规劝友人莫以离别伤怀。这两句紧扣送别之题。

好诗皆情、境、艺三佳。情即感情,是诗的灵魂;境即境界,是诗的骨架;艺即表达的方式技巧,是诗的血脉。该诗送别友人的情感极为浓郁,天涯咫尺的坦荡友谊尽显境界高远,精警洗练的语句又引人喜爱,自是一篇脍炙人口且为后人所师法的杰作。

大师导读

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婉然,气骨苍然,实首启盛中妙镜。

——明·胡应麟

至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直是理至不磨,人以习闻不觉耳。

——清·贺裳

前句言所居之地,次言送友所往之处。先将本题叙明。以下六句,皆送友之词,一气贯注,如娓娓清淡,极行云流水之妙。

——俞陛云

这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中数一数二的名句。但这两句并非王勃的创造,他是从曹植的诗“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变化而成,他利用“万里犹比邻”这个概念,配上“海内存知己”,诗意就与曹植不同。

——施蛰存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开始把诗歌导向典型洗练;技巧声色都结合在思想感情的表现上,这就是统一了南北文风的具体发展。

——林庚“同是宦游人”的赠别,心情本来是复杂的,但他却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开朗壮阔的诗句把缠绵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变悲凉为豪放,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抱负。

——萧涤非①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川02【注释】

①滕王阁:故址在今江西南昌赣江滨,江南三大名楼之一。②佩玉鸣鸾:身上的玉佩、响铃等饰物。

③帝子:指滕王。

赏析

王勃少年才名即著。约二十岁时,他前往交趾探望父亲,归途经过洪州(今南昌),州都督阎伯屿在滕王阁上宴请宾客,他参加宴会并即席写出著名的《滕王阁序》。这首诗是《滕王阁序》末所附的诗,因写得瑰丽工整而被传诵。

滕王阁是唐高祖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建造的,矗立赣江岸边,号称江南第一阁。首句“滕王高阁临江渚”,点出了滕王阁高耸巍峨的形态,描述了高阁踞江望远与江屿对应的地势。次句“珮玉鸣鸾罢歌舞”,是遥想当年滕王建阁后,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的玉佩去阁上宴歌行乐,过后竟都一切成虚。句中“罢”字指当年建阁的滕王已经死去,昔日的豪奢早已不在,叹息之意颇深。诗的第一联就点画出世事兴衰的变幻无常。

接下来的两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是写滕王阁接空揽云的气势及瑰秀华丽。阁的画栋上在朝霞的映照中飞进了南浦的云,珠帘在暮色晚照里卷进了西山的雨。“画栋”、“珠帘”是阁中的美,朝云染彩、暮雨披虹是天光的美,高高的阁亭与天光云影接融,当然美不胜收。在此,诗人形象地让云和雨飞入阁中,既描绘了阁的气势,又渲染了它的美丽。然而“朝飞”与“暮卷”又在暗喻时光朝朝暮暮的无情飞度。“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云朵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漂游,映在地上的潭水里隐约浮动更显悠闲,时光却在这悠悠中很快流逝;世事交替,星移斗转,季节年华在不知不觉中变换。诗人以大自然的景象物候比喻人生的短暂,古奥而富有哲理,引出人的无尽遐思。“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最后一联可以看做是一声长长的慨叹。当年建造这雄伟秀丽高阁的滕王如今在哪呢?展望眼前栏杆以外,长长的江水兀自默默向东流去。“今何在”意为今已不在,“阁中”句是反问自明。郑重苍老的诗句,悼古韵味无穷。末联与首联呼应,慨叹盛衰变换的世事。

这首诗把阁、江、栋、云、雨、云、浦、潭、日、物、星、秋等诸多物、事、景融合在一起,构成了行云流水一样的句子和诗韵,意境美和韵律美适宜结合,如悠扬苍远的行歌。①滕王阁诗①滕王阁诗01

大师导读

初唐短歌,子安《滕王阁》为冠。

——明·胡应麟①滕王阁诗02①滕王阁诗03

杨炯(650年—692年)华阴(今属陕西)人,“初唐四杰”之一。于显庆四年(659年)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后累任詹事、司直、梓州司法参军、盈川令。诗风雄劲浑厚,运笔刚健,以边塞征战诗著名。《全唐诗》录其诗一卷。【注释】

①牙璋:古代的一种兵符,作用同于虎符。②凋:指色彩脱落。

③百夫长:军中统领百名士兵的低级军官。

赏析

杨炯这首诗以读书人投笔从戎为设境,描写了边塞战争的场景和书生在边疆的心理活动。诗风慷慨激昂,雄劲刚健,是杨炯边塞诗的代表作。“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意为:边塞烽火已经映耀到京城,点燃了诗人心中的满腔怒火。初唐时,突厥等少数民族不断侵扰边境,严重威胁着西北边陲的安全。烽火传报战情点燃诗人心中之火,在国家安全受到威胁之际,即便是一介书生也愤然而起,欲投笔从戎。突厥犯边激起诗人大义陈词,这是他发自内心的“不平”之气。句中的“照”字把边疆和京城紧密相连,以夸张的手法渲染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永隆二年(681年)突厥侵犯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杨炯从军行从军行01

阳一带),朝廷派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伐突厥的温傅部落。第三、四句“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述的应是此次大军的出师。“牙璋辞凤阙”句中“牙璋”是皇帝调兵的兵符印信,凸凹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领军主将手中,“凤阙”代指皇宫。这句是说,大将受命于皇帝已经率领大军出发。“铁骑绕龙城”中的“铁骑”指强大精锐的征伐军队,“龙城”是匈奴的城堡,这里泛指敌人的城堡或营地。本句渲染了战事吃紧的气氛,描绘出唐军威武雄壮、所向无敌的气势。“绕”字形象地说明唐军快速奔袭,将敌军紧紧包围起来,描绘了战争的势态。“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两句描绘了阔大而激烈的战争场面。大雪飞卷,战意弥漫,连军旗上的彩图都黯然失色,烈风乱卷,掺杂着战鼓声声,显得更加急促惨烈。诗人没有直接写战斗过程,而是以“雪暗凋旗”和“风多杂鼓声”勾勒出疆场鏖战的场图。一方面以渲染酷寒描述战场艰苦,另一方面用长风急雪象征战斗的激烈,把旌旗漫卷和急迫鼓声中战士们奋勇杀敌的情景刻画出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诗人的呐喊:宁可做一个低级军官冒死报国,也不要做一个弄墨书生苟且偷安。这是诗人杀敌报国雄心的真实写照。

本诗对仗工整,节奏明快,跌宕有致,充满韵律美。诗的情绪充沛,笔力遒劲,一扫婉丽浮靡诗风,昂扬向上,激越的报国之情有鼓舞人心的艺术效果。

大师导读

裁乐府作律,以自意起止,泯合入化。

——明末清初·王夫之“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是愤语,激而成壮。

——清·贺裳

三、四句实而不拙,五、六句虚而不浮。

——蒋正舒

语与兴驱,势逐情起,不申作意,气格自高。

——钱基博

杨炯作这篇《从军行》,只是用古乐府曲调名为题目,而这首五言律诗,事实上是不能配合乐曲歌唱的。在这种情况下,这个诗题称为“乐府古题”。它并不表示这首诗的曲调,而是表明这首诗的内容。……全诗行虚实结合,叙事、写景、抒情,完美融合,是杨炯的代表作。

——施蛰存从军行02从军行03

宋之问(约656年—约713年),字延清,一名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著名诗人,上元二年(675年)登临“龙门”,入仕途。宋之问诗风格华丽柔靡。他长于律诗,对唐代律诗成型产生一定影响。有《宋之问集》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