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受用的记忆提升宝典(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03:09:03

点击下载

作者:林彼得

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一生受用的记忆提升宝典

一生受用的记忆提升宝典试读:

内容提要

作者将12年个人学习心得和7年执教超级记忆的教学经验,整理成一套简易实用的记忆技巧。本书的技巧帮助作者自己和学员实现了有效记忆,本书的理论简单易懂,提供渐进式的记忆训练技巧以及实战应用案例,以最简单的方式让读者掌握高效记忆技巧,做到倒背如流,精准定位,过目不忘地有效记忆信息。

学生人群应用在各学科知识的记忆以及考试考点记忆;职场人士应用于工作信息的记忆以及职场职称考试知识的记忆;脑力教育的同仁,可以从本书借鉴更多的实操经验和技巧。任何需要改善学习记忆力的人士,本书都是非常值得推荐的。版权信息COPYRIGHT INFORMATION书名:一生受用的记忆提升宝典作者:林彼得排版:燕子出版社: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4-01ISBN:9787518047970本书由中国纺织出版社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

序:从学习菜鸟到记忆讲师的心路历程

1.结缘记忆法

我从2005年开始接触记忆法,我的记忆启蒙老师是哥哥林约韩。高二那年,哥哥参加了记忆大师课程,学完回来就教我和妹妹。十几年前学的记忆法,只是简单的串联记忆法和定位记忆法。

不过正是这种神奇的记忆技巧,让我做到倒背如流,随机抽背。通过短期训练,我也能做到随机记忆20-30个无规律词语,倒背如流圆周率数字……可这些能力对于当时读高中的我,仅仅觉得是一项趣味脑力特技,对我学习并没有太大帮助。因为当时快速记忆刚传入中国,还没有多少学者研究如何将其应用在学习领域上,只是当做一项脑力竞技训练。像我这种学习能力并不是很强的学生,根本无法把所学的记忆技巧应用在学科学习上,主要原因是并不晓得如何解构和转化,加上没有去认真训练,所以只是学了皮毛。

直到2009年大学毕业出来工作,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我也开始去报自学考试,希望通过提升学历给自己增加资历,在职场中能够混得好一些。相信经历职场生涯的人士都明白,职场并不像在校园中安逸,每天朝九晚六的工作,回到家里根本没时间,也没精力去学习了。工作作息导致每次考试都只能在临考前才赶忙看书复习,可是每次复习看完就忘记,忘了再看,如此反复,没有什么学习效果。临考前几天更是拼命地背书,结果到考试当天该忘的还是忘得一干二净。记得报考自学考试的第一年,我一共报了六门考试,只过了两科,还有一两科根本来不及看书,最后直接弃考了。

这种学习状况令我非常气馁,没有学习而导致考不好,那只能怨自己不努力。但我是付出了努力去学习去记忆,还熬夜看书、背诵、做题,到考试时竟然忘记一大半,而且考试还不及格……这种努力了却得不到好结果,是令人非常痛苦憋屈的事情。

周围的学霸们两年就考完自考所有科目,连学习一般的同学也考过了五六科,而我才过了一两科。我意识到如果再这样下去,就算给五年时间,也可能考不完所有科目。

在学习方面,我总觉得自己属于“菜鸟”,尽管在学生时代也拿过三好学生,也有个别科目考得优异的成绩,但总体的成绩总是表现平平,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我属于很勤奋但成绩却普普通通的学生。

于是,我做了大多数“学习困难户”都会做的一件事情——寻找捷径。想办法找让自己快速通过考试,或者轻松应付考试的方法。尽管知道这是不成熟的想法,但在无助无奈之下,还是抱着一丝幻想去试试。

由于高中时学过记忆法,所以此时我又对记忆法产生遐想,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重新学习,期待这条捷径能行得通。我应该是属于比较幸运的,因为我有一位从事记忆培训工作的兄长——林约韩老师。此时已时隔4-5年,脑力行业也有了一些发展,哥哥在脑力行业也积累许多教学经验,他的原创著作《记忆宫殿学习法》也是这段时间完成的。于是在我第二次学习记忆法的征途上,哥哥给了我莫大的帮助。

2.重学记忆术——成为记忆高手的秘诀

在学习路上,我们会遇到很多导师,但并不是每一位导师都能够给你带来巨大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位懂你的导师,能够一眼看穿你的问题,指出你的问题,并指导你快速提升的导师。

在兄长的指导之下,我真正学会使用记忆法去记考试知识。其实这个学习过程非常简单,我还记得当时运用记忆宫殿的方法去记忆课本的知识,并没有经过很长的训练时间,只是经历了大概3个小时的学习,就开始去记忆100多个简答题考点。我还记得清楚,当时使用的是定位记忆法,遗憾的是由于没有太多的训练,并不熟练方法,100多道简答题足足花了一周的时间才记住80多道。不过努力总是有回报的,我记住的80多个考点,基本上都考到了,那一次我考了81分(满分100分)。这是我第一次运用记忆术去记忆专业知识点,而且获得不错的成绩,这次经历改变了我对记忆术的态度,也改变了我之后的职业选择。

说实话,当时的整个记忆过程并不轻松,而且在考场上因为地点不熟悉,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回想,导致监考老师看到我趴在桌子上好几分钟,然后突然坐起,提笔就快速地写,以为我作弊而盯了我好久。

当然,我并没有像小说故事那样从此就逆袭而上一路辉煌了。在此后的自考中,我都在应用记忆法,但是一直遇到很多问题。比如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图像特别麻烦,遇到长篇复杂的知识,不懂也毫无逻辑解构的意识,甚至有时用记忆法记了整本书之后,遗忘率达50%以上……总之,学习记忆法的新手们身上遇到的种种困难,我都经历过。大部分初学记忆术的朋友,都是抱着“找捷径”的心态,因此开始训练记忆法和应用记忆时,遇到挫折自然就会怀疑“此路不通”马上退缩。不过对于我来说,因为有了第一次成功的应用经历,在我心中就种下一个坚定的信念——记忆法绝对比死记硬背能让我更好地记住知识,因为在我毫无办法的时候,它给我带来希望,所以我没有理由不坚持。就这样,在之后的学习和考试中,点点滴滴运用记忆术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成功的经验,才能让你更坚定地坚持下去。

这段重新学习记忆法的经历,我一直看作自我蜕变的过程。同时,我开始对“失败是成功之母”有不同的看法,我渐渐觉得“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因为只有当你亲自做到的成功经历,才会让你相信继续坚持去用记忆法是有效的。正因为坚信它有效,才会更努力去坚持应用,于是就不断获得更多的成果,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很多记忆训练者中途放弃,是因为他从来没有亲自获得成功的经验,要么是老师帮助他做到的,要么是看别人的案例,但是他自己做的时候,从来没有成功过,或者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他一切的信念都是建立在别人成功的基础上,这样自然是不会持续成功的。

如此来说,如果你想要在记忆学习上有所突破,你必须先让自己获得一些小的成就,比如自己能够独立做到随机串联词语,随机记忆数字,能够做到顺背倒背抽背,甚至自己辛苦一回,记下一本经典书籍,比如《道德经》《弟子规》之类的经典文章,你会发现从此之后,你的记忆能力就完全升级了。

在此后这些年的应用和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个做法,在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先从小着手,给自己积累一些成功的小经验,来验证自己所操作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然后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直到获得更大的成果。当然,我也鼓励我的学员去按这个方式训练,他们也从“从成功走向成功”的法则中获得了成功。虽然在知识的宇宙中我的这些经验实在微不足道,但我依然希望将本书分享给在学习路上奋斗的你,一起共勉,一同进步。

如果你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忆达人或者成为记忆大师,你必须经历一场蜕变的训练。如果你一直在试试而已,害怕痛苦地训练一场,那你永远无法“破茧”成为优秀的记忆高手。

3.成为记忆讲师——值得坚持一辈子的事

从一开始很蹩脚地应用记忆法,到最快一次只花了10个小时就记完一本书的重点,轻松通过考试,在这段成长途中,尽管也有失败和困难,但我收获了许多成功的记忆成果,让我越来越对快速记忆有信心。

现在只要有学员问我,记忆法是否真能够应用在学习上,帮助提高成绩是否真的有效?

我的回答永远是“YES”,因为我自己就是记忆术的最大受益者。可以肯定的是,记忆方法对于学习是绝对有效的,但是对于你能不能有效,就看你是否得到正确的方法和有效的训练。

2012年我正式转行从事记忆培训,我觉得这是我可以终生去做的事业。记得曾经读过乔布斯的故事,乔布斯曾在挖脚百事可乐的总裁John Scully时,问他:“你是想卖糖水度过余生,还是想一起来改变世界?”

我一直用乔布斯的这句话勉励自己,每当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我都会问自己,我余生是要在这个行业里面度过吗?过去的几份工作,几乎得到的答案都是:我不太确定是不是要在这个行业一辈子,心中总是有点犹豫,不敢回答“yes”。直到我选择脑力教育行业,我才得到内心“YES”的回答。因为帮助别人提升大脑能力是值得一生去做的事业,从小孩子的学习,到成年人的职场工作和考试,到老年人永葆大脑活力……几乎所有人都需要不断学习和成长,都需要提高记忆力来改变自己的学习速度。

每个学会记忆法的人,都可以应用在帮助自己的学习,帮助家人的学习,帮助周围的朋友……我也见证过自己的学生或朋友,在记忆法的帮助下,从碌碌无为到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或成为记忆讲师帮助别人,或成为媒体青睐的电视节目名人,或成为记忆大师,或因为超强的记忆力而被领导提拔,成为同事眼中的红人……

你不一定需要成为记忆大师,也不一定要成为职业记忆讲师。但从你学记忆法开始,你就注定与众不同,因为你会发现你身边有很多人,需要你在学习力上面帮助他。或许是自己的孩子、亲戚朋友、同事同学。他们也许正在苦恼没有方法记不住某篇课文、单词或其他知识,或是记不住客户的电话号码,或经常忘记一些重要的事情。而因为你掌握了记忆法,你完全可以帮助他们。

对我而言,经历了接触、放弃、再学习、收获成果、坚信的一系列心路历程之后,我逐渐明白了如果你想要在自己喜欢的领域有所立足,那么就得找到坚持一辈子的理由,因为只有坚持一辈子的决心,你的心才会稳,才愿意不断往下扎根,只有往下深扎,才会向上结出更多的果实。

也许若干年后我会选择退出脑力教育行业,但是帮助别人改善记忆力、提升学习力是我一辈子愿意去做的事情。

本书是我独立完成的第一本书稿,第一次将这么多年的记忆学习心得整理出来分享给读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学习、训练记忆法而成为脑力达人。未来还会继续出版更多关于记忆、思维、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文字,帮助更多热爱学习的读者。

导引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现在的小学生比十几年前的小学生需要学习的知识多且难数倍不止,但是在学习方法上,当年的学生和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一样的学习方式——消耗精力和消耗时间。他们把学习效果寄托在不断地看更多的书,做更多的题,背更多的知识,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换取知识的结果。

就拿学校学习的知识来说,现在小学生必背的古诗文从75首增加到120首,还有越来越多的科学知识(很多都是当年我们初中才学习的知识),以及日益增加的英语、数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也日益加重。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并没有因为学习的知识量增加了,而提高了学习能力,他们还在用“刻苦学习+死记硬背”面对日益剧增的知识信息。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过:“All knowledge just come from memories(所有知识都源于记忆)”。一个记忆力好的人,他的学习力一定不会差。我读初中时就经常听别人说,21世纪是大脑时代,是右脑开发的时代,未来的教育是素质教育。谁能发挥出大脑潜能,谁在学习能力上超越更多人,谁就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

曾经我觉得倒背如流是很难很不可思议的天生能力。直到我自己学会记忆法,才知道“倒背如流”只是其中一项初级技巧。真正精准的记忆,不仅能顺背倒背,还要能做到任意抽背,像电脑搜索能力一样,达到精准的定位记忆。而这些听起来神奇的能力,现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

提起“记忆”,我们对其直接的印象就是“背书”。的确,学生时代需要记忆的知识特别多与繁杂,因此普遍都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的事情,特别是学习记忆法应该是那些需要记忆大量知识应付考试的学生的事情。

很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大家都把学习知识当成一种“某些人某个阶段的必需品”,而不是“每个人终生需要的能力”。把学习看作考试,把记忆当作背书,显然是不正确的观念。

在从事培训工作的7年间,我见过许多经常学习和很少学习的人,他们对学习和不学习的态度,原因大多都是一致的——反正不知道有什么用。

一种人说:“反正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学了再说,以后说不定有用。”

另一种人说:“反正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没必要学,以后不一定有用。”

这里不想划界线说不爱学习就不对,也不能说不爱学习的人就不会有成就。只是把两种不同的价值观摆出来,读者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感受和选择。希望热爱学习的朋友,更加努力学习,并且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个人的价值和财富。

记忆法不是学习的全部,但记忆法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本书是记忆方法入门和应用的书籍,分成“认识、入门、训练、应用”四个板块。读者可以从第一章中了解大脑记忆的秘密和记忆法的趣味发展史,以及面对记忆法的一些疑误。第二章是记忆法的入门,新手可以从这里学到系统的记忆原理和技巧。第三章是记忆方法的基础训练,想要成为真正的记忆达人就必须认真完成第三章的训练。第四章是笔者从日常辅导训练记忆法的过程中,选取小部分记忆案例,通过不同专业的知识记忆示例,让读者多角度多方位体验记忆法的应用。

曾国藩说:读书如同打仗,打仗不能一个村庄一个村庄的打,没用的,必须要打据点,该打长沙就打长沙,该打安庆就打安庆。这些大据点不打下来,老是打那些小仗,一点用处都没有。

书中的据点,就是书的目录以及书中内容的框架,先把书的整体框架掌握下来,你基本就掌握整本书的主要内容了。学习记忆法也是如此,先掌握记忆方法的基础与核心步骤,你就抓住了记忆术的重要思维。剩下的工作就是逐个细节去慢慢地训练了。相反,如果你还没抓住记忆法的训练流程,就先去做细节的训练,比如今天练单词记忆,明天练古诗文记忆,后天练练数字记忆,不用几天你就会觉得很累很迷茫,最后可能就选择放弃了。

希望本书的读者都能够坚持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成为脑力达人。学习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成长一定是夹杂着快乐和痛苦的,蜕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成长更需要勇气,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最需要的是陪伴和坚持。如果你能够找到一起成长的伙伴,或者一眼就看穿你的导师,在他们的陪伴下坚持度过自己的蜕变,那么你的成长必将是快乐的。

如果您是脑力教育工作者,期待借助本书的分享与您结缘,也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为您的教学提供参考素材;

如果您是职场人士,那么本书可以成为您脑力学习的充电站;

如果您是学生,那么本书的内容可以作为您锻炼脑力的练兵场;

如果您是家长,那么本书将是您提升自己,并且帮助孩子训练记忆力的提升宝典;

作为笔者,我衷心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成为众多记忆训练者的学习提升宝典。第一章初来乍到,探索超强大脑的秘密1 人脑的记忆之源动手触摸你的大脑功能区

我们每个人都有挠头的经历,无论是光头还是长发。不过你在挠头皮的时候,不知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我刚刚挠的位置,对应的脑区域是具有什么功能的?”

每天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摸到自己的额头、头顶、后脑勺等头部的位置,但很少有人思考过,手摸之处对应的大脑区域,具有什么功能。

也许你会说,知道这个有什么用?

没错,尽管不知道这些大脑区域的功能,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并没有什么影响。但假设你知道大脑的各个功能区,对你的生活和学习会添加不少趣味,甚至会激发你对大脑科学的探索。

人拥有能够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事情的能力,这种能力被称为“元认知能力”。我们可以运用思维能力,对思维本身进行监督、控制,这是在其他动物大脑中做不到的事情。那如果我们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思维,那岂不是会更厉害?

古人说:耳贵聪,目贵明,心贵智。随着人类对自己大脑了解的深入,心智就越来越清晰明了,从而越来越聪明。在学习超级记忆法之前,我们如若能够对大脑的结构了解更多,对于我们发挥元认知思考能力是有更多帮助的。

我读过许多关于大脑结构功能区的知识书籍,大多因为太枯燥而读不下去,而且读完就忘记。因此,我希望本节学习大脑的一些理论知识时,能够让读者留下不一样的印象。所以我想和你做一个新的学习挑战,换一种全新的方式,不再是教科书式的讲理论,我们尝试直接用自己的双手,来触摸到大脑的功能区域。现在请你伸出手,一边读一边摸着头部相应的部位,来了解大脑结构功能的基本知识。

好,我们开始动手吧!

首先,请你伸出任意一只手,把手掌横放在眉毛以上的额头部分。我们知道这个部位叫“额”,所以对应的脑内区域叫做“前额叶脑”。既然有“前额叶脑”,那么就有“后额叶脑”,它在前额往上到头顶方向约一个手掌宽的位置。如果搞不清楚的话,可以想象清朝时期的男子,他们额头与头顶部分的头发是需要剃光的,而这些被剃光头发的区域,大约对应的脑内部分就是我们的“后额叶脑”。

额叶脑是大脑发育最高级的部位,几乎包含人类所有的心理功能,比如语言沟通、记忆功能、逻辑思考、精神人格、目标意志等精神和思维的心理活动。你可以简单理解为额叶脑具有思维意志运作功能。

其次,由头顶再往后脑一个手掌宽的部分,在脑后的顶部区域。这个部位是属于头顶的,所以对应大脑区域叫作“顶叶脑”,顶叶脑是响应人体和皮肤感觉的区域,比如疼痛、温度、压力等身体感觉。顶叶脑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它的左脑部分负责数理逻辑处理,右脑部分负责空间思维处理。

第三,在顶叶脑往下,就是你睡觉枕着枕头的部位,对应的大脑区域叫作“枕叶脑”。这个部位主要是视觉高级中枢,就是视觉信息的处理区。如果枕叶损伤,会导致视觉障碍的症状。

第四,把手放在后脑勺,就是脖子上去的脑部,这个区域是“小脑”。小脑负责运动协调和身体平衡。患有小脑萎缩症的人,走起路来像喝醉酒的,说话很粗笨,手脚不协调。

第五,还有一个重要的区域,手指沿着太阳穴往后平移,到耳朵顶部,以这里为中心周围约一手掌心大的区域,对应的脑内区域叫作“颞叶脑”,这个区域是听觉高级中枢,以及短时记忆的功能区域。颞叶脑中负责记忆的部位,形状似海马,故又被称为“海马体”。

当大脑接触到新信息时,海马体就会进行短时记忆,如果持续复习同一个信息,海马体会得到重复刺激,刺激达到一定程度,记忆的信息就会从海马体转移到大脑皮层区域,形成长时记忆。

这五个大脑结构功能区,我们只要摸着头多回想几次,相信就能够记住这些简单的心理学知识了。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短时记忆是在海马体形成的,重复多次之后,转移到大脑皮层形成长期记忆。那么,我们怎么通过这个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提升我们的记忆力呢?

接下来,请跟着我一起探索大脑的记忆秘密——海马体——大脑记忆系统的管理员

匈牙利神经学家乔治·布扎克(George Bujak)在他的著作中指出:如果把大脑皮层比作一座图书馆,那么海马体就是这座图书馆的管理员。

海马体的工作主要是整理我们日常所有的记忆碎片,进行引索归类。我们一天所经历的所有事情,海马体都会进行归类,把我们记忆的碎片,建立关联线索,存储起来方便日后使用。

比如,你的记忆当中,有一段和朋友在海边游玩的经历,在海边你看到许多游人,沙滩上有贝壳,有卖饮食的商贩,有气球、游泳圈、游艇……

那么如果某天给你一张这个海滩的照片,也许会令你想起你的朋友,甚至当时在海边玩耍时周围的环境、天气、人和事等。当然,也有可能你会联想到你曾经听说过,有人在海边玩耍被海水卷走,甚至还会联想到狂风巨浪,或者和这个海滩不相干的事情……这些回忆,都是由海马体自动帮你归类造成的。这并没有什么坏处,因为我们在提取信息的时候,大脑又会自动帮我们识别筛选。除非精神意志上出现问题,比如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看到照片后,会与常人一样联想到众多记忆信息,但患者有可能无法分辨哪些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哪些是从新闻中看到或者他人传递的信息。

在这里顺便一提,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不适合训练记忆法和想象力。因为记忆训练会强化人的想象能力,对于正常人想象力提升是好事,但对于精神患者来说,强化了想象力,反而是一件坏事。

我们再看看海马体的其他记忆作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海马体的关联记忆的另一种表现。比如,以前某人不小心踩到蛇,被咬伤了,随后留下严重的心理阴影。多年之后,某次无意中摸到一条井绳,由于井绳比较湿润而且其粗细手感和蛇一样,于是触发他大脑中被蛇咬的回忆,瞬间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得跳起来。

海马体会自动帮我们把记忆中的所有碎片,进行归类和关联处理,有些记忆碎片是连你自己都没察觉的,它也会帮助你关联起来,甚至进行重新组合。我们永远无法想象的是,大脑在潜意识之下帮我们做了什么事情。有时候,当人品爆发时(对自身没察觉或意料不到的能力外显时的戏称),你会发现自己居然能够完成一些自己都觉得不可能的事情。

假如要记忆一篇文章,不断重复背诵达到一定的次数,海马体就会形成记忆回路,信息就被大脑记住了。但对于大脑而言,这只是一个信息重复出现,暂时帮你保存下来,过一段时间你不复习了,可能就忘记了,这种记忆方式的效果是最差的。

如果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不同方式的复习,比如除了背诵之外,还对文章进行逻辑上的概括分析,在不同场合进行应用和复述,或是做这篇文章的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等测试……这样做之后,大脑会判断为有多条不同的记忆信息,而且这些信息都是有关联的,海马体会进行归类,建立多条索引路线。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每条记忆的信息,在转到大脑皮层进行长时记忆存储时,会有不同程度的记忆削弱甚至遗忘,但只要回想这篇文章的一些信息,海马体会把所有关联过的记忆线索全部呈现出来,让你比较轻松快捷地得到记忆的信息。这种多元的强化记忆方式,能够使我们即便每个记忆片段都不完全,而全部组合起来,也就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回忆了。相反,如果只是进行一次记忆,那么大脑回忆的时候会很慢,甚至中间某个细节的记忆断开了,那就无法回忆了。

所以,如果你还没有学会记忆法,但是又希望通过简单粗暴的方式,快速提升一点点记忆力,就可以根据海马体的这种记忆习性,采取多元化的记忆方式,强化海马体的归类和检索的记忆能力。

利用海马体的记忆习性,进行有效记忆的步骤:

第一步: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记忆背诵,重复2~3次,形成海马体的第一次记忆。

第二步:对记忆的内容进行不同方式的复习,比如总结归纳重点内容,做相应的测试题,形成不同角度的记忆碎片,给海马体提供更多的记忆线索。

第三步:强化复习记忆过的内容,尽量做到对答如流,或者脱口而出,形成条件反射。这样更有助于海马体转化到大脑皮层记忆时,形成更牢固清晰的长时记忆。2 流传千年的记忆秘籍灾难中诞生的古典记忆术

相传在古希腊的塞萨利(Thessaly)地区,有位贵族叫斯科帕斯(Scopas),有一次他宴请宾客时,邀请当地著名的诗人西蒙尼德斯(Simonides)来为他写一首诗,目的是歌颂他自己的功绩和财富。西蒙尼德斯在席上吟诵一首诗向主人致敬。但是,这诗中有一段是赞美了希腊的双子神——卡斯特(Castor)与波鲁克斯(Pollux)。

斯科帕斯认为西蒙尼德斯不应该在他的诗里歌颂赞美双子神,于是他很小气地告诉西蒙尼德斯,本来说好的吟诗酬劳他只能付一半,另一半应该找那对双子神祇去要。可怜的西蒙尼德斯只能无奈地退到一旁。

稍后,门童来通报,宴客厅外有两个年轻的男子要见西蒙尼德斯。他便离席走出门外,却没有看见人。然而,就在西蒙尼德斯走出去的时候,宴客厅的屋顶突然塌下来,把斯科帕斯和所有的客人都压死了。尸体个个血肉模糊,来收尸的亲友都认不出谁是谁。

然而,西蒙尼德斯却惊奇地发现,自己竟然记得客人们在宴席上的位置和服饰,于是他根据座位告诉收尸者哪一个是他们的亲人……

在英国历史学者弗兰西斯·叶兹的《记忆之术》中读到这个故事,令我对记忆术产生很大兴趣。当然故事中的双胞胎神祇最终并没有出现,但西蒙尼德斯却因为这次经验,领悟出记忆术,顺理成章地成为古典记忆术的鼻祖。

这个故事出自古罗马著名政治家和雄辩家——马库斯·图留斯·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的《论雄辩家》,此后的许多年,但凡学修辞学的人士都会学记忆术,也会讲起西蒙尼德斯的经历。古典记忆术属于修辞学的一部分,是雄辩演说家用来增进记忆力的技巧,演说者凭记忆术可以做到把长篇演讲稿背得一字不漏。

在几份原始的修辞学文献中,我们得知古典记忆术主要是利用“空间场所”和“记忆影像”来达到牢固记忆的效果。“空间场所”换成现今的说法就是记忆的空间地点,是在大脑思维中建立一个空间,主要用于存放事物的记忆的影像。“记忆影像”是指将需要记忆的信息,通过感官接受在心中形成的内在图像。古典记忆术,就是把我们所接触到的一切事物,通过想象力,在心里形成一个内在图像,然后把这个心理图像存放到固定的场所地点中。

举个简例:

我们在脑海里先建立一个“空间场所”,假定是一间“房子”。房子的图像

然后运用大脑观察能力,先熟悉这间房子的图像。你只要仔细观察房子的整体形状结构、颜色、门、窗等细节。5~10秒后,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回想房子的画面,能够回想到接近70%的清晰画面就可以了。

把这个“空间场所”存进大脑后,接下来就要使用这个场所去记忆一些信息。

我们可以随机找一句话、一个词、几位数……任何信息都可以。但是为了照顾新手的学习,我们从最简单的词语开始示范,假定要记忆“领袖”这个词。

这是一个抽象词,我们需要为“领袖”建立一个“记忆影像”,不同的人对这个词语的第一印象是不同的。我看到“领袖”就想起前不久刚读过的《拿破仑自传》,那我就可以选用“拿破仑”这个人物形象,作为“领袖”这个抽象词的具体“记忆影像”。为“领袖”指定“拿破仑”的“记忆影像”

至此,我们已经完成记忆的两个主要步骤:建立“空间场所”和指定“记忆影像”,接下来是古典记忆术的关键部分——记忆联结。

记忆联结想象过程:“拿破仑”骑着马,踹破房子的门,准备破门而入。

注意,我们要记住的不是这个想象的文字表达,而是记住想象过程的画面。假想这是一个动漫场景,而你是这场动漫的导演,在脑海中产生“拿破仑骑马踹破房门”的动态过程。记住之后,只要提起“房子”或看到房子的图像,你自然就会联想起“拿破仑”,进而关联到“领袖”这个词。

这是一个最基础的示范,也许你只是感觉利用了图像进行想象,很普通的一个行为。不要着急,当你建立起大量的“空间场所”,关联了大量的“记忆影像”,那个时候你就会感受到,你可以在这些场所中,自由定位,立即找到你想要的图像信息,你就会感受到超级记忆的威力。

西蒙尼德斯以及后来的修辞学训练者们,就是利用这种场所记忆术,记忆力大量的文献知识、诗歌、律法知识,为他们的雄辩能力提供强大的素材库。

关于场所定位记忆术,在本书中会更详细的讲解和应用。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西蒙尼德斯所用的古典记忆术的整个记忆过程。

1.建立空间场所;

2.指定记忆影像;

3.记忆影像与空间场所相联结。

通过以上例子,解释了古罗马人利用真实的场所来存放心里影像的方式。不管是当时还是现在,我们听到这样的方法都会觉得不可思议。因为场所是真实的物质空间,而影像是一个想象的图像,二者怎么可能联系在一起呢?

古罗马人称之为“记忆的艺术”。记忆是一种隐形的艺术,如同内在的书写行为。认识文字语言的人,能写下别人口授的语言,也能把自己写的文字读出来。学会记忆术的人能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信息,通过上述的三个步骤处理,把信息的影像存放在记忆的空间场所中,也能凭记忆把这些信息说出来。

从古罗马人的角度,记忆的场所就好像书写用的蜡板或者纸张,影像就像文字或字母。记忆的过程就像是把文字印刻在蜡板或者写在纸张上,只不过这个过程是通过心理想象完成的。

以上是对空间场所记忆的原理,进行的简单解说,如果要建立一个复杂的记忆场所,我们就需要掌握更多的记忆技巧。这些技巧,我们会在第二章详细讲解。如果你想马上掌握建立复杂的记忆场所的技巧,可以直接跳到“第二章”——“图解快速记忆系统”——“阶段三记忆”——“定位记忆”进行学习。古典记忆术的记忆法则

另一本拉丁文修辞学著作《献给赫伦尼》,详细地讲解了场所和影像的法则。这些法则,到今天仍然为训练记忆术的人所遵循。

虽然在应用上,当今的定桩记忆方法加入虚拟的场所以及关联性的延展应用(例如林约韩利用关联性和数字系统,自主创新建造了1000个虚拟场所),在影像创造上,我们从中世纪法术影像原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基本法则。但是总体方法的基础,还是与古典记忆术的法则有密切的关联。所以,理解了简单的古典记忆法则,再来学习现代的记忆术,会更容易上手。

古人把记忆分为自然记忆和技巧记忆(当代心理学也有类似的分类)。自然记忆是内在的记忆力,是一种天赋。古罗马哲学家当时无法从现代科学客观角度去解释,所以只能认为记忆是灵魂的一部分。在古代,自然记忆能力好的人,被视为拥有“神圣之力”,因为他拥有超强的记忆力,被世人误认为是“神人”。当然,在今天科学进步的时代,我们知道所谓的“神圣之力”其实就是一种技巧记忆,并非“神人异能”。而这种技巧记忆,是指能够通过后天训练获得提升的记忆力。如此说来,古典的记忆术其实就是其中一种广为流传的技巧记忆。

空间场所的法则

记忆的场所,在古罗马到中世纪,记忆术应用者大多使用的是庙宇、剧场、宫殿、教堂。而在今天,我们大多使用的是房间、街道、公共场所等地点。

首先,记忆场所必须是有次序的,因为次序是有效牢固记忆的主要因素。

其次,记忆场所中的地点,不可以太相似,比如太多的柱子、椅子等相同的物品或者地点,相似的地点,会导致混淆。

第三,场所应该大小适中,不能太大,导致存放的影像不明显;不能太小,因为影像放进去会太挤。

第四,记忆场所的光线也不能太明亮或者太昏暗,以免存放的影像太过炫目或者被阴影遮盖。

第五,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当适中,因为空间的距离会影响思维的感觉。

记忆影像的法则

记忆的影像分为两种,一种是概念的影像,一种是字词的影像。

概念的影像,是指不需要一字不漏记忆的概念内容,为这类内容指定一个影像就是概念影像。我们举个例句:“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这句话可以用一个“黄金手表”的图像来代替,“黄金”代替“宝贵的财富”,“手表”代替“时间”。

字词的影像,是指要一字一句记住的内容,需要为每个字创造一个影像。

举例:“要”字,拆分成“西”和“女”,联想到“西方女子”,就能为该字指定一个影像了。“谐”字,利用近似音“鞋”,联想到鞋子,也可以作为该字的一个影像。“海”字,由文字的意义,联想到“海水、波浪”等,可以直接联想到画面。

以上列举的三个字的影像创造,涉及把抽象文字信息转化成图像的三个技巧:象形、谐音、意义,这是图像转化的三个重要技巧。

古罗马人认为,日常生活中看见漂亮的、寻常的、平庸的事物,一般不会记下它们,因为心智没有受到新奇的、非凡的感觉刺激。所以,他们认为有效的影像必须是奇特的、特别拙劣、被逼的或者是异常的、伟大的、荒谬的事物,这样才可以久久不忘。

尽管,今天我们对影像的转化,也是提倡因人而异,但是我觉得,创造有“有作用力的影像”应该遵循一些有效的法则,通过锻炼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种想象力。

影像的“灵魂”

通过前文内容我们知道,影像是用来代替事物(文字、数字、字母等信息)的一种图像。然而这种解释并不全面,因为记忆的影像里面包含了“意向”。这个意向可以说是影像的“精神灵魂”,它会通过影像,传递事物本身的意向。《记忆之术》中举了这样的例子:用来提示一头狼的外形的影像,其中也包含“狼是危险的野兽,走避才是上策”的意向。

同样对于抽象的字词,假设为“公正”一词选定的影像(如图:锤子和天平),其中也包含了想要培养“公正”这种德行的意向。我们可以理解为,影像不是一个图像那么简单,它包含着一种意向,这个意向是影像所代表的事物的“精神灵魂”。

比如“智慧”这个词,每个人找到的影像是不同的,有人认为用“柏拉图”,有人认为应该用“孔子”“老子”“诸葛亮”。选择不同影像,虽然表示的都是“智慧”,但是不同影像人物所带给我们的意向,也会有所偏差。

如果每个影像都能带出一个意向,我们就可以借助一些优质的影像、有作用力的影像,辅助我们记忆相关的信息,达到最佳的记忆效果。

比如说,我们要记住法律条文,我寻找的影像可以找法律相关的人物,或者相关的影像来代替抽象的字词和概念;要记忆建筑类工程类的信息,我可以记住木匠鲁班,或者工程师詹天佑等人物形象,或者工程相关的物品影像来记忆此类专业中的抽象信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人类古代先哲,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在著作《论灵魂》一书中,讲到关于记忆与回忆的理论,非常值得我们思考,因为其中的深意对影像的应用将会有很大帮助。

亚里士多德认为,五官接收到的知觉信息,首先要经过想象力的处理或作用,这样形成的影像才能成为智能的素材。想象是介于知觉和思维之间的阶段。

因此,一切知识虽然根本都是从感官接收形成印象得来,但我们的思维并不是就这么直接运作的,思维必须经过想象力的处理来吸收,是靠着我们的“灵魂思维”绘制影像的功能,经过更高层次的思维过程才可能运作。所以,心灵思考时必然是有意念图像的,思考能力就是借着内心图像来想象的。

亚里士多德还说,没有意念图像连思想也是不可能的。记忆和想象属于灵魂的一部分,记忆是感官印象构成的意念图像集合,但要加上时间的元素,因为记忆的意念图像不是从领会眼前的事物的知觉而来,乃是对于过去事物的知觉。

也许亚里士多德对于意念、灵魂和思维的思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我在运用记忆方法的时候,有一种经验,就是如果我思考的内容不能形成一个内在的影像,那么理解和记忆的程度是很低的。比如“学而时习之”这句话,如果在我心里能够形成一个勤学和温习的影像,那么我对这句话的内化理解是很深刻的,在以后的学习和应用上,它能够成为我智慧的一部分。相反,如果我只是略读带过,虽然知道这句话,但是没有内化形成智慧,用亚氏的话就是“灵魂里没有绘制一个影像”,那么我背得再朗朗上口,也只是外在的记忆,没有形成内在的智慧。

也许亚里士多德那个年代的人,没有“思维内化”这个说法,所以用“灵魂”来解释外在事物的内在反应。虽然用灵魂这个词来表达,增加了不少神秘感,但是我仍然乐于用这个词来解释,因为这样更容易让我们领悟到,记忆作为一种艺术,是如何从物质世界穿透精神世界的。

如果你把记忆当作是一种艺术行为,而不是痛苦地记背书本知识,那么你肯定会喜欢上记忆。

把物质世界抽象的文字和事物转化成一种影像,是一种文艺行为。当你把枯燥的知识,转化成为有趣的心理影像时,你就能享受到,知识穿透物质和精神的奇妙艺术。利玛窦的“记忆宫殿”

1583年31岁的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明朝的中国,落脚地在广东肇庆。利玛窦的目的是为了朝见中国皇帝。要知道,在古代朝见皇帝可不是容易的事,要么你有稀世珍宝,要么有什么技术绝活,或者有什么丰功伟绩。当然,作为外国人,首先要学会中国的文字和语言。

利玛窦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他在学校期间掌握了记忆术,这为他在中国的经历带来巨大影响。他利用超强的记忆术,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掌握了汉语。在中国的前10年间,他把《四书五经》全背得滚瓜烂熟,成为当时的知名人物,为了帮助更多中国人学会记忆法,他还专门研究了针对汉字文章的记忆法则,这些法则被记录在他的著作《西国记法》中,《西国记法》也因此成为首部记载记忆术的中文书籍。

利玛窦在《西国记法》中指出:“建立记忆之宫,就是先记住众多的建筑物,或者在想象中,建造一座记忆大厦。建筑中,有许多不同的房间,房间中摆放着不同的物品。这些建筑,都是留在人心里的记忆结构。”

很显然,利玛窦的方法就是古典记忆术的场所记忆法。但是利玛窦将其应用于中文的记忆,其中关于汉字的图形处理法则,对于我们学习记忆法,非常有研究价值。

利玛窦的场所记忆法,在西蒙尼德斯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具体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来源于现实。

曾经居住过,或亲眼目睹的场所,能够在脑海中回忆起来的场所。

第二种:凭想象任意虚构的建筑物。可以任意构建形状和内容。

第三种:虚实结合,半真半假。

比如一间房间,从大门走到某个房间,要绕过一堵墙。你在想象中,为了寻找捷径,可以想象在墙壁打洞穿过去。这个洞就是虚的一个想象,而实的就是这个建筑物。

再比如,一个房子只有一层楼,你记忆时不够用。可以想象再增加一层楼,或者添加其他物品。用于增加记忆存储量。

这种虚实结合,现在我们应用得特别多,当然这种做法对记忆术的能力要求比较高,新手一般很难做到。

还有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事情,为了帮助其他外国人学会中国明朝时期的语言和文字,利玛窦创造了罗马拼音法,利用21个罗马字母的发音,来拼读中文。在此之前,中国汉字的传统注音方法是反切法,是东汉时期随梵文佛经传入中国的。

反切法是指学习某个新字的发音,需要借助另外两个熟悉的字的读音,把读音切割之后组合起来的。比如学习“冬”字的发音,是借助“都”“宗”二字的音——“都”音的前部(即现代拼音的声母d),“宗”音的后部(现代拼音的韵母ong)组合而成,那么“冬”字的发音就是“都宗切”。

再举例“粮,吕张切”,“粮”字,由“吕”音前部(l),“张”音后部(ang)组合。如果按今天的拼音法来看,好像“吕、张”二字切出来的应该是“lang”,怎么变成“粮”呢?

因为,反切法并无法像拼音一样准确地切出完整的读音,只能告诉你,“粮”字的读音,就和“吕张”两字的切音相近。这种注音法,别说对于利玛窦这位外国友人有难度,就算是对中国人来讲也是不方便的。

于是利玛窦利用母语罗马字母拼音来拼读中文,并创造了一套拼音法。其后又有马礼逊、威妥玛等人在利玛窦拼音法基础上,利用英语26个字母来为汉字注音。比如现在外国人对“功夫”一词的发音是“kung fu”,就是从威妥玛拼音法学来的。

拼音法则,其实就是利用自身母语优势,对外语进行注音。这种方法,在今天依然广为大家使用,无论是官方对外的翻译,或是中小学生对英语单词的胡乱注音。例如violin(小提琴),朱自清在作品中音译写成“梵婀玲”;再如Gestalt(完形),中国心理学者翻译成“格式塔”;还有现在官方对国外的地名、人名的翻译,都是音译过来的。

我们在读中学时,刚接触英语,有时也用到音译的方式来为单词注音,比如把dollar(美元)注音为“多了”,pest(害虫)注音为“拍死他”。不过这种注音方式在学生时代,是被老师严令禁止的,因为这样会影响我们对正确读音的掌握。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有一定的趣味性,如果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记忆学习,也是一项可以参考的趣味单词记忆法则。都是影像“惹的”

从西蒙尼德斯创造记忆术以来,记忆术从古典淳朴、正派的艺术,到中古时代沦为玄秘派的魔法,甚至在今天,记忆术也一直都遭到部分人群的反对。反对的声音各不相同,有人反对是认为利用技巧记忆,会弱化自然记忆,通过技巧记住本来记不住的东西,是虚幻无意义的。还有人是因为觉得太复杂了,而且锻炼记忆术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也有人反对是因为记忆术一直没有实用系统的方法,认为只不过是某些“乖巧之人”的炫耀之术。

不管怎样,反对的声音中,都对记忆术有一种期待,期待记忆术能够走向更科学实用。而两千多年的演变,记忆术再怎么变化,都是在场所和影像的基础上变化。更准确地说,都是影像“惹的”。

从修辞学中的“有作用力的影像”法则,到宗教主义的德行与罪恶的影像标准,再到神秘魔法影像,再到排斥影像,以及追求抽象的学派,影像对记忆的作用都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人的五感中,视觉是最敏锐的,通过视觉传达的记忆影像,是最牢固的。如果能够把其他知觉接收的信息,转化成视觉性的影像,那么将会大大增加记忆的效率。

记住“西蒙尼德斯的故事”不是通过对文字一字不漏的背诵记忆,而是我在大脑中创造了一个希腊诗人,站在一所宫殿废墟中,在一堆血肉模糊的尸体前,凭借座次顺序为死者的亲人指认尸体的那个画面。这个画面就是这个故事原文的影像,通过这个影像,我能够在任何时候,轻松自如地像拿着手稿一样,流畅地讲述这个故事。

并且,我还能通过这个故事,讲述出古典记忆术的技巧和法则。而整个过程,我只是运用了影像和联想,就牢牢地记住了这些事物。

在中古时代和宗教领域,图像想象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和当时人们的哲学思维以及宗教规范标准有关。而今天是以实用主义为主题,追求自由开放的时代,我们可以不受任何的想象限制,只要是能够“刺激灵魂思维”的影像,都能够为我们使用。

本书所提供的关于新的创造影像的法则,是综合《记忆之术》中的古老法则,以及利玛窦《西国记法》中专门为中国汉字创造的影像法则,并且综合我的兄长,也是我的记忆术启蒙导师林约韩的《记忆宫殿系统》,还有我个人在实践应用的时候,总结的一些影像法则。总之,本书力图将所有能够“刺激灵魂思维”,带来深刻印象的创造影像法则分享给读者,让读者能够通过锻炼这些“造像法则”,开启自己的想象力之门,通过不断强化的意象能力,带动心灵思维的提升。3 关于记忆训练的疑误右脑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

有不少文献和书籍都这样写道:右脑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或者说:右脑的想象力是左脑的100万倍。

有一次我去听一位脑力专家的讲座,他就引用了这个概念。讲座结束后,我就问他这个“100万倍”是来源于哪里?

他也搞不清楚,反正很多书籍都是这样写的,于是大家都这样引用了。

我是比较爱钻牛角尖的,所以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科学家们是用什么仪器这么精准地计算出来,右脑记忆力或者想象力,就是左脑的100万倍?

当然,有人说只是一个估值。那好,请问是怎么估算出来的?

也有人说,这只是一个打比方,不必太较真,无非就想说明右脑比左脑强大,我们应该开发好右脑,让我们的学习力倍速增强。

且不说对错吧,我们先看看美国的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得主——罗杰·斯佩里(Roger Wolcott Sperry)博士,他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现了大脑左右脑的不对称性,尽管左脑和右脑的形状和基本功能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机能上,是不对称的。

比如我们前面讲到顶叶脑的左脑部分是负责数理逻辑处理,右脑部分是负责空间思维处理的,这就是左右脑机能的不对称。

根据罗杰·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我们看到大脑左右半球的机能几乎都不相同。在这种不对称的情况下,左右脑的记忆力或者想象力根本没有什么可比性。就好像拿猎豹在陆地上的奔跑速度和海豚在海里游泳的速度比较,根本没有可比性。

那么,又要回到刚刚的话题,这个右脑记忆力是左脑的100万倍的结论,是哪里来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右脑的作用,确实右脑的图像记忆也符合海马体的高效记忆模式。我只是希望任何人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思考事物背后的原理,这样才不会人云亦云。

后来,我在某篇不知出处的英文文章中得到一个解释:右脑的想象力和空间记忆能力非常的强大,如果和左脑相比,犹如大象和蚂蚁,右脑的记忆效果相当于左脑的百万级别还不止。

这个解释,在说明“100万倍”的这个概念上,还是比较令人容易接受的。

当然,不久之后,我又有新的疑问了:右脑的记忆效果,真的就比左脑强大吗?

后来,我经历了一件事情,让我对“右脑优于左脑”的说法,彻底改观。

我在参加国际注册培训师认证的课程时,老师给我们出了道记忆题,是一串数字——412523657246060。

作为一名职业的记忆训练者,我习惯性地运用右脑图像的记忆进行处理——

第一步:数字分组编码“41(司仪)-25(二胡)-23(和尚)-65(尿壶)-72(企鹅)-4(汽车)-60(榴莲)-60(榴莲)”

第二步:故事记忆“司仪拿着二胡敲打和尚,和尚端起尿壶给企鹅方便,企鹅方便完,开着4轮的汽车,载着两个榴莲跑了。”

轻松两步搞定,因为我接受过记忆大师级别的训练,所以几乎在看完一遍数字的情况下,就记下来了。看着其他同学一脸茫然的样子,我为自己的记忆力暗暗自喜。谁知道老师只用了一个技巧,就让我们所有人都“秒记”了这段数字。

到底是什么方法,可以比图像记忆还更厉害?

老师说:“我给这串数字加上一个逻辑关系,保证可以让你们很长一段时间都忘不了,这个逻辑关系是这样的,一年有4季12月52周365天,一周7天,一个月4周24天,一小时有60分钟,一分钟有60秒。”

相信你已经感觉到,老师也是两步,增加了一个逻辑关系,这串数字就轻松记下来了。

对比之下,我们会觉得,逻辑记忆比图像记忆还要容易。图像记忆还需要提前训练过数字编码和串联记忆,不然还做不到这个记忆效果。而逻辑记忆只需要赋予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轻松记忆。

这么说,左脑的逻辑记忆,并不比右脑的图像记忆差,是不是因此可以推翻“100万倍”的这个说法?

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想制造混乱,或者推翻什么观点,而是想引导大家思考,我们大脑的左右脑功能是分工不是分家。左右脑不是单独运作的,而是互相配合的。运用右脑的图像思维,某种程度上是在建立一种逻辑关系,而逻辑关系如果能在脑海里构建一个轮廓框架,那么记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

也就是说,左右脑配合效率会更高。

左脑的逻辑思维擅长搭建知识框架和整体结构,右脑的形象思维擅长想象和创新。单纯的逻辑学习会让学习显得枯燥无趣,而单纯的形象记忆会使人思维混乱。

我们知道大脑的特性,知道大脑学习的秘密,主要目的是能够更好地驾驭自己的大脑,在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懂得灵活应用大脑的各种功能,来提高我们的效率。超级记忆术会让思维混乱?

有一次,我受邀在一所学校开记忆讲座。会后有位家长带着孩子来找我,家长提出一个疑问:“林老师,听完你的讲座,感觉方法确实很不错,原来几十个词语,死记绝对是不容易的,按照你现场教的记忆方法,一下子就记住了,确实很神奇。但是,我有个疑惑,不知该不该问……”“有什么疑惑呢?”看他欲言又止,我主动问他。“我感觉,这种方法过于强调夸张、怪诞的想象,很多时候记忆画面与原文是完全脱离的,我担心这种方法会使孩子的思维混乱,不能真正有效地学好知识。”“你听完我讲座上的内容,其中用图像记忆的怪诞画面,会和原文混淆吗?”“我自己倒不会,毕竟我能分辨什么是想象的、什么是原文。我就是担心孩子不能分辨哪个是想象的、哪个是原文内容,导致混乱……”“嗯,你不是第一个有这样疑惑的。那我给出一个假设,如果记忆的时候,能够让记忆的画面与原文意思相符合,你还会担心思维混乱吗?”“如果记忆的画面和原文相符,那就没问题了。您有办法解决的对吧?”“不仅有方法解决,而且一旦掌握了方法,不但记忆会提升,思维能力也会提升。”

同样,很多刚接触记忆术的朋友都有这样的疑惑。这是好事,说明了他有用心去学去试,而且也感受到了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另外也说明了一点,当他体验了记忆法之后,引发了对学习的思维过程进行深度思考。就是说他意识到了,记忆法解决了记忆的问题,但是思维的问题没能解决。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提出认知的六大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记忆在“初级认知”的第一个阶段,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

网络上流传着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的一句话: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

我又抱着怀疑的心态去查了原文,结果是这样的“All knowledge just come from memories”。

直白点翻译,就是“所有知识都源于记忆”。这里的come from应该解读成“从哪里出发,哪里是起点”,这样更能解释布鲁姆的认知层次论中,把记忆放在第一层次的意义了。

如果你拥有超强的记忆能力,那么你就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存储大量知识,为第二个层次的理解提供足够的基础,从而为之后的每个阶段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如果你的学习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记忆背诵上,而且还经常忘记,复习成本很高,那么你很难有高品质的学习质量。

如此看来,拥有超级记忆能力,不仅不会导致思维混乱,还能有效提高思维品质。至于记忆过程中,运用扭曲的图像记忆,会不会导致理解混乱?或者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其实很简单,如果你觉得扭曲后的图像记忆,会导致你混淆信息的理解和思考,那么你在记忆之前先进行知识的理解学习,不就解决问题了嘛,别忘了我们人类是有元认知能力的。真的能过目不忘永久记住吗?

受到“过目不忘”这个词语影响,很多人会问,超级记忆法是不是可以过目不忘,是不是永远不会遗忘?

其实,这是很多人对“过目不忘”的误解,以为“过目不忘=一次记忆终身不忘”,实际上这个理解是错误的。过目不忘,正确的理解是指看一次就能记住,不需要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地复习,就能够把原文准确地说出来,并不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类似这样产生歧义误解的词语,还有“左右脑功能分工理论”,被误解为左右脑是可以分开工作的,可以像单独使用某一只手或一只脚一样。其实并不是这样,左右脑功能分工理论,只是告诉我们大脑不同部位的机能不同,并不是说可以单独使用。所以,严格上来说“开发右脑、右脑训练”都是不正确的表达,准确地说,应该是“全脑训练、全脑开发”。

当然,通过比较有规律的复习,轻松做到长久记忆,是有可能的。首先必须了解遗忘规律。我们前面学习到,记忆是通过海马体形成,最后转入大脑皮层长时记忆的。大脑运作的过程是通过产生新的神经元链接来传递和交换信息的。

所以,如果复习的次数不够,就是对大脑神经链的刺激不够,那么一旦有新的知识进来,大脑忙着处理其他信息去了,原来的神经元细胞就会慢慢萎缩消失,信息就断链了,就发生了遗忘的现象。

说通俗点,就是旧知识还未达到长时记忆,新学习的知识接踵而来,会干扰原来信息的记忆,就容易发生遗忘。

既然这样,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总不能慢慢复习,等复习到牢固记住了再学新的知识吧。据说世界每天产生的信息,能装满几个国家级图书馆。学习速度本来就根本赶不上,哪里还能慢慢复习?

从这个角度看来,遗忘就成为人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了,想要长久记忆,就必须不断刺激记忆的痕迹。但是这样遥遥无期的复习,谁能受得了呢?不过,好消息是,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已经找到保持记忆的规律。因为他发现了遗忘的规律,并总结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按照他的遗忘规律曲线来进行复习,可以做到有效记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必须注意的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是用无意义的音节信息进行记忆实验的。他在实验中发现,刚记完的信息20分钟后会遗忘掉将近50%,之后随着时间推移,遗忘的速度越来越慢。如果一直不复习,从一周后开始到一个月,存留下来的记忆量会保持在21%~25%之间。

这令我想起帕累托的二八定律,是不是20%左右的信息是能够一次性记住的,而另外接近80%的信息,是需要多次复习才能牢固记住的?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无依据的猜想罢了。而艾宾浩斯却是做了实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