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13:26:53

点击下载

作者:(意)马基雅维利 著,袁坚 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兵法

兵法试读:

中译本序

在世界军事科学理论著述的宏大宝库中,西方军事学术思想论著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军事学术思想体系形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做出过奠基贡献的,有总结古希腊、古罗马战争实践和军队建设经验的塞·尤·弗龙蒂努斯(约35—约103)的《谋略》和弗·韦格蒂乌斯(活动时期大致在公元四世纪下半叶或者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兵法概述》(一译《论军事》);而后来将这种发展推向峰巅的则有剖析古、近代上百个战例并着重探寻拿破仑带兵用兵奥秘的卡尔·冯·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亨利·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上述这四本已为全球许多读者熟知的军事名著,在西方军事学术发展史上代表了两个重要时期——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和近代。可是,在它们这两者之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军事学术研究领域,思想前卫、论点犀利、具有真知灼见、值得一读的好作品,也曾是有过一些的。只是长期以来,这方面的中译本却一直阙如。

这里要向大家推荐的,正是这一时期西方军事学术思想经典读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本——《兵法》(一译《战争艺术》)。作者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一位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军事理论家,生于佛罗伦萨,曾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十人委员会”负责外交和军政事务的秘书,并一度担任国民军军令局局长。他一生著述颇丰,除《兵法》外,同为世人瞩目的还有《君主论》、《李维史论》和《佛罗伦萨史》等。《兵法》最早以意大利文本问世,后来英、德、法、拉丁、俄等译本相继出版,在西方国家广为流传。《兵法》,作为一本军事学术论著,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涌现的大量其他学术和艺术作品一样,带有浓厚的欧洲复古痕迹,他们创作的冲动往往在于弘扬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勇于开拓进取和革故鼎新的顽强拼搏精神。这无疑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向上力量。这也正是摆在读者面前这部西方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学术著作吸引众人的魅力所在。《兵法》一书共七卷,作者以对话的体裁依次纵论了国家的兵役制度、军队的训练、布阵、开战、行军、宿营、攻城、围困以及部队管理等涉及战争和军队建设各个方面的许多重大问题,提出了不少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有明显进步意义的思想观点。当然,这些观点同他在《君主论》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主张是完全一致的。

军事是君主的唯一“专业”,立国兴邦的重要支柱 君主要巩固自己的权势,必须专心致力于战争,切实掌握军事力量,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军事,除了战争、兵役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有其他目标和其他考虑。统治者建立新的秩序,如果没有自己的武装做后盾,就难免遭到毁灭。军队和法律是立国的两大支柱,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有良好的法律。

必须由本国国民组成常备国民军,雇佣军制度应当废除 军队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佛罗伦萨多年来之所以难御外侮、长期分裂,原因在于没有自身统一的武装力量。仰仗外国雇佣军或外国援军,是一切灾难的根源。这些外国军队尽管领取巨额军饷,却不能做到真心实意为君主效命。相反,他们往往作战不力,甚至叛变。因此一国君主必须建立由本国国民组成的常备军,以保卫国家的疆土和独立。

必须建立编制合理、装备精良、训练严格、纪律严明的军队 军队的组织编制必须合理,以适应实战的需要;武器装备应力求精良,以有效地对付强敌。而训练和纪律对于提高部队战斗力具有重要意义。很少有人生性勇敢,良好的秩序和经验能够锻造出勇士。军队中,秩序和纪律比勇气更可靠。士兵必须按军事要领行动,无条件执行长官命令,以形成统一意志。

应当积极主动寻找战机,与敌实施有利决战 外国雇佣军惯于采用的回避战场直接交锋的落后战法必须摒弃。积极主动寻找战机,与敌实施有利决战方是用兵良策。作战中,军队应分成若干群,呈梯次配置,以便随时机动和增强突击力。预备队对夺取胜利具有重要意义。应当注重初战,做到只有在确有把握的情况下才对敌开战;为此,战前必须严格保守军事机密,并做好充分的物质储备。统帅作为作战行动的谋划组织者,必须具备坚决果断、精于指挥、善于激励部属以及通晓历史和地理知识等基本素质。《兵法》一书之所以特别让我垂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作者对战争和军队以及与之有关的诸种事物的运动规律都有比较清醒的认识,而且还曾做出了高度概括。他在书的卷七中把这些“一般的规则”列为24条,称之为“战争的原理”。读者只要稍加翻阅就会发现,这其中确有不少闪耀着军事辩证法思想火花的有用东西。如:第1条中的“于敌有害者,于己应有益;于己有利者,于敌必有害”,第3条中“兵不血刃而以饥馑屈人之兵为上”,以及第4条中的谋划实施前务使敌方一无所知方为上策,等等,均是。

马基雅维利在《兵法》一书中所阐述的对战争和军队等社会历史现象的科学认识,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社会进步思想在军事上的反映,体现了当时军事变革中的创新精神,受到后世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对欧洲近代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马基雅维利被恩格斯誉为第一位值得一提的近代军事著作家。当然,由于时代的局限,他在书中的不少议论也是不足为训的。例如,他对火器的作用估计不足,在兵种作用的评价上,重步兵轻骑兵等等,所有这些学术判断上的偏颇,相信读者自会鉴别。

我是一个喜欢广为涉猎西方军事学术名著的人,对《兵法》一书早有所闻。后来,应《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约稿,我找来该书英译本认真进行研读,竟至爱不释手,深感大有向中国广大军界朋友推荐之必要。这次,我这位几十年如一日醉心于译介外国军事名著的老战友袁坚,在他古稀之年,又一次勇挑重担,迎着困难上,积数年之劳,终于脱稿成书。我在先睹为快之余,不能不为中国读者庆幸。我深信,该书中译本的出版,对中外军事学术思想的交流无疑是一种有力的推动,对我国军事界西方古代理论著作的阅读橱窗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充实和丰富。这样一来,译者辛勤劳作所富含的巨大价值和意义当然也就不言自明了。

是为序!鲍世修2006年7月2日

译者的话

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政治思想家,也是一位经典的军事著作家。公元1469年5月3日,他出生在意大利半岛上的佛罗伦萨共和国。从族谱上看,马氏家族原本拥有古老的托斯卡纳侯爵的封号。早在公元九世纪时,先祖们就已掌控着迪格雷夫和迪比萨的大片领地,那里是托斯卡纳境内主要河流阿尔诺河的许多支流流经的风景如画的谷地。马基雅维利在有关纪事中曾写到过,在不同时期,他家祖上先后总共有30人次当选为担任共和国最高职务,负责领导政府的正义旗手(Gonfalonieri);另有53人次当过修道院院长和协理市政公务的高官。从母系的族谱看,也堪称悠远望族,其声望和知名度,与其说由来于显赫的身世,倒不如说是他们(五名修道院长和一名最高行政长官)在为佛罗伦萨效力的岗位忠于职守和秉公执法的操行所造就。不过,随着世事变迁,家道中落了,家境日趋贫困。马氏祖先仅在佛罗伦萨郊外蒙泰斯佩尔索利附近剩下小片地产和一处不起眼的住宅。

马基雅维利的父亲贝尔纳多是一名律师,喜好研究古典著作;母亲冬娜·巴尔托罗米阿以端庄贤淑闻名。在教育子女方面,二老并不禁囿于过分严厉的制约(马基雅维利有两个姐姐:马尔佳丽塔和普里玛薇拉,还有一个弟弟托托)。从母亲一方,孩子们承续了她那诗人的气质和对音乐的爱好;而父亲留给他们的则是博览群书的秉性。不过,在尼科洛(父母用祖父的名字给他取名也叫尼科洛)身上真正起作用的,却是文艺复兴后期的那种氛围。洛伦佐主政时期艺术的遄飞深深地感染着年轻的马基雅维利,对其才能之发展、世界观之激就乃至性格之形成均具深刻的影响。

尼科洛七岁开始学习拉丁文,十一岁开始学算术;又过一年,他在巴奥洛·庞奇利澳涅学校已经能够用拉丁文书写作文了。有人说,马基雅维利曾受过“十分良好、相当完美的教育”。其实,他家里并不宽裕的经济条件是无力支付他攻读大学所必备的费用的。后来,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能够跻身于欧洲伟大的文艺复兴时代他的同胞:但丁、薄伽丘、彼得拉克、米开朗琪罗这些巨人们的行列之中,除去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所成就的事业之外,不能不说,那是他执著地坚持刻苦自学所取得的惊人成果。事实上,古代希腊、罗马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色诺芬和波利比乌斯、西塞罗和普利尼、普卢塔克和提图斯·李维等一大批声名卓著的经典作家自始至终都是他一生的贤明恩师。在成长期间他曾认认真真地读过西塞罗的演说辞、李维的《罗马史》;他精通拉丁文,熟悉意大利的古典文学、史学,尤其熟悉古罗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哲学。这为他投身政治活动、从事外交工作打下了基础,对他日后对罗马共和制的向往,以及支配他毕生的深厚的爱国思想,影响甚大。二

马氏步入政坛在1498年,当时他还未及而立之年(才29岁)。事情是这样的:遵照亲族的嘱托,尼科洛于1496年去罗马协助解决一桩有关遗产的诉讼。父亲的身份和职业是律师,而他又是个极其聪明的孩子,自幼耳濡目染也懂得了一些法学和商科方面的原理。他那老到的实践能力和敏慧的头脑,帮助他顺利地赢得了迈进老王宫——韦基奥宫担任国家公职人员的应聘资格。大国会1498年的一纸公文正式任命这位年轻人出任第二国务办公厅秘书一职。就管理机构的体制而言,他的上司便是以共和国首席大臣为首的长老议会,其所管辖的范围延及国家的所有内部事务,同时兼理外交联络工作。他走马上任不多时日,便令周围同仁深信,尼科洛真正是生就的从政干才。不过一个月之后(同年7月14日)又任命他兼任十人委员会(自由与和平委员会)的秘书。

不久,皮耶罗·索代里尼枢机主教当选为终生正义旗手(共和国最高行政长官),马氏受到索代里尼赏识,成为他的得力助手。1505年,他写了《论佛罗伦萨臣民军队组织化》的文章;同年年底,受命由他负责招募志愿参军的人员。1506年2月组成了一支约400人的新军。半年间他的这支国民警卫军发展到了5000人。1506年和1507年的大部分时间他都在从事这支队伍的组建工作。在组建了相当规模的国民军步兵(最终扩展到近2万人)之后,他又于1510年底创建了国民军的骑兵部队。

马基雅维利所创建的民军坚持了大约七个年头。这支队伍被用来使比萨重新归属佛罗伦萨。为此,曾中断了向比萨输送粮食,且每年两次去毁坏属于这座城市郊外直到城墙跟前的大片土地上的庄稼。至1509年5月,比萨城由于粮绝遣使求和,并于月底投降。马基雅维利率军入城,就此结束了长达十四五年的一场纷争。佛罗伦萨举国欢庆,公认马基雅维利是胜利的真正组织者。这是共和国和马基雅维利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一刻。

十四个年头外加五个月,并未记下他何等显赫的功名利禄,只是“秘书和市民”这一出力效劳的岗位让他献出了自己的全部知识和力量。他前前后后总共书写了4000多份公务信函和报告,起草了数十上百份法规文本、政府号令、作战命令和军事文书。经常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冒着生命危险,没有休息,深更半夜,在时间短、任务紧的情况下以“委员会”代表的身份去境外公干,前前后后达23次之多;这还不算在国内来来回回无计其数的公务出差。他还不断地受领到几乎是无法完成的外交使命,出入法国国王、德国皇帝、意大利各公爵,乃至教皇的宫廷府邸。当时的一些著名的文化和政治中心,诸如皮翁比诺和锡耶纳、佩鲁贾和比萨、曼图亚和皮斯托亚,都成了他长途行程中的驿站。而一些名人志士,像诡诈的瓦伦蒂诺公爵、颇具威力的弗利城堡的女主人、深奥莫测的教皇皮伊三世,以及哲学家、教育家弗朗切斯科·奎恰迪尼都成了他的相当投合的访谈对象。

佛罗伦萨这位积极上进的政治实践家、政府要员细心地审视着周围的是是非非。在他的视听里包尽了佛罗伦萨无休无止的骚乱和威尼斯“光荣的孤立”,那不勒斯和米兰男爵们的刚愎执拗,以及麇集在国王周围的法国显贵们的言行,自由德意志城邦的有条不紊、节约俭朴的生存方式和“装备精良”的瑞士人热爱自由的秉性。在这种五彩缤纷之中同时也包孕着一大堆的问题:一些国家欣欣向荣,另一些国家委靡不振,其原因何在?历史的政治厄运究竟有无规律可循?事业有成乃君主的英勇豪迈所建树,还是施诡计、耍手段,为命运所作弄而促就?为什么文明昌盛的希腊会屈从于马其顿国王腓力的淫威,而拜占庭却会受到土耳其人的桎梏?意大利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类似的遭际?马基雅维利在各国逗留期间,仔细地研究了这些国家不同形态的社会政治组织,揭示了它们的本质特征,对其潜力作出了客观的对比。在分析极其丰富的事实素材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政治、政权、国家、法、管理、军事等各个方面的重大的理论问题。

此时,马氏觉察到佛罗伦萨已处于法国同西班牙、教廷等国结成的神圣同盟的尖锐对立之中,于是竭力加强防务。他曾巧妙地动员了1.2万名国民军实施防卫。但这支军队在1512年8月普拉托之战中被同盟军击败。亲西班牙的贵族政治势力和封建势力得到加强,先前被赶下台出走海外的美第奇家族以一万金币贿赂同盟军,在西班牙军队的威胁下,佛罗伦萨投降。同年9月,正义旗手索代里尼宣告辞职后出走。共和国就此瓦解。美第奇家族的首领朱利奥和小洛伦佐重返佛罗伦萨,恢复了1494年在这个家族统治下的机构和制度。马基雅维利一手创建的国民军被解散。11月新政府免除了他的一切职务,将其驱逐出佛罗伦萨,流放期一年,禁止离开国境,并勒令提供巨额保证金。随后,又于次年(1513年)2月以莫须有的罪名,所谓涉嫌参与反美第奇家族的阴谋将其逮捕入狱。后经多方营救,于3月出狱。获释后,全家迁居到城外祖遗的那片小小的地产上,过着清贫的生活。他曾设法向美第奇家族疏通,以求谋得职位,但并无结果。直到1520年才受领到编写佛罗伦萨史的差使。接着,1527年5月佛罗伦萨再次爆发反僭主政治的起事,美第奇家族再遭放逐,国家重建共和。马基雅维利返回佛罗伦萨,指望以他当年的劳绩再度出山。但遭到人们的拒绝。在极度失望之余,这位著名的佛罗伦萨公民、秘书于1527年6月22日病死于家中。

马基雅维利一共活了58年。在其后半生的29年中,有14年是在职的。那时他踌躇满志,频频出入各国和意大利诸城邦的王室宫廷;他的雇佣军乃万恶之源的观点,以及必须将其彻底废除,实施变革,组建由本国的臣民组成的自己的国民警卫军的主张得到支持并付诸实施。这14年的从政经历,特别是外交实践和军事活动为他后来15年的学术创作拓展了广阔的思路,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例证。可以说,“马基雅维利政治上失意之日,正是他学术上成功之始。”三

马氏《兵法》一书撰写于1519—1520年。我在本文一开始就提到,他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也是著名的军事著作家。军事问题在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剖析中往往数得上是关键性部分,而作者通过军事问题来证实他的理论剖析。在与他同时代的政论作家中,甚至更晚的代表人物中,都很少有人会像他那样把军队问题作为一般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命题加以研究。《兵法》一书便是他的这种精神的具体写照。这是唯一一部在他生前出版的可称得上是名著的著作,也可以说是近代史上的第一部兵书。作者遵照习俗取拉丁文《De re Militari》(《论军事》)为书名,但是在1521年8月16日初面世之后即改名为《Arte della guera》(《兵法》,直译《战争艺术》——译者)。

为了实现自己的构想,著作家有意识地采用了能够精确地反映实质内容的问答式对白,这种西塞罗式的文学创作形式在文艺复兴时期相当多见。这场对白的舞台设在“鲁切拉伊家的花园”里。所谓“鲁切拉伊家的花园”,不仅仅是佛罗伦萨青年人常常聚会,举行哲学和文学问题恳谈的中心(Orti Oricellari),同时还是一个政治组织。作者再造这样一个环境,不禁使人想起1516年9月法布里乔·科洛纳来此访问的情景。法布里乔是著名的罗马军事首领,曾为皇帝效过劳,那几年一直在指挥雇佣军士兵作战。对白在以这位军事首领为一方,同著名的科学和文学事业的资助人科西莫·鲁切拉伊和他的几位年轻朋友扎诺比·布翁德尔蒙蒂、巴蒂斯塔·德拉·帕拉、路易吉·阿拉曼尼为另一方之间展开;由科西莫等人发问,法布里乔作答。唱主角的是法布里乔·科洛纳。可是,要说本书所阐述的那些思想都是源自同法布里乔的那次谈话,那就未免失当了。这些想法其实在作者头脑里是早已定了型的,同军事首领的会见和谈话,不过是将这些想法见诸文字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也就是马基雅维利借用法布里乔之口系统地阐述他自己对军事问题的各种见解和观点而已。

马基雅维利在书中阐释了军事和政治两个方面不可分割的关系,强调一国之君必须把军事列为头等大事来抓;他指出,一个国家必须建立一支由有强烈爱国精神的士兵组成的军队,要是没有本国民众组成的军队,势必要去雇佣异国人,由异国人编成的军队对于社会的福祉而言,较之本国人组成的军队,害莫大焉;他痛恨雇佣军,将其视为罗马共和制覆灭的根本原因;强调必须强化对国民警卫军的训练,恢复古罗马时期的军纪,国民军必须有统一的指挥。他认为保卫意大利不能靠城堡化,而必须依靠爱国的训练有素的国民军抗击来犯之敌,决胜于战场。他的这些想法和论述无疑都是正确的。

实施战争的武器有了很大的改进,这是中世纪向新时代过渡的特征之一。中世纪军队中使用冷兵器的为数不多的步兵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强大的骑兵;射击武器的技术装备日新月异。而马基雅维利的这项研究的出发点正是适应武器的变化和新兵种的出现,改进抗拒外国侵略的战术,扭转意大利的挨打状态。恩格斯指出,由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法国人改进了火炮,可以用许多匹马把它们拉拽上战场,并且在战斗时变换阵地;比之意大利人用犍牛驮运笨重的旧火炮远为方便,这种火炮和新兵种给意大利步兵的长纵队造成了极大的损伤。恩格斯分析说,马基雅维利写他的《兵法》一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想出一种队形,巧妙地配置步兵和骑兵,以制止这种火炮和新兵种的杀伤力。因此,《兵法》是捍卫意大利国家的独立与自由的战术论,反映出炽热的爱国主义指导着作者的一切活动。恩格斯曾经称赞马基雅维利是“第一个值得一提的近代的军事著作家”。这不是偶然的。“马基雅维利的爱国主义精神、他那逻辑严谨的聪明才智、他的文学创作能力,以及对于周围世界之实际现象的清晰理解同时感悟着他、激励着他奋勇向前。在他的思想深处总是涌动着两个意愿:要创建一种经过缜密思考的军事理论体系;要组建一支佛罗伦萨的国民警卫军,在这支军队中复兴古时罗马人的理念。”德国著名的军事历史学家汉斯·德尔布吕克(1848—1929)充分肯定马基雅维利的这两个意愿的正面意义,但同时也指出了它们的不足。这位历史学家详细地叙述了1512年佛罗伦萨国民军惨遭失败的经过:当时,有一个以西班牙为首的联盟,目的是使美第奇家族重返佛罗伦萨。当西班牙人进入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地界之后,民军才开始集结。国民军以1.2万人去抵御8000名西班牙人,本应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可到广阔的野外去抗击外来军队的入侵被认为是难以想象的冒险行为。于是,他们把民军作为卫戍部队部署在佛罗伦萨和离首都仅2英里的普拉托市内,而这恰巧是首当其冲地会受到西班牙人威胁的地方。普拉托一带还保留着中世纪的工事——高高的、薄薄的城墙。围城者想顺着梯子爬上高墙的企图被守城者所粉碎。西班牙人用他们仅有的一门火炮炸开了一个缺口。据一份文献资料称,城墙上出现了一个宽4米、高2米的窟窿。当时,围城者已经难以忍受因粮食匮乏而造成的极大的痛苦。普拉托只要再坚持两天,西班牙人也许就会撤退;而他们一撤退,所谓的联军恐怕也就难保不会垮下去了。反之,这种极端的饥饿也会驱使他们拼死去强攻那个缺口。缺口不大,位置挺高,要想冲进去还真得架上梯子才行。可是,西班牙火枪手最后还是抵近了城墙根。一阵猛烈的射击之后,被围者再也无法透过城墙上的雉堞看清眼前的情景了。当西班牙人在几名军曹带领下发起猛攻时,佛罗伦萨的民军就拔腿逃跑了。半小时之后,城市陷落……

马基雅维利研究过罗马的军事,但他对罗马的国家体制、对罗马军团严格的队列训练,以及对罗马人特具的纪律严明等之精髓并没有完全理解。他不善于启迪他的民军们遵纪守法,也不会使他们发扬因战争而激发起来的军人所特具的那种气概。罗马的国家体制,严厉的军事队列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培养了罗马军团刚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而坚忍不拔的精神却是马基雅维利的民军在保卫普拉托城墙上的那个窟窿时所欠缺的。在德国军事历史家看来,马基雅维利创建了佛罗伦萨的民军,这个组织并非完美无缺;马氏在建立统一而明确的战略理论方面也不算成功。在这里可以这样说,马基雅维利触及了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他所讲述的东西里包含着某些前瞻性的内容,但是他无力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关于人民军队,在他的概念里,那是属于最高权威所谋划的某种预见性的东西。在16世纪之初,要建立这样一支人民的军队,对于佛罗伦萨共和国来说是办不到的,因为并不具备基本条件,即相应的国家体制。要使适合去作战而应征参军的人员树立起最起码的,同时又是理想的守纪律的观念恐怕需要经历几个世纪的磨炼才行。从马基雅维利一生的经历中完全可以看出,他是想把它所要建立的步兵与罗马的国家体制结合起来的,那就说明,他对此的理解无疑是正确的。因此,我们也不必在这方面过多地苛求马氏了。四

马氏的这部《兵法》,恰如英译本引言作者尼尔·伍德所说,在整个16世纪(其实又岂止16世纪一个世纪——译者)受到广泛阅读、述评,以致推崇。自1521年出版起至16世纪末共出版了八个版本的意大利文本,其中佛罗伦萨两个版本,威尼斯五个版本,还有一个巴勒莫版本。尼尔·伍德还简要地介绍了法文版、德文版、拉丁文版、英文版等的出版状况。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热烈和拥有读者之众多了。

有关俄文译本的情状,尼尔·伍德的引言里只字未提;其实,在原苏联也曾有过两个版本:一个是1934年莫斯科—列宁格勒版的多卷集《马基雅维利著作集》,《兵法》被收在该著作集的第一卷内;另一种是莫斯科于1939年作为专著单独出版的,书名就叫《兵法》。两种版本均译自意大利文。我相信,在16世纪之后直到1917年这漫长的三个世纪的沙俄时期,马氏的《君主论》、《论提图斯·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简称《李维史论》)、《佛罗伦萨史》,乃至他的喜剧《曼陀罗华》,自然还有这部《兵法》等著作都会有俄文译本问世的。我这次汉译所主要依据的俄文译本便是收有《君主论》、《李维史论》和《兵法》三部著作的1996年由莫斯科思想出版社重印的本子;在该著作集扉页上专门印有这三部著作的原始版本出处:《君主论》,按《马基雅维利著作集》莫斯科—列宁格勒,1934年科学院版,第一卷;《李维史论》,按1869年由库罗奇金主编的马基雅维利著《论提图斯·李维的[罗马史]前十卷》;《兵法》,则是按1939年莫斯科版的单印本重印的。可见,在沙俄,至少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已有俄译本的马基雅维利的著作问世了。

英文版的马氏《兵法》,据我所知有这样几种版本:一、彼得·怀得霍恩(Peter Whitehorne)的译本,这个译本在16世纪先后付印过三次(1560、1573和1588年),1905年又再版过一次。二、亨利·内维尔(Henry Neivill)的译本,1675年在伦敦出版,后又于1680、1694、1720年多次再版,此书的英语书名为The Works of famous Nicolos Machiavel,从英语书名可知也是一部著作集。三、埃利斯·法恩沃思(Ellis Farneworth)的译本,这一译本是译者去世前一年(1762年)在伦敦出版的,两卷本;1775年又出了第二版的修订本,四卷本。我的老朋友蔡兴文帮我找到的英文译本便是埃利斯·法恩沃思的本子,是1775年第二版的那个本子,但并非那个四卷本书中的一篇;而是1815年在美国纽约州首府奥尔巴尼初版、经由亨利·索思威克(Henry C. Southwick)稍加修改后出版的单行本、1965年又重印的美国版本;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政治学副教授尼尔·伍德为本书撰写了一篇精彩的引言。此后,阿兰·吉尔伯特于同年又出了新的美国版,书名Niccolo Machiavelld, d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马基雅维利的主要著作及其他》(亦称《马基雅维利著作集》),是1965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的达勒姆由杜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五

我汉译的俄文本马基雅维利《兵法》共七卷,书前照例写有一篇他送呈佛罗伦萨贵族洛伦佐·斯特罗茨的献辞(或称进言)。英文本有一个内容提要,未必是作者所列,俄文本无,我将其汉译出来,置于正文之前,俾使读者了解一下全书的大致轮廓。中译本所用马基雅维利的头像取自俄文本,七幅插图亦是。本书附录二的《马基雅维利生平年表》也是俄文本的附件,汉译时有个别改动。注释分为两块:一部分分散在各卷各该要目的当页,该要目在当页出现时用楷体;另一部分集中在附录三中,每个要目除注释释文外,另有汉、俄、英三种文字的译名对照和书中所在的边码(索引)。

关于附录一英文本的引言,我想在这里多提几句。这篇引言的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政治学副教授尼尔·伍德。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位教授计划写一部有关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的书稿。据他自己说,马氏的军事思想系这个完整的大课题的一个分支(one offshoot)。他的这个课题得到哥伦比亚大学的部分资助。有资料显示,他第一次概要地向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理论家协会提出拟为马氏《兵法》撰文,作为他的那部书稿的附录,是在1962年6月24日的一次午宴上。这篇文章洋洋洒洒写了近五万字,内容丰富,论述详尽,值得一读。这篇长文由程克雄翻译,克雄同志原也是军科外军部的老人,后来调新华社工作。他熟悉军事,英俄两种语文程度俱佳,曾在伦敦工作多年。我觉得,引言写得不错,译得顺达、流畅;读一读不仅对理解马氏《兵法》的含义会有帮助,而且对于了解上古(指古罗马)、中古(指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甚至近代(指拿破仑、克劳塞维茨等人的看法)的战争艺术之发展也会或多或少地有所裨益的。

这一次,鲍世修同志再度为我译的书撰写了中译本序。他熟悉马基雅维利,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和中国军事百科全书马基雅维利军事思想条目的撰稿人。年近八旬的他,一直在坚持承担着军内外的多项工作,还常常境内境外地奔波劳碌。即令如是,他依然从百忙中挤出时间为本书撰写序言。实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呀。

我在翻译、作注、写“译者的话”的过程中曾参阅过的主要图书资料有:《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9年6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90年1月。《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5年6月—1986年8月。《苏联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北京·上海,1986年。

[古罗马]塞·弗龙蒂努斯著:《谋略》,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1月第二版,北京。

[古罗马]弗·韦格蒂乌斯著:《兵法简述》,解放军

出版社,2006年1月第二版,北京。

[古希腊]修昔底德著,谢德风译:《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8月第3次印刷,北京。

[古希腊]希罗多德著,王嘉隽译:《历史》,商务印书馆,1962年6月第4次印刷,北京。

[古罗马]凯撒著,任炳湘译:《高卢战记》,商务印书馆,1982年,北京。

[意]尼·马基雅维利著,潘汉典译:《君主论》,商务印书馆,1996年,北京。

[意]尼·马基雅维利著,李活译:《佛罗伦萨史》,商务印书馆,1982年,北京。

周一良、吴于廑主编:《世界通史》,中古部分主编朱寰,人民出版社1972年重印。

王正平、张兴儀、钱茂堂主编:《世界史大事汇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

[美]利奥·施特劳斯著,申彤译:《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译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瑞士]雅各布·布克哈特著,何新译,马香雪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商务印书馆,1983年,北京。

现在这部译作终于完成了,在这里,译者向曾给予我帮助、支持、鼓励的多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还要向我在译编过程中使用过那些图书的作者、译者、条目撰稿人表示感谢。对于本书的错误和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给予指正。译 者2006年7月9日于苏州

英文本内容提要

前言卷一

——在科西莫·鲁切拉伊家的花园里,法布里乔·科洛纳开始论述兵法问题。

——借喻古人。

——诚实正直之士不会以战争作为他们的职业。

——没有哪个君主或共和国会让自己的市民将战争作为他们个人的职业。

——从哪里去寻找优秀的士兵。

——士兵是从城市里还是从农村里招募好?

——国民警卫军的支持者和反对者。

——哪一类人可以参军?

——罗马人怎样组建他们的军团?

——国民警卫军的规模多大合适?

——国民警卫军如何防止发生骚乱?

——建立、雇用一支骑兵部队。卷二

——古时的武器和装备。

——当代的武器和装备;长枪。

——怎样的武装法更佳?

——步兵的武装;骑兵的要求。

——哪一种更可靠?

——古时的和当代的训练。

——组建军团,其诸营、诸连。

——建制营在战斗队形中的三项主要使命。

——一个营之变更部署及其调转方向。

——侧翼攻击之筹划。

——布列一个带两翼的空方阵营。

——营的辎重、军官和音乐。

——军事事务之豪壮及其当今之变迁。

——一个军团所需之骑兵数量。卷三

——罗马军团之战斗队形。

——马其顿、罗马和瑞士的阵法。

——将希腊和罗马的方法结合起来是可行的。

——罗马军队的人员数额。

——整军经武之要诀。

——一次模拟战斗之描述。

——其各类机动之因由。

——军队将领之演练。卷四

——在整军经武、实施作战期间,乃至会战之后,处处都要小心谨慎,工于心计。

——另外两种队形。

——将领何时会繁忙起来?

——将军们必须守规矩。

——避战。

——既要能够激励军队,又要有办法使他们平静下来。

——军团在军队中的功利。

——让人们锤炼得十分善战。卷五

——罗马时期和当代如何看待在敌人领土上行进?

——组建一支成作战队形的军队。

——下达命令。

——军队之供应。

——战利品之分配。

——力避中埋伏。

——将领应熟悉地形,其必要性及意义。

——行军中其他预防措施。

——渡河(涉渡江河);避免会战

——预防敌人设置的陷阱。卷六

——希腊人和罗马人如何选定营址?

——设营。

——营地的守卫。

——古时的司法官(军事法官)。

——古时的规则:女人和赌博。

——攻击军营。

——古人在选择营址时考虑的其他理由。

——准备应付饥饿。

——营地将容纳二至四个军团。

——交战究竟需要多少人?

——有些将领放敌人逃跑。

——在敌人营垒中制造不和。

——惩治骚乱和纷争。

——设法致敌人于心灰意懒的状态。

——城镇安全、平静之后,有人会怀疑内部可能出叛逆。

——关于冬战。卷七

——建设并加固城镇。

——固守被围困的城镇。

——对被围之城和围城者的忠告。

——相信机遇会出现。

——被围困者务必要掌控一支守备部队。

——腐蚀并袭击城镇。

——保持与城外的联络。

——修补好窟窿,严加护卫。

——地雷和地下通道。

——切莫分散兵力。

——突袭。

——军事训练的一般规则。

——纵论骑兵。

——创新精神和将军们的实际应用。

——结论。

作者呈书献辞(或称进言)

佛罗伦萨公民、秘书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关于呈佛罗伦萨贵族菲利普·斯特罗茨之子洛伦佐《兵法》一书之献辞

洛伦佐:

无论过去和现在,许多人都持有这样的观点:世上没有比平民生活和军人生活之间更少联系、更多排斥的东西了。因此,我们常常发现,一个人要是企望在军界崭露头角,那他不仅要立马变换着装,而且还会在举止、习惯,乃至声调和姿态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意成为一举手、一投足动作麻利,并随时准备施行暴力之徒总觉得无法穿着平民的衣装;平民的德行和习俗对他们也不合适:前者过于柔软,后者同他们自个儿的目标有悖。普通的相貌和平凡的谈吐,对于老想用满脸的大胡子和粗鲁的骂人话去威胁他人的人来说,总觉得不够过瘾,且效果有限。所以,在现时代,我以上所提及的那点看法,实在是千真万确的。

然而,当我们研析一下古时的规章,却很难找到较之平民生活和军人生活之间更加一致、更加浑然一体、更加相濡以沫的东西了。因大众的共同利益而生存于国家之中的各个阶层,并不需要出于让人们生活在法律和神灵的恐惧之中而架构起来的那些机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并不存在一种组织严密、管理良好、能够保护民众的力量,而那些机构本身其实连自己都无法拯救得了:它们原本就不该存在。

皇室的一座宫殿,尽管修建得豪华奢侈、装饰得富丽堂皇,要是没有任何防风防雨设施,那是很容易被毁坏的;一些机构,尽管很完善,要是没有武装在支撑,也会像皇室宫殿一样坍塌下来。如果说,在古时的共和国和王国的各种民事机构里一直在尽力支持培植人们内心的忠诚无私、热爱和平和敬崇神的精神,那么在军队中这些努力一定更加认真、更加实在,因为比之对于立誓要殉国捐躯的人来说,国家还能对谁要求更多的忠诚呢?试问,谁还能比那些深受战争之苦之难的人们更加热爱和平呢?又有谁的身上会比日夜备受无穷尽的险情所折磨,因而时时渴求天神来拯救他们的那些人身上存活着更其虔诚之心呢?正鉴于帝国的立法者和将帅们能够理解如是的必要性,军士们的生命才会与一直在竭力追随他们和仿效他们的其他市民同呼吸、共命运。现如今,当军事规章彻底走形,早已背离了古时的根基时,便流行起了如此不可理喻的恶劣的观念,他们会导致军界的愤恨,以致演绎成互怀敌意的结局。

至于我,根据我所见到的、所接触到的事态而言,总觉得要使古时的原则回归到这一阶层,或者至少要使其以往的英雄气概部分地回归到他们身上,倒真还是有可能的。正因为不愿意无所事事地虚度此生,我这才决定将个人关于兵法的一些思考撰写出来,以褒掖古人之功绩于天下。当然,要剖析自身的经验所不曾知晓的事物,尽管那是一件十分大胆的事情,但我终究认为用一些好话来估衡自己算不上是什么错误,许多人对此不都在以更大的自信从生活中赢取自我吗?我在撰写这部著作时的错误,也许会在对任何人都不致伤害的情况下得到纠正;但不过,人们实际上所铸成的错误,只有在帝国行将毁灭之时才会被大众所认知。

洛伦佐,现在请您对我的这部著作做出评断,在您的判决中请给予照您的看法作品应该得到的称赞或者指责。我把它呈献给您,为的是向您表示我的谢意,虽然我所能够呈献给您的远不足以与您所给予我的恩赐相比拟。呈献诸如此类的作品通常是为了纪念出身、财富、智慧和不惜慷慨解囊等优秀品德都极其出色的人士。我深知:很少有人在财富和出身方面能够与您相提并论;至于智慧么,能与您平起平坐的恐怕也只是为数寥寥的几位而已;如果就慷慨重义这一层言,那您实在是独一无二的。作者致读者(插图代号说明)佛罗伦萨公民、秘书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致读者

为使读者能够易于理解书中涉及的作战队形、军队营地的部署,我认为有必要将一些符号确切地加以注明。首先应当对代表步兵、骑兵或者其他部队的各种符号予以标识。

以下便是这些代号字母的含义。

o    持盾步兵

n    持矛步兵

x    十人长(十名士兵的头领)

v    正规的韦利特(轻装兵)

u    后备的韦利特

C    百人长(百人队的队长)

T    营的统领(营长)

D    旅长

A    总司令(总指挥)

S    乐手

Z    掌旗手

r    重骑兵

e    轻骑兵   炮兵

译者注:

1.这一页“致读者”是为本书七幅插图的各种标识符号所作的注释。

2.关于炮兵(或火炮)的标号,本页所列与书中图内所示,不尽一致。书中有四幅图上有火炮标号:图4、图5、图6是θ,图7为。卷 一

我认为,无论谁,在他亡故之后,都可以受到毋庸置疑的褒扬;此时再也不必顾忌会有人非难或者怀疑你有阿谀吹捧之嫌。所以,我要把这褒扬毫不犹豫地奉献给我的朋友科西莫·鲁切拉伊。每次,一想起他的名字,我必定热泪盈眶。这是因为我熟知他的全部德行,那些一个朋友可能要求对方具备的品行,以及国家要求公民应有的道德素质。

我不曾遇到过他不肯为朋友放弃某样东西,即使是他的生命;也不曾遇到过在他看来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哪怕是困难重重,险情频频,他会却步推诿的情形。我要公然声称,在我所熟识的,以及因事务而时有接触的众多人士中,我还从未见到过对一切伟大而美好的事物怀有如此坦荡胸襟的人。

近日来,他悲怆地同朋友们谈到,看来他是注定要年纪轻轻地、默默无闻地撒手人寰了;可是,他造福众人的心愿尚未实现。他明白,关于他,人们只好这样说:走了一位忠实的朋友。不过,尽管他的事业未竟,我和其他许多熟识他的人都能见证他身上那些高尚的品德。

事实上,命运对他并非那般刻薄,也没有影响他身后留下他那光辉智慧的某些证据:他的若干部作品和若干首情诗。尽管他对这些东西并未十分地投入,但在他的青年时代毕竟练过笔,以求不致终日在伫候命运将其精神引至更高的意境中虚度时日。这些诗篇清晰地表明,他是何等欢欣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要是他能够全心献身诗作,那他又该达到何等样的诗歌之巅呀。

如今,当命运已将这样一位挚友从我身边夺走,就我而言,所余者似乎也就只有愉悦地去追忆并复现他那些一语道破的精彩语句和入木三分的深邃见解了。其中最生动的追忆便是他在自家花园里同法布里乔·科洛纳先生的一次谈话。当时,这位先生详尽地谈及了战争问题,不过大多是对科西莫那些尖锐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问题所作的答复。

这次谈话时我与几位大家共同的朋友在座,我决定对这次谈话做一番回忆,俾使参与过谈话的科西莫的朋友们能够更加逼真地回想起他的才智,而使那些错失了这次良机的其他人士深感惋惜,并从一位当代杰出人物的寓意深刻的言词中学会不仅有益于战争,同样也会有益于平民生活的许多东西。〔1〕

法布里乔·科洛纳在伦巴第长期为信奉天主教的国王作战,并享有崇高的荣誉。在从伦巴第重返故里途经佛罗伦萨时决定要在这〔2〕座城市里休憩几天,去拜访他的公爵殿下,并再次与某些贵族友人相见。科西莫觉得,邀请科洛纳来到自家花园并非出于在他面前炫耀奢华,而是要利用时机同他进行长时间的谈话,并向他学习各种知识,因为主人已经得到允诺:有整整一天的时间可以针对他十分着迷的题目同科洛纳展开谈话。

法布里乔应邀前来,受到科西莫和他的杰出的朋友们的热情接待,这些友人中有:扎诺比·布翁德尔蒙蒂、巴蒂斯塔·德拉·帕拉和路易吉·阿拉曼尼等,这些年轻人都是他的亲朋好友,有着和他一样执著地迷恋于钻研各类问题的志趣;至于他们身上那些优秀的气质,我就无须烦絮了,因为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表现着他们自己。

就时间和地点的习俗而言,对法布里乔的接待可谓十分隆重。在豪华的筵宴上,宾客们品尝到美味佳肴,随后从餐桌边站起身来。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常常专注于一些高尚的事物,对于吃食则比较淡漠。时间还早,天气略显闷热。为了更完美地实现自己的目的,科西莫似乎竭力要驱散沉寂的气氛,他带领客人步入自家花园绿树浓荫的深处。大家各自寻找合适的地方,有的在鲜嫩碧绿的草坪上横躺下来,有的就靠在大树树荫下的长椅上。这时,法布里乔开始赞美起周围的环境来了。他尤其专心地观赏着那些他不认识的树木。科西莫觉察到了这一点,说道:“有些树木你可能不太熟悉,请不必惊讶,因为这里的一些树种只有古人才识得,如今已经很少有人能认知它们了。”接着,他一一数出这些树木的名称,还讲述了他的祖父贝尔纳多是如何精心培植这些优良树种的。法布里乔答道,“我也正是这样在思索,〔3〕这地方和你祖上的辛勤劳作不禁使我想起那不勒斯王国的几位大公,他们也喜好培植这些树种,并享受到在树荫下纳凉的乐趣”。

至此,他住口了;有那么一阵子坐在那儿沉思;之后,又接着说道:“我并不担心会得罪你,就来说说我的见解吧。我不认为,我会使你受到贬损,因为我是在同朋友谈话,是想就一些事情作些思考,而不是要中伤他人。确实,这将不会伤及任何人,不过人们最好还是尽量去和古人比试英勇无畏的精神和气势磅礴的实力,而不要去比那种儒雅的柔情,不要拘泥于古人是在阳光照耀下,而不是在阴影中干着大事业的;他们认为,古代所崇尚的是真实和美好,而不是虚假和歪曲。要知道,由于我的罗马同胞迷恋于这些事业,我的祖国灭亡了”。对此,科西莫做了答复,……

为了避免满篇尽是“某某说道”、“某某答道”这些不断重复而令人腻烦的词语,我将采取直接列出对话人名字的首写字母的格式,即如“科西莫说道,”就写成“科”,加上一个冒号“:”,依此类推。

科:你谈到了我久已想望求得答案的问题,因而我请你务必直言不讳,正像我直言不讳地向你提问一般。如果我在提问或者答复中保护了谁或者指责了什么人,那倒不是为了要替谁辩解或者责备什么人,而是出于企望听到你实话实说。

法:我在回答你的问题时将十分乐意尽我所知地讲出我的看法。至于我的看法是对是错,则要由你自己去判定。你的问题只会使我感到愉快,因为我从你的问题中所得到的收获会同你从我的答复中得到的一样多。一个聪明的提问者常常会使对方思考许多事情;要是没有这些问题的话,他对于这些事情始终会处在茫然之中。

科:我想回到你前面谈到过的事情上去,那就是我的爷爷和你的先辈,他们的行止相当勇敢,他们仿效古人去做英勇无畏的事业,而不迷恋于似水柔情。我认为我的爷爷是无可指摘的,而你也应当维护你的先辈;我还认为,在他那个时代未必会有人像他那样痛恨柔情,也不会有人喜欢过如你所赞扬的那种严酷的生活。更何况,他会意识到,无论是他自己,抑或他的孩子们都不会去过这般样的生活,因为他是出身于一个人们不愿意遵奉共同的规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不过是被指摘和受到鄙夷的对象的堕落的时代。

要是有那么个人,像第奥根尼似的:夏日,在炎热的阳光下光着身子躺在沙堆上;而冬天,在严寒时节却横倒在雪地里,难道大家不会把他当成疯子看待吗?要是如今还有人像斯巴达人似地教育自家农村里的子弟,让他们露天睡觉,成天光着脑袋、赤着脚满地乱跑,在冰水里洗澡,声称要他们磨练苦难,要他们放弃对生命的过分眷恋,把死亡视作儿戏,这样的人岂不惹人耻笑,这难道还能算人,不过是野蛮的兽类罢了。假定在我们中间出现某一位常吃素斋,对金银财宝不屑一顾的人,就像古时的老法布里乔那样,恐怕没有多少人会赞扬他,而且根本不会有人去仿效他吧。

我的祖父就是这样惧怕习俗,摒弃古老的模式,只是在他所能做的事情上仿效着去做,这时他考虑个人的境况比较少。

法:在这方面你对他的维护很地道,当然,你是对的;但我所指的并不是那种严酷的生活,而是另外一些更高雅、更适合于当今时代习惯的秩序,而且我觉得对城市里的要人而言,确认这些秩序是轻而易举的事。一如既往,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否定我的罗马老乡的范例的:只要我们详察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这个共和国的制度,那我们一定会在那里找到许多公民社会中并非不能恢复的东西,在公民社会里还是保留着某些美好的东西呀。

科:那你希望引进一些什么类似于古时习俗的东西呢?

法:敬重并褒奖英勇无畏,不鄙夷贫穷,重视秩序和军纪制度,使市民相互爱护,不拉帮结派,少关心个人的好处、多关心公众的利益,以及其他许多与当代的精神完全融合的东西。只要把事情想得周密些,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这一切并不难得到认同,因为真情在这里实在太一目了然啦,即使最普通的人也能看得清呀。任何人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就会去栽种树木,到时候不就能在绿荫之下纳凉休憩,其乐趣和兴致决不会比在这座花园中逊色呀!

科:我一点也不想反对你的说法,我还要把这种说法介绍给那些在此类事情上可能会持有独到见解的人们。现在我倒觉得你对那些不想在他们伟大的事业中效法古人的人是持指责态度的,而且我想这样一来我倒会更加切近于我们这次交谈的目的了。我很希望从你口中获知:为什么你一方面对不肯效仿古人的人要严加申斥;与此同时你自己在使你赢得如此巨大荣誉的军事领域中却从来不去潜心地研习古时的典章,甚至也没有引用过任何哪怕是比较近似于它们的东西呢?

法:你终于靠近了我所盼望的命题,因为我的整个谈话所要求的正是这个问题,对任何别的事情我真的毫无兴趣。当然,这一点,在我是很容易予以证实的,但是为了使你,也使我自己感到满足(好在我们有时间这么做),我想把这个问题谈得更加详尽一些。

如果有人真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来,那他首先必须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以便一旦时机成熟,就能够成竹在胸地去实现既定目标。当准备工作正在谨慎小心地进行着,这一切还都处于保密状态时,只要还不到披露自身意图的时候,就不要去责怪任何人疏怠大意了。而要是这时候人们依然无所事事,那就说明要么他们准备得不够充分,要么这些人压根儿就没有经过仔细考量。至于我,那是从来没有察觉过我有振兴古时的军事准则的打算,故此无论是你或者别的什么人都不能指责我没有将这件事情办妥。我想,这一点足以使我不致遭到你的非难。

科:那是一定的。不过,你要让我深信:你是没有碰上这样的机会。

法:我知道,你可能在怀疑,我是不是曾经遇到过机会。因此,假如你能耐心地听我讲述,我倒很乐意谈谈:事先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工作,会有怎样可以预期的结果,怎样的障碍会使全部准备工作无果而终,并使良好的机缘毁于一旦。总而言之,我想作出剖析,缘何类似的举措会同时既是极度地困难,却又是十分地简易,尽管这似乎是相矛盾的。

科:你会给我和我的朋友们带来极大的满足。如果你不腻味详谈,我们必将洗耳恭听。我希望你的谈论能够一贯到底,但请原谅,我想有一点要吁请我的朋友们鼎助:我们所有的人要请你宽恕,如果我们中有人也许会用某个不恰当的问题打断你的讲话的话。

法:科西莫,你的问题以及这些年轻人的问题只会使我感到高兴,因为我相信,你的这些青年人应当会激起你对于军事的巨大喜爱,并使你更加信任我的讲话。满头白发、血流不畅的上了年纪的人往往厌恶战争,或者坚持错误,不知悔改,因为他们相信,日子过得像现在这样糟糕,那是时代之误,而非世风日下所致。

因此,请不受拘束地、自由地向我提问吧。这会让我感到愉快:这样做既能使我得到休息,又能满足我不使你胸中留下点滴疑虑之阴影的愿望。就让我从你对我说过的在本身的范围,即军事这一领域中我未曾效法过古代世界的任何惯例说起吧。现在让我来回答:战争——这是一种个人无法诚实地赖以为生的行当,它只能是共和国或者王国操持的事业。

只要是治理井然的国家,那是决不会允许她的任何一位公民或者臣民将战争作为一种行当的,而任何一个品德高尚的人终归也不会去以战争作为自身的职业的。假如有人选择一种能使他获利的职业,但他会因此而沦为盗贼、骗子和暴徒,而且沾染上使他变成恶棍所必具的卑劣德行,难道人们还会认为这家伙是好人吗?

以战争为行当的人,无论是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还是卑下微贱的小卒子,都只能是坏坯子,这种职业一到和平时期是养不活他们的。故此,这号人禀性就唯恐天下不乱,他们会乘战争之机发横财,在实现和平之前捞一把。

这些想法在品德高尚的人头脑里是不会发生的:如果要以战争谋生,那就要去掠夺、去施暴、去杀人,不管是敌是友,一样对待,士兵们不都是这样干的吗?要是不想见到和平,那就要搞欺骗,就像长官欺骗他们的下属那样,唯一的目的便是拖延战争。一旦和约终于签订,失去薪俸,不再能过自在日子的头领们就一准会纠集起一帮冒险分子,丧心病狂地去毁坏国家,戕害民众。

难道你不记得意大利曾发生过战争结束之后留下来许许多多无业的士兵,而他们又是怎样纠集到一起,组合成若干支叫做“什么什么〔4〕连队”的队伍,在全国各地游来荡去,肆无忌惮地任意敲诈勒索城市居民的情形啦?难道你不曾读到过有关迦太基雇佣军在第一次布匿战争后在他们自己推举的首领马通和斯彭蒂领导下起而造反,进行〔5〕了一场反对迦太基人的战争的事啦?他们这样做比之他们去同罗马人作战危险要小。在我们的父辈时期,弗朗切斯科·斯福尔扎不仅欺骗了他本应为之尽责的米兰人,而且剥夺了他们的自由,自己成了公爵,他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在签订和约之后依然能过上豪华奢侈的生活。其实,别的意大利士兵也无不都是如此作为,因为战争对他们来说乃个人的行当。而假定尽管他们背信弃义,但不去当什么米兰公爵,那就会更糟,因为他们未曾取得这般成就,而罪恶却并没有少干。弗朗切斯科的父亲老斯福尔扎原本在焦万娜女王手下供职,后来突然离开了她,致使其军队解体,遭周围敌人包围而陷于孤立无助的境地;无奈之下,女王只得被迫投入阿拉贡国王的怀抱。斯福尔扎之所以这样做,如果不是为了贪财,便是出于从女王手上攫取王位的欲望。布拉奇奥力图采取同样的办法夺取那不勒斯王国,未能如愿的障〔6〕碍是他在阿克维拉一战中败北而身亡。出现这类丑事的唯一原因便是世上就有那么一些仅仅以军事为他们个人行当的人。你们的一句谚语可以证明我的话有道理,“战争产生恶棍,和平会绞死他们”,这些人无法靠正当的职业生活:别的事他们什么都不会。他们没有联合起来把作恶变成行善的勇气和本领,于是就只好身不由己地干些拦路抢劫的勾当,终而受到法律的制裁。

科:你的一席话几乎把军人称号在我眼里贬低到了极限,可我一直以为这是最美好、最光荣的一种称号。要是对此你不作出详尽的解释,那我是不会满意的。如果事情真像你所说的那样,那么我就不明〔7〕白像凯撒、庞培、西庇阿、马尔切卢斯以及罗马众多统帅的荣耀该是从何而来的呢?要知道传说中人们都把他们当作神来褒誉的呀。

法:我还远没有说完呢。我准备谈两件事:其一,正人君子是不会只选择军事作为自己的行当的;其二,任何一个体制完好的国家,不管它是共和制还是君主制的国家,都绝不会让自己的属下或者臣民把诸如战争这样的事作为职业的。

关于第一点我已经说出了我所能说的一切;这里我想答复你后面所说的那个问题。我确信,庞培、凯撒以及几乎所有的罗马统帅在第〔8〕三次布匿战争以后之所以声望骤增,盖源于他们作战英勇,而并非人品出众;而他们的前辈之满载荣誉,既是因为他们是大无畏的战士,还因为他们是正人君子。个中原委在于他们并不认为战争对他们而言是行当,而对于我以上所列举的那些人来说,战争就真是一个行当。

当共和的道德准则还保持着它的纯洁性的时候,没有哪一个公民,即使傲气十足的特权人物也不会考虑在和平时期利用军队的势力去践踏法律、掠夺外省、攫取政权、残害国家的;另一方面,就是那些最不晓事理的底层平民,他们的头脑里也是不会出现要去违背誓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