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小孩:如何让孩子变得更高效(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5-31 22:09:37

点击下载

作者:王顺勇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拖延症小孩:如何让孩子变得更高效

拖延症小孩:如何让孩子变得更高效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拖延症小孩:如何让孩子变得更高效作者:王顺勇设计:李洪达排版:郝禾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时间:2016-05-01ISBN:9787511359377本书由北京淘梦时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前言写给家长的几句话

儿童的天性除了游戏之外,还有“拖延”,它们似乎是相伴而生:孩子因为迷恋游戏而拖延。拖延的具体表现就是孩子们遇到什么事都要向后推诿,而拖延习惯的养成对人生事业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中国古代有《明日歌》,说的就是成人做事拖延带来的危害,由此可见拖延是人类共有的特性。

但是,古往今来大有作为的人物,鲜少有拖延的习惯,相反,雷厉风行似乎都是他们的长处。而后人对前人做评价,都会依托此人生前做过的一些事。

人活一世总是拖拖拉拉、懒懒散散绝对是不好的,最终将会一事无成。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改变孩子拖延的习惯,能推动孩子走上“大有作为”的人生大道。如何在循循善诱中将儿童的拖延问题改正过来,让其健康步入人生的大道,是每一位家长必须重视的问题。

教育学家们认为,人的教育本身就是良好习惯养成的过程。儿童正处在性格养成阶段,在这个阶段让孩子养成各方面都很优秀的良好习惯,那就为孩子将来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世界上的人脾气性格都不一样,包括孪生兄弟姐妹也是如此。因此,因材施教就变成了万古不变的教育真理。但是,面对拖延这一儿童通病,究竟该如何因材施教进行教育呢?比如,儿童贪玩,喜欢打闹,对需要完成的作业总愿意推诿,如何能够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作业?

本书借助多名儿童学习的例子,说明了改正孩子“拖延”习惯的方法,希望家长以及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得到经验,在实际的教育工作中帮助孩子摆脱拖延,做“不拖延小孩”。第一章儿童的拖延习惯是怎样养成的曾经,有许多家长面对拒不完成作业的孩子无可奈何;曾经,有许多爸爸妈妈面对不听话的孩子只能默默流泪;曾经,有许多监护人面对和自己针锋相对的孩子愁眉不展。可是,您想到过吗?孩子的这些拖延行为都是在您的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养成的。如果你能在孩子这些行为初始发现并教育的话……第一节 拖延的内涵和外延

如果您已经为人父母或者老师,那您肯定见过或者听说过孩子以下的行为:

在应该学习的时候,他(她)死缠烂打表示希望看电视;而等电视真正有了对学习有帮助的节目时,孩子反而去看书了。

家里来了亲戚家的小朋友,父母希望孩子跟人家玩儿,孩子非要写作业;可到了写作业的时间了,孩子却非要去玩游戏。

老师正在讲课,孩子不听却偷偷地在下边写作业;等老师讲完后让学生写作业时,孩子无事可做了。

老师提出问题让思考回答,孩子不举手回答却低下头;而当老师开始讲课的时候,孩子却在下边小声和同桌讨论老师方才的话题。

学生因为语文课上没写完作业而被迫在数学课上写;结果造成数学作业写不完只能到语文课上去写。

公共汽车上明明看书对眼睛不好,孩子非要在上面看;等到了家里让孩子看书的时候,孩子却打开了电视。

……

此类事情很多。这样的孩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想尽办法,却根本不是在按照家长或者老师的预定指令去做事,个别的孩子在达不到目的时甚至还会撒泼哭闹,这就是典型的拖延症的表现。拖延症具体的表现就是应该做的事情不愿意去做、拖延着做或者干脆不做;而在当时情况下不应该做的事情反而排除万难去做,且不惜代价;要不再就是干脆什么也不愿意干,就等于平常人经常提到的“大懒汉”一个。拖延症表现在孩子身上主要在学习和写作业方面,孩子根本不是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意图去学习,正如上面列举的例子一样,按照老师或者家长的指令应该做某件事情,孩子却忙着做其他的;而等到不需要他做这件事情时,他偏要做这件事情。

或许有人会问,学生在课堂上这样,老师难道不管?实际教师的课堂工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如果你是教师,你感觉应该怎么管?你要管这个孩子,那就必须打断授课来处理这个学生,这就需要打断全班学生的思路,还要耽误几分钟时间。等处理完这件事,老师再次开始讲课,这名拖延症的学生又开始写作业了。让你说,老师是不是能几次三番打断自己的授课?要知道,下边还有四十多名孩子等着听课呢!课堂上的老师有很多的无奈。因此,教导具有拖延症的孩子走回到学习的正路上,家长必须起主导作用。

拖延症是人类的一个通病,包括成人和成长中的孩子都有这种表现,只是表现的程度和方法不同而已,这是社会学家时常研究的课题之一。从教育的角度考虑,当然是需要让人如何在学龄时期远离拖延症,从而踏上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康庄大道,到长大以后工作期间就不再拖延,就会勤奋工作,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当然,做到这些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作为人之父母,担负起教育孩子的重任必须是首当其冲,老师更是责无旁贷。现代人都明白,教育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尤其在培养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方面,学校的老师在某种程度上只能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而起主导作用的就是父母本人。身为人之父母,能够提前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拖延症萌芽”情况,然后想办法预防孩子拖延习惯的养成,那才是成功的教育。

因此,将拖延症医治在萌芽状态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发现、认识拖延症的内涵和外延在儿童身上的表现,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对症下药。

其实,拖延症在孩子身上的表现非常普遍,它就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思索,你就会发现孩子身上拖延萌芽太多了。想一下,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您肯定见到过下面这样的场景,而且还不止一次。案 例(1)

年轻的父母准备出去办事,可门口的孩子也想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孩子在拼命哭喊,根本不听爷爷奶奶的劝阻。“妈妈——我也要去,我不在家里……”

妈妈此时往往会这样提醒孩子:“宝贝,我们先前不是已经说好啦?你已经答应我们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玩了。”“不!”孩子将之前的约定全盘否认:“我就要跟着你们去。我要跟着你们去玩儿……”

心软的妈妈往往要走过来哄一哄孩子:“宝贝,妈妈有要紧事,你就跟着爷爷奶奶在家里玩吧。妈妈回家一定给你买好吃的……”“我不嘛,我一定要跟着你……”

看看软办法无法降服孩子,爸爸就开始斥责,随后伸手拉妈妈准备强行出发。看到这种情景,孩子哭喊愈发激烈,开始发疯一般挣脱爷爷奶奶的手跑到交通工具前边去撒泼(要不就抱住妈妈的腿),大有一种不让去誓不罢休的决心。

几番口舌的较量之后,孩子身后的爷爷奶奶看不下去了:“也真是的!不就是一个小孩子嘛。他(她)跟着你们走一趟难道就真的能坏了你们的事?要不就让孩子去吧!你们整日地跑来跑去不就是为了让孩子快乐生活吗?要不,孩子哭出个好歹来,你们后悔就晚了。”

妈妈本来对撇下孩子一事于心不忍,看到“上级主管部门”在替自己说话,妈妈马上就借坡下驴,回头看老公一眼:“没事吧老公?要不带着孩子?我看咱孩子挺听话的。要不然这么下去我们也去不成啊!”

就这样,父母开始再次跟孩子谈判:如果要跟随爸爸妈妈出去办事应该怎么做,再一次和孩子重新制定新的约法三章。就这样,孩子的“拖延之计”达到了目标。

有管理孩子经验的父母对这种事例再熟悉不过了,可一般的处理方式基本上都与上面的方法雷同,最后获胜的往往都是孩子。其实这么做都是错误的,这种行为都会滋生孩子拖延的苗头。

这事看似简单,但事情背后潜伏了儿童“拖延”习惯的滋生的土壤。从儿童的角度分析,拖延的内涵其实就是儿童在执行父母或者老师的指令上“拖”和“延”,要么就是干脆拒绝执行;反映在父母方面,往往是要求孩子在某段时间内必须完成生活上的一些事,而孩子往往没有按照父母的指令去做,就像本文开始的那一幕一样;反映在老师身上就是孩子完不成老师留下的动手动脑的一些作业,向后推诿。这些都是拖延症内涵的典型表现。

在上面的案例中,孩子拒绝执行父母的指令,将事先的约定抛到脑后,其实已经属于拖延行为了。值得肯定的是,儿童在做事开始前都比较听从父母的话,准备去办事之前,父母肯定首先和孩子商量好了,要求孩子在这段时间和爷爷奶奶在家。这就是一种指令,是对孩子的一种要求,当时孩子也满口答应了。但在实施过程中孩子变卦了,他(她)拒绝执行父母的指令。好奇心理非常强的孩子舍弃了他和父母之前讲好的条件,不惜代价要跟随父母一起出去,打乱了父母的工作计划。(父母究竟应该怎么正确处理这种事情,本书在第五章第三节有专门论述。本章节只做概念定论。)

父母千万不要小看孩子的智商。在孩子拖延方面也在试探着向前发展,小眼睛盯着父母和老师的“脚步”慢慢滋生拖延的习惯。有些孩子在老师和父母双方之间寻找“空子”,想尽办法拖延令他们讨厌的做作业行为。(2)

老师在检查学生的作业。有拖延症的孩子一般情况下是完不成或者压根就没做作业。面对老师的盘问,这些孩子首先就是将责任推到父母身上。“我想写作业来着,可我妈妈……不让我写。”“你妈妈为什么会阻拦你写作业啊?不可能吧?”“我妈妈非要带我去姥姥家去玩,所以就没有完成作业。”

老师在此时的表现往往分两种:一种是似乎不负责任的老师,对学生完不成作业的“理由”不闻不问,不了了之,原因是老师还要另外面对班内的其余几十名同学,不能因为一名学生没有完成作业而忽视检查其他认真完成作业的学生;另一种老师非常负责任,往往在这种时候要拿出手机验证一下孩子的理由,而这么做则会耽误检查其他学生作业的时间。“那好,我给你妈妈打电话,看你妈妈怎么说?”

接到这种电话的妈妈表现也有两种:一种是不负责任的妈妈,此刻往往眼珠一转,然后迅速想办法替孩子打圆场:“哎呀,老师,我们孩子没有撒谎。昨晚我妈家来了亲戚,说要一起见个面,我就让孩子去了。对不起啊老师。下次我一定督促孩子写作业。”

这种家长就是在助长自己孩子滋生拖延的习惯,帮助孩子逃避学习。她的想法是,首先不让孩子在老师面前受批评,然后到家里再让孩子补回来。可是,替孩子想办法逃避写作业的家长还能在家里规范孩子的拖延行为吗?

第二种负责任的家长就不一样了,她首先向老师证实孩子的撒谎行为:“老师,孩子是在撒谎,昨晚我督促他写作业来着,他说他已经完成了,我就放任了他。对不起老师,我今后一定和您多沟通,一定督促孩子完成作业。”

老师和家长通电话后,孩子这边就只能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了。这么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拖延症的进一步发展。

能够为自己拖延写作业去撒谎找理由,说明这孩子拖延症已经很严重了,属于长时间积累下来的恶果。如果不严加规范,孩子学习肯定会一塌糊涂。

孩子千差万别,家长的性格也都不一样。可终归一点,患有拖延症的孩子在表现程度上不一样,其表现方法也不一样。专家指导意见

英国17世纪著名教育家洛克曾经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教育上的错误正和错配了药一样,第一次弄错了,决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补救,它们的影响是终身洗刷不掉的。家长和教师在教育孩子成长方面具有同样的责任和义务,对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认真考虑,否则就要在教育孩子大问题上犯错误。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在教导孩子的日常生活习惯上需要细心观察,及时发现并纠正孩子的错误。

2.当自己孩子行为出现错误时,你应该从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来处理。

3.希望父母多看一下教育儿童方面的书籍。第二节 拖延习惯不是天生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三字经》开始两句,其中意思不言而喻:人的性格都是后天养成的,其成长过程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有直接关系。后来有很多事例也证明:拖延症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养成的。因此,需要从人出生后便开始关注拖延症习惯的养成问题。

人从生下来开始,第一个活动首先是哭,此时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接下来就是吃,此时唯一的意识就是“饿”,在饿的意识驱动下要吃。这段时间是无法判定幼儿的拖延行为的,都是幼儿身体机能的本能反应。

幼儿“三月认满屋”,意思就是说从生下来开始三个月之后一家人基本都“脸熟”了。当然,此时的幼儿分不清爸妈姐弟等概念,但是,他(她)可是每天都在瞪着两只黑溜溜的小眼睛审视着眼前人们的举止。儿童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尽管此时不明白语言的意思,可他(她)在一种潜意识状态下观察着周围人的言行举止,也在这种潜意识状态下踏上了漫漫人生路。这段时间,家里人的生活习惯、言行举止,小孩子都看在小眼睛里。不要小看孩子的模仿能力,他(她)会在潜意识状态下模仿家里人的行为。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孩子身上具备其父母痕迹得到证明:勤劳朴实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干工作都勤勤恳恳,而好吃懒做、拖延习惯严重的父母养大的孩子则往往早早就沾染上拖延症的习惯。

拖延是人类的共性,也就是说人人都有拖延习惯,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幼儿在朦朦胧胧的意识中观察模仿周围人的言谈举止,逐渐让拖延习惯慢慢滋生。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儿子在2岁左右时经常顺从地“执行我的任务”,到门口商店去给我买香烟,可到了3岁之后拒绝执行这项任务了——他已经悄悄地学会拖延了,尽管我很勤奋。

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周围人文环境息息相关,这已经得到科学的验证。案 例

到20世纪50年代末,世界上已经发现有30个小孩是在野地里长大的,其中有20个是猛兽抚养长大:5个熊孩、1个豹孩、另外14个是狼哺育长大的。最著名的莫过于印度狼孩故事。

1920年,印度加尔各答地区东北部的一个名叫米德纳波尔的小镇,那里的人们经常发现有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附近的森林中。于是有人就暗自追踪。他们经过细心观察发现,到了晚上就有两个用四肢走路的“类人怪物”尾随在三只大狼后面。在人们的精心安排下,大狼被打死了。人们在狼窝里终于发现这两个“类人怪物”,原来是两个裸体的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2岁。

这就是曾经轰动一时的“狼孩”故事:两个孩子在生下来之后被野狼叼走了,具备母性的母狼并没有吃掉孩子,它居然将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养了起来。跟随母狼长大的孩子具备了狼性,赤身裸体,奔跑如飞……等人们帮助这两个孩子回归到人类社会中后,居然发现她们“狼性”难改,对人类的生活起居习惯难以适应,语言方面也只能学会简单的几个单词……

此外,人们还发现,其他的比如熊孩、豹孩、猴孩以及绵羊所哺育的小孩。人们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他们也和狼孩一样,具有抚育过他们的野兽的那些生活习性:昼伏夜出,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食物仅限于肉类并且不用手拿,而是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他们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的引颈长嚎;他们的智力大多数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不过,此类孩子中也有例外。其中,最有名的就是1797年法国大革命时代的一例。猎人从森林里找到了一个17岁的男孩。由于长久隔绝于人类社会之外,找到他时已变成“野兽般的孩子”。这一发现曾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并进行了多方面的科学研究。这个男孩死于40岁。据说经过长期人为的训练,他终于被“驯化”了,“失尽了他的动物行为”。

此类事件在当时也引起了很多人文科学家的兴趣,其中也包括不少的教育专家,都在试图研究人的后天影响情况。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人类的知识与才能不是天赋的,直立行走和言语也并非天生的本能,所有这些都是后天社会实践和劳动的产物。同样,拖延症也是后天“嫁接”到孩子的身心,因为人类的拖延是一个共性,这种共性在无形之中传递到幼儿的身心。尤其在从出生到上小学以前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极为重要。

人的意识属于后天性的,情绪和生活习惯的后天养成,跟周围的人文环境有直接关系。作为父母,应该考虑如何以身作则影响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

严格地讲,拖延症属于一种情绪反应,绝对也是后天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即便有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拖延症”的症状,并且程度很深,他(她)也能在良好的教育调理下治愈,恢复勤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专家指导意见

法国著名哲学家卢梭说过:“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他不会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受到教育了。”法国另一位哲学家爱尔维修也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从这些名言中我们能看出,只要我们能采取合理恰当的教育方法,我们的孩子一定能够成才。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仔细想一下,你感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法对吗?

2.你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尽心了吗?

3.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有拖延的表现,你考虑过自己的因素吗?第三节 了解儿童的心理空间

心理学是一门学问,心理学家可以根据某个人的动作言行推断此人的想法,然后对某些患心理疾病的人进行适当的调理。可是,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区别是很大的,他(她)们的生活空间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们也有心理疾病,拖延症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果不提前治愈,发展到成人后会非常严重,就会变得过于懒散,将来会一事无成,一生也会碌碌无为。

要让孩子远离拖延症就需要了解孩子,必须要了解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准备做什么,才能对症下药;而作为孩子,只有父母或者老师的想法合了他们的心意,他们才愿意接受。按照音乐的原理,这叫共鸣;按照物理学原理,这叫共振,而只有你的教育方法和儿童的心灵碰撞产生火花,那才能让儿童非常快乐地按照你的思路走下去。否则,儿童就会对成人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要不就是置之不理。你说你的,我玩我的,他根本没有把你的话放到心里,你只能干瞪眼没招。案 例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故事。那位在课堂上没有执行我指令的孩子叫李媛,是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当时,我正在讲授小学四年级上册《思想品德》中《交通带给我们的思考》一课。我给学生挂上了中国交通地图,向学生介绍中国交通事业几年来发生的重大变化。同时也给学生说明,中国东部铁路网比较稠密,交通比较发达;西部铁路比较稀疏,国家正在研究制定开发大西北的战略。相信不远的将来,中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密集程度一定会赶上或者超越东部。李媛和其他同学一起都在认真地听我讲课,从他们的表情上可以看出,这些孩子都在为中国铁路发展感到骄傲。

接下来,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一下中国铁路在世界铁路发展中的地位,然后让同学完成教科书的表格填空题,下面的时间我就开始巡视。我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思考我留下的课堂作业,都在仔细地填写表格。可是,等我巡视到李媛同学身旁时,奇异的一幕出现在我眼前:她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去思考老师的问题,更没有去填写表格,而是拿着铅笔在她搜集的中国交通地图上乱画。很好的一幅中国铁路交通图,已经让她画得不成样子了。

这属于典型的拖延行为,而且还是在拖延老师的课堂作业——我当时就是这么判断的。“李媛同学,你怎么不做作业呢?”我非常严肃地问。

听到我的询问,沉浸在自己思路中的李媛猛地颤抖了一下,别的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向这里投来疑惑的目光。“李媛同学,我在问你,你为什么不做作业呢?”我再一次问了一遍。

李媛同学站了起来,脸色变得通红。显然,她已经默认了没有做课堂作业的错误行为,此刻无法回答我的问题。“我……”李媛张口还是没有正面回答,我了解李媛,学习成绩一般,爱好画画,有时候喜欢提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对不做课堂作业的同学必须批评,以此警示其他同学,这是老师的一贯做法,我也不例外。于是,我拿起李媛画乱的中国交通图,向同学们“展示”:“同学们,大家看。李媛同学上课不做课堂作业,在中国交通图上乱画……”“太难看了……”“都看不清地图了……”

听到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评论,李媛的脸更红了。忽然间,李媛抬起了头,眼光看着我说:“老师,我没有瞎画。没有做课堂作业,那是我太投入了,是我的错。可是,我不是瞎画。”

听到李媛连续两次替自己狡辩,我就指着交通图继续问:“李媛同学,好好的交通图都让你画成这样了,还不是瞎画……”“老师……”李媛认真地打断了我的话:“我确实没有瞎画。我……就是感觉我们国家西部铁路太少了,就想在那里多修建几条铁路。这样,那里的交通方便了,我们国家的铁路也就超过其他国家了。”

当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包括我在内,似乎都被李媛同学的话震惊了。我低头仔细看看那份“画烂”的交通图,其实并不乱:乌鲁木齐向南到拉萨有了铁路,西部边陲城市喀什到拉萨也有了铁路,兰州到喀什还有一条高速公路;成都到拉萨的铁路也正在延伸……

我似乎被李媛的西部交通设想迷住了,几分钟后才醒悟过来。“同学们,你们说李媛的行为正确吗?”我问了一句,随后听到同学们的一片掌声……

这里我需要解释一下,当时我没有批评李媛同学,只是对她的奇思妙想给予了适当的鼓励,对她没有做课堂作业只字未提。不过,随后我发现,李媛同学把地图放在一旁,马上开始做课堂作业了。后来我坐到办公室后还在想:我应该打断李媛同学的奇思妙想吗?是我的课堂作业重要,还是她的幻想更重要呢?……或许,我应该鼓励李媛这种幻想,说不定她将来能做一名铁路工程师,带领她的团队去修建祖国大西北的铁路线……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让我了解儿童的心理世界。他们天真、纯洁,但是,思绪很容易跟着自己的感觉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就是不随意注意很频繁。可能是你很随意的一句话引起了他(她)的注意,他(她)就会顺着那句话的思路走下去,做下去……而你却全然不觉。他们的想法往往很奇特,不入常理。但是,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那就是孩子们的心地绝对是美好的,他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期待祖国兴旺发达,期待社会上一切都变得神奇美妙,他们心里没有一丝一毫的悲观。他们幻想坐着宇宙飞船到牛郎星上去旅游,可以学习“土行孙”的遁地术一溜烟钻到美国去,可以像哈利·波特一样骑着笤帚到外婆家去,也可以像一只蜻蜓一样停留在半空中逗你玩儿……

孩子天真的幻想应该得到鼓励,但规定的作业也需要做,如何将这两项工作合理地安排,是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需要探讨的课题。专家指导意见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教育,这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索性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哪怕是很小的、乍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你知道孩子此刻在想什么吗?

2.你了解你本身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吗?

3.关心一下孩子内心想法,他(她)肯定会给你回报的。第四节 洞察儿童拖延习惯的“苗头”

和人其他某些思想、情绪的发展一样,孩子的拖延症发展并不是一开始就顽固强盛,它同样需要一个发展过程。一般来说,学龄前儿童基本上都有拖延迹象,而到了小学时期才会慢慢向拖延习惯发展。因此,家长应该是孩子拖延症的第一发现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也有个别孩子受到某些外部条件的刺激而对某些事产生了畏惧心理,忽然间对这件事产生了拖延。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积极调节了,不然的话,孩子的情绪会由原来的积极向上而急转直下,拖延症在短时间内迸发。

曾经听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个比喻,人性格形成有点像做蜡烛的过程。在蜡烛尚未凝固正处于柔软的状态时,工匠需要将它竖直成型。此时的蜡烛本身尚未凝固,也正是成型的时机。如果工匠错失了这个时机,而在蜡烛已经成型之后发现蜡已经“歪”了,此时要再想将其竖直,那得到的结果恐怕是蜡烛会断成两截。原因很简单,这时候蜡烛已经成型了。这个事例说的道理非常透彻,告诉人们必须在孩子的性格还没有形成时期认真规范,如果此时听之任之,孩子的不良习惯已经定型,此时想再严加管教困难就相当大了。如果此刻对孩子采取强制措施,最终的结果恐怕就会像“歪蜡”一样,即便是修复好了,恐怕也要付出巨大劳动。

孩子从学语言开始,其性格习性正在形成之中。在此时要及时观察其性格品行中的问题,及时纠正,对孩子的成长非常有帮助,孩子就会养成勤奋做事的好习惯。孩子的拖延症也是逐渐形成的,如果能在其尚未形成时期及时纠正,孩子肯定会受益终身。案 例

邻居住着一对老夫妇,儿子儿媳因为工作忙就将孩子楠楠交给他们照管。奶奶抱孙子等于抱金子,不用说,老年生活寂寞的老两口照顾孩子非常周到,而楠楠在爷爷奶奶的关心照料下也很愉快。不过,经常和老两口在一起聊天的我很快发现,楠楠在爷爷奶奶的娇惯下,拖延症已经出现了苗头。

学龄前的楠楠在买玩具上不断创新,几乎每天在放学路上总要纠缠爷爷奶奶到商店去买玩具。而买来的玩具他好像并不是为了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欣赏,甚至破坏,毫不吝惜。开始爷爷奶奶还试图教育楠楠:“楠楠,我们答应花钱给你买玩具,可你必须答应我们首先要完成图画作业后才能玩。”“行!”走进商店之前的楠楠满口答应,可买好玩具之后回到家里后,楠楠马上就变了。在爷爷奶奶苦口婆心劝说下,楠楠最终就会拿起新买的玩具一下子摔到地上,然后才开始画画:“什么破玩具,我还不稀罕呢……”

老两口退休金领得不少,本身又非常疼爱孙子,因此在楠楠身上花钱满不在乎。聪明的楠楠很快觉察到了这一点,开始变本加厉买玩具、破坏玩具,而对一些动手动脑类的家庭作业开始置之不理。

老两口有时候也感到不对头,就开始在话语间向我讨教教育孩子的良方。我就提出应该首先控制楠楠在放学路上养成的习惯:“这样的习惯非常不好,孩子养成之后会对买玩具产生依赖,就会对学习产生拖延现象,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到学习。”“哎,孩子还小,没有办法。”奶奶说,“我们小的时候想玩这些玩具,哪里有啊?再说,这也都是智力玩具,坏几个不要紧。”

现在的商家为了安慰顾客的心理,几乎都在新款玩具商标有“开发智力玩具”或者“锻炼身体玩具”的字样。其实很多玩具根本不具备这些功能,都是在引诱孩子消费。而孩子如果迷恋上买玩具后,肯定会将幼儿园或者学校布置的一些家庭作业置之不理,最终引发拖延症的苗头。

在我的多次劝说下,老两口似乎正在改变战略,但楠楠的哭闹次数也在增加。我明白,这其实和治病是很相似的,孩子在改变习惯之前总要难以接受,属于正常现象。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很快发现,楠楠的哭闹次数开始减少了。起初我还认为是楠楠已经改变了习惯,后来我逐渐发现,老两口正在“悄悄”地给孙子买玩具。他们在接楠楠回家时给楠楠买的玩具藏在书包里……

后来,我偶尔一次单独和楠楠在楼梯碰了面,楠楠居然对我瞪着黑溜溜的小眼睛说:“你这个老师是一个大坏蛋,老是不让我爷爷给我买玩具……”

至此,我无语了……

现在,都市生活压力很大,年轻人工作繁忙,加班加点、起早贪黑都是家常便饭,因此退休的老人在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照顾孙辈的任务。中国的俗语“隔辈亲”很有道理,爷爷照顾孙子很容易顺从孙子的意志,这就非常容易让孩子滋生一些不良习惯:乱花钱,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这些习惯后来发展后对学习非常不利,也正是拖延症的前期发展。如果不及早纠正,后来发展就会形成拖延习惯。

这里绝对没有奉劝青年人不要将孩子交给上辈人管理的意思,因为有些年轻人在溺爱孩子上丝毫不亚于上辈人,一样培养孩子的不良习惯。等孩子上了学,拖延习惯已经形成,此时才开始怨天怨地。而等孩子的拖延习惯养成之后要改变,那就需要下大力气,而有些孩子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往往就会舍不得,最终听之任之。

中国有句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在幼教方面,只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孩子良好成长习惯的培养是极端错误的。监护人应该协助老师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远离拖延症,这一点要比学习文化知识好得多,会受益终身。专家指导意见

苏联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制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当今社会,物质生活异常丰富,学生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惯的诱惑,让他们远离物质生活的诱惑不仅是老师的责任,也是监护者的责任。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沾染一些不良习惯,这是极端的错误。

2.从小看大,让孩子养成勤俭的好习惯,将来对孩子成长有利。

3.幼教是一门学问,主要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学问,跟学习知识没有关系。第五节 注意:儿童有些表现并不是拖延

并非没有完成作业的孩子都属于拖延症的范畴。正如因材施教一样,是不是拖延症的表现,不同的现象也要区别对待。当然,拖延症不同程度存在于各个儿童的身心中,这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其中也有个别孩子对某一项游戏或者某一项爱好特别痴迷,以至于发展到忘乎所以的地步,这种情景外表非常类似于拖延症,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这种情况下,这类孩子会进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将其他科目的学习都会置之度外,让老师和家长都对其产生一种拖延症严重的错觉,如果此时将这样的孩子当成拖延症来对待,就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当然,这需要查看孩子痴迷的是什么。如果痴迷于电子游戏,那绝对是一种“网迷”的前兆,必须马上想办法严加管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也有的孩子痴迷于某项体育、音乐、美术等,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来研究了。如果孩子确实认真在钻研这项事业,那作为监护者应该给予支持,那样的话,孩子会在家人的关心下,再加上自己的奋发努力,将来肯定会成就一番事业。案 例

家住农村的大姐有一个大女儿和一个小儿子,女儿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没让家里人费心。可到后来等儿子李建宏上学时,麻烦就不断了。先是不断惹是生非,跟别的同学打架,到了后来就开始不写作业。大姐给我打电话请求帮助:“兄弟,建宏是不是有拖延症啊?”

我在大姐的请求下见到了小外甥。这个小家伙看到我就说:“我不是不想写作业,我就是想学体育。我们体育老师说了,我跑得快。”

大姐在一旁连忙解释:“是这么回事。班主任老师在建宏的小学生素质手册期末评语里说了这么一句,我就去找了体育老师一下。班主任和体育老师都表示赞同,可人家老师也没有说让他不写作业啊!”

可是,此刻李建宏却说:“好多成功人士小时候都不用学习,可人家都能挣大钱。我也想长大了挣大钱,所以学习成绩用不着那么好。”我从孩子的这句话看出来,李建宏平时看电视很多,了解这方面的一些事。

我似乎看出了其中的“奥秘”,就对小外甥说:“我也是体育老师,那就在舅舅家住两天。我先锻炼一下你身体基本素质怎么样?”“舅舅,在这里是不是不用写作业啊?”

我满口答应:“放心吧,只要你听舅舅的话,没人让你写作业。”

我马上咨询了学校体育老师运动员训练步骤,随后给李建宏制订了一套训练计划。结果,小外甥在我家里住了没有两天就死活不干了:“这也太累了,还不如回家去写作业呢……”“你当时怎么答应舅舅的?”我脸色沉了下来:“让你写作业你愿意练习体育项目,可到了这时候又怕吃苦。”

小外甥不吭声了,后来干脆不动弹了。我就问:“建宏,你说吧,是不是想回家写作业了?”

李建宏看看我,随后说:“不,我感觉画画很容易。舅舅,我想学画画,将来当画家。”

……

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身边非常多。看看小学时期的班里,很多不愿意写作业的同学都在寻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他们其实就是在拖延学习,就是在试图拖延写作业。他们都要想办法、找理由蒙蔽家长和老师。可到后来真实情况却是:想做运动员吃不了那份苦,想学习绘画收不住心境,想练习书法不肯下苦功,想学习音乐又没有那种天赋……这类孩子其实就是真正的拖延症,必须提前想办法诊治。不然荒废了学业,长大后一事无成。专家指导意见

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实际行动。学习文化知识和学习其他知识都一样,都需要到这门学科中去钻研,去下苦功,而不是眼睛只看到成功人士的鲜花,要让他们知道,鲜花是需要辛勤的汗水浇灌的。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孩子们都有自己的长出,需要你认真去发现。

2.发现孩子优点是教育者的义务和责任,培养孩子能吃苦耐劳是前提。

3.如果孩子拖延写作业,其中的原因未必都是拖延症引起的。第二章拖延会引起哪些不好的连锁反应或许,您认为孩子还小,稍微拖延一点不要紧;或许,您感觉孩子偶尔一次不完成作业不会有多大影响;或许,您不忍心在应该让孩子离开电脑去写作业的时候去规劝他(她)。但是,恰恰是您没下定决心才导致孩子拖延症的萌发并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到无法挽回的地步……第一节 拖延症蔓延的严重性,你了解吗

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拖延情绪也会随之增加。为人父母的人似乎都有这种感觉,孩子小时候基本都是听话的,可到了后来越来越不听话。这里边除了惰性心理因素之外,还有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你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孩子在幼儿园之前已经有了拖延症的某种迹象,只不过父母都感觉孩子还小,没有将这些事放在心里去认真考虑。等到了幼儿园,老师让班里小朋友统一做游戏或者什么活动时,孩子的缺点马上就会显露出来:拒不执行或者暂缓执行老师指令的小朋友就是拖延症的初期患者。如果老师的指令不合乎自己的心意,这些孩子会拿出在家里对付家长的那套本领来想方设法拖延老师的指令。有时我们会看到幼儿园门口哭闹的孩子,在幼儿园走廊撒泼的孩子……

正如本书第一章开始的例子一样,其实孩子基本上都有这种反应,但父母对孩子的处理方式各有不同,于是就造成孩子拖延症程度的不同。而孩子拖延症出现之后会向他生活中各个方面蔓延,最终会让为人父母的你在大庭广众之下苦不堪言。

儿童拖延症最初的表现就是推诿,首先应该在饮食方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很多家庭在这方面表现非常不好:在街头巷尾时常会看到端着饭碗追着幼儿喂饭的大妈大爷。孩子不吃,老人依然不停地追着喂,好像孩子吃下一口就能长高长胖一样。对于幼儿来说这其实就是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拖延症。因为对幼儿来说,吃饭就是他(她)的工作,而作为监护人不停地一日六餐、有的甚至七八餐,这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压力,而这样造成后果就是孩子厌食,后来发展甚至饿了也不吃饭。案 例(1)

某家杂志上曾经刊登了一则故事,一家人带着一个3岁的男孩到医院看病,可医生对孩子全面检查后发现身体特征都正常。从体温到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从磁共振到全身CT,能查的都查了,依然没有查出病因。此时,孩子爷爷终于忍不住了:“查不出病因,那要你们医生干什么?看我孙子面黄肌瘦的样子,怎么会没有病?”

一位岁数大的医生好像看出了什么问题,就把孩子爷爷领到自己办公室详细询问。这一问才明白,孩子在2岁以前每天都是吃六七顿饭,包括各种奶、果冻、糕点等,孩子吃得白胖白胖的。可到了后来,孩子开始厌食,最后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了,后来发展到挑食:不吃肉,不吃面条,不吃水饺,不吃大米,不吃油条,不吃鸡蛋……

听到这里,老医生忍不住问:“那你们孩子还吃什么呀?”

孩子爷爷一时语塞,过一会儿说:“就是……平时吃一些油炸方便面什么的,还有一些小点心……”

医生听到这里什么都明白了,他说:“我们医生基本都喜欢自己的职业,但是每周每月都有节假日需要休息。如果让我们不停加班加点、没日没夜地干,我们肯定也会烦,会厌恶这个职业。人的胃也一样,没有正常点没完没了地工作干活,肯定要烦的。你们家孩子是典型的厌食症,而且非常严重。”

这位老医生详细说了给孩子养成一日三餐习惯的重要性,最后说:“现在查孩子身体,肯定都正常,孩子就是厌食了。回家后记住,不管孩子吃不吃,就是一天三顿饭,其他时间不让他吃零食。如果执行不下去,那这病还真的就麻烦了。”

孩子爷爷感觉医生说的有道理,可还是有点不甘心:“孩子午饭不好好吃,到了下午饿了还不让吃东西……困难很大。再说,幼儿园加餐不也很正常吗?我们家孩子还没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加餐为什么就不对呢?”

医生想一想然后解释说:“我没说加餐绝对不好,可加餐也应该按时定量,不能没有规律。现在咱们孩子胃口生物钟已经紊乱,首先必须要调节生物钟。良药苦口利于病。要想让孩子胃口正常,我建议你们必须下狠心。只要能控制孩子平时的零食,孩子的三餐才能正常。”

我看完杂志上的故事之后想了想,感觉这样的例子多得是。这种现象其实就是幼儿拖延症养成之后的蔓延,最终影响到了身体的成长。这种蔓延只是其中一项,如果拖延症养成之后向孩子游戏中、和小朋友交流中就会更严重。因为那样发展下去就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养成,还会在朋友交往中失信。

幼儿生活天真烂漫,说得通俗一点,他(她)们生活中除了吃就是玩。这个“玩”包括玩游戏和其他小朋友交流。如果孩子拖延症养成了,绝对会向这方面蔓延。首先表现出的就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和小朋友游戏过程中让其他小朋友厌烦,最终产生矛盾。(2)

曾经听幼儿园老师讲过一个故事。她管理的小班里有个男孩子叫冬冬,家里人溺爱得厉害,拖延症已经养成。在幼儿园吃饭非常费劲,爱挑食。别的小朋友都吃完了,他要么不吃,要么撒泼;和别的小朋友游戏时,冬冬按照自己的想法破坏游戏规则,最终搞得别的小朋友找老师告状:“老师,我们不跟冬冬一组了,他光耍赖。”

没有小朋友愿意和冬冬一起玩,冬冬就到其他小组去捣乱,老师没办法只得想办法控制他。结果这么一来,冬冬就在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到爷爷面前哭诉:“爷爷,小朋友都不跟我玩,老师还体罚我。”

在家里一向将冬冬视若珍宝的爷爷马上找到了幼儿园园长,上前不问青红皂白就大吵大闹:“你们居然不让其他孩子跟我们家冬冬一起玩,我们怎么得罪你们了?是不是因为我们没有给你们送礼啊?你们幼儿园老师体罚学生是犯法的,我要到教育局去告你们。”

冬冬的爷爷和奶奶俨然一副受了莫大的委屈一般,根本没给幼儿园园长辨别的机会,一番吵闹之后就带着冬冬离开了,第二天就到教育局反映了情况。后来教育局来到幼儿园看了监控视频,没有看到体罚冬冬的情节,就给冬冬家长做了解释。可这么一来,冬冬家长感觉这家幼儿园“欺负”冬冬,依然不愿意将冬冬送回来,结果就转到其他幼儿园去了。可一个月不到,冬冬的家长又因为孩子受“欺负”去了教育局……

一年下来,冬冬转了三家幼儿园,最后别说教育局,就连他自己都感觉到了危机,因为附近幼儿园都了解了冬冬的情况,都开始对其敬而远之了。冬冬家长最后居然直接到教育局说:“我们家孩子到了入园时间,你们教育局就应该为我们寻找合适的幼儿园。”

……

这种孩子拖延习惯已经养成,可家长居然全然不觉,依然全凭孩子的意念去判断孩子周围的人文环境。这种家庭教育是可悲的,最终结果可想而知。

在教育孩子方面,切记不要以孩子自我为中心。很多家庭中似乎都有一个错觉——“孩子总是自家的好。”自家孩子怎么做都是正确的,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

教育孩子要根据其个性发展来制定计划,关键时刻还是要听一听老师的意见。一味地娇惯孩子,肯定会让孩子的个性变得非常张扬,小小年纪目空一切,思想狭隘,性格扭曲,那样的身心会畸形发展的。专家指导意见

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地增长,一个人毕生就可以享用它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并把他引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你感觉在有些事上,你按照孩子的意图做得多,还是孩子听从你的意图比较多?

2.你感觉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谁作为中心是正确的?第二节 拖延习惯在儿童学习生活中的危害

孩子拖延习惯养成之后,在学龄前的影响主要是在生活习惯和性格形成方面。等孩子入学之后,孩子的拖延症就会直接波及学习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现在的人都能理解这样的理念,教育本身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很大程度上就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孩子从一名儿童进入学校转变成一名学生,本身对孩子来讲就是一个“质变”的过程。这个过程除了要学习各种文化知识以外,还要有师生、同学之间的交往关系需要培养,对孩子也是一个挑战。比如:上课是不是能够做到认真听讲?

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是不是能够认真思考?

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是不是能够和小组同学精诚团结?

如果在课堂上遇到疑问,是不是能在合适的时间向老师提出来?

课堂作业和课下作业能不能按时完成?

涉及一些动手动脑的作业能不能按照规定完成?

在晚上是不是能够按时睡觉?早起是不是能够按时起床?

……

其实,孩子上学不单单就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就行了,还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其中就有培养和别人交流合作学习的好习惯。孩子的拖延习惯形成后,入学之后首先的表现就是课堂作业、课下作业完不成或者干脆不写。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孩子并不是不会做,他其实是在拖延。再说,如果遇到疑难可以向老师提出询问,也可以去问家长,而拖延症孩子往往不去询问,或者本身就会做,而借故推脱不去做。

中国古代的《明日歌》本身在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不过,拖延和珍惜时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它们在表现上有共同点。小学教科书低年级教科书宣传了《明日歌》,目的在某种程度上劝诫孩子珍惜时间,避免在做作业上拖延。案 例

郑明明同学,一年级学生,两只小黑眼睛看人不停地转动,给人一种聪明伶俐的印象。入学一个月时间,郑明明的拖延症明显地显露了出来:作业不能按时完成的情况非常严重,上课还喜欢捣乱,屁股坐在凳子上不能稳当三分钟。根据我多年的经验判断,郑明明的表现绝对是拖延症小孩无疑,于是,我就找来其家长了解情况。

做蔬菜生意的家长的一肚子苦水:“老师,我们小本生意不容易,哪里有时间管孩子?再说,现在文化知识太难了,我们也不会啊……”

我马上耐心解释,并不是让家长帮助孩子写作业,主要还是针对孩子的学习习惯方面加强指导。可郑明明家长说自己文化底子浅,根本不懂这个。经过一番口舌之后,郑明明家长忽然向我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老师,我们给你出钱行不行?你放学之后到我们家看我们孩子写作业……”

作为老师,我有了解学生的义务,更有家访的责任,但收钱绝对是不行的。我放学后就带着郑明明回到了他的家里。当时正是做晚饭之前的时间,他家长都还在菜市场忙生意,家里只有我和郑明明同学。

我就说:“写作业吧,郑明明!现在不会有别的事吧?”

郑明明:“老师,刚放学,还是先让我喘口气吧!”

我感觉有道理,就给他五分钟时间,可不许他看电视。郑明明很听话,就开始在家里四处转悠,可等到五分钟之后,还没等我让他写作业,郑明明忽然说:“老师,我需要上厕所。”

郑明明上厕所足足用了三分钟,出来没来得及洗手就赶紧拿出了课本开始写作业。我心里感觉可能是因为我班主任老师“威力”起了作用。然而随后发生的一件事让我惊诧了:郑明明写作业没有两分钟就抬起头来说饿了。没办法,我只得允许他到冰箱里拿酸奶喝,随后又吃了一根火腿肠。

十分钟过去了,我刚要催促郑明明写作业,郑明明居然说:“老师,电视上都说过,刚吃完东西不能学习,应该是放松的时间。”

我心想,这孩子学习没能耐,可在照顾自己方面懂得真多。没办法,我只得答应郑明明看十分钟电视。可是,十分钟过后,郑明明开始再次央求我,说某某电视台智力开发节目到了,对学习非常有帮助,老师早就应该号召学生观看……我知道这是郑明明又在想办法拖延,就很严厉地批评了他,督促他马上写作业。

郑明明似乎无奈了,非常不情愿地坐到了书桌旁边再一次拿起了笔。可是,令我想不到的一幕再次出现了:郑明明写作业不到一分钟,忽然就趴在了地上,随后大喊肚子痛。我头脑里迅速闪过一个念头:这孩子肯定又在想办法拖延写作业。可是,眼下家里只有我们两个人,身为郑明明班主任的我是绝对不可以怠慢的,万一真要出事怎么办?我只好打了120急救,随后给郑明明的家长打了电话……

小孩子如果养成了拖延习惯,那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发展,而采取拖延的手段也会不断翻新,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监护者。小孩子的精力和身心全部就会向这方面努力,而这样的结果就会造成孩子在学习和其他方面非常的不尽人意,而在拖延的方面大有“成就”。这种情况不仅只反映在学习方面,在孩子的交往朋友方面同样受到影响。因为家长都有这样的认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孩子表现不好,肯定会有一些不好的孩子跟他交往,他们就会在一起相互切磋“拖延技艺”,将会越陷越深。

就像生物一样,拖延症一旦在孩子身上扎下根,那下一步就会生根发芽,接下来就会发展壮大。到了学校,孩子本身很可能就会成为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坏孩子”。某些少数具备拖延症学生颇为“气焰嚣张”,因为他们在心目中老师没办法对付他们。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患有拖延症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就会越发难以控制。学习成绩一落千丈,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全部扔到脑后,取而代之的将会是“网瘾少年”、“问题学生”。他们这样发展的原因很简单,少年旺盛的精力不用在学习上,肯定会往其他方面发展的,按照一般人的话说就属于“没事找事”。专家指导意见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一书中这样说:儿童的道德感必须首先从他们富有生气和纯洁的情感所引起;然后他们必须练习自我控制,并教导他们关心一切形成关于他们的地位和环境所应有的道德权利和义务的正确的观念。当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消失之后,作为家长和老师就必须想办法培养孩子练习自我控制。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如果你发觉孩子已经出现拖延症迹象,应该马上想办法纠正,否则情况就越来越糟。

2.作为家长,不要试图将责任或者义务推到别人身上。教育孩子的问题本身很复杂,需要多方面共同努力。

3.千万不要袒护自己孩子的缺点,尤其是拖延症,因为那样最终会让孩子一生碌碌无为。第三节 拖延习惯会影响一生

作为孩子家长,切记不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要知道,学校在教育学生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孩子拖延症比较严重,家长一定要勇敢站出来去承担责任,然后想办法配合学校纠正孩子拖延的习惯。在这方面,家长要起主要作用。如果一味依靠学校,倒不是说学校不负责任,因为一个班主任老师面对的将是几十名学生,他不会舍弃很多优秀学生而转过头去研究如何改变“拖延症学生”,老师绝对有自己的难处。

家长需要明白,孩子是自己的,如果放任拖延症发展下去,后果会越来越严重。孩子从学校走向社会后,他(她)面临的人文环境会更复杂,会有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引诱他(她),在人生路上走错方向的概率就进一步加大。

学生时代拖延症养成之后,孩子到初中后一般就会自动放弃学业,然后逐渐向成人方向发展。这样的实例太多了。很多的家长无法接受拖延症严重的孩子的退学行为,无奈之下就央求孩子去学校,哪怕是“混”也行,不求孩子成绩怎么好,但依然会遭到孩子的拒绝。对于此时拖延症已经非常严重的孩子来说,学校的一些纪律太“严格”了,他感觉在社会上自由自在太好了。

就这样,拖延症会导致孩子过早走向社会,提前向成人过渡。拖延症到了成人阶段突出表现就是“懒”,做什么事都要推三阻四。中国古代有一首《明日歌》很形象地刻画了这部分人的表现: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

本身不愿意做事,但还必须要生活,这些拖延症孩子肯定也向往高品质的生活,可几番挣大钱的想法和行动失利之后,孩子就会想到生活中的“拖延”歪招——不劳而获。可这么一来,走错路的可能性就会增大,而走错路随后出现的想法就是破罐子破摔。尽管事出之后都后悔,可已经晚了,说不定要用牢狱之灾甚至毕生的时间来补偿。案 例

十几年前我曾经教过一名叫关涛的学生,他爸爸妈妈在外地做生意,比较忙,时常把孩子交给家里一个上岁数的亲戚照看。家长本身对孩子上学成才就有认知误区,因此对孩子的学习漠不关心。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两口子都是小学文化程度,可现在做的生意很红火。尽管我多次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的学习,可关涛爸爸时常对我说:“老师,孩子认个字就行了,我不指望他将来考什么大学。看我们两口子,就小学毕业,不也混得很好嘛?”在这样的言论下,关涛养成的拖延习惯不断发展壮大。课堂作业、课下作业、家庭作业根本不做,任凭老师苦口婆心,关涛不写作业的念头雷打不动。到了六年级时,关涛上课基本上就不听课了,有时候还当着老师的面打闹。很多老师向我反应,我也无可奈何。

我也劝过关涛:“关涛,即便你将来跟你爸爸妈妈学做生意,学点文化也是有用处的。干吗自暴自弃呢?”

关涛不以为然:“我爸爸说过,做生意,知识学的多了反而坏事。我能认个字就行了。我感觉现在就可以,就是岁数有点小。”

这是什么谬论?可作为老师,如果遇到这样的孩子还真的没有办法。原因很简单:关涛背后有强大的“错误理论”思想后盾。

后来,关涛就按照程序上了初中。岁数增加了,关涛的拖延习惯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不写作业、上课做小动作捣乱了。关涛在初二就拉了一帮不学习的小“哥们”开始打架斗殴,逐渐在那所中学形成了一股势力。我听其他的学生说,他的班主任曾经找来他的爸爸,让他帮助管理关涛好好学习。可关涛的爸爸居然这样回答老师:“好好学习有啥用?我上学就是这么走过来的,现在混得还特别好……”

关涛爸爸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代表了当时社会上部分人的想法,但是,其出发点绝对是一种谬论。果不其然,关涛在他的理论后盾支持下没到初中毕业就休学了,在社会上“打拼”一段时间后,后来跟着他爸爸学做生意。在关涛18岁那一年,他们家因为一桩外地生意发生纠纷,关涛叫了一帮哥们帮忙,试图“摆平”,结果闹出了人命。年仅18岁的关涛自此锒铛入狱……

作为关涛的老师,我感觉此时应该给予他心理上的支持,为此我就到监狱看望了关涛,奉劝他“浪子回头金不换”。此刻的关涛和他的爸爸都对当初的言语和行为后悔莫及。关涛爸爸拉着我的手:“老师,是我害了关涛。关涛走到这一步,千错万错都是我的错。你们老师教育学生走正路,即便是不能在学业上成就人才,可在社会上也能踏踏实实干工作。我错了,生意也黄了,孩子也完了……”

我奉劝关涛不要自暴自弃,一定要在监狱里好好表现。只要把心摆正了,国家最终会给合理的评判。最后回到社会努力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

拖延症在儿童时期顶多就是不好好学习,可孩子拖延习惯如果不加控制,在孩子的身心上已经根深蒂固,拖延症还会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而发展壮大。当孩子长大之后,不写作业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接下来就要往人生路上的“歪路”上发展,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的巨大的诱惑让其不成熟的心灵无法抗拒,最终导致恶果。

这里需要提出的是,现在社会上的确有一种类似“关涛爸爸理论”的谬论,班里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将来的命运要给班内不好好学习的人打工,因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是人才,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将来是要做老板去领导人才创业。持这种理论的人应该做一下社会调查,真正的老板是不是都没有文化呢?而那些不好好学习的学生,有几名成了大公司的董事长了呢?

人类历史的发展本身就是知识文化的发展,这是大趋势。不学无术、没有文化知识有可能在某段时期比较得势,可从长远利益来说,孩子好好学习绝对是正确的。教育科学很复杂,绝对不是老师单方面的事情,需要家长的配合、社会的共鸣,更需要学生的努力。只有在这些条件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让拖延症远离孩子们,孩子们的学习才能天天向上。专家指导意见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曾经说:“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事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机会。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不能只靠一方面。爱迪生是母亲教育的,可爱迪生的成才绝对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爱迪生正是在母亲南希女士正确引导下走上学业的高峰,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加上自己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最终成为了闻名世界的发明家。家长的思考与了解

1.在教育孩子方面,不管自己是什么想法,必须要引导孩子好好学习。

2.不要拿孩子的拖延症不当回事,不然就会积小成大。

3.孩子成绩不好也要鼓励他努力,因为这样能培养他做事努力的习惯,比提高成绩还要重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