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11:47

点击下载

作者:水木丁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试读:

序 剧终人散之时,愿望永在

2006年我来到北京,除了一直在这个陌生的城市找工作,还带着这部关于电影的书稿,当时它不是现在这个长长的名字,而是书中的另一篇文章的题目,朋友给我介绍了一个政府机关直属的出版社,我带着书稿去拜访。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在空空荡荡的办公室里,出版社的社长是一个马上要退休的秃顶的白胖老头,他的身体陷在领导们常坐的黑皮沙发里。我把打印好的书稿递给他,内心对封面那个大大的题目——《爱已做完,珍重再见》十分忐忑,老头不动声色地接过来看了看,笑眯眯地对我说了些鼓励的话。那天的阳光灿烂,知了在我耳边叫。我当然被拒绝了,于是回来继续看电影继续写,就这样有了今天这本书,它如今改了名字,就像我也已经不再是从前的我一样。

看一部电影,然后写下点什么,这个习惯这么多年一直保持了下来。那时候没有豆瓣,也没有微博,写的东西也没什么人看,不发表报纸杂志,也没有出书成册的希望,所以我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事儿,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太孤单的缘故,习惯了自己跟自己玩,看电影如是,写作亦如是。1990年的夏天,我在暑期的美术班学画,有一天,我邀请班上刚认识的朋友到家里做客,回到家,话还没说上两句,就接到北京来的电话,打电话的人是我哥哥的朋友,他先问我家里大人在不在,然后让我转告家里的大人,我父亲前天晚上入院,现在已经确诊是脑出血半身不遂。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病是什么意思,大概是他严肃的语气吓到我,我想我的爸爸可能要死了,于是放下电话我就哭了起来,朋友看了不知所措,赶紧跟我告别,临走时还借走了我的两本杂志,后来一直也没还。那一年暑假的后半部分我是在北京的医院里度过的,开学回到学校,我跟我最要好的几个朋友说我爸爸病了,朋友们随便哦了一下,不知道为什么,反倒嘲笑了我几句,就接着嘻嘻哈哈地去玩了,我在操场上使劲地仰着头,朝着阳光站了一会儿,把眼泪硬生生地憋了回去。心里暗暗发誓从此再也不和别人提这个事儿,也决不会在别人面前为此掉一滴眼泪,这些后来我都做到了。

在这样的年纪生逢这样的变故,真的是很多事都想不通,想不明白,也不知道要跟谁去说,怎么说,我的内心里有许多痛苦,许多的为什么和不知所措,但也就这样一天天地长大了,大人们无暇顾及你的情绪,朋友们也无法真正理解你的感受,唯一的慰藉就是读书看电影。一个人要如何看待死亡和疾病,看待生命,看待生活,如何去应对痛苦,忍受孤独,看待性与爱,看待女人和男人,这些我都是从看电影中东一点西一点自学来的。因此在出版这本书的时候,我和编辑商量,希望它不要被定义为一本影评集,它其实是一本随笔集,因为它说的并不是电影,不是这个导演手法如何,演员技巧如何,镜头的运用如何,3D效果如何。而是生活,只是生活。

在电影院里做一个简单的看电影的人,这是当年一个孤单的孩子,在她小小的生命里遇到的最好的一件事,后来也一直都是,即使生活很多时候让我感到绝望,电影里的很多故事让我感到更绝望,但是有时候在别人的故事里哭过,笑过,死过又活过来,却总是让我再次鼓足勇气从黑暗中走出来,再往前走一走,继续地去试着活一下。顾城说:“这就是生命的愿望和生活的绝望。它们是无关的,无论生活多么绝望,也无损生命的愿望;愿望永在,超越一切苦难之上。所以我觉得,艺术重要的不在于述说生活的黑暗,而在于述说生命的美丽。”

我想对于我来说,这才是电影存在的意义——剧终人散之时,让愿望永在。这本书,记录的是生活的绝望和生命的愿望,记录了那些对我影响深刻的电影是如何让我在生活的黑暗之中看到了生命的美丽。我衷心地希望你在读完此书之后,也如我一样看得到。水木丁2012年8月27日

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爱已做完,珍重再见

2005年我真正期待过的电影并不多,《九首歌》是其中的一部,因为经常看电影,我会凭着本能而不是影评人的推荐去决定是否应对一部电影怀有期待,因此第一次知道《九首歌》这部电影的时候,吸引我的是它的剧照和小段预告片,而不是宣传所说的“九十分钟的性和摇滚乐”。剧照很简单,只是一对男女在海边亲昵拥抱,海是灰色的,男女都是灰色的,但是爱情和青春是彩色的。那是在镜头之外,不容易被看见。那一小段预告片也很简单,剧照中的这对男女在床上做爱,钢琴的音符流泻,女人可爱的笑容,男人的画外音,说他爱这个女人,爱她男孩子一样的身体,她今年21岁。

于是我在我的博客上说,我想看这部电影,这不算是一种推荐,但我的一些朋友还是在看了我的博客后去看了这部电影。果不其然,他们大多数人不喜欢。在90分钟的电影里,只有男人和女人用各种方式去做爱,然后参加一场又一场的音乐会,然后分手,这样的一个几乎没有故事的电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很难接受,有人批评它说任何一种希望描述纯粹的爱情的尝试都是失败的,也有人说只把它当A片来看更合适。这些我想我都可以理解,只是当你旁观一场爱情,你并不需要去和什么人讨论什么才是纯粹的爱情。爱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讨论的,所以导演让你看他所理解的爱情,那么你就只要看着就可以了,然后爱情结束,然后你关上电视去睡觉,仅此而已。

我不能说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我甚至选择性地跳过了一些镜头,但是这部电影却让我流了两次泪,一次是两个人正爱得热烈,他们在充满阳光的房子里做爱,窗外有很美丽的风景,一段安静的钢琴声不期然地响起,那些飘落的音符,仿佛是一段记忆。爱情正在进行,但是如果一个有心的旁观者听到这段音乐,就会知道,另外一个男人,那个拍了这部电影的男人,他在用钢琴告诉我,这一切都将成为一场回忆。而电影另外一次让我动容之处,则是当这一切真的已经结束,男人在白雪皑皑的南极上空,突然想起女孩,一脸的沉默,还是那段钢琴曲,仿佛昨天重新来到身边,此时的回忆真的就只是回忆了。你曾经留不住的,你预言别人也留不住而且他们真的也没有留住的爱情真的也就这样过去了。你平静地目睹着这一切,甚至不会觉得特别激动,只是这巨大的苍凉如此轻飘地滑过你的生命,那一刻,面对着那些记忆里的画面和音符,我们如此安静,是因为我们都无言以对。那个拍电影的男人,他并不是只想给人讲述他所理解的性和摇滚乐,他想告诉人们的是他所感受到的爱情和生命和它们所带来的,巨大的空。

它让我想起很久以前认识的一个男人。他说,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爱情,其实就是做爱这么一回事。但也就是这个男人,他从22岁开始正式谈恋爱,到了我认识他的32岁,整整十年里,换了很多女朋友,却还说自己在寻找真爱。当年的我对他的理论颇不以为然,曾经认为他不是在撒谎,就是在为自己找借口,典型的男人式的借口。虽然我不是他的女朋友,却也为此而忿忿不平过。直到很多年后,大家都不再有联络的今天,我才明白,也许他只是过于坦诚地说出了爱情的本质,很冷酷,也很真实。就像在这部充满着性和摇滚乐的电影里,没有人会注意到在奔放的激情和音乐之中,穿插的那段起画龙点睛作用的钢琴曲一样。在这场巨大的虚无里,当你从梦中醒来,你会发现,只有回忆是这冰冷的夜里唯一真实的可以陪伴着,让你取暖的东西。

爱情是无论如何都会死的吧,无所谓有没有婚姻这个形式。能让两个人长相厮守的东西,却常常是爱情以外的。互相依赖、互相习惯的是亲情,共同努力、共同进步的是伙伴,一起打天下、捞世界的是契约,在床上争夺权力、研究上位下位问题的是政治,我们有多少争吵是因为爱情本身?也许大多数为了爱情以外的其他东西:前途,工资,房子,未来,男人是否是优质的长期饭票,女人是否道德完满,贤良淑德。而其实真正的男女之间的感情,也只是他们相遇,他们做爱,他们告别而已。

我像《九首歌》里的那个男人一样喜欢那个21岁的、有着男孩般身体的女孩。就像有时候我会喜欢那些向死而生的人,也喜欢他们向死而生的爱情一样。只有尽情地死,才能忘情地生,我喜欢她爱情的方式,纯粹、简单,爱了就是爱了,不需要任何的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作为女人,我一直以为她比故事里的那个男人更有勇气。谁爱谁多一些,谁比谁多一些权力,谁该给谁承诺,谁该为谁改变,既然爱情终究要死去,那么,除了做爱,也只有做爱,可以让两颗灵魂紧紧拥抱在一起,而其他的一切,其实并不重要。

他们连争吵都没有,除了喜欢一起去听摇滚音乐会,就是做爱。这爱情太放肆,所以它才更像一个乌托邦的故事,不知道该怎么结束。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每天做爱?当然不会,于是在九首歌之后,他们分了手,她学习结束,回到自己的国家去,他们在男人的家门口互相拥抱,微笑道别。时值圣诞节的前夜,满是彩灯的大街上,连一滴告别的眼泪都没有。于是我会禁不住想,她到底是因为太年轻而承受得起这爱情的虚无呢,还是因为太年轻而根本无法体会这生命的不可承受的轻飘?无论怎样,她走后,我们对她的一切都不可知,倒是他,我们看到他对她的思念,才知道,原来一切都在岁月中,并不是不着痕迹。原来大脑可以忘记的,身体会牢记。

他们表达的是他们真正相信的那种爱情,这也许并不现实,也许只是一种理想,也许对某些人来说并不正确,但这爱虽然不至于奋不顾身,却至少也是心无杂念。爱的时候就去爱,退的时候就全身而退,不再回头。要知道这世界上勇敢做爱的人不少,勇敢爱的人却并不多,我通常把这样的人叫做狠角色。如果是女人,我还会把她们定义为真正的尤物。只是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我们大多数的人,则总是在爱又不敢爱、退又舍不得中徘徊,结果太过放肆的爱情在人们的眼中反倒成了一种罪。其实观众也大可不必猜测这样的爱情到底是否存在,至少它存在于导演和演员的心里,存在于某些看电影的人的心里。人这一生中,能够将纯粹的爱情进行到底当然没那么容易,然而,一个连一段不掺杂任何目的和杂质的爱情都没有体会过的生命也是可悲的。身体的欲望,有时候只是为了抵达另一个灵魂来抚慰生命的孤单。爱情总是会死的,如果我们有一天终究要重回孤独,为什么不趁还在一起的时候、还互相依恋和陪伴的时候,只是相互拥抱,做一个单纯的爱呢?为什么不能在爱已做完的时候,只是微笑告别,互道珍重呢?没有人可以告诉别人怎样去爱,要拼命抓住还是洒脱放手,都不过是一种选择,只是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有的人做出了那样的选择。无论他们看上去是多么的不可理解,但是他们确实有着他们自己的理由。对于我来说,这理由懂一些,总是比完全不懂的好,这也许也是看电影,看我们所不熟悉的那些人的爱恨情仇的意义。

此生因你而放荡

几年前我刚刚开始写东西的时候,说话和写作总是用些令人吃惊的表达方式,那时候就喜欢拐弯抹角地说话,好像这样能够令人印象深刻似的。记得有一次,我对一个男人说,你肯定是个道貌岸然的家伙,那男人就说你这是讽刺呢,于是我告诉他,“道貌岸然”这个词,其实很性感。

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文字游戏有些太过矫情和做作了,不过这个词的另外这层含义,却也并非我一时心血来潮的释义,我很难向其他人解释我的感觉,直到前两天把《烈火情人》又翻出来看。在电影的第一个镜头里,杰瑞米·艾恩斯扮演的斯蒂芬在几个随从的陪同下从楼梯上走下来,于是我对自己说,这就是那样道貌岸然的性感了。他温良儒雅,举止翩翩,他的笑容里有一丝腼腆和落寞,但是你知道,在这个男人平静的外表下,是翻腾炙热的岩浆,他像一个包装得完美无瑕的礼物,用冷漠和礼貌将任何危险的女人拒之千里。假如你有足够的魅力、有本领撕破了这包装,摘下这道具,你将得到的,就会是这个世界上最甜美的糖果,而这糖果只为你存在,别的人谁也得不到。

这个打开包装的人很快就出现了,她从大门走进他的家,直接地走到他面前,从此也走入了他的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他是男人,她是女人,这本没有什么,但除此以外,他是她未来的公公,她是他的准儿媳,于是他们之间,就多了一份乱伦的罪孽。

很多年前我在看这个电影之前,先在杂志上看到这个电影的剧情介绍,当时对于朱丽叶·比诺什所扮演的安娜很是有些愤怒和厌恶。她无疑符合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那种“红颜祸水”的种种条件,年轻、漂亮、神秘、放荡且胆大包天。她第一次见到他就看穿了他的心,毫不费力地撕下了他苦心经营了许久的面具,将他一直压抑的欲望搅了个翻江倒海。他们最后东窗事发,他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而她,却只要穿上衣服,若无其事地走开,再换个男人结婚生子就可以了。她并不是那种机关算尽的女人,但却是那样的自私和残忍,本来她只要和他的儿子、自己并不爱的未婚夫分手,他们就不过是普通偷情的男女关系而已,即便被发现,也不过是上上报纸,被社会批判一下。但是她太知道他因禁忌而更加难以抑制的欲望,因为遇到了他,她决定留在这个家庭里,当他说自己要与妻子离婚娶她的时候,她断然拒绝了他。私下里,她是他的,她给他一切,公开场合,他连碰她一下都不可以。她故意这样,也喜欢这样,因为她知道,有了这一层公媳的不伦关系,在完全占有和完全禁止的两者之间的折磨,会使他永远对她如饥似渴。

他像一只发了情的公兽一样四处追逐着她,不顾一切地和她做爱,完全背离了他历来所遵守的种种信条,又快乐,又痛苦。我仔细地端详着艾恩斯的脸,深深地为他眼睛里的那份孤独所打动。在世人的眼中,他不过是一个欲壑难填的老男人吧,纵有翩翩风度,也难以为这个社会所原谅,但是人们是不知道他的孤独的,肉体的结合只是一种形式,而最重要的是,他渴望一种完全释放的自由和一种切入肌肤的温暖。有时候,所有语言的倾诉,都不及一个紧紧的拥抱。“我爱你那不能自制的淫荡”,这是《失乐园》里凛子对久木所说的话。他们都是普通人,有世人眼里最正常不过的生活烦恼。斯蒂芬的富裕和地位远非久木和凛子所能比,但对于他来讲,生活也不过是另一种优雅的、昂贵的一地鸡毛而已。同样是违背社会伦理的爱情,他们却远远比他幸福得多,他们紧紧相拥,共同赴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是坚信自己是爱着和被爱着的,而他却只能在事发后自我放逐,寻找异国他乡的某一个偏僻的小镇,孤老终身。在遇到她之前,他只是个普通的成功男人,有事业有家庭,有人世间的枷锁同样无法超越。直到遇到她的那一天,他一下子如同坠入了地狱,所有的放荡不羁、狂暴占有都从潘多拉的盒子里跑了出来。和她做爱的疯狂,真的让他开始与众不同,这把他自己也吓了一跳,他恨恨地问她,你是谁?你到底是谁?而她只是笑而不答,听凭他在她的身上肆虐。也许这本来就是他,他的血管里流淌着不能自制的淫荡,只是他自己一直都不知道。他以为他是某一种人,但是她用她的身体告诉他不是。她揭穿他道貌岸然的伪装,她带他离开安全的轨道,然后松开手,任由他坠落。

我一直疑惑安娜是否真的爱过斯蒂芬,或者一直以来,她的内在只是一只自私而任性的动物,她看到盒子就想去打开它,占有它。她说:“受伤的人是危险的,他们知道怎样让自己活着。”她也果然这样做了,但是和凛子不一样的是,她的心里并没有爱,也不肯放下一切真的去爱谁,她只是喜欢他为她疯狂而已。也许她根本没有他想象的那样与众不同,充其量不过是个自私的尤物,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却只有她才能让他如此淫荡如此释放。她在他眼中是什么,并不是真的重要,重要的是她让他感到了自己是什么。她所吸引他的一切,就是他想做的那个自己。

世界上的事情,有时候就这么简单,为许多人淫荡的,叫做下贱。只为一人而淫荡的,叫做爱情。

追悔莫及总归是有的吧,至少为了死去的儿子。但是对于这段爱情,倒也不必,她本也配不上他,舍不得自己,舍不得去爱,怎样也不可能成为浴火凤凰,终究跌到了俗世的尘埃里。她的超凡脱俗,原来也不过是个假象,只不过他信以为真,而她自己也是。当他最终明白这一点后,她给他留下的,不过是那一道射进屋内的阳光下,巨大的照片上,一张曾经风华绝代的面孔。我想如果真的有人能最终超越欲望,最终明白色即是空的话,应该是斯蒂芬这样的人才对。“后来我只见过她一次,偶然相遇,在机场转机,她没看见我,她跟彼得在一起,手中抱着一个孩子,跟别的女人没什么两样。”

出轨拯救人生

同丈夫以及孩子平静地生活在白雪皑皑的小镇上的卡佳,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主妇。她相貌平凡,心地善良,生性自卑懦弱,没有什么特长,对生活也没有什么非分之想。这一天,她迎来了一对从城里来的夫妇,丈夫齐格夫高大斯文,妻子伊丽莎白秀丽俊雅,不仅如此,他们还多才多艺,品位不俗,互相之间有着高度的默契和了解,这一切都让卡佳觉得自惭形秽。想想自己那庸俗不堪的生活,丈夫的冷漠嘲讽,夫妻之间常年没有性生活,儿子也瞧不起自己,和爸爸有样学样地成天跟她作对,卡佳每天都在忍受这些来自生活的折磨,她变得唠唠叨叨,神经兮兮,但每每想跟丈夫沟通,都会遭到丈夫的拒绝。直到有一天,她无意中得知齐格夫夫妇是因为伊丽莎白的出轨才离开首都,搬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来试图修补夫妻关系的,而两个人之间也很久没有性生活的时候,卡佳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力量,想都没想,就义无反顾地向齐格夫出手了……

挪威电影《快乐,快乐》(中文名又译《欢愉主妇》),是2011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类评审团大奖。这是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家庭伦理片,虽然并不为太多人所知,但却是那一年我心目中最佳的家庭伦理片之一。其剧本的扎实细腻、功底深厚,可以与当年奥斯卡奖的最佳原创剧本《又一年》媲美,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情感的准确把握及表达难能可贵,而挪威白雪皑皑的美丽景色以及电影中时不时透出的北欧人的冷幽默,更为电影增色不少。

在这个光怪陆离、五花八门的世界里,连出轨都是一件人们见怪不怪的平常事。我常常觉得家庭伦理的故事是最不好讲的,正所谓画鬼容易画虎难。作为一个同样写故事的人,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默默地把这个故事的走向在心里预设铺排了一遍,然而电影的结局还是令人出乎意料。由于伊丽莎白最终发现了齐格夫的出轨行为,这对冷战多时的夫妻终于打破僵局,大吵一架,发现了彼此的内心其实还是深深地爱着对方的。而齐格夫的出轨似乎是终于抵消了伊丽莎白的出轨行为,让他开始从心底里原谅妻子,停止了对妻子的惩罚,两个人打算重新开始。在故事的另一头,卡佳却终于发现了丈夫其实是一个同性恋这个事实,而这也让她知道,从前丈夫将夫妻之间没有性生活这件事全部都归结于她没有吸引力、讽刺她邋遢、发胖等等,这些都不是她的错。和齐格夫的出轨不仅让她开始正视自己身体的欲望,更使她认识到作为一个女人,自己是性感的,是有魅力的,男人们是渴望得到她的身体的。

出人意料,却又合情合理,这是所有优秀的家庭伦理电影归根结底制胜的法宝。生活的变化多端,常常是我们始料未及的。即便你已人到中年,成家立业,面对着它给我们出的一个个难题,一个个困境,还是会发现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那么多。这部电影的导演安妮·赛维特斯凯到目前为止只执导过三部作品,虽然和很多女导演一样,她的视角是以家庭伦理故事、关注普通人的情感生活为主,但其对世界冷静幽默的解读、收放自如的处理手法,却令人不敢对其小觑。在电影中,导演时不时会不动声色地穿插进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桥段,譬如卡佳的儿子放学归来,却发现邻居家的叔叔和自己的妈妈正在雪地里快乐地裸奔,而且正向自己奔来,于是转身拔腿就跑。譬如伊丽莎白和齐格夫两人处于冷战中,伊丽莎白欲望难耐,躲在洗手间里手淫,却被丈夫迎头撞上,两个人都装作没事儿人似的互相避开。譬如卡佳的丈夫无法面对自己是个同性恋这个事实,就巧妙地将夫妻间没有性生活的原因都嫁祸于妻子。这些点点滴滴的微妙的细节,就如我们的生活,既荒唐,又司空见惯。当事人难于理解,旁观者一眼看清。也只有见识水平非凡的观察者,才能够真正地不露声色,甚至用玩笑的方式来给你讲出这样的一个故事。

每个人都说,出轨会毁掉婚姻!可是生活中又哪儿有那么多标准答案呢,齐格夫夫妇最后不就决定再过下去试一试了吗?虽然这并不意味他们最终一定能真的重新来过,但这终究让他们发现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而卡佳夫妇的婚姻则真正走向了结束,当丈夫向卡佳表示“我不会离开你”的时候,这位一向懦弱的女性则淡淡地说:“但是我要离开你。”

在电影的结尾,每个人都因为这次出轨事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得到了成长,做出了属于自己的决定。到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导演并非想和观众讨论关于婚姻出轨的道德问题,也不是要鼓励人们出轨,而是想告诉大家,即便是出轨这种事,也没有办法对它可能带来的结果一概而论,它可能结束婚姻、也可能拯救婚姻。总之,生活的改变总是势不可当,你只要接受它,生活自会指给你方向就是了。有时候坏的事情可能带来的结果却并非那么糟糕,毁掉了婚姻,有时候却反倒会拯救你的人生也未可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哲学意味,要远比单纯地对家庭伦理道德做讨论高级了许多。

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丑闻笔记》我读了小说,还没来得及看电影就被告知结局,为了喜欢的布兰切特,还是把电影看了,结局果然搞得人很扫兴,不过当时也并没有想太多。前两天和一个姑娘聊天的时候,她提醒我以前看到的一则新闻,说那应该就是《丑闻笔记》的真实版,于是突然就觉得那电影的结局让自己的不舒服如鲠在喉,一定要写篇文章一吐为快。

真实版的她当年33岁,他12岁。1996年,他们“坠入爱河”,当时的她已经结婚,有四个孩子,八个月后东窗事发,她锒铛入狱,却发现自己怀了他的孩子。第二年,他们的女儿在狱中诞生,她也获得了假释,出狱没几天,她不顾禁令,又去找他,这一次,他们在车里被警察发现,法官再也不能原谅这个女人,让她坐牢一直做到了2005年。在狱中,她再一次怀了他的孩子,生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女儿。

八年的铁窗生涯,八年的相思苦,她出狱后,他们跑去请求法官让他们相见。这个时候,他已经长大成人,别人再也管不着,还好法官不是法海,终于网开一面,2005年,在同居几个月之后,他们举行了婚礼,花童是他们的女儿,还有她和前夫生的四个女儿。如今他们秘密地生活在一起。英伦的报纸上报道了他们的婚事,标题是:“他们真的在相爱,整个世界可以闭嘴了!”

这是段不伦之恋,但是个伟大的故事,我把这个故事重新看了一遍,突然明白了电影的结局,书的结局为什么和这个故事的结局如此不同,在这一系列故事里四个人——两个主人公和一个作者,一个导演,各自的立场互为对照,非常有趣。作者是女人,专栏作家出身,爱漂亮衣服,爱帅哥,游走于上流社会,所以她化身芭芭拉,站在两个爱人中间,虽然尽量去理解这场情事,但忘记不了自己冷嘲热讽的本事,终究是在这么伟大的故事里只敲了一小块下来。让人感慨,就这样与永恒的作品擦肩而过,但于她也是本分,能力所致。况且这本书写在2003年,能写出书中那样的结局也已经很了不起了,谁能想到这场不伦之恋会终成正果呢,女专栏作家也不会知道。我们总以为可以嘲笑生活,结果反倒经常被生活嘲笑。但是我终究明白女作家的善良,她最终没有选择以希芭入狱为结局,还留了点希望的由头。

令人恍然大悟的是电影的结局,这个电影是2006年拍摄的,那时候两个主人公其实已经结婚,但是导演是个男人,世界也是男人的,于是男人们把故事的结局改成让女主角回归了家庭。如果真实生活中她死不悔改,那么就在电影里将她救赎,让道德高尚的丈夫再次扮演上帝的角色将她救赎,最后接受改过自新的女人,离经叛道者渴望回归,最后终于走上正途。这是男人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这样的女人怎能让她修成正果?我觉得有趣且讽刺的是,女作者的书中和真实的女主人公自己似乎都没有提过“原谅”这种词,倒是男人编出了这样一个结局。

我呢,自然是喜欢最真实的那个结局。她就是走了,一去不回头。

于是突然明白,易卜生不是上帝,原来娜拉出走之后,也不一定只有两条路可以走,即便当妓女,也未必就是最后的最坏的结局。原来,伟大的作家,真的需要勇气和胆识。原来,生活才是最伟大的作家,而就算生活真的赐予一个平庸的作家、导演永恒的灵感,他们也未必能抓得住,他们就这样与永恒擦肩而过,一辈子只能重复创造着平庸的作品。

我曾经看到过现实生活中两位主人公的一张合影。她的名字叫玛丽凯,他的名字叫维利·法劳,他们看上去都是普通人。祝他们幸福。

忘记你等于忘记我自己

自从那年的一部《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令人拍案惊奇之后,好莱坞就似乎特别喜欢研究人脑玩了,这几年随口数得过来的拿人脑和记忆来说事的电影有好几部。除了科技发展到可以把一个人送进另一个人的大脑中去之外,最典型的是刚刚看完的《记忆裂痕》,本·阿弗莱克的大脑像一块黑板一样被人擦来擦去,最长的一次甚至要擦去三年的记忆,然后他再给自己留下无数线索,像玩闯关游戏一样,在三年后把线索拿出来挨个揭破。

这样的电影于我,一向不过是图个新鲜,看看热闹而已。但是这一部《暖暖内含光》却是不同,同样是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人类记忆的故事,讲述的却是一对普通的情侣分手了,每日里孤单单地拿着个叫做记忆的东西不知怎么办好,于是就选了个科学的法子,一前一后地跑到科学家那里去洗脑子,无论如何,只要快点远离那痛苦回忆就好。我看着这样的剧情介绍,竟然一时间有些动容,心里头冒出歪念,如果科学真可以进步至此,岂不是从此可以尽情地疯去,再也不怕那爱情带来的千疮百孔了?

于是一有机会就忙不迭地找来看了,结果却并不是想象中的好莱坞轻喜剧,相反,电影里始终笼罩在淡淡的伤感之中。远离了好莱坞式的明色重彩,乔尔(金·凯瑞)消瘦的脸上从头至尾都有一层异国情调的灰色,和他满眼的忧郁纠集在一起,让人看了心酸。我开始怀疑这个电影的导演不是好莱坞教育出来的,于是跑去IMDB上查找,果然,米歇尔·冈是一个法国出生、法国长大的小子,学过艺术,出过长篇,可就是没学过电影。既然如此,那么这部电影被好莱坞所抛弃也就不足为奇了。好在我们现在有网络,有DVD市场,好在人们都记得曾经爱过不能忘的岁月。

克莱门汀(凯特·温丝莱特扮演)的头发真是五颜六色啊,那是电影里最鲜亮的色彩,但却都是冷冷的,冷冷的蓝,冷冷的橙,走在冷冷的海边,不戴帽子的时候,就是被海风吹乱的满头满脑的冷冷的寂寞。别人的寂寞都是藏着的,她的寂寞却是这样的扎眼,也不是不甘心,她只是不怕全世界都知道。乔尔说,她的样子真酷,我想他是觉得她为他说出了藏在他内心深处的寂寞。于是他们一起吃饭,然后做爱,有时候爱情真的很简单,一个人爱上另外一个人,就只因为她顶了一头绿发。

后来我们知道,这样的一头绿发,这样的海边,只是乔尔最终要科学家帮他从自己记忆里抹去的场景之一,除此以外,他还要抹去关于克莱门汀的一切记忆,好的坏的,以及她红的绿的和蓝色的头发。爱情是个坏东西,它带给我们的伤痛总是比幸福更多而且更深刻。分手的时候,这伤痛就像瘤子一样如影随形地附着在我们的身体里,时不时地就冒出来钻心地疼一下,让人恨不得一刀将它割了去。

这样的感觉,每个人都有过的吧,所以当我们看到乔尔拎了克莱门汀的东西跑去诊所,我们的心陪着他一起黯然,但却没有人能够说他做得不对,毕竟她已经忘记他,是她先去找的科学家,将他们的过去彻底抹去了事,她用陌生的眼光看着他,那么他还要记得她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记得她?为什么要独自回忆?独自忍受这痛苦?

但是,忘记真的就那么好么?当他真正开始一点点地消除关于她的记忆,在他生命中的那些美好的往事就一一地浮现出来,只是幸福的感觉总是不如痛苦更切肤。他要忘记那痛,于是也想不起来曾经有过的快乐而已。直到这一天这一刻,当他躺在床上,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记忆里的她正在消失,一盏盏灯灭掉,一间间屋子倒掉,他才明白,原来他们共度的时光,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忘记她,等于忘掉他自己。

真的要忘记么?忘记两个孤单的人一起相依为命的日子,一起在海边吃野餐,忘记躺在冰冻的河上看星星,一起在夜晚去探险。忘记自己曾经深深地爱过,也忘记自己曾经被人深爱过。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曾经的青春岁月,都是自己曾经作为一个可爱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的证据,如果真的忘记了,生活难道不就是只空匣子而已了吗?记忆被掏空了,也就没有了曾经认真活过的证据。

仅仅消除记忆是不够的,所谓命中注定,就是当乔尔最终抹掉了每段关于克莱门汀的记忆后,再次偶遇她的时候,依然会为她深深地吸引。科学是粗鲁的东西,它能做的也只是杀杀脑细胞而已,但是爱情却不仅仅是大脑的事。我们用的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都会渗透着另一个人的气味,假如身体也有记忆,皮肤也有记忆,那么又用什么办法来将它们一一杀死呢?没有办法,于是乔尔又一次莫名其妙地来到和克莱门汀相遇的海边,于是他们再次相遇并且相爱,她即便不是他命中注定的那一个人,也是他追寻的那一种类型的女子。他再怎么兜兜转转一百次也是一样的结果,无非是找到另外一个克莱门汀而已,这是他的命运,躲也没有用。

考夫曼这个家伙还是温暖的,也许有些发冷的只是摄影师的镜头,他们给了这个故事一个美好的结局,不算大团圆,但总是留下了一丝希望,两个人发现记忆真相之后,终于决定在一起再走一段。这是个开放式的结尾,一切都还没有结束,结局就在遥远的将来,未必是我们所盼望的那样。但无论如何,旧的记忆随风而逝,新的记忆开始累积。如果有一天,他们真的决定离开彼此,我相信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即便是再痛苦,都不会再放弃,那些曾经真心爱过的岁月。

请给我一场不赶时间的恋爱

下午在家睡觉,被玛玛的电话从床上揪起来,于是洗把脸和她跑去库布里克看《志明与春娇》,电影很好看,超出我想象的松弛有道、成熟丰满,是不愠不火、有生活底子的那种好看。春娇接到志明电话时语气装着淡定,却忍不住抿着嘴笑,我和玛玛也心领神会地跟着笑。在电影的最后,春娇问志明:“你知道我是什么时候爱上你的吗?”原来是那一次两个人到宾馆开房,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做,志明搂着春娇说:“有些事,不需要一个晚上做完,又不是要赶时间。”这么简单的一句话,现在确是难得听见,于是我心里禁不住感慨了一下。

我有一个女朋友,也算是大龄未婚女青年了,有一次谈恋爱很顺利。男人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也愿意结婚。见面,接吻,上床这一套程序按部就班地走下来,也不过花了很短的时间,对方不能说是不靠谱的人。“但是,”女朋友很认真地问我,“为什么要这么快?为什么我就不能谈个恋爱?我还想谈恋爱。”是啊,人一旦长大了之后,就好像连谈个恋爱的资格都没有了。都市人生活节奏快,什么都要赶,什么都要三分钟做出决定,做出定位,这个关系是情人的关系,那就要赶紧决定上不上床?第一次见面就上,还是第二次见面上?不上也别聊了,赶紧换别人去。这个关系的发展方向是婚姻,那你什么工作?工资开多少?要小孩子吗?结不结婚?不结婚咱就别聊了,我得赶紧相亲去。人人都很赶时间,谈恋爱是奢侈的事,是年轻人的事,年轻人还可以牵着小手唱,到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可是还不到三十岁的人,就已经很多人活得紧张兮兮,谈什么恋爱,差不多得了,要办事赶紧的,后面还有生孩子、买房子,一大堆事等着要办呢。

春娇和志明,用了整整七天的时间,才搞清楚彼此到底是不是爱着对方的,到底想不想在一起。这七天,好像是很少很少的时间,但是在这样忙碌着向前的世界里,就算这七天,也依然是奢侈的了。现在这年头,真是难得在电影里看到一对熟男熟女谈恋爱、能120分钟还不上床的。我想这也许是电影之所以打动人的地方吧,一起在巷口抽烟,一起看着塑胶袋发呆,一起在夜的都市里闲逛,看蜗牛趴在栏杆上,两个人没正经地玩着,对未来不确定,也没什么目的和计划,但这也许才是爱情在它即将开始时本来的样子,即使不是小孩子了,也一样有爱情的进进退退、辗转犹豫。只是人们太忙了,早已经忘记了而已。我想这也是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的原因,因为不管是到了什么样的年龄,我们的内心深处还是渴望着恋爱的。

我很想讲个一只小老鼠的故事,和电影无关,只是想讲而已。

说有一只小老鼠在路上跑,它跑呀跑,跑呀跑,小兔子见到它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小老鼠继续跑,一只小乌龟看到它就问,“小老鼠你跑什么呀,来和我们一起玩吧”。小老鼠说,“不行啊,我要赶紧去看看路的尽头有什么”。于是小老鼠一直跑呀跑,很多朋友叫它,它都不肯停下来,它跑着跑着,突然眼前一黑,咣当撞到了一堵墙上,“这里是哪儿啊?”小老鼠问。“这里是路的尽头”,一个声音回答。可是这里没有风景,也没有光,只有一片黑暗,小老鼠很失望,想回去。但是那个声音又说,“这里是路的尽头,也是生命的尽头,所以,你已经回不去了”。小老鼠很伤心,它想起它还没来得及看风景呢,也还没来得及和小伙伴们好好玩过。但是,这就是故事的结局了。

这世界上有些人是小兔子、小乌龟,但大多数人是小老鼠一样的人。从属性来讲,我和我的一些朋友还有志明和春娇,是属于和小兔子一样的人,走到国贸桥下,不聊房子车子,也不聊赚钱啊投资啊,还兴致勃勃地跟朋友瞎吹牛说这里就像《魔戒》里的摩多山。我曾无数次想象自己是酷呆帅毙了的戒灵,骑着乌黑的大飞龙,从高楼大厦和乌云滚滚中悠然飞过。我也知道像我这样的人,都老大不小了,在世人的眼里,跟怪胎也没什么区别。照志明前女友的看法,就是,他老这样无聊不无聊?于是很多人经过我们身边,又摇头叹气地走了,如果有人问我他们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我看完了这个电影,下次倒可以回答他们:哦,没什么,他们都在赶时间。

爱你爱成一场遗憾

又翻出岩井的《情书》来看,想起了我的故乡。

我出生那个城市,是和树长大的城市一样的北方。但是没有海,所以远不及树的城市那样的干净。然而在下雪的时候,当尘土都被覆盖,一切也是同样的美丽如仙境一般。那个叫博子的女孩,从男朋友的墓地祭奠回来,踏着厚厚的积雪和男朋友的母亲一起回家。阳光照在屋子里很明亮也很清冷。让我想起我的小时候,在某个大年初一的早上醒来,发现外面突然下了场雪。一切一下子变成梦境一样。

她就在这样的晴朗而寒冷的白色天气里看他的照片,心里充满遗憾。那时候她的遗憾是因为突然到来的死亡而生的,巨大地压在她的心头,追迫着她。因为不甘心,所以不肯去忘记。然而她不知道还有一个遗憾等着她。我们也都不知道,只是也随着她遗憾着,淡淡地观看。

于是她写信给他住过的地方。她说:“你好吗?我很好。”结果另一个叫树的人就这样子被问了出来,回答她说:“我很好。”她一下子惊住了。仿佛抓住了一线生机一般。尽管明知道一切是不可能的事。

两棵树的故事就这样地被回忆追了回来。这不是一个复杂的故事。少年萌动的爱情被无数观众一眼就看破。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然而他却一直没有表白。于是这“一直”就变成了“永远”,并由死亡刻上了一个坚定不可更改的结果。这个结果就叫做——遗憾。

少年的他是多么可爱。她为什么就不爱他呢?记得那个在白色窗帘后读书的男孩,那个在每张卡片后面写满心中女孩名字的少年。多想看看他长大后的模样。

遗憾真是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了。电影里的遗憾更是如此。他爱她。她不知道。我们却知道。这遗憾就留在我们心间了。有些压抑,但总还是好些的。只要她不知道,这遗憾就不是遗憾。不知道了反倒开心去过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岩井俊二却不肯这样。他让女孩们在晴朗的春天的下午去找她。他让她们把男孩曾经交到她手中的那本书翻过来给她看。于是她拿着那张画有她肖像的卡片惊住了。她终于知道了他的爱情。然而他却再也不会知道,在这么多年后,这个他曾经刻骨铭心爱着的女孩,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意。

他爱她爱得成了一场遗憾,不甘心找到了博子做代替。他把这遗憾藏在心里。没有人能发现他的秘密。博子爱他也爱成了一场遗憾,死亡的痛苦加上发现真相。如果到了影片结尾再不让她解脱出来那真是太残忍的事了。她回忆他也回忆成了一场遗憾。除了拥有两个亲人、一些对死去父亲的回忆,她所有的只是那场始终不肯去医治的重感冒,却从来不知道,自己曾经拥有那样一份宝贵的初恋。

现在他走了。她知道了。她也知道了。我们全都知道。然而这遗憾啊……这遗憾就这样让每个人毫无办法地眼睁睁地看着,无可改变。除了就着行云般的钢琴声看她把卡片重新插进书里抱在胸前朝我们笑一笑真的是无可改变。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遗憾的美吧。导演自然是要他的电影美的。我们也为这美所感动,然而有的时候却也真想拼却了这场美不要了,来一个俗套的大结局。做一回只是贪图浅薄快乐的观众。让她在他活着的时候就知道她爱他。让他知道她终于明白了他的心思。让他们至少能成为朋友。让每个人寻找到心中的答案。在这流光声色的虚幻世界里,让有情人此生无憾。

爱情的镜头感

高二那年的夏天,班里的一个女生和男朋友分手了,几个女孩儿在校园里的树荫下坐着谈论此事,分手的女孩说:“我一转身,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另一个女孩子把话接过来:“头发一甩的刹那,当当当,音乐响起……”大家都笑了起来。那个失恋的女生也笑了,眼中还闪着泪花。当时大家都那么年轻。会相约了逃课去附近的电影院看电影。文具盒里贴满了明星贴纸。渴望有电影般的爱情,连失恋也有一种唯美的镜头感。

后来一直就有了一种感觉。一个好的情人未必一定是懂电影的人。但是一个有镜头感的人却一定是个有魅力的情人。倒不是因为电影可以教会一个人多少浪漫的招数,也不是因为可以演示出多少惊人的接吻姿势。不过一个可以用跳脱于自我之外的眼睛来看待自己爱情的人,总会知道怎么让一个微笑变成最美的记忆,留在你的生命里。

这是一种天分和悟性。我见过一些十分有魅力的人,他们的骨子里都是这种有镜头感的人。丰乳肥臀的女人并不难找。而梦露却是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最伟大的情人。曾有摄影师回忆这位尤物的时候说,无论摄影师们怎样地偷拍她,她总是仿佛知道摄影机在哪里。她接吻的时候会跷起一只脚。这一个让她永恒的动作如此简单,却比很多飞过来吊过去上天入海的吻更生动地打动人们的心。

是的,一个有镜头感的情人只是轻轻地跷起了她的一只脚。于是这个吻就让你的平淡而又枯燥的日子浪漫起来了。那一刻那个美丽女人一定是有一只眼睛游离于自己的身体之外,注视着自己的。仿佛摄像机一样,设计着自己的一举一动并从中获取着乐趣。有时尤物和肉弹的区别也就在于这么一个小动作而已。

电影带给我们什么?仅仅是一个故事,一句经典的对白,一种思考或表达吗?这些我们通过阅读和交谈等其他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得到。然而我们依然在看过那本薄薄的《廊桥遗梦》之后走进电影院去看电影。透过被雨水模糊了的车窗玻璃看离开的那辆蓝色卡车。看那镜子下面那个摇摆的项坠。我们也会伴着一个中国男人的急促呼吸看一个法国少女在明媚阳光下,用艳艳红唇在透明的玻璃上印下的一吻。有的人终其一生,只会用一种视角看爱情,一个有镜头感的情人,却一定是具备着某种天赋的。它和其他天赋一样,也同样需要培养和磨练,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这也是一种天赋,只把它当成是一种与美貌并同的本性使然。我想这也是电影的最大作用之一,它启发了不知道多少人懵懵懂懂的镜头感。让他们重拾这份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

爱情故事的桥段永远只有那么几种,在什么地方或者在什么人之间发生也许并不那么重要。有的时候我们期待一部爱情电影带给我们的,也许只是一个让我们久久不能遗忘的镜头而已。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导演,有选择地编辑着岁月的镜头。然后在生命里的某一天,做回一个天堂电影院里的孩子。面对着曾经有过的青春,爱情,痛苦和一切的一切,这一次,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做一回观众吧。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告别

看完电影《2046》的那一刻,我就知道很多人不会喜欢它,但是我喜欢,别人问我,我也会坦白地说喜欢,于是就想,又会被人叫做小资,不过这无所谓。我说我喜欢,是因为这部电影是有历史的,而我一直以来,都比较喜欢有历史的电影。很多人会不相信,觉得我是在瞎说,不过这也无所谓。又有人会说,你说的历史就是《花样年华》嘛,我也看过。不过这电影似乎和那部电影没什么关系嘛,爱情不爱情的,一地碎片,不好看。

但是这个历史不仅仅是和那个叫做《花样年华》的故事有关的,他是和一个叫王家卫的男人整整过去的十年有关。关于过去到底发生过什么,我以为他是想了很久的,但想得太久了,反倒觉得很多东西都没有必要再一一去追述,于是就干脆挖了一个洞,把那东西放了进去,叫我们自己看。有的人看到了,有的人看不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王家卫就是王家卫,他自己也无所谓。他只管挖洞。

话说到这里,我想我有必要提一下周慕云的眼神了,看《2046》,我是从周慕云的眼睛开始入戏的,他拿了礼物去给白玲赔礼,两个人话里话外地调情,浅薄而轻佻,梁朝伟和章子怡的演技相差不止一个档次,但是勉强也可以看,梁朝伟的眼睛里尽闪着露骨的放浪形骸,像极了我认识的一个男人。2004年的春天,我们在西湖边玩,经过一个亭子的时候,那个男人就坐进一口大缸,我为他照过一张相片,就是这样的一副无赖的表情,就是这样的一双肆无忌惮的眼睛。

这男人不是我的情人,从来不是,我们一直是最好的朋友,于是这反倒使我成了他生命中一路跟着旁观下来的女人,就像是在看一场电影,观看着另一个周慕云的全版故事。当你看到一个人生命中发生了一些事情,他就变成2001年的他,2002年的他,2003年的他。他一直在变,但是你知道,他其实还活在2001年,他说他要忘掉的过去,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忘掉了。但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有些东西如果已经发生过,就会改变一个人,使他成为另一个他,无论是怎样的人,也无法放弃。他或者是不自觉,或者早知道,但也无济于事。

香港的苏丽珍把周慕云变成新加坡的周慕云,他揣着他的秘密跑到庙里,挖了一个洞,然后把自己的秘密告诉给了一棵树,然而这秘密就算已经不再是秘密,却也已经改变他的一生,让他永远也回不去了。他想摆脱,就去赌钱,碰到金边的苏丽珍,又跑去把秘密告诉她,但是等他说完了,又觉得这也没什么用,原来他是在自己的心里挖了一个洞,他自己走不出来,在哪里挖洞都没有用。他把这话告诉金边的苏丽珍后就离开了。其实那话是他对自己说的,但是他知道,谁都帮不了他,他也帮不了谁。他并不缺少人倾听,大不了就再找到一棵树,但这不是问题的关键。王家卫的确是在《花样年华》的结尾里教给了我们一个对付秘密的方法,但是他却没有告诉过我们,那个洞挖过以后并没有用。我想这也怪不得王家卫,《花样年华》时期的他,恐怕自己也并不知道,所以他用了整整五年来拍《2046》。

于是我想起我前文提到过的那个男性朋友,有一阵子,他是花天酒地得可以,对女人也是狠心得可以。但是他只是热闹,不是快乐,我在一旁边看着他边想,如果他走不出来,他就要完蛋了。当然,他也在某时某刻跟我说过同样的话。我们就像住在一个宾馆隔壁的两个邻居,我站在我的人生里去观看他,我住2047,他住2046。他站在他的人生里回望我,他住2047,我住2046。

我开始喜欢2047这个数字,这个房间是旁观者的房间。王家卫让周慕云最后住进了2047的确是别有用意,他在2047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着2046里发生的故事,也参与着2046的故事。他给王靖雯写故事,取名叫2047,这个故事对于王靖雯来说,的确是2047,但却是他自己的2046。他其实是又给自己挖了个洞,可是他一边挖一边开始明白。生活不能这样下去,这场漫长的告别需要一个终点,可是这个终点在哪里呢?直到他再次看到露露。那一刻,他仿佛是站在了轮回之外回望这轮回,他终于醒了。人生最大的顿悟总是发生在刹那间,在不动声色里。周慕云还是那个周慕云,他唯一改变的,只是他的眼神。当他再见到白玲的时候,放荡的眼神已经一扫而光,眸子里是极度平和与安静。

所以我一直在想,这部电影,如果没有了梁朝伟的那双眼睛,就什么都不是了。周慕云是那个逃出2046列车的人,走得出来,是靠他的悟性,白玲却走不出来,这是她的命运。所以他可以对白玲那么好,因为他知道她是个一辈子都再也逃不出来的可怜人。但是他帮不了她,他能为她做的,也就是付一付账,而她怨他的……唉!不说也罢。

2046,数数这趟列车上都有谁?有露露,有张震,有金边的苏丽珍和香港的苏丽珍。也许还有我们,再也许,还有一个叫王家卫的男人。这部电影,仿佛也是他为自己挖的一个洞,里面有太多太多的回忆。露露从《阿飞正传》穿越而来到了《2046》,她还在寻找那只没有脚的鸟吗?而Leslie,也真的已经变成了那只鸟,在某一个傍晚,离我们而去。张震并没有成为那只鸟,他从《重庆森林》的天涯海角归来,踏上2046这趟列车,却发现自己根本无法落地。所有的这一切情节,都代表着王家卫自己走过的路。他似乎更应该学会去遗忘,抑或是周慕云对金边苏丽珍说的那句话,其实也是王家卫对自己说的?看王家卫在《艺术人生》里因为张国荣而落泪的时候,我就想,有些东西,怎是说忘记就可以忘记。拍完了《2046》,他是否就真的可以放弃一些东西?而这东西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也不重要。《2046》是一辆列车,它开往未来,但是列车里的时空是静止的,装满了困在过去里的人。它从来不强迫人留下。可是很多人踏上了这趟列车,就再也没能离开。

2001年夏天的一个清晨,我和我的朋友在我们城市里的一个酒吧喝了一夜酒出来,钻进早晨清冷的空气中,街上一个行人都没有,他穿着一件衬衫和一条短裤,光脚穿着皮鞋走在我身边,走着走着,他就唱起歌来。那歌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我记得很清楚的是,他唱跑调了。

那一年,我曾经真的很想在树上挖个洞,但是我不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工具。这救了一棵树的命。如果我当年真的挖了,那么这个洞就该叫做2001,它和2046一点关系也没有。就像这部电影,其实和爱情根本没有关系一样。我现在很庆幸我没有真的那么做,我甚至从没在任何树上、地上挖个洞,把那些伤心的往事埋起来,因为我一直记得周慕云的那句话“自己走不出来,在哪里挖洞都没有用”。

爱莉嘉的病态人生

在看《钢琴教师》之前,有朋友说这是一部比较病态的电影。在我理解,通常能用“病态”这个词来评价的电影一般只有两种,一是导演自己本身有些病态,所以整个电影本身也呈现出一种病态来,电影中的每个人、每束光、每个镜头的角度,甚至每一粒尘埃都带着一种疯狂或者阴郁的气息,逼得人透不过气来。而另一种则是导演以正常人的目光来讲述和诠释一个极端的故事,把它放在阳光下,日常生活中。在正常的人群里,走着一个不正常的人,让观众们看着他的沉沦与挣扎,看着他无法自拔、无法自救、无能为力地徘徊在这个所谓正常的世界之外。对于这两种“病态”,我一直以为后一种电影是更残忍的,而《钢琴教师》,则属于这更残酷的一种。

爱莉嘉是一个受人尊重的钢琴女教师,她40岁了还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过着清教徒一般的生活,她既没有结过婚,也没有男朋友,甚至连个情人都没有。她是一个出色的钢琴演奏家,也是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然而这一切都掩饰不了她那正在老去的面容,也满足不了她在黑夜里孤独无助地燃烧着的欲望。她禁锢自己的灵魂,她的母亲既是和她相依为命的人,又是她灵魂监狱的看守。她因此憎恨她的母亲,却又离不开现有的生活。每次和母亲争吵,每一种过分的压抑总会让她寻找到一些发泄的方式。她到露天的电影院去偷窥,蹲在情侣的车下撒尿,她一个人去看色情电影,回家后用刀片来残害自己的性器官。她在做这所有的事情时都面无表情,看不出痛,也似乎没有快乐,我看着她冲干净浴缸里顺着她大腿流下来的血,灯光下,那浴缸是白色的,鲜血很红。

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因为她走在人群中是那么正常。她和谁都不亲密,对谁都保持着警惕。虽然她的步伐显得有些老态,她的背有点驼,“这只是一个老处女而已”。人们顶多会充满好奇或者同情地这样猜测一下,而她则用平静的表情和冷酷的眼神来对付这一切。她看到学生留连在色情杂志架前就表现得很愤怒。或许她真的愤怒,但却是为自己没有得到的正常人的生活而愤怒,那被逮到的男孩在她的面前几乎害怕得要死去。她却借此找到了一种平衡。她依靠这种平衡在日常的有尊严的生活与私下的病态的生活中不露声色地游荡着。正常的爱莉嘉和变态的爱莉嘉都是她,但是她自信能控制住这一切,她的控制力让她觉得自己很安全。

18岁的华德打破了这个平衡,这是个阳光般灿烂的年轻人,有美妙的肉体和迷人的笑容,朝气蓬勃又充满力量。他听出了她内心澎湃的欲望,于是便对她展开追求。接下来的事情是每个观众都能想象得到的,这个40岁的女人自然而然地坠入了爱河。然而横在他们之间的问题却不是社会舆论,而是爱莉嘉自己。她虽然已经深深地陷入了情欲中不能自拔,但她自认为清醒的头脑却依然不肯放弃控制的权力,她挑逗华德,却不肯满足他。她自己心中充满了对性爱的变态幻想,但当她面对一个真正的男人的时候,却又觉得他们是那么的肮脏而无法接受。

华德简直被这个女人给弄蒙了,他其实只是一个正常而普通的男人,有着正常而普通的情欲。如果说在学校的厕所里,第一次感觉到爱莉嘉有些病态时他还能保持镇定的话,那么当他读到爱莉嘉给他写的那封建议他对自己实施性虐待的信时,他被这女人脑子里的古怪想法弄得不知所措了。他是因为觉得她美好高贵才追求她的。他想和她上床,却完全没有想到她优雅端庄的外表下,竟然是个疯子。虽然他不断地说自己是真的爱爱莉嘉,但是面对真实的疯狂的爱莉嘉,他却只好无能为力地落荒而逃了,他开始觉得爱莉嘉是一个丑陋的、恶心的老女人了。爱情在这个时候脆弱得不堪一击。爱莉嘉以为他爱她,才向他坦白了自己的秘密,现在却遭到了拒绝和嘲笑,她的整个世界在一瞬间失去了平衡。

她于是干脆不要这平衡了,反正要也要不得。牢笼一旦被打破,那只欲望的怪兽就再也关不住了,横冲直撞地跑了出来,把她的世界搅到更癫狂。她于是去找华德,诱惑他,躺在地上企求他的爱,承认自己已经投降,只求华德能好好干她一场。然而她的身体比她的心更固执,面对着一个现实中有血有肉的男人,她根本就是一个性无能和爱无能。她渴望过和男人肉体交融,但她对男人的抗拒已经成了一种本能的反应。这是她所没有想到的,现实的一切和她看到的那些春宫电影不同,和她的幻想也不同。当真正的男人的胴体展现在她的面前时,她竟然呕吐了。

华德却被这一切彻底地激怒了。她在水池边呕吐的样子使他觉得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他在她心目中是脏的,无论她怎样卑躬屈膝地企求,也无论他怎样的在她面前保持尊严。在这场由她来操纵和控制的关系中,他始终是她病态幻想中的一个棋子而从来不是一个真正的人。

于是他终于在一个深夜闯入她的家中强奸了她,开始时,她穿着白色带红点的家居睡衣站在走廊里看着他,神态平静得一如往常。“这就是你想要的吗?”他开始狠狠地打她,然后问她,他终于照她的信里那样做了,她立刻被打倒在地爬不起来,鲜血从鼻子里流了出来,很快地染红了那件白色的睡衣。“不要打脸和手,”她说,曾经高昂着的头颅此刻却再也抬不起来。

这一刻她倒真的像一个正常的女人了。一个被侮辱的和被损害时的正常的女人,一个无助地蜷缩在房间的一角对自己的命运无能为力的女人。这曾经是她幻想了无数次的和他做爱的方式,被他强暴、虐待,她以为那会带来快感,然而当这一切真正来临的时候,她才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丧失尊严的感觉,遍体鳞伤,毫无快感。“你不能对一个男人这样,”强奸她的男人一边解开裤带一边告诉她,“你不能这样引诱一个男人然后又对他不管不问。”她躺在地上,即便他一次次侵犯她的身体,也像一具尸体一样没有说出半个字。她曾经对男人的病态的幻想,她躲在里面借以为生的、病态的幻想现在都被眼前这个男人拖到现实中来了。这是一个充满羞辱,令人崩溃和疯狂的世界,一个无法让人活得有尊严的世界。她再也无法寻回从前的平衡,那个高贵的爱莉嘉已经被毁灭了,只剩下那个变态的下贱的爱莉嘉任人凌辱。

她于是恨他入骨,干脆藏了刀子准备在演奏会的时候向他寻仇,她的脸上依然是那副平静漠然的表情。但我们都可以看到她那颗被愤怒燃烧着的心。她等着他,一直等到大厅空无一人了,他才随着家里的人一起赶来,看到她还若无其事地向她问候,然后裹挟在人们中离开了。那一刻她知道,他才是最终的胜利者。

她从来没有学会过如何尖叫,即使在人生最压抑的时候也叫不出,哭不出。于是她只有掏出那把藏好的水果刀往自己的左肩狠狠地刺上一下。这是我们最后一次在这个电影中看到鲜血,这一次它慢慢地从她的丝绸衬衣上渗透出来,像点缀在她肩头的一朵小红花。这样的一个弱女子,病态也是病态的软弱而已。除了能损害自己,她还能损害谁呢。除了默默地穿过人群,走回家去,明天继续在这个正常世界里偷偷地病态地生活下去,直至死亡将她带走,她找不到出口。

爱杀人

将一个电影多看上几遍,有时会看到以前没有留意的东西。最近把《秋日传奇》又翻出来,再看到的,却是一个爱杀人的故事。

我们从一开始的时候都被那个金发的阿波罗迷住了吧。所以少有人提及那个女人——苏珊娜。对,这就是她的名字。在布拉德·皮特耀眼的光环下,每个人都显得黯然失色。哪怕是片中唯一的女主角,也显得那么无足轻重起来。她只是一个传奇的点缀,没有她,传奇依然是传奇,而有了她,传奇更加精彩而已。

然而这一次我怎么就为她而落泪了呢。时光流逝,当我的眼睛终于可以从皮特的身上移开的时候,当我作为一个女性观众终于可以抛开年少时的成见重新看待她的人生、她的故事时,我开始怀疑,遇到一个传奇似的男人到底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

其实大哥艾尔弗雷德对于任何一个女人来说已经是足够出色了。他温文尔雅,有才能也有毅力,与这个世界是如此地融洽共处。最重要的是他那么地爱她宽容她,并且有足够的能力给她富裕的生活、社会地位、人们的尊重。他的话是对的,皮特根本不可能让她幸福。每个人都知道这一点,包括她自己,因此他才始终心有不甘,在她死后,他在她的墓前心痛地说,为什么他这样努力,可是所有人都不爱他,而他的弟弟,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所有的人都爱他。

这的确是巨大的不公平,可是她就是没办法爱他,她爱上一个足够杀了她的传奇。这传奇也是爱她的,这在一个女人来讲,是怎样的一种奢望,然而她实现了。她的未婚夫在恰当的时候战死。她终于可以和从战场生还的他在一起。然而她并不知道那只是一步步地走向死亡的开始,于是如飞蛾一般向着那光亮扑去。

那一段日子,大概是她这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了吧。不再有婚约的束缚,她自由自在地爱他,以为她可以用爱情医治他的战争创伤,安抚他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然而她错了。无论她再怎样的努力,她除了眼睁睁地看着他逃开外毫无办法。那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看着你的爱情明明实现了,又眼睁睁地走掉了,你伸出双手去拼命地拉住那爱情,但却无论如何握不住它。

爱情没有随着他的离开而死去,爱情在她的心中长久地居住下来折磨她。伴随着的还有希望。当希望和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相勾结的时候,就总会特别有杀伤力。她像一只被黏在网上的小飞蛾一样,苦苦挣扎却摆脱不了这一切。只有一直等,一直等下去。直到有一天,他的信来了,斩钉截铁地告诉她,他们之间完了。

撕心裂肺,还是悲痛欲绝?那个男人永远都不会知道。导演也没有告诉我们,因为除了那传奇以外,一个女人的绝望并不重要。好吧,那就这样吧,至少世界上还有另一个出色的男人爱着她,她老了,不能再让机会就这样流逝。她的伤口需要新的爱情来抚慰。她不甘心就这样在痛苦中老此一生。于是就嫁了吧,她可以告诉自己那男人可能一辈子也不会回来,就算回来了,这个世界上也没有女人能得到他。

然而她错了,他竟然回来了,似乎自己只离开了一小会儿一样,问他的父亲她在哪里,然后到她的新家来看她,站在她庭院的阳光里,把他送给她的那个手镯重新戴在了她的手上。她已经是被后悔折磨得快要发疯了吧。然而有什么办法呢?又有谁会怪她呢,谁会知道自己是否应该等待一场奇迹?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知道自己永远无法和你在一起。

他如果就此继续放浪不羁,不曾回头,那么她的绝望还可以算是有最后的一点安慰吧,至少事实可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那个男人不会为任何女人所征服。然而她却又错了。她也许宁愿看到那男人一个接一个换女人也不愿意在街上碰到他和妻子在一起、肩膀上扛着他们可爱的儿子从对面走过来。怎么能不哭泣?站在他身边的应该是她才对,成为他儿子的母亲的应该是她才对。更何况他的妻子是她从小看着长大的小姑娘,她失去了的男人而她得到了,只是因为岁月催人老,不允许她等待,而小姑娘却可以从从容容地长大。她曾经为之付出了一切去换取的爱情,对于他的妻子来讲,只不过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

这一次是嫉妒,还是不甘心?她又死去了一些。那个时代的女人,除了爱情,还能有什么梦想可言,然而梦想有时候是可以杀人的。特别是在一次次似乎是得到了却转瞬间失去的时候。那种杀伤力,致人死。

命运对她的最后一击伴随着他妻子的意外死亡到来。她所有暗中期望的事情都实现了,她的未婚夫的死去,现在连他的妻子也死去,如果命运不曾这样地成全她,也就不至于这样地折磨她。给一个人希望,然后让她绝望。他对她说,“你回去吧,以后不要再来了”。她知道他是真的深爱他的妻子。这一次,她再也无法去祈祷自己的丈夫的死亡。即便是她的丈夫真的不存在也无济于事,她永远无法再与他拥抱。横在他们之间的不是她的丈夫,他的妻子,不是任何人,而是残忍的命运。

有一种死法叫凌迟。如果她爱了他十年,那么她就死了十年了。她终于无法等待最后那一刻的到来,选择提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只想知道,在子弹穿过她美丽的头颅的那一刻,她有没有后悔遇到过一个传奇……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我本可以容忍黑暗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艾米莉·狄金森

人生的事情,大抵如此。

一段漫不经心的八卦

因为喜欢英国女演员凯伦·米伦,所以她成为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消息一传来,我就收藏了《女王》这部电影。但是一直没顾得上看它,一来二去,倒是前不久在电视上先看了戴安娜传记电影,电影是BBC拍摄的,除了大量的事实报道、戴安娜当年在电视上做的访谈以外,还访问了戴安娜很多的生前好友,这样串起来的一个叫做戴安娜的女人的人生,让人感到非常的难过。然后又回去再看这部名为《女王》的电影,两相对比联系着看,更是有趣,也更让人感慨。可以说,不对戴安娜有多一点了解的人,其实也是不会真正看懂《女王》这部电影的,其中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决定都是有其背景,要事先预习了英国王室的恩怨情仇才能体会,这其中导演的别有深意,单单只看一部电影是无法看懂的。当然,你可以把它当成八卦来看,但是实际上,那应该叫做“历史”。

1981年,和查尔斯王子举行世纪婚礼的时候,这个叫戴安娜的灰姑娘只有20岁。当时有多少女孩曾经羡慕她的好运气,很多年后,事实证明这是她人生中最错误的选择,可是一切已无可挽回。当你在20岁的时候,如果你不是特别强烈地爱着其他什么人的话,又有几个女孩能够有力量去拒绝大不列颠帝国未来的国王的求婚呢 ?当年的卡米拉和查尔斯正热恋得如火如荼,女王为了拆散这两个人,责令查尔斯成婚,那就结婚吧,查尔斯最后选择的是戴安娜。有一种说法是,连戴安娜都是卡米拉替查尔斯选的,因为比起那些绯闻满天飞、风情万种的贵族家女孩来说,戴安娜像一个纯洁的洋娃娃一样不谙世事,将来会很好摆布。这样,即使查尔斯王子结婚了,对于卡米拉来说,他也是牢牢被自己抓住的。

据说戴安娜知道这个“真相”后无法忍受,完全崩溃,这桩八卦当然无处考证,但是卡米拉从头到尾都横在查尔斯和戴安娜中间,却是一个人尽皆知的事实。当然很多人都对这种东西司空见惯吧,在王室、在政坛,这样的三角关系,绯闻韵事,不过是花边点缀。按照规矩,你理应维持婚姻以及面子,保持沉默。当然,作为交换的条件,你也许也可以拥有你自己的“奸情”,然而戴安娜却没有这样做,她要爱情,也要婚姻的忠诚,比起那些皇室的成员来说,她太实在,太单纯了,也太要强了,她无论如何也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在“这段婚姻”中,身为英国王储妃的戴安娜竟然数次试图自杀。另一方面,她又要强地一定要和女王抗衡,并把一切的真相说了出来,公开给查尔斯难堪,所有的人都恼羞成怒了,特别是女王。之后这个故事开始向八点档狗血家庭伦理剧的剧情发展,儿媳戴安娜也为自己找了一个情人,但不幸得很,这件事被媒体曝了光,英国人在一夜之间知道了他们的王储妃的情事,女王当机立断做了一个决断,一脚把戴安娜踢开,下令查尔斯王子与其离婚。这场离婚大战,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血腥的离婚。

一段错误的婚姻不应该毁灭人的一生,妓女尚可弃暗投明、从头来过,然而戴安娜却不可以。离开查尔斯之后,她爱上了她的牙医,那是个中东人,留着一脸络腮胡子,看上去普通平凡,面目模糊。她的朋友们也这么说,完全看不出那男人到底有什么好来,但是她就像一个小女人一样爱上了那个男人,给他写热情洋溢的信,打电话,送礼物,跑到那男人的诊所去“看牙”。她只想做一个普通女人,过普通女人的生活,有一个普通女人的爱情,但是这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记者们不放过她,对她进行围追堵截,牙医男朋友要藏到她汽车的后备箱里,才能躲过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偷偷进她的家。这样的爱情,结局会是什么样子,可想而知。牙医男朋友最后抛弃了戴安娜,他的确太普通,没有力量给她想要的支持和保护。后来,好像戴安娜还交过一个普通人做男朋友,一样是个中东人,一样的全情投入,一样的被抛弃的结果。

再后来,戴安娜的绯闻对象几乎就都是非富即贵了,从前我总以为这是她选择的结果,现在才知道,不是她不想要平凡的爱情,而是平凡普通的男人都没能力要她,也保护不了她,她已经没有了平凡幸福的可能。但是她太想幸福了,努力抓住生活的浮木,不让自己沉下去。她善良,真诚,努力寻找生活的意义,也努力实现自己作为人的价值,她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处,希望能为人们做有意义的事,所以不顾危险地去探访艾滋病人,走进雷区。她希望做个好母亲,希望被爱,也努力地去爱别人,再后来,她所做的这一切,完全是出于自愿,而不是身为王妃的一个任务。但媒体永远关注的是她的绯闻、她和英国王室的关系,却从不像她希望的那样,关注她所做的其他事情。从她的谈话里,你就知道她一直活在王室的阴影里没有真正走出来过,因为她知道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幸福地在一起,她知道女王高高在上,一言不发在冷冷地看着她,看着她将怎样自暴自弃,怎样自甘堕落地沉沦下去。这样的一场在两个女人之间的较量,她实际上是无论如何都输惨了的,直到她死的那一天。

作为威尔士王妃失败的一生,最后得到了无上的荣耀。这荣耀来自人民,人民爱她,是因为她除了是威尔士王妃以外,还是一个和所有人一样的活生生的女人,一个有爱有恨却从不虚伪、相信善良却饱受伤害的女人。还因为她与人民的亲近,是出于她心中的爱,而更多的王室成员做这些,是出于身为一个王室成员的责任。在政治的世界里,她是最不政治的一个人。人民不是傻瓜,人民的心体会得到。我们当然不能说女王做错了什么,查尔斯做错了什么,他们只是做了身为他们会做的事。只是也许直到女王走到白金汉宫悼念的花海前的那一天,她才真的明白,她实在低估了她这位前儿媳的魅力,她并没有赢,且永远也不会再赢。

电影有一处最大的败笔,就是应该在戴安娜最后那一回眸的瞬间结束掉,而后面女王为自己做的解释实在是有些狗尾续貂。我觉得老太太其实什么都不用说。当然,谁让这部电影叫做《女王》呢,死者已逝,生者还要为一切解说。其实你很难说到底谁是错的,然而至少我们必须承认,只有在了解了那些尘封的往事之后,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你才会懂得英国人对待戴安娜的感情,才会懂得为什么人民会指责王室,会觉得王室对戴安娜的悲剧是负有责任的,才会懂得电影中的很多镜头,女王的表情,其实是多么有趣,多么意味深长。我庆幸在看电影之前先看了戴安娜的纪录片,才会明白这整部的《女王》其实都是在为女王做解释。这两个女人之间的战争是如此举世瞩目,但是无论是谁输谁赢,谁是风中玫瑰,谁心里觉得百口莫辩都已经不重要,结果是她36岁就死了,而女王刚刚举行完登基六十周年庆典,就这么简单。

杜拉斯曾经说过,“女人最大的愿望,是被人爱”。那晚看戴安娜的访谈中,她的一个生前好友最后说了一句话:“也许她这一辈子,唯一真正爱过的人,只有查尔斯王子。”

联想起戴安娜的一生,这句话听着,真是让人郁闷极了。

现如今,小王子们都长大结婚了,查尔斯和卡米拉终成眷属了,当年戴安娜的保镖啊管家啊都可以出书了。还有一部叫做《女王》的电影,女主角得了奥斯卡奖。可是那个叫做戴安娜的女子,她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呢?我想,这短短的三十六个年头,就这么来了,又走了,做王妃,生下两个儿子,然后离婚,然后暴毙。她的人生,可否有过更长久一点的幸福时光?她的人生,竟然和所有的普通人的人生一样无法自主,只能听从命运的摆布,她到底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干什么的呢?

答案,也只有在风中飘逝了。

法国式性感

和喜欢英国电影不同,我喜欢法国电影的一个根本原因是我喜欢看电影里的法国女人。所以在好多人大谈法国电影那些流派和拍摄技巧的时候,我只想说说我喜欢的法国女人。我把我最喜欢的几个法国女演员排了个名,从前她们分别是伊莎贝拉·阿佳妮、苏菲·玛索、朱丽叶·比诺什,还有艾曼纽·贝阿、伊莎贝尔·于佩尔……这个排名其实也没什么前因后果,完全是凭个人感觉而已,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家喜欢的也是我喜欢的,这一点上,我不追求什么超凡脱俗。

说起法国女人的性感,这一直是早年看法国电影时让我心存疑惑的一个问题,因为美丽的女人哪个国家都有,法国女人的美丽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说到性感,我除了经常看各种媒体上频频地使用“性感”这个词以外,还真是没有更深层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我当时尚年轻,或者是因为我自己本身是女人,所以对女人的性感并不十分理解,但是很多年后,当我开始懂得了梦露的性感,开始懂得了麦当娜的性感,此时被贴上性感标签的法国女人们,却依然让我迷惑。直到有一天,我看黄安写在他那本《谁搞垮了婚姻》的书里的一句话,那句话说的不是法国女人,而是说舒淇的,黄安的原话我记不清楚了,大概意思就是,舒淇之所以性感,是因为男人觉得可以把她哄上床。我当时在书店里乱翻这本书,看到这句话,就一下子恍然大悟。看来有时候一语道破女人的天机的,还非要男人不行。晚上回家,我一直琢磨着这句话,又想到,其实关于黄安的理论,张爱玲也说过类似的话,是在《红玫瑰和白玫瑰》里,张爱玲写到娇蕊来,就说她是“婴儿的头脑与成熟的妇人的美是最具诱惑性的联合”,一下子就把振保给征服了。那时候我对这个细节印象深刻,理解却浅薄,以为张爱玲是教女人要纯真,现在看来完全不是。为什么婴儿的头脑会让男人觉得性感,其实就在于黄安所说的那句话,不管她是不是真的那样,至少从外表来判断,她让男人觉得可以把她哄上床。

无论如何,法国女人的性感显然不是这样的一种性感,她们向人们展示她们美好的身体,却不负责展示婴儿般的头脑,而法国男人们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要求。这也许就是为什么法国电影中的性爱故事在亚洲人的眼中看上去没有日本人的故事性感的原因吧。看《亲密》,讲的是一男一女不会互相询问姓名,不会探究彼此来自何方,只是约定每周见一次面,一句话也不用说,见面就做爱。看《烈火情人》,朱丽叶·比诺什所扮演的女主角四处和自己的未来公公做爱,以我们的社会道德标准来看,可以算作一个标准的“荡妇”了,但奇怪的是,她可以在银幕上全裸上阵,翻云覆雨,极尽淫荡,可是你却不觉得下贱、低劣,反倒还会觉得她风华绝代。

珍妮·杰克逊露出了一只乳房,全世界都在指责她猥琐,因为她让全世界都觉得被低俗冒犯了;苏菲·玛索也露出了一只乳房,大家就都跑到网上去找视频来看,结果看完了却被苏菲自然而然的应对搞得无话可说,她像个小女孩一样笑嘻嘻地吐吐舌头,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娱记们面对这么个坦坦荡荡的美人儿也无话可说,就只好谈谈现代服装的弊病了。这就是法国式的性感吧,尽管裸露浪荡,却让人始终无法和低俗下贱两个词联系在一起。法国的女神们,即便是在电影中被男人征服,你却永远无法挫败她们骨子里的那种优越感。舒淇的性感,是因为不管她真实的个性如何,她的外表满足了男人的一种征服欲,毕竟能够骗女人上床,或者假想自己能骗她上床,这种事情对男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两性关系上的胜利,而且是一种精神和智力上的胜利。这也许符合许多男人的共同口味,但是法国女人就不同了,她们把男人的口味抛到一边,她们和男人做爱,只是因为她们自己想做爱而已,即便如此,你也始终觉得你并不能完全地占有她们,因为她们血液里流淌着的,是法兰西的血液,是平等、博爱和自由。

法国女人和美国女人也不同,无论是伊莎贝拉·阿佳妮也好,苏菲·玛索也好,法国女人的面部线条总是柔和而优雅的,她们并不彪悍,也不总是端着枪,但是她们总可以用身上貌似随便的态度、不着意的生活品位、服装搭配来告诉某个坐在她们对面的男人他是个土包子,让他感觉到和她们的差距,彻底灭绝掉一些男人对她们异想天开的欲望。但是她们做这些都不是故意的,她们并不是有意让男人们自卑,或者嘲笑他们,她们这样做,只是因为她们是法国女人。对艺术的品位,是她们与生俱来的本能。

这是我眼中的法国女人,她们既不打算像亚洲女人那样用自己的弱不禁风、带着些受虐式的小女人的性感来讨好男人,也不同于美国大妞们用热辣辣、赤裸裸的放荡式性感来与男人较量。写下这篇文章,我会想,也许我用伊莎贝拉·阿佳妮这样的人来做例子说法国女人,是不可能全面的,毕竟她们在法国也算是绝代芳华的人物,况且我没有去过法国,但这也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对一些人和事物无比陌生却又无比熟悉的感觉,我只是将我对它们的感受忠实地记录下来,等到很多年后的某一天,回头看看当年的自己,曾这样理解性感之美,我想这就足够了。

我们中了痛苦的毒

我们中了痛苦的毒

很久前看过的电影,很久前想写下点东西,但是有时候会因为懒,因为心里浮躁,就搁置在那里,永远不再提起了,这部《理发师的情人》,却一直让我觉得必须写它一下,其实一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的,只是标题的这一句话而已。

年轻的小男孩在美丽的法兰西阳光下长大,他是一个有趣的小男孩,长大后注定会成为一个有趣的男人,他会跳一种莫名其妙的舞蹈,状如抽风,他喜欢城里那个丰满的女理发师,她皮肤渗出的汗、衣领处隐隐露出的乳沟,成了他对女人的最初的幻想,因此在成年以后,他遇到了一个女理发师,他向她求婚,她嫁给了他。

这是一对完美之极的爱人,完美到让人难以置信,他们没有野心,男人不意图征服世界,女人也不渴求富贵荣华。小小的理发店,生意也还不错,关上门就是他们的小天地,做爱,谈话,喝酒,相依为命,无人可以打扰,也无须为生计发愁。来到他们店里的人,仿佛是从纷繁的俗世来到天堂,带着他们各自的烦恼和抱怨。但是这些他们都没有,他们不争吵,因为心灵自然而然地相通,他们没有孩子,因为他们彼此完全拥有,这完美的关系不需要用孩子来维系。至于情欲,他们的情欲是阳光的,健康的,像两棵树一样,自然而然地渴望着对方的身体,不需要任何刺激或者维护。是的,这就是我们每个人从小梦寐以求的那种爱情,在暖暖的阳光里,这个城市仿佛从来没有冬天,就像他们充满温馨和祥和的生活一样。

然而,这样的爱情故事要如何结尾呢?这么美好的一切,会不会只是一个梦?她渐渐地开始感到担心和恐惧,因为太美好,所以失去的时候必将随之而来的是加倍的痛苦。终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里,她和他做了爱之后,跟他说,“我去买黄油”,然后,她走入雨中,跳入了河里。

每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的人都还活着,幸福之极的人却突然死掉了。这是多么令人想不通的一个结局啊,我们在有生之年千辛万苦地渴求幸福,但是当幸福来临的时候,有的人却因为害怕失去的痛苦而选择了结束。

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第一遍看是在一个傍晚,关掉手机,不上网,整整一个星期的与世隔绝,躲在房间里没完没了地看电影。那是北京的冬天,窗外下着雨夹雪,三环上在堵车,雨雪在汽车的灯光中闪闪发亮,我的小屋没有开灯,只有暖暖的法兰西的阳光,映入我的眼。第二次看的时候,陪喜欢的男人看,男人看完就去厨房做饭,我站在门口看他的背影,闻飘来的饭菜香,刹那间被幸福溢满的感觉让人有种失重感,一切仿佛不真实的幻影。你冷眼旁观,知道它注定要结束,也许就在明天,于是想起马蒂尔德,那个跳入冰冷的河中的女子,一下子懂得了她的决定,她希望人生只在此刻刹那停止的愿望和对失去这幸福的恐惧,所谓幸福至死,不过如此。

没有在黑暗中痛苦摸索过的人大概永远不会明白,当世界突然关掉了灯,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突然记起一件被人们忽略了的事,这个有头有尾的爱情故事其实只是两个人的一部分故事,当他们相遇之时,他们都已经不年轻了,我们看到的只是这幸福,却从来不知道他们是经过了怎样的跋涉才走到了一起。她也许经受过很多的痛苦,所以才无法相信幸福,相比起那些毫无经历的人来说,幸福是理所应当、无须感恩的享受,然而对于一个不曾被上帝眷顾的人来说,受宠若惊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就像好不容易得到了心爱的玩具的孩子,时刻担心被夺走一切,重新被抛回到黑暗深渊的想象,也可以致人崩溃。

痛苦是一种毒,我们憎恨它,逃避它,但有时候却对它上了瘾。幸福总是让我们感觉好像是在做梦,然而那锥心刺骨的疼痛,却常常让我们感觉是在真实地活着。美剧《24小时》中的Jack Bauer,他是我心中的孤胆英雄,他永远向往着能过上普通人幸福安静的日子,但是他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反恐的战场上。有一次,他的战友Tony对他女朋友Audrey说,Jack不得不这样(活在痛苦之中)。Audrey反问他,他是不得不这样,还是喜欢这样?答案很可能是后者,这我们当然都心照不宣。

我们甚至会爱上这样的自己,因为与痛苦的深沉和伟大相比起来,幸福是如此的浅薄和不值一提。人们可以展示痛苦,但是过于幸福有时候却更像是一种罪过。那个曾经为我做饭的男人,也曾总结过自己有尼采的悲剧英雄情结,那是很多人的共同情结,他们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中毒之深。岁月的磨难教给了他们如何去承受痛苦,却从未教给他们如何去珍惜和感知幸福。这让我对比我年轻的一代人多了一些理解,他们并非贪图享乐,他们只是安于幸福,这也没什么不好。只不过,他们可能终究无法看懂这部电影,也不能明白导演勒孔特的用心,他把幸福一股脑地塞进一个女人的生命里,架空那曾历尽沧桑而沉甸甸的人生。通篇用暖暖的色调讲述的故事,却不是关于幸福,而是痛苦。

女人离开的第二天,男人照旧开了门,一个埃及人进了理发店,他们一起坐在沙发上等待女理发师回来,男人给埃及人跳了那个从小就爱跳的、状如抽风的舞蹈,埃及人难以抑制地一阵惊喜:“这是我们的舞蹈,你是怎么会跳的?”于是他又继续跳了一会,停了下来,坐回到沙发上,继续玩他的填字游戏。“她会回来的。”他说。

幸福过去了,痛苦也会过去的,在宁静的法兰西的阳光里,世界只剩下巨大的虚无。

人的心,山高水长

邦妮在博客上推荐《穿越时空的少女》,于是找来看看,这是一个很可爱的故事,年轻的女孩得到穿越时空的能力,觉得好玩,就没完没了地瞎折腾,一点破事儿不满意都要回到过去把它纠正过来,但说是纠正,又不知道往哪里纠什么是正,总之来来去去地非要把事情弄“对了”不可,为的只是和朋友做永远的“朋友”,就保持现状,谁也不拍拖,谁也不离开谁。

就这样子浪费了超能力,真的是好可惜啊,可是这不就是年轻吗,又热情,又较劲,一定要让事情按照自己想法走的那股子劲头,也只有最单纯的少年才有。而故事里另一个拥有超能力的人,那个来自未来的红发少年,他之所以要回到现在,却只是为了看一幅画。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回到唐朝先秦、改变历史的家伙,我更喜欢这样的理由,历史的事情交给历史,而我只要漫步过时空的长廊,看一看你的脸。

如果这世界上真的有超能力这种事,帮助你回到过去,你会怎样呢?大学毕业两三年之后,我曾回到过一次校园,我和一位年长的朋友一起漫步在熟悉的林荫道上,看到迎面走来的男孩女孩,我就对朋友说,“如果让我现在在学校念书,以我现在的成熟,很多事情我都会做得非常好”。朋友说,“但是回到过去,你依然不懂得现在你所懂得的事情,所以你肯定还会犯相同的错误”。

我一直记得朋友的话,于是很早就明白了那样一种想法的谬误在哪里,在后来的日子里,一直都不再提“假如从前……”等诸如此类的命题。人类一直就是这么喜欢和时间较劲,在人们自己编织的故事里,因为不满意现在和对未来的野心,就一次次地穿越回过去,以全知全能的预言者的姿态,改变一切,解决一切。然而,所有穿越题材的故事,都有一个问题始终是无法解决的,那就是人是不可以同时踏过两条河流的,即便你妄想以任何科技的形式达到了,回到过去的也只是你的身体,而你的心,它义无反顾,永远地向前走去,去老,去死,却再也去不了从前。

只因为朋友说出对自己的感情,打破了原来“朋友”的定位,就要一遍一遍地回到过去,改变一切,让一切回到原位。年轻的心,总是这样想要把握一切,然而却在一次次地破坏了自己的“爱情”之后,才发现自己原来是喜欢着那个人的。在《穿越时空的少女》中,一次次回到未来的只是真琴的身体,而她的心却一直随着事情的变化、故事的发展在成熟、长大。她的心并没有回到最初,才有机会向前走、回头看,于是看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青春就是这样单纯和美好,但也就是这样狂妄和无知。逃避将要发生的事情,逃离到过去,改变一切,再回来的时候就什么都不同了,穿越时空这样的迷人,是因为很多人的心太想逃避现实吧,太希望不劳而获,总想一下子回到过去,改变当初的某一个错误,再回来,就万事OK。

假如当初怎样怎样,假如……这是多么懦弱和浅薄的幻想啊,你的心,走过了千山万水,走到今天,它不可能再回头了,如果你只想改变一切,那这颗心,你拿它怎么办呢?当你真的可以回到过去,找寻青春的梦想,却发现你的心已经老了,它已经变了,那该怎么办呢?

有时候,永生并不是一种幸福。什么都不必改变,就让该来的来,让身和心一起往前走。假如真的有一次让我拥有回到过去的能力的话,我可能也会像千昭一样,漫步过时空的长廊,什么都不去改变,只是,去看一幅画,去看一朵花的开放,或者,去看一看那个曾经深爱过的少年的脸庞。和他牵着手,一起去看海。

这一切,就足够了。

要么淡定要么死

因为写东西,有时候会喜欢看电视上那些情感倾诉、家长里短的谈话类节目,曾经有一个朋友说这是假的,但以我个人也写小说的经验来看,写奇幻小说容易,写生活最难。因为人和人之间的那些微妙的感情,鸡毛蒜皮的细节,正是最考验一个作家的事,也是张爱玲口中的生活的底子,哪个编剧要能十年如一日地编出那些节目中的那些对话、争吵、斤斤计较来,那他可以够得上大师的水平了。所以当看完《又一年》的时候,我深深地对编剧的功力感到钦佩,不愧是今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的电影,在人和人之间日常琐碎的对话之中,你可以看到所有爱与关怀、矛盾冲突、绝望和希望以及生活留给我们的不可解的无奈和无法填补的遗憾。这就是人生,一年又一年地这么过,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但是回想起来,它总是在改变中默默地前进。

电影中的两个女主角玛丽和杰瑞是二十多年的同事加好朋友,我们对她们之前的友情故事了解甚少,但是当我们看到已经年近五十的玛丽那满脸绝望,奋力地在生活的逆流中挣扎、却屡屡失控让自己愈发难堪的状态,以及她谈话中抱怨自己的婚姻不幸、生活贫困时,就可以想象得到杰瑞这二十多年来是怎样陪着自己这个一路走下坡路的女朋友的。不嫌弃,不丢弃,不放弃,始终如一地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玛丽,屡屡原谅她过格的行为,听她抱怨她的车,抱怨她的前夫、情人,甚至勾引自己的独生子,不介意她给自己惹的那些麻烦。作为朋友,杰瑞可谓仁至义尽。直到有一天,玛丽醋意大发,向即将进入这个家门的准儿媳妇发难,杰瑞才终于对这位好朋友忍无可忍,把玛丽轰出了家门。

英国人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含蓄和内敛的,虽然故事讲述的是普通人生活中的小事,好像喝下去的是一杯白开水,但是看过电影之后,这其中的意思却渐渐地回味过来,绕在人心里,久久不能散去。电影中的杰瑞和汤姆这对夫妻,他们的生活是这样的完美,他们身体健康,彼此感情深厚,生活无忧,个性优雅恬淡,就连他们的独子也是一个聪明有礼、重感情的年轻人,即将进门的准儿媳,更是一个有爱心、积极阳光的姑娘。这就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那种美好而又普通的人生的归宿吧。虽然没什么大富大贵,但也无忧无虑。我们也知道,即便是这样的人生归宿,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拥有的。杰瑞和汤姆身边的亲戚朋友多多少少都有一点问题,有精神濒临崩溃的玛丽,自暴自弃;还有任由自己胖得不像话的肯,年轻的时候很帅,现在却无可救药地终日坐吃等死。这些朋友们窘迫的处境好像和杰瑞一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一边看一边会想:假如生活并没有善待你,假如你的运气不够好,没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和可以依靠的家人,而只给了你一个破碎的生活,你还能够像杰瑞那样保持优雅的姿态去面对这一切吗?

迈克·李并没有直接给我们答案,也没有对任何人进行说教,他只是通过玛丽给我们客观地呈现了一个普通人是怎么在生活中失去她最后一点来自友情的支持的。这么好的朋友是怎么被你弄丢的?这个过程是微妙而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要把它描述出来,需要更深厚的功力和洞察力。当杰瑞选择和玛丽断绝来往的时候,也许每个用心看电影的观众,都会在对玛丽又是同情又是无奈中得到一点启发。有时候当一个人的人生一路下坡,总是没有办法有起色的时候,很难说得清是你的运气不够好把生活搞糟了,还是因为你的生活态度把运气搞没了,或者可以说,是自己的态度、运气的因素,最后互相作用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把你的生活越搞越糟。开始的时候只是运气不好,但是你抱怨着抱怨着,那坏运气就像生根一样在你的生活里不走了。一个人,特别是像玛丽这样的一个女人,越是面对破碎的生活,越是年纪大了,就越要挺住,越要活出个精气神儿来,要活得有尊严,绝不能依靠别人的施舍和同情过日子。否则早晚有一天,也会像玛丽那样,连最后的朋友都失去了。

所以,去健身吧,去做美容吧,去给自己买漂亮衣服吧,这是一个深刻的电影,但是却唤起了我肤浅的信心。可是,谁又能说这不重要呢?当我看到那个重达200斤的肯的时候,就想起亦舒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人生最要紧的是姿态二字。”有时候别人怎么对待你,都取决于你以什么姿态对待生活,对待自己。如果一个人把“Loser”这个词都写在脸上了,那么人们只会像躲避瘟神一样躲避他,他的坏运气就更加没办法驱散了。不信你看看玛丽,她自己就是个Loser,可是当她遇到状态更糟糕的肯向她示好时,她也要远远地躲避开。没有人会爱上一个把Loser写在脸上的女人,只有比她更“Loser”的肯,其实这也是她自己没有男人爱的原因,可惜她并不知道。一个姿态很差的人,真的会没人爱,善良的朋友看在往日的情分上只是在容忍,但这并不是他们的义务。没有人可以要求他人无休无止地容忍一个Loser,这样的人最终只会被抛弃。而我们反过来看汤姆和杰瑞的为人处世之风,看到他们是如何对待那些朋友,特别是落魄的Loser朋友的,也许会明白,好的生活态度并不能决定你一定会过上好生活,但好生活却一定是因为有一个好态度。

我喜欢导演迈克·李的叙述方式,表面上冷淡,但镜头所到,却处处可以看出他对那些普通人的懂得和慈悲。能关注,肯把目光放在普通人身上,就是因为心里有爱。我们的生活太平凡,有时候我们之所以不知道我们是怎么把生活搞砸了,是因为生活一年又一年地这样过下去,它太普通,太悄无声息,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发生会让我们警觉,结果等到我们明白过来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已经无法挽回了,而导演捕捉到的,正是这一点。想想看,如果没有对平凡的普通人的深刻理解和关爱,谁会在意这些婆婆妈妈、鸡毛蒜皮的小事呢?也许这爱不是热情似火,却也温暖我心,让我甚至有一种感觉……这电影是更高明的励志片,用黑暗点燃光亮,用冷漠点燃热情。在电影的最后,杰瑞重新接纳了玛丽回到这个家中做客,并要玛丽答应自己去看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导演给这艰难的生活留了一个有那么一点光明的尾巴,虽然前路漫漫,玛丽的眼睛里依然是空洞和绝望的眼神,我们并不知道这女人最终是否会好起来。但是至少这让我们看到,人和人之间不仅有利益、还有情义二字,虽平淡如水,但亦弥足珍贵,值得珍惜。《又一年》中没有大明星,但是演员们的表演真是太专业、太出色,特别是扮演又可怜又令人有些难以忍受的玛丽的Lesley Manville,她是我心目中的年度最佳女主角,她在片中的表演,让我不由想起《欲望号街车》里精神濒于崩溃的费雯丽。如果你能静心看进去这部电影,看得懂老戏骨们眼神之间的互动和脸上微妙的表情,你就会明白,还得是英国人来告诉你什么叫内心戏。我在整个看电影的过程中,就一直担心玛丽出状况出丑,为她一次又一次的跌落而感到难过,希望她那已经千疮百孔的心不要再受到伤害。这电影的紧张力,是另一种来自观众内心的,需要你对玛丽有慈悲之心才会有的紧张,我看到有观众说导演的叙述太冷淡,没有爱。其实不是导演没有爱,而是有些观众没有罢了。对那些失意的可怜人没有同情的观众,是不会体会到导演的那份良苦用心的。

海明威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人生的大赢家,但是面对失意的人生,无论如何,请淡定地保持风度地活下去,默默无闻也好,平平凡凡也罢,重要的是,一个人只要是活着,再怎样一无所有,也不应该把做人的尊严和风度也输掉。否则的话,就真是还不如去死好了。

死是自由岸

作为一个女人,我当然不可能同情一个强奸犯,所以在看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冷酷无情地把强奸的场面展现给观众的时候,我很感兴趣的是,接下来它到底想要说什么。很显然,它不可能是讨论“一个强奸犯是怎样养成的”这种社会问题,如果是这样的,那么这个故事不应该从这里开始讲、这样地讲下去。所以我在看过电影之后又找它的资料来看,才发现这部被中文翻译成《纵欲》的电影,它其实叫做Free Will,又被翻译成《自由意志》,这才是配得上这部电影的名字。这让我想起我一年前最后一次做“普鲁斯特问卷”,其中有一道题:“你最恐惧的是什么?”我当时的答案是:“不能自杀!”我每隔几年就会做一次“普鲁斯特问卷”,每次给出的答案都会和从前有所不同,但是这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我知道它不会再更改了,一直到死为止。

2007年的大年初三,我的父亲在老家的医院里去世,在去世之前,他有三年的时间都卧病在床,不能喝水进食,无知无觉,浑身插满管子,吃的东西要靠家里人磨碎了,用注射器通过鼻饲的管子推到胃里去。人们随随便便地翻动他,就像翻动一袋什么东西,你不能埋怨他们心里没有敬意,很多事情只能如此。我心里很难过,比后来看到他去世还难过,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想要活下去,但也只能如此,反正他也没得选择。后来我就开始想人的身体这个东西。这一辈子,我们都要伺候它,照顾它,努力赚钱给它买大房子住。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需要的时候还要做爱。怕它病,怕它累,怕它老,它没完没了地要这要那,满足了它,快乐只有那么一点点,而且稍纵即逝,但如果不满足,人就会生病,沮丧,甚至变态。而这一切,并非我们本来想要的,我们没有要求被生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没有要求被困在这个肉身里,没有要求过把自己生得美或者丑,胖或者瘦,健康或者疾病,但是我们却就这样来了,而人生,这莫名其妙的舞台,一旦被迫登场了,却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退场的。《自由意志》中的里奥,可以作为这件事情极端糟糕的一个范本,作为一个性欲亢进的精神病患者,他的身体里住着一头凶猛无比的野兽,他的意志根本无法驾驭它,却反被这野兽驾驭着四处害人。他残害妇女、打她们,在滚烫的炉子上扒光她们的衣服强暴她们。假如他只是个为了肉欲活着、什么也不想,是个完全没有人性的白痴、混球也就罢了,但是他偏偏又不是没有灵魂、没有爱。他从精神病院被放出来,想过正常人的日子,每天认真吃医生开的药,一丝不苟地工作,老实过日子,没有什么朋友,也不敢接近女色,他努力克制自己,常常和身体里的野兽作斗争,有一个夜晚,他甚至已经闯入了陌生姑娘的家,又活生生地把自己从罪恶的边缘拉了回来。平静的夜色里,没有人会知道一个男人内心深处压抑而克制的痛苦,没有人知道时刻苦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那一刻,我看着这个男人绝望而孤单的表情,甚至忘记了他所犯过的罪。

吃药没有用,爱情也许有用吧。朋友给里奥提了个建议,不如找个女朋友,过正常的性生活,有正常的发泄性欲的渠道,问题自然而然就解决了。他决定试一试,于是当奈特西出现在他身边,里奥第一次打开心门,开始尝试着去爱。两个同样被上帝遗弃的孩子终于找到彼此,他们坐在教堂里,在上帝面前,听着圣歌,互相看着,安静地哭泣。那一刻,阳光洒满屋子,我几乎相信,人生的这么多苦难终究是可以得到救赎的,平静幸福的日子就要来临了。而事实上,他们也的确过了一段相濡以沫的好日子,散步、购物、做爱,相依为命。然而有一天,当里奥看到奈特西一次很平常的朋友聚会之后,他病发了,他内心的野兽咆哮出闸,愤怒将他燃烧,致使他又一次袭击了一位偶遇的女性。

吃药是没有用的,爱情也是没有用的,那个叫做欲望的东西,它一直在他的身体里,窥探着他,伺机反扑,而这一次,他也终于明白,如果他压抑自己的欲望不去做爱,不和人接触,最后压抑会让他崩溃,身体里的野兽它要吃人。和人接触,和人相爱,却又因为太想爱,太怕失去而受到伤害,那野兽被嫉妒和愤怒激发出来,它还是要吃人。所以他是爱也不可以,不爱也不可以。幸福近在咫尺,然而他却得不到,他对奈特西说他恨她,其实他恨的是自己,是这样的生命。因为他终于明白,他被囚禁在自己的身体里,活在自己的地狱里,一辈子也休想得到解脱和自由。

真是让人唏嘘啊,看着那张饱受折磨的日耳曼民族的脸,再看看奈特西去拜访的那个被他残害过的女人,你如何能忘记他是个强奸犯,原谅他对那些女人犯下的罪。但又如何能不体谅,他和每一个人一样所受的苦。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不是他想要的身体,也不是他想要的生活,但是他无能为力。直到最后,他终于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将刀片长长地、深深地划入自己的动脉,坚决而有力地不留一丝余地。奈特西追来,和他说:“把刀片给我。”他说:“不。”这是他留给这个世界最后的一句话,一个字。相对于他度日如年的生命来说,他的死很快。死在奈特西的怀中,这是电影唯一的一点点暖色,他终于等到了一个由始至终都没有抛弃他的人。当曙光来临时,只有两个人还留在沙滩上,安安静静地,听这世界的声音,海鸟的声音,波涛拍打着海岸的声音,我想起弗里达在她的日记里留下的最后的话:“我希望离世是快乐的,我不愿意再来。”

他终于自由了!这不是关于一个强奸犯的纵欲的故事,而是关于活着还是死去的故事,是关于死是人类最终唯一能做出的自由选择的哲学的思考,因此它的片名才会被叫做《自由意志》而不是《纵欲》。我想起有人曾经告诉我,因为生命不是我自己给予自己的,所以我没有权力结束它。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没有权力?为什么别人有权力来决定我的生死,而我自己却没有权力放弃这个硬塞给我的叫做生命的东西?我们一生下来,就被赋予了社会属性,作为社会的一员,必须要按照别人给我们规定的游戏规则去卑微地、可怜地活着。如果我们懂事,乖,听话,遵守法律法规,我们就被允许可以活下去,如果违反了它,就终将被处罚,甚至可以被合法地处死。所以,我们无法按照自由意志去决定的事情太多了,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生,无法拒绝被搞到这个世界上来,我们无法决定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只能按照已经规定好了的去生活。我们甚至也无法决定我们自己身体里的欲望,很多人以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一种自由,其实那也只不过是做了自己身体的奴隶而已。而事实上,你从生下来,唯一能够凭借着自己的自由意志决定的事情就是——拒绝再玩。

生命,正因为可以结束它,才变得可以忍受吧。这一个终极选择的意义,并非在于你最终真的去选择自杀或者活下去,而在于这个选择一直都存在这件事本身。只要你还身体健康,不像我的爸爸那样全身插满管子地躺在那里,只要你还能拿得到药瓶,还能扣动扳机,能站上凳子绑上绳子,能走入大海,能纵身跳下悬崖,只要你还能做这些,自由,就一直都还在。正因为你有选择的可能,你才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由的人。我相信梵高在麦田里开枪的时候是清醒的,弗吉尼亚·伍尔芙女士也是,他们之所以会选择死亡,并非是因为他们厌倦了生,而是因为他们的病症让他们清醒的时候越来越少,疯狂的时候越来越多,而当他们彻底陷入疯狂的时候,等待着他们的是疯人院,丧失理智,浑浑噩噩,任人摆布的余生,那时候,他们连选择退出的自由也没有了。因此,在他们失去最后可以做出自由选择的可能的时候,他们做出了自己的决定。

里奥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是厌倦也好,是憎恨也罢,他最终选择杀死了那怪兽,也杀死了自己,这是他此生能做的唯一自由的选择,也是他对命运最后的反抗。我的决定是好好地活着,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死,也有权力死,也有能力死,所以我决定好好地活下去,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孤单或者痛苦,不在意未来的路是多么艰难,这是我以我作为一个人的自由意志而做出的决定。假如有一天,我决定离去的时候,谁又能抓得到我?捆绑我?束缚我?评判我?惩罚我?不,没有人能够,我将超越这一切。老实讲,自己做出选择而活下去的人生,让人感觉舒服多了。正因为这是自己做出的选择,这人生才可以无怨无悔,这条路才可以不慌不忙、不急不火地走下去,因为你知道你随时可以退场,所以你不必这么急着去死,人生再绝望,也可以留下来,慢慢欣赏。

在你还能选择死的时候,选择好好地活下去,我想这才是死亡赋予生命的意义。

让我们守口如瓶地生活

我基本上算是一个嘴很严的人,比较善于保守秘密,有的时候朋友跑来告诉我他的某个秘密,只要他在最后谈话结束时加上一句,“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啊”,那么只要不是在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的情况下,我就真的老老实实地不会去告诉别人。但我发现这个秘密却并不会在我这里终止,而是很快就会有其他人跑来和我说相同的话题。后来我知道,当有人对你说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的时候,他只是希望你不要告诉别人,但这可不代表他自己不会再去告诉别人了。

秘密是一件有意思的事,保守秘密也是。我并不把保守秘密当成一种美德,我这样做只是因为我喜欢做一个善于保守秘密的人,有时候人总是会喜欢做某一种人,没什么来由,感觉而已,也许只是为了内心的安全。记得很小的时候曾读过一句话,说是一个人如果有一天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那么他就真正开始长大了。当时我读这句话的时候,真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只是觉得这句话很酷,大概是因为我当时没什么可以称得上秘密的吧。以后也未必有,于是我决定至少做个可以保守秘密的人。

电影《神秘河》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秘密,吉米杀了他的同伙,然后把他扔进了密西西比河。大卫少年时被那两个男人绑架的几天里到底遭遇了什么,这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人知道。西恩经常接到一个不说话的电话,他知道是谁打来的,但是他从来没有告诉过别人,就连电影中被杀害的吉米的女儿,那个清纯的女孩凯迪,她也有自己的秘密,她瞒着她的父亲正在约会着一个男孩,而这最终为她引来了杀身之祸。在所有的秘密中,有些秘密是美好的,它只是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公布于世而已,然而有些秘密,却永远不可告知于人。

我不知道吉米会不会选择在临死前说出自己的那些秘密,他会不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自己年轻时候杀过人,而且还不止一个,其中有一个叫大卫的还曾经是自己的朋友,他是一个无辜的人。很多人会在临终前忏悔,是因为他们希望得到上帝的宽恕和救赎。但是我希望吉米不会,我希望他是个狠角色,能将他的秘密带到棺材里去,既然选择了罪恶,就去他的救赎。

我不知道大卫临死前是否感到一丝解脱,这个将他的秘密一直保留到死的家伙,他一生都被那个秘密压得透不过气来,他让我们从他身上看到,当一个人有了一个公开的秘密时,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每个人都在猜想他到底遇到了什么,可是他选择闭口不谈,所有人也都选择闭口不谈,仿佛一切并不曾发生一样,但是那秘密却像个怪兽,它就在那里,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来不曾离去,在整整的二十五年里,一口一口地把他吞噬。结婚生子没有用,平静生活没有用,远离少年时的伙伴也没用。它把他吃得只剩一个空壳,只剩下仅有的一点余力来爱他的儿子,和他的老婆过着貌合神离的安稳生活,然而当他抱着自己的妻子告诉她自己的孤独的时候,他能让她怎么办呢?没有人能够帮助一个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的人。

王家卫在《花样年华》里,给有秘密的人提供了一个解决的办法,在树上挖一个洞,然后把你的秘密说出来,但是这个方法显然被同一个人在下一部电影里彻底地推翻掉,因为就连周慕云自己也终于明白,无论你在哪里挖什么样的洞都是没有用的,除了你面对自己的秘密,否则即便是在有生之年,你也不能像脱一件衣服一样把它扔在一边就算完。它出现之前,你永远不知道它到底有多重,它出现之后,你才知道它将改变你的生活,该你背的,你逃不掉,即使是你已经被它压得喘不过气来,你也必须得背负着它不动声色地活下去。

不管怎么说,吉米是一个比大卫幸运的人,因为他有一个强悍的妻子和一群死党与他一起背负他的秘密,这让他在这条黑暗的路上不会孤独。对吉米的妻子,我有些佩服,那个坚强的女人,直到电影最后的一场戏才焕发出异样的光彩,却让人难以忘记,我喜欢阳光下,她站在自家台阶上观看游行时悠然的态度,这个时候她刚刚听到她丈夫杀了人的消息,并且帮助他做了不去自首的决定。我喜欢她最后看着大卫的妻子的眼神,虽然我知道她和她的丈夫一样算不上什么好人,但是能够承担秘密的女人,总是让人感觉令人尊敬的大气。

整个电影似乎都倒了过来,颠覆了通常的三观。杀人犯也好,不守纪律的警察也罢,全都是道德上的恶徒,但人格上讨人喜欢、让人尊敬。而唯一不得人心的大卫的妻子,却是电影中最遵纪守法、最像普通人的那个人。虽然我一直想她也是善良的家庭主妇而已,也试图体谅她将自己的丈夫出卖给吉米、她的彷徨和凄凉,但是体谅归体谅,轻视却无法减弱半分,一个不能够承受秘密的人,只能乞求上苍保佑自己永远不要有秘密。

不要试图去逃避你的秘密,不要以为将它告诉别人你就可以解脱,也不要去树上挖洞,让一棵无辜的树去承受你的秘密,这些都没有用,对于发生过的事情,除了面对,除了背负自己该背负的债,承受你应该承受的痛苦,别无他法。神秘河可以埋葬尸体,但是却永远不能洗去秘密,关于记忆的证据会随着河水漂走,但是记忆本身会留下来,永远地陪伴你。我们的日常生活虽然不至于如此,但是却异曲同工,我喜欢懂得在适当的时候能够守口如瓶的人,秘密本身并不是关键,关键是,你的心里你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而这样,当你死去的时候,即便是你一无所有,你也至少可以怀着对自己的尊敬离开这个世界。

只愿你曾被这世界温柔相待

星期天的晚上犯了糊涂,把星期天当成了星期六过,半夜十一点翻出《入殓师》来看,结果看到一点多,两只眼睛肿得像桃一样地去睡觉。两年前的春节,我的父亲去世,早上醒来的时候,母亲从医院打电话过来,说父亲不行了,让我赶紧过去,把平素里准备好的衣服和鞋帽都带去。我迷迷糊糊地按照母亲交代的跑到柜子里翻找,这样的事情,在父亲生命里的最后三年不只发生过一次,于是这让我心里还抱着一线希望,也许——还不是这一次。

但是,就是这一次了,该结束的终究要结束,我跑到医院,已经有很多人在屋子里面走来走去,我有点发懵,记不住他们的面孔,但是我知道,悲伤的只有我母亲一个人。我长这么大以来,从没办过丧事,母亲也并没有经验,于是我莫名其妙地被什么人领到楼下的寿装店里去买给死者身上盖的单子,还有嘴里含的铜钱,脚上垫着的脚垫。寿装店里的灯光昏暗,几个人在打麻将,一个人叼着烟,找出个绣得非常粗糙俗气的缎子被单来,还有其他的东西,说,八百块。我很吃惊,但是想到在楼上等着的母亲,我说,四百块,那个人很不高兴,说这种事还能讲价啊?我说那就不要了,我本来就觉得我爸爸不该盖这种东西。他一听,赶紧把那些东西一股脑地都塞给了我,抢过我手里的四百块钱。

我回到楼上,医院的医生跟母亲说,你们要尽快把人拉走,你们不能把他放在这里。母亲说,我儿子马上就赶来,我想让他在这里看到他父亲。后来哥哥来了,母亲抱着他哭,哥哥没哭,我们忙着联系殡仪馆之类的事,我只是看着哥哥在没人的时候,偷偷地躲在窗户边抹眼泪。把父亲抬下去的时候,殡仪馆跟着过来的某个人叫我和哥哥对着灵车磕头,我和哥哥都磕了,站起来,他们就管我们要两百块钱,说是因为他指点了我们,要收开口费。给完了钱,我才开始稍微恢复了一点思考能力,突然意识到在父亲病房里绕来绕去的陌生人,都是干这个的。他们像秃鹫一样围在尸体旁,等着分食死者的尸体。趁失去亲人的家属悲伤之际,能多捞一点钱就多捞点,这种感觉在送父亲去殡仪馆的路上更明显。殡仪馆的路旁不断地有人跟着我们车一路走,一路说着各种套话,后来在殡仪馆,我们把父亲的遗体从一个地方送到另外的地方去入殓,灵车前也围了很多这样的人,嘴里念念有词,不给钱,他们就一直跟着不肯走,司机跟哥哥说,你只要每人给他们个十块二十的就行了,哥哥终究没给。母亲后来说,那一刻,那些人给人的感觉,就好像地狱里的恶鬼一样围上来。

但这只是殡仪馆外面的人,其实殡仪馆里的人也好不到哪里去,父亲遗体告别的时候,莫名其妙地进来一个穿着制服的军乐队,排队站好后就要演奏,哥哥想起来就突然问他们,这个是另收费的吗?领头的那个女人含含糊糊地回答,诸如哪家遗体告别不需要哀乐之类的话。哥哥又问,我们是要放磁带,你们是另收费的吗?问了三四遍,才知道,另加两千块钱。哥哥强忍着怒气把他们轰走了,走的时候,那女人故意用谁都可以听得见的声音说,付不起就说付不起……

说了这么多看上去和电影不相关的话,但是我想,曾经失去过至亲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看懂了《入殓师》这部电影的人,知道我在说什么。

性格懦弱,总是怯生生的小林君,在走进死者家中的时候也是被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