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国杰《伦理学》(修订本)笔记和复习思考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28:17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罗国杰《伦理学》(修订本)笔记和复习思考题详解

罗国杰《伦理学》(修订本)笔记和复习思考题详解试读:

第1章 伦理学的对象、方法与任务

1.1 复习笔记

一、伦理学

1定义

科学的伦理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科学。

2伦理学的重要性(1)伦理学的研究总是同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2)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总的要求下,加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研究,对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促进我国五个现代化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研究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对于分析、解决我国当前伦理道德建设中的各种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更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伦理学的对象

1人类道德思考的发展与伦理学的产生(1)以中国为例

①有关“道德”

a.在中国,人们的道德思考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当时,“德”的意义比较广泛,还没有从当时的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

b.西周初期,“德”字已包含着“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事而有所得”的意思。在最早的典籍中,“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后而有所得。

c.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庄子》《荀子》诸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②有关“伦理”

从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伦”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理、道理的意思。

a.孔子的《论语》集中论述了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范畴、道德原则和各种行为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规范伦理学著作。

b.伦理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在这里,“伦理”已经表示有关道德的理论的意思。(2)以西方为例

①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出现的ethǒs一词说明,古希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思考。

②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特别注意对善的研究,甚至专门以青年的道德教育作为他们的道德思考的主要内容。

③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一个形容词“ēthicos”(伦理的),命名了一门新的学科“ēthika”(伦理学),由此创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规范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伦理思考的最卓越的成就。

④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伦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哲学家的重视。

⑤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均将哲学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

a.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学习物理学与逻辑学是为了研究伦理学所采取的必要手段。

b.斯多亚学派认为,伦理学是学习哲学的最终目标。

在古希腊,伦理学不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更是哲学的核心。

2对伦理学研究的不同理解

总的来看,绝大多数的伦理学家都认为伦理学是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1)从研究类型看

①以道德规范为对象,从而形成所谓的规范伦理学,强调伦理学是一门理论科学,或者说是一门道德哲学,因此,伦理学应当去构建一定的范畴体系。

②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强调道德原则与规范的实际应用的应用伦理学。

③以逻辑语言为对象,20世纪以来在英美等国出现了元伦理学。(2)从研究内容看

①伦理学是研究“善”或“至善”的科学。

②伦理学是研究“义务”“责任”的科学。

③伦理学是研究“幸福”的科学。

④伦理学是研究人生价值的科学。

⑤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或道德品质的科学。

⑥伦理学是研究善恶判断的科学。

⑦在欧洲中世纪,神学家们把上帝和神学的德性作为伦理学研究的对象。(3)道德概念

①道德是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道德规范是一种他律和自律相统一、甚至是一种自律的规范。

③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属于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它又必定成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4)道德现象

①概念

道德现象是指由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

②内容

道德现象所包含的内容是很多的,为了研究的必要,一般来说,可以把道德现象分为三个方面,即道德活动现象、道德意识现象和道德规范现象。

a.道德活动现象

主要指人们在生活中依据一定善恶观念进行的、运用善恶标准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包括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一种活动。

b.道德意识现象

主要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标准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的总称。

c.道德规范现象

主要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符合这些准则的思想和行为就是善的,而违背这些准则的思想和行为就是恶的。

对道德现象的划分是相对的,是依据对道德现象的不同理解而有所不同的。

③道德现象的内在关系

a.道德现象的各个部分之间是紧密联系的。

b.道德活动是形成特定道德意识的基础,并能使已形成的道德意识得以巩固、深化和提高。

c.道德意识对道德活动具有指导和制约作用。

d.道德规范是人们在一定的道德活动和道德意识的前提下进行形成和概括,并约束和制约着人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规范,集中体现了道德意识和道德活动的统一。

④道德现象的作用

道德现象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或价值观,指导和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活动,并在社会实践,形成人与人之间形成一定的道德关系。

3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1)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

①经济利益和道德的关系问题,即是经济关系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经济关系,以及道德对经济关系有无反作用的问题。

②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即是个人利益服从社会整体利益,还是社会整体利益从属于个人利益的问题。

总之,伦理学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同时也是在不断解决上述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2)判定方法

①对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学说或伦理思想,不能简单地判定它是反动的或落后的。

②需要作历史的、具体的分析,首先看它们是如何解决伦理学基本问题的,其次看它们代表的阶级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起的作用。

三、伦理学研究的方法

1一般的科学方法(1)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方法)

①概念

唯物辩证法是从物质世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中所概括出来的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研究方法。

②内容

a.唯物辩证法强调,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发展,都是由于内部的自我运动的矛盾而发展变化的,是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的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b.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作为一个统一体,是由其内部的矛盾斗争而发展变化的;同时,它又必然受到外部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c.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是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同时又是一个螺旋式上升,不断循环运动的过程。(2)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等

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成果,确实为许多新的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方法。

①具体作用

a.系统论对人们从整体性和综合性上去掌握事物和现象有一定作用。

b.信息的相互作用,对于从信息的相互影响来把握事物有一定作用,从而对当今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等等。

c.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对于我们研究道德现象的内外机制与各种道德问题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的许多原理都是对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补充,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特殊作用。

2社会科学的方法(1)概念

社会科学是同自然科学相比较而言的,它是以社会现象为对象的一门科学。(2)类型

①历史研究法

a.历史研究法是社会科学的重要方法。

b.道德现象作为社会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历史中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考察人类社会的道德现象,最重要的就是要把道德现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中,特别是要放在当时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制度、文化形态中来进行研究。

c.历史研究法要求人们在研究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时,还必须注意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

总之,历史研究法要求我们在研究道德现象时,绝不能孤立地、静止地进行,必须认真考察道德现象的各种内外机制,考察各种机制的相互联系和影响,并从道德现象的发展变化上来分析研究。

②阶级分析法

a.阶级分析法是各门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有不同利益,因而形成不同的道德规范。

b.遵循阶级分析法,把握社会存在着阶级划分这一客观事实,并把它作为基本线索,才能透过社会现象找出道德发展的规律。

c.在我国现实社会中,剥削阶级的道德影响仍不可忽视,在道德领域内的阶级斗争,也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伦理学的研究中,阶级分析的方法仍然是必须坚持的。

d.我们既要反对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宣扬超阶级的全民道德,又要根据客观上已经变化了的各阶级之间的状况,从实际出发,恰如其分地分析实际生活中的道德问题。

③理论联系实际法

a.理论联系实际法是一切社会科学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

b.要注意从历史和现实的道德关系出发,从其中引出道德的特有规律。

c.由于实际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理论研究中,就应当特别注意正在发展变化中的实际。

3作为具体科学的伦理学的特殊方法(1)价值分析法

对伦理学的研究来说,价值分析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

①伦理学是一门有关善的价值的科学,因此,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对人和人的关系、对自己、他人和社会方面,价值的有无、大小是伦理学所特别要研究的。

②尽管不同利益的人对善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只有代表历史进步的先进力量的个人或群体的认识与评价,才真正是善的。(2)科学抽象法

对道德现象进行价值分析,必须运用科学抽象法。要使道德思考从现象到本质,从实然到应然,得出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对事实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3)结合使用推己及人和自我省察的方法

①推己及人是指由自己的特殊需要、愿望和追求,推想到他人的需要、愿望和追求,从而体察和理解他人,自觉地调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

②运用正确的自我省察所得到的认识,把这种认识同人们的道德活动联系起来,并用道德活动来检验,从自我省察中所得来的认识。(4)从对伦理学的研究来说,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是有借鉴作用的。(5)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中的某些方法。

四、伦理学的任务

1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1)有关“道德”的观点

①马克思主义强调,道德不是脱离历史发展的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②同时,道德关系作为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思想关系,又同其他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等)交互发生作用。(2)道德的发展历程

人类道德的发展经过了一个从全民道德到阶级道德,最后又向全民道德发展的历程。(3)伦理学的做法

①伦理学要全面地考察人类历史上各种道德类型的演变,从而揭示出道德的社会本质,探索出道德的必然发展规律。

②特别着重探讨共产主义道德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着重研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的基本特点,从而指导人们的道德生活。

2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1)共产主义道德内容

①广义

共产主义道德包括:萌发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道德;在社会主义阶段的社会主义道德和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共产主义道德。

②狭义

它只是指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或指社会主义阶段中一种对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所要求的道德(同时也向全体人民进行宣传教育)。(2)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①社会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社会主义道德本身是发展的,它包含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因素,并最终为共产主义所代替。(2)伦理学的性质

①伦理学是一门规范科学

它的根本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与人们的公共生活准则等方面共同构成一个社会或一个阶级的道德规范体系。

②须阐明社会规范体系中的许多辩证关系和理论问题

依据社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在归纳和概括社会的道德原则体系的同时,伦理学还必须阐明社会规范体系中的许多辩证关系和重要的理论问题。

3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1)伦理学是一门有关于人们的品质、行为和修养规范的科学

伦理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又是一门有关于人的品质、行为和修养规范的科学。要使伦理学的研究受到社会的重视,必须依据一定阶级或阶层的要求,运用特定的原则和规范,采用必要的教育和修养方法,来陶冶品性,提升气质,从而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2)具体做法

①为了有效的发展商品经济,必须而且应当鼓励人们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正当而有益的盈利和竞争。

②应当同时努力去抵制、谴责那种唯利是图、损人利己和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4批判旧道德,更新旧观念(1)对历史上的一切旧的道德理论进行科学的分析、批判,鉴别其精华和糟粕,继承其科学合理的因素。(2)尽快地形成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新的伦理观念、道德品质和舆论力量,以保证五化建设的顺利进行。(3)破除阻碍社会主义五化建设的旧观点,提倡和树立“四个有利于”新观念,培养大胆开拓、发奋有为、自立自强、忠于人民的四有新人。(4)保持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等优良道德传统并将其发扬光大。(5)在更新观念、改造风尚和建设新道德的过程中,要注意同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等一切剥削阶级的思想划清界限,防止旧道德泛起。

1.2 复习思考题详解

1什么是伦理学?简述伦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1)科学的伦理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道德为研究对象的独立的科学。(2)伦理学的发展过程

①以中国为例

a.有关“道德”

第一,在中国,人们的道德思考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当时,“德”的意义比较广泛,还没有从当时的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

第二,西周初期,“德”字已包含着“按照社会规范去行事而有所得”的意思。在最早的典籍中,“道”表示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的认识,践履后而有所得。

第三,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庄子》《荀子》诸书。苟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道德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道德规范、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b.有关“伦理”

从中国的词源涵义来看,“伦”是辈、类的意思,“理”是条理、道理的意思。

第一,孔子的《论语》集中论述了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范畴、道德原则和各种行为规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规范伦理学著作。

第二,伦理二字连用,最早见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礼记·乐记》,“乐者,通伦理者也。”在这里,“伦理”已经有关道德的理论的意思。

②以西方为例

a.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出现的ethǒs一词说明,古希腊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思考。

b.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特别注意对善的研究,甚至专门以青年的道德教育作为他们的道德思考的主要内容。

c.公元前4世纪,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一个形容词“ēthicos”(伦理的),命名了一门新的学科“ēthika”(伦理学),由此创建了一个完整的学科——规范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伦理思考的最卓越的成就。

d.在西方,自亚里士多德之后,伦理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受到哲学家的重视。

e.斯多亚学派和伊壁鸠鲁学派均将哲学分为三个部分,即物理学、逻辑学和伦理学。伊壁鸠鲁学派认为,学习物理学与逻辑学是为了研究伦理学所采取的必要手段。斯多亚学派认为,伦理学是学习哲学的最终目标。

2什么是道德现象?什么是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及道德活动现象?应该怎样划分道德现象?划分道德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答:(1)道德现象是指由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2)①道德意识现象是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②道德规范现象则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道德活动现象主要是指人类生活中环绕一定善恶而进行,可以用善恶观念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包括道德评价、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3)道德现象的划分是相对的,一般依据对道德现象的理解不同而有所不同的。(4)依据这种划分方法,全面地分析、研究道德的各类现象,才能从总体上把握社会关系,才能使伦理学具有完整的科学体系。

3试述确立伦理学基本问题的依据。

答:(1)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就是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2)伦理学的一切问题,都是围绕着上述基本问题的这两个方面展开的,同时也是在解决上述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的;各种伦理学说都必然这样或那样地回答这个基本问题,同时也以它们如何回答这个基本问题决定着它们的分野。

所以说,道德和利益的关系问题是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4一般科学方法在指导伦理学的研究上有何意义?

答:一般科学方法在指导伦理学的研究上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一般科学方法所包括的系统方法,对人们注意从整体性和综合性上去掌握事物和现象有一定作用。(2)一般科学方法所包括的信息论的相互作用,对于从信息的相互影响来把握事物,从而对当今科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等等。(3)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中的某些原理,如有序性原理、反馈原理、整体原理等,对于研究道德现象的内外机制,对于分析各种道德问题,如道德的结构、功能、道德教育、道德修养、道德选择、道德行为等,都可以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5社会科学方法在指导伦理学的研究上有何意义?

答:(1)伦理学是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从方法论上来看,社会科学的最根本方法,对伦理学来说都是适用的。(2)在研究道德现象时,运用社会科学方法,认真考察道德现象的各种内外机制,考察各种机制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不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从道德现象的发展变化上来分析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的伦理学研究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3)社会科学方法对于阶级分析的方法可以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找出道德发展的规律。因此在伦理学的研究中,阶级分析的方法,仍然是必须坚持的。(4)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是一切社会科学最基本的方法论原则。理论的研究,必须能够根据正在变化的实际,开拓新的视野,进入新的境界,使伦理学的研究能够跟着社会的不断前进而发展。

6怎样理解伦理学研究的特殊方法?

答:伦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比较特殊的方法:(1)对伦理学的研究来说,价值分析方法是一个重要的方法。(2)对道德现象进行价值分析,必须运用科学的抽象方法。要使道德思考从现象到本质,从实然到应然,得出正确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对事实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3)结合使用推己及人和自我省察的方法。(4)对伦理学的研究来说,心理学的方法、教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其中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是有借鉴作用的。(5)运用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中的某些方法。

7试述确定伦理学任务的基本依据。

答:伦理学既以全部的社会道德现象作为其研究对象,而我国现在又正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时期,有着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特殊要求,因此,科学的伦理学主要应从我国社会道德现象的最本质、最重要的规律性问题特别是与我国四化建设有关的最本质最重要的规律性问题出发,来确定自己的任务,即确定伦理学任务必须;立足于现实社会,一切从社会实践角度出发来确定伦理学的基本任务。

8试述伦理学的基本任务。

答:伦理学的基本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科学地论证和阐述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及其规律;(2)概括和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规范体系;(3)研究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理想有道德的新人的成长规律;(4)批判旧道德,更新旧观念。

第2章 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2.1 复习笔记

一、道德起源的历史前提

1道德与人类活动(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也创造出社会,创造出社会关系,创造出人的道德。劳动是人类道德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2)劳动在道德起源中的作用

①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

②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

③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④劳动在人类道德的个体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个体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的成熟程度与个体道德主体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紧密相关。(3)任何规范调节方式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社会劳动活动的某种客观需要和社会历史条件。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类活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前提。

2道德与社会关系

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基础。(1)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体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时,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2)道德的产生必须以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前提和依据。并非人的任何关系都能产生道德。(3)道德从萌芽到发展再到形成,是同社会关系的日趋复杂密切联系在一起的。(4)道德关系的建立,是道德发展中的一个伟大进步。道德关系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客观价值关系。(5)在道德的个体发生上,可以看到社会关系对儿童的道德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道德的社会化过程,可以说从婴幼儿诞生那天起就开始了。(6)道德活动使个人与他人、个人与整体相互关联,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道德关系。在这一关系的基础上,又派生出一系列从属或并列的人际关系,并由此组成了复杂的道德关系之网,最终标志着原始道德的形成。

3道德与社会意识

人的社会意识在道德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劳动、关系和意识三者密不可分

①劳动是指人类自觉地制造工具、把工具作用于对象、创造财富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的活动。劳动是在人的自觉意识支配下进行的。

②关系是人自觉意识到的关系。人有意识地去“建立”关系,去作用关系,去改变关系,从而使关系变成“为我的”关系。(2)意识是道德发生的前提

意识是道德发生的前提,而意识本身又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道德产生发展的过程。(3)意识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人意识到了活动的环境和对象,而且给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节奏与秩序加进了自觉自为的成分。(4)道德是人们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规范体系

道德从不自觉的意识发展为自觉的意识,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从前道德向道德的过渡。这种飞跃和过渡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道德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是人们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规范体系。(5)在道德的个体发生过程中可以看到意识的作用

社会的道德在婴幼儿身上的内在化,都必须依靠婴幼儿相对成熟的自我意识;没有婴幼儿的自我意识作为社会道德的内在载体,道德就不可能从他律走向自律,就不可能在个体身上发生。

二、原始道德的发生

原始道德的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生长的过程。大体上说,原始道德在血缘公社时期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原始人进入到氏族公社之后,原始道德才开始了真正的形成期。在这两个时期之前,还有一个原始道德的前奏期。

1原始道德发生的前奏期(1)原始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本能。(2)原始人群生活在非常狭小的群体内。各个群体是孤立的。他们在自己的群体内有十分简单的分工协作。这些行为习惯在本质上是在简单求生意识支配下产生的,不是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3)原始先民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上表现出自然调节倾向。

①原始先民的物质资料生产,其秩序本身是天然的。原始人基本上靠本能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天然食物。

②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一种天然的、井井有条的秩序,人们靠本能、彼此间的习惯性行为就足以调节生产关系,不需要有意识的道德规范来进行补充。(4)原始人因受历史环境、他们本身的社会关系和自我生理心理素质的限制而没有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但是,随着社会关系形成并复杂起来,生产关系必然会发展并复杂起来,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也必然会发展并成熟起来。这一切,就为道德的原始发生,创造了最必要的条件。原始道德的发生已孕育在将要开始的人类文明进程的起点中。

2原始道德发生的萌芽期(1)人类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伴随着出现对新的生产秩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原始人才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虽然这种需要并不是完全自觉的,在一定程度上,它仍然是一种自发的感受。但是,这种感受和理解,成了原始道德萌芽的催化剂。(2)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类进化到古人阶段。这时,出现了家庭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在婚姻上排除了集团内部的辈份婚。这是人们以自我意识控制行为的标志,也是原始人对人和人的关系有了萌芽式的认识,是原始道德意识的开端。(3)在原始家庭阶段,由于劳动实践的推动,人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排除血缘公社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代之以不同血缘公社之间的通婚关系。这样,在生活实践的推动下,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始道德规范,就开始从萌芽状态向比较成熟的形态发展。

3原始道德发生的形成期

古人时期的进化,就是新人时期。新人的形成,是人类生物学意义的进化的完成。新人时期出现的最大进步是氏族公社的产生。(1)氏族公社比较血缘家庭或公社,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复杂的组织形式。氏族公社的诞生,标志着氏族内部通婚的禁止和道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2)氏族公社内部禁止通婚,是原始人类巩固社会组织、调整社会秩序的严格规定。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人类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3)在氏族公社时期,劳动活动由于进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形式,于是按辈份、按性别、按年龄来组织劳动的规则就产生了。这是原始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人为的规则”来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主动的管理。

三、道德的本质

道德本质是指道德作为道德而区别于他物的根本性质,是道德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和道德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总和。伦理学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道德现象而把握道德的内部结构即本质。

1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既不是人主观自生的,也不是神的意志,道德的本质蕴含于社会生活之中,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1)社会关系的分类

①物质关系,即经济关系,它是决定其他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②思想关系,如法律关系、政治关系、道德关系等,它是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受着物质关系的制约。(2)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①社会经济结构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③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不同利益,也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和彼此间的矛盾斗争。

④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这种变化一般表现为质和量两种形式。(3)总结

①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道德反映着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反映着特定阶级的利益。

②道德的内容、特征、发展和演变都是受经济关系制约的,具有人类精神的一般特征。

③道德作为社会意识,不能仅仅停留在精神领域,它要发挥作用就必须借助于社会舆论、宣传教育和相应的实施机构等实际附属物,并将它们包容于自身之中,成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④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既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又受制于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从而表现出与其他社会现象不同的一般本质。

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1)应当

①秩序、公理、要求相对于个人而言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是一种“应当”。“应当”首先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们自觉意识到的关系。

②应当也是一种秩序,是一种“客观的”力量,支配、左右着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应当表现为关系、意识和秩序,是联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存在的必要纽带。经过阶级、国家等有意识地加以总结、提炼、概括之后,就形成了人类社会特有的行为规范。(2)道德

①道德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离开规范就无所谓道德。

②道德的特殊的规范性

a.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

b.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

c.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

道德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是人类完善发展自身的活动。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1)道德作为实践精神的能动性

①道德作为实践精神是一种价值,是道德主体的需要和满足这种需要的对象之间的价值关系。

②道德作为实践精神不仅是价值,而且是实现价值的行动,是有目的的活动。

③目的是行为的预期目标,目的是一种理想,道德作为实践精神又具有理想性。道德理想是一种善,是集所有特殊物于一身的普遍物,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实践精神的理想性又在于其行为的义务性。(2)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

①概述

a.道德是通过价值方式把握世界的,即道德要以评价对象、调节社会关系、预测社会发展、形成行为准则等等方式来认识、反映、改造和完善世界。

b.把世界分成两部分,即善的和恶的、正当的与不正当的、应该的和不应该的,高扬前者、鞭笞后者,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c.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是随着人类实践精神的分化而形成和逐渐发展起来的。

②道德把握世界的特殊性表现

a.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

b.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

c.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3)总结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2.2 复习思考题详解

1怎样看待人类活动、尤其是劳动在道德的起源中的地位?

答:任何规范调节方式的产生,归根到底都根源于社会劳动活动的某种客观需要和社会历史条件。以劳动为核心的人类活动,为道德的起源创造了第一个历史前提。(1)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主体,使人作为道德主体一方面获得了有力的推动;另一方面又获得了更加确定的方向。(2)劳动活动创造了对道德的需要。(3)劳动活动创造了道德产生与发展的动力。(4)劳动在人类道德的个体发生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个体道德主体的道德意识、道德心理及道德行为,其成熟程度是与个体道德主体的一系列活动过程紧密相关的。

2为什么说没有人类的社会关系就没有人类的道德?

答:社会关系的发展,为道德的起源提供了直接的基础。道德只有在社会中,在发生个体与整体、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的时候和地方,只有当人脱离了动物界并将其合群的本能上升为交往关系时,才有可能发生。本能不能形成关系,而没有关系的人是不能称为人的。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关系,就不会形成人,也就不可能产生人的道德。

3怎样理解道德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人的社会意识在道德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意识是道德发生的前提,而意识本身又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意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道德起源的过程。(2)意识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是道德起源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不仅使人意识到了活动的环境和对象,而且给活动注入了一种意图和目的,给活动的节奏与秩序加进了自觉自为的成分。(3)道德从不自觉的意识发展为自觉的意识,是一个质的飞跃,是从前道德向道德的过渡。道德是人们对自身行为在社会关系中的“应当”与“不应当”的自觉意识,是人们调节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规范体系。

4试述原始道德发生的基本过程。

答:原始道德的发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萌芽和生长的过程。大体上说,原始道德在血缘公社时期尚处于萌芽状态,在原始人进入到氏族公社之后,原始道德才开始了真正的形成期。在这两个时期之前,还有一个原始道德的前奏期。(1)原始道德发生的前奏期

①原始人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己的本能。

②生活在非常狭小的群体内,各个群体是孤立的,他们在自己的群体内有十分简单的分工协作,这些行为习惯在本质上是在简单求生意识支配下产生的,还不是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

③原始先民在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本身的生产上表现出自然调节倾向。

a.原始先民的物质资料生产,其秩序本身是天然的,原始人基本上靠本能直接向自然界索取天然食物。

b.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一种天然的、井井有条的秩序,人们靠本能、彼此间的习惯性行为就足以调节生产关系,不需要有意识的道德规范来进行补充。

④原始人因受历史环境、他们本身的社会关系和自我生理心理素质的限制而没有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但是,随着社会关系形成并复杂起来,生产关系必然会发展并复杂起来,他们自身的生理心理素质也必然会发展并成熟起来。这一切,就为道德的原始发生,创造了最必要的条件。原始道德的发生已孕育在将要开始的人类文明进程的起点中。(2)原始道德发生的萌芽期

①人类生产的不断发展,必然伴随着出现对新的生产秩序的要求,这种情况下,原始人才真正有了道德的需要。

②随着人类的劳动实践的发展,人类进化到古人阶段,这时,出现了家庭这种有组织的社会形式,在婚姻上排除了集团内部的辈份婚。这是人们以自我意识控制行为的标志,也是原始人对人和人的关系有了萌芽式的认识,是原始道德意识的开端。

③在原始家庭阶段,由于劳动实践的推动,人们之间的团结互助精神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同时提出了排除血缘公社内部兄弟姐妹之间的性交关系,代之以不同血缘公社之间的通婚关系。这样,在生活实践的推动下,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始道德规范,就开始从萌芽状态向比较成熟的形态发展。(3)原始道德发生的形成期

①古人时期的进化,就是新人时期,新人的形成,是人类生物学意义的进化的完成。新人时期出现的最大进步是氏族公社的产生,氏族公社比较血缘家庭或公社,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复杂的组织形式。氏族公社的诞生,标志着氏族内部通婚的禁止和道德意识的进一步增强。

②氏族公社内部禁止通婚,是原始人类巩固社会组织、调整社会秩序的严格规定。氏族内部禁止通婚,是人类最早的道德规范之一

③在氏族公社时期,劳动活动由于进一步分化出不同的形式,于是按辈份、按性别、按年龄来组织劳动的规则就产生了,这是原始人有意识、有目的地运用“人为的规则”来对人们的活动进行主动的管理。

5原始道德最终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答:原始道德最终形成的标志是氏族公社的产生。

6道德的本质是什么?

答:(1)道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受着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制约。(2)道德是特殊的规范调解方式。道德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离开规范就无所谓道德。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3)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道德是特殊的意识信念、行为准则、评价选择、应当理想等的价值体系,是调节社会关系、发展个人品质、提高精神境界诸活动的动力。

7为什么说道德是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

答:道德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组成的规范体系,离开规范就无所谓道德。道德不同于其他社会意识的根本特征,就在它的特殊的规范性:(1)道德规范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2)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使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

道德规范的实施主要是借助于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来实现的。教育、宣传、大众传播媒介等等也常常是道德规范转化为人们实际行动的重要手段。(3)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

道德规范只有在为人们真心诚意地接受并转化为人的情感、意志和信念时,才能得到实施。内化的规范也称为良心,良心促使人去遵守社会规范。

8怎样理解道德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

答:道德不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不仅是行为规范,而且是人类的实践精神,是人类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1)道德不是被动地反映世界,而是从人的需要出发,从特定的价值出发来改造世界。(2)道德的目的不是再现世界,而是对世界进行价值评价。(3)道德把握世界不是让人盲目听从外界权威、屈从于现实中的邪恶势力,而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动员全部身心力量克服恶行、培养德行,既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又实现社会的道德理想。

第3章 道德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

3.1 复习笔记

一、道德的结构模式

1道德的结构态势

道德结构的实际态势,既呈现出某种无序性,又蕴涵某种有序性,而在总体上则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1)道德作为系统其存在的范围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①一切人的活动和关系,都与道德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都直接或间接具有某种道德价值。从这个意义而言,道德可以视为处于无稳定秩序状态。

②道德的载体和范围,在直接现实性上,只限于人的社会规定性以及人与人之间涉及利益和善恶价值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就这个意义而言,应该确认道德是有其相对稳定秩序的系统。

③从总体上把握道德的存在态势,必须把它如实地看作是表象层次上的无序性和深刻层次上的有序性的统一。(2)道德作为系统的内部结构诸要素的存在态势是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①在直观的表象形态上,可以称为“道德”的现象、关系和活动,往往没有确定的样式和过程。

②所有的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在超直观的更深层次上是有其固有规定性和过程的。

③在总体上,道德作为系统的内构诸要素,是表象层次上的无序性和深刻层次上的有序性的统一。(3)道德作为系统诸内构要素的相互关系,是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①在直观的表象层次上,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之间,往往并未呈现出有机的内部关联性,即是无序的。

②从深层次上来看,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不仅有共同的特性、机理和功能,而且各有其不尽相同的特性、机理和功能,彼此间存在着某种有机关联性。它们之间的这种有机的关联性,使道德作为系统而成为有机整体。

③作为总体性把握,应该把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看作是表象层次的无序性和深刻层次的有序性的统一。(4)总结

①人类现实社会生活中,道德现象、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不仅存在范围、各自规定是表象层次无序性和深刻层次有序性的统一,而且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也是表象层次无序性和深刻层次有序性的统一。

②道德作为系统,在总体上,也应视为表象层次无序性和深刻层次有序性统一的有机整体。

2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1)社会道德的关系结构

①道德关系的分类

按关系中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把社会范围的道德关系概括为三类: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和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②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由于作为关系客体一方的社会整体有着范围和级次的不同,这类道德关系又广泛包括着个人与职业集体、个人与社团、个人与民族、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人类等的道德关系。

③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由于作为主体和客体的个人,都有其多种不同的“社会身份”,这类道德关系又包括夫妇、父子、兄弟、长幼、师徒、师生、朋友、邻里及其他上下左右等的道德关系。

④上述这两类道德关系所涵子关系的数量和内容,在不同社会条件下是不尽相同的,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则是可以大体确定的。如果两类社会道德关系及其所涵子关系,均属于同一社会性质或阶级性质的道德关系,那么,一般地说,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往往是从属于相关的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的。

⑤社会整体与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

这类道德关系同前两类道德关系是可以相通或类推的,平行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可以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相通或相类,包容兼主属性的社会整体之间的道德关系则可以同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问的道德关系相通或相类。(2)社会道德的现象结构

①社会的道德现象的分类

社会的道德现象可划分为社会道德意识现象、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和社会道德活动现象。

②社会道德意识现象

a.社会道德意识现象指在社会性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社会性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社会意识。

b.包括各种自发自在的社会道德心理(如社会道德认知、社会道德情绪、社会道德意志、社会道德风尚等)和自觉自为的社会道德意识形式(如各种道德思想、道德观点和道德理论体系)两个结构层次。

③社会道德规范(准则)现象

a.社会道德规范现象指一定历史条件下,指导和评估社会成员行为价值取向的善恶准则。

b.包括自发形成的判断善恶的常规惯例和自觉概括或表达的善恶准则体系两种形态。自觉的道德准则体系一般又包括社会道德原则、社会公德规范、社会道德范畴、特殊行为领域的道德准则、日常场合和人际中的道德准则、私德准则等结构层次。

④社会道德活动现象

a.社会道德活动指人类生活中具有善恶意义的群众性活动。

b.包括一切具有善恶价值的群众性活动(如社会道德决策活动、社会道德建设活动、社会道德整饬活动等)和直接为培养和评价社会成员道德品质而进行的群众性活动(如社会道德教育活动、社会道德调控活动、社会道德评价活动等)。

⑤社会道德意识现象、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和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关系

a.社会道德意识不仅是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的思想前提,而且对社会道德活动的开展具有导向作用。

b.社会道德活动不仅是一定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形成的实践基础,而且是既成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巩固、深化、完善和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c.社会道德规范不仅集中体现着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活动的统一,而且作为一种社会法则,指导和制约社会道德意识和社会道德活动。(3)社会道德的水准结构

①社会道德水准

社会道德水准是指某一个时期内在相当范围的各种关系中实际流行的道德意识、道德准则和道德活动,同当时整个社会利益关系谐调需要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适应程度。

②社会道德状况的分类

a.过时道德

过时道德是同当时社会利益关系谐调需要相悖的道德,一般属于陈旧腐朽道德的遗毒。

b.应世道德

应世道德是同当时社会利益关系的谐调需要相吻合的,并且也同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违背的道德。

c.趋前道德

趋前道德(或称顺势道德)是顺应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萌发的道德,往往在未来时代成为全社会道德的主体成分。

过时道德泛滥则显出社会道德水准低下,趋前道德扩展则意味着社会道德水准将有突破性的升华。一般说来,应时道德居于主体地位,过时道德日趋泯灭,趋前道德日益发展。(4)道德的社会结构的总体模式

①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

a.社会道德关系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个人与社会整体之间和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道德关系。

b.在每一类关系序列及其包含的各个子关系中,就表象形态或存在形态而言,道德现象或道德存在有社会道德意识现象、社会道德规范现象和社会道德活动现象。

c.依其与时代要求的关系来看,每一社会道德现象都可能内涵三种成分,即过时的道德成分,应世的道德成分和趋前的道德成分,并以其不同的结构,显示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状况。

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总体上就如简图3.1所示。

图3.1 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图

②从宏观上完整把握道德的社会结构模式,必须把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方向性的立体网络系统。

3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

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即是道德的个性结构模式,也可称为个人的道德素质结构模式,指道德以个体的人作为主体或载体,其内部各要素依某种关系结连构架的模式。(1)个性道德心理结构

①定义

个性道德心理结构,即“德心”,指具有社会身份并起着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含有的善恶意义的心理活动和心理机制。

②个性道德心理的构成

a.个性道德心理的过程结构

个性道德心理的过程结构是动态反映现实社会道德关系的不同心理形式的有机集合,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其为保证道德活动有序进行的能力系统。

b.个性道德心理的倾向结构

个性道德心理的倾向结构是个人对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态度的选择系统,它的偏颇决定着个性道德心理的品格,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其引发道德活动的诱因系统或动机系统。

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道德的心理素质。(2)个体道德行为结构

①定义

个体道德行为,即“德行”,指具有社会身份并起一定社会作用的个人,基于某种道德心理机制而引发的具有善恶价值的行为。

②个体道德行为的构成

a.个体道德行为的过程结构

个体道德行为的过程结构是个人道德行为等各必要环节的有机结合,它的整合状况决定着个人道德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个体道德行为的能力系统。

b.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结构

个体道德行为的倾向结构是个人对道德义务和道德实践的选择系统,它的偏颇程度往往决定着个体道德行为的品格,并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个体道德行为的目标指向系统。

这两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个体道德的行为素质。(3)个体道德境界结构

①定义

个体道德境界,即“德品”,指一个人的道德素质达到当时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的程度。

②个体道德境界的构成

a.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

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包括自发的道德境界、自觉的道德境界和自由的道德境界等等。个体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是个人道德境界发展各个环节的有机结合,它的实际状况表明个体道德素质达到了何种程度,可以视为个体道德素质纯备程度的标识系统。

b.个人道德境界的性质结构

个人道德境界的性质结构,包括善的道德境界、可容道德境界和恶的道德境界等。个人道德境界的性质结构是个人道德境界的质的规定性的综合,它的状况表明个人道德素质属于何种性质的道德价值,可以视为个人道德素质的价值属性的标识系统。

个人道德境界的过程结构和性质结构相结合,便构成个人道德素质的现实状况。(4)道德个体结构的总体模式

①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

a.个体的道德素质,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包括两个层面,即个性道德心理和个体道德行为,前者是个体道德的主观方面,后者是个体道德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方面。

b.其中,每一个层面又大致包括两个系统,即道德能力系统和道德指向系统。前者决定个人具备道德素质的可能性,后者决定个人道德素质的倾向性。

c.相对于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素质要求,个体道德素质的境界又有程度标识系统和性质标识系统。前者标志实现某一社会或阶级的道德素质要求的程度,后者标志具有哪一社会或阶级要求的道德素质。

这样,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总体上就如图3.2所示:

图3.2 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图

②从微观上完整地把握道德的个体结构模式时,要把它看作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内部关联性、动态性、有序性和方向性的立体网络系统。

4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的辩证统一(1)从生成上看,不论社会道德还是个体道德,都既有自成的一面,又有相成的一面,是自成与相成的统一。(2)从运行过程上看,不论社会道德还是个体道德,都既有自组、自控的一面,又有互动与互控的一面,是自组、自控与互动、互控的统一。(3)从社会功能上看,不论社会道德还是个体道德,都既有“自为”的一面,又有互补的一面,是“自为”和互补的统一。(4)总结

①社会道德因有其宏观的严整结构及相应机制,会有其自身固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规律。

②个体道德因有其微观的严整结构及相应机制,也会有其固有的生成、运行和功能规律。

③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终归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甚至可以说,它们之间也是一种结构性关系。

④道德的内在结构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仅需要在宏观上不断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而且需要在微观上注重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

二、道德的社会功能

1道德的基本社会功能(1)道德同政治和法等一样,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道德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反映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而且具有调解现实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功能。(2)道德同政治、法等一样,是社会控制力量。道德不仅直接疏导和调整社会成员的行为,而且还要为其他社会力量的控制提供社会成员现行状况的信息。(3)道德是人把握现实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不仅要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而且要积极地调节现实社会关系。(4)从世界观的高度,概括道德总体社会功能,则应当是其反映功能和调节功能。它的其他较低级次的功能,则可归附于或交织于这两大社会功能之中。

2道德认识功能的特殊性(1)从认识的角度和范围上看

①道德是着重从个人和社会整体、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这一角度,提供现实社会状况的信息,显示现实社会的生命力和历史趋势,展望或预测现实社会发展的未来图景。

②道德以普遍存在的利益关系为基础,不仅可以更广泛地去反映现实社会,而且可以使现实社会得到更广泛的反映。(2)从表达认识成果的方式上看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