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不可不读的敬亲孝老故事(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1:53:54

点击下载

作者:金波,卢德娥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敬亲孝老故事

青少年不可不读的敬亲孝老故事试读:

前言

孝道,是我们的先人从几千年前就开始倡导的人伦道德,早已成了修身、事君、交友、为官、临战中一切道德的根本。孝道的传统一直发扬到今天,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孝行的教育,自古以来,陶冶了千万个杰出人物,《子路背米孝双亲》、《花木兰代父从军》《缇萦上书救父》、《岳飞精忠报国》等数不胜数的孝道故事,至今流传在人们心中,激荡了人们的心扉。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孝敬父母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是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乌鸦尚且懂得“反哺”,人类更应该孝顺自己的父母,这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行为,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家务事,也是每一个人应对社会承担的一份责任。本书以培养孩子孝亲敬长的意识和自觉性为目的,以传播孝道、弘扬爱心、促进家庭亲密和睦为目标,以教授孝悌知识和道理为标准,精心选编了许多生动有趣的人物故事。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孝亲、如何孝亲、怎样关爱亲人等十几个方面。针对孩子的阅读特点,本书分门别类,精心组织,在奉献给孩子许多可以借鉴的案例或故事的同时,在每一篇故事后面,又增加了启发性和指导性文字,便于孩子阅读后,思考故事、启发心灵,进而增强对父母的感恩意识。

1.父母,最让我们敬重

孝敬父母,不仅要关爱父母,更要敬重父母。敬长爱幼是我们的民族传统,是每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而父母辛勤拉扯我们长大,更应得到我们的敬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敬爱他们、处处礼待他们。即使父母并不在乎我们是否礼貌,我们仍要把他们当长辈礼待,当恩人敬重。父母的恩情大无边,只有用我们的温情才能抚慰他们的恩情。

香香的请帖

这天下午,妈妈收到了一封信,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张漂亮的纸片,上面用红笔写着两个字——请帖,还有一行小字。原来是女儿香香留给她的。看着“请帖”,妈妈眼里闪出了激动的泪花。原来,香香的爸爸靠业余自学成了一名企业骨干,经常收到各种请帖,请他出席会议,或参加宴会。每天回来,爸爸总是把请帖送给香香,香香就把这些漂亮又精美的请帖收藏在抽屉里,为自己有这样的爸爸感到骄傲。一次,香香接到爸爸送来的请帖后,就问妈妈:“妈妈,瞧爸爸多么了不起,您怎么就没有人送来请帖呢?”爸爸连忙给她递眼色,然而已经晚了。正在切菜的妈妈,手抖了一下,刀碰破了手指。香香惊叫起来,爸爸也忙放下手中的书籍,过来给妈妈上药,然后笨手笨脚地接过菜刀切菜。香香看见妈妈的眼睛里,闪着泪水。香香捧着妈妈的手指问:“妈妈,疼吗?”妈妈摇摇头,泪水顺着脸颊流了下来。“不疼,那你为什么哭呢?”香香有些不理解。这时,爸爸把香香拉到一边,说:“香香,在没生你以前,你妈妈工作也样样先进,也是企业的骨干,常常得到奖状,接到请帖。可是,自从生了你以后,她常常为你请假,耽误工作。所以……”“妈妈是为了我?”香香问。“对,是为了你。妈妈早上叫你起床,帮你穿衣服,收拾东西,还要为你准备好早点,照顾你吃好,再送你上学,有时上班迟到了。中午,她又要赶回来给你做饭。晚上更要为你做各种各样的饭菜,让你吃得香,吃得好,晚饭后,再刷碗,收拾东西,哪有时间再顾工作上的事呢?”听了爸爸的话,香香脸发烧,心发跳。她平时看惯了妈妈做这些事,万万没有想到,自己会拖累妈妈,害得妈妈得不到先进,收不到请帖,还伤心地哭了。从此,懂事的香香变了。清晨小闹钟一响,香香就起床,自己穿好衣服,叠好被子;晚饭后,她又抢着刷碗、扫地。后来,她又请老师教她做饭和炒菜。今天,香香想给妈妈来个惊喜,所以上午向妈妈发了一封请帖,放学以后,马上回家煮了一锅米饭,还炒了一盘鸡蛋,又做了一个糖拌西红柿,让妈妈回来吃一顿现成的晚饭。她还暗暗下了决心:让妈妈接到很多很多请帖,比爸爸还多。妈妈回来了,看到桌子上的饭和菜,眼睛里又闪出了泪花,是幸福和欣慰的眼花。孝悌小课堂:妈妈生育我们,又抚养我们,同爸爸相比,她们所讨出的牺牲也许更多更大。从怀孕到哺育,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顺利地生长,推辞了许多工作和活动,这无形中影响了她们的工作和进步。对此,我们未必能够理解和体谅。我们应该像香香一样,感恩和体谅母亲所付出的努力,用我们的温情和爱心,回报母亲的恩情和牺牲。

孝亲爱民

孔奋是东汉人,少年时代,就遭遇王莽之乱,与老母和幼弟到远处躲避战祸。这一年,当地有一名将军叫窦融,请孔奋担任姑臧长,姑臧是当时比较庶的地方,孔奋任职四年,个有财产一点儿没有增加。孔奋平时待母非常孝敬,谨慎,虽然自己生活检朴,却极力以美食孝敬母亲,妻子儿女随自己以普通饭菜为食。每天起床后,他头一件事就是到母亲房内问寒问暖,然后安排好母亲一天的饮食,让母亲吃好;到了晚上,孔奋不论多忙也要到母亲房中请安款,与母亲聊一会儿天,等母亲睡下再回到自己房中休息。后来,光武帝下诏褒扬孔奋,封他为武都太守,孔奋爱民如子,嫉恶如仇,清廉公平,深受官民敬重。当地老百姓纷纷以他为榜样,修行捐操守。孝悌小课堂:有道是:连父母都不爱的人,不可能爱百姓;换言之,一个体恤百姓的人,也一定会体恤自己的父母。孔奋外爱百姓,内敬老母,体现了他的孝心和爱心。他一日复一日地问候母亲,伺候母亲,也体现了他的敬重之心。一个人在短期内敬重父母是容易的,但一辈子保持这份敬重之心,则是难得的。

文王敬父

周文王姓姬名昌,年轻的时候,就非常孝敬父亲王季,每天去朝见父亲三次。每天,在清晨鸡啼的时候,他就穿好了礼服,到父亲的寝门外问安。等宫里的小官回报安好以后,文王才面露喜色。正午和傍晚,又各再去向父亲请安一次。有时候,王季偶然身体有点不舒服,文王的脸上,就充满了忧愁的神情,连走路都走不端正了。等到王季饮食复元了,他才恢复原状。当饭菜献进去的时候,文王一定亲自去视察菜的冷热。等王季吃完了饭,把饭菜端了下来,文王就问父亲:“您吃得怎样?”并且告诉掌厨的人说:“不要把原有的饭菜再献了上去!”那位掌厨的人诺诺应着,于是,文王才敢退了出来。孝悌小课堂:孔子所提倡的“礼”,大都源于周朝,所以又叫“周礼”。在周朝,各种礼仪已十分完备,自上而下都遵守得十分严格,只是后世才乱了礼。孝道,就是周代最讲究的“礼”之一。周王之所以被称为周礼的践行者,是道德高尚的人,就源于他平日的礼仪风范是完美无缺的。

立志孝道

曾参自幼参加劳动,12岁起在父亲曾皙培养下,潜心向学。他留着长发,穿着掩衿短褂,系着腰带,少年志成。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则在油灯下翻阅竹简,攻读诗书,直到深夜。在隔壁草房里,曾母正在织布,木梭来往飞驰,忙忙碌碌。夜深了,星斗满天,玉盘西斜,已是三更时辰。曾母离开布机,走进书房,轻声喊道:“参儿,天色不早了,还不休息!”曾参很有礼貌地站起身来:“母亲,儿就去睡觉。母亲织布太劳苦,请母亲早早安歇!。曾母答应,转身又回到织布机上继续织布。曾参悄悄把门闭上,往油灯里添了些棉籽油,又翻阅起书简。”过了一个时辰,曾母又去催促儿子休息,推门一看,曾参已经扒在书台上睡了。于是十分疼爱地喊道:“参儿!参儿!快去睡觉,明日爹爹还带你下地耘瓜!”曾参猛醒,起身致歉:“母亲,让你挂心,这就去休息!”母亲走后,他就用尖刀在竹简上刻了四个大字:“志从孝道。”立志终身从孝。孝悌小课堂:曾参立志孝道,源于他感念母亲的仁慈关怀和伟大之心。其实,天下父母都是一样的,对自己的儿女最无私,宁愿为自己的孩子奉献一切。如果我们也能体会到这一点,我们也会像曾参那样,做一名孝子。你说是吗?

为母辞官

东汉时候,姜诗为江阳县令。姜诗到江阳后不久,父亲就去世了,姜诗夫妇侍奉母亲愈加勤勉,每天变着花样为她做好吃的、好喝的,把老人伺候得舒舒服服。不久妻子三春生下了一个男孩,姜诗给取了个大号叫姜石泉,小名安安。有天夜里,姜母做了个梦,梦见有个神仙告诉她,孝泉临江的水有清心明目的功效,经常用它洗眼,就可以治好她的眼睛。陈氏醒来,把这事跟姜诗说了。姜诗是个孝子,不忍违了母意,当即挂印而去。姜诗是个清官,千里返乡,连辆车都雇不起,只好背上母亲,牵着小石泉,硬是一步步走回到孝泉来。姜诗辞官回家后,家中日渐衰落,为了养家糊口,就在村里开了一个私塾,靠教书挣补点家用。三春在家中日夜纺织,料理家务。姜诗有个姑姑,是姜文俊的妹妹,人称秋姑,曾经姜文俊做主,嫁给了刘姓人家,后来丈夫死了,就回到自己侄子这边来。姜诗给她盖了间草庐,天天送吃送喝,不厌其烦。哪知后来,姜家连遭了两次火灾,日子本来就不宽裕,这下子更加难过了。对秋姑的供给,也就不比从前。秋姑非常不满意,就不断在姜母面前说庞氏的坏话,说她背地里咒婆婆,还偷着炖鸡吃。陈氏一开始不相信,想这个媳妇是难得的孝顺,哪能干那种事呢。可是渐渐地,就觉得儿媳妇不顺眼起来。于是,请人做了两个尖底桶,要三春一天两趟去江里担水回来。桶底是尖的,中途不能休息。但三春是个孝顺的媳妇,她就是再累也不抱怨。三春孝敬婆婆,临江汲水,忍苦耐劳,毫无怨言,一番孝心传到了神通广大的太白星君耳朵里。星君决定亲自去考验考验。太白星君出了天庭,看见三春来了,星君跳下马,上前说道:“这位大嫂,我的马跑了许久,渴坏了,能否给桶水给马喝?”三春一看,就说:“好,就把后头这桶水给你的马喝吧。”太白听了,问:“为什么不能喝前边的这桶水呢?”三春答道:“我婆婆嫌后面这桶水不干净,前面这桶水留给婆婆,您多多包涵。”星君眼睛一转,说:“马啊马,不干净的水你喝不喝?”马摇摇头。太白星君说:“你还是给前边那桶水吧。”三春把前面桶里的水给马喝了。太白星君点头暗赞,果然是个好媳妇儿!于是他在路边折了根柳枝,迎风一晃,变成一根闪闪发光的金鞭,递给三春,嘱咐她说:“你回去后,将这根鞭子插在缸里,水用少了,提提鞭子,水就满了。”这一段就是“太白赠鞭”。孝悌小课堂:丈夫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竟挂印辞职,千里迢迢着着母亲回老家;妻子为了遵从婆婆的要求,也受尽辛劳,毫无怨言,最终感动了神灵。这虽然是一个传说故事,却说明遵守孝道是天理。有时,父母做的可能过份了点,可能一时糊涂误解了我们,但这决定是我们不敬重母亲的理由,相信时间会证明一切。

母教难忘

陶侃是东晋有名的贤臣。他不仅多谋善战,而且是一个俭朴清廉的好官。陶侃自小死了父亲,与母亲谌氏相依为命。谌氏非常贤德,对陶侃要求很严,经常教育他注意勤劳节俭。陶侃牢记母亲的教诲,从小胸怀大志,虽然家道清贫,仍坚持学武修文,希望将来能够报效国家,做一个有作为的人。后来,他被提拔做了庐江郡管理渔业事务的小官。他念起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有什么好吃的,都舍不得吃,托人带给母亲。有一次,他的衙门里来了一批干鱼,陶侃便拿了些托人带给母亲。谌氏从来人谈话中知道这是公物后,便不肯收,叫来人将原物带回,并写信批评陶侃说:“你身为官吏,应该廉洁奉公,一尘不染,怎么能拿公家的东西来送我呢?你的做法违背了我的教训,不但不能使我快活,反而增添我的忧虑,今后可不要这样做了。”陶侃读了母亲的信,深受感动,从此以后,他廉洁奉公,再不用公物送母了。后来陶侃当了江夏太守,位高权重,亲迎母亲到官合同住,晨昏定省,十分恭顺。他淡泊名利,严遵母训,参加佐吏的饮宴,饮酒不过三杯,有的僚属劝他多饮几杯,他凄然多时才婉言答道:“我少年时曾因饮酒大醉误事,母亲规定我每次饮酒不能超过三杯。因此,我绝不能因为你们的盛情而违背母训。”僚属们听了,都肃然起敬,以后再也不敢劝他多饮了。后来,他荣升将军职务,地位更高了,但他仍能牢记母训,保持节俭的好习惯。孝悌小课堂:敬重父母,就要悉心听取他们的教诲。父母的人生经验比我们丰富,当他们指导我们怎么待人、处事时,我们都要恭恭敬敬地听,牢记在心,不可以当成耳边风。即使是斥责,也是父母教育我们的方法。这正是父母对我们深爱的表现。若是说得不合理,也可以当做参考,因为父母的爱是无私的,这种爱是天底下最真实的。

王祥卧冰

王祥是晋朝的人,年少的时候母亲就过世了。他的继母对王祥非常不好,屡次在他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破坏他跟父亲的父子关系。王祥不但受尽了委屈,后母还对他百般的挑剔刁难,甚至叫他做一些没有办法做的事情。王祥非但没有和后母作对,反而对后母更好,更加的敬爱,希望能化解后母对他的作法,所以对后母就更加的孝顺。后母很喜欢吃新鲜的活鱼,所以就命王祥去抓鱼。可是当时时值严冬,所有的江河全部都冻结了,哪里还有鱼呢?但王祥为了满足母亲的愿望,还是顶着严寒来到河边,可河面早已冰封,如何抓鱼?王祥想了想脱掉衣服,开始在冰上凿洞,希望鱼能出现。冰天雪地的,王祥为了孝敬后母,却连身上本来单薄的衣服都脱掉了,双唇变紫了,浑身颤抖。就在这个时候,冰突然自己裂开,竟然有两条鲤鱼跃了出来,王祥非常高兴,就拿回家烹调好给母亲吃。此外,后母还要求王祥捕黄雀烤给她吃。这是多么困难的事情。捕捉又大费周折。然而皇天不负苦心人,竟然有好多的黄雀飞到王祥的帐篷里头,让王祥顺利的抓到黄雀。他的后母不仅仅如此的要求王祥,更过分的是:家里有棵果树,在果实成熟快要落地时,她吩咐王祥守着树,不可以让一棵果子掉在地上。这简直是在鸡蛋里挑石头啊。然而王祥没有和后母大吵大闹。而是每到风雨,别人都在家里避雨玩耍时,王祥却穿梭在风雨中奔向果树,抱着树哭泣着,祈求这些果实不要掉落下来。孝悌小课堂:一个人在如此的环境中,是什么力量能支撑他这样生活下去?唯有一个孝字!孝可以产生如此大的力量。所以王祥即使面对这么恶劣的环境,他依然能安然的度过。王祥本着一颗至诚的孝心,始终敬重自己的养母,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据说,后母在王祥如此的孝敬之下,也很惭愧,最终受到了感化,对王祥也同亲生儿子一般对待了。这也是守孝道的必然善果吧。

为母引路

唐朝的崔邠,父亲叫崔垂,家里有三代不分家了,还同一镬子里吃饭。宣宗皇帝得知了,叹息着说:“崔家一门里面都是孝友的人,可以给天下的读书人家做着模范。”皇帝就亲自给他们写了“德星堂”三个大字。后来崔邠中了进士,做了谏官。在朝堂里说裴延龄的奸佞,于是就因为忠直出了名。在元和年间的时候,崔邠做了太常卿。太常卿就是管理皇帝太庙里的礼乐的官。依了从前的规矩,太常卿初治事的时候,一定校阅四部的乐班,任凭京城里的人毫不拘束的看着。崔邠接了事,就从家里出来,脱去了官帽,亲自引导母亲坐的轿车去看。当时朝官看见了的都避开道路,京城里的人觉得他们非常的荣耀。孝悌小课堂:崔邠做了官,不是独自去享受荣耀,要么耀武扬威,要么目中无人,而是为母亲的轿子引路,让母亲去观看乐班。相信没有人会说他不会做官,因为只要是为了孝敬父母,不管是什么人,采取什么的行动都会得到人们的理解和赞赏。

母子情深

鲁迅的母亲是一位饱受痛苦的女性。31岁时,她惟一的爱女端姑病死。37岁时,丈夫又一病不起,到她39岁时,丈夫亡故。从此,她陷入悲哀与困苦之中。社会的黑暗,家境的败落,使鲁迅饱尝了世态的炎凉。处在长子长孙的地位,又使鲁迅从少年起就分担了母亲的重担。鲁迅曾对人说:“阿娘是苦过来的!”因此,他一生对母亲都极为恭顺、孝敬。鲁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心口如一,从不违心地屈从别人。但是在家庭中他对母亲却妥协过。鲁迅在20多岁时,母亲做主给他定了亲,并于1906年夏天把他从日本召回来,逼他结婚。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虽极为不满,但又不愿刺痛母亲屡遭创伤的心,于是只好屈从母亲。鲁迅曾说:“当时正处在革命时代,以为自己死无定期,母亲愿意有个人陪伴,也就随她去了。”鲁迅工作以后,首先在生活上给母亲以关心和照顾,尽量使母亲过得舒适、安乐一些。他在北京与母亲同住期间,虽然工作忙,时间紧,但为了不让母亲感到寂寞,每天晚饭后都到母亲房间与她聊天。平时,鲁迅在出门之前,总要先到母亲处说声:“阿娘,我回来哉!”还时常带回些母亲喜欢吃的小食品。鲁迅不但让母亲饮食可口,而且也尽量让母亲住得舒服。经济上并不宽裕的他,向别人借钱,在西三条胡同买了一所住宅。后来他对许广平说,“至于西三条的房子,是买来安慰母亲的,绍兴老房子卖了,买了八道弯的房子。她一向是住惯了自己的房子,如果忽然租房子住,她会很不舒服的。”母亲有时身体不适,鲁迅总是亲自陪着到医阮诊治,亲自挂号、取药。后来,他因工作需要离京南下,每月按时给母亲百元生活费,从不短缺。除物质生活外,鲁迅在精神生活上对母亲也是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西厢记》、《镜花缘》等优秀绣像小说,多半是根据母亲的爱好买来的,用以满足老人对文化生活的需要。鲁迅的好朋友许寿裳曾经说过:“鲁迅的伟大,不但在其创作上可以见到,就是对待其母亲起居饮食、琐屑言行之中,也可以见到他伟大的典范。”孝悌小课堂:伟大的人格,不仅表现在对事业的追求上,也表现在对父母的态度上。鲁迅敬母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这位先贤的高尚品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敬父母,不是停在口头上,也不必要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有在日常的生活中,照顾好自己的父母,理解和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够了。

疆场敬母

1931年6月23日,李先念当选为陂安南县苏维埃政府第一任主席。10月中旬,上级来了通知,要求县以下各级党员干部要带头参加红军,粉碎敌人的“围剿”。为此,陂安南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庙咀湾召开全县“扩红”大会。李先念第一个报了名。出发的当天,新任县委书记郭述申派人买来一头肥猪和一大缸米酒,为李先念和参军的青年送行。将要开饭时,李先念被上级派来视察工作的人找去谈事,未能赶上同大伙一起就餐。细心的县委书记让人给他留了一份:一碗米酒和一碗肉汤。部队就要远行了,李先念又想起了在家的父母。他对通信员说:“你辛苦一趟,给我父母捎个信,就说部队要远行了,我工作忙,不能向他老人家告别,让他们保重身体,不要为我担忧。我没什么送给他们的,顺便把这碗肉汤给他们带去。”听说儿子参加了红军,又要远行,李母不顾通信员的劝阻,非要为儿送行不可。她急急忙忙来到庙咀湾时,李先念已带着队伍出发了。李母站在山坡上,眼望着队伍远去的身影,久久不肯离去。从这天起,红军的行踪、战斗的胜败、儿子的安危,无时无刻不牵动着李母的心。1932年8月的一天,人们传说李先念带领着红军打回来了,正在冯受二地区与敌作战。李母听说后,带上家里的全部积蓄——两块银元上路了。李先念这时已是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一师政委,此时正率部与敌人打得难解难分。“李政委,你母亲来了!”通信员跑到李先念跟前说。李先念回头一看,母亲在弥漫的硝烟中正向他走来。他火冒三丈,厉声吼道:“娘,打着你怎么办?快下去!”李母望着两眼发红的儿子,凑上去,拍拍儿子身上的泥土,然后从衣袋中掏出两块银元,装进儿子的口袋,离开了战场。军令在身,战斗结束后,李先念没能跟母亲话别,就带领部队转移了。途中,李先念发现口袋里有个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两块银元。他说:“这是我娘放的……”不禁潸然泪下。想不到的是,这次战场一别,竟是李先念与母亲的永诀。孝悌小课堂:两块银元,暗藏无限慈母情;一碗肉汤,体现一片孝子心。在如今,这一切都算不了什么,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和特殊的环境,这一些看似寻常的举动,实在不寻常。

以忠尽孝

马本斋是我国现代著名的爱国者,是回汉各族人民敬仰的英雄、楷模。1937年夏天,“七·七”事变的消息传到了马本斋的家乡东辛庄,他与母亲商量:“国难当头,我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决不能袖手旁观!”母亲赞成他的意见。于是马本斋领了村里一帮小伙子习拳练武,准备对付侵略者。这年8月30日,是东辛庄人民最难忘的日子。上午,全村人不约而同都来到了清真寺。在高涨的爱国气氛中,东辛庄“回民义勇队”宣告成立,马本斋被推举当了义勇队的队长。站在一旁的母亲语重心长地对儿子:“本斋,大伙这样看重你,你可得好好给大伙儿办事啊。”马本斋听了点点头。“回民义勇队”的旗帜竖起后,队伍越来越强大了。这年秋后,马本斋率领“回民义勇队”开赴抗日杀敌的战场,打翻日军的军用卡车,阻击下乡骚扰的汉奸队伍……在斗争中,他听说共产党、毛主席领导的队伍才是真正打天下的队伍,只有八路军才能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于是他率领“回民义勇队”参加了八路军。从此,在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下,他们成了打不烂、拖不垮的铁军,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无坚不摧,被誉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1941年8月27日,趁“回民支队”转移时,敌人抓去马本斋的母亲,妄图以此来迫使马本斋就范。母亲被捕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回民支队”,大家都纷纷要求营救,一向孝顺母亲的马本斋闻讯更是痛如刀绞。他回忆起母亲给他讲“苏武牧羊”、“岳母刺字”等故事的情景,回忆月亲教育他为穷人拉队伍,使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往事,心头涌起阵阵波涛。他对政委说:“请党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从入党那天起,我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娘被抓走了,儿子心里是难过的,但是儿子照样打鬼子,才是对母亲最大的忠孝,也是对母亲最大的安慰。”在敌人面前,母亲拒绝劝儿子投降,以绝食同敌人斗争,光荣牺牲。马本斋擦干眼泪,率领回民支队,发扬母亲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更加英勇地为祖国、为人民而战。孝悌小课堂:历史上,许多父母为了支持儿女的事业,宁愿牺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他们给儿女的何止是爱,更是人格的熏陶和道德的教养,他们尤其值得全人敬重和热爱。马本斋的母亲就是一例。马本斋虽然没有保全自己的母亲,甚至说连累了自己的母亲,但他以忠尽孝,谱写了一曲撼天动地的“孝子歌”。马本斋是可敬的,他的母亲更可敬!

真爱永存

苦痛会消失,唯有真爱永留心间。父亲与我谈话时,他总是会先说一句:“我今天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爱你吗?”从这句话我能深深感受到父亲对我的爱,随着岁月的流逝,父亲已迈入老年,体力大不如前,然而我们父女间的感情却是一日比一日深厚。到了82岁,他已有撒手而去的心理准备,而我也想让他早日脱离病痛的折磨。我们紧握彼此的手,笑着和对方告别,但眼中仍是忍不住充满了泪水。我说:“爸,等你走后,我希望能接到你报平安的讯息。”他笑说我的想法荒谬,因为爸并不相信世间有轮回转世,其实我也不太相信鬼神之说,但我的许多亲身经验却又让我不得不怀疑“另一边”的人能与我们相通。所谓父女连心,当父亲走的那一刻,我胸中也能感应到他心脏病发作的瞬间。最令我遗憾的是,碍于医院的某些规定,我竟无法在他咽下最后一口气时握着他的手。父亲走后,我整日祈祷能听到他的声音,每晚我期盼他能入梦来,但仍是音讯全无;4个月以来,我听到的只有亲友的吊唁。母亲早在5年前因老年痴呆症去世,失去双亲的我,即使已过中年,心里仍像孩童一样茫然无助。有一天,我躲在黑暗安静的房间里,一阵想念父亲的情绪又填满了胸口,我开始怀疑,是否自己过于殷切地期盼能听到他的声音。突然间,我发觉自己的神志敏锐异常,脑袋出奇地清楚,就算给我一长串的数字我也能加减自如,起初我怀疑自己是身在梦中,但我后来确定,这种感觉是百分之百的真实。原本混乱的思绪在脑中如水滴扰乱了静止的湖面,此时却异常的平静,我心中对这种改变惊讶不已,这让我领悟到:或许我不该如此强求想获得父亲的讯息。霎时,我在黑暗中见到了母亲的脸——她在患病前那张充满慈爱的丰润脸庞:她仍是一头白发,脸上仍旧带着笑容。母亲的影像如此真实鲜明,似乎我伸手便可触及。她的模样一如从前,我甚至闻到她最爱用的香水味。她静静地站在我面前,一言不发。我有些纳闷为何我想的是父亲,出现的却是母亲,同时也对许久未想起母亲而感到些许愧疚。我说:“妈,晚年的那场病让您受苦了。”母亲轻轻地将头侧到一边,仿佛表示理解我的心思。她给了我一个美丽的微笑,然后清楚他说:“不过,爱是我所有的回忆。”说完她便消失无踪了。房间突然一阵微寒,使我不禁打了个冷成。此时我深深感觉到,最重要的是我们曾对彼此付出关怀;苦痛会消失,唯有真爱永留心间。母亲这句话点醒了我,直到如今,我还忘不了与她相见的那一刻。虽然我一直没有父亲的讯息,但我深信有一天,他会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我面前,再说一次:“我今天告诉过你我有多么爱你吗?”孝悌小课堂:一个人活在世上,假如没有精神寄托,他该如何生活?亲子之爱,就是一种精神寄托。不是常有母亲说“我是为了我的儿女活着”吗?因为有爱,母亲活的有滋有味,有盼头、有奔头;因为有爱,父亲才有创业的干劲和拼搏的勇气。而儿女对父母的爱,则体现在父母活时的孝顺和死时的怀念之中。正因为有了这些亲子之爱,才难系着一个家庭牢固的基础,温暖着亲人的心。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物质的东西将会付诸东流,而那充满着怀念的爱,则与日俱增地滋润着我们的记忆,让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着留恋。

2.牵挂父母冷暖,付出真情关爱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规律,当我们正处在身强力壮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却慢慢变老。儿女是父母的传人,更是他们最贴心的人。当我们还年轻时,父母是我们的靠山和支柱;当父母年老时,我们则是父母的拐杖和依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关照父母,体贴父母,把父母的冷暖时刻挂在心上,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把我们的冷暖挂在心上一样。

9龄童的孝心

在中国的古书《三字经》里,有“香九龄,能温席”的记载。讲的是我国古代“黄香温席”的故事——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9岁的小黄香就是这样孝敬父亲,人称温席的黄香,天下无双。他长大以后,人们说,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爱百姓,爱自己的国家。事情正是这样,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孝悌小课堂:孝敬父母,反映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冬为父暖席,夏为父驱蚊,虽然算不了什么大事,但其中的关怀和爱心,决非金钱可比拟。联想现在,有许多成人并没有对父母尽到关心的责任,而只是按时给父母发点生活费,平日借口没工夫,根本不去看望父母。这样的“孝心”,并不是最好的孝心,只是尽一下义务而已,做父母的并未从中得到真正的温暖。

千里探亲

清朝乾隆年间,安徽桐城的方观承,是一位出了名的孝子,他千里探亲的故事,至今被人们传为美谈。方观承的祖父、父亲都曾做过朝廷命官。清朝的文字狱使其祖父、父亲因一朋友写了一书而被株连,流放到黑龙江充军服役,其家产也被没收充公。年幼的方观承兄弟无依无靠,只得到寺庙中暂栖其身。在寺庙中,方观承兄弟含泪度日,备尝艰辛,但方观承最想念的还是祖父和父亲。他鼓足勇气,向长老提出请求,允许他俩前往边疆探望长辈。长老念及二人年幼,尽管有些孝心,恐怕不能成行,便极力劝阻。方观承则恳求说:“祖父、父亲遥在天涯,对家中亲人望眼欲穿,我们若能前往,定会增添些许慰藉。为给二老一点安慰,我们即使受点折磨,遭受点艰难,也在所不辞。请长老思准,让我们启程。”方家兄弟的义举,感动了长老,长老送其路费,含泪目送他们踏上探亲路程。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跋山涉水,忍饥挨饿,搀扶相行,衣破成条,脚生老茧。几个月后,他们终于见到了二老。四人抱头痛哭之后,祖父、父亲心中为自己有这样的孝顺后代顿生快慰,一家四口人陶醉在融融的天伦之乐之中。孝悌小课堂: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长辈,养育了后代晚辈,自然应受到后代晚辈的孝顺尊敬。试设想,一个对父母长辈出言不逊、举止不雅的人,能成为爱国成才、奉献力量的人物吗?古今往来的名人贤士,多是忠孝双全,值得称道的杰出人物。

有忠有孝

狄仁杰是唐高宗时的一位著名丞相,为人刚正不阿,很受人敬重。狄仁杰任大理丞时,一年里断了很多积压多年的案件,涉及1万7000人,事后没有一个人上诉。当时的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犯下误砍昭陵柏树的大罪,狄仁杰上奏,说他罪当免职。高宗命令立即处死,狄仁杰又奏,说他的罪不该处死。皇帝脸上变色,说道:“权善才砍伐昭陵的树,让我不孝,必须处死。”天子的左右见皇帝脸色很难看,都使眼色示意狄仁杰出去,狄仁杰说:“陛下制定法律,悬挂在宫门之上,服劳役、流放、死罪,全有差别。哪有犯罪不至于死,却下令赐死的呢?法律如果无常,那老百姓又该怎么办才好呢!陛下如果一定要改变法律,臣请求从今天开始。古人说:‘盗窃高庙玉环就诛灭整个家族,假如有人盗挖长陵,陛下又怎么加刑?’现在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而杀掉一个将军,千年以后,人们会怎么看待陛下呢?这就是臣不敢遵旨的原因。”听了狄仁杰的解释,皇帝的怒气逐渐消除,权善才因而免死。过了数日,高宗任命狄仁杰为侍御史。狄仁杰不仅是个刚正不阿、忠于君主、以理服人的臣相,还是一个充满仁慈和孝心的人。他对自己的父母感情非常深厚,无论官至保职,身居保处,心里总是装着父母。朝廷授给他并州都督府法曹参军的时候,有一天,他结伴同游太行山。这时,他往南望见一片白云在空中飘荡,就对随从说:“我父母就住在那片白云下面,我的父母双亲啊,不知现在可好!”长时间站在那儿眺望白云,等云飘走才继续赶路。狄仁杰孝顺友爱,远过常人。在并州的时候,有同府的法曹参军郑崇质,母亲年老多病,自己却又要出使到极远的地方去,心中很为难。狄仁杰对他说:“太夫人有病,你却出使远方,怎么可以将离别的忧愁留给老母呢!”于是,狄仁杰到长史蔺仁基那里,要求代郑崇质出使,使蔺仁基非常感动。孝悌小课堂:虽然古人有“忠孝不能两全”之说,但狄仁杰却把忠和孝都做到了。古人如此,我们今人呢?生活在文明礼貌充盈其间的当今社会,我们更应该以忠孝两全的标准要求自己,既忠于国空,又孝敬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多关心父母,处处为他们着想,这样才不负父母之恩。

怀橘遗亲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也是当时的著名科学家。他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孝悌小课堂:陆绩心中装着母亲,虽然有违做客之礼,却也能获得他人的谅解。一个不愿独享水果,吃着水果想着亲人的人,无疑是孝亲的榜样。

孝感天地

姜诗是东汉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孝悌小课堂:许多孝亲故事,就像一些传奇和志怪一样荒诞不经,因为其中的情节背离了常理,但其中心思想则是宣传孝道至上,孝顺为大,舍此都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所以,孝是考察人情和人品的主要方面。明白了这个道理,类似故事的一些情节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弃官迎母

朱寿昌是宋朝时的人,他七岁的时候,他的生母因为被嫡母嫉妒,被赶出家门另嫁他人。从此寿昌就和生母分离了。寿昌从小就失去了母爱。他看到别的小朋友都有母亲在身边,天天嘘寒问暖,疼爱有加。非常的思念自己的母亲。每到初冬,别的小朋友的母亲早早的为自己的孩子做好了棉衣,可是寿昌的生母却不在;当别的小朋友心中有了委屈,可以依偎在母亲怀里撒娇时,可是寿昌却不能;试想一下,没有母亲,是多么盼望能像别人一样,可以经常依偎在母亲的怀抱里。寿昌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他一直努力读书,后来当了官。虽然生活很富足,可是天下哪有不思念父母的儿子呢?所以他一直明察暗访,希望能找到自己的母亲。五十年来,寿昌几乎日以继夜的思念、惦记着远方的母亲,相思之情常每每言及就涕不成声。他是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亲自服侍母亲,让母亲重享天伦之乐啊!可是寿昌屡次多方打听,都没有办法得到母亲的下落。后来到了神宗的时候,他感觉自己年纪已经大了,遗憾母亲不能奉养在旁,心里感到非常的遗憾。可是茫茫人海千里迢迢,去哪里寻找母亲?他想再不找到母亲,怕是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就断然辞去官职,要亲自外出去寻找他的母亲。因为寿昌此时的年纪也大了,家里人也不放心他,都来劝阻,可是寿昌坚决的对家人说:如果不见到母亲,就永远都不回来。他远到秦这个地方,也就是现在陕西省寻母。他的心非常的坚定,他抱定必死的决心,一定要寻找到他的母亲,与自己共享天年。寿昌一人在外,人生地不熟,遇到很多险阻,非常艰辛,可是,困难丝毫没有动摇他寻母的念头。相反,他想到和母亲分别五十多年都不可以团聚,就更加深了寻母的信念。他走到哪里打听到哪里,天天祈祷。终于,到了同州这个地方,奇迹出现了,就在这里,他辗转得知到母亲的下落。这个时候母亲已经七十几岁了,依然健在。分别五十多年,母子相聚,相拥在一起,多少悲欢离合啊!母子俩五十多年骨肉团聚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寿昌非常的高兴,把母亲迎回家里同住,很是孝顺。全家过着幸福的生活。孝悌小课堂:朱寿昌与母亲分离长达五十多年,在如此漫长的岁月中,能始终保持对母亲的孝思不变,实为赤诚孝心的真情流露。谚语说得好,孝感天地!,朱寿昌母亲五十年下落不明,到最后,靠朱寿昌坚定的寻母誓愿和毅然辞官、不畏艰困的找寻,终能骨肉团圆,力尽孝道,是多么的令人感动。与朱寿昌相比,我们这些为人子女者,能有服侍孝养父母的机会是何等的幸运!把握住在父母身边的日子,用心尽孝,莫让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和悔恨啃噬自心。

包公孝亲

包拯是宋代著名的清官。他的父亲叫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交口称颂。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孝悌小课堂:有许多包拯的故事讲的是他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把最好的一切献给母亲

元朝的李忠,是晋宁人。在他年纪很小的时候,父亲就不幸去世了。从此以后,他和母亲两人相依为命。自从父亲过世后,他的母亲就开始身兼二职,默默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平时,她外出耕田种菜像男人一样维持着家庭的生计,走进家门,又要纺纱织布,打理家务,教育子女,尽心为孩子营造温暖的家庭气氛。母亲克勤克俭的生活作风和谨守节操的坚忍意志,让李忠耳濡目染、牢记在心。俗话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李忠不仅早早就懂得如何去体贴和照顾母亲,还以幼小的臂膀努力分担着母亲的辛劳。察觉母亲口渴了,他就为母亲端茶倒水;母亲外出劳作回来,他就帮母亲按肩捶背;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他就学着母亲的样子,清扫做饭;夜幕降临了,他就准备好洗脚水和床被……不知不觉中,他学会了劈柴挑水;农忙季节,他小小的身影已经陪同母亲一起忙碌在田间地头。李忠时时处处都念着母亲的辛劳和需要,把家中最好的一切都奉献给母亲,还想尽方法替母亲分忧解愁。孩子的孝顺,成为了母亲强而有力的精神支柱,就算自己再苦再累,也觉得非常值得。丧失亲人的精神伤痛,就在母子之间相互的爱与关怀中,被抚平。饔飧不继的日子,过得也并不觉得艰难。乡亲们看到小小年纪的李忠,对母亲如此孝敬,做事勤奋努力,都深受感动。他们不但常常伸出援助的双手,还纷纷以李忠为榜样,来教育自己的子女。村里出了这样至孝的孩子,是全村人的荣耀。大德七年八月的一天,李忠家所处的郇保山一带,突然发生了猛烈的大地震。剧烈的震波突如其来,使整座山都在为之移动。震波所及之处,房屋都在顷刻之间轰然倒塌,成片成片地被夷为平地,被压死的村民,惨不忍睹。就在剧烈强大的震波携带着被震飞的山头,冲向李忠家的千钧一发之际,奇迹发生了:飞散的山头突然分做两支,呈V字型,从两侧绕过李忠家的房屋,一直到五十多步以外的地方,才又合拢在一起。李忠的家,就这样在强震的灾难之中得以幸免。被震灾毁坏的一万零八百个区域一片狼藉,人员死伤不计其数。然而,无情的地震似乎也懂得敬畏孝子,在快到李忠家的时候,能绕道而过,使得至孝者李忠家能得以保全。孝悌小课堂:翻开人类历史,天灾几乎从未曾断绝过。而确凿的史料,同时也记载了许多至孝者身上发生的诸如瘟疫不侵、水火风雷不殃等等孝感天地的故事。这些故事不管真伪,都充分证实了行孝行善的人,最能够得到上苍的眷顾与保护。纵使是在危难关头,他们也能够趋吉避凶,化险为夷。

孝顺媳妇

汉朝有一个陈孝妇,自幼熟知女子应遵守的礼仪。未出嫁时,邻居就都赞扬她贤德。嫁到丈夫家后,侍奉婆婆尽到了媳妇的职责,一言一行都按礼仪要求去做。当时,边关吃紧,军书纷至沓来,征召士兵戍边,军令十万火急。她的丈夫也在被征调的名单中,起程戍边时,全家人凄凄惨惨的情形自不待说。丈夫含泪指着母亲对她说:“我如今就要长久与你们分别了!沙场无情,生死难以预料。能够活着回来固然是万幸,万一不能回来,我母亲老了,你念我们夫妻的情分,代我奉养老母,我即使死了也能瞑目了。”陈孝妇哭泣着答应他说:“媳妇如同儿子,侍奉老母,是我分内的事。你放心去吧,不要挂念老母。我既然答应了你,无论生死都不会改变。”这时,老母亲也是老泪纵横。陈孝妇百般劝说安慰。丈夫到了前线,战死在沙场。噩耗传到家中,婆婆和媳妇相对大哭。然而,陈孝妇自此以后奉养婆婆,仍旧和丈夫在世时一样,纺织缝纫,作为家业。陈孝妇的父母见女儿年轻,又没有生儿育女,劝她改嫁。陈孝妇说:“丈夫离开时嘱咐我奉养婆婆,我已经答应他了。已经答应而不能有始有终,就是对丈夫失信,我死了有什么脸面再与丈夫相见!”说罢准备自杀。父母这才作罢。陈孝妇奉养婆婆28年。婆婆80多岁去世。陈孝妇把家中的田产、宅院和财物都卖掉,用这些钱安葬了婆婆。孝悌小课堂:陈氏牢记丈夫的嘱托,孝敬婆婆几十年,实在难得。为了照料婆婆,她几十年都未改嫁,这种牺牲个人幸福,照顾亲人的行为,更难可贵。虽然在今天看来,为养婆婆终身不嫁的行为不一定值得提倡,但她的孝亲意识和精神,则应该发挥光大。

彦斌乞灵

元朝时候,有个姓史名彦斌的人,生平有孝顺的行为。有一年,黄河的河水泛滥了,他母亲的灵柩被水漂到不知什么地方去了。史彦斌就把草做了一个人的样子,放在水里。头仰天叫道:“天啦,我母亲的棺木被水漂得不知到什么地方去了,请求上天可怜我这个没有母亲的人的一点心。借着这个草人,指示我母亲灵柩所在的地方。”说完,满面都流着眼泪。他坐了船,跟着草人走。过了十多天以后,走了有三百多里的路程,那个草人就在一个桑树林里停止了。史彦斌到了桑树林里去看,果然他母亲的灵柩正在那个地方。于是,他把母亲的灵柩用船载了回来,重新安葬。孝悌小课堂:史彦斌的行为,看似离奇,却体现了他对母亲亡灵的一片忠心。他没有因为天灾人祸,对失去的亲人的灵柩不管不问,也没有知难而退,不愿努力去寻找,更没有借口水灾,不再祭祀母亲。因为他的诚心,因为他的孝心,他终于找到了母亲的灵柩,这也是上天对他的孝行给予的嘉奖吧。

赵咨迎盗

汉朝时候有个赵咨,在敦煌地方做太守官。后来因为有病就免了官,回到家里。他亲自带领子孙们耕种田地,奉养母亲。有一夜,有许多强盗到他家里来打劫,赵咨得知了,恐怕母亲受了惊慌,于是自己先到了门口去迎接强盗,又陈设了饭菜请强盗吃,并且对他们说:“我有一个年老的母亲,年纪已经八十多岁了,又生着疾病,是要供养的。请求你们稍留下了一些儿衣服和粮食,使我可以供养我的母亲就好了。至于妻子的物件和另外的物件,一点也不敢请求留下的。”强盗们听了他的话,非常叹服他的孝顺,又觉得自己的惭愧,大家都跪下了,辞谢着说:“我们太不成样子了,冒犯了府上,侵害了你这位贤人君子。”说完,一齐飞也似的去了。赵咨追上去,把物件送给他们,已经来不及了。经过了这件事情以后,赵咨的名声愈加大了。后来做了东海相的官。孝悌小课堂:赵咨之所以说动了强盗,是因为盗亦有道。强盗也是父母所生,也有敬老孝亲的思想,这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观念,已深入人心了。所以,当赵咨的孝心体现出来之后,自然会让强盗有所触动。可见,孝心是世上最能征服人心的道德品质。

考叔舍肉

周朝时候,郑国有个颍考叔,是在颍谷地方做守边的官。他得知了郑庄公起初为了弟弟的事,对母亲立了不到黄泉不再见面的咒,后来又有点懊悔了。他就借了献进物品的机会到了庄公的那儿。庄公叫他吃饭,他吃饭的时候留着所赐的肉不吃。庄公觉得很奇怪,就问:“你为什么留这些肉呢?”颍考叔道:“小人有个母亲,凡是小人自己家里献进去的东西,母亲是都吃过的了。可是没有吃过君上所赐的肉。所以我留着不吃,预备拿回家去,送给母亲吃。”庄公听了颍考叔有这样的孝顺,不禁心中有所感触,就说道:“你有母亲可以送给她东西吃,怎么我没有母亲呢?”颍考叔说:“这个是没有关系的,君上只要在地下掘下去有了泉水就好,母子两人在地道里面相见,哪一个人再敢道个不字呢?”庄公就依了他的话做去,于是他们母子两个依旧和从前一样的相处了。孝悌小课堂:处处想着亲人,以亲人为念,即使是在外面享用美味,因为想到母亲未曾用过,也要冒着失礼的风险留下一些美味,以便母亲也能分享。这种“母亲没有享用我就不能独自享用”的观念,体现了孝道为大、父母为大的孝悌思想,是古代孝悌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后人深思。

王裒泣墓

三国的时候,魏国有一位姓王叫王裒的人,非常孝顺。他的父亲叫王仪,当时是在朝廷里头当官,有一次晋文帝出兵,在这次出兵当中,朝廷死了非常多的士兵,所以文帝就在上朝的时候,询问底下的这些文武百官,要大家分析这次战役为什么会损失惨重。结果没有人敢出口说话,唯独王仪他是一个高风亮节之人,他就直陈说:这次战役的责任完全归于元帅。大家都知道,元帅就是当时的文帝,所以文帝非常的生气,一怒之下就把王仪拉出廷外问斩,死于非命。王裒面临父亲如此冤屈而死,非常难过。因此他终身不再面向西坐,以表示不为晋朝之臣。王裒自幼饱读诗书,所以他的学问、品行非常好,朝廷也屡屡征召他出来为官,可是王裒面对金钱名利的诱惑,都不为所动。王裒对母亲也百般孝顺。只要是母亲的事情就亲力亲为,体贴入微。母亲过世后,他非常的悲痛。母亲生前胆子小,最怕的就是打雷。所以每当遇到风雨交加、雷声隆隆的时候,王裒他就会很伤心的飞奔到母亲的坟墓上面,去那里哀泣着说,孩儿就在此地,母亲不要害怕。有一次,王裒依在一棵柏树前号哭,他的眼泪涔涔而下,滴落到柏树上面,想不到柏树也因感召到王裒的孝顺,竟也枯萎了。可见一个人孝心孝行的力量有多么的伟大!这种发自内心而来的孝,它可以感动天地万物!王裒他这么孝顺,所以每当他授课读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时,他就非常的难过,潸然泪下,难过到没有办法教授学生。他的学生担心老师哀伤过度,所以就把《蓼莪》这一篇给废止。孝悌小课堂:一个人的孝心孝行,不但感动到天地万物,更是可以作为后人最好的典范。我们看到这样的孝行是不是也深受感动?父母从小把我们拉扯长大,辛勤的照顾我们。从小,如果生病,最着急担心的就是父母;孩子出门时,父母又会想孩子是否安全;出门办事,回到家里第一件事情,就是探望自己的孩儿是不是很好,父母的心时时刻刻都牵挂在孩子身上。想一想父母他是怎样照顾我们的,那么我们今天长大成人了,有没有想到父母年纪大了,是不是我们有尽到孝心?

徐积避石

宋朝时候,有个徐积,三岁的时候就死了父亲。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着孝经。他一面读着书,一面想起了父亲,就不禁流着眼泪了。徐积事奉母亲,不论什么样用力气的事务,都是他亲身自做,不要别人替代。到京城里考试的时候也载了母亲同去,不间断早晨和晚上请安的礼数。后来二十多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可是还没有娶亲。人家问他。他说:“假使娶了一个不贤的妻子,反而要叫母亲生了气的呵。”他又因为父亲的名字叫石,所以他不用石头做的器具。遇着了石头铺的路,也避开了不踏。有人对他说:“这样避讳很难。”徐积就回答他们说:“因为我一遇着,就凄然地伤了我的心。因此又想到了我的父亲,所以不敢用脚踏在上面了,并非我故意避讳呀。”到了元丰年间,皇帝圣旨下来,赐给他绢料和米粮,表扬他的孝道。孝悌小课堂:中国古代讲究“忌讳”,其中一条是不能提父母的名字,哪怕是其中一个字也要避讳;推而广之,凡是与父母名字相关的物体也要回避。古人认为这也是孝的一部分,是敬重父母的表现。因为父母的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用现代的观点看来,这显然是过时的。但我们不能说古人做的不对,在古代,这个做法是普遍的,是容易理解的。

鼎臣祝寿

明朝有个状元宰相,姓顾名叫鼎臣。他父亲五十岁的时候才生了他。顾鼎臣幼小的时候就非常孝顺,略略大了一点的时候,就做了一篇表文,在每天的晚上焚了香祝告天地,情愿减去了自己的寿算给父亲添着,那样就可以让父亲看见了他成人的时候。有一天的夜里,他做梦看见有一只黄色的仙鹤从天上飞来。他就赶上去一看,原来就是自己曾经烧掉的一张表文,并且后面还有几句批语说:“鼎臣减寿益亲,出于至诚,父延二纪,鼎臣状元及第。”后来,顾鼎臣果然中了状元,官做到了宰相。这时候、他的父亲还在世上,亲眼看见了儿子受了皇家的封赠。孝悌小课堂:读了这个故事,就像读了一则神话。人的寿命不是谁赐的,自己的功名也不是谁赐的。我们也大可不必祈祷谁谁为了亲人的长寿而要求减去自己的寿命。我们如果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一个孝子那纯朴至孝的情怀就可以了。

明星的女儿心

演员梅婷小时候聪明活泼,乖巧懂事,人见人爱。1988年,梅婷考入解放军艺术学院前线歌舞团舞蹈班。舞蹈班的女孩子特别爱美,她们经常一起去街上买漂亮的衣服和各种化妆品,而梅婷几乎很少上街,经常一个人呆在练功房里练功。一天,母亲来学校看女儿,见其他女孩子一个个打扮得像公主,而梅婷简直就是她们中间的“灰姑娘”,母亲内疚极了,她觉得让女儿受委屈了。于是,她带着女儿来到商场里,要给她买几套漂亮的衣服,梅婷坚决不同意:“妈妈,你们为了培养我,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不能再给你们增加负担。再说,我从来不和同学们比吃穿,只和她们比学习。”女儿小小年纪就能说出这样的话,就知道这么体贴父母,母亲欣慰地笑了。5年后,梅婷毕业进入了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舞蹈队。领到了第一个月的津贴时,她给父母每人买了一个礼物,然后把剩下的钱全部交给了母亲。母亲搂着女儿,幸福地说:“我们的小婷婷成了家里的顶梁柱了。”1996年,梅婷考入了中央戏剧学校表演系,昂贵的学费和在北京的各种开销,对他们家来说,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梅婷想,自己再也不能加重父母的负担了。因此,上学期间,她总是寻找机会拍摄一些广告,在剧组去客串一些角色,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问题,甚至还能给父母一些零花钱。随着梅婷主演的影视剧的播出,梅婷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此后,她的片约不断,很少有时间与父母见面了,但无论走到哪里,她始终觉得自己是一只风筝,线紧紧拽在父母的手里。平时在外面拍戏,无论多晚,梅婷都要打电话回家,向父母报平安。每次从外地回到家,她都要给父母买大包小包的礼物。随着经济条件的逐渐好转,梅婷为父母换了一套住房,添置了家具,还掏钱让父母去国外旅游,见见外面的世界。梅婷在北京有了自己的房子后,她每年都要把父母接到北京来住一段时间。那段时间,梅婷不接戏,推掉一切应酬,甚至连手机也关掉,一心一意在家里陪父母。有时,她还一手牵着父亲、一手牵着母亲在公园里游玩,去街上吃各种小吃。朋友见了,劝梅婷要注意自己的名人形象,她却说:“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在父母的眼里,我永远都是他们长不大的小女孩。”儿行千里母担忧。梅婷一个人在外面闯荡,父母也深深地牵挂着她。从小到大,父母已经为梅婷操碎了心,因此,梅婷有再多的苦和累,也不让父母知道。有一次,梅婷在外面拍戏时感冒了,晚上,在给家里打电话时,细心的母亲感觉女儿的声音有些嘶哑,关心地问她是不是病了,梅婷故作轻松地说:“妈妈,您别担心我,我挺好的。”说完,她就挂断了电话,大声咳嗽起来。这年秋天,梅婷在外地拍电视剧时,不慎摔伤了胳膊,痛得她整夜睡不着觉。这时,母亲打电话问她最近身体怎么样,梅婷强忍着泪花说:“妈,我很好,请你和爸爸放心。”电视剧杀青后,梅婷带着尚未完全康复的胳膊回到了南京,令她意外的是,父母都不在家,哥哥告诉她:“妈妈得病住进了医院。”梅婷一听急了,连忙赶到医院,见到躺在病床上憔悴的母亲,她一下子哭了起来:“妈妈,你都病成这样了,为什么不通知我回来照顾你?”这时,母亲也发现梅婷胳膊上的伤口,反问她:“孩子,你的胳膊怎么了?是不是受伤了?”梅婷这才把实情告诉了母亲,说:“妈妈,我不想你们为我担心。”那段时间,梅婷忍受胳膊的疼痛,陪母亲在医院里住了几天,和她说话解闷,为她端水递药,把苹果削好皮,切成一片片放进母亲的嘴里。母女俩享受了一段难得的天伦之乐。孝悌小课堂:生活总是平凡的,日子总是平常的。回报父母,就是要把自己的点滴关爱,融于平凡的生活中。生活离不开吃喝拉撒睡,孝敬父母也体现在这些琐碎的细节之中。天冷了,给父母添一件保暖的衣帽;天热了,为父母降降温;周末了,陪陪父母说说话;出行了,向父母问一声好……只要你记住父母,爱你的父母,你的孝心时刻都有机会表达出来。

这样才叫儿子

三个妇女正在从水井里打水。一个妇女对另一个说道:“我的儿子很机灵,力气又大,谁也比不上他。”另一个妇女接口说:“我的儿子会唱歌,唱得像夜莺一样悦耳,谁也没有他这样好的歌喉。”第三个老妇人则沉默不语。“你为什么不谈谈自己的儿子呢?”两个邻居问她。“没有什么好谈的,”她说,“我的儿子一点特长也没有。”说完,她们装满了水桶,提着走了。老妇人也跟着她们一起走。忽然,迎面跑来了三个男孩子,一个男孩翻着跟斗,他母亲露出欣赏的笑脸;另一个男孩像夜莺一般唱起来,妇女们都凝神倾听;第三个男孩则跑到母亲身边,从母亲手里接过两只沉重的水桶,提着走了。这时,那两个妇女自豪地问老妇人:“喂,我们的儿子怎么样?是不是很棒?”“他们在哪里?”老妇人回答道,“我只看到一个儿子。”孝悌小课堂:母亲总是无条件地爱自己的孩子,却往往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孩子的每一个聪明的表现,每一次取得的好成绩,每一件出众的才能,都令做母亲的兴奋不已。至于是否溺爱,却不愿去思考。就像故事中的那两个妇人,尽管她们的孩子一个很机灵,一个会唱歌,却对正在吃苦的母亲不闻不问。时间久了,他们还会同情母亲、疼爱母亲吗?还会有爱心吗?也许会成为一个冷漠自私的人。那么,有这样的儿子,与没有这样的儿子有什么区别呢?所以,我们在享受母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母亲,像母亲那样懂得关心、体贴自己的亲人。

为母亲洗脚

一位名牌大学毕业生去一家大公司应聘。总经理审视着他的脸,出乎意料地问:“你替父母洗过脚吗?”“从来没有。”大学生如实回答。“那么,你给父母捶过背吗?”大学生想了想,说道:“有过,那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此母亲还给了我10元钱。”在接下来的交谈中,总经理一直在安慰他别灰心,会有希望的。大学生临走时,总经理突然对他说:“明天这个时候,请你再到这里来。不过,刚才你说从来没有替父母洗过脚,明天来这里之前,请你一定要为父母洗一次。能做到吗?”这是总经理的吩咐,大学生一口答应了下来。大学生家境贫寒。他出生不久父亲便去世了,从此,母亲给人当雇工拼命挣钱。孩子慢慢长大了,读书成绩优异,考进了一所名牌大学。学费贵得令人生畏。但母亲毫无怨言,继续靠打工供他上学。就在今日,母亲还在干活,大学生到家时,母亲还没有回来。母亲出门在外,脚一定很脏,他决定替母亲洗脚。母亲回来后,听儿子说要替她洗脚,感到很奇怪:“洗脚?我还洗得动,让我自己来洗吧。”大学生将自己必须替母亲洗脚的原因一说,母亲很理解,便按儿子的要求坐下,等儿子端来水盆,再把脚伸进水盆里。大学生右手拿着毛巾,左手去揉母亲的脚,他这才发现母亲的那双脚不知何时已经变得像木头一样僵硬,他不由得潸然泪下。在读书时,他心安理得地花着母亲如期送来的学费和零花钱,现在他才明白,那些钱是母亲的血汗钱。第二天,大学生如约去了那家公司,对总经理说:“现在我才知道母亲为我受了很多的苦。你使我明白了在学校里从没有学过的道理。谢谢你。如果不是你,我还从来没有握过母亲的脚,我只有母亲一个亲人,我要好好照顾母亲,再也不让她受苦了。”总经理点点头,说:“你明天来上班吧。”孝悌小课堂:一个连父母都不理解的人,如何理解一个企业?一个连父母都不感恩的人,如何感恩社会?一个连家都不钟情的人,如何钟情一项事业?求职和为父母洗脚,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却暗藏着一个真理:对事业的爱,是从对家的爱开始的;懂得报答父母,才能懂得报答社会。所以,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要培养一颗感恩的心。

3.用我们的笑脸,换来父母的快乐

父母用爱心抚养我们,也我们也要用爱心回报他们。我们的职责,不止是让父母吃穿好、穿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也要给他们精神的安慰和团聚的快乐。有时,精神的安慰比物质的提供更重要。如果我们做到悉心照料父母的生老病死,再苦再累的生活也能让父母感到欣慰。

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

妈妈的生日就要到了。明明的哥哥拿出他的彩屏手机,给妈妈拍了不同角度的照片,并把照片打印出来。照片上,妈妈笑得那样甜蜜和幸福。照片的下端,哥哥还打出一行字——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看着照片上的自己,回头问十岁的明明:“明明,哥哥给我送生日礼物了,你准备送给妈妈什么呢?”明明使劲咬了咬嘴唇,想了想,说:“妈妈,我会有礼物送给你的。”其实,明明早就想送件礼物给妈妈,却让哥哥占了先。在幼儿园时,明明曾经送给妈妈一朵小红花,可现在她已是四年级的学生,再送红花就没有意义了。到底该送什么给妈妈呢?明明苦苦思索着。明明请求爸爸:“爸爸,你告诉我,送给妈妈最好的礼物是什么?”爸爸说:“最好的礼物,就是最需要的东西!”“噢。”明明想,“妈妈最需要什么呢?”明明不明白,妈妈倒是最知道他需要什么。明明病了,烧得口干舌燥,不等他开口,妈妈就把清凉甘甜的饮料送到他唇边;明明上课前才想起铅笔用完了,可一打开文具盒,样样都齐全……啊,明明需要什么,妈妈怎么都知道的呢?明明苦苦地想,突然想起来了。妈妈平时不是常说“忙死了”“累死了”“烦死了”吗?看来妈妈最需要“不忙”、“不累”、“不烦”。可这些怎么个送法呢?明明思来想去,终于有主意了。从第二天开始,明明一早起来就扫地、擦桌子,干得十分认真;中午见妈妈蹲在地上洗衣服,他就不声不响地把小凳子送去让妈妈坐下;看见妈妈吃力地躺在床上,他马上给妈妈铺上被子……不久,妈妈突然对爸爸说:“家里好像突然不那么忙,不那么乱、不那么烦人了。真是奇怪。”爸爸笑道:“那是因为有人送给你了礼物呀!”“礼物?谁送的?”妈妈感到不解。“明明,是我送的!”明明在一旁高兴地说,“您的生日要到了,我想送您‘不忙’,‘不累’,‘不烦’三件礼物。妈妈,这三件礼物还行吗?”妈妈一把抱住明明,激动地说:“我明白!明明的礼物最珍贵!妈妈谢谢你!”孝悌小课堂:我们不仅要学会给父母送礼物,更重要的,是送给父母最需要的礼物。父母最需要的礼物,往往不是物质的东西,他们最需要儿女的孝心和安慰,我们的一声问候和体贴的关照,最能激起父母心中那情感的微澜。记住,让辛勤忙碌的父母得到心灵的慰藉,比什么东西都重要啊。

妈妈的宝贝

一天,两个小孩正在清晨的阳光下快乐地玩耍,他们的母亲卡妮娅走过来对他们说:“孩子们,今天将有一位富有的朋友来我们家做客,她将会向我们展示她的珠宝。”下午,那个富有的朋友果真来了。金手镯在她手臂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手指上的戒指熠熠闪光,脖子上挂着金项链,发髻上的珍珠饰品则发出柔和的光。弟弟对哥哥感叹地说:“她看起来真高贵,我从没有见过这么漂亮的人。”哥哥点点头:“是的,我也这么认为。”他们艳羡地看着客人,又看看自己的母亲。母亲只穿了一件朴素的外套,身上没有戴任何饰品,但是她和善的笑容却照亮了她的脸庞,远胜于任何珠宝的光芒。她金棕色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长的辫子,盘在头上像是一顶皇冠。“你们还想看看我别的珠宝吗?”富有的女人问。她的仆人拿来一只盒子并放在桌子上。这位女士打开盒子,只见里面放着成堆的像血一样红的红宝石,像天一样蓝的蓝宝石,像海一样碧绿的翡翠,还有像阳光一样耀眼的钻石。兄弟俩呆呆地看着这些珠宝:“要是我们的妈妈能够有这些东西该多好啊!”客人炫耀完自己的珠宝后,自满又故作怜悯地说:“快告诉我,卡妮娅,你真的有这么穷吗?什么珠宝都没有吗?”卡妮娅坦然地笑道:“不,我有。而且我的珠宝比你的贵重多了。”客人睁大眼睛,不相信地说:“真的吗?快拿出来我看看。”卡妮娅把两个儿子拉到自己身边,微笑着说:“他们就是我的珠宝呀。难道他们不比你的珠宝更重要吗?”兄弟俩对视一眼,幸福地笑了。孝悌小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是母亲的珠宝,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孩子永远是母亲心头最重的天平。因为孩子是自己的“作品”,是自己的希望和安慰,是永远无法替代的爱。有了孩子,母亲的心最充实,最甜蜜,最快乐,最幸福,最有奔头。是啊,纵使拿一座金山去交换孩子,哪个母亲会答应呢?不过,要使母亲的“珠宝”更珍贵、更能发光,我们只有刻苦读书,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早日成才、成大才,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这样的“珠宝”,会让母亲更引以自豪了。你说是吗?

老小孩

老莱子是春秋时期楚国人,他的生平众说纷纭。《史记》怀疑老莱子就是老子,但是历史上并不可考,所以他真正的名字没有人知道。老莱子生性非常孝顺,他把最可口的食物和最好的衣物、用品,都用来供养双亲。生活点点滴滴,尽极关怀照顾,非常体贴。父母亲在他无微不至的照料下,过着幸福安乐的生活,家里充满祥和。老莱子已经年过七十了,但是在父母亲面前从来都没有提到过一个“老”字。因为上有高堂,双亲比自己的岁数都要大得多,而为人子女的人,如果开口说老,闭口言老,那父母不就更觉得自己已经走入风烛残年,垂垂老矣了吗?在孝顺父母的方式上,老莱子别有一番与众不同。有一次,他特别挑了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非常地鲜明。就在他的父亲生日的那一天,他身着这件衣服,装成婴儿的样子,在父母面前又蹦又跳地跳起舞来。一边嬉戏玩耍,一边迈动轻盈的舞步,真像是童心未泯的老头儿,特别逗人开心可爱。一天,厅堂旁边刚好有一群小鸡,老莱子一时兴起,就学老鹰抓小鸡的动作,来逗双亲高兴。一时鸡飞狗跳,热闹不已。小鸡一颠一颠地到处跑,特别地可爱。而老莱子故意装成非常笨拙的样子,煞费苦心,而又无可奈何。看到这番情景,双亲笑得合不拢嘴,温馨的画面,流露出人伦至孝的光辉。为了让父母在生活上有喜悦的点缀,在日常生活中,他经常会出一些点子,逗父母欢乐。有一次,他挑着一担水,一步一晃地经过了厅堂的前面。突然扑通一声,做一个滑稽的跌倒动作。“这个孩子真是养不大,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父亲哈哈大笑,母亲一旁说着。年纪大的人眼睛昏花、耳朵不灵,行动更是不便,老莱子就在家里扮演一个快乐的丑角。他幷没有把自己当成是年纪大的人,在父母面前,他永远都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孝悌小课堂:老莱子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子女永远不要在父母的面前,声称自己已经老了。一位孝顺的孩子,总是会想方设法,让父母觉察不到岁月的流逝、年纪的增长。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连孩子都老了,那父母不就更为年迈了吗?他们听了之后,该多么伤心啊。所以,在父母的面前,为人子女不应当提到“老”这个字。为了让父母亲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老莱子想尽种种办法来体慰父母的心。他把这句善体亲心的话,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个幸福的家庭,千百年来,令人羡慕不已,赞叹不尽。

孝心在脸上

晋朝有个王延,表字叫延元,九岁时候就没有了母亲。他独自暗暗地没有声音的哭了三年。每每逢着了母亲的忌辰就要悲哭十多天。他的后母待他很厉害。冬天时候。不给他棉衣穿。用了蒲茎和碎麻放在衣裳里面给王延穿。他的祖母就去问他,王延虽然晓得却也不肯对祖母说实情,并且一心一意服事后母,能够用和悦的面色去尽孝道。夏天时候,他替后母扇着枕席。冬天时候用自己的身子,为后母温暖了被。有一回,正是天气很寒冷的时候,后母想吃鲜鱼。王延就沿着汾水边上走来走去,一方面敲着水里的冰,一方面哭着。忽然有一条大鱼跳了出来,有五尺长。他就拿了回家给母亲吃,吃了许多日子还吃不完。于是后母也就觉悟了,把王延看待得像自己生的儿子一样。孝悌小课堂:王延用和颜悦色事奉后母,尽量满足母亲的愿望。这一点是无可厚非的,但父母的要求并非样样必须满足。也就是说,我们要尽力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要,但不要对父母亲过分的要求持一味满足的态度。所谓鱼自己从水里跳出来,那是无稽之谈。万一满足不了,也应该告诉父母真相,让他们耐心等候时机。

继承父志

有一次,戚景通问儿子戚继光:“宋代岳飞曾说过什么话?”“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国家就兴旺。”“对,你要终生记住这句话,认真读书,苦练武艺,才能为国立功,干一番大事业!”几年后,戚继光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青年军官。这时,父亲正埋头著一部兵书,有人劝他晚年要多置办些田产以留给后代,戚景通听了后对继光说:“你知道父亲为什么给你取名继光吗?”“要孩儿继承戚家军名,光耀门第。”“继儿,我一生没有留给你多少产业,你不会感到遗憾吧?”戚继光指着厅堂上父亲写的一副对联:“授产何若授业,片长薄技免饥寒;遗金不如遗经,处世做人真学问。”他读了一遍后说:“父亲从小教我读书习武,还教我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是给孩儿最宝贵的产业,孩儿从没想过贪图安逸和富贵,我只想早些看到父亲将来像岳飞建‘岳家军’一样,创立一支‘戚家军’。”戚景通听了心中十分宽慰,笑着对儿子说:“我这部兵书已经完成了,现在我要传给你,这是我一生的心血,将来你用它报效国家吧!”戚继光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戚氏兵法》说:“孩儿一定研读这部兵法,不管将来遇到什么艰难险阻,我也不会丢弃父亲的一生心血。”戚景通在七十二岁时患重病去世。戚继光接到噩耗从驻防地赶回家奔丧。他在父亲坟上哭着说:“继光一定继承您的遗志,为国尽忠,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朝廷任戚继光为佥浙江都司,负责抗倭。他组织“戚家军”在六年中九战九捷,威震中外。他曾对人说:“我之能抗倭取胜,全靠我父亲在世的谆谆教诲啊!”孝悌小课堂:每一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儿女寄托了很大的希望,总希望儿孙立志有为,做出大事。为了实际这个愿望,父母不仅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花费多少钱财也在所不惜,同时自己也苦口婆心地教育。当看到自己的儿女越来越有出息时,每一个父母都从心底里流露出无比的自豪和欣慰。父母宁可自己吃的、穿的差一些,也愿意看到儿女的健康成长。所以,真正能让父母快乐幸福的,是自己的成就。能实际父母的愿望,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

满足母亲的愿望

马家祥的母亲一直有一个愿望,就是想去北京看看天安门、登登长城!这些年来,娘的这个心愿,马家祥一直惦记着。这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二,是他母亲88岁的生日。在这次生日前,马家祥早已下定决心完成母亲的心愿。由于娘有病在身,他担心再晚了,会留遗憾!马家祥带着母亲来到北京,终于登上了长城。在长城上,很多中外游客看到他背着老母亲的场景后都十分感动,纷纷拍手称赞。当时,北京一所学校的中学生见此情景后,被他们母子俩所感动,将一面书写着“坚韧”字样的旗帜放在了他们母子后面。孝悌小课堂:为了完成母亲的一个心愿,马家祥租车带着80多岁的老母亲去了北京,背着母亲登长城、看天安门。这件事曾在网上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和好评。是啊,父母恩情重于山。如果对父母有爱,那就马上行动,孝心真的不能等。这就是孝道。

让亲人含笑九泉

在一个中国特色的三代同堂家庭里,女主人公张文一是大学讲师、工会副主席。她与婆婆陆奶奶之间和谐之情,让周围的人无不赞美。这个家庭总是充满着欢乐的笑声。可这一家的经济基础并不雄厚,那笑是从哪里来的呢?陆奶奶的小儿子大成参加工作不久,非常想买块手表,就在妈妈面前念叨:“妈,我想买块手表,钱不够,你跟哥嫂说说。”正说着陆奶奶看见儿媳张文一拎着菜篮子进屋了。小孙女高兴地跑过去对妈妈说:“妈妈,叔叔想要手表。”张文一说:“妈,这事我早就想过了,是该给大成买块表,买上海全钢的怎么样?”大成一听,高兴得抱起小侄女那个亲啊。陆奶奶看在眼里,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婆婆当过缝纫工,张文一就经常买些布料回家,让老人见了高兴。老人连声说:“我年纪大了,用不着那么多布料。”第二天,等儿媳下班后,老人把布料变成了成衣。衣服不是给自己做的,而是按照儿媳或小孙女的身材缝制的。生活中也常有意外的事情发生,一天陆奶奶用高压锅做饭,“砰”一声,锅盖撞到屋顶又砸了下来,把煤气灶都砸坏了。婆婆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