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1 15:10:00

点击下载

作者:曲小月

出版社:北京燕山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

老北京的民间与趣闻试读:

反穿朝服见皇上的传说

从紫禁城的午门到正阳门,这段御道是用石头铺的。乾隆年间,由于这条道年久失修,路面凹凸不平,很不好走。皇帝实在看不过去就传旨,命令九门提督和珅领人去修。限期三天报上所需费用,两个月修整完毕。

和珅接接旨谢恩,心里的小算盘便打起来了。三天后,他奏本上报说:“这条路上的石头要全部更换,所需石料须从房山凿取。另外,还要把起出的旧石头全部拉出城去扔掉。此工程浩大,得用银十万两。”

万岁恩准后,和珅就派人动工了。他并没有用新石头,而是把御道上的旧石头翻了个身,派石匠凿了凿,又重新铺在地上。这样,从上面看就像新石头一样。

不到一个月,御道修完了,总共只花银子一万两,剩下的库银全部上了和珅的腰包。

乾隆听说和珅提前一个月完了工,非常满意,连连夸奖和珅办事麻利。他传旨将和珅官升一级,赏银一千两。

和珅贪污的消息在老百姓中传得沸沸扬扬。先是在工匠中悄悄议论,后来茶馆酒肆里也说上了。一来二去,就传到刘墉的管家刘福、刘安的耳朵里。他们回到刘府把这件事禀报了刘墉,刘墉听了十分气愤,他决定参和珅一本。

第二天一大早,刘墉就到了朝房。他坐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早朝时间到了,朝房里的大臣们赶快整整衣冠,鱼贯而出。大臣们出了朝房以后,刘墉飞快地脱下朝服,把里子向外翻过来穿在身上,紧赶几步,跟在众大臣的后面向太和殿走去。大臣们都在低头走路,谁也没注意到刘墉这一番举动。

在太和殿上,大臣们排班站好,向乾隆行了君臣大礼。然后,跪在地上等候皇上训示。

乾隆猛然发觉有一个官员的衣服颜色与众不同。乾隆传旨让别的大臣都起身站到两旁,这才认出剩下那个在地上跪着的人是刘墉。他仔细地打量了一下,发现刘墉的朝服是反穿着的。

按清朝的规定,刘墉的打扮叫“御前失仪”,要判重罪。可是,刘墉是太后的干儿子,乾隆不好把他怎样。乾隆问他为什么把朝服穿反了?刘墉向皇上禀报说,反穿朝服很不应该,可皇家的御道也不应该翻着铺。

和珅本来看刘墉穿反了朝服,心里很高兴,他以为乾隆绝不会轻易放过刘墉,所以幸灾乐祸地站在一边看笑话。突然听到刘墉这么一说,他便哆嗦起来。乾隆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刘墉斜了和珅一眼说:“你说说,怎么回事!”

和珅慌了神了,“扑通”跪在地上,向皇上说明了事情的真相。

皇上龙颜大怒,本想降旨将和珅斩首,可是话到嘴边没有说出口。在满朝文武中,他最喜欢刘墉和和珅。这和珅虽然人品不太好,但对乾隆也算忠心效力。真要杀掉他,还有些不忍心。

乾隆沉默了片刻,立刻下旨,命和珅将私吞的九万两白银退回国库。重新修建御道,所需要费用由和珅自家拿出,如再敢欺君,杀无赦!

刘墉并不就此罢休,又问皇上对和珅的升赏如何处置。

乾隆下旨,先免去一级官职,再降职三等,还要收回赏赐的一千两白银。

乾隆见刘墉有功,赏他三件朝服。

智斩“千岁爷”的典故

清朝年间,圆明园是皇家的行宫御苑,园外常年有御林军看守,若是没有皇上的恩准,一般人是不能私自入内游逛的。

在乾隆时期,就有一个叫肖老万的人,进出圆明园就像过城门,没人敢管,连那些看门人的也对他必恭必敬,他即有当朝皇上乾隆亲笔题写的“御帖”。

肖老万真名叫肖万才,家住在离圆明园不远的肖家河村。因为他家有百八十亩地,在村里也算个有钱的财主。他仗着有个远房哥哥在皇宫里当个小官,自己又家大业大,因此,他便欺压邻里,横行霸道,大伙对他恨之入骨,可又无计可施。

有一年秋天,乾隆皇帝游完圆明园,就想到园子外面转转,于是他换上便装,带着一个小太监出了西北角的一个小门。

临近晌午,乾隆皇上登上园子西面的望儿山,往四处一看,近处红叶满坡,远处绿林一片。

他看得正高兴,忽然西边乌云密布,看样子像是有雨。他不敢在此久留,连忙下了山,可刚走了没多远儿,天就下起了瓢泼大雨,把他淋得浑身湿淋淋的。

他正往前走着,一抬头,看见前面不远处有个村子,连忙紧走几步,来到村口,推门进了一家深宅大院,从房门里迎出来的正是肖老万。

肖老万见此人气质非凡,心想,常听人说皇帝私访,是不是今天圣架来此。他连忙将乾隆让进上房,然后找来一身干净衣裳叫他换上,接着又叫女儿斟茶倒水。

这时,从里屋走出了一位二十出头的姑娘,将一杯热茶端到乾隆面前,然后施了一礼。乾隆见这姑娘端庄漂亮,连喝茶都忘了。

坐在一旁的肖老万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心想,这位大人准是看上我这姑娘了,若是我儿有朝一日真被选进宫去,那自己不就可以大富大贵了吗?

这时,外面的雨小了。肖老万便叫女儿去找人做饭,自己和乾隆又聊了起来。聊着聊着,肖老万就聊到了自己的女儿。

他说女儿二十岁了,很想找个合适的人家。肖老万一句话还没说完,乾隆就连忙把这事应了下来。

肖老万一听,连声感谢。乾隆皇上在他家吃完了饭,就回了圆明园,临走时把一块黄绫子手绢送给了姑娘。

皇上回宫后,一直想着这个姑娘,于是,他写了道御旨,第二天就叫人把肖老万的女儿召进了皇宫。

肖老万一见女儿真的被皇上召进了宫,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他听说圆明园景色别致,也想一饱眼福。过了两天他就来到圆明园,可看门的说什么也不让他进去。肖老万拿出了那块黄绫子手绢,还说自己是万岁爷的亲戚,有事求见。守门一见那手绢,不敢怠慢,连忙把他领到九洲清晏。

肖老万见了乾隆,连忙施礼。乾隆皇上叫人将他扶起,然后陪他在园子里转了转,临走时,还赏了他一百两银子,并亲笔题写了一张“御帖”给他,说是有了这张帖子,可以随便出入宫门。

从这以后,肖老万自封为“千岁爷”,对邻里更加霸道了。

这事儿后来传到了大臣刘墉的耳朵里。刘墉决定为民除害。

这一天,刘墉又陪着乾隆皇上从紫禁城来到圆明园。可就在轿子要进大宫门时,轿杆儿突然断了一根,乾隆被摔了下来,抬轿的吓得连忙跪在了地上,乾隆气得独自一人走进了大宫门。

说也奇怪,此后一连几次,轿子一到宫门口,轿轩准断。乾隆非常窝火,恨不得把那些轿夫全杀了。

原来这是刘墉用的一计。他见乾隆怒气冲冲的样子,便向皇上禀报。“听人讲,在这宫门之外,有人自封起‘千岁’来,他今天是‘千岁’那明天还不就是……”乾隆一听,眼前一亮。“万岁,轿杆一断,可不是好兆头。莫不是那自封‘千岁’……”

乾隆闻言,龙颜大怒,因为他最迷信了,于是当即传旨将肖老万抓来斩了。

从此,肖家河这一带才摆脱了肖老万的欺压,过上了太平日子。

慈禧寿宴上的“龙珠”

说起北京城里的“全素刘”的菜,人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全素刘”以素代荤,不但样式好看,口味也是一绝,“炸排骨”、“烟海参”、“香酥鸡”、“松鼠鱼”、“虾蟹闹海”、“炸素虾”、“玛瑙鱼”、“清蒸金蟹”、“一品花生米”……几十种素菜,样样都称得上色、香、味俱佳。

传说那“全素刘”的第一代名师刘海泉,清朝时期,曾在紫禁城的御膳房里当过厨子。

紫禁城里的御膳房分成荤局、素局、米局、糖局等各个部分。内西路的崇华宫还专设了一个野味厨房。每个膳局专做某一类食品。

慈禧太后在素局里专门给自己单设了一个小御膳房。

刘海泉从小就聪明多才,画得一手好画,泥人、面人捏得活灵活现,他在素局里专门负责给慈禧做素菜。慈禧太后做六十大寿的时候,宫里的人忙得不可开交,御膳房更是如此,不仅平时的菜肴、点心一样不能少,还还得想方设法翻出新花样来。慈禧太后平日就非常计较吃喝,过六十大寿当然更要倾朝祝寿、举国大庆了。

慈禧做寿的日子临近了,海泉师傅紧锁眉头。给慈禧做菜可是件难事,不仅要形美、色佳,味道香,用料也得特别讲究。尤其是菜肴、点心的名称,一定要听着顺嘴儿,还要吉利。倘若不考虑的面面俱到,就有掉脑袋的危险。

苦想几日,海泉师傅终于做出了一道精致美观、口感极佳的素冷点,取名为“龙珠”。

到了慈禧过生日的那天,御厨们端着自己制作的美味佳肴向慈禧祝寿。慈禧坐在镶满了福寿吉祥金字的御座上听着御厨们禀报寿点名称。

海泉师傅手托一盘素点心,小心翼翼地走到慈禧面前,一边向慈禧祝寿,一边把手中的素点献上去。慈禧和周围的大臣们顿时被吸引住了,只见那细瓷雕花的盘子里,摆着六枚大小匀称的软点,呈扁圆形,浅驼色,每枚软点都滚上了芝麻,中间嵌有一棵红玛瑙般的山楂树,颗颗山楂果一般大、一样红,鲜艳夺目。慈禧眼前一亮,忙问寿点的名称和做工。

海泉师傅连忙回禀道:“这道菜的名称叫‘龙珠’。这‘龙珠’的用料来自东、西、南、北、中,有山东的苹果脯,广州的龙眼、荔枝,新疆的葡萄干,关东的大山楂,还有湖北的桂花,四川的山药,直隶的杏脯,京东的蜂蜜,河南的芝麻……”海泉师傅一气儿数了十来个地名和品种。

慈禧一听,眉开眼笑,她心里琢磨着:“东西南北中,集于“龙珠”一统!我大清帝国地大物博,全部归我一人享用!这‘龙珠’的名字起得好!皇上是真龙天子,‘龙珠’乃龙之精灵。龙之精灵在我盘中,我皇太后比皇上还要高一等哪!”想到这儿,慈禧便把盘中的“龙珠”吃光了。“龙珠”本来就香甜可口,加上慈禧又称心如意,顿时身价百倍,此后被定为太后老佛爷的高级御点,海泉师傅的素点技艺也誉满皇宫。

后来,海泉师傅出了紫禁城,便把‘龙珠”这道宫廷菜带到了民间,在民间也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

龙凤呈祥的美丽故事

皇宫里有各式各样的龙凤呈祥图案,然而在颐和园仁寿殿里有一幅龙凤呈祥图案却令人无法想象,它竟是由三棵大松树组成的。

慈禧太后修颐和园就是为了玩乐,平日里谁要是让她高兴了,她就赏谁银子,所以凡是西太后身边的宫女、太监、大臣都摸透了她的脾气,大家都想方设法让慈禧开心。

老北京有一句老话:你又诓老太太钱啦!就是从这说起的。当然李莲英最会讨慈禧欢心,他是太后面前的大红人。

这一年,又快到慈禧生日了,宫里的人都知道这是讨好慈禧的好时候,都冥思苦想准备寿礼,只有李莲英不动声色,既不像往年去各地买宝物,也不张罗贡品。

到了慈禧生日那一天,上午照例是在排云殿举行仪式,为慈禧太后祝寿,下午大戏台唱戏。一天过去了,天渐渐黑了下来。

这时候,李莲英露面了。他说为慈禧准备了一份别出心裁的礼物,而且这礼物只能看不能拿。大家听他这么一说,都迫不及待地问他礼物在哪里。

一会儿戏唱完了,李莲英领着西太后和大臣们来到仁寿殿。慈禧一看四处黑乎乎的,正想问,忽然李莲英一声令下,整个院都亮起来了,宫女们手里提的灯笼立即失去了光彩。

慈禧一看,大殿前头的香炉上、石头上、松树上都挂满了一个个发亮的像梨一样的小东西。她没见过,觉着挺新鲜。

李莲英告诉大家这是德国最新制造的宝贝,叫电灯,它既不烧油,也不冒烟,有一个磨电磙一转动,电灯就亮了。

慈禧一听非常高兴,李莲英一看目的达到了,又赶忙让慈禧抬头看,慈禧抬头一看,只见殿前的大松树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一棵像条巨龙昂首朝天;另外两棵紧靠在一起,一棵象凤凰头,另一棵伸展着长长的羽毛,像要开屏的孔雀。

李莲英说这叫“龙凤呈祥”。象征着慈禧万寿无疆,象征着大清江山千秋万代。

一番话,加上李莲英新花样,说的慈禧心花怒放,她围着龙凤呈祥看了又看,传旨李莲英把所有的大殿都安上电灯,并且不分白天黑夜都让它亮着。然后赏了李莲英两千两银子和海滨镇的一个大宅院。

从那儿以后,颐和园所有的大殿都安上了电灯,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电灯。仁寿殿头的三棵大松树,也就成了永久的“龙凤呈祥”树了。

万花娘娘的传说

离京西香山不远的地方(卧佛寺的东边),有一座小山,叫做“万花山”。万花山上有一座小庙,小庙里供着“万花娘娘”。

以前,这里人很信奉万花娘娘,便在这山上种许多花,种花的人多了,这山也就成了万花山。为了祭奠万花娘娘,人们都到这里来上香进供。

相传,有一家大财主员外,一年生了一个女儿,爸爸妈妈都对她疼爱有加,所以取名叫“爱女”。爱女一天天长大,而且越长越可爱,爸爸妈妈更加喜欢她了。可是在爱女六岁这年,妈妈死了,从此,爱女成了一个没有妈妈的苦孩子。

过了两年,她爸爸又给他娶了一个后娘。后娘又生了一女儿,取名叫“娇女”,从此,父母都对娇女百般爱护,却对爱女百般挑剔。

爱女十二岁那年,后娘见她也不小了,不能再呆在家里吃闲饭了,便让她和放牛娃一起去放牛。这个放牛娃七岁就给员外放牛,据说是他的爸爸欠了员外的债,所以让他来放牛抵债。

牛娃在给员外放牛的日子,不知挨过多少打,饿过多少饭。爱女看他可怜,有时会偷偷地把干饼子给他吃。

时间长了,两个孩子渐渐熟悉起来,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他们再也不觉得孤单了。

可是后娘不高兴了,有一天,她对员外说,别再让他俩在一起玩了,孩子都大了,男女终究有别,一旦做出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来,好说不好听。员外听了老婆的话把牛娃卖到了很远的地方。

爱女几天不见牛娃,一问她爸,才知道牛娃被卖到很远的地方给另一位员外去放牛了。爱女听后很难过,她决定要去找牛娃。

一天夜里,她悄悄地离开家走了。她走了几天几夜。身上带的吃的都没有了,也没瞧见牛娃的影儿。

有一天,她走到这万花山,又饿又累,再也走不动啦,就坐在小庙供桌上,歇一歇脚,没想到一坐下就“成仙”啦。

据说,爱女成仙羽化为“万花娘娘”后,香火很盛,但人们为了不惹她伤心,在上香时,都不提“后娘”和“放牛娃”之类的话题。

玻璃指头李二的故事

钟楼有个打钟的叫李二,从他爷爷起,就在钟楼里打钟,每天一黑,李二的爷爷就爬上了钟楼,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打那个铸钟娘娘铸的铜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他老得再也爬不上去了,就轮到李二的父亲去打钟了。李二的父亲老了以后,李二又接替了他的职位。

李二每天做着和他爷爷相同的事情,时间一长,他便厌倦了这种生活,他想:到老的时候,爬不上去钟楼的时候,就得半饱半饿的等死,这是为了什么呢?什么时候才能不打钟了呢?一想到此,他就非常烦恼。这一天,李二打完了钟,就在钟的旁边睡着啦。不知道睡了多大时候,只觉得一阵凉风,吹得他身上阵阵发冷,他睁眼一看,眼前站着一个白胡子老头儿。

老头儿笑呵呵地说:“李二,你不是想过好日子吗?其实也不难,我先带你出去转转。”

李二点了点头,说:“您是谁呀?”

白胡子老头儿乐着说:“天天见,你会不认识我啦!你愿意不愿意去吧?”

李二迷迷忽忽的也顾不得问那么多,赶紧说:“老大爷,我去,我愿意去。”

于是,白胡子老头儿带着李二,出了钟楼,出了城门,过了吊桥,出了关厢,一直往北走去。

李二天天爬钟楼,腿脚也算灵便,可就是追不上白胡子老头儿,他俩之间总是保持五尺来远儿的距离,虽说能听见老头儿说什么,但只顾着追他,哪里还有这份儿闲趣。

一路走走追追,白胡子老头儿一边走一边嘴里说:“不远啦,快到啦!你瞧这里的景色多美!”

李二走了又走,追了又追,转眼就来到了北山根底下。李二抬头一看,可吓了一跳,直上直下的大山,窄窄的山道,山道上净是石头块,这怎么走啊!

李二只见白胡子老头儿头也没回,迈步就上了山道。李二也不示弱,紧跟其后,无论李二怎样去追,那老头儿始终落他五尺来远。

二人一路翻山越岭,终于来到了一座山口前,这座山口被两座山峰夹峙着,窄得只能走过一个人去。

白胡子老头儿对李二说:“你顺着山口朝里面瞧瞧,里面的景致可好啦!”

李二听了白胡子老头儿的话,朝山口里一瞧,里面有山、有水、有树木、有田地、有房屋、有牛羊、有街市,景致好极啦。

白胡子老头儿乐问他是否愿意住在这里。李二瞧了这样的好地方,哪有不乐意的,马上就说:“我愿意在这里住!老大爷您领我进去吧。”

白胡子老头儿指着山口地上的一滩臭泥,对李二说:“你必须先把这滩泥吃了,才能在这里住。”

这滩臭泥臭气熏天,李二犹豫了,一声不吭的站在那里。白胡子老头儿说:“快吃啊,我好领你过去!”李二实在不想吃这滩臭泥,但被白胡子老头儿催急了,只得蹲在地上去吃,李二这一蹲不要紧,臭味更大啦,他用右手的食指,只在泥里蘸了一下,便立即给了起来,对白胡子老头说他决定不吃了。

白胡子老头儿冲他一笑:“好吧,那我送你回去吧。”

李二跟白胡子老头儿,顺着原路,又回了钟楼。

李二迷迷糊糊地睁开眼睛,发现自己还是躺在钟的旁边,难道是在做梦?

李二清醒以后,发现自己的右手食指竟变成透明的玻璃指头,玻璃指头虽然不大,可是里头有不少比头发还细的花纹,而且那花纹就是那山口里的全部景致,李二越想越后悔,他真后悔当时没吃了那滩臭泥。从此以后,人们都叫他“玻璃指头李二”。说也奇怪,自打有了这玻璃指头,他会了一种本事,会在墙上画画啦。

他白天给旁人画个影壁或是给庙里画个壁画,到了晚上还是还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打铸钟娘娘的铜钟。说怪不怪,说不怪还真有点怪,自从李二有了这一外号,那日子就好过多了。

御花子大闹颐和园的旧事

光绪年间,慈禧把持朝政大权,她对外屈膝求和,对内横征暴敛,为了享乐,她不顾国家羸弱,列强虎视眈眈,用造军舰的军费重修了颐和园。慈禧的丑行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咸丰的异母弟、贝子奕漠就是其中一个。

这个漠贝子除了按例封为贝子外,一直没有得过任何官职。他对慈禧的所做所为异常不满,认为大清朝迟早将毁灭在这个女人身上。

奕漠每天出入小市和庙肆,跟一帮讨饭的花子交朋友,有时还穿起花子的衣服,到高门大户去行乞。乞丐们有了为难的事情,也常请他出主意、想办法,他也能替他们分忧解难。

有一年中秋节,慈禧太后照例在颐和园大宴群臣。酒足饭饱以后,她又乘着酒兴,登上了一条画舫去游湖观景。慈禧边听着小曲,边欣赏湖光水色。

忽然,从西堤方向传来了一阵男子的歌声,有两句还反复诵唱:“有个女人不知羞,一人欢乐万人愁。”慈禧起初没听出什么端倪,待终于听明白了唱词的意思,不禁勃然大怒,立即下令把唱歌人抓来问话。不一会儿,太监们就把一个男人抓来了,他们对他拳打脚踢,那人就是立而不跪,把慈禧气得浑身直打哆嗦。

后来慈禧冷静下来,仔细一瞧,不禁吃了一惊,原来这个唱歌的不是别人,正是贝子奕漠。

奕漠也是以庆贺中秋为名混进园子里来的,进园后他特意换了一套叫花子穿的衣服。

他知道慈禧吃完喝完以后要游湖,所以就在西堤岸边埋伏好了。

慈禧一看是自己的小叔子,马上换了一副笑脸,问他身为王公为什么穿成那个样子,奕漠听后哈哈一笑,大声说:“我赤身裸体,方显我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我生得清白,活得也清白,不像有些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慈禧听了这话,脸色沉下来,对奕漠说不要太放肆。

慈禧本想教训他一顿,以挽回一些面子,没想到他更大胆了。

奕漠往前走了两步,双手抱拳说:“众位王公大臣,你们都是国家栋梁,理当食君禄,报君恩,为主分忧才对,可现在国难当头,民不聊生,你们却在这儿花天酒地,纵情游乐,我看大清江山早晚会毁在你们这些人手里。”说完挎起了讨饭篮,拿起了打狗棍,向宫门气昂昂走去。

慈禧见他如此放肆,本想立刻传旨杀了他,可奕漠是当今皇上的叔叔,她也不得不有所顾忌。

就在她左思右想的时候,李莲英上前跪奏请慈禧不要动怒,先回宫歇息。慈禧只好回乐寿堂去了。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除了奕漠。但御花子大闹颐和园的故事,却传开了。

木兰坨上试箭石的传闻

香山刀劈崖的北面有一座很高的山峰,叫木兰坨。木兰坨的石崖下有一块桌面大小的青石板,近看就好像是用乱箭射过似的,有许多小坑儿,人们叫它试箭石。相传,这块试箭石的来历与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有关。

当年,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十二年。她转战南北,功绩非凡。有一回,她随大军在边关打了大胜仗以后,便往西南方走。当她们来到香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于是就扎下营来。

在营帐中,花木兰忽然思念起家乡来。离家多年,不知父母身体是否安康?

她越思越想思念越深。天快亮时,她索性就独自一人爬上了大营西面的那座高山,遥望着自己的家乡。日头东升,山下响起了集合锣声,她也没听见。

太阳当头了,她向山下一看,大军扎起的营帐一个也没有了。再仔细一看,大军已经走光了,她急急忙忙往山下跑。谁知她跑得太快,脚下一滑,滚进了一条山沟里,当时就昏了过去。

天快黑时,有位采药老人背着刚买回的粮食,从这里经过才发现山沟里躺着一位身披铁甲的壮士,急忙放下背上的粮食口袋,走到花木兰身旁,轻轻将她扶起,喊了几声,也不见她回答,朝胸口一摸,还有口气,便将她背回了山坳里的小茅屋。

老人找来草药,敷在花木兰的伤口上,精心地照看着她。直到后半夜,她才醒了过来。过了几天,她的伤渐渐好了一些,但走路还不是很灵便,她就拄着一根拐杖来到山腰里的石崖下,对着一块青石板练射箭。这样,石板上就被射出许多小坑儿。

一天,她正在练箭,忽然觉得不远处有个人在偷看。她刚要开口,那个人就走了。一连三天,那个人都来偷看她练箭。到了第四天,那个人又来偷看,她刚想上来去说话,可那个人又悄悄地溜走了。

花木兰觉得奇怪,便想弄个明白。这天她又到山上练箭,一边练一边留心周围的动静。不一会儿,那人又出现了。花木兰喊着:“快出来吧!为什么偷看我练箭?”只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站了出来,她向花木兰说出了偷看他练箭缘由。

原来这姑娘叫张宝群,今年十八岁就住在山下的村子里,五岁时父亲病逝,现在她与多病的娘相依为命。十几天前,一个五十多岁的叫刘福利的财主上山打猎时看上了她,非要娶她做妾不可,她不依。

可那财主仗着有钱有势,派人送来了聘礼,五天后就来娶亲。那天,财主带着花轿上门愣是叫人把姑娘塞进了轿子。

姑娘的娘哭着喊着追在花轿后,谁知那丧尽天良的财主竟一箭把她的娘射死了,姑娘急的昏了过去。

到了财主的家,她不吃不喝,以泪洗面。第三天夜里,她趁着天降大雨,逃出了财主的家。但她无家可归,就躲进一个山洞里。说着说着姑娘便哭了起来。

听了姑娘的话,花木兰怒火填胸,要去找财主算帐,但被姑娘拦下了。姑娘只求花木兰教她练箭,来日她要亲自替娘报仇。

花木兰点头答应,从这天起,花木兰就教姑娘练起射箭。

姑娘聪明伶俐,花木兰手把手地教了她半天,她就掌握了拉弓搭箭的技法,那块青石板,也成了她的试箭石,几天的功夫,姑娘的射箭技术就到了百发百中的程度。

有一天夜里,姑娘悄悄地下了山,借着夜色进了刘财主的后宅院。她毫无动静地找到财主的寝室,隔着窗缝一看,那仇人正坐在炕上,姑娘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刘福利就应声倒下。她见四周无人,顺势点了一把火,把财主的家烧了个精光。

天快亮的时候,她找到了花木兰,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她。花木兰见她杀母之仇已报,也为她感到高兴。姑娘说自己已无路可走,就打算和花木兰从军去。

花木兰一想自己在这里住了快二十天了,伤也好了,早该去追赶大军了,于是就答应了姑娘的要求。第二天,她告别采药老人后,就找了一匹快马,和姑娘一起追赶大军去了。

后来,人们把花木兰登山遥望家乡的那座山峰,叫做木兰坨。她练射箭用的那块石板,叫做试箭石。

仙女泉和青龙倒吸水的传说

修八达岭这段长城的时候,天大旱,从春到夏,一滴雨没下。天气又热又闷,民工又渴又饿,然而只要民工有一点怠慢,工头的鞭子就劈头抽下来。在这种情况下,民工死伤无数。

一天中午,烈日当空,大家手拿又干又硬的干粮,谁也咽不下去。正在这时,来了一位穿青衣的姑娘。她手里抱着一个白瓶,说是来给她丈夫送水的,因没找到丈夫,就把这瓶水留给大家喝。说完,放下白瓶就走了。

这个白瓶很小巧,恐怕一个人只能喝半口水。民工实在渴得难耐,其中一个人拿起白瓶咕咚咕咚喝了起来,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奇怪的是大伙轮了一圈,里面还有水。

大家开始轮第二圈,第二圈还没轮完,监工头来了。

监工头也渴得要命呀,见有人抱着白瓶喝水,上去就抢。

那人一撒手,监工头没接住,啪地掉在地下摔碎了。大家先是一惊,紧接着惊讶地发现,摔碎白瓶的地方出现一汪清凉的水泉。

大家这才知道,原来是仙女给人们送水来了。从此,修筑八达岭的民工们每天都有水喝了。摔碎白瓶的地方,大家就称为仙女泉。

后来,这个泉子又被称为“青龙倒吸水”,这个名字的来历与康熙有关。

有一天,康熙皇帝去北国私访。途经这里,觉得燥渴难忍,跟随保驾的白大将军便寻到了这眼泉水,想给皇帝舀上一些,又没有碗杯之类的盛具,最后只好请皇帝到泉边自饮。

康熙皇帝因渴极了,也顾不上许多,趴到泉边就喝了起来。

喝完水,二人便上路了。

走了一段,康熙忽然觉得刚才喝水的样子有失体统,就问姓白的大将军,刚才喝水的样子是不是有失身份。白大将军很机智,急忙答道:“像青龙倒吸水。”

康熙皇帝龙颜大悦,心中那点疙瘩也消失了。后来,人们便把这泉叫做“青龙倒吸水”了。

左公柳的历史故事

在嘉峪关关城闸门附近,有一棵大古柳,这颗树非常粗,两人合抱不拢,其树根深叶茂,浓荫遮地,被人们称为“左公柳”。关于这棵古柳树还有着一段传说。

据传,清朝同治年间,左宗棠奉命率军前去平息动乱,他来到嘉峪关,发现戈壁滩上一片荒凉,除了稀稀疏疏的骆驼草外,没有其它花草树林。

由于左宗棠所率领的多是湖湘子弟,被迫远离山青水秀的家乡,来到这茫茫的不毛之地,很多人都开了小差。

左宗棠为了稳定军心,立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命令全体将士加宽道路,并在路旁大量植树,他还要求将士保证树木的成活率。

很多年以后,左宗棠走了,但这一带却成为杨柳成荫,树木成行的园林世界。后来有个文人曾在一棵柳树上刻下一首诗:“大将筹边未肯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由于嘉峪关关城附近的这棵古柳就是当年左宗棠命人栽的,因此,被称为“左公柳”。

桓公泉的古老传闻

燕山脚下向北约二十余里地方,有个方圆一亩大的水泉,水泉旁边矗立着一座五尺高的石碑,上边刻着——桓公泉。

说起这个桓公泉,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春秋时期,燕山北有一支山戎族,这是一个强大的民族。山戎部落的酋长,叫单于。此人英勇善战,手持一把120斤重的大刀。

当时延庆北山一带,是一片大草滩,山戎族就居住在这里,他们主要是靠放牧生活。

有一年,燕蛮子(现在的北京当时是燕国)越过八达岭,抢走了山戎族好多牛羊,单于忍无可忍。为了争夺八达岭的牧地,就出兵攻打燕国。

燕国抵御不住,忙向齐国求援。齐桓公出兵打山戎,单于把齐兵引到一条干枯的山沟里困了起来。

几天几夜过去了,齐兵带的干粮和水都已用完,士兵们又饥又渴,士气非常低落。

齐桓公召集大臣们商量办法。有人主张杀马,饮血止渴,吃肉解饿,有了力量,拼杀出去。有人不同意,说是杀了马,没了坐骑,就是突围出去,也跑不了。众大臣们商量了好久,也没有找到一个两全之策。齐国有个大臣叫管仲,此人善动脑筋。自被困以来,他一直就想着寻一条出路,突围出去。可这深山野谷,根本没有路,连个人影也见不到。

一天夜里,他走出大帐,看着朦胧的月色弥漫在山谷里,士兵们这儿一攒,那儿一伙,都为此事而发愁。这时忽听东山坡下有一士兵高声叹曰:“老马啊,老马,你随我征战多年,立下过不少战功。难道都得在这里等死啊!”

管仲眼睛一亮,心想,齐国的马匹大部分都是从北方买的,有句成语叫“老马识途”。如选几匹老马,放他们走,说不定能找到出路。

他回到大帐,把这想法说给了齐桓公,齐桓公也觉得有道理。于是挑选了几匹老马,让它们在前边走,齐桓公和士兵们跟在后面。

那几匹老马很通人性,它们昂首直向沟里走去。走着走着,几匹马钻进了东南方向的一个沟岔。这里地势险恶,山高林密,沟口掩在几棵大树后面,如果不是老马识途,别人绝不知道这里有个沟岔。

那沟很狭窄,只能容一匹马通过。进去之后,大约走出半里多地,才宽畅一些。

齐桓公和士兵们跟着这几匹老马,翻过梁,来到一座山下,在一个清沏的水泉边停下了,大家终于有水喝了。

齐国的军队有了水,就地扎营,埋锅做饭。士兵们个个精神十足,复又杀回战场。因齐军训练有素,作战有方,而山戎族军队一向是不讲战术,有勇无谋。

又因困住齐兵,觉着胜利在握,有些骄傲,所以齐军杀来,他们毫无准备,措手不及,最后全军覆没。就连首领单于也被逮住杀了头。

齐军攻入山戎部落,逮住单于的儿子小单于,要斩草除根。

这时管仲向齐桓公谏道:“杀降不祥,现在人家服了,若再妄杀,恐怕要结下更深的仇恨。”

齐桓公觉得管仲言之有理,就留下了单于的儿子。后来小单于就当了部落酋长。这支山戎族在燕山北一带又繁衍生存了多年,最终还是消失了。后来当地人把齐军饮马、喝水的那个泉,就叫做“桓公泉。”

捏面人的来历

捏面人这种手艺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了。传说这和刘墉多少有点关系。

刘墉是山东籍人,在北京当官时,厨房里有位姓刘的大师傅,也是山东人。这一年,从山东老家来了个姓王的乡亲,四十多岁,因为家乡年景不好,来投奔刘师傅。刘师傅禀告了刘墉,刘墉就让他在下房住下来,帮忙干些杂活,与刘师傅做个伴。

有一回,老王帮着揉馒头,一时兴起,他就照着山东人过年节的习惯,把馒头揉成了各种形状。

这一团疙瘩面在老王的手里揉揉捏捏,竟变成了仙桃或花朵。他又用一个小木梳在揉好的面团上一压一挑,一条小鱼就做成了,一会儿又做好一只蝴蝶,蒸熟之后形状也丝毫不变。

吃饭时,这些捏面做的馒头引得刘府的家眷们不住地赞叹,刘墉也觉得做得很不错,于是向刘师傅打听,得知是老王的手艺,便把老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