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林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5:05:32

点击下载

作者:圣才电子书

出版社:圣才电子书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2018年吉林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

2018年吉林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言语理解与表达【考点精讲+典型题(含历年真题)详解】试读:

第1章 言语理解与表达概述

一、大纲分析

(一)考查能力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者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高效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主要考查应试者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考查范围及方式

1.常见题型

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常见题型主要有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篇章阅读四大题型。

其中,逻辑填空可以细分为实词填空题、成语填空题、虚词填空题以及混合填空题;片段阅读可以细分为主旨概括题、意图判断题、态度理解题、标题选择题、细节理解题和词语理解题;语句表达可以细分为语句填空题、下文推断题和语句排序题,还有可能会出现病句、歧义句辨析、修辞辨析、标点辨析、熟语辨析、字音字形等。篇章阅读与片段阅读考查题型类似,也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所给文章的主旨概括、标题选择;对作者的意图的判断和态度的理解以及文中细节理解和词语理解等。

2.核心考点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核心考点是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片段阅读这类题目主要承载着言语理解这个方面,逻辑填空和语句表达这两类题目主要承载着言语表达这个方面。

具体来说,主要考查这样几个方面:(1)根据材料查找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2)正确理解阅读材料中指定的词语、语句的含义;(3)概括归纳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4)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阅读材料原意是否一致;(5)根据上下文内容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6)判断作者的态度、意图、倾向、目的;(7)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

3.考查方式(1)逻辑填空

设置一段大约百来字的阅读材料,从中抽取出1~4个词语依次排列作为正确选项,要求应试者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依次)填入划横线处,从而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最准确最得体。或者给出2~4个独立的句子,每个句子至少抽出一个词语,要求应试者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依次)填入划横线处。抽取出来的词语,主要涉及实词、虚词和成语。【例1】中国很多地方都长久地流行这样一首儿歌:“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早在躺在摇篮里的年月,我们构想中的这座桥好像也是在一个小镇里。因此,不管你现在多大,每次坐船进入江南小镇的时候,心头总会_______出几缕奇异的记忆,陌生的观望中潜伏着某种_______的意绪。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渗透 熟识

B.浮现 奇怪

C.流淌 异样

D.流露 难言【答案】A【解析】由于小时候听儿歌时就已经对江南小镇有了美妙的憧憬,故当我们真的来到江南小镇时,虽然仍是陌生的观望,但潜意识里却有一种若有若无的似曾相识的感觉。“熟识”一词很好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而且与前面的“陌生”相对应,因此答案选A。【例2】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始终没有_______、延续五千多年发展至今的文明。

②我国神舟七号载人飞船的成功发射,_______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新篇章。

③销声匿迹数十年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鹤、白鹤等20多种_______鸟类,近年来出现在黄河入海口。

A.中断 揭穿 珍稀

B.终断 揭露 珍奇

C.终断 揭示 珍贵

D.中断 揭开 珍稀【答案】D【解析】“中断”是指中间发生阻隔、停顿或故障而断开,还可以继续;“终断”是指终结、停止。第一句,中华文明是没有断开、一直延续五千年的文明。第二句,“揭开新篇章”是固定搭配。“揭穿”的对象多是阴谋;“揭露”的对象多是秘密;“揭示”是指向人指出不易看清的事理,因此答案选D。(2)片段理解

设置一个200字以上的阅读材料,要求应试者根据提问方式,结合文字材料,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要求的答案。这类题型主要的提问方式有:

①主旨概括【例】在古典传统里,和谐的反面是千篇一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所以和谐的一个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中国人甚至在孔子之前就有了对于和谐的经典认识与体现。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很发达,特别是一些中国乐器,像钟、磬、瑟等各种完全不同的乐器按照一定的韵律奏出动听的音乐,但如果只有一种乐器就会非常单调。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和谐源于中国古典音乐

B.差异是和谐的必要条件

C.中国人很早产生了和谐观念

D.音乐是对和谐的经典认识和体现【答案】B【解析】文段首句援引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名言提出和谐,接着指出和谐的条件是对于多样性的认同,对多样性的认同也即是对差异的认同。之后以中国古代音乐为例来论证这一观点,即承认差异的存在也是和谐产生的必要条件。因此答案选B。

②细节理解【例】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现状,使得对中国银行业投入巨资的西方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仍是投资,没有盈利。不过,外资银行对中国信用卡市场并没有失掉信心。虽然中国的消费者没有透支消费的习惯,而这个“硬币”的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中国内地的个人消费信用市场才刚刚开始发展,这对外资银行是极具吸引力的。

这段文字中的“硬币”指代的是(  )。

A.中国银行业

B.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C.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D.中国居民的经济状况【答案】C【解析】“硬币”前面出现指示代词“这个”,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和“硬币”所指代的内容是一样的。文段中距离代词“这个”最近的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那么“硬币”指代的就是“中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其中一面是“没有透支的消费习惯”;另一面是“中国居民的个人负债率很低”。因此答案选C。

③下文推测【例】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高度集权的“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基本形成,并且经历了多次社会动荡的历史考验而更为完备。秦文化、楚文化和齐鲁文化等有深厚历史基础的地域文化在这时实现了历史性的融合,形成了以统一的汉文化为标志的文化共同体。这一时期我们民族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有光荣的历史记录。在汉代,妇女的地位,妇女的作用,妇女的权利保障,与其他若干历史时期,特别是与一些人以为可以较典型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宋明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

作者接下来很有可能介绍的是(  )。

A.女权的历史变化特点

B.汉代女权的特点

C.汉代妇女的社会地位

D.汉代妇女的物质生活情况与精神生活地位【答案】B【解析】文段前面主要论述的是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形成和地域文化的历史性融合,接着具体叙述了汉代女权的特点,即与宋明时代在某些方面有明显的不同。所以后文应该把汉代女权的特点叙述完整。因此答案选B。(3)语句表达

设置一系列句子,通常为5~7句,要求应试者进行排序;设置200字左右的一段话,抽出一句,要求应试者根据上下文从四个选项中找出最恰当的一句;找出选项中有语病或者语法结构与示例一致的一句话;设置一段材料,要求应试者选出接下来可能谈论的内容。【例1】①不过,龙的吉祥意义并非仅止于此,它也显现在普通百姓的民俗生活中

②古人认为,大凡统治者能够顺天应时,天下就会风调雨顺,人寿年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此时便会有祥瑞出现,以彰显上天的满意和鼓励

③其中“麟凤五灵”,王者之“嘉瑞也”,龙和麒麟、凤凰、龟、白虎同为五灵之一,是最高等级的祥瑞

④许多人喜欢用“龙”作为孩子的名字

⑤此外,在陶瓷、竹木、建筑、玉石、剪纸、刺绣等各种工艺美术和实用设计中,创造出数不胜数的精美的龙图像艺术造型

⑥这种祥瑞,种类繁多,大体分为嘉瑞、大瑞、上瑞、中瑞、下瑞5个等级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

A.④①③⑤⑥②

B.⑤③②⑥①④

C.②⑥③①④⑤

D.①②③⑥⑤④【答案】C【解析】AD两项错误,②句末出现“祥瑞”,⑥句首有“这种祥瑞”,紧承②句内容,故两句应紧密相连,顺序为②⑥。B项错误,⑥句指出祥瑞分为5个等级,③句解释“其中”的嘉瑞,故③句应放⑥句后。正确的顺序为②⑥③①④⑤,因此答案选C。【例2】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证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______。人们通过阅读,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话是(  )。

A.哲学或宗教都无法给我们提供更多的支撑

B.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

C.文学家都会适时地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D.阅读书籍都可以指引我们走出困境【答案】B【解析】B项正确,由题意可知,“精神迷茫”,“情绪晦暗”,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时,我们需要的是文学“可靠的心灵指引”。AC两项错误,文段描述的是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指引作用,横线前后的主体应该一致,即“文学”,而不是哲学宗教或文学家。D项错误,文段重在强调“文学”。【例3】下列四个单句,与其他三句的语法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事物的发展是由各种因素决定的。

B.这座摩天大楼建于1999年。

C.空中呼啸而过的机声把熟睡的人们惊醒了。

D.这部电影我看过。【答案】C【解析】ABD三项都可以转化为被字句,A项,事物的发展被各种因素决定;B项,这座摩天大楼被建于1999年;D项,这部电影被我看过。而C项是把字句。因此答案选C。(4)篇章阅读

设置一篇字数少则四五百,多则上千的比较完整的文章材料,并设置3~5个问题,每个问题有四个选项,要求应试者根据提问和文章相应的内容,选出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例】阅读以下文字,回答1~5题。

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即使有不同,也没有根本的意义。比如,用筷子还是用刀叉或者直接用手抓吃饭,对于人类的命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主张人是目的还是手段,把自然看作是与自己同属一个整体还是与己无关的对象,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因此,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

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这是我们祖先的信念。我们的先人推崇的那些开天辟地的圣贤,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舍己为人,克己让人,给人类造福,他们都有博大的胸怀,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牺牲自己,成全众人。被我们中国人奉为文明始祖的人,无论盘古、女娲、还是伏羲、神农、或黄帝、尧、舜,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创造文明,与民兴利,公而忘私,品德高尚。

中国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有种种不足为人道的地方,但是它的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中国精神或中国之道的核心可以概括为如下几项: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和而不同的共同生活原则和思想原则、义利之辨的道德理念、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的淑世情怀、四海一家与天下太平的世界愿景等。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只有建立在这些普适的理念基础上,而不能以已证明是有根本问题的某些西方现代性原则为基础。

当然,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因为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这就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中国之道的理念若是普适的,它就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就一定会有兼容性。重建中国文化不是恢复传统文化,而是发展中国文化。

1.下列有关本文中的“中国之道”的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之道是指渗透着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的现象

B.中国之道并不存在于所有中国文化现象之中

C.中国之道的核心包括天下为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思想

D.中国之道是建立在普适理论基础上的高尚的文化精神【答案】A【解析】由“这里不考虑作为物质现象的中国文化,而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或者说,中国之道”可知,“中国之道”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是并列的,而不是说中国之道就是中国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2.中国文化自产生起,就倡导(  )。

A.普世理念

B.淑世情怀

C.文化重建

D.恃德者昌【答案】D【解析】D项正确,文中指出“中国文化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推崇德性,倡导恃德者昌,恃利者亡”。AB两项错误,“普世理念”、“淑世情怀”是中国精神的表现,而中国精神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C项错误,文化重建对中国文化的复兴有着重大的意义,而不是它自产生之日起就倡导的内容。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任何生活方式都不足以影响人类的命运,无关乎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

B.中国文化一贯推崇的德性,即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也是复兴中国文化的核心

C.只要中国文化不过时,人类就能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

D.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一系列理念与西方现代性原则具有不兼容性【答案】B【解析】A项错误,由“人类衣食住行这类维持生存的生活方式没有太大不同”,“但是主张义先利后还是义后利先,……却足可影响人类甚至整个地球的命运。……考虑这些现象中所渗透的中国的思想原则和精神原则”可知,生活方式的影响是重大的。B项正确,由“这些中国之道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但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和中国文化能够复兴的根据。”可推出。C项错误,将条件与结论颠倒了,文中说的是中国“文化精神就总体而言是高尚的,是不会过时的,只要人类希冀在和平与平等的世界上生活的话”。D项错误,由“这些理念与西方现代性的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却是人类生存下去不可或缺的,现代中国文化要有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可知,“许多原则是不相容的”并不是所有的都不相容。

4.作者在文中说,中国文化的复兴不是某些简单的理念的简单重申。原因是(  )。

A.中国文化是普适的,对东西方都可适用

B.中国文化的理念和西方文化是相同的,因此需要借助西方文化

C.中国之道为中国文化所独有,需要重建复兴

D.文化复兴不仅是文化重建,更需要结合先进的文化相加以发展【答案】D【解析】文中最后一段作者提出“中国文化的复兴绝不是说只是将这些理念单纯再重申一下,而是要将它们予以现代的阐发”,接着说明“文化复兴实际是文化重建,需要我们不是把西方文化作为敌对的东西或对立的东西,而是要把它作为助缘”,即文化复兴不仅仅是重建,更要结合时代的需要加以发展。因此答案选D。

5.根据文中提供的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是(  )。

A.坚持中国之道,并能吸纳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中国文化才能够发展,复兴

B.西方文化中也可能包含中国之道的某些内容

C.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

D.现代中国文化要具备不同于现代西方文化的感召力,就必须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答案】C【解析】“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有利于人类生存下去的普遍意义”,文中并没有此说法的相关依据,且此说法本身也不正确,若西方现代性原则不具备人类生存下去的意义,西方文化也不会对人类影响这么深远。

二、历年考情分析

(一)题量分布

言语理解与表达的题目总量在整个行测试卷中占据了较大的分量。就本地区近年来的考试情况来看,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单独作为一个部分来考查时所涉及的题量(约25~35题)要多于篇章阅读(有时不考,有时为1则短文5道题),但篇章阅读型题目中融合了对逻辑填空、片段阅读和语句表达等的考查。

(二)重点难点

这一模块的重点是言语理解能力的掌握,难点是解题技巧不易掌握,强调语感的作用。

(三)命题特点

1.逻辑填空(1)增加多词选择

选2~3个词的题目越来越多,相应而言,材料的阅读量加大,致使做题时间紧张。(2)成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以2~3个空单纯考查成语的题目增加,成语和实词的混合考查成为常态。(3)语境的提示信息越来越难把握

应试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辨明语境中的逻辑关系或语义关系。(4)选项的干扰性加强

备选词语的差异性更难把握,甚至会出现比较生僻的成语。

2.片段阅读(1)阅读材料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文化性、反思性。(2)考点杂糅呈现上升趋势,解题的切入点变得飘忽不定,试题难度明显上升。(3)错误选项的干扰性强,应试者做选择时易产生摇摆不定、纠结反复的感觉。(4)思维方式难以把握,技巧性强,但不流于表面,语感选择容易出错,并且技巧的拓展运用会遇到诸种思维障碍,很难做到举一反三。

3.语句表达(1)题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其中语句填空的题量逐年增加,语句排序的题量一直保持在2~3道,这两类题型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一定优势,而且在难度上也逐渐增大,尤其是语句排序题还比较耗时。下文推断题所占比重相对较小,难度不大。(2)考点较为固定

语句表达分为正确表达和错误表达两个方面。其中,正确的表达主要考点是句子表达的衔接和连贯;错误的表达主要考点是对病句和歧义句的辨析。另外,标点和修辞也是语句表达的考点。

4.篇章阅读(1)题型题量

考查较为集中,并且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通常情况下是给定一篇文章,每篇文章设置3~5道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对文章的阅读进行作答。(2)题型难度

相比其他题型而言,篇章阅读题的难度系数较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①形式上,篇章阅读的文字量大,选材丰富,变化多样。

②内容上,篇章阅读的考查题型灵活性强,综合了片段阅读中的多种题型样式,全面考查了应试者语言逻辑的综合能力。

三、题型分析

在本地区公务员录用考试中,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有逻辑填空、片段阅读、语句表达和篇章阅读四大题型。

(一)逻辑填空

逻辑填空可分为实词填空、成语填空和虚词填空三种题型。既有单纯的实词、成语或是虚词的考查,也有实词、成语、虚词中的两者或是三者的混合考查。其中成语填空、实词填空以及成语和实词混合填空是历年公务员录用考试逻辑填空的考查重点。

(二)片段阅读

1.主旨概括题

主旨概括题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文段的主要内容、核心语意、主旨等,主要考查应试者对文段主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2.意图推断题

意图推断题重在测查应试者对作者意图的把握,特点是要选出作者的“言外之意”。主要考查应试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文段细节、推断信息的能力。

3.态度理解题

观点态度推断题要求应试者把握一个文段表述的观点,考查应试者在短时间内迅速把握态度、观点、倾向性等方面的能力。

4.细节理解题

细节判断题要求应试者根据细节判断选项正误,考查的是应试者根据材料查找关键信息及重要细节、判断新组成的语句与材料原意是否一致的能力。

5.词句理解题

词语理解题考查的主要对象是一些对文章、主旨等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或句子,或者考查容易产生歧义的词语和句子。

6.标题选择题

标题概括型试题考查应试者对于整个文段的理解、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

(三)语句表达

1.语句排序题

语句排序题要求应试者重新组织所给5~7个句子的顺序,使之语序正确,符合逻辑。考查组织文字的表达连贯能力、逻辑语序分析能力。

2.语句衔接题

语句衔接题要求应试者选择一个句子填入横线并使语义连贯完整,考查语句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3.下文推断题

下文推断题考查应试者在理解已给文段的基础上,推断下文最想论及的主要内容。

(四)篇章阅读

1.归纳综合题

归纳综合题题目较多,多以问“主旨”为主,包括文章主旨和段落主旨,选择短文的最佳标题也属此类。当然有时也会让应试者根据所提供信息做出一个总结。

2.词意/句意判断题(1)词意判断题考查文章中某一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出现在人称转换频繁、动作施行及承受者较多的语境中。(2)句意判断题是指在文章中给出一个句子或一个词语(常以画线形式给出),要求根据上下文判断其正确的含义。

3.理解判断题

理解判断题不像上述两类题具有较高的综合性,但应试者对于某些单句的理解却凸显其重要性。有些题目会要求应试者对所列事件进行排序。

4.推理判断题

推理判断题是深层理解题,解题难度较大。有时要找出答案需要应试者对文章通篇理解。

5.填充词句题

填充词句题考查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主要考点在于对词语、句子的规范使用;词义的辨析和句子的连贯、衔接;对语境的分析。

四、备考策略

综合来看,言语理解与表达模块主要考查应试者对语言文字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语言文字的综合分析和驾驭能力。应试者平时要注重日常积累,多阅读,培养语感;多积累词语,尤其是常见、易错词语和成语;多看关于语法知识的书籍。另外,应试者应在做题的过程中善于总结归纳,找到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

从题型角度而言,应试者在备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逻辑填空备考策略

考查的重点为语境搭配辨析题,应试者备考时在把握语境辨析的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掌握常见近义词、成语辨析的相关知识点,学会分析语境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

(二)片段阅读备考策略

一是能够快速确定题目类型,明确考点;二是真正做到快速阅读、快速答题;三是能够熟练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技巧。

(三)语句表达备考策略

掌握与语句表达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使语句表达连贯得体的基本方法,熟悉解答此类题目的应试技巧。重点把握排序题和衔接题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如抓关键词和句、把握文段的逻辑顺序、话题一致等。

(四)篇章阅读备考策略

篇章阅读所选用的文章,有说明文、议论文,偶尔也有记叙文。题材丰富,变化多样。应试者备考时要适当了解各种文体知识。由于篇章阅读的阅读量较大,平时还要注意训练自己掌控阅读节奏,分清详略;掌握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从整体上把握文意,注重筛选关键信息。

五、常用解题方法

(一)对应分析法

对应分析法,即寻找空缺处与前后文对应关系的方法,是解答逻辑填空题的基本方法。按照语义逻辑的正反关系,可以将对应简单地分为正相对和反相对。对应分析法主要包括递进关系、解释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并列关系和顺承关系六种类型。

1.递进关系(1)定义

递进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后一分句以前一分句为基点,并在程度或范围上比前一分句更进一层的语义关系。(2)表示递进关系的词语

常表递进关系的词语有:甚至、更、还、以至、何况、并且、不仅(不但、不光)……而且……、尚且……何况……等。(3)示例【例】我去过江浙一带,几乎每到一个县,都发现那里的博物馆会有一张登记几个甚至几十个中过状元的人的名单表,这真是令我瞠目结舌。【解析】例句中“甚至”前后,即“几个”与“几十个”之间为递进关系,表示数量的增多。【例】这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我最近还见到这位朋友,那一点灯光居然鼓舞一个出门求死的人多活了这许多年,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很健壮,我没有跟他重谈起灯光的话,但是我想,那点灯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解析】例句中“而且使他到现在还活得很健壮”与“多活了这许多年”之间为递进关系,进一步肯定了“那一点灯光”对“他”的鼓舞作用。(4)递进关系的解题要点

递进关系的逻辑填空,解题时需注意两点:

①所填词语与其前或后相应词语存在语义上的相近关系。

②所填词语与其前或后相应词语存在范围或程度上的差异,若设空在前,则所填词语在范围或程度上应小于空缺处后面的词语;反之,则应大于空缺处前面的词语。【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人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干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到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①⑥②④

D.⑤③②④⑥①【答案】D【解析】⑤③承接前文谈鲁迅的文章,且③中的“更”表明存在递进关系,故⑤③应排在前面,且顺序为⑤③。②由鲁迅的文章转入鲁迅的为人和他的精神,起承前启后的作用,故应紧接③句。④⑥承接②句谈鲁迅的精神,①句对整个文段进行总结。因此答案选D。

2.解释关系(1)定义

解释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的前后内容之间构成了相互概括、说明、补充、限制的关系。(2)示例【例】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变故,即使这些真正发生的几率接近于零。这只能从中国人未雨绸缪的传统心理方面进行解释。【解析】“未雨绸缪”意为天还没下雨,就先修好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预防不必要的事情发生。例句中“无论当下的生活多么衣食无忧,中国人还是爱假想将来可能遇到的变故”是对“未雨绸缪”的解释。(3)解释关系的解题要点

解释关系型逻辑填空解题的关键在于概括出前文或后文描述的事物的突出特点。当与空缺处对应的题干中出现动词时,应试者可首先考虑抓住该动词,在充分理解词义及其所使用的语言环境之后,重点寻找与该词词义相关联的选项。【例】西方学者常常笑话说,你们中国人好笨,有青铜器却不用来生产。我们当然知道用青铜器来生产更有效,但多不一定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我们认为自己跟宇宙是一体的、连续的,这一点就是我们整个宇宙观念的基本原则。

对文段中“多不一定好”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多”不利于社会生产

B.“多”会破坏自然的和谐与平衡

C.“多”不符合中国社会生产的要求

D.中国的社会生产没有“多”的必要【答案】B【解析】文段中“多不一定好”与“但”字连接,而“但”是表转折的关联词,可推知“多不一定好”的后面的语句才是对这个说法的解释,即“从那个时代开始我们就不愿意用很有效的东西来破坏自然……”,因此答案选B。

3.转折关系(1)定义

转折关系是典型的反相对。指的是在句子或语段中,后文不是顺着前文的意思写下来,而是发生了转折,与前文的意思相反,或是对前文意思的修改补充。(2)表示转折关系的关键词

①含转折义的关联词,如“但是”、“却”、“反而”、“然而”、“不是……而是”等。

②体现对比关系的词语,如时间(“过去”与“现在”)、数量(“极少数”与“大多数”)的对比等。转折关系型的逻辑填空题难度不大,一般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或与其语义相对的词来破题。(3)示例【例】事情虽然小,影响却极大。【解析】该句隐藏的逻辑前提是,事情既然很小,那么影响可能也较小,但事实上“影响却极大”。前后分句意思上存在很大的反差,形成鲜明的对比。【例】这间屋子很大,只是光线差了一点。【解析】“光线差了一点”是对“这间屋子很大”的补充。(4)转折关系的解题要点

运用转折关系来解题,一般可以通过找出句中相应词语的反义词来得出正确答案。【例】今天,网上书店对传统书店正形成冲击,低成本加上网上交易平台的日趋成熟,让网上书店占尽优势,网上书店提供的不仅是更广的选择范围和更便捷的运送方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供比实体书店更优惠的价格,但是传统书店并未丧失它的价值,书店就像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为人们提供了阅读的场所,看书的氛围和面对面的交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传统书店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B.传统书店的利润日益下降

C.未来人们可能会回归传统书店

D.网上书店优势远大于传统书店【答案】A【解析】首先对网上书店的优势进行列举,接着用“但是”的转折,突出了本文观点,即“传统书店并未丧失它的价值”。结合前文对网上书店优势的说明可知,传统书店是不可替代的。因此答案选A。

4.因果关系(1)定义

因果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前后文在语义上存在原因与结果的关系。(2)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

在逻辑填空中,常见的表因果关系的词语有:因为、所以、由于、才、以致、因此、既然……那么……等。(3)示例【例】由于古人视彗星出来为不祥,故而对其非常重视,几乎每一次出现都有比较详细的记录。【解析】句中因为认为“彗星出来为不祥”,所以在行动上“对其非常重视”。注意“由于”和“故而”两词所表示的是因果关系。【例】我们在大脑疲倦的时候,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因此这书籍就成了常和我们亲近的一种消遣品。【解析】句中因为疲倦时“往往随意地将课本以外的书籍取来阅读”,所以这些书成了“一种消遣品”。注意“因此”一词。(4)因果关系的解题要点

当空缺处词语所在的句子与前后文构成因果关系时,需要结合事理逻辑,由原因推断结果,或由结果判断原因,从而选出最合逻辑的一项。【例】①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尤其如此

②很大原因是因为中国仍然保持着对资本流动的严格控制

③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之所以在过去这些年屡屡可以躲过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

④资本的自由流动,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⑤一个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尚不成熟的金融体系碰上了具有高度流动性的国际资本

⑥这个世界上几乎还没有哪个新兴市场国家逃脱过金融危机的魔爪

对上述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③②⑥⑤④①

B.⑥①⑤④③②

C.④①③②⑥⑤

D.③②④①⑥⑤【答案】D【解析】由句③中的“中国之所以……”和句②中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可知,②应该紧跟在③后面;由句④中的“从来都是……”和句①中的“对……尤其如此”可知,①应该紧跟④句之后;⑤对⑥句中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⑤应排在⑥句之后;由题意可知,②句引出一个关于“资本流动”的话题;由话题的统一性原则可以判断出,以“资本的自由流动”起始的句④应当紧承句②。正确排序为③②④①⑥⑤,因此答案选D。

5.并列关系(1)定义

并列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语段中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义上相关联,在句子结构上趋同,在句子成分上地位相当的关系。(2)示例【例】读完英雄老人李文祥的报道,相信很多人会有发自肺腑的感慨。在革命战争年代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又这样安贫乐道、不求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解析】例句中有三对并列关系:“革命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并列,是从两个不同的时期的表现来阐述革命精神;“安贫乐道”与“不求索取”并列,意思相近;“这就是革命传统”与“这就是革命精神”并列,结构相同、意思相近,主要表强调,表达作者对“英雄老人李文祥”强烈的赞美之情。(3)并列关系的解题要点

①并列关系的词或短语常以顿号、关联词、“和”连接。为了保持句子内部节奏的一致性、流畅性,句中并列成分的词语的词性通常保持一致,语义多相互关联或相近。

②并列分句的结构常常相似,多以分号连接,为了使分句间彼此照应、紧密联系,分句描述的多是同一个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从不同的角度阐述同一个道理。【例】一些少数民族近年来调整发展思路,经济实现了由畜牧业主导向工业主导的历史性转变。牧民们结束了“_______”、“穹庐帷帐”的游牧生活,住进了砖瓦房,各类设施、电器_______。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家徒四壁 应有尽有

B.居无定所 一应俱全

C.四海为家 纤悉必具

D.随遇而安 有求必应【答案】B【解析】第一空,所填的词是修饰游牧生活的,而且与“穹庐帷帐”并列,故该词应该具有流动性特征。“家徒四壁”强调的是贫穷,不具有流动性强这一特点。第二空,句意是设施、电器的丰富齐备,即“一应俱全”。“纤悉必具”意思是细微详尽,全都载明,侧重于详尽,“有求必应”侧重于指为人慷慨豪爽。因此答案选B。

6.顺承关系(1)定义

顺承关系属于正相对,指的是作者在描述一个连续的动作或事情时,常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表现在句子中则是分句之间有前后相承的关系,或描述连续动作的词语之间具有不可颠倒的前后次序。(2)示例【例】构成中华文明的各支源流各有其成长、壮大、迁徙、融合的历史。【解析】句中“成长”、“壮大”、“迁徙”、“融合”一系列连续动作有着不可颠倒的时间顺序。(3)顺承关系的解题要点

解答顺承关系逻辑填空题时,需要考虑连续的几个短语所表示的动作或事情的时间顺序、空间方位或逻辑顺序,且构成顺序关系的内容在顺序上具有不可逆性。值得注意的是,顺承关系与并列关系在结构上较为相似,区别在于存在顺承关系的短语的前后顺序不可颠倒。【例】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儒家传统中,孔孟总是形影相随,________。

①既有《论语》,则有《孟子》

②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他们的宗旨也始终相配合

③今人冯友兰,也把孔子比作苏格拉底,把孟子比作柏拉图

④既有大成至圣,则有亚圣

⑤《史记》说:“孟子序诗书,述仲尼之意。”

A.④②①③⑤

B.①②④⑤③

C.①④②③⑤

D.④①②⑤③【答案】D【解析】①、④两项中都有“既有……则有……”句型,应排在一起。依时间上从古到今的顺序可知⑤在③的前面,因此答案选D。

(二)关键信息识别法

关键信息就是对迅速而准确地理解文段材料的内涵最有帮助或最有效用的信息,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文段的论述对象和重点,划分出文段的结构,继而帮助我们排除错误选项,锁定正确答案。根据特性不同,关键信息主要有以下三大类:关键词、关键句和关键暗示信息。关键信息识别法主要用于阅读理解题,特别是片段阅读题中。

1.关键词

题干中材料的关键词主要有以下几种:高频词、表示某一特定含义的概念、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1)高频词

文段中多次出现的词语称为高频词语,反复通常表强调,故高频词一般都是文段的中心词,与文段的主要内容或主旨密切相关。因此解题时要注意高频词,尤其是解答主旨观点类题目时可直接锁定包含高频词的选项为正确答案。

比较常见的高频词有两种——名词和动词。当高频词为名词时,则文段的主题应与此相关,此名词在选项中一般作主语;当高频词为动词时,为文段论述的重点,在选项中一般充当谓语,或可转化为名词性短语。(2)表示特定含义的概念

文段中出现的含有特定意义的概念,通常是文段的要点,尤其当该概念出现在段尾时,与文段的主旨多有密切关系。遇到此类文段时,应试者只要抓住概念,运用排除法,即可快速准确地锁定答案。(3)提示文段重点或结构的词

①关联词

关联词语不仅能帮助应试者理清文段的脉络。还能提示文段的重点。公务员录用考试中常见的关联词语主要有转折、因果、递进、条件、假设和并列六种。

②副词

大多数副词没有具体含义,但在表情达意上能起到实词不可替代的作用。如其实、尤其(特别)、倒。

③其他词

表归纳总结的词:可见、总而言之、照此看来。

带有倾向性的词:务必、必须、关键、亟需、亟待、迫在眉睫、重中之重、重要的是、根本原因、事实上。【例】无庸赘言,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利于防止经济发展失去平衡,有利于避免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由此导致的浪费,但是完美的经济运行体制,要靠完美的人来保证它的完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些制定并执行经济计划的完美的人必须具有超人的智慧,绝对崇高的品德,如同人们崇敬的神明和圣人。

这段话表明了作者这样一种观点即(  )。

A.不赞成将经济完全纳入计划轨道

B.计划经济需要靠道德崇高的人来实现

C.计划经济有利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

D.市场经济导致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答案】A【解析】“但是……”作为关键词,指示的是作者的思想倾向即观点。A项正确,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完美的经济运行体制需要完美的人。表面上说明了实现“经济纳入计划轨道”的必要条件,实际上是否定了“将经济发展纳入计划”这一命题;B项错误,文中说计划经济需要绝对崇高道德的人实现;C项错误,计划经济的作用不是作者主要表达的观点;D项错误,与题目无关。

2.关键句

所谓关键句,是指提示文段大意、主旨的句子。找到关键句,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段大意,从而快速作答。

找关键句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内容入手,找能表达主旨的中心句;(2)从结构入手,重点关注文段中的三类句子:首句、尾句、过渡句。

3.关键暗示信息

有些文段材料的重点暗藏其中,不是很突出,此时需要从中寻找相关暗示信息,通过分析这些暗示信息,顺利找出正确答案。可能存在暗示信息的点有标点符号、数字信息、修辞手法等。(1)标点符号

引号、冒号、问号、破折号都存在特殊用法,注意这些标点符号有时也可以帮助我们快速答题。(2)数字信息

文段中如果出现大量数字,要注意分析这些数字间的对比关系或联系,在对比和联系中寻找答案。(3)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方式和方法。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等。

(三)情境展开法

“情境”指某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与对应分析法立足句子的具体语境不同,情境展开法的视野更开阔,它要求应试者从句子的小语境扩展到生活的大语境,从单个的词语、句子扩展到整篇文章、文章的写作背景甚至是生活常识,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来解题。

1.从事理常识角度展开

符合日常生活的常识和事理逻辑,是言语表达的基本要求,最浅显的例子就是可以说“狗咬人”,却不能说“人咬狗”,因为它不符合常理。有些逻辑填空题目可以从事理常识角度来解答。

2.从材料背景角度展开

每篇文章都会有自己的写作背景,尤其是关于时事、热点类的文章,背景的色彩更浓。逻辑填空中有些题目就具有这种特点,它考查的不仅是对词语的恰当运用,更多的是对材料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的掌握。所以平时一定要多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

第2章 逻辑填空

2.1 考点精讲

一、实词辨析

实词是指词语中含有实际意义的词语,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代词。在逻辑填空题中,一般考查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而对后三类词的考查相对较少,且对实词的考查侧重于考查对近义词、同义词的辨析以及词语间的搭配等。

(一)词语的理性意义

词语的理性意义,指词语的概念意义,即反映人们对所称谓的事物的理性认识。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内容,是词义研究的主要对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概括性。

1.词义的范围(1)应用

一般来说,不同词语有不同的使用范围。词义的范围既有大小的不同,也有所指对象的不同。如:有些词只能用于形容人,不能形容物;还有一些词语只能表达集合性的、概括的概念,不能表达具体的事物。(2)示例

①“平凡”和“平庸”

两个词语都是指“一般的,不突出的”,但是“平庸”多指人,或人的所作所为,而“平凡”则不仅限于人,还可以用于事物等多个方面。

②“事件”和“事情”

两者都表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活动和社会现象,但是“事件”多指那些重大的、不平常的活动或社会现象,而“事情”则泛指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社会现象。“事件”的适用范围要比“事情”小。因此下面的句子应该选择“事情”,而不是“事件”:“这两年,发生了不少令人心烦的_____,好在他都挺过来了。”(事件/事情)。

③“船”和“船只”

都是指水上的一种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但“船”的意义是具体的,可以指称某一艘具体的船,可能是木船、轮船、游船等,而“船只”则是概括性概念,不能指称某一具体的船。如我们说“江面上来往的船只很多”、“江面上远远地漂过来一只船”。

此外,还有“年龄”和“年纪”,“时代”和“时期”,“书”和“书籍”,“花”和“花朵”等。

2.词义的轻重(1)应用

有的实词之间基本意义相近,但是词义的轻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词义的轻重主要是意义相近的动词、形容词表现出来的差别,有的词语适用于比较重大的、较大的事物,有的则适用于一般性的事物;有的表示的程度深、性质重,有的则表示的程度浅、性质轻。(2)示例

①“放纵”和“放任”,两个词都有“不加以管理,让其任意所为”的意思,但是在词义程度上“放纵”要比“放任”重得多。

②“等待”和“期待”,都是“等待”的意思,但是在词义程度上,“期待”要更重,意义更强烈,适用于意义较重的场合。如:“全国的球迷都期待着中国足球队能获得这场比赛的胜利。”这里用“期待”比用“等待”更能突出全国球迷急切地希望中国足球队获胜的心情。

③“损坏”和“毁坏”,两者都指破坏,但是所指的破坏的程度不一样,“损坏”指的是程度较轻的破坏,而“毁坏”则指彻底的、严重的破坏。

④“努力”和“竭力”,“努力”指的是把力量尽量使出来,而“竭力”则表示把全部的力量使出来,用尽所有的力量,显然后一个词所表达的意义更重。

此外,还有“显著”和“卓著”,“希望”和“渴望”,“担心”和“担忧”,“轻视”和“蔑视”,“失望”和“绝望”等。【例】(1)醉驾入刑的舆论____并未彻底散尽,私了、逃逸又急匆匆闯入公共视线。(2)青山嘴水库开创了云南水库建设史上当年开工、当年截流、第二年建成的____。

A.涟漪  新纪录

B.漩涡  新纪录

C.漩涡  先河

D.涟漪  先河【答案】B【解析】AD两项错误,第一空,“涟漪”是水面上的微波,比喻心里细微的波动,或者由很小的事情造成的影响,语义程度较轻。“漩涡”语义程度较重,往往是造成很大的影响。材料中谈的是社会舆论产生的热点问题,在媒体上引起极大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还造成很大的影响,故选择“漩涡”。第二空,“新纪录”是客观的陈述最新的记录;“先河”也有新纪录的意思,从语义程度上来说,“先河”比喻倡导在先的事物,一般指有历史意义的事件,词义比较重,而材料达不到这种程度,所以选择“新纪录”,因此答案选B。

3.词义的侧重点(1)应用

有些词语虽然表示的概念、含义大致相同,但是其语义上的侧重点却不一样。近义词的侧重点,可以通过相异语素来辨析。(2)示例

①“事变”和“事故”,两者都可以指突然发生的某一事情,但是“事变”侧重在“变”上,意指那些能够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造成某些重大改变的事件,多用于政治、军事等大的方面,而“事故”则侧重指意外的损失或者灾祸,多用于一般性的生产、工作、生活、交通等方面。因此,下面的句子要选择“事故”而不是“事变”:“在离前门不远的一个十字路口处,发生了一起重大的交通事故。”

②“嘱咐”和“吩咐”,两者都有交代事情的意思,但是“嘱咐”多指为远行分别而叮嘱,适用于临别的场合,而“吩咐”侧重指派对方去做事情,带有命令的口气。因此,在下面的句子中,用“嘱咐”较合题意:“临行前,妈妈一再嘱咐我:‘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③“诡辩”和“狡辩”,两者都指无理强辩,但是“诡辩”着重强调“诡”,侧重“欺诈、怪异”,意思是用欺诈的手段、奇怪的言辞、似是而非的论证,来为自己的谬论做辩护,而“狡辩”则着重强调“狡”,意思是“狡猾、不老实、耍花招”,词语的意思是歪曲事实,狡猾地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辩解。

此外,还有“精准”和“精确”,“传递”和“传达”等。【例】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1)这几项职工福利待遇,是全厂职工代表大会_______的,任何人无权随意改动。(2)从学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并不意味学习的_______,而是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深入地学习。(3)学生激情满怀,展望新的生活_______。

A.审定 终止 历程

B.审定 终止 里程

C.审订 中止 里程

D.审订 中止 历程【答案】B【解析】“审定”侧重于“定”,即审查决定,如审定计划;“审订”侧重于“订”,即审阅修订,如审订书稿;“历程”是指经历的过程,用在表示过去的句子中;“里程”指具体的路程,还指发展的过程,用在表示将来的句子中或用在时间不明确的句子中。“展望新的”固然是“里程”,因此答案选B。

(二)词语的色彩意义

词语的色彩意义,即词的理性意义之外的附加意义。它附在词的理性意义之外表达人或语境所赋予的特定感受,包括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和形象色彩三个方面。

1.感情色彩(1)应用

词语的感情色彩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爱憎感情和褒贬评价,主要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有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不是非常明显,但确实带着某种感情倾向性,因此从感情倾向性角度也可以将词语分为积极(如“成果”)、消极(如“后果”)、中性(如“结果”)三类。值得注意的是,词语的感情色彩并非绝对的,任何一个词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其感情色彩都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2)示例

①“沟通”和“勾通”,二者仅一字之差,意义上也都带有“彼此相通”的意思,但是“沟通”的意思是使彼此通连、相通,如“沟通思想”、“文化沟通”等,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而“勾通”的意思则是相互串通、勾结,多是为了进行某种不正当的活动而暗中勾结串通一致,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如“勾通土匪”等。

②“果断”和“武断”,都指很快地作出决定,但是“果断”是褒义词,意思是果敢决断。而“武断”则是贬义词,意思是在理由或证据不充分的时候就轻易作出判断。

③“妄想”、“梦想”和“理想”,作动词时都有“想要、打算”的意思,作名词时都表示某种想法,但是“妄想”是贬义词,指的是狂妄地打算,是不能实现的想法;而“梦想”则是中性词,是对未来的一种期望,指在现实想未来的事或可以达到但必须努力才可以达到的境况,作动词时既可以表示“渴望”的意思,也可以表示“妄想”的意思;而“理想”则是褒义词,是对未来事物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是符合人的意愿、使人满意的。如:“希特勒妄想统治全世界。”“他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去月球上旅行。”“他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④“鼓励”、“鼓动”、“煽动”,都有激发别人的情绪,使之行动起来的意思,但是“鼓励”的意思是劝勉他人,使之积极奋发,是个褒义色彩较强的词语;而“鼓动”则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不好的方面,是个中性词;而“煽动”的意思是挑唆、怂恿,是个贬义词。【例】他____在色彩与线条的世界中,一个星期没有离开过设计室,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沉溺

B.沉沦

C.沉陷

D.沉浸【答案】D【解析】AB两项错误,由“终于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可知,作者对“他”是持肯定、欣赏的态度,因此空缺词语不能为贬义词,“沉溺”、“沉沦”均为贬义词。C项错误,“沉陷”指(地面或建筑物的基础)向下陷,与句意不符。D项正确,“沉浸”为中性词,比喻进入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符合句意。

2.语体色彩(1)应用

语体色彩是指某个领域里使用语言的特点,一般分书面语色彩和口语色彩两大类。常用于书面语写作的词,便带有书面语色彩;常用于日常生活的谈话中的词,就带有口语色彩。一般来说,口语具有通俗、朴实、生动、直白的风格,多用于日常对话、文艺作品中;而书面语则具有文雅、庄重、含蓄的风格,多用于郑重的场合、理论性强的文章等。二者区别比较明确,往往不能通用。(2)示例

①“父亲”和“爸爸”,都和“儿子”相对,但是“父亲”带有书面语色彩,而“爸爸”则有很强的口语色彩。前者适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后者则比较随便,适用一般性的场合。如我们说“他是一名伟大的父亲”,却一般不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爸爸”,因为“伟大”是一个书面语色彩比较强的词,如果和口语色彩强的“爸爸”搭配,则显得不伦不类。

②“家乡”和“故乡”,“家乡”侧重指自己家庭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多用于口语,“他14岁就离开了家乡,参加了革命”;“故乡”则侧重指自己出生、成长、熟悉的地方,多用于比较庄重的场合,带有书面语色彩,如“我出生在山东,成长在辽宁,那里是我的第二故乡”。

③“头部”和“脑袋”,“脑袋”是日常用语,而“头部”则是比较专业的表达方式,两者的语体色彩不同。“大夫说,我需要先做一个_____CT”(脑袋/头部),显然,根据“CT”这样的专业词语,应该选择“头部”。

④与之类似的,“HO”、“氯化钠”适用于专业性较强的化学文2体,而“水”、“食盐”则适用于生活的一般场合。再如“1千瓦时”和“1度电”,所指相同,但是前者适用于专业场合,而后者则适用于一般性场合。【例】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____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____归来。

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