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7:21:50

点击下载

作者:邹木清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

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试读:

前言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理论典籍。这部千古奇书是孙武对当时军事、战争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总结和综合论述。自问世以来,便被历代军事家所崇拜,直到今天,其影响力依然不容忽视。其中的许多战争论述,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许多名句仍然为当代军事家、当代重要的军事著作所引述。

孙武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处于我国春秋末期的历史变革时代,兵连祸结、战乱连年,战争的规模与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划时代的军事典籍应运而生,这部经典著作就是《孙子兵法》。

孙武字长卿,生卒年份不详。出身齐国贵族,按邓名世姓氏辩证书,齐敬仲五世孙书,为齐国大夫,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生冯为卿,冯生武,字长卿。孙武成年后,目睹崔庆田鲍四族把持齐国国政,内乱不断、矛盾重重,他对各大家族争权夺利、勾心斗角非常反感,于是萌发远赴他乡、一展抱负的思想。此时南方吴国,自寿梦称王以来日渐强盛,很有新兴气象。于是公元前515年,毅然离开齐国南下,到吴国谋求施展才能的机会。

公元前512年,吴国在大臣伍子胥的治理下日益昌隆。吴王阖闾准备向西进兵,征伐楚国。这时伍子胥向阖闾推荐客居吴国的孙武,称赞他是一位能够安邦定国的军事奇才。求贤若渴的阖闾,马上下旨召见孙武。孙武终于等到了这个机会,初次相见,便献上已经成书的《孙子兵法》。阖闾阅读后拍案称奇,遂拜孙武为将军。此后,孙武制定疲楚之计,指挥西征,创造了以3万精兵,大败楚国20万军队的辉煌战绩。阖闾之子夫差继位后,逐渐沉湎于酒色,宠信奸臣,逼迫功臣伍子胥自尽。孙武意识到夫差难有大作为,于是悄然隐退,继续修订《孙子兵法》,使其更臻完善。《孙子兵法》虽然只有区区六千言,但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严谨缜密,全面论述了关于军事学的普遍规律和原则。提出了许多著名军事命题和具有普遍意义的用兵原则。全书分为十三篇,每篇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且篇与篇之间又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孙子兵法》既是一部系统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哲学著作。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诸如敌我、主客、攻守、众寡、利害、阴阳等等。并且提出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利害关系可以相互变化的观点,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因此,《孙子兵法》是集军事与哲学、韬略、诡道于一体的综合著作,因而备受世人推崇。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观诸兵书,无出孙武”。他认为历代兵书没有一本能超越《孙子兵法》。正因为《孙子兵法》汲取了早期各种兵书的精华,将其中最基本、最抽象的原则囊括于其著作中,在整个冷兵器时代,一般军事原则难有新的突破,所以其后的军事著作难以超越其上。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孙子兵法》中汲取营养,并将其应用于战争实践和军事理论中。“兵者,国之大事”,“兵者,诡道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兵贵神速”,“不战而屈人之兵”“兵形似水”等名句,早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名言。《孙子兵法》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战争史,同时也正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研究。当我们深刻研究毛泽东军事著作的时候,就会发现: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与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有许多相同或近似的地方,他们的军事思想是如此类同。应该说,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孙子兵法》在当代军事著作里的再版。《孙子兵法》在西方亦享有极高的声誉和影响。美国著名军校西点军校,一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书目。1990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带兵作战,也将《孙子兵法》作为重要参考文献。据说,法国历史上伟大的军事家拿破仑在滑铁卢战败后,偶然得见《孙子兵法》,曾无限伤感地说:“如果早20年见到它,历史将会是另外一种样子。”时至今日,《孙子兵法》对人们的启示,早已超越了军事领域,国内外许多企业家,都将它视为“最有价值的商战百科全书”和“智慧宝典”。《孙子兵法》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明的硕果,它在提醒人们:如何思考问题?怎样处理问题?如何把握时机?用什么方式取得成功?它还在引导人们去思考,去探索,去研究。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它都能够使大家受益良多。

本人编著《孙子兵法与现代战争》一书时,参考了光绪三年据孙氏平津馆本重校《孙子兵法十家注》。详细对《孙子兵法》进行注释、翻译和解读分析。并且将《孙子兵法》与现代经典战例配合讲述,其中卷十二《火攻篇》,本人认为:在现代战争中,战略轰炸从某种意义上,以新的形式取代了冷兵器时代的火攻。本人为使《孙子兵法》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放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希望读者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孙子兵法》精炼文字中,体会到作品深层次的内涵,进而开阔视野,得到启发。

计篇卷一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之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本篇综述“计”篇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其卓越军事思想最精辟的概括。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本篇从宏观上对决定战争胜负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各项基本条件进行比较、分析和研究,并对战争的可能发展进程和最终结局,进行预测。其最值得注意的是,孙武强调:用兵之前的周密谋划,对战争最终结局的决定性作用。作为军事著作,“慎战”是《孙子兵法》的基本主张。而“五事七计”是其用心谋划、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诡道十二术”则是其战略、战术概念的基本法则,也是“庙算”的具体内容。

第一节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注释(1)兵:古代泛指兵卒、兵器、军队和战争。译文

孙子说:兵卒、兵器、军队和战争,是国家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方面,不能不认真考察和慎重研究。解读分析

慎战,是孙武对待战争的基本原则。在本节中,孙武认为,战争是残酷的,一旦交战,双方都要克敌制胜,必然会倾全国之力从事战争,然而战局往往变幻莫测,参战各方都会付出巨大代价。因此,孙武提醒决策者:对待战争一定要慎之又慎。现代战例战例1:萨达姆挑起两伊战争

伊朗多数是波斯民族,伊拉克是阿拉伯民族,历史上两个民族曾多次兵戎相见。两国存在领土纠纷,由底格里斯河和幼发底拉河汇流而成的夏特阿拉伯河,后段105公里为两国的界河。1847年,奥斯曼帝国迫使伊朗签约,规定按河的东岸伊朗一边浅水线为界,河流全权属于伊拉克。1921年伊拉克独立后,同伊朗签订边界条约,规定在夏特阿拉伯河的霍拉姆沙赫尔港和阿巴丹港附近,以主航道中心为界,其余均以伊朗一侧浅水线为界,河流主权归伊拉克。这两个地方,前者为伊朗的最大商业港口,后者为伊朗的炼油中心,伊拉克感到吃亏,于是单方面废除这个条约。

1975年3月,在阿尔及利亚总统布迈丁调解下,两国签订“阿尔及尔协定”,同意以夏特阿拉伯河中心线为界,伊朗让出原属伊拉克的扎固高斯、赛义夫、萨阿德等四个地方,总面积达300平方公里,并且答应对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反政府武装不予支持。但事后伊朗迟迟不肯交出土地,使得负责签约的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有口难辩。

1979年2月,伊朗国王被推翻,宗教领袖霍梅尼上台,他一上台,就把伊拉克视为仇敌,将其作为输出“伊斯兰革命”的第一站。伊拉克提出修改“阿尔及尔协定”,伊朗不答复,引起了萨达姆的强烈不满。

伊拉克要攻击伊朗,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态度很重要,阿拉伯国家对伊朗早就产生不满,尤其是1971年,巴列维国王派军队占领波斯湾入口处阿布穆沙、大通布和小通布三个小岛。这三个小岛本应属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当时阿联酋尚未成立。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加强了岛上的军事设施,使之成为控制波斯湾出入航道的军事基地。由此就控制了波斯湾石油通道的咽喉,把握了海湾阿拉伯国家油库的阀门,由此造成了这些国家的怨恨。

1980年8月底,伊拉克秘密与海湾国家达成一项协议,根据这项协议,北也门向伊拉克提供苏制武器弹药,费用由沙特阿拉伯支付;北也门、约旦、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海军和空军基地;当科威特、巴林、阿联酋遭到伊朗进攻时,由沙特阿拉伯和约旦承担其防御责任。

国际方面,伊美关系由于人质事件闹得很僵,排除了美国对伊朗的一贯支持。期间苏军入侵阿富汗,伊朗支持阿富汗抵抗武装,使得与苏联关系不和。

但伊拉克忽视了伊朗的相对优势。虽然伊拉克具有很强的军事经济实力,其国民生产总值1979年达214亿美元,军队总兵力为22万人,拥有坦克1900多辆、装甲车1620辆、火炮千门,空军拥有作战飞机530架,地空导弹440枚,还有非正规的人民军10万,后备役25万人。但伊朗的实力不容小觑,它的经济总量、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均为伊拉克的三倍,军事实力也大于伊拉克。这是伊拉克无法改变的现状,但萨达姆没遵循《孙子兵法》要求的“不可不察也”,匆忙做出了战争决定。

1980年9月22日凌晨,伊拉克空军对伊朗十个重要军事基地和石油设施进行突袭。与此同时,地面部队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动全面进攻,共出动地面部队6个师,坦克1200多辆。

此时伊朗霍梅尼上台不久,政权还不稳定,军队仓促应战,没能阻止伊拉克的进攻。伊拉克军队虽然占领了席林堡、纳夫特沙赫、马尔苏、梅赫兰和霍拉姆沙赫尔西区等边境城镇,并包围了阿巴丹市。但战争的进展并没有像萨达姆所希望的,伊朗会在进攻面前承认失败,进而提出和谈。战争爆发后,伊拉克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得由全线出击改为重点进攻,攻击目标定为阿巴丹、霍拉姆沙赫东区。

到12月,整个战线超出了伊拉克的意愿,延长至620公里。伊朗稳住阵脚后调整部署,加强重要城镇防御,在萨伊普勒扎哈尔、阿巴丹等地,同伊拉克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由于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伊拉克对霍拉姆沙赫和阿巴丹的进攻久攻不克。此时,伊拉克又企图迅速占领胡齐斯坦省,切断伊朗的经济命脉,迫使伊朗坐下来谈判,但也未能如愿。

两伊战争由此进入战略相持,伊拉克进攻无力,伊朗也反攻不能,于是整个战线陷入胶着状态。两伊战争打了8年之久,造成的损失是难以精确计算的。估计双方伤亡在200万人以上。由于飞机轰炸,造成的灾民在350万人以上。两国数十座城市遭到破坏,作为双方经济命脉的石油设施更是损失惨重,双方在石油收入、生产设施上的损失就达6000亿美元。萨达姆由于这场不应该发动的战争,最终让伊拉克从繁荣走向毁灭,自己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点评:由萨达姆发动的两伊战争,违反了“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使得遭受巨大损失,从此经济衰弱,政治动荡,最终导致萨达姆政权垮台。战例2:美军格岛牛刀杀鸡

格林纳达面积只有300多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兵力仅有陆军2000余人。它既没有中东国家丰富的石油资源,也没有其他任何值得炫耀的战略物资,是个贫穷落后的岛国。从地理位置看,格岛位于南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如果考虑到此时美苏全球争霸的因素,那么,其重要性就不亚于马六甲、巴拿马、苏伊士运河和直布罗陀海峡。因为格岛处于加勒比海东部南端,西濒加勒比海,东临大西洋,南与委内瑞拉、特立尼加及多哥隔海相望,东靠巴巴多斯,是扼守加勒比海出入大西洋的门户。美国历来将加勒比海视为后院,是美国的内海。

1973年3月,格林纳达“新宝石运动”领导人毕晓普发动武装政变,推翻了亲西方的盖里政权,推行同苏联、古巴亲密的政策。在苏联、古巴援助下,格林纳达成立了“人民革命军”,建立了民兵武装,并由古巴负责,在主岛南端的萨林斯角,修建了一座大型现代化国际机场。一旦机场改为军用,苏联、古巴的各型作战飞机都可以进驻。美国认为,如果格林纳达被苏、古控制,由格岛、古巴和尼加拉瓜三国机场构成铁三角,将使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处于苏、古作战飞机的威胁下,美国的海上运输线将受到威胁。美国总统在一次广播中声称:美国准备采取一次必要的行动,来教训格林纳达,以收杀鸡儆猴的效果。

格林纳达是个小国,禁不住美国的恐吓,毕晓普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1983年初,毕晓普赴华盛顿会见里根总统,试图缓和与美国的关系。但他的行动遭到内部亲苏强硬派的反对,引起了苏联和古巴的猜疑。

1983年10月13日,格林纳达政府军司令奥斯汀,率领一伙军官发动了军事政变。叛军占领了总理府,囚禁了毕晓普,成立以奥斯汀为首的革命委员会。10月19日,毕晓普的数千名追随者在首都圣乔治举行抗议示威,要求释放毕晓普,反对革命委员会。游行队伍冲破叛军警戒线,将毕晓普解救出来了。

毕晓普率领队伍继续上街游行,准备以自己的方式夺回政权。就在毕晓普率游行队伍一路高呼时,叛军强行冲入人群,再次将他逮捕,当天便被秘密处决。

美国总统里根得知格林纳达政变的消息,是当天清晨5时。他当即召开有关会议,研究对策。参加者除了总统、国务卿和国家安全助理等人物外,只有里根的几位高级助手。出兵还是不出兵?里根陷入沉思。

美国一直关注着格岛这弹丸之地。美军除通过侦察卫星,监视机场进度和古巴修筑的其他军事设施情况外,还派特工人员以各种合法身份进入格岛,搜集政府军和古巴部队的配置、设防情况,并绘制了地形图和交通图。

早在1981年3月,美军就进行了模拟军事演习,通过演习不断完善作战方案。这次格林纳达动乱,正好为美国采取行动提供了机会。经过研究,里根站在地图旁边,右手向上一指说:“干吧,先生们!”

美国为师出有名,拟定出三条理由:一是保护圣乔治大学的几百名美国学生;二是根据原总理莫理斯.毕晓普合法政府的请求;三是加勒比地区六国政府的紧急要求。为了出兵更有代表性,美国要求加勒比六国配合,哪怕是几名警察也行。

美国的作战企图为:以解救美国在格林纳达的侨民为借口,集中优势兵力,速战速决,推翻政变政权,扶植亲美新政权,震慑其他中美洲亲苏、古的政治势力。行动时间定为10月25日拂晓,代号为“暴怒行动”。

美军先后投入作战兵力为:各型舰艇15艘,包括航空母舰“独立”号,舰载机85架,导弹巡洋舰1艘、导弹驱逐舰1艘,驱逐舰2艘,以及包括1.83万吨的两栖攻击舰在内的两栖舰船5艘。各型陆基与舰载飞机共230架。地面部队包括陆军第82空降师一个旅部率4个独立营共5000人、特种部队第75团两个营700人、海军陆战队一个加强营1900人。另外,巴巴多斯、牙买加、圣文森特、圣卢西亚、多米尼加和安提瓜六国,派出了近400人的分遣队,配合美军行动,这支队伍实质上是一支警察部队。

25日晨4时半,美军舰载航空兵对珍珠机场实施火力准备,5时,海军陆战队两栖大队400名陆战队员,从集结于珍珠机场以东水域的关岛号两栖攻击舰搭乘直升机,直接在珍珠机场跑道上登陆。美军在珍珠机场登陆,出乎格军意外,只受到轻微抵抗,就迅速控制了机场。然后,美军继续向机场附近的格军据点进攻,占领了格伦维尔。

28日,美军南北两路会师圣乔治,完成了对格林纳达首都的占领。至此,美军完成了对格岛要点的控制,主要战斗结束。29日,美军在圣乔治郊区抓获了政变主要领导人、前副总理科尔德。次日,政变“革命委员会”主席奥斯汀被俘。至11月2日,美军基本肃清了残敌,战争宣告结束。

这场战争美军仅阵亡18人,90余人受伤,损失直升机10余架。美军决定在格林纳达局势稳定和民主选举前,由英国女王任命美国支持的格岛总督库恩,出面筹组临时政府,重建亲美政权。

点评:格岛之战,美国虽然面对小国,仍然慎重处置,长期准备,迅速决断。以牛刀杀鸡之势,一举成功。

第二节

故经之以五事(1),校之以计(2),而索其情(3)。一曰道(4),二曰天(5),三曰地(6),四曰将(7),五曰法(8)。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远近、险易(9),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10),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之情。曰:主孰(11)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注释(1) 经之以五事:通过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经:衡量和研究。(2) 校:与“较”通,比较。(3) 索:指探索。情:指实际情况。(4) 道:道义,品德。此处指是否得民心。(5) 天:指气候、时令方面的条件。(6) 地:指地理方面的条件。(7) 将:指作战统帅的智能、谋略及指挥作战的方式方法。(8) 法:指军法、法规。这里指军队的编制、将帅的职能、军备物资的供给等。(9) 险易:地形的险阻与平坦。即地形是否有利于攻守进退。(10) 曲制:指军队的编制制度。(11) 主孰有道:孰,谁。此指哪一方国君得民心。译文:

因此,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来研究、比较、分析双方的各种条件,考察双方的实际情况,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义品德,二是天时气候,三是地形条件,四是将帅能力,五是军制法规。所谓道义,就是使民众和国君心意相通,这样才可以同生共死,不惧危险。所谓天时,就是阴阳、寒暑、春夏秋冬四季。所谓地形,就是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要平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所谓将帅,就是将帅的智谋才能、赏罚信用、对部属的仁慈关爱、谋略决断和军纪严明。所谓军制法规,就是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责权划分、军需物资的掌管与供给。对于这五个方面,身为统帅要深刻了解,熟悉的就能胜利,不熟悉的就不能胜利。

所以要通过双方的考察分析,掌握实际情况,并据此加以比较、研究,从而预测战争胜负的情形。这些条件是:双方君主哪一方政治清明有道?哪一方将领更有才能?哪一方天时地利占得多?哪一方军中法令执行得好?哪一方资源、装备更好?哪一方士兵更训练有素?哪一方奖赏、惩罚更严明?我凭借对这些情况的分析比较,就可以判断双方的胜负。解读分析

在论述战争的重要性之后,孙武提出了战前必须分析的五个基本要素:道、天、地、将、法,以此来研究和把握敌我双方的情况,并得出客观的结论。孙武认为,统帅一定要将这五个要素熟知,灵活运用。将领对它们理解得越深刻,赢得战争的机率就越大。作为战争的主宰者,在深刻把握五个要素之后,孙武又提出了判断战争胜负的七项基本准则: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孙武将主孰有道放在首位,说明哪方的国君更贤明,哪方就更可能取胜。他强调了政治路线和民心向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现代战例战例3:粟裕苏中内线作战方案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到1946年6月,已调集58个整编旅,46万军队,约占其进攻解放区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还把国民党为数不多的特种部队,大部分部署在华东地区,计1个快速纵队,1个装甲教导总队,3个美式重型榴炮团,3个工兵团、1个空军联队及4个交通警察总队。

怎样破敌?何能取胜?为此毛泽东于1946年6月22日,提出了南线出击的作战计划,请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人考虑。其重点是:

一、太行解放区部队以豫东地区为作战方向,集中主力攻取陇海路沿线南北几十座城镇,着重在野战中消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相机占领开封。

二、山东野战军以徐州地区为主要作战方向,集中主力配合苏皖解放区部队,攻取津浦路徐蚌间以及陇海路黄口、徐州段各点,着重调动徐州之国民党军队,在野战中歼灭之,相机占领徐州。

两天后,毛泽东又对南线作战计划作了补充。设想进一步扩大南线出击作战规模:由太行、山东两区主力外线出击,扩大为华中野战军参加的南线三军主力外线出击。即以苏中地方兵团吸引并牵制(南)通扬(州)之线上之国民党军,粟谭率主力占领蚌(埠)浦(口)间铁路线,歼灭三、四分区之间国民党军队,策应北线作战。

二、扩大太行、山东两区作战规模,让刘伯承、邓小平、薄一波担负的作战地域扩大至徐州;山东野战军陈毅和舒同所部的作战范围,向南扩展至蚌埠。最后,三军同时渡淮(河),向南进击。

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接到毛泽东电报后,有着与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完全不同的想法。他对南下作战可能产生的各种情况,进行认真研究。认为华中野战军主力应留在苏中根据地内作战,不能立即西移淮南,向外线出击。6月27日,粟裕经过慎重考虑后,致电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报告他对华东局势的思考和对策,提出在苏中先打一仗再西移。

粟裕发出此电后,感到事关重大,立即赶回淮安,同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商量,陈述了之所以提出建议的三点基本考虑:

一是淮南地区人口少,不能满足华中野战军粮食供给,粮食、民工都需要由苏中补给,加上其他军需,将给战争初期作战带来很大困难。

二是苏中当面有敌军9个旅,留守部队难以担任钳制任务,该区有被敌迅速占领可能。苏中地富人稠,人口900万,粮食税收均占华中的一半,这些条件是支持战争的巨大力量,一旦沦入敌手,就为敌所用。而且苏中地区地近京沪,不战而弃,政治影响不利。

三是淮南之敌有第五军和整编第七四师,这两支部队均属国民党五大主力,加上桂系第七军,兵力较强,相对则苏中之敌较弱。

6月29日,粟裕和其他领导人联名给中央军委、陈毅发了一份电报,申述了以上三种原因,并再次建议:“第一阶段作战中,华中野战军第一和第六师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改善苏中形势与钳制敌人;在山东及太行两解放区部队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华中野战军第一、第六师再加入蚌埠、浦口作战,完成第二阶段任务。”

6月30日,毛泽东研究了粟裕的两个电报后,致电华中野战军:同意部队暂缓调动,待与陈军长商酌后,可决定通知你们。

同时,毛泽东专电陈毅:“华中二十九日酉电力主留在苏中确保财源,而将淮南作战作为钳制方向,以9个团担任破路阻敌,此意见似有理由,你们觉得如何,望告。”

陈毅拒绝了粟裕的建议,力举主力西移。与粟裕发生了东调、西移之争。

7月初,情况发生变化。从各方面侦悉:胶济、徐州、豫北、豫东、苏北的国民党军队,可能同时对中共苏豫皖根据地发起进攻。为此,中共中央军委对作战计划作了调整,指示张、邓、粟、谭:“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1946年7月15日,国民党第一绥靖区司令长官汤恩伯,率所部15个整编旅共12万人,向苏皖解放区发起全面进攻。

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粟裕和谭震林,率3万多人的野战军迎击国民党军。由于与陈毅认识不一致,粟裕是在巨大压力下指挥这一战役的。7月10日,粟裕、谭震林决心先敌下手,先发制人,集中了主力第一、第六师和第七纵队,攻歼据守宣家堡、泰兴地区的整编第八三师第一九旅,以打乱汤恩伯的进攻部署,遏制汤恩伯的进攻。

整编第八三师原番号为第100军,是蒋介石嫡系部队,美械装备,曾到缅甸作战,抗战中战功卓著。这支部队的最大弱点就是骄傲,其前出部队只有两个团,比较孤立,利于分别歼灭。

7月13日,苏中战役首战打响。此时,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指挥官由李默庵接替汤恩伯,粟裕先发制人的进攻,一下子把李默庵打糊涂了,一时摸不清粟裕的主攻方向和真正意图,也不清楚有多少部队。当即下令进入进攻状态的国民军队,就地转入防御。同时下令国民党整编第四九师主力,火速回援平潮,以加强南通的安全。

历时50天的苏中内线作战,以七战七捷的战绩结束。粟裕、谭震林以劣势兵力,先后歼灭数倍于已之敌6个旅、5个交警大队共5万余人,占国民党进攻苏中解放区总兵力的40%,给蒋介石进攻解放区一个重大打击。华中野战军伤亡1.6万人,但俘虏的3万多人迅速补充,使得野战军增长近一倍,装备得到加强。

山东野战军遵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陈毅于7月20日率山东野战军主力自鲁南隐蔽南下,进入淮北地区,当时正值雨季,淮河两岸一片泽国。就在陈毅在淮北采取攻势之时,蒋介石以其精锐第五军、整编第七四师以及桂系第七军一部,分路向津浦路东地区进攻,淮南解放区陷落。在未能给国民党军以打击的情况下,7月29日,陈毅被迫率部撤离淮南解放区。

此时,陈毅为策应刘邓大军向豫东出击,决心歼灭桂系的第七军。但此战受挫,虽取得歼敌3000人的战绩,但山东野战军仅第八师就付出了2000余人伤亡的代价。陈毅主动承担了此战受挫的责任。

泗县战斗受挫,国民党军乘势北上,于9月上旬进攻淮阴、临沂两个华东解放区的首府城市,进一步造成了山东野战军在淮北作战的困难。陈毅的部署尚未就绪,桂系第七军已东渡运河占领泗阳,逼近淮阴。正当与第七军展开激战之时,整编第七四师沿运河南岸猛扑淮阴。19日拂晓,整编第七四师以一个营兵力,轻装从华中野战军第五旅、第九纵队间撕开缺口,乘虚突入淮阴城内,淮阴失守。整编第七四师乘胜继续推进,22日占领淮安。

淮阴、淮安失守后,华中战局发生了重大变化。1946年9月23日,根据华东实际情况,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将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并。毛泽东提议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由于两大野战军合并,粟裕可全力组织战役指挥,华野的战役指挥问题得以解决,毛泽东即止徐向前山东之行。另行安排到其他战场负责指挥。合并后的华野大政方针共同决定,战役指挥交粟裕负责。

点评:粟裕苏中内线作战方案,应该说是《孙子兵法》在现代战争中的杰作,得到毛泽东的认同,改变了毛泽东解放战争初期的战略决策,使得解放战争整个进程发生了重大变化。战例4:阎锡山上党败绩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阎锡山不顾战略态势十分不利:其三面分别受制于中共晋绥解放区贺龙所部、晋察冀解放区聂荣臻所部和晋冀鲁豫刘邓所部。于8月中旬,令所部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乘八路军晋冀鲁豫未能顾及之际,先后抢占了襄垣、潞城、长治、长子、壶关、屯留等城镇,控制了上党地区。

面对这种情况,中共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和政治委员邓小平,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刘伯承说:“蒋介石的军队沿五条铁路开进,五个爪子向我们扑来了。平汉、同蒲是我们作战的主要方向,但现在的问题是,阎锡山侵占我们上党六城,在背上插了一把刀子,芒刺在背,脊梁骨发凉。不拨掉这把刀子,心腹之患不除,怎么放得下心分兵在平汉、同蒲去守大门呢?”

会议决定了作战部署。并于29日向中共中央报告:阎军16000余人深入上党,非集结重兵予以消灭不可,已令太行主力、陈赓所部太岳纵队、冀南主力8000人,共约3.1万,进行上党战役,坚决消灭该敌。估计完成任务需要1个月的时间,然后以太行、冀南主力转向平汉线,太岳主力转向同蒲线。战役针对上党阎锡山所部孤军深入和分散的弱点,确定首先夺取长治外围各城,诱歼出援之敌于运动中,尔后攻取长治。

战役开始,刘伯承、邓小平率部连克襄垣、屯留两城,但史泽波按兵不动,固守长治,刘邓未能实现围城打援的意图。遂放弃了原来方案,转而采取分兵夺取长治外围各城。

9月17日,冀南纵队攻克潞城。19日,太行纵队攻克壶关。至此,长治外围襄垣、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全被攻克。各路大军直逼长治城下。

就在刘邓所部冒雨进攻长治,连续3个晚上的攻击未能奏效之时。传来了两个不利的消息:

一是阎锡山之第八三军3个师约8000人(实际为2万人),于9月27日到达沁县县城,其先头部队4个团,于28日12时已进抵新店,有继续南下增援长治的迹象。另一个是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由于蒋介石加紧对解放区的进攻,几乎陷入停顿状态。情况非常危急,怎么办?

如果继续攻城,并能够迅速解决的话,那么明天迎击援军还来得及。如果一旦攻城不下,而阎的援军又抵近城外,则整个战局就会被动。刘伯承、邓小平当即改变部署,变攻城为打援。

刘、邓命令陈再道指挥冀南纵队、决死第一旅全部为攻城部队,继续佯攻长治城,吸引阎军第八三军向长治增援。以李达、陈锡联指挥太行第二支队(缺第三0团)、第四支队及第一七师为打援之右翼纵队。以陈赓指挥第三八六旅及太行第三支队为打援左翼纵队,钳制援敌。以三0团为独立支队,由北尾击南援之敌,堵住它的退路。准备在援敌进至常隆、上村镇一带时,在野战中将其消灭。

10月2日,刘、邓主力与阎军遭遇于屯留西北之王家渠、白龙坡至井道上之线,刘、邓所部当即从正面诱其继续前进,并展开两翼迂回。同时尾敌前进部队向南展开攻击,将其合围于老爷岭、磨盘崖地区。

此时刘伯承已判明,援军是阎锡山的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率领的第二三、第八三军、省防军等部8个师,附炮兵1个团,共2万余人。兵力与参加阻援的刘、邓所部相当。

为加强攻击力量,刘伯承、邓小平从1万余围城部队中,调冀南纵队北上打援,并且命令他们白天开进,示形于敌,以此动摇敌人。同时采取围三阙一战法,在北面敝开一个口子,虚留生路,部署在运动中分割包围歼灭长治守军。

10月5日,老爷岭阎军被迫放弃主峰,向北逃窜,老爷岭当即被太岳部队占领。与此同时,太行纵队在磨盘崖也挫败阎军。刘伯承、邓小平识破了彭毓斌的企图。当即令太岳纵队追上并赶在敌人前头,切断逃敌的退路,迫使其停滞在搋亭以南地区,以便围歼。

6日傍晚,太行、太岳、冀南各路大军分别从左、右和后方围拢上来。经过激战,2万余人除少数逃回沁县外,其余全部被歼,副总司令彭毓斌被击毙。炮兵司令胡三余、第四六师师长郭溶、第四九师师长张宏、第六六师师长李佩膺等数十名高级军官被俘。

困守长治的史泽波,得知增援部队2万多人南下消息时,曾向部属转发阎锡山从太原发来“上党必争,长治必守,援军必到,叛军必灭”的电令。想借此稳定军心,给自己壮胆。得知援军被歼,长治守军成了惊弓之鸟。为保存实力,阎锡山急令史泽波趁中共主力尚未南来之时,赶快撤离长治向西突围。

8日黄昏,史泽波趁着大雨浓雾,弃城向西逃窜。然而阎锡山的这步棋,早在刘、邓意料之中。太行纵队的两个团不顾疲劳,一路尾追。于10日在沁水县香沟追上其后卫部队,激战1小时,俘700余人,把史泽波部尾巴吃掉了。然后追到大庙庄地带,咬住史部主力部队,又在大庙与其展开激烈战斗。

与此同时,远在襄垣的太岳纵队接到命令,要他们赶到东峪、西峪一带截击史部。太岳纵队以最快的速度,沿吾元、张店急进。当他们赶到东、西峪时,不料史部已经过去了。于是部队兵分三路,于张店、将军岭、马壁一线插过去,终于在桃川附近堵住了史泽波部。

10日,第七七二团与史泽波部在将军岭打响,太岳纵队其余3个团也于10日拂晓在佛庙崖投入战斗。在大庙庄与史部激战的太行纵队,也尾随而至。史泽波部被包围、压缩在桃川一带。12日下午3时,刘、邓所部发起总攻,只用了3个小时就结束了战斗。连同史泽波在内的近万名官兵,都当了俘虏。

至此,历时30余天,歼阎锡山部13个师,共3.5万余人的上党战役结束了。除沁县外,晋东南地区全部被中共占领。

这一仗,打破了蒋介石、阎锡山企图迅速占领华北的企图,打乱了国民党的内战日程。阎锡山从此一阙不振,丧失了作为一个战略区的作用。

点评:刘邓决策迅速,用兵得当,完全符合用兵五个基本原则和七个要素。

第三节

将听吾计(1),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2),乃为之势(3),以佐其外(4)。势者,因利而制权也(5)。注释(1)将:表示假设。(2)计利:计算、衡量,分析优势。以:与已通用。听:采纳。(3)势:指态势之意。(4)佐:辅助。其:代词,此处指战略谋划。(5)制权:根据实际情况而灵活应变。权,权变,灵活处置。译文

如果采用我根据“五事七计”所制定的计策,指挥作战必然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采用我的计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我就离开。

筹划有利并且得到执行,还要设法造成有利的态势,以辅助军事行动。所谓有利的态势,就是根据实际利害关系,而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读分析

孙武在这里强调“计利以听”,就是要求统帅必须遵照实际情况,在现有基础上,制造对我方有利的形势。绝不能意气用事。然而在实际作战中,战场形势会随着各种因素而不断变化。我方可以利用各方面条件,制造有利的形势来制衡对方,这就是“因利而制权”,它是孙武用兵和慎战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强调用兵作战要审时度势,深刻分析利弊。当已方占据有利形势时,才可与对方交战。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利于已方,没有作战优势时,切不可贸然出击,而应该设法制造优势,然后伺机而动,否则必然导致失败。现代战例战例5:李宗仁内线歼敌台儿庄大捷

1938年初,日军制定了新的侵华作战计划。决定以南京、济南为基地,从南北两端向徐州夹击,打通天津至浦口的铁路线,把南战场和北战场联成一片,进而夺取武汉、广州。为此,日军制定了扩军备战规划,到1938年1月,侵华日军已增加到26个师团,尚不包括驻防中国东北地区的大量日军,突破了日本预定派遣15个师团的计划。

为准备徐州会战,日军对侵华各部进行调整,充实和加强了华北方面军的力量,先后调集了8个师团另3个旅、2个支队,约24万人,准备南北对进,会攻徐州。日军进行了精心策划,南路由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大将指挥,沿淮南铁路北上。北路由华北方面军指挥官寺内寿一指挥两个师团,分路南下。

在此之前,国民政府成立了第五战区,由李宗仁任战区司令长官,负责山东和徐州地区的防御。此时,第五战区兵力有10个军20个师,约16万人。李宗仁深知这些军队装备差,难以与日军硬拼,提出了敌进我退,敌退我打的方针。指挥部队一个一个地夺取胜利。

这一敌进我退的战略,使我军在选择战场和选择作战对象上占据主动。1月18日,李品仙指挥第三一军给北上日军以重大打击,歼敌一部分后,奉命西撤。2月8日,日军第十三师团分别在蚌埠、临淮关强渡淮河,中国守军第三一军奋起反击,又歼日军500多人。2月16日,日军遭到我军第二一集团军廖磊部攻击后,被迫抽调主力6000多人增援考城、上窑、池河等地,张自忠指挥第五九军乘机反攻,把日军驱逐到淝河南岸。

经过1个多月作战,南路日军先后被歼数千人,损失战车百余辆,被迫全部退回淮河南岸,与中国军队隔河对峙。

南路日军受挫,为第五战区组织徐州外围防御争取了时间。

2月下旬,北路日军第二集团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第五、第十师团,分两路向南进犯。东路,日军板垣征四郎指挥第五师团向临沂突击;西路日军第十师团矶谷廉介指挥从济宁地区西渡运河,向嘉祥进攻,命令濑谷支队沿津浦铁路向滕县进攻。

战斗首先在临沂方向打响,3月5日,日军第二一旅团等部2万余人在旅团长板本顺指挥下,向距临沂城北5公里的汤头、白塔一线攻击。

此时,李宗仁觉察到日本两路分进,东路第五师团被我军阻止在临沂附近,遭受到庞炳勋军长指挥第四0军、张自忠指挥的第五九军的重大打击,一时间难以突破防线。而第十师团突击冒进,前锋逼近滕县、台儿庄一线,已成孤军深入之势。遂决定发起台儿庄战役,将日军第十师团歼灭在徐州东北地区,从而给侵华日军以重大打击。

在这一战役思想指导下,中国军队于3月31日把进入台儿庄的日军全部包围起来了。为了策应台儿庄的战斗,日军命令攻击临沂的坂本支队支援台儿庄战场。坂本支队于31日到达向城、爱曲地区,从侧面攻击第二0军团,企图解第十师团之围。汤恩伯即令第五二军和刚刚到达的第五七军一起,围攻坂本支队。经过数日战斗,阻击了坂本支队,使日军增援台儿庄的计划没有实现。

连日激战,台儿庄难以攻克,日军第十师团已经山穷水尽,矶谷廉介能够掌握的预备队,也只有5个营的兵力。4月1日,为了增援台儿,不得不把第八旅团的1个大队派往台儿庄。

4月6日拂晓,濑谷启看到部队损失惨重,难以继续战斗,几经考虑,命令部队停止攻击,收缩阵地,准备于傍晚撤出台儿庄。但矶谷廉介不同意日军撤出阵地,命令他们立即转入攻势行动,去消灭台儿庄的中国守军。

当天晚上,中国军队对日军发动全线攻击。日军队形混乱,东奔西逃。第二集团军和第二0军团内外夹击,越战越勇。

至4月7日凌晨,被围困的日军濑谷支队,除少数突围到达峄县固守外,其余全部被歼灭了。台儿庄战役,以中国军队的全胜而落下帷幕。点评:台儿庄战役是内线作战,李宗仁首先阻止南线日军,然后通过战斗将北线日军两部分离,造成孤军深入态势,最后达到包围歼灭的战略目标。符合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战例6:陈锡联奇袭阳明堡机场

忻口会战期间,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头部队第七六九团,进入崞县、代县以东地区打击日军。这个团领受任务时,刘伯承师长对团长陈锡联说:“第一仗可打小一点,但一定要打好,出师的首战胜利特别重要。

那些天,这个团的指战员们发现,阳明堡镇南面有一个飞机场。机场上经常有日军飞机起飞和降落。于是就派人详细侦察,初步掌握了机场的活动规律。

阳明堡机场上,日军共有24架飞机,这些飞机配置在机场的北端。机场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200多人,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构筑了简单的防御工事。但总体防御力量不强,陈锡联决定,以第三营利用夜幕袭击阳明堡机场;一营钳制和阻击可能从崞县方向前来增援的日军;二营担任预备队,团迫击炮连配置在滹沱河南岸,随时准备支援三营战斗。

1937年10月19日夜,第七六九团三营利用夜幕掩护,悄悄避开日军的警戒分队,从东西两侧向机场接近。就在突击队员进到距飞机只有30米左右时,被哨兵发现了,子弹雨点般扫射过来。陈锡联当机立断,一面用火力压制日军,一面迅速扑向停放在机场上的飞机群,先用机枪扫射飞机,再把一束束手榴弹塞进机舱,引爆敌机。顷刻之间,机场上升起一团团火光,爆炸声惊天动地,火焰把夜空照得通红。

日军警卫部队向八路军扑过来,机场上发生激烈的肉搏战。战斗进行了1个小时,第七六九团三营歼灭100多名日军,炸毁了24架日军飞机后,顺利撤出战斗。战斗中第三营营长赵崇德不幸牺牲,年仅23岁。

战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长蒋介石通令嘉奖。指挥忻口会战的卫立煌对周恩来说:“阳明堡烧了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我代表在忻口正面作战的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感谢!”点评:此战,陈锡联抓住战机,奇袭机场,完全合于: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第四节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3)。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4),实而备之(5),强而避之,怒而扰之(6),卑而骄之(7),佚而劳之(8),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9),不可先传也(10)。注解(1)诡道:诡秘、欺诈的行为。(2)示:显示,也含有伪装的意思。(3)用:使用。指用兵之意。(4)乱而取之:敌方处于混乱状态,要趁机攻取。(5)实:实力强大。备:备战。实而备之:敌方实力强大,要加强戒备。(6)怒:愤怒。挠:挑逗、挠乱。(7)卑:卑微。此处可理解为卑弱而谨慎。(8)佚:通逸,即安逸、休整。劳:疲劳,此处是运用办法,使其疲劳。(9)胜:胜算,妙计。(10)先:预先或事先。传:传授,宣传。译文

用兵作战,就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因此,即使能征善战,也要伪装成软弱无能;本来要去攻打,却要伪装成不去攻打;本来欲攻打近处目标,却要伪装成要从远处攻打;欲从远处攻打,却要伪装成将从近处攻打;敌方贪利,就要用利益来诱惑他;敌方混乱,就要趁机攻取他;敌方实力强大,就要躲避他,加强自身防备;敌方暴躁易恼怒,就要骚扰他;敌方自卑谨慎,就要促使他骄傲自大;敌方休整充分,就要使其奔走疲劳;敌方内部固结,就要设法离间他们,令其互相猜疑。敌方毫无防备之处,就是攻打的方向;在敌方没有预科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克敌制胜的决窍,要在战争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可事先作出刻板的规定。解读分析

诡道是从事战争的核心和基础,它可以使敌方上当受骗。战争过程中,不断制造玄机、混乱、假象,使得敌人琢磨不透我方的真实意图,难以了解我方的实力及配置,从而扰乱敌方的作战思想和战略计划。这样一来,敌方就会由实转虚,由有备而成无备。这时,我方即可在敌人意想不到的情况下,猝然发起攻击,取得战争主动权。

孙武还提出了十二条“诡道”,这些作战取胜的秘诀,直到今天,仍然是战争取胜的战略战术原则。现代战例战例7:粟裕突袭如皋歼敌

整编第八三师两个团被歼后,李默庵才知道华中野战军在宣家堡至泰兴之线。于是调江南沿岸的整编第六五师火速北渡长江,会同靖江的第九九旅增援泰兴,进犯黄桥,以拖住华中野战军主力。同时令整编第四九师乘虚夺占如皋城,然后以整编第四九师从如皋、整编第六五师从黄桥、整编第八三师从泰州,三面夹击华中野战军。

粟裕抓住国民党军急于复仇的心态,将部队远距离机动到国民党军队后方,寻找战机,再打他个出其不意。经过分析,粟裕、谭震林认为整编第四九师最为合适。整编第四九师是杂牌军,分兵两路,星夜北援,是运动之敌。该师师长王铁汉甚至认为,粟裕所部还在50公里以外的宣、泰地区,麻痹大意,无所顾忌。

1946年7月15日晚,宣泰战斗刚刚结束,粟裕等即率陶勇第一师和王必成第六师大部,迅速脱离战场,转兵东进,进入黄桥地区隐蔽待机。同时又用汽艇急运第七纵队1个团,赶回如皋守城。只留少量部队,继续围歼泰兴城内的国民党第五七团残余部队,引诱国民党军继续向宣、泰增援。

18日晚,当整编第四九师右路到达如皋以东的鬼头街、田肚里,左路到达如南的宋家桥、杨花桥,准备会攻如皋之时。华中野战军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然向其发起攻击,并迅速分割包围。

至19日晚,第一师即将国民党整编第四九师师部及第二六旅歼灭。20日,第六师歼灭第七八旅大部。同时还歼灭第十五旅和第九九旅各一部。这一仗,一举歼灭整编第四九师1.5万人,其中俘虏6000人,俘获师长王铁汉(后又逃脱),缴获了大量国民党军的美式装备,其中各种炮近200门,轻重机枪500挺。

点评:突袭如皋之战,完全符合“兵,诡道也”,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战例8:毛泽东龙冈大捷

1931年10月28日,蒋介石签署命令,任命江西省政府主席鲁涤平任第九路军总指挥,节制赣境现有的和将要到达的所有部队,准备围剿朱、毛红军。

鲁涤平接到命令,立即行动起来。11月2日,他把江西境内的7个师21个旅编成三路纵队,限定在5天内集结于袁水南岸,准备把红一方面军聚歼于清江和分宜地区。

11月中旬,毛泽东、朱德得知敌主力渡江东进,令红三军由七琴地区,红四军由崇仁地区,红十二军由宜黄地区,红二0军由八都地区,红三军团由赣江以西油田地区,逐次向苏区中心退却,以保存实力,待机而动。

在毛泽东看来,有280万老百姓的支持,有5万平方公里地域属于自己的地盘,4万余主力红军一定能够取得战役主动权。

11月18日,红军放弃吉安城。

20日,鲁涤平分别得到进至吉安、吉水、永丰等地的报告,都没有发现红军主力。鲁心里嘀咕起来,战线越拉越长,再往前就进入了赤化严重地区了,看来朱毛早有准备。22日,鲁发出命令:各部队放慢进军速度,防止共匪回窜。

毛泽东决定,把战略退却的终点选在根据地中部。25日,他与朱德在永丰签署命令,令红一方面军主力在宁都县的黄陂、小布、洛口之线集结。

从地图上看,国民党军自吉安到宜黄,形成了一个约90度的扇形包围圈。红一方面军摆出一个三角阵,隐蔽待机。

12月6日,蒋介石抵达南昌,次日主持党政军高级官员会议,鲁涤平升任行营主任,手下可用之兵已达10余万,于是觉得朱毛红军已是囊中之物。在这次军事会议上,鲁涤平做出了如下部署:

第九路军第一八师由永丰经古县、白沙进攻东固,第七七师主力守吉安,余部向安福清剿。新编第一三师维护后方交通。第六路军第二四师由蛟湖攻洛口、宁都,暂归该路指挥的第五六师经建宁推向石城,第四九师向瑞金、会昌推进。第十九路军入赣后经萍乡向万安、泰和,第一二师三四旅暂归第十九路军指挥,守赣州。

24日,红一方面军获悉敌谭道源师向小布方向移动,朱、毛当即指挥部队设伏,准备把谭师诱到在小布设下的伏击区围歼。

两万多红军主力在小布空等了一昼夜,使红军有点丧气。于是决定在小布召开军民歼敌誓师大会,鼓鼓劲。毛泽东亲手为大会写下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下联为: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毛泽东站在两条对联间,用浓重的乡音说道:“为什么我军必胜呢?第一、我们军民一致,人民都积极援助红军,这是我们取胜的主要条件。第二、这是我们的地盘,我们可以主动选择有利于我们的阵地,预先设下陷阱,把敌人关在里面打。第三、敌人别看多,却拉成一串羊屎,我们可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一部分,然后再歼灭一部分,最后把敌人全部消灭。第四、我们可以先挑弱的打,然后拖着敌人走,把较强的敌人拖弱了再打。总之,此仗我们必胜。”

28日,张辉赞师向永丰县上固、龙冈推进。

同日,朱、毛改变攻击目标,令红一方面军横扫红军左翼之敌张辉赞师等部,尔后次第歼灭之。部署红军主力于29日分两路秘密西进,求歼敌于运动之中或立足未稳之际。龙冈接近红军主力集结地,群山环抱,中间是狭长的盆地,当地群众又帮助封锁消息,是红军设伏的好场所。张辉赞师出动的当晚,毛泽东、朱德便向全军下达了歼敌的命令。

张辉赞部由龙冈向五门岭推进,刚进入狭窄山路,突然被切断退路,遭到在这里设伏红军居高临下的猛烈袭击。战斗从上午10时开始,激战到下午6时,最后全歼第一八师师部和两个旅近1万人,活捉师长张辉赞。

之后,毛泽东、朱德又指挥红一方面军乘胜挥师向东,抄近路翻过一座高山,直取谭道源第五0师。1931年1月3日晨,红军进抵东韶附近,向第五0师发起攻击,经过激烈战斗,歼敌3000多人。其他各路国民党军仓皇退逃。

五天内,红一方面军连续打了龙冈、东韶两个大胜仗,共歼国民党军1个半师,缴枪1万2千余支。打破了国民党军的第一次围剿。

点评:龙冈之战,是毛泽东对《孙子兵法》此节十二条“诡道”的综合应用。

第五节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1),得算多也(2);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注释(1)庙算:古时候用兵作战之前,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测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2)得算多:指取得胜利的条件多。算:本指计数的筹码,此处指取得胜利的条件。译文

还没有出兵交战之前,在庙堂筹划策略上要有胜利把握,这是取得胜利的筹码多。作战前,在庙堂谋划上就没有胜利把握,是胜利的筹码较少。得到胜利的筹码较多就可能取胜,得到胜利的筹码较少就不会取胜,更何况那些没有得到胜利筹码的呢?我根据庙算的结果来观察,胜负的双方就显而易见了。解读分析

一场战争或战役开始之前,要预先谋划,充分准备,制定必要的预案。与敌方相比较,我方各方面占有多少优势或有利条件。如果占有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多,那么获得胜利的可能就大,反之就小。因此,战前的谋划是战争或战役胜利的重要基础,没有充分的战前谋划,没有充分的战役准备,就是无准备、无把握的战斗,其结果就可能是失败。基于这样的考虑,孙武在本篇的最后,特别强调战前高层会议的重要性。做好战前的准备、动员,就是谋定而后动。战前谋划得当,预案切实,准备充分,才可能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现代战例战例9:毛泽东解放战争伟大谋略

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发表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在文章中他宣布现在已经到了一个转折点。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败了蒋介石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同时破坏了蒋介石将战争继续引向解放区,企图彻底破坏解放区的反革命计划。现在,战争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内进行了,人民解放军已经将战争推进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面了。毛泽东敏锐地看到了“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解放战争开始时,蒋介石认为只须三个月至六个月,就可以打败共产党军队,他认为国民党有正规军200万,非正规军100余万,后方军事机构和部队100余万,共有军事力量400余万人;他已经利用和谈完成了进攻的准备;控制了全国的大城市;拥有占全国总人口四分之三3亿多人口;取得了美国政府在军事上和财政上的巨大援助。在蒋介石看来,中共军队在抗战中已经打得很疲倦,只有1亿人口,而且后方也不巩固,几乎没有现代工业和军械工厂来支持战争。

但是,人心的向背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据优势,获得了全国人民的拥护。这是战胜蒋介石的基础。

17个月(从1946年7月至1947年11月底)的作战,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俘虏了国民党军队169万人,其中打死、打伤64万人,俘虏105万人。这就打退了国民党军队的进攻,保存了解放区的基本区域,并使自己转入了进攻,将战争推向了国民党统治区。

此时,人民解放军的后方也巩固了,实行了土地改革,制定了《土地法大纲》,规定在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下,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一政策使得数千万贫苦农民得到了土地,为保卫分得的果实,数千万农民参军参战,将他们的个人、家庭利益,与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由此形成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了巩固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必须有一个坚强的组织。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了整顿,党的地方组织,特别是在农村基层组织方面,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从1936年到1947年11年间,中国共产党由几万党员,发展到270万党员,这是一个极大的跃进,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历史上空前强大的政党。

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为农民所有,没收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经济基础和纲领,是长期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战争的经济基础。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