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存在的意义(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07:40:30

点击下载

作者: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人类存在的意义

人类存在的意义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人类存在的意义作者:爱德华·威尔逊排版:汪淼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01-01ISBN:9787213084362本书由天津湛庐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测试题你对我们生存的世界了解多少?

追寻人类存在的意义,首要前提就是我们要对自己赖以为生的世界有所了解。以下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与多项选择两种,请选出你认为最合适的选项吧!1.人类拥有多少年的文明史?(  )

A.3 000年

B.4 000年

C.5 000年

D.6 000年2.你知道当代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吗?(  )

A.每5年翻一番

B.每10年到20年翻一番

C.每25年到30年翻一番

D.每50年翻一番3.人类所掌握的所有知识都可以划归为两大类,分别是(  )。

A.理性科学

B.感性科学

C.自然科学

D.人文科学4.启蒙运动带来的主要的思想潮流有哪些?(  )

A.三权分立

B.人的王国

C.《论法的精神》

D.《君主论》5.人类当前发现和记录的地球植物种类有多少?(  )

A.273 000种

B.354 000种

C.421 000种

D.500 000种6.下列哪个事件标志着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

A.1842年写作的《物种起源》的提纲

B.1859年《物种起源》的出版

C.1871年《人类的由来及性选择》的出版

D.1872年《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的出版7.在威尔逊看来,外星智慧生命可能具备以下哪些特点?(  )

A.是陆生生物

B.体型相对较大

C.可以理解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

D.缺乏视听功能8.以下哪种方法是生物学家常用的物种分类法?(  )

A.自然分类法

B.林奈分类法

C.化学分类法

D.数量分类法9.当代科学家发现和为物种命名的速度是多少?(  )

A.每年10万种

B.每年20万种

C.每年30万种

D.每年40万种10.以下哪些是造成物种灭绝最主要的威胁因素?(  )

A.物种入侵

B.污染

C.人口爆炸

D.过度捕杀11.人类祖先选择的理想的栖息地具有哪些特征?(  )

A.居高临下

B.靠近水源地

C.可以俯瞰周围绿地

D.地形狭窄,便于防御想要知道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吗?人类真的是地球的主宰者吗?扫码获取“湛庐阅读”APP,搜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查看测试题答案!类在宇宙中有没有特殊的地位?生命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我认为人类之所以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自以为对宇人宙、对人类已经足够了解,并且期望得到确切、可验证的答案。我们的眼睛可以穿越黑暗,看透迷雾,正如使徒保罗所预言的那样,“我虽身处其中,但可窥看全局。世间奥秘,了然于胸”。然而,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存在的意义,并未如保罗所预言的那样大白于世,甚至从未有人真正知晓答案,那么,人类的地位、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不妨让我们一同探讨,梳理其中的“因”与“果”。

我将带领诸位开启一场旅行,去探寻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将探寻人类的起源,思考人类先祖在生物界的地位,这个问题最初是我在另一本书《地球的社会征服》(The Social Conquest of Earth)中致力解决的。接着,随着我们的视角从自然科学转向人文科学并再次回转,问题随之而来:我们将何去何从?而最难以回答的是: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分支能否统一呢?我觉得是时候考虑这种可能性了,并且我相信统一的时代已经到来。人文科学是否乐意接受自然科学,使它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呢?或者,我们能否通过人为的帮助促成这一结果呢?如果科幻小说不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符合科学原理的多彩新世界,独立个体对虚幻世界的无限想象被世间众人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描述取代,又会如何?或许,诗人和视觉艺术家将超越寻常世界的所见所闻,去探寻那些无人知晓的新大陆,去寻找世界未知的维度、深度和意义。他们会对尼采在《人性的,太人性的》(Human,All to Human)中提到的知识和想象力边缘的、如瑰丽彩虹般绚烂的真相感兴趣吗?在这里,我们将找到意义所在。

通常来讲,“意义”含有“目的”的意味,而目的之中必有构思,有了构思必能找到构思之人。事实上,任何存在实体、任何过程、任何单词的定义,都是构思之人有意为之,体现着他们的目的。这是组织化宗教的哲学世界观的核心,在他们宣扬的创世故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宗教的世界观认为,人类生而有意义,每个个体都有生存在地球上的理由,大到人类整体,小到每个人的生息都存在意义。“意义”还有另一个更广泛的含义,昭示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它认为意义生发于历史的偶然,而不是有意为之,也不存在预先设计,自然世界的生生不息形成了错综复杂、互相重叠的网络,意义就诞生于其中。例如,在有机体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使得某种性状的产生更适应环境,那么,在随后的进化过程中,也会有特定的被选择的性状产生,并且这种选择受到之前选择结果的影响。因为它阐释了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生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意义”的概念,就是自然科学的世界观。

无论是浩瀚宇宙,还是人类社会,社会现状都是社会进化的结果,在进化过程中还存在无数种可能的社会进化结果,那么,是否有另一种更具包容性的意义存在于进化过程中呢?在生命历史早期,随着生命体的复杂化和更多生命过程的出现,生命体的行为变得更加相似,以便实现刻意改进的意义。最早期的多细胞生物首先进化出了感觉和神经系统,然后是脑组织的出现,直至最后行为完全受意识的支配。比如蜘蛛生来就会织网捕虫,不论它是否明白这样做的结果如何,那就是网的意义。人类大脑的进化遵从与蜘蛛网同样的法则。最初,人类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有一种主观故意感。但是,当考虑到人类所拥有的做出决定的能力,以及形成这种能力的过程、原因和后果,这就涉及更加广泛的、以科学为基础的人类存在的意义。

在人类有了做出决定的能力后,也必然有能力设想关于未来的种种可能性,并据此进行规划和选择。这种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而如何灵活运用这种能力依赖于我们自我认知的准确性。至于最关乎人类生存意义的问题,则依赖于我们对未来种种可能性的设想。

自从上帝阻止了亚伯拉罕杀死自己的儿子,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就给我们带来了最严重的道德困境:人类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基因?是大幅改动、稍作修饰,还是保持原状?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因为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已经开始在科学技术领域跨越界线,一条至关重要但是仍然没有被界定的界线。为了让我们自身可以主导人类进化,我们即将违背自然选择,即创造了人类的进化过程,而选择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进化方式。这也是一种重新设计人类生物性状和天性的进化方式。在这种进化方式中,一切都会按照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进行。在自然选择中,在环境力量的作用下,一些基因,如更加精确的等位基因(allele)、同种基因中基因编码的多样性等,将会比其他基因更加常见,而被保留下来的大多数基因是人类不能控制甚至不能理解的。但是,在新的进化方式下,这种现象将不会再发生了,因为基因和它们控制的性状可以被人类选择。比如,更长的寿命、更大容量的记忆、更好的视力、更少的暴力行为、更优秀的运动能力,以及令人愉悦的体味等,很显然,这份基因购物单将会一直被列举下去,永无止境。

在生物学中,“如何”和“为什么”的解释指的是生活过程中的“直接”和“最终”的因果关系。举一个直接因果关系的例子,我们有两只手和10个手指,可以用它们来做各种各样的事情,这就是手和手指存在的直接原因。而最终原因解释了我们在最开始为什么拥有两只手和10个手指,以及我们为什么习惯使用手和手指而不是其他部位去做各种事情。直接原因主要解释为什么特定的解剖结构和情绪会天生固定地参与某些活动;最终解释主要回答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是这些固定结构和情感参与其中,而不是其他的部位和情绪。为了解释人类的状况以便给出人类存在的意义,我们需要这两种层面的原因解释。

在接下来的篇章中,我将会关注后者,即人类物种更广泛的意义。我认为,人类通过在进化过程中一系列事件的积累,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崛起了。我们并非命中注定要达成任何目标,除了我们自身之外,我们不需要去回应任何力量的召唤。只有基于充分自我认知的智慧才能拯救我们,而非虔诚之心。除了我们所拥有的,上苍将不会赐予我们救赎,也不会给我们第二次机会,而这个星球依然亟待我们去探索。为了将这一步写入我们的征程,为了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我们需要为“历史”给出一个比传统认知更为宽泛的定义。了更加准确地了解人类当前的生存状况,我们需要去了解物种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引发该物种在史前进化的环境生为态。理解人类的任务是如此重要,同时也如此艰巨,所以我们不能抛开人类的独特性去思考这个问题。人类的独特性体现在很多方面,从哲学、法律到历史、艺术创作,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独特性的描述,说明了人类在无止境的历史进程中的进化和发展。尽管人类的独特性以基因为基础,细节极其精致,但它们并没有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拥有这些特性,而不是其他特性,我们为什么没有成为其他物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需要对人类作为物种的存在意义有一个综合的认识。

因此,我们最多能够回答的仅仅是,人类是什么。解开这个伟大谜题的可能,就藏在创造出我们这一物种的环境和进化过程之中。人类的现状是历史的产物,不仅仅是6 000年的人类文明史,而且包括更久远的几万年前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为了找到谜底,我们必须将生物进化和文明发展高度结合,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如果要想揭示人类是如何以及为什么出现,然后又繁衍生息的,人类历史是其中的关键。

大多数人喜欢将历史解释为一种超自然力量呈现给人们的设计之作,认为我们应该对造物者心怀感激。但是随着人类对真实世界认识的扩展,这种自我安慰性质的解释渐渐不再被人们推崇。据大多数科学家和科学期刊测算,人类掌握的科学知识正在以每10年到20年翻一倍的速度增长。在过去的传统解释中,带有宗教性质的创世故事总是与人类起源相联系,以便赋予人类存在以意义。而处在现在的节点,是时候通过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推翻之前的答案了;是时候考虑科学对人类意味着什么,人类对科学又意味着什么了;是时候去解开人类存在的伟大谜题,去探寻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更加统一确定的答案了。

生物学家发现,人类具有的高级社会行为的生物学起源,与动物群体在其他地方产生的社会行为的起源是相似的。通过对从昆虫到哺乳动物的上千种动物物种的比较学研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最复杂的社会是从真社会性动物中进化而来的,通俗来讲,真社会性就是真实的社会情境。根据定义,在完全社会性的群体中,成员之间互相合作养育后代,群体中的成熟个体可分为两个以上的世代。它们也存在劳动分工,这种分工是通过许多繁殖能力低的个体自动放弃繁殖机会实现的,目的是给那些繁殖成功率高的个体更多机会去提高群体的繁殖率。

真社会性在许多方面凸显出了独特性,甚至会让人感到古怪,其中一方面就是它的存在极度罕见。在过去的40多亿年中,地球上进化出了成千上万个物种,在所有的进化历程中,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确定的“真社会性”动物只有19种,分散在昆虫、海洋甲壳类动物和地下啮齿类动物中。如果将人类考虑在内,那么总数就是20。由于取样误差,这个数字很有可能是被低估的,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在所有的生物中,真社会性物种的数量非常少。

另外,已知的真社会性物种在生物进化的历史中出现得非常晚。在距今2.5亿~3.5亿年的古生代,没有任何迹象表明真社会性物种曾经出现过,而在那时,昆虫的物种多样性已经基本形成,昆虫种类已经接近今天存在的昆虫种类。在距今1.5亿~2亿年前的中生代,直到发现了白蚁以及蚂蚁的进化证据,人们才找到了真社会性动物出现的证据。在经历了大约1亿年的灵长类动物的进化历程之后,真正可以称之为人类的我们的祖先在最近的几百万年中才开始出现。

真社会性一旦形成,它所具有的高级社会行为就可以帮助生物在生态上占据很大优势。在已知的19种具有真社会性的生物中,只有两种是昆虫——白蚁和蚂蚁,它们在全球大陆上的无脊椎动物中占据着主导地位,虽然它们在已发现的数以百万计的昆虫种类中只有不足两万种,但是世界上所有白蚁和蚂蚁的总重量占全世界昆虫体重总和的一半还要多。

同时,真社会性的历史发展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既然真社会性可以赋予物种巨大的生存优势,为什么这种高级的社会行为组织形式十分罕见,并且需要极长的时间才能形成?答案就在于,在真社会性习得的最后一步发生之前,需要出现初级进化所引发的某些变化,而这些变化还要依循特殊的顺序。通过分析发现,在所有已知的真社会性动物中,真社会性形成之前的最后一步是构筑安全的巢穴。动物可以从巢穴中外出觅食,在巢穴中养育幼崽直至它们发育成熟。最初,筑巢者可能是一只孤单的雌性、一对动物配偶,或者是一个组织松散的群体。当进化初期的最后一步完成后,构成真社会性所需要的一切才能完备:供亲代和子代所栖息的巢穴和成员之间互相分工养育后代的生活方式。接下来,这种原始的组合很容易就会划分为敢于冒险的觅食者和倾向于规避风险的父母以及看护者。

那么,是什么将单一的灵长类生物进化引向了罕见的真社会性进化呢?古生物学家并没有发现当初的进化环境有什么特殊之处。大约在200万年前,在非洲生活的一种南方古猿发生了明显的食性改变,由原本的素食转向了主要靠肉食为生。这群南方古猿为了得到高热量且来源分布广泛的肉类,不再像今天的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一样,以无组织的群体方式四处漫游,而是构筑起了营地,也就是巢穴。让专门的狩猎者外出狩猎,并带回捕获的肉类与其他人共享,这样做无疑更有效率。作为回报,狩猎者可以在营地中获得保护,它们的后代也可以居住在营地里安全长大。

通过对现代人类的研究,包括狩猎采集者,他们的生活方式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人类起源的信息。社会心理学家得出推论认为,随着捕猎和筑巢行为的出现,人类的智力发育随之开始。同时为了适应成员之间的竞争和合作,人际关系中出现了奖赏行为,这个过程永远充满动力并且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在强度上,奖赏行为远远超过了之前在松散的动物社会组织中与之相似的内容。人们需要足够强大的记忆力去揣测其他成员的意图,同时也要预测他们下一秒钟的反应,并且,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一点是,人们需要构想并在内心预演在将来可能出现的竞争场面。

开始定居生活的类人猿所拥有的社会智能,就像一盘永不停滞的象棋般演变、进化,直至今天。在进化过程的“终点”,我们巨大而活跃的记忆储存库可以非常顺畅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结为一个整体,有能力评估各种后果,包括联盟、亲近、性接触、竞争、控制、欺骗、忠诚和背叛。我们对不计其数的有关其他人的故事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还乐于装扮成演员在自己心中的舞台上演绎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一点在艺术创作、政治理论和其他一些人类进行的高水平活动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这些活动也被称为人文科学。

漫长的创造故事的决定性部分开始于200万年前的原始能人(homo habilis),或是其他与之非常相似的物种。在能人出现之前,类人猿还与动物无异,基本上以素食为主。虽然它们的身体与人类相似,但是类人猿的脑容量与猩猩的脑容量相似:小于等于600立方厘米。在能人阶段,人类的脑容量急剧上升,原始能人的脑容量达到680立方厘米,直立人的脑容量有900立方厘米,在智人阶段达到约1 400立方厘米。纵观生命历程,大脑的生长可谓是复杂的生物组织进化中最迅速的事情之一。

较大的脑容量赋予了现代人类以无限潜能,如果要对这些潜能做出全面的解释,仅仅探究灵长类动物的合作行为是不够的。进化生物学家还研究了先进的社会进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外力和环境的结合给予了拥有高级社会技能的有机体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繁殖成功率。学者们针对这两股主要影响力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两派之间长期争论不休。第一个是亲缘选择假说:个体对旁系亲属持偏好态度,但不包括父母、后代在内,这样就使得利他者更容易在相同的群体中进化。当群体成员在传递给下一代的基因数量上获益(获益和损失是针对个体的行为对群体的平均水平而言),而不是从他们的利他者那里遭受损失时,复杂的社会行为就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进化。这种对生存和个体繁殖的联合影响被称为广义适合度,利用广义适合度对进化的解释被称为“广义适合度理论”。

第二个理论,也是近来才被承认的理论(我是该理论现代版本的提出者之一),认为进化的最重要因素是多层次选择。这个构想提出了自然选择作用的两个层次:一是基于同一群体内竞争与合作的个体选择,二是基于群体间竞争与合作的群体选择。当群体间发生暴力冲突,或者是在寻找、获得新资源产生竞争时,群体间选择就会发生。多层次选择假说正在逐渐获得进化生物学家的认可,因为近期人们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亲缘选择假说只能在曾经存在的特定情况下起作用。同时,多层次选择理论可以很容易对已知的、具有真社会性进化历程的物种做出解释,而亲缘选择理论即使在假设看似合理时,也不能够对生物进化做出完美的解释,甚至根本不适用(我将在第6章详细解释这个重要的概念)。

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在人类社会行为中扮演的角色有着详细而明确的区分。人们对周围人行为的一举一动有着强烈的兴趣,正如流言蜚语是对话中最吸引人的部分,从狩猎采集者营地到皇家宫廷剧院,流言无处不在。人们的思想就像一幅千变万化的地图,群体中的成员也许会将一部分群体外的成员都包含在地图中,其中的每一个人都会被给予情感上的评价,比如信任、喜爱、憎恨、怀疑、赞美、嫉妒或是善于交际。

我们总是会不由自主地被划入某个群体,或是因为实际需要而组建一个群体,这些群体有着不同的嵌套方式,有可能交叉重叠或是彼此分离,群体规模也大小不一。几乎所有的群体都会和与自己相似的群体在某些行为方式或其他方面存在竞争。然而,从我们的表达方式和我们说话的语气大致可以看出,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处的群体是最优越的,并认为自己是其中一员。竞争的存在,比如军事冲突,已经成为社会的标志,人类学中发现的史前证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能人生物器官的主要特征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些主要特征使得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潜在的丰富联系被逐渐揭开。随之而来的学术界两大学科的汇合无疑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当足够多的人开始彻底思考两者的潜在联系时。就自然科学而言,比如基因学、脑科学、进化生物学和古生物学,它们中的每一个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特视角。学生们将会同时学习史前史和传统历史,而这一整体将以恰当的方式,作为生命世界的壮丽史诗展现在学生面前。

人们在自豪感与人文科学之间找到了不错的平衡点,我们对自身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认识是这样的:我们相信人类是生物圈中高贵的存在,并对此深信不疑,因为我们的灵魂深怀敬畏,在憧憬美好时甚至会呼吸加速。但是我们仍然是地球生物圈的一部分,在情感上、机体上还有久远的历史上与之紧密相连。

也许人类的存在比我们想象的更加简单,这里没有命中注定之事,没有难以理解的生命谜题,上帝和恶魔不会为了争取我们的忠诚针锋相对。相反,我们只是适应生物界生存法则的一个生物物种,我们是独立的、孤独的、自力更生的,同时也是脆弱的。对于长久生存来说,成熟的智力和自我认知才是最重要的,这里的智力和自我认知是以比我们现有的最发达的民主社会更加独立的思想为基础的。的天性是什么?是生而本善却被邪恶的力量侵染,还是生而本恶却为善良的力量所感化?人为什么要生活在群体之中?人是我们将自己的生命与群体以契约相连,即使有生命危险也不畏惧,还是仅仅为了建造一个属于自己和家人的庇护所?过去20年中积累的科学证据表明,我们是这些完全对立的事情的联合体,也就是说,人生来就是矛盾的。比如我们应该在团队中选择成为团队成员还是告密者?处理自己的财产时是选择慈善捐款还是留作个人积蓄?当违反交通规则时是承认交通违章行为还是否认?

我认为自己不能轻易放过这个问题,坦白说,我也有过多次如此矛盾的情感经历。当卡尔·萨根(Carl Sagan)在1978年获得了普利策奖中的非文学类奖项时,我十分不屑,认为那不过是一个科学家最卑微的成就,根本不值得炫耀。但是在下一年,当我得到了同样的奖项时,它在我心中奇迹般地成了一个科学家应该给予特别关注的重量级文学奖。

我们都是基因嵌合体,也许也都曾是圣徒或罪人,曾是真理的拥护者或是伪君子,而这不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满足宗教的期待、理想的要求,而是人类的行为方式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在亿万年的生物进化中所形成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人类是被动物本性所驱使的,但是为了理解人类的境况,我们有必要承认自己体内存在天性,承认天性在人类祖先的生存中是必须被细致考虑的因素,但仅仅通过历史是无法达到这个理解水平的,因为它在人类拥有读写能力的初始阶段就消失了,剩余的探索工作只能交由考古学家来完成。若要探究更久远的年代所发生的故事,探究者的角色则需要是古生物学家。我们要认识到,真正的人类历史,必须是生物学和社会文化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对生物学而言,推动史前人类的社会行为向人类水平发展的动力才是揭开真相的关键。多层次选择很有可能就是这种主导力量,通过多层次选择,有等级的社会行为不仅提高了个体的竞争力,也提高了作为一个整体的群体竞争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机体的进化过程中,自然选择的作用对象不是单个生物体或是某一群落,许多知名科学家常在这一点上犯错误。自然选择真正的作用对象是基因,更准确的说是等位基因,或是拥有相同基因的分裂体。自然选择的直接作用对象是性状,性状受到基因的精确调控。性状属于个体所有,在个体进行种内竞争或种间竞争时,有利的性状得以保留,不利的性状遭到淘汰,自然选择由此发生。

自然选择对性状的作用也会通过个体与种群内其他成员相互作用(比如交流与合作),在进行种间竞争时完成。如果一个种群内部的个体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那么它们的群体竞争力将被逐渐削弱,失败者的基因传给下一代的机会也会大大减少。在具有精细等级制度的动物种群中,比如蚂蚁、白蚁和其他社会性昆虫,种群选择的结果很容易看出来,这种结果在人类社会中也有相同的表现。种间选择理论认为,选择的力量在作用于个体的同时也作用于种群,但这个观点并不是新近提出来的,达尔文就曾两次正确推断出了种间选择所扮演的角色,第一次是在昆虫界,第二次是在人类社会,我们可以在《物种起源》和《人类的演化》中看到相应内容。

在经过多年的研究后,我坚信在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竞争的情况下,多层次选择理论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发展出高级社会行为的主要力量。事实上,这类经由群体选择进化而来的行为,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现代人类特质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认为它们就像空气和水一样,本就天然存在。然而,它们其实是人类物种特有的性状,其中一项就是我们对他人抱有强烈甚至是偏执的兴趣,这种兴趣在生命伊始,甚至是在婴儿第一次听到和闻到周围成人的特殊声音和气味时就萌发了。

心理学家发现,几乎所有的正常人在解读他人的意图上都拥有天赋。通过理解他人意图,人们可以对其他人进行评价,改变他们的想法,建立联系或是进行合作,当然也包括八卦,甚至是控制他人。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来回游走,在设想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的后果时,他们会一直参照过去的经验。这种社会智能出现在许多社会性动物中,并且在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中达到了最高水平,这两种生物也是在进化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

人类行为的另一个遗传特质是对最初归属的集体有着强烈的本能性冲动,这一现象也存在于大部分的社会性动物中。如果被强制性地孤立于群体之外,个体会陷入长久的痛苦中,并有可能走上疯狂之路。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身份,比如在他所属的部族中拥有的地位,是他个性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这也给成员以优越感。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随机地将一定数量的志愿者分为两组,在两队之间进行简单的小游戏比赛。研究结果发现,每组成员都觉得另一组的成员能力更差并且不值得信任,即使他们知道分组是随机的也依然如此认为。

当所有条件都相同(幸运的是大多数情况下并非如此)时,人们更喜欢与自己长得像的人,说同样方言和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亲近。如果这种倾向过度发展,就会很容易形成种族主义和宗教上的偏见,这时,即使是好人也有可能做坏事。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在美国南部诸州的生活经历,使我对这个事实有着清晰的认识。

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人类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并且在地球的生命历史中姗姗来迟,因此有可能是某种神祇所创造出来的。但是正如我所强调的,以批判的眼光来看,人类发展出来的社会行为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生物学家已经确认,在现代生物群中,有20种现存的动物都在一定程度的利他分工的基础上习得了高级社会生活模式。这些生物大多数出现在昆虫界,也有一些是海洋中的虾类,还有三种哺乳动物,其中两种是非洲鼹形鼠,剩下的一种就是人类。所有的生物都通过同一模式发展出了高等社会行为:单一的个体、一对配偶,或是一个小群体建筑巢穴,并以此为根据地去外面觅食,将它们的后代抚养长大。

直到300万年前,能人的祖先大部分都是素食主义者,过着类似群居游牧的生活,他们以小规模群体的方式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水果、植物根茎或是其他蔬菜丰富的地方。他们的大脑容量仅仅比现代大猩猩稍大一点。在距今50万年前,古人类中的直立人过着露营生活并且学会了用火,这与筑巢行为同等重要。

通过使用火,直立人可以吃一些肉类食物,他们的大脑容量增长到了中等水平,介于黑猩猩和现代能人之间。这种趋势在100万~200万年前就已经出现,那时的史前人类祖先能人已经在日常饮食中大量增加了肉类。当大规模的群体聚集在某个地方,拥有了合作筑巢和打猎的优势,加之社会智能的发展和大脑的记忆中心、推理中心——前额叶皮层的成熟,在定居时期个体选择与群体选择的矛盾随之出现。

个体选择理论认为,在同一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竞争促进了自然选择的发生。群体选择理论则认为,不同群体间的竞争才是推动自然选择的主要力量。群体选择的力量促进了利他主义的产生,加强了群体内所有成员的合作。在群体中,成员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群体内道德,对群体保持着强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简而言之,群体选择和个体选择的竞争关系可以这样表述:在群体内部,自私的个体战胜了利他的个体,但是在群体之间,利他的群体打败了自私的群体。或者说,个体选择滋生罪恶而群体选择孕育美德,不过这也许有点过于简单化了。

由于史前人类中多层次选择的存在,所以人类永远处于矛盾斗争中。人类被困在两股极端力量中——两股创造人类的极其不稳定并且处于不断变化情境中的力量,我们不能单纯地寄希望于其中任何一种力量,它们中的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完美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骚乱。如果我们完全听从于在个体选择中产生的本能的驱使,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反之,如果我们完全屈从于在群体选择中产生的本能,那么我们将变成有着天使般善良的机器人,或是特大号的蚂蚁,完全失去了人类的本质。

这个永恒的冲突不是上帝对人类的考验,也不是撒旦的阴谋诡计,这就是自然运作的方式。冲突可能是人类智力和社会组织得以进化的唯一途径,最终,我们将会找到与我们天生的内心骚动和谐相处的方式,甚至将它看作人类创造力的最初源泉,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愉悦。目前为止,我们已经从生物学的角度考察了人性的起源,以及由这一信息引出的观点:人类的创造性有很大一部分产生到于不可避免、必不可少的自然选择层面的个体与群体间的矛盾。这种解释隐含的统一性将带领我们走向下一段旅程。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拥有同样的根基,两者最终都可以用自然界的因果法则来解释。这样的解释你或许似曾相识。事实上,西方文化已经走过这条路了,那就是启蒙运动。

整个17世纪和18世纪,启蒙运动理念统治了西方国际社会,这是当时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许多人甚至认为是人类的命运。这段时间接连出现了用科学法则(当时称为自然哲学)解释宇宙和人类的意义的学者。他们认为,科学与人文这两大学习领域的分支,都可以用连续性的因果网络来解释。当所有的知识都以事实与理性为基础,去除所有的迷信成分时,就都可以整合为一个整体,形成伟大的启蒙运动先驱弗兰西斯·培根于1620年提出的“人的王国”(the empire of human)。

启蒙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人类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知道和了解万事万物,并在理解中获得力量去做出比以前更睿智的选择。

但是在19世纪早期,这个梦想被动摇了,培根所描述的王国也随之退却。原因有两个:第一,尽管科学家已经在以指数级速度发现新的事物,但是他们离更为乐观的启蒙运动思想家的期待还相距甚远。第二,这种缺陷使得文学浪漫主义传统的创立者,包括一些最伟大的诗人,拒绝了启蒙运动世界观的假想,而从更原始的方向上找寻意义。科学不能,也永远不会触及人们通过极富创造性的艺术所感受的深度。许多人及其当代的后继者都相信,如果过分依赖科学知识,人类的潜能将很难得到发挥。

在启蒙运动发生后的两个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道扬镳。物理学家不再继续欣赏弦乐弹奏,小说家书写着自然科学所无法揭示的奇迹。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随着这两种文化在20世纪中叶逐渐被定义,它们之间在人们的心中将永远存在一道鸿沟,这或许是人类存在的本质。

无论如何,在启蒙运动的黎明来临之前,学界并没有时间去考虑整合这两大学科的问题。为了适应喷涌的信息洪流,科学学科以一种类似细菌繁殖的速率被划分为不同的专业,创意艺术则继续伴随着人类想象力才华横溢的表达而繁荣发展。人们没有兴趣重新点亮被视为古董的东西和无望的哲学诉求。但是启蒙运动从来没有被证明是不可能的。它没有死亡,只是暂时熄灭了。

那么我们现在重新恢复这种诉求还有价值吗?还有可能达到整合这两大学科的目标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相比起它们刚萌发的时候,今天我们已经有了足够多的了解。现代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方法都受制于相互竞争的宗教冲突、道德推理的模棱两可、环境保护主义的根基不足以及人类存在本身的意义。

展开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两者关系的研究,在任何地方都应该成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当然,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学术和专家见解的领域之间,存在着可接受的意识形态和程序的巨大分野。西方知识界的生息和发展掌握在一群拥有中坚力量的专业人士手中。比如,在我任教长达40年的哈佛大学,新教职人员的主要选拔标准是在某一领域有杰出才能或前途无量。招募开始是在学院招募委员会筛选后推荐给文理学院院长,最后在校内和校外人员组成的特别委员会的协助下由校长决定。这个过程中会问到一些关键问题:“这位候选人在他的专业领域是不是全世界最优秀的?”至于教学就更简单了:“候选人是否能够胜任教师的职责?”选拔遵循的原则是把一群世界级的专家合并为一个精神的超个体,这对学生和财政赞助者都具有十足的吸引力。

一个真正有创意的思想产生的早期阶段,并非产生于各种专业智力的简单拼接。最成功的科学家是像诗人一样,他们的思维辽阔、天马行空,而工作起来就像会计一样严谨细致。而世人只看到他们作为后者的角色。当科学家给科技期刊写报告或者在同行专家会议上发言的时候,他们会避免使用比喻修辞,会注意永远不要因为修辞或者诗句受到谴责。在引言段落和数据展示后面的讨论部分,或者为了解释清楚科技概念的意思,他们可能会使用一些修饰的词藻,但也只是为了煽情。作者的语言必须永远节制并且遵循基于可论证的事实的逻辑。

在诗歌和创意艺术中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修辞即一切。有创造力的作家、作曲家或者视觉艺术家经常通过抽象或故意的扭曲,间接传达他自己的认知以及他希望唤起的情感,创作手法可以针对任何事物,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他们寻求以一种新颖的方式展示某种真理或者其他有关人类经历的事物。他们想要直接通过人文体验的渠道,将所创造之物努力直接传递出去,将他们的思想传入你的思想。他们的作品需要通过修辞的美感和力量来评判,他们遵循着毕加索的格言:艺术以谎言的形式向人们展现真实。

创意艺术以及分析它们的很多人文作品尽管手法大胆、形式新颖,有时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但就某个重要的面向而言,其内容可谓千篇一律,不仅主题相似,所描摹的原型和情感也都如出一辙。然而,身为读者的我们并不介意,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人类中心说,对自己以及与我们类似的人充满了无尽的痴迷。甚至是受过最高等教育的人也在靠着小说、电影、音乐会、体育赛事和各种八卦消息而生活。我们一面在根据自己所熟悉的人性特质来描述其他动物的情感和行为,另一方面又在用可爱的动物漫画来教导我们的孩子认识其他人,当然也包括一些像老虎一样凶猛的动物。

对于自己以及我们认识或想要认识的人而言,人类有着永远无法满足的好奇心。这样的特质早在灵长类动物进化的初期,人类尚未诞生之际就已经形成。举例来说,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当笼里的猴子被允许观看外面的物体时,它们第一个注意到的一定是其他猴子。

与地球上的其他动物相比,人类是社会智能方面的天才。在非洲古人类进化成智人之后,他们的大脑皮层日渐发达,社会智能也随之快速增长。人们之所以喜欢谈论流言、崇拜名人、阅读传记小说、战争小说以及观看运动赛事,是因为过去人类如果密切关注他人的动静,就可以提高自身和群体的存活率。我们之所以喜欢故事,是因为这就是我们大脑运作的方式——永不止息地徜徉在过去的场景中并且穿越未来可能的场景。

如果古希腊诸神在天上俯瞰人间,将能够看到我们的过失,就像我们在观看悲剧和喜剧一样。但他们也有可能把我们的缺陷视为自然选择的必然结果,从而同情人类。诸神看待我们的眼光或许就像我们观看小猫嬉戏一样。为了培养未来捕食需要具备的技能,小猫在看到一条晃动的毛线时会采取三类行动,一是悄悄靠近那条毛线,然后突然扑上去,这主要是为了抓住老鼠;二是朝着毛线扑过去并用两只爪子抓住,这是为了抓住小鸟;三是用爪子去捞取脚边的毛线,这是为了抓住小鱼或者其他脚边的猎物。这些动作对于我们来说都很有趣,但是对它们而言,却是在训练自己的生存技能。

为了认识现实世界,科学家们会用局部的证据和自身的想象力提出各种假设,并加以验证。科学致力于追求事实,而极力避免借鉴宗教或意识形态。它要从人类存在的灼热沼泽中开辟出一条道路来。

以上这些特性想必你已经听说过了,但是自然科学还有另外的特点可以与人文科学相区分,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连续统一体的概念。独立体变异是一个想当然的概念,无须刻意提及。连续统一体的常见梯度包括温度、速度、质量、波长、粒子自旋、pH值以及以碳为基础的分子模拟物等。在分子生物学上,这些连续统一体的角色体现得并不明显,因为一些结构上的基本变异就足以解释细胞的功能和繁殖过程。但是,在进化生物学和进化生态学中,它们主要是探讨数百万物种如何以各自不同的策略适应它们所处的环境的学科,连续统一体的角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有关太阳系外行星的研究中,连续统一体概念的重要性更为瞩目。

2013年,在开普勒太空望远镜因一部瞄准设备出现故障采取局部关闭措施之前,天文学家已经在太阳系外发现了900颗行星。几个世纪以来,尽管有关天文学家发现并探访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消息屡见不鲜,但这个发现还是非常惊人,而且意义重大。就如同一个水手在大海上突然看到陌生的海岸线,脱口而出大喊道:“陆地!陆地!”银河系中大约有1 000亿个恒星系。而且大部分天文学家都相信,每个恒星系平均至少都有一个行星环绕着它运行,这些行星当中很可能有一小部分上有生物存在,包括那些生存在极端困难环境中的微生物。

银河系里的这些太阳系外的行星组成了一个连续统一体。天文学家们最近推测,这些系外行星的存在形式超出了我们之前的所有想象。其中就包括像木星和土星一样巨大的气体行星,或者是像地球一样体积较小、与母星距离适中,足以滋养生命的岩石行星。后者和那些距离母星太近或太远的岩石行星截然不同。有些太阳系外行星并不会转动,有些则会顺着椭圆形轨道转动,先接近然后再远离母星,持续这一循环。另外,还有一些行星可能会脱离母星的引力吸引,成为漂泊在太空中的孤儿。有些行星也会有一个或多个卫星。这些太阳系外的行星除了体积、所处位置差异较大之外,形成的原因也各不相同。所以,它们本身及周边卫星的星体和大气层的化学成分也千差万别。

天文学家作为科学家,也是一个正常的人类,也会像我们一样对他们的发现感到敬畏。当然,自从哥白尼和伽利略时代起我们就知道地球并非宇宙的中心,却很难想象地球在宇宙中的实际地位。如今,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只是个微小的蓝色星体,只不过是宇宙里千万亿星体中的一个。它仅仅在我们才开始有所了解的行星、卫星及其他类似行星的天体组成的连续统一体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已。因此,我们应该对我们在宇宙中的处境更加谦虚。请允许我打一个比方:地球之于宇宙,就像是今天下午新泽西提内克的一座花园里,在一朵花的花瓣上栖息了几个小时的一只蚜虫的左边触角的第二截一样。

伴随着植物学和昆虫学话题在我们脑海中闪过,现在我们应该来介绍另一个连续统一体了,即地球生物圈的生物多样性。在我写这本书的当下,地球上现存植物志上已经有273 000个已知的植物品种了,这个数字有望随着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上升到300 000种以上。地球上所有有机体、植物、动物、真菌、微生物的已知种类大约有200万种。实际数字,包括已知和未知的,据估计至少是这个数值的3倍,甚至更多。

新定义生物的花名册可以达到每年20 000个。这个数值肯定还会上涨,因为仍有大量亟待探索的热带森林、珊瑚礁、海底山,以及地图上未标明的大洋底部的深海海床和海沟。新定义物种的数值甚至将随着完全不为人知的微生物世界的发现而加速上涨,因为当前对极其微小的生物研究所需要的科技手段已经变得常规化。地球表面到处都将会出现成群的奇特的新细菌、古细胞、病毒和微藻。

随着物种普查的发展,人们已经定位了生物多样性的其他连续统一体,包括每种现存物种及它们那漫长而曲折的生物进化历程。最后的部分结果是,生物多样性的跨越多达十几个数量级,涵盖的范围从蓝鲸和非洲象到过多的光合细菌及海洋里的净化微藻,净化微藻太小,小到都不能用常规的光学显微镜进行研究。

在所有通过科学定位的连续统一体中,和人文科学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感官知觉,人类的感官所能感受到的范围十分狭窄。比如,我们的视觉只能接收到极小范围内的部分能量,在电磁光谱上的范围是400~700纳米。事实上,宇宙中弥漫着各种各样的电磁波,从波长只有人类可见光几兆分之一的伽马射线,到波长为人类可见光几兆倍的无线电波都有。动物可接收到的可见光范围与人类差异极大,比如在400纳米范围以下,蝴蝶可以通过花瓣反射的紫外线光找到花粉和花蜜,而这些光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见的。我们看到一朵黄色或红色的花,在昆虫眼中看到的则是明暗相间的各种斑点和由同心圆组成的图案。

健康的人直觉上相信他们能够听到几乎所有的声音。但事实上,我们只能接收到范围在20~20 000赫兹内的声音。在这个范围以上,飞翔状态下的蝙蝠可以向夜空发出超声波脉冲,通过聆听回声来躲避障碍以及捕捉飞蛾和其他带翅膀的昆虫。在人类的可听范围以下,大象会通过发出隆隆声和族群里的其他成员交换复杂信息。相比之下,人类就像聋人一样在纽约街头穿行,几乎很难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产生任何共鸣,而这也说明不了什么。

人类拥有地球上所有有机体中最迟钝的嗅觉之一,感知太过微弱以至于我们只有很少的词汇可以表达。我们严重依赖类似于“柠檬”或“酸的”、“臭的”这样的明喻。相反,其他各种各样的有机体,从细菌、蛇再到狼,都靠气味生存。而人类只能靠精明的受过特殊训练的狗带领我们穿过嗅觉的世界追踪每个人,觉察爆炸性和其他危险化学物质的微弱踪迹。

人类在不使用工具的情况下几乎对特定的其他刺激没有意识。我们只能通过刺痛感、电击或闪光来觉察到电。相反,各种各样的活水鳝鱼、鲶鱼及象鼻鱼却能在视线不清楚的情况下通过电流来感知周围的环境。它们身体里的肌肉组织在经过进化之后已经成为生物电池,可以产生电流并在身体周围产生一个电场,使它们得以借助电流所产生的阴影躲避周围的障碍物、确认猎物所在的方位和与同伴沟通。另一个人类无法感知的环境因素是地球磁场,而许多候鸟却能借助地球磁场完成长途迁徙。

科学家对连续统一体的探索,使得我们能够从大小、距离和数量的无尽边界上测量我们自己和微小地球所属的真实宇宙的大小,让我们明白可以去哪里寻找过去意想不到的现象,又如何在可测量的因果关系网下去理解整个现实。通过了解每个现象在相关连续统一体中所处的位置——相关连续统一体在一般说法中是指每一系统的变异,我们已经知道了火星表面的化学成分,也大概了解了怎样以及什么时候四足动物可以从泥沼中爬到岸上。我们能够在极其微小或近乎无穷的条件下通过物理统一理论进行预测,还能够看到血液流动和人类大脑中的神经元是如何擦出了思想的火花。最后,很可能短短几十年之后,我们就能解释宇宙中的暗物质,地球生命的起源以及在情绪和思想变化中的人类意识的生理基础。到那时,我们将可以看到原本看不见的,测量那些小到几乎像是不存在的东西。

那么,科学知识的爆炸式增长和人文科学有什么关系?答案是息息相关。自然科学以不断提高的精确度揭示了人类在地球以及全宇宙中的位置。我们在各个与人类相关的连续统一体中只占有一个非常小的地方,而这些连续统一体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产生一个像人类一样的物种。追溯遥远的一系列灵长类生命形式,我们的祖先可以说都是非常幸运的彩票中奖人,在进化的迷宫中一步步演变成了人类。

人类是非常特殊的物种,或者说是被选择的一个物种,但是人类自己并不能解释情况为什么如此,甚至不能以一种可以被回答的方式来提出这个问题。只有在微弱的意识中,我们会为所了解的连续统一体的一小部分而欢呼,而在每分钟的细节里以及在无尽重复的序列里向来如此。这些部分本身并没有揭示我们从根本上拥有的特质的起源,即人类傲慢的直觉、平淡无奇的智力、危险且有限的智慧,甚至,正如批评中所坚称的——科学的自恃。

第一次启蒙运动发起是在距今4个世纪之前,那时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处于初级阶段,用那时的眼光看,两者的互利共生是可行的,随着15世纪末期以后,欧洲的航海家开辟了全球的海上航线,更是为启蒙运动的扩展提供了可能。欧洲的航海家不仅绕过了非洲大陆,还发现了新大陆,并以军事手段占领了大片殖民地。这成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其内涵远比过去丰富,也因此更具挑战性,更有人文色彩。在这个时期内,人文科学及其艺术创造性使我们能够以全新的方式表达我们的存在,最终实现启蒙运动的理想。可能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一向重视数据的生物学家会说出这种话:科幻小说中虚构出的外星人形象对我们而言很重要。你事实上,这种说法能使我们增强对自身状况的反思。只要有科学证据、具有相当的可信度,这些外星人将能够帮助我们预测未来。我相信,真正的外星人可能会告诉我们,人类物种拥有一项令他们瞩目的资产。你可能会认为是我们发达的科技知识,但事实上是人文科学。

这些由小说家想象出来的外星人,或许真的有可能存在。他们既不想取悦人类,也无意提升人类的素养。他们看待人类,就像我们看着非洲塞伦盖蒂草原上吃草、阔步的野生动物那样。他们的任务是从人类这一地球上的文明物种身上学习,你可能认为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可能就是我们的科学知识。其实不然,我们并没有什么科技知识可以教给他们。所有可以被称作科学的知识诞生都不超过500年的历史。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我们的科学知识(例如物理化学和细胞生物学)每隔十几二十年就或多或少有所更新,因而相比于地球历史,我们所了解的知识还是崭新的,技术的应用也处于初级阶段。而银河系统已经存在了几十亿年之久,这些外星人可能在几百万年或者几亿年前就已经达到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平。我们在他们面前就像是襁褓中的婴儿,一个还在蹒跚学步的爱因斯坦如何教导一个物理学家?什么也不能。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科技相比之下则要低劣得多。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会成为外来探访者去探访他们,而他们才是土著居民。

所以,如果真的有外星人,他们能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呢?大概只有人文科学。正如默里·盖尔曼(Murray Gell-Mann)的评论所言,理论物理是由很少的法则和更多的意外构成的。地球上的初级生命起源于30亿~50亿年前,随后逐渐分化为微生物物种、真菌、植物和动物,然而,这可能只是近乎无限长的历史中发生的一小段。那些外星人必然可以根据探测器以及进化生物学原理了解这一点。他们或许无法马上理解地球上的生物进化史,比如物种灭绝、更替以及一些如苏铁属、菊石目、恐龙等主要族群的兴衰史。但是在有效的实地调查、DNA测序,以及蛋白质生物学科技的帮助下,他们能够很快了解目前地球上的动物种群以及植物种群的特性和年代,并推算出各个地方、各个年代的生物进化模式,这些都是可以借助科学手段做到的。因此,外星人很快就会了解所有我们称为科学的东西,并且知道的比我们还多,就仿佛我们并不存在一样。

在过去约10万年的时间里,人类社会出现了少数几个原始文化形态,后又衍生出了上千个文化分支,其中许多都保存了下来直至今天,它们都有着各自的语言或方言、宗教信仰以及社会经济实践。如同动植物物种在千百万年来生存繁衍一样,这些文化也不断演变,有些分裂成了两种以上的文化,有些则在历史中消失不见了。在现今人们所讲的将近7 000种语言中,28%仅仅被不足1 000人使用,473种语言濒临灭绝,仅有少量老年人使用。以这种方式来看,人类记录的历史以及史前史就像生物演变中物种形成的模式一样,有各种千变万化的模式,只不过在一些重要的面向上有所不同。

文化进化之所以不同于别的事物,是因为它完全是人类大脑的产物。在古人类时期与旧石器时代,经由一个非常特殊的选择形式,即基因与文化的协同进化,人脑应运而生。大脑的特殊能力主要来自前额叶的记忆库,源于200万~300万年前的能人,直到它的后代智人在6 000年前才完成进化。与我们所采取的内在视角相反,如果有外来者从外在视角看待人类的文化演变,就需要理解人类大脑所有错综复杂的感觉和结构,以及各种人类心智的产物。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与人们亲密接触,了解有关人类的历史,同时能够描述一种思想如何被翻译为一个符号或一件工艺品。所有这些都是人文科学所做的事,人文科学是天然的文化史,也是我们最隐秘和最珍贵的遗产。

人文科学之所以珍贵还有一个原因。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存在一个生命周期,当它们的数量足够大,达到某种难以想象的复杂程度后,成长的速度必然会减缓。在我作为一个科学家长达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中,每个研究者每年所做的发现都急剧减少。现在,一篇科技文章常常拥有10个或更多的共同作者,科研团队越来越大。在大多数学科中,做出一个科学发现所需要的科技手段已经变得日益复杂和昂贵,科学研究所要求的新的科技和统计分析也更加先进。

但我们不必为此担心,等到科技发展速度开始大幅度减缓时(很可能就发生在21世纪),科学和技术将可以拯救世人,普及的程度也将大大提升。但最重要的是,它们会趋于一致化。每个地方、每种文化,乃至每个人面对的技术手段都是一样的,瑞典、美国、不丹和津巴布韦的公民都将共享同样的信息。而将会持续演变并变得多样化的几乎一定是人文科学。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大多数主要的科技进步多半会出现在生物科技、纳米技术和机器人领域。至于纯科学方面,目前研究人员正在致力于推演人类的起源,创造人造生命,研究基因置换与基因的精确编辑,以及探究意识的物理特性。现今我们想象的科技进步都是科幻小说里的东西,但是这种状况不会持续很久,在几十年内就会成为现实。

现在,我们是时候坦诚面对这些问题了。我们首先需要修正1 000多个有问题的基因,这些基因的等位基因已经被确认为是某些遗传疾病的原因。我们能够采取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基因置换,即用正常的基因置换突变的等位基因。尽管这项技术仍然处在早期探索阶段,几乎未经实践的检验,但我们认为它将取代羊水穿刺技术。羊水穿刺目前是学界用来读取婴儿染色体结构和密码的主要技术手段,以检测出有问题的婴儿从而采取堕胎措施。当前许多人反对实施这种性质的流产,但是我认为他们应该不会反对基因置换技术,因为这种做法更像是在更换有缺陷的心脏瓣膜或功能缺失的肾脏。

这是人类凭借自己的意志所实现的自然选择与进化,这种进化还有一个更高级的形式,只是促进进化的原因是间接的,即目前由于人口迁徙和异族通婚行为的日益增长导致的“人口均质化”,这种现象使得智人的基因能够在较大范围内重新洗牌。种群之间的基因差异逐渐减弱,但同一种群内的基因差距则有所增加。最终,人类依靠自身意志实现的进化陷入了一个两难局面。再过几十年,就连最急功近利的政治人物都会注意到这一问题。那么,我们究竟是否要引导人类的进化方向,以便选择提高自己想要的性状出现的频率?还是我们最好能够袖手旁观,并保持充分乐观?就目前情况而言,我们短期内最好的选择无疑是后者。

我所描述的两难选择并不是科幻小说中的情节,也不能听之任之。这些问题就像得州“要不要给高中生发放避孕用品”“教科书要不要提及进化论”之类的社会议题之争。生物学领域另一个引发学界大讨论的议题是:当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来完成时,人类能做些什么呢?我们真的只剩下通过大脑移植和改良基因来提升人类的智商,从而与机器人展开竞争了吗?如果真要这么做,就意味着我们将要背离自己的人性,以及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处境。

目前看来,人文科学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也是人文科学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在这里,我要对“存在保守主义”投下一张赞成票。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继续努力,但我们也应该承认人文科学的价值,因为这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特质,也是人类未来的出路之一,万万不能用科技手段轻易改变它。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