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2 19:41:18

点击下载

作者:张灵芝

出版社:现代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张灯结彩

张灯结彩试读:

版权信息书名:张灯结彩作者:张灵芝排版:梦工厂出版社:现代出版社出版时间:2014-08-01ISBN:9787514324341本书由大华文苑(北京)图书有限公司授权北京当当科文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制作与发行。— ·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 —序言张灯结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的历程,推进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了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文化是立国之根,实现中国梦也是我国文化实现伟大复兴的过程,并最终体现在文化的发展繁荣。习近平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我们要认识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

如今,我们正处在改革开放攻坚和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面对世界各国形形色色的文化现象,面对各种眼花缭乱的现代传媒,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传承和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浩浩历史长河,熊熊文明薪火,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滚滚黄河、滔滔长江,是最直接源头,这两大文化浪涛经过千百年冲刷洗礼和不断交流、融合以及沉淀,最终形成了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而从没中断的古老文化,并始终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中华文化曾是东方文化摇篮,也是推动世界文明不断前行的动力之一。早在500年前,中华文化的四大发明催生了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地理大发现。中国四大发明先后传到西方,对于促进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和形成,曾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已经深深熔铸到我们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我们民族的基因。中华民族的精神,也已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各族人民五千年来创造、传承下来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包罗万象,浩若星汉,具有很强文化纵深,蕴含丰富宝藏。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首先要站在传统文化前沿,薪火相传,一脉相承,弘扬和发展五千年来优秀的、光明的、先进的、科学的、文明的和自豪的文化现象,融合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精华,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文化,向世界和未来展示中华民族的文化力量、文化价值、文化形态与文化风采。

为此,在有关专家指导下,我们收集整理了大量古今资料和最新研究成果,特别编撰了本套大型书系。主要包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伦理道德、古风古韵的建筑遗存、深具内涵的自然名胜、悠久传承的历史文明,还有各具特色又相互交融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等,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文化底蕴和强大民族凝聚力,具有极强系统性、广博性和规模性。

本套书系的特点是全景展现,纵横捭阖,内容采取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语言通俗,明白晓畅,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古风古韵,格调高雅,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欣赏性、知识性和延伸性,能够让广大读者全面触摸和感受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中华儿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继承和弘扬中国文化,创造未来中国特色的先进民族文化。2014年4月18日悠久历史起源发展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的夜晚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故称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自汉代以来,民间就有正月十五张灯、赏灯的习俗,所以正月十五又称灯节。

按照我国民间的传统,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要观灯会、猜灯谜、吃元宵,活动丰富多彩。其时,阖家团聚,其乐融融。元宵节源于古人以火把驱邪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元宵灯会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这一节日习俗。■元宵平安灯

元宵节赏灯始于东汉的汉明帝时期。因为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的夜晚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汉代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关于元宵节的起源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起源于火把节。汉代的民众习惯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汉明帝 刘庄,刘秀之子,母阴丽华,性格刚毅严酷。明帝即位后,一切遵奉光武制度。汉明帝提倡儒学,注重刑名文法,为政苛察,总揽权柄,权不借下。他也致力消除北匈奴的威胁。其后,又派班超出使西域,由是西域诸国皆遣子入侍。此后,复置西域都护。明帝时,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

这种习俗自隋代、唐代、宋代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的人数以万计,活动从第一天黄昏开始,直至第二天天黑才结束。■元宵灯会上的彩灯

直到现代,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汉文帝 刘恒,汉代第五位皇帝。公元前196年,刘邦封刘恒为代王。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即位。他励精图治,兴修水利,衣着朴素,废除肉刑,使汉朝进入强盛安定的时期。当时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汉文帝与汉景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一些传说。

据传,汉文帝在元月十五平定了“诸吕之乱”,因此就将这一天定为元宵节。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的残暴,因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吕氏家族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哀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了保住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刘襄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定叛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每年的正月十五,京城里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民间一个普天同庆的节日,就是后来的“元宵节”。

另一则传说的是东方朔与元宵姑娘的故事,这一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蔬菜花灯

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年冬天,连续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汉武帝折梅花。他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欲自杀的原因。■元宵喷水花灯东方朔 本姓张,字曼倩,西汉著名辞赋家。汉武帝即位后,征四方士人。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他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武帝面前谈笑取乐。他一生的著述很多,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司马迁称他为“滑稽之雄”。

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时更加思念家人。她觉得不能在双亲身边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了解了元宵姑娘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陷入一片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

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谶语给你们,可让你们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

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非常惊讶,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

东方朔假意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宫女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并传令京城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宫廷人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元宵五彩花灯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长安城里家家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和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地高喊:“元宵!元宵!”宫女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奉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元宵火龙灯因为宫女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元宵节”。阅读链接按照我国古代的习俗,“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即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因此,元宵节也称为“上元节”。据考证,元宵节的来历,有说与祭祀泰一神有关。泰一神也称太乙神,主宰人间的风雨、饥馑和瘟疫。据说,汉朝武帝曾久病不愈,求助太乙神后竟奇迹治愈,于是开始建太乙祠坛祭祀,每逢正月十五通宵达旦,以盛大的灯火祭祀。每到正月十五元宵夜,汉武帝就来到甘泉宫,主持祭祀泰一神的活动。这一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由误射神鸟引起的张灯习俗

元宵节又称灯火节,在南北朝时,灯火十分盛行。正月十五闹花灯,因其一片光明的寓意和喜气洋洋的气氛,被人们称作良辰美景。每到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成群结队徜徉灯市,来领略“楼台上下火照火,车马往来人看人”的节日氛围。■元宵节花灯

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关于张灯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元宵花灯

相传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消灭它们。

据说当时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玉帝知道以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掉。玉帝 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称“昊天通明宫玉皇大帝”、“玄穹高上玉皇大帝”,居住在玉清宫。玉帝在道教神阶中修为境界不是最高,但是神权最大。玉帝除统领天、地、人三界神灵之外,还管理宇宙万物的兴隆衰败、吉凶祸福。

玉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于是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

众人听说这个消息后,有如头上打一个响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位老人家想出了办法。这位老人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玉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于是心中大悦。就这样,人们才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

从此,每年到了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燃放烟火,来表达对善良之人的感激之情。竺法 兰古印度人。东汉明帝时到我国传授佛教,成为汉地沙门之师,所译经文是我国第一部汉译佛经,在我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公元67年,竺法兰与摄摩腾一起来到我国,很快学会汉语,在京都洛阳传授佛法,翻译佛经,两人被尊为我国佛教的鼻祖。

此外,还有一些民俗专家认为,元宵张灯的习俗起源于佛家与道家的斗法。说是东汉明帝的时候,摄摩腾和竺法兰来到我国传教,遇到道家的责难。于是,摄摩腾和竺法兰决定在宫廷与道士比试法力。

摄摩腾和竺法兰用火烧经像,而经像丝毫无损,熠熠生辉。明帝看见后,感到佛法无量,于是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以表佛法大明。就此,佛家神灯火种在我国大地上燃起,并逐渐流传到各地。

后来,佛教大兴,佛僧积极劝■古人庆祝元宵节蜡像导人们正月十五张灯,认为张灯之举功德无量。如此一来,佛家灯火逐渐遍布于民间,便形成了正月十五张灯的习俗。

自从元宵节张灯之俗形成以后,我国历朝历代都把正月十五张灯、观灯视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节张灯的盛况。其中写道:■元宵蘑菇花灯

南油俱满,西漆争燃。

苏征安息,蜡出龙川。

斜晖交映,倒影澄鲜。隋炀帝 杨广,华阴人,生于京师长安,隋朝第二代皇帝。一名英,小字阿么,604年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他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到了隋炀帝时期,朝廷每年正月十五都要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

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参加表演的达3万多人,奏乐的人近2万人,戏台有4千米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数万人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到了唐代,元宵庆典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在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5万盏,花灯种类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灯楼达20多间,高约50米,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每当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人们出行,犯夜就要受到处罚。唯独在元宵节,皇帝特许开禁3天,称为“放夜”。唐玄宗 (685年~762年),李隆基,也称唐明皇。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李隆基取得国家的最高统治权。他统治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贤相,励精图治。其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统治后期,他怠慢朝政,宠信奸臣,为唐朝中衰埋下了伏笔。

据《大唐新语》记载,每逢元宵节之夜,长安城里都要大放花灯3天。到了宋代,张灯由3夜延长到5夜,除灯彩以外还要燃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据《东京梦华录》中记载:

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元宵植物花灯

这时的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长明不绝。

■元宵彩龙灯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10夜,家家户户都要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通宵达旦,这是当时我国最长的灯节。到了清代,花灯种类更多,其中有古朴典雅的宫灯,五彩缤纷的龙灯,结构精巧、借风旋转的走马灯,绫绸扎制、栩栩如生的人物灯等。宫灯,是我国驰名世界的手工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历朝历代的张灯、观灯盛事,充分表达了人们祈求五谷丰登、祝福人间太平的美好愿望。阅读链接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做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我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宫灯是观赏性花灯主要品种之一。丰富意蕴彩灯文化

在我国民间有一则谚语:“三十的火,十五的灯。”意思是说我国闹元宵的主要内容就是灯,故元宵节又称灯节。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元宵节蕴涵了丰富的灯文化。

鳌山灯杆、火树银花,是元宵节最突出的景观。最能概括元宵节活动的便是张灯和放火。张灯、放火是元宵节最主要的民俗活动,后来的观灯游赏以及社火百戏,都是直接或间接由此发展而来的。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

元宵节是我国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而“闹花灯”是元宵节日庆典规模最大、喜庆气氛最浓的一种习俗。元宵节闹花灯的习俗,在隋代以前已经见于文字记载。据《资治通鉴》第一百七十五卷中记载: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每年正月十五的夜晚,人们都■绣花彩灯在大街上尽情狂欢,鼓声震天,火光照地。人们不惜钱财,比花灯的规模和精巧。而且家中所有的人,也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一切等级、性别、贵贱的界限全部打破,一切隔阂全部消失,剩下的只是欢歌笑语同花灯了。

正月十五闹花灯风俗的兴起时间,大约在550年至580年之间。从这一习俗产生的时间、地域及风俗内容来推测,它的兴起与佛教的流传有关。《涅槃经》说,如来佛死后火化,将其舍利子装在精美的罐中,安放在金床上。佛门弟子一边散花一边奏乐,并每绕城一步点燃一盏灯,以此来表示对如来佛的悼念。

但《涅槃经》没有明确记载这些悼念活动就在正月十五进行。《西域记》所说的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塔楼花灯光的习俗,则明确说是正月十五。《资治通鉴》 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公元前403年写起,到959年,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我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这两个习俗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正月十五闹花灯这一民俗。从地点看,这一民俗开始流行于洛阳及周边州郡。这与北魏、北周时崇尚佛教以及著名禅宗大师达摩、慧可先后在嵩山少林寺传法有关,因为禅宗开始兴起时,深受百姓的欢迎。禅宗 又称宗门,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汉传佛教最主要的象征之一。汉传佛教宗派多来自于印度,但唯独天台宗、华严宗与禅宗,是由中国独立发展出的3个本土佛教宗派。其中又以禅宗最具独特的性格。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代表作《六祖坛经》。

从习俗的内容看,正月十五闹花灯打破了一切界限,体现了佛教禅宗人人平等、人人都有佛性的观点。这种取消一切束缚、打破一切界限的习俗,时至今日还有余风。民间“正月十五没大小”的俗语和风习便是古风的遗存。

虽然这个习俗起源于佛教及佛事活动,但当这一习俗形成之后,其宗教色彩便渐渐淡化,成为百姓们狂欢的节日。

正月十五也叫“上元节”。上元节闹花灯,在北京有着悠久的历史。■玉兔花灯

上元节是道教的提法,为庆贺道教“上元赐福天官紫微大帝”诞生于正月十五,上元节便成为具有佛、道两教特色的民众性节日。■灯市上的龙灯

在上元节时,最早只有皇宫和达官显贵的府第在自家门前挂几盏灯,借以炫耀门楣。后来,民间富户相率效尤,灯市也应运而生。民间元宵节张灯、赛灯、观灯,亦逐渐成为普遍的习俗。

明代灯市在北京东城灯市口。每到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无不具备,并有茶楼酒肆供游人饮宴作乐。各铺户都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

清代始将灯与市分开,以东四牌楼、地安门外为最盛,其次为东安门、新街口、西四牌楼,外城是正阳门外大街。此地铺户以糕点铺、布铺、绸缎庄为主,皆争强斗胜地挂出大小、高矮、方圆形式不等的花灯,有纱绢、玻璃、羊角、西洋之别。牌楼 又名牌坊,是我国古代建筑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其建筑布局细腻,结构紧凑,形式多样,远看巍峨壮观,近看玲珑剔透,首都北京是牌楼最多的城市,曾建各式知名牌坊300多座。牌楼的形式千变万化,随着历史的演变,牌楼已成为中国的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牌楼象征着威严、荣誉、表彰。

花灯上面绘有古代传说故事,如《列国》、《三国演义》、《西游记》、《封神榜》、《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精忠传》、《三侠五义》等,或兰、菊、梅、竹,或鸾、凤、龙、虎、虫、鱼等,无不颜色鲜美、栩栩发生。又有独出心裁者,浇注冰灯,搞冰灯会。走马灯 古称蟠螭灯、仙音烛和转鹭灯、马骑灯,汉族特色工艺品,亦是传统节日玩具之一。常见于元夕、元宵、中秋等节日。灯内点上蜡烛,烛产生的热力造成气流,令轮轴转动。轮轴上有剪纸,烛光将剪纸的影投射在屏上,图象便不断走动。因灯各个面上绘制古代武将骑马的图画,灯转动时看起来好像几个人你追我赶一样,故名走马灯。

早年,地安门外大街的聚盛公干果铺,义溜河沿的冰窖工人,均以巧手结冰为神佛、戏剧人物、器具,内燃灯烛,其间龙、虎、鱼、鸟,华而不奢,朴而不俗。

在上元夜,无论官宦贵人、平民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上街观灯,形成万人空巷之势。■寓意“年年有余”的花灯

市面更有临时商贩售卖走马灯、吉利灯、气死风灯,以及狮、狗、羊、兔等动物形象的纸灯,形成了灯市。孩子们纷纷提着买来的灯笼,四处游逛玩耍,形成提灯逛灯之景,好不热闹。正是:

通会灯市似火龙,

双塔晴烟报主凶。

拒马长虹行逆水,

胡良晓月除夕明。

这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闹花灯的场面。

最初的灯是单纯、静止的,它不能运动,也较少装饰,并且多是单个独立的。其后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装饰最先迈出步伐,灯的里里外外都被加以雕琢、修饰。阅读链接古代原涿州城中有夹城,门名“通会”,夹城上有重楼3间,名“通会楼”,俗称鼓楼。楼上左鼓右钟,楼高13.5米,10千米外可遥遥■福字彩灯在目。每年正月十五是闹花灯之日,从通会楼至南门置72架木制牌楼,十字路口置7座灯棚。每到此日,大街小巷,张灯结彩,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放鞭炮,真是火树齐开,星球碎挂,千家万户,燃烛通宵。元宵之夜,登上鼓楼,远眺长街,龙飞凤舞,颇为壮观。这一景象称为通会灯市。趣味盎然的元宵节咏灯诗

元宵节张灯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古往今来,不仅流传着大量脍炙人口的元宵咏灯诗,而且也留下了无数趣味盎然的元宵吟灯联。

不夜城中陆地莲,小梅初破月初圆。

新年第一佳时节,谁肯如翁闭户眠。■脸谱花灯

这就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热闹场景。

在闹花灯的海洋里,有灯谜让你竞猜,于赏灯中射虎添趣;有龙灯绕你狂舞,于翻飞中心动情欢;有灯笼让你投票,于评选中尽展风流;有汤圆让你饱尝,于赛吃中捧腹狂欢这正是:“正月十五闹花灯,街衢断煞夜归人。”“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历代文人墨客赞美元宵花灯的诗句数不胜数。

隋炀帝在《元夕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一诗中就有这样的诗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燔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唐代,元宵放灯已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唐代治世因社会升平,经济富庶,花灯更是大放异彩,盛极一时,活动规模相当浩大,观灯人潮万头攒动,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无不出外赏灯。■火红的彩灯

唐玄宗时,延续西汉的弛禁制度,京师长安更在元宵节前后三夜取消宵禁,扩大实施“放夜”,方便人们赏灯,唐以后花灯便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标志。灯谜 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又叫“灯虎”。猜灯谜又叫“射灯虎”。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书面创作。三国时猜谜盛行。宋代出现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猜灯谜十分流行。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中说道:■火龙花灯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张祜 字承吉,唐代诗人。出生在清河张氏望族,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被元稹排挤,遂至淮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

诗词描绘了元宵夜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李商隐的诗中写道:苏轼 (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

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值得称道的是我国唐代诗人崔液的《上元夜》:

玉漏铜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夜开。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诗中虽没有正面描写元宵节的盛况,但却蕴涵着欢乐愉悦、热闹熙攘的场景。

此外,唐代诗人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一诗意境也很不错: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李商隐 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两宋时期,国势虽然积弱,但是元宵节的灯文化因得到皇室的大力倡行而益加发扬光大,使宋朝成为花灯发展的另一重要历史阶段。

苏轼说“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范成大说“吴台今古繁华地,偏爱元宵影灯戏”;欧阳修说“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些名人都把元宵节美景写得有声有色。■城楼花灯

著名词人姜夔《诗曰》,让人读后如临其境:姜夔 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南宋词人。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早有文名,颇受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人推赏,以清客身份与张镃等名公臣卿往来。工诗词,精音律,善书法,对词的造诣很深。有诗词、诗论、乐书、字书、杂录等多种著作。

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

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

元代诗人元好问的《京都元夕》,把京城各阶层的人们闹元宵的热闹场面描绘土家得恰到好处: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也在游人笑语中。

明代更加铺张,将元宵放灯从3夜改为10夜。唐寅曾赋诗盛赞元宵节,把人们带进了迷人的元宵之夜。诗中写道:■三国故事花灯

有灯无月不误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似银。

满街珠翠游春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樽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鱼形花灯

明人李梦阳的《汴京元夕》也别具韵味:

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清代元宵热闹的场面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等。阮元有羊城灯市诗写道:

海鳌云凤巧玲珑,归德门明列彩屏,

市火蛮宾余物力,长年羊德复仙灵。

月能彻夜春光满,人似探花马未停;

是说瀛洲双客到,书窗更有万灯青。唐寅 (1470年~1523年),字伯虎,一字子畏,苏州府吴中人士,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他玩世不恭又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他的画更是名闻千里,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唐顺 之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嘉靖八才子之一,文武全才,提倡唐宋散文,与王慎中、归有光合称嘉靖三大家,是明代重要文学流派唐宋派代表人物。

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写道: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这首诗写得更是生动、精彩、别致。

清代唐顺之的《元夕影永冰灯》一诗,让人有一种诗人元夕之夜畅游而意犹未尽之感:

正怜火树千春妍,忽见清辉映月阑。

出海鲛珠犹带水,满堂罗袖欲生寒。

烛花不碍空中影,晕气疑从月里看。

为语东风暂相借,来宵还得尽余欢。清代诗人单可惠的《张灯曲》则是推陈出新,诗中写道:上元张灯夺月彩,古时嫦娥应好在。手攀桂树看人间,春灯万点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纷纷,车如流水马游龙。百戏鱼龙争变幻,千家楼阁高玲珑。■元宵人物花灯

诗人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向世人昭示了这么一个感觉:要状述、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