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男人(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04:12:10

点击下载

作者:读书堂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男人

如何做一个快乐的男人试读:

内容提要

回想一下我们所谓“宽恕”的本性。把你厌憎的某人引入心念,确实进入你的心灵。

花片刻工夫感觉那个人就在你胸口。

在心里对那个人说:“我原谅你过去做过的任何事,无论有意无意,无论是透过想法、言语或行为带给我痛苦的任何事。我原谅你。”

为什么勤奋能战胜厄运

在用自己的勤劳和创造能力战胜贫穷的厄运而取得辉煌成就的个人传记方面。在艺术界,我们看到了克劳德,一个糕饼师傅的儿子;吉福斯,一个面包师傅的儿子;利奥玻德·罗怕特,一位钟表制造商的儿子;海顿,一个轮子修理工的儿子;而达格尔勒则是一位歌剧舞台上的画家。格雷戈里七世的父亲是个锯木匠;萨克特斯五世的父亲是一个牧羊人;阿德利安六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驳船上的船员。孩提时代,阿德利安甚至无力支付学习用的照明费用,只好借助街道上的灯光和教学的火把完成他的功课,这表现了他未来要成为杰出人物所具有的那种吃苦耐劳和勤奋精神。具有上述相似低贱出身的还有矿物学家豪伊,他是圣贾斯特一位纺织工的儿子;机械师霍特菲勒是奥尔良一个面包师傅的儿子;约瑟夫·弗雷尔是数学家,他是奥克赛纳一个裁缝的儿子;德兰特,一位建筑家,是巴黎一位造鞋商的儿子;博物学家戈斯勒是苏黎世一位皮革商的儿子。戈斯勒刚步入人生,就遭逢了贫困、疾病、家庭灾难等不利祸害,然而,所有这些天灾人祸都无法使他丧失勇气或阻碍他取得进步。他的人生经历还真是验证了人们常说的一个著名真理,即那些有许多事情需要做并且愿意去做的人将会拥有最多的时间。皮埃尔。拉马斯是另一个具有与戈斯勒相同个性的人。他是皮卡迪一对穷苦父母的孩子,当他还是小小年纪的时候就被雇佣为替别人照看羊群。但是,由于他不喜欢这种工作,他逃到了巴黎。在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苦辣之后,他终于成功地进入纳瓦拉大学当雇员,这个环境为他的学习打开了一条道路,不久,他就成为了他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化学家沃克林是卡瓦多斯一带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他小时候在学校读书时,虽然家境十分贫寒,但他才华横溢,教他读书写字的老师每当对他的才华进行赞美之时,总是习惯于说:“继续下去,我的孩子;工作,学习吧,科林。总有一天,你会象教区委员一样尊贵的。”一位参观该校的乡村药剂师欣赏这个孩子强壮的胳膊,答应给他提供一个在该药剂师的实验室里干掏碎药片的工作,沃克林怀着能在那里继续他的学业的希望而答应了这件事。但这位药剂师不允许他在学习上花费任何时间,一旦了解到这个事实之后,这个年轻人迅速决定辞去他的这份差使。他因此离开了家乡,背着帆布包踏上了前往巴黎的路途。到达巴黎后,他试图找份作为药剂师侍童的工作,但是没有找到。疲劳和贫困把他折磨得心力交瘁,沃克林终于病倒了,然后被人送进医院,在医院,他断定自己这次是必死无疑了。然而好运气正在等着这个苦命的孩子呢。他终于康复了,并重新去寻找工作,终于,他找到了一个药剂师。不久,他就被著名化学家福克罗伊知道了,他是那么地喜欢这个年轻人,以至于他把这年轻人当成他的私人秘书。多年以后,当那位伟大的化学家过世之时,沃克林作为化学教授继承了他的事业。最后,在1829年,家乡的选民选举他当议会的代表,他载誉回到他阔别了多年的、曾使他受苦受难的家乡。

在军队行业,从低级军官上升到最高级军职的事例,自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在法国军队中这种成功的事例相当普遍,而在英国军队中,相同的事例则太少。“成功的道路时刻为那些能干的人敞开着”早已被无数给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例所证明,这一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就是:功成名就之路是公开摆在人们面前的,就看你如何去奋斗了。霍奇、哈姆怕特、彼奇格鲁等人,都是从列兵开始他们的军职生涯的。在皇家军队服役期间,他从事一种给马夹绣花的工作,以便赚点钱后用来购买有关军事科学的书籍供自己学习。哈姆伯特在年少时是个不可救药的恶棍,十六岁时他逃离家乡,先在南斯地区给一位商人当仆人,然后在里昂给人打手活,最后又成了贩卖野兔毛皮的贩子。1792年他报名参加了志愿兵,一年之内他就成了旅长。克勒伯,拉菲叶尔,舒谢特,维克多,兰纳斯,苏耳特,马斯纳,圣·塞尔,德隆基,穆拉特,沃戈洛,巴斯叶赫和列依等人,都是从普通列兵出身。在某些情况下,升迁很快,在某些情况下,升迁慢一些。圣·塞尔是多尔地区一个制革工人的儿子,他的生涯开始于当演员。之后,他在沙塞尔斯报名参军,一年之内他就被提升为上尉。伯鲁罗公爵维克多在1781年报名参军,在法国大革命中他被解除军职,解甲归田,但旋即在与外国的战争中他又应征入伍,在随后的几个月里,他的勇猛和才能迅速得到赏识,他被提升为副少校和营长。穆拉特,是白里戈特一个乡村小餐馆老板的儿子,在那里他为人照看马匹。他是在沙塞尔斯首次报名参加一个军团,由于他不服从上级命令,他被该团赶出军营,但他又参军,不久他被提升为上校。列伊18岁报名参军,他的提升可真是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克勒伯是早早就发现了自己的才能,他的绰号是“不知疲倦的人”,当他年仅25岁时就被提升为军中一个副参谋长。另一方面,苏耳特则是在参军6年后才从列兵升迁到上士的,他的这种情形与马斯纳类似,后者是参军14年才成为上士的,虽然后来他连续获得提升,一步一步,爬上了上校。大校(师长)和元帅的职位,但他宣称,上士这个职位是他花费最多时间去赢得其他职位的起点。在法国军队中,类似上述的成功升迁的故事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似乎仍在继续下去。熊戈里尔1815年加入皇家童子军时是作为普通列兵。巴高元帅作为普通士兵在军中服役了4年,在那以后他才成为一个军官。兰登元帅,是目前法国的战争部长,他的军旅生涯是从充当军中一个乐队的小鼓手开始的;在凡尔赛美术馆陈列的他的画像上,只见他的手垂放在鼓面上,这是应他自己的要求才这样绘制的。这样的事例激励着法国士兵热情饱满地献身于军职工作,因为每一个士兵都觉得也许某一天自己的军用背包上也会插上元帅指挥棒。

在法国、英国或其它国家所涌现出来的上述一系列事情,即这种通过凭借自己坚韧不拔的努力和充满活力的奋斗,从而把自己从最低微的辛劳的社会底层上升到对社会发挥作用和影响力的社会上层的杰出地位,这些事例是如此众多而广泛,以致于这种情形再也不能被当作是生活中的例外情况来看待了。只要我们看一看这些成功者中那些更为出色的人物的遭遇,那么,我们就可以这么说,早年遭遇人生的艰难和不利于自己的困境还真是一个人走向成功的必要和不可代替的条件。英国国会的下议院就一直有这么一批为数众多的议员来自这样的贫寒出身通过自我奋斗成才的环境——他们是勤奋性格的人民的代表,这使我们的立法机构大为增光,他们在立法机构中深受欢迎和尊敬。晚近出现的沙尔福特选区的下院议员约瑟夫·布拉哲顿,在下院辨论有关《十小时工作法案》的过程中,他以自己曾在一个棉纺厂当童工时所遭遇的艰辛和疲惫的事实作依据,非常认真地以真诚的同情和关怀来对待这部法案制定过程的各种细枝末节,并草拟出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说实在的,要不是他现在身处权力的位置,他还真是无法这么下大力气来改善那个阶级的生存条件。詹姆士·格雷汉姆爵士在布拉哲顿发言完后立即站了起来,他说,在议院的欢呼声中,在此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布拉哲顿先生的出身是那么低微,但这个事实使布拉哲顿先生在下议院比以前更受人尊敬了,试想,一个出身那么低微的人,能一步一步奋斗上来,以平等的身份同贵族的后代们一起平起平坐,怎能不感到自豪,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阿德海姆选区晚近的议员福克斯先生则习惯于以“当我在诺威奇当纺织童工的时候”这样的词句向别人推介他昔日贫寒时代的经历。在国会议员中还有一批同样出身低贱的人们仍然还健在。林赛先生是众所周知的船舶业主,直到最近还是桑德兰地区的国会议员。一次,在回答他的政敌对他的攻击时,他把自己生平中的一个朴素的故事告诉了威蒙斯选区的选民们。14岁时他就成了孤儿,当他离开格拉斯哥去利物浦的时候,他身无分文,连盘缠也没有。船长同意带他走,但必须让他提供劳动作为交换,即这孩子必须在轮船上为蒸汽锅炉不断铲送煤来换取他此行的路费。到达利物浦后的整整7个星期里,他找不到工作,在这段日子里,他忍饥挨饿,住在茅草屋里,几乎要绝望了;直到最后他终于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容身之所。他上船当了童工,由于他良好的品行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19岁之前他就被提升为船长。23岁时他退出了海上业务,从事岸上业务,之后他进展很快。“他兴旺发达了”,他说,“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的工作,以及时刻坚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伟大原则而走向了成功。”

北德比郡现任国会议员、白金汉宫的威廉·杰克逊先生拥有同林赛先生相似的人生境遇。他的父亲是南开斯特市的一位内科医生,他死后,留下一个由1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其中,威廉·杰克逊排行老七。年长的孩子们在父亲在世时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父亲死后,年纪小的孩子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变。12岁时,威廉失学了,他在一个轮船码头干苦活,从早晨六点一直干到晚上九点。老板得病后,他被带到办公室,那里他拥有了更多闲暇。这给了他阅读的机会,他获得了阅读一套“不列颠百科全书”的机会,他自始至终读完了该书,有时在白天,有时在夜里。后来他投身贸易活动,由于他的勤奋,他大获成功。现在,他拥有航行于各大海洋的船只,同世界各国保持着商业往来关系。

与上述人物相类似的人中,最近出现的有理查德。科布登,他也同样出身低微。他是萨斯克斯的米德哈斯特一位农民的儿子。年纪很小时就被送往伦敦,在该市一个仓库受雇为童工。这是个勤奋、行为规矩的孩子,他渴望了解更多的知识。他的主人是旧式学校出来的人,警告他别读太多的书,但这孩子不听,继续他的事业,他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财富贮藏在心。他很快获得提升,从一个仓库管理员到旅行推销员——从中他建立起了大量的关系网络,这为他以后下海经商奠定了基础。最终,他在曼彻斯特当一个印花布漆工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由于他对公共事务颇感兴趣。尤其是对大众教育情有独钟,他的注意力逐渐地被有关谷物法的问题吸引过去了。为了废止该项法律,他可以说是把自己的财富和毕生精力都奉献进去了。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个令人纳闷不已的事实:他首次在公众面前发表的演讲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但是,由于他具有非凡的毅力恒心、实干精神和充沛精力,随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他终于成为了公共演说家中最具说服力和最具震撼力的人之一,就连一向不苟言笑、在赞扬别人方面一向吝啬的罗伯特·皮尔爵士本人也不得不对科布登的演讲抱以赞美。法国驻英国大使德鲁阿·德·鲁斯先生曾精彩地评论科布登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个人才能、坚韧不拔和辛勤劳动所能完成什么样的一种伟业的活生生的标本;他是那些出身社会最底层的贫寒之士通过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个人的服务才能而挤身社会公共生活中受人尊敬的上层地位的人士中最完美的一个例子;最终,这么一个举世罕见的坚定品格的例子在英国人的性格中承传了下来”。

在上述所有这些例子中,个人奋发向上的辛勤实干是取得杰出成就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任何一种杰出成就都必然与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无缘。正是辛勤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在自我教养。在智慧的生长、在商业的兴旺等方面。即使一个人出生于富贵和社会上层之家,他们个人要想获得稳固的社会声望的话,也得靠不知疲倦的实干才能成功。因为,虽然几英亩的土地可以承传给后代,但是,知识和智慧却无法承传给后代啊!富裕之人也许可以雇佣别人为他们干活,但却不可能通过别人来获得为他干活的思想,或者说从中买到任何形式的自我教养的成果。事实上,任何事业追求中的优秀成就都只能通过辛勤的实干才能取得,这种说法在某些富人的经历中所显示的正确性如同在德鲁和吉福特二人经历中所显示的正确性一样,他们受教育的学校就是补鞋店的摊位,休·米勒的情形也是一样,他的人生大学就在克洛马迪的采石场上。

为什么自助和受助相互结合为宜

另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地位的勤奋工作的人物是巴威尔·利顿爵士。很少有作家能同时在许多领域干出名堂或在不同领域都取得更高的杰出成就——作为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政治家。他工作起来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不贪图安逸享乐,时刻洋溢着饱满的热情和斗志,不断超越自己。纯粹从勤奋这个角度来说,在仍然还健在的英国作家中很少有人写过那么多的著作,更没有人能产生那么高品味的大量的优秀作品来。巴威尔的勤奋完全值得把所有伟大的称赞都堆积到他身上。在社交“活跃季节”,他完全可以去狩猎,去射击,去休闲娱乐——频繁出入各种俱乐部和欣赏戏剧,参观伦敦的名胜古迹,然后又驱车乡间别墅,带上自己储备好的东西在那里度假,享受乡间户外的无穷乐趣——然后又到海外旅游,去巴黎,维也纳或罗马——所有这些对一个热爱快乐和有财产的人来说都是相当有吸引力的,而且再也不会使他自愿去从事任何艰苦的连续不断的工作。尽管有着这么多快乐的诱感,而且也是他的财力所力所能及的事情,同出身于同样社会地位的人相比,巴威尔拒绝了这种享乐的生活方式,并追求过一种文人的生活。象比隆一样,巴威尔经过艰辛努力创作出来的首部诗词“杂草和野花”是个败笔。他第二次努力的成果是部小说《福克兰》,同样也是失败之作。一个意志薄弱者遇到这种情况的话,肯定会放弃创作活动了。然而巴威尔却不。他继续努力,坚持不懈地耕耘,他决定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直到成功为止。他不断努力,广泛阅读,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勇往直前地苦干,最终获得了成功。继《福克兰》之后,一年之内他又写出了作品《伯尔哈姆》。从此一不可收拾,开启了巴威尔长达30多年的文学生涯,这其中充满了一系列胜利和成功的作品。

狄士累利先生则在以勤奋和实干的力量创造出杰出的公职生涯方面为我们树立了一个类似的榜样。象巴威尔一样,他的第一个成就是在文学领域取得的。他也是在遭受了一系列失败的打击之后才获得成功。他的作品《阿尔罗伊的神奇传说》和《革命的史诗》遭到人们的冷嘲热讽,甚至被人们视为神经错乱的标志。但他继续从别的方向进行努力。他的作品《康宁斯比》、《西比尔》和《但康雷德》被证明是他创作出来的精品。作为一个演说家,他在国会下院的首次演讲也是个失败,被人们戏说为“比阿德尔菲的滑稽剧还要厉害的尖锐叫声而已。”虽然他在乐队担任词曲作者,而且他本人也雄心勃勃,试图创造出一流的词曲作品来,然而,他所创作的歌曲中的每个句子都被人们以“哄堂大笑”来回报,悲剧《哈姆雷特》被他演凑成了与原剧精神风马牛不相及的喜剧。但是,他最终还是以一个具有预言性的句子来结束了这个插曲。面对自己那充满学识的演说所遭受的冷嘲热讽,在苦恼之际,他向人们大声叫喊,“我已经多次尝试过很多事情了,而且在这些事情中我最终都成功了。我将会坐在这里,总有一天,你们听到我演说的时机会再次到来。”这一天还果真到来了,最终,狄士累利在世界第一次绅士大会上那扣人心弦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勇往直前的力量和决心会干出多么杰出的成就来,因为狄士累利获得这样的成功就是靠辛劳和汗水。他不象许多年轻人一样,一遇失败的挫析就一蹶不振,就躲避到一个阴暗的角落里,狄士累利先生遭遇失败后继续勤奋努力,发奋工作。他认真地抛弃自己过去的缺陷,仔细地研究他的受众的性格,孜孜不倦地练习演说的艺术,刻苦努力地研究议会知识。为了成功,他不断地委屈求全,成功虽然到来了,但是来得慢了点:最后议会同他一起欢笑,而不是嘲笑他。早年失败的记忆从头脑中消逝了,最后,公众一致认为他是议会最成功和最有感染力的议长之一。

虽说通过个人的勤奋自励和吃苦耐劳能完成许多伟业,正如前面所援引的事例和以后的篇幅中还要引用的案例所表明的那样。但同时我们应该承认,在我们的人生历程中接受来自别人的帮助也是非常重要的。诗人沃兹沃斯说得好,“自助和受助这两个事物,虽然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然而它们必定相互结合才是最好的——高尚的依赖和自立,高尚的受助和自助”。从摇蓝到坟墓,所有的人都因受抚养和受教育而或多或少受人的恩惠;那些最优秀的人和真正的强者往往是最乐意承认和接收这种帮助的人。例如,法国作家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人生经历就是榜样。托克维尔出生在一个双亲皆为贵族的家庭,他父亲是法国一个颇有名望的贵族,他的母亲是马拉舍伯公爵的孙女。由于强有力的家庭影响力,当他年方21岁时就被任命为凡尔赛审计法官,但是,很可能是由于他觉得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胜任那个位置,他决定放弃那个职位,由自己单独去开创自己未来的生活道路。“真是个愚不可及的决定。”也许有人会这么说。但托克维尔勇敢地按照自己的决定去行动,毫不退缩。他辞去了自己的职位,决定离开法国并打算到美国游历访问。此行的成果就是后来出版的他那本伟大著作《论美国的民主》。他的朋友、同他一起到美国游历的伙伴古斯塔夫.德·波蒙是这样描述托克维尔在此次旅游中那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的:“他的本性是与懒惰格格不入的,无论是在旅行过程中还是在休息的时候,他的头脑一直在活动……同阿历克西斯在一起,他最同意与你聊天的内容就是什么东西是最有用的。对他来说,最遭糕的日子就是无所事事的日子,也就是时间白白浪费了的日子;哪怕是浪费一丁点时间都使他坐卧不安。”在托克维尔亲自写给朋友的信中有这样的段落:“生活中,人们不能有一时一刻没有行动;因为个人的外在努力,同个人的内在努力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如果不是这样,即使我们在年龄上增长了,我们在心态上还是年幼无知的。我把生活在世上的人比作一个在十分寒冷的地区漫无止境地艰难跋涉的旅行者,他走得越高远,他就走得越快。灵魂的病变是可怕的,为了抵抗这种可怕的罪恶,一个人不仅需要来自内心深处的精神力量的支持,而且也需要与生活上事业上的朋友保持密切的联系。互助互爱,共度难关。”

尽管德.托克维尔对充分发挥个人吃苦耐劳和独立自主的必要性的论述是铿锵有力的,但是,恐怕没有任何人能比托克维尔更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中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受惠于别人的帮助或支持这一事实的价值了。因此,他时常充满感激地承认他对他的两个好友德·克尔格雷和斯托菲尔的深情感谢——对前者是因为他给托克维尔以精神和智力上的帮助;对后者是因为他从道义上支持和同情托克维尔。对德·克尔格雷,托克维尔写道——“你是我唯一信赖可靠的心灵,你的影响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真正的效果。许多人影响过我行为的方方面面,但没有任何人象你那样能对我的基本理念的诞生和对指导我的行为规则的原则产生那么巨大的影响”。德·托克维尔也从不掩饰他对他的妻子玛丽的巨大而深情的感激之情,由于她对丈夫所抱有的良好的脾气和性格,使得托克维尔能够成功地进行他的研究。托克维尔确信,一个具有高贵心灵气质的妇女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高她丈夫的心灵品性,而一个低级庸俗的妇女只会败坏她丈夫的心灵。

总而言之,人类的性格是由各种各样的无形的影响所塑造而成的:受榜样和格言的影响;受生活和文学的影响;受朋友和邻居的影响;受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和我们的先辈的精神的影响,他们良好的言论品行的遗产被我们所继承。但是,尽管往大处讲,毫无疑问,上述影响都是我们所必须承认的,然而,同样明白无误的是,人们应当是他们自己生活和行为的积极的主人才行;因此,无论对别人的感激显得多么明智和多么美好,从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讲,人们自己应当是自己最好的救星。

为什么创业者的成功源于灵感和志气

在其他杰出的实业开创者之中,尊敬的威廉·李阁下——织袜机的发明者,约翰·哈斯克特——珠罗纱机的发明者,都是值得记取的人物。作为具有伟大机械才能和坚韧不拔精神的人物,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他们的发明创造成果终于为诺丁汉和邻近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提供了巨大的有利可图的就业机会。在坊间流传的有关织袜机的发明情况的说法尽管相当混乱,在某些方面甚至相互矛盾,但是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它的发明者是威廉·李。威廉于1563年左右出生于离诺丁汉7英里的一个名叫伍德伯洛的村庄。根据某些说法,他是一个小地主的继承人,但按照其它说法,他是个穷困潦倒的学者,并从很早的时候他就开始了与贫困作斗争的人生历程。1579年他作为一个减费生进入剑桥基督学院学习,旋即又转往圣约翰学院,在1582~1583年间他拿到了文学学士学位。他于1586年开始攻读文学硕士学位;有关这个问题,在大学的档案记录上出现了混乱。常见的一种说法是他因在学习期间结婚,违反了校规而被学校除名,这种说法显然不对,因为他从来没有成为大学的学生,因此不可能遭到如此错误的处分。

当威廉·李发明织袜机的时候,他当时还在诺丁汉附近的卡尔文顿市担任牧师的角色;据某些作家宣称,织袜机的发明是缘于一次小小的感情挫折。当时威廉牧师深深地爱上了当地村庄一名年轻的女士,但这位女士对他的爱并不感冒;每当他去看她的时候,她常常是专心致志地织袜子和从技艺上指导她的学生,而无暇顾及喜欢她的男人向她发出的甜言密语般的求爱。据说她的这种怠慢在他心中产生了一种对手工织袜的反感,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发明一种机器以取代手工织袜,让手工织袜成为无利可图的行当。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全身心投入到这项发明的探索过程中,为他的新想法付出了巨大牺牲,在这期间他放弃了所有一切事情。当成功的前景开始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他辞去了牧师的职务,全力以赴进行用机器来生产袜子的工艺技术的攻关。这是由亨森以一个老织袜工的权威来讲述的故事,他于92岁高龄时在诺丁汉的科林斯医院去世,在安娜女王在位时,他曾在这个城镇当过学徒。另一个有关发明织袜机的传统说法是由迪尔森和布莱克纳提供的,他们说织袜机是由伦敦一家纺织厂的职工亲自发明的,这是一种无需木制品的织袜机,听说当时只有一位牧师和妇女是这一发明的支持拥护者。

不管有关发明织袜机的事实真相究竟如何,有一点是无可置疑的:织袜机的发明展示了发明者那超常的机械天才。试想:一个生活在边远村庄的牧师,他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与书本打交道,竟然能设计出这么精妙复杂地运动的机器,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一创造性的发明一下子把织袜工艺从过去那种低级落后的繁重体力劳动带到了完美迅速的机器织袜的先进阶段,这是令世人惊叹不已的成就,这在机械发明史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在一个手工艺技术还处在相当落后、且没有什么人把精力投放在改善制造艺术的机器发明创造的阶段,威廉·李的这一成就真可谓是很伟大的榜样。当时,他在那么艰苦落后的条件下面临着临时制作他所要发明机器的各种零部件和采取各种权宜措施来克服发明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困难的任务。他所使用的工具很简陋,他所用的材料也很差,又没有技艺熟练的工人来帮助他。按照惯例,他制作的首台机器是一个有十二个针圈数但没有引导坠子的全部用木材制作而成的织袜机。在制作针脚上存在的一个主要困难是没有针眼;但这一困难最终被他用一把三角挫刀在针上制作出眼孔而得到解决。最后,问题一个一个接连被克服,在经过三年的辛勤探索后,机器终于能完全用于实际操作了。这位过去对艺术豪情满怀的牧师现在在卡尔文顿这个村庄里开始做起袜子纺织的生意来了,并在那里干了好长一段时光,指导他的兄弟詹姆斯和亲朋好友熟习和运用这门工艺。

在把自己发明的机器改进到相当完善的地步以后,由于威廉.李想获得伊丽莎白女王对自己的发明的庇护(女王对手工的丝袜情有独钟是众所周知的),于是他启程前往伦敦,想在女王陛下面前展示他的机器,他先在宫廷的一些大臣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机器,其中他还教会了威廉·汉顿爵士(后为勋爵)如何成功地操作它;在这些大臣的指点和引荐下,威廉·李最后获准拜会女王,并当着女王的面现场表演他的机器的性能。令威廉·李大失所望的是,女工并没有给予他所期待的赞赏和鼓励;而且据说女王还反对这项发明,理由是这项发明会剥夺大批靠手工织袜为生的穷苦人的就业机会。在寻找其他的人作为他的发明的庇护人方面,威廉·李也没有多大的成功,他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发明都受到了蔑视。多年后,他接受了亨利四世时代一位有远见卓识的大臣苏利给他提出的建议:到法国的港口城市鲁恩去并指导当地的袜子纺织业——当时鲁恩是法国重要的制造业中心之一——在那里生产和运用织袜机。于是,在1605年威廉·李连人带机一起辗转到了法国,他还带上了自己的一个兄弟和7个劳工。他在鲁恩受到了热诚的欢迎,并开始大规模地从事袜子生产——整整九台机器在满负荷地运转。这时,不幸的坏运气向他袭来。亨利四世,他的保护人,正是靠他,威廉的发明才获得了奖励、荣耀和特殊的权利,是他引导威廉到法国开创事业。威廉的这位恩人这时被一群狂热的拉瓦热拉克人谋杀了,这样,亨利国王在过去所给予威廉的鼓励和保护从此一去不复返。为了向法国的宫廷政府阐明他的主张,咸廉·李只身来到巴黎;但由于他是一个英国的清教徒,加上又是个外国佬,人们对他的解释不屑一顾;苦恼和悲伤把他给击倒了,最后,这位卓越的发明家不久便在极度穷困和痛苦的状态下在巴黎撒手人寰。

威廉·李的兄弟和7个劳工成功地逃离了法国并带走了7台机器,剩下两台留在法国。詹姆斯·李回到诺丁汉郡以后,一个特罗顿的磨坊主加盟到李的身边。在威廉·李离开英国之前,这个磨坊主曾受过威廉·李本人对他进行的机器纺织工艺方面的指导。詹姆斯和磨坊主两人加上其他那几个劳工和从法国带回来的机器,在特罗顿又开始了袜子制造业,很快,他们就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功。特罗顿真是个特别适合从事袜子生产的地方,因为邻近的舍伍德地区的绵羊牧场盛产一种优质的长纤维的羊毛,这为袜子生产提供了十分良好的原材料。据说阿斯顿先生后来引进了技术上得到巨大改善的使用铅锤子制造织袜机的方法。散布在英国各地的织袜机数量稳步高涨;用机器织袜这一产业最后成了英国实业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为什么不幸是成就伟业的诱因

爵萨正如许多意志坚定、毅力过人的人一样,是从布衣中靠自己顽强的拼搏涌现出来的。他们以其特有的勤奋、毅力和向上的精神影响着周围的人,他们以其自己丰富的技艺教育普通的工人。在各个方面,他们都以其特有的精神感召着人们,他们是民族的脊梁,他们的精神铸成一个民族之魂。同纺织机的发明者阿克莱特一样,爵萨是13个兄弟姊妹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祖父与曾祖父均为陶工,他父亲也一样。当爵萨还是一个孩子时他父亲死了,给他留下20英镑的遗产。他曾在村里的小学读过书,由于他父亲的逝世,他失学了,到他兄弟经营的一个小陶厂干活。这样,他开始了他的生活,开始了他的工作生涯,开始用自己的双腿登上了人生漫漫长途的第一给阶段,此时他正好11岁。不久他患了天花,差点丢了小命。从此以后他一直遭受着这场病的后遗症的折磨,由于感染,他的膝关节出了毛病,这种毛病定时出现,一直到后来做了截肢手术之后才摆脱这一苦恼。英国著名的政治家格莱斯顿(1809~1898,于1864~1894年间四度任英国首相)先生在最近于贝兹莱姆发表的有关韦德格德的一篇文章中,以无可辩驳的事实雄辩地表明韦德格伍德先生所遭受的这次不幸或许是他日后成就一番大业的偶然诱因。格莱斯顿讲道:“病魔使他无法象常人一样活蹦乱跳地长大成人。健壮的英国手工业者都有灵巧的四肢可供挥酒,他们能很巧妙地利用它们。但是韦德格伍德不能这样,他的四肢不听使唤,他也无法灵巧地运动它们,或许他该思考一些更伟大、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使他沉思他的技术的秘密和规则。结果他具有非凡的洞察力,对自己的手艺相当精熟,他的这种令人艳羡的本领也许只有雅典的陶工才有。”

当他在他哥哥那儿完成学徒期后,他与另一个工匠合伙经营一些小生意,制作刀柄、盒子和各色家用物什。后来他又着手制作圆鼓鼓的餐用碟子、烛台、灯花盒子和诸如此类的东西,这时又有一个伙计加了进来。一直到1759年他在贝兹莱姆开始按自己的愿意行事之前,他的工作并无多大起色。此后他十分执着地追求自己的事业,不时把新的产品推向市场,这样他才慢慢地扩大了他的生意。他的首要目标是要制作出比斯坦福郡生产的陶瓷更好的洁白如乳的陶瓷,从颜色、光泽和耐用性方面都要超过它。为了攻破这一难题,他把所有的闲暇时间都用来钻研化学;就如何打釉上光、选择陶土以及其他问题,他做了无数试验。经过周密的调查研究,他注意到有一种陶土含有二氧化硅,这种土在有煅炼之前是黝黑色的,但一旦经过高温之后就变成了白色。他对这一现象仔细观察,反复思考,突然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把二氧化硅与捣碎的红色陶粉混合起来,经过煅炼,果然变成了白色。剩下来要干的就是在这些材料上着上一层透明的釉色,这是陶制艺术的最重要的创作之一。在英国人看来,这也就是获得最大的商业价值与最广泛的应用的重要一环。

有一段时间,韦德格伍德与柏里斯一样,为炉子伤透了脑筋。他同柏里斯一样,以极其顽强的毅力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困难。他首先试着生产一些餐用陶瓷品,结果是一连串灾难性的失败——一连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毁于一旦。他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金钱和劳动,经过长期反复的试验,终于有幸找到了一种合适的釉色。不断地改进陶制品成了他的须臾不可少的情感寄托。即使在他已经克服了各种各样的困难,能大量生产白玉般的和乳白色的陶制品,他自己也很富有了,他仍无满足之心。他深知艺海无涯,他仍孜孜探求完善的办法。由于他制作的陶器质地考究、色泽晶莹透明、刻画精细,因而畅销国内外。他的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力量,整个地区的人都为他所感动。经过他的非凡努力,英国又一个伟大的行业终于建立在牢不可破的基础之上。他的目标是追求卓越,力争第一。他声称“与其粗制滥造,不如干脆放弃”。

韦德格伍德曾得到同行与其他许多有影响的人的真诚帮助。他那执着的工作精神出乎诚意,因此,他很快博得其它一些正直有良心的工匠的鼎力相助。他特意给查罗特皇后制作了一套十分考究的餐用陶具,查罗特皇后见后芳心大悦,她立即任命他为皇家陶匠,这个称号比罗爵这个头衔更尊贵。这套陶具,今天英国人称为“皇后陶王”。许多珍贵的陶器被交给他仿制,这样,他得以欣赏许多稀世之宝。威廉·汉密尔顿曾把远古埋藏的一套陶制样品借给他,他模仿得维妙维肖,与原品一模一样。当巴贝日尼花瓶拍卖时,波兰的女公爵出价高于爵萨。爵萨出价1700畿尼,女公爵以1800畿尼的高价买了下来。但当她得知韦德格伍德这个人时,她很慷慨地把这个宝瓶借给他欣赏、复制。韦德格伍德先后耗资2500畿尼摹制了50副稀世珍品,所耗费用是一文钱都不能收回的。但韦德格伍德并不在乎这些,他的目的就是要向世人证明,不管前人制作了什么样的精品,英国都有能力、有技术来完成它,将来也是如此。他的目的达到了。

韦德格伍德提醒他的助手要有化学家的严肃认真、古董家的广博的知识以及艺术家的一丝不苟的技艺。韦德格伍德仔细研究过英国著名雕刻家福莱克斯曼(1755~1826)。当福莱克斯曼年轻时,他注重从方面培育自己的创作能力,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图案。韦德格伍德从中深受启发,他通过自己的双手把这些图案变成了趣味横生的陶制品图案,使古典艺术美得以重新传播。通过精心的研究和试验,他重新发现了在陶制花瓶、陶制物什及其它类似东西上绘画的技术,古代的伊特拉斯坎人曾运用过这门技术,但自从白里尼时代以来,这一技术就神秘地失传了。韦德格伍德又重新培育了这一技艺。韦德格伍德以其对科学的最大贡献而名垂青史,他的英名与他的发明物同在天地之间。

韦德格伍德热心于各种公益事业。连接东西岛屿的特思特莫日赛运河的建成就是他的公益心与希兰德的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结果。当时他生活的那个地方路况坏透了,他计划并修建了一条长10英里的公路。由于他的名声,他先后在贝兹莱姆和在爱特热尔建造起来的工程已成为来自欧洲各地的杰出人物参观、景仰之地。

通过韦德格伍德的创造性劳动,极为落后的英国陶器制造业一跃成为英国的主要产业。我们再也不依赖进口外国的陶器,相反,我们向其它国家大量进口,即使对英国的产品实行禁运,我们国家的陶制品也能畅销全球。一直到他从事这一行业30年后,他才向国会就他的制造业提供根据。从他揭示的资料来看,他这一行并不是给少数不称职的人以低廉的报酬,英国大约有二万人直接靠从事陶器制作谋生。这不有考虑与这一行业息息相关的不断增长的煤矿运行、海陆运输行业和以其它种种方式在各地区对其它行业的刺激。但即使在韦德格伍德时代,已经取得这样重大的进步,他坚持认为陶器制造业刚刚处在起始阶段。在不列颠优越的政治制度与便利的自然条件之下,随着工业的不断进步和制造业知识的增长,制陶技术必定会突飞猛进,已经取得了成就与将来能达到的相比,真是太渺小了。从那时以来这一重要的工业部门已经取得的巨大进步,完全证实了韦德格伍德的评论。1852年,除了国内消费的以外,至少还有8400万件陶器从英国远销其它国家。当然,并不仅仅只有这些产品的数量和价值才值得考虑,作为一个重要的工业部门,它在改善全体居民的生活状况上意义是十分重大的。当韦德格伍德开始经营之时,斯坦福郡这个地区还处在半文明状态,人口数量很少,人民生活很穷苦。当韦德格伍德这一行业已巩固地确立起来时,他的制陶业已能以优厚的薪俸为三倍于该地区人口总数的人提供生活保障。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的精神道德也同步发展,真是“仓禀实则知礼节。”

象韦德格伍德这样的人完称得上是文明世界的产业英雄。他们在战胜种种艰难险阻时所表现出来的坚定不移百折不挠的自信心,在追求有价值的、崇高的目标时所体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超人的毅力,与以血肉之躯冲杀战场的战士和横渡沧海的航海家的英雄气概相比,一点也不逊色。无疑地,为了保卫这些勇敢的工业领袖们所开创的英雄般的业绩,战士们与航海家们的英雄壮举,都是可钦可佩的。

为什么平凡出伟人

人生的许多伟大业绩都是通过一些很平凡的人们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而取得的。周而复始的日常生活,尽管有种种牵累、困难和应尽的职责、义务,但它仍能使人们获得种种最美好的人生经验。对那些执着地开辟新路人而言,生活总会给他提供足够的努力机会和不断进步的空间。人类的幸福就在于沿着已有的道路不断开拓进取,永不停息。那些最能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是最成功的。

人们总是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还不如人那么具有盲目性。了解实际生活的人都知道:天道酬勤,命运掌握大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就正如优秀的航道家驾驭大风大浪一样。对人类历史的研究表明,在成就一番伟业的过程中,一些最普遍的品格,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等等,往往起很大作用。即使是盖世天才也不能小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一般的就更不用说了。事实上,正是那些真正伟大的人物相信常人的智慧与毅力的作用,而不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公共意识升华的结果。一位大学的校长认为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能力。约翰·弗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的智慧之火;波思认为“天才就是耐心。”

牛顿毫无疑问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得到这些非同一般的发现时,他诚实地回答道:“总是思考着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置于心头,反复思考,慢慢地,起初的点点星光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阳光一片。”正如其他有成就的人一样,牛顿也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来取得成功的,他的盛名也是这样换来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对本特利先生说过:“如果说我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这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普勒也这样说过:“正如古人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对此我深有同感。只有对所学的东西善于思考才通达逐步深入。对于我所研究的课题我总是穷根究底,想出个所以然来。”

纯粹靠勤奋和毅力能产生令人惊讶的成果,这令许多杰出的人物都怀疑真正的天才的存在。天才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稀少得多。法国著名作家伏尔泰认为天才与普通人只有很细小的区别。贝克莱认为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诗人和雄辩家。热罗德斯则认为所有的人都具有相同的天赋。一些人在从事的范围内只在善于掌握和运用一些理智运行的基本规则,这样就能超乎一般,即成为所谓天才。但即使我们完全相信勤奋和努力能创造奇迹,也完全承认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也是意志坚强、不屈不挠的人,但很显然,如果没有惊人的天赋的话,不论你如何遵循理智和思维运行的规律,也不可能成为莎士比亚、牛顿或贝多芬式的人物。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1766~1844)不承认他是什么天才,他认为他所取得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点滴积累而成的。约翰·亨特曾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象一个蜂巢一样,看来是一片混乱,杂乱无章到处充满嗡嗡之声,实际上一切都整齐有序。每一点食物都是通过劳动在大自然中精心选择的。”只要翻一翻一些大人物的传记,我们就知道大多灵敏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各种著名的工匠,他们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非同一般的勤奋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他们都是惜时如命的人。英国作家兼政治家狄士累利(1804~1881,于1868及1874~1880任首相)认为要成功就必须精通所学科目,要精通它,只有通过连续不断的苦心钻研,舍此别无良策。因此,从很大程度上讲,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人物,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每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有一个寡妇在谈及她那才华横溢而又粗枝大叶的儿子时曾慨叹:“唉!他太缺少坚持到底、顽强拼搏这份天资,又何以能成大器”。天赋过人的人如果没有毅力和恒心作基础,他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正如意大利民谚所云:“走得慢且坚持到底的人才是真正走得快的人。”

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是很关键的一环。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劳动品性,则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即使从事最简单的技艺也少不了这些最基本的“品格”。古人去:“勤能补拙是良训。”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罗伯特·皮尔正是由于养成了反复训练、不断实践这种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才成了英国参义院中的杰出的辉煌的人物。当他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父亲就让他站在桌子边练习即席背诵,即席作诗。首先他父亲让他尽可能背诵一些周日训诫。当然,起先并无多大进展,但时久日长,滴水穿石,最后他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全部训诫内容。后来在议会中他以其无以伦比的演讲艺术一一驳倒他的论敌。这实在令人倾服。但几乎没有人能猜测到,他在论辩中表现出来的惊人的记忆力正是他父亲以前严格训练的结果。

在一些最简单的事情上,反复不已的磨炼确实会产生惊人的结果。拉小提琴看起来十分简单,但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又需要花费多少辛劳的反复练习啊。有一个年轻人曾问卡笛尼学拉小提琴要多和时间。卡笛尼回答道:“每天12个小时,连续坚持12年。”俗语云:“勤奋是金。”一个芭蕾舞演员要练就一身绝技,不知道要流下多少汁水、饱偿多少苦头。一招一式都要花费难以想象的劳动。当泰祺妮准备她的夜晚演出之前,她往往得接受她父亲两个小时的严训。歇下来时真是筋疲力尽,她想躺下,但她不能脱下衣服,只能用海绵擦洗一下,借以恢复精力。有时,人真是完全失去知觉了。舞台上那灵巧如燕的舞步,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但这又来得何其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十年功的酸甜苦辣,泰祺妮作为一个芭蕾舞演员似乎有更深刻的体会。

一点点进步都是来之不易的,任何伟大的成功都不可能垂手可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德·迈斯特说过:“耐心和毅力就是成功的秘密。”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光播种,而不善于耐心地、满怀希望地耕耘,也不会有好的收获。最甜的果子往往在最后成熟,西方有一句格言:“时间和耐心能把桑叶变成云霞般的彩锦。”

当然,只有愉快地工作才能耐心地等待。一份愉快的工作心情是极为难得的财富。它能促进工作的顺应性,使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正女如一位基督教主教所说的:“基督教徒的品性的精髓就是中庸不倚。”智慧的精髓就在于愉快与勤奋的结合。愉快地工作是成功之道、幸福之源。也许人生的最大快乐就在于有目的地、朝气蓬勃地工作,一个人的信心,活力和其它种种优良品质都依赖于它。当赛地·史密斯在约克郡的弗士顿勒克区当一个教区的牧师时,尽管他认为他不适合于干这一项工作,但他还是很愉快地干了起来,并决心尽力干得最好。他说:“我已下决心爱上这项工作,使我自己与它一致,这比我超然其上,不时发发牢骚,认为这项工作纯粹无聊透顶,尽讲些废话,要更富有大丈夫气概。”每当霍克博士去从事一项新的工作时,他总是说;“不管我在哪儿,我都以上帝的名义发誓,我会用我的双手去尽力工作;如果我不能找到一份工作,我将创造一份工作。”

那些为大众谋幸福的人,往往因不能立即收效或产生结果而懊丧,他们往往需要更大的耐心,需要更长的等待。他们播下的种子有时深埋在冬日的积雪之下,春天还未来临,冬雪还没融化,那辛勤播种的人也许就已长眠地下。并非每一个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都能象罗兰·黑尔那样,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杰出思想开花结果。爱登·史密斯曾在古老而黑暗的格拉斯哥大学播下许多社会改良的种子,他在那儿细细耕耘,为民族的精神财富播下了一颗颗宝贵的种子。但70年过去,才收到实质性的成果,事实上还没有大获全收。对于一个男人而言,没有任何东西能弥补希望的破灭,希望的破灭完全能改变一个人的性格。“我怎么能工作?我如何才能获得幸福呢?”一个伟大而又可怜的思想家说道,“我的希望何时已完全破灭了?”卡罗是最富有活力、最有勇气、最有希望的传教士这一。在印度的时候,他想不出什么法子来使他的三个执事干点什么事,他自己只能在工作之余稍事休息。卡罗本人是一个修鞋匠的孩子,韦德和马赛姆是他的助手。其中韦德是一个木匠的儿子,马赛姆是一个织布匠的儿子。通过他们的共同劳动,他们在塞尔姆波建起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神学院,16个分站也已建立起来。他们把圣经翻译成16种语言。在英属印度实行一场道德领域的革命的种子已经播下了。有一次,在英国领地总督的桌边,他听到对面的一个人大声问另一个人,卡罗是否不是一个制鞋匠的儿子。“不,先生。”卡罗立即大声嚷道,“正是一个制鞋匠的儿子。”关于卡罗幼小时候的倔强劲,有一个众所周知的轶闻。有一天当卡罗在爬树时,他脚一滑,跌到了地上,腿撕裂了。他不得不卧床休息几个星期,当他刚刚恢复过来,不用人搀扶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跑去爬那颗树。卡罗具有作为一个传教士所必需的大无畏的勇气。他干事雷厉风行,决不退缩。

著名哲学家杨格博士有一句名言:“任何人都可以做其他人已经干过的事!”一旦他决定干某件事,他决不会退缩。据说他第一次骑马时,一个著名的运动员,巴克利先生的孙子陪伴着他。当这位在他前面的马术师一跃而过一道栅栏时,杨格也希望跃马而过,但他从马上掉了下来,他一言未发,又跨上马,进行第二次尝试,他又失败了。但这次他没有被扔出很远,他抓住了马脖子。第三次,他成功了,马一跃而过。

身处逆境的鞑靼人从蜘蛛那儿学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一故事已是家喻户晓。美国鸟类学家奥多本自己叙述的一段经历与之相比丝毫不逊色。“有一件事。”他说:“这件事与我原存的二百幅图画有关,它几乎使我放弃鸟类学研究。我详细地记叙这件小事,只是想表明勇气是多么重要——我无法以其它方式大声说明我的不屈不挠的毅力——我这样讲出来也是为了鼓舞其他鸟类保护者去克服最令人沮丧的种种困难。我在俄亥俄的肯塔克的一个叫哈得逊的小村子里住了多年,因事我得去费城。在临行前,我把我的草图细心保管起来。我极细心地把它们装在一个纸木箱子里,把它交给一个亲戚妥善为我保管,并一再叮嘱他不要损坏了这些东西。我得外出几个月。回家后,我与亲友们一一畅叙离情别绪。此后,我询问我那只箱子,我多想见到我的珍宝。亲戚把木箱子拉出来,打开一看,一对挪威老鼠已占据了整个箱子,在满箱子的碎屑中养育了一群鼠仔,仅几个月时间,它们好像在此已居住千年之久。一股无名怒火冲上心头,一连数天,我极为烦躁不安,真是倒霉透顶了,这些图画花费了我多少心血,却被老鼠的牙齿啃掉了!睡了几天闷觉之后,随着时光的流逝,怒气惭惭消失了,烦恼也烟消云散了,我又重新鼓起了勇气。我拿起枪,带上笔记本和笔,就当什么也没发生一样,高高兴兴地向山林进发。我想我也许应为能做得更好而高兴。不到三年时间,我又完成了我的作品。”

有一次艾萨克·牛顿先生的一只名叫金刚石的小狗把他桌上的一盏油灯弄翻,他多年辛勤劳动积累起来的计算成果毁于一旦。这件意外事件给这位哲学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痛苦,他的健康因此受到极大的损伤,理解力也因之差多了。卡利里在写作法国革命史的第一卷时也碰到类似这样的事情。他想把手稿送给精通文学的邻居仔细审查。由于疏忽,手稿被丢在客厅的地板上,卡利里竟忘记了这件事。过了几周之后,出版社急着催稿子,他急忙派人去取“稿子”,邻居感到莫名其妙。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才弄清事情的原委。原来佣人见到客厅地面上一捆“废纸”,就把它丢到厨房饭灶和客可的壁炉里烧掉了!当卡利里弄明白事情的原委后,他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但这时已没有办法了,他只好下定决心重新开始写作。原稿弄丢了,草稿也没有了,所有的事实、材料、思想观点都只能从尘封已久的记忆中去搜寻。起初创作这一著作是一种乐趣,现在不得不重写就是一种痛苦与无奈了。但他还是在这种痛苦与无奈之中,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该著的重写任务。这种非凡的精神实非常人所能及。

为什么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

许多著名的发明家的一生就是顽强的拼搏、不屈不挠地奋斗的一生,乔治·史蒂芬逊有一次对一些年轻人说过,他成功的经验就是一句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他花费了15年时间改进火车机头,才取得决定性的成果。瓦特发明蒸汽机花了30年时间。在科学、艺术及其它行业都有许多这样把铁棒磨成针——持之以恒——的感人故事。其中最有趣的也许要算是尼尼微大理石花纹的发掘。这种遗留在碑石上的箭形书写符号乃是自马其顿征服波斯以后早已失传的楔形文字。

在波斯的史曼沙有一个东印度公司,这个公司的一位聪明的实习生在附近发现许多奇怪的楔形铭文、碑刻。这些铭文、碑该历时十分悠远,没有任何人知其来历。毕斯顿岩壁平地拔起1700英尺,十分陡峭,其下部300英尺的范围以波斯语、锡西厄语和亚述语三种语言铭刻了大量碑文。这块岩石上的天书无人能读,令世人惊诧莫名。自然,毕斯顿岩壁因此名闻遐迩。这位实习生把岩壁上的“天书”一一描摹下来,他一边描摹,一边仔细捉摸其中的含意。经过把已知的与未知的,已经消失了的与仍然存在的符号反复比较、惴摩,他已经有了一些关于这些锲形符号的知识,并且形成了一个字母表。罗里逊先生(后来称亨利先生)把他描摹的这些图形寄回家以供考证。但没有一所大学的一位教授能了解它们,真是苍苍天语无人能读。一位名叫罗热斯的人以前是东印公度司的职员,他对这些“天书”略有研究。于是罗里逊先生又把这些描摹呈送给罗热斯先生研究。罗热斯果然名不虚传。尽管他从未见过毕斯顿岩壁,但他断言这位实习生所描摹的图画并不准确。罗里逊当时仍在毕斯顿岩壁附近,闻言,大为惊讶。仔细一比较,证明罗热斯的判断是正确的。经过进一步潜心的研究与反复比较,关于这些楔形书写文字的研究终于取得很大进展。

为了有利于这两位自修者的学习,英国政府准备给他们配备一个助手,并提供一些必需的设备。一位名叫奥斯汀·赖雅德的人毛遂自荐,这个人原来在伦敦的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没有人想到这三个人——一个实习生,一位印度公司职员和一个律师——竟成为了一种早已遗忘了的语言的第一批读者,竟成为埋藏在地下的古巴比伦历史发掘出来的人,赖雅德当时22岁。他想向东穿过幼发拉底河的大片地区,于是他徒步旅行,只有一个伙伴陪伴着他。只有他自己的双拳才是自卫的武器。真是上帝相助,由于他处处以礼待人、逢人便笑,加上他身体魁梧,他顺利地通过了一个又一个部落,这些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极为残酷的战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晃几年过去了。他手里并没有多少技术,但凭着他顽强的意志和对发掘文物的崇高的热情,他挖掘了大批历史文物,这些文物从未被任何同行发掘过。许多浅浮雕品由于赖雅德的辛勤挖掘得以重见天日,这些雕品无疑地是稀世珍品。据考证,这些陈列在大英博物馆的珍贵文物竟然令人惊奇地很确切地根据基督教圣经记载了三千多年前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这就象新启示录突然光临人世一样,令人惊诧莫名,兴奋不已。关于这些杰出作品的发现,赖雅德曾感慨万千地说:“这些尼尼微碑刻将永远记刻上人们执着的事业心、勤劳的活力所产生的巨大而令人惊讶的工勋。”

孔德·德·布恩的一生也再一次证明勤奋就是天才这一道理。布恩在自然史方面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就。年轻时,布恩并没有什么过人的天赋,他智力平平,反应迟钝。并且他天性懒惰,一生下来就有大笔财产,人们或许以为他会纵情于荣华富贵之中,一无所为。但他不想成为一个酒囊饭袋,不想一生碌碌无为,他要致力于科学研究。时间是有限的财富,他为自己早上睡懒觉浪费时间而苦恼,他决心破除这个坏习惯。习惯是一种力量,要破除它谈何容易。他斗争了一段时期,但毫无成效,早上仍然起不来。他只得叫他的佣人约瑟夫来帮忙。只要约瑟夫能在早上六点钟以前把他弄起来就奖给约瑟夫一克朗,但当约瑟夫早上去叫他时,他或者以生病作为借口,或者因吵醒他的睡眠而假装生气。当伯爵最后起来之后,又大声喝斥约瑟夫让他睡懒觉,而没有把他准时叫起来。这下这个贴身男仆铁下心来要赚那一克朗了,他再也不顾布恩的可怜巴巴的恳求、也不在乎他的威胁,他一次又一次地强迫布恩这位主人在六点之前起床。有一次,布恩无论如何都不肯起来,任凭约瑟夫怎么弄,他都懒在床上。约瑟夫想,不动点真格的,恐怕不会成功。他把一盆冰水放在被窝里,这一招马上见效。通过约瑟夫的种种努力,布恩终于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布恩对约瑟夫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他常说他还欠约瑟夫三、四卷自然史呢?

四十年来,布恩一直在他的桌旁从九点一直工作到两点,然后又从晚上五点工作到九点,他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久而久这,这成了他的习惯,几十年如一日,习惯真是一种力量。他在自传中写道:“工作是他的生命的组成部分。从事学术研究则是他发乎内心的乐趣;一直到他的事业辉煌的最后时刻,他还常常说,他多么希望为了自己的事业再奉献几年。”他是一位很有良心的作家,他总是以最佳方式把最珍贵的思想奉献给读者,他讨厌虚伪、做作、无病呻吟。他对于他著作中的每一个字都仔细推敲,对每一段文字都认真润色,直到内容与形式完美后——他才满意。他写作《自然史的变迁》,先后不少于十一次,才自感满意。他对每一部著作都深思熟虑,从不马虎,他从事著述五十年来,一直如此。他对任何细节从不马虎,事无大小,都是如此,他还常说,天才就是有条有理,一丝不苟。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就在于象蜜蜂一样不停地劳作,永无止息,春蚕到死丝方尽,老牛未逝仍耕田。正如迈登·勒克观察所言:“布恩的成功最明白无误地表明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当布恩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的写作时,他已十分疲惫不堪。但他强迫他自己再回到原作上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推敲、润色,一直到他感到满意为止。一直到他感到在这种反复推敲中感到快慰而不是厌烦和疲乏为止。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

从事文学的人,有许多也是具有非凡的毅力和百折不挠这种品质的。霍尔特·斯科特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他在一个律师事务所工作,一连几年他仅仅是从事抄写工作。这项工作十分单调乏味。既然是我的一份工作,我就有义务尽心把它干好。霍尔特白天埋头苦抄,夜晚用来看书、写作。他曾戏谚地认为,作为一个文人所必需的扎实的、坚定的而不是浮躁的勤劳品格正是他在从事抄写这一工作中逐渐养成的。他每抄一页纸能赚到三分钱,他有时在24小时内能抄120页,当然,也可赚到三元六毛钱。偶尔他用这点额外收入买点零散的书籍,要是他不辛辛苦苦地干,他当然就买不起书。

斯科特在晚年仍然以有一门职业而高兴,与有些拙劣诗人的所见不同,斯科特认为那些愤世嫉俗、无视日常生活义务的人与所谓天才真是风马牛不相及。相反,他认为一个人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干好一门实实在在的职业,这有助于他在其它方面成就一番大业。这对于那些好高骛远的人而言似乎尤为重要。斯科特本人后来曾担任爱丁堡议会的议员,他每天准时到议会去工作,签发各种文件,办好该办的事情,而他的文学创作主要在早餐前完成。洛克哈特说道:“在斯科特创作最旺盛的时期,他总得花部分时间,至少一半以上的时间诚心诚意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对本职工作尽心尽责,毫不懈怠。这确实是他的一个显著特点。”必须靠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不是靠“搞文学”来谋生,这是斯科特先生为自己定下的一条规矩。有一次他说道:“文学是我的爱好,但不是我的生活来源,文学创作带来的收入不应该成为我必需的日常生活来源。因为文学是很严肃的事情,只有心与情融铸而成的作品才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与金钱没有任何关系。”

斯科特惜时如金,一分一妙在他看来都贵比金玉。因此,他十分守时,当然要不是这样的话,他也不可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出大量的惊世之作。除了那些必须随时回复的质询与评议以外,其它所有的信件,他都固定在一天回答,这也是他的一条规矩。无疑地,这条规矩大大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没有任何东西能跟上他那奔涌而至的思想,他的才思如江水奔腾,势不可挡。他每天五点起床,自己生好火,洗漱之后,很认真地穿好衣服。六点钟准时坐在桌子前开始写作。文件都井井有条地摆在桌前,各种参考文献也整齐有序地摆在地面上,只有一条可爱的小狗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他不停地工作。当九、十点钟家人围起来吃饭时,他已完成这一天工作的最难部分。尽管斯科特一辈子兢兢业业,从早到晚认真工作,尽管他学富五车。知识渊博,尽管他由于辛勤工作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每当谈到自己的成绩和能力时,他总是很谦虚,认为这算不了什么。有一次他说道:“在我这一生中,我无数次因自己的无知和浅陋而苦恼,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斯科特在说这话时真是诚惶诚恐,一字一顿,使人感悟良多。

为什么机遇稍纵即逝

偶然的、意外的机遇在人生和社会中实在是少之又少,它们所起的推动作用也并不大。大胆地冒险有时能碰上好运气,人生有时能得到意外的收获,但只是属于偶然的个别的情况。真正要达到自己追求的目的,只有靠勤奋和毅力,舍此别无他途。据说每当风景画大师威尔逊娴熟地画好一幅作品之后,他并不掷笔于地,认为大功告成。相后,他总是极仔细、极认真凝视着自己的作品,观察每一个细节,审视起笔落笔的轻重、快慢、缓急,思考整个布局是否合理,色彩是否和谐,他有时会突然拿起笔来,这儿细细勾画一下,那儿重重添上一笔。这样自己一边细细体会、一边慢慢完善。他这种风格与有些画家大笔一挥,三下五除二勾勒成一幅画,然后把画笔一收这种风格迥然有别,威尔逊认为这最后几笔往往是画龙点晴之笔,起落之间自有妙不可言的作用。这种功夫绝非所谓灵感。“妙手”所能随意点化,而是长期观察和磨炼、细细体察而慢慢形成的。一个艺术家在起笔之前如果不曾认真训练、构思,而只想下笔如有神,那只能是空想。

只有专心致志、认真刻苦地练才能造就真正的艺术大家。那些成就非凡的大家并非根本不在乎日常的基本功,认为这是区区小事,不足挂齿;相反,他们总是于细微之处用心、于细微之处着力,这样日积月累,才能渐人佳境,出神入化。有一天,米查尔·安格鲁在他的工作室中向一位参观者解释为什么自这位参观者上次参观以来他一直忙于一个雕塑的创作。“我在这个地方润了润色,使那儿变得更加光彩些,使面部更表情更柔和了些,使那块肌肉更显得强健有力;然后,使嘴唇更富有表情,使全身更显得有力度。”那位参观者听了不禁说道:“但这些都是些琐碎之处,不大引人注目啊!”雕塑家回答道:“情形也许如此,但你要知道,正是这些细小之处使整个作品趋于完美,而让一件作品完美的细小之处可不是件小事情啊1”画家尼切莱斯·鲍森画画有一条准则,即凡是值得作的都应该做好,力求完美。他的一位朋友威格尼尔·德·马韦尔在他晚年曾问他,为什么他在意大利画坛获得如此高的声誉,鲍森回答道:因为我从未忽视过任何细节和小处。

有许多发现和发明看起来是纯属偶然,其实,仔细探究就会发现,这些发现和发明决不是什么偶然得来的。不是什么天才灵机一动或凭运气得来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形下,这些在常人看来纯属偶然的事件,不过是从事该项研究的人长期苦思冥想的结果,也就是说,纯粹的偶然性虽以偶然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它其实也是在不断实验和思考之后所必然出现的一种形式。人们常常引用苹果落在牛顿脚前,导致他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这一例子来说明所谓纯粹偶然事件在发现中的巨大作用。但人们却忽视了,多年来,牛顿一直在为重力问题苦苦思索。研究这一痛苦的过程。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牛顿思考了该领域内的许多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可以说,关于重力问题的一些极为复杂深刻的问题他都反复思考推敲过。苹果落地这一常见的日常生活现象之所以为常人所不在意,而能激起牛顿对重力问题的理解,能激起他灵感的火花并进一步作出异常深刻的解释,很显然,这是因为牛顿对重力问题已有了深刻的理解的结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它,而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因此,成千上万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却很少有人能象牛顿那样引发出深刻的定律出来。同样,从普通烟斗里冒出来的五光十色象肥皂泡一样的小泡泡,这在常人眼里就跟空气一样普通,当然也很少有人去研究这一现象,但正是这一现象使杨格博士创立了著名的光干扰原理,并由此发现了光衍射现象。人们总认为伟大的发明家总是论及一些十分伟大的事件或伟大的奥秘,其实象牛顿和杨格以及其他许多科学家都是研究一些极普通的现象,他们的过人之处在于能从这些人所共见的普遍现象中揭示其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很大的程度上就在于他们观察事物时的理解力不同,俄国有一句格言是讲那些不善于观察的人的。“一个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观察的人在经过森林时,并不能发现木柴。”所罗门说过:“智者的眼睛长在头上,而愚者的眼睛是长在脊背上的。”詹姆逊有一次对一位刚从意大利回来的先生说:“先生,同样在欧洲旅行,但不同的人所得的收获是大为不同的。”心灵比眼睛看到的东西更多。那些没头没脑的凝视者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只有那些富有理解力的眼光才能穿透事物的现象,深入到事物的内在结构和本质之中去,他们才能看到差别,进行比较,抓住潜藏在表象后面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在伽利略之前,很多人都看到悬挂着的物体有节奏地来回摆动,但只有伽利略才从中作出了有价值的发现,比萨教堂的一位堂守在给一盏悬挂着的油灯添满油之后,就离去了,听任油灯来回荡个不停。伽利略,这时是一个18岁的年轻娃娃,出神地看着油灯荡来荡去,由此他想出了一个计时的主意。此后,伽利略经过50年的潜心钻研,才成功地发明了钟摆,这一项发明对于精确地计算时间和从事天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即使在今天,无论我们怎样来估计它的作用也不会过分。有一次,伽利略偶然听到一位荷兰眼镜商发明了一种仪器,借助于这种仪器,能清楚地看清远方的物体。这促使伽利略认真研究这一现象背后原理,导致他成功地发明了望远镜,从而奠定了现代天文学基础。以上这些发明绝对不可能由那些漫不经心的观察家或无所用心的人创作出来。

开普顿·布朗先生(后来称萨姆尔先生)一直在潜心研究桥梁的结构问题,当时要在他家附近的特威德河上建一座大桥,开普顿一直在构思如何设计一座造价低廉的大桥,画出比较理想的图纸来,在初夏的一个早上,晨露未干,他正在他自家的花园里散步,突然他看到一张蜘蛛网横在路上。他突然灵感大发,一个主意涌上心间。铁索和铁绳不正可以象蜘蛛网一样连成一座大桥吗?结果他发明了举世闻名的悬索大桥。詹姆斯·沃特一直在思考如何在克来迪这个地方铺设地下输水管道,这地方河流纵横,河床情形千差万别,他苦思冥想未能想出理想的方案。有一天,他偶尔看到桌上一只龙虾的壳,由此他受到启发。他设计了一种类似龙虾形状的铁管,铺好之后,果然解决了以前没解决的难题。伊兹贝德·布约尔设计著名的托马斯隧道的灵感则是观察微小的船蛆的结果。他发现这种小小的动物用自己全副武装的头部首先朝一个方向钻孔,然后朝另一个方向钻一个孔,再钻出一个拱道。这是第一道工序。第二步是在洞的顶上和两边涂上一层滑滑的东西。布约尔很受船蛆的启发。他把船蛆的操作过程及其方法细细加以研究,终于得以建好他的掩护支架,并完成他那项伟大工程。

只有那些潜心仔细观察的人,他们的眼睛才能发现一些看来毫无用处的细微东西所包含的价值和意义。海草在蓝幽幽的大海中轻轻飘忽,焦急不已的船员们一直在为没有找到新大陆而烦恼,他们正在策划一场谋反。哥伦布告诉他们:海草告诉我们,新大陆离我们已经不远!一场骚乱就在这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中化为乌有。船员们的信心大增。成与败,险恶与平安有时转化起来就是如此容易,但没有敏锐的洞察力、不具备渊博的知识就不可能化险为夷,做到以四两拔千斤。茫茫世界,不存在什么东西渺小到人们完全可以置之不顾,可以视之不存在,同样,不管多么细小的事件,如果细细加以研究,我们都会发现它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谁能想象到著名的“阿尔碧白垩岩壁”竟出自一种我们人只有借助于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生物之手呢?谁能想象到正是这种微生物把一座座珊瑚镶嵌在大海之中呢?看到这些蔚为壮观的海洋工程,想想它们竟出自如此细小无力的微生物之手,谁又能小视微小生物的巨大力量呢?

注重观察细微之处并发现其内在价值,这是许多大商人、艺术家、科学家以及其它伟大人物的成功之道。于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也是他们的过人之处。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一点一滴地积累这些细小知识才渐渐构筑起知识这座宏伟的大厦,真是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把一点一滴的知识珍藏起来,久而久之,就形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大金字塔。许多细小的事情和观察初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后来人们才发现,这些细小的观察和研究在某一领域有开拓性意义,在某一点上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砰砣虽小压千斤。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大小之分,大的宇宙无始无终,小的东西也不能穷尽,但万事万物都相联系而存在,细小的事物也有自身的一个理在,聪明的人在于善于发现,把握这个理,并用之于生活社会。许多看起来不着边际的思考和推测后来被发现是很具有实用性的基础性知识。阿波罗尼·柏格斯发现了圆锥曲线原理,当时这一原理可以说是毫无用处,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原理的重大作用。二千年过去,这一原理成了现代天文学的基石。运用这一原理的航船能在茫茫大海上准确地定位航行,顺利抵达终点,如果没有数学家不畏劳苦、甘于寂寞地研究线与平面之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有机械发明。许多远离实际生活的抽象的东西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在一起,有时正是这些看似抽象的东西给我们人类带来了无限新的希望。

当富兰克林发现闪电现象与电的一致性时,有人讥讽他说:“这有什么用呢?”对此,富兰克林回答说:“小孩子有什么用说?但他会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大人。”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凡尼观察到当青蛙的腿接触不同的金属制品时都会骤然抽动一下。没有人想到正是这一微不足道的发现导致一项重大发明的出现。伽凡尼由此受到启发,从而产生了发明电报的设想,电报的发明使整个大陆联系起来,由此引起电讯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今天通迅技术已绝非过去所能比。但谁曾想到,造成一个时代发生如此伟大变革的发明竟然是肇始于一个如此简单的“观察”。从地下挖出来的小小石块和化石,平凡而不起眼,但由此却产生了一门新的科学——地质学。人们凭借地质学的知识,通过识过一块小小的矿石,而投资开矿,有多少钱财就源源不断地从矿山中新了出来。

人们使用巨大的机械开采矿石、开动火车,人们运用机械促使万吨轮船在大海上航行,无数的工厂正是凭借这种巨大的机械力才启动。其实这种巨大的力量一点也不神秘,瓦特就是在观察到从开水里冒出来的热气冲起茶壶的盖子时,突发灵感,从而发明了蒸汽机的。蒸汽机的发明引起一系列的变革,以蒸汽机作动力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各种机械能产生相当于上百万匹马的力量,轮船凭借这种巨大的力量在大海上辟波斩浪,甚至十二级台风也不在话下。在人类历史上,蕴藏在地壳下面的同样的力量引发了冲天火山,导致天摇地动。十分简单的事物后面往往包含着十分深刻的原理,十分高深的学问。极其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也许和十分重大的事件和观察连在一起。人的可贵之处在于能揭示这其中的联系,把握其内在的规律性;常人的可悲之处在于无视这些简单的事物和现象,从而无法探究出其内在的原理。

当马尔格兹·沃赛斯特遮套尔当囚犯时,有一次,他观察到水壶里的热气掀起水壶盖子这一现象,从此他的注意力就集中到蒸汽动力这个课题上。他把观察结果发表在《世纪发明》这本杂志上,相当一个时期,他的论文被当作探讨蒸汽动力的教材使用。一直到后来,赛威热、纽卡门等人把蒸汽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制造出了最初的蒸汽机。后来瓦特被叫去修理这台已属于格拉斯哥大学的“纽卡门机器。”这一偶然的事件给瓦特带来了一次机遇,他花一辈子时间使蒸汽机完善起来。

善于抓住一些偶然的事件,善于抓住由这些偶然事件造成的机遇,从中探索出内在的原理,引申出科学的知识,这是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的成功之道。约翰逊博士认为“天才就是常人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偶然地专注于某一特殊的方向。”当然,这里的常人必须是那些全身心追求自己目标的人。一个人只要致力于追求自己的目标,他总会找到属于他的“偶然性”或机遇。当然,“偶然性”和机遇也只会光顾这样的人。许多大科学家和艺术家并不是享受大学、图书馆、公共艺术馆的人。同样,最伟大的机械工和发明家也不是机械学校培育出来的。需要是发明之母。困难是一所最好的大学,许多最伟大的工匠所借助的是最简陋的工具。当然不是这些最简陋的工具使他们成为能工巧匠,而是在于他们的艰苦磨练。俗话说,坏的工匠使不了好工具,但差工具在巧匠手中同样能制出好东西。有人问欧柏,他用什么奇迹的方法制出了这样漂亮的颜色。欧柏回答说:“我是用我的头脑干出来的,先生。”这句话同样也适应于一切杰出的工匠。费格逊发明了许多奇妙的东西,比如他发明了一台木制的钟,可以用来精确计时。但他只借助了一把人人都有的铅笔刀子;铅笔刀子人人都可以得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费格逊。布莱克博士仅仅借助于一盆水和两支温度计得出了潜热定律。仅仅凭借一个梭镜、一个透镜和一张纸板,牛顿发现了光的组成和光的起源这个道理。一位外国著名学者曾拜访沃那斯顿博士。这位外国学者惊异于沃那斯顿博士在科学领域的诸多发现,要求参观一下他的实验室。博士应允了他的要求,他们来到一间小房间,博士指着桌上的一只旧茶盘给这位外国学者看,只见茶盘里装着几块光学玻璃片、一些测试纸,房间里还有一台天平,一个喷焊器。所有的东西就这些,“这就是我拥有的实验室。”博士爽快他说。

斯特德常常出神地观察蝴蝶的翅膀,他自己也并不清楚欠了这小小生灵什么东西。正是通过这种潜心的观察,他掌握了色彩组合艺术占在威尔克看来,烧焦的棍子和一扇仓库的大门就足以替代画笔和油画布了。毕韦克最初是用白坐在他居住的小村屋的墙壁上从事绘画工作;而贝佳明·韦斯特是用猫尾巴制作他的第一支画笔,富格逊在明净的夜晚铺一块毯子在田野里,然后人躺在上面,一边观察天体,一边用穿了线的小孔珠子织就出一幅天体图。富兰克林起初只是借助于用两根交叉的棍子和一块丝手帕制成的风筝来避免雷电。瓦特仅仅借助于一位老解剖学者的一个注射器(在解剖之前向动脉注射)而制成了他最初的压缩蒸汽机模型。当格福德在一个修鞋匠那儿当学徒时,他把一些零零碎碎的皮革弄光滑,在上面从事数学难题的演算。而天文学家里特劳斯则是在犁的把手上算出日食。月食来的。

一些最平常的偶然事件,只要你善于捕捉它,都可能变成一个极难得的改进机会。李教授以前是一位木工,有一次他在一个犹太教堂里修理凳子时,偶然发现一本圣经是用希伯来语写的。从此,他开始对希伯来语进行研究。他很想学一些原版的希伯来语,于是他买了一本很便宜的手抄希伯来语法书,开始学习和研究希怕来文。阿吉尔勋爵有一次问叶德马德。斯顿先生,他作为一个贫苦的花园看守人,怎么能读懂用拉丁文写成的牛顿原理的。斯顿回答说:“一个人只要他认识别个拉丁字母,他就能读懂任何拉丁文字——只要他肯下功夫的话。”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则百事可为,用心浮躁,浅尝辄止,则一事无成。

瓦尔特·斯科特先生是一个善于抓住机遇、留心各种小事情的人,他善于对些小事情作细致入微的分析,阐发其中的微言大义,当他作为一个作家刚刚崭露头角时,他第一次访问了苏格兰高地,他那善于交际,善于捕捉机遇的才能一下子显示了出来。他与那些在1745年轮船失事中幸存下来的人结成了深厚的情谊。这为他以后从事大规模写作奠定了基础。在晚年,他曾担任爱丁堡轻骑团的军需官,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他被马踢成了残废,他不得不呆在家里。但斯科特先生从来就是懒惰和无聊的敌人,他无法忍受这种无聊的休养生活。他还可以奋笔疾书,他在三天时间完成了他最富创造性的著作——《米斯特行动计划》——的第一章。

甫热斯特里曾发现了多种气体,他对化学有兴趣纯属偶然。他住在一家酿酒厂的旁边,有一天,他发现,随着炉火加温之后,发酵后的酒汁上飘浮着一种莫名其妙的气体。这一现象十分独特,令他百思不得其解。这时他已年届四十,对化学知识一无所知。他到处翻阅有关书本,寻找解释,但仍一无所获。于是他自己设计了一些极为简陋的仪器设备开始试验。最初的试验产生了一些更为奇怪的成果,他对此进一步加以观察、分析和研究,后来形成了一门新的科学——气体化学。与此同时,斯切尔也在瑞典一个遥远的小村里默默无闻地朝同一个方向努力,他也发现了几种新气体,他所借助的工具不过是一些药剂师的小药瓶和一些猪的膀胱而已。

哈姆斐·戴维先生在一个药剂师那儿当学徒时,就用些极为简单的仪器、设备进行试验。这些仪器大部分是他根据需要临时制成的,他把厨房用的各种各样的壶、罐、盘都利用起来,他师傅诊所里的各种药瓶和器皿就更是他利用的对象。这时碰巧一法国轮船失事,一位外科医生绕幸逃生,他那些杂七杂八的仪器设备,包括一台旧式的冲压仪器也幸免于难,这位外科医生把这些东西统统交给他早已熟悉的这位药剂师学徒戴维。戴维收到这些东西,真是欣喜若狂,他立即把这些东西用在他自己设计制作的由压缩空气推动的仪器上面。后来他在做测试热力性质及其来源这些实验时又把这台冲压机当空气压力泵来使用,效果很好。

为什么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作为哈姆斐·戴维先生所开辟的科学事业的接班人华雅德教授,当他还是一个车间的装订工人时,他仅借助一只旧瓶子进行有关电的实验。更为令人奇怪的是华雅德首先对化学发生兴趣,是因为他听了哈斐姆先生在皇家科学院作的一场有关化学的讲演。有一天有一位绅士(这位绅士是当地议员)到华雅德所在的车间访问,这位绅士发现华雅德正在深入钻研百科全书中一个有关电的问题。经过询问,这位绅士发现这位年轻的装订工对有关电的知识十分好奇,于是就给这位年轻人一张出入皇家科学院的证书。正是在这儿华雅德一连听了四场哈姆斐的精彩讲演。华雅德把听到的全记了下来,后来他把自己作的记录给讲演者本人审阅。哈姆斐对这位年轻小伙子精确的记录十分惊讶,当他得知这位年轻人竟是一位地位低下的装订工人时,这位科学家更是对之刮目相待。华雅德向哈姆斐先生表达了要求献身于化学研究的强烈愿望。哈姆斐先生起初尽力劝阻他,但华雅德心意已决。这样,华雅德终于被皇家科学院吸收当一名助理员。这位杰出的药剂师学徒出身的科学家终于把自己华丽的斗篷传给了一位与他同样优秀的装订工人。

20岁那年,戴维在布里斯托尔的贝德欧博士的实验室工作,他在自己的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段富有个性的话:“我既无财富,也无权势,没有尊贵的出身。没有显赫的封号。但只要我活着,我相信我自己对人类和我的朋友们的所作贡献绝不会比我同时拥有这些东西所作的贡献少。”正如华雅德一样,戴维总是把全部身心投入在实验和调查思考之中,对于所研究课题中各种各样的联系,他都反复思考、揣摸,一直到水落石出,明明白为为止。具有这种心力和耐心的人是决不会失败的,这种人必然沿着崎岖的山路不断攀登,一直达到光辉的顶点。考勒德齐曾这样评价过戴维:“他的心中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活力和求知欲,这促使他总是抓住各种问题进行思考,一直到得出合理的结论。一个又一个新课题总是从他的心中喷涌而出,正如千年不老泉一样。”戴维对考勒德齐的才学也是十分佩服,两人可以说是倾慕已久。戴维曾这样评论过考勒德齐:“他视野宽广,心地坦荡,崇高的天才与严谨的逻辑在他身上完整统一起来,在他身上,我们只能看到秩序、精确和规律性。”

法国伟大的博物学家邱维埃也是一个异常精确、仔细和勤勉的观察家。当他是个孩子时他偶尔得到博芬的一本书,读了之后,他对自然史发生了兴趣。他立即着手描摹其中的图画,给这些图画精心着色,并详细作出说明。在求学期间,他的一位老师把李兰兹著的一本《自然体系》一书送给他作礼物。此后十多年,这一礼物成了他私人的研究自然史的图书馆。18岁那年,他来到诺曼底地区的一户人家当家庭教师。这户人家住在斐凯甫附近,紧邻海岸,自然风光十分秀美。在这里他真是面对着无穷无尽的海洋生命,有一天他在沙滩上玩耍,突然他发现一只搁浅的乌贼,他被这奇特的动物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把这只墨鱼带回家中进行解剖,由此开始了对软件动物门的研究。他不断地追求,终于独树一枝,声誉鹊起。除了在他画前打开了的大自然这本书之外,他别无其它参考资料。直接解剖、研究眼前各种新奇而有趣的各种物体,这比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更丰富、更生动、更深刻。三年一晃就过去了,在此期间,他常常把活的海洋生物与在附近发现的有关化石细细加以比较、研究。对能找到的海洋生物细细加以解剖。经过长期仔细的观察、研究,他终于引发动物王国的一个分支领域的革命性变革。这时,邱维埃认识了大学问家阿伯·泰瑟。阿伯写信给约瑟和在巴黎的其他朋友,告诉他们这位年轻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所取得的非凡的成果。阿伯对邱维埃大加赞颂,极为欣赏,这引起了他的朋友们的极大兴趣。国家自然史协会当即向邱维埃索要有关论文。不久,他被任命为佳丁德斯普兰特斯动植物研究所副主任。泰瑟在给约瑟的一封推荐信中写道:“你应当记住我把德兰布热推荐给贵研究院,从而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这位年轻人将是第二个德兰布热。”当然,泰瑟先生的先见之明又一次被证实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信乎。

与其说是偶然的运气还不如说是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勤奋带来了成功和收获。对于那些意志薄弱、懒懒散散、不求上进的人来说,最好的运气也不会产生什么结果。春风吹绿了大地朽木却不再生新枝。哪怕是一件伸手可及的东西,手不伸,还是不可及。相反,要是人人都善于抓住和利用这些偶然的机遇的话,该有多少发明可以问世,这个世界该发生多大的变化啊。瓦特在从事精密仪器制作的同时,一边自学化学和机械,还向瑞士的一位染印工学习德语。作为一名机械工,史蒂芬生在上夜班时还一边学习算术和测量。就是在吃饭的间隙之际,他也抓住分分秒秒,拿起一支粉笔在煤矿运货车的门上进行算术题的运算。对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而言,勤奋是他的习惯。当他年方12岁时,他就在一所村小学里任教。冬天他在学校教书,夏天则帮他父亲在农场干活。尽管他被培养成一个卫理公会教徒,他有时也通过押赌的方式鼓励自己和伙伴们去学习。有一次,由于他令人满意地解决了一个问题,他赢了一笔钱,把整个冬天用的蜡烛都买回来了。在临终前一、二天他仍在继续他的气象学观察。在他一生中,他记录了20多万条气象信息。

只要把一些零零碎碎的时间积累起来加以利用,就能产生丰硕的结果。滴水成河,粒米成箩。贵在点滴积累、持之以恒。只要每天抽出一个小时有效地加以利用,积时十年,一个普通人就可以掌握一门科学。十年之内,一个毫无知识的人可以变成一个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过去了的时光永远不可能返回,我们不能让时间白白地流逝。我们应该努力学习一些有价值的东西;掌握一门科学技术或者养成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马逊·库德大夫坐在马车上一边去看病人,一边完成了古罗马历史学家李维的《卢克丽霞》一书的翻译。达尔文博士则在独轮马车上构思了他的大部分著作。在从这一家走向那一家的途中,他随时把自己的想法记在小纸条上,以便以后组织成文。他的身上备有许多这样的小纸条,随时备用。英国法官赫尔在巡回审判的过程中完成了《沉思》一书的创作。贝尼博士经常骑马从这一个学生这里走到那个学生那里,去辅导他们学习音乐,就是在马背上,他自己学会了法语和意大利语。凯克·怀特就是在不断往返于律师办公室的路上学会了希腊语。我们都知道曼彻斯特一个邮差在忙于送信的过程中,学会了拉丁语和法语。

法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法官之一戴格斯从不放过点滴时间,他把零零碎碎的等待吃饭的时间利用起来,写出了一本大部头的充满才气的著作。而德·格恩斯每当在等待给公主上课之前,一边创作,日积月累,写出了好几部充满魅力的著作。叶里胡·贝热特把自己的成功称为自我提高,他否认有什么天才,他只不过刻意注重利用一些零碎的时间罢了。他是一个铁匠,赚钱养家糊口是他的天职,在完成好天职的同时,他掌握了18种古代和现代语言和22种欧洲地方方言。

铭刻在霍·索尔斯日晷上的一句所罗门格言——时不我待——时时在警醒世人,尤其是年轻人。“时不我待”这是一句多么朴实无华而又震人心弦的格言。时光象流水一样匆匆过去,独立江头空叹“逝者如斯夫”不如与时俱进,珍分惜秒。时间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去不复返,时间就是生命,生命如流水,少年难再逢。杰克逊曾说过:“珍爱时间这最珍贵的财富吧!只有珍惜现在的人才能弥补过去的浪费。谁能说:明天我将拿出一些时间来弥补今天的损失呢?”米朗克逊总是把自己浪费的时间记下来,从而督促自己珍分惜秒,勤耕苦读。一位意大利著名学者在自己的门上贴上告示,明明白白告诉任何来访者要呆下来必然同他一起工作,一些访问者对贝格斯说:“很对不起,我们打扰了您的宝贵时间。”贝格斯特爽快地回答道:“确实。”时间是极宝贵的财富,许多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都十分惜时间,他们在自己有限的一生中,充分利用上天赐与他们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研究。然后把这些最丰美的成功之果留给后人。

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许多人忍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单调和乏味。但对于从事崇高追求的人而言,他们非但不觉得这是苦,反而认为这是一种快乐。不能忍受孤单寂寞,不能坐冷板凳的人不可能作出真正的成绩。爱德逊在动笔创作《旁观者》一书前,曾花费大量时间,收集了数千页原始材料。牛顿写《编年史》一书,先后共计十五次,才感到满意。英国历史学家吉朋九易其稿才完成《自传》一书的写作。多年来,赫尔每天花16个小时学习法律,当他累得不行时,他就看看哲学、学习数学。休默在写作《英国历史》时,每天伏案工作13个小时。孟德斯鸠曾对一位朋友谈及他写作的情况。他说:“你可能在几个小时内就看完了,但我却为此白了头。”

许多勤奋而富于思考的人总是随时把自己所闪现出来的思想火花记载下来,这既能备忘又有利于以后系统地加以思考。培根勋爵在他身后留下了大量的手稿。他在这些手稿上写着:“记下许多突然闪现的思想,以备将来研究之用。”欧斯金从柏克的著作中作了大量的摘录;艾尔登亲手把英国著名法学家李特尔顿的著作《考克》抄了两遍,以至于把李特尔顿的书全部变成了自己的思想。最近的柏·史密斯先生是一个装订工人,他在他父亲那儿当学徒。他习惯于在工作的同时,把自己看过的所有的书的精彩部分摘录下来,并加以评论。他一直坚持这样做,日积月累,他的知识面日渐扩大,所学的东西也越来越多,终于,他成了一位尽人皆知的大文学家。他的传记作者说他“总是在工作,总是在积累,总是在进步。”这些笔记正如理查特的“信息库”一样也是史密斯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资料库”。

为什么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约翰·韩特尔也有勤于动手、喜欢笔录的习惯。他作笔记的主要目的在于告诉自己还缺少什么东西。随时把思想中冒出来的东西记录下来,韩特尔认为“这就象一个商人储存货物一样,如果不这样做,就不知道自己拥有什么东西,也不知道自己缺少什么东西。”约翰·韩特尔具有十分敏锐的观察力,阿伯尼兹习惯于称他为“百眼巨人。”韩特尔同时也异常勤奋。在20岁以前,他几乎没受过什么学校教育,他要读书和写字是十分困难的。他在格拉斯哥当过几年普通木工,后来他到了他哥威廉那里。威廉是一位演说家和解剖学家,当时他住伦敦,约翰就在他哥哥的解剖实验室中当助手,但很快约翰就超过了他哥哥,这一方面是由于他的天赋过人,另一方面取决于他的异常的专心致志和常人少有的勤勉。在英国,他是第一个潜心潜意献身于比较解剖学的人,著名教授欧文先生花了十多年时间整理约翰的有关比较解剖学的材料。所收集的材料包括两万多件标本,这都是约翰长年累月辛勤积累下来的珍贵财富。每天从清早起来一直到晚上八点韩特尔就呆在他的小博物馆里。一整天他都在忙忙碌碌。按照惯例,作为赛特·乔治医院的外科医生和军医局副局长,他克尽职守,从不懈怠。他还得给学生们演讲,同时他还得监管在自家的一个从事解剖教育的学校,在繁荣的工作中,他总得挤出时间进行十分精细的试验,了解动物的内在组织及其结构,撰写许多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为了挤出时间从事这么多繁杂的工作和从事科学研究,他常常只睡四个小时。有人曾问他在事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的奥秘是什么,他回答说:“我的原则是,在我正式开始干某件事情以前,我总是仔细考虑这件事情可不可行。如果不切实际,我即刻放弃它;如果切实可行,我就会尽力去完成它。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韩特尔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用来收集一些相关的具体材料,在他的有生之年,人们都认为他太注重这些琐碎细小的事情。他的许多同事认为他如此仔细地研究、思考这些细小的事实,以致于他的收获总是象鹿角一样,长得很慢。但韩特尔坚信,没有详尽而具体的事实作为基础,不可能得出有价值的科学论断。经过仔细观察、研究,他掌握了动脉的运动变化规律。由此他能进行一些有开拓性的手术。在切除动脉瘤时,他能有的放矢地把主动脉系起来,这在当时根本没有人敢这样做,实验证明,他这样做是行之有效的,病人得救了,同行们都长长地嘘了一口气。象许多富有创造性的人一样,韩特尔十分注重基础知识,他总是在打基础这一环上狠下功夫。他深知,没有坚实的基石就不可能竖起万丈高楼。韩特尔终生独居,什么事情他都得依赖自己,无人抚手相慰,在寂寞之中,他永无止境地追求自己心灵的事业,即使他同时代的人也没几个能真正察觉到他的最终追求目标。象所有认真工作、辛勤付出的科学家一样,他以自己的劳动和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功之果。他不是依赖上天的恩赐和偶然的机遇,而是凭借自己诚实的劳动和几十年如一日的苦苦耕耘而换来成功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多少耕耘就有多少收获,此诚至理也。

法国历史上另一个伟大的外科医生阿布罗斯·皮尔也是一个极其顽强、刻苦钻研、仔细观察的人。皮尔于1509年出生在梅恩省拉瓦的一个理发师家里。他家十分贫寒,根本不可能送他上学。他父母把他送到村子里教区牧师那儿当男仆,希望他能从那位有学问的牧师那儿学到一些知识,但教区牧师总是让他去喂养骡子,干其它许多杂活。皮尔不可能找到时间学习。在他服役期间,碰巧一位著名的切石专家考特来拉威给基督教会一个牧师的兄弟作手术。做这次手术时皮尔在场。他深深地为这种奇妙的手术所吸引,从此,他决定献身于外科医术。

皮尔离开了那位教区牧师的家,结束了他的仆役生涯,他到一位名叫韦尔特的人那儿拜师学艺。韦尔特让他学习输血、拔牙和其它的一些小手术的操作。经过四年学习之后,他来到巴黎一所解剖学和外科学专业十分出名的学校深造,在此学习期间他靠从事理发谋生。后来,他被任命为杜尤公馆的助手。皮尔言正行严,进步极快,很得哥卜尔主治医生的赏识。这位主治医生常常把自己照顾不过来的病人委托皮尔去负责。经过正规的培训之后,皮尔获得了行医许可证。随即他被派遣到驻扎在皮特蒙德的法国军队服役,这支军队的统帅是蒙特莫尼。皮尔不是那种循规蹈矩的人,他那颗热情而充满活力的心总促使他依据一些基本的医学原理去寻找一些适宜的治疗方法。在他之前,许多受伤的士兵在外科医生那儿受到的痛苦往往比在敌人那儿所受到的痛苦还要多。为了止住受伤士兵的伤口流血,医生们都用烧沸的油来裹敷伤口,这种近乎残忍的手段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可想而知。皮尔总是尽力避免用烧红的烫铁去灼烧病人的伤口,在切肢时,为了消毒,他也只是用烧红的手术刀进行切割。起初皮尔也是按照通行的方法用滚烫的油水去消毒。有一次,正好没有这种“消毒液”,他就用了一种润肤剂替代它,整整一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无法人睡,他真担心使用这种润肤剂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第二天早上他发现他的病人特别舒服、安详,而其他按正规方式使用了灼伤油的病人在极其痛苦地翻滚。至此,皮尔才稍稍安下心来。这一次偶然的事件促使皮尔改进了治疗的方法,他不再使用那种近乎正统的“科学的”油的法了,而是使用一种清新温润的药剂,这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痛苦。皮尔所作的另一项重大改进是发明了用一种韧带系紧动脉以避免在手术时流血的方法,而抛弃了传统的灼烧办法。象许多创新者的命运一样,要冲击传统必然遇到阻力和障碍。皮尔的发明被他的同仁们斥为危险的非专业化的和经验主义的。许多外科手术界的泰斗们一致联合起来抵制皮尔的离经叛道行为,他们指斥皮尔太缺少知识,对于拉丁文和希腊语完全是白痴,他们引经据典批判皮尔的荒谬与无知妄说。对于这些,皮尔既不能驳倒也无法证实,只好听“泰斗们”去说。皮尔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和诅咒的唯一答复就是他成功的医学实践,事实胜于雄辨,也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尽管皮尔的做法而得了病人的由衷叹服,但鸦噪蝉鸣仍不绝于耳。慕皮尔之名前来求治的受伤士兵真是络绎不绝。这对处在逆境中的皮尔来说真是最大的安慰。他总是全身心地扑到受伤的士兵的身上,满含深情地救治他们,他用自己高超的不拘一格的医术和温暖的心治愈和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受伤的士兵,临别之时,治愈的士兵热泪盈眶,感激之情难以言喻,皮尔对他们说:“我已经包裹了你们的伤口,上帝会保佑你们的。”

作为一名军医,皮尔克尽职守。工作三年之后他回到了巴黎。由于他显赫的名声,他被任命为国王的常任医生。当法国的梅斯城被西班牙的查理五世的军队围攻时,法国军队死伤惨重,由于外科医生医术拙劣,他们面对受伤士兵束手无策,西班牙士兵的利剑砍伤了成批的法国士兵,而这些受伤的士兵又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卫戍部队的总司令格斯勋爵写信给国王,恳请国王派皮尔前来相肋。这位勇敢的外科医生受命以后立即启程,他冒着重重危险,终于穿过敌人的封锁线,安全抵达梅斯城。勋爵、将军们和士兵们举行了一个隆重的仪式欢迎皮尔的到来。士兵们欢呼道:“我们再也不怕死于自己的伤口了,手术之神就在我们中间。”皮尔的到来给法国士兵增添了无穷的勇气。他手到之处,起死回生。受伤的士兵又纷纷拿起了武器。后来他又来到了被围的黑斯顿城,但随即这座城池陷入敌人之手,他被俘了。由于他成功地治愈了敌人的一位高级官员的致命的伤口,他被特赦。皮尔又安全地回到了他梦中的巴黎。

皮尔的后半生主要从事学术研究,不断自我提高,他一心向善,唯好事是为。在他同时代的许多最有学问的人的鼓舞和促使下,他开始记录他自己的手术经验,先后共写28本书,并在不同时期发表出来。他的这些著作例证丰富、事实确凿,他从不论及任何未被自己切身观察所证实的医学理论。因此,这些著作字字珠玑,价值连城。尽管皮尔是一个新教徒,他还是照常担任国王的私人医生。在赛特巴塞罗门大屠杀中,他由于与查理九世的私人友谊而保全了性命。有一位庸医曾给查理九世做静脉切开放血术,结果手术未能成功,查理九世危在旦夕,皮尔妙手回春,救了查理九世一命。查理九世后来视皮尔为救命恩人,待之甚厚。布兰托在他所著的《回忆录》中记载了国王在赛特巴塞罗门大屠杀之夜救助皮尔一事。“国王派人把皮尔叫来,叫他在那天晚上呆在国王的卧室里或藏衣室里,命令他不许动弹,不许出声。因为凡是保护新教徒的人也得处死。”这样,在国王的庇护下,皮尔度过了恐怖的一夜。后来他又平安地度过了他的有生之年。最后,在上帝的召唤中平安地离世。他得以享尽天年和尊贵的名誉。

正如我们已经谈及的许多人物一样,英国医生、解剖学家哈维也是一个勤奋钻研、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在发表他的血液循环理论之前,他花了八年多时间进行调查、研究。他一次又一次地证实了自己的科学论断。但他深知他的科学结论一定会遭到来自各方面的反对和攻击,在坚持真理和面对攻击面前,哈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他在一本简单、明晰且带有总括性的小册子里宣布了他的观点。但他还是遭到世人的种种嘲笑,有人说他是一个发疯的骗子。对此,哈维无言以对。面对茫茫大众,面对世人的冷嘲热讽,他只有沉默,但世人并没有因他的沉默而去思考他的科学结论,更没有停止自己的嗡嗡叫声,侮辱和谩骂排山倒海地向哈维压过来。人们认定他怀疑传统的权威;断言他的观点在于蓄意推翻《圣经》的训诫,暗中破坏当代道德和宗教的基础。他仅有的几个主顾也离他而去了。他的朋友也纷纷离他而去,面对这一切,哈维象面对苍天一样,无可奈何。他只是象一位母亲不停地审视自己的儿子,一遍又一遍地审视自己的科学真理。独自面对寒月秋风,他不禁感到寒意苍苍,难以自禁,就象每一个新生婴儿的问世必定要经历一番生与死的搏斗一样,许多科学真理的问世首先得到的往往不是欢呼而是讥讽、嘲笑。几年时间过去了,哈维在逆境之中死死坚持的真理慢慢地深入人心,然而果子的成熟期是漫长的。又是25年过去。哈维的科学理论才真正被世人当作“科学真理。”

英国医生金纳在创立和宣传他的发现——种痘是预防天花的有效手段——所遇到的困难比哈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金纳之前,已有许多人亲眼看到过牛痘,许多人都听到过格洛斯特郡挤奶女工流行牛痘病的报导。但谁都认为这种病十分可怕,无药可求,无法治疗,流行性天花更是令人退避三舍,唯恐避之不及。也有人认为这种病不过是市井小人在茶余饭后制造出来的庸俗化的谣言而已,后来,以讹传讹,闹得人心惶惶,其实这种病并没什么了不起的。更没有人认为这种病还值得去研究。但一次偶然的事件引起了金纳的注意。当时,金纳还是一个年轻人,在斯德贝热学习。有一次一位乡下姑娘到了师傅的店铺里来求治,谈话之间讲到天花,那位姑娘说:“我不会再得那种病了,因为我已犯过天花。”这些言论立即引起金纳的兴趣,他立即着手观察和调查有关天花这一问题,他把有关预防牛痘的措施讲给他的一些同行听,人们都纷纷嘲笑他,甚至以要把他从协会中驱逐出去相威胁——如果他仍固执地从事这项追求的话。金纳有幸在伦敦与约翰·韩特尔进行了交流。这位解剖学家当即答道:“不要只是想,而要去干!要有耐心,要一丝不苟。”韩特尔的这番鼓励大大促进了金纳的信心,他开始照这位先生所讲的去干。他只身回到了乡下一边行医,一边细致观察和试验。一晃20年过去了,进展甚微,但金纳的信心和决心丝毫也未动摇。他对自己的追求矢志不移。他曾先后三次给自己的儿子种牛痘。这在当时是冒着巨大的危险的。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在近70页的四开本著作中详细记载了23例他成功接种牛痘的例子。后来发现这些种过疫苗的人没有因传染病毒而犯上天花。1798年这些论著终于得以问世了。从1775年之后20多年来,金纳一直在致力于追求科学,直至此时。他才取得一些成果,并以适当的形式加以发表。

但人们是如何来接受这项发明的呢?首先是漠然置之,无人答理;然后是猛烈的攻击。金纳启程来到伦敦,向他的同行们展示接种过程及其结果,但没有一个医学界人士前来试验、前来参观。三个月过去了,无人登门。金纳只得鸣金收兵,打道回乡下。无论在京城还是在乡下,人们都纷纷指责他把从奶牛乳头上弄来的有毒物质注入人体,使他的病人变成禽兽。教士们把接种视为“魔鬼行为”,有人说种了疫苗的小孩变成了“牛头马面”,头部胀大,长出了牛角,面部也渐渐变成了奶牛的面目,声音变成了公牛的吼叫声。尽管种痘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讥讽和反对,但金子的光泽毕竟是遮掩不住的,相信它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一个村子里的一位绅士想引进这种实验,没想到那些自愿接受接种的人都遭到人们的阵阵痛打,并被赶进屋子里不准出来。但两名有名望的太太——杜斯太太和考特斯·贝克利太太,她们的勇敢和胆识当永远被世人铭记——勇敢地让她们的儿子前来接种疫苗。世人的偏见一下子烟消云散了。医学界的同仁们也纷纷前来拜访,好几位医生认识到这项发明的重要性后一心想窃取金纳的成果,夺走他的功绩。但是没有成功,金纳的事业终于成功了。多少讥讽、潮笑、辱骂变成了赞颂、荣誉和吹捧。20余年的潜心而执着的追求,世人似是似非的冷嘲热讽都象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字字如血般,清清晰晰地展示在金纳的面前。他多想在这本书的扉页上写上先生曾鼓励他的话,但他没有写。他知道,科学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倒退永远是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想夺走他的成果和荣誉的同行们早已逃之夭夭。公众赐与的荣誉和奖励最终还是落在金纳头上。在金纳春风得意之际,他仍象以前默默无闻时一样,谦虚、坦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金纳被邀请去伦敦定居,并且每年可得、10000英镑的薪俸,对此金纳回答说:“这些根本没必要。在我的前半生我就追求一种平凡和归隐的生活,我喜欢生活在山谷之中,而不愿挺立于山顶之上。而今我已年迈,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财富和名誉早已如过眼烟云,不足挂齿了!”在金纳的有生之年,疫茵接种已遍及文明世界;金纳走了,他走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了。但这个世界有良心的人们仍在深深怀念他,是他无私无憾地把自己的发明留给了人类。他本人早已不在此世,但他的发明仍在。法国博物学家邱维埃的话也许代表了世上有良心的人的心声,邱维埃说:“如果说牛痘疫茵是这个时代的唯一发明的话,这个时代会因这个发明而永放光彩。但这一发明在研究院的大门上连续碰壁二十次!”

查理斯·贝尔先生在完成有关神经系统的发现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耐力、坚强意志和不屈不挠的追求精神与许多发明家相比一点也不逊色。在贝尔作出他的发明之前,有关神经系统的看法和思想真是一片混乱。当时有关这一学科的状况与三千年之前德莫克利斯和安格拉斯统治时代的情形相比并没有多大进步。查理斯·贝尔从1821年开始发表有关神经系统的论文。他经过仔细、准确、反复的试验,得出了创造性的结论。他把自己所得的科学结论连续发表在论文中,这些论文具有全新的科学观点、极其丰富的实验材料,因此,具有很高的价值。从最低级的生物的神经系统到万物之灵人的神经系统,查理斯都作了全面、清晰、明白的考察、研究,并且对研究结果作了极为通俗易懂的表述。脊髓神经分为两支,两支脊髓神经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其中一支主要产生意志力,另一支则产生种种感觉。这两支脊髓神经又相互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一课题萦绕在查理斯·贝尔的心中长达40年,在这40年间,查理斯对脊髓神经的活动过程及其原理作了反复的试验。他对自己的结论确信无疑。1840年,他把自己最新的论著提交给了皇家科协。和哈维与金纳的遭遇一样,他的科学观点换来的是无穷的嘲笑和恶意的攻击。但查理斯明白,越黑暗的时候往往就是光明即将到来的时候。他知道,新生的婴儿免不了一场生与死的考验。查理斯的科学观点渐为人们所接受,许多国家都要求购买他的发明专利。有很长一段时间,由于他的科学发明被视为“异端邪说”,查理斯无法开业,而今名声大振,顾客又渐渐多了起来,查理斯又如愿以偿地能当一个实实在在的医生了。查理斯的伟大功绩终于得到世人的承认。法国博物学家邱维埃在临终之际,发现他的脸扭曲变形,扯向一边去了,他对他的追随者说,这证明查理斯的观点是完全正确的。

马歇尔·黑尔也是一位在追求科学事业中坚定不移的人。后人将永远把他的英名与哈维、韩特尔、金纳和贝尔的大名放在一起。在黑尔有生之年,他总是极其勤勉地仔细观察、研究。不管多么细小的事物,他总不轻易放过。他关于神经系统之间的波蠕动这一重大发现将使他永远名垂青史。这一重要的科学发现就是起源于一次偶然的事件。当时他正在研究梭尾螺的肺部循环问题。他把已被杀死的梭尾螺放在桌上,正忙于把它的尾巴分离的时候,一不小心把它背部的壳划破了。黑尔发现梭尾螺仍在有力地蠕动,变成各种各样的形状。这引起了黑尔的极大兴趣。在此之前,黑尔对有关肌肉收缩和肌肉神经从未研究过。这种运动的原因、机理和性质是什么?这不禁引起了黑尔的疑惑,这一现象在此之前曾有人注意到,并有人作了一点点研究。但马歇尔·黑尔是第一个潜下心来,专注于此项研究的人,有一次黑尔兴奋他说:“我一直穷根究底,一直到把这个问题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实上,黑尔对这个科学难题的兴趣一直未减,随着研究的深入,他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勇气也愈来愈大,据初步统计,在他的一生中,他花费不下25000多小时用于这项实验及其相关的化学实验,与此同时,他还广泛地从事其它研究,并在赛特泰马斯医院和其它医科学校上课。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黑尔终于对神经系统之间的蠕动作出了科学的结论,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他的科学论文同样遭到皇家科学协会的拒斥,17年之后,无论国内还是国外,人们才开始承认他这一重大的科学发现。

威廉·黑赛尔先生的一生是刻苦追求的一生,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贯注到自己的追求之中,终于取得了应得的成果。他的父亲是德国一位贫穷的音乐家,他把自己的四个儿子都送去学一些乐器,以便将来谋一口饭吃,威廉独自一人来到了英国,他想碰碰运气。来到英国之后,他加入了德汉乐队,吹奏双簧管。在顿卡斯特时,米勒博士在听了黑赛尔一场精彩的独奏晚会之后,认识了黑赛尔,博士与这位年轻人进行了一次坦诚的交谈。博士很赞赏这位年轻人,劝他离开该乐队并去他的住处从事学术研究。黑赛尔欣然应允。除了在顿卡斯特主要从事一些小提琴演奏之外,在业余时间黑赛尔充分利用米勒博士的图书馆进行学习。当时,哈里福斯教区新成立一支管弦乐队,要聘请一位组织者。黑赛尔提出了申请,并有幸获选,作为一名艺术家,他四处飘零,四海为家。后来他对巴斯城发生了兴趣。他在一家巴甫乐队演奏。不久,他又被任命为奥塔格小教堂乐队的组织者。最新的一些天文学发现迷住了黑赛尔的心,他一下子为之着迷了,他从一位朋友那儿借来了一架格里利望远镜,这位穷困的音乐家真是被科学迷住了,他很想买一架天文望远镜。但一问伦敦的一些光学仪器商,价格之昂贵令他目瞪口呆,他决心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大家都知道制作望远镜必须制作一个金属凹面反射镜,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却很难制作,但经过长期的努力,黑赛尔制作了一个五英尺大的反射镜,借助于这个新发明,他能成功地观察到土星光环。但黑赛尔并未就此满足,无穷的太空唤起他更大的兴趣。他连续不断地制作其它许多天文仪器,制作七英尺、十英尺、甚至二十英尺的反射镜。在他设计制作七英尺的反射镜时,他已制作了大大小小的反射镜不下于200个。他的毅力和勤奋可见一斑。他对天文学是如此地执着痴迷,以至在表演的空隙时间他也要跑出来瞧一瞧他的宝贝——望远镜,然后再拿起他的欧巴,进行表演。经过长期的观察,黑赛尔发现了一颗新星——乔格姆·赛德斯。黑赛尔仔细计算出了该星的运行轨迹及周转时间。他把自己的新发现及其结果送给了皇家科协。他的惊人发现及其精确计算结果令许多大天文学家赞不绝口。黑赛尔这位地位卑下的欧巴演奏者一下子成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天文学家。不久他被任命为皇家天文学家,乔治三世对黑赛尔的科学发现极为赞赏,立即赐与黑赛尔享有优厚生活的特权。对于这震动朝野的赫赫大名,黑赛尔无动于衷。他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仍然默默无闻地生活着。他认为自己是千千万万个发明家中的一个,而自己这一点点科学发现实在太渺小了。因此,没有半点值得骄傲的地方,本来,在科学面前就不应该存在骄傲,在如此困难的条件下作出了如此伟大的科学发现,而又如此谦虚朴实的科学家,实属罕见。

为什么苦寒磨砺出艺术家

和其他任何领域一样,在艺术领域要取得卓越成就,也惟有凭藉辛勤的劳动。创作一幅精美的图画,或雕刻一尊高贵的塑像,这决不是偶然可以做到的。即使是一个具有天才禀赋的人,他那娴熟的笔法和精巧的刀工,也只能来自坚持不懈的练习。

乔舒亚·雷诺兹爵士对勤能补拙笃信不疑,他坚持认为,非凡的艺术才能“不管人们怎样把它归结为天才、兴趣或老天爷的恩赐,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在给巴里的信中,他写道:“无论是谁,如果他想在绘画或其他艺术方面取得杰出成就,他就必须一天到晚聚精会神专注于一个目标。”在另一个地方他谈到:“如果想做一个不同凡响的人,就必须投身于你的工作,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早晨、中午和晚上都得如此。没有任何的休息娱乐时间,只有十分艰辛的劳动。”当然,在艺术领域中,要想成为一个最杰出的艺术家,尽管勤奋用功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不可否认只有勤奋而没有与生俱来的天才,这也是不行的。充其量,只能成为一个艺术家。这种禀赋来自于自然,但可以通过自我修养来使之臻于完善,自我修养比任何学校的教育都更为有效。

一些最伟大的艺术家是在贫困和重重阻碍的考验下,凭着自己的艰苦努力脱颖而出。读者很快就会读到一些极有说服力的事例。克劳德·洛林是一个糕饼师傅;丁多雷托是一个染色工;卡雷维吉斯兄弟,一个是调色工人,一个是罗马教廷的灰浆搬运工;萨尔瓦多·罗萨曾是一个恶棍;朱亚托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吉普赛是一个流浪者;卡维登曾被他父亲赶出家门以乞讨过日,卡路瓦是一个砌石工,他们这些人以及其他一些著名的艺术家,都是在逆境中自强不息,通过艰苦的努力和劳动获得卓越的成就的。

我国的一些最杰出的艺术家也并不是出身在造就艺术天才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盖恩斯伯勒和培根都是缝纫工人的儿子;巴里也是一个爱尔兰裁逢的儿子;麦克里斯是科克一个银行家的学徒;奥比和罗姆尼,和伊尼各·琼斯一样,都是木匠;韦斯特是宾夕法尼亚的一个信奉贵格派教义的农场主的儿子;罗斯科特是一个钟表制造工人;杰克逊是一个裁缝;艾蒂是一个印刷工人;雷诺兹、威尔逊和威尔克都是牧师的儿子;劳伦斯是一个客栈老板的儿子;唐纳是一个理发师的儿子,的确,有几位画家他们原本是与艺术有一些联系的,虽然是以一种非常低贱的方式联系着——例如,费拉克斯曼,他的父亲是卖石膏模型的;怕德,他是装饰茶盘的;马丁,他是一个马车油漆工;赖特和吉尔平,他们是轮船油漆工;贾瑞,他是个雕刻师和镀金工;大卫·科克斯和罗怕特,他们是布景画师。

这些人功成名就决非出于幸运或者出于偶然,而是完全凭藉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出人头地的。虽然他们中的一些人获得了财富,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并且,这也决不是他们当初从事艺术工作的主要动机。对金钱的任何崇拜,在一个艺术家早期的艺术生涯中,是不可能使他做到自我控制和勤勉用功的。不懈的追求所带来的快乐往往是对他最好的奖赏,随之而来的财富倒是出乎意料的偶然。许多心灵高尚的艺术家宁愿顺应自己天性的癖好,也不愿和公众讨价还价。斯宾诺内托以自己的一生实践了《色诺芬》这篇美丽的神话,当他拥有十分优越的生活条件后,他真想摆脱这种世俗的豪华给他带来的影响,他宁愿回到昔日的贫困和艰苦的劳动。有一个画家为了赢利而煞费苦心举办了一次画展,当有人间米歇尔·安吉鲁对此事的看法时,米歇尔回答说:“如果他如此热衷于发财,我想他一定是个可怜的家伙。”

和乔舒亚·雷诺兹爵土一样,米歇尔·安吉鲁也深信勤劳的力量,他坚信想象力什么也不能创造,如果双手生来就能随意志而行动,那么也就没有什么不能在大理石上体现出来。他本人就是一个最勤奋用功的人,和自己的大多数同代人相比,更多的时间用在练习之中,他把自己这种能力归因于自己没有生活嗜好。当他投身于工作的时候,他一天的全部要求就是一片面包和一杯葡萄酒。他经常半夜起来继续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首先把蜡烛固定在一顶用纸板制成的帽子上,再把帽子戴在头上,就着烛光进行雕刻。有时候,他实在太疲惫,以致脱衣服都来不及,便和衣而眠,一旦精力稍稍恢复,就又立即投入工作。他最喜欢的一套装置是:一个老人坐在一辆轻便马车上,上面还有计时的水漏,水漏上镌刻着:Ancora imparoh!我仍然在学习。

梯辛也是个不知疲倦的工作狂。他的名作《殉道者怕多禄》,整整花了他八年时间;他的另一幅名作《最后的晚餐》,也耗时七年。在给查尔斯五世的信中,他写道:“我送给陛下的这幅《最后的晚餐》,我日日夜夜工作了七年——doposette anni lavorandovi quasi con-tinuanaente”在这件伟大的艺术作品中,艺术家所付出的辛勤的劳动和长时期训练。是极少有人想到的。它们似乎是轻而易举很快就被完成了,然而,这种轻而易举是多么地来之不易啊!“这尊半身像你只花了十天时间的劳动,你竟然索价50个金币。”一个威尼斯贵族对这位雕刻家说。“可是你忘记了”,这位艺术家说,“我花了30年时间才学会在十天时间里雕刻这尊半身像。”有一次,有人指责多门彻诺在完成一幅画时速度太慢,他回答说:“我正在不停地用我的头脑绘制它呢”。正是凭着这种勤奋的品质,奥古斯塔斯·卡尔科特勋爵在创作他的代表作《罗彻斯特》的过程中,绘制了40多张草图。这种不断重复是在艺术领域中获得成功的主要条件之一,正如在生活中一样。

在赋予一个人以天才的禀赋方面,大自然不管怎样慷慨大方,对艺术的追求仍然需要付出长期的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许多艺术家确实是早慧的,但是,如果不勤奋用功,这种早慧也只能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也只会一事无成。关于韦斯特的奇闻轶事已是家喻户晓。当他只有七岁的时候,有一天他坐在摇篮旁观察熟睡的婴儿时,他被熟睡中的姐姐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他跑去找来几张纸,立即用红和黑两种颜色画出了一张肖像。这一偶发事件显示了在他身上的艺术天赋,并且使他痴迷而不能自拔。如果不是过早的成功毁了他,他或许会成为一个更伟大的画家。他的声誉,虽然是伟大的,但不是可以通过练习、考验和困难换来的,而且它也是不能持久的。

当理查德·威尔逊还只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喜欢用炭笔在房子的墙上描绘人和动物的轮廓,并且乐此不疲。他的兴趣首先是在肖像画。但是,在意大利的一天,当他去拜访朋友祖卡雷尼时,朋友外出未归,他等得不耐烦,便开始画朋友卧室的窗户。当祖卡雷尼回来的时候,他竟被这幅画迷住了。他问威尔逊是否学过风景画。威尔逊回答说没有。“那么,我建议你,”祖卡雷尼说,“去试试吧,你一定会获得巨大成功的。”威尔逊采纳了朋友的建议,他认真学习并且努力工作,终于成为了英国一流的风景画家。

当乔舒亚·雷诺兹爵士还是个小孩的时候,经常忘了做功课,而只对绘画感兴趣,他因此经常遭到父亲的责骂。他是注定要从事体力工作的,但是,他对艺术的强烈兴趣抑制不住,他成了一名画家。当他还是一名小学生的时候,盖恩斯伯勒就到沙德怕莱森林去写生;到12岁,他已成了一名真正的艺术家了,他敏于观察而且勤奋刻苦,任何一张他看过的画他都可以一笔不差地描绘出来。威廉·布莱克是一个袜商的儿子,他喜欢在父亲帐簿的背面进行绘画设计,喜欢在柜台上进行速写。爱德华·伯德,当时只有三、四岁的他,总是喜欢站在椅子上,在墙上画那些他称之为法国兵和英国兵的图案。他父亲给他买了一盒彩笔,为了利用他对艺术的热爱,他父亲把他送给一个茶盘制造商当学徒。在这种职业中他渐渐脱颖而出,通过自己的刻苦训练和辛勤劳动,他进了皇家学院。

霍格斯,虽然在学习功课方面智力十分低下,但他非常喜欢画字母表。他的练习本被他装饰得比作业本身要漂亮得多,在功课方面,他在学校里的所有木脑壳中“独占鳌头”,但是在装饰方面他却独领风骚。他父亲把他送给一个银器匠当学徒,在那里他学习绘画,也学习在羽毛和其他无价值的东西上雕刻匙和叉。从银器雕花中,他继续自学在铜器上进行雕刻,主要是刻一些年青女子的陪温和想象中的怪物的图案。在这些实践过程中,他立下雄心壮志,要勾划各种人的性格特征。在这一领域中,他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主要是他细致的观察和勤奋的练习的结果。他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开发自己的才能,他能精确地记下任何一张与众不同的脸蛋,然后再在纸上重新描绘出来。如果他偶尔碰上一个极其古怪的形状或一张奇异的脸蛋,他总是当场进行速写,把它画在大拇指的指甲上,回家以后再利用空闲时间进行扩充。任何不同寻常的和有创造性的东西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为了能遇到一些有个性的人,他跑了许多边远偏僻的地方。这种细致的积累工作,使得他日后能把许多的思想和宝贵和观察结果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因此,霍格斯的绘画极其真实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的个性、生活方式甚至是思想状况。他所观察到的这些真实图画,存在于大自然之中,而且也只能在这所学校中学到。他所受的正规学校教育极为有限,甚至在艺术领域中的拼写他也不能做到正确完整,他的自我修养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很长一段时间他处境十分艰难,但他仍然以一种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他虽然贫穷,但他还是努力做到靠这点微薄的收入度日,他曾经骄傲地夸耀说自己是“一个计算很精确的出纳员”。在他克服所有困难功成名就之后,他喜欢回忆早年的艰辛劳动和生活,他生命不止战斗不息,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作为一名艺术家,他的一生是辉煌的。有一次,他说:“我很清楚地记得我进城的时候身上不足一先令,自己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但在我的一套银餐具卖了十畿拉时,我立即回了家,带上宝剑,就像一个腰缠万贯的人那样充满自信地外出旅行去了。”“勤奋努力和坚持不懈”是雕刻家班克斯的座右铭,他不仅身体力行,而且极力向人推荐。他的和霭可亲和平易近人,使许多胸怀大志的青年人前来拜访,向他请教并请求帮助。据说,有一天,一位男孩为此目的前来拜访,但班克斯的佣人对这位男孩猛力敲门十分愤怒,他指责这位男孩粗鲁无礼并准备把他轰走。班克斯无意中听到了,便走了出来。这个小男孩手拿着一些画站在门口。“你想要我为你做点什么?”雕刻家问道。“先生,如果您愿意,我想请您允许我在美术学院学画。”班克斯解释说他本人不能接受他的请求,但是他想看看他的画。经过仔细检查,班克斯说:“到美术学院来还为时太早,小家伙。先回家吧,好好注意你的学业,力图把太阳神画得更好一些,一个月以后再来让我看看吧。”这个小男孩回家以后,加倍努力地练习和画图,一个月之后,他再次拜访这位雕刻家。这一次画得好多了。但是,班克斯在给他提了许多学习和练习的意见后,又把他打发回家了。一个月过去了,这位小男孩再次出现在班克斯家门口,他的画已经有了长足的长进。班克斯非常高兴地接纳了他,因为从这个小男孩的身上,他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这个小男孩就是莫尔热底,一位雕刻家的征兆已经丰富地表现出来了。

克劳德·洛林声誉卓著,这部分地是由于他孜孜不倦的勤奋精神。他出生在法国东北部得槟省洛林地区一个穷苦农民家里,他首先是给一个雕刻石膏模型的人当学徒。后来,他又到从事木刻的哥哥的店铺里学习木刻。在那里,他显示出了自己的艺术才华,一位旅行商做通了他哥哥的工作,让克劳德随他去了意大利。获得哥哥的同意,克劳德到了罗马。在那里,他很快成了阿各斯汀洛·塔穗——一位风景画家——的管家。这样,克劳德就以这种身份开始学习风景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开始了创作。接下来,他到意大利。法国和德国去旅游观光,沿途之中他会偶尔停下来创作风景画,也借此补充自己的钱袋。当他再回到罗马的时候,他发现人们对他的作品需求量越来越大,他的声名也最终传遍了欧洲。他不知疲倦地研究大自然中的各种物体,花了大量时间去描绘房屋建筑、土地、树木、树叶和诸如此类的东西,他把这些画细致地完整地保存起来,以备创作风景画之需。他也十分关注天空,有时候一整天从早到晚都在观察,注意在乌云飘过和光线明暗情况下天空的各种变化。经过这种从不间断的实践,虽然进展缓慢,但他还是获得一双灵巧的手和一双敏锐的眼睛,为他脐身于一流的风景画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被誉为“英国的克劳德”的唐纳,他在艺术道路上付出了极为艰辛的劳动。他父亲希望他子承父业当一名理发师,所以一直让他在伦敦自己的店铺里实习。直到有一天,唐纳在一只银制托盘上画的一件军大衣,深深吸引了一位他父亲正在给其刮胡子的顾客,他父亲才同意培养他的爱好,他才最终被允许以艺术为职业。和所有年轻的艺术家一样,唐纳也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由于他本来就身处逆境,情况就更为艰难。但是他总是愿意去工作,不管这件工作多么低贱,他都努力去从事。他很乐意去给别人画的画洗墨,所得到的报酬是除了晚餐外,一个晚上半克朗。这样,他既挣了钱又获得了经验。接着,他又去给一些旅行指南、年鉴和需要卷首插画的书籍作插图。他后来回忆说:“有什么事情还能做得更好呢?那可是一流的练习啊。”他做任何事情都小心谨慎和虑心好学,从不因为报酬低廉而对工作敷衍塞责。他在学习方面的目标和在生活方面一样,总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他作画时总是根据以前工作的情况事先作出安排。一个像他这样勤劳的人是肯定会大有作为的。他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对思想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用拉斯金的话说是“象初升的太阳,越来越光彩照人。”不过,唐纳的天才不需要任何的颂词,他所得到的最优厚的报酬是他遗赠给国家的美术作品陈列馆,这将使他芳名永存,魅力长存。

到罗马这座艺术的殿堂,这往往是一个学习艺术的学生的最大的愿望。然而,到罗马旅行是十分昂贵的,而这些学生却常常一贫如洗。但是,如果有克服困难的坚定决心,罗马最终还是可以到达的。因此,弗兰西斯科·皮埃皮,一位早期的法国画家,非常渴望去参观这座不朽的都市。如此,他答应给一位漂泊流浪的盲人当向导。经过长期的流浪生活,他到了梵蒂冈,通过刻苦学习终于名扬天下。杰奎断·卡洛特也展示出了去罗马的坚强决心。虽然他的父亲强烈地反对他去当一名艺术家,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追求。他离家出走,踏上了去罗马的路途。他身无分文,很快陷入了困境。他和一帮流浪者打得火热,加入了他们的同盟,和他们一起从一个庙会赶到另一个庙会,四处流浪,经历了无数次冒险。在这次不同寻常的旅途中,卡洛特获得了关于图案、特征和个性的特殊的知识,为他后来的创作,特别是为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的雕刻提供了大量素材。

当卡洛特最终到达罗马以后,一位绅士为他的机灵和热情所感动,把他安置在一位艺术家那里学习;但是卡洛特不想只在罗马作短暂逗留,他在这里呆了下来。在罗马,他结识了波利杰和托马辛,他们两人看了他的色彩画以后,预言他作为一个艺术家是大有前途的。但是,卡洛特家族的一个朋友偶尔遇见了他,便想方设法逼使这位流浪者回了家门。此时,卡洛特已习惯于这种浪迹江湖的生活,他的心再也平静不下来。于是,他第二次离家出走,但是,他却再一次被带回了家,他的哥哥在都灵抓住了他。最后,他父亲见劝阻无效,干脆投他所好,让他到罗马去学习艺术。这一次,他在几位大师门下,十分勤奋地学习了几年的设计和雕刻。在他返回法国的途中,柯兹摩二世鼓励他去佛罗伦萨,于是他又到那里学习和工作了几年。在他的赞助者死后不久,他回到了家乡南锡,凭着手中的雕刻刀和画笔,他很快名得双收。在内战期间,南锡被围攻占领了,黎塞留要求卡洛特为此事进行设计和雕刻。但是,这位艺术家不愿意纪念这场降临在他家乡的灾难,他直截了当地拒绝了。黎塞留无法动摇他的信念,便把他投进了监狱。在狱中,卡洛特遇见了他的一些老朋友,也就是那些在他第一次去罗马途中给他帮助的流浪者们。当路易十三听说他被关进监狱后,他不仅释放了卡洛特,而且给他提供了他所想要的一切,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卡洛特立即请求释放他的老朋友,即那些流浪者,并且请求允许他在巴黎街头不受干涉地乞讨。面对这种极为奇怪的请求,路易十三提出:如果他能把他们的消像雕刻出来,他就批准。因此,卡洛特出版了一本古怪的雕塑作品,名字叫做“乞丐”。据说,路易十三提出,只要他不离开巴黎,他就给他三千里佛尔的养老金。但是,此时这位艺术家已是一个放荡不羁的人,他更看重自由的荣耀,因而他没有答应。他又回到了南锡,一直在那里工作。他的勤奋刻苦,从他所留下来的1600多件雕塑和版画作品中,我们可想而知。他特别喜爱那些奇形怪状的东西,而且总是以极其高超的技艺去塑造它们。他们的那些自由版画,都是精雕细刻出来的,而且是特别小巧玲珑。

为什么昌险造奇才

本瓦路托·谢林利的一生更富有传奇色彩和更具有冒险精神,他是一个天才的金器制造家、画家、雕刻家、版画家、工程师和作家。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的自传是所有自传作品中最不同寻常的。他的父亲吉文尼·谢林利,是在佛罗伦萨的洛伦左·德·麦地圣的一个宫廷音乐家。吉文尼对儿子的最高的期望是想让他成为一名演奏长笛的专家。但是,吉文尼在失去自己的职位后,他发现让儿子学做生意更有必要,因此,他把本瓦路托送给一位金首饰商当学徒。本瓦路托已经显示出了对绘画和艺术的强烈爱好。把这种爱好应用于他的职业,他很快就成了一们心灵手巧的工人。在和一些市民争吵以后,他突然失踪了六个月,这段时间他在西埃拉的一个金首饰商那里工作,获得了关于制作金银珠宝的很多经验,技艺大为提高。

他父亲仍然坚持要让他成为一个长笛演奏家,虽然本瓦路托十分不悦,但他还是坚持不懈地练习演奏。他的主要兴趣在艺术方面,他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返回佛罗伦萨后,他便开始细致地研究伦纳多·达·文穗和米歇尔·安吉鲁的设计;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金首饰加工技艺,他徒步去了罗马,在那里他历尽了千难万险。再回到佛罗伦萨时,他已是金首饰加工方面最有权威的专家,而且他这样的人才是市场上极为紧缺的。但是他性情暴躁,因而经常陷入困境,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因此,他化装成一个行乞修士,从佛罗伦萨逃到西埃拉避难,后来又到了罗马。

在他第二次定居罗马期间,谢林利得到了广泛的帮助,他以金首饰商和音乐家双重身份为罗马教皇服务。他通过和最优秀的人们交往来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水平。他镶嵌珠宝,烧制搪瓷,雕刻图章,设计并完成各种金、银和铜质作品,这些方面他超过所有其他的艺术家。一旦他听说哪个金首饰商在某方面有专长,他立那便下定决心要超过他。因此,他可以与一流的金首饰商、二流的搪瓷工、三流的珠宝商相媲美。事实上,在他所熟悉的每个领域,他都想技压群芳,独步天下。以这样一种精神投入工作,谢林利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他是个不知疲倦、精力充沛的人,也是个四处奔波、不肯安静的人。他一会儿在佛罗伦萨,一会儿又在罗马;接下来又到曼图,到罗马,到那不勒斯,再回到佛罗伦萨;接下来又到了威尼斯和巴黎,他总是骑着马长途跋涉。因为不可能随身携带很多行李,所以,每到一处,他总是先给自己制造一套工具。他的所有作品,他不仅自行设计,而且亲自制作——他亲手捶打,亲手雕刻,亲手浇铸使之成形。事实上,他的作品都鲜明地打上了天才的印记,它们不可能由一个人设计而另一个人制作出来。哪怕是最简陋的物件——女人带上的一粒带扣、一枚图章、一个小金盒、一枚胸针、一枚戒指或一粒钮扣——到了他的手中,就变成了一件漂亮的艺术品。

谢林利的独特这处在于他制作手工艺品的迅速和灵巧。有一天,一位外科医生到一位名叫拉夫洛·德尔·莫诺的金首饰商家里,准备给他女儿的手动手术。当时,谢林利也在场。当他看到这位外科医生的工具制作粗陋而又笨拙时(其实,当时的手术刀都是如此),他请求这位外科医生推迟一刻钟进行手术。然后,他跑回自己的店铺里,拿出一截上好钢材,用它精制出了一把非常漂亮的手术刀,这样,使得手术进行得十分成功。

谢林利制作的所有雕塑中,最重要的是银质的朱庇特神像,它是在巴黎时为弗兰西斯一世雕刻的。其次是柏修斯神像,是在佛罗伦萨时为柯志摩大公制作的。他还用大理石雕刻了阿波罗、赫尔信哲斯、纳克素斯和尼普顿等神像。铸造柏修斯神像这一非同一般的事情,或许最能说明谢林利与众不同的个性。

当柯志摩大公看到柏修斯神像的蜡制模型时,他断言说这个模型是不可能用铜来浇铸的。谢林利立即受到了对这种不可能性预言的刺激。他不仅仅是去尝试,而且是真正动手去做。他首先用泥土制成了柏修斯神像的模型,把模型进行煅烧,再在上面涂上很厚的一层蜡,这样他就有了一个雕塑的完美形状。接着,在蜡像上覆盖一层泥土,再去锻烧这层泥土,在这一个过程中蜡烛熔化并且流走,在两层泥土之间便留下空间,可以容纳金属。为了避免干扰,后一个过程是在高炉底下挖的一个坑里进行的,金属熔化以后将通过一些管道和小孔注入预备好了的模型之中。

谢林利已经买好了几车松木,准备已久的浇铸过程现在开始了。高炉里放满了黄铜和青铜碎片,火点燃了。含树脂的松木很快就燃起熊熊大火,以致店铺也烧了起来,部分屋顶也已烧尽。与此同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雨下在高炉里,使炉温升不起来,金属难以熔化。一连好几个小时,谢林利为了努力使炉温上升不停地在添加木材,直到最后,他精疲力尽,不幸病倒。他感到在塑像铸成之前,他就会死去。他不得不把金属熔化后注入铸型的任务交给助手,自己上床歇息。当他周围的人正在对他的沮丧进行安慰的时候,一个助手突然走进了房子,哀叹说“可怜的本瓦路托的工作已经不可挽回地破产了!”听到这句话,谢林利立即从床上跳了起来,冲向铸造车间,他发现火已经快要熄灭了,高炉里的金属又已经凝固。

谢林利派一个邻居拉来了一货车存放了一年多的橡树,不久,他再一次燃起了熊熊大火,金属终于熔化了并且闪闪发着光亮。然而,狂风仍然在怒吼,倾盆大雨仍然下个不停。因此,为了保护自己,谢林利派人拿来了几张桌子,几块墙毡和一些旧衣服。他躲在桌子后面向高炉添加木材。他时而用生铁时而用长木杆进行搅拌,不久,这些金属彻底熔化了。在此紧要关头,考验的时刻来到了,只听到一声巨响,象霹雳一声震耳欲聋,在谢林利眼前有无数火光闪动。高炉上的盖子被冲开,熔化了的金属在向外流溢。发现金属没有按正常速度流动,等谢林利跑进厨房,把所有的青铜和白都拿来了——大约有300只汤钵、碟子和各种各样的水壶——他把这些东西都丢进了高炉。最后,金属液体才自由流动,这样,辉煌壮观的柏修斯雕像才浇铸成功。

谢林利在情急之中跑进厨房,为了高炉而牺牲餐具,这种天才使人想起柏里斯的举动,为了烧制陶器他拆毁了家俱。然而,除了他们的激情之外,二人在性格上有天壤之别。他是个被社会所唾弃的人,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是个为千夫所指、万人所恨的人。但是,他作为工人的高超的技术,作为一个艺术家的天才,是有口皆碑、不容争辩的。

尼古拉斯·普辛的一生相对来说没有许多艰难险阻,要顺利平坦得多。正如他在日常生活中一样,他在艺术领域中也是纯洁和高尚的,他不仅以自己非凡的智力,而且以其性格的正直诚实、高贵朴实著称于世。他出身低微,生在安德里斯,和里昂毗邻,他父亲是个小学校长。普辛从父母的教育中受益匪浅,但是,据说,他父母亲对他有些疏忽大意。他更爱好在作业本上和石板上画画,而他父母亲没怎么在意。一个乡村画家对他的素描作品极为满意,他恳求普辛的父母不要挫伤了孩子的兴趣。这位画家自愿给普辛辅导。普辛进步极快,没有过多久,这位老师就已不能胜任。普辛难以平静下来,为了进一步深造,在18岁时,他去了巴黎。一路上,他靠给人画广告画维持生活。

在巴黎,一个新的艺术世界向他敞开了大门,引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也激起他的竞争精神。他在很多人的画室里勤奋地工作着,绘画、临摹和创作。过了一段时间,他决定,如果可能的话,去罗马观光,于是他上路了。可是,他只到了佛罗伦萨,便又回到了巴黎。第二次去罗马的企图也没有实现,这一次他只到了里昂。但是,他仍然抓住一切机遇完善自我,仍然一如既往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

就这样,12年过去了。他一直默默无闻,经历了多年的辛勤劳动,多年的失败和沮丧,和多年的穷困潦倒。最后,普辛终于到了罗马。在那里,他孜孜不倦地研究古代的杰作,特别是古代的雕塑,这些塑像的完美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有一段时间,他和雕刻家杜贵斯诺依生活在一起,两人同样穷苦不堪。普辛帮助他仿造这些古代塑像的模型。普辛和他一起测量过罗马一些最著名的雕塑的尺码,尤其是《安提留斯》雕像,可以说,这种训练对他日后艺术风格的形成起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他研究了解剖学;在日常生活中练习写生;对他所遇见的人们的各种姿态作了大量的素描;在业余时间,他仔细阅读了从朋友那里能够借到的各种有关艺术的书籍。

长期以来,他一直都是穷困潦倒,但是,他从自己的不断进步中感到满足和快乐。无论他的作品能给他带来多少收入,他总是很高兴地卖出。有一幅作品,画的是一个先知者,他以八个里佛尔的价格卖掉了。另一幅作品,名为《菲力斯人的瘟疫》,他以60克朗的价格卖掉了——后来这幅作品被卡丁那·德·理查留以1000克朗买走了。更为不幸的是,他大病了一场,在那种无依元靠的窘境中,查维利·德尔·波索给了他以物质上帮助。为了报答这位绅士,普辛后来创作了《沙漠中的休息》,这是一幅极为精美的画,它比在他生病期间这位绅士预付的垫款要昂贵得多。

这位勇敢的人在艰难困苦中继续辛勤地学习和工作着。他志存高远,锲而不舍。为了扩大自己的研究范围,他先后去了佛罗伦萨和威尼斯。他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开始开花结果,他接二连三创作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首先是《杰马尼库斯之死》,接着是《涂油礼》、《尤丹尼达斯的考验》、《马拉》和《塞宾人的诱拐》。

普辛的名气在稳步但是缓慢地上升。他是个性情谦让和不爱交际的人。与其说他以一名画家而著称,还不如说他以一名思想家而闻名。当不从事绘画的时候,他喜欢独自一人在乡村漫步,沉思对将来绘画的设计。他朋友极少,其中有一个就是在罗马时结识的克劳德·洛林。在拉·特立尼特都·蒙特的花坛庭园里,二人就艺术和对古代作品的研究作了长时间的交谈,言语十分投机。罗马的单调和宁静很适合他的性情,而且,只要能养家糊口,他就不想远走高飞。

不过,现在他的名气不再囿于罗马,他已经三番五次地接到请他重返巴黎的邀请信函。他被任命为国王的首席画师。一开始,他犹豫不决;他引用了一句意大利谚语“这里蛮好,没必要迁徙”;说自己已经在罗马生活了15年,已经在这里成家立业,并且希望死葬于此。在再三激请之下,他不再推托,返回了巴黎。但是,他的到来引起了同行们的强烈嫉妒,不久,他就想再回罗马。在巴黎,他创作了一些平生的得意之作——《圣·占维尔》、《洗礼》和《最后的晚餐》。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一开始,他服从安排,叫他干啥就干啥。例如,为皇家书藉设计扉页插画,最主要是一本《圣经》和一本《维吉尔》;为卢浮宫制作壁画;设计墙毡。但是,最后他提出了抗议,他对M·德·詹特路普说:“在同一时间,叫我去为书本作扉页插图、为卢浮宫作壁画、为圣·路易斯的集会作油画、为美术馆作各种设计和为皇家墙毡作设计,对我来说这是不可能的。我只有一双手和一个低能的脑袋,别人既不能给我帮上忙,我的作品也不能由别人来着色。”“同行是冤家”,他的成功激起了其他人的嫉妒和怨恨,而他又无力化解,他为此十分恼怒。最后,在巴黎工作还不满二年,他决定回罗马。他又在蒙特·品索区安家落户了,在有生之年中,他在艺术领域里孜孜不倦地耕耘着,过着一种十分俭朴和贫困的生活。虽然他经受着病魔的巨大折磨,但是,他以绘画来自慰,总是努力追求完美。他说:“随着年岁的增长,超越自我的愿望就越来越强烈,我希望达到一种最高的完美境界。”就这样,普辛在艰辛、奋斗和折磨中度过自己的晚年。他没有子嗣,妻子先他而去,所有的朋友也都死了,所以,他在罗马的晚年生活是孤独寂寞的,陪伴他的是一座座的坟墓。他于1665年死于罗马。把他一生的全部积蓄留给了在安德尼斯的亲戚,总共约一千克朗。而他身后留给人类的,是他那天才般的伟大作品。

为什么童年的不幸是天才的摇篮

查特利是一位更坚强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粗野,——但是,他的行为举止十分有礼,待人亲切、诚恳;他非常骄做他成功地战胜了童年的不幸,首要的是,他为他的自立精神而自豪。他出身贫穷之家,其出生地是谢菲尔德附近的诺顿。父亲去世时,他还是个孩子,母亲只得再嫁。小查特利常常赶着一头驮满罐装牛奶的驴子到邻近的谢菲尔德镇上,为母亲的顾客送牛奶。这是他勤奋生涯的卑贱开始;正是通过他自己的努力,他才出人头地,成为最富盛名的艺术家。由于不为继父喜爱,他被继父派去学习买卖,最初是和一个谢菲尔德的杂货商一起,可是做生意非常不符合他的兴趣、爱好。但是,一天,当他经过一家雕刻店的橱窗时,他的目光定格在橱窗里那些精雕细刻的雕刻品上,当时他就沉醉在成为一名雕刻家的美丽遐想中,他请求他的杂货商朋友支持他,允许他退出杂货生意,他的朋友同意了。于是,他就成了一个既是雕刻匠又是镀金匠的人的学徒,学徒期7年。他的师傅是一名木刻工匠,在木刻之余,不从事印模制物和石膏样品经营。查特利立即开始描摹这些样品和模型,学得很用功。在所有空闲时间里,他一头扎进绘画,制作模型自我改进绘画和模型的活动中,他常常工作到深夜。在他学徒期满之前,也就是在他21岁那年,他通过付给他师傅他所能付的一笔钱——50镑,取消了师徒契约关系,他决定全身心地从事艺术。然后,他很快就到了伦敦,很理智地找了一份工作。当一个雕刻匠的助手,在空闲时间,他则专心练习画画和制作模型〈雕刻模型〉。作为一个雕刻雇工,他的第一件工作便是装饰诗人罗杰斯先生的卧室。以后他成了罗杰斯先生卧室的常客,他也经常高兴地向他在罗杰斯家中遇到的客人介绍他早年的手工。

因公差回到谢菲尔德时,他以蜡像师、袖珍画家以及油画家的身份在当地报纸上作了广告。他的第一幅蜡像画,就被一个刀具商购走,刀具商忖给他一畿尼〈旧英国金市〉;他为一位糖果商画的肖像画也为他带来了高达5镑的收入,糖果商还送他一双长统靴。不久,查特利重又回到伦敦,并在皇家学会学习;再次回到谢菲尔德时,他大肆宣扬他准备为谢城的杰出人物制作石膏塑像,并为他们画肖像画。人们甚至选他为谢城一位逝去的教区牧师设计纪念像,他的设计使人们相当满意。在伦敦时,马厩上的一间房子便是他的工作室,他的工作室相当简陋,就在那间简陋的工作室里,他展出了他制作的第一件创意新颖的作品,那就是撒旦的巨头。他的展览行将结束时,一位前来观展的朋友被那放在一个角落里的“撒旦巨头”的精巧制作深深折服了。查特利介绍说:‘撒旦巨头’是我来到伦敦以后的第一件作品。我是带着一顶纸帽在一间阁楼里完成这一创作的。那时,我仅仅只买得起一根蜡烛,我把那根蜡烛插在纸帽上,以便我无论转向哪个方向,都能看得见。在皇家学会展览会上,费拉克斯曼也看到了这幅作品,并大加赞赏。他还推荐查持利制作海军博物馆要求制作的四位杰出海军元帅的纪念像。这一委托制作(纪念像)也产生了其他一些问题,因此他只好放弃了绘画。而且,八年中他一镑也没有赚到过(以前他一幅肖像画就卖了五镑)。他设计制作的霍恩·图克元帅的头像非常有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按照他自己的话说,这尊头像给他带来了12000镑的收入。

查特利成功了,但是他依然勤奋工作,正当地置了一笔家业。在16个竞争者中间,他被选中为伦敦乔治三世制作塑像。几年以后,他创作出了《沉睡之中的小孩》这一精美的纪念像,这一作品现在在利奇斐尔德教堂里,这是一件易碎的漂亮作品。从那以后,他的创作不断为他带来了荣誉、名声和财富。耐心、勤奋和顽强毅力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巨大法宝,自然之母赋予他天才,他聪明地发掘了自然之母赐福于他的珍贵礼物——天才,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他也像那些出身寒微的人一样,在生活上常常精打细算,他到意大利参观旅游时带在身上的记载有各种艺术笔记的袖珍笔记本上便记载了他的日常开支情况以及他当时购买的几件大理石制品的开支情况。他的爱好很单纯,他的那些杰作总是在这种单纯爱好的强有力推动下完成的。陈列在汉斯沃兹教堂里的、由他设计制作的瓦特塑像,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品;但实际上它非常朴素,是一件自然天成的力作。他对身处困境的兄弟艺术家们的资助颇多,他从不张扬、自大。为了促进英国的艺术事业,他将他的大笔财产捐赠给了皇家学会。

同样,戴维·威尔基也是几十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于艺术田野之中。他是一位苏格兰新教牧师之子,很早就展现出了酷爱艺术的迹象。虽然学习上他马马虎虎、成绩不佳,但是他却勤于人物画,小小年纪,就在绘画艺术领域崭露头角。还是一个沉默内向的孩子时,他就展示了他温和、文静、心无旁骛、精力旺盛的特征,这也是他一生最显著的特征。他无时无刻不找机会画画——家中的墙壁,江边的平地,都是他的“画纸”。他经常在这些“画纸”上泼墨挥毫,即兴作画。在他眼中任何东西都是他都可以用的工具,烧过的枯枝可作画笔,平坦的石头则是专为他准备的画布,他遇到的衣衫褴楼的乞丐也可成为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