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代理成本与内部控制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11:10:09

点击下载

作者:张颖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企业竞争力、代理成本与内部控制研究

企业竞争力、代理成本与内部控制研究试读:

摘要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化进程自2008年开始步入正轨,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称作中国的“萨班斯法案”。为了进一步指导企业建设和评价内部控制,2010年五部委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财务报告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手段之一,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外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制度的强制性要求。

国际和国内的监督机构拥有极大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和披露的热情,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可度并不高。德勤2009年对上交所部分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仅有29.41%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国外同样有学者认为,“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违背了成本效益的原则。而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仅仅依靠监管者的热情和监管力度,并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内部控制落实到企业内部。只有将企业股东、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及监管机构的目标与内部控制实施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真正推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目标有三个,即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我国所明确的目标有五个,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进行了规定,比COSO的报告多了“战略”和“资产的安全”两个目标。由此可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是公认的最重要内部控制目标之一,而且这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标。

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和实践是否取得了其预期的经济效果,是否达到了其建设的目的?针对这些问题,本书开展了对内部控制经济效果的研究。本书通过对2008—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鉴证报告和会计数据,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其业绩和利润目标,防止资源损失,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内部控制中的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舞弊的可能性;内部控制中客观严谨的监督与考核能够保证工作业绩得到真实的反映,再配合合理的奖惩措施,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权变理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要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需要不同的管理模式、方案或者方法。内部控制的相对固化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而且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还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本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Jenson和Meckling将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利益冲突:股东与经理层之间的利益冲突,以及债权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两种利益冲突是否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而得到缓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此,本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本书的主要结论如下。

1.本书从四个维度来度量企业竞争力,考察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通过经验证据检验,发现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力有促进作用。

第一,内部控制质量与营运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营运能力。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与盈利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内部控制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力较弱。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但发挥的作用有限。

第三,内部控制质量与成长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企业的成长能力。与对盈利能力的系数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内部控制更能为企业带来长期的收益。

第四,内部控制质量与现金产生能力存在正相关关系。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为企业带来现金产生能力的增强,但过度的控制,会导致机会成本的丧失。

进一步对产权性质通过内部控制对竞争力的影响进行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为国有产权性质时,由于所有者缺位,其可能游离于内部控制系统之外,使得内部控制对包括市场占有率、现金产生能力在内的企业竞争力的促进作用要低于非国有企业。

我们通过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托宾Q值的关系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国对内部控制建设的推行力度很大,上市公司纷纷组成专业的内部控制机构进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建设、实施和评价,预期目的是为了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投资者的信心。从对托宾Q值的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会计信息质量提高的角度而言,还是内部控制对未来收益的推高作用的预期来说,投资者并未认可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效果。

2.本书从债务代理成本和经理人代理成本的角度考察了内部控制是否可以降低代理成本。

第一,内部控制质量与债务代理成本成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的加强不能及时降低债务的代理成本。

第二,内部控制质量与经理人代理成本成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的加强不能及时降低经理人的代理成本。

以往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多集中于财务报告视角,对于基于管理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一般是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业绩或者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缺乏关于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竞争力是克服生存困难、保持企业持续成长的不二法宝,本书通过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相关关系,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提供经验证据支持。

Abstract

In this paper, we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its consequences on the listed companies.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competitive edge. Then,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and agency costs.

The legalization process of internal control in China entered into on track, since the norm of internal control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and other ministries in 2008 ( it is called Chinese SOX).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becomes more important, which is com monly believed to be able to resolve agency problems, when it is more deepen of the gap between ownership and management rights because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competition. External regulators and investors get impetus to establishment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and disclosure of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is not recognized by managers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n China. There are 29. 41% of all the companies who believed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used for supervision and reduce the cost when Deloitte investigated and interviewed some managers of the companies which are listed in the Shanghai stock exchange in 2009. There are some researchers who believed the costs are increased by the regul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s required by Sarbanes-Oxley Act. However, it is not enough that only regulators are positive on internal control. The practices of internal control are depend on consisting on targets is of shareholders, managers, investors and regulator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operate at different levels of effectiveness. Internal control can be judged effective in each of the three categories (COSO) respectively, if the board of directors and management have reasonable assurance that:

· They understand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entity's operations objectives are being achieved.

· Published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being prepared reliably.

· Applicable laws and regulations are being complied with.

Internal control is assumed in other two ways, which is that:

· Strategies are being achieved.

· Assets are being security.

It is most important that operations objectives are achieved for internal control syste m.

This book takes the data ofthe listed company in our country from 2008-2011 as a sample of study, and applies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 to study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this paper intends to answer:

· Do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mprove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enterprises?

· Do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reduce the agency costs of enterprises?

Firstl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enterprises an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help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competitive edge through the achieving of performance targets' and the reducing ofloss.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reduce the possibility offrau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make the information reflect the real performance, which is the basis of rewards and punishment, thus employees work more efficiently for their enthusiasm and potential inspired b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tingency theory is that manager should adopt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l, programs and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changes in the organization'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ditions. Relatively soli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maybe sacrifice the efficiency and flex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Otherwis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will add extra operating cost. It is possible that the competitive edge of enterprises would be harmed. Therefore, the first topic of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Secondly,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agency costs. Jenson and Meckling divided the agency problems into two conflicts. One is the conflict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the other is the conflict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managers. We are interested in whether the two conflicts can be eased b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e, the second topic of this paper is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egency conflicts.

Major research conclusions of this book are:

Empirical research tells us that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an prompt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from four dimensions. The first one is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operating abilities. Bette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improve the enterprises' operating abilities. The second one is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profitability. Yet, this coefficient is very small. We can get a conclusion that the high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improve the profitability of the enterprises, but be able to play a limited role. The third one is that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positively related to growth abilities. The coefficient of growth abilities is bigger than the coefficient of profitability.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an bring long term benefits more than short term benefits. The last one is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s positively related to cash generating abilities. Better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can bring more cash flow for enterprises, but excessive internal control maybe loss opportunity cost.

We have to do some further research through adding ownership. The results show us that, the internal control role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prompting market share and cash generating ability less than the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We measu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quality of the enterprises and Tobin Q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ffect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of the listed companies is not approved by investors.

Finally, we examined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influencing on agency co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have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to the agency costs created by conflict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creditors. Similar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systems have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correlations to the agency costs created by conflicts between shareholders and managers.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can not settle.

Most of literatures about the consequence of internal control concentrate on fi-nance reports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We contribute to provid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enterprises' competiveness. Second, we contribute to verify the positive relation between internal control and agency costs.

Key words: internal control;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agency costs第1章绪论1.1研究的问题

企业内部控制源自社会分工和企业规模扩大化和形式复杂化所带来的管理需求,其理论雏形是1912年由“美国审计学家罗伯特·H·蒙可马利”提出的内部牵制理论。此后经历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整体框架理论阶段、风险管理框架阶段四个阶段。2004年,美国安然、世界通信等财务舞弊案件促使美国“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 Act,SOX)的颁布而引发了内部控制研究与讨论的热潮。自此,现代的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已由最初的管理自身需求推动转向了投资者和外部监控需求推动。“萨班斯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公司按照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COSO”委员会)的规范建立健全内部控制体系。我国参照COSO的内控体系,2008年,财政部牵头由五部委联合发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被称作中国的“萨班斯法案”。为了进一步指导企业设计、建设、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五部委于2010年又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予以细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所有权和经营权进一步分离,导致财务报告作为解决代理问题的手段之一,地位愈发重要。为了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外部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共同推动了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制度的强制性要求。

国际和国内的监督机构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实施和披露拥有极大热情,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可度并不高,德勤2009年对上交所部分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仅有29.41%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和费用。国外同样有学者认为“萨班斯法案”的实施增大了企业的成本,违背了成本效益的原则。而内部控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仅仅依靠监管者的热情和监管力度,并不能从根本上促使内部控制真正落实到企业内部,只有将企业股东、管理者、外部投资者及监管机构的目标与内部控制实施的目标协调一致,才能真正推动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COSO报告中内部控制目标有三个,即“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我国所明确的目标有五个,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进行了规定,比COSO的报告多了“战略”和“资产的安全”两个目标。由此可见,经营的效果和效率是公认的最重要内部控制目标之一,而且这一目标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目标。

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的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的增长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的增强和代理问题的解决。一方面,只有企业的竞争力越强,在市场中占据主动地位,获得超额利润,不断增强企业的实力,形成良性循环,才能保证企业长期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企业的代理问题使得企业各方利益者目标不一致,造成价值的损失,从而不利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因此,能够有效促进竞争力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内部控制,才是企业所真正需要的内部控制,激发包括股东、管理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建设适合各企业本身的内部控制,并将内部控制制度落在实处,而不仅仅是形式主义。

我国目前由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推动的现代内部控制体系的推广与建设是否可以达到其既定的目标呢?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是否可以起到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呢,从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代理成本的降低?这是本书所要研究的问题。

本书通过对2008—2011年的A股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鉴证报告和财务数据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可以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掌控风险,减少资源损失,实现其业绩和利润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将风险控制在可忍受的范围是其中心宗旨。内部控制中的合理分工、相互牵制可以有效地降低舞弊的可能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内部控制中客观严谨的监督与考核能够保证工作业绩得到真实地反映,再配合合理的奖惩措施,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从而提高工作效率,进而促进整个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是另一方面,根据权变理论,一个组织的管理要根据其所处的内外部条件的变化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具体需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方案或者方法,内部控制的相对固化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此外,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还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会降低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本书研究的第一个问题是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现有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詹森和麦克林(Jensen and Meckling,1976)将企业代理问题区分为两种利益冲突:一种是所有者与经营者间利益冲突,一种是所有者与债权人间的利益冲突,这两种利益冲突是否可以通过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而得到缓解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因此,本书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较高质量的内部控制是否可以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1.2研究意义1.2.1 理论意义

企业本质是由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其生命力来自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合作。每个利益相关者以不同形式向企业投入其特定资产,用于创造“企业的剩余价值”。股东以实物资产、债权人以债权、雇员以专业性人力资产、经理人以异质性人力资本、顾客以顾客价值构成企业“剩余生产”的物质基础。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均有权按照受益与贡献相匹配的原则,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各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剩余价值”的贡献是分配的标准,而雇员与经理人的贡献是需要其他利益相关者通过考察予以确定,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各方产生利益冲突而无法达成利益一致。经理人和雇员较外部股东掌握较多的公司信息,雇员较经理人而言与企业的利益的相关度更高,使其有能力和动力取得更高的监管效率。现代企业系统的上述特征,决定了内部控制应通过正式的制度安排,以协调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现决策的科学,从而确保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最大化。

内部控制从三个层面来促进相关利益者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一是管理层面;二是财务报告层面;三是外部监管层面。

首先,在管理层面上,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其根本目标是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公司价值高低、业绩好坏取决于企业是否拥有一套科学的决策制定机制与实施机制。起源于“内部牵制”的内部控制,在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中的作用是,通过避免价值损失,实现价值增量的增加。内部控制的建设是企业内部机制和外部环境权衡的结果。

其次,在财务报告层面,内部控制是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有效防止重大错报漏报、串谋舞弊等,有效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等舞弊案件,引发了市场、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性的反思,推动了内部控制监管制度出台。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第302条款,是对在美上市公司自我评价的规定,要求管理层在年度或季报中对其内部控制和程序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予以披露。其中第404条款是对在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控制的审计规定,要求审计师必须检查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估,并在年末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内部控制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自发性行为,因财务报告披露和监管的要求所推动,转向了以内部控制有效性为基础的协调利益相关者的相宜机制。

最后,在外部监管层面,内部控制实施与披露促使企业内部各级人员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监管要求。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可以控制小集体利益的企业和个体利益的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通过外部监管对内部控制的推动,可以有效降低整体利益的社会、小集体利益的企业和个体利益的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冲突。

目前,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大多处于财务报告层面,从管理视角和代理视角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的文献较少。本书系统地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影响,丰富了内部控制、企业竞争力和代理理论三个领域的研究。1.2.2 实践意义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越来越复杂多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诸多风险,越来越需要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造成企业价值损失的各类风险加强管理和控制。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为企业建立一道防火墙,帮助企业防范各类风险,减少舞弊行为。如果没有建立内部体系,或者企业的内部控制存在漏洞,将会导致企业价值发生损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企业的经营失败。SFAA(美国忠诚与保护协会)对破产公司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有70%的公司破产的原因是内部控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ACFE(美国注册舞弊审查师协会)在2002年报告中对发生舞弊的公司进行了调查,通过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分析发现,有大约90%的发生舞弊的公司均由于内部控制体系存在问题导致。有些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并不适当,有些公司则由于内部控制不被重视而无法得到实施。内部控制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有效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及其经济后果的研究,提供内部控制质量及其披露对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影响的实证证据,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我国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企业管理者、投资者和监管者提供参考,为内部控制的实践提供经验证据。1.3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1.3.1 研究目标

立足于我国特定的制度环境,本书从管理视角和代理视角系统来研究内部控制的经济效果,分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影响,以丰富内部控制、企业竞争力和代理理论等理论研究。在总结实证检验结论的基础上,探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实施和披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1.3.2 研究思路

本书的研究基于图1-1所示的路径。研究的逻辑是基于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研究内部控制产生的经济后果。图1-1 研究思路图

内部控制最初的形式是内部牵制,是由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劳动分工的细化、是为了保护财务的安全而形成的一种机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形式越来越复杂,分工越来越细致,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对财务报告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由投资者和外部监管机构推动了内部控制建设和披露制度的强制性要求。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的认可度并不高,德勤2009年对上交所部分上市公司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显示,仅有29.41%的企业认为,加强内部控制有助于企业监控并降低成本。本书从管理视角和代理视角出发,针对内部控制期望实现的目标,通过市场上的公开数据,在对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的质量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研究内部控制实施对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影响。1.4研究内容与框架

本书从上市公司自我评价报告和审核报告为基础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出发,研究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所带来的经济效果。关于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与企业竞争力。

内部控制可以帮助企业掌控风险,减少资源损失,实现其业绩和利润目标,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但根据权变理论,内部控制的相对固化会降低企业的效率和灵活性,而且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还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造成企业竞争力下降。

经典的企业竞争力评价通过企业产品在市场上占有的份额来测度。随着经济环境日益复杂,单一的市场份额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竞争力的状况,有学者提出了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测度间接评价竞争力的方法。

本书从四个维度进行考察,即以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产生能力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分析内部控制的增强是否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第二,内部控制与代理成本。

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是否可以缓解企业的两种代理冲突的研究,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对所有者与经营者间代理冲突和所有者与债权人间的代理冲突的缓解作用,是深入认识内部控制目标和作用的重要途径。

本书用从债务代理成本和经理人代理成本作为上市公司代理成本指标,分析内部控制是否可以有效的降低企业的债务代理成本和经理人的代理成本。

本书分为六章,共三个部分。

第1章、第2章是第一部分,属于导入篇。第1章是前言,阐述本书所要研究的问题、目标、思路、内容、方法,以及本书的结构和研究样本。第2章是文献综述,对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价,阐述相应的理论基础,提出研究的问题。

第3章是第2部分,属于本书的理论分析部分,从理论角度分析内部控制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

第4章、第5章是第三部分,属于本书的实证部分,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基础,检验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力和代理成本的影响。第4章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力。企业竞争力从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成长能力、现金产生能力四个维度考察。第5章研究内部控制对代理成本的影响,包括对债务代理成本和经理人代理成本的影响。

第6章是第四部分,属于结论和建议部分,是对全书的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在总结全书的基础上,指出本研究的局限及将来的研究方向。1.5研究方法与研究样本

本书在整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系统科学的方法论出发,运用管理学、信息经济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以定性分析为基础,结合多元回归分析的定量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内部控制对企业竞争力、企业风险和业绩评价的作用和影响。在论证中,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1.5.1 文献学习法

广泛收集国内外内部控制及其经济后果的具体资料和相关文献,对其架构进行梳理,找出研究空白点。1.5.2 规范研究方法

在理论分析和假设提出等部分,采用规范研究方法,从中国特定的制度背景出发,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和论述。在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证研究的结论进行分析和研究,以丰富内部控制的理论研究。1.5.3 实证研究方法

本书选取中国A股市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综合分析法在对反映内部控制质量的自我评价为基础的指标和以外部相关信息评价为基础的指标综合计分;然后,采用多元回归方法对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竞争力、企业代理成本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1.6创新与贡献(1)以往对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多集中于财务报告视角,对于基于管理视角研究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的研究较少,一般是研究内部控制对企业业绩或者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缺乏关于内部控制对于企业竞争力影响的研究。本书通过检验内部控制质量与企业竞争力的相关关系,丰富了内部控制经济效果研究的文献,为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提供经验证据的支持。(2)通过研究内部控制质量对托宾Q值的相关关系,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并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该结论为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在证券市场的信号传递功能方面的研究提供经验证据。(3)通过内部控制质量与代理成本相关关系的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并未有效地降低债权人和所有者之间的代理问题,也未有效地降低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为委托代理理论提供新的经验证据。第2章文献综述2.1内部控制经济后果研究文献综述

美国学者梅约(2000)把内部控制研究分为三大方面:“其一为微观层面审计学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主要关注业务循环与规范交易问题;其二为中观层面组织学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重点探讨组织内部权责配置及各部门控制问题;其三为宏观层面经济学视角的内部控制研究,聚焦研究市场及宏观督导对公司控制的影响。”

美国2002年颁布的“萨班斯法案”(SOX),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作为公司透明度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内部控制信息的强制性披露,是内部控制的研究里程碑式的事件。“萨班斯法案”的颁布,为内部控制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公开数据。其后的研究多为内部控制披露方面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在2005年证监会发布了《关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的意见》后,也大多集中于对内部控制披露方面的研究。

对于内部控制产生的经济后果,一般从管理层面和财务报告层面进行考察。对于管理层面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绩效、资本成本和高管激励的角度考察内部控制;而对于财务报告层面经济后果的研究主要是从会计信息质量、外部审计等角度来考察内部控制。2.1.1 管理层面经济后果的研究(1)从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内部控制实施的目的之一是提高经营效益和效果。高质量内部控制应该能为企业带来更好的业绩,投资者投资于这样的公司应当能够得到更高的股票回报。国内外学者均为内部控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过实证研究。

布赖恩和利林(Bryan & Lilien,2005)研究发现,有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相比业绩更差。艾利克斯·唐和徐力(Tang and Xu,2007)通过研究内部控制缺陷对未来业绩和股票回报的影响发现,有实质性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未来业绩和股票回报更差。曾迟洋(Tseng, 2007)以708家披露了内控缺陷的企业作为样本,研究发现内部控制较弱的企业,具有较低的市场价值。杜墨斯和耐可(Deumes & Knechel,2008)研究发现,与那些未披露内控缺陷的公司相比,披露有内控缺陷的公司成本更高。

杨有红、胡燕(2004)指出,我国内控制度研究的方向已经从为审计服务向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组织绩效的方向逐渐转变。林钟高、郑军、王书珍(2007)建立了内部控制评价指数,通过研究2005年沪深两市上市的300家公司,研究内部控制质量与公司价值的关系。研究发现,其所设计的内控指数同托宾Q值存在正相关关系,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完善对企业价值有正向促进作用。张川、沈红波、高新梓(2009)以房地产公司为作为样本,研究发现企业内控的建设、实施和落实能够提高房地产企业的公司业绩有显著作用。路晓颖(2011)对通过内部控制对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的影响的研究发现,内部控制不论对并购交易绩效还是整合绩效均具有显著的影响。(2)从内部控制与资本成本角度进行的研究

债券评级机构以财务报表信息来评估企业的流动性和长期偿付能力,以此来决定债务利率。一方面,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从而降低资本成本;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在资金供给者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时,会以内部控制的健全程度为基础确定融资成本。奥格纳瓦(Ogneva,2007)通过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与权益资本成本之间关系的研究发现,那些存在有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资本成本相对较高。

阿什宝(Ashbaugh,2009)研究发现,存在内控缺陷的公司与没有内控缺陷的公司相比,风险和资本成本更高。萨米尔、光和鲁道夫(Samir, Kwang and Rudolph,2011)的研究结果显示,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与债务评级显著相关,降低了未偿付债务的等级。(3)从内部控制与高管业绩评价、高管变更角度进行的研究

内部控制建设与完善是高管的责任。《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董事会应当充分认识自身对企业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加强对本企业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的指导和监督。”内部控制失败会给高管带来声誉上的损失,甚至是被迫离职。

斯特拉恩(Strahan,1998)研究发现,证券诉讼与首席执行官变更存在正相关关系。吴本威(Goh,2007)的实证研究结果是,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审计委员会成员和外部董事在公司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被发现以后,均遭受了明显的声誉损失。阿格拉沃和尔库珀(Agrawal and Cooper, 2007)、德赛等(Desai etc,2006)研究发现,报告重述的公司与其他企业相比,高管的变更率更高。

卢锐、柳建华、许宁(2011)对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薪酬业绩敏感性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内部控制质量越高的公司,其管理层薪酬业绩的敏感度也越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和薪酬业绩敏感度之间的协同性比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更加显著。进一步研究显示,随着时间的推进,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与高管的薪酬业绩敏感性关系更为密切,这说明内部控制的质量在不断提高。2.1.2 财务报告层面经济后果研究(1)从内部控制质量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支持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低质量的内部控制可能会降低会计信息质量。低质量的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可能会影响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一方面,可能因经理人操纵盈余(如缺乏相应的监控)影响应计利润的质量;另一方面,可能出现未预料到的错误(如缺乏经验、缺少必要的复核等)。

道尔等(Doyle Ge and McVay,2007)以至少有一个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705家公司作为样本,检验盈余管理与内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内控缺陷一般与无法带来现金流的较差的应计项目相关。阿什宝(Ashbaugh, Collins and kinney,2008)调查了内部控制缺陷及其补救措施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披露重大内控缺陷的公司应计质量(采用超额应计的绝对值和应计噪音进行计量)更低。内部控制缺陷更有可能会导致非故意错误比故意的错误而增加更多应计的噪音,造成了向上的盈余管理。李明辉等(2003)通过分析上市公司所披露的内部控制情况,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中有效信息含量比较低,没有全面系统地反映其内控的情况,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财务报告质量、公司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方红星、金玉娜(2011)以2009年度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探讨高质量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结果表明,高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司的会计选择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更低。

吴本威等(Goh and Li,2011)检验了内部控制与谨慎性(损失确认的及时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两者是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内控缺陷进行补救的公司比仍保持其内控缺陷的公司更加谨慎。齐保垒等(2010)以2007—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会计稳健性、应计质量和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三个视角,考察内部控制缺陷与会计报告信息质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发现有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其会计稳健性和应计质量均显著低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但是这两类公司会计信息价值相关性的差别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证实。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内部控制缺陷与财务信息质量之间没有显著关系。霍根(Hogan,2005)等利用Dechow&Dichev模型,对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与不存在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的应计质量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这两类公司的应计质量不存在显著差异。贝达德(Bedard, 2006)发现,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与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公司相比,应计总额的绝对值没有显著差别,但是内部控制缺陷公司的超常应计的绝对值要高于对照公司。(2)内部控制是从审计费用、审计师变更的角度进行的研究

现代审计是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当内部控制风险增加可能会导致审计费用的提高、审计师的变更。拉格胡南丹和哈玛(Raghunandan and Ra-ma,2006)以660家制造企业为样本,研究了审计收费与根据“404号条款”披露的内部控制缺陷的关系后发现,“404号条款”颁布后,2004年的审计收费均值要比颁布前2003年的高86%,披露实质性内控缺陷的企业审计费用(2004)比未披露的企业高43%,而2003年并无区别。霍根和威尔金斯(Hogan and Wilkins,2008)对2003年与2004年美国的内控披露与审计收费关系进行比较后发现,审计师会对披露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企业收取更高的费用,可能是由于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的企业,其风险可能更高。

严虹(Yan,2007)认为,较高的审计风险除了导致审计费用增加外,还可能导致审计师的变更。这里可能存在的原因有很多,一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可能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从而给审计师带来审计风险,审计师为了规避风险可能会放弃审计;二是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可能会导致审计师出具负面的审核意见,对内控缺陷予以披露,因此客户可能主动放弃审计师;三是客户为了得到满意的内部控制审核意见,可能会通过更换审计师的方式来解决。2.2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文献综述

内部控制并不是一个具有物理特征的事物,无法通过观察和测量对其质量进行准确的计量。对作为一个抽象指标的内部控制质量进行计量前,需要设定一个评价标准。目前,对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理论界和实务界均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意见。由于国外和国内对内部控制披露的要求不同,度量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也有所不同。2.2.1 国外文献中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

国外实证研究中的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将会计师事务所披露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萨班斯法案”的302条款和404条款要求在美上市的公司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定期披露内部控制报告,同时要求审计师为上市公司提供内部控制鉴证服务并出具内部控制鉴证报告,并应当在报告中披露具体实质性内容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此类研究认为,披露了重大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内部质量较差。

第二类是以内部控制披露指数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

国外很多学者根据企业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基础,构建评价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包括鲍特森(Botosan,1997)披露指数和莫兰德(Moerland,2007)内部控制指数。Botosan指数是以122家制造企业自愿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为基础,借鉴AIMR报告排名,构建了内部控制披露指数,并用这个披露指数实证检验了内部控制质量对权益资本成本的影响。莫兰德(Moerland,2007)为了研究内部控制披露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用以度量内控质量的指数。该指数是以企业所披露的内控报告的内容为基础,从九个方面对其赋值进行计算而得到的。莫兰德(Moerland,2007)利用该指标对2002年到2005年芬兰等北欧五国的内部控制披露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经过实证分析发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因素对内部控制披露都有影响。宏观层面的因素是法规及管制,微观层面的因素是所有权结构、规模、经营的复杂性这些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相关的指标。

第三类是以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程度作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

曾迟洋(Tseng,2007)从环境的不确定性、行业的竞争情况、公司的规模、公司的复杂性和董事会的监控五个方面构建了企业风险管理指数。环境的不确定性是由营业收入、R&D支出与资本支出之和除以资产总额的比值,以及税前利润三个指标计算所得的指标代表;行业竞争是由市场占有率的平方和代表;规模是由资产平均总额的对数代表;公司的复杂程度选用的是公司分部的数量作为代表指标;董事会的监控方面选用的是董事的数量与营业收入之比计算所得的指标作为代表。2.2.2 国内研究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

在国内的实证研究中,对于内部控制质量评价指标大致也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披露指标。有些文献是以是否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林斌、饶静,2009)。但这个指标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披露成为强制性要求,就不再具备信号传递的功能。还有文献采用是否披露了会计事务所出具内部控制审核报告或者鉴证报告,作为衡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指标(方红星、金玉娜,2011)。

第二类是根据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和年报中所包含的关于内部控制的信息,设置指标来对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情况计分,以此来衡量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何建国2011年根据五要素设计了12个指标,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进行打分衡量内部控制质量。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自2008年开始根据五要素设置了五十多个指标,根据上市公司披露内容进行打分,对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