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3 23:40:18

点击下载

作者:沈忻昕,姜浩然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

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试读:

前言

本书是辽宁社会科学院2011年重大项目“加快推进辽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的最终成果。这一成果最后以《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问世,主要是依据党中央和省委有关指导思想而确定的。

省委、省政府有关辽宁“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提出“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是有创新性的。同时,辽宁省进一步提出了“三个转型”,即经济转型、社会转型、体制转型,其中第二个转型是指“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后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社会管理创新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更充分地阐述了“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坚持走具有辽宁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

综上所述,把这项课题的最终成果确定为《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是合适的,当然,其中对于“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问题,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意义上做了更为深入的阐述。

在本项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做了相当广泛的调研。其中,完成了一系列相关成果,包括:

1.课题组多人主持完成的“沈北新区社会事业建设‘十二五’规划”包含了重要的社会管理创新内容;

2.课题组成员多人负责完成的中共鞍山市委委托课题有关和谐鞍山建设报告,社会管理创新占有很大篇幅;

3.课题组成员参加辽宁省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的省人大代表专题调研,完成“辽宁互联网管理问题”调研报告并提交省人大常委会,该报告本身就是探讨社会管理创新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4.课题组成员参加时任辽宁省委政法委书记李峰主持的“社会管理及其创新研究课题调研”,主笔完成综合报告并提交省委政法委,对于本课题的推进具有直接意义;

5.课题组成员参加辽宁省直工委李学政副书记组织的“辽宁省食品安全”的专题调研,作为重要成员参加报告的撰写和修改,报告获得省委书记王珉、省长陈政高的重要批示,这一问题同样是社会管理创新问题;

6.课题组多人承担完成沈阳市社科联重要课题调研,包括协调组织促进沈阳市社科联重大课题社会管理创新的各项子课题;完成沈阳市社科联重大课题社会管理创新主报告“全面提高地方党委和政府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研究”及一系列分报告,为本课题提供了有力的促进。

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进入了本书的撰写。开始确定的题目是“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研究”,主要阐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即: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价值、主要内涵、基本路径。后来,我们经过反复考虑,把书的题目确定为“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研究”,全书的框架也调整为目前的九个部分,即: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成功经验、多种差距、主要任务、重点工作、突出问题、强力支撑、基本原则、必要保障。

在本书前面,我们写了一篇

导论

,主要是说明社会管理创新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创新,是未来三年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社会管理创新,是未来八年辽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管理创新,是未来近四十年辽宁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美好蓝图的重大战略方针;社会管理创新,是过去、现在和未来多少代辽宁人实现富庶、文明、幸福生活的重大战略期待;社会管理创新,是辽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管理凝聚力量,创新成就伟业。现在,万众一心、奋力拼搏的力量正在辽宁凝聚;解放思想、勇于开拓的伟业正在辽宁成就。导论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的第一年,可以说是“社会管理创新年”。这一年的重头戏是从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始的。

在这个研讨班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指出,中央举办这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

为什么在2011年伊始把社会管理创新提到这样重要的地位呢?显然不是偶然的,除了现实的原因以外,这也是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社会管理问题不断深入认识的结果。为此,有必要回顾一下这个认识过程。

1.党的十六大以后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精神

2006年10月8日至11日召开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二是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三是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发展民主政治、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规范社会组织、加强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是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

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人民服务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和全体公务员的基本准则。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六是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体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增强政府公信力。推进政事分开,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七是完善居(村)民自治,支持居(村)民委员会协助政府做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发挥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物业管理机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和社区自我管理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居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

八是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和提高社会管理、依法办事能力为重点,大力加强基层政权建设。

九是充实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配备社会工作专门人员,完善社会工作岗位设置,通过多种渠道吸纳社会工作人才,提高专业化社会服务水平。

2004年9月16日至19日召开了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其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党委要支持政府依法充分履行职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加快转变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主要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活动,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二是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三是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四是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健全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2003年10月11日至14日召开了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二是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经济社会事务的管理责权。按照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明确中央和地方对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责权。

2002年11月8日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

二是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改进社会管理,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

再往前查找,从党的十五大报告、十四大报告、十三大报告、十二大报告、按顺序逐一查找到党的一大报告(决议、宣言),都没有提及“社会管理”这个概念或范畴。可见,中国共产党把“社会管理”这个概念或范畴写进党代会报告(决议、宣言),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

2.党的十七大以来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决策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第36条专门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要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按照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的要求,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

二是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基层管理和服务体系,加强和改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发挥群众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形成社会管理和服务合力。

三是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工作体系,整合各方面力量,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平台。

四是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五是加大公共安全投入,加强安全生产,健全对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

六是做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加强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和服务工作,加大社会管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七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城乡社区警务、群防群治等基层基础建设,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廉洁执法,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加强重点地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八是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009年9月15日至18日召开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出,社会管理是“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能力培养”,需要重点提高的本领之一。

2008年10月9日至12日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抓住农村稳定这个大局,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三是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四是统筹城乡社会管理,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中小城市落户条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推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体制创新。

五是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六是强化农村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依靠农民,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008年2月25日至27日召开了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其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是经过多年努力,政府职能转变迈出重要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得到加强。

二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现行行政管理体制仍然存在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对微观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仍比较薄弱是其中之一。

三是要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的任务之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维护社会稳定。

四是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的任务之一是,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建设,健全管理体制,强化服务功能,保障和改善民生。

3.近两年里党中央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思想与重要决定

从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到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一共是10个年头。在这10年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社会管理的理念发生了重大进步,迈上了新台阶,进入了新阶段。首先,胡锦涛在省部级社会管理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一些重要问题:

一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及其总目标、总要求、突破口,这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和意义,其中研讨的目的是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思路和举措,为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意义是“四个必然要求”,即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三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四是对我国社会管理的基本估量: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社会管理,为形成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社会管理制度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取得了重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根据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我们不断就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制定方针政策、作出工作部署,有力推进了社会管理改革创新。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我国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我国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我国社会大局稳定,社会形势总的是好的。

五是对我国社会管理存在问题的基本分析: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还不少。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经过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为我们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打下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既要增强紧迫感,又要长期努力,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开拓创新,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六是社会管理的根本宗旨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到底社会管理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切实贯彻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要坚持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开创新形势下社会管理新局面。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七是当前社会管理创新要重点抓好的八点工作: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第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地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八,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八是要搞好社会管理的重要保障:必须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着力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推进扶贫开发,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健全残疾人服务体系,使发展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

九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本要求: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意义,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把社会管理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2011年5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会议。从政治局会议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问题看,进一步提出一些新的思路,例如:

一是在有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意义问题上,提出了“三个事关”,即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

二是在我国社会管理发展成就和经验方面,重申了五点结论,即(1)建立了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2)构建了社会管理组织网络;(3)制定了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4)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5)社会管理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的。

三是关于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这次会议提出了“四个不适应”,即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四是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这次会议进一步指出,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上述提法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提法相比,有了进一步的充实。当时的提法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见,现在加上了“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总结推广我国社会管理成功经验,借鉴国外社会管理有益成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

五是关于社会管理创新,政治局会议明确了“五个创新”,即“积极推进社会管理理念、体制、机制、制度、方法创新”。

六是关于当前工作的总体要求,政治局会议提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省部级研讨班提的是,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比较一下,可以看到,前一次提的是“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现在提的是“加强社会管理法律、能力建设”,其中,少了“体制”;前一次提出“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现在强调“完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

七是关于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省部级研讨班指出,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政治局会议指出,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通过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和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有效应对社会风险,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八是关于当前的重点工作,省部级研讨班提出八个方面,政治局会议提出了九项要求,即“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信息网络服务管理,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前后比较,增加了“加强社会管理制度建设”和“营造良好社会环境”(该要求原来是放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目的中讲的)两项,减少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一项。其他大体相同。

九是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主要原则,现在进一步概括为六句话、四十八个字,即“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科学管理、提高效能的原则”。

十是关于对各地区各部门的要求,现在进一步精炼为七条,即“要深刻认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同原来的要求相比,少了三条,即“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管理规律”、“不断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努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条件”。

201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在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精辟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这种变革在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我们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主动正视矛盾,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不断为减少和化解矛盾培植物质基础、增强精神力量、完善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

在2011年的这一段时间里,我国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和发展。

7月5日,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纲领性文件。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并对职责任务和成员单位进行必要调整,同时进一步充实工作力量。

7月3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央有关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的重要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列出了50项重要政策措施,逐一明确了贯彻落实的牵头单位和主要参加单位。

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的通知。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协调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决策部署,重点协调、推动涉及多个部门的社会管理重要事项的解决;对各地区各部门开展社会管理工作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总结推广各地区各部门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强对社会管理有关重大问题的研究,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政策措施建议;协调、指导社会管理法律制度建设;办理党中央、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中央综治委将针对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做好以下专项工作:一是实有人口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服务管理体系;二是研究、协调、推动新型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三是特殊人群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制定和完善对刑满释放人员、社区矫正对象、吸毒人员、具有肇事肇祸倾向的精神病人等特殊人群的管理服务政策,建立健全社会关怀帮扶体系;四是社会治安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打黑除恶、社会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排查整治、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等工作;五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六是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七是护路护线联防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铁路、公路、输油气管道和电力、电信、广播电视设施安全联防工作;八是社会管理法律政策专项工作,主要是研究、协调、推动制定、完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

4.辽宁省关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思路和重要部署

近两年多的时间里,辽宁省委、省政府在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上也作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决策和决定。

2010年11月16日,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辽宁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关于社会管理问题提出了重要意见:

一是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管理模式转型为主线。

二是加快推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转型,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机制,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三是着力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构建重心下移的社会管理模式。

四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社会组织监管、虚拟社会管控和社会治安防控机制,提升社会管理效能,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扩大城区、县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理顺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的权责关系。

六是搞好扩大绥中县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改革。着力增强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对有一定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的中心镇,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七是积极培育和依法管理行业协会、中介服务、咨询服务等社会组织,支持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

八是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团结凝聚广大群众的作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2011年10月10日,王珉在中国共产党辽宁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的报告中,充分阐述了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主要论断是:

一是在社会民生方面,维护社会稳定、创新社会管理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很困难;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居民住房、教育卫生、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司法执法等领域,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

二是以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为主线,坚持走具有辽宁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之路。

三是建设富庶文明幸福新辽宁,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创新社会管理。这是确保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由之路。切实把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到内生增长、创新驱动的轨道,切实把社会管理方式转换到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轨道。

四是社会建设与管理同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要着力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管理新模式。

五是提升社会管理创新能力,营造和谐安定发展环境。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社会管理制度、体制机制和方法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六是积极创建柔性服务、精细管理、常态治理、民主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提高全社会的管理服务能力。

七是完善党政主导的群众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明确责任,加大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关注、涉及民生、关系稳定的重大社会问题。

八是以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主动回应群众合理诉求,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努力做好人民调解、行政复议、司法调解等工作,最大限度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九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预防和依法惩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深化系列平安创建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十是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服务管理。

十一是创新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推动各类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十二是积极利用和依法管理互联网,确保网络健康发展。

十三是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以解决煤矿、交通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等问题为重点,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采取更加有力措施确保食品药品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至此,全国和地方社会管理创新的大势和大局已经成为不可逆转、日益深化、世人瞩目、人心牵系的大气候和大事情。我们的调研、探讨和思考,就是要进一步明了和促进这件事。1辽宁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仪式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多年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以全面振兴辽宁、为辽宁人民谋福祉为己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省呈现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生态好转、政通人和的良好局面,辽宁老工业基地走上了全面振兴之路。今后一个时期,社会管理创新一定能够继往开来,不断谱写新篇章,再造新辉煌。现在当人们面对辽宁的战略发展,可以看到,社会管理创新具有非常鲜明、非常充分的理由和非常突出、非常重大的意义。1.1创新社会管理是“世情”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能够用世界眼光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快推进当今时代和平、发展、合作主题的突出任务。1.1.1 社会管理水平是世界各国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的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和文化格局正处于波诡云谲的剧烈变动之中,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没有彻底摆脱,新一轮更大的金融乃至经济危机极有可能在目前走出低谷时酝酿和集聚。随着我国逐步发展强大,国际性较量更加激烈。因此,现代化并不完全是几十年前人们所理解的“四个现代化”,也不完全是改革开放前期人们所理解的经济和技术的现代化,还包括社会和其他一些重要方面的现代化。在这里,社会管理则是社会现代化的基本指标。

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显著需要。辽宁省同整个国家一样,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同时又有自己的阶段性特征。由于工业化理论和现代化理论的不同,对地方发展阶段性特征的概括也有所不同。从工业化理论看,辽宁正处于工业化的后期或即将基本完成工业化,同时已经出现后工业化的因素;从现代化理论看,辽宁正处于第一次现代化的中后期,同时正在走入第二次现代化的中前期(中国科学院二次现代化理论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对于辽宁在两次现代化中的排序一直是比较靠前的)。在上述发展过程的特定阶段里,国家或地区之间发达、中等发达、不发达的差距是什么?这些年来走出国门的很多人都看到,这种差距不完全是经济的,甚至主要不是经济的,而是社会的差距,是社区、社会组织等标志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其中也包括社会管理创新程度的差距。例如,目前,辽宁省面临向新型工业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未来几年,辽宁省传统工业改造升级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全省工业化水平将得到大幅提升。在这种情况下,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可能较高一些,但是,其中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可能偏高,社会管理创新及生活质量实现程度可能偏低一些。可见,辽宁发展水平的差距可能主要不在经济方面而在社会方面。因此,把社会管理创新提到重要日程是极其必要的。1.1.2 社会管理质量是国家之间比较差距的重要标志

在经济体制改革、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推动下,我国经济结构已经逐步实现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但社会结构严重滞后于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带来大量矛盾和问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关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持续扩大,官民关系、劳资关系等社会阶层关系矛盾显化,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事业改制等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中国近些年经济总量有了重大提高,但是人均收入水平仍然是排位靠后的发展中国家。现在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建设和日常生活似乎差距不大了,但是社会管理的差距确实是很大的。

社会管理创新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显著需要。辽宁现在不仅面临向新型工业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也面临向城镇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未来几年以“大中城市建设”为重点的城镇化进程将加速推进,城镇化同工业化一起,必将成为辽宁省“十二五”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和引领经济社会大发展稳发展的主导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管理创新的作用是很大的。用城镇化理念建设新农村,高标准建设和改造县城,特别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很多城镇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按照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发展定位,力争几年内建成较多城市人口的现代化城市;很多县城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打造较多城市人口的产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市;有的县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打造较多城市人口的生态宜居型山水园林城市。因此,积极开展城镇化试点工作,特别需要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加快推进一系列新市镇的建设,形成主导产业明晰、现代服务业发达、人口集聚能力强的现代化新城新市镇。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小城镇打造成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以及全国重要的深加工基地和物流中心;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小城镇打造成行政新区、商务新区和休闲康复度假中心;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小城镇打造成大型商贸集中区和深加工产业基地;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小城镇打造成新材料产业基地;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新市镇打造成历史文化旅游名镇;只有在社会管理创新的条件下,才能把有些新市镇打造成农副产品物流集中区,把有些新市镇打造成旅游服务业和装备制造业集聚区。1.1.3 社会管理能力是应对“西化”思潮挑战的重要标志

过去,人们往往注意“西化”思潮从文化渠道的渗入,其实,“西化”思潮早已经越来越多地从社会渠道渗入了。因为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国际发展合作越来越集中在扶贫、权利保护、基本教育、卫生、人道主义援助和各种各样的非政府组织活动等方面,这些都同社会管理有密切关系。如果说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那么这是一个社会化的地球村,是一个社会管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地球村。只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才能更好地应对“西化”思潮挑战。特别是我国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国家新政策的不断出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愈来愈多,社会矛盾的凸显、刑事犯罪的高发、对敌斗争的复杂等诸多问题,使矛盾纠纷发生了裂变。过去人民调解组织调处矛盾纠纷多局限在民间纠纷,即:婚姻家庭、邻里、房屋、宅基地、民间借贷等方面。而现在,除这些纠纷外,已扩展到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各个领域,农村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务纠纷、经济合同、干群关系、群群关系等,已成为新时期民间纠纷的重点和难点。当前,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人民内部矛盾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问题,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泄愤性事件,已给社会稳定带来了深重的影响。

综合分析“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环境,辽宁将进入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建设、改革大推进、民生大改善的发展机遇期。一个重要原因是辽宁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条件日趋成熟,已驶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十一五”以来,全省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规划目标,“十二五”时期全省仍将保持这一态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在这种面临向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全面升级的新阶段,辽宁省委、省政府有一个基本分析,判断未来几年辽宁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挑战与机遇并存,机遇大于挑战,总体上有利于辽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社会管理创新,在一系列重要决策中,都要强调解决社会管理创新问题。例如,为了加速新城新市镇建设改造,造福广大人民群众,各部门、各地区要切实增强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新城新市镇起步区的工作,加快路网建设进度,并协调好煤气、自来水、电力、供暖等相关部门,让城市基础设施尽快进入新城新市镇区域中去。要满怀感情,按照“失地农民全补偿、失地农民住新房、失地农民有保障、失地农民有工作”等“四位一体”要求,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加速实现农村城镇化。要按照城镇化、工业化同步推进原则,加速推进新城新市镇建设。各部门、各地区要协同作战,条块结合,千方百计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使辽宁新城新市镇建设早日见到成效,让广大农民过上幸福的城市生活。可见,在发展中必须有社会管理创新意识,必须认识到,社会管理创新就是发展。1.2创新社会管理是“国情”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干部和群众能够以基本国情为依据认识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突出任务。1.2.1 社会管理创新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基本条件

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社会管理搞得如何,不仅关系社会建设的效果与质量,也直接关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与质量。近年来,随着全域城镇化的进程加快,旧城改造、重点工程、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需要拆迁部分农村的住房和征用部分土地,政府会对拆迁户建造安置房,对失地农民给予土地补偿款,农村地价倍增,一些以前隐藏的纠纷浮出水面,主要表现在征地拆迁补偿纠纷、与拆迁补偿有关的家庭纠纷、因征地拆迁引发的宅基地问题、因工程建设引发的施工扰民问题等。而农民失去土地或居民房屋被拆迁,其中相当一部分人维持在较低的生活水平,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之一。这其中,尤以城乡接合部的失地农民与拆迁户值得关注。在土地征用过程中,部分地区由于执行政策标准不一,造成相互攀比,引发大量纠纷,出现群体性事件。同时,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城郊农村土地开发日趋活跃,土地效益增加明显,居民对土地渴求的增强成了引发宅基地纠纷的现实诱因。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农村社区宅基地建设规划混乱,有的农村社区虽有规划却流于形式,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现象,导致乱占、多占宅基地引发的纠纷;二是有些建房户迁建新房后不拆旧房,影响了他人建房或通行;三是某些居民所建房屋过高过宽,邻居怕压“风水”或者影响了排水、通风和采光等产生纠纷。这些纠纷如若处理不当,轻则影响当事人之间关系,重则使矛盾激化,影响社会安全稳定和生产生活秩序。

根据党中央和省委的意见,辽宁省“十二五”规划突出把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作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当代中国,只有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也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加快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省委、省政府一直重视科学发展,“十一五”时期,全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城市、一手抓农村,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经济社会始终保持大发展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全面和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特别是辽宁省一些市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各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较大规模,年均增长、人均生产总值都达到较高水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发生可喜变化。上述成就都是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取得的,没有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的实现。因此,各市在编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十二五”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体现科学发展的基本原则,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加强社会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加快优质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发展与民生协调,用发展造福当地人民。1.2.2 社会管理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的基本保障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辽宁作为发展战略核心,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引领作用。这是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过去的几年,辽宁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克服金融危机影响,加快技术改造,地方工业以增量调结构,全面打造一系列大产业集群;大力推进服务业集中区、精品商业路带和城市综合体建设,一批国际知名商业企业进驻落户省内各市;以设施农业为重点加速发展现代农业。三次产业比重发生重大调整,全省经济由主要依靠工业拉动向二、三产业共同拉动转变,正在实现向科技型、生态型、消费型区域的转变。上述成就都是在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过程中取得的,没有社会管理创新的支持和促进,就不可能有科学发展的实现。因此,省委在关于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强调“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应体现的科学发展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但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有些纠纷拖延时间长、当事人双方争议较大的问题,当纠纷再次发生时,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这也是最容易引发纠纷的隐患。如在过去的几年里,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下岗职工安置、拖欠工资、医疗费、拖欠以前的集资款、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由于目前在维护这一群体基本利益方面的政策性扶助措施不足,这一群体在特殊时期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问题比较显著。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容易在群体中引发不稳定因素,产生连锁反应,极易造成群体性上访事件。同时,社会发展进程中也容易产生其他矛盾纠纷:一是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矛盾纠纷日趋增加。如投资、合伙经营等经济行为引发债务、产权、利润分配的矛盾纠纷。二是因公民法律意识增强而产生的维权事件不断增多。在涉及个人隐私、个人名誉、公民权利等方面,群众开始注重个人权利维护和合理诉求的反映。三是不可预测性的矛盾纠纷开始凸显。如由于房市、股市的下跌和震荡,部分人的经济利益受到了损失,有可能因心理失衡带来的突发性事件,从而导致一些非理性的行为,极容易造成不可预知性的严重事件。可见,能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过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1.2.3 社会管理创新是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载体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就是说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过去的几年,辽宁省各市在创新发展中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民生得到切实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有的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年均增速近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近万元,年均增速也近15%。很多市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城镇登记失业率由5%降到2%以下,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有就业意愿的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全省很多市都是一手抓商品房建设,一手抓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解决好群众住房问题,重点推进回迁房、动迁周转房、廉租房、公租房、军人之家和劳模大厦等住房建设,棚户区和危房区得到全面改造。有的市在全国率先创建城市职工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市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有的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城乡特困群众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全面提高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累计投入大量资金,为群众办实事取得明显效果。很多市加快社会事业建设,实施以体育中心、文化中心、职教中心、卫生中心、公租房中心、养老中心等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因此,各市在编制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十二五”时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应体现的科学发展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坚持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创造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群众。现在看来,坚持和谐发展的基本载体就是社会管理创新。

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差距还是明显的。例如,2009年,辽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综合实现程度达到84.5%,但是,被监测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创新、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大子系统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经济发展方面的实现程度最高,达到91.2%;民主法制、社会管理创新及生活质量次之,其实现程度分别为86.9%、86.6%和85.4%;资源环境和文化教育实现程度最低,分别为75.4%和72.8%。可见,辽宁发展的差距正在从经济方面转向社会方面。问题在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全面展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经济的急剧转型,造成各类纠纷复杂多样,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结构复杂化、利益冲突公开化,在给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以很大冲击和震撼,使其在价值取向产生了巨变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涉及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利益调整,导致一部分群众的局部利益、眼前利益受到某种程度的损害,使不同的社会成员产生了差别和矛盾。加上思想政治工作相对滞后,社会分配秩序不够顺畅,市场调控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等,不能全面、及时地解决在改革过程中群众遇到的实际困难和生活问题,这就促使群众情绪激化,矛盾纠纷加剧,有的甚至诱发成群体事件。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一些企业被淘汰兼并、城镇职工下岗、群众失业增加,他们的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