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我在你的右边(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00:08:35

点击下载

作者:向苏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嘿!我在你的右边

嘿!我在你的右边试读:

一本家庭教育的“Know-How”工具书

安妮

老师,我的孩子不爱写作业怎么办?

我的孩子总是磨磨蹭蹭的,怎么办?

我的孩子经常为一点小事跟同学闹意见,怎么办?

我的孩子,自己的事儿做不好,还烦我们说他,怎么办?

……

在做家庭教育培训的时侯,每当下课,我都会被学员们团团围住,他们一个接一个地问问题,甚至还有学员流着眼泪恳求其他学员:“你们给我一个提问的机会吧!你们的孩子只是不爱学习,可我的孩子都要自杀了!”每当这个时侯,我就暗下决心,除了讲课和撰写积极养育的“Know-What”(什么重要)和“Know-Why”(为什么)的书籍外,我还要写一本“Know-How”(怎么做)的书,专门回答家长们日常面对的这些具体的问题。令人欣慰的是,我的学生和朋友向苏老师,已经先于我写出了这样一本书。这是中国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的福音。

虽然我们因生了孩子而自然地荣升为家长,但在培养孩子方面,绝大多数父母都是未经任何培训地“无证上岗”。家长们提出的问题虽然千差万别,但归结起来,一是在教育理念上存在困惑,二是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

在理念的层面,家长们都希望孩子好。但是,很多父母可能没有想清楚,在培养孩子方面,到底什么是最重要的。现在的很多父母,将养育孩子视为一项要孩子出人头地的工程,而不是发自心底的爱的享受;往往聚焦于孩子“做得怎么样”,而不是孩子“是什么样的人”;把人生看成一场短跑,过分担心“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没有注重让孩子在人生的马拉松上有后劲,能够一直兴致勃勃地跑下去,直至有一个幸福的终点。因此,我经常感觉到,很多父母,也包括老师,在一些其实不是那么关键的事情上用力过猛,而在一些对孩子成长很重要的问题上却用力不足。比如,家长们花了无数的时间、金钱和精力,让孩子在考试上排名提前、送孩子上各种学业辅导班和才艺班,却没有付出任何努力,让孩子学会收拾自己的房间、管理自己的生活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因为父母在孩子的学业和才艺上用力过猛,很多孩子的好奇心、兴趣、创造力和内在动机被挫伤,导致孩子厌学、痛恨被迫练钢琴等才艺上的努力。从长远来看,这大大不利于他们取得成就;另一方面,在一些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的事情上,诸如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内在动机和情绪的健康等方面,家长们却没有下足够的功夫。还有一些事,看起来是小事,对孩子的成长却有着事半功倍的正面作用,比如,全家人一起吃晚饭。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学者们对4 746名不同族裔的青少年的研究显示,全家人一周在一起吃5次以上晚饭,这样家庭的孩子,比家人每周一起吃两次以下晚饭的家庭的孩子,明显地少有抽烟、喝酒、吸毒等问题,更少出现抑郁症状和自杀倾向,学习成绩更好。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晚饭,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但它强化了一个信息:这家人相互关心、对彼此的事情有兴趣、愿意为家人付出时间、愿意为了和家人在一起而牺牲一些外面的活动等。此外,一起吃晚饭提供了一个特定的时间和地点,让孩子有机会跟家人分享他们的担忧、挑战和成就,也有机会了解父母和家人的情况,甚至仅仅是感受到家庭的和谐和温暖,对孩子也有莫大的积极意义。这种家庭生活的规则和仪式,让孩子们有安定感和联结感,让孩子心理更健康,在学习成绩的提高上面,可能比逼着孩子上奥数班更有效。

然而,很多父母恐怕并不知道,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有哪些教育理念是应当遵循的。向苏老师在这本书中,对教育理念作了很多阐述。比如,她指出,不要用负面的批评和指责去管教孩子,而要在意识层面做180°的旋转,往积极正面的方向“做功”。我把这称为积极养育法中的“正面取向”原则,是每一位家长都应该具备的基本教育理念。

即便是理念对了,仍然有一个方法的问题。比如,家长们都知道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要培养孩子“要事当先”的习惯,而不要一直拖延到睡觉前才赶作业。这在理念上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如果孩子回家后坚持抱着游戏机玩个不停,家长应该怎么办?怎么能够不需要一遍遍地唠叨,孩子就能自觉地坐到书桌前写作业?怎样在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同时,不让孩子觉得他是在为你学习?怎样在督促孩子的过程中,不让孩子失去自主性?

向苏老师的这本书,在诸如此类的问题上,为家长们提供了大量的方法。并且,在实景运用中,将这些方法阐述得清晰明了,为困惑的家长们提供了一本可以查阅和参考的日常家教工具书。

我与向老师相识,是在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2014年8月举办的积极心理学辅导班上。在我讲述家庭关系和积极教育等课程的过程中,我很快就注意到学员中的向苏老师,因为她非常好学、谦逊,而且在发言中显示出具有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在结业典礼时,向老师被挑选出来,作为学员代表发表感言。

后来我了解到,向老师在重庆地区从事师资培训、教育研究和亲子咨询等工作已长达20余年,对中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有独到的见解。10年前,向老师参与了重庆市江北区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的调研工作。她走访了43所中小学,占全区中小学的98.5%,重点走访了8所江北区指定的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的4 000多名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向老师深深地体会到,家庭教育是学生心智成长与人格发展的关键因素,于是开始关注家庭教育,并于2006年与另一位老师一起申请了国家级课题《重庆市中小学教研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的一级子课题《基于网络环境下运用国学智慧开展的母亲教育研究》。这项研究历时5年多,其间向老师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研工作,除了问卷调查、学生及家长变化跟踪观察以及家庭教育讲座外,还在学校建立了母亲教育实验基地,主办了“亲子成长研修班”。在这期间,向老师接触到了大量的个案并参与了对个案的成长指导。2012年,课题结束,但向老师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并未停止,她继续对家长们作后续的家庭教育辅导。为了能够更好地帮助更多的家长,向老师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教育案例,在保护当事人隐私的前提下,在网上与家长们分享,引起了强烈反响。这些案例随后经过编辑整理,成为了本书的基础。

向老师是一位特别勤奋好学的人。在清华大学学习之后,她成了积极心理学的铁杆粉丝。我此后在很多省市开课,她都积极参与,当自己因工作而无法参与时,她把自己的女儿和丈夫分别“派遣”到我们在云南和北京的培训班去参加学习。2014年夏天,本书的第一稿已基本成型,学完积极心理学后,向老师又根据积极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书稿做了全面的理论提升,发送给我。我阅读了一部分,在理论和写作结构上给她提出了一些建议,向老师立即埋头工作,在春节期间修改出了第三稿。最近两个月,向老师又在我们学员的微信群中定期发出书稿连载,及时回复同学们以及家长们提出的问题,做了“回音壁”系列。她的这种好学、勤奋和高效率,让我相信,她一定会继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国家庭教育专家。

向老师的这本书,有几个方面令我非常欣赏。

第一,以案例的方式呈现,特别贴近生活。本书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实际生活出发,为家长们每天面对的实实在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比如,在“带着快乐走向梦乡”的案例中,孩子晚上洗漱时磨磨蹭蹭,一边洗一边玩,要父母催促很多遍,最后好不容易上床了,还要找出各种理由让父母陪。早晨起不来,即便妈妈帮忙穿好了衣服,还要在床上赖一阵子、甚至还要闹一闹……类似的描述,相信很多家长读了都会心一笑,就像讲的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本书挑选的案例,都是这些常见的、有共性的问题。作者先描述问题情景,之后对案例中的教育点作深入的剖析,然后再描绘正面养育的图景和方法。整个的呈现方式非常实用和接地气,这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第二,提出了很多好的问题,促使家长们反思自己的亲子沟通方式。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好的问题开始。比如,向老师提出:“当家长训斥孩子时,是否恐惧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在规划孩子的未来时,是否在说孩子要对父母而不是对自己负责?当我们抱怨孩子时,是否在期待某种回报?所有对孩子的要求,是基于孩子的成长需要还是家长内心的需要?”……类似这样的好问题在书中比比皆是。这些问题启发家长们反思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方式,从而有动机去学习和尝试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

第三,反复强调家长要成长,而不是抱怨孩子的问题。向老师的这本书,不是教家长怎样对付孩子,而是启发父母如何改变自己。书中的很多地方,都强调了家长成长的重要性:“教育孩子,更是教育自己”“感谢孩子,让妈妈得到了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身上,妈妈看到了自己的问题,看到了早年家庭的影响”“家长一定要从这件事情中寻找积极的教育出口,不断修炼自己,并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对于强调家长要跟孩子一起成长,我很赞同,正像人们常说的那样,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第四,本书对教育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有细腻的体会,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比如,在“妈妈的权威”一节中,作者指出,当发现孩子的错误时,家长不要明知故问,而要直接陈述事实,因为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而不是证明孩子的错误。当家长明知故问或者严厉盘问时,孩子往往会防御性地撒谎或者推卸责任,最好的结果也仅仅是尴尬地认个错,而不会努力改正这个错误。因为,这种侦探式或拷问式的询问,与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相距甚远,而所有的教育效果,都来自孩子认知的提升和内心的改变。我相信,类似这样的分析和建议,不仅让家长们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说实在话,在阅读向老师这些案例的过程中,我也获得了很多启发,学到了很多。当然,作为一个并非专业从事理论研究的新近作者的作品,这本书还有可提升之处。比如,案例与理论的结合还可以更自然一些、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阐发还可以更深入一些。此外,如果本书能系统地总结一下,在家庭教育方面,到底哪些因素是最重要的、哪些原则是必须遵循的、哪些方法是建议使用的,这本书就会更加系统和全面。

当然,作为一本案例集,期望它同时兼顾“Know-What”“Know-Why”和“Know-How”,似乎有些要求过高。构建一个完整、科学、积极取向的家庭教育体系,是教育者和心理工作者们应该共同作出的努力。在此,与向老师共勉。

我相信,读者们在读了《嘿!我在你的右边》这本书后,一定会受到启发和激励,学到很多立即可以应用的方法。为此,我向家长、老师以及心理咨询师等所有与教育相关的人士,郑重推荐这本优秀的案例集,一本在家庭教育领域探讨“怎么做”的实用工具书!

自序

秋意阑珊,夜冷雨急。红裙少女和白衣少年十指紧扣,异口同声道:“你们走吧,今晚我们一定要在一起!我们不会有事的。”他俩对视一眼,此刻简陋的出租屋已远胜千万豪宅,明眸中透着情愫坚定的决绝。

我的心一阵紧似一阵,不安和担忧如浓黑的夜悄悄浸染着周遭。我自认并非那种不识时务分割爱恋、拆散爱侣的老封建,但也笃信这不是现代版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只是两个15岁青葱懵懂的少年,在学年伊始的深夜逃出校园,用一腔炽情撞击青春的大门。

已是深更子夜,双方的父母大老远地急匆匆地赶到孩子跟前,可他们面对这两个“黏在一起”的孩子却束手无策。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给孩子带来伤害,更有可能给这两个家庭带来难以承受的痛。但庆幸的是,经过老师、家长和两个孩子的共同努力,最终一起走过了那个漫漫长夜。

这是我从事亲子教育研究过程中经历的一个小小片段。这样的场景,现在也总会在我的生活中不期而遇。

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是啊,纵然工作很重要、事业很重要、赚钱很重要,但是当你把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当你被赋予家长的责任,还有什么比培育他成人更重要的呢?对于孩子的成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家庭教育不是暴风骤雨,是润物无声;不是炎炎烈日,是暖暖春阳;不是激浪排空,是潺潺小溪。尊重、理解、倾听、接纳、会爱以及信任支持,这是家庭教育乃至所有教育的核心。

近十年来,我接触了大量家庭教育的案例,这些案例存在于最司空见惯的家庭场景中,是最平凡、最不起眼的生活细节,却展示出传递家庭教育文化价值的重要性。让爱到位,而不是以爱的名义“捆绑”生命的自在成长,奠定了家庭教育中最基础的部分。因为,所有家庭成员的“理所当然”,均构成家庭文化的DNA,在孩子的命运中发生作用。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再现或解读,我深深感到,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眼光和行为来面对孩子,决定着孩子的心理感受,也决定着孩子的生命之树是挺拔抑或是扭曲,更决定着家庭的天空是晴朗明媚还是布满阴霾。因此,我把它们记录下来,不光是为了展现原生态的教育事实,更是渴望让做父母的朋友们知道,该怎样一点一滴地用现代家教理念,与自己的孩子一起成长,一起踏着错误、失败、挫折的台阶逐渐走向成熟。众所周知,在职场上,需要进行一系列自觉的历练,才可能成为一个好员工。同理,在家庭中,也应该有一系列的家长“职业生涯”的自我提升,才可能成为让孩子敬爱和佩服的好父母。只有家长职业成长专业化,才能做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嘿!我在你的右边》这个书名正是基于上述理由而来。

家长职业化的职前培训和职后学习,一样都不能少!站在孩子的右边,牵上孩子的手,与孩子同步成长,才有可能成为合格甚至优秀的家长。孩子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家长可持续的学习并转化为教育智慧。家长们,请站在孩子的右边,在生命行进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最伟大的成长力量和强有力的支持,给他们提供最优质的成长动力源。

翻开书,你看到的将是再熟悉不过的生活,而书里传达的理念和方法,(比如,“温柔地坚持”是孩子将规则内化为良好习惯的法宝。)也许是你擦肩而过却无意中放弃了需用心欣赏的风景。那么,就让我们一起重温和欣赏,一起向孩子的心灵走去吧!让饱含爱和灵魂的智慧之光,在我们和孩子生命行进的时空中熠熠生辉!引子亲子生活三重奏

从孩子出生到18岁成年,有多少时间父母是和孩子共度的呢?有人测算过:从孩子出生到6岁上学前,时间为1 500天左右。因为孩子3岁以后便要上幼儿园,陪伴时间只有晚上和节假日。从6岁开始孩子步入学校教育阶段,直到18岁上大学前,白天父母上班、孩子上学,平时周末孩子要上特长班或补课,晚上孩子还要花时间完成作业,真正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大约也就是2 920天。在这极其有限的日子里,有多少时光是温暖的、和谐的、有意义且值得回味的呢?

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案例引导】

情景: 周三晚间,一家人吃过晚饭,爸爸坐在沙发上看报纸,孩子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妈妈在厨房洗碗。人物:8岁儿子、妈妈、爸爸。初衷:希望孩子早点完成作业。结果:和孩子吵了一架,在经过了20分钟的“斗争”后,孩子终于拿出书和本,但是磨磨蹭蹭半天没有完成。过程:妈妈:宝宝,快去做作业。(语气平和)孩子:马上。(但是孩子没有动,继续专心看着电视。)妈妈:怎么还没有动?(有些不耐烦,已经叫过3遍了。)孩子:烦得很,我知道!等我把这一集看完了马上就去。(孩子很不耐烦地回答,并且依然没有动。)妈妈:你怎么这样不听话?(妈妈终于愤怒了,大步流星走过去关了电视,拉起孩子走到桌子边,让孩子拿出书本开始做作业。)

妈妈:你真是烦死人了!半天叫不动,看你搞到11点都完不成,明天早上又起不来,跟你说每天要抓紧时间,你就是不听……(母亲唠叨了半天。)

爸爸:烦死人!整天都在吵!(爸爸愤怒地站起来,又打开电视看足球。)【向老师解读】

这样的生活场景,你是不是有些熟悉呢?这就是家庭文化的DNA在生活中的显现。孩子的成长轨迹多是在这样的潜移默化中慢慢形成。所有的偶然相连,就是命运的必然结果。

在这个场景中,我们看到母亲的辛苦、父亲的愤怒、孩子的无奈。能不能找到一些让我们的生活更轻松、让我们的教育更有效、让我们的关系更和谐的路径和方法呢?

本书就和你一起走进这些家有小学生的家庭,再现他们的生活以及亲子教育,让所有的小学生家长一起牵手,共同成长,成为自己孩子的教育专家。第一部分修德篇“洋洋美德乎!宰制万物,役使群众,岂人力也哉!”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礼书》中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德是人世间最美的东西!只有德才能主宰万物,使百姓跟着走,这是任何一种强迫的力量所不能办到的。“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也是这个意思。作为人格心理学的重要名词,美德的概念是:凡是可以给一个人的自我增添力量的东西,包括力量、勇气、自信等,都可称之为美德。积极心理学之父世界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教授在他的《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专门就美德建构人的幸福感作了详细的阐述。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证实人类“进化为天生”倾向于某些美德,即美德具有生物学的基础。通过研究从古代到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以及不同文化经典,积极心理学家们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和精神卓越。要实现积极心理学建构的蓬勃人生,就必须达到足够的PERMA,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五元素(PERMA: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有意义、有目的的事meaning and purpose以及成就感accomplishment)这个蓬勃人生建模的基础就是品格优势与美德。

为了大家在阅读本书案例以及在生活中更好地发掘自身、孩子以及家庭文化中所体现出来的优势与美德,现将《真实的幸福一书中归纳的24个优势罗列如下:一、智慧与知识:知识的获得和应用

1.好奇心、对世界的兴趣

你对世界的好奇和情趣,你对任何事都感到好奇。你经常发问,对所有话题和题目都感到着迷。你喜欢探索和发掘新事物。

2.喜爱学习

你喜欢学习,不管是在课堂上或自学,你都喜爱学习新事物。你喜爱上学、阅读、参观博物馆和任何有学习机会的地方。

3.判断力、批判思维,思想开放

你有判断力、批判性思维和原创力,能从多角度思考和考证事物是你重要的特质。你不会妄下结论,只会根据实际的证据作决定。你能够变通。

4.创造性、适用智慧、独立智慧

你有创造力、独立性和完整性及开阔的胸襟,能够想出新方法做事是你拥有的重要特质。如果有更好的方法,你绝不会满足于用传统方法去做同样的事。

5.社会智慧、个人智慧、情商

你明白别人的动机和感受。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你知道该做什么,也知道要做什么,才能使其他人感到自在。

6.洞察力

你不认为自己有智慧,但你的朋友却认为你有。他们重视你对事物的洞察力,并向你寻求意见。你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无论对自己和别人来说,都具有意义。二、勇气:面对内部、外部两种不同立场,誓达目标的一致性

1.勇敢与勇气

英武、勇敢和勇气。你这个人无所畏惧,绝不会在威胁、挑战、困难或痛苦前畏缩。即使面对反抗,你仍会为正义大声疾呼。你会根据自己的信念而行动。

2.毅力、勤劳、勤勉

你努力完成自己开展的工作。无论怎样的工作,你都会尽力准时完成。工作时,你不会分心,而且在完成工作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

3.正直、诚实、真实

你是个诚实的人,不止说实话,还会有真诚和真挚的生活态度。你实事求是,对自己真诚,也不会对他人虚伪,是个“真心”的人。三、仁爱:体察个人或组织人际交往的品质

1.仁慈与慷慨

你对别人仁慈和宽宏大量。别人请你做事,你从不推搪。你享受为别人做好事,即使是那些人和你认识不深。

2.爱与被爱

你重视和别人的亲密关系,特别是那些互相分享和关怀的关系。那些给你最亲密感觉的人,他们同样感到跟你最亲密。四、正义:显示个体与社会文明的品质

1.公民精神、责任、团队精神和忠诚

它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团队精神、忠诚。你作为团队的一分子,是个忠心和热心的队员。你对自己分内工作负责,并为团队的成功而努力。

2.公平与公正

你给予每个人平等的机会,你不会因为个人的感情而影响你对别人作出有偏差的判断。

3.领导力

你在筹划和实践活动方面表现良好。你鼓励他人完成工作,令他人有归属感,并能维持团队的和谐。五、节制:发现谨慎处世的品质

1.自我控制

你自觉地规范自己的感觉与行为,是个自律的人。你对自己的食量和情绪有自制力,不会反被它们支配。

2.谨慎、小心

你的选择一贯审慎。你不会说些将来会令自己后悔的话,或是做会后悔的事。

3.谦虚

你不追求别人的注视,比较喜欢让自己的成就不言而喻。你不认为自己很特别,而你的谦逊是公认和受重视的。六、精神卓越:个体与整体人类相联系的品质

1.对美和卓越的欣赏

在生命中的一切,从大自然、艺术、数学、科学以至日常生活体验,你都有注意到和欣赏到其美丽、优秀和富有技巧之处。

2.感恩

你留意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好事,但从不会视为理所当然。由于你常常表达谢意,你的朋友和家人都知道你是个懂得感恩的人。

3.希望、乐观、展望未来

对未来充满期望并为此努力达成心愿。你相信未来掌握在你手中。

4.灵性、目标感、信仰、宗教

精神追求、对目的的观念,你对崇高的人生目标和宇宙的意义有着强烈和坚定的信念。你知道自己怎样在大环境中作出配合。你的信念塑造了你的行为,也成了你的慰藉之源。

5.宽恕与慈悲

你宽恕那些开罪你的人,也经常给别人第二次机会。你的座右铭是慈悲,而不是报复。

6.幽默

你喜欢笑和逗别人开心。对你来说,为别人带来欢笑很重要。在任何情况下,你都尝试去看事情轻松的一面。

7.热忱、热情、热衷

你是个热心的人,生活不缺乏激情。你精力充沛,你的热情常常感染周围的人。

当下这个新世纪,美德已被视为一种社会的约定俗成。它是一个人拥有成就、走向优秀的核心人格优势。第一章洋洋美德 宰制万物当一个刚刚踏进校门一年的7岁小男孩,挥动剪刀在母亲衣柜里“疯狂作案”时,你把它看作好事还是坏事?如果是你,你将如何处置?当孩子要你去参加他的家长会时,你会如何回应?是抓住机会发掘并提升孩子的美德,还是向老师抱怨孩子多么难以管教?当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纠纷时,你是批评孩子还是让他自己解决?本章探讨的修德关键词:美德 爱与被爱的能力 接纳与宽容一、剪刀的力量

家长的教育,一定是基于爱,但为什么会出现我们不愿看到的情形呢?(一)【案例引导】

情景:妈妈在上班时发现衣服的袖子上有一个小洞,经过分析断定是用剪子剪的。妈妈当时就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衣服第一次穿会有这样一个小洞呢?妈妈带着疑惑回到了家,打开衣柜,发现另一件衣服的袖子上也有一个洞。再接着往下看,一件、两件、三件……六件,挂着的衣服,只要有袖子的,全都在袖口处剪了一个小洞。妈妈立即想到是儿子做的,感到非常震惊。

妈妈没有因愤怒而打骂儿子,而是平和地把儿子叫到卧室,打开衣柜。

人物:妈妈、上学快一年的7岁儿子丁丁。

初衷: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结果:儿子平静而内疚地离开。

过程:

妈妈:儿子,这怎么回事?妈妈的衣服袖子上都有小洞?

丁丁:是我剪的。(怯怯地瞟了一眼妈妈,声音有些小)

妈妈:你为什么要剪呢?是什么时候剪的?(语气平和)

丁丁:因为你骂了我,就是那一天。(没有回避,直截了当)

妈妈拉着儿子的手走到床前坐下,让儿子坐到妈妈的身边。妈妈:儿子,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责骂你,妈妈知道错了,妈妈一定会改正。妈妈有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应该告诉妈妈这是不对的。妈妈很真诚地向孩子道歉。

妈妈:但是你不应该剪妈妈的衣服。

丁丁:你骂过好多次了。(声音仍然有些小,眼里噙着泪水,感到做错了)

妈妈这个时候已经有点乱了,没有想出更好的办法之前便没再追问此事,像平常一样与儿子相处。【母亲自述】

我没有采取打骂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曾经的打骂,现在看来虽能管一时却留下了积怨。这次如果打骂孩子,孩子会觉得这件事就这样扯平了,不再亏欠我什么,心里没有内疚感。二是再打骂会加重他心里的伤痕,不能解决事件本身,下次还会发生类似的事件。我还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爸爸,和他商量好找个时间与孩子一起沟通,告诉孩子3点:①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的衣服被剪了会是什么样的感受?②你在爸爸妈妈的心目中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不能与衣服的价值相比,爸爸妈妈永远是爱你的。③妈妈批评了你,你心中是不是很气愤?每个人都有愤怒的时候,但要选择恰当的发泄方式而不是采取伤害别人的方式。一个月前我就发现孩子把自己的头发剪了,不知是为什么。

向老师,我该怎么办呢?【向老师解读】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站在孩子的角度(1)对妈妈的管教,孩子采取了消极的回应方式,甚至是报复的方式。无论是剪自己的头发还是剪妈妈的衣服。(2)对以前妈妈的多次管教(不管是因为什么事情),孩子并没有从心里认同。(3)孩子的内心妈妈并不了解,妈妈和孩子没有良性的有效沟通。

2.站在妈妈的角度(1)妈妈对孩子的行为感到震惊。(2)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妈妈是冷静的、理智的。(3)妈妈能够在感性上反思自己的过错。(在孩子做出极端行为后,向孩子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尚且不管妈妈这样做是否恰当)

3.问题(1)已经被孩子剪坏的衣服怎么处理?积极地处理此事是教育孩子最有效的方式和教育契机。(2)修复和孩子的关系,解开孩子心中对母亲的结,是目前必须及时面对的问题。(3)母亲反思孩子说的那几次事件症结在哪里?为什么母亲的教育会变成孩子心中的积怨并积淀起来?

可以选择的解决方式。

1.和孩子一起面对(1)告诉孩子:我们现在怎样做才能减轻因为一时的冲动对妈妈造成的伤害,或者把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2)带孩子一起到裁缝店修补剪坏的衣服。去之前,为了尽可能掩盖衣服修补的“疤痕”,先和孩子在家里一起设计修复方案与图案。因为都是在衣服的袖口上,所以可以设计一些细小的花鸟鱼虫的图案作为修复缺口的遮盖方式,就像是有意而为之。

当然,家长和孩子一起能想到的办法还有很多。

2.抓住教育契机

与孩子一起“设计”方案时,就是与孩子很好地沟通交流的时间,也是孩子反省自己行为的极好契机。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给孩子主动权和参与权,家长尽可能多地给予指导,一起讨论图案、色彩的确定等,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担当。问题已经出了,能做的不是寻找“后悔药”或者责骂,而是主动承担责任。在与孩子一起完成这个工作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避免“抓住辫子不放”,或以教育的名义随时寻找时机对孩子数落一番“你现在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了吧?你看你有多蠢!你现在知道自己错了吧?下一回还要不要这样啊?……”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况是孩子,更何况事出有因。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定要做到“无痕”,这个过程的体验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3.家长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孩子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痛下狠手”的。这一定是家长的教育出了问题。这就是物理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在教育问题上的体现。家长一次一次的教育,并没有对孩子产生积极的作用,反而激起了孩子的不满,进而这种不满因一次又一次的“教育”不断地在心里沉淀下来,从剪自己头发的自我“惩罚”到对母亲的“报复”,孩子的理智终于被冲动所代替,发生这样的事情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家长一定要从这件事情中寻找积极的教育出口,不断修炼自己并修正自己的教育行为。而不是等到孩子的报复行为已经实施后,又不假思索地向孩子认错。此刻的认错,似乎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他的报复行为是有效的。于是他认为这样做是值得的,甚至是正确的。当孩子说“你骂过好多次了”的时候,妈妈观察到并揣度了孩子的内心:声音仍然有些小,眼里似乎噙着泪水,感到做错事了。可我从孩子的回答和眼泪中读到的却是孩子破坏行为产生的“理由”和内心的委屈,言下之意:都是你逼的,我的错都是你的错!

4.与孩子牵手往前走(1)任何的失败与错误都是有价值的。衣服缝好了,和孩子一起去裁缝店付钱、取衣。回到家,告诉孩子:他的这种报复行为或者是发泄愤怒的行为都是极端错误的,任何时候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理由这样做!绝不可以这样做,也坚决不允许这样做。(2)告诉孩子解决问题的正确方式和途径。逐渐学会理智地化解自己内心的痛苦与矛盾。(3)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委屈、误解或者不公正待遇。告诉孩子: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正确地保护自己和理性地表达自己。狭隘的发泄与报复不仅伤害他人,最终也会伤害自己。(4)作为母亲,积极修复与孩子良好的亲子关系。宽容、大爱、无条件地接纳孩子的一切。在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失败,给予孩子积极的心理支持,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过失,不害怕犯错误。只有建立了自信的孩子,才有勇气面对一切挫折与困境。(5)给孩子充分的成长空间。这个充分指的是时间、空间在规则下的自由度。(6)与孩子一起成长。在爱的基础上拥有教育智慧,而不是以爱的名义,以自己的喜好、性情或兴趣管教孩子。【分享】

在这个事件中,家长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修复亲子关系并寻找积极的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在这个事件中,由于家长平时教育方式不当,引发了孩子强烈的愤怒情绪,所以修补衣物的背后是修复亲子关系并建立新的教育模式。(二)【案例引导】

情景:剪衣服事件已经过去3天了,妈妈认为是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了。

初衷: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

结果:改善亲子关系。

过程:

妈妈下班后回到家,带着笑容与儿子打招呼。见孩子正在看漫画书,妈妈紧挨着孩子坐下,也凑过去看并一起讲书中幽默的环节。接着,妈妈问孩子还要看多久呢,孩子回答说再看5分钟。妈妈耐心地等了5分钟后,拉着孩子的手来到妈妈衣柜前。

妈妈:儿子,你把妈妈的衣服剪坏了,妈妈没有衣服可换了。

丁丁:这件可以穿。(拉着妈妈的一条夏天穿的裙子)

妈妈:这是夏天穿的呀!你剪的全都是春天和秋天穿的衣服。

丁丁:那你去买呀!

妈妈:买又要花钱,这些衣服怎么办呢?

儿子默不作声。

妈妈:口子小的我们自己缝,口子大的就送裁缝店去。

丁丁:好。

妈妈与儿子一起到衣柜取下剪坏了的衣服。

丁丁:好,好,我们自己来缝补这几件。

说着就急忙去拿针线。

妈妈:衣服补了也能看出来有个“疤”,怎么办呢?

儿子沉思中。

妈妈: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图案,照着图来缝,比如画一朵花,一只鸟儿。

丁丁:我要画一条虫子!

妈妈:好啊,你来画,我来缝。咱们还是先去裁缝店吧,否则一会儿要关门了。

妈妈与儿子一起去了裁缝店。回到家后儿子就开始画虫子,一边画一边说:这是小虫的头,这是身子,这是脚。画好后,母子俩就开始缝补。

妈妈:儿子,妈妈吵了你,你为什么想到剪妈妈的衣服呢?

丁丁:因为我只想到这个方法,没有想到别的方法。

妈妈:你觉得这样做对吗?

丁丁:也对,也不对。

妈妈:为什么?

丁丁:对的是我不知道用什么方式,不对的是用这样的方法。

妈妈:如果同学招惹你、老师吵你怎么办?

丁丁:同学不对,我就与他打一架;老师吵我,我也会生气。

妈妈:为什么剪的是衣服呢?

丁丁:因为妈妈衣服多,裤子少。

妈妈:你不觉得妈妈的衣服剪了太可惜了?

丁丁:我就是觉得可惜才剪了很小一个洞。

妈妈:妈妈小时候也会犯错误,妈妈也是在不断地改进。你在生活中、学习中都会遭受委屈、误解以及一些不公平的待遇,你要学会原谅、包容。就像你把妈妈的衣服剪坏了,你知道自己错了,妈妈也原谅了你、以一颗包容的心来接纳你一样。

儿子: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以后再也不会这样做了。

妈妈:书上说的长辈错要怎么办?

儿子:要提醒!

妈妈:那咱俩作个约定,以后我们做错事的时候,相互提醒,好不好?

儿子:好啊。

妈妈:对同学、老师也是这样哟!也要提醒哟!

儿子:耶!

第三天,妈妈与儿子一起去裁缝店把衣服取回来,再一起把衣服重新挂起来。【向老师解读】

妈妈与孩子发生“战争”以后,妈妈没有选择简单粗暴地惩罚孩子,而是冷静地积极面对,把这件糟糕的事情变成教育孩子的良好契机。

从妈妈和孩子的对话中,我们看到孩子认知过程的发展。通过倾听,我们知道孩子当面对自己的困境或者麻烦时,他的思维模式和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从中,也可以看到家长教育的缺陷,让我们反思,也让我们获得成长,获得教育的智慧。

在对话中,孩子回答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揣摩。当妈妈告知孩子没有衣服换时,孩子的主意是要么穿夏天的裙子要么买新的,这是孩子的思维模式而不是狡辩。当妈妈问孩子这样做是否正确时,孩子的回答是既“对”又“错”。“对的”是孩子能动脑筋想办法;“错的”是选择的办法是错误的,甚至可以说是极端错误的。孩子在冷静之后也认识到这一点。从中我们看到作为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错误时,该做什么?又该怎么做?这就需要教育智慧。作为家长,如果只有简单地对孩子的错误采取“以暴制暴”的处理方式,那就成了我们愤怒情绪的发泄而不是教育,其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使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教育的效果也越来越差。

从以上对话中,我们看到妈妈的教育是有效的。面对孩子的错误,妈妈需要解决面对孩子和面对自己的两个问题。

面对孩子,一是给孩子反思的机会,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就是让孩子诉说,妈妈一定要学会倾听。二是帮助孩子学会积极的思维方式,并且给孩子提供积极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让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正向的思维方式,并且有能力逐渐寻求积极、正确地解决问题的方式。

面对自己,一是感谢孩子对自己因教育不当发出的“信号”。此举虽然具有破坏性,但让我们有机会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纠正自己错误的教育行为,这个代价是我们可以接受的。二是让我们不断在“修德”的学习中增加教育智慧,让我们明白:孩子心中生长“恨”,源于我们的爱有“毒”。孩子幸福的童年一定要伴随着家长的成长,才能最终获得。【分享】

当家长教子遇阻时,耳边要响起一句话:“我爱你,不光因为你的样子,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我的样子。我爱你,不光因为你为我而做的事,还因为,为了你,我能做成的事。我爱你,因为你能唤出,我最真的那部分。我爱你,因为你穿越我心灵的旷野,如同阳光穿透水晶般容易。”

由此,内心因洋洋美德而生长智慧。二、家长会前后【案例引导】

情景:每个家长都有参加学校家长会的经历,我们常常看到几家欢乐几家愁。从幼儿园到中学,十几年间,数不清的家长会,变的是老师,不变的是家长。

开家长会前,老师让妈妈在家长会上发言。

人物:妈妈、8岁的儿子毛毛。

初衷:增强孩子的自信心。

结果:孩子很自豪,也为妈妈感到自豪。

过程:

妈妈回到家。

妈妈:儿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老师让妈妈在明天的家长会上发言,你觉得怎么样?

毛毛(连连点头):要讲,要讲!

妈妈:好啊!你给我点力量吧!

毛毛(很开心地笑着):耶!是老师让你发言?

妈妈:对呀!老师说你平常在学校做得很好,关心班集体,团结同学,上课积极发言,喜欢看学校读书角的课外书,成绩也不错。所以,让妈妈讲讲你的那些好品质和好习惯。

毛毛:还有呢?

妈妈:还常常帮助同学,能宽容其他同学。

毛毛:还有呢?

妈妈:老师就说了她发现的这些,还有老师没发现但妈妈知道的:坚强、勇敢、能吃苦、爱劳动、能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毛毛:还有呢?

妈妈:还有就要等到老师、爸爸妈妈慢慢来发现了。

第二天,妈妈参加了家长会,也在家长会上发言了。

家长会结束后。

毛毛:妈妈,你发言了?

妈妈:是的。全班同学的家长都在下面听,老师也在听。

毛毛:讲了多久?

妈妈:估计半小时吧。

毛毛:那还有谁讲了?

妈妈:老师讲了,校长也讲了。

毛毛:老师讲的什么?

妈妈:老师讲的呀,让我很欣慰……

毛毛:快讲,讲的什么?

妈妈:那你先去帮妈妈端杯水来,好几个小时都没喝上水了。

孩子快步跑去帮妈妈把水杯拿过来。

毛毛:快讲吧!

妈妈:老师说你这学期又有进步了,不仅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认真听讲,还关心班集体,踊跃参加班集体活动,帮助同学、宽容同学,还能勇敢地站到讲台上去……

妈妈眉飞色舞地描述着。

毛毛(笑眯眯的):还讲了哪个同学?

妈妈:还讲了××同学的听写一个字也没错,××同学的摘抄佳句写得好,也说了××同学上课不认真……

毛毛:哦,那你又讲的什么?

妈妈:妈妈就讲你现在爱劳动了,每天帮助妈妈做家务,早上起来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书包上学,孝敬老人、尊敬长辈,放学回家后按自己写的计划做。虽然有时候也有没按计划完成的,但是现在比上学期进步了,我相信你会一次比一次做得好。特别是宽容他人、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方面进步明显,能吃苦、有耐心、能坚持……家长们都听入神了,妈妈讲完后,很多家长都走过来对我说:“你儿子好能干哟!”

毛毛:那些家长有发言的没有?

妈妈:没有了,只有妈妈发言了。妈妈今晚做可乐鸡翅作为奖励吧。

毛毛:耶!可以吃可乐鸡翅喽!

孩子高兴得蹦起来。

妈妈:你先去买可乐,真是一举两得,一半可乐用来做可乐鸡翅,另一半还可以喝。(孩子平常是不能喝饮料的)

孩子开心地飞奔到楼下买可乐。

晚餐的时候,孩子津津有味地吃着可乐鸡翅,妈妈也兴高采烈地给爸爸讲今天在家长会上的情况。【向老师解读】

参加孩子的家长会是每个家长必定会经历的一件或快乐或郁闷的事情。如何参加家长会并有效地利用家长会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却是一门学问。在这里,我们看到一位优秀妈妈如何参加家长会,分享孩子的成长,同时也获取教育契机的智慧。

有几点值得和大家分享。

第一,当妈妈得知自己要在家长会上发言时,妈妈及时地与孩子分享,让孩子的内心充满自豪感。即使妈妈不发言(不是每个家长都有机会在家长会上发言的),妈妈告诉孩子自己要去参加他的家长会的时候,也一定要充满喜悦,让孩子知道:妈妈参加他的家长会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因为有机会分享孩子在学校的学习与成长的快乐!第二,在孩子和妈妈的对话中,妈妈始终在孩子的价值层面肯定孩子,给予孩子最积极的心理引导,让孩子感受成长的快乐,增强了孩子成长的幸福感。孩子成长的内化行为首先来自外在评价,外在评价积极,孩子的行为跟进也是积极的;如果孩子长期处在外界的低评价,孩子也就开始自我否定,同时产生“下旋”行为,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

第三,妈妈与孩子的沟通中不经意间一步一步地激励孩子也是非常有效的。

比如,“老师说你平常在学校做得很好,”然后一一列举:“关心班集体,团结同学,上课积极发言,喜欢看学校读书角的课外书,成绩也不错,让妈妈讲讲你的那些好品质和好习惯。”这些列举都是在价值层面肯定孩子。“毛毛:还有呢?”(孩子不断地追问可见孩子的期待。)“毛毛:还有常常帮助其他同学,能宽容其他同学。”“毛毛:还有呢?”“妈妈:老师就说了她发现的这些,还有老师没发现但妈妈知道的坚强、勇敢、能吃苦、爱劳动、能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妈妈的回答既诚实又巧妙:继续给予孩子心灵的引导和激励,不管孩子有没有这些品质,都给孩子的心中注入了美德的种子。)“孩子:还有呢?”“妈妈:还有就要等到老师、爸爸妈妈慢慢来发现了。”(当孩子继续期待的时候,妈妈告诉孩子,她需要继续发现,言下之意就是:孩子——你的身上原本就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这是最有效、最积极的心理暗示和引导。)

当然,任何事情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但家长通过反思就能获得更多的成长。

比如,当孩子向妈妈问其他同学的情况时,妈妈的回答也是需要技巧的。首先孩子在询问其他同学时是一个什么心理呢?这无形中是包含了比较的。妈妈在回答时要注意避免孩子产生负面信息的摄取。说“××同学的听写一个字也没错,××同学的摘抄佳句写得好”时,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榜样。家长千万不要将话题转移到自己孩子的身上,言下之意就是你和她比怎样怎样,这会让孩子很难堪。同时,会降低孩子的自我认知度:我不好或者我不够好。其实不是不好或者不够好,而是这项行为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或者加强,目前自身能力还达不到而已。但是孩子是不能区分这一点的。当谈论到“××同学上课不认真……”这类时,家长也要慎重用词。尽管家长完全是转述老师的话,但都是需要三思的。对一个孩子的低评价,从老师传递到家长又传递到孩子,无论是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对另一个孩子都是不利的。所以家长在向孩子转述家长会内容时,一定要尽量减少负面信息的传递。所以,家长在向孩子传递信息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说到有一个同学(不要告诉孩子这个同学的姓名)上课还需要更专注些,因为这影响了他学习成绩的提高。比如上课讲与学习无关的话,结果老师讲的内容就没有听到,完成作业就很困难”等。因为“不认真”是对一个孩子价值层面的否定,对人的一种品质的否定,当孩子获得这样的负面信息的时候,孩子会不自觉地给自己“贴标签”:“这个孩子上课不认真”就会变成“上课不认真的孩子是个‘坏’孩子”,这是对孩子最大的否定,最伤害孩子。因为事实上可能是,这个孩子在有些时间或某些课堂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而已,或者是因为有些课无趣等。这只是孩子的专注行为需要训练,专注能力需要提升而已。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帮助孩子们获得这些能力就是我们的工作。【分享】

家长不是学校教师训导的传声筒,家长会更不是孩子经受“暴风雨”的前奏曲。哈瑞·杜门德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三、离宽容有多远【案例引导】

情景:当我们对孩子说要学会“宽容”的时候,我们宽容孩子犯错了吗?

人物:9岁的然然与妈妈、外婆、外公。

初衷:让孩子学会宽容。

结果:孩子觉得都是别人的错。

过程:中午放学时排队。然然先站到一个位置上,另一个和他要好的同学也要站这个位置。两人各不相让,发生了争执。同学向然然妈妈告状。回到家。外婆(对妈妈和然然):人要大量一点,小朋友碰了一下有什么呢。然然(不服气):明明是我先站到那个位置的。妈妈(宽慰):让他也没有什么,为这种小事情发生争执没有必要。你和那个同学是好朋友,他平时也有让你的,你大量一点让让他也可以呀。然然:我决定不理他了,绝交!妈妈:知道什么是绝交吗?然然:就是不再理他了。

妈妈:你和他不是很好的朋友吗,怎么会这么严重呢?

然然:经常都是我原谅他,他每次做得不对来向我道歉,我都原谅他。

妈妈:说明他知错就改,而且他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呀!

然然:哼!不管怎么样都不理他了。

妈妈:和好朋友分手好可惜呀。

然然(突然想起,委屈地):同桌和后面一桌的同学老是拿笔戳我。

妈妈很了解孩子,一般情况都是孩子去捉弄别人,哪有别人捉弄他的,如果他有一点点道理,跳得比谁都高。

妈妈:会不会是你无意中碰到别人而自己不知道呢?所以他们生气了戳你?”

妈妈、外婆、外公又举了些例子,说明为人要大量一点。

儿子完全没有听进去,接着又数落了一通别人的不对……【向老师解读】

孩子的社会化进程就是在不断地解决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一个个问题或烦恼中成长起来的。这些“冲突”都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生活”,所以家长不必太纠结。

一般来说,孩子之间的小纠纷(没有造成什么不良后果的),如果没有告诉家长或者没有主动求助家长的帮助、寻求解决的方法,家长可以不必“掺和”,让他们自行解决好了。即使是像他说的采用“绝交”的方式,孩子也是可以尝试的。因为这种方式被现实接纳的可能性不大,过不了多久,孩子之间又会因为彼此的“需要”玩在一起,这不必担心。如果孩子为这样的事情烦恼,主动告诉家长,当然可以给孩子提供帮助。【模拟情景】

孩子:妈妈,今天好讨厌哟!站队的时候,××同学来挤我。

妈妈:是吗?是怎么回事呢?

孩子:……

妈妈:那你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呢?

孩子:……

这个过程中,妈妈注意倾听,可以频频点头,或者说:“哦!”“是吗?”“这样呀?”“这确实很糟糕!”“太遗憾了!”“后来呢?”“你打算这样处理,是吗?”……给予孩子一些表达倾听的词,不对事情本身作评述。当然,家长可以说出自己的观点或者建议,但这必须是在倾听的基础上,孩子已经向家长“倒完情绪垃圾以后”方才有效。

最后,妈妈:“听你这么说,你在……是这样处理的吧?看来遇到问题时,你常常会理智地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决定。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孩子:暂时还没有。不过……

妈妈:嗯!是的。这个主意不错!看来,你确实是一个善良、大气,又懂得宽容的好孩子。

孩子:……

妈妈:相信你会理智地处理好这件事情的!因为你爱读书、肯动脑筋,一定会找到好办法,对不?看来,好书读得多就是不一样!像诸葛亮一样有智慧!

到此,妈妈就可以转移话题,不要让孩子老是纠结于此。

当然,和孩子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在问题的归因上存在问题——向外归因,从不找自身原因,那么家长一定要正向引导,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方能更好地与人相处。【分享】

宽容是接纳孩子现状的一种态度。接受当下的感觉,允许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表达,也理解孩子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所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尽管不是最好甚至是错误的办法。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通过自主思考与自己的努力作出了当下孩子自认为是最好的选择,帮助孩子提升选择力,这才是家长要做的功课。

宽容是孩子建立自信的基础,它能增强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选择能力。

父母勤奋,孩子就明白了努力;父母艰辛,孩子就学会了珍惜;父母尽责,孩子就明白了担当;父母冷静,孩子就学会了思考;父母认真,孩子就学会了方法;父母宽容,孩子就不会事事计较;父母接纳,孩子就学会快乐;父母仁爱,孩子的心就宽广、善良、充满阳光。四、发现之旅(一)【案例引导】

情景:找个时间,好好端详你的孩子,看看你能说出他多少优点。

妈妈准备让读二年级的毛毛参加暑期行为训练班,老师要求家长填写学员信息登记表。登记表中有一项是填写孩子的优点及个人爱好,妈妈便打电话问孩子,让孩子自己先找找自己的优点。

人物:妈妈、8岁的儿子毛毛。

初衷: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建立自信。

结果:有进步,但很艰难。

过程:妈妈:儿子,你参加夏令营需要填写一张表,表上要求填写你的优点及爱好,先说说优点吧。毛毛没有说话。妈妈:上次妈妈问你的时候你不是说出了十多个优点吗?毛毛:喔,我想一下。毛毛:爱思考问题、上课喜欢回答问题、帮助同学、喜欢踢足球……妈妈:对呀!这都是你的优点,喜欢踢足球是爱好,那现在说说爱好吧!毛毛:喔,喜欢踢足球、打乒乓球、下象棋、看书、画画、学英语……妈妈:嗯,对对对,你的兴趣爱好还很广泛呢!【向老师解读】

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意在帮助孩子建立自信以及人生成长中所需的品格优势与美德。在谈到孩子交友、动手、处世以及执行计划、管理自己等方面提出“我能”的问题,这些都是家长在引导孩子面对问题时,需要提升的基本能力,是家长必做的工作。这是一项艰苦而又需要有足够耐心,考验父母培养孩子美好品质的坚持性的任务。孩子的这些美德和能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得到的,是一个漫长而潜移默化、水滴石穿的工作,但是对孩子来说是终生必备的内在力量的生长之所在,不可小视。

当孩子不能很利索地说出自己的优点时,家长要意识到:这时的孩子对自己的认同感是不够的,对自己的接纳与被爱的能力是不够的。家长就需要反思:自己对孩子自信力的建立是否有缺陷。这时家长一方面积极引导孩子找出自己的优点,另一方面家长要“狠狠”地说出孩子的优点,让孩子感受到家长以及自己所处生活圈子的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认同感。即使是孩子的缺点,在家长看来,都是孩子成长的“宝贝”,是留给孩子成长的通道和空间。这些缺点和失败中一定蕴涵着孩子成长的积极因素,都具有正面的价值和意义。寻找优点,不仅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自信,孩子也拥有了更好的成长环境。(二)【案例引导】

情景:孩子的卧室。

人物:妈妈与8岁的毛毛。

初衷:让孩子学会看别人的优点。

结果:引导孩子坚持好的行为,并养成良好的习惯。

过程:

在行为习惯训练班里,老师每天都会让孩子们说作文,说别人的优点。孩子结束行为习惯训练班的生活回到家里,妈妈也坚持每天都这样做。

晚上入睡前,妈妈与儿子的交流时间。

妈妈:儿子,你们每天在那里都要说作文吗?

毛毛:对的,每个同学都要说。

妈妈:说什么呢?

毛毛:比如说,小小的我呀。去爬山了,就要说爬山记。

妈妈:小小的我?这个怎么说呀?

毛毛:就是说自己的优点、特点、缺点,还有兴趣。

妈妈:哦,这个题目不错。看来你去了那里后进步很大哟!

毛毛:我们每天都要说。

妈妈:哦,那我们今天开始也来说吧。

……

妈妈:我们说了记在一个本子上。

于是,母子俩从奶奶到爸爸,从妈妈到自己,从同桌到邻居,一一发现他们的优点。【母亲感言】(1)体会到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学习的目的是改变自己,而不是针对孩子的问题来对付孩子。不要等到孩子出现问题才学习,应该在孩子的问题还没出现时就要学会规避不必要的错误发生。(2)孩子出现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是已经累积了很长一段时间,有合适的机会,孩子就会寻找一个突破口,在什么时候爆发只是必然中的偶然。妈妈不能太焦虑,也不要给孩子乱贴标签。从哪里错的就从哪里改,错误是宝贝,把它当作一次教育的契机。(3)教育不能急功近利,孩子的改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关注妈妈内心的改变,关注孩子改变的过程,自然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如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4)教育孩子,更是教育自己。感谢孩子,让妈妈得到了成长的机会,在孩子的身上,妈妈也看到了自己的问题。(5)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每个孩子的个性不一样,某一种方法不能生搬硬套,自己要领悟、反思。【向老师解读】

这是非常好的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式。

这是一次“发现之旅”的对话。妈妈引导孩子发现他人的优点,就是学着发现这个世界的美好,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从发现自己到发现自己的家人,从发现身边的人到发现这个世界。即使错误、缺点、失败以及所有糟糕的事情,也一定能从中发现正面的动机和意义,这是给孩子的心灵注入美好的人生种子,也是教会孩子正向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

个人认为,能发现他人的长处以及发掘自身的优势,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人生成长中因这种发现激发出内在的生长力量,最大限度地运用在生活中,并发挥这种优势获得快速成长,拥有幸福人生。

这个关于发现的对话,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通过发现,不仅亲子关系更加融洽、亲密,同时让孩子因发现激发出积极情绪,孩子对生命的体验也会更深刻、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极大提升。【分享】

路易·琼斯说:“赞美不能改掉孩子的缺点,但能鼓励出孩子改掉缺点的热情。”关注孩子的缺点,就像用刺眼的聚光灯聚焦孩子一样。他的缺点会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但他自己却看不到,他的眼睛会马上闭上。如果一个孩子被迫公开承认这些缺点,他就再也不想在私下改正了。因为孩子的内心已经找到安放缺点的平衡点,无须改正。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