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整体综合疗法(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4 22:43:29

点击下载

作者:车兆勤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整体综合疗法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整体综合疗法试读:

前言

笔者36年的医海生涯,深谙患者求医问药,乘兴而至、败兴而归之心理:渴望疗效满意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诸多“无效医疗”的现实,出于求生的本能,又以“卖炭翁”的心理,改换门庭:期盼名医圣手回春的同时,又担心再一次的误诊失治。三十余年如一日,研习岐黄之术,寻古问今,挖掘继承,创新弘扬,同时潜心学习西医学、心理学等现代医学之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实用技能,博采众家之长,以为民除瘼为当务之急。临床中发现“服务治疗学”的神奇作用,是医源性致病因素的克星,随即潜心研究,悉心实践,每每救人于水火,除危于悬崖,良心稍有安慰。

本书仅以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一个病种入手来阐述整体医学思想,剖析医源性致病因素的根源,呼唤“服务治疗学”的回归,彰显中医学的伟大。

目前对医疗机构发展评价指标是:床位数量;床位的使用率、周转率;门诊人次;营业额等,原本整体的生命体,一旦生病,就被切割成越来越精细的部分,整体观的缺失使得原本简单的疾病就诊过程变得复杂化。

我的医疗实践中发现,股骨头坏死这种疾病很容易使患者对治疗产生两个极端行为和两个误区,一是高期望值的行为,认为立即手术疾病就会马上痊愈,永不复发,草率选择手术,留下遗憾;二对保守治疗持怀疑态度,认为不手术只能控制病情的发展,不能根治,心理纠结,产生新的致病因素。误区一是认为中医是“慢郎中”,只会调理,不治急危重症;误区二是认为专业性越强,水平越高。事实证明,医学上分科过细,会影响该病的治疗。我有一个被治愈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以他的亲身经历推荐刚刚被确诊为右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同乡找我做保髋治疗,听说手术完马上就痊愈,于是乎就放弃了保守治疗的想法,选择了人工关节置换术,手术后的疗效和术前的期望值产生了巨大的反差,陷入了疼痛之中。一年之后左侧也被确诊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死活不肯再做手术,毅然决然找到我并接受整体医学保髋治疗,三年下来痊愈,和右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右侧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髋关节在阴天下雨的时候酸胀不适感觉非常明显,左侧保髋治愈的髋关节没有任何不舒服的感觉。

据《中国历代官制词典•太医院》载,我国元明时期,把医学分为十三科。元代为大方脉科、杂医科、小方脉科、风科、产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针灸科、祝由科、禁科;明代为大方脉、小方脉、妇科、疮疡、针灸、眼、口齿、接骨、伤寒、咽喉、金镞、按摩、祝由。自古就有“一医而看十三科”的说法,又重视医德的教育。历代的中医学家都是德艺双馨的全科医生,比如扁鹊是我国最早的全科医生。现代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治气虚心痛(冠心病),即冬用膏、夏用散,以与季节相适应,既考虑到疗效,亦方便了病人。我的师父张灿玾先生在《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巧用地浆水治疗食物中毒,疗效显著。2003年非典肆虐时期,岭南名医、现代中医学家邓铁涛先生,87岁高龄率领弟子们亲临一线拉开中医抗击非典的序幕,在给其爱徒身患非典高热不退的妻子(急诊科护士长)辨证论治时明确指出:“必须停止应用抗生素和激素的治疗”,结果是服用中药三天就退热了。广州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收治36例非典患者,无一例死亡,医护人员无一人被感染,绝大部分痊愈出院,没有任何后遗症,以铁的事实向世界展示了中医治疗急危重症的实力。邓老谈到“非典”的致病原因和走势时说:“按《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五运六气的学说,2003年是火运不及之年,司天之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之气,为太阳寒水。所以这一年的气候以湿寒为主导。而‘非典’的致病物质与气候有关,到了夏天,天气转暖,寒湿过去了,‘非典’就会逐渐消失。”疫情的走势,也证实了邓老的预言。又说“中医在治疗传染性、流行性热病上积累有丰富的经验,非典并非重症”,给医疗界同仁及患者家属传递了正能量,缓解了当时“非典是急危重症”的说法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心理,也是整体观念及服务治疗的具体应用。中医之所以治好病的同时没有后遗症的发生,是因为服务治疗学发挥着重大的作用,抑制了医源性致病因素的发生。

现代医学也发现医学分科过细,越来越具体化的专科建设给医疗带来的弊端,全科医生是整个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提倡全科医生的培养和配置,满足医疗市场的需要。

身为一个普通医生,虽然衣食无忧,但却能时刻体会到中医学诸多实效性的治病救人的技术被轻视,甚至受到质疑,痛心疾首,寝食难安。老早就想学鲁迅之“呐喊”,但又惧怕自己人微言轻,再加上生性愚钝,才疏学浅,发现的问题、提出的观点、倡导的技术,受到非议,贻笑大方事小,不能推广治病救人事大。可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豪言,医者的天职,以医报国的志向,时时激励着我不甘沉默,在沉默中不断爆发的冲动,终于使我勇敢地拿起笔来,不揣浅陋,将二十余年的医疗经验,公诸于世,并非常自信地期待,能给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带来福音。

给我留下永久记忆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养育了我,接受过我治疗的近40万个患者上帝成就了我,在风雨行医路上,许许多多的人帮助了我。他们是:原山东省定陶县卫生技术进修学校的许中宽、石世启、吴祥振、孔令梅等恩师;菏泽市定陶区人民医院刘传民院长;菏泽市定陶区东方眼科医院石军院长;菏泽市立医院中医科张汉启主任;山东省菏泽高等医学专科学校崔振芳教授;山东中医药大学的张灿玾师父、刘奎臣老师、姜静娴老师、张登部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针刀医学创始人朱汉章老师;北京汉章针刀医学研究院名誉院长,原内蒙古医学院附属第二人民医院院长李力教授;山东滨州医学院“高应力点”技术创始人王令习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田维柱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胡志俊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浦东分院张兵院长;南方医科大学筋膜学创始人原林教授;南京新中医研究院王自平院长;深圳大学医学部王军教授;黑龙江省武警总院刘晓化院长、骨科主任武震博士;大庆市骨伤病医院王秀义院长等等。正是有了他们的无私奉献,才有了今天的整体医学概论,如果说我对人类医学有沧海之一滴的贡献,那也是他们鼎力支持的结果,这也是我完成此书的动力源泉。

本书中涉及的完整病例,得益于上海仁济医疗集团西郊骨科医院提供的良好平台,为了整体医学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的临床研究,院方引进了最先进的PACS影像系统,为完成影像资料的收集、整个治疗过程中的影像演变的对比创造了条件;并在上海市康复医学会成立每年20万元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专病救助基金,对特困病人进行救助,使得研究顺利进行,确保了病例的完整。在此深表谢意。

在此书的撰写过程中,得到师父张灿玾的关心指导,师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在病床上还念念不忘此书的写作进展情况,为不能为我审稿而致歉,慈父般的教诲,让我泪流满面,备受鼓舞。受到我国著名诗书画家山东财经大学曹明冉教授从文学的角度对本书文字、语法、修辞上的指导及专业性与可读性兼容的宝贵建议;受到上海东方整体医学研究所领导及社会各界贤达多方关注;患者朋友也给予了鼓励支持与帮助。还有许多医学同仁、患者朋友参与了对病例的文字整理、图片处理、数据统计、病人随访、英文翻译、文字校对、摄影等工作,他们是:白紾贻、车橘红、车圣惠、车圣楠、杨于捷、刘伟、唐亚雯、陈小刚、陈昭、陈俊嘉、兰守峰、黄柏庭、杨创、徐威等,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谢。

基于本人的学识水平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恳请广大同仁批评指正,希望后人不断地完善它、发展它。车兆勤2018年1月第一章 整体医学概论

人类以整体的生命体生活在整体、运动、发展、变化中的世界里,并且与宇宙万物万象融为一体。人类的生命活动,生老病死的过程,无一不是在自然界的整体中完成。人体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的个体因素,而是与自身以及所处的社会、工作、家庭、自然环境等整体因素休戚相关。因而对于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也应该从整体进行考虑,抛开整体的内部联系,局部的、片面的或断章取义,其结果只能是脱离实际,如同一叶障目,不能指导实践。东方哲学派生的中医学,以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原则性和灵活性为其特点,几千年来从未间断。《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法随证立,药因症异,标本缓急,内外兼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万变不离其宗,以至为度,以平为期。西方哲学派生的现代医学,也逐渐认识到,社会现状、工作压力、自然环境、家庭生活等整体现象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Wertheimer)创立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Gestalt)在德文中意味着整体,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与意义;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0世纪后期,“社会-心理-生物”综合医学模式的兴起,以及随着系统生物学与系统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伊始走向后基因组时代的系统医学与个性化医疗的时代,标志着整体医学也受到西医学的高度重视。

再看中医学与西医学历史及现状。首先是中医学有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卫生保健、文化传承、弘扬发展,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医学的价值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救世济人,实效性的技术遍及全球;二、仁心仁术,大医精诚的人文精神惠及全人类;三、未病先防,未雨绸缪,打造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四、医患和谐,尊重生命,敬畏自然,治人治病。西医学发展历史较短,1543年维萨里发表《人体构造论》,创立了人体解剖学,至今也不过470余年,1835年传入中国广州至今只有180余年。其次是中医学的特点逐渐凸显出来,人性化的近乎绿色的治疗理念,攻克疑难病症的潜质,越来越受到世人重视。西医学的快速发展,药物的毒副作用、耐药性,破坏性的治疗手段,所导致的并发症、后遗症,以及诸多疑难病症的“无效医疗”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概而言之,中西医本是一个战壕的战友,面对着共同的敌人,那就是:“疾病”,谁也取代不了谁,只能在医道中互相补充,扬长避短,我的师父,我国首届国医大师张灿玾90岁感言:“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永远在路上。”人生代代无穷,医道亦无止境,我认为中西医的归途必定是从中西医结合到中西医融合的整体医学模式。

整体医学就是把西医学的治疗理念与方法融入到现代中医学的临床实践之中,并与服务治疗的新理念结合在一起,形成一门新的医学体系。整体医学是时代的产物,是顺应人类与时俱进的健康需求而产生的。当下人类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未病先防”理念认识程度越来越深,对疾病诊疗过程的要求越来越实际,亦即变复杂为简单的快速诊断,速效性治疗,远期疗效的保障,治愈疾病的同时要求痛苦小、无毒副作用、确保体表完整无损不留痕迹。这也是人类对当代医学界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那么,什么是现代中医学呢?现代中医学应该具备三个特点:首先是继承了传统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二是对传统中医学理论的挖掘、创新发展,不断地把现代医学的新鲜血液注入到传统中医理论之中;三是大道至简,实效性的实用技术应用。

整体医学是将西医学的系统医学模式融入到现代中医学之中,从人体、自然、社会的层面研究人体生命科学。整体医学全方位地考量患者的病情、发病经过、诊疗历程、社会关系、工作环境、家庭状况、经济现状、心理素质等因素在疾病中所占的比例,为治疗方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整体医学的创新点:第一,发现了“医源性致病因素”。第二,提出了“服务治疗学”的概念。第三,崇尚“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治疗整体”的养生保健、寓防于治的理念。当今医疗技术是飞速发展了,但疾病是越治越多,这就是没有把“未病先防”落到实处。真正意义的医学科普、健康养生教育缺如,铺天盖地的所谓健康养生讲座,我把它称之为“营销性科普教育”,使得人们真假难辨,陷入误区。“未病先防”真正的缺如还不仅仅是这些,更重要的是“未病”诊断标准、治疗技术、疗效评定标准的缺如。比如通过对颈椎的保养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即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的发生,业界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既病防变:一旦生病,就要马上治疗,防止传变。张仲景《金匮要略》云:“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其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当今的过度检查、过度用药、手术适应证的扩大等,使得“治未病”步入误区,使得“既病防变”难以实施。治疗整体:对疾病的治疗,内外兼顾,整体配合,递次跟进。应该先用药食同源的食药,即食疗,花钱少、安全的方法给予治疗,无效再用药物,再无效,再考虑选择针或者刀治疗。运动医学、康复医学合理介入,协调善后。《素问·异法方宜论》曰:“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就是关于对疾病整体治疗的最早论述。

整体医学的内涵是:读懂病,更读懂人;既要技术,又要服务;既要疗效,又要满意。可以用两个公式表示:技术+服务=疗效服务+技术=满意

以技术治疗为主、服务治疗为辅的医疗行为,得到的是疗效。以服务治疗为主、技术治疗为辅的医疗行为,得到的是满意。技术治疗和服务治疗齐头并进的医疗行为,疗效和满意双收。这便是整体医学之灵魂,也是我在荆棘丛丛、崎岖蜿蜒的医道上,艰苦跋涉半生,朦胧中慢慢发现,竟然是为了寻求“疗效”和“满意”这四个字而已。第一节 医源性致病因素初探

人们熟知西医学的致病因素有病原微生物,即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中医学的致病因素有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等。殊不知医源性致病因素对患者也有很大的影响。

我所说的医源性致病因素不是传统的“医源性感染”“二重感染”“院内感染”等,而是患者就医的环境和过程中医生的诊疗行为,导致患者原有的疾病加重,或者新的症状出现的因素。医生的各种医疗行为,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一句话,一个肢体动作,有可能对患者产生影响而成为致病因素。

产生医源性致病因素的诊疗行为主要包括:①问诊简单,忽略查体。②过度检查,断章取义,盲从结果。③过度用药,扩大手术适应证,忽视围手术期的康复治疗。

此外,患者在就医过程中的得不到良好的服务,也会感到失望,影响个人情绪。甚至有的患者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勉强地接受治疗,为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有一天我查房时,一个患者家属指着病房里墙壁上的污渍说每天看到它心里很不高兴,刷一下也就几分钟的时间,不知道贵院为什么还每天让我们病人看到它?可笑的是三个月前是自己住的这间病房,并且向院方提过建议,五个月后是太太生病,住的还是这一间病房,看到墙壁上的污渍依然存在。这就是小细节,但反映了大问题。第二节 服务治疗学的理论基础与发展历史一、服务治疗学的理论基础

服务治疗学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神农氏和《黄帝内经》时代,《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其中的舍己精神、人文思想就是服务治疗学的起源。服务治疗学的理论基础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中医学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精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人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仁心”就是中医学对人体生命尊重和敬畏的人文精神。《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人体生命的保护者就是医生。历朝历代社会各阶层对医生的行为规范要求非常严格,从医人员要达到“圣人”的标准,珍爱生命,注重养生,技术精湛,医德高尚,亦即德艺双馨,才能称之为合格的医生,这也是医生受人们尊重的原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学的“治未病”思想,是对人体生命的尊重和敬畏的最高境界体现。(二)授业传道,择人而育

培养医生的最佳人选应该是:重视个人修养,珍爱他人生命,一心为他人着想,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人。《灵枢·师传》记载:“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书中的“黄帝”,其实就是医生的代名词,他说:“我听说古代先贤,有许多医疗经验,没有形成文字记载。我想把先辈们的医疗心得,总结成书,作为准则推广。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社会和谐,高尚道德教育流行于民间。老幼无病可虑,代代相传,永无终止,所有这些,可以讲给我听吗?”这就是古代选择培养医生人选的要求。(三)培养上工,铸就“仁心仁术”《说文·酉部》:“医,治病工也。”而上工,则指知识全面、诊断准确,治愈率高的行医者,现指医德上上、医术精湛的医生。《内经》和《难经》对“上工”就有具体标准。《素问·八正神明论》曰:“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刚刚发生的时候,就把它消除于萌芽状态,一定是首先通过对患者进行“三部九候”整体诊查,来判断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关系,对病情下一步的发展变化做出正确的预判,趁着人体正气还没有被邪气击败,病情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良好机遇,进行调治,把疾病的势头消除于萌芽状态,这样的医生就可以称之为高明的医生。大凡高明的医生,都修炼仁心,铸就仁术。仁心仁术,首要的就是仁心,就是对生命的尊重怜悯之心,这份力量源自对生生不已、周而复始、德泽的效仿和顺应。《孟子·公孙丑上》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梁惠王上》说:“无伤也,是乃仁术。”《素问·征四失论》载:“黄帝曰:夫子所通书受事,众多矣……是以世人之语者,驰千里之外,不明尺寸之论,诊无人事。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是故不能循理,弃术于市,妄治时愈,愚心自得。呜呼!窈窈冥冥,孰知其道?道之大者,拟于天地,配于四海,汝不知道之谕,受以明为晦。”就是黄帝说:你研究医学理论,从事医疗实践活动已经很久了……但是有的医生,说起话来不着天际,不知道疾病的诊断方法,在诊疗过程中也不考虑病人及家属的内心感受和当务之急。诊疗疾病至关重要的规律是:医生发自内心的自信的体现,在整个诊断诊疗过程中一言一行,一招一式,处处表现出从容和缓,自然亲切,让病人及家属倍感暖心放心。如果一个医生独取寸口,单凭一脉诊病,忘记四诊合参,就不可能找到疾病的部位所属脏腑经络,也不可能发现真正的致病因素,盲目处置,疗效不佳,甚至导致病情加重,开始自责学医不精,继则怪罪老师及教科书的误导。所以作为一个医生,不能遵循医学原理,乱用医疗技术给人治疗疾病,偶尔治愈一人,就违心炫耀自己的功德。唉!深奥致远、精细微妙的医学原理,有谁能够理解其中的终极真理呢?博大精深的医学原理,就像太阳一样照耀天地万物,衬托五湖四海,比方一个医生不用心去学习和领悟医学原理,就是睿智的老师讲得再清楚,也依然糊涂朦胧。《素问·离合真邪论》曰:“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其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著,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长久。”离合真邪论篇,顾名思义,主要是讨论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分离与结合情况,为达到早期治疗的目的,必须“三部九候”整体地诊查疾病的虚实,邪气与真气尚未结合,及早应用针刺泻法,病可立已,已经结合,要谨查虚实,辨证施治。把实证当作虚证,把邪气当作真气,无道理地盲目用针去泻,结果助长邪气,耗散真气,把顺证变成逆证,导致人体气血运行逆乱,真气耗尽,邪气独留于体内,断送病人性命,给患者家庭带来不能弥补的灾难。作为一个医生不认真学习掌握和运用中医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精髓与真谛,是不会长久的。《黄帝内经》整个篇幅,始终都在向医务工作者灌输“仁心仁术”的人文思想。(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主要是医生对患者的责任担当,义务履行。医生不是商人,患者不是商品。医生和商人的区别是:商人以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医生以救死扶伤为目的。商人对商品,有着极大的随意性,想卖就卖,不想卖随时可以关门。医生对患者,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只要遇上病人就要竭尽全力,救死扶伤,责无旁贷。患者不是被破坏的机器,医生不是修理机器的人。一个好医生的标准是:所治病人花钱少,痛苦小,效果好,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高,救死扶伤,德医双馨。

我从学医那一天起,是没有什么鸿鹄之志的,心里只想做一名治病救人的医生,证明自己是凭本事吃饭的人,从来没有想到当医生还能挣钱,但是通过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及临床实践,在一个个鲜活生命面前逐渐认识到医生的使命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医德的修养。

在上世纪80年代还在农村行医的我,有这么两个亲身经历的事。

一个发生在我们村里,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众多的患者使得我一个月当中有一半以上是吃不上中午饭的,常常是中饭和晚饭一起吃,有一天已经是下午两点多了,好不容易处理完最后一个病人,拿起碗筷准备吃饭的时候,我的一个邻居大嫂匆匆赶来就诊,其实她也不是什么急症,只是普通感冒而已,我说让我吃完饭再给你看好吗?不成想她不依不饶,一定要马上给她看病,旁边一个老奶奶告诉她:“这个小医生从早上一直忙到现在,看了这么多病人还没有吃饭呐,就让他吃完饭再给你看病嘛。”大嫂毫不客气地说:“他不吃饭活该,谁让他只顾着挣钱了嘛。”我只能给她处置完才吃饭。不成想没有几天,她突发阑尾炎,我到了她的床前,看到她痛苦不堪的样子,故意给她说:“嫂子,我现在不想挣钱啦,您另请高明吧!”装着要走的姿态,她马上就起身苦苦哀求:“好兄弟,您就救救我吧,快要痛死了,我知道前几天说错话了,对不起啊!”我就一边治疗一边告诉她,我从学医那天起,从来就没有想到挣钱,医生绝对不是商人!当今之世,有人把医生看作商人,我每每听到患者或者家属看到门前长长的候诊队伍说:“你的生意真好啊”,心里非常难过,我认为,如果一个医生被患者认为是商人的时候,那么就是医生的失败,是人类的灾难。

另外一个事,发生在麦收大忙季节,一个农民小伙子在麦田里被突然倒塌的高压电线杆上的高压电线触及,被打倒在田边的小河沟里,家人和村里人皆惊慌失措,恰好有我们定陶县(现在的菏泽市定陶区)公安局的一个法医,名叫刘明月,身着便衣,骑自行车去看望住在农村的老人,路经此地,看到此状,扔掉自行车,急招呼人把小伙子抬到路上,就跪在地上,给他施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急救。当我赶到现场时,只见他艰难地从患者身边爬起来,满头的大汗,心情沉痛地告诉我,已经抢救45分钟了,瞳孔已经散大,实在是无力回天了,惋惜怜悯之情溢于言表。忙于死者的家属及村里人,也没有一个人顾及他,更没有人道一声谢,只有我知道他是一个人民法医。看着满身泥土、疲倦不堪的他独自扶起自行车悄然远去,医生的神圣使命,良医的伟岸身躯一下子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之中。其实在生活中,何止这些,在飞机上、轮船上、火车上、高速公路上都有医生奋不顾身、抢救病人生命的动人故事,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就是医生不是商人,患者不是商品的最好诠释。(五)医患之间良好的沟通《素问·汤液醪醴论》曰:“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也?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谓神不使?岐伯曰: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荣卫不可复收,何者?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此之谓也。”

此段经文笔者对数家先贤的注解持有不同观点,特别是对“形弊血尽”的注释,从《素问·汤液醪醴论》整个篇幅所阐述的观点,笔者的理解是:“形”是指人身的形体;“弊”是疲惫之意;“血”是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尽”是表示某个范围界限。亦即气血不能到达面部这个区域,就会出现面色无华。因此对此段经的译文应该是:黄帝说:人体疲惫,面色无华,看似不太严重的这一类疾病治疗往往没有明显的效果,为什么呢?岐伯说:是人的精神不能发挥作用了啊 。黄帝又问:什么是人的精神不能发挥作用了啊?岐伯答曰:砭石磨成的针,是中医学的源头,但就针而言,就是一种治疗方法而已,如果病人精神消沉,疑虑重重的心态不能消除,那么疾病治疗就不会痊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精神受伤,荣卫失调?就是思念的欲望没有穷尽,忧虑的事情连续不停,正气迅速损伤,营血瘀滞,卫气消失,因此病人精神散去疾病就治不好了……在医患关系上,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患之间不能成功地沟通(“标本不得”的“得”是“成功,完成”的意思),病邪就不会顺服地被祛除,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啊。

那么医患之间怎样才能成功沟通呢?《内经》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为医患沟通制定了规范。中医学强调天人合一及病人自身的能动性,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好的医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是技术和艺术的最佳结合。具体的沟通技巧,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

1.树立“病为本,工为标”的思想

医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时时刻刻地体现着发自内心的尊重、接纳、理解、关爱,不可以有半点的私心杂念。正如孙思邈《大医精诚》曰:“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灵枢·师传》曰:“黄帝曰:顺之奈何?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通过询问病人的喜恶,顺应其情志,是完成良好沟通,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条件。俗语“三分治疗,七分养护”,老百姓也知道在疾病的过程中病人自身修复和康复能力起着主导作用,医生只是起着帮助的作用。

2.给患者营造良好舒适的就医环境《素问·移精变气论》做了这样的设计:“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对诊疗环境提出了要求,在封闭幽静的环境中,在医生的诚心开导感召之下,病人会从容地述说全部发病经过,才会讲出难言之隐,让病人的精神因素发挥正向作用,促进疾病的康复。

3.给患者以正能量、将心比心

要做到雨中送伞、雪里送炭,切忌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假如我是一个患者,尽管病情比较重,还是最希望、最想听到医生的表白是所患的疾病不严重,可以治疗,并且效果非常好,痊愈后不易复发等正面的消息。最怕听到的是病情严重,难治,需要手术,不易断根等负面消息。其实笔者曾经患肺脓肿,在请呼吸内科、胸外科、肿瘤科、影像科医生会诊时,对不同的过程和结果对心理产生的影响深有体会,对服务治疗的作用机理研究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没有休息,正常上班,一个月就治疗好了自己的顽疾,其结果让西医同仁感到不可思议。清代徐延祚在《医粹精言》中所说:“我之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利心淡则良心现,斯畏心生……似局外之身,引而进之局内,而痛痒相关矣。”

4.对于不配合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对于骄恣之辈,循循善诱,苦口婆心,用诚心打动患者及家属。正如《灵枢·师传》曰:“黄帝曰……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黄帝的意思是:高官贵人喜食大鱼大肉,骄恣纵欲,看不起人,不肯接受别人的意见,如果规劝他们遵医嘱就会违背他们的意愿,顺从他们就会使病情加重,像这种情况如何处置?以什么为根本呢?岐伯说:怕死求生,是人之常情,告诉病情对他可能造成的危及生命的伤害,友好地述说良好的行为品质对治疗疾病的益处,引导他要把握住治疗疾病的便利机会,尽力地启发患者从疾病的困扰中走出来,就是再不讲道理的人,也不会不听从劝告,而是积极采纳意见,满怀信心地接受并配合治疗。

良好沟通的目的就是让患者的精神作用发挥到极致,也就是“神之使也”。

总之,一切以人为本,为患者着想,让患者和家人感受到被尊重是服务治疗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及历代名著都不乏篇幅呼唤医学人文精神,就是服务治疗学之源。二、服务治疗学的发展历史

自《黄帝内经》之后,服务治疗学也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发展着。历代的先辈们,在传承弘扬发展祖国医学基础理论和实用性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完善丰富服务治疗学的内容。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批判学医不精,缺乏仁心仁术,草菅人命的凡医庸医,训诫医界,要培养服务百姓的良心医生。

到了唐代,服务治疗学达到了鼎盛,代表人物就是孙思邈,其《大医精诚》是最早的服务治疗学专门文献,字里行间彰显服务治疗学的理念,每每读之,自愧不如,孙思邈《大医精诚》:“……唯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今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于至粗至浅之思,岂不殆哉……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无方可用。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尔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肓也……医人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于冥运道中,自感多福者耳。又不得以彼富贵,处以珍贵之药,令彼难求,自炫功能,谅非忠恕之道。”《大医精诚》对医生提出了高要求,从初诊对待病人的态度“先发大慈恻隐之心”,到诊疗行为“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都要全力以赴,诚心诚意,无怨无悔“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的为患者服务。孙思邈就为后人树立榜样,他在临床当中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尽量让病人用最简单的方法,花小钱,治大病。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气血,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遗疾者可谓良工。”所以他在临床中都是先用食疗的方法给人治病,若不行再考虑针药。

宋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如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钱乙,出生于今山东菏泽郓城县,享年82岁,他把服务治疗学应用到了婴幼儿群体,“专一为业,垂四十年”,钱乙在行医过程中,深感到小儿病难治,他说:“脉难以消息求,证不可言语取者,襁褓之婴,孩提之童,尤甚焉。”为此,他以近四十年时间,将临证心得著书立说,把仁心仁术传于后世,代表著作《小儿药证直诀》惠及全人类。元祐年间的唐慎微,语言朴讷,其貌不扬,但睿智明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患者不分贵贱,有召必往,风雨无阻,为服务治疗学的发展作出了表率,著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广传于世。

明清时期的名医大家,进一步发展丰富了服务治疗学的内涵。明代医家汪机注重服务治疗,强调不可轻视人之生死,对重危病人“竭力治之,至忘寝食”,在《推求师意·序》中说:“医乃仁术也,笔之于书,欲天下同归于仁也。今若刻布以广其传,则天下病者有所益,而天下医者有所补,其仁惠及于天下大矣!”刘纯在《杂病治例》感叹:“良方录传,不惟及于一家一国,且遍于天下而传于后世,岂不愈于身亲为之者耶”。让更多的经验代代相传是学医者的责任。陈实功创立“医家五戒”,一戒便是“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视者便可往之,勿得延迟厌弃”。薛己在《女科撮要·序》中指出:“不忘其亲之谓孝,不私其有之谓仁,孝则仁,仁则公,公则溥。”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指出:“医,仁术也……视人犹己,问其所苦,自无不到之处。”刘仕廉《医学集成》曰:“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王士雄在《回春录》中说:“医者,人生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生人。”认为一个医生如果医术不精湛,那么即使仁心厚重,也毫无用处,不能救人于水火之中。叶天士又特别指出“术不精则无异于杀人”,告诫后人:“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能悟,语书万卷,而后可借术济世。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刀刃也。”对服务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下中医的春天到了,也给服务治疗学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因而倡导复兴服务治疗学的核心思想,尤为必要。第三节 服务治疗学理念一、树立服务治疗理念,消除医源性致病因素

服务是一种重要的防病治病的方法,服务治疗是无公害的天然疗法。服务治疗学强调就医环境,医务人员的仪容仪表、表情语言、肢体语言、沟通技巧、对技术自信的自然流露等。

整体医学创立“服务治疗”的理念,这个新理念的概述就是“在给病人的诊疗过程中,医生本人行为方式和所处的环境给病人及其家属的印象感知对疗效产生积极影响,称之为服务治疗”,并提出在医疗行为当中“服务治疗”是一种重要的不容忽视的非药物的纯绿色的治疗方法,并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把医疗纠纷及事故消灭于萌芽状态,通过疗效和满意的双重作用,顽疾虽不愈,患者也理解。

服务治疗学是研究服务治疗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服务治疗学研究的目的是让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生的医疗行为产生顺从、同化、内化,从而提高患者的自信及自我康复能力。也就是说把患者的家属纳入我们的医疗行列,成为医生的同盟军,帮助医生共同为病人找回自信,配合治疗。

一人生病,全家不安。特别是慢性疾病,久治不愈,疑难病症,多家医院不能明确诊断,病人精神紧张,家属亲人揪心,朋友跟着担心,情绪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紧接着就会产生消极悲观情绪。我们当前的医疗现状是,只注重患者本人的情绪,而忽略了家属、朋友情绪对病人的直接影响,服务治疗的对象应该是病人和家属、朋友等,消除家属、朋友的紧张消极情绪对病人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

医生及所处环境对病人及家属、朋友的影响是有直接效应的,心存善念,温馨环境,发自内心的真诚关怀,表面看似微不足道,但却能给患者带来无限的光明和希望。医生最重要的是给患者及其周围的人传递、输送正能量。一人生病,全家人或者朋友都配合医生治疗,就是中医学的“人文精神”,在整个诊疗过程中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递的都是积极能量。《内经》创立“望、闻、问、切”四诊法,为服务治疗制定了规范。

所谓“中医治人”,从四诊“望、闻、问、切”到处方配药,特别是煎药这一环节,更是医患和家属协同工作,能给患者传递正能量的过程体现。中医的煎药,就像是一人给全家人做饭,让家人倍感温馨,其实,煎药的过程不仅仅传递的是亲情、爱情,更重要的是服务治疗的过程。

如果医学只是沿着技术至上的轨道狂飙,忽视“以人为本”的中医学思想,不去关注人的感受和需求,只有病本位,忽略人本位,也就是说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却失去了人文的制高点,这就是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死穴”。时下有的医院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做得越多,疾病的种类越多;医生承诺越多,患者及其家属的抱怨、疑虑越多,医疗纠纷越多。这就迫切需要医者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急病人之所急,需病人之所需,要以最快的时间为其解决问题,而不是只寻找问题却没有结果,要避免重检查,轻治疗;重客观,轻主观;重循证,轻叙事;重医疗,轻照护的做法。有的医生虽然年高资深,却怠慢病人,忽视病人的彻心疾苦;有的医生虽然年青历浅,却能用心为病人诊疗,时时刻刻关注病人的疾苦,能及时为病人解决问题,被病人视为“放心医生”“良心医生”。美国社会学家霍兰也认为医生有四个救生圈,即技术魅力、人格魅力、温暖陪伴、灵魂抚慰。“技术魅力救生圈”固然重要,但其他三个人文“救生圈”也不可或缺。关注病,更关注人。即便如此,一名医生即便是掌握了人类最高精尖的医学知识和诊疗技术,照样会有盲区和医疗差错,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二、服务治疗的机理

服务治疗的机理,《素问·汤液醪醴论》早有阐述:“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病人精神消沉,疑虑重重的心态不能消除,那么疾病治疗就不会痊愈……在医患关系上,病人为本,医生为标;医患之间不能成功的沟通,病邪就不会顺服地被祛除。亦即调动人体的“精气神”,通过人体自身强大的自我修复和康复能力治愈疾病,但靠药物、针石治疗,只能是“邪气不服,病不可愈”。美国首位发现结核杆菌的医学博士——特鲁多,青年时期就不幸染上了肺结核病,无效的医疗曾经使他一度丧失信心,忘记一切地去度假,享受大自然,精神放松,心情愉悦时病情也好转,在多年临床实践和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得出结论:医生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死后刻在了他的墓碑上。他发现现代生物医学的无奈和困惑,所以说特鲁多的墓志铭,在某种意义上是西医学对服务治疗的认识和呼唤。现代心理学的新近研究发现:人体交感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细胞信号通路之间存在着的“对话”机制,会抑制保持免疫系统的许多基因的表达,而使免疫功能下降。通过医生与患者及其家属良好的沟通,舒适的就医环境,对抗和消除患者及家属精神紧张和消极情绪,特别使患者本人产生自信,充满希望,从而阻断交感神经与免疫系统的细胞信号之间的通路“对话”机制,解除抑制保持免疫功能的许多基因的表达能力,而防止免疫功能下降。心理因素对躯体健康最突出的影响就是精神紧张和负性情绪,精神紧张会导致躯体疾病,各种持续的或强烈的消极情绪同样也会使免疫功能下降导致躯体疾病的发生。

概之,中医学的诞生已经孕育了服务治疗学,同时西医学也越来越认识到了“服务治疗”的重要作用。不论中医还是西医对服务治疗机理的研究必将逐步走向深入,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活动。第二章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现状与研究方向第一节 整体医学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现状的思考

手术在医学中的地位及对人类的贡献毋庸置疑,但不是首选,万不得已而为之,尤其是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这个病,本来就不是急危重症。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治疗现状令人深思:

为什么大批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患者在排队,翘首以待“髋关节人工置换术”?

为什么手术专家对各种术式的疗效又产生质疑?

为什么诸多的非手术方法效果不尽如人意?

为什么散在民间的“名不见经传”的所谓“土办法”就能“偶尔”治好一些患者,并且远期疗效非常好?

为什么有的学者高呼“刀下留人”,却没有任何反应?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