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 好中层(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05:37:41

点击下载

作者:海阔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这才是 好中层

这才是 好中层试读:

自序

败在自我,成在忘我

如果在网上作一个问卷调查,选出中国现今最有影响的戏剧名家,我想得票最高的,一定是赵本山。

在戏剧百花园中,二人转一直是鲜为人知、上不了大台面的一个地方剧种,剧种曲目、艺术内涵、剧种影响面等都远远落后于京剧、评剧、越剧、昆曲等。这些剧种中,有的已然诞生了几百年,涌现了无数闻名于世的大艺术家。

可自从有了赵本山,二人转艺术就枯木逢春,不但红遍中国,而且还与小品、电影、电视剧、流行歌曲等艺术门类有机结合,越来越贴近百姓生活,还出现了“走向世界”的趋势。赵本山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如果总结赵本山的成功之道,很符合我提出的中层经理执行力提升谋略。

人格魅力非凡:能够以最佳的工作状态投入到事业中。每年春晚,无论发生什么事,赵本山都能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长达几个月的创作和排练当中。近几年,几乎年年带病坚持彩排,突发的脑病虽然差点让他永远离开舞台,可还没等完全康复,他又带病坚持拍电影、上春晚,不摆大腕的架子……真可谓人格魅力非凡。

提高部门凝聚力:能够让下属和员工飞速进步。除了带火同事范伟、黄晓娟外,如今赵本山已把一群徒弟带成了大腕,小沈阳、丫蛋、王小利等,其中小沈阳已进入中国一线明星行列。

任务完成质量高:得到部门上级赏识。赵本山连续20年荣获春节晚会“小品王”称号,每次演出都会得到文艺界和广大观众的支持和好评,成为春晚20年不倒的台柱子。

突破晋升瓶颈:让自己青云直上,前途无量。如今,本山传媒公司越来越火,刘老根大舞台全国开花。2010年5月29日,赵本山获得第三届华鼎之夜最具分量的“中国年度最杰出艺术家成就大奖”。他的徒弟们也坐自己公司的飞机全国演出,这在中国艺术界可谓首屈一指。

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赵本山的成功,那就是“忘我”。

此时的赵本山,内心所想的事,已不再是小我利益,而是整个公司以及二人传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所以他才有这么大的动力,他的公司才有这么快的发展速度。

赵本山的发展之路,对许多陷在执行困境中的企业中层经理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人格魅力差、部门凝聚力低、任务完成质量低、晋升瓶颈大,这四个问题在不少中层经理那里成了拦路虎:他们一直难以得到提升,整天忍受上挤下压的痛苦,到了月末和年终,还要为部门上级的绩效考核发愁。提起这些事,许多中层经理可能就会开始抱怨:企业高层不重视自己、中层经理之间窝里斗现象严重,下属、员工忘恩负义……可想想赵本山的艺术之路,这些苦,根本都是不值一提的小事,人家可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吃百家饭的孤儿,从偏僻山村一直走向美国旧金山的舞台……

话说白了,中层经理执行效果差的根本原因,还是缺乏忘我精神。这样就会陷在个人利益的泥潭中,越挣扎陷得越深。

如果一个中层经理时刻想着下属、员工、团队、客户的利益,而不是总想着自己个人的利害荣辱,那么人格魅力差、部门凝聚力低、任务完成质量低、晋升瓶颈大这四只拦路虎很快就变成了纸老虎,这些问题就会有成千上万个解决办法。中层经理也就会像赵本山那样,苦尽甘来。

第一篇 管好自己:保持最佳工作状态

中层经理大都是由普通员工提拔起来的。当然也有个别人当过项目经理或车间主任之类的基层管理者,但却很少涉及决策与管理,算不上真正意义的管理者。在原来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大都看得见、摸得着,且比较容易进行业绩考核。

比如:如果从事的是销售业务,只要一门心思做好销售工作就可以了,每个月的考核内容也很简单,主要就是销售额;从事财务工作的,每天所做的大都是按部就班的例行性工作,考核其绩效时,主要看其出错率以及效率就可以了……

总之,作为普通员工或基层管理者,他们所从事的是执行工作,且大都比较简单,很少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工作。

可一旦提升为中层经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中,就增添了决策,而且还要对决策的结果负责。这其中的风险与压力是不言而喻的。

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的那样:在没有被提升之前,中层管理者在自己的职位上大都是英雄人物,业绩骄人,可提升为中层经理后,他们就会失掉这些光环,马上要面临诸多的考验。

首先是他们大都无法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因为他们的时间是属于部门所有人的。其次,他们对公司的贡献很难自己说了算,而是要通过团队或部门的整体协作才能体现出来。最后,他们无法经常待在生产或销售一线,许多事都是通过下属的报告间接了解到的,要想作出正确的决断,需要他们有很强的归纳、推理和想象能力。

所以,许多人当上中层经理后,如何“管好自己”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当然,这个“管”,不是说中层经理自律性不强,而是如何科学工作,把自己最好的工作状态表现出来。

第一章 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舞台上,最难演的角色是配角。

首先他们必须有超强的演技,要给主角增光添彩。不然,剧院领导、主角和观众都会不满意。他们不能像龙套演员那样,所有表演都是常规化的,无须任何创造发挥,更不用调整状态,即使不小心出了错,对整部戏的质量也没什么大的影响。有时,甚至临时裁掉几个龙套,观众也都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

其次,配角要有很强的自控力。他们一上台就要把自己的表演状态调到一个比较适中的火候,绝不能太过,抢了主角的风头。否则,不但会影响全团演员的安定团结,整部戏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此外,配角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时刻注意主角的表现。如果主角有了闪失,一定要随机应变,帮主角弥补。

由此可见,在很多时候,配角比主角更加难演,所以他们的功力,绝对不能比主角弱,一定要旗鼓相当。

在公司中,中层经理所扮演的就是配角的角色,上级自然是这出戏的主角。公司这台戏如果唱好了,功劳自然要归于主角;但如果戏出了问题,责任却大都要推给配角;如果不幸演砸了,第一个被“开刀问斩”的,自然也是配角。

所以,在进入角色前,中层经理不但要明确自己分内的工作,找准自己的位置,对“分外”的任务也要应对自如,确保不出现任何“意外”。

做好决策建议

部门上级对中层经理的决策建议作最终定夺时,不仅要考虑“是否可行”,还要考虑“如何效果更好”。如果中层经理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就会让部门上级觉得他在工作中不爱动脑、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自然会遭冷眼。

在公司中,当上了中层经理,也就意味着手中有了一定的权力,成了公司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有了一定的决策权。

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中层经理对决策权却有些忌讳,很少对下属和周围的人说他决策了某件事,而更愿意说:“这是老板或部门上级决定的,我们好好干吧!”

这其中,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谦虚,怕得罪老板或部门上级,另一方面阐明了他们角色的一大特征:他们虽有一定的决策权,但能完全自主决策的情况并不多,多数情况下,还要向上级汇报、请示。而且,这些过程并不是走形式。如果中层经理不这样做,不但容易出问题,也会犯越权的错误。

所以,中层经理的权,大都是建议权,而非决策权,中层经理要注意作好决策建议。

不仅考虑“是否能完成”,还要考虑“如何做得更好”

一个员工成为中层经理后,他所从事的工作内容与老板和部门上级是极为相近的:要计划、组织、综合、调动积极性、测定工作成效。只不过,这些事要限定在他的职权范围内,而且他对这些工作拥有的是决策的建议权,而非决定权。

虽然如此,中层经理也不要觉得这个权力不重要,不能心里想:“反正最后有部门上级把关,我只出个草稿就可以了。”因为部门上级对中层经理的决策建议作最终定夺时,不仅要考虑“是否可行”,还要考虑“如何效果更好”。如果中层经理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就会让部门上级觉得他在工作中不爱动脑、没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自然会遭冷眼。

所以,中层经理在作决策建议时,要在“如何效果更好”上多下工夫。

一定要分清所作的决策建议是有“老黄历”可参考的,还是需要自己创造性发挥的。如果事情本来是个特例,中层经理还按“老黄历”去作建议,报给部门上级后,不但会挨批,还会让部门上级怀疑你的能力。

当然,还有一种更惨的情况,那就是决策建议明显过时:对于中层经理所在的企业是个“新、奇、特”的事情,可在其他知名企业或行业内,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案例

一些直销或网购企业在与快递公司合作时,经常发生货品丢失现象,但多数企业都不给快递产品上保险,因为费用过高、占用企业资金过大。所以,企业销售部在作预算时,要提前计划出这方面开支的。这在直销行业内已不是什么特殊的问题,但有些企业的中层经理就不知道这一情况,把它当成“特例”向部门上级建议,造成部门上级对中层经理的不满。

遇到类似的事,中层经理还一味地按“特事特办”的方法作决策建议,就很容易作出离谱的决策建议。如果还为此白白耗费了很多人力物力,部门上级就更会对中层经理有看法。

是执行者,更是上级的“智囊”

许多中层经理在向上级作决策建议时,往往总是准备一条建议,在部门上级那里被“批斗”时,自己毫无准备,会因此耽误工作进度。

此外,还要特别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决策建议被“批斗”时,如果上级找不出能说服你的理由,不管部门上级是否会采用你的建议,中层经理一定要坚持自己的看法。

有些中层经理觉得,这样做是不会做人、情商差的表现。其实不然。商场如战场,做了中层经理,就要为公司创造更好的业绩。如果为了讨好部门上级,而不坚持自己的观点,一旦工作出了问题,后果自然要由中层经理自己承担。

中层经理还要明白这样一个“潜规则”:部门上级不仅希望你们有很强的管理能力,为公司多出业绩,更希望你们能成为公司的优秀智囊,不停地向部门上级汇报一些有价值的前瞻性建议。这样,公司的发展就少了许多风险,多了许多动力。

如果一个中层经理不具备这方面的素质,不但很难得到提升重用,甚至连现在的职位也难保住。

案例

李锋是一家培训公司的销售部经理。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自己培养培训讲师,与所有讲师都保持兼职合作的关系。

这几年,随着培训业竞争的加剧,公司间开始争夺优秀教师资源,李锋所在的公司的许多课程都因找不到优秀教师而无法开课。有时开了课,也因教师水平不佳而让客户极为不满。

见此情形,李锋一直劝公司教务处招聘专职讲师,培养自己的师资人才。可分管教务处的副总刘征却不同意。他认为,培养自己的讲师一是费用过高,二是如果讲师有了名气,公司就会留不住。

李锋分析说:“我给您细算了一笔账,公司雇用自己的专职讲师,两个讲师最多两万元底薪。如果我们损失一个培训的单子,就相当于这个价格。讲师有了名气,如果走了,可以再招新的。而且他们走了以后,再与公司合作的话,也因为相互了解,合作起来会更顺手,价格上也不会要太高。”

刘征觉得李锋说得很有道理,便同意了他的建议,公司的培训业务因此迈上了新台阶。

戒除自己动手的“惯性心理”

在中层经理这个位置,必须学会培养员工,把员工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如果处处自己动手,下属成了部门的“闲人”,在公司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就极容易出现无兵可用或溃不成军的窘状。

作为中层经理,每天都要有一些例行的工作,比如分配工作任务、检查工作进度、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等等。这些事情大都比较琐碎,也不容易看出成绩。但这些看上去并不重要的工作,却是维护公司正常运转不可或缺的环节。

可在当前,对这些常规性的工作,许多中层经理投入的力度不够,更是很少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他们总愿意把精力用在那些自己喜欢且容易出彩的事情上,那些事情大都是他们原来做员工时最擅长的工作。

比如销售经理热衷于自己直接去发掘客户或在工厂监督生产流程,企划经理热衷于自己亲手撰写广告文案。如果问这些中层经理这样做的理由,他们会说:“这些事情太重要了,下边的人根本做不好,我怕误事,不得不亲自动手。”

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自己擅长也不应该亲自做

作为中层经理,最重要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培养下属,发挥团队的力量,为公司创造效益。经理个人再有才能,作出的贡献也是有限的。毕竟,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

如今,许多中层经理之所以事事总愿意“自己大显身手”,还有一个真实的原因是:他们所做的那些事,是他们最喜欢的。同时,他们潜意识中还觉得,自己做了这些出彩的事,部门上级或下属才能看到自己的成绩与实力,从而树立自己的威望和形象。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一是因为他们摆脱不了原来工作所养成的惯性心理,二是他们还缺少足够的自信。要想迅速进入自己的角色,这两个“马脚”不但不能露,而且还要根除。

案例《孙子兵法》中说,如果将领看待士兵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共患难;如果看待士兵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宠爱而不能使用,那这些士兵就如同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而且更严重的后果是:将领强悍而士兵懦弱,一旦与敌交兵接战,将领必将亲自出马奋力抵抗,但不成气的兵卒会拖累他。所以,无论将领多么勇猛,也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这就叫“陷”。

这个道理是很值得中层经理三思的。在中层经理这个位置,必须学会培养员工,把员工的优点发挥到最大化。如果处处自己动手,下属成了部门的“闲人”,在公司遇到问题和挫折时,就极容易出现无兵可用或溃不成军的窘状。

鼓励团队自动自发地工作

自从美国人阿尔伯特·哈伯德创作《自动自发》这本书后,“自动自发”的管理思想就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在如今的企业中,许多中层领导都不缺乏工作热情,也没有混日子的负面心态,但却很难调动团队成员自动自发地去工作,这就使他们的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和中层经理事事自己动手的习惯有很大关系的。这样,下属就容易出现这样一种消极应对老板或部门上级的招数:在中层经理面前当“英雄”,中层经理走后做“狗熊”。因为中层经理事事自己动手助长了他们的懒惰。这种做法,是无法为企业带来高效益的,在更多的时候,中层经理只能是勉强应付。

一个中层经理,必须让下属拥有“自动自发”的工作精神。这样,许多事情才不需要中层经理自己动手,在工作中,中层经理才能超常发挥,才能让老板和部门上级“出乎意料”。

对于一个营销策划公司的策划经理来说,他如果能利用业余时间搞创作,在报刊网络上多写一些营销方法的文章,在文章中宣传公司的咨询理念以及公司的成功案例,就能给公司带来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还会直接带来客户。

但做这些事,只靠策划经理自己的努力是成不了气候的,还要发动公司所有策划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同时要想坚持这种义务的宣传,在许多时候,就需要所有员工都拥有自动自发的精神,这样才能维护住部门的长远利益。

当然,让团队拥有“自动自发”的精神,并不是要他们“爱心大派送”。从实质上来说,还是要让员工对公司的文化有着很强的认同感,真正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份子,而不是那种“有奶就是娘”的消极打工论调,只顾眼前,“捞一把就走”。

做黏合高层与基层的双面胶

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层干部,在做上下沟通的时候,要把握的一个重要沟通标准就是:只传达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情绪。

聪明的男人在娶了媳妇后,要像双面胶一样,周旋在母亲和媳妇之间,把双方的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公司中,中层经理的角色也与此有点类似,要不停地协调高层与基层之间的关系,维护公司的和谐。

但要想真正起到“双面胶”的作用,不但要有一颗红心,还要讲究艺术。

传达要“滤”掉主观情绪

作为中层经理,上传下达是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他要把老板及部门上级的决策建议传达给员工,同时把员工的意见反馈给老板及部门上级。

这个工作看似很简单,可真正要做得上下都满意,也不是件易事。在老板或高层与员工有冲突或大的利益纠纷的时候,尤其考验中层经理的传达水平。

作为一个优秀的中层经理,在做上下沟通的时候,要把握的一个重要沟通标准就是:只传达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情绪。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很强的分析综合能力,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对方的核心思想,再用简洁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不能鹦鹉学舌。同时,如果对方在表达时,夹杂了个人主观的负面情绪,中层经理也一定要巧妙“过滤”掉,但一定要用合适的语言,表达出对方真实的意见。

快到年底时,公司要取消年底双薪奖励,而改成评比制。中层经理在传达这个决定时,就要委婉。如果老板说了这样的话:“不评比,人人都能得到双薪,这不是吃大锅饭吗?这样,会把他们惯得越来越懒。”在传达的时候,就不能原话照搬,但也要表达出老板的真实想法。

此时,中层经理可以这样说:“公司想改革年底的奖励方式,由原来的人人双薪,改成奖金评选制,这样就可以做到多劳多得。这次,老板的态度是十分坚决的!”

员工对此项决定的反响会特别激烈,有些员工会提出一些意见。比如,有些人会说:“此项决定最好从明年1月开始实施,现在马上到年底了,不能损害大家的利益。”同时有的员工在说这些建议的时候,会夹杂个人的情绪,说:“我们来的时候,最看中的就是这个福利待遇,如今说没就没了,这分明就是在克扣大家的工资。”

对于员工的这些意见,中层经理要进行详细的分析,看哪些是无法实现的要求,或者纯属牢骚话,哪些是合理的、公司有实力或有可能考虑的,然后再向老板汇报。比如,是否对新来的及工作未满一年的员工实施考核评比制,而其他员工到明年1月再实施考核制。这样,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处理,不至于将矛盾激化。

当然,在向上级传达意见时,中层经理一定要注意“滤”的分寸,绝不能为了让老板面子上好看,就把员工意见的核心部分“阉割”掉,这样会影响老板和部门上级的决策,同时也有可能加深员工与老板及部门上级之间的矛盾。

传达要力争准确无误

在对员工传达老板及部门上级意见决策的过程中,准确性是第一重要的因素,不能因为怕员工“群情激奋”,而把其中的关键思想意图模糊化。这样,不但会影响决策的执行,也容易让员工产生不必要的误解,最终影响团队凝聚力。

另外,在观点准确的同时,火候分寸也十分重要,不能淡化老板或部门上级的意思,否则,会影响员工对意见决策的重视程度。当然,也不能将意见传达得过于绝对和夸张,让员工产生不必要的压力,否则,也会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

于帆是一家杂志社的执行主编。有一年,为了提升杂志的质量,公司老板决定,每期都要找五个兼职的评审员,对杂志的稿子进行评分,评分低于200分的稿子不给稿费。

于帆在向编辑记者传达这一决定时,有个记者提出反对意见,说:“搞评审我不反对,但要保证评审的公正性。万一这五个评审都是老板的亲戚和朋友怎么办?”

于帆说:“找谁评有什么关系?老板的改革初衷就是,不能写个稿子就给钱,不好的稿子绝对是白写的,老板不会花冤枉钱。”

于帆这样一说,编辑记者就容易有这样一种错觉:老板是为了省钱,故意采取这种方式扣大家的稿费,而不是奖优罚劣。

在对下传达时,许多中层经理之所以有失误,并不是因为他们表达或理解能力不好,而是对公司的战略规划及企业文化了解不透彻,所以他们在表达时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

比如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强调团队合作精神,那么在向员工传达公司的员工奖励政策时,就不要过于强调个人英雄主义,而要强调团队的荣誉感。这是需要中层经理虚心学习和领会的。

是“夹心饼”,更是中流砥柱

一个称职的中层在公司所发挥出的能量是很大的,只不过,在许多时候,中层大都站在幕后。高层能否在台上超常发挥,尽显明星光彩,与中层是否称职有着极大的关系。

如今,在许多公司,决策者们一直比较重视对公司高层管理者的培养,愿意花重金让猎头猎取人才,然后进行“包装”培养;有些公司为了留住人才,甚至愿意把自己的“家底”分给对方。

可对于中层干部,许多公司却重视不足。在它们看来,中层在公司中所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不像高层那样“高瞻远瞩”,又不像基层那样“脚踏实地”,属于“鸡肋”角色。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中层不只是高层和基层的“夹心饼”,更是公司的中流砥柱。公司的决策执行力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中层。

有强大的中层,才会孕育“明星”高层

许多企业的决策者一直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只要高层有本事,就可以带领公司化腐朽为神奇,创造经营神话。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正像俗语所说,“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根钉”。如果中层综合能力和素质都很低,执行就会受阻,高层的战略方针无法有效落实,员工也容易出现无效劳动或者“好心办坏事”的情况。

案例

周锋是一家咨询机构的项目经理。有一年,公司的副总何铁通过朋友关系,接到了一个较大的人力资源咨询项目。可周锋在运作这个项目时,却没有悟透何铁“风声大、雨点小”的咨询策略,在绩效考核及股权分配等咨询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得罪了公司的实权派人物。

结果,项目不但没有进行下去,公司品牌形象也因而受到很大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公司中层并不像过去许多管理专家所说的那样,只是公司高层的手与脚,是高层的“活工具”。在具体执行时,称职的中层要对高层的策略进行“二次加工”,提出可行性建议,使高层的策略更贴近公司实际情况。

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称职的中层在公司所发挥出的能量,是一点也不比高层小的,只不过,在许多时候,中层大都站在幕后,而高层是站在台前。高层能否在台上超常发挥,尽显明星光彩,与中层是否称职有着极大的关系。

中层称职,员工才能抱团打天下

在公司中,许多人一直认为,公司执行力不佳,问题出在龙头上,因为“火车要想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在企业管理中实际情况却是,高层们觉得自己这个火车头已使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执行就是不到位。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一定是企业的中层出现了问题,企业基层出现了各种小圈子、小帮派,大家心不能往一处想,劲不能往一处使,企业自然容易混乱。所以,要想让员工抱团,中层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比如中层经理在传达高层与基层之间的意见时,如果他是一个不称职的中层,就会在情感上下意识地偏向一方。这样做不仅与公司制度相悖,还极容易出现帮派现象和办公室政治。

如果是一个称职的中层,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要三思,摆正自己的心理天平,选择一种最恰当的沟通方法。

在一般情况下,遇到这种事情时,最常用的方法是客观分析高层和基层两方面的意见,在分析时不要夹杂个人主观情绪,让高层或基层自己作出理性选择。

案例

孙飞是一个网络公司的销售经理。有一年,他部门的员工向公司提出增加底薪的要求。

如果从个人感情上来说,孙飞是特别支持员工这一要求的。但他理性地分析一下大家的意见后,就发现了其中的问题:公司销售部员工的底薪在当地属于中档,并不是很低,员工销售的提成比例也在合理范围内。

员工之所以提出加底薪,有一个关键点是:公司网站成立时间不长,知名度不高,网站点击率在同类网站中也不靠前,员工的人均成单率较低。

孙飞知道,遇到这种问题时,许多老板或部门高层最忌讳的就是:中层经理直接站在员工的立场上想问题,而不考虑公司的运营费用,以及投入产出比。

为此,在向老板汇报时,孙飞如实地把客观情况描述了一遍。同时,对于网站知名度低、员工成单率较少的情况,他还进行了重点详细的汇报,同时附带了一份书面调研资料。

老板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很快作出了调整薪资的决定。

因为中层经理和员工天天待在一起,工作之外也有很深的私交,在情感上大都要超过与老板或部门上级的关系。但从另一方面讲,中层经理的升迁大权掌握在公司老板或高层手中,在进行沟通协调的过程中,稍微把握不好火候,就会断送自己的升迁机会。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摆正心中的天平,把公司和集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迅速激发员工的士气和凝聚力,是衡量一个中层经理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准。

第二章 成功从修炼心态开始

在戏剧表演中,如果从表演功底上来讲,许多配角与主角的差距是不大的,之所以许多配角迟迟不能胜任主角,原因有很多。

最重要的是,配角对人物的理解达不到形神兼备的高度,表演的时候,虽然也能完整流畅地演下来,但缺乏成熟主角所具有的风采和韵味。最重要的是,万一在场上出了一点意外情况,比如观众喝了倒彩或对手演员出了差错,主角可以完美地进行应对,轻松救场,而许多配角演员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配角要熬成主角,需要长时间的、耐心的修炼。这样,当有一天他们真正当上主角时,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心态修养等方方面面都已接近完美。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许多公司中,从贡献上来看,公司的中层可谓是公司的中流砥柱。但他们所获得的待遇及荣誉多数还是没法与公司的“主角”相比拟的。此时,有些中层经理便容易心理不平衡。之所以发生这种情况,不排除存在着个别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奖罚制度不合理的现象,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中层经理缺少“绿叶心态”。

这里所说的“绿叶心态”,不是说中层经理要甘愿一辈子做绿叶,而是说他要把心态放平,静下心,潜心修炼自己的本领,争取成为最健康、最丰硕、最有营养的绿叶,能游刃有余地应对公司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比如核心员工突然离职,核心客户突然减少,运营成本突然增加,公司扩张后人员、物流、奖金管理突然混乱……这时,便是他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

知道自己是在刀尖上舞蹈

中层经理要学会对自己进行品牌化包装经营,为了树立个人的品牌,要抗拒许多的利益诱惑,忍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痛苦。经过这场心灵的炼狱后,才能化蛹为蝶,迎来一个崭新境界。

现在,社会和媒体都特别关注基层危机,却很少有人关注公司中层经理的危机。更有很多媒体,将中层经理错误地划到公司高层或部门上级的行列里,以为他们是物质精神双丰收的时代宠儿。而实际上,在许多公司中,中层的危机是十分严重的,有些甚至超过了基层员工危机。

这种危机,我觉得不是一些学者所说的待遇不佳或者提升瓶颈,而是职业规划的错乱,正所谓一步走错,步步走错。

稳定,才有爆发力

现在,不少优秀经理人职业化程度较低,习惯性跳槽,让人惊讶的是,他们跳槽的原因竟然和普通员工类似,只为了收入的微小提升。这样做的风险在于,年龄成本太高。

能成为一个中型企业的优秀中层,多数年龄要在35岁左右,在这个年龄段,一个中层经理要想晋升为公司高层,要经过全方位修炼:首先,要理解、适应公司的企业文化;其次,对一个公司方方面面的关系都特别熟悉。做到了这两点,迎接他的,就是一个灿烂无比的前程——成为公司的股东或者董事会成员。正应了管理大师德鲁克的那句话,“找对了工作,就一辈子不用再找工作。”

如果中层经理随意跳槽,就很难达到上面所说的两个条件,也无法实现自己“一辈子不用再找工作”的终极目标。

案例

于欣阳是一家日化企业的中层经理。35岁那年,通过猎头的联系,他进入企业的竞争对手伟进公司。他这次跳槽的目的很简单,因为伟进公司给他的工资比前公司每月高一千元。

可于欣阳在伟进公司干了两年后,既没有得到晋升,薪水也没涨,于是他又为了眼前利益,换到永丰公司当中层经理。

此时,于欣阳面临这样一个尴尬的局面:他马上要到40岁了,还没有在这家公司坐稳位置。此时,受年龄限制,他再提升为公司高层的几率就降低了90%。即便他幸运地因为频繁跳槽,成为中型以上公司的高层,因为是“空降兵”,他的位置稳定的可能性也小,权力和待遇大打折扣,而且成为公司核心股东的几率也几乎是零。

有些中层经理总有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工作能力是自己的,人走了,公司也留不下,自己自然会狼行天下吃肉。可实际上,许多事情都不像他们想象得那么简单。

在一个中型公司中,一个中层经理要博得员工的信任,最少需要一年时间;得到客户的信任,最少需要两年时间;而要得到老板和部门上级的信任,起始点就是三年时间,三年过后,这种信任才能逐渐向上递进。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层这个位置,要想冲到一个新高度,必须给自己留出充分的助跑距离。不然,即便再有技术和体力,也跨越不到自己希望的理想高度。

可以出错,但不能失败

作为中层,大都没有失败的权利。因为在中型以上的公司中,管理制度较清晰明了,如果是高层的决策失误,公司也不会武断地让中层经理扛罪。但如果确实是中层经理在执行中出了问题,公司老板和部门上级很快会查出问题的原因,责任是难以推脱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层经理所面临的压力甚至超过了公司的高层,他们犹如在刀尖上起舞的舞蹈家,要忍住疼痛,做出各种“迷人的表情”,万一跌倒,便会壮烈牺牲。

当然,中层在执行的过程中,公司老板和部门上级还是允许他们出现错误的,但前提是,这些错误不会使他们执行的任务出现失败的结局。

案例

张建伟是一家生产企业的企划部经理。有一年,公司推出了一款新产品。为了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公司让张建伟所在的企划部同一家大的广告公司合作,为企业的新产品设计制作包装盒。

因为部门上级黄总对这件事特别重视,所以,对包装盒上的广告语、说明文字的大方向都亲自把关、反复修改。最后,黄总把剩下的问题交给了张健伟把关。张建伟想,黄总在商界拼杀多年,在广告文字方面是最有经验的,不可能出错,所以也没有认真地把关。

可没想到,产品投放到市场后,却发现包装盒上的客服电话出了问题,有许多代理商想代理这个产品,可电话却打不通。有些客户想询问使用说明,或者需要售后服务,但都没有办法联系到企业。

这件事虽然对公司的产品销售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可给公司的品牌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发现问题后,公司又重新印制了新的包装盒,还把投放到市场的包装换下来,也花费了大量的费用。张建伟受到了黄总严厉的批评,差一点丢了企划部经理的“乌纱帽”。

中层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千头万绪的问题。有的时候,公司还会遇到一些突发事件,如果想做得完美,是要付出极高代价的。

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为了树立个人品牌,中层经理要抗拒许多的利益诱惑,忍受各种各样的压力和痛苦。经过这场心灵的炼狱后,才能化蛹为蝶,迎来一个崭新境界。

用“平常心”应对“上挤下压”

在部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中层经理的定位应是做高层与员工间的“双面胶”,但出现问题时,就变成了“上挤下压”的受气包。此时,中层经理要做的,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巧妙应对。“上挤下压”,是多数中层经理都面临的一个头疼问题。

之所以容易发生这种事情,一方面原因是:公司市场制定的策略能否完美执行,关键在于中层经理,所以策略执行出现问题时,高层为了督促中层经理,要不停地“挤”。

另一方面原因是:中层经理在指导员工执行公司计划时,万一遇到挫折,员工会用“压”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意见或者抵触情绪。

在部门“风平浪静”的情况下,中层经理的定位应是做高层与员工间的“双面胶”,但出现问题时,就变成了“上挤下压”的受气包。此时,中层经理要做的,就要调节自己的心态,用“平常心”巧妙应对。

上挤时:不要和高层“叫板”

在部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高层自然而然会拿中层经理“开刀”,此时是最考验中层经理心态的时候。部门出了问题,中层经理自然要负全部责任,这是无法逃脱和回避的。所以,此时要以平常心对待,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要一味地在追究责任上较真儿。

在有些时候,部门发生了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部门上级制定的策略有问题。此时,中层经理要明白,在事情还有补救机会的时候,最重要的工作是把损失降到最小,亡羊补牢,而不要总想着和部门上级“叫板”。

在这个问题上,许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一种错误心态:趁这个机会和高层叫一下板,说不定最终会把责任推出去,甚至可能会借此事将部门上级“扳倒”,自己坐收渔利,岂不是一举两得?

这些做法都是不利于解决问题的,而且公司的决策层也不可能让中层经理钻这个空子,他们最关心的,是先把问题解决,而不是谁上谁下的问题。

案例

蒋青扬是一家营销公司的销售一部经理。有一年,有一个代理商忽然移民到加拿大,结果卷走了公司300万元的货款。

事情发生后,蒋青扬并没有想着如何通过公安司法部门解决这一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是发动部门的人,和自己的部门主管——营销副总霍文川“叫板”,把责任全推到了霍文川身上。

最后,公司炒了霍文川。不久,公司“空降”一个新的营销副总,而且此人还带来了一个销售经理。进入公司后,新营销副总把营销上的工作几乎全交给了自己带来的销售经理,蒋青扬自然而然坐了冷板凳。

许多中层经理总有这样一种错误认识:部门上级可以激励自己,而自己却不可能反过来激励对方。一个聪明的中层,一定这要善于发现高层,尤其是自己部门上级的优势,为他们创造机会,把他们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顺畅,更多地享受部门上级对自己的扶植和帮助,也就不容易发生被“挤”事件了。

下压时:要时刻有培养下属的意识

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时,基层员工大都有一种本能的自保意识,会把责任往他人身上推,有时甚至是“组团”推到中层经理身上。如果中层经理一味地想“整治”员工,当然也会有许多办法,但这样,不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破坏了团队的凝聚力。

遇到挫折时,如果中层经理有责任,要勇于承担。即使问题完全出在员工身上,中层经理也要想到自己的责任——领导与监督上的失误之处。

对于基层员工,中层经理只有抱着培养下属的心态,在遇到挫折时,才不容易失去“平常心”,冷静地帮他们改正错误,不埋没他们的优点、夸大他们的缺点。

案例

李树宽是一家广告公司的客服部经理。春节前,部门新来的客服叶莉莉负责给客户投放几个平面广告。由于年前客户投放广告太集中,大家工作异常忙乱,监督不严,叶莉莉负责投放的广告版面出现错误:本是前三版的广告,叶莉莉却给安排到了倒数第四版,给客户造成了损失。

李树宽知道,自己一味地批评叶莉莉是没有用的。出了问题,首先是因为自己把关不严。所以,在批评、处罚叶莉莉的同时,李树宽当着众人的面,多次表扬她的优点:工作积极,善于和难缠的客户沟通,等等。

当时,李树宽还暗示叶莉莉,这点小失误对她的前途不会造成太多负面影响,只要能努力发扬优势,避免缺点,依然能快速获得提拔。同时,在部门会议上,李树宽也严肃地作了自我检讨,承认自己在流程把控上也有失误之处。后来叶莉莉工作中更加细心了,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错误。

作为中层经理,如果没有人才培养意识,他的部门中会永远出现缺乏后劲的现象。这样,他很容易陷入不停招聘的“人才荒”的怪圈中。有了问题,大家也因惧怕而不停地把责任推向中层经理。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顶替自己,中层经理会很难得到升迁。

树立信心:让优点和名字画等号

在工作中,中层经理要努力展示自己最光彩的一面,大家一提到他的名字,自然就会联想起他的优点。这样,以“点”带“面”,时间一久,他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经理”了。

在公司内,作为中层经理来说,一方面,是公司重要策略的执行带头人,另一方面,也是公司员工最直接的榜样。所以,有些中层经理会感到一种空前的压力,生怕自己优势太少、弱势太多,使得高层不重视、基层不服气。所以,他们总在想:如何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完美呢?

这种想法是有失偏颇的。作为一个优秀中层,不是要强行把自己改造成一个完美的人,而是把优势发挥到最大,把弱势压制到最小。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不但自己的信心增加了,高层和基层也会对他刮目相看,全力支持配合他的工作,压力自然也就减少了。

优秀,要以“点”带“面”

中层经理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作一个详细的分析,先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自己的优势到底是客户谈判、策划文案还是激励培训。然后,在工作中,努力展示自己优势一面。这样,时间一久,大家一提到他的名字,自然就会联想起他的优点,这样,以“点”带“面”,他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一个“优秀经理”了。

案例

刘景升是一家销售企业的市场部企划经理。因为在产品卖点的挖掘和提炼上的能力特别强,所以每次在新产品发布会上,刘景升都会努力展示自己这方面的优势。但如果说到公关传播或者渠道拓展,他的能力就比较弱。所以,在说到这方面的内容时,他就采取“多学习、少发言”的方法。

但这并不影响他给大家留下好印象,公司每出一个新产品,老板都要找到他,详细询问他对产品卖点的提炼思路。

时间一长,大家就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刘卖点”。只因为这一个核心优势,多年来,刘景升一直是公司企划部的红人,大家总觉得企划部一刻也离不开他。

在企业中,许多中层经理都特别在意自己的人气,生怕自己给高层和基层留下平庸的印象,但临时充电,只能让知识面拓展得宽一些,并不可能一下子让人变成人气王。所以,要想迅速扩大自己的人气,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并加以强化。

弱势,回避而不挑战

弱势与弱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弱势是指一个人在某些能力上表现得很平庸甚至不及格,弱点则是明显的缺点。

作为一个中层经理,对自己的弱势一定要十分了解,要尽力回避,而不是不顾一切地去挑战——因为一个过了25岁的人,如果想把自己的弱势变成强势,是需要花费很大精力的,因为许多弱势已形成了定势或习惯。很多人尽管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精力,最终都不能把弱势变成强势。

案例

冯玉强是一家销售公司的企划部经理,虽然他很有创意和策划才华,口才却很一般,说话口音较重。

冯玉强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公司做业务员,收入特别高,冯玉强特别羡慕,便一心想当销售经理。他坚信,通过朋友的强化训练,以及自己的努力,口才一定会练出来的。同时,他也觉得,自己在企划方面有那么丰富的经验,如果能用在销售上,自己的业绩一定会“天天有惊喜”。

可跳槽到朋友那家公司后,实际情况却十分不乐观。虽然经过强化训练和努力,冯玉强的表达能力有所提高,但在客户沟通和团队培训上,他一直达不到优秀销售经理应有的水平。最后,因为团队业绩差,不得不放弃销售部经理工作,又转回本行。

在实际工作中,中层经理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方式巧妙回避自己的弱势。比如有些容易暴露自己弱势的工作,可以让助手帮忙,或让手下的员工去处理。如果部门上级非要逼自己去做那些不擅长的事,千万不要因爱面子而勉强接手,这样等于给自己挖了一个坑,后患无穷。

第三章 每天忙而不乱

在戏剧表演中,演员在表演悲剧的时候是最见功力的。但无论是哭泣还是叹息,时间都要把控好:太短,感动不了观众;太长,观众嫌烦,同情心会变成厌恶心。所以,有些经验丰富的演员甚至用秒表暗中给自己设置好时间,绝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

如今,许多中层经理对时间管理大多不重视,在他们看来,自己“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时间都奉献给了工作,还规划什么呢?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时间管理的核心议题并不是如何挤时间,而是如何有效合理地利用时间。

比如有些中层经理把时间全部花在销售业绩提升上,而在员工激励和培训上拿出的时间十分有限。这样,部门人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就容易出现问题。

在中层经理的工作中,还会出现一些突发事件,在这种情况下,既要保证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应对这些棘手事件,同时也要使日常的主要工作不受影响。

此外,中层还要时时注意这样一件大事:如何使自己的计划能始终正常推进,而不让计划落空?

……

这一切,都需要中层经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不然,就会变成《红楼梦》中“无事忙”的贾宝玉——整天不闲着,却没见完成一件正经事。

给“突发事件”挤出VIP时间

在中层经理的工作内容中,有些工作内容不是特别着急,且是经常性的,就完全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打包”处理,这样,就会给“突发事件”挤出VIP时间。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如何有效应对工作中的突发问题,是执行工作最重要的保障因素之一。在应对工作中的突发事件时,如果自己留出的时间不够,或者在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不停地受固有工作的干扰,事件处理的效率和成效都会大打折扣,就会出现“西瓜没捡到,芝麻也丢了”的尴尬局面。

那么,中层经理如何“挤”出VIP时间呢?

砍掉“鸡肋”工作内容

在中层经理的工作中,“鸡肋”工作内容有两种:一种是绝对的“鸡肋”工作内容,比如参加一些应酬性的饭局、媒体或协会的一些研讨活动、开会时超出预定讲话内容的“临时发挥”,等等。这些工作内容是绝对可以舍弃的,而且舍弃也大都不会出现任何负面反应。另一种是相对的“鸡肋”工作内容,比如同部门的业绩提升、大客户关系维护,相对于部门人员招聘、员工激励等工作便是相对的“鸡肋”工作内容。中层经理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把主要内容处理好之后,才能把时间用到这些相对的“鸡肋”工作上。

案例

方庆洲是某企业的销售部经理。有一次,业务员李小峰联系到了一位业内的大代理商,但他到公司时间不长,业务能力不强,所以希望方庆洲能同他一起去拜访这位客户,拿下代理订单。

但方庆洲却觉得,自己早就作好了计划,要同部门人员一起进行一次为期三天的野外拓展训练,已和大家说好的事,不便修改,所以便把这件事情推迟了。

事后,方庆洲再想拜见这位大代理商时,对方已代理了竞争对手公司的产品。

对于工作中的“鸡肋”工作内容,中层经理一定要有一个深入的判断和分析,然后作出恰如其分的处理。这样,既可省下自己的时间,也可以把“鸡肋”工作内容中的有益之处发挥出来。

比如有些会议,对中层经理来说,是“鸡肋”工作内容,但对部门的新员工来说,就是“心灵鸡汤”。他们不但乐于参加,还会在会议中学到有用的经验,结识有用的人脉关系,对部门的业务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这类会议可以让新员工代为参加,自己就可以腾出时间处理重要的事情。

把部分日常工作“打包”处理

在中层经理的工作中,有些不是特别着急,且是经常性的工作,就完全可以集中一段时间,“打包”进行。

比如在周二、周三时,因为工作任务相对要少一些、轻一些,此时便可以抽出一天或半天,主要处理一周以来积攒下的琐碎工作:高层下达的非重要文件的执行批复、员工奖金、工资提升、团队培训、团队文化建设,等等。这样就会给“突发事件”挤出时间。

案例

程朝阳是一家公司的项目经理,在工作中,他总是遇到这样的难题:

他在会议室内万分投入地说服一位重要客户,下属总会不停地来“骚扰”他:有的让他批复要上报高层的审阅文件;有的提出要求,希望他抽出空,和自己谈一下提高奖金的事;有的发短信,向他传达协会活动的邀请……

这样,程朝阳在谈判过程中,思路总被打断,谈判质量受到很大影响。同时,因为想着要处理下面的一大堆工作,所以程朝阳下意识地缩短了谈判时间,这对谈判又造成了一个负面影响。

在工作中,许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的顾虑:许多事情“打包”处理,会不会给高层造成自己推托工作的不良印象?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对于那些需要马上处理的事情,中层经理尽可以挑出来,及时处理。但在中层经理的日常工作中,这样的“急茬”的工作量并不是很大,所以,中层经理尽可以放心大胆地“打包”处理,并耐心对高层和基层做好解释工作,让他们支持自己这一节约时间的新举措。

重要的事情大都需要紧急处理

很多时候,重要的事情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再想“旧梦重温”,就十分不容易了。所以,对于那些重要的工作,中层经理还是要当成紧急的事情来处理。

在进行时间管理的过程中,许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的习惯:紧急的事情要先处理。这种想法在表面上看是没问题的,但实际工作中就会遇到许多问题:许多看上去紧急的工作,实际上却并不很重要。而且,在有些时候,这些工作是下属或部门同僚为了催促中层经理,故意释放的烟幕弹。

而许多重要的事情,表面上看是不急的,但如果想做得保质保量,就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所以必须及时执行,保证给其留出充裕的时间。

最佳时间段要让给涉及全局利益的要事

在中层经理进行时间管理的时候,首先把那些涉及公司整体利益的事情排在第一位,因为这些工作的价值是最大的,虽然有些时候看似事情比较小,貌似不重要。

如果这些事情做得好,在很多时候是看不出什么业绩的,因为在大家看来,做好这些事情,是部门的“本分”。但如果这些事情做不好,因为影响到了公司的全局利益,中层经理所要承担的责任也是空前的,弄不好,极容易出现“天怒人怨”的可怕后果。所以,中层经理一定要重视这些影响全局的事情,不管是大是小,都要投入充分的时间和精力。

案例

张志刚在一家名叫远景浩瀚的广告公司任客服部经理。他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电视媒体时段的采购。因为公司与某卫视的一档娱乐节目合作了多年,所以节目广告权一直被稳抓在远景浩瀚公司手里。

有一年,一家名叫盛华的广告公司也看中了这档娱乐节目,开始和远景浩瀚公司暗暗竞争。

因为竞争对手实力并不强,所以张志刚就没有特别重视此事。他觉得,与这个节目组合作这么多年,一直十分顺利。同时也和节目组的人有了较深的交情,其他公司是很难抢走广告代理权的。因为有了这种想法,在标书筹备时,他下的工夫明显不足。

结果,在竞标时,因为盛华做得太出色,远景浩瀚竟然“意外”败北。

远景浩瀚公司的几个重要客户都是这档节目的长期广告客户,该公司没拿下广告时段,几个大客户十分生气,把不少原定与该公司合作的网络和平面广告也撤走了。这次失利给公司各个部门都带来了很大的打击和损失,张志刚也因此被公司炒了鱿鱼。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涉及公司全局利益的事情,是不能输甚至是不能有失误的。中层经理不但要把最佳的时间段腾出来,调整好心态,做好充足的准备,心无旁骛地去执行这些工作,而且还要准备好另外的时间,以防万一。

重要的事情,多数是紧急的事情

在中层经理的工作中,有一些特别重要的事,比如向高层汇报营销或管理改革方案、年轻人才的提拔培养等。但这些事情表面上并没有急到非要马上运作不可的地步,所以,有些中层经理便在优化管理时间时,不断地把这些事情向后“优化”。

可最终的结果是,等到有一天出了问题时,才猛然想起这些事情。可是很多时候,重要的事情是有时间要求的,如果错过了最佳时机,再想“旧梦重温”,就十分不容易了。

所以对于那些重要的工作,中层经理还是要当成紧急的事情来处理,不但要给予充分的重视,还要做到有始有终,这样才能不出大问题。

案例

在一家药妆生产企业中,销售经理赵娜娜在对客户进行回访时,有消费者反映,在使用他们的祛斑霜后,有轻度过敏反应。赵娜娜也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也想着要尽快和老板汇报,找出解决办法。

但因为要到年底了,赵娜娜部门的销售任务还差一大截没完成。为了完成年销售指标,她便把精力全投入到了业绩提升上,结果,这件事就被耽搁了下来。

到了第二年3月,在“3·15”前夕,有一个皮肤过敏的消费者把公司告到了消协。结果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公司产品纷纷被撤下柜台。为此,公司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是考验公司中层经理执行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那些看似很急的事情,要静下心来努力分析一下,看看是否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么重要,与这件事情相比,还有没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马上处理。想好这个问题后,中层经理才可以进行细致的时间规划。

做好目标管理,有效利用时间

中层经理在进行目标管理考核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纠偏工作。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中层经理不仅要扮演“裁判”角色,还要承担起“教练”职能,随时发现员工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纠正和辅导,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要想提高员工工作效率,让他们有效利用时间,还要在目标管理上下工夫。为部门和员工设立了切实可行的目标后,中层经理就可以在目标管理上下足工夫,这样工作就很容易出成果。

因为目标清晰后,员工会投入所有的时间和精力,自动自发地努力工作,而中层经理也无须浪费宝贵时间,去做一些表面化的监督工作。在目标管理过程中,他所要做的重要工作是:变成员工的“教练”与“裁判”,让员工把精力用在刀刃上,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分内工作。

在“纠偏”下足工夫

现在,许多公司的中层经理都在使用目标管理的方式,但很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的感觉:许多考核的方法都不太适用,最终都成了形式主义的东西,不但不能提高工作效率,有时还成了员工和中层经理扯皮的道具——他们会在目标的概念上咬文嚼字,或者找出目标的种种缺陷和不足,没完没了地纠缠。

所以,在设定工作目标时,中层经理一定要注意目标的科学性,要符合公司实际,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同时,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进行清晰准确的绩效考核。

在实际的目标管理中,数量、成本、时间这几项都不容易出现问题,最容易把握不好的就是质量这部分,因为这方面有许多软性因素,比如客户满意度、工作合格率等。

所以,中层领导在进行目标管理考核的过程中,要及时进行纠偏工作。在纠偏过程中,中层经理不仅要扮演“裁判”角色,还要承担起“教练”职能,随时发现员工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纠正和辅导,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如果中层经理不注重在执行过程中的辅导工作,只看重结果,那么,就容易引发员工的对抗情绪,对工作质量的提升十分不利。

案例

周玉丰是一家设计公司的设计部经理。在工作中,他发现,部门员工经常犯这样一个低级错误:一些设计师为了完成工作任务,总是不注重设计中的细节问题。结果,虽然每月的目标完成了,可客户投诉过多,目标质量受到了很大影响。

于是,在设计过程中,周玉丰就时常抽出时间,帮助设计师进行细致的检查梳理工作。如果发现设计师为了“赶活”,而不顾客户需求,简单应付,就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

这样,虽然从表面上看,周玉丰耗费了许多新客户开发的时间,可因为有效避免了后期的麻烦和争端,设计部的设计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显著的提高。

同时,客户投诉率低,企业在圈内的知名度很快提高了,许多客户慕名而来,周玉丰也不用再四处去寻找客户了,部门的收入较以前增长了好几倍。

另外,在目标管理过程中,员工之间也容易发生一些矛盾。比如任务责任的划分,成绩的归属权,等等。这时,中层经理充当“裁判”角色,做到公正客观,及时化解员工间的纠纷。

不要充当“恶婆婆”角色

在纠偏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下属员工抵触的情况。对此,中层经理一定要端正态度,不能对下属随意批评指责,同时要理解员工的难处,站在他们的立场上帮他们想问题、找方法。

首先,要看设定的目标有没有问题。在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中层经理要及时听取员工反馈,根据他们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改进,这样才能确保目标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要看公司的“软实力”是否能支持员工实现目标。“软实力”的内容很多,包括管理制度、公司品牌美誉度、知名度等。与员工目标管理考核密切相关的内容有两个:

一是公司的人手是否充足。这里的人手,是指成熟员工(进入项目组就能直接上手完成任务,不包括实习和刚到公司的新员工)人数。

二是员工业务培训是否跟得上。这些虽然不是影响员工实现目标的刚性条件,但公司经理却一定要予以充分考虑,因为目标管理除了依靠管,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培训,培养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工作。

中层经理每天充当“恶婆婆”角色,是起不到好效果的。

案例

卢新华是一家销售公司销售一部的经理。有一年,在对新人进行纠偏的过程中,他发现,公司有一项管理制度特别不合理:员工到公司后,要求每人每月要成交两个5000元以上的销售单子,如果连续两个月完不成这个任务,就要自动走人。

可刚到公司两个月左右的业务员,对许多业务还不太熟悉,在进行业务咨询的时候,不是被客户问晕就是对客户造成误导,大都完不成这个任务。这种管理办法,使新业务员留存率特别低,部门经理几乎每天都要不停地招聘新人。

在被辞掉的人员中,有很多业务员是十分有潜质的。如果公司能再给他们一段成长进步的时间,他们就会取得很好的业绩。

卢新华经过认真的调查分析后,写了一个详细的调查材料,将此事反映给公司高层。在他的努力下,公司修改了任务指标,并增加了对新业务员的培训次数和培训时间。结果,公司很快解决了新业务员留存率低的难题。

在进行目标管理的纠偏过程中,中层经理也会出现知识盲点问题,造成错误引导或错误处理情况。这时,中层经理千万不要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推卸责任,要努力帮员工挽回损失,把教练的角色扮演好。

第二篇 管好部门:带出一个金牌团队

在部门管理中,要做到“情”与“理”完美交融,才能真正管好部门,带出一个金牌团队,在执行中做出成绩。

部门管理时,如果中层经理过于理性,部门凝聚力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员工压力大,绩效不高。

过于理性虽然害处比较多,但如果过于讲“情”,也会影响部门的进步和发展。这种观点,也许许多人不会同意。在他们看来,有真情才能团结每一个下属和员工,团队亲如一家人,业绩自然会迅速攀升。

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这种“情”一定要把握好度,超过限度,就容易超出公司制度范围,做事不讲原则,任人唯亲。时间长了,部门变得散漫、组织纪律性差,有很强的“山寨”与“江湖”感,在执行上肯定会出问题。

在管理部门时,之所以让中层经理做到“情”与“理”完美交融,最重要的一点在于许多中层经理总是太注重小团队利益,不能一切以公司的整体利益为出发点,有的甚至把小团队当成了自己的“家”或“据点”来经营,这样,他与员工间的关系也会夹杂太多个人因素,变得越来越不纯粹,最终反而会害了部门和自己。

第四章 制定合理的部门规划

在戏剧表演中,有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这“十年功”中,演员对场上的每个细节、招式进行演练,做到心中洞悉一切,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之所以要下这么大的苦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表演中,演员要一气呵成,容不得半点错误和马虎。毕竟,舞台表演不同于拍电影、电视,可以推倒重来。一个演员如果在演出的时候出错,特别是一个主角出错,很可能无法弥补,砸了整台戏。

在部门规划问题上,中层经理也要提前练好“内功”,与部门骨干做细致的规划工作,对于部门今后的发展,要每一步都做到心中有数,不能指望“临场发挥”。

在部门执行任务的管理过程中,有些中层经理常犯这样的错误:部门规划时不认真,总是跟着感觉走。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一系列问题。部门毕竟不是“试验田”,不可以反复修改试验。因为在反反复复的修改中,执行的最佳时机被错过了。

规划是不可能完美的,但在规划前,一定要努力向完美靠拢,要反复调研,倾听大家意见,同时,规划要考虑得周到全面,尽量把错误消除在萌芽状态中。

先理解上级的“不理解”

部门上级在看待一个部门的规划时,不但会放大了细看,还要和其他部门的利益进行综合权衡,特别是要衡量其是否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蛮拧”,甚至冲突。有时,尽管这些规划显示出来的错误与冲突非常小,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部门上级还是会提出否定意见。

在部门规划时,在中层经理看来,有许多事情是很完美可行的,可部门上级却不理解,甚至提出全盘否定的意见。

对于部门上级的意见,不假思索、照单全收当然是不理智的,但也不能马上产生敌对情绪,觉得对方是在故意挑刺,和自己找别扭。

此时,一个优秀的中层经理首先要做的,是理解上级的“不理解”,有了这样的认识后,就能理性客观地分析部门上级的建议,从中找出许多有益的东西,把部门规划作得更完美、更有效。

部门规划不能与公司长远利益“蛮拧”

许多时候,因为总想在绩效考核中得到最佳成绩,中层经理在进行部门规划时,容易出现急功近利的情况。他们所想的措施和方法,表面看上去十分冠冕堂皇,而且还有创造性,但部门上级还是“不理解”。

因为,部门上级在看待一个部门的规划时,不但会放大了细看,还要和其他部门的利益进行综合权衡,特别是要衡量其是否与公司的长远利益“蛮拧”,甚至冲突。

有时,尽管这些规划显示出来的错误与冲突非常小,但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部门上级还是会提出否定意见,对此,部门经理一定要充分理解上级的意图,及时进行有效调整。

案例

王英红是一家连锁企业的招商部经理。有一年,在进行部门规划的时候,她与下属共同设定了这样一个规划:半年内,部门招商人员由现在的10人扩编为20人,加盟店数量达到40家。

可部门上级——副总裁黄志超却对王英红所在部门的规划不大满意。黄志超认为:如果加盟店发展得过快,招商部的绩效固然会迅速提升,部门收益也会明显增长。但对于公司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加盟商增长速度过快,公司在管理上是很难把控的,很容易出现管理混乱的问题,致使品牌形象受损,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黄志超向王英红说出这些担忧,王英红十分理解,并对上司这种高瞻远瞩的考虑十分钦佩。她说服部门的下属和员工,更改了部门规划。

很多时候,如果部门上级对规划有不理解或不支持时,部门下属和员工也很容易有强烈的不满情绪,对工作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这时,中层经理一定要做好部门下属和员工的说服工作,让他们学会从公司全局利益的高度想问题,理解部门上级的苦心。绝不能让他们带着负面情绪执行,否则,对工作的执行效率和质量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落实措施不能“想当然”

如果部门规划的落实措施有问题,也极易让部门上级“不理解”。比如规划存在着许多不切实际之处,很难落实。再有就是落实的手段过于偏颇,危险性较高。用通俗的话讲,就是落实措施没有经过调查认证,属于拍脑门临时想出的方案。

部门之所以要作规划,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如果规划本身就不严谨,存在许多“想当然”之处,部门上级当然会“不理解”。所以,在制定规划的过程中,还是要多作调查论证,多听取下属和员工的意见,确保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案例

吴康生是一家销售公司销售二部的经理。有一年,在部门规划中,他提出了这样一个打算:在年内将部门人数扩充一倍、业绩翻番。可营销副总裁周云峰对这个规划却十分“不理解”。

周云峰觉得,突然招来这么多人,公司的培训力量薄弱,无法保质保量地做好培训工作,新来业务员的工作业绩就会十分不理想。

周云峰之所以这么重视新业务员的培训工作,是因为这家公司的业务十分复杂,新招的业务员,要经过半个月的培训才能上岗。可因公司业务的特殊性,对培训师的要求也很高,既要有实战经验,又要有讲课水平,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内培训出大量合格的优秀培训师。

如果吴康生招的人多了,公司培训师数量有限,很容易出现培训质量不过关、草草应付的局面。业务员难有业绩不说,不专业的业务员还会影响甚至败坏公司的声誉。

可吴康生却不太理解周云峰的担忧,觉得周云峰是杞人忧天,不替自己部门考虑,结果两个人发生了冲突。

在许多时候,中层经理之所以会不理解部门上级的决定,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把部门的业绩看成了自己工作的唯一目标。这是不对的。

作为一个中层经理,完成本职工作、取得优秀成绩固然重要,但同时也要为公司分忧,时刻考虑到公司的战略规划、品牌打造、文化理念等方面,也就是能站在高层的位置看问题,不能让部门的规划同公司重要决策有冲突。这样,中层经理就可以很好地理解部门上级的决定了。

部门地位:“软实力”也是关键点

公司高层之所以特别重视“软实力”,一方面原因是:部门人员的“软实力”强,部门的发展就有潜力可挖,会呈直线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原因是“软实力”强的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大的挫折打击的时候,有很强的承受及应变能力。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部门业绩是决定部门地位的重要因素。但现在有许多中层经理把业绩看得过重,总觉得业绩好,部门地位就一定会高,高层也一定会更重用他。

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业绩好坏往往只是决定部门地位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在公司中,决定部门地位的因素有很多,比如部门本身对公司主营业务的贡献、部门经理在公司中的人缘和声誉、部门中优秀员工数量。所以,中层经理不要树立业绩万能的思想,要让部门全面发展,必须有很强的综合实力,这才是提升部门业绩的根本之道。

淡看“直接贡献”与“间接贡献”

在公司的部门中,有些对公司收入起的是直接作用,比如营销企划部门,而有些所起的是“间接作用”,比如后勤、人事、财务等。

许多中层经理都有这样一种错觉,能对公司收入起到“直接贡献”的部门,公司高层自然会重视一些。在一些小公司,尤其是在那些刚刚起步的中小公司,的确会有这种现象。但在一些成熟的公司里,就很少有这种情况。有时,高层对“间接贡献”部门的重视程度甚至会超过“直接贡献”部门。比如,在有些大中型企业中,人事部门越来越受到高层的重视,因为他们知道,如今企业间的竞争,人才已越来越成为核心,所以公司的高层越来越关心如何留住公司的人才、吸引更多精英加盟。

案例

孙中飞在一家软件公司担任研发部经理。在孙中飞进入部门的头几年,研发部一直是公司的核心部门。可近几年,研发部在公司的地位却越来越低。原因很简单:公司越来越多的核心技术从研发机构和科技公司购买。研发部的职能慢慢发生了变化——主要是为公司挑选合适的技术,而自主研发的项目越来越少。

这样一来,研发部在公司中的地位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此,孙中飞十分不满,多次找部门上级理论,为部门争取原来享受的各种优厚待遇。

可待遇没争取到不说,部门上级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不好,没过多久,把研发部同销售部合并在了一起,孙中飞也从部门总经理降为部门副总。

在工作中,中层经理不要特别在意自己所在部门的工作内容,因为不管部门是直接还是间接为公司赚钱,高层在乎的都是部门的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率。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指标就是部门的协作能力。毕竟在现代企业中,部门的协作已越来越重要,在脱离其他部门的支持后,没有一个部门可以独当一面。

在“软实力”上下工夫

在公司中,一些与销售挂钩的部门特别重视销售业绩,中层经理们会觉得,只要销售业绩好,部门在公司中自然有地位。可在许多时候,部门销售业绩提升了,部门在公司的地位却没有提升。因为在现代企业中,公司高层越来越重视部门的“软实力”。

这个“软实力”,是指部门人员的综合素质、执行能力以及团队凝聚力等综合表现。公司高层之所以对此特别重视,一方面原因是:部门人员的“软实力”强,部门的发展就有潜力可挖,会呈直线上升趋势;另一方面原因是:“软实力”强的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或者大的挫折打击的时候,有很强的承受及应变能力。

所以对从事销售的中层经理来说,要把提升部门“软实力”与销售业绩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不能忽视任何一方。

案例

梁文博是一家销售公司业务二部经理。有一年,因为公司产品质量发生了问题,在被电视台曝光后,销售受到很大影响。公司的两个销售部中,业务一部受到的影响非常大,多数核心业务员跳槽,剩下的业务员也整天抱怨个不停,士气十分低落,部门经理欧阳一凡也对部门工作失去信心,开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危机发生的第二天,梁文博开展了一系列的团队拓展培训活动,比如一起去攀岩,进行“永远和公司在一起”的誓师签名大会。

因为及时开展了这些有针对性的拓展培训活动,加之部门的凝聚力一直维护得非常好,所以在这次风波中,梁文博所在的业务二部受到的冲击最小,部门核心业务员一个也没有跳槽。在销售受阻的日子里,他们经常在一起开会,研究解决之道。因为销售额变小,许多新员工收入锐减,日常开销受到影响,老业务员就主动帮这些新业务员渡过难关。

两个月后,经过部门的共同努力,公司的销售情况很快有了起色,业务二部也成了公司销售部门中的业务尖兵,得到老板的重奖。

在部门管理中,“软实力”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在很多时候,它也是公司文化的一个浓缩。所以很多中层经理只有在部门工作很长时间后,才能慢慢找到提升部门软实力的有效方法。

组织设计:组织“微调”要考虑大局

作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经理,要时刻想着公司的大局,而不是自己或部门一时的利益得失。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在不断的微调中越变越好,而不是被管成僵尸。

在如今的多数企业中,部门的组织设计大都是高层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制定出来的,如果中途有大的改动,也大都由咨询公司协助进行,所以中层经理在组织设计中所做的大都是“微调”。

虽然是“微调”,对部门的组织架构影响也是不小的。毕竟,在部门组织架构上,职能不能没有,岗位却可以合并。所以,许多中层经理就任后,在放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时,大都愿意把原部门中自己看着“不顺眼”的人挤走或边缘化,然后,引入自己的心腹,与自己“在同一频率共振”。

这种做法,明显暴露出了他们在组织设计中的狭隘思想。要想让部门的组织设计高效实用,就要在组织设计中充分考虑公司的大局。

没有梧桐树,不要强揽“金凤凰”

对于中层经理来说,为了快速出业绩,大都希望能做到“精兵简政”,增收节支。所以他们很愿意进行岗位合并或减少编制的改革,但最终的结局大都不理想。

核心的原因只有一个——找不到“物美价廉”、一人多能的“金凤凰”。首先,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还不够吸引这些“金凤凰”。其次,要让这些“金凤凰”一职多能,企业要付相当于普通员工2~3倍的薪水,而多数企业高层大都不愿意出高价聘请基层干部;此外,“金凤凰”要想身兼多职,自身还要有运动健将的身体素质,不然最终就极有可能被压垮。可这样“累不死”型的“金凤凰”却打着灯笼也难找。

案例

张伟是一家公司的市场部总监。春节前到任后,他发现部门中的企划、宣传、设计岗位的人员较多,便开始精简优化,炒掉或转岗了三分之一的人员。部门的精英员工一人多职,每天忙碌不堪,勉强应对。

春节后,公司的两款新上市的产品忽然旺销,代理商一下子比原来多了一半,市场部顿时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劳累过度的员工们工作频频失误。不得已,张伟只好马上招聘新员工,可这些新员工上岗后,又迟迟进入不了角色。结果,企划部的工作一团糟,受到公司上级部门的严厉批评。

由此看来,如果没有合适的人才,中层经理要慎用“精兵简政”这一招。毕竟,组织设计是根据公司的长远战略而定的,不能为了部门一时节约成本,而最终影响了部门的发展和壮大。

不要把部门管成“僵尸”

企业在对部门在进行组织设计时,多数是按照理想化的模式进行的,所以各个部门的分工、考核等都力争做到清晰明了,也希望中层经理在实施时能按部就班地进行。

但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经济形势变化十分迅速,所以在不同的阶段,企业的营销管理模式也要进行快速转变,同时,部门的组织流程也要不断进行微调,以适应市场的新形势。不然,就容易把部门管成“僵尸”,缺乏灵活性,部门工作也很难做好。

案例

周辉是一家培训机构的业务部经理。上任后没多久,周辉便发现:每年的春天是培训旺季,因为公司的专职教师课程爆满,教务部人员很难找到合适的兼职讲师,对业务的影响非常大。

为此,在第二年春季,周辉便调整了原来的业务流程:3万元以下的小培训业务,由业务员协助教务处人员聘请兼职讲师。调整了这一流程后,部门的业务量很快递增上来。

在组织设计上,要改变流程,自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不如一直守着公司的老黄历稳妥。但作为一个称职的中层经理,要时刻想着公司的大局,而不是自己或部门一时的利益得失。只有这样,组织才能在不断的微调中越变越好,而不是被管成“僵尸”。

部门规章:“民意”不可违

部门规章中,有一部分是起监督作用的,但不应是主流。在部门制度中,一定要以奖励为主,倡导一种互帮互学的风气。同时,对一些涉及惩的内容,一定要有奖的内容。而且这些惩罚措施要经过部门开会讨论,大家没有异议后方可执行。

在许多公司中,为了加强部门管理,部门经理会不断地制定部门内部规章制度。部门规章大都有随机性和灵活性,所以针对性很强,也很有效果。但如果部门规章制定不当的话,副作用也会很大,主要原因在于部门规章在起草的时候大都缺乏严格认证,有时甚至是因为临时的一件事而“即兴”制定,很容易出现“过时”的状况。还有一个原因是部门中许多规章制度使用时间短,不成熟。不像公司的规章,经过长时间的磨合、修改,已经比较科学合理。

所以,对于中层经理来说,无论是在制定还是实施部门规章时,都要注意时时与部门员工沟通,倾听他们的意见,不断修改完善。

部门规章要努力引导“正向思维”

许多中层经理有这样一种管理习惯:以罚代管。所以,在制定部门规章时,大都是以罚为主,很少有奖的意识。这对部门的凝聚力是有很大的负面作用。因为员工会有这样一种不好的感觉,觉得是被管着的,是在为别人“卖命”、“扛活”。

部门规章中,有一部分是起监督作用的,但不应是主流。在部门制度中,一定要以奖励为主,倡导一种互帮互学的风气。同时,对一些涉及惩的内容,一定要有奖的内容。而且这些惩罚措施要经过部门开会讨论,大家没有异议后方可执行。

案例

黄文强是一家装饰设计公司的设计部经理。

有一年,为了让设计部员工重视着装,给客户留下良好印象,黄文强为设计部制定了着装方面的部门规章。在规章中,他对设计部员工的着装做出许多细致的规定,比如男士周一到周四,要着正装,要扎领带,周五要穿商务休闲装。夏天,男士穿的T恤必须有领子,女士必须穿丝袜等特别细致详尽。可规章实施以后,结果并不太好,多数设计师宁可被罚款也不按规定穿着,而且部门的着装风格和品位也没有多少进步。

于是黄文强修改了部门规章:每月评出最富创意着装奖4名,男女各2名,奖励着装补助200元,并颁发奖杯一个。

这个规章实施后,因为大家都不想在评选打分时名次靠后,所以,效果特别显著,不但提高了大家的着装水平,也丰富了部门的文化生活。

许多中层经理在制定部门规章时,很少想到公司的文化、使命和价值观,这是十分失策的。其实,如果部门规章制定得科学合理,就会成为引导员工落实企业文化的最佳方式——会让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公司企业文化,树立积极阳光的工作心态,与公司风雨同舟、不离不弃。

用规章补足部门的“短缺元素”

在许多部门中,中层经理总是为部门中的“短缺元素”发愁,比如团结互助、勇于承担责任、阳光心态。要想补上这些“短缺元素”,激励引导当然会有很大的作用,但这些都是辅助性措施,起效也较慢,如果能将一些内容写入部门规章中,所起的作用就会更大、更显著。

规章制度的好处在于有一定的强制性,可以强制大家不做负面的事,也可以强制大家去遵守执行一些阳光正面的东西,这种方法,要比激励快捷有效得多。所以,中层经理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补足企业的“短缺元素”。

案例

郁新哲是一家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有一段时间,因为业务增加,销售部新进了大量新业务员。郁新哲一直号召部门老员工要多关心帮助新员工,可一直不见成效——为了提升个人业绩,多得奖金,大家都各忙各的事,都不太愿意帮助提携新人。

于是,郁新哲在部门规章中加入这样一条规定:每季度和年末评选优秀业务员时,加入新人提携奖,对那些提携帮助新人成果显著的老员工进行奖励,且奖金同优秀业务员一样多。

这一措施出台后,部门老业务员很快注重起新人的帮扶工作来。

中层经理在利用规章制定补充部门“短缺元素”时,一定要慎重,挑选那些对企业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情来进行。而且在量上一定要控制,不能给人一种一切都与金钱和制度捆绑起来的感觉,否则,会显得部门过于冷酷势利,没有人情味。

第五章 要考虑部门利益,更要胸怀大局

在戏剧界没有出现专业培训学校之前,一个人要想学艺,捷径就是拜一个“角”为师傅。这样,就可以“一荣俱荣、一辱俱辱”,这个人就可以借着“角”的势迅速成名。当然,“角”本身也会获得好处,徒弟成名的越多,他(她)在戏班中甚至在行业内的地位就会越高,成为“名角”。很多“角”还因此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表演流派。

中层经理在管理自己的部门时,也和戏剧中的“角”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要时刻维护部门利益,以保证部门迅速壮大,人员能力和业绩都能迅速得到提升。

在部门利益中,大概分两类:一类是属于荣誉方面的,我们简称为“面子”;一类是与经济利益挂钩的,我们简称为“实惠”。

如果只顾“面子”不顾利益,对中层经理自己的提升倒是有好处,但是损伤了部门人员的实际利益后,团队凝聚力肯定会受到影响,同时也很容易降低部门的执行力。

如果只重部门“实惠”而不重“面子”,部门人员也容易只会向“钱”看,变得唯利是图,也同样会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所以,对于中层经理来说,部门的“面子”和“实惠”要兼顾。这样才能胜得快、走得稳。

可以“壮烈牺牲”,不能“无谓牺牲”

俗话说的好,纸包不住火。无谓地让部门“壮烈牺牲”,也许暂时能得到部门上级的欣赏,可时间一长,当他们知道真相后,就会对中层经理失去信任和尊重,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怀疑,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事,不但不能给中层经理争面子,反而添了污点。

在公司中,部门的利益永远要服从公司的整体利益,这是每个中层经理必须严格遵守的管理铁律。所以,部门在为公司的整体利益作出牺牲时,中层经理要做好下属及员工的安抚工作,不能让负面情绪影响他们的工作。

但在许多时候,中层经理总有种邀功和炫耀心态,让部门作一些无谓的牺牲——既没有让公司得到利益,部门还受到了损失。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部门上级不了解部门情况,所以作出了一些既有损部门利益,又对公司发展没有好处的决策。此时,中层经理虽然心里也在打鼓,但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更不敢和部门上级据理力争,只能眼睁睁看着部门利益受损失。这两种做法都是中层经理管理中的大忌。

杜绝部门的“无谓牺牲”

许多中层经理认为,要让老板或部门上级时刻看到自己的成绩,部门才有好处,自己也才有可能升职或加薪。因为这种想法过于强烈,很多时候,他们为了争面子,让部门作出无谓的牺牲。

但俗话说的好,纸包不住火。这样做,也许暂时能得到部门上级的欣赏,可时间一长,当他们知道真相后,就会对中层经理失去信任和尊重,产生许多不必要的怀疑,惹来无数不必要的麻烦事,不但不能给中层经理争面子,反而添了污点。

案例

郭图新是一家研发机构的研发部经理。有一年,部门核心员工王冬雨在研发上做出突出成绩,按公司规定,部门本应给王冬雨发放奖金、提高工资。可郭图新为了节省部门经费开支,以便在绩效考核中得到高分,同时也给部门上级留下“节俭勤勉”的好印象,就拖着不给王冬雨提加薪和奖励申请。

王冬雨找他时,他就骗王冬雨说:“研发成果还不成熟,需要改进。等成熟后,才能申请奖励。”结果,王冬雨因对郭图新的做法不满而跳槽,给公司和部门都造成了巨大损失。

而此时,部门上级和老板都开始追查此事。当他们得知真相后,不但没有被郭图新的“节俭勤勉”打动,反而对郭图新失去了信任。

在企业中,也有些中层经理在让部门作出牺牲时,并没有想到自己的利益,但他们同样也令下属和员工不满意,因为他们犯的错误是:在向部门上级或老板反映建议时,不和下属及部门员工进行深度沟通,总是凭着自己的感觉行事。

当员工得知事情真相后,自然会闹意见。此时,如果部门上级或老板知道真相,也会对中层经理有意见,因为他们没能把员工的真实意见反馈上来,而是自己妄自下结论。结果,两头不落好。

上级拿捏不准决策时,要及时提醒

在有些情况下,部门上级也容易作出这样的决定:有损部门利益但对公司发展没有什么坏处,却也绝没什么好处。对此,有些中层经理选择了默默执行,他们觉得,只有这样才能给部门上级留下“忠诚”的好印象。

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部门上级的决定有错误,中层经理要及时提醒,并做说服工作。因为保护了部门利益也就等于保护了公司的利益。这样,即便部门上级没有听从自己的意见,等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后,下次你再提醒他时,他就会虚心听取。

案例

满文斌是一家广告公司设计部的部门经理。有一年,公司来了位新总经理,名叫赵伟亮。新官上任三把火,赵伟亮对公司各部门的工资、奖金和绩效都作了一次大调整。

按赵伟亮的要求,满文斌所在部门人员的工资底薪要作大的调整,因为按公司新的规定,员工的工资是与其学历、在公司工作时间挂钩。

如果按照这种方法调整,设计部三个资深设计师都要减工资,因为他们有一个是大专学历,有两个来公司不到一年时间。

满文斌知道,如果减了这三个人的工资,不管多少,都会让三个人极为不舒服。他们是公司设计部的骨干力量,许多客户的单子是部门里中高级设计师拿不下来的。

于是,满文斌向赵伟亮说出了自己的担忧,并劝说赵伟亮不要搞一刀切,毕竟在公司中,有些工作岗位有自己的特殊性。为了让赵伟亮理解自己的建议,他特意拿来三个资深设计师的作品,向赵伟亮讲解他们的才华与创造力,同时将这些作品与中高级设计师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他们之间的差别。

经过满文斌的耐心解释,赵伟亮终于同意,设计部的工资考核方案不执行新规定,维持原有方式。满文斌通过不懈努力,维护了部门人才的稳定性,对维护公司业务的稳定也作出了贡献。

当然,在有些时候,对部门上级的决定,中层经理也不能完全看透是否有错误,所以便觉得自己不能“妄言”。

这种想法也是不对的。虽然自己不能拿捏准对错,但为了公司和部门的大局,也一定要把自己的担心说出来,给部门上级以提醒和参考,最大限度地避免错误决策对公司和部门的损失。

这样做,也许部门上级会一时不高兴,但等他发现中层经理是切实为公司利益着想的时候,就会对其更加信赖支持。

领导偏心:“永不让上级失望”才能受重视

业绩稳定的部门,对整个公司都会起到“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高层对他们“偏心”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中层经理所领导的部门业绩一般,或者比领导宠爱部门略逊一筹的话,就一定要理解部门上级的苦心,不但自己要努力克制,还要做好部门员工的思想工作,不能因嫉妒生事。

在企业中,许多中层经理常遇到这样一种无奈的情况:部门上级偏心,不能一碗水端平。有时,部门上级还故意把这种“偏”做得特别表面化,让“地球人都知道”。

对于这种情况,部门经理首先要静下心来详细分析原因。先要考虑的,当然还是自己部门的“硬实力”——工作业绩是否比其他部门优秀。如果这一点不如其他部门,就不要怪领导偏心。毕竟,在工作中,业绩是每个高层领导都特别重视的事情。

如果两个部门成绩差不多,甚至中层经理所在的部门比对方的表现还要好,那么部门上级还是偏心的话,原因就可能出在部门的业绩稳定程度上,那些“永不让上级失望”的部门,自然容易受到部门上级的重视。

稳定压倒一切

对于公司高层来说,为了维持自己业绩的稳定,一定希望自己分管的几个部门中,有一个核心和中坚力量,这个部门能够始终保持稳定的工作业绩,因为有了这个部门的贡献,即使其他部门有闪失,年终时,这个高层所分管的几个部门的业绩也不会太难看。

由此可以看出,部门业绩稳定,对整个公司都会起到“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高层对他们“偏心”也是情有可原的。如果中层经理所领导的部门业绩一般,或者比领导宠爱部门略逊一筹的话,就一定要理解部门上级的苦心,不但自己要努力克制,还要做好部门员工的思想工作,不能因嫉妒生事。

案例

在一家广告公司中,销售副总裁何庆丰主要分管平面广告,下属有三个销售部。

因为销售一部的业绩几年来一直名列前茅,所以他们在招聘新业务员时,底薪就比另两个销售部高。

文锋力是销售二部的经理。他们部门的业绩就不太稳定,时高时低,对公司的贡献也远不及一部。但看到何庆丰偏袒销售一部,销售二部的几个项目经理特别有意见,觉得何庆丰可能与一部的经理有“猫腻”,不然,怎么连这样的一件小事都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呢?

文锋力劝他们说:“我到公司三年了。在这三年里,平面媒体广告的主要业绩都是靠销售一部挣来的。因为部门业绩好,所以,领导相信他们,觉得高薪聘请了人才后,还能把钱赚回来。”

可项目经理还是不服气,说:“我招聘的人也不会给公司赔钱啊!”

文锋力说:“可是,去年金融危机时,咱们部门的表现就不如一部好。一部在上级那里的好印象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咱们要想争取到这个小灶,要不断努力才可以。”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