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女孝经(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5 19:59:43

点击下载

作者:中华文化讲堂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孝经、女孝经

孝经、女孝经试读:

前言

往行,以蓄其德。”实乃读经典之要旨所在。

基于此理念,我们决定出版此套《谦德国学文库》,“谦德”,即本《周易》谦卦之精神。正如谦卦初六爻所言:“谦谦君子,用涉大川”,我们期冀以谦虚恭敬之心,用今注今译的方式,让古圣先贤的教诲能够普及到每一个人。引导有心的读者,透过扫除古老经典的文字障碍,从而进入经典的智慧之海。

作为一套普及型的国学丛书,我们选择经典,不仅广泛选录以儒家文化为主的经、史、子、集,也将视野开拓到释、道的各种经典。一些大家所熟知的经典,基本全部收录。同时,有一些不太为人熟知,但有当代价值的经典,我们也选择性收录。整个丛书几乎囊括中国历史上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学、艺术等各领域的基本经典。

在注译工作方面,版本上我们主要以主流学界公认的权威版本为底本,在此基础上参考古今学者的研究成果,使整套丛书的注译既能博采众长而又独具一格。今文白话不求字字对应,只在保证文意准确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使译文更加通俗晓畅,更能贴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

古籍的注译,固然是现代读者进入经典的一条方便门径,然而这也仅仅是阅读经典的一个开端。要真正领悟经典的微言大义,我们提倡最好还是研读原本,因为再完美的白话语译,也不可能完全表达出文言经典的原有内涵,而这也正是中国经典的古典魅力所在吧。我们所做的工作,不过是打开阅读经典的一扇门而已。期望藉由此门,让更多读者能够领略经典的风采,走上领悟古人思想之路。进而在生活中体证,方能直趋圣贤之境,真得圣贤典籍之大用。

经典,是一代代的古圣先贤留给我们的恩泽与财富,是前辈先人的智慧精华。今日我们在享用这一份财富与恩泽时,更应对古人心存无尽的崇敬与感恩。我们虽恭敬从事,求备求全,然因学养所限、才力不及,舛误难免,恳请先贤原谅,读者海涵。期望这一套国学经典文库,能够为更多人打开博大精深之中华文化的大门。同时也期望得到各界人士的襄助和博雅君子的指正,让我们的工作能够做得更好!团结出版社2017年1月前言

中国是个重视孝道的国家,孝是我国传统的美德。《孝经》则是讨论孝道的一部书,传为孔子所作。“孝”是会意字,篆文的“孝”字,是“老”与“子”合在一起,成了一个“孝”字。“老”是上一代,“子”是下一代,上一代与下一代融成一体称为“孝”。《说文解字》在解释孝字时说:“善事父母者。”《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施政者可以用孝治理国家,人民则能够用孝来立身齐家。《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做了系统而详细的阐发。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按照父母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职责的不同,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经》在古代政治生活中受到高度的重视,历代施政者对它都极力加以提倡。汉平帝时,地方学校设置《孝经》师。唐代规定,在官学中学习的人必须兼通《孝经》和《论语》。一些帝王还亲自为《孝经》作注疏,并颁行天下,如梁武帝曾作《孝经义疏》十八卷、唐玄宗作《孝经注》一卷、清雍正皇帝作《御纂孝经集注》等。影响最大的注本则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南宋以后,《孝经》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代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作用。

我们这次注释的《孝经》,经文以清代阮元所刻《十三经注疏》本为底本,每一章都作了题解,对正文有详细的注释和翻译,适合各种层次的人士阅读。

除了《孝经》外,历史上还有一部《女孝经》,为唐代郑氏所撰。郑氏是唐朝散郎侯莫陈邈之妻。侯莫陈是三个字的复姓。《女孝经》前面有一篇“进书表”,称侄女策为永王妃,因作此以戒。《唐书·艺文志》中没有这本书的记载,到了《宋史·艺文志》才开始有记载。《宣和书谱》载,孟昶时有石恪画《女孝经》像八,则五代时乃盛行于世也。《女孝经》模仿《孝经》,也为十八章,每一章开头都假借班大家以立言。进表里面讲到,这是作者不敢自专,因此以班大家为主人公。书中讲述了后妃、夫人、邦君妻和庶人妻应该如何行孝。又对女子应该如何侍奉公婆、治理家庭、修养德行、劝谏丈夫、教导子女作了详细的说明。是女子修身养德的一本好读物。这本书和也是成书于唐代的《女论语》对后世的女德教育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

本书还收入了《二十四孝》和《新辑二十四孝》。《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另有一说是其弟郭守正编,第三种说法是郭居业撰。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由于后来的印本大都配以图画,故又称《二十四孝图》。为中国古代宣扬儒家思想及孝道的通俗读物。其故事大都取材于西汉经学家刘向编辑的《孝子传》,也有一些故事取材于《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籍。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收录三则鲤鱼自动破冰弹跳的故事,主角有王祥、王延、楚僚等三人。

杨伯峻在《经书浅谈》中考证说:“元代郭守正将二十四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应园先生邀请为其86岁父亲庆寿,陈少梅完全依照元代王克孝《二十四孝图》内容绘制了《二十四孝图》卷,与之相比,徐操创作的《二十四孝史》则更具个性化。”《二十四孝》的故事中,其中“郭巨埋儿”“王祥剖冰”,被后世人批判为愚孝,其行为以现代人的眼光确实难以理解,而其结果更是难以用今日的科学来解释。然而,正如《孝经》里说:“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这种境界,只有真正将孝道尽到感动天地的人,才能够完全体会。“慕贤当慕其心”,随着时代的发展,孝的形式也许会有所变化,但是,孝道的精神,则是亘古不变的。

民国年间,郭立志从古人的孝道故事中选取二十四则,编辑成《新辑二十四孝》。分别由吴光宇、齐白石、吴镜汀、王雪涛、陈半丁、胡佩衡等一大批著名画家为此书作画。题赞部分由傅增湘、张国溶、潘龄皋、邵章等一大批清季翰林、学人手书题写,由清末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题签。由于这本书存世极少,我们特将此书整理,一并出版。

由于注译者水平所限,其中不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题解】这一章是全书的纲领,开示孝道的宗旨,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开始于侍奉父母,扩大到为国家、为人民服务,最终是成圣成贤,回归本善。(1)(2)(3)(4)(5)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6)(7)(8)(9)(10)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11)(12)(13)(14)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5)(16)(17)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18)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19)(20)(21)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

(22)厥德。’”【注释】(1)仲尼居:仲尼,孔子的字。居,闲坐。(2)曾子侍:曾子,名参,字子舆。侍,卑者侍奉在尊者之侧。侍有坐有立,此处当为侍坐在侧。邢《疏》中说:“夫子以六经设教,随事表名,虽道由孝生,而孝纲未举,将欲开明其道,垂之来裔。以曾参之孝,先有重名,乃假因闲居,为之陈说。自标己字,称仲尼居,呼参为子,称曾子侍,建此两句,以起师资问答之体,似若别有承受而记录之。”(3)子:本为古代男子的通用美称。(4)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指古代的圣德之王,如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至德,最美好、最高尚的德行,即指下文之孝行。要道,最重要的道理。(5)顺:顺从,使天下人心顺服。(6)民用和睦:用,因而,由此。和睦,和,协调、融洽;睦,相亲。(7)上下:指各种人之间。古代为等级社会,人与人之间有上下尊卑的等级区分。(8)汝:你。此处指曾参。(9)避席:离席而立。曾参本侍坐于侧,因孔子问话,曾参为表示对老师的恭敬,因而起身离开坐席,站立回答。(10)不敏:敏,聪明、睿达、有智慧。不敏,为曾参自谦之词,犹言愚钝、鲁钝。(11)何足以知之:足,够得上、配得上。此处为曾参自谦之词。邢《疏》言:“又假言,参闻夫子之说,乃避所居之席,起而对曰:‘参性不聪敏,何足以知先王之至德要道之言义?’”(12)夫:发语词。(13)德之本也:本,根本。邢《疏》言:“此依郑注,引其圣治章文也。言孝行最大,故为德之本也。德则至德也。”邢《疏》云:“《正义》曰:云‘孝者,德之至,道之要也’,依王肃义,德以孝而至,道以孝而要,是道德不离于孝。殷仲文曰:穷理之至,以一管众为要。”(14)教之所由生也:教,指教化。邢《疏》言:“《正义》曰:此依韦注也。案《礼记·祭义》称曾子云‘众之本教曰孝’,《尚书》‘敬敷五教’,解者谓教父以义,教母以慈,教兄以友,教弟以恭,教子以孝。举此,则其余顺人之教,皆可知也。”(15)复坐:复,重新。因曾参回答问话后仍然站立着,故让其重新坐下。(16)身体发肤:身,头颈胸腹。体,四肢。发,身上的毛发。肤,皮肤。(17)受之父母:受,接受。指子女的肉体是父母给予的。(18)立身行道:立,树立、成就。立身,树立自身于天地之间,指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成就功名与事业。行道,实行天下的大道。(19)终:最后,老年时,或言指孝道的终极阶段、最高要求。(20)大雅:下引诗句《诗经·大雅·文王》。《文王》为大雅中的一首诗歌。(21)无念尔祖:无,发声词,无义。念,想念。尔祖,你的先祖。(22)聿修厥德:聿,语助词。厥,代词,其,指文王。【译文】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参在旁侍坐。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至高之德、切要之道,用以顺天下人心,使人民和睦相处,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你知道先王的至德要道是什么吗?”曾子离席而起,恭敬地回答说:“学生曾参愚昧,怎么会知道呢?”孔子说:“孝,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这里生发开来。你坐下,我现在就跟你讲!人的身体以至每一根毛发和每一块皮肤,都是父母给予的,应当谨慎爱护,不敢稍有毁伤,这是实行孝道的开始;以德立身,实行大道,使美好的名声传扬于后世,以光耀父母,则是实行孝道的最终目标。所以实行孝道,开始于侍奉双亲,进而在侍奉君主的过程中得到发扬光大,最终的目的就是成就自己的德业。《诗经·大雅》说:‘常常怀念祖先的恩泽,念念不忘继承和发扬他们的德行’。”天子章第二【题解】这一章讲述天子的孝道,论说天子如何把爱敬双亲之心扩展至天下百姓,让人民受到感化,都能效法天子而去尽孝。(1)(2)(3)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4)(5)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于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6)(7)(8)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注释】(1)子曰:本章承接上章之文,还是孔子对曾参的讲话。自此及以下四章,皆为孔子一次所讲的话。故正文不再出现“子曰”。(2)不敢恶于人:恶,厌恶、憎恨、不喜欢。意为天子作为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要扩大去热爱天下的父母亲。(3)不敢慢于人:慢,轻侮、怠慢。此句言天子要广泛地敬重他人。(4)形:通“型”。法式,典范。(5)蓋:语气词。多用于句首。(6)甫刑:即《尚书》中的《吕刑》篇。(7)一人有庆:一人,指天子。庆,善。(8)兆民赖之:兆民,万民,指天下的所有人。古人所说的“兆”,即指一百万,也指十亿,后指一万亿。此处泛言极多,非实数。赖,依靠、凭借、仰赖。【译文】孔子说:天子真正爱护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任何人;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任何人。天子竭尽爱护尊敬来侍奉双亲,将这种道德教育推广到天下百姓,让四海之民都能起而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说:“天子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仰赖他。”诸侯章第三【题解】这一章是讲述诸侯的孝道。诸侯应以谦逊谨慎、不骄不奢的态度,遵守法律法规,节约生活费用,这样才能够长守富贵,保全自己的国家,使官员百姓和睦安乐。(1)(2)(3)(4)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5)(6)(7)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注释】(1)在上不骄:在上,诸侯为列国之君,贵在一国臣民之上,故言“在上”,即处于高位的意思。骄,自满、自高自大。无礼为骄。(2)高而不危:高即上,言诸侯居于一国最高之位,所处甚高。危,危殆、危害。此接上句,意为诸侯居于万人之上的高位,仍能不自高自大,则不会发生危殆。(3)制节谨度:制节,花费节省,生活俭朴。谨度,指言行谨慎而合乎礼法。(4)满而不溢:满,国库充实,钱财很多。溢,过分,此处指生活奢侈,与骄相对。(5)社稷:社是祭祀土神的场所,亦代指土神;稷为五谷之长,是谷神。(6)和其民人:民人,即人民、百姓。(7)诗:以下引文,见《诗经·小雅·小旻》。【译文】(诸侯)处在万民之上而不骄慢,即使身居高位,也不会产生倾覆的危险;节约费用,谨守法度,即使财富充足,也不会奢侈浪费。身处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尊贵;财富充裕而不奢侈挥霍,所以能长久地保持他的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开自身,然后才能保全社稷,使自己的人民和睦相处,这就是诸侯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要戒慎恐惧,小心谨慎,就像站在深渊之旁,又像踏在薄冰之上。”卿大夫章第四【题解】这一章是讲述卿大夫的孝道。卿大夫从服饰、言论、行动等方面都必须符合先王所制定的礼制,为民众作出表率,才能保全宗庙及祭祀,以事奉国君、服务百姓。(1)(2)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

(3)(4)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5)(6)(7)(8)。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9)(10)(11)其宗庙。蓋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注释】(1)先王之法服:先王制定的各种等级的人的规定服饰。(2)法言:合乎礼法的言语,即《诗》《书》等中的言论。(3)德行:合乎礼乐的道德行为。(4)择言:择通“殬”〔dù〕,败坏,败言或不合法度的议论。(5)择行:败坏的德行或不合法度的行为。(6)言满天下无口过:言满天下,言语传遍天下。口过,口中有失。(7)怨恶:怨恨厌恶。(8)三者:指上文之合于先王的服饰、言语和德行。(9)宗庙:古代祭祀先人的场所。(10)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烝民》。(11)夙夜匪懈:夙,早晨。夜,晚间。匪,同“非”,不。懈,怠惰、松懈。【译文】(卿大夫)非先王规定的服装不敢穿,非先王的礼法言论不敢讲,非先王遵奉的道德行为不敢行。所以,不合礼法的话不讲,不合道德的行为不行。口中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言,自身没有不合乎礼法之行,纵使言语传遍天下,也不会口中有失,即使所作所为天下皆知,也不会有怨恨厌恶。“服饰、言语、行为”,三者都能完备无缺,然后就能守住其祭祀先祖的宗庙。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烝民》说:“要早晚勤奋不懈,来侍奉于天子。”士章第五【题解】这一章讲述士的孝道。士要移孝作忠,以侍奉父母的爱敬之心侍奉国君、长上,做到事君以忠,事上以顺,尽忠职守,完成自己肩负的重任。(1)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2)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3)(4)《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注释】(1)资:取,拿。(2)守其祭祀:祭,际也,神人相接为祭。祀,似也,言祀者似将见先人也。祭祀,指备供祭品以祭神供祖的活动。(3)诗:下文所引诗句见《诗经·小雅·小宛》。(4)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夙,早、早上。兴,起、起床做事。寐,睡觉。无,别、不要。忝,辱、羞辱。尔所生,生养你的人,即你的生身父母。【译文】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母亲,其亲爱是一样的;用奉事父亲的行为来奉事君主,其恭敬也是一样的。所以,对母亲要重视爱,对君主要重视敬,对父亲则是两者兼备。因此,用侍奉父亲的孝道来侍奉君主,必能做到忠诚;用敬顺兄长的悌道来侍奉上级,必能做到顺从。忠诚和顺从,都做到没有什么欠缺和过失,用这样的态度去侍奉君主和上级,就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守住宗庙的祭祀。这就是士人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说:“要早起晚睡地尽孝尽忠,不要有辱于生养自己的父母。”庶人章第六【题解】这一章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五孝的最后一条,讲述普通百姓的孝道,就是掌握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收获粮食,供养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违礼法,恭谨做人,节约用度,以更好地奉养父母,让父母能够安安乐乐地终其天年。

本章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的孝道作总结,说明人虽有尊卑贵贱的不同,但事亲尽孝的心是没有分别、没有终始的。如果有人担心能力不够,无法尽孝,那是没有道理的。(1)(2)(3)(4)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5)(6)(7)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注释】(1)用天之道:用,顺应、凭依、利用。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2)分地之利:分,区别、分别。利,利益、好处。指分辨土地的特性和优势,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等。(3)谨身节用:谨,恭敬、谨慎。谨身,即对自己的身体恭敬、谨慎,言行合于礼法,不做违礼的事,就能远离(4)

刑罚的羞辱。节用,节约俭省,生活不奢侈浪费。以养父母:(5)以,拿来、用来。养,赡养,供养。自天子至于庶人:指从尊如天子,下至诸侯、卿大夫、士,直至卑如庶人,无论尊贵还是卑贱,都(6)要实行孝道。本章自此开始总论五孝。孝无终始:实行孝道,没有(7)贵贱等级的差异,也没有开始与终结的区别。而患不及者:患,忧虑、担心。及,赶上、做到。意为担心自己做不到孝。全句意为,从天子到庶人,实行孝道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不在于其地位的尊贵还是卑贱,也不在于是事亲还是立身。因此,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道,是不会有的。一说“孝无终始”为行孝无终无始,“患”为祸患,故而释全句为:如果行孝道用心不纯,用力不果,致使在立身和事亲方面自始至终都没有做好,这样,要想祸患不及其身,那是不可能的。【译文】顺应春、夏、秋、冬四季变化的自然规律,分辨土地的不同特点,行为谨慎,节约俭省,以此供养父母,这就是老百姓应尽的孝道啊!因此,从天子到百姓,不分贵贱,行孝都是无始无终、没有止尽的。如果有人担心自己无法尽孝,那是不可能的。三才章第七【题解】这一章是继“五孝”以后,孔子进一步显明孝道之含义,以天、地、人“三才”作为章名。(1)(2)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3)(4)(5)(6)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7)(8)(9)(10)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11)(12)(13)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14)(15)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16)(17)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18)具尔瞻。’”【注释】(1)甚哉,孝之大也:甚,很、非常。哉,语气词,表示感叹。大,伟大,此处主要指孝道内涵的广博和意义作用的广大。(2)经:常规、原则。指永恒不变的道理和规律。(3)义:适宜,态度公正,合理合法。(4)行:行,履行,实行。(5)而民是则之:是,指示代词,复指前文之“天地之经”。则,效法、作为准则。(6)则天之明:仿效天上的日、月、星辰给民众以温暖和光明。(7)因地之利:君主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任务,故需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土地,以获得最大的收益。(8)以顺天下:以顺应天下人心。(9)是以其教不肃而成:是以,因此。其,指天子诸侯。肃,指用严厉惩治的办法去强制民众接受。成,成功、成就、达到目的。(10)其政不严而治:政,政治、政事。治,治理,即天下太平、社会安定。(11)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先王,已逝世的帝王,此处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等圣王。教,教化,指思想道德和行动的感召。化,渐变,指民众受统治者行动的感召而逐渐向孝义和善变化。(12)是故先之以博爱:是故,因此。先,率先实行,带头去做,为民众做出榜样。博爱,广泛地实行仁爱、泛爱众人。(13)民莫遗其亲:遗,遗弃、遗忘。亲,指父母。(14)陈之以德义:陈,广布、陈说。言统治者率先陈说道德之美、正义之善。(15)民兴行:兴,起。行,实行。言民众都会自动地讲道德、行义举。(16)而民和睦:人民因此而和顺亲睦。(17)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示,拿出来给人看,使人明白。好,喜好和提倡的。恶,厌恶和反对的。禁,禁止,即不许做的非法的事。(18)诗: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光明盛大的样子。师尹,周朝三公之一,太师尹氏。【译文】曾子听了孔子所讲的孝道后,赞叹地说:“啊,孝道的意义实在太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地运行恒常不变,犹如大地利益万物,这是人最为根本的德行。天地这种不变的法则,人应该效法它。仿效上天光明普照,依照大地所出产的物品,用来治理天下万民。因此其教化不需要严肃的态度就可成功,政令无须靠严厉的手段推行而天下大治。先王看到这样的教化可以转化人心,所以率先实行孝道,博爱大众,使百姓不会遗弃双亲;再来陈述道德仁义,让百姓心生仰慕,愿意效法;先行礼敬谦让,做出表率,使百姓不会互相争斗;再以礼乐来引导,让百姓身心和谐,和睦相处;指示人民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违犯了。《诗>经·小雅·节南山》上说:‘助君行化教民的尹氏,真是民众仰望的好模范。’”孝治章第八【题解】这一章是孔子为我们陈述明王如何以孝治理天下。用孝道来治理天下,能感得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国泰民安,世界和谐,天下大治。(1)(2)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3)(4)(5)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

(6)(7)(8)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9)(10)(11)(12)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13)(14)(15)(16)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飨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17)(18)(19)(20)《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注释】(1)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昔,过去、古代。明王,英明圣睿的天子,即首章所说的先王。(2)不敢遗小国之臣:遗,遗弃、遗忘、不放在心上。小国之臣,指小诸侯国之君派到王朝来聘问天子的臣僚。(3)而况于公、侯、伯、子、男:而况,何况。公侯伯子男,惯指周之五爵位。(4)万国:万,很多、无数。国,诸侯国。(5)以事其先王:指各诸侯国前来王朝助祭天子之先王的宗庙。(6)治国者:治理国家的君主,即诸侯。(7)侮:轻视,凌辱、怠慢。(8)而况于士民乎:士民,士人和庶民。此处士人指庶民中有知识者,非有职之士。(9)以事其先君:指百姓都主动恭敬地献物给诸侯以协助祭祀诸侯先君。(10)治家者:据唐玄宗注,指受禄养亲的卿大夫。(11)失:失礼,指所言所行不合礼仪,或不知其人心意。(12)妻子:妻子和儿子。(13)故得人之欢心:人,指全家自妻、子至奴、婢等人。(14)以事其亲:指奉养父母老人。(15)夫然:夫,发语词。然,如此、这样。指天子、诸侯、卿大夫各自能以孝道治理天下、治理列国、治理家族。(16)故生则亲安之:生,指父母健在。亲,父母。安,舒适安乐。(17)飨:通“享”。指鬼神享用祭品。(18)诗:此处指《诗经·大雅·抑》。据说,这是卫武公讽刺周厉王并用以自警的诗。(19)有觉德行:觉,大。德行,崇高的道德行为。意为天子果真有崇高的道德和孝义的行为。(20)四国顺之:顺,通“训”,化的意思。此四国指天下各地。【译文】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对于小国派来的使臣,都不敢失礼轻视,何况对自己分封的公、侯、伯、子、男呢?所以能得到各国诸侯的欢心,纷纷来助祭天子的祖先。治理封地的诸侯,连卑微的鳏夫寡妇也不敢欺侮,何况是知礼仪的百姓呢?因此能得到百姓的欢心,来恭敬助祭诸侯的祖先。治理家族的卿大夫,对臣仆婢妾都不敢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呢?所以得到众人的欢心,使他们乐意侍奉卿大夫的父母。这样,才会让父母在世的时候,过着安乐的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也能够安享子孙的祭祀。因此使天下祥和太平,灾害与祸乱都不会发生。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有这样的效果。《诗经》上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来归顺他。’”圣治章第九【题解】这一章是《孝治章》意思的延伸,说明圣人如何用德行教化百姓,治理天下。(1)(2)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3)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4),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5)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6)孝乎?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7)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8)(9)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10)(11)(12)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13)(14)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15)(16)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17)(18)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注释】(1)敢:谦词,有冒昧、大胆的意思。此句为曾参对其师孔子提问,故以敢问来表示其敬意。(2)无以加于孝乎: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吗?加,更、高于、大于、在其上。这句问话的目的,是引出孔子的孝道为最高道德的论说。(3)孝莫大于严父:孝行没有比尊崇父亲更重要的了。严,尊、尊崇、尊敬。严父,尊崇尊敬父亲。(4)严父莫大于配天:尊崇父亲没有比以父亲拟比于上天和父亲亡后以其配享于上天更重要的了。配,有匹配和配享二义。匹配,等同、比拟。配享,是在主要祭祀对象之外附带祭祀的对象。周代礼制,每年冬至在郊外祭祀上天,同时祭祀父祖先王,这就是配天之礼。古人认为天是最伟大的,父亲是最值得尊崇的,父亲在世时孝子将其视为自己的天,父亲死后孝子以其配享上天,是孝子对父亲最大的尊崇。(5)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天下诸侯各自按照其职位规定进贡物品,来协助天子祭祀。四海之内,指天下的诸侯。职,即职贡,四方向王朝的贡献。诸侯向王朝进贡的物品主要是用于祭天地祖宗的。(6)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圣人的教化,不必采用严厉的措施就能成功。圣人,指古代的圣明君王,此处指周公。肃,峻急、严厉。成,成功、取得成效。(7)其所因者本也:因,凭借。本,根本,此处指道德的根本——孝道。(8)续莫大焉:续,指续先传后,也就是人类的自身繁衍。焉,于之,在这件事上。莫大焉,没有比这更重大的事。(9)君亲临之,厚莫重焉:亲,亲自。临,以上对下。厚,深重、重要。(10)悖德:背,违背。悖德,违背公认的道德准则。(11)悖礼:违背礼义。(12)以顺则逆:是“以之顺民,民则逆”的省文。顺,使动用法。则,就。意为,以悖德悖礼的行事去教化民众,企图使民众顺从,就会造成逆乱。(13)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在,居、处,在此处有亲身实行的意思。善,善行,即上文之爱敬亲人的孝行。凶德,昏乱无法,即违背道德。(14)虽得之,君子所不贵:得,得到、得意、得志。君子,泛指贤者。贵,重视、赞赏。不贵,鄙视、厌恶、看不起。全句意为,上边的这种如夏桀商纣的人即使一时得志,因为他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所以君子也不会看得起他。(15)以临其民:临,在此为统治、管理的意思。言君子实行以上六事,来统治和管理民众。(16)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畏,敬畏,因其有威严不敢犯之。象,模仿、效法,因其有仪象而模仿他。意为:因此民众敬畏他而又爱戴他,将他作为准则而仿效他。(17)诗:以下诗文,见《诗·曹风·鸤鸠》。此诗主旨,历来有两种相反意见。《毛诗序》云:《鸤鸠》,刺不一也。在位无君子,用心之不一也。朱熹《诗集传》则云:诗人美君子之用心平均专一。后世多取朱说。(18)淑人君子,其仪不忒:淑,美好、善良。淑人,有德行的人。君子,指有道德、有才干的人。仪,仪表、仪容。忒,差错。凡是有德行的淑人和有见识的君子,他的仪容礼貌都不会有差错。【译文】曾子又说:“学生很冒昧地向老师请教,圣人的德行,就没有比孝道更大的吗?”孔子说:“天地所生的万物,最尊贵的是人。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孝道之中,没有比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更大的了。要把父亲推到最尊严的地位,没有比请父亲的神明来配同上天享受祭祀更大的了,而周公就是这样的人。昔日,周公在郊外祭祀其先祖后稷,以他配同上天;在明堂宗庙祭祀文王,以他配同上帝。所以,天下的诸侯都带贡品前来助祭。因此说圣人的德行,哪有比孝道更大的呢?”“圣人根据人们对父母的敬畏之心,教导人们懂得礼敬;根据人们对父母的亲近之心,教导人们懂得仁爱。所以圣人的教化,不须用严肃的方式就能成功,其政令不须用严厉的手段推行就能使天下太平。这是由于圣人所依据的是孝道这个根本。父子之间的慈孝之道是天性,它表现在君臣之间就是大义。父母生子,继承宗嗣之事,让孝道得以相续,没有比这种人伦关系更重大的了!父亲既有君的尊严,又有父的慈爱,让儿女的孝心得以培养,没有比这种恩义更厚重的了!所以,不爱自己的父母,而去爱别人,那就叫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去尊敬他人,那就叫违背礼义。君主应当顺乎天性,敬爱父母,如果违逆天性,不孝父母,老百姓就会无以仿效啊!君主不能尽孝,违背道德礼法,国家必会招致灾难,即使这样能得崇高的权位,君子也不以为贵了。作为君子,绝不做违背道德礼法之事。君子说话前,必会考虑其言语是否可说;行动前,必会考虑其行为是否能让大众悦服;建立品德,做事合乎正义,可以值得尊敬;所作所为,可以值得效法;仪容举止,遵守礼法,可以值得观摩;一举一动,合乎法度,可以值得赞叹。君子以这些威仪对待百姓,百姓就会敬畏他而且爱戴他,以他作为学习的榜样。因此,君子能实现道德教化,从而畅行其政策命令。《诗经·曹风·鸤鸠》说:‘一个善人君子,他的德行威仪,没有任何欠缺。’”纪孝行章第十【题解】这一章是记录孝子事亲的行为。(1)(2)(3)

子曰:“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4)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5)(6)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注释】(1)居:平常家居。(2)致:尽。(3)养:赡养,奉养。(4)丑:众。(5)兵:兵器,在此指用兵器相杀戮。(6)日用三牲之养:日,每天。三牲,指猪、牛、羊。古人宴会或祭祀时用三牲,称为太牢,是最高等级的供奉。日用三牲之养,言给父母每天吃的供给极为丰厚。【译文】孔子说:“孝子侍奉父母亲,日常居家时,处处都应对父母恭敬;奉养父母时,应让父母欢心;父母生病时,应忧虑父母的病情;父母去世时,应尽到哀伤;祭祀父母时,应庄严敬肃。以上五点都能完备,才真正做到侍奉双亲。侍奉双亲的孝子,处在上位要谦虚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要恭敬谨慎而不作乱,与大众相处要和顺而不竞争。身居上位如果骄傲,就会灭亡;身居下位如果作乱,就会受到惩罚;跟大众相处如果斗争,就会互相杀害。为人子女,如果以上三者不能去除,即使每天用牛、羊、猪肉来供养父母,还是不孝。”五刑章第十一【题解】这一章是说明不孝是最大的罪恶,并指出引致社会大乱的三个根源。(1)(2)(3)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4)(5)(6)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注释】(1)五刑之属三千:五刑,墨、劓、剕、宫、大辟。处以五刑的罪行共有三千条。(2)罪莫大于不孝:所有应处以五刑的三千条罪行中,没有比不孝更重的罪行了。即不孝为罪恶之极。此句言不孝之罪,不在三千条罪行之中。(3)要君者无上:要,强求、要挟、胁迫,有所依仗而强硬要求。者,指代人。无上,藐视君上,即目无君长,反对或凌辱君长。(4)非圣人者无法:非,责难、诽谤、诋毁。圣人,具有最高道德标准的人。非圣,就是对周公、孔子等所谓圣人的言论、著述进行诽谤或不恭敬对待。(5)非孝者无亲:非,非议,不赞成。非孝,诽谤他人的孝行。(6)此大乱之道也:大乱,最严重的祸患悖乱。道,根源,意为导致大乱。【译文】孔子说:“古代的刑法有五大类,所归属的犯罪之条列,有三千种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要胁君主的人,是心目中没有君主的存在;反对圣人的人,是心中没有礼法的存在;反对孝道的人,是心目中没有父母的存在。这三种恶行,都是造成天下大乱的根源。”广要道章第十二【题解】这一章详细说明“要道”的意义。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1)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注释】(1)安上治民:安,安定、安心。上,国君。安上,使国君安心。社会太平,国君就能安心。治民,使民众得到治理。【译文】孔子说:“教导百姓相亲相爱、爱戴君主,没有比君主自己行孝道更好的办法了。教导百姓遵循礼节、顺从长上,没有比君主自己行悌道更好的办法了。改善社会风俗,没有比用德音雅乐去调和性情更好的办法了。使在上位者身心安定,百姓得到治理,没有比君主自己遵循礼法更好的办法了。礼的根本,就是一个‘敬’字。因此,尊敬别人的父亲,为人子女的就会喜悦;尊敬别人的兄长,为人弟弟的就会喜悦;尊敬别人的君主,为人臣子的就会喜悦。尊‘敬’一个人,就会让千千万万的人都感到喜悦。他所尊敬的人虽然很少,而感到喜悦的却是许许多多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切要之道啊!”广至德章第十三【题解】这一章是说明“至德”的意义。(1)(2)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3)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4)(5)(6),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7)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注释】(1)君子之教以孝:君子,由下文看,此处君子指天子。教以孝,以孝行教,指用孝道去教化民众。(2)非家至而日见之也:非,不是。家至,到家,即一家一户都亲自拜访。日见之,每天都见他,即每天都当面指教为人子者如何行孝。(3)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所以,表示原因。教育天下人尊敬为人父者的方法,除了前章说,天子要尊敬自己的父母以作出表率外,另一种方法就是敬老。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汉书·高帝纪》:“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五更,古代乡官名。用以安置年老致仕的官员。《魏书·尉元传》:“卿以七十之龄,可充五更之选。”(4)教以臣:臣,此处指作为臣下的品德和行为要求,即忠诚与敬仰。教以臣,指天子以如何作臣的道理教化臣下,其具体方法是在祭天和祭祖时作出为臣的榜样。(5)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泂酌》。据说,此诗是西周时召康公为了戒勉周康王所作。(6)恺悌:和善安详、平易近人的样子。(7)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孰,谁、何。顺民,适合民心、顺应民意,指顺应万民都有的孝敬父母的本心。【译文】孔子说:“君子教孝道,不用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去教。对自己的父母尽到孝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子的尊敬他的父母;对自己的兄长尽到悌道,就是教天下为人弟的尊敬他的兄长;对自己的臣子教以做臣子之道,就是教天下为人臣子的尊敬他的君主。《诗经·大雅·泂酌》中说:‘温和而又平易近人的君子,就如天下人的父母。’若没有至高之德,有谁能顺乎百姓到如此广大的程度呢?”广扬名章第十四【题解】这一章是详细说明“扬名”的意思。最高的孝道,就是立身行道,成圣成贤,扬名于后世,显耀父母,这是孝的终极。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1)(2)(3)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注释】(1)居家理:理,正、治理。居家理,指处理家事有条有理、家务管理得好。儒家治学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齐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所谓家齐国自治。(2)是以行成于内:行,行为,指事亲孝、事兄悌和居家理的活动。成,成效、成功。内,指家庭之内。意为君子在家庭中养成美好的品德,其道德的作用得到发挥、取得成绩。(3)名立于后世:名,名誉、美好的名声。立,建立、树立。【译文】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能尽孝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君主的尽忠上;侍奉兄长能尽悌道,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长上的顺从上;在家做事有条有理,所以可把它移用到对政务的处理上。因此,君子在家中把这三种德行的根基养成,将来才能建功立业,而他的美好名声自然就会传于后世了。”谏诤章第十五【题解】这一章是说明为人子、为人臣看到自己的父母、领导有过失,有劝谏的义务,需要帮助他们改过。(1)(2)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3)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4)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5)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6)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注释】(1)若夫:句首语气词,用以引起下文。(2)闻命:闻,听到。命,命令、指教。闻命,听过(先生的)教诲。因曾参为孔子弟子,故用此谦词表示听过老师的讲解。(3)是何言与:是,指示代词,指“子从父之令可谓孝”这种说法。何言与,什么话,表示否定的答语。以下重复一句“是何言与”,是更加强了否定的意思。意为: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4)争臣:敢于直言诤谏的臣子。(5)家:卿大夫的家族。(6)令:善,美好。【译文】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您讲过了,请问为人子的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说是孝吗?”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天子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天下;诸侯有五位直言谏诤之臣,即便诸侯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国;卿大夫有三位直言谏诤之家臣,即便大夫无道,还不会失掉其家;士人若有直言规劝的朋友,则自己不会失掉美好的名声;如果父母有能够坚持真理、劝谏父母改过的儿女,父母就不会做出不道义的行为。假如父母有不义的行为,儿女不能够不劝谏。如果一味顺从,这是陷父母于不义。如果父母、领导、朋友有不道义的行为、不正确的观念,我们就要劝谏。一味盲从父母的号令,怎么能够称为孝呢?”感应章第十六【题解】这一章讲述孝悌可以跟天地鬼神感通。行孝之人,孝心达到至诚,就能够跟天地、祖先、神明有所感应,所谓以至诚之心而感,就有天地鬼神来应,这是这一章所说的道理。(1)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2)(3)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注释】(1)明王:圣明睿智的帝王。明,明察、了解得非常清楚。此处有上对下、下对上都明察的意思。(2)诗:下引诗句见《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此诗是赞颂周文王的文德,并歌颂武王能够继承文王极好的声誉,完成其志愿。(3)无思不服:思,助词,用于句首或句中。服,归附、服从。【译文】孔子说:“古时候圣明之君,侍奉父亲能尽孝道,所以侍奉上天就能开发自己本性里的光明;侍奉母亲能尽孝道,所以对于万事万物观察得清清楚楚;侍奉诸父、诸兄能尽长幼之道,所以上上下下都安定太平。他以孝道侍奉天地,效法天地之德,得到天地的明察,祖宗的神明就来感应,接受他的祭祀。所以,即使贵为天子,也必有他所尊敬的,那就是他的父亲;也必有比他更年长的,那就是他的兄长。祭祀要竭诚恭敬,不敢忘怀列祖列宗;谨慎自己的起心动念,一言一行,唯恐侮辱了自己的祖先;在祭祀宗庙之时,必须至诚恭敬,才能感应祖先来享受他的祭祀。他真正把孝悌之道做到圆满,便能贯通神明,自己本性的光明就会普照四海,没有不通达之处。《诗经·大雅·文王有声》说:“天下东西南北各地,没有一个地方不服从孝悌之道的教化。”事君章第十七【题解】这一段是说明如何事君,即如何对长上、领导尽忠。所谓移孝作忠,把孝心推移到对国家、人民,就是尽忠。(1)(2)(3)(4)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5)(6)(7)(8)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注释】(1)君子之事上也:君子,指有德行者。事,侍奉。上,此处指君主。(2)进思尽忠:进,指在朝廷为官。思,考虑。尽忠,竭尽对国家的忠诚。(3)退思补过:退,退职闲居家中。补过,弥补国君与国家大事中的不当之处。(4)将顺其美:将,奉行、秉承。顺,顺从。有使动的意思,不仅自己顺从,还要使天下人顺从。美,善。(5)匡救其恶:匡,纠正、扶正。救,补救、弥补、制止。(6)故上下能相亲也:上,国君。下,臣僚。(7)诗:下文引自《诗经·小雅·鱼藻之什》。(8)遐:远。【译文】孔子说:“君子奉事明君,在上朝进见君主时,要想着如何尽忠;从朝廷退居在家时,又想着如何来纠正补救君主的过失。对君主的美德善政,要顺从实行;对君主的过失,要扶正过来,让他的恶不要再继续。所以,在上位的君主和在下位的臣子,都能够相互亲爱了。《诗经·小雅·鱼藻之什》中说:‘臣子忠爱君主之心,虽然不在国君左右,也不觉得遥远,因为效忠君主的志向,一刻也没有忘怀。’”丧亲章第十八【题解】这一章主要是强调孝子在丧亲时应遵循的礼法。为人子女,生事爱敬,死事哀戚,这是就是孝道,也是整部《孝经》的结论。(1)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2)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3)(4)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5)【注释】(1)哭不偯:偯,哭的余声曲折委婉。(2)食旨不甘:旨,美味的食品。(3)棺椁:即棺材和套棺(古代套于棺外的大棺),泛指棺材。(4)簠簋:簠与簋。两种盛黍稷稻粱之礼器。(5)擗踊哭泣:擗踊,亦作“辟踊”。擗,用手拍胸。踊,以脚顿地。形容极度悲哀。【译文】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女孝经书《女孝经》【题解】此五段是后代人为《女孝经》写的序言,讲述孝道贯穿百行,无论对男子还是女子都非常重要,而女子学习孝道尤其不可小视,因为它关系着一生的得失荣辱。介绍了《女孝经》的结构,先开宗明义,后阐明不同身份女子尽孝的重点,再按人际关系和事例,分类说明为人妇行孝道的具体做法。(1)(2)(3)

大哉,孝之为德也。分浑元而立体,经义贯于两仪;资品(4)(5)汇以顺名,道德苞乎万象。盖有生则有伦,伦莫巨于二人。有伦(6)则有孝,孝实贯乎百行。孝之所为大也。然若可望于君子,未可望(7)(8)(9)(10)于匹妇。讵知妇质阴而配阳,处房帷而相夫子。匪僮僮,何(11)(12)(13)(14)以助奠;匪怡怡,何以承欢。暌乖则家人离,溺僻则群小(15)愠。女子之孝所为大也。【注释】(1)浑元:天地之气。或称天地。(2)立体:确立体裁、体制。(3)两仪:指天地。(4)资:凭借,依靠。品汇:事物的品种类别。(5)伦:专指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6)可望:可盼望;有希望。(7)讵〔jù〕:副词,表示反诘。相当于“岂”、“难道”。(8)房帷:泛指内室、闺房。(9)相〔xiàng〕:辅助;佑助。(10)僮僮〔tóng〕:也作童童,盛大的样子。一说端直的样子。(11)奠:置祭品祭祀鬼神或亡灵。(12)承欢:迎合人意,博取欢心。多指侍奉父母、君王等。(13)暌〔kuí〕:违背,分离。乖:不顺,不和谐。(14)溺:沉迷不悟,过分,无节制。僻:性情古怪,不合群。(15)愠〔yùn〕:含怒;怨恨。【译文】孝作为一种品德是非常伟大的。自开天辟地以来就建立了孝的体制,孝的义理贯通天地;根据事物的不同分类各顺其位,孝道的规范包罗万象。有生命就有伦常关系,伦常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伦常关系就有孝道,孝的确贯穿于各种品行之中。孝的作用是很大的。如果才德出众的君子可以践行孝道,而不能指望平民妇女履行孝道。岂知妇女本性阴柔与男子的阳刚相配,身居闺房却担负辅助丈夫教育孩子的重任。如果不明白厅堂礼仪怎么可以帮助祭祀祖先;如果没有柔和顺从的性格怎么能侍奉公婆。违逆长辈、与平辈不和则被家人疏远,任性怪僻则众人怨恨。女子行孝道的作用也很大啊!(1)(2)

顾一本同气,男之孝萌自孩提;异姓殊族,女之孝犹俟推类。(3)(4)夫家云内,性非天然。苹藻有齐,寒焕温色,匪石匪席,宜室宜(5)家。淑媛寡能,愚妇鲜喻。女子之孝,所为难也。但世有克孝者,(6)(7)(8)或母仪于率土,或章顺于阛阓,或终誉于夙夜,或善则于不朽,(9)或动天地而迓休征,或感神明而昭景福。无论徽音,即言叔季。代(10)(11)(12)粒以乳,冒刃全生。提瓮不以贵宠骄盈,断鼻不以存亡改易(13)(14)(15)。以昌祚裔,以延年龄,以察神明,以孚鱼鸟。班班史册,不可枚数。否则匮神斩祚,败类玷躬。此又女子之孝得失之林也。夫道大不可以小视,事难不可以易举。法其所以得,戒其所以失,曷以哉。【注释】(1)顾:发语词。一本:完全根据。同气:有血缘关系的亲属。(2)俟:等待。推类:类推,比类而推究。(3)苹藻:苹与藻,皆水草名。古人采作祭祀之用。借指妇女的美德。齐:相同,一样。(4)匪石:非石,不像石头那样可以转动。形容坚定不移。匪席:不像席子可以卷曲。比喻心志坚不可屈。(5)宜室:夫妇和睦。宜家:家庭和睦。(6)率土:境域之内。(7)阛阓〔huán huì〕:街市,街道,借指民间。(8)夙夜:朝夕,日夜。(9)迓〔yà〕:迎接。休征:吉祥的征兆。(10)代粒以乳:唐朝时,崔唐氏的婆婆年纪很大,牙齿脱落不能吃固体食物,崔唐氏每天将自己的奶喂给婆婆吃。(11)冒刃全生:唐朝时,郑义宗家被强盗打劫,他的妻子卢氏冒死保护婆婆,自己几乎被强盗打死。(12)提瓮〔wèng〕不以贵宠骄盈:汉朝时,鲍宣的妻子少君出身名门,嫁妆丰厚。嫁给贫寒的读书人鲍宣后,立即换下平民衣服,每日提水做饭,服侍婆婆。(13)断鼻不以存亡改易:三国时期,夏侯令女嫁给曹文叔后,夫君早亡,父亲劝她改嫁,她用刀割下自己的鼻子,坚决守寡不再嫁。(14)祚〔zuò〕:赐福,佑助。裔〔yì〕:后代。(15)班班:络绎不绝,盛多的样子。【译文】男子由于是在自家长大,与家人同气连枝,男子的孝道从孩提时候就培养了;女子是嫁到异姓的不同家族去,女子的孝道还要从对自家长辈的孝顺,类推到对夫家长辈的孝顺。虽然嫁到夫家后就是夫家的人了,但孝心并非天然形成。女子的妇德有相同的标准,受到冷遇依然保持温和容颜,坚守节操忠贞不渝,夫妇和睦家室和谐。但贤淑的女子不能八面玲珑,愚笨的妇人很少深明大义,因此女子想达到孝道的要求是挺难的。但世间还是有可以力行孝道的女子,她们有的母仪天下,有的孝行流传于街头巷尾,有的日夜被人交口称赞,有的以善行流芳百世,有的感动天地降下吉祥,有的感召神明赐予洪福。不管因何德行而受赞誉,都是不相上下的。崔唐氏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年迈无牙的婆婆;卢氏冒死保护婆婆不被强盗伤害;鲍宣妻以富贵门庭嫁到贫寒人家,能不厌习劳奉侍婆婆;夏侯令女断鼻守寡,不因夫君亡故而改嫁。她们的德行给后代积福,延年益寿,上达神明,下感鱼鸟,史书中的记载很多,不胜枚举。如果不能安守妇德,就会怠慢神灵,消减福报,败坏家风,玷污名节。这又说明女子的孝道关系一生的成败得失。这么重要的道理不能小看,这样难以圆满的孝行不能轻慢行事。要学习前人的成功之处,对失误引以为戒,不是这样吗?(1)

载籍言孝,无虑百端。《孝经》一书,实为简要,章仅十八,(2)(3)义彻重元。盖宣尼之遗言,孝子之龟鉴也。有唐郑氏,有慨于中,谓闺门章缺,女孝未详。虽道无二致,而天地则悬,教本同归,而阴(4)(5)阳殊别。于是效其章句,作《女孝经》。纲举目张,一准先圣,(6)立言垂训,专属房帷。若以班氏为女中之尼父,诸女为女中之曾参。【注释】(1)无虑:大约;总共。百端:多种多样。(2)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后因称孔子为宣尼。(3)龟鉴:比喻可供人对照学习的榜样或引以为戒的教训。鉴,镜子。(4)纲举目张:谓撒网时,举起网上的大绳,所有网眼都张开。比喻抓住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