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无效沟通:沟通力升级的53种策略(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08:15

点击下载

作者:合肥万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停止无效沟通:沟通力升级的53种策略

停止无效沟通:沟通力升级的53种策略试读:

前言

沟通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活动,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都离不开沟通。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沟通”。

大多数人对沟通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沟通等于说话,等于表达。于是,在沟通的过程中,他们会不断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会打断对方的表达,或者强制对方接受自己的想法。最终的结果是,对方并不能接受你表达的内容,甚至会因为意见不同而产生争吵,最后不欢而散。这种沟通方式其实是无效的。

无效的沟通往往会给人际关系造成很大的困扰,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例如,如果你专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将无法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很难获得同事或者其他人的帮助。日常生活也是如此,只想表达自己的人,很难拓展自己的人际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顺利、幸福,请停止无效的沟通。

如何停止无效的沟通?本书将从好感对话、打开话题、观察人心、有效倾听、讲个故事、好好说话、维持交集七个方面,为大家提供实用的沟通技巧和方法,解决大家沟通中的七大难题。

第一个难题:如何建立好感?无效的沟通往往是因为沟通的时候,我们只顾着表达自己,忽略别人。而有效的沟通一定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对方所想,听对方所说。本书在第1章结合具体的案例阐述了如何建立好感对话,并提供了可以实际操作的方法。

第二个难题:沟通中应该和对方聊什么?本书第2章介绍了根据不同的沟通选择不同的话题的技巧,帮助读者在与人沟通中实现投其所好,快速建立和谐、愉快的交流关系。

第三个难题:如何洞察对方的真实想法?有效的沟通是能够理解对方的感受,了解对方的需求,并满足对方的需求。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学会洞察人心。本书第3章将为读者提供洞察人心、实现有效沟通的策略和方法。

第四个难题:如何有效倾听?沟通之所以无效,最关键的原因是忽略了倾听的力量。在沟通中,倾听比表达更重要。你只有倾听了对方的想法,才能知道如何延伸话题,让沟通顺利进行。本书第4章提供了有效倾听的方法,通过这些办法可以让大家听出对方的弦外之音,助力沟通顺利进行。

第五个难题:如何突破沟通中的瓶颈?再顺畅的沟通也难免会陷入瓶颈,出现短暂的沉默。当双方都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时候,沟通达人会选择讲故事来突破瓶颈。很多时候,用故事表达自己的想法会更有说服力。本书第5章将告诉读者如何通过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来避免“尬聊”。

第六个难题:如何避免沟通中产生矛盾?沟通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或者其他事情产生矛盾。能否有效化解矛盾决定了沟通是否有效。本书第6章将为大家提供有效解决矛盾的策略和方法。

第七个难题:如何保持联系,让感情升温?感情需要长久的沟通才能建立和维持。再好的关系如果长期不沟通,也会出现“无话可说”的局面。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沟通,就必须不断联系。本书第7章将为读者提供保持联系、维持交集并让沟通不再有距离的策略和方法。

希望本书能够帮助你解决沟通无效的问题,助力你的沟通能力升级,真正实现有效沟通!Chapter 1 好感对话,先打动对方再开口

有效的沟通一定是建立在对方对你有好感的基础之上。因此,沟通前要思考的不是自己想表达什么,而是要想办法让对方对你产生好感,先打动对方再开口。01 开口前先思考:对方究竟想聊什么

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让对方理解你所传达的信息和情感,或是让对方达成行动。换句话说,沟通的本质在于对方的回应。要得到对方的回应,并让沟通顺利、深入地进行下去,就必须懂得在开口前思考:对方究竟想聊什么?一次,某杂志社编辑部让实习生和老员工一起采访一位很有资历的戏曲家。实习生认为,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了解,于是决定先打头阵。老员工觉得这样很好,可以给新人一次实践的机会。但是事情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戏曲家不喜欢跟实习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他提出的问题没有做出具体的回答。由于材料不足,无法成文,老员工不得不第二天再跑一趟。去之前,他收集了戏曲家的相关资料,发现他在昆曲和京剧方面的造诣比较高,于是准备将此作为新的采访点。看到站在门外的记者,戏曲家惊讶地说:“你们杂志社昨天不是有人采访过了吗?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不接受采访。”老员工诚恳地说道:“先生,今天我是专门来向您请教京剧和昆曲方面的知识。如果您今天身体不适,那我改天再来拜访您。”戏曲家一听到京剧和昆曲,眼前立即一亮,把老员工请进了屋里。他们从昆曲的产生、发展,一直聊到京剧的兴盛。后来,戏曲家还主动分享了自己跟戏曲之间的“故事”,以及自己了解的梨园趣闻。老员工“满载而归”。这让实习生很诧异:“您究竟是用什么办法让这位德高望重的专家开了金口呢?”老员工笑着说:“没有什么方法,就是聊了他想聊的话题。”

采访同一个人,为什么实习生一无所获,老员工却能让对方打开话匣子?之所以存在如此大的差别,是因为实习生聊的是自己想聊的话题,而老员工聊的是戏曲家想聊的话题。在实际的沟通中不难发现,只有聊对方想聊的话题时,沟通才能顺利进行下去。

聊对方关注或感兴趣的话题,是打开对方话匣子并建立好感对话的一种方式。但是要想让对话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还要懂得分析对方说话的心理动机,进一步明确对方想聊什么。在一家服装店里,有一个女生在试衣服,旁边站着的是她的朋友小梦。正在试衣服的女生说:“小梦,你看这件大衣怎么样?”小梦认真地看了看她,说:“这件大衣是不错,颜色也挺好看的,但是跟你的肤色不搭。而且从后面看,有点显胖。我觉得不适合你。”试衣服的女生站在试衣镜前,转了一圈,又仔细打量了一番说:“是吗?可是我觉得这件大衣穿着很舒服啊。而且我没有这种颜色的大衣,虽然我肤色黑了点,但是也没有显得那么不搭吧。”小梦又仔细打量了朋友一圈,皱了皱眉头,很认真地说:“我觉得这件大衣真的不适合你,你还是选一件颜色浅一点的大衣吧!”试衣服的女生听了后,明显不是很开心:“真的吗?有那么不合适吗?”小梦有些不耐烦地点了点头说:“是的,不合适。”最后离开的时候,试衣服的女孩仍然坚持买下了自己试穿的那件大衣,小梦也因此变得很不愉快。

原本小梦只是阐述了事实,可为什么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却如此不愉快?主要原因就在于,小梦没有分析对方的心理动机,只说了自己想说的话,却不是对方想听的话。

女孩一直站在镜子面前,对衣服爱不释手,说明她非常喜欢这件衣服。她征询小梦的意见,其心理动机是希望得到小梦的认可。但是事实情况是,在小梦看来,这件衣服真的不是非常适合她。那么小梦应该如何说,才能促进对话顺利进行?

首先,说对方想聊的话题,即先认可、肯定对方。例如,小梦可以客观评价这件衣服说:“这件衣服的设计感挺好的,质感也不错。”听到小梦这么说,女孩一定很高兴,并愿意继续听小梦说下去。

然后,表达自己的看法。对方虽然希望得到你的认可、肯定,但是如果你刻意迎合对方,很可能会让对方心生厌恶,最终导致对话无法顺利进行。因此,在认可对方后,你还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小梦可以说:“但是这个颜色有点深,我个人觉得浅色更适合你,更衬你的肤色。”虽然小梦否定了这件衣服,但是这种方式显然更容易让女孩接受,更能促进对话顺利进行。

深入了解对方关注或感兴趣的事情以及对方说话背后的动机,是建立好感、促进对话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你在开口之前一定要先思考:对方究竟想听什么?想清楚这个问题,再表达也不迟。场景演练对话1A:我很喜欢这个歌手唱歌,感觉他的歌里面有故事。B:我不是很喜欢他,感觉歌词写得很一般。对话2A:我很喜欢这个歌手唱歌,感觉他的歌里面有故事。B:我对这个歌手了解得不多,但是我对有故事的歌比较感兴趣。你可以跟我分享一下他的歌曲或者故事吗?技法解读对话1中,B的回答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话题终结者”的表述方式,不仅不能给对方留下好感,甚至会直接终止对话。相反,对话2中,B没有过多描述自己对歌手的看法,而是让对方分享与歌手有关的歌曲和故事。这显然正中A的“下怀”。A向B表达自己对该歌手的喜欢,其实就是想分享自己的想法。所以,接下来他们能很愉快地聊下去。02 用“礼”打造第一印象

礼貌是人际交往的前提条件。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懂礼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也更能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年轻人想去乡政府,但是找不到路,于是问路边的一个老者:“喂!老头,到乡政府怎么走?离这里还有多远?”老人没有作声,翻了翻眼皮,用拐杖指着地面,没好气地说:“还有500拐杖!”年轻人听了笑着说:“路只有论里的,哪有论拐杖的。”老人说:“论礼(里),你应该叫我一声爷爷。”年轻人顿时满脸通红。

年轻人的无“礼”,给老爷爷留下了非常不好的第一印象,因此导致沟通失败。在实际沟通中,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有些人有迟到的习惯,不管多重要的约会都不能准时到场,给对方留下了“不守时、不守约”的第一印象,之后再怎么解释和挽回都难以实现愉快、有效的沟通。再如,有的女孩被父母逼着去相亲,故意穿得邋里邋遢,结果看到对方刚好是自己喜欢的类型,就赶紧找借口去洗手间整理一番,但是对方却因为第一印象不好而不愿意再给她继续沟通的机会,转身离开了。

心理学中有个效应叫“首因效应”,说的正是第一印象对沟通的影响力。“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者“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沟通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以后交往关系的影响。虽然我们不能通过第一印象绝对化判定一个人,但不可否认的是第一印象最鲜明、最牢固,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双方接下来的沟通是否顺畅。

在实际的沟通中,影响一个人第一印象的关键因素是“礼”。一个姑娘曾跟我分享了她的一次相亲经历。出发之前,双方约定好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姑娘出于礼貌,提前半个小时抵达约会的餐厅。超出约定时间半个小时后也不见男生人影。于是,姑娘就给他打电话,问他到哪了。男生很着急地说:“我在公交车上,路上堵车呢!”姑娘无奈地说:“好的,你路上注意安全,不必着急。”通完电话一个小时后,男生才气喘吁吁地出现在约定地点。姑娘原本以为他会为自己的迟到道歉,没想到他却若无其事地说:“没想到你这么准时。”姑娘当时感到非常气愤,但是出于礼貌还是忍住了。吃饭的时候,男生说:“听说你什么都吃,那就我来点菜了。”姑娘笑着说:“是的,你点吧。”吃过饭之后,男生邀请姑娘一起散步。路过一家水果店的时候,姑娘说想买点水果。男生主动掏腰包给姑娘买了一把香蕉。姑娘拿出一根香蕉递给男生,男生却摇头说不吃,姑娘就自己剥开吃了起来。男生问道:“好吃吗?”姑娘开心地说:“好吃,谢谢。”男生却说:“不是用自己的钱买的,当然好吃。”听完这句话,姑娘当时恨不得把香蕉吐在对方脸上。回去后,姑娘给男生发了一条短信说:“以后不用联系了,我们不合适。”

尽管姑娘把这当成一件趣事分享出来,但我依然在她脸上看到愤怒,可见当时男生无礼的言行给姑娘留下了多么糟糕的第一印象。这件事情也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不懂礼貌的人,很难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更谈不上实现有效沟通。因此,要学会用“礼”打造第一印象。

用“礼”打造第一印象必须做到“从内到外”都有“礼”。

为什么要做到内外兼“礼”?

在一个问答网站上,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相亲的时候,你更看重对方的外表还是更注重对方的内在?点赞量最高的答案是“一个人的外表决定了我要不要继续了解他的内在,而一个人的内在决定了我会不会一票否决他的外表”。换句话说,外表决定了对方愿不愿意开始与你沟通,而你的言谈举止决定了对方是不是愿意进一步与你沟通,或者进一步发展关系。

内在有“礼”即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并尊重对方的感受。例如,约会吃饭的时候,你应先询问对方的意见并询问对方是否有忌口。询问对方问题的时候,要说“请问”等。

外在有“礼”即外表要大方得体,要做到衣服合体、整洁、干净,整体搭配要适宜。例如,你应根据场合选择着装,衣服不能太夸张等。“礼”是一个人素质、品德的基本体现。在实际的人际沟通中,没有人愿意跟一个没有素质与品德的人沟通。所以,我们在沟通的时候必须学会用“礼”打造第一印象。场景演练见面的时候如果迟到了应如何做到“有礼”?A:“我路上堵车,不然我早到了。”B:“非常抱歉,我迟到了,也谢谢你愿意等我这么久。今天这顿饭我请客,以表歉意。”技法解读A的应对方式会让对方认为,你对自己的迟到行为没有任何歉意,甚至觉得理所当然。这时候,你的印象分已经大大降低。B的应对方式则会让对方感受到你的歉意和诚意。原本对方很生气,但是你主动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并想办法补救,即便迟到行为让你留给对方的“印象”有点瑕疵,但是相信这不会影响你们接下来的沟通。03 霍桑效应:“你比我重要”的关心“霍桑效应”,又称“霍索恩效应”,是指当人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关注或观察的时候,人们会刻意去改变一些行为或者言语表达。该效应来源于1924年至1933年间的一系列实验研究。“霍桑”一词是美国西部电器公司坐落在芝加哥的一家工厂的名称。它是一家进行实验研究的工厂。最初,实验研究的主题是工作条件与生产效率之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环境影响条件(如照明强度、湿度)以及心理影响因素(如休息间隔、团队压力、工作时间、管理者的领导力)。实验中,他们发现改善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跟员工进行谈话,让员工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释放压力,或者给他们更多的关注,他们就会表现得更加努力,进而不断提升绩效。

以前的管理者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限制,但是“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而员工的积极性,与员工在工作中是否得到关注或重视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渴望被重视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需求。因此,“霍桑效应”不仅适用于管理工作,而且适用于日常的沟通。

在日常的沟通中,每个人都希望对方能够关注自己的想法,认真倾听自己的表达。一旦自己的内心需求被忽视,人们就会既不想继续表达,也不愿认真听对方说话。最终无疑会导致沟通失败。因此,要想实现有效沟通,我们必须懂得应用“霍桑效应”,向对方传递“你比我重要”的关心,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李曼是一家酒店客房服务生。一天,李曼刚打扫完房间,就接到客房部打来的电话,说608房间的客人要一个洗衣盆。李曼当时想,楼层设备间没有备用的洗衣盆,于是又打电话给客房部,问有没有洗衣盆。客房部告诉她没有,但是8楼的设备间有一个,不知道有没有在使用。挂了电话之后,李曼赶紧跑到8楼,但是8楼的洗衣盆正在使用。于是,李曼敲开了608房间的门,对客人说:“非常抱歉,我们暂时没有空余的洗衣盆。”客人显然有些不高兴,抱怨道:“你们这么大的一个酒店,怎么连个洗衣盆都没有?我现在有几件内衣需要洗,也不能送到你们洗衣房,这样很不卫生……”李曼一边认真聆听客人的抱怨和需求,一边想办法解决问题。客人不再继续讲了,李曼便说:“先生,我自己有一个没有用过的洗衣盆,如果您不介意的话,我可以拿过来给您用。”客人说:“好吧,那就麻烦您了。”拿到洗衣盆后,客人对李曼一再表示感谢。李曼笑着说:“您的需求,我的责任,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不久,客房部的经理收到一封表扬信,信里对李曼的行为赞誉有加。而这封信正是来自李曼“送”给他洗衣盆的608房间的那位客人。

李曼之所以被客人认可,正是因为她在跟客人沟通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了对方的抱怨和需求,并努力想办法满足了对方的需求,让客人感受到了重视。试想一下,如果李曼说完“非常抱歉”之后掉头就走,结果会怎么样?很可能也会收到一封信件——投诉信。

所以说,在沟通中传递“你比我重要”的关心,对促进沟通顺利进行有着非常大的作用。

具体来说,“霍桑效应”在沟通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关注对方的想法。沟通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不能只顾着自己表达,要更关注对方的想法。例如,在表达完自己的想法后,可以礼貌询问对方“对此你怎么看”“你对这件事是怎么想的,我想听听你的想法”。一旦对方感受到你的关注,他们便会畅所欲言,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而只有这样,沟通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第二个方面:认真聆听对方的表达。认真聆听,是对对方最基本的尊重,也是传递“我很关注你”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促进沟通顺利进行。在沟通的过程中,认真聆听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言上的及时回应,如“对的”“我也这么认为”;二是行为上的适当表现,如点头、身体靠近等。

沟通是一个双向过程,要表达自己,更要关注别人。只有让对方感受到被重视,他们才愿意表达、愿意倾听,这样才能促进沟通顺利、有效地进行。场景演练哪种表达方式更能表达“你比我重要”的关心?A:“你先听我说……”(无效沟通)B:“你先说,我想听听你的想法和意见。”(“霍桑效应”,有效沟通)技法解读当你让对方先开口的时候,说明你非常关心对方的想法。这样自然能够更容易建立好感对话。04 以利他为出发点,主动分享

分享,是指与他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想法等。在生活中,乐于主动分享的人,往往更能打动人、招人喜欢,因此更容易实现与他人之间的有效沟通。所以说,有效沟通要从主动分享开始。我认识一个男孩,性格开朗活泼,人缘特别好。我经常想,如何才能成为像他那样的人,走到哪都有朋友、跟谁都能聊得来呢?有一次我参加一个活动,他刚好也在活动现场,我便主动走过去跟他打招呼。期间,我的一个朋友凑到我身边抱怨说,他最近总是失眠,实在太痛苦了。坐在一边的男孩听到这句话主动说道:“我之前也经常失眠,一个老中医给我开了一个食疗方子,吃了一段时间,效果还挺好的。我把那个方子分享给你吧?”朋友很开心地说:“那太好了,谢谢你。”接下来,他们围绕着“失眠”这个话题聊了一个晚上。

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没有不能聊的人,只有不会分享的人。分享,就好比在沟通双方之间搭了一座桥,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沟通更顺利地进行。

但是,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分享不是天马行空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情绪。在实际的沟通中,很多人都会陷入这种误区。于是,不少人在沟通中会有诸如以下情形的分享。“我男朋友今天给我买了一款限量包包,我太开心了!”“我这个月拿了全公司第一的绩效奖金。”“我今天去了心仪已久的餐厅。”

……

这些话的确是在分享快乐、开心、幸福,但未必是对方想听的。如果不是对方想听的,你分享的这些很可能会变成一种炫耀,进而会导致沟通失败。所以说,要想促进有效沟通,还要懂得以利他为出发点主动分享。

利他,即对别人有好处,而对自己没有明显益处的自觉自愿行为。利他主义有四个特征:

特征一: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特征二:不期望有任何精神或物质奖励;

特征三:自觉自愿的;

特征四: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

总而言之,你的分享一定可使对方受益,才能促进沟通顺利进行。

例如,你的朋友正在因为身体肥胖的问题而烦恼。此时,你应该主动分享的是减肥经验或技巧,而不是美食。当你分享减肥经验或技巧的时候,对方一定会非常感激你,并且会对你的分享非常感兴趣,话题也就会不断延伸下去。同时,对方还会跟你分享一些在这方面的想法。也就是说,以利他为出发点主动分享,还能激发对方主动分享的欲望。而只有双方互相分享,才能实现有效沟通。

真正意义上的分享除了要以“利他”为出发点外,还要学会主动分享。张晨是一个吉他手。他的朋友王阳非常羡慕他。有一次,王阳去张晨家里玩,看到吉他非常兴奋,于是便向张晨请教关于吉他方面的事情。没问几句,张晨就不耐烦地说:“这些问题也不是说了你就懂了,你问这些没啥意义。”王阳听了有些不开心,说:“你还没说,怎么就知道我不懂呢?”

被动的沟通很容易让对方觉得:不是我问,你肯定不说。即便说了,也是不情不愿。这种情况下,对方很可能在得到答案后,便不想继续沟通下去,意味着沟通失败。而主动分享,是看懂对方需求并满足对方需求。这种情况下,对方会有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感觉,进而会对你产生好感,而沟通自然能够更加顺利、有效地进行。

以利他主义为出发点,主动分享,就是想对方所想,并做对方所想。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建立好感对话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沟通自然会更加顺利。场景演练对话1A:我最近失眠很严重。B:我睡得很好,从来不失眠。对话2A:我最近失眠很严重。B:那你要去看看医生,不要经常熬夜。我有段时间失眠也很严重,上班都上不好,后来去看了医生,医生说是因为我作息时间不规律导致的。技法解读对话1不仅没有帮助对方解决问题、关注对方的感受,还有一种在向对方“炫耀”自己睡眠好的感觉,这种沟通显然无法顺利进行。而对话2,建议对方去看医生,不要熬夜,并主动分享自己失眠的经历,这样的做法就是在关注对方。这样做一定能够让对方感受到真诚,进而会对你有好感,沟通自然能顺利进行。05 以赞美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赞美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更是建立好感对话并促进沟通顺利进行的有效方式。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指出:渴望被赏识是人的基本天性。当人们受到赞赏时,自豪感和荣誉感会油然而生,心情会变得更加愉悦,此时也更容易与其打交道。因此,在沟通之中,为了拉近距离,建立好感对话,不妨试用“赞美”这种人际沟通方式。张瑞是一家书店的导购员。一天,一位客人让张瑞帮忙找《富爸爸穷爸爸》这本书。张瑞带着客人走到书架前说:“您好,这就是您要找的书。这本书今年非常畅销,我也很喜欢这本书。”客人笑着说:“是的,我也非常喜欢这本书,觉得作者的观点非常精辟。我没有上过大学,但我认为,从社会大学也能学到很多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张瑞点点头说:“您说得非常对,这也是这本书提倡的观念。一个人具备什么样的心态和智慧,决定了他有什么样的认知水平。从您刚才说的那句话,可以看得出您应该研读了不少书。”客人非常高兴地回答道:“没有,就是平时没事的时候读一读。”张瑞接着说:“您太谦虚了。像您这么年轻,这么喜欢看书,而且能够把一本书读透的人不多,相信您以后一定会有所成就。”听了张瑞的赞美后,客人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喜悦之情,开始跟张瑞分享自己读过的书,以及自己产生的一些新的想法和观念。期间还主动让张瑞推荐几本关于理财和电影方面的书籍,并且非常爽快地购买了。

赞美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和关注。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会不同程度地把自己看成“中心”,都十分关注自己并且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关注。张瑞的客人之所以愿意畅所欲言,并爽快购买张瑞推荐的书,正是因为张瑞把他当“中心”。而一旦成为“中心”,人就会放下戒备,会主动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这个时候,沟通便可以顺利进行下去。

但是,要注意的是,有效的赞美不只是简单的一句“你很漂亮”“真棒”“了不起”……还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具体来说,能够促进沟通顺利进行的“赞美”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

条件一:赞美要符合事实。

赞美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最好的办法。但是,赞美一定要基于事实,否则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符合事实的赞美是真诚表达对对方的肯定和认可,而偏离事实的赞美就是“谄媚”,会让对方觉得你不怀好意,进而会对你敬而远之,更谈不上跟你沟通。

为了让大家明确这一点,请看下面两种赞美方式。

第一种:基于事实。你有一个同事,平时不爱化妆,但是有一天上班你发现她化妆了。这时候你赞美她说:“你今天这个橘色系的眼影很好看。”这种基于事实的赞美,会让对方感到非常开心,并且会愿意跟你分享她的眼影在哪买的。

第二种:“谄媚”。你有一个同事外貌不是很出众,你在大家面前赞美她说:“我觉得你美极了。”你的同事此刻会感到非常尴尬,并且很可能以后都不想接近你。

对比两种方式,基于事实的赞美方式显然更容易建立好感,拉近双方距离。

条件二:必须有细节,让对方感受你真正的关心。

为什么有的赞美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为,你的赞美显得很敷衍,无法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有细节的赞美不仅可以表达自己的真诚,还能够让对话更加顺利进行。

例如,在工作中,领导经常赞美下级“你表现得很好”。这种赞美对下属而言,其实并没有激励性,更不会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哪里表现得好,进而会把领导的“赞美”当成一种形式化的恭维。相反,如果领导赞美员工说“你的方案设计得很有创意,尤其是中间的某某点,我很喜欢。希望你继续努力,我很看好你”。这样一来,员工就知道领导认真看了自己的方案,是发自内心地赞美自己。并且员工还可以顺着细节继续问:“您再帮我看看哪里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想做得更好。”领导这时候可以继续表达自己的看法,沟通自然可以顺利进行。

在日常的沟通中,我们总会觉得赞美就是说对方的好话,于是不断夸赞对方“你真好”“你好棒”“你很漂亮”。然而,我们却会发现,对方听到我们的赞美后接不上话,沟通也戛然而止。为此,我们要学会把这些赞美的话变得更加细节化、具体化。例如,把“你好棒”“你很漂亮”,换成“你今天设计的方案很有创意”“你今天的眼影颜色不错”“能够在一个星期完成这个方案很不容易”。

条件三:懂得把握赞美的最佳时机。

古代人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赞美同样如此。把握好合适的赞美时机,赞美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在合适的时机,即便满足了前面两个条件,赞美也产生不了拉近距离的效果。

例如,当你的朋友工作失意的时候,你赞美他工作能力强。这个赞美一定会让对方误会成嘲讽。相反,你的朋友升职加薪了,你赞美他工作努力、工作能力强,对方才会接受你的好意,愿意和你相处下去。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曾说:“只凭一句赞美的话,我可以多活两个月。”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赞美的确可以让一个人的心情变得更加愉悦。而一个心情愉悦的人更容易亲近,更容易顺利展开沟通。所以,在沟通的最初阶段,请不要吝啬你的赞美。场景演练如何通过赞美同事拉近距离,以获得对方的帮助?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