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课通语文(第二册)(txt+pdf+epub+mobi电子书下载)


发布时间:2020-06-08 00:21:46

点击下载

作者:王亚芹,魏维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

课课通语文(第二册)

课课通语文(第二册)试读:

前言

本书是“课课通”普通高校对口升学系列学习指导丛书之一,适用于依据教育部 2009 年最新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语文(第二册)》。我们参照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语文考试大纲的相关要求,力邀从事普通高校对口升学教学的一线名师和资深命题专家,倾力打造了这套“课课通语文”系列教辅教材。这套教辅教材适合全国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使用,以服务学生为宗旨,希望通过名师点评、精讲精练,启迪学习者的思维,同时为提升语文对口升学考试的成绩,搭建一个强有力的平台,帮助同学们赢在学习的起点。

这套教辅资料具有如下特色。

一、系统性

本书“学习指导”部分对知识点的梳理非常全面、系统,内容涉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课文内容简析、文章结构层次、文章主旨和写作特色等方面,努力为学生编织一个系统、全面、科学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知识点。

二、精要性

本书“学习指导”部分对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去粗存精,力求精要,分条阐述,显得条理清楚,语言简明扼要,直击问题要害。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精髓。

三、同步性

本书以主教材所划分的文体单元为框架,口语交际、写作训练、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机地穿插在各单元中,保证内容的完整性。本书的编写顺序与主教材的编写顺序完全同步,文题剖析,主旨感悟,脉络梳理,新颖直观,极富创造性;探究疑难问题,攻克重难点,让学生的学习事半功倍。

四、导学性

本书具有“三导”功能。第一,具有“引导”的功能,引导学生了解、掌握每个单元的学习要求。第二,具有“指导”的功能,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具有“导练”的功能,精心编制练习题,针对性强,而且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有效地巩固课文所学知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掌握。

五、新颖性

本书根据对口升学考试的热点题型,原创好题,因而试题具有新颖性,试题内容充满时代的气息,让学生乐于学习,从而提高对口升学成绩。

六、实战性

本书试题的编制,模拟对口升学考试的题型,让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体验高考,消除畏惧心理,因而具有实战性。

本书由王亚芹、魏维老师主编,吕秀勋、焦小龙、张宏苇、刘佳红老师副主编,马励、丁于俭、王帆、陈凤、张俊山、曹红、刘燕、宋廷军等老师参编。另外,还有很多老师为此书的编写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在此一并感谢。

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对参加普通高校对口升学考试的学生提供鼎力的帮助,由于编写时间仓促,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广大师生批评指正,使本书能够更加完善,更好地为大家服务。

编者

2014年1月第一单元 生活的滋味单元学习要点

本单元学习,阅读与欣赏部分要求把握写人叙事散文的特点,理解本单元散文的内容,体会亲情,热爱生活,学习写人叙事的手法,体味遣词造句的艺术魅力;口语交际部分要求了解介绍的重要性、介绍的种类和特点,能够根据不同的需要准备不同的介绍内容,掌握介绍的语言技巧;写作部分要求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有关记叙与议论的知识,掌握记叙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写作叙议结合的文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部分要求通过活动加深与亲人的关系,充分认识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进一步提高收集、提取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提高综合运用多种写作方法的能力。

本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主要学习的是写人叙事散文。其中《我的母亲》、《多年父子成兄弟》是写人散文。《我的母亲》以母亲为主要叙述对象,写了母亲的一言一行对作者性格形成的深远影响,字里行间渗透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多年父子成兄弟》主要写了父亲与“我”,“我”与儿子之间的亲情关系,文中通过父亲与我之间发生的几件小事,回忆了“开明”的父亲与“我”之间没大没小的关系,接着又讲述了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几件小事,传达了作者对两代人关系的一些感想和主张。《化装舞会》、《过去的年》是记事散文。《化装舞会》叙述了作者儿时经历的发生于一次化装舞会前后的事情,随着事件的进展,女仆的扮演,文章一波三折地叙述了此次舞会中所展现的奢华与贫穷。《过去的年》记叙了作者关于回忆中的年的一系列事件与场景,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一一介绍了节日的进程。

本单元散文具有如下特点:

一、写人叙事,相辅相成。

写人与叙事不是截然分离的,人物的性格特征要在不同的事件中才能得以立体展现,事件的发展也离不开不同性格人物的参与与推动。《我的母亲》一文通过母亲对“我”的教诲、母亲对家人的态度及事件的处理方式,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宽容隐忍、坚强理性的母亲的形象,人物性格在事件的叙述中刻画得更为深刻具体。《化装舞会》一文通过化装舞会前“我”不小心撞到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化装舞会中“女仆”扮演被撞妇女等一系列事情,推动情节发展,引导读者跟随“我”内心的波动发现繁华幸福下的贫穷,并在“女仆”的朴实言行中感受到人性的光辉。生动的人物形象使得化装舞会这一事件具有了非凡的意义。

二、细节小事,触动心灵。《我的母亲》中写道:“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以母亲选择在清晨等待“我”清醒后再行教育这一细节,展现了一位克制隐忍的母亲及其深沉理性的母爱,感人至深,令人敬佩不已。《过去的年》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腊八施粥的场景“黏稠的粥在锅里翻滚着,鼓起无数的气泡,浓浓的香气弥漫在凌晨清冷的空气里。一群手捧着大碗的孩子们排着队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脸冻得通红,鼻尖上挂着清鼻涕”,黏稠、翻滚、气泡、香气,捧着、焦急、通红、鼻涕,这些细节只是整个年中的一个小场景,但是饥肠辘辘地等待中充满了食物的诱惑,展现了过去年的浓浓的味。

三、文字朴实,回味隽永。《我的母亲》用母亲最朴实的话语:“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传递着一位母亲对丈夫的崇敬忠贞,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多年父子成兄弟》最后一节中说道:“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虽然是简单的几句总结,但是非常深刻、意蕴丰富,引发读者反省深思。学习方法指导

学习本单元散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知人论世,把握文意。即对作家的思想、所处的时代环境要有所了解、认识。学习《我的母亲》一文时,我们不仅要了解作者的经历及成就,还要了解其母亲生活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把握其母亲生活的不易、性格的伟大,及其对作者的深远影响,从而理解文章的意义。学习《多年父子成兄弟》一文时,我们可以联系作者父亲生活的年代来思考其父子关系,这样,我们就能发现作者思考的不仅是如何做父亲的问题,还是中国社会与文化的问题,即人伦与家庭的问题。

二、品析语言,感受文情。散文,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它注重于对生活感受的抒发,用真情、善情、美情撼动人心,而一切的情感皆渗透于文字之中,学习时,要品析文字,把握作者表达的感情、创造的意境。《我的母亲》语言朴素却饱含深情,“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没有环境的渲染,没有深情地呼唤,在静静地回忆和叙述中,抒发了对母亲艰辛生活的理解和心疼。写人叙事散文正是在人物的言行活动、事件的来龙去脉中叙写作者的思考与情感的,阅读时,要好好把握细节描写以及与其他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进行表述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阅读与欣赏我的母亲

一、学习目标

1.分析母亲的形象,了解母亲对“我”的影响,把握本文主题,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

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

3.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学会鉴赏平实而深沉的语言。

二、重难点解析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梳理文章脉络,了解母亲对“我”的深刻影响,把握母亲的性格特征。学习难点是鉴赏平实的语言中饱含的深刻情感。学习时,可以先了解本文在《四十自述》中的位置,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在此基础上了解母亲对“我”的教育方式和深远影响,把握母亲的形象,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

胡适(1891—1962),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最早的、全面系统提倡白话文的论文《文学改良刍议》,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作为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胡适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1939年,胡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在古典小说《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儿女英雄传》、《官场现形记》、《老残游记》等十二部小说的研究方面卓然有成,著述六十万言,结集为《中国章回小说考证》出版。《红楼梦》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

胡适的著作经多次编选,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胡适自传》等。(二)背景知识

1.冯顺弟,胡适的母亲,安徽绩溪人,16岁时被许配给胡传作填房,时胡传年48岁。胡适的父亲胡传是清末贡生,曾在东三省、广东及台湾省任官职,然而天不假年,50岁出头便离开人世。23岁的冯顺弟成了乡村大家族主母,46岁逝世。

冯顺弟对儿子的管教充满了慈爱、严格和理性。冯顺弟尽管出身农村不会识文断字,但对唯一儿子胡适悉心教育,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乡贤。胡适3岁前,母亲就让他认方块字,学了大约有一千字。胡适在私塾里念书时,一般孩子的学费只需两元,而胡适母亲渴望胡适多读书,第一年就送了六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十二元。她嘱托先生要为胡适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孩子更扎实。

2.《四十自述》《四十自述》是已届不惑的胡适对自己人生经历的回顾。在《四十自述》中,胡适叙述了自己童少年的教育经历,包括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并赋予童少年时期教育对于当下(四十岁时)生命的意义。文中,胡适表露了这两方面的教育对塑造自我的作用的肯定。(三)字词积累

绉(zhòu):一种有皱纹的丝织品。

文绉绉(wén 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穈(mén)先生:因为胡适字嗣穈,所以如此称呼。

绰(chuò)号

面红耳赤:形容因急躁、害羞等,脸上发红的样子。

庶(shù)祖母:庶,宗法制度下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

佃户:旧时租地主土地的农民。

史文恭:《水浒传》中的人物。

八都:胡适故乡为安徽绩溪上庄村,旧属绩溪县八都乡。

筹备:为进行工作、举办事业或成立机构等事先筹划准备。

太子会:皖南一带的神会。

吹笙(shēng)

摹(mó)画

下流:这里指卑劣、不道德的意思。

生书:未读过的书,也指新课。

责罚:处罚。

轻薄:言语举动带有轻佻和玩弄的意味。

眼翳(yì):眼病名,又称翼状赘肉,遮蔽视线。翳,指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浪人:游荡无赖之徒。

本家:指同姓或同宗族的人。

做好做歹:犹言好说歹说,指用各种方法进行劝说。

质问:依据事实问明是非;责问。

气量: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或容忍谦让的限度。

牢骚:烦闷不满的情绪。

广漠:广大空旷。

管束:加以约束,使不越轨。

宽恕:宽容饶恕。

仁慈:仁爱慈善。

侮(wǔ)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责罚:处罚;惩罚。(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儿时至少年这九年之中的生活,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对家事的处理等相关具体事例,表达了对母亲慈爱、善良、宽容、理性、有刚气的性格的赞美与肯定,同时也表达了对母亲用言传身教影响“我”一生成长的感激之情。

四、课前准备(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二)填空。

1.胡适,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于1917年1月在《新青年》上发表_________,这是最早的全面系统地提倡白话文的论文,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________研究是胡适古典文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因而胡适也被认为是新红学的开山鼻祖。胡适的母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我的母亲》一文中,前三个自然段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找出文中“我”对母亲的评价性的语言,并梳理作者作出这些评价相对应的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一)

我母亲二十三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种生活的痛苦,我的笨笔写不出一万分之一二。家中财政本不宽裕,全靠二哥在上海经营调度。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押。我母亲几次邀了本家长辈来,给他定下每月用费的数目。但他总不够用,到处都欠下烟债赌债。每年除夕我家中总有一大群讨债的,每人一盏灯笼,坐在大厅上不肯去。大哥早已避出去了。大厅的两排椅子上满满的都是灯笼和债主。我母亲走进走出,料理年夜饭,谢灶神,压岁钱等事,只当做不曾看见这一群人。到了近半夜,快要“封门”了,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做好做歹的,这一群讨债的才一个一个提着灯笼走出去。一会儿,大哥敲门回来了。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这样的过年,我过了六七次。

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十四岁(其实只有十二零两三个月)便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下列对选文第一自然段的写作内容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主要写了母亲作为当家的后母是如何处理家庭的难事和矛盾的。

B.主要写母亲如何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C.这部分内容表现了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祥,照应了她“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D.选文中的事件表现了母亲“刚气”的一面。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中的“混”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掺杂在一起,形象地写出了胡适混入人海的景象。

B.蒙混,因为“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所以对于生活容易蒙混过关。

C.苟且度过,这是胡适的谦辞。

D.混浊,形容社会的复杂和污浊。

3.下列选项中,对语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我母亲从不骂他一句。并且因为是新年,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表现了母亲隐忍理智的好脾气。

B.“我母亲才走后门出去,央一位邻居本家到我家来,每一家债户开发一点钱”这是母亲解决家庭问题的三大法宝之一——“请”。

C.选文主要表现了在如何做人方面,母亲对我的谆谆教导。

D.“极大极深的影响”,作者认为主要在于学得了好脾气,学得了待人接物的和气,能宽恕人,体谅人的良好品性。

4.选文第二自然段体现了自传体语言的特点,请仿照选文最后一句的语体特点及句式结构,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5.用选文的语句说说,这两段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概括选文的第二自然段,说说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着写一写你对母亲“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试着分析选文在语言和写法上有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练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笙(shēng)箫 摹(mó)画 嬉(xǐ)戏 筹(chóu)备

B.眼翳(yì) 侮(wū)辱 轻薄(bó) 牢骚(sāo)

C.庶(shù)黎 宽恕(shù) 绰(chuò)号 掷骰(tóu)子

D.争执(zhì) 羞愧(kuì) 佃(diàn)户 裕(yù)饶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十一二岁时,我稍活泼一点,居然和一群同学组织了一个戏剧班,做了一些木刀竹枪,借得了几付假胡须,就在村口田里做戏。

B.有一天,被先生看见了,挨了一顿大骂,抽屉里的图画都被搜出撕毁了。

C.直到五叔当众认错陪罪,她才罢休。

D.大哥从小便是败子,吸鸦片烟、赌博,钱到手就光,光了便回家打主意,见了香炉便拿出去卖,捞着锡茶壶便拿出压。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

B.12月2日,西安联通在“嫦娥三号”发射任务中承担着西安卫测中心重要电路的通信问题。

C.节假日期间,各地区、各部门要妥善安排好值班和安全、保卫等工作,遇有重大突发事件,要按规定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确保人民群众祥和平安度过节日假期。

D.尽管我们的母亲与胡适的母亲已经相隔将近一个世纪,但是可以感受到,中国母亲对子女的要求、对子女的教育、对子女的爱总有着相似的地方。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说话吞吞吐吐,言不由衷,隔靴搔痒,何必写杂文呢?

B.十多座高楼在新校园区拔地而起,星罗棋布地耸立于花果山麓。

C.由于得到了很好的休养,他看起来神态怡然,面红耳赤。

D.从那以后,一家人相濡以沫,幸福美满地生活在一起。

5.对课文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的第二部分重点回忆了母亲对“我”的教育,及对家庭成员的态度。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事:一是对“我”的管教;二是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

B.文章的前三段只有一句提及母亲,其他内容都与母亲无关,主要写的是作者从幼年到少年九年中的若干经历。

C.母亲不仅有宽容隐忍的一面,也有刚性的一面,但是有碍人格尊严的事,母亲绝不宽容。

D.文章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

6.阅读问答。

课文节选自胡适的自传体散文《四十自述》,标题为“我的母亲”,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训导,但是却用了较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为什么?

7.写作训练。

回忆你最熟悉的人,先概括其性格,再选择一两件最能体现其性格的事件进行叙述。要求: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200字左右,语言凝练生动。多年父子成兄弟

一、学习目标

1.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及关系,理解文题的内涵。

2.学习本文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3.鉴赏本文平实散淡的语言。

二、重难点解析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梳理本文所叙述的事件,分析“父亲”“我”“儿子”之间的情感及性格特点,把握“多年父子成兄弟”的内涵。学习难点是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本主题,学习本文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学习时,可以联系自身体验及传统文化中的父子关系,梳理、比较文中父亲的行为,体会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学习之余还可以进行拓展阅读,如杨沫、周作人、刘半农等的相关作品。

三、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著有小说集《邂逅集》,散文集《蒲桥集》,代表作有《大淖记事》、《受戒》、《人间草木》等,大部分作品收录于《汪曾祺全集》。汪曾祺博学多识,情趣广泛,爱好书画,乐谈医道,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二)背景知识

黑帮: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黑帮”一词主要指走资派,有时也泛指所有被打倒的“牛鬼蛇神”。

牛棚:特指在文革中以林彪、四人帮等为主的红卫兵造反派政府和群众关押改造,限制“牛鬼蛇神”人身自由的场所。简称“牛棚”。

插队落户:“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时,将知识青年﹑干部等安插到农村生产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也叫做“知青下放”。(三)字词积累

宗:在文学艺术上效法。

治:研究。

冥(míng)衣

狐肷(qiǎn):毛皮业上指狐狸的胸腹部和腋下的毛皮。

疾言厉色:疾:急速。说话急躁,脸色严厉。形容对人发怒说话时的神情。

胡琴:琴类一种,因为来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古代汉人称谓北方少数民族为“胡”,从北方传过来的琴,因此而得名。

栩(xǔ)栩如生: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

拉秧:瓜类和某些蔬菜过了收获期,把秧子拔掉。

青衣:戏曲中旦角的一种,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表演特点是以唱功为主,动作幅度较小。

干系:牵扯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

自顾不暇(xiá):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笔管条直:笔直。这里指循规蹈矩。(四)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回忆父亲、孩子与自己之间发生的往事,记叙了“父亲”与“我”以及“我”与“儿子”之间,三代人的两代父子关系,表达了对父子关系的一些感想,提出了家庭要现代化、人性化的主张。

四、课前准备(一)为下列汉字注音并组词。(二)填空。

1.汪曾祺著有小说集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____等,被誉为“_________”“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_________”。

2.文章开头“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中的“这”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我”有双重身份,既是___________,又是___________。据此,文章主体可分为两个部分,连接两部分的一个重要的词是_________。

4.文章写了哪几对“父子”关系?他们之间是什么样的父子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一)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①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②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1.下列对第一自然段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段就一句话,是承接题目而来的,点明题目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B.“父亲”二字前面的“我”可以删去,对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没有影响。

C.“名言”,说明他父亲经常说,经常会向奇怪他们父子关系的人解释。

D. 这句话在中国乡村多少有点奇怪,父不父,子不子,因怪而名。

2.下列各句中破折号的作用,与“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一句不同的一项是()。

A.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C.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

D.我们遥望了一下香溪,船便沿着山峰进入一道无比险峻的长峡——兵书宝剑峡。

3.下列对第二自然段选文的写作内容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是这个部分的中心句。

B.作者通过对其父亲才华出众的叙述,正面提出了“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主题。

C.父亲的聪明主要表现在他是画家,通音律,会园艺,会扎纸等几个方面。

D.选文可见父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也是个重情义的人。

4.下列对画线语句②的分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单夹皮棉,四时不缺”“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可见制作冥衣时他的虔诚和用心。

B.“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可见“父亲”对妻子的爱,及其随和、体贴的性格。

C.“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体现了“父亲”的手艺精巧。

D.这一句写的是作者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情感,与本文叙述的父子关系联系不大。

5.阅读画线语句①,说说你是如何理解关于父亲养花这件事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未从幼儿园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6.下列对“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一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转到了作者与自己孩子的关系上,虽然选取的小事不同,但着笔角度基本一致。

B.“我和儿子的关系”引起下文,说明写的是新的两代父子之间的兄弟情。

C.“也”说明自己在这方面受到父亲的影响之深。

D.“不错的”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父子关系的赞同。

7.下列对选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阐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部分同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一样,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列举了三件小事来表现作者与自己孩子之间的关系。

B.第三件事正面写了自己与儿子之间“多年父子成兄弟”的“不错的”关系。

C.“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说明做父亲的在心中立刻自我反省了,这一细节使“多年父子成兄弟”获得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意义。

D.选文的第一个例子是“反右”时,孩子用拼音给作者写信,表现了作者对不能陪在孩子身边的深深自责。

8.试概括选文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对父子(家庭)关系的阐述,与选文画线部分的观点表达一致的语句是(不定项)()。

A.家庭成员要平等。

B.长辈要给子女自由。

C.父辈不要用自己的模式塑造子女。

D.子女的未来让他们自己设计。

E.家庭要现代化、人性化。

六、练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冥(míng)衣 鏖(áo)战 中(zhòng)肯 博闻强识(zhì)

B.岐(qí)途 着(zháo)慌 荏(rěn)苒 日臻(zhēn)完善

C.铁砧(zhēn) 颤(zhàn)粟 绮(qí)丽 载(zài)歌载舞

D.沼(zhǎo)泽 蛰(zhé)伏 狐肷(qiǎn)动辄(zhé)得咎

2.下列选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贱踏 畅快 逗拢 音色刚亮

B.振翅 鸣叫 拉秧 振耳欲聋

C.清唱 告诫 界限 笙箫管笛

D.糊琴 庸俗 分歧 振聋发聩

3.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毛泽东同志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和独立、中国人民幸福和解放,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B.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隆重在这里集会,纪念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

C.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

D.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路径,经过反复比较和鉴别,毛泽东同志毅然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理想。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先生日常性情温和,如冬日之可爱,无疾言厉色。处事接物,恬淡从容,无论遇达官贵人或引车卖浆之流,态度如一。

B.使用3D打印技术打印出的200片羽毛,栩栩如生,漂亮极了。

C.日本意图激化中越争端,设想在南中国海分散中国的精力,从而使中方在钓鱼岛自身难保。

D.“风筝赵”平时背部微弓,只有手中有风筝的时候,他才会站得笔管条直。

5.对课文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江苏高邮人汪曾祺的一篇散文,写得很家常很温馨,但是蕴含深刻。《受戒》《异秉》也是汪曾祺的作品。

B.文章在“父亲是个随和的人”这个部分里正面写了父亲对孩子们的喜爱。

C.在“父亲是个随和的人”这个部分里,作者选择了关于自己恋爱、抽烟喝酒这几个细节来表现两代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D.文中可见作者的性格是宽厚、温和、自省的,他把父亲的那种民主和谐的父子关系传承下来,营造出一种淳朴融洽,令人羡慕的家庭氛围。

6.阅读问答。

请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写“父亲”与自己的关系和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时,着笔的角度有哪些不同?

7.写作训练。

回忆你和父母相处的细节,选择最能表现你们之间的关系一件事情,学习细处落笔、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要求: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200字左右,语言凝练生动。化装舞会

一、学习目标

1.理清本文叙事线索,把握“化装舞会”的双重含义。

2.揣摩人物的心理变化,领会所叙述事件的深刻意义。

二、重难点解析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通过梳理本文所叙述的事件,分析事情发展变化的进程及“我”的心理变化过程。通过把握作者一波三折的心理感受,理解事件对于作者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习难点是梳理本文线索,理解化装舞会的双重含义。学习时,要仔细阅读作者叙述事件的文字,理清化装舞会前后所发生的事情,结合作者的心理变化,揣摩文中展现的贫富差异对比的作用,从而领会化装舞会的真正内涵。

三、知识链接(一)知人论世

亨利希·曼(1871—1950),二十世纪上半叶德国最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文学史研究当中把他与托马斯·曼合称“曼氏兄弟”。代表作《臣仆》、《亨利四世》、《垃圾教授》等。(二)字词积累

编纂(zuǎn):编辑(多指资料较多、篇幅较大的著作)。

卢卑(bēi)克

陡峭(qiào):(山势等)坡度很大,直上直下的。

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不堪。

猝(cù)不及防:猝,突然,出其不意。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莫名其妙:莫,没有什么人。名,说明。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名”也做“明”。

裸(luǒ)露(lù)

依偎(wēi)

挥霍(huò)

癖(pǐ)好:对某种事物的特别爱好。

帷(wéi)幕:挂在较大的屋子里或舞台上的遮挡用的幕。(三)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回忆儿时的家庭化装舞会及发生在舞会前后的事情,对比了巨大的贫富差距,并感慨一件童年往事给自己的一生带来的深刻影响。

四、课前准备(一)为下列加点字注音。(二)填空。

1.亨利希·曼,二十世纪上半叶_________国最杰出的_________主义作家之一。文学史研究当中把他与托马斯·曼合称“_________”。代表作《_________》《亨利四世》《_________》等。

2.请给下列的事件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得知与“我”会面的妇女是家里的女仆扮的。

②“我”在结冰的路上滑行,不小心撞了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且把她的盘子打碎了。

③ 佣人告诉我楼下有个妇女找我,“我”很害怕。

④ 化装舞会,金碧辉煌。“我”看到这一切,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3.仿照例句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例:她还像昨天那样,穿着一身褴褛的衣衫,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从黑暗中突然冒出来的一座良心雕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文本探究(一)

① 那是在70年代的卢卑克,一个冬天的下午,一条陡峭的街道上结了冰,很滑,天几乎是黑的。立在每家门口的煤气路灯只能照着门前。远处传来门铃的响声,说明有人进了那幢房子。这时,一个女仆拉着一个小男孩在街上走着,这男孩就是我。街上像溜冰场一样光滑,我挣脱了她的手,顺着街面溜下去,越溜越快。就在快到十字街口的一瞬间,忽然,一位衣衫褴褛的妇女从横街走出来,她手上的头巾包着什么东西,我一时刹不住脚步,冲到她身上去。她猝不及防,路又滑,被我撞倒了。我在黑暗中逃跑了。

但是,我听到盘子打碎的声音,原来那个妇女的头巾里包着一只盘子。我闯了祸!我停住脚步,心怦怦直跳。女仆终于赶上了我。我说:“(1)”“她今晚没饭吃了,”女仆说,“她的小儿子也没饭吃了。”

“(2)”“她可认识你呢!”施蒂娜回答。

“(3)”

施蒂娜点点头,吓唬我。我害怕起来。

②“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听了她的话,我也哽咽起来。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

1.下列对画线部分语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为全文笼罩了一层阴郁的氛围。

B.这是一段环境议论,为深入刻画人物心理做铺垫。

C.这是一段环境描写,为下文的情节发展做铺垫。

D.这是一段环境描写,细致的描写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阅读选文,依据情节发展及“我”的心理活动,为空缺的(1)(2)(3)处选择合适的语句。

A.她会来我们家告诉爸爸妈妈吗?B.真的吗,施蒂娜?他真可怜!

C.我不是有意的。D.你认识她吗,施蒂娜?(1)();(2)();(3)()

3.下列对画“”语句的分析,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A.听了“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我”哭了,因为“我”感到很害怕,怕他们会告诉“我”的父母。

B.听了“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我”哭了,因为“我”感到被人叫下楼来是很难过的事情。

C.这两句都是一个人说的

D.听了这两句话以后,我的心情是一样的,都感觉到害怕。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选自法国作家亨利希·曼的《化装舞会》。

B.这个部分交代了事情的起因,是为了衬托父母办的那场化装舞会的金碧辉煌、令人难忘。

C.这个部分的内容不属于文章的主体,还不是作者所说的“对于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有影响的”事件。

D.这个部分内容与父母举办的化装舞会所展现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并为后文埋下伏笔。(二)

① 我看见了被柔和的灯光照耀着的裸露的肩膀,看见了像珠宝一样闪烁的头发,看见了像生命一样发光的宝石。人们毫不疲倦地旋转着。爸爸化装成一个外国军官,头发扑了粉,腰间佩着剑,我看了很得意。妈妈化装成一个红桃Q,她靠在爸爸身边,比平时更奉承他。那位从不莱梅来的小姐溜到一位先生的身边,依偎着他。当时我有7岁,站在舞厅的门后看到了这一切,高兴得不知如何是好。

② 那个妇女站在灯光微弱的大门前。她的身后是一个黑暗的房间。她还像昨天那样,穿着一身褴褛的衣衫,一动也不动,好像是从黑暗中突然冒出来的一座良心雕像。我越来越迟疑地走近她。我要问她对我有什么要求。可是,我说不出话来。“你打碎了我的盘子,”她很低沉地说,“我的小儿子没有饭吃了。”听了她的话,我也哽咽起来。别的小孩的遭遇感动了我,就像我现在被人叫下楼来一样难过。

③ 我睡得比昨晚安静些……奇怪的是,第二天,当我放学回家时,发现我送出去的东西都重新摆在原来的位置上。我不能理解。我把我的心思透露给施蒂娜。起初她也表示惊讶,但很快禁不住笑了起来。她笑了以后我才怀疑到了她。原来,昨天晚上,那座良心雕像,那个为了我的罪过而挨饿的小孩子的不幸的母亲就是她扮的。

④ 事实上,也许根本没有人挨饿。天知道,那天晚上打碎的是否只是一只盘子。施蒂娜是个很好的演员,她演出了她自己导演的一幕悲剧。

5.阅读选文①中的画线语句,说说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并以“新的学期,我必须……”为开头,仿照画线句的修辞及句式,写一段话。

修辞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的学期,我必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对选文第②自然段中的画线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一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雕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站在黑暗中一动也不动的样子,“良心”形象地说出了“她”的举动在我心里引起的巨大波动。

B.因为“她”,作者不仅看到了底层的生活,看到了贫富的对比,还学会了同情,所以作者称她为“良心雕像”。

C.这个“良心雕像”是施蒂娜扮的。

D.“一动也不动”细致写出了这个妇女非常饿、非常气愤的状态。

7.下列对“我睡得比昨晚安静些……”一句,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站在舞厅的门后,终于看到了这场化装舞会,心里踏实,所以睡得安静。

B.作者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进行了补偿,不再担心、内疚,所以心里踏实,睡得安静。

C.说明“我”平时睡得都不够安静。

D.终于看到了被撞的妇女,证明了施蒂娜说得是对的,了了心事,所以睡得安静。

8.说一说选文展现了哪几场“化装舞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练习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卑(bēi)鄙 裨(bì)益 睥(pì)睨 脾(pí)脏

B.陡峭(qiào) 悄然(qiǎo)讥诮(qiào)剥削(xuē)

C.褴褛(lǔ) 肖像(xiào) 裨(pí)将 削(xiāo)皮

D.裸露(lù) 露(lòu)脸 煨(wēi)肉 癖(pǐ)好

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人们豪不疲倦地旋转着。

B.爸爸化装成一个外国军官,头发扑了粉,腰间配着剑,我看了很得意。

C.大厅里的舞会莫名其妙地吸引了我,那里金壁辉煌,传出了音乐声、脚步声、人声和温暖的香气。

D.他们挥霍无度,可是他们的社交风气曾经流行一时,一直流传到我们这个德国北方的小城市。

3.下列语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凝冻是指在强冷空气作用下导致冰雪混下或雨雪混下而形成的一种气象灾害。

B.据贵州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短期气候预测科科长周涛介绍,雪凝天气主要集中在2014年1月。

C.央行封杀比特币,不仅没有使比特币的传销冷下来,反而扩大了比特币的知名度。

D.比特币就像莫泊桑小说《项链》中的那串压垮虚荣心的假钻石项链一样,不毁则已,一毁就是毁你一辈子。

4.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分别十年,今又萍水相逢,欣喜感慨溢于言表。

B.伫立海边,我不禁望洋兴叹:“多美的大海啊!浩渺阔大而又幽微蕴藉。”

C.希望有关部门加强监管,不要再让消费者莫名其妙地吃狐狸肉。

D.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意气用事,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解决的办法就会不一而足。

5.对课文理解,说法不妥的一项是()。

A.文章在叙述上非常紧凑。细细梳理本文情节结构,会发现本文在平实之中有非常细致的艺术安排。

B.“天知道,那天晚上打碎的是否只是一只盘子”,其实,即使所有的一切都是一场戏,那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那场施蒂娜导演的化装舞会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现实。

C.作者在描写化装舞会时加上了关于“洛可可”文化等的评论性插述,是为了让读者更清晰地了解到当年的化装舞会盛况。

D.通过文章结尾部分,我们知道,其实那个被撞的妇女并没有出现,但这件事在作者心中留下的影响是深远的,我们可从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看出来。

6.阅读问答。

文中“我”心理变化跌宕起伏。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样变化的依据是什么?体现了本文什么样的写作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一件小事就可能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请你回忆自己或他人,再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读结束[说明:试读内容隐藏了图片]

下载完整电子书


相关推荐

最新文章


© 2020 txtepub下载